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12

Fakulti Pendidikan dan Bahasa

HBCL3203
Kesusasteraan Bahasa
Cina I (Puisi)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HBCL3203
KESUSASTERAAN
BAHASA CINA I
(PUISI)
Dr Choong Kee Foong
Kor Mee Choo
Dr Fan Pik Wah
Dr Fan Pik Shy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Pengarah Projek: Prof Dato’ Dr Mansor Fadzil
Prof Madya Dr Chung Han Tek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Penulis Modul: Dr Choong Kee Foong


Kor Mee Choo
Dr Fan Pik Wah
Dr Fan Pik Shy

Penyederhana: Prof Madya Dr Lim Tick Meng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Dr Teo Lay Teen

Dibangunkan Oleh: Pusat Reka Bentuk Pengajaran dan Teknologi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Edisi Pertama, Mac 2009


Edisi Kedua, Disember 2013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Disember 2013, HBCL3203
Hak cipta terpelihara. Tiada bahagian daripada bahan ini boleh disalin semula dalam mana-mana
cara tanpa kebenaran secara bertulis daripada Presiden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目录
课程指南 xiii–xix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1
1.1 先秦诗歌的发展 2
1.1.1 《诗经》 2
1.1.2 楚辞 16
1.1.3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 20
1.2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 20
1.2.1 汉乐府诗 20
1.2.2 五、七言诗篇 23
1.2.3 古诗十九首 24
1.2.4 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和太康文学 25
1.2.5 玄言诗、田园山水诗到宫体诗 28
1.3 唐宋诗的发展 31
1.3.1 初唐与盛唐诗歌 31
1.3.2 中唐、晚唐诗歌 32
1.3.3 宋诗 33
摘要 36
关键词语 36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iv  目录

第二章: 先秦诗歌 38
2.1 《诗经》选读 39
2.1.1 《关雎》 39
2.1.2 《蒹葭》 45
2.1.3 《伐檀》 50
2.1.4 《硕鼠》 56
2.2 楚辞选读 59
2.2.1 屈原《涉江》 59
摘要 73
关键词语 74

第三章: 两汉诗歌 75
3.1 《古诗十九首》选读 76
3.1.1 《涉江采芙蓉》 76
3.1.2 《冉冉孤生竹》 79
3.2 汉乐府选读 82
3.2.1 《妇病行》 82
3.2.2 《战城南》 86
3.2.3 《上山采蘼芜》 89
3.2.4 《艳歌罗敷行》 92
摘要 99
关键词语 99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目录  v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101


4.1 曹氏父子诗选读 102
4.1.1 曹操《短歌行》 102
4.1.2 曹丕《燕歌行》 107
4.1.3 曹植《七哀诗》 111
4.2 阮籍《咏怀》诗选读 114
4.2.1 《咏怀·夜中不能寐》 114
4.2.2 《咏怀·独坐空堂上》 118
4.3 陶渊明诗选读 121
4.3.1 《归园田居》(其一) 121
4.3.2 《饮酒》(其五) 126
摘要 131
关键词语 131

第五章: 初唐诗歌 133


5.1 初唐四杰诗选读 134
5.1.1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34
5.1.2 骆宾王《在狱咏蝉》(并序) 139
5.1.3 杨炯《从军行》 144
5.1.4 卢照邻《曲池荷》 149
5.2 陈子昂诗选读 151
5.2.1 《登幽州台歌》 151
5.2.2 《春夜别友人》 154
摘要 157
关键词语 158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vi  目录

第六章: 盛唐诗歌(一) 159


6.1 张九龄、孟浩然诗选读 160
6.1.1 张九龄《望月怀远》 160
6.1.2 孟浩然《过故人庄》 164
6.2 高适、岑参诗选读 167
6.2.1 岑参《逢入京使》 167
6.2.2 高适《别董大》(其一) 170
6.3 王之涣、王昌龄诗选读 173
6.3.1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173
6.3.2 王昌龄《出塞》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176
摘要 178
关键词语 179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180


7.1 王维诗选读 181
7.1.1 《山居秋瞑》 181
7.1.2 《送元二使安西》 185
7.2 李白诗歌选读 188
7.2.1 《早发白帝城》 188
7.2.2 《将进酒》 193
7.3 杜甫诗歌选读 198
7.3.1 《春望》 198
7.3.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03
摘要 209
关键词语 209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目录  vii

第八章: 中唐诗歌 211


8.1 李益、张继诗歌选读 212
8.1.1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12
8.1.2 张继《枫桥夜泊》 215
8.2 刘禹锡、柳宗元诗歌选读 219
8.2.1 刘禹锡《乌衣巷》 219
8.2.2 柳宗元《江雪》 223
8.3 白居易诗篇选读 226
8.3.1 《赋得古原草送别》 226
8.3.2 《琵琶行》 231
摘要 242
关键词语 243

第九章: 晚唐诗歌 244


9.1 杜牧诗歌选读 245
9.1.1 《赠别》(其二) 245
9.1.2 《秋夕》 247
9.2 李商隐诗歌选读 250
9.2.1 《夜雨寄北》 250
9.2.2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54
9.3 皮日休、罗隐诗歌选读 258
9.3.1 皮日休《汴河怀古》(其二) 258
9.3.2 罗隐《蜂》 261
摘要 263
关键词语 264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viii  目录

第十章: 宋代诗歌 265


10.1 欧阳修、王安石诗歌选读 266
10.1.1 欧阳修《戏答元珍》 266
10.1.2 王安石《泊船瓜洲》 271
10.2 苏轼、黄庭坚诗歌选读 275
10.2.1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275
10.2.2 黄庭坚《寄黄几复》 279
10.3 杨万里、朱熹诗歌选读 284
10.3.1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二) 284
10.3.2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288
摘要 291
关键词语 292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PANDUAN KURSUS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课程指南  xiii

课程指南

荣誉教育(中文)学士课程是由马来西亚开放大学语文与教育学院所主办的课程。
中文课程占三个学分,涉及 120 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涵盖十个单元的修课。每个单
元由一个模组所组成。此课程为时 15 个星期,学员必须在所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十
个模组的修课。这些模组是独立、完善的自学配套。我们建议您参阅一些工具书或
参考资料,或浏览互联网。至于学习步骤,你必须有系统地、循序渐进地逐项学
习。在细读每项资料之后,用心作答各项习题,并对照答案,然后进行思考与探讨
辅导课问题,以备在上课时与讲师交流及讨论。

课程对象

HBCL3203 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选择主修或副修马来西亚开放大学荣誉教育(中文)
学士课程的进修者。上课之前,请仔细阅读课程指南,以便初步了解课程内容简
介、课程目标以及评鉴方式等。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xiv  课程指南

学时分配

马来西亚开放大学规定,每个学分的学习时段为 40 小时。HBCL3203 占了 3 个学
分,总课时为 120 个小时。课程进修时间分配如下:

活动 时间(小时)

阅读模组,完成练习 70

出席五堂辅导课 10

网络学习交流 6

完成一项课业 24

复习 10

总数 120

课程目标
完成这个课程后,你将能够:

1. 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时代背景、诗歌的形式及诗歌的创作手法,并能实践到
教学上。

2. 赏析诗经和楚辞,并了解当中的区别。

3. 阅读并赏析两汉诗歌和现实主义精神。

4. 赏析魏晋南北朝诗歌的时代背景、中心思想及写作特色。

5. 赏析并分析初唐诗歌的时代背景、中心思想及写作特色;

6. 赏析并简述盛唐诗歌的时代背景、中心思想及写作特色;

7. 赏析并简述中唐诗歌的时代背景、中心思想及写作特色;

8. 赏析并说明晚唐诗歌的时代背景、中心思想及写作特色;

9. 赏析并简述宋代诗歌的时代背景、中心思想及写作特色;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课程指南  xv

课程内容概述

这个模组涵盖了诗歌的发展、时代背景、作品赏析。包涵先秦诗歌、两汉诗歌、魏
晋南北朝诗歌、唐诗诗歌及宋代诗歌。也介绍了历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代表作
品、作品内容中所反映的社会的状况、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等。希望通过模组中所
选择的作品赏析,能有效地帮助您正确地掌握历代诗歌发展的概况,了解诗歌的表
达方式,进一步提升你的诗歌教学技能。

第一课: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每个时代的诗人和作品。从时代的背景了
解每个朝代的政治气氛,进而理解诗歌的特点和变化。中国古代诗歌的历史悠久,
每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都不同,因此诗人所表现的诗歌形式和艺术也
有异。本章从文学史的角度,针对每个时代的诗歌,做出概述,让读者掌握时代的
背景和特征。

第二课: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文学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流派的主要的源泉。本章学
习内容除了引导你辨析《诗经》与《楚辞》之余,共同鉴赏《诗经》中的《关
雎》、《蒹葭》、《硕鼠》、《伐檀》等诗篇,以了解这四首诗歌的时代背景、分
析它们的思想内容,并举例说明它们的艺术特色。此外,通过鉴赏本章所选《楚
辞》中屈原的《涉江》,让你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分析它的内容思想,并举例
说明它的艺术特色。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xvi  课程指南

第三课:
此章介绍了汉代诗歌。《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和《冉冉孤生竹》抒写了
妇人和年轻女子的相思离别之苦。汉乐府诗的《妇病行》通过一个病妇的家庭悲
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成员之间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战城南》篇则写阵战之事,
沉痛哀悼那些不幸阵亡的士卒。《上山采蘼芜》通过描写弃妇的哀怨,对喜新厌旧
的“故夫”提出责难和进行控诉的诗;《艳歌罗敷行》描述了罗敷的机智和不畏权
势的精神。这些诗歌反映出汉朝繁荣强盛背后,平民百姓的现实生活。

第四课: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文学自觉时代,作家多表现个人性情和个性。曹操的《短
歌行》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曹丕的《燕歌行》写征
人的妻子感物伤怀,想起在外的丈夫;《七哀诗》是曹植的代表作,这首诗明写怨
妇思念远方良人的情怀,暗写诗人对兄长的情意和自己郁郁不欢的心情。阮籍的
《咏怀·夜中不能寐》主要写作者深夜弹琴的不安和忧思;《独坐空堂上》则是一
首孤独者的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
愉快,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饮酒·结庐在人境》则表现隐居生活的情
趣。

第五课:
初唐诗坛虽然受到六朝遗风影响,却已经奠定了盛唐来临的基础。初唐四杰和陈子
昂为唐诗繁荣期的到来做出了贡献。《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王勃的代表作,亦是
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全诗借蝉的高洁品行,表达了辨明无
辜、昭雪沉冤的愿望。杨炯在《从军行》突破了一般专写军旅生活的框框,抒发了
意气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题旨;《曲池荷》是卢照邻晚年创作的一首小诗,诗人
以荷自喻,抒发了内心的怀才不遇之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通过描写登楼远
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作者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春夜别友
人》则抒发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和胸中远大的怀抱。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课程指南  xvii

第六课:
盛唐优秀诗人之多,如天上繁星,每个人都表现出时代焕发的精神。《望月怀远》
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望月怀思之名篇,全诗抒情并举,情景交融;孟浩然的
《过故人庄》则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岑参的。

第七课:
盛唐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如王维、李白、杜甫,他们的艺术魅力至今仍令人称
道。《山居秋暝》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点;《送元二使安西》则
是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诗。《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
一首七言绝句;《将进酒》本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译即“劝酒歌”,
抒发李白怀才不遇之心情。杜甫的《春望》显示了诗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
胸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
典范之作。

第八课:
中唐诗歌出现了仕途坎坷、羁旅忧思、孤独伤感之情,诗歌题材更加的多姿多彩。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由李益创作的边塞诗代表作之一,意在抒写边防将士的思乡
之情。张继在《夜泊枫桥》诗中既写出了江南水乡秋夜之美景,又委婉表达出作者
心中那份旅途中的“客愁”。《乌衣巷》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作者抚今追昔,
寄寓了深沉的历史兴亡之感。《江雪》全诗描述了冰天雪地,飞鸟与人踪俱绝而老
翁独处扁舟,默默垂钓的场景,寄寓了作者内心中孤标傲世的高洁情怀。白居易的
《赋得古原草送别》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琵琶行》则抒写自身宦海
沉浮,身不由己的愤懑和辛酸。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xviii  课程指南

第九课:
本章选读杜牧诗歌《赠别》(其二)与《秋夕》,李商隐《夜雨寄北》与《无
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皮日休《汴河怀古》(其二)以及罗隐《蜂》。晚唐诗坛
随着朝代的没落,诗人咏怀个人际遇或朝代兴亡时,多了一份哀叹之感。杜牧的
《赠别》(其二)抒写诗人与一位妙龄歌妓之间的留恋惜别之情;《秋夕》则写一
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表达了对妻子(友人)
的思念之情;《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则是一首爱情诗。皮日休的《汴河怀古》
在批判隋炀帝罔顾民生、为一己享乐而开河的同时能看到开凿大运河带来的积极一
面,可谓别具一格。《蜂》这首诗赞美了辛勤劳动的蜜蜂,同时亦暗含着作者对不
劳而获者的不满和痛恨。

第十课:
在唐代诗歌辉煌成就笼罩下的宋诗,异军突起,以哲理、议论入诗,掀起另一轮的
诗歌创作高峰。欧阳修的《戏答元珍》描写了夷陵一带春天时的景色,抒发了作者
的孤寂之感和自我排解、宽慰之意;《泊船瓜洲》描写了王安石赴任的无奈和急欲
归乡的写照。《和子由渑池怀旧》描写苏轼刚刚登上政治舞台不久,他一方面锐意
进取,另一方面亦隐约感受到了宦海风波的凶吉难测;黄庭坚《寄黄几复》则表达
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二)表达了作者
对西湖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意;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描绘其
“观书”的感受,进而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基础知识

了解中国历史朝代,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掌握有一定的帮助,因为政治与经济的变更
会对社会民生产生影响,进而左右文学的兴衰流变。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 中国古代诗歌
概说
预期学习成果
学完本章后,你将能够:

1. 简述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和社会背景;

2. 理解中国古代诗人的作品和特点;

3. 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 导言

所谓“诗言志,歌永言”,诗歌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开路先锋。在人类社会出现文字
之前,就已经有了口头创作的歌谣了。

诗歌,从它出现之时起,就起着抒发感情、状物咏怀的作用。即使是最原始的只有
单调的呼声,还没有表意文字的简单歌谣,也表达着人们一定的意愿。由于各个不
同时代产生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诗歌的表现形式也不断发展变
化。商、周奴隶社会的诗歌绝大多数是四言诗、七言近体,到宋代又发展为长短句
——词,元代又由词发展为曲,都说明了形式和内容是相辅而成的。

本章将向你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概况,让你对历朝诗体演变、诗歌流派、代表
诗人及其诗歌特色,得到初步的认识。预祝学习愉快。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中国古代诗歌

两汉魏晋南北朝
先秦诗歌发展 唐宋诗歌发展
诗歌发展

汉乐府诗、古诗
诗经 初唐、盛唐诗歌
十九首

建安文学、正始文学
楚辞 中唐、晚唐诗歌
太康文学

玄言诗、田园山
宋代诗歌
水诗、宫体诗

图表1.1:中国古代诗歌发展

1.1 先秦诗歌的发展

1.1.1 《诗经》
诗歌和散文是中国古代最早形成的两种文体。早在文字产生以前,就有原始歌谣通
过先民们口头流传,而那些记载在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具有文
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因汉代
儒家尊奉其为经典,故后世称之为《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最
初源头,它编成于春秋时代,其中作品基本上产生于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
世纪)到春秋中期(公元前七世纪),前后大约涉及500多年的漫长历史。其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
者则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 3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
诗,有目无辞。

《诗经》的作品涵盖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约公元前6世纪编定成
书;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从
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包括公卿列士献诗,民间诗,周王朝乐官保存下
的宗教宴飨中乐歌等。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3类,最初都是乐歌。

(a)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
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
豳。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十五国风即地方土乐。豳风全是西周作品,其
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b)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乐调。雅分为大雅、小雅。

(i) 大雅31篇西周作品,大部作于西周初,小部作于西周末;小雅共74
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ii) 大雅作者,主要上层贵族;小雅作者,上层贵族、下层贵族、地位
低微者。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4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c) 颂是朝廷祭祀鬼神,赞美祖先与统治者功德的乐歌。《诗经》中的“颂”
分为《周颂》、《鲁颂》、《商颂》3类,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
《鲁颂》4篇、《商颂》5篇。

