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8

第5卷第4期 深 空 探 测 学 报 Vol. 5 No.

4
2018 年 8 月 Journal of Deep Space Exploration August 2018

深空探测推进技术发展趋势
李永,丁凤林,周成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094)

摘 要: 推进技术是制约深空探测能力的重要因素,由于深空探测航天器自身特点和任务需求的多样性,对推进系统
类型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需要在推力、比冲、功率、重量等关键指标选择方面进行综合衡量。对当前和未来适用于深空探
测任务需求的几种典型空间推进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阐述,包括混合模式推进技术、太阳能电推进技术、空间核电推进
技术、帆类推进技术等,介绍了这些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并对后续应用进行了展望,为我国深空探测推进技术发
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深空探测;混合模式推进;电推进;核电推进;帆类推进
中图分类号:V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77(2018)04-0323-08
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18.04.002

引用格式:李永,丁凤林,周成. 深空探测推进技术发展趋势[J]. 深空探测学报,2018,5(4):323-330.


Reference format: LI Y,DING F L,ZHOU C. [J]. Journal of Deep Space Exploration,2018,5(4):323-330.

0 引 言 其次,要求推进系统能够提供合适的推力。对于
需要快速轨道调整、快速制动、在探测对象上受控着
深空探测是航天器重要的应用领域,推进技术是
陆、或者需要进行采样后起飞返回等类型的任务,均
制约航天器深空探测能力的重要因素。深空探测任务
需要航天器能够提供足够大的推力,来满足上述探测
牵引了多种推进技术的发展,推进技术的进步也为深
任务需求,具体所需的推力大小,根据任务特点和引
空探测任务的拓展提供了更多选择。
力情况来确定。
由于深空探测在对象选择、探测方式等方面都存
再次,要求推进系统对能源具有一定的适应能
在多样性,使其对推进系统的要求也呈现出多样化。
力。很多深空探测任务在整个探测周期中,航天器与
从探测对象来看,在太阳系以内,探测范围包括各类
行星、卫星、彗星等所有物质和现象,在太阳系以 太阳的距离会发生较大变化,对于依靠外界能源的推

外,更是存在广袤的宇宙空间。从探测方式来看,常 进系统,尤其是太阳能电推进系统,必须要具备适应

见的方式包括环绕巡查、穿越探测、制动着陆、采样 能源变化的能力,使发动机能够在不同的功率范围内

返回等,不同的探测方式对航天器的需求以及对推进 都能够正常工作。
系统的需求有很大差异。 为了满足上述需求,深空探测类航天器推进系统
尽管深空探测任务存在多样性,但对这些任务进 往往是由多种类型组合而成的,在不同的工作阶段,
行总结,可以提炼出该类任务对航天器推进系统的共 采用不同的推进技术,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优势。下
性需求。 面对几种典型的深空探测航天器推进系统的应用情况
首先,要求推进系统具有较高的比冲。深空探测 和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任务需要摆脱各类星体的引力,这就要求探测器具备
1 混合模式推进系统在深空探测的应用
较高的速度增量,而这个速度增量获得的渠道有两
个:一是由行星间的借力飞行提供,另一个是由航天 混合模式推进系统是指由不同的推进形式组合而
器自带的推进系统提供。前者需要满足诸多约束条 成的推进系统,它是深空探测任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
件,且往往以更多的时间花费为代价;后者则要求推 推进类型。混合模式推进系统通常由双组元化学推
进系统具备较高的总冲,在发射重量受限、推进剂携 进、单组元化学推进、电推进中的两种或三种组合而
带量受制约的情况下,总冲的提高只能依靠较高的比 成,它能够在不同的任务阶段,采用不同类型的推进
冲来实现。 系统工作,充分发挥各类系统的优势。
收稿日期:2018-10-10 修回日期:2018-11-01
324 深空探测学报 2018年

