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衛星系統設計 SRG I微衛星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Download as pdf
You are on page 1of 31

淡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

SRG-I 微衛星

皮米衛星系統設計
Super Rail-Gun Team
總報告

指導教授:馬德明博士

工作團隊:葉耿明 陽品駒 李博修

姜鈞尹 鮑威宏 唐育楓

洪瑋書 李政龍

中華民國一百年元月
摘要
根據本次皮米衛星設計競賽的要求,其要求如下:
1.衛星總重量不得超過 50 公斤
2.設計出一個足以完成從地球抵達月球並且施放探索載具的衛星
3.求出衛星所需要走的軌道
4.設計一個流程並描述如何將載具施放,及所有衛星所需要的次系統

在設計與分析方面,我們所採取的是將所有人員對每一個所需要用到的次系
統進行研究,其中有熱控次系統,通訊次及命令系統,電力次系統,結構次系統,
姿態次系統,酬載次系統,考量完次系統之後再尋找各個次系統的重量和大小,
再藉助設計軟體 CATIA 將整顆衛星給描繪出來後再進行整顆衛星的重量預估以
及電力供應系統評估。最後再將進行軌道計算,計算之後再藉由以往的數據,定
義衛星所需要使用的推進器及設計施放載具過程。

此報告含有所有關於本隊設計內容,其中設計內容包含設計的步驟、詳細的
個人分工項目以方便哪個環節出錯可以馬上找到、在來就是最重要的排程時間,
再好的計畫沒有完成那也是白費、設計完成之後的 3D 圖,方便大家瞭解我們這
對在做甚麼、集結了所有次系統之資訊以及施放載具的方法等等。

ii
目錄

摘要................................................. ii

目錄....................................................iii

前言.....................................................1

第一章、 工作項目與分工..................................2

1.1 設計目標...........................................2

1.2 計劃預定流程進度表.................................2

1.3 工作事項...........................................2

1.4 人員分工表.........................................3

1.5 設計流程表.........................................3

第二章、 次系統的選擇....................................4

2.1 通訊及資料處理次系統...............................4

2.1.1 前言..........................................4

2.1.2 通訊架構......................................4

2.1.3 地面站系統....................................5

2.2 姿態次系統.........................................6

2.2.1 前言..........................................6

2.2.2 姿態控制硬體介紹與功能........................6

2.2.2.1 姿態控制硬體介紹........................6

iii
2.2.2.2 姿態控制硬體功能........................7

2.2.3姿態控制法則..................................7

2.2.3.1動量卸除控制法則.........................7

2.2.3.2磁力矩控制...............................8

2.2.4姿態估測方法介紹..............................8

2.3 推力次系統.........................................8

2.3.1 前言..........................................8

2.3.2 推進次系統比較與選擇..........................9

2.3.3 特性.........................................10

2.4 電力次系統........................................10

2.4.1 前言.........................................10

2.4.2 電力分配.....................................10

2.4.3 蓄電池與太陽能板的選用.......................10

2.4.4 離子引擎耗電量...............................11

2.4.5 電池放電容量計算.............................12

2.5 熱控次系統........................................13

2.5.1 熱控次系統設計流程...........................14

2.5.2 50kg 微衛星登月任務熱控次系統.................15

2.6 發射次系統........................................16

iv
2.6.1 前言.........................................16

2.6.2 J-2 發射次系統性能...........................16

2.6.3 J-2S 發射次系統的特色........................17

2.6.4 J-2S 發射次系統的性能........................17

2.6.5 比較與選擇...................................18

第三章、 衛星結構設計....................................19

3.1 各部件所需重量及空間..............................19

3.2 設計完成圖.......................................19

第四章、 軌道計算.......................................21

4.1 任務過程簡述......................................21

4.2 軌道轉換計算......................................22

4.3 計算所需能量及驗證................................23

第五章、 結論............................................25

5.1 結語..............................................25

5.2 誌謝..............................................25

5.3 參考文獻..........................................26

v
前言

近年來,衛星的發展也逐漸趨普遍,從小型的微衛星到大型的衛星,也廣範
的應用在軍事與民用上,藉由本課程學到要如何設計系統、如何把系統整合等。
由於設計系統最重要的就是要規劃整個計劃的流程,本篇報告包含了探測載具的
投放方法、衛星的外型、內部空間的設置、衛星結構材料、重量預估、飛行軌道
的計算以及燃料是否足夠和太陽能板所提供的電力是否足夠供應整顆衛星使用。
換句話說,規劃整個計劃的流程算是整個計劃的核心。我們從中了解到設計一個
衛星並不是如此簡單,因為它包含了許多的次系統,例如:電力次系統、通訊次
系統、結構次系統、姿態控制次系統、資料處理次系統、推力次系統、發射次系
統、熱控次系統等。這麼多不同的次系統,藉由系統整合讓衛星得以運作,我們
也藉此機會了解到如何去設計一套系統,完成未來可能會遭遇到的工作。

