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桩对基坑外既有隧道变形控制的优化分析 郑刚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1

第 34 卷 增 1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Vol.34 Supp.

1
2015 年 5 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May,2015

隔离桩对基坑外既有隧道变形控制的优化分析
, , ,2
郑 刚 1 2,杜一鸣 1 2,刁 钰1
(1. 天津大学 滨海土木工程结构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72;2. 天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

摘要:隔离桩对土体深层位移的影响及用于控制一定埋深的邻近既有隧道的作用机制尚缺乏研究。针对天津市采
用隔离桩保护邻近既有隧道的某深大基坑工程,实测地下连续墙、坑外土体、隔离桩及隧道的变形。后在工程实
测基础上,采用考虑土体小应变特性的有限元方法,对隔离桩的作用机制进行参数分析,研究隔离桩对土体深层
位移及隧道位移的控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隔离桩在控制坑外土体、隧道水平位移时同时存在阻隔作用和牵引
作用,当牵引作用较大时,隔离桩反而可加大一定深度范围内土体及该范围内隧道的水平位移;由此提出埋入式
隔离桩的形式,可减小其牵引作用从而主要发挥其隔离作用,并减小隧道水平位移。同等条件下,隔离桩距隧道
较近时隔离效果更好。
关键词:桩基础;隔离桩;坑外隧道;牵引作用;阻隔作用
中图分类号:TU 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15)增 1–3499–11

OPTIMIZATION ANALYSIS OF EFFICIENCY OF ISOLATION PILES IN


CONTROLLING THE DEFORMATION OF EXISTING TUNNELS
ADJACENT TO DEEP EXCAVATION
, , ,2
ZHENG Gang1 2,DU Yiming1 2,DIAO Yu1
(1. Key Laboratory of Coast Civil Structure Safet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2.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Abstract:The mechanism of effects for isolation piles on reducing displacements of soil and tunnel below the
ground surface needed to be studied. Field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a deep excavation project in Tianjin,
which adopted the isolation piles to protect the adjacent existing tunnel. The deformations of the diaphragm wall,
soil outside the excavation,isolation piles and the tunnel were obtain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the measured
data,a parametric study of isolation piles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considering the small strain of soil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of the tunnel and the soil below the ground surface adjacent
to a deep excavation. It was shown that isolation piles had both effects of isolation and drag on the tunnel adjacent
to the deep excavation. The deformation of adjacent tunnel from deep excavation can be increased when the drag
effect was more remarkable. The buried isolation pile could be used to minimize the effect of drag and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unnel. Moreover,the isolation piles had higher efficiency in reducing the tunnel
displacement when the piles were located closer to the tunnel.
Key words:pile foundations;isolation piles;tunnels adjacent to deep excavation;isolation effect;drag effect

收稿日期:2014–03–06;修回日期:2014–06–2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0CB732106);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11ZCGYSF00800)
作者简介:郑 刚(1967–),男,2000 年于天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力学及岩土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研
究工作。E-mail:zhenggang1967@163.com
DOI:10.13722/j.cnki.jrme.2014.0235
• 3500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年