1.1 单双元混合推进系统 作,后期在需要时才接通双组元系统的工作模式会稳


单双元混合推进系统是深空探测领域里应用较为 妥得多。既充分发挥了单组元高可靠,双组元推力
广泛的推进类型,它能够利用单组元可靠性高,双组 大、性能较高的优势,又降低了双组元系统接通后长
元推力大、比冲相对较高的优势,在探测器不同工作 期待机再启动的风险。
阶段分别发挥作用。 “朱诺号”(Juno)是由美国洛马公司研制的木星
“卡西尼号”(Cassini)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探测器,于2011年8月5日发射。该探测器在木星上空
(NASA)、欧洲空间局(ESA)和意大利空间局 5 000 km轨道运行,探测木星是否存在水和固体内
(ASI)联合研制的木星探测器 ,于1997年10月发射 [1]
核,并研究其内部构造、大气、极光和磁场。该探测
升空,2004年7月进入木星轨道。该探测器旨在对木星 器发射重量为3.65 t,所采用的推进系统是典型的由双
及其光环、卫星和磁场进行探测。该探测器发射重量 组元和单组元组成的混合推进系统,该系统的供给部
为5.712 t,携带化学推进剂2.978 t,采用了两套独立的 分是一体的,整套系统配备两台635 N的双组元发动机
推进系统,一套是双组元轨控推进系统,推进剂为甲 和12台12 N的单组元发动机 [ 2 ] 。探测器在轨飞行5年
基肼(MMH)和四氧化二氮(NTO),包括两台445 N 后,到达木星,通过减速制动进入环木星轨道,约有
推力器(1主1备);另一套是单组元姿控推进系统, 80%的推进剂在制动阶段消耗。该混合模式推进系统
推进剂为无水肼(N 2 H 4 ),包括8台1 N推力器(4主 充分继承了洛马公司的优秀传统,推进剂采用NTO和
4备),图 1所示为该系统的结构图。 N2H4,能够兼顾双组元和单组元的需求,且作为双组
元使用时,轨控发动机性能优于采用NTO和MMH体系
BTA (MMH)
的发动机性能。该系统同样是在前期采用单组元系统
PIA-1 PIA-1 进行姿态调整和轨道修正,到达木星轨道后,再采用
双组元系统进行减速制动,图 2所示为“朱诺号”探测
器示意图。

HTA N2H4

PIA-1

RECHARGE
PCA-2

BTA (NTO)
CLUSTER
REA-B
REA-A

图1 “卡西尼号”探测器推进系统
Fig. 1 Propulsion system of Cassini

采用该类型推进系统与此次探测任务的特点密切
相关。在任务前期,按照轨道策略,采用行星借力的
方式脱离地球引力,探测器在轨飞行约7年后到达木
星,通过快速减速制动方式进入环木星轨道。按照这 图2 “朱诺号”探测器示意图
Fig. 2 View of Juno mission
种飞行策略,前期仅需采用单组元推进系统进行姿态
调整和轨道修正;到达木星后,再采用双组元系统, 1.2 电化混合推进系统
通过主发动机点火实现快速制动工作。若采用纯双组 在深空探测航天器中,对电推进和化学推进组合
元系统,需要在系统接通7年后才使用轨控发动机点火 的混合推进系统的应用非常广泛,电推进以其高比冲
制动,与传统的双组元系统入轨后即接通并马上进行 的优势,在重量受限的情况下,能够提供较高的总
轨控发动机点火的模式有很大变化,可能会给航天器 冲,而化学推进可以通过多个推力器的合理组合实现
带来额外的风险。而前期采用落压式单组元系统工 姿态控制,并利用其推力大的优势实现快速轨道捕
第4期 李永等:深空探测推进技术发展趋势 325

获、制动、着陆和起飞。
“智慧1号”(Smart-1)是ESA地平线2000科学计划
项目,它于2003年9月27日发射,是欧洲第一个月球探
测器,发射重量380 kg,采用了电化混合推进系统,
即单组元推进系统和霍尔电推进系统[3]。其中,单组元
推进系统采用了8台1 N推力器,为航天器提供姿态控
制;霍尔电推进为主推进,用于缓慢变轨,实现环月
探测,并最终实现了月面撞击。图 3所示为“智慧1号”
探测器示意图。

图4 “隼鸟号”探测器实物图
Fig. 4 Hayabusa craft
图 3 “智慧1号”探测器示意图
Fig. 3 View of Smart-1 mission 肼贮箱

“隼鸟号”(Hayabusa)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
机构(JAXA)研制的近地小行星探测器,它于2003年
5月9日发射,发射重量为510 kg,采用了电化混合推 肼管路
进系统,其中,化学推进系统为双组元推进系统,采 姿控推力器

用了12台20 N双组元发动机,电推进系统采用了微波 离子发动机


离子发动机[4]。在进行小行星制动着陆和采样返回时,
使用推力较大的双组元系统工作,在长期飞行过程
中,采用电推进工作以节约推进剂。图 4所示为“隼鸟 姿控推力器