(i) 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每篇只一章;

(ii) 鲁颂4篇,作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泮
水》、《閟宫》体裁近乎雅诗,《有駜》、《駉》则近于国风,可
见颂诗演变之迹;

(iii) 商颂5篇,大约是商中后期作品,内容上可分两类:《那》、《烈
祖》、《玄鸟》是祭歌,主要是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长
发》和《殷武》的祭祀意味不浓,可能是一种祝颂诗,主要写商部
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前三篇不分章,后二篇分章,风格近于
“雅”,可能比前三篇晚出。

《诗经》中的作品,主要有3个用途:

(a) 《诗经》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b) 《诗经》经孔子编辑成书之后广泛流行于当时的各个诸侯国,在当时的政
治、外交活动中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如《左传》中就记载了大量诸侯
君臣“赋诗言志”的实例,他们以“诗”作为表情达意、劝诫讽谏、评论
抒情的工具。

(c)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亦可见其常常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来阐发自己
想要说明的道理。可见“诗”在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具有非常普遍的实
用价值,并因此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 5

秦灭之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劫后重生,并出现了以
齐、鲁、韩为代表的今文“三家诗”和以毛亨、毛苌为代表的古文“毛诗”。后
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汉儒传《诗》,使《诗》经
学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不
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内容
《诗经》内容反映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诗经》中的作品大部分是民间歌谣,亦有小部分是贵族的创作。它以丰富生动的
语言广泛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历史与现实,表现出周代社会的淳朴民风,
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周代(包括夏、商)社会的写照,具有
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现在,让我们进一步地了解《诗经》的内容。《诗经》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a) 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祭歌。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
诗,大多是歌功颂德之作。如:
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
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业绩,反映了周朝开国历史。

(b) 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内容燕飨诗,多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如:
《小雅·鹿鸣》天子宴群臣嘉宾。周代是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族关系是维
系社会重要纽带,统治者重视用宗法关系加强统治,表现宗法观念和亲
族温情;宴饮中的仪式,体现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赞美守礼关
系,否定纵酒失德;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6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c) 西周中叶特别西周末。出现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
雅”和国风中,如:
大雅《板》、《荡》,小雅《节南山》、《正月》等,反映厉王、幽王时
的黑暗现实,是政治腐朽和社会黑暗的产物。

(i) 大雅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讽刺有节制,
带更多规谏之意,又充满无可奈何的悲哀;

(ii) 小雅怨刺诗作者,地位不高,不但忧国哀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
如:《节南山》、《正月》。

还有直接倾泄对谗佞小人的怨恨诅咒,如:《巷伯》、《北山》。
小雅中更多将笔锋指向在奸臣佞幸者,言辞激烈,情绪怨愤;

(iii) 国风中辛辣地对统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讽,如:《魏风·伐檀》、
《魏风·硕鼠》;国风中针对具体人、事而发讽刺诗,直接揭露统
治者的丑行,如:《陈风·株林》。

(d) 战争诗。

(i) 正面描写天子、诸侯武功,表现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大
雅中的《江汉》,《常武》,这类歌颂角度写的战争诗,不重描写
战斗场面,而是表现军威声势,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
是中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
的体现。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 7

(ii) 表现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
雅·采薇》。

(iii) 徭役诗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如:《唐风·鸨羽》;还有以战
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卫风·伯兮》,
有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

(e) 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
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
的弃妇诗。主要集中在“国风”中。

(i) 反映男女爱情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如:
《周南·关睢》、《邶风·静女》。

(ii) 爱情遇挫的痛苦,如:《齐风·南山》;爱情受阻挠时痛苦和要求
自主婚姻的愿望,如:《鄘风·柏舟》。

(iii) 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如:《周南·桃夭》。

(iv) 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如《邶风·绿衣》、《卫风·氓》和《邶风
谷风》。

活动 1.1

“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表达方式,试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
比、兴的含义。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8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诗经》的特点

(a) 内容广泛,立足社会现实,无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神话。

(b) 祭祀、宴饮、农事是周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
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是对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描
写。

(c) 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是中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
奠定了中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其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
尤其突出。

(i) 大雅中的周族史诗,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

(ii) 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
政治的热情,进一步强化了反映现实的深度;

(iii) 国风中的作品,更多对生活侧面描述,表现诗人情感、个性和生活
态度。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
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
受压迫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 9

诗经的艺术特色

(a) 赋、比、兴的运用
《诗经》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i) 赋——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
达出来,如:《七月》。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
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
可以议论抒情,比兴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三者中,赋是
基础。

(ii) 比——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
比喻。

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
鸮》、《魏风·硕鼠》、《小雅·鹤鸣》;

 部分运用比手法,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手如柔
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 以动作和事物比拟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如:

“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王风·黍离》),

“巧言如簧”(《小雅·巧言》)、“其甘如荠”(《邶风谷
风》)

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0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iii)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
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
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
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如:

《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
福。”;

《小雅·白华》:“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
德。”;

(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

更多兴句与下文有着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
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如:《郑风野有
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
兮。”;

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
征暗示的关系。比兴都是以间接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

(iv) 三种手法交叉使用的作品,已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境界,启
发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如《秦风·蒹葭》。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 11

(b) 句式独特

(i) 四言二节拍
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
四言句节奏感带强,是构成《诗经》韵律基本单位。

(ii) 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
的复沓结构,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在表达和修辞上也具很
好效果。

 整篇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
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

 一篇之中,两种叠章,如《郑风·丰》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
章为一叠章,后两章为一叠章。

 一篇之中,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首章不
叠,后三章重章。

 《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
东,零雨其濛”开头,《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
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

(iii) 叠字,又称重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小雅·伐木》)。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2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iv) 双声叠韵使诗歌章节舒缓悠扬,具有音乐美。

双声如:“参差”、“踊跃”、“黾勉”、“栗烈”等;

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等;

还有用在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磋”(《卫风·淇
奥》)、“砲之燔之”(《小雅·瓠叶》)、“爰居爰处”(《邶
风·击鼓》)、“婉兮娈兮”(《齐风·甫田》)等。

(c) 押韵
《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
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中国古代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还有后世
诗歌中不常见的句句用韵。《诗经》中也有不是一韵到底的,也有一诗之
中换用两韵以上的,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常见押运情况如下:

(i) 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

(ii) 还有句句用韵;

(iii) 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

(iv) 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 13

(d) 语言
不仅具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很好效果。

(i) 数量丰富的名词;

(ii) 修辞:

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卫风·河广》);

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卫风·氓》);

对偶如“縠则异室,死则同穴”(《王风·大车》)等。

(e) 总体特色
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

(i) 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
多;

(ii) 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
见;

(iii) 国风中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
“而”、“矣”、“也”等,在雅、颂中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
于变化。

这些不同反映了时代社会变化,创作主体身份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
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
自民间,更多体现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口语。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4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自测 1.1

1. 简述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2. 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a) 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
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b) “风雅”精神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

(i)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史记·屈原列传》)《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

(ii) 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慷慨之音;

(iii) 陈子昂主张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
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
气;

(iv) 李白;杜诗以其题材的广泛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而被称为“诗
史”

(v) 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
苦的倾向;

(vi) 陆游到黄遵宪莫不受诗经的影响。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 15

(c) 抒情言志
有少数叙事史诗,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卫风·氓》这类偏于叙述的诗
篇,其叙事也是为抒情服务。显示出中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
色。此后,中国诗歌沿《诗经》抒情言志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中国诗歌
的主要形式。

(d) “比兴”、寄托
比兴手法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兴就成固定词,用来
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经》于比兴时有寄
托,屈原在《楚辞》中发展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比兴的运用,形成了中
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e) 体裁结构、语言艺术
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四言诗创作;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
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追溯到《诗经》。

总之,就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而言,《诗经》可谓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
愧为中国古代诗歌诗歌的辉煌起点。

小结:

1.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
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汉代儒者奉为经典
乃称《诗经》。

2. 《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
、兴”。二者合称诗经的“六艺”。

3. 《诗经》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6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1.1.2 楚辞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和《诗经》共同构成
了中国古代诗歌灿烂辉煌的文学源头。

《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
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
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
体”。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对后
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中国积
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楚辞的特质

(a) 楚国的宗教
自殷商到西周,宗教观念有很大的进展。春秋战国时代,经历了儒家道家
思想的洗礼,神鬼的信仰是更加淡薄了。但但文化较落后的楚国,巫术迷
信的宗教风气,却仍然非常流行。那是因为江南一带那种高山大泽云烟变
幻的自然环境,适合神鬼思想与宗教迷信的保留与发育。信鬼神重淫祀,
更是楚国人民的风俗。在这种巫术迷信的风俗中,却孕育着各种各样的神
话与传说。养成了丰富的幻想力,成长着美丽的歌辞和乐舞。这些都成为
楚辞文学中的养料和特征。

(b) 南方的音乐
南方的乐歌与北乐北歌大不相同。南音是一种富于幻想,变化曲折,悦
耳动听的乐歌。南方的乐歌,也就是后来所谓的“楚声”。这种曲折、委
婉、多变的南音,对楚国的诗歌无论在形式、音律和情调上都产生很重大
的影响。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 17

(c) 楚国的语言
在楚辞里大量地使用楚国的方言口语,形成它在语言艺术上的独有风格`。
例如“些”、“兮”、“差”等。

(d) 自然环境与地方色彩
楚国在江淮一带的南方,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地带。土壤肥沃,物质丰饶,
雨水便利,风景清秀,处处与北方不同。物质生活,处境较优,精神方
面,有富于幻想与爱美的倾向。这种现象反映到古代哲学或文艺方面,都
有得到同样的影响。楚辞里出现的那些名山大川,奇花香草,都是那地带
特有的产品,供给作家许多美丽的材料,在那作品的画面上涂染了种种新
奇的颜色。

楚辞的作者
楚辞的代表作家首推屈原,这位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以其伟大的人
格、渊博的学识、非凡的文学天才陶冶百家,熔铸伟词,用热血和生命唱出了《离
骚》、《九歌》(共十一篇)、《天问》、《九章》等一批不朽诗篇,其数量之
多,反映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邃、艺术之卓超,都是前所未有的。故刘勰《文
心雕龙·辨骚》云:“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为贵族垄断的定型化了的《雅》、《颂》文学的结束,标
志着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由群众文学进入自觉的作家创作时代,也标志着中国古代诗
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活动 1.2

1. 试探讨楚辞产生的原因。

2. 举例说明除屈原外楚辞其他作者代表作品及其特色。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8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楚辞的艺术特色
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
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a) 楚辞形式、句式多变
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
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
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词语繁富,
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b) 楚辞饱含着浪漫主义精神
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
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

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
图景。中国古代神话由于种种原因,传世较少,而《楚辞》,尤其是
《天问》是中国神话材料保存得较为集中的。《离骚》、《九歌》、《
招魂》中都有不少神话或神话形象,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
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

(c) 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
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
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
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

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曰:“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
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
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 19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亦由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
见的创作手法,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
人的文学传统。如:

(i) 张衡《四愁诗》效屈原以美人喻君子。

(ii) 曹植《洛神赋》“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iii) 李贺诗多寄情于香草美人,如凄婉哀绝的《苏小小墓》等。

(iv) 蒲松龄一生不遇,作《聊斋志异》渲染花妖,自云:“知我者,
其在青林黑塞间乎!”(《聊斋志异·自序》)。

这显然也是受到了楚辞香草美人传统的影响。

小结:
这一新的诗歌形式的特点是:在篇中大量引用楚地的风物特产和方言词汇,“
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富有浓厚的楚国地方特色,体现着南
方楚国文化中特殊的美学特质。楚辞的内容恢宏扩大、形式自由,句法参差错
落,灵活多变,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自测 1.2

1. 试论述楚辞的文体特点。

2. 试论述屈原代表作品《离骚》的思想内容。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0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1.1.3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
诗 经 楚 辞

时代 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产生于战国末年至西汉初年
(1115 BC—590 BC) (约300 BC—200 BC)

地区 北方文学的代表 南方文学的代表
(黄河、渭水一带) (长江流域一带)

作者 集体创作 个人创作

内容 多是民歌,以现实人生为写作对象,充 产生于战国末年至西汉初年
满写实精神 (约300)

题材 题材广泛,多谢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题材受限制,多抒发个人的情感

辞藻 简朴、委婉 华丽宏博

风格 句法整齐,作风扎实,温柔敦厚,行文 句法多样,作风豪放,慷慨激昂,行文
明朗拙直,属于现实主义的文学 清丽缠绵,属于浪漫主义的文学

活动 1.3

试找出《诗经》与《楚辞》出现的花草树木名字,并从网络上寻找有关
花草树木的图像。

1.2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

1.2.1 汉乐府诗

汉代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文学景观。两汉
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诗歌作品,其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而
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诗经》、《楚辞》基本都是抒情诗,抒情过程中也时
而穿插叙事,但叙事附属于抒情。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的
成熟。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 21

汉乐府诗歌的内容
就表现内容而言,两汉乐府诗闪耀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
会生活,把时代的真实面貌和社会的动态浮雕在具有长青的艺术生命力的歌辞中。
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
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
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

(a) 苦与乐——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i) 平民百姓的疾苦,对这些贫民百姓寄予深切同情。如:

相和歌辞中的《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盎中无斗
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东门行》等。

(ii) 用欣赏笔调渲染富贵之家,如:

相和歌辞中的《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相逢
行》“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

《鸡鸣》警告豪门荡子不要胡作非为,带劝谏和批判的成分。

(iii) 表现平民疾苦和反映富贵之家奢华的诗同被收录在相和歌辞中,形
成对比鲜明的画面,其客观效果是引导读者领略人间贫富悬殊、苦
乐不均的两极世界。

(b) 表现爱与恨大胆泼辣,毫不掩饰

(i) 爱——鼓吹曲辞《上邪》铙歌18篇之一,是女子自誓之词。

(ii) 恨——旦发现对方移情别恋,就会变爱为恨,果断分手,绝不犹豫。

铙歌《有所思》反映未婚女子由爱到恨的变化。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2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iii) 《孔雀东南飞》——另一种类型的爱与恨。作者在叙述这一婚姻悲
剧时,爱其之所爱,恨其之所恨,倾向鲜明。

(iv) 《陌上桑》、《羽林郎》—— 赞扬和鞭挞明显的诗。

(c) 表达乐生恶死愿望。

(i) 恶死

正常死亡如《薤露》、《蒿里》是丧歌,收在相和歌辞中。

夭折横死如铙歌《战城南》表现对阵亡将士的哀悼。

这类诗在描写死亡的凄惨悲哀时,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和留恋,对
死亡的疏远和拒斥,死亡被写成是无法回避而强加于人的残酷事
件。

(ii) 乐生——以虚幻的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

人入仙境——郊祀歌《日出入》由太阳的升降联想到人的个体寿
命,杂曲歌辞中的《艳歌》描绘天国画面,再如相和歌辞中《长歌
行》、《董逃行》。

(iii) 写神界精灵到人间——如郊祀歌《练时日》、《华烨烨》,铙歌
《上陵》。把人神置于同一层面,通过人神仙化、神仙世俗化,表
达沟通天人的理想。

(d) 表现苦与乐、爱与恨时,有国风、小雅的余韵;在抒发乐生恶死愿望时,
主要受《庄》、《骚》的遗响,继承了楚文化的传统。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 23

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而言,两汉乐府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a) 运用崭新的艺术形式,特别是五言诗的创作,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有着
重要的影响;

(b) 剪裁得当、对话传神、叙述生动的叙事手法;

(c) 质朴自然的风格。

总之,作为一种新的诗体,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
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

活动 1.4

1. 论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2. 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2.2  五、七言诗篇
进入东汉以后,文人诗歌创作开始出现新的局面。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
诗歌样式,完整的七言诗篇也开始产生。东汉文人诗多数独立成篇。主要有下列
诗人:

(a) 班固——《咏史》
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其内容是西汉缇萦救
父一事。以写纪传体史书的手法创作《咏史》诗,用辞质朴,渲染修饰成
分很少。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4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钟嵘《诗品》谓之“质木无闻”。张衡是在班固之后继续创作五、七言诗
并且取得重要成就的著名文人,其写作技巧较班固而言以有显著提高,并
开始向着缛丽华美的方向发展。