1 引 言

随着城市地下隧道越来越多地投入运营,加之
城市用地紧张,深基坑在既有隧道邻近开挖的情况
日益增多。当深基坑开挖引起的环境效应控制不当
时,会引起坑外隧道产生过大变形,影响其正常使
用,甚至造成隧道破坏。已有不少邻近既有隧道施
工基坑导致隧道产生过量位移、变形、隧道管片损
坏的工程实例。例如,台北某深基坑设计深度为
21.1 m,与相邻捷运隧道上行线最小间距仅 12 m。 图1 坑外不同为位置土体侧向位移沿深度分布[13]
Fig.1 Distribution of horizontal ground displacements with
施工过程中,靠近隧道处围护墙的最大水平位移达
depth[13]
到 54 mm,进而引起相邻隧道产生水平方向拉伸
26 mm、竖直方向压缩 45 mm 的剧烈变形,并导致 引作用”。因此,可以推测,若基坑外存在既有地下
部分隧道底板脱落,最终造成严重工程事故[1]。又 隧道且隧道恰好处于此范围内,隧道水平位移可因
如,广州市一区间地铁隧道邻侧进行深基坑施工, 隔离桩的“牵引作用”反而可能比无隔离桩时增大,
基坑与隧道边缘之间距离达 34.5 m,但围护结构设 隔离桩对控制隧道变形反而不利。
计采用排桩加锚杆的方式,锚杆端部距基坑最近仅 综上所述,隔离桩控制坑外深层土体位移及基
为 9.7 m。基坑开挖过程中,受锚杆的牵引作用, 坑开挖对既有隧道变形的工作机制尚待深入研究。
土体侧向卸荷,导致隧道拱腰部处产生 66 mm 的拉 本文将以邻近既有地下隧道的天津市嘉海花园一期
伸变形,并造成隧道管片大量开裂、掉块等。 基坑工程为依托,开展设置隔离桩时的地下连续墙、
上述案例表明,若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不 坑外土体、隔离桩及隧道的位移实测,在此基础上
当,将引起邻近隧道产生严重变形,威胁结构安 采用考虑土体小应变特性的有限元方法,分析隔离
全,甚至酿成工程事故。因此,为将隧道变形控制 桩对基坑外既有隧道变形控制的控制机制,并针对
在安全范围之内,在必要情况下应采取合适的保护 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参数分析,以期对隔离桩的优
措施。 化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
隔离桩作为控制基坑或隧道施工对邻近建(构)
筑物影响的常用方法之一 [2-5],也常被用于隔离大 2 工程背景
[6]
面积堆载下软土地基的应力传播 从而减小对周边
的影响。目前,针对隔离桩工作机制的研究主要集 2.1 工程概况
中在隔离桩对基坑施工对坑外邻近地面和建筑物沉 天津市嘉海花园一期工程位于天津市 2 条主要
降的控制机制研究 [7-9]
和对盾构掘进对周边环境变 道路交口处,拟建场地建筑范围内设有 3 层地下室,
形的控制机制研究 [10-11]
两方面。然而,因隔离桩常 基坑形状为不规则多边形,周长为 860 m,面积约
被用于控制地表及地面浅基础支承建筑物的变形, 为 43 890 m2。基坑大部分深度为 15 m,塔楼位置深
前人研究重点多为隔离桩对地表土体沉降和水平位 度为 16.25 和 17.55 m,局部电梯坑深度达到 19.2 m,
移的影响 [7-8 ,12]
,而对于隔离桩存在引起深层土体 基坑平面示意图如图 2 所示。
位移场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 工程场地周边环境复杂,东北西三侧邻路,南
应宏伟等 [13]
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对比了有无 侧用地红线内有施工完成的某地下隧道,隧道外衬
隔离桩情况下坑外土体水平位移,如图 1 所示。图 距基坑边缘最近仅 16.5 m。如图 2 所示,对该隧道
中 x 为测点距离围护结构距离,y 在水平方向上与 x 采取的保护措施如下:
垂直,y = 0 处为基坑中轴线。应宏伟等 [13]
指出,有 (1) 通过减小邻近隧道一侧的基坑开挖面积来减
隔离桩情况下,地表浅层附近土体的水平位移明显 小基坑开挖对隧道的影响。将开挖面积近 5104 m2
减小(见图 1)。但同时,实际上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 的基坑分为南部基坑、中部基坑和北部基坑 3 部分,
围内的土体,其水平位移在有隔离桩情况下反而增 在南部基坑与中部基坑之间设置  900 mm@1 100
大,本文称其为隔离桩对这部分土体存在水平向“牵 mm 排桩,南部基坑采用 2 道钢筋混凝土水平支撑,
第 34 卷 增1 郑 刚等:隔离桩对基坑外既有隧道变形控制的优化分析 • 3501 •

量, Eurref 为卸载/重加载参考模量,e 为孔隙比。此


外初始阶段小应变的参考剪切刚度 G0ref 和剪切应变
水平参数  0.7 用以反映土体的小应变特性,其中  0.7
为初始剪切刚度 G0 衰减到 70%时的应变水平,基于
天津市工程经验反演确定。
2.2 有限元数值模拟
在工程施工开始前,采用 Plaxis3D 有限元软件
进行了模拟施工全过程模拟,以对隧道保护措施进
行数值仿真模拟和优化隧道保护方案。考虑到基坑
尺寸和计算能力,模型计算选取基坑中典型 A–A
剖面,剖面位置见图 2。A–A 剖面模型尺寸示意图
如图 3 所示。
模型中基坑开挖深度为 15 m,采用 1.2 m 厚地
图2 基坑平面示意图
连墙和两道水平支撑进行支护,南侧局部基坑宽度
Fig.2 Schematic layout of pit
为 50 m。中部基坑预留土部分范围取 180 m,远端
并首先施工南部基坑和北部基坑,中部基坑待南部 北侧基坑变形在此未考虑。预留土分两级放坡,坡
基坑和北部基坑地下结构施工完成且回填土方后才 高分别为 6.8 和 5.4 m,坡顶宽度分别为 14.5 和 5 m。
开始开挖。 模型坑外为 5 倍开挖深度,坑底以下土体深度约 5.7
(2) 在既有隧道和南部基坑地下连续墙之间, 倍开挖深度,基本可以消除边界条件对基坑变形的
设置隔离桩,以进一步减小对既有隧道的影响。 影响。
(3) 在隔离桩与南部基坑地下连续墙之间预留 基于节 1 中指出的隔离桩对坑外地表以下一定
袖阀管注浆管,当隧道位移接近报警值时,可起动 深度范围内土体水平位移增大的“牵引作用”,考虑
注浆来纠正隧道的水平位移和沉降。 到本工程中隔离桩主要控制深部土体水平位移,因
本工程场地属于华北平原东部滨海平原地貌, 此,基于优化分析(详见下文),提出了在隧道和地
属海相与陆相交互沉积地层。下覆土层主要以粉质 连墙之间设置“埋入式”隔离桩,其中桩顶距离地
黏土和粉土为主,局部夹有细粉砂层,土层分布情 表 13 m,有效桩长为 19 m。实际工程中,在隔离
况见表 1,其中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均为采用薄壁取 桩有效桩长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桩,桩顶至地表范
土器取样后进行室内试验所得。表中,  为土体的 围内的钻孔回填砂土和水,故将回填的砂土部分近
重度,c为土体的有效黏聚力,   为土体的有效内 似按照原位原状土体进行考虑。结合工程地质勘查
摩擦角, E ref
50 为三轴试验参考围压下 50%强度的割 报告,设定地下水水位于地表以下 2 m。具体模型
线模量, E ref
oed 为固结仪试验在参考围压下的切线模 尺寸参照图 3。

表1 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Table 1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soils