号”探测器实物图。 图5 “黎明号”探测器推进系统布局图
“黎明号”(Dawn)是美国发射的小行星探测器, Fig. 5 Propulsion system of Dawn

用于开展灶神星(Vesta)和谷神星(Ceres)的探测, 2 太阳能电推进系统在深空探测的应用
它于2007年9月27日发射,发射重量为1 218 kg,采用
电推进是利用电能加热、电离和加速推进剂形成
了电化混合推进系统,其中化学推进系统为单组元推
高速射流而产生推力的推进技术,其比冲一般比化学
进系统,共有12台0.9 N单组元推力器,为探测器提供
推进高1个数量级。由于其具有比冲高的独特优势,采
姿态控制;电推进系统采用了3台离子发动机,作为主
用有限的推进剂即可获得较高的总冲,故而在深空探
动力[5]。图 5所示为“黎明号”探测器推进系统布局图。
测任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应用的电推进系
1.3 小 结 统,通常都是由太阳能提供能源,随着探测距离的变
混合模式推进系统兼顾了双组元大推力、单组元 化,太阳能所能提供的能源大小也在不断变化,这就
高可靠、电推进高比冲的优势,在深空探测领域中被 要求这类电推进系统应具备适应能源变化的能力。
广泛采用。在星际间变轨、制动、着陆、起飞时采用 2.1 应用情况介绍
双组元推进系统提供大推力,在姿控时靠单组元提供 前面在电化混合推进系统介绍中,简要提到了几
精确冲量和小推力;星际间长期飞行时靠电推进提供 种电推进系统在深空探测应用的例子,在此针对电推
高比冲。 进部分进一步做详细介绍。
326 深空探测学报 2018年

“智慧1号”使用的电推进系统是霍尔电推进系统,
由法国Snecma公司研制,采用了一台PPS-1350霍尔电
推力器,为探测器提供轨道转移服务。单台电推力器
的工作功率为0.4~3 kW,推力范围为38~160 mN,
比冲范围为1 600~2 900 s。图 6所示为“智慧1号”所使
用的霍尔电推力器。

图8 “隼鸟号”使用的微波离子推力器
Fig. 8 Microwave discharge ion engine of Hayabusa

“深空探测1号”(Deep-space1)是美国研制的深空
探测器,其主要任务是对包括电推进技术在内的多项
新技术进行验证,除此之外再开展科学探测任务。该
探测器于1998年10月24日发射,采用可变功率的离子
推进系统作为主推进,离子推力器具有16级调节能力,
功率范围为0.5~2.3 kW,推力范围为20~92 mN,比
图 6 “智慧1号”使用的霍尔电推力器
Fig. 6 Hall engine of Smart-1 冲范围为1 900~3 100 s。图 9所示为“深空探测1号”所
使用的离子推力器[6]。
“黎明号”探测器采用的电推进系统是离子电推进系
统,由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JPL)研制,采用3台30 cm直径离子推力器进行轨道转移,
单台功率范围为0.4~2.3 kW,推力范围为19~92 mN,
比冲范围为1 814~3 127 s。图 7所示为“黎明号”所使
用的离子电推力器。

图9 “深空探测1号”使用的离子推力器
Fig. 9 Ion engine of Deep space-1

图7 “黎明号”使用的离子电推力器 2.2 小 结


Fig. 7 Ion engine of Dawn
电推进由于具有高比冲的突出优势,能极大地
“隼鸟号”探测器采用的电推进系统是微波离子 降低航天器燃料消耗,提高载荷的携带量,适合承担
电推进系统,由JAXA和日本电气公司(NEC)公司 深空探测主推进任务。目前深空探测应用的电推进主
共同研制,该系统采用4台微波离子推力器,单台额 要依靠太阳能提供能源,离子和霍尔电推进技术应用
定推力为8 mN,比冲为3 200 s,功率为350 W,工作 最为广泛,适应于不同的任务需求,各有优势。由于
模式分为4档:100%、90%、80%、65%,可以适应 深空探测的特殊需求,太阳能电推进应能够适应太阳
太阳能功率变化的情况。图 8所示为“隼鸟号”所使用 帆板输出功率变化的特点,能够在不同功率下可靠
的微波离子推力器。 工作。
第4期 李永等:深空探测推进技术发展趋势 327

3 空间核电推进技术在深空探测的研究 应堆,产生约1 MWe电功率;使用10~20个(含备份)