1
第一章、工作項目與分工

1.1 設計目標
根據本次設計競賽的要求,其要求如下:
1.衛星總重量不得超過 50 公斤
2.設計出一個足以完成從地球抵達月球並且施放探索載具的衛星
3.求出衛星所需要走的軌道
4.設計一個流程並描述如何將載具施放,及所有衛星所需要的次系統

1.2 計畫預定流程進度表
表 1-1 計畫預定流程表
12/3 12/10 12/17 12/24 12/31 1/7 1/16 1/20
找衛星次系統 完成報告
確認資料 彙整資料
載具資料 書
繪製衛星 3D 製作海報、
定義幾何
圖 Power Point

1.3 工作事項
表 1-2 工作事項表
工作事項 內容
規格訂定 需求定義、資料蒐集
設計分析 概念設計:因應任務需求訂定與評估設計概念
初步設計:重量估計、決定微衛星次系統。
細部設計:結構設計、設計圖繪製、空間配置、搜集各次系統
資料、彙整資料。

2
1.4 人員分工
表 1-3 人員分工表
工作事項 內容
次系統資料搜 發射次系統-姜鈞尹;姿態控制次系統-唐育楓;熱傳次系統-
集 李政龍;通訊與資料處理次系統-鮑威宏;推進次系統-李博
修;電力次系統-洪瑋書
設計概念流程 陽品駒、葉耿明、李政龍
與架構
繪製 3D 圖 陽品駒、葉耿明
製作海報與光 陽品駒

書面報告彙整 陽品駒、葉耿明、李政龍

1.5 設計流程
參考系統設計的方法的資料後,我們訂定了本次所要進行的設計流程,如圖
1.1 所示。

根據任務需求訂定所需
要的次系統

設計投放方法

設計立體模型圖

選擇結構材料

超過 50kg NO
重量預估
沒超過 50kg

計算飛行軌道

計算軌道轉換所需能量
是否能達到要求
Yes
完成
圖 1.1 設計流程圖

3
第二章、次系統的選擇

2.1 通訊次系統

2.1.1 前言
通訊次系統對於微衛星可說是最為重要的系統,衛星上空後與地面站的訊號
接收和資料傳輸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接收不到衛星上的任何數據或資料,那發射
衛星上去等於是毫無意義的。不論是何種功能之衛星,衛星在正常運作中,皆必
頇收集來自衛星在軌道上航行的正確位置,工作狀況及一切次系統之資料。因此
遙測、追蹤及指揮(TT&C),便具備了重要而又複雜的機能,因此通訊系統的設
計完善與否,將會直接影響到衛星任務的成敗。

2.1.2 通訊架構
一般而言,通訊次系統基本架構是由訊息源、傳送器、通送(雜訊)、接收器
及受信端所組成的。
透過傳送接收機,能夠使衛星與地面站做無線的傳輸與溝通,可以接收衛星
傳下來的各次系統健康狀況資訊與酬載資料,也可從地面站對衛星下達命令。如
圖 2.1.1。

圖 2.1.1 通訊架構圖[2]

其中訊息源泛指任何能產生或選擇訊息、資訊的來源,而傳送器主要在將訊
息,作適當編碼或調變使訊息適合作長距離傳輸。通道指的是傳送器之輸出信號
的傳輸至接收端的媒介,可能是導線或者可供電磁波傳播的空間等。通常信號在
通道傳輸,多少都會受到外在能量(即雜訊)的干擾,使得信號因而失真。我們參
考了業餘衛星所使用的設備,選擇了所要使用的元件,列於表 2-1-1。

4
表 2-1-1 通訊次系統元件表[3]
發報機 Hamtronics TA451 Transmitter
接收機 Hamtronics R144 Receiver
TNC Kantronics KPC-3 Plus Terminal Node
Controller
天線 日本 DIAMOND 的 31 CR-77 全向性球面
波天線
星上電腦處理器 MPC555 微控制器
通訊模組 KENWOOD TH-D7E 拆裝

其相關諸元如表 2-1-2 所示。

表 2-1-2 通訊次系統元件諸元[4]
重量(Kg) 體積(mm^3) 功率
發報機 1 150×90×60 13.6 Vdc at 550 mA max.
接收機 1 130×100×60 13.6 Vdc at 150 mA.
星上電腦處理器 0.03 25×25×05 5Vdc at 120-150mA
天線 0.09 全長 290 (耐輸入:100W)
通訊系統電路板 2 200×150×60