 /  0.7 /
土层编号 土层 层厚/m - c/kPa   /(°) E50ref /MPa Eoed
ref
/MPa Eurref /MPa G0ref /MPa -
e
(kN・m 3) 10 3 

①1 杂填土 6.5 18.50 12.40 16.10 4.38 4.38 26.28 70.960 0.2 0.94

③1 粉质黏土 2.0 18.55 5.60 26.29 5.22 4.21 40.58 109.576 0.2 0.88

⑥3 粉土 1.2 18.69 6.00 27.65 15.71 8.38 80.00 216.000 0.2 0.75

⑥4 粉质黏土 7.8 19.46 9.54 28.59 5.31 5.78 53.39 144.150 0.2 0.79

⑧1 粉质黏土 5.5 19.78 13.95 25.66 7.21 5.05 36.77 99.280 0.2 0.64

⑧2 粉土 2.0 18.69 10.00 32.30 8.41 8.41 44.14 119.180 0.2 0.74

⑨1 粉质黏土 6.0 19.83 21.45 21.60 3.10 6.00 38.01 102.630 0.2 0.49

⑩2 粉砂 3.0 20.98 10.20 36.43 11.80 10.54 77.29 208.680 0.2 0.72


11 粉质黏土  66.0 20.28 14.62 24.66 4.91 5.86 42.27 114.130 0.2 0.73
 
• 3502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年

表2 有限元计算步骤
Table 2 Main stages of FEM analysis
施工步 工况 完成时间

1 平衡地应力 –
2 生成隧道结构 –
3 生成围护结构 20130130

4 降水至坑底 20130615
5 南侧局部基坑开挖至地表以下 3.6 m 20130618
图3 A–A 剖面模型尺寸示意图 6 施作第一道水平支撑 20130704
Fig.3 Layout of model dimension of section A–A 7 南侧局部基坑开挖至地表以下 8.4 m 20130719

8 施作第二道水平支撑 20130730
为真实反映隔离桩的工作性状,模型按照局部
9 中部预留土,余部开挖至地表以下 9.6 m(二级坡顶) 20130813
空间问题建模计算,根据隔离桩按照  800 mm@1 000
10 南侧局部基坑开挖至坑底 20130831
mm 布置,在 y 方向上取宽度 6 m 建模,恰好能够 11 中部预留土,余部开挖至坑底 20130918
模拟 6 根隔离桩工作情况且在划分模型网格和优化
计算量方面较为适合,如图 4 所示。 2.3 计算与实测结果对比
为监测基坑开挖过程中地连墙、土体和隧道的
变形,保证施工过程中隧道安全,本工程在基坑南
侧靠近隧道侧布设了多个地连墙、隔离桩和坑外土
体测斜测点,并在隧道中多处布设断面变形测点。
结合本文计算分析,采用 A–A 剖面附近测点监测
图4 有限元模型俯视图 数据与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A–A 剖面附近监测
Fig.4 Planform of finite element model 点位置见图 5,图中 DLQ3,GLZ3 和 TCX3 分别为
地连墙、隔离桩和坑外土体测斜的三号测点编号。
由于隧道的变形控制要求极其严格,因此,必
其中,地连墙和隔离桩测斜管均预埋入结构之中,
须对基坑开挖引起的土体变形进行严格控制。在这
土体测斜管埋入位置距地连墙水平距离为 9.2 m,
种情况下,B. Simpson[14]认为,只有考虑土体小应
参见图 4。
变的刚度特性,尤其小应变状态下的高模量和高度
非线性,才能更加合理地预测隧道或基坑开挖引起
的土体变形。因此,本文模型中的土体采用 Plaxis
中小应变硬化模型(the hardening soil model with
small-strain stiffness,HSSmall)进行模拟。为配合有
限元分析计算,对场地各土层现场取样并分别进行
了室内试验,得到物理力学参数如表 1 所示。
模型中地连墙、隧道衬砌、支护排桩和隔离桩
均采用线弹性混凝土材料模拟,弹性模量取值 30
GPa,泊松比 0.2。但考虑到隧道实际工程中管片的
拼接效应,计算中将盾构隧道横向刚度有效率折减
图5 A–A 剖面处测点平面图
为 75%[15-16],即弹性模量取为 26 GPa。同时支护排 Fig.5 Instrumentation layout of section A–A
桩采用 plate 单元近似模拟,其板厚按照抗弯等效的
原则确定。隔离桩采用 Plaxis 中 embeded 桩单元模 在 A–A 剖面附近的隧道横断面上,亦布置有
拟,弹性模量取值为 30 GPa。 隧道断面变形监测点,其点位布置如图 6 所示。断
结合现场的施工情况,将有限元模拟的施工步 面共布置 5 个隧道变形监测点,其中底部 2 测点位
简化如表 2 所示,共设置 11 个计算施工步模拟重要 于隧道道床板面上,距离隧道拱底的高度为 3 m,
施工阶段。 另外 3 个测点分别位于隧道拱顶和 1/4 圆周处。
第 34 卷 增1 郑 刚等:隔离桩对基坑外既有隧道变形控制的优化分析 • 3503 •

图6 A–A 剖面处隧道测点布置图
Fig.6 Instrumentation of tunnel at section A–A

基坑开挖完成后 DLQ3,GLZ3 和 TCX3 的实 (c) 隔离桩


测值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如图 7 所示。从 图7 开挖完成后 3 测斜点水平位移计算值和实测结果的比较
图 7(a)可见,由于中部基坑处尚未开挖的土体宽度 Fig.7 Comparison between analytical and measured horizontal
不是很大(见图 3),南部基坑南侧和北侧围护桩都 displacement of three points at the end of excavation