(b) 秦嘉——《赠妇诗》三首
自张衡开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走势;而秦嘉
的《赠妇诗》三首则以其缠绵徘徊的婉转抒情和难以排遣的离愁别绪标志
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从班固到秦嘉,经过一个世纪左右的发展,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进入繁
荣期。其后郦炎、赵壹、蔡邕等人的五言诗或寄语怀才不遇的感慨,或以
尖锐的笔锋刺世疾邪,或表达全身远害的忧患意识,其作品不再像前期文
人诗那样蕴藉含蓄,缓缓道来,而是大声疾呼,锋芒毕露。

后来建安文学梗概多气、志深笔长的特点,在这一时期的文人五言诗中已
显露端倪。

1.2.3 古诗十九首
产生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是一组由无名诗人创作的抒情短诗,主要内容在于抒
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

 诗史上多以《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

 刘勰《文心雕龙》谓之“五言之冠冕”。

 明代王世贞誉其为“千古五言之祖”。

 陆时雍则称其为“风余”、“诗母”。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 25

古诗十九首继承了《诗经》以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开创了中古诗才
情并重,以气驭才,以才达气的优秀传统。其中所展示的游子思妇心态既有合乎传
统礼教的价值取向,又有世俗的人生选择;时而有违礼之言,又不见违礼之行,不
及于乱。其所传达的感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同时,这些
作品还透彻地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诗的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
邃的意蕴,诗意盎然而又不乏思辨色彩。

总之,《古诗十九首》在各方面均取得突出成就,古人对它给予很高的评价。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谈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时称:“观其结
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古代作家喜爱《古诗十九首》,并自觉地学习、借鉴它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甚
至加以模拟,曹植、陆机、陶渊明、鲍照等人都有这方面的作品传世。

活动 1.5

1. 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2. 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2.4 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和太康文学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196-220),但这时政权实际上掌握在曹操手中,汉朝已经名存实亡。而且,正
是在这二十几年间文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着后代的新趋势和新因
素。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6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a) 建安文学
建安年代以及这稍前及稍后一段时期的文学,在习惯上统称为“建安文
学”。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辉煌时代。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
化是建安时期诸多变化中最有意义的一点,它意味着从这时起,人们开始
认识到文学有其自身的价值、独立的地位,而不再把文学看作经学的附庸
和教化的工具。

与之前相比,建安时期的文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诗歌方面,形成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创作高潮。从此奠定了文人诗的主导地
位,给后世以深远影响。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作为在动乱中成长的一代新
人,他们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其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
力;他们不再拘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
代。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
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建安风骨”成为后世诗人不断追慕的美学典范。“三曹”不仅是当时的
政治中枢,亦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建安文学的繁盛局面,与他们的大力倡
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骨气奇高、词
采华茂”——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为五言
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粲、刘桢等“七子”竞逞才
藻,各具鲜明的个性。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 27

活动 1.6

1. 何谓建安风骨?

2. 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3. 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 试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b) 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文学史上习惯以“正始文学”泛指
魏朝后期的文学。这一时期恰逢魏晋易代之际,掌握朝政大权的司马氏废
曹芳、弑曹髦,大肆屠杀异己,形成恐怖的政治局面,以致当时“名士少
有全者”。

正始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他们本身也是玄学家。他们对抗
司马氏的残暴统治,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作品揭露了礼教的虚伪,
表现了政治重压下的苦闷与抗议。

活动 1.7

试论正始思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c) 太康文学
西晋武帝太康(280-289)前后,文坛呈现繁荣的局面,钟嵘《诗品序》
说:“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
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8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总的看来,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丧失了建安诗歌的那种风骨,但在语
言的运用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左思的《咏史》诗,抗议门阀制度,抒
发寒士的不平,与建安诗歌“慷慨任气”之风一脉相承,史称“左思风
力”。

活动 1.8

试论太康诗歌的内容特点和艺术形式特点。

1.2.5 玄言诗、田园山水诗到宫体诗
西晋灭亡以后,在南方经历了东晋、宋、齐、梁、陈这五个朝代。在北方经历了十
六国的变动,最后由北周平北齐,隋又取代北周并平定了南方的陈而统一全国。这
中间经历了272年的分裂。东晋南北朝文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南北分裂、战乱频仍、
朝代不断更迭的大背景下发展的。

西晋末年,在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更助长了它
的发展,以至玄言诗占据诗坛达百年之久。

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
表现技巧,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进步。处于晋宋易代之际的陶渊明在日常生活中发
掘出诗意,并开创了山水田园这个新的诗歌园地。他将汉魏古朴的诗风带到更纯熟
的境地,并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他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诗
人,对后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代的鲍照在七言乐府上做出了突破,南北朝民歌给诗坛带来了清新气息,二者具
有重要意义。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 29

齐梁两代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

(a) 其一是诗体发生了重大变革,周颙发现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配合运
用到诗歌的声律上,并与谢朓、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他们试图建
立比较严格的、声调和谐的诗歌格律,并在词藻、用事、对偶等方面做了
许多新的探索,这就为唐朝近体诗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永明体”,
成为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重要形式。

(b) 其二是在皇帝和太子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形成三个文学集团,分别以南
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统,和梁代萧纲为中心。

创作活动的群体参与,容易导致取材和风格的趋同性,也容易在互相切磋中提高艺
术技巧。

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它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
廷生活,多有咏物之作,女性也像宫廷的其他器物一样成为吟咏的对象。这种创作
风气一直延续到初唐,到“四杰”和陈子昂手中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整个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对峙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南北文风的不同。南方以清
绮为美,北方以质朴为上。这一点在南北朝民歌中有较为明确的表现。但南北对峙
并没有断绝南北的文化交流,文人的来往,文献的传播,都有记载可寻。北朝的诗
歌模仿南朝的痕迹相当明显。

梁代末年,庾信的北上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流,而他也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
者。隋朝统一中国后,南北文化的交流继续扩大深入,到盛唐终于出现了一个诗歌
创作的新高峰。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30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要之,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活泼的、开拓的、富于创造力的文学
冲动,使文坛出现一幕接一幕新的景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这种新
变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a) 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b) 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气象;

(c) 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

这一时期的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增强了诗人的个性,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
到鼎盛;七言古诗亦在这一时期确立起来,并取得可喜的成就;南北朝民歌的新鲜
气息,刺激着诗人进行新的尝试,再加上其他因素,到了唐代绝句便繁荣起来。可
以说没有这段酝酿,就没有唐诗的高潮,也就没有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

活动 1.9

1. 试论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2. 试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异同。

自测 1.3

从四言到五言,诗歌的节奏和情感的表达表现得更灵活。尝试背诵四言
诗和五言诗,体会四言和五言的不同之处。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 31

1.3 唐宋诗的发展

1.3.1 初唐与盛唐诗歌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也是“一代文学”之标志。唐诗的发展可分为若干阶
段。唐开国最初九十年左右是唐诗繁荣的准备阶段。这一时期,号称“初唐四杰”
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稍后的陈子昂,在转变诗风上起着重要作用;沈
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人则完成了律体的建设。他们从不同方面为盛唐诗歌高潮
的出现作了准备。

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
寒士;就情思格调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
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就诗的形式说,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唐人做了两个
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创
造了律诗这一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作空间的新诗体。

到开元十五年前后,无论是情思格调、意境兴象,还是声律形式,都已经为唐诗繁
荣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继之而来的便是开元、天宝时期,唐诗的全面繁荣。
这个时期的诗坛百花吐艳,名家如林。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把
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令人心驰神往;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
人,则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

这个时期还有如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等一大批名家。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伟
大诗人李白的诗歌创作,他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
又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后人对此期唐诗,有许多的评论,概
括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含蕴深厚,韵味无穷。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32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活动 1.10

1. 简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共同特点。

2. 简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3. 试论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4. 简述王昌龄七绝的清刚之美。(即七绝的主要特点)

1.3.2 中唐、晚唐诗歌
当唐诗发展到高峰的时候,唐代社会也从它繁荣的顶峰走向动乱与衰败。天宝后
期,社会矛盾激化,部分诗人注目于生民疾苦。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冬,安
禄山反于范阳,史称“安史之乱”。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席卷北方半个中国,百馀
年积累起来的社会繁荣毁于一旦。

安史之乱成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分水岭,这一社会大变动,也引起了文学的变
化。诗歌中开元、天宝盛世繁荣期那种兴象玲珑、骨气端翔的境界已逐渐淡化,人
间的艰辛代替了理想的色彩,中年的忧思送走了少年的情怀。代表这一时期的伟大
的诗人,就是诗圣杜甫。他直面这场历经八年的大战乱,以动地的歌吟,表现战火
中的人间灾难、生民血泪。把强烈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手法中,以叙事手法写时
事,从题材到写法,都不同于盛唐诗了,这是唐诗发展中的转变。

此后的大历诗人大多在开元的太平盛世中度过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受过盛唐文化的
熏陶;“安史之乱”后,使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诗人因社会的衰
败而心绪彷徨,蓦然发觉自己是如此的衰老和无力,故其诗中出现了寂寞情思,如
夕阳秋风,气骨顿衰。待到贞元元和年间,士人渴望中兴,与当时的政治改革同
步,诗坛上也出现了革新的风气。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 33

此时的诗歌创作出现了又一个高潮。韩愈、孟郊、李贺等人,受到杜甫奇崛、散文
化、炼字的影响,诗风更加怪变,怪怪奇奇,甚至以丑为美,形成韩、孟诗派。白
居易、元稹,还有张籍、王建,则从乐府民歌吸取养料,自觉发扬了杜甫诗歌中的
写实精神,把诗写得通俗易懂,形成元、白诗派。面对盛唐诗歌难以企及的高峰,
中唐诗人以其革新精神和创新勇气,又开拓出一片诗歌的新天地。

长庆以后,中兴成梦,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士人生活走向平庸,心态内敛,感情也
趋向细腻。反映到诗歌领域,便是诗歌题材的狭窄和写法上的苦吟。在这一片诗的
退潮中,杜牧、李商隐异军突起,大方光芒。特别是李商隐,以其善感灵心、细腻
丰富的感情,用象征、暗示、非逻辑结构的手法,表现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把诗
歌表现心灵深层世界的能力推向了无与伦比的境界,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

活动 1.11

1. 试述杜诗写实手法的特点。

2. 试论大历十才子作品的艺术特色。

3. 探讨白居易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的不同特点。

1.3.3 宋诗
唐诗和宋诗,双峰并峙,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大典范。面对唐人在诗歌领域业
已创造的辉煌成就,宋人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唐诗的新路。

从宋初到北宋中叶,人们先后选择白居易、贾岛、李商隐、韩愈、李白、杜甫作为
典范,反映出对唐诗的崇拜心理。待到树立起开创一代新诗风的信心之后,他们就
试图摆脱唐诗的藩篱。然而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
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
经开发的新领域。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34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宋人所能做的,是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较成功
的开拓,便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
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
角度更趋向世俗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的交情和自身的感受,宋人的山水
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
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但缺乏
唐诗那种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

宋诗的任何创新都是以唐诗为参照对象的。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
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生新的。比
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
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然而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
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
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殊途
同归。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
集引》);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
之二)。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
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
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宋以后的诗歌,虽然也有所发展,但大体上没能超出唐宋诗的风格范围。元、明、
清的诗坛上有时宗唐,有时宗宋,或同时有人宗唐,有人宗宋,甚至在一个人的诗
集中,也有或学唐体或效宋调的现象。唐宋诗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南宋严羽推崇唐
诗,批评宋代的诗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诗
辨》),实即总结了宋诗异于唐诗的一些特征。但这种归纳,主要着眼于艺术手法
和功能,尚停留于浅表的层面。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说  35

到了近代,学者对唐宋诗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阐述。如说:“唐诗以韵胜,故浑
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
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或谓:“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
思理见胜。”这种着眼于美学风格的论述,揭示了唐宋诗内在本质的差异。相对而
言,宋诗中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比较温和、内敛,不如唐诗那样热烈、外
扬;宋诗的艺术外貌平淡瘦劲,不如唐诗那样色泽丰美;宋诗的长处,不在于情韵
而在于思理。它是宋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唐宋诗在美学风格上,既各
树一帜,又互相补充。它们是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具有深远的影
响。

活动 1.12

许多唐宋诗都已经谱上曲,适合吟唱。试找出这些唐诗,并吟唱之,体
会唐诗的意境。

自测 1.4

1. 唐诗兴盛的原因何在?

2. 唐代诗歌分成几个时期,代表诗人有哪一些?

3. 宋诗与唐诗有何不同?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36  第一
一章 中国古代
代诗歌概说

 本章主要介
介绍中国古代诗
诗歌的发展过程
程,每个时代
代的诗人和作品
品。

 从时代的背
背景了解每个朝
朝代的政治气氛
氛,进而理解
解诗歌的特点和
和变化。

 中国古代诗
诗歌的历史悠久
久,每一个时代
代的政治、经
经济和社会结构
构都不同,因此

诗人所表现
现的诗歌形式和
和艺术也有异。

 本章从文学
学史的角度,针
针对每个时代的诗歌,做出
出概述,让读者
者掌握时代的背

景和特征。

中国古代诗歌
歌 永明诗体


诗经 宫廷诗

楚辞 初唐四杰

屈原 陈子昂

抒情咏物 盛唐诗

象征 杜甫


汉乐府 李白

古诗十九首 韩愈


现实主义精神
神 柳宗元

建安风骨 晚唐

建安七子 李商隐

玄言诗 宋诗

山水田园诗 黄庭坚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中国古
古代诗歌概说  37

袁行霈.(2010).《中国
国文学史》,北
北京:高教出
出版社。

赵义山.(2007).《中国
国分体文学史》
》,上海:古
古籍出版社。

程毅中.(1992).《中国
国诗体流变》,
,北京:中华
华书局。

王力.(20000).《诗词格
格律》,北京:
:中华书局。

吴文蜀.(1990).《谈古
古诗文常识》,
,上海:古籍
籍出版社。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 先秦诗歌
预期学习成果
学完本章后,你将能够:

1. 鉴赏《诗经》中的《关雎》、《蒹葭》、《硕鼠》和《伐檀》,
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分析并举例说明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 鉴赏《楚辞》中屈原的《涉江》,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分析并
举例说明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 导言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文学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流派的主要的源泉。

本章学习内容除了引导你辨析《诗经》与《楚辞》之余,共同鉴赏《诗经》中的
《关雎》、《蒹葭》、《硕鼠》、《伐檀》等诗篇,以了解这四首诗歌的时代背
景、分析它们的思想内容,并举例说明它们的艺术特色。

此外,通过鉴赏本章所选《楚辞》中屈原的《涉江》,以让你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
景、分析它的内容思想,并举例说明它的艺术特色。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先秦诗歌  39

先秦诗歌

《诗经》:
楚辞:
《关雎》《蒹葭》
屈原 《涉江》
《伐檀》《硕鼠》

图表2.1:本章学习内容思路图

2.1 《诗经》选读

2.1.1 《关雎》
这首诗选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三百中的开篇之作,也是《诗经》中的著
名诗篇,它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
其符合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

《关雎》

关关[1]雎鸠[2],在河之洲。窈窕[3]淑[4]女,君子好逑[5]。

参差[6]荇菜[7],左右流[8]之。窈窕淑女,寤寐[9]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10]。悠哉悠哉,辗转反侧[11]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12]。

参差荇菜,左右芼[13]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4]。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40  第二章 先秦诗歌

(a) 注释

[1] 关关:鸟类雌雄相和的鸣声。后亦泛指鸟鸣声。《毛传》:“关
关,和声也。”

[2] 雎鸠:鸟名。上体暗褐,下体白色。趾具锐爪,适于捕鱼。

朱熹集传:“雎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鹥,今江、淮间有
之。”

明•何景明《明月篇》序:“夫诗本性情之发者也,其切而易见者,
莫如夫妇之间。是以三百篇首乎雎鸠,六义首乎《风》。”

[3] 窕:娴静貌;美好貌。《毛传》:“窈窕,幽闲也。”