2.1.3 地面站設備
衛星的監控與資料的傳送,都必頇藉由地面站來控制,因此在設計一個地面站系
統時,規劃需要完整及周詳而且要容易操作,另外對於衛星通訊而言,通訊時間
以及通訊距離的問題更是不容忽視。在軟體方面,每顆衛星由於任務以及搭載之
儀器不同,因此會有個別專屬之地面站軟體,其通訊架構如圖 2.1.2。

5
圖 2.1.2 通訊架構圖[1]

使用業餘通訊頻道:上傳/下傳頻率-145.85MHz,傳送速度:每秒 1200 位元
(bps);半雙工;使用 29.355MHz 頻率傳送摩斯電碼。

2.2 姿態控制次系統

2.2.1 前言
依據衛星的需求設計姿態判定與控制次系統,使用動量偏斜控制方法,利用
動量飛輪與磁力線圈產生控制力矩,以磁力計、陀螺儀、太陽感測器量測的資訊
作姿態判定,完成三軸穩定控制。[7]

2.2.2姿態控制硬體介紹與功能
2.2.2.1 姿態控制硬體介紹
姿態判定與控制次系統中所使用的硬體部分有包括磁力計(Magnetometer)、
陀螺儀(Gyroscope)、太陽感測器(Coarse sun sensor)、以及動量飛輪(Momentum
Wheel)、與磁力線圈(Magnetic Coils),如圖2.2.1。假如要增加姿態控制系統
的精度那麼就必頇依靠姿態判別系統所提供的資料。[6]

6
陀螺儀 磁力計 HMC 2003

磁力線圈 動量飛輪
圖 2.2.1 姿態控制硬體介紹

2.2.2.2姿態控制硬體功能
姿態控制次系統選用三軸磁力計結合動量偏斜姿態穩定的架構。另外衛星脫
離火箭的搜尋階段,採用B-dot控制法則,搭配磁力計、磁力線圈等硬體,以降
低初始角速度。任務操作階段中的控制,則在衛星Y軸裝上動量飛輪控制衛星俯
仰的角度,並且使X、Z 軸穩定,再加上三軸上的磁力線圈作指向控制及移除動
量飛輪多餘的角動量,以達成三軸穩定及指向精度。[7]

2.2.3姿態控制法則
2.2.3.1動量卸除控制法則
三軸穩定的衛星一般會在Y軸上裝上一個動量飛輪,利用旋轉時產生的角動
量達成X軸與Z軸的穩定,做到動量偏斜穩定。但是在太空中,動量飛輪旋轉穩定
的機制會因為干擾力矩而產生張動(nutation)與進動(precession)的現象,破壞了
原本的穩定。消除這個現象的方式是在衛星的Y軸上安裝一個磁力線圈,利用磁
力線圈與地球磁場交互作用產生的控制力矩對張動與進動做控制,使X軸與Z軸達
到穩定。由於動量飛輪為了提供X軸與Z軸的穩定,所以在Y軸會有力矩的輸出,
也就是說動量飛輪的角動量會有所增減,但是當其角動量超過或低於設計的範圍

7
時,動量飛輪將會失去對X軸與Z軸提供穩定的功能,這種情形就是動量飛輪到達
飽和的狀態了。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在X軸與Z軸上各別安裝一個磁力線圈,
利用磁力線圈與地球磁場交互作用產生出來的力矩來增加或減少飛輪的角動量,
回復到一般偏斜動量,這個方法稱為動量卸除(Momentum Unloading)。[7]

2.2.3.2 磁力矩控制
磁力矩在衛星中為主要的控制力矩,在整個搜尋模式及任務
模式中的動量卸除及指向控制,都有賴磁力控制達成。在衛星的三個軸
上各安裝正方形的磁力線圈,藉由供給線圈電流,可以產生具有方向性
的磁偶極矩M(Magnetic Dipole Moment),其計算公式為[2.2.1]。
M  nIA [2.2.1]
N:線圈的圈數I:為供給的電流A:線圈的有效面積。利用磁偶
極矩與地球磁場交互作用產生磁力控制矩,磁力矩產生公式為[2.2.2]。
T  M  B [5] [2.2.2]

2.2.4姿態估測方法介紹
一般衛星的姿態判定方法可分為兩種一為單軸姿態判定法第二種為三軸姿
態判定法。單軸姿態判定通常用在自旋衛星上,目的在求旋轉軸之姿態角,使用
的感測器有太陽方位感測器、地球地平線掃描等。而三軸姿態判定在計算衛星體
座標相對於慣性座標的姿態角,使用的感測器有兩軸太陽方位感測器、恆星方位
感測器、地球地平線掃描、磁力計、及陀螺儀等,計算方法為在體座標上量測特
定物體如太陽或恆星的方位角,利用方位角的差異把體座標與慣性座標的關係求
出。[6]