发生了向北侧的位移,基坑开挖完成后地连墙出现
了“鼓肚形”和“悬臂型”结合的复合型的变形模
式[17],地连墙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墙顶附近,最大
值约 50 mm,可以看出,有限元计算结果所得地连
墙变形分布规律和数值与实测基本吻合,仅在中下
部水平位移计算值稍小于实测结果。
图 7(b)给出了距离地连墙水平距离 9.2 m 处土
体的水平位移实测值与计算值对比。从图中可知,
TCX3 测点处的土体水平位移模式仍成复合型,土
体中上部水平位移差异不明显,这与测点距离地连
墙的距离和地连墙自身的变形模式有关。其中实测
监测最大位移值为 30 mm,明显小于地连墙的水平位
移,说明随着土体远离地连墙位置,其水平位移减
小。计算结果和实测值数值对比及变形趋势均能较好
(a) 地连墙
吻合,仅在近地表一定范围内计算值比实测值略大。
图 7(c)为隔离桩产生的水平位移分布情况。由
图可知,实测值与有限元计算值分布规律及数值基
本一致,仅上部靠近地表部分实测值稍大。与前 2
测点不同,隔离桩整体变形模式成“悬臂型”,顶部
最大实测值为 31 mm,可以看出插入坑外土体水平
位移主要影响区以下部分桩段的嵌固效应。
基坑开挖完成后,坑外隧道因基坑开挖的卸荷
作用产生了向坑内方向的变形,S1~S5 测点的实测
结果与计算值的对比如图 8 所示(为便于观察,图 8
中变形放大 100 倍)。有限元计算结果显示,在邻侧
基坑卸荷作用下,隧道随周边土体移动产生了向着
坑内方向的水平位移。计算结果显示,隧道最大水
平位移为 13.07 mm,出现在 S1 测点附近;最大沉
(b) 坑外土体 降为 8.3 mm,出现在 S2 测点附近。而相应位置处
• 3504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年

图9 有限元模型尺寸示意图
图8 开挖完成后隧道变形计算值和实测值对比 Fig.9 Layout of dimension of finite element model
Fig.8 Comparison between analytical and measured
deformation of tunnel at the end of excavation 时土层的成层性影响,采用单一土层进行计算分析,
并选取表 1 中天津市区土层中典型的粉质黏土⑧1 层
2013 年 9 月 18 日(基坑开挖完成)的监测结果也显示, 建模计算。计算模型中,地连墙、隧道衬砌和隔离
5 个测点均出现了向着坑内方向水平位移,但 S2 和 桩均采用线弹性混凝土材料模拟,具体参数见节 2.2
S3 测点的水平位移稍小于计算值。实测结果显示 相关内容。
S1 测点位置的水平位移为 14.86 mm,S2 测点位置
的沉降为-7.44 mm,均与计算最大值较为接近。 4 隔离桩变形控制机制分析
通过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可
得,考虑土体小应变特性的本构模型能够很好地反 4.1 隔离桩控制效果评价指标
映围护结构及坑外土体的变形情况。同时也说明本 为评估隔离桩对坑外隧道变形控制的控制效
文模型中所采用的土体参数合理可靠,能够得到比 果,定义隔离桩控制效率  为
较满意的计算结果,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基 Sref  Ssp
 (1)
坑开挖条件下坑外隧道的变形及隔离桩的工作机制。 Sref
式中: Sref 为无隔离桩的情况下坑外隧道水平位移
3 有限元分析模型介绍 或沉降等变形指标, Ssp 为有隔离桩时坑外隧道对应
的变形指标。由式(1)可知,当   0 时,隔离桩控
以节 2 基于工程实例的有限元计算为基础,将
制隧道变形无效果;当 0<<1 时,隔离桩控制隧
模型进行适当简化后进行参数分析。
道变形有效;当 <0 时,隔离桩的设置反而可加大
本计算模型中假设基坑开挖深度为 16 m,采用
隧道变形。
1.2 m 厚地连墙和两道水平支撑支护,基坑宽度为
4.2 无隔离桩工况计算结果分析
240 m,为减小计算量,考虑对称性取 120 m 进行
为验证隔离桩控制效果,首先计算无隔离桩工
建模。坑外南侧存在一条直径 11 m 的盾构隧道,其
况。因计算模型较工程实例进行了简化,故计算步
中隧道与基坑净距以及隧道顶部埋深均为 16 m,与
骤相应简化如下:
基坑开挖深度相同。模型坑外范围取值为 120 m,
(1) 生成初始地应力场;
为 7.5 倍开挖深度,坑底以下土体深度取为 84 m,
(2) 将初始位移清零,激活隧道衬砌单元并去
约 5.3 倍开挖深度,基本可以消除边界条件对基坑
除隧道内水土;
变形的影响,模型假定水位位于地表以下 2 m,有
限元模型尺寸如图 9 所示,因隔离桩桩长和位置等 (3) 将初始位移清零,激活围护结构的板单