进展 电磁推力器,单台的功率为50 kWe、推力约为0.8 N、比
冲7 000 s。图 11所示为俄罗斯的核电推进航天器构想图。
空间核电推进技术是将空间核电源产生的热能转换
2015年EAS为实施其庞大的深空探测计划,提出了
为电能,为大功率电推进提供能源,为航天器提供高比
DiPoP(颠覆性空间动力与推进技术)项目和MEGAHIT
冲、大推力的动力,能够使航天器摆脱对太阳能的依赖,
(兆瓦级高效空间动力系统)计划。DiPoP项目重点对
可产生高于太阳能电推进几个数量级的推力[7]。空间核
30 kWe星表前哨站电源系统和200 kWe核电推进系统
电推进技术在远距离深空探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主要航天强国均在大力开展该技术的研究工作。 进行研究。MEGAHIT计划主要用于确定兆瓦级核电推
进系统的技术路线图。
3.1 空间核电推进系统方案研究进展
3.2 空间核电推进核心单机研究进展
2003年,NASA开展了“普罗米修斯”研究计划,
该计划由JPL负责,40余家美国研究机构参与,计划研 空间核电推进系统主要由五大子系统构成:空间核

制200 kWe级空间核电推进系统并首先用于“木星冰覆 反应堆子系统、热电转换子系统、大功率空间热排放子系


卫星轨道飞行器”(JIMO)探测任务。该项目已经完 统、电源管理与分配子系统和大功率电推进子系统,其中
成了空间核电源初步设计和部分材料研发与试验,大 空间核反应堆子系统和大功率电推进子系统最为关键。
功率电推力器已经完成原理样机的研制。图 10所示为 在空间核反应堆方面,美国先后实施了“SNAP计划”
“木星冰覆卫星轨道飞行器”构想图。 “SP–l100计划”“热离子验证计划”“普罗米修斯计划”和
“星球表面基地裂变电源”等多个研发计划,形成了雄
通信系统 厚的技术储备。俄罗斯(含前苏联)开发了Romashka、
BUK、Topaz-Ⅰ、Topaz-Ⅱ和兆瓦级核反应堆等电源
核反应堆
辐射器
型号,共向太空发射了37颗空间核反应堆电源[8]。表 1
所示为国外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研发情况列表。
电能转换 在大功率电推进技术方面,存在多种技术路线,包括
装置
电推力器 大功率离子、大功率霍尔、磁等离子体推力器(MPDT)、
可变比冲磁等离子体推力器(VASIMR),目前来看,
桁架结构
霍尔、离子推力器受工作原理的限制,其功率很难突破
辐射护板 100 kW。当推力器功率大于100 kW时,国外的选择主
要有MPDT和VASIMR两种类型,而VASIMR的技术成
图 10 “木星冰覆卫星轨道飞行器”构想图 熟度相对较低。目前,美国、欧洲以及俄罗斯主要选
Fig. 10 Diagrammatic sketch of JIMO
择MPDT作为未来空间大功率电推进的主推力器。2015年
2009年俄罗斯总统正式批准研发MWe级核电推进系 NASA发布的空间推进技术发展路线图中,对未来20年
统的航天器,其中核电推进系统由科尔德什研究中心和尼 内各类空间推进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预测,其中关
凯叶特研究院联合设计,使用1个3.5 MWt热功率的核反 于大功率电推进技术的预测结果如表 2所示。
有效载荷 电推力器模块 核反应堆

3 2 辐射散热器 4 1
5 400 mm
ϕ13 750

ϕ4 000

2 300 mm

26 400 mm

15 000 mm
41 400 mm

图 11 俄罗斯的核电推进航天器构想图
Fig. 11 Diagrammatic sketch of NEP craft in Russian
328 深空探测学报 2018年

表1 国外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研发情况
Table 1 List of space nuclear reactors
电源方案 国别 反应堆堆型 热电转换方式 电功率/kW

SNAP-10A 美 钠钾冷热堆 温差 0.5


SP-100 美 锂冷快堆 温差 100

SPACE-R 美 钠钾冷热堆 热离子 40


普罗米修斯 美 气冷快堆 布雷顿 200

AFSPS 美 钠钾冷快堆 斯特林 40

Romashka 俄 直接导热快堆 温差 0.45

BUK 俄 钠钾冷快堆 温差 2.5


Topaz-Ⅰ 俄 钠钾冷热堆 热离子 5
Topaz-Ⅱ 俄 钠钾冷热堆 热离子 5.5
Topaz-Ⅲ 俄 钠钾冷快堆 热离子 40/100
兆瓦级飞船 俄 高温气冷快堆 布雷顿 1 000