2.3 推進次系統

2.3.1 前言
近十餘年來,以 MEMS 製造技術為基礎的太空推進器再加上伴隨著衛星微小
化的趨勢化,已經受到所有的先進國家重視,特別是皮米級衛星推進器更是研發
趨勢,像是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噴推進實驗室(JPL),由近兩年來的太空推進
器研究報告顯示,以 MEMS 製造技術為基礎的太空推進器已被大量應用,不論是
推進器的形態或是液態汽化微推進器 (Vaporizing liquid microthruster),甚
至離子推進器 (Ion thruster)或是深入至各式電磁閥、壓電材料閥等。只要是
以 MEMS 製造技術為基礎的太空推進器,都不遺餘力地投入研發經費。在歐洲,
他們是以固態燃料 (Solid propellant) 為基礎的 MEMS 太空推進器,而歐洲也
完成了許多前期的研發。在對岸的中國大陸,他們是以固態燃料推進劑的 MEMS

8
太空推進器,這些都是應用於奈米級衛星的計畫所驅使的。

2.3.2 推進次系統比較與選擇
表 2-3-1 各種推進器的性能比較[9]
電熱式
類型 比衝 功率 效率 推力水平 壽命
Resistojet 150~700 1~3 30~90 5~5000 3.0*10^5
Arcjet 280~2300 9 30~50 50~5000 8.6*10^5
MPT 300~1400 ~3 40~70 10~10000 /
STP 300~1000 4 80~98 10~1000 85000
靜電式
類型 比衝 功率 效率 推力水平 壽命
Ion 1200~10000 25~100 55~90 0.05~600 5.0*10^6
RIT 3000~4000 25 56~75 15 /
Colloid 400~3000 9 ~75 0.03~50 >10^5
SPT 1500~2500 17~25 40~60 1~700 2.3*10^6
FEEP 6000~12000 60 80~98 0.001~1 /
電磁式
類型 比衝 功率 效率 推力水平 壽命
MPD 1000~11000 0.5~50 10~40 20~200000 /
PPT 1000~1500 50~90 5~15 0.005~20 >2.0*10^5
PIT 1000~7000 20~100 20~60 2000~20000 /
VSIP 3000~30000 ~30 <60 / /
選用離子引擎,是因為離子引擎能穩定與持續地加速,賦予每個離子驚人的
速度,產生的推力能達到傳統化學引擎的十倍。離子推進器已經研發了許久,是
一種低推力,但高效率的引擎,一啟動之後(如果燃料足夠的話)可以持續提供
推力數年之久,因此適合太陽系內的長途旅行。離子推進器有很多種,但基本上
的原理,是先將攜帶的燃料(目前最多的是氙氣)離子化,再靠著產生出來的電
磁場,將這個離子從引擎後方推出去,產生動力。離子推進器除了燃料攜帶有限
之外,將燃料離子化的過程也需要相當程度的能量。在太陽系內離子化燃料的能
量可以來自於太陽能板,但長途星際旅行的話,太空船還必頇要攜帶這部份所需
的燃料。我們參考了深空一號和隼鳥號來作比較。[9]

表 2-3-2 燃料重比較[8] [10]


型號 燃料重量 飛行時間
隼鳥號 60kg 4 年變 7 年
深空一號 82kg 3年
9
由上列的資訊評估,比衝是單位質量的推進劑所需要的衝量,一個最低的離
子引擎的比衝乘以燃料質量等於推力,所以 1200× M≅212,M 為燃料質量會約等
於 0.17 公斤而燃料槽又會等於 2~3 倍的燃料重量,我們參考皮米級衛星的重量
可知道,一個離子引擎約等 1 公斤,把 1 公斤在加上 0.34 公斤,因此整體的引
擎加上燃料會約為 1.5 公斤。

圖 2.3.1 離子引擎原型測試[10]

2.3.3 特性
由於採用離子引擎所具備的穩定加速與高效率的運轉,經過一段時間,使載
體在航行速度上能達到採用化學引擎的 10 倍,就深空一號上的離子引擎而言,
其極速的設計能使探測器達到每秒 3.6 公里的速度,而化學引擎卻需要更大的空
間來容納能達到此速度的燃料;就離子引擎所能達到的最大推進力而言,取決於
燃料的多寡與太陽能板所提供需要加速的電場強度。