设计参数均为研究变量,故隔离桩位置未在图 9 中 元,模拟支护结构施工;
表示。 (4) 降水至第一开挖面;
为真实反映隔离桩的工作状态,计算模型仍按 (5) 开挖至第一开挖面;
照局部空间问题考虑(见图 4)。模型计算采用考虑土 (6) 加设第一道水平支撑;
体小应变特性的小应变硬化土体模型,模型参数介 (7) 重复步骤(3)~(5)直至开挖至地表以下 16 m
绍参见节 2。为消除隔离桩长度、位置等参数变化 处的基坑坑底。
第 34 卷 增1 郑 刚等:隔离桩对基坑外既有隧道变形控制的优化分析 • 3505 •

开挖结束后,基坑围护结构和邻侧隧道发生了 从图 11 的局部土体位移矢量可得,坑内土体的
如图 10 所示的变形。其中,基坑地连墙在坑内土体 卸荷作用导致了坑内土体的隆起,而坑外土体相应
的开挖卸荷和水平支撑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鼓肚型 的产生了向坑内滑动的趋势,其明显的位移影响区
的变形,其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基坑坑底。而坑外 为图中虚线所示的三角形区域,下文称为位移影响
隧道因土体向坑内滑动的带动作用,产生了向坑内 区。隧道右侧少部分进入了位移影响区,导致隧道
方向的变形,其中最大水平位移达到 16.15 mm。 产生了图 10 中的位移和变形。

位移影响区

图 11 基坑开挖结束后局部土体位移矢量图
Fig.11 Displacement vector map of local soil after the
excavation

4.3 设置隔离桩工况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a) 地连墙
考虑到无隔离桩时隧道水平位移将超过相关部
门给出的 5 mm 的允许值,因此,在隧道与基坑地
下连续墙之间设置隔离桩,其位置如图 12 所示,其
中,H 为基坑开挖深度, H = 16 m,隧道边缘距离
基坑围护结构距离为 D,D = H;隔离桩桩长为 L,
距离隧道边缘距离为 d。首先分析 L 和 d 的变化时,
隔离桩对隧道位移控制的影响。

(b) 隧道
图 10 基坑开挖结束后地连墙和隧道变形图
Fig.10 Deformation of diaphragm wall and tunnel after the
excavation

需要说明的是,图 10 中没有考虑实际工程中
南北基坑分步开挖的情况。在实际工程中,可以看
出由于中部基坑和北部基坑土体与南部基坑同期降
水(北部基坑与南部基坑之间没有设置止水帷幕)、
中部基坑土体宽度的有限性,导致作用在南部基坑 图 12 隔离桩局部位置示意图
Fig.12 Sketch of location of isolation piles
北侧排桩上的土、水压力小于作用在南部基坑南侧
地下连续墙上的水、土压力。因此,实际工程中南 雷永生[4]指出,隔离桩侧摩阻对地表建筑物沉
部基坑围护结构还产生了向北侧的不对称偏移,导 降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但本计算结果显示其对于深
致了图 7(a)中的南部基坑南侧地下连续墙侧移模 层土体的沉降变形控制效果不明显,故隔离桩对隧
式。 道的沉降控制作用在此不做讨论。下文主要对隔离
• 3506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年

桩水平控制效率 H 进行讨论,以隧道的最大水平位 移,从而对隔离桩外侧位于位移影响区以外的土体


移作为评价指标,下文简称为隔离桩控制效率。 产生减小水平向应力、增大水平位移的牵引作用,
计算中通过改变 L 和 d 研究对H 的影响。其中 反而导致该部分土体、隧道的水平位移加大。
水平位置 d 分别取 0.2D,0.4D,0.6D 和 0.8D,桩 从图 13 中看出,4 个不同位置 d 的隔离桩的 H
长 L 采用 1.4H,1.6H,1.8H,2.0H,2.2H 和 2.4H 在都出现了随着 L 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对
六种桩长。将以上两参数组合,共计算模型 24 个。 应于每一个隔离桩位置 d,H 最小值处意味着该处
隔离桩水平控制效率与桩位桩长的关系如图 13 所示。 隔离桩的牵引作用最显著,减小隧道位移的效果最
差,对应的桩长为最不利桩长。显然,隔离桩最不
利桩长随着隔离桩与隧道之间距离 d 的增大而逐渐
加长。
对比图 13 与 14 可知,图 14 中无隔离桩时墙后
土体的位移影响区对应于 d 分别为 0.2D,0.4D,0.6D
和 0.8D 时的下部边界深度分别为 26.5,29.6,32.3
和 35.8 m,图 13 中 H 最低值对应的深度分别为
25.6,28.8,32 和 35.2 m,说明隔离桩下端处于位
移影响区下边界时,阻隔作用最差,牵引作用最显
图 13 隔离桩水平控制效率与桩位桩长的关系 著。显然,图 12,14 中隔离桩若要充分发挥阻隔作
Fig.13 Relationships of efficiency parameter  H with the 用并减小牵引作用,L 必须达到图 12 中的虚线范围
location and length of isolation piles 以下,即必须嵌固到非位移影响区以下,通过隔离
与隔离桩对坑外建筑物水平位移控制的显著效 桩进入下部位移较小土层的嵌固作用增大减小隧道
果[13]不同,从图 13 可看出,大部分情况下H 为负值, 位移的阻隔作用。
隔离桩反而加大了隧道水平位移,对隧道控制不利。 从图 13 还可进一步看出,在隔离桩距隧道同一
图 14 为在图 11 中的无隔离桩条件下坑外的土 位置 d 时,随着隔离桩长度 L 的增大,开始时隔离
体位移场中插入隔离桩,结合图 1 可看出,当隔离 桩牵引作用不断增大,但当 L 超越了位移影响区进
桩插入位移影响区以下足够深度时,因位移影响区 入嵌固区域后,由于阻隔作用开始不断增大,H 达
以下土体对其的嵌固作用,显然隔离桩能够减小地 到最低值后逐渐回升,隔离桩靠隧道越近,H 达到
表及一定深度范围内土体水平位移,即隔离桩具有 最低值对应的隔离桩长越小,这与其对应位置的位
阻隔作用。另一方面,但由于位移影响区土体水平 移影响深度越小是一致的。d = 0.2D 时,出现了 H
位移显著大于位移影响区以下土体的水平位移,隔 大于 0,此时,嵌固区桩长与影响区桩长比例较大,
离桩对于位移影响区起到类似抗滑桩的作用,即位 说明其阻隔作用大于牵引效应。
移影响区的土体会对隔离桩产生推挤作用,导致隔
离桩在位移影响区以下的桩体产生向坑内的附加位
5 不同设计参数的隔离桩控制效率
分析
位移影响区
节 4 分析表明,阻隔作用主要由进入非影响区
的桩身嵌固作用发挥,而牵引作用主要因影响区范
围内桩体所致,牵引作用对隧道水平位移控制不
利。故提出了将隔离桩设计成埋入式,如图 15 所示,
节 2 工程实例中亦采用此种隔离桩。在埋入式隔离
桩中引入参数 h,即隔离桩桩顶距地表距离,下文
称桩顶埋深。通过改变 h,控制隔离桩在位移影响
区部分的长度,进而调节隔离桩控制效果。
计算中以 d 作为第一变量,分别取为 0.2D,0.4D
图 14 无隔离桩时基坑外土体位移场中加入隔离桩
Fig.14 Position of additional isolation piles and displacement 和 0.6D 三个不同位置。在 d = 0.6D 条件下,设置
zone of excavation without isolation piles 第二变量 L 为 2.2H,2.4H,2.6H,2.8H 和 3.0H,
第 34 卷 增1 郑 刚等:隔离桩对基坑外既有隧道变形控制的优化分析 • 3507 •