表2 大功率电推进技术发展预测
Table 2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of high power electric propulsion
项目 离子 霍尔 MPDT VASIMR
功率/kW 20~100 10~100 20~250 30~200
比冲/s 4 000 2 000~3 000 3 000~10 000 2 000~3 000

寿命/h 50 000 50 000 50 000(20~100 kW)10 000(200~250 kW) 50 000


成熟度 6级 4级 6级 5级

3.3 小 结 空探测的太阳帆航天器,用于开展金星探测。太阳帆


空间核电推进由于具有大功率、高比冲、大推力 为边长14 m的正方形,厚度仅为7.5 μm,由能够承受
的优势,是人类开展远距离大规模深空探测任务的最 太空环境的聚酰亚胺制成,重量约15 kg。帆面边缘贴
佳选择,能够实现太阳系内天体的快速探测,也适合 了液晶元件,用于改变光压分布,产生控制力矩[9]。该
未来系外天体探测。 探测器的展开效果图如图 12所示。
以美俄为代表的航天强国已经开展空间核电推进
研究30余年,在核电推进系统设计、空间核反应堆和
大功率电推进等关键子系统方面均开展了实质性研究
工作,并提出了未来发展规划。

4 帆类推进技术在深空探测的应用
空间帆推进是利用太阳光或太阳风携带的能量,
通过与航天器的动量交换获得推力的推进技术。按照
技术分类,可以分为太阳帆、电帆、磁帆等类型。帆
类推进技术能够提供非常微小的推力,适用于推力要
求低的特种深空探测任务。 图 12 “伊卡洛斯号”太阳帆展开效果图
Fig. 12 View of Ikaros mission
4.1 太阳帆的应用
太阳帆是使用巨大的薄膜材料,将太阳光以及太 “纳米帆-D”是由美国NASA研制的太阳帆航天
阳射出的高速气体粒子的辐射压通过动量转换的方式 器,于2010年11月19日发射,是首个进入地球近地轨
产生推力。目前日本和美国均成功发射了太阳帆探测器。 道飞行的太阳帆航天器。“纳米帆”卫星是一颗小立方
“伊卡洛斯号”(Ikaros)是由JAXA研制的太阳帆 星,搭载在FASTSAT卫星上发射,展开后的太阳帆面
探测器,于2010年5月21日发射,是世界上首个用于深 积为9.29 m2[10]。该探测器的展开效果图如图 13所示。
第4期 李永等:深空探测推进技术发展趋势 329

超导线圈的直径极大,重量成本很高,工程应用难度
大,国外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技术成
熟度仅为2级。
4.4 小 结
空间帆类推进技术是深空探测领域一种新型的推
进技术,它自身无需携带推进剂,仅依靠太阳光压或
太阳风就可以获取动能,可以得到较高的速度增量,
适用于执行特种深空探测任务。

5 总 结
对国外深空探测推进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
总结,可以对我国深空探测推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
图 13 “纳米帆-D”太阳帆展开效果图
Fig. 13 View of Nano Sail-D mission 供参考,具体如下:
1)深空探测由于任务的多样性,牵引了多种推进
4.2 电帆的应用
技术的发展,其中混合推进、太阳能电推进、核电推
电帆是2004年芬兰科学家Pekka Janhunen提出的。
进及帆类推进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电帆利用空间带正电导线的电场,使太阳风中的质子
2)混合模式推进适用于具有快速轨道转移、快速
在电场发生偏转,通过动量交换的方式使航天器获得
制动、着陆和采样返回类型的探测任务需求,是应用
推力。由于电帆没有固定帆面,其质量比太阳帆又有
较多的推进类型。
大幅降低,特别适合深空探测任务。电帆推进系统
3)太阳能电推进能够用较少的推进剂产生较大的
由展开机构、导线、电源调节模块和电子枪4部分
速度增量,但由于推力较小,需长时间持续加速,适
组成[11]。
用于任务周期较长的深空探测任务,且需要具备适应
ESTCube-1卫星是由爱沙尼亚研制的电帆试验立
能源变化的能力。
方星,2013年5月发射,运行轨道为600~800 km轨
4)空间核电推进具有比冲高、推力大、能源不受
道,目的是测试地球低轨道下通过地球电离层的电帆
限制的优点,适用于大规模深空探测任务,是未来需
效应。电帆长度为10 m,通过自旋展开,自旋周期为
要重点发展的推进技术。
20 s,电子枪电压为500 V。图 14为该探测器的效果图。
5)帆类推进技术属于特种推进类型,自身无需携
带工质,为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了更多的方案选择,可
以承担一些独特的深空探测任务。