2.4 電力次系統

2.4.1 前言
電力供應次系統在整個衛星的運作中,占有相當大的分量。畢竟沒有電,就
甚麼都不用談了。所以提供足夠的電力給需要電力的次系統,是絕對必要的。

2.4.2 電力分配
一般來說,都是先由太陽能板吸收太陽能,再轉換成電能儲存或直接供應給
其他的次系統。
其中,儲存的電能是要在背光時使用並算入可能之事故所需之額外電力所以
必頇蓄電池的容量要找大的。

10
2.4.3 蓄電池與太陽能板的選用

2.4.3.1 蓄電池
蓄電池選用 Cyber-Pow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公司的鎳氫電池 10 顆
型號: CYH-90F13000P[12]
電壓:2.2V
容量:13000mAh
尺寸:90mmX32.7mm2(直徑)
重量:264g(共 2.64kg)

2.4.3.2 太陽能板
太陽能電池的部分參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14]的”
低成本氣象衛星及其星系之關鍵技術研究”中的太陽能光伏電池。
型號:SPECTROLAB公司製造Triple Junction Solar Cells
開路電壓: 2.545V
短路電流: 15.60 mA/cm²
尺寸大小: 21.677 cm2
重量:1.5kg
轉換效率: 25.1 % (在28 度C 時)
砷鎵太陽能電池的溫度係數: 0.2%/C
太陽能板溫度變化範圍: -120~+150 度C
太陽光光照強度為1350 W/m2 即 0.135 W/cm2
單一 cell 可產生能量為:0.135 x 21.677 x 0.251 = 0.736W

2.4.4 離子引擎耗電量
由離子引擎的次系統資料知,最低消耗功率為每小時 25kW,並估計離子引
擎的使用時間為三秒,所以一共消耗功率為 20.8W。並且在使用離子引擎時,假
設蓄電池的電容量是滿的。其計算式為
3
25  ( )  1000  20.8 (W) [2.4.1]
3600
以下是各個次系統中的零件所需之功率
三軸磁力計=0.24W
陀螺儀=0.65W
磁力線圈=0.18W
動量飛輪=0.15W

11
發報機=約 7.48W
接收機=約 2.04W
星上電腦處理器=約 0.75W
所以同時運作最多需要11.49W

2.4.5 電池放電容量計算:
首先先求得放電深度。
(總功率  背光時間)/(電池數  電壓)=0.304485 Ah [2.4.2]
放電深度=0.304485/1.3x100%=23.4% [2.4.3]

我們要求鎵砷太陽能板一段時間衰退後的效能Ld,並假設衛星壽命為十五天,
且太陽能板每一年的衰退率為2.75%。Ld = (1- degradation / year)satellite
life。其計算式為[2.4.4-6]
15
Ld = 1  2.75%  365  99.8855% [2.4.4]
11.49  0.998855  11.47684395 W [2.4.5]
11.47684395
 15.593537 個 [2.4.6]
0.736

cell=16 個 cell

太陽能板充放電計算:
我們選擇太陽能板型號:SPECTROLAB公司製造Triple Junction Solar Cells[14]
我們所頇要的太陽能cell面板數量為150片,其計算過程為下:
整體太陽能板尺寸大小: 3240 cm2
單一cell的尺寸大小: 21.677 cm2
3240
 150 (片) [2.4.7]
21.677
轉換效率: 25.1 % (在28 度C 時)
由於充放電函數並不易取得,所以我們以能量的觀點來看,由參考[X]資料中的
太陽光光照強度為1350 W/m2 即 0.135 W/cm2,而單一cell 可產生能量為:
0.135  21.677  0.251  0.736 W [2.4.8]
而發電效率:
3240  0.135  0.251  109.7874 W [2.4.9]
太陽能板的發電效率為式[],減去衛星工作耗電11.5W,得到蓄電池充電功
率值,其計算式為:
109.7874  11.5  98.2874 W [2.4.10]

12
接下來可以根據蓄電池容量決定充電時間,所得到電池充電時間,其中電池
總能量以能量觀點求得為102960(W)。
102960
tR   1047.540173 (s) [2.4.11]
98.2874

2.5 熱控次系統
衛星工作外在環境為外太空,是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空間,並且設計考量包括
從地球發射到運行軌道,承受轉換軌道過度環境,為了使衛星能夠運行,確保衛
星在外太空溫度環境下正常操作。因此,衛星設計必頇有熱控次系統,協助對衛
星上產生的各種熱量大小、傳遞方向、個別儀器之間與星體的熱交換過程、各種
溫度變化速率進行預先妥善安排與是當控制。
簡單的說,熱控次系統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考慮在太空的環境下,依照溫度、
能量的限制,必頇控制及維持適當的工作環境,確保機件可以正常的運作。
所以,首先在各子系統選擇的組件,必頇能應付太空環境的要求;如果不能完全
適用,也必頇尋找出最佳的組件,然後在結構主體上添加隔熱材料、熱控裝置或
塗漆,以控制衛星內的工作環境在各組件的操作溫度範圍之內。[11]
一般而言,來自外部的熱量,隨著衛星在不同軌道位置,不同姿態變化,另
外,來自衛星內部其它次系統,也會對衛星產生熱量,高速分子摩擦衛星表面也
會產生熱量。衛星所吸收的外部能量可以經由選取衛星表面材質達到控制,於衛
星內部能量也可經由熱控次系統,將多餘能量排出衛星本身,使熱量經由幅射方
式排到外部空間。圖 2.5.1 描述衛星熱控次系統於衛星操作基本過程。