(c) d = 0.2D

图 16 隔离桩水平控制效率与桩顶埋深桩长桩位的关系
图 15 埋入式隔离桩局部位置示意图 Fig.16 Relationships between efficiency parameter  H with
Fig.15 Sketch of position of buried isolation piles the depth,location and length of isolation piles

其中 h 取值为 0~2.0H,增量步距 0.2H,将 L 和 h 约 0.09,对控制隧道水平位移有一定的效果,但总


组合计算,共计算模型 55 个。在 d = 0.4D 条件下, 体效果不明显。
设置第二变量 L 为 2.0H,2.2H,2.4H,2.6H,其中 当隔离桩距隧道距离减小为 d = 0.4D 时,图 16(b)
h 取值为 0~1.8H,步距 0.2H,组合 L 和 h 后共计 显示的规律同图 16(a)类似,图中各 h/H- H 曲线的
算模型 40 个。同样,d = 0.2D 条件下设置工况同 峰值也在 h = 1.6H 处,峰值约 0.13,对隧道水平位
d = 0.4D,但 h 取值为 0~1.6H,组合参数后计算模 移的控制效果要优于 d = 0.6D 工况。
型 36 个。 当隔离桩距隧道距离进一步减小为 d = 0.2D
5.1 不同桩顶埋深下隔离桩的控制效率分析 时,图 16(c)中隔离桩的控制效果明显好于前 2 种工
将隔离桩桩顶埋深 h 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对其 况,此时 h/H- H 曲线均处在 0 之上,说明此位置隔
制效率进行分析,隔离桩水平控制效率与桩顶埋深 离桩对于控制隧道水平位移均有利,图中 h/H- H 曲
桩长桩位的关系如图 16 所示。 线峰值达到了约 0.18,对隧道水平位移控制有一定
图 16(a)中 5 条 h/H- H 曲线均表现为随着 h/H 效果。但此工况下,h/H- H 曲线峰值位于 h = 1.4H
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H 从负值逐渐增大至正值,5 处,小于前 2 种工况。
条 h/H- H 曲线均在 h = 1.6H 处达到最大值处,峰值 图 16(a)中 5 条曲线随 L 的增大上升趋势不明
显。而相较于 16(a),图 16(b)和(c)中均出现随着 L
达到 2.2H 后曲线明显上升的趋势,但后 3 条曲线差
异不明显。即隔离桩控制效率在桩长达到 2.2H 后出
现了明显增大,但桩长继续增大控制效率提高不明显。
从上述规律看出,当隔离桩处于位移影响区范
围内桩长过长时,其牵引作用明显。随着桩顶埋深
h 的不断增大,隔离桩处于位移影响区范围内的桩
长减小,牵引效应减弱,隔离桩的控制效率得到了
(a) d = 0.6D 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桩顶埋深 h 的不断增大直至其
到达位移影响区边缘或超出位移影响区范围时,其
阻隔作用会大幅度减小,导致控制效率下降。因此
控制隔离桩在位移影响区范围内的桩长,最大程度
发挥阻隔作用并减小牵引作用,为提高隔离桩控制
效率关键。
5.2 不同位置隔离桩控制效率分析
从计算模型中选取 L = 2.2H 条件下与隧道距离
d 不同的 3 个位置隔离桩,分析 H 随桩顶埋深的变
(b) d = 0.4D 化,如图 17 所示。
• 3508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年