[4] 淑:指妇女贞静柔善。

明•杨慎《升庵经说·窈窕淑女》:“淑,贞静之德也。郑玄笺:幽
闲深宫贞专之善女。正义曰:淑女以为善称,则窈窕宜为居处……
窈窕言其居,贞专言其德。今 解者混之,遂以窈窕为德,误矣。”

[5] 好逑:好的配偶。

[6] 参差:不齐貌。

[7] 荇菜:水生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8] 流:求取。

[9] 寤寐:醒与睡。常用以指日夜。《毛传》:“寤,觉;寐,寝也。”

[10] 思服:想念。《毛传》:“服,思之也。”

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先秦诗歌  41

[11] 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
犹翻覆。

[12] 琴瑟友之:此处指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13] 芼(mào):择取。

[14] 钟鼓乐之:用钟鼓来使“淑女”喜乐。

(b) 作者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500
多年间的作品共305篇,另有6篇是有目无辞的笙诗,“诗三百”之名即由
此而来。《诗经》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
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阶层人士,绝大部
分已不可考。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3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
是地区、方域之意。15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
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周南、召
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
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
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诗经》中的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
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
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颂是宗庙祭
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42  第二章 先秦诗歌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
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

(c) 时代背景
这首诗选自《诗经·国风·周南》。周南,周代地域名称,泛指洛阳以南
到汉江流域一带。关雎,篇名,取第一句“关关雎鸠”中的两个字。

(d) 思想内容
《关雎》以《诗经》首篇的显要位置,历来受人关注。但在《诗经》的研
究史上,人们对《关雎》诗义的理解却多有分歧。

《毛诗序》云:“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以正夫妇
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
之”,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
妇之德为基础;而《关雎》所云“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的思想恰恰在这
方面具有典型意义。因此,编者把这首诗放在《诗经》之首,以此作为教
化天下万民的榜样。鲁诗、韩诗都认为《关雎》是刺诗,讽刺国君内倾于
色。也有学者认为《关雎》是婚恋诗。

就诗歌本身来说,《关雎》的意思其实很单纯——这是一个“君子”对
“淑女”展开追求的故事,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非常苦恼,辗转反侧,夜
不能寐;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
女”快乐。“君子”一词在《诗经》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
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可见这首诗描写的应该
是贵族生活。而这首诗之所以会被《毛诗序》奉为“所以风天下以正夫妇
也”的典范,不仅是因为其所描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是以美满婚姻为目的
的;更重要的是诗中所写的男女主人公是“淑女”和“君子”——这可以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先秦诗歌  43

看作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不仅如此,这首诗中所写的恋爱,既有
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
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体现了儒家传统道德体
系中对自我克制、“修身”的要求。由此可见,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
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
范,可以作为广泛引导德行的教材。

(e) 艺术特色

(i) 应用“兴寄”表现手法,使诗篇韵味无穷
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

关于什么是“兴”的问题,在《诗经》的众多注者中孔颖达的《毛
诗正义》解释最得其要旨:“‘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
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
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
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
“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
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的效果,令读者回味无
穷。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44  第二章 先秦诗歌

(ii) 采用双声叠韵,增强音律美感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
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

 “窈窕”是叠韵

 “参差”是双声

 “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修饰动作、摹拟形象、描写景物等,无不活泼逼真,声情
并茂。如:

 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

 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

 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

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
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
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
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iii) 用韵参差变化多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
来中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
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
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先秦诗歌  45

2.1.2 《蒹葭》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也是千百年来为世人所称道的情真意真、百
读不厌之作。全诗生动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真挚的感情和执着的追求。

《蒹葭》

蒹葭[1]苍苍[2],白露为[3]霜。所谓伊人[4],在水一方[5]。溯洄[6]从之,
道阻[7]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8]。

蒹葭萋萋[9],白露未晞[10]。所谓伊人,在水之湄[11]。溯洄从之,道阻且
跻[12]。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13]。

蒹葭采采[14],白露未已[15]。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6]。溯洄从之,道阻且
右[17]。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8]。

(a) 注释

[1] 蒹葭(jiān jiā):蒹:荻;葭:芦,芦苇。

[2] 苍:茂盛;众多。《毛传》:“苍苍,盛也。”

[3] 为:凝结成。

[4] 伊人:此人,这个人。指意中所指的人。

高亨注:“伊人,是人,意中所指的人。”

[5]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一方,那一边,即水的彼岸。

[6] 溯(sù)洄(huí):逆流而上。

[7] 阻:险阻。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46  第二章 先秦诗歌

[8]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
到达。

宛,仿佛、好像。

[9] 萋萋:草木茂盛貌。《诗·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维叶萋萋。”《毛传》:“萋萋,茂盛貌。”

[10] 晞(xī):晒干。

[11] 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12] 跻(jī):登,升高,意思是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

[13] 坻(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小岛。

[14] 采采:茂盛,众多貌。《毛传》:“采采,犹萋萋也。”

[15] 已:完毕。

[16] 涘(sì):水边。

[17] 右:弯曲。

[18]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b) 时代背景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
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
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先秦诗歌  47

(c) 思想内容
关于这首诗的思想主题,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

(i) 讽刺秦襄公“未能用周礼”,这种说法以《毛诗序》为代表。

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解释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
(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
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
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ii) 认为这是一首招隐士的诗篇。

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
“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清代学者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坚持这
一观点。

(iii) 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是叙写他(或她)追寻水边的恋人,但二人
最终未能会面。今人高亨先生《诗经今注》即为这一观点的代表。

这首诗的意境比较接近于《广汉》之“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故本章遵从第三种观点,将其作为一首爱情诗来分析。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作为心上人、恋人解释,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
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的苦苦追求。这位抒情主人公追求心上人的过程可以说
是非常执着的——在一个深秋的清晨,他徘徊在河边,放眼望去,烟波浩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48  第二章 先秦诗歌

渺,河岸芦苇丛生,寒露点点;而他心中那个念念不忘的心上人,却在其
经过两次顺流、逆流的努力上下求索之后,依然只是若隐若现地出现在他
面前,仿佛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这位抒情主人公付出了如此真挚的感
情,却依旧是所得非所愿,求之而不得。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
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眼前可见却并非触手可及这一具有
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
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
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
共鸣。

(d) 艺术特色
全诗共三章,每章各八句:上四句是写景,下四句是叙事抒情。

二、三两章是首章的反复,只在协韵处换了几个字。

(i) 首章的“苍苍”,二章换成“凄凄”,三章换成“采采”;

(ii) 首章的“为霜”,二章换成“未晞”,三章换成“未已”;

(iii) 首章的“一方”,二章换成“之湄”,三章换成“之涣”;

(iv) 首章的“长”,二章换成“跻”,三章换成“右”;

(v) 首章的“央”,二章换成“坻”,三章换成“浊”。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先秦诗歌  49

总之,全诗采取迭章的形式,所谓一唱三叹,反复咏歌,以表达诗人内心的婉曲深
挚的、难以表达的思想感情。

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在水之湄’,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
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于是乎‘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
飞,入神之笔。”

诗中是这样表现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思慕的——始则曰“在水一方”,设想
了一个看似可以寻找却不能确定的处所;经过两次逆流、顺流的努力上下求索
之后,“伊人”所在的不确定性有所减少,我们的抒情主人公仿佛已能望见她的所
在了,这可以聊慰所怀,但“宛在”不等于“实在”,她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啊!
这样就把他对她的“深企愿见之状”通过他“溯洄”、“溯游”的两番行动,
形象、生动、曲折地描摹出来了。

《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语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觉手之舞之,足之
蹈之”。

这首诗恰恰是采用了这种反复咏叹的表现手法,使抒情主人公相思之深、盼望之切
跃然纸上,成为一首情真意挚、风神摇曳的绝唱。

活动 2.1

试将《关雎》或《蒹葭》改写成现代诗或散文。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50  第二章 先秦诗歌

自测 2.1

1. 试举例说明《关雎》一诗中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2. 试举例说明《蒹葭》一诗中是如何表现主人公相思之情深的?

2.1.3 《伐檀》
《伐檀》是《诗经·魏风》中的一篇,诗中主要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却衣食无忧的
“素餐者”。

《伐檀》

坎坎[1]伐檀[2]兮,寘[3]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4]。不稼不穑[5],胡
取禾三百廛[6]兮?不狩不猎[7],胡瞻尔庭有县貆[8]兮?彼君子兮,不素餐
[9]兮!

坎坎伐辐[10]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
[11]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12]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13]兮,寘之河之漘[14]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
百囷[15]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16]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a) 注释

[1] 坎坎:象声词,这里指伐木声。

[2] 檀:青檀树,木坚硬,可作车料。

[3] 寘:同“置”。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先秦诗歌  51

[4] 猗:水面波纹;微波。

[5] 穑:稼,耕作,种植。郑玄笺:“种之曰稼。”穑:收获谷物。

《毛传》:“种之曰稼,敛之曰穑。”

[6] 胡取禾三百廛:胡,何,为什么;禾,百谷的通名;廛,一百亩
田。

[7] 狩、猎:打猎。亦特指古代君主冬猎。

《诗·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郑玄笺:“冬猎曰狩。”朱熹集传:“狩,亦猎也。”

[8] 县貆:县,古“悬”字;貆,兽名,即獾。

[9] 素餐:白吃饭。

[10] 辐:车轮中凑集于中心毂上的直木。

《诗·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

朱熹《诗集传》:“辐,车辐也。伐木以为辐也。”

[11] 亿:通“繶”,束。《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
百亿兮。”

清俞樾《群经平议·毛诗二》“胡取禾三百廛兮”:“《广雅·释
诂》稛、繶、纒并训束,然则三百廛者,三百纒也;三百亿者,三
百繶也;三百囷者,三百稛 也。其实皆三百束也。”

[12] 特:大兽。

[13] 轮:车轮。此指伐檀木为轮。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52  第二章 先秦诗歌

[14] 漘:水边。

[15] 囷:束。一说圆形的谷仓。

[16] 鹑:鸟名。

(b) 时代背景
这首诗是《诗经·魏风》中的一首。《魏风》是《诗经》中的“国风”之
一,包括《葛屦》、《汾沮洳》、《园有桃》、《陟岵》、《十亩之间》、
《伐檀》、《硕鼠》等七篇诗歌。魏是西周初分封的姬姓小国,故址在今
山西芮城,鲁愍公元年(前六六一年)为晋献公所灭,以其地封给晋臣毕
万。战国时魏国的统治者,就是他的后代。

古魏国北与晋国相邻。春秋之初,秦国领土向东扩张,占领了西周王畿故
地,魏又西与秦接壤。因此它常受到晋、秦的侵夺。在这种情况下,魏国
的统治者既要扩张军备,又不肯克制自己的奢侈生活,因此国内人民所受
的经济剥削与兵役负担是很沉重的。现存的魏诗虽然不多,但人民反对剥
削和兵役的呼声却是很高的。除此之外,魏风中还可听到某些有识之士忧
国忧时的嗟叹。

(c) 思想内容
这首诗是《诗经》中广为传诵的篇目之一,关于其主题思想,历代学者亦
有较大分歧。

《毛诗序》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
不得进仕尔”。

朱熹《诗序辨说》则认为这首诗意在“专美君子之不素餐。《序》言刺贪,
失其旨矣”。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先秦诗歌  53

其他学者如梁寅《诗演义》又称为“美君子隐居之志也”。

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和朱谋玮《诗故》另创新说,何认为是“魏国女闵
伤怨旷而作”,朱认为是“父兄训勉子弟之词”。

今人由于对诗所属时代的社会性质、生产方式及作者的阶级属性、生活状
况认识不同,因而也产生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诗人是农民,这篇
是反封建的诗歌;也有的认为是奴隶,本篇是抨击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
的;还有的只是笼统地说是古代劳动者反对剥削者的诗歌。另一类则与上
述意见针锋相对,或认为是奴隶主贵族“站在井田所有制立场来攻击新兴
的封建剥削”;或认为是“劳心者治人的赞歌,它所宣扬的是一种剥削有
理、‘素餐’合法的思想”。后一类看法貌似新颖,实际多从古人说解中
引出,附和者甚寡。

这首诗通过描写“伐檀者”工作时的议论和呼喊,表达了对那些“不稼不
穑”、“不狩不猎”却依旧窃据高位的“素餐者”的怨愤。

全诗三章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
《诗经》中是少见的。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
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赞叹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目,也给
这些伐木者带来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然而这只是刹那间的感受而已。由
于他们为沉重的工作任务所左右,因此便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
动,联想到自己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却没有一点自由,内心不由得激起怨
愤之情。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54  第二章 先秦诗歌

第二层:
从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那些窃据高位者种田和打猎,而这些收获物却
全被占去,自己一无所有,愈想愤怒愈无法压抑,忍不住提出了严厉责
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第三层:
承接上文进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巧妙地运用反语作结: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剥削者冷嘲热讽,点明了主题,进一步抒发
了蕴藏在胸中的怨愤之情。

本篇三章复沓,除换韵反复咏叹,更有力地表达伐木者的反抗情绪外,还
能起到在内容上有所补充的作用,如第二、三章“伐辐”、“伐轮”,便
点明了伐檀是为造车用,同时也暗示他们的劳动是无休止的;另外各章猎
物名称的变换。则说明饱食终日却尸位素餐的居高位者对猎获物无论是兽
是禽、是大是小,一概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其贪婪与无耻亦毕现纸上。

(d) 艺术特色

(i) 全诗直抒胸臆,叙事中饱含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实
感与揭露力量。

(ii) 诗的句式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纵
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发,称
得上是杂言诗最早的典型。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先秦诗歌  55

戴君恩《读诗臆评》谓其“忽而叙事,忽而推情,忽而断制,羚羊
挂角,无迹可寻”。牛运震《诗志》谓其“起落转折,浑脱傲岸,
首尾结构,呼应灵紧,此长调之神品也”,对此诗的艺术性都作出
了很高的评价。

(iii) 全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反复重沓的形式,为的是强化主题,突出重
点。句式安排则长短错落,参差灵活,舒卷自如,十分生动灵活,
富于感染力。

自测 2.2

1. 试举例说明《伐檀》一诗中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伐檀者”的怨

愤?

2. 试说明《伐檀》诗篇的主题思想。

活动 2.2

1. 语译《伐檀》全诗。

2. 在不改变其主题思想的前提下,试把《伐檀》这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56  第二章 先秦诗歌

2.1.4 《硕鼠》
《硕鼠》是《诗经·魏风·国风》中的一篇,全诗表达了对剥削者暴政的反抗和对
“乐土”的向往。

《硕鼠》

硕鼠[1]硕鼠,无食我黍[2]!三岁贯[3]女[4],莫我肯顾[5]。

逝将去女,适[6]彼乐土[7]。乐土乐土,爰[8]得我所[9]。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10]。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11]。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12]号[13]?