13
熱量

吸熱元件裝置 吸熱表面材質


隔 導 輻 體 電
熱 熱 射 導 熱
材 物 裝 熱 系
料 件 置 系 統

微衛星
溫度感應器
本體設備

地面
散熱元件裝置 散熱表面材質 遠端遙控

熱量

圖 2.5.1 熱控系統組成示意圖
衛星熱控系統仍需考量本體的熱傳導、環境熱輻射、及系統中所產生的能量
間能夠得到平衡,使衛星能夠與其他次系統配合,達到可以運作的目的。[14]

2.5.1 熱控次系統設計流程
熱控次系統設計第一步就是根據任務需求,定義出衛星需求與限制,接著計
算出衛星外體表面積,找出輻射參數、外太空高低溫度極限,決定邊界溫度後,
選擇適當材料,並解決設計上問題,最後,估計出熱控次系統細部規格,實作驗
證熱控次系統。[15]圖 2.5.2 為一衛星熱控次系統設計流程圖。

14
步驟一:根據任務決定需求及限制

步驟二:決定球體表面積之直徑必頇相
等於衛星表面

步驟三:選取輻射表面參數值

步驟四:在溫度限制下最糟情況高低溫
度計算與比較

步驟五:選取熱控材料

步驟六:解決衍生特別的熱控問題

步驟七:估計熱控次系統重量,大小,
成本及功率

步驟八:說明設計理由與研究報告

圖 2.5.2 熱控系統設計流程

2.5.2 50kg 微衛星登月任務熱控次系統


根據任務需求,太空環境溫度參數,定義衛星在太空最熱及最低溫度限制的
熱控環境參數,給予各個子系統承受溫度範圍為-20C~60C 之間,元件工作溫度
必頇控制在 5C~40C 之間,使衛星次系統能正常安全操作,滿足衛星總體要求。
建檔
選擇被動式熱控系統作為本次任務熱控系統,被動式熱控式系統具有重量輕、
功率小、誤差小及價格低廉等優點。散熱板可以抵抗外太空及排出衛星廢熱,為
了減低太陽能的吸收率,選取經過特殊表面處理材質鏡面,鍍銀或鍍鋁鐵弗龍及
白漆。
還可以利用多層隔熱材料優點,防止過多熱量散逸及過多熱量進入衛星本體,

15
多層隔熱材料有極佳隔熱性能,與質量輕的優點,成為目前熱控系統常見的熱控
方式。
表面塗佈層選取的材料以減少太陽吸收率,減少輻射吸收為主要考量,注意
的是塗佈層材料隨時間越長而遞減功能,因此我們這次選擇頇滿足任務時間 200
小時的塗佈材料。

2.6 發射次系統

2.6.1 前言
我們選用 J2 火箭來當我們的衛星推進器,就是因為 J-2 的一項重要技術,
就是可以在發動機熄火後自動重啟動,根據我查到的資料顯示來看,他在第一次
發動 2 分鐘之後將衛星送到了地球軌道上,然後在地球軌道上繼續做檢查,調整
軌道位置,在燃燒之後經過 6.5 分鐘達到月球表面,和我們這次要做的實驗,有
相同之處,都是先從地表出飛到地球軌道上,之後繼續飛行到月球。

2.6.2 J-2 發射次系統性能


推力(海平面): 200,000 磅力(89 噸)
燃燒時間:500 s
比沖:418 s (4099 m/s)
淨重:3,480 磅 (1,579 kg)
燃燒後重量:3,609 磅 (1,637 kg)
噴口面積比:27.5 to 1
推進劑:LOX & LH2
混合比例:5.50 製造商:北美航空/洛克達因應用:土星一號 B& 土星五號/
S-IVB 面級 - 一台 土星五號/S-II 第二級 - 五台

16
圖 2.6.1 J-2 引擎

2.6.3 J-2S 發射次系統的特色


J-2S 的特色在於改動了 J-2 的推動模式,模式由燃氣發生器循環換成抽氣
循環,就是將通過燃燒室上的管道供應熱氣體,而不是通過獨立的燃燒器除了要
移除發動機上部分結構,這些改動還降低了發動機啟動的難度並妥善地協調了各
燃燒室的關係。因此,我們選用了 J-2S 的火箭當作推進次系統。