图 17 L = 2.2H 条件下不同桩顶埋深条件下隔离桩控制效
率与桩位置的关系 图 18 不同隧道位置 P1~P4 示意图
Fig.17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iciency parameter  H with the Fig.18 Sketch of position of the tunnel P1~P4
location of isolation piles at the condition of L = 2.2H
墙净距为 0.6H,隔离桩设置距隧道边缘 0.3H,桩长
and different depths
均为 3H。
图 17 中的 3 条 h/H- H 曲线整体上逐条上升, P4:隧道拱底与坑底标高持平,右侧距离地连
H 也从初始时的负值到正值变化为曲线整体都为 墙净距为 0.6H,隔离桩设置距隧道边缘 0.3H,桩长
正值。即在同等桩底埋深和桩顶埋深的条件下,H 均为 3H。
随着隔离桩靠近隧道而逐步提升。除 d = 0.2D,h =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浅埋盾构隧道,其上覆土
1.6H 点,因桩顶埋置深度过深,超出位移影响区效 层厚度一般大于 1 倍隧道直径,隧道位置 P1,P3
率急剧下降外,其余各点均符合上述规律。坑外位 基本满足条件,而 P2,P4 未能满足,这里仅作算
移影响区呈三角形,在相同条件下,将隔离桩向隧 例研究隔离桩控制隧道变形效果。
道侧移动可以增大隔离桩过位移影响区桩长与影响 在 4 个不同隧道位置处,结合不同形式隔离桩,
区内桩长之比,增大阻隔作用而减小牵引作用。同 计算隧道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形,计算结果仍以隔离
等条件下,隔离桩位置应尽量靠近隧道,但要同时 桩控制效率形式给出,如图 19 所示。
需考虑隔离桩施工对隧道的影响。

6 不同隧道位置隔离桩控制效率分析

节 5 分析中隧道均处于同一位置,为研究推广
隧道处于深基坑外不同位置处隔离桩的控制效率,
现将隧道位置进行变换进行模型计算分析。
模型中以隧道右侧拱腰位置为参考点设计 4 个
不同隧道位置 P1~P4,通过在模型中设置非埋入式 图 19 不同隧道位置隔离桩控制效率
和埋入式隔离桩,计算分析针对不同位置隧道,2 Fig.19 Efficiency parameter of isolation piles at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of the tunnel
种隔离桩的控制效率。隔离桩位布置在隧道与地连
墙正中央位置,根据相应模型进行调整。不同隧道 图 19 显示,不同隧道位置处,隔离桩对隧道
位置 P1~P4 示意图如图 18 所示,图中 H 为基坑开 水平变形的控制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的非埋入
挖深度,埋入式隔离桩埋入深度均取值为 H。 式隔离桩在不同隧道位置的控制效率低下,除 P3
P1:隧道轴线与坑底标高持平,右侧距离地连 位置外,其余位置均为负值,即反而增大隧道的水
墙净距为 H,隔离桩设置距隧道边缘 0.5H,桩长均 平位移;相对而言,埋入式隔离桩在 P1~P4 隧道
为 2.4H。 位置处控制效率均为正值,控制隧道变形效果较好。
P2:隧道拱底与坑底标高持平,右侧距离地连 二者的差值也很好地说明了埋入式隔离桩在隧道变
墙净距为 H,隔离桩设置距隧道边缘 0.5H,桩长均 形控制方面的优势,尤其在 P1 和 P2 位置,埋入式
为 2.4H。 隔离桩相较于传统非埋入式隔离桩对隧道水平变形
P3:隧道轴线与坑底标高持平,右侧距离地连 的控制效率大幅提高。
第 34 卷 增1 郑 刚等:隔离桩对基坑外既有隧道变形控制的优化分析 • 3509 •