(a) 注释

[1] 硕鼠:鼫鼠,又名田鼠,这里用来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者。

[2] 黍:植物名。古代专指一种子实称黍子的一年生草本作物。喜温
暖,不耐霜,抗旱力极强。叶子线形。子实淡黄色者,去皮后北方
通称黄米,性黏,可酿酒。其不黏者,别名穄,亦称稷,可作饭。

[3] 贯:侍奉。“三岁贯女”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

[4] 女:女,同“汝”,你,这里指剥削者。

[5] 莫我肯顾:此处为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翻译时可转为
“莫肯顾我”,大意是你不顾我的生活。后文中的”莫我肯德“,”
莫我肯劳“均属于此类情况。顾,顾念,照顾。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先秦诗歌  57

[6] 适:到……去。

[7] 乐土:安乐的地方。

[8] 爰:于是,在这里。

[9] 所:这里指可以安居之处。

[10] 德:表示感谢。用如动词,加惠。

[11] 直:同“值”,这里是说使我的劳动得到相当的代价。

[12] 永:长。

[13] 号:哭号。

(b) 时代背景
同《伐檀》。

(c) 思想内容
《毛诗序》云:“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
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朱熹《诗集传》曰:“民困于贪残之政,故托言大鼠害己而去之也。”

此二说均可作为理解本诗思想内容的重要参考。

这首诗的主旨正表达了对暴政、剥削者的严厉谴责和对“乐土”的向往。

全诗共三章,每一章都以“硕鼠硕鼠”开端。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58  第二章 先秦诗歌

“硕”是大、肥的意思,此处直呼贪婪的剥削者为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
不但形象地刻划了这类人的丑恶面目,而且让人联想到“老鼠”之所以
“硕”大的原因正是在于其对百姓敲骨吸髓式的盘剥,进而深刻理解了歌
者的愤怒。

(i) 从“无食我黍、我麦”到“我苗”,反映了剥削者的贪得无厌和百
姓们劳役的深重——他们春耕秋收,年年辛劳,但这一切劳动果
实却都被这些贪得无厌的剥削者压榨得一干二净。

(ii) 从“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肯德”到“肯劳”,揭露了剥削者
们贪得无厌、忘恩负义的本性。

这些人身居高位,锦衣玉食,其一切所得皆由百姓之血汗供养;但是这些
人却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反而得寸进尺,唯恐个人享受不周,竭尽所
能搜刮民脂民膏。“贯”,侍奉。汝,指剥削者。“三岁”言其时间之长
久,并非确指。“莫我肯顾”,一点也不肯感念我们。

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国”到“乐郊”,则集中表现了歌者对
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他们幻想着能找到一块理想的国土,摆脱这种被剥
削、被欺侮的生活。“逝”,同誓,表示坚决之意。“适”,到也。“爰
得我所”,犹言“乃得到了我们安居的处所”。“直”与“所”意同。

全诗最后说,在这块幸福的国土上,“谁之永号”,谁还会再过啼饥号寒
的生活呢?人人平等,人人幸福,再也不用哀伤叹息地过日子了。很有点
象后世的《桃花源记》所设想的蓝图。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先秦诗歌  59

(d) 艺术特色

(i) 全诗分为三章,采用重叠的结构方式,反复唱叹。

(ii) 借喻是其主要表现方法:诗歌中所要谴责的对象在这里是用硕鼠来
直接喻指替代的,这种手法,使诗篇既委婉又富于形象性,富有感
染力。

自测 2.3

试举例说明《硕鼠》一诗是如何讽刺剥削者对百姓进行敲骨吸髓式的盘
剥?

活动 2.3

唐代张说《为建安王让表》云:“伏乞特回睠鉴,更择能贤,俾朝兴薪
槱之歌,臣免《伐檀》之刺”,试结合本章所选《伐檀》和《硕鼠》谈
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2 楚辞选读

2.2.1 屈原《涉江》
这首诗是屈原晚年被放逐时的作品,诗中通过抒写自己南迁途中以及到达溆浦之后
的心情,表现了诗人面对国力式微而身遭危难的悲愤之情和不与世俗恶势力妥协的
高尚人格。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60  第二章 先秦诗歌

《涉江》 屈原

余幼好此奇服[1]兮,年既老而不衰[2]。带长铗[3]之陆离[4]兮,冠切云[5]
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6]。世溷浊而莫余知[7]兮,吾方[8]高驰[9]而不
顾。驾青虬[10]兮骖[11]白螭[12],吾与重华[13]游兮瑶[14]之圃[15]。登
昆仑兮食玉英[16],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17]之莫吾知
兮,旦余济[18]乎江湘。

乘[19]鄂渚[20]而反顾[21]兮,欸[22]秋冬之绪风[23]。步余马兮山皋[24],
邸[25]余车兮方林。乘舲船[26]余上[27]沅兮,齐[28]吴榜[29]以击汰[30]。
船容与[31]而不进兮,淹[32]回水[33]而疑滞。朝发枉陼[34]兮,夕宿辰阳
[35]。苟○
36余心其端直[36]兮,虽僻远之何伤[37]。

溆浦余儃徊兮[39],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40]以冥冥[41]兮,猿狖[42]之
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43]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44],云霏霏
而承宇[45]。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
愁苦而终穷[46]。接舆[47]髡首兮,桑扈[48]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49]。伍子[50]逢殃兮,比干[51]菹醢[52]。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
今之人?余将董道[53]而不豫[54]兮,固将重昏而终身[55]!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56]。燕雀乌鹊[57],巢堂坛[58]兮。露申辛夷
[59],死林薄[60]兮。腥臊[61]并御[62],芳不得薄[63]兮。阴阳易位[64],
时不当[65]兮。怀信[66]侘傺[67],忽[68]乎吾将行兮!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先秦诗歌  61

(a) 注释

[1] 奇服:比喻高洁的志行。

《楚辞·九章·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王夫之《楚辞通释》:“奇,珍异也。奇服,喻其志行之美,即所
谓修能也。

[2] 衰:懈怠,衰减。

[3] 铗:指长剑。铗,剑柄。晋•张协《杂诗》之七:“长铗鸣鞘中,烽
火列边亭。

[4] 离:长剑低昂貌。

《文选•屈原〈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
嵬。”

吕向注:“陆离,剑低昂貌。”

[5] 云:当时一种高帽子的名称。

[6] 明月兮佩宝璐:被,同“披”,戴着;明月,指明珠。

《楚辞•九章•涉江》:“被明月兮佩宝璐。”

王逸注:“言己背被明月之珠。”璐,美玉名。

[7] 莫余知:即“莫知余”,没有人能够理解我。

[8] 方:将要。

[9] 高驰:远走高飞。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62  第二章 先秦诗歌

[10] 虬:传说中的一种无角龙。

《楚辞·离骚》:“驷玉虬以椉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王逸注:“有角曰龙,无角曰虬。”洪兴祖补注:“虬,龙类也。”

[11] 骖:乘;驾驭。

[12] 螭:古代传说中无角的龙。

《楚辞·九歌·河伯》:“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王逸注:“骖驾螭龙。”

[13] 重华:虞舜的美称。

《尚书·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

孔传:“华,谓文德。言其光文重合于尧,俱圣明。”

[14] 瑶:形容珍贵美好,常用作称美之词。

[15] 圃:花园。

[16] 玉英:玉之精英。古代有食玉英之说,谓能长生。

[17] 南夷:旧指南方的少数民族。又指南方边远地区。

《诗·鲁颂·閟宫》:“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
诺。

[18] 济:渡过。

[19] 乘:登上。

[20] 鄂渚:地名,在今湖北武昌西。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先秦诗歌  63

[21] 反顾:回头看。

[22] 欸:叹息声。

[23] 绪风:余风。

[24] 步余马兮山皋:步马,让马徐行;山皋,山冈。

[25] 邸:同“抵”,抵达。

[26] 舲船:有窗户的小船。

《楚辞·九章·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王逸注:“舲船,船有窗牖者”。

[27] 上:溯流而上。

[28] 齐:同时并举。

[29] 榜:船桨。

[30] 汰:水波。

[31] 容与:随水波起伏动荡貌。

[32] 淹:停留。

[33] 回水:回旋的水。这句是说船徘徊在回旋的水流中停滞不前。

[34] 枉陼:地名,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35] 辰阳:地名,在今湖南省辰溪县西。

[36] 苟:如果。

[37] 端直:正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64  第二章 先秦诗歌

[38] 伤:损害。

[39] 入溆浦余儃徊兮:溆浦,溆水之滨;儃佪,徘徊。

这两句是说进入溆浦之后,我徘徊犹豫,不知该去哪儿。

[40] 杳:幽暗。

[41] 冥冥:幽昧昏暗。

[42] 狖:长尾猿。

[43] 幽晦:幽深阴暗。

[44] 霰雪纷其无垠兮:霰(音现),雪珠。纷,繁多。垠,边际。

这句是说雪下得很大,一望无际。

[45] 云霏霏而承宇:霏霏,云气浓重的样子。承,弥漫。宇,天空。

这句是说阴云密布,弥漫天空。

[46] 终穷:终身穷苦。

《楚辞·九章·涉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楚辞·严忌〈哀时命〉》:“举世以为恒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王逸注:“言举世不识贤愚以为常俗,我固当终身穷苦而已。”

[47] 接舆:春秋楚隐士,佯狂不仕。亦以代指隐士。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邢昺疏:“接舆,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也。昭王时,政令无常,
乃被发佯狂不 仕,时人谓之‘楚狂’也。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先秦诗歌  65

[48] 桑扈:即子桑伯子。古代隐士。鲁人。

《楚辞·九章·涉江》:“接舆髠首兮,桑扈臝行。”

王逸注:“桑扈,隐士也。”

[49] 以:用。

[50] 伍子:伍子胥,春秋时吴国贤臣。

[51] 比干:商纣王时贤臣,因为直谏,被纣王杀死剖心。

[52] 菹醢:古代把人剁成肉酱的酷刑。后亦用以泛指处死。

《楚辞·离骚》:“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53] 董道:坚守正道

[54] 豫:犹豫、踟蹰。

[55] 固将重昏而终身:必定将终身看不到光明。

[56] 鸾鸟凤皇,日以远兮:都是祥瑞之鸟,比喻贤才。

这两句是说贤者一天天远离朝廷。

[57] 燕雀乌鹊:比喻谗佞小人。

[58] 堂坛:堂,殿堂;坛,祭坛。比喻小人挤满朝廷。

[59] 露申辛夷:露申,香木名。即申椒。

《楚辞·九章·涉江》:“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姜亮夫校注:“戴震云:‘即申椒,状若繁露,故名。’”

一说,即瑞香花。见明•杨慎《升庵诗话·瑞香花诗》。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66  第二章 先秦诗歌

辛夷,植物名。指辛夷树或它的花。辛夷树属木兰科,落叶乔木,
高数丈,木有香气。花初出枝头,苞长半寸,而尖锐俨如笔头因而
俗称木笔。及开则似莲花而小如盏,紫苞红焰,作莲及兰花香,亦
有白色者,人又呼为玉兰。今多以“辛夷”为木兰的别称。

[60] 林薄:草木杂生的地方。

[61] 腥臊:恶臭之物,这里比喻那些把持楚国朝政的奸佞小人。

[62] 御:进,用。

[63] 薄:靠近。

[64] 阴阳易位:此处比喻楚国国政混乱的现状。

[65] 当:合。

[66] 怀信:怀抱忠信。

[67] 侘傺:惆怅失意。

[68] 忽:恍惚,茫然。

(b) 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
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
念。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
《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
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
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
《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先秦诗歌  67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
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
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
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
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c) 作品时代背景
这首诗是屈原晚年的作品。据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考证,这首诗应该作
于《哀郢》之后,前者“发郢而至陵阳,皆自西徂东”;后者则“从鄂渚
入溆浦,乃自东北往西南,当在既放陵阳之后”。

(d) 思想内容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有两位学者的意见值得关注:

(i) 王逸《楚辞章句》说:“此章言己佩服殊异,抗志高远,国无人知
之者,徘徊江之上,叹小人在位,而君子遇害也。”

(ii) 汪瑗《楚辞集解》说:“此篇言己行义之高洁,哀浊世而莫我知也。
欲将渡湘沅,入林之密,入山之深,宁甘愁苦以终身,而终不能变
心以从俗,故以‘涉江’名之,盖谓将涉江而远去耳。”

这两种意见都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以后学人对此文主题
的解释大多与之相同。

从内容上看,全诗可分为五段。

第一段:
从开头至“旦余济乎江湘”。

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述说自己高尚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及阐明这次涉江远走
的基本原因。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68  第二章 先秦诗歌

作者开篇即以“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表明自己心中的崇高理
想从未改变;然而正是这种“举世混浊我独清”的环境让其倍受折辱与煎
熬,“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因此才会发出“世溷浊而莫余知兮”的哀
叹。作者的心中那团理想的火焰虽然并未因流放多年而熄灭,也并未想过
要向恶势力低头妥协。正因如此,诗人只能不断承受着不断被恶势力所斥
逐的命运,再次渡江远走——“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第二段:
从“乘鄂渚而反顾兮”至“虽僻远之何伤”。

这一段主要讲述作者一路走来,途中的经历和自己的感慨。

“乘鄂渚”四句,言自己登上今湖北武昌西面的鄂渚,不禁回头看看自己
走过的路途,又放马在山皋上小跑,直到方林(亦在今长江北岸)才把车子
停住。

“乘舲船”四句言自己沿沅江上溯行舟,船在逆水与漩涡中艰难行进,尽
管船工齐心协力,用桨击水,但船却停滞不动,很难前进,此情此景不是
正如诗人自己的处境吗?

“朝发枉陼”四句,接写自己的行程,早上从枉陼出发,晚上到了辰阳,
足有一日行程,越向西走,诗人对理想的坚持也愈加坚定。他坚信自己的
志向是忠诚无私的;亦鼓励自己不论遇到任何情况,都要坚持信念,乐观
应对,不要因放逐而悲伤。

第三段:
从“入溆浦余儃佪兮”至“固将愁苦而终穷”。

这一段写作者进入溆浦以后,独处深山的情景。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先秦诗歌  69

“入淑浦”四句言已进入溆浦。溆浦在辰阳的万山之中。这里深林杳冥,
榛莽丛生,是猿狖所居,而不是人所宜去的地方。“山峻高”四句写深山
之中,云气弥漫,天地相连,更进一步描绘沅西之地山高林深,极少人烟
的景象。这是对流放地的环境的形容夸张,也是对自己所处政治环境的隐
喻,为下文四句作好铺垫。

“哀吾生之无乐兮”四句言自己在这样的政治环境和生活环境当中,是无
乐可言了。然而就是这样,也绝不改变自己原先的政治理想与生活习惯,
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妥协变节。

第四段:
从“接舆髡首兮”至“固将重昏而终身”。

诗人此处从自己本身经历联系历史上的一些忠诚义士的遭遇,进一步表明
自己的政治立场。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即《论语》所说的“楚狂接
舆”,与孔子同时。

《论语·微子》说:“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战国策·秦三》说:“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

髡首,剃发,是古时一种刑罚,接舆被发佯狂,是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的
表示。桑扈,也是古隐士,即《论语》所说的子桑伯子,《庄子》所说的
子桑户。《孔子家语》说他“不衣冠而处”,显然这也是一种不与统治者
合作的行为。

伍子即伍子胥,春秋时吴国的贤臣,吴王夫差听信伯嚭(pǐ)的谗言,最
终迫使伍子胥自杀。

比干是殷纣王的叔伯父(一说是纣王的庶兄)。纣王淫乱,不理朝政,比
干强谏,被纣王剖心而死。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70  第二章 先秦诗歌

诗中“菹醢”二字极云其被刑之残酷(寒砧:大概作者将比干与梅伯所受
之刑混淆了)。

“接舆”六句是通过两种不同类型的四个事例来说明一个观点:

(i) 接舆、桑扈是消极不合作,结果为时代所遗弃;

(ii) 伍员、比干是想拯救国家改变现实的,但又不免杀身之祸。

所以结论是“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与前世而皆然兮”四句说自己知道,古往今来坚持自身理想的贤士均是
如此遭遇,我又何怨于今天之人!表明自己仍将正道直行,毫不犹豫,而
这样势必遭遇重重黑暗,必须准备在黑暗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并为之奋斗
终身。

第五段:
“乱曰”以下为第五段。

本段批判楚国政治黑暗,邪佞之人执掌权柄,而贤能之人却遭到排挤和迫
害。

“鸾鸟凤皇”四句,比喻贤士远离,小人窃位。凤凰是古传说中的神鸟,
这里比喻贤士。“燕雀乌鹊”用以比喻小人。

“露申辛夷”四句言露申辛夷等香草香木竟死于丛林之中,“腥臊”比喻
奸邪之人陆续进用,而忠诚义士却被拒之门外。

“阴阳易位”四句更点出了社会上阴阳变更位置的情况,事物的是非一切
都颠倒了,他竟不得其时。不言而喻,他一方面胸怀坚定的信念,另一方
面又感到失意徬徨。既然龌龊的环境难以久留,他将要离开这里远去。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先秦诗歌  71

活动 2.4

1. 第一段中写诗人“高驰而不顾”,第二段却写“乘鄂者而反顾”,
这两种心情岂不矛盾?

2. 第一段主要是写诗人为什么会“涉江”,为什么开始要写“好奇
服”及“游仙山”?这一节写法有何特色?