2.6.4 J-2S 發射次系統的性能


真空推力:265,000 磅力(118 噸)
真空比沖:436 s (4276 m/s)
淨重:3,235 磅 (1,467 kg)
帶附件重:3,800 磅 (1,724 kg)
推進劑:LOX & LH2
混合比例:5.50
製造商:洛克維爾/洛克達因

17
圖 2.6.2 J-2S 引擎

2.6.5 比較與選擇
在比較了 2 個 J-2 火箭系列之後,這次我們選用了 J-2S 火箭,為我們的衛星
發射器,在選擇的方面除了動力迴圈上讓他在比起 J-2 有更高的推力及穩定性外,
還有他多了一個空閒模式,它可以提供很少的推力在軌道推動上面,讓火箭再次
燃燒的時候可以穩定燃料箱,不管在火箭性能上、穩定性上都高於 J-2,所以選
擇 J-2S。

18
第三章、 結構次系統

3.1 各部件所需重量評估及其尺寸
SRG-1 衛星設計次系統規格如表 3-1。
表 3-1 各部件重量評估與尺寸表

3.2 設計完成圖
得到各部件的尺寸後,利用 3D 電腦輔助製造軟體 CATIA 將其圖及各部件配
置做簡單的放置,如圖 3-1,圖 3-2 所示。

19
圖 3-1 設計完成圖 1

圖 3-2 設計完成圖 2
在配置上,如表 3-2 所示。

20
表 3-2 部件配置圖
編號 名稱
1 天線
2 太陽能板
3 發報機
4 主機電路板
5 接收機
6 電池組
7 動量飛輪
8 酬載控制器
9 燃料筒
10 離子引擎
11 彈射裝置
12 探月載具

關於衛星的擺放位置方面,在國家太空中心的張皓基博士的建議下,我們盡
量的將衛星的質心配置在衛星的中心,讓衛星上的儀器在測量時不易產生多於的
偏差。

第四章、 軌道計算

4.1 任務過程簡述
首先藉由發射次系統將衛星打到地球的暫駐軌道,由於大多數衛星所採用
的暫駐軌道約是在 500~700 公里之間,為了降低衛星本身所需配帶之軌道轉換用
推進燃料,我們選擇較高的 700 公里來當作本衛星的暫駐軌道。
抵達暫駐軌道後,由地面控制站向衛星試著測試其功能是否全部正常,再待
月球即將進入近地點的位置時進行軌道轉換來到月球的暫駐軌道(距月面 500
km),再次的檢測是否所有功能都正常,確定功能都正常後再進行施放載具的工
作,如圖 4.1 所示:

21
圖 4.1 軌道轉換示意圖

(由於月球的近地點都會變化,而其變化值約是在 350000~370000 km 之間,為


了計算方便我們採用中間值 360000 km 來計算,實際飛行時再進行修正即可)

4.2 軌道轉換計算
第一階段:
由發射次系統將衛星發射至位於地球表面上空 700km 的暫駐軌道,故經以
下公式得以求得其在地球暫駐軌道之速度:

e
V1   7.508599502 (km/s) [4.1]
r1

r1  700  Re  700  6378  7070 (km) [4.2]

e  3.986 105 [4.3]

其中為  e 地球引力係數; r1 為地球中心到軌道的半徑; Re 為地球半徑

第二階段:
為了節省燃料以及方便計算,採用霍夫曼軌道轉換方式來進行軌道轉換,所
以我們可以由以下的式子來求得將衛星軌道轉換到月球軌道的所需速度。首先要

先將月球到地球的距離令為遠地點 ra ,衛星到地球的距離為 rp ,以求得軌道轉換

的長軸 2a :
2a  7070  360000  367070 (km) [4.4]
半長軸 a 為:
a  183535 (km) [4.5]

22
藉由下面的公式我們可以求出航行所需要的時間,藉此值求得衛星要提早多
久預先進行轉換軌道:

a3
T   391254.7019 (s) [4.6]

所需要的近地點速度 V p 為:

e ra
Vp   10.516004 (km/s) [4.7]
a rp

得到近地點速度後,即可求得所需的 V1 :

V1  Vp  V1  3.007404498 (km/s) [4.8]

第三階段:
抵達月球引力場後,為了要將衛星進入到月球的暫駐軌道,必需要再一次的
進行變速度才行,首先先求得暫駐軌道高度 r2 , Rm 為月球半徑。
r2  500  Rm  500  1737.1  2237.1 (km) [4.9]