将分析结果进行简单推广后可得,隔离桩对深 [3] 欧章煜,谢百钩. 深开挖邻产保护之探讨[J]. 岩土工程学报,2008,


30(增):509–517.(OU Zhangyu,XIE Baigou. Building protection
层土体及隧道位移的控制效果与隧道位置存在很大 measures in deep excavation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关系,不同隧道位置隔离桩的控制效果差异较大。 Engineering,2008,30(Supp.):509–517.(in Chinese))
[4] 雷永生. 西安地铁二号线下穿城墙及钟楼保护措施研究[J]. 岩土
但因埋入式隔离桩能够很好地减小控制坑外土体变 力学,2010,31(1):223–236.(LEI Yongsheng. Research on protective
形过程中的牵引效应,不同隧道位置处,埋入式隔 measure of city wall and bell tower due to underneath crossing Xi'an
metro line No.2[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10,31(1):223–236.
离桩对隧道变形的控制效果均优于非埋入式隔离桩。
(in Chinese))
[5] 罗成恒,魏建华. 减少软土深基坑周边环境初始位移的方法探讨[J].
7 结 论 岩土工程学报,2012,34(增):49–53.(LUO Chengheng,WEI Jianhua.
Method for decreasing initial displacement of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deep excavations in soft soil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本文以天津地区某邻近既有隧道的基坑工程为 Engineering,2012,34(Supp.):49–53.(in Chinese))
[6] 刘毓氚,陈福全,左广洲. 大面积堆载下软土地基的应力隔离与加
背景,利用考虑土体小应变特性的有限元方法,通
固实例分析[J]. 岩土力学,2006,27(5):846–848.(LIU Yuchuan,
过改变隔离桩的位置、桩顶埋深、桩底埋深等设计 CHEN Fuquan,ZUO Guangzhou. Case study of synthetic method of
参数,对隔离桩的工作机制、对隧道位移的控制效 stress isolation and ground reinforcement to handle soft ground
problem induced by adjacent surcharge load[J]. Rock and Soil
率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Mechanics,2006,27(5):846–848.(in Chinese))
(1) 隔离桩控制坑外既有隧道水平位移过程 [7] 费 纬. 隔离桩在紧邻浅基础建筑的深基坑工程变形控制中的应
用[J]. 岩土工程学报,2010,32(增1):265–270.(FEI Wei. Application
中,不仅表现出阻隔作用,还表现出一定牵引作用,
of isolation piles to deformation control of deep foundation pits close
而牵引作用对控制隧道的水平位移不利。如隔离桩 to buildings with shallow found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设计不当,会使隔离桩工作过程中牵引作用大于阻 Engineering,2010,32(Supp.1):265–270.(in Chinese))
[8] 翟杰群,贾 坚,谢小林. 隔离桩在深基坑开挖保护相邻建筑物中
隔作用,对控制坑外隧道水平位移反而不利。 的应用[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6(1):162–166.(ZHAI
(2) 基坑开挖的卸荷效应会在坑外形成位移影 Jiequn,JIA Jian,XIE Xiaolin. Practice of partition wall in the building
protection projects deep excav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Underground
响区,当隔离桩桩身主要处在此位移影响区范围内,
Space and Engineering,2010,6(1):162–166.(in Chinese))
隔离桩的牵引作用更为显著。因此提出了埋入式隔 [9] 郑 刚,颜志雄,雷华阳,等. 基坑开挖对临近桩基础影响的实测
离桩,通过控制桩顶埋深调整影响区范围内桩长, 及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2007,29(5):638–643.
(ZHENG Gang,YAN Zhixiong,LEI Huayang,et al. Field observation
有效减小牵引作用。但桩顶埋深过大导致其达到影 and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of effect on adjacent
响区边缘或超出位移影响区,阻隔作用急剧减小, piles due to excav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07,29(5):638–643.(in Chinese))
同样会减小隔离桩控制效果。 [10] BILOTTA E,BITETTI B,MCNAMARA A M,et al. Micropiles to
(3) 在相同条件下,将隔离桩设置在靠近隧道 reduce ground movements induced by tunnelling[C]// Proceedings of
Physical Modeling in Geotechnics. London:[s. n.],2006:1 139–1 144.
处其控制效率要明显优于远离隧道情况。因此隔离
[11] BILOTTA E. Use of diaphragm walls to mitigate ground movements
桩应尽量选择近隧道位置布设。 induced by tunnelling[J]. Géotechnique,2008,58(2):143–155.
(4) 不同隧道位置条件下,埋入式隔离桩对隧 [12] 邹文浩,徐 明. 考虑土体小应变刚度特征时隔断结果保护效果的
三 维 数 值 分 析 [J]. 岩 土 工 程 学 报 , 2013 , 35( 增1): 203 –209.
道水平变形的控制效果均优于非埋入式隔离桩。 (ZOUWenhao,XU Ming. 3D numerical analysis of mitigation effect of
本文仅针对特定条件下隔离桩的控制效率进行 isolation pile and diaphragm wall considering small strain stiffness of
soil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3,35(Supp.1):
了研究,未考虑隔离桩刚度变化等因素对其控制效
203–209.(in Chinese))
率的影响,针对不同隧道位置进行了简单推广,今 [13] 应宏伟,李 涛,杨永文,等. 深基坑隔断墙保护邻近建筑物的效
后应继续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深入研究探讨。当然, 果与工程应用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2011,33(7):1 123–1 128.
(YING Hongwei,LI Tao,YANG Yongwen,et al. Effect and application
在实际工程中,因地质条件复杂,现场施工工艺等 walls in protecting adjacent buildings from deep foundation pits[J].
诸多因素影响,还会对隔离桩的控制效果产生不同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1,33(7):1 123–
1 128.(in Chinese))
程度的影响。 [14] SIMPSON B. Retaining structure-displacement and design(32nd
Rankine lecture)[J]. Géotechnique,1992,42(4):541–57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5] LEE K M,HOU X Y,GE X W,et al. An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a
jointed shield-driven tunnel li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1] CHANGC T,SUN C W,DUANNSW,et al. Response of a Taipei and Analytical Methodsin Geomechanics,2001,25(4):365–390.
rapid transit system(TRTS) tunnel to adjacent excavation[J]. Tunnelling [16] LEE K M,GE X W. The equivalence of a jointed shield-driven tunnel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2001,16(3):151–158. lining to a continuous ring structure[J].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2] 李大勇,龚晓南,张土乔. 软土地基深基坑周围地下管线保护措施 2001,38(3):461–483.
的数值模拟[J]. 岩土工程学报,2001,23(6):736–740.(LI Dayong, [17] CLOUGH G W,ROURKETD O. Construction induced movements of
GONG Xiaonan,ZHANG Tuqiao.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buried insitu walls[C]// Proceedings of the ASCE Conference on Design and
pipelines protection adjacent to deep excav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Performance of Earth Retaining Structures. New York:Geotechnical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01,23(6):736–740.(in Chinese)) Special Publisher,1990:439–47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