3. 试写出本诗的主题思想。

(e) 艺术特色

(i) 创立“记行体”诗风
本篇是屈原晚年之作,写作时间当在《哀郢》之后,这首诗一个最
突出的特点是诗中有一大段记行文字。

姜亮夫先生《屈原赋校注》说:“此章言自陵阳渡江而入洞庭,过
枉陼、辰阳入溆浦而上焉,盖纪其行也。发轫为济江,故题曰《涉
江》也,……文义皆极明白,路径尤为明晰。”

这段文字描绘了沅水流域的景物,成为中国最早的一首卓越的纪行
诗歌,对后世同类诗歌的创作发生了影响。诗中景物描写和情感抒
发的有机结合,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特别是诗歌的第二段,通
过行程、景物、季节、气候的描写和诗人心灵思想的抒发,我们仿
佛看到了一位饱经沧桑,孤立无助,登上鄂渚回顾走过的道路的老
年诗人的形象,又仿佛看到了一叶扁舟在急流漩涡中艰难前进,舟
中的逐臣的心绪正与这小船的遭遇一样,有着抒发不完的千丝万缕
的感情。而诗歌第三段进入溆浦之后的深山老林的描写,衬托出了
诗人寂寞、悲愤的心情,也令读者不禁扼腕叹绝。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72  第二章 先秦诗歌

(ii) 比喻象征手法高超
本篇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也十分纯熟。

自屈原《离骚》开始,便确立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以“香草美人”喻
贤臣美政;以恶草秽物喻小人、秽政的比兴手法。

这首诗从开始到结尾,不乏比喻、象征之笔调。

 以好奇服、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佩宝璐来表现自己的志
行;

 以驾青虬骖白螭、游瑶圃、食玉英来象征自己高远的志向。

 最后一段,又以鸾鸟、凤凰、香草来象征正直、高洁;

 以燕雀、乌鹊来比喻邪恶势力,腥臊比喻秽政。

含蓄委婉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内心中对国政混乱,国运衰微的
忧虑之情。

(iii) 充满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以奇服寄寓峻洁的志趣;以幻想驰骋太 虚(驾青虬兮骖白螭,吾
与重华游之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
光。)来标榜自己的高远理想。意境独特,想象丰富。

(iv) 善于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借停车散马,水缓船迟,寄托自己对国家的忧思;以荒寒苍茫的景
色,表达内心的阴晦孤寂。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先秦诗歌  73

(v) 主线突出鲜明,行文跌宕多姿
全诗共分5段描述自己的志向,贯串始终,层层递进地突显自己忠贞
坚毅,这是主线。行文中又以现实和幻想,叙事和抒情,写景和议
论,交替应用,使全诗错综变换,跌宕多姿。

(vi) 句式灵活多变
诗句夹杂 4、5、6、7言,形成独特的节奏。诗中的“兮”字时而在
句中,时而在句末,灵活多变。

自测 2.4

1. 本诗用比喻、象征表达思想感情的语句有哪些?

2. 这些比喻和象征的语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 诗人在全诗中究竟塑造了怎样的一个自身形象?

活动1.6

 此章介绍了《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背景。

 《诗经》的《关雎》和《蒹葭》描写了当时男女爱情的活动,表现含蓄委婉的
感情。

 此外。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7
74  第二
二章 先秦诗歌

先秦 《关雎》


诗歌 《蒹葭》

《诗经》 讽刺诗

《楚辞》 《伐檀》


含蓄委婉 《硕鼠》

男女爱情 痛恨

屈原 国家

爱国诗人 忧伤情怀


龙榆生,(2002
2).《中国韵文
文史》,上海:
:古籍出版社
社。


袁行霈,(2010
0).《中国文学
学史》,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啸天,(1990
0).《诗经楚辞
辞鉴赏辞典》,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吴文蜀,(1990
0).《谈古诗文
文常识》,上海
海:古籍出版
版社。


王先霈,(1990
0).《中国古代
代诗学十五讲》
》,北京:北
北京大学出版社
社。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 两汉诗歌
预期学习成果
学完本章后,你将能够:

1. 了解《古诗十九首》和汉乐府诗;

2. 鉴赏《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和《冉冉孤生竹》;

3. 鉴赏汉乐府诗中的《妇病行》、《战城南》、《上山采蘼芜》和《艳
歌罗敷行》,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分析并举例说明其思想内容和艺
术特色。

 导言
汉代乐府诗歌是继以四言为主的《诗经》、骚体为主的《楚辞》以后产生的一种新
的诗体。这些汉代乐府诗流露汉代的社会现实,抒写了人民真实的思想感情,倾诉
人民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揭露战争的残酷无情。反映人民厌倦战争,讥刺达
官显贵,实录人民切身的情事,可谓情深意真。

《古诗十九首》是流传在汉末魏初无作者又无诗题的诗歌总称。一般认为它的作
者,是东汉末年的中下层文人,所写是游子思妇之辞,间或也反映某些社会现实。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刘勰认为“古
诗”是“五言之冠冕”。

现在让我们揭开汉代文学的帷幕,一起走进汉代诗歌的殿堂,浏览汉乐府诗篇与《
古诗十九首》的精华名篇。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76  第三章 两汉诗歌

两汉诗歌

汉乐府:
《古诗十九首》:
《妇病行》《战城南》
《涉江采芙蓉》
《上山采蘼芜》
《冉冉孤生竹》
《艳歌罗敷行》

图表3.1:本章学习内容思路图

3.1 《古诗十九首》选读

3.1.1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
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
“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反映在《古诗十九首》中,即大多写妇思游子的相思离别之苦
和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这首《涉江采芙蓉》就是抒写妇思游子相思离别之情的作
品。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1],兰泽[2]多芳草。采之欲遗[3]谁,所思在远道[4]

还顾望旧乡[5],长路漫浩浩[6]。 同心[7]而离居,忧伤以终老[8]。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两汉诗歌  77

(a) 注释

[1] 芙蓉:荷花的别名。

[2]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 遗:赠。

[4] 远道:指远方。

[5] 旧乡:故乡。

[6] 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7]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指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
情深厚。

[8] 终老:度过晚年直到去世。

(b) 作者简介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

《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
不知作者。”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
例如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

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
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
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78  第三章 两汉诗歌

(c) 时代背景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
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
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
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d) 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旨在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诗作。

诗人客寓他乡,不由得想念其自己远在家乡的妻子——夏秋之交,正是荷
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的时节,自己的妻子一定也会像平常一
样,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
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这既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也是妻子、姑娘
们真挚情意的表露——她们会摘上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
心上人。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
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两句所吟叹的情结。

然而这美好的场景却被诗人妻子的叹息打断了——想到丈夫久别不归,漂
泊异乡,此时的妻子一定会捧着刚采到的红莲叹息:“采之欲遗谁?所思
在远道”。而此时的游子,又何尝不是带着无限的愁思,回望妻子所在的
故乡呢?只可惜长路漫漫,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看到故乡的面貌和
妻子的容颜。故全诗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作结。依依之情毕现
于诗句当中——亲人之间的“同心”被漫长的道路阻隔,只能被迫接受
“离居”的现实,又怎能不令人忧伤呢?

这既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又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
韵之所在。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两汉诗歌  79

(e) 艺术特色
这首诗巧妙地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来抒写游子心中的思
乡之情——一边是漂泊多年,客居他乡的游子苦苦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另
一边则是故乡的妻子手捧刚刚采摘好的红莲,站在船头期盼着久别不归的
丈夫。双方痛苦而茫然地渴望看到对方的容颜,却被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
江河所阻碍;结尾那“同心而离居,忧伤终以老”的喟叹仿佛来自相隔万
里的天南地北,成为一对被迫分离的夫妇发出的痛苦共鸣。由此观之,则
本诗虽为单纯的抒写游子思归之作,却以如此曲折委婉的表现手法,如山
泉之曲折奔流,最终汇为急瀑,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自测 3.1

试举例说明《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一诗中是如何采用“从对面曲揣
彼意”的表现方式来抒写游子的思乡之情的?

3.1.2 《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是《古诗十九首》的第八首,《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这
是一首闺怨诗,表现了年轻女子的相思之苦。

《冉冉孤生竹》

冉冉[1]孤生竹,结根泰山[2]阿[3]。与君为新婚[4],兔丝[5]附女萝。兔丝
生有时,夫妇会有宜[6]。千里远结婚,悠悠[7]隔山陂[8]。思君令人老,轩
车[9]来何迟!伤彼蕙兰花[10],含英扬光辉[11];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
萎。君亮[12]执高节,贱妾[13]亦何为?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80  第三章 两汉诗歌

(a) 注释

[1] 冉冉:柔弱貌。

[2] 泰山:即“太山”,犹言“大山”,“高山”。

[3] 阿:山坳。

[4] 为新婚:刚刚出嫁婚娶。

[5] 兔丝:植物名。即莬丝子。

《淮南子·说山训》:“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丝。”

高诱注:“一名女萝也。”这里是女子自比。

[6] 宜:适当的时间。这两句是说,菟丝及时而生,夫妇亦当及时相会。

[7] 悠悠:遥远貌。

[8] 山陂:山坡。

[9] 轩车:有蓬的车,这里指迎娶女子的车。

[10] 蕙、兰:两种同类的香草,这里是女子自比。

[11] 含英扬光辉:花含苞待放。英,犹“花”。

[12] 亮:同“谅”,料想。

[13] 贱妾:女子谦称。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两汉诗歌  81

(b) 思想内容
全诗主要表现的是年轻女子的相思之苦。诗中所写的“愁”和“恨”主要
表现在女子虽已订婚却迟迟等不到未婚夫来迎娶自己过门上。

首二句点明了女子现在的处境——她就像那独自生长在山坳的竹子一般,
孑孑孤立,无所依靠,需要男子强壮的身躯和坚实的臂膀作为依靠,故云
“结根太山阿”。《文选》李善注曰:“结根于山阿,喻妇人托身于君子
也。”诚是。

接下来两句写自己与“君”订婚,好比兔丝附在了女萝上,终于找到了终
身之所托。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婚姻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女人总是认为找到
了男人(丈夫)才算是终身有靠。

其后数句则重在写自己苦盼成婚的相思之苦——既然已有婚约,女子是多
么盼望自己的未婚夫能尽快驾车来迎娶自己过门啊!可自己的未婚夫却偏
偏身在远方,一时无法回来,二人的婚期亦因此而颇具变数。但这位痴情
的女子依旧日夜期盼着未婚夫的到来,希望他能够趁着自己青春尚在,尽
早迎娶,不要耽误了好时光。

最后二句“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张玉谷说:“代揣彼心,自安己分。”诚然。这女子的疑虑已抒写毕尽,
最后遂改为自我安慰。她相信男方谅必坚持高尚的节操,一定会来的,那
么自己则不必怨伤。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82  第三章 两汉诗歌

(c) 艺术特色
这首诗的特点是善于运用比喻手法,如:

 以“孤生竹”比喻自己的柔弱;

 以“菟丝”比喻女人难以自立;

 以“泰山”、“女萝”比喻理想中的男人(丈夫)伟岸可靠;

 以花拟人,比喻女人的青春是有时限的,表明年轻女子对婚嫁的相思之
苦。

作者多方面的比喻,令人读罢更为生动地感受到女子内心的“愁”与“恨”。

自测 3.2

试举例说明《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一诗中是如何应用比喻的手法
来表现女子盼望未婚夫能早日迎娶自己的心情的?

活动 3.1

《冉冉孤生竹》的风格与《行行重行行》有颇多相似之处,试比较阅读
这两首诗,并结合自身感受谈谈二者的异同。

3.2 汉乐府选读

3.2.1 《妇病行》
《妇病行》为乐府古诗,属《相和歌辞·瑟调曲》。诗中通过一个病妇的家庭悲
剧,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成员之间贫富不均、苦乐悬殊的社会现实。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两汉诗歌  83

《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1]丈人[2]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3]翩翩[4]。

属[5]累[6]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

有过慎莫笪笞[7],行当[8]折摇[9],思复念之!乱[10]日:

抱时无衣,襦复无里[11]。

(a) 注释

[1] 传呼:呼唤。

[2] 丈人:古时对年高男子的尊称,这里指丈夫。

[3] 一何:多么。

[4] 翩翩:接连不断的样子。

[5] 属:同“嘱”,嘱咐。

[6] 累:牵累,拖累。

[7] 笪笞:两种打人的工具,这里指鞭打。

[8] 行当:即将,将要。

[9] 折摇:夭折。

[10] 乱:乐章的最后一段,尾声。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84  第三章 两汉诗歌

[11] 抱时无衣,襦复无里:襦,短袄。里,夹里,衬里。

黄节《汉魏乐府风笺》释云:“无衣,无长衣,而有短衣;短衣又
无里也。”

[12] 牖:窗户。

[13] 亲交:亲戚朋友。

[14] 入门:回家。

(b) 作者简介
现存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涵盖了从帝王到平民各阶层,有的作于庙堂,有的
采自民间,像司马相如这样著名的文人也曾参与乐府歌诗的创作。《汉书
艺文志》著录西汉歌诗38家,314篇,基本都是乐府诗。现在所能见到的西
汉乐府诗,可以认定是西汉的作品有《大风歌》、《安世房中歌》十七
章、《郊祀歌》十九章、《铙歌》十八首,以及另外为数不多的几首民歌,
其他乐府诗都作于东汉。

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
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
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
死的人生态度。

(c) 时代背景
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
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反映。这
首《妇病行》中的妻子卧病在床,时日无多;将孩子嘱托给自己的丈夫后
便撒手人寰;病妇死后,丈夫不得不沿街乞讨,遗孤在家里呼喊着“母
亲”痛哭。其情状令人读之心酸。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两汉诗歌  85

(d) 思想内容
全诗开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便是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妻子卧病在床,
自知时日无多,于是将丈夫唤至床前,殷殷嘱托,却未语泪先流。此时的
病妇心中有太多话儿需要倾诉,但最放心不下的还是自己那嗷嗷待哺的几
个幼子。她嘱咐丈夫一定要善待孩子们,即使孩子们有错,也千万不要责
打,寥寥数语,反映出一个慈母的怜子之情,读来催人泪下。

从“乱曰”开始到结尾讲述的是病妇死后她的丈夫带着几个孩子艰难度日
的情景。看着妻子留下的几个孩子,这位丈夫自然希望能把他们抚养长
大;奈何家中贫困,想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物质条件亦绝非易事。此
处诗人选取了两个典型场景:

 一是这个贫困交加的丈夫想要出门给孩子们买糕点,却放心不下家中幼
小的孩儿,最终只好请邻居代为帮忙;

 二是年幼孤儿们尚不知家中发生的变故,哭着要母亲。面对啼哭的孩子
和家徒四壁的现状,这位丈夫束手无策,悲叹不已。

(e) 艺术特色

(i) 笔触细腻,真实反映民生困苦
全诗以细腻笔触地刻画了当时贫民的悲惨生活和病妇临死前的忧子
心情,以及病妇死后丈夫和孩子们的痛苦境遇。显然,这篇作品真
实地反映了下层贫民的生活。作者不但熟习这种生活,而且具有深
厚的同情心。

(ii) 通篇体现民歌本色
这首诗已经具有汉乐府民歌最基本的艺术特色,即鲜明的叙事性,
由第三者叙述作品的故事,有比较清晰的情节,通过病妇及其丈夫
两个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他们的心理活动。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86  第三章 两汉诗歌

(iii) 风格朴素,语言自然、清新
风格自然朴素,不事雕琢润色。叙事中融合了抒情。

(iv) 句法长短有致
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是具有高度写实手法的诗作。

活动 3.2

1. 语译乐府诗《妇病行》全文。

2. 请写下你的读后感,并在MyVLE平台上发表你的看法。

自测 3.3

试举例说明汉乐府诗《妇病行》中如何以细腻的笔触刻画病妇一家的悲
惨遭遇。

3.2.2 《战城南》
《战城南》系乐府旧题,属《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一。今存《战城南》篇写阵战
之事,沉痛哀悼那些不幸阵亡的士卒。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1]北,野死[2]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3]豪[4]!野
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5],蒲苇冥冥[6];枭骑[7]战斗死,
驽马[8]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
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两汉诗歌  87