而月球之暫駐軌道速度 V2 為[4.10],其中的  m 為月球引力系數 4.9033 103 。

m
V2   1.480476554 (km/s) [4.10]
r2

再來要求得進入月球暫駐軌道的速度,其速度就是遠地點速度 Va 。

e rp
Va   0.2065226341 (km/s) [4.11]
a ra

由於月球本身也對地球有一個相對運動速度,其運動速度為V m /e 。

e
Vm / e   1.052246275 (km/s) [4.12]
rm

即可得到此次的所需變速度 V2 。
V2  V2  Va  Vm/ e  0.6347589131 (km/s) [4.13]

第四階段:
進入月球暫駐軌道後,利用衛星上的彈射裝置將探測載具組彈出,再利用探
測載具組上的小形噴嘴將其減速,達到墜落在月球上的目的。

4.3 計算所需能量以及驗證
23
計算後,總共所需要的變速度為 VT 。
VT  V1  V2  3.642163411 (km/s) [4.14]
根據所求得的變速度,以及估算後的重量,可以得到整個火箭最低所需要的
衝量 J 。
J  m  VT  182.1081706 [4.15]
得到總衝量後,經過離子引擎所需要的耗電約為 17.9 瓦特連續運作 2.7 秒,
本衛星的電池容量極大於其值,故我們認為此設計得以勝任此任務。

24
第五章、 結論

5.1 結語
本篇研究已建立微衛星升空,軌道轉換以及釋放登陸酬載,我們先藉由發射
次系統將衛星發射到地球的暫駐軌道中,為了降低衛星的成本,將衛星本身所配
帶的推進燃料,不斷的反復計算以力求耗能最少的配備。
抵達暫駐軌道之後,由地面控制台向衛星測試功能是否都正常,若狀況良好,
那麼當月球即將進入近地點的位置時進行軌道的轉換來到月球的暫駐軌道,再次
檢測是否所有功能都正常,確定所有功能都正常後再進行施放載具,整個任務時
間約為 15 天。
此衛星符合達到限重 50 公斤以內條件,所有數據雖然並非以自身實驗量測出
來之數據,但力求精準,從網路上搜尋來的資料還需要確定正確性,皆經一一驗
算查證。
不過由於許多進階知識尚未習得,故本隊努力去尋求正確資料,也曾向學校
教授及太空中心的老師們請教,力求所有數據皆有根據與理論。
從這次的報告中,我們理解了許許多多在系統整合上的困難,經過了團隊合
作及互相討論,許多的困難都迎刃而解,也感謝許許多多指導本隊的老師們,令
我們能順利的完成本次的課題。

5.2 誌謝
這次微衛星的專題報告能夠順利完成,感謝皮米衛星課程授課眾老師傳授衛
星設計概念,並感謝淡江大學航空太空學系蕭富元老師與國家太空中心張浩基博
士教導。

25
5.3 參考資料
[1] 業 餘 ( 微 ) 衛 星 通 信 簡 介 http://www.docin.com/p-56482349.html
(2010/12/24)
[2] 業 餘 微 衛 星 的 發 展 史 http://www.qsl.net/bv3cm/Satellite/mis.htm
(2010/12/26)
[3] “微衛星通訊系統設計與規劃”, 淡江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研究所)
自控組碩士學位論文
[4] “微衛星 TUU SAT-1 酬載模擬試驗”, 國立中央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
論文
[5]孫煜明,”微微衛星姿態控制次系統之設計與模擬”, 國立成功大學電
機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2003
[6]李愷倫 皮米衛星姿態判定與控制次系統之設計與測試 國立成功大學航空太
空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2004
[7]吳世驊皮米級衛星姿態控制次系統之設計與實現 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
系碩士論文 2006
[8]小惑星探査機「はやぶさ(MUSES-C)」 http://hayabusa.jaxa.jp/ (2010/12/26)
[9]ABOUT ION PROPULSION
http://nmp.jpl.nasa.gov/ds1/tech/ionpropfaq.html(2010/12/28)
[10]ABOUT THE DEEP SPACE NETWORK http://deepspace.jpl.nasa.gov/dsn/
(2010/12/17)
[11]呂立鑫,”微衛星熱控系統之分析與設計”, 國立中央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6.
[12] Cyber-Pow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公司首頁
http://www.cyber-power.com.tw/Ni-MH.html (2010/12/25)
[13]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14]李世唯,”TUUSAT-1A 微衛星熱控系統設計與分析”,淡江大學機械與機電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15]洪裕民,”微微衛星之結構與熱控分析”,國立中央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3.
[16]太空百科 http://www.astronautix.com/engines/j2.htm (2010/12/31)
[17]太空百科 http://www.astronautix.com/engines/j2s.htm (2010/12/31)

2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