参 考 文 献

[1] BARBER T J,COWLEY R T. Initial Cassini Propulsion system in-


flight characterization[C]//38th 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USA:[s.n.],2002.
[2] NYBAKKEN R. The Juno mission Jupiter launch campaign and early
cruise report [C]//2012 IEEE. USA:[s.n.],2012.
[3] CARA D,ESTUBLIER D. SMART-1:an analysis of flight data[J].
Acta Astronautica,2004,57(2):250-256.
图 14 ESTCube-1卫星效果图 [4] KUNINAK A H,NISHIYAM A K,SHINIZU Y,et al. Reignition of
Fig. 14 View of ESTCube-1 mission microwave discharge ion engines on Hayabusa for homeward
journey[C]//30th International Electric Propulsion Conference.
4.3 磁帆的研究进展 Florence,Italy:[s.n.],2007.
磁帆由Andrews和Zubrin于1988年首次提出。磁帆 [5] BROPHY J R,ETYERS M A,GATES J,et a1. The Dawn ion
propulsion system:getting to launch[C]//30th International Electric
是利用太阳辐射出的带电粒子在固定磁场中偏转,而
Propulsion Conference. Florence,Italy:[s.n.],2007.
将部分动量传递给航天器以获得加速度的一种推进技 [6] RAYMAN M. The successful conclusion of the Deep Space 1 mission:
术[12-13]。磁帆需要使用超导材料产生巨大的磁场,所需 important results without a flashy title[J]. Space Technology,
330 深空探测学报 2018年

2003(23):185-190. Astronautica,2013,82:183-188.
[7] CASSADY R J,FRISBEE R H,GILLAND J H. Recent advances in [11] JOHNSON L,WHORTON M,HEATON A,et al. NanoSail-D:a solar
nuclear powered electric propulsion for space exploration[J]. Energy sail demonstration mission[J]. Acta Astronautica,2011,68:571-575.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08,49(3):412-435. [12] PEKKA JANHUNEN. Electric sail for spacecraft propulsion[J].
[8] JOSEPH R,CASSADY R J,FRISBEE R H. Recent advances in Journal of Propulsion and Power,2004,20(4):763-764.

nuclear powered electric propulsion for space exploration[J]. Energy [13] ANDREWS D,ZUBRIN R. Magnetic sails and interstellar travel[J].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08,49(3):412-435. JBIS,1988(43):265-272.

[9] PO NA,AREV-STEPNOI N N. Russian space nuclear power and 作者简介:


nuclear thermal propulsion systems[J]. Nuclear News,2000,43(2):33- 李永(1977– ),男,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航天器推进技术。
46.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友谊路104号5142信箱175分箱(100094)
[10] TSUDA Y,MORI O,FUNASE R,et al. Achievement of IKAROS 电话:(010)68111380
Japanese Deep space solar sail demonstration mission[J]. Acta E-mail:ly00@mails.tsinghua.edu.cn

Development of Deep Space Propulsion Technology

LI Yong,DING Fenglin,ZHOU Cheng


(Beijing Institute of Control Engineering,Beijing 100094,China)

Abstract:Propulsion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restricting the deep space exploration capabilit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cecraft for deep space exploration and the different project requirements, the requirements forthe propulsion
concept are also diversity. The specifications, such as the thrust, specific impulse, power, and weight should be balanced. The present
state and perspectives of the several types of propulsion technologies for deep space exploration project are introduced, such as
hybrid model propulsion technology, solar energy electric propulsion technology, space nuclear electric propulsion technology
(NEP), and sail propulsion technology,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ep space propulsion technology in China.
Key words:deep space exploration;hybrid mode propulsion;electric propulsion;NEP;sail propulsion
High lights:
● The hybird model propuls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monopropellant-bipropellant propulsion system, electric-chemical propulsion
system are introduced.
● The solar energy electric propuls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hall electric propulsion, ion electric propulsion, microwave ion electric
propulsion are described.
● The research advances of the space nuclear propuls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re single-machine are introduced.
● The sail propulsion technologies of solar sail, electric sail and magnetic sail are described.

[责任编辑:高莎,英文审校:朱恬]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