(a) 注释

[1] 郭:外城。

[2] 野死:战死荒野。

[3] 客:指战死者,死者多为外乡人故称之为“客”。

[4] 豪:通“号”,号哭。

[5] 激激:清澈的样子。

[6] 冥冥:深暗的样子。

[7] 枭骑:勇健的骑兵战士。

[8] 驽马:劣马,这里指疲惫的战马。

(b) 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但是诗人并未着重描写战争场面如何激烈、交战
双方如何排兵布阵,而是将关注的笔触投向战争结束后战场上那悲惨凄凉
的景象——这些阵亡的将士曾经南征北战,如今却陈尸旷野,无人掩埋,
只好充作喜食腐肉的乌鸦的食物。眼见此情此景,作者不由得向乌鸦高
呼:“请你先为这些战死疆场的亡魂哭号招魂吧!他也战死野外,无人掩
埋,必然会成为你的盘中餐!”寥寥数语,传达出诗人对战死者的无尽哀
思。

不仅乌鸦争食腐肉的景象令人感到触目惊心,整个郊野亦是一片荒凉肃
杀、死气沉沉的景象。那曾经清澈的河水如今仿佛成了一潭死水,惊不起
半点波澜;就连河边的蒲苇亦显得黯然失色。那骏马的主人已经战死,只
留下疲惫的马儿在旷野上悲鸣。整个战场愁云笼罩,仿佛一切都因战争而
失去生机和活力。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88  第三章 两汉诗歌

而这连年的征战,得益的是谁?遭殃的又是谁?作者一连发出了三句质问:
桥上筑起营垒,叫人怎样南来北往相交通?田里没有收成,叫士卒拿什么
充饥果腹?个人生活尚且无依无着,又怎么谈得上尽忠于国家?通过这一
连串的问题可以使读者想到——这连年的征战荒芜了田地,使大批劳动力
不得不投身于战争;这些原本就衣食无着的战士们纵然有心效忠于君王,
为国家而战,又怎能毫无牵挂得投入战斗呢?眼前这些暴尸荒野的将士
们,就是带着这种痛苦的心情与敌人拼死牺牲的,而又有谁理解他们呢?
虽然诗人没有在诗中大量铺陈战争的破坏性,也没有正面批判统治者的徭
役与好战,但这三个质问却在实际上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他的同情完全在
阵亡将士这一边。因此,诗人不觉反复赞美这些将士们:“思子良臣,良
臣诚可思”,同时,却又悲叹他们在清晨出发作战,义无反顾,而直到夜
晚也不见归来一再也归不来了。

(c) 艺术特色
这首诗与其它汉乐府诗一样,在艺术上不事雕饰,平白朴素,而内容上却
表现出爱憎分明之感。写战场遗迹和对乌鸦的要求时,表现了作者对死者
的哀悼,增强了诗作的悲剧色彩,而下半部分的质问,则表现了作者对现
实的深刻思考。

自测 3.4

1. 试举例说明《战城南》如何体现出人民的厌战情绪。

2. 试将本章所选《妇病行》与《战城南》作一比较阅读,谈谈二首

诗所凸显的社会问题之起因。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两汉诗歌  89

3.2.3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是东汉时期的一首乐府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徐陵辑)卷第
一。历来的评论家往往把它拿来与《诗经·国风》中的《氓》、《谷风》媲美,和
汉乐府民歌中的《白头吟》、《怨歌行》、《塘口行》等名篇并提,一般都认为这
是一首描写弃妇的哀怨,对喜新厌旧的“故夫”提出责难和进行控诉的诗。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1],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
故人姝[2]。颜色类相似,手爪[3]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4]去。新
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5]。织缣日一匹[6],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
人不如故。

(a) 注释

[1] 蘼芜:草名。芎藭的苗,叶有香气。

《山海经·西山经》:“(浮山)有草焉,名曰熏草,麻叶而方
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

[2] 姝:美好。

《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毛传》:“姝,美色也。”

[3] 手爪:指纺织等技巧。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90  第三章 两汉诗歌

[4] 閤:侧门;小门。

《墨子·杂守》:“閤通守舍,相错穿室。”

《汉书·韩延寿传》:“(延寿)因入卧传舍,闭閤思过。”

[5] 缣(jiān)、素:都是绢。素色洁白,缣色带黄,素贵缣贱。

[6] 一匹:表数量。用于布帛,古代以四丈为一匹。亦指整卷的布帛,
长度不一。《史记·天官书》:“长庚如一匹布着天。此星见,兵
起。”

(b) 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写弃妇的诗。全篇是弃妇和故夫偶尔重逢时的一番简短对话。

全诗以“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开篇,诗中的女主人公从山上采摘蘼
芜下来,与自己的前夫意外相逢。面对已经另娶新人的丈夫,她并没有心
怀怨恨,不理不睬,而是“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表现出其依然对
自己的前夫非常关心。

这一举动大出常人意料之外,可见这位女子亦是一个善良、通情达理的大
度之人。而更出人意料的是其前夫的答话:“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很显然,这位得新弃旧的丈夫后悔了——新人虽然也不错,但长相和手艺
都不如自己的前妻。

按一般读者的想象,听到这番话的女主人公应该顺势责备自己的前夫为何
要抛弃自己,可诗中却仅仅写了她回忆当天被休弃出门的情景——“新人
从门入,故人从閤去”,虽有怨念却含而不露,更进一步表现这位女主人
公的温婉善良。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两汉诗歌  91

心怀愧意的故夫急于表白,以“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
织素五丈余”作为比较,得出“新人不如故”的结论。

这首诗的本意是咏唱弃妇不幸的命运,却不从正面写弃妇的哀怨委屈,反
而写出了故夫的念旧。作者没有做任何正面的说明和谴责,但是故夫的念
旧使读者了解到弃妇是一个美丽勤劳的女子。她的被弃是完全无辜的。她
的命运决定于丈夫一时的好恶。

至于那位“新人”的命运也就不难猜测了。

(c) 艺术特色

(i) 以对话刻画人物性格
全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完全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品特征。
弃妇的善良,故夫的鄙陋,诗人未妄加一词作出评判。

“新人不如故”,是从故夫的口中道出,更觉令人信服无疑。

(ii) 语言生动、活泼,概括力强
读着这首诗,我们就象看了一慕精彩的话剧,它的台词是极富有表
现力的。

(iii) 以比兴手法批判不合理的婚姻道德观念
有人认为,这首诗通篇都是比兴,借以揭露和讽刺封建统治者愚贤
不分,贤才见弃而庸才窃居要津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这样讲诗,
当然也不是毫无道理,但我觉得诗的客观效果还是在婚姻问题上。
婚姻问题上的喜新厌旧,是一个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道德问题,在这
方面伸张正义,并没有低估这首诗的价值。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92  第三章 两汉诗歌

3.2.4 《艳歌罗敷行》

《陌上桑》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为
《艳歌罗敷行》。南朝徐陵编辑的《玉台新咏》也收载了该诗,题为《日出东南隅
行》。赵宋时的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将该诗收入《相和歌辞》。

《艳歌罗敷行》

日出东南隅[1],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2],
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3],桂枝为笼钩[4]。头上倭堕髻[5],耳中明月珠
[6];缃绮[7]为下裙,紫绮为上襦[8]。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9];少年
[10]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11]
观罗敷。

使君[12]从南来,五马[13]立踟蹰[14]。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15]?“秦
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16]罗敷:“宁可共载不[17]?”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18]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19]千余骑,夫婿居上头[20]。何用[21]识夫婿?白马从骊驹[22];青
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23];腰中鹿卢剑[24],可直千万余。十五府小吏
[25],二十朝大夫[26],三十侍中郎[27],四十专城居[28]。为人洁白皙
[29],鬑鬑颇有须[30];盈盈[31]公府步[32],冉冉[33]府中趋。坐中数千
人,皆言夫婿殊[34]。”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两汉诗歌  93

(a) 注释:

[1] 东南隅:东方偏南。隅,方位、角落。

[2] 善蚕桑:喜欢采桑。

[3] 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

笼,篮子。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

[4] 笼钩:一种工具。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5] 倭堕髻: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发髻向额前俯偃。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
珠。”

晋•崔豹《古今注·杂注》:“堕马髻,今无复作者。倭堕髻,一云
堕马之余形也。”

[6] 明月珠:即夜光珠。因珠光晶莹似月光,故名。

《史记·李斯列传》:“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7] 缃绮: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织品。

[8] 襦:短衣;短袄。襦有单、复,单襦则近乎衫,复襦则近袄。

《庄子·外物》:“未解裙襦,口中有珠。”

[9] 下担捋髭须:放下担子,抚摩胡子(形容看得出神)。

[10] 少年:古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韩非子·内储说上》:“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雚泽。”

三国魏曹植《送应氏》诗之一:“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94  第三章 两汉诗歌

[11] 坐:因为。

[12] 使君:汉时称刺史为使君。

《玉台新咏·日出东南隅行》:“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13] 五马:汉时太守乘坐的车用五匹马驾辕,因借指太守的车驾。

[14] 踟蹰:徘徊不前貌;缓行貌。《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文选·成公绥〈啸赋〉》:“逍遥携手,踟跦步
趾。”一本作“踟蹰”。

李周翰注:“踟蹰,缓行貌。”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苻坚为慕容冲所袭,坚驰騧马,
堕而落涧,

追兵几及,计无由出。马即踟蹰临涧,垂鞍与坚,坚不能及,马又
跪而受焉,

坚援之得登岸而走庐江。”

[15] 姝:美女。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此郊之姝,华色含
光。”

[16] 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

[17] 不:通“否”。

[18] 一何:多么。

[19] 东方:这里指罗敷的夫婿当官的地方。

[20] 居上头:在行列的前端。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21] 何用:用什么(标记)。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两汉诗歌  95

[22] 骊驹:纯黑色的马。亦泛指马。

[23] 黄金络马头: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络,这里指用网状物兜
住。

[24] 鹿卢剑:古剑名。

程琰补注引《汉书·隽不疑传》注:“古长剑首以玉作井鹿卢形,
上刻木作山形,如莲花初生未敷时。今大剑木首,其状似此。”

[25] 府小吏:太守府的小官。

[26] 朝大夫:朝廷上的一种高等文官。汉代宫名,大夫。大(dà)

[27] 侍中郎:出入宫禁的侍卫官。

[28] 专城居:作为一城的长官(如太守等)。

[29] 白皙:谓肤色白净。《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有君子白晳,鬒
须眉,甚口。”

[30] 鬑鬑颇有须:胡须稀疏而长,须发疏薄的样子。白面有须,是古时
候美男子的标准。颇;稍微。

[31] 盈盈:仪态美好貌。盈,通“嬴”。

《文选·古诗〈青青河畔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李善注:“《广雅》曰:‘嬴,容也。’‘盈’与‘嬴’同。”

[32] 公府步:摆官派,踱方步。

[33] 冉冉:走路缓慢。

[34] 殊:出色,与众不同,非同一般。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96  第三章 两汉诗歌

(b) 思想内容
全诗成功地塑造了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不畏权势的女性——
罗敷的形象。从内容上看,全诗共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
从全诗开篇到“但坐观罗敷”是全诗的第一段。

这一段主要写罗敷的美貌,同时点明罗敷是一位喜欢采桑的姑娘。本段作
者并未从正面来详细叙述罗敷究竟美在哪里,而是通过环境、服饰以及路
人的反应衬托出罗敷的惊人美貌,为下文写罗敷的心灵美作了铺垫。

第二段:
从“使君从南来”到“罗敷自有夫”是全诗的第二段。

这一段主要写使君看到美貌的罗敷后动了歪心思,试图调戏罗敷,但被罗
敷严词拒绝。

本段开篇首先通过出行的仪仗渲染出使君的赫赫威势,这位官居“五马”
的使君在看到美貌的罗敷之后立马原形毕露——他先是上前搭话,询问对
方的年龄和姓名,继而便提出了“宁可共载不”的非分要求;而随着这一
问一答的向前推进,这位“使君”道貌岸然之下的肮脏灵魂和龌龊行径亦
暴露在读者眼前。

第三段:
从“东方千余骑”到全篇结束。

这一段写罗敷对使君非分之想的严词拒绝——她并没有正面痛斥使君的无
耻,而是通过夸赞自己的丈夫威仪赫赫、荣华富贵,仕途通达、青云直
上,品貌兼优、才华横溢来反讽使君痴心妄想。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两汉诗歌  97

听到罗敷一番如此伶牙俐齿的说辞,原本自认为身份高贵的使君不觉自惭
形秽,而罗敷的机智、聪颖、不畏权势亦由此而跃然纸上,令人拍案叫
绝。

(c) 艺术特色

(i) 采用侧面映衬和烘托表现手法
这首诗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在采用侧面映衬和烘托的表现手法叙
写人物。如:

第一段写罗敷之美时,作者并未详细叙述罗敷究竟如何美貌,却通
过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及其衣着的精美华
贵来展示其倾城之貌——“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
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一字不及
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

诗人还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
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如: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
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为
敏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
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脱帽著帩
头”的动作暗示了自己未婚)正说明他们看到罗敷时激动不宁的心
情和从她身上获得的审美满足。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
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98  第三章 两汉诗歌

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
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
了增加。这是《艳歌罗敷行》为描写文学形象提供的新鲜经验。

(ii) 词藻华美,语言生动
从语言上看,这首诗的语言有明显的藻采化倾向,却又不失其风趣
幽默之处。如:

 第一段极尽铺叙之能事侧面烘托罗敷之貌美;

 第三段罗敷极口夸赞自己的夫婿人才出众等都是这种藻采化倾
向的体现;

 其中写行人见罗敷的种种反应等场面却又体现出质朴乡民的真
趣流露,显得亲切生动。

活动 3.3

试比较《上山采蘼芜》和《艳歌罗敷行》的女主角形象,谈谈你自己的感
受。

自测 3.5

1. 试举例说明汉乐府诗《上山采蘼芜》女主人公的形象。

2. 试举例说明《艳歌罗敷行》中作者是如何采用侧面映衬和烘托的手

法来表现罗敷的美貌。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两
两汉诗歌  99

 此章介
介绍了汉代诗
诗歌。

 《古诗
诗十九首》的
的《涉江采芙蓉
蓉》和《冉冉孤
孤生竹》抒写了妇人和年轻
轻女子的
相思离
离别之苦。

 汉乐府
府诗的《妇病
病行》通过一个
个病妇的家庭悲
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成员
员之间贫
富不均
均的社会现实
实;《战城南》篇则写阵战之
之事,沉痛哀
哀悼那些不幸阵
阵亡的士
卒。

 《上山采蘼芜》通
通过描写弃妇的
的哀怨,对喜新
新厌旧的“故
故夫”提出责难
难和进行
控诉的诗;《艳歌
歌罗敷行》描述
述了罗敷的机智
智和不畏权势的精神。

 诗歌反映出汉
这些诗 汉朝繁荣强盛背
背后,平民百姓
姓的现实生活
活。

汉乐府诗
诗 汉末

《古诗十
十九首》 社会现
现实

《涉江采
采芙蓉》 分离

《冉冉孤
孤生竹》 情感

《上山采
采蘼芜》 相思

《艳歌罗
罗敷行》 战争

《妇病行
行》 婚姻

《战城南
南》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00  第
第三章 两汉诗
诗歌


程千帆,沈祖棻
棻,(1983).《古诗今选》,上海:上海古
古籍出版社。


王向峰,(1985
5).《古典抒情
情诗鉴赏》,沈
沈阳:春风文
文艺出版社。


艾治平,(1981
1).《古典诗词
词艺术探幽》,
,长沙:湖南
南人民出版社。


袁行霈,(1997
7).《中国诗歌
歌艺术研究》,
,北京:北京
京大学出版社。


赵敏俐,(2011
1).《两汉诗歌
歌研究》,北京
京:商务印书
书馆。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 魏晋南北朝
诗歌
预期学习成果
学完本章后,你将能够:

1. 了解三曹父子、阮籍和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 鉴赏曹操《短歌行》、曹丕《燕歌行》、曹植的《七哀诗》、阮籍
《咏怀》、《独坐空堂上》、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其
五),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分析并举例说明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色。

 导言
从汉末大乱到隋唐统一,历时约400年,这段时期史家称为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的社会是极其动荡不定的,社会思想也产生变化。自汉武帝以来一直受独
尊的儒家思想已开始动摇。名、法、道、纵横家等思想已得到发展的空间。思想界
呈现一种自由、解放的趋势。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02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在文学上,这一时期表现最突出的是五言古诗。它从建安时期就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再经过曹植、阮籍、左思、陶渊明等诗人的努力,作家作品日多,艺术表现也
不断提高,风格也多样化,形成五言古诗昌盛的时期。七言古诗也在这一时期确立
下来。本章将带领你赏析曹氏父子、阮籍与陶渊明等人的代表作品。

魏晋南北朝诗歌

曹氏父子诗选读:
阮籍《咏怀》诗选读: 陶渊明诗歌选读:
曹操《短歌行》
《咏怀·夜中不能寐》 《归园田居》(其一)
曹丕《燕歌行》
《咏怀·独坐空堂上》 《饮酒》(其五)
曹植《七哀歌》

图表4.1:魏晋南北朝诗歌选读

4.1 曹氏父子诗选读

4.1.1 曹操《短歌行》
《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曹操《短歌行》共二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此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
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 103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1]。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2]。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3]。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4],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5],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6],天下归心。

(a) 注释

[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自《诗经·郑风·子衿》。

[2]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语出自《诗经·小
雅·鹿鸣》。

[3] 掇:拾取,摘取。

[4] 讌:同“宴”。

[5] 匝:周,圈。

[6] 周公吐哺:传说周公求贤若渴,为接见人才“一沐而三握发,一饭
而三吐哺”;曹操此处用以比喻自己求贤若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04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b) 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20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
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
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
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在赤壁被孙权
刘备联军击败。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曹操精音律,善
诗歌。其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c) 时代背景
曹操是三国魏的开创者,他不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
也是一位通晓音律、多才多艺的诗人。他常常借用乐府旧题及其曲调创作
新词,这首《短歌行》就是其中之一。

宋代苏轼《前赤壁赋》中曾赞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
也”。

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中进而演绎为“宴长江曹操赋诗”一节,写曹操
在赤壁大战前夕,月夜临江,宴飨诸将。酣醉之际,手持长矛,说道:
“我持此槊……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
吾当作歌,汝等和之!”唱的就是这首《短歌行》。

考究史实而言,历史上并无明确的史料记载证明曹操《短歌行》作于赤壁
之战前。从诗的内容上看,这首诗很有可能是曹操在宴会上所作,其主旨
则是抒发求贤若渴、期待贤才共建大业的心情。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 105

(d) 思想内容
全诗主旨意在抒发作者求贤若渴,期待大量贤才投奔门下,共建大业的心
情。就诗意而言,共可分为四节。

(i) 第一节
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全诗的第
一节。

诗人在全诗开篇之际便流露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面对着宴席上
的美酒,看着歌儿舞女翩然起舞,诗人不禁感叹人生之短促,强烈
的忧思涌上心头,唯有借酒浇愁,才能暂时忘却这一切。

作为一个胸怀统一天下大志的政治家,诗人在这里感叹人生之短
促,实则暗含着对自己功业未成便溘然而逝的担忧。

从这样的叹息中更可见其建功立业的愿望之强烈。

(ii) 第二节
从“青青子衿”到“鼓瑟吹笙”是全诗的第二节。

这八句主要表达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与贤才共建大业的愿望。

“青青子衿”二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这首诗原是怀人之
作,此处借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四句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这首诗原是宴宾
礼贤的诗,这里直接加以借用,进一步表现内心求贤之急迫。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06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iii) 第三节
从“明明如月”到“心念旧恩”是本诗的第三节。

诗人此处转而回过去抒发忧思。那皎洁明亮的月光,难道是能够采
拾的吗?诗人遥望明月,想到功业未成,贤才未聚,愁思不绝涌上
心头,无法断绝;

后四句诗人将笔触转向大宴宾客,写宾客远道而来,自己开席大
宴,与众位宾客共叙友情。

(iv) 第四节
全诗的第四节从“月明星稀”到“天下归心”。

清·沈德潜《古诗源》中认为“月明星稀”四句意在比喻“客子无
所依托”,即指那些尚在曹魏阵营之外徘徊,犹豫不定的人才。曹
操此处以通情达理的姿态启发他们“良禽择木而栖”,希望他们尽
早做出选择,投入自己门下;

后四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诗人此处再次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愿
意像周公一样“一沐而三握发,一饭而三吐哺”,以最真诚的心意
期待各地贤才的归附。

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抒情之所长,将“求贤”这一主题巧妙地融入
诗歌当中,千载之下,亦颇具感动人心的力量。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 107

(e) 艺术特色

(i) 全诗语气自然,气魄雄伟
诗人政治内容和意义巧妙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充分发挥诗
歌善于抒情之所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达到了寓理于
情,以情感人的目的。

钟惺《古诗归》赞云:“四言至此,出脱《三百篇》殆尽,此其心
手不粘滞处”。

吴淇《六朝诗论选定》评曰:“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
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可谓名家之至语。

(ii) 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壮志。

活动 4.1

1. 试把《短歌行》全诗翻译成语体文。

2. 试探求曹操写作本诗的动机,阐明本诗的主题思想。

4.1.2 曹丕《燕歌行》

这首诗写征人的妻子感物伤怀,想起在外的丈夫。全诗风格清丽婉转,情韵悠扬,
是一首优美的抒情佳作。它也是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最早、最完整的七言《燕歌行》
乐府诗。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08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1]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2]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涕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3],短歌微吟[4]不能长[5]。

明月皎皎照我床,河汉[6]西流夜未央[7]。

牵牛织女两相望,尔独何辜[8]限河梁。

(a) 注释

[1] 慊慊:不满、不平的样子。

[2] 茕茕:孤独的样子。

[3] 清商:乐府曲调名,以悲婉凄清为特色。

[4] 微吟:低吟。

[5] 不能长:由于内心悲凉,不能弹唱节奏舒缓的歌曲。

[6] 河汉:天河。

[7] 夜未央:夜正长。

[8] 何辜:有何罪过。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 109

(b) 作者简介
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
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
操与卞夫人的长子。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
帝,葬于首阳陵。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
“三曹”。

(c) 时代背景
《燕歌行》是在乐府诗歌中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
前没有过记载,据说是由曹丕开创的。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
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

(d) 思想内容
曹丕的《燕歌行》是今存最早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全诗叙述了妻子对于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语言清丽婉转,感情凄恻缠
绵,堪称抒情之名篇。

全诗开篇即展示了一幅秋色图——秋风萧瑟,草木零落,白露为霜,大雁
南翔……面对眼前这萧索的秋景,诗中这位独守空闺的女子不禁想起自己
远游的丈夫——丈夫已在外漂泊多时,此刻必定也非常思念家乡,可他为
什么还要淹留外地不归呢?想到此处,泪水不由得滚落,沾湿了衣裳。

为排解自己忧愁,她试着以弹琴解忧,可清商曲那哀婉凄清的调子再次勾
起了内心的伤痛,令其“短歌微吟不能长”,足见其忧伤之深。

夜已渐深,女子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她抬头仰望天上的牵牛织女星,想
起自己与丈夫的分离,不觉忧思更深。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10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全诗情致委婉、缠绵含蓄,完全是女子心理的刻画,可称得上是思念的交
响曲。

活动 4.2

1. 试把《燕歌行》全诗改写成语体文。

2. 试探讨《燕歌行》诗篇的主题思想。

(e) 艺术特色

(i) 笔调凄恻缠绵,委婉细腻,情景交融
全诗情景交融,将萧瑟的秋景与思妇苦盼归人的心情完美结合起
来,写得缠绵凄婉,柔情似水,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歌在描述思妇的内心活动时,笔法极尽曲折之妙。比如,先是写
丈夫“思归恋故乡”;继而设想他为何“淹留寄他方”,迟迟不
归;再转为写自己“忧来思君不敢忘”,整日里在相思中过活;苦
闷极了,想借琴歌排遣,却又“短歌微吟不能长”,只好望月兴叹
了。如此娓娓叙来,几经掩抑往复,写出了这位女子内心不绝如缕
的柔情。

(ii) 句句用韵,音律和谐柔美
这首诗仿柏梁体,句句用韵,于平线的节奏中见摇曳之态。王夫之
称此诗“倾情,倾度,倾声,古今无两”,虽是溢美之辞;但此诗
实为叠韵歌行之祖,对后世七言歌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 111

自测 4.1

1. 试举例说明曹丕《燕歌行》是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 举例说明曹丕《燕歌行》在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与成就。

4.1.3 曹植《七哀诗》

《七哀诗》是曹植诗歌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明写怨妇思念远方良人的情怀,
暗写诗人对兄长的情意和自己郁郁不欢的心情。

《七哀诗》 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1]。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2]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3]

愿为西南风,长逝[4]入君怀。君怀[5]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a) 注释

[1] 流光正徘徊:指月光正缓缓移动。

[2] 宕子:在异乡游宕的人,即客子。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12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3] “君若清路尘”四句:尘和泥都是土。路上的尘随风而动,故显得
清;

水中的泥积 淤已久,故显得浊。

这里用来比喻夫妇之间因环境、地位不同,就如同尘清泥浊一般难
以和谐。

[4] 长逝:远去。

[5] 怀:这里指宕子的心。

(b) 作者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
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曹植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
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的诗歌可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诗歌大多昂扬奋发,多表现其建功立
业的愿望;后期诗歌则重在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
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
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
人耳。

(c) 时代背景
这首诗以传统的闺怨为题材,按中国古代诗歌以爱情喻君臣关系的传统,
借以“讽君”,希望自己的兄长曹丕能够消除猜疑,重新信任他、任用
他。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 113

曹植与其兄曹丕之间的嫌隙源于曹操在世时的世子之争。曹植曾获其父曹
操的宠爱,曹操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曹植为王世子,故其深为曹丕嫉
恨。虽然曹丕最终成为这场世子之争的胜利者,但他对曹植的妒恨却丝毫
没有改变。在其继位之后的十年内,曹植屡屡被贬,甚至十一年三徙其封
地,处境非常窘迫。

后世历代评论家多认为曹植此诗意在希望消弭自己与兄长曹丕之间的积
怨,并重新获得兄长的信任。

(d) 思想内容
全诗写思妇幽居空闺的怨苦之情。

面对一别十余年的游子,思妇心中自然充满疑虑,害怕他在异乡另有新
欢、害怕他沉醉于异乡的温柔富贵而忘记回家等等。故方有“清路尘”和
“浊水泥”之比来写自己独守空闺,寂寞孤独的不幸遭遇。

在思妇看来,这个久别不归的良人是自己终身的依靠,故其最终难掩内心
强烈的相思之情,希望能够化作“西南风”,追随游子而去。

后世评家多以“孤妾”为曹植自喻,而以“君”为曹丕之喻,兄弟二人一
为世子之争的胜利者,一为失败者,故“浮沉各异势”,兄弟不谐。

曹植作此诗,明显意在希望消弭自己与兄长曹丕之间的积怨,并重新获得
兄长的信任。

(e) 艺术特色
全诗比喻新颖形象,令人过目难忘
游子思妇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多叙写思妇对游子绵绵情意和无
尽思念;本诗的新颖之处在于其亦是写游子思妇题材,却重在写思妇幽居
空闺的寂寞和对游子的怨念,颇有特色。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14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宋•吕本中《童蒙诗训》评云:“读《古诗十九首》及曹子建诗,如‘明月
如我牖,流光正徘徊’之类,诗皆思深远而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也,
学者当以此等诗常自涵养,自然下笔不同”;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赞曰:“子建‘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本以
言妇人清夜独居愁思之切,非以咏月也,而后人咏月之句,虽极其工巧,
终莫能及。”

自测 4.2

试分析曹植《七哀诗》使用比喻手法的特点。

活动 4.3

曹氏三父子的诗歌各具特色,试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他们之间的异同。

4.2 阮籍《咏怀》诗选读

4.2.1 《咏怀·夜中不能寐》
这首诗是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中的第一首,主要写作者深夜弹琴的不安和
忧思。

《咏怀·夜中不能寐》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1]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2]外野,翔鸟[3]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 115

(a) 注释:

[1] 鉴:照,这里是指明月照于薄帷之上。

[2] 号:哀号。

[3] 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儿。

(b) 作者简介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县)人,三国魏
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因其曾为步兵
校尉,故世称阮步兵。

阮籍为人志气宏放,博览群书,尤好老子和庄子的哲学。爱饮酒,能长
啸,善弹琴。文学艺术才能超群。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他
蔑视礼教,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司马氏多所牴牾。

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诗多五言,对当时黑暗现实多所讥
刺,辞语隐约,主要的作品有《咏怀诗》82首。原有集13卷,已佚。明代
曾出现多种辑本,张溥辑有《阮步兵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作品今存赋 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

(c) 时代背景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其本人亦曾心怀壮志;据《晋书·阮籍传》云: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
世事,遂酣饮为常。”

由于当时政治黑暗,阮籍不得不虚与委蛇,在政治上采取谨慎避祸的态
度,所以他只能通过陶醉酒中来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和忧愁。然而酒杯并
不能消愁,他心中的忧愁和苦闷,尽倾注于《咏怀》诗篇。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16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这八十二首诗是诗人随感随写,最后加以辑录的,皆有感而作,而非一时
之作。虽然如此,第一首仍有序诗的作用,故清代方东树云:“此是八十
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见《昭昧詹言》卷
三)。这是有道理的。

(d) 思想内容
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一生创作的汇总。对于处在魏晋易代的阮籍
来说,险恶的政治环境和“名士少有全者”的客观事实令其常常担心祸患
及己,故作咏怀诗以寄其忧。

清·沈德潜《古诗源》评阮籍《咏怀》诗云:“(所咏)因情触景,随兴
寓言,有说破者,有不说破者,忽哀忽乐,傲诡不羁”,其作诗如此,意
在隐晦曲折地抒发个人内心的苦闷和对当时政治的不满。

《夜中不能寐》是《咏怀》诗的第一首。

全诗开篇即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位饱受痛苦折磨的诗人形象。

夜已渐深,但诗人依旧难以入睡,只能起身弹琴,以解烦忧。

三四句之“明月”、“秋风”本为良辰美景,但在忧愁郁积于心中的诗人
看来,这照在薄帷之上的月光是那样清冷,而秋风吹动衣襟,更显寒意袭
人。如此凄清冷落的环境让本就孤寂难耐的诗人心中更倍感凄凉。

五六句以“孤鸿”的哀号、“翔鸟”的悲鸣营造出一个更为凄凉、寂静、
悲哀的氛围,身处其中的诗人本就忧思在心,此时则更显孤独和寂寞。

最后两句写诗人弹琴亦不能排遣心中的忧伤,故起身下堂徘徊,却又找不
到可以安慰自己的事物,只能独自一人承受这内心中无边的孤独和悲伤。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 117

读罢全诗,读者不禁要问,诗人心中的那份愁思究竟是什么呢?细细思
索,我们依旧得不到确切的答案。全诗自始至终只是在表达一种孤寂和忧
伤的情绪,但究竟是何指向,却至今隐晦不明。故《文选》李善谓其“百
代之下,其情难测”,可谓至语。

(e) 艺术特色

(i) 全诗情景交融,写实与象征巧妙结合
全诗通篇意在写忧思,但作者却通过:“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
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等写景的诗句营造出一个凄清
冷落的环境,虽为写景,实则亦是在写人内心的孤寂和忧愁,使人
感到含蓄不尽,回味无穷。

(ii) 构思精巧,环环相扣
这首诗的另一特色是构思精巧,步步相扣。

“夜中不能寐”,婉曲地传达出心中的隐忧,道出了全诗的题旨。

 忧不能寐,故起坐弹琴以解之。

 寒光逼人,临风弹琴,不但未能消愁解闷,反徒增凄伤之情;

 于是使人罢弹下床,却忽听孤鸿哀号,翔鸟悲鸣,感到有生之
物,不能自安,更添一层悲哀。

如此睡亦忧,坐亦忧,步亦忧;弹亦忧,见亦忧,听亦忧,怎不让
他面对幽暗岑寂的长夜放声长叹:“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既与首句遥相呼应,更明确地点出了全诗的主旨.行文如行云流
水,像是信笔写来,实际上正见出诗人运思之精,章法之巧。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18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4.2.2 《咏怀·独坐空堂上》
《独坐空堂上》是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中的第十七首,这首诗是一首孤独者的
歌。

《咏怀·独坐空堂上》 阮籍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1],不见行车马。

登高望九州[2],悠悠分[3]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日暮思亲友,晤言[4]用[5]自写[6]。

(a) 注释

{1} 永路:长路。

[2] 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州。说法不一。

《书·禹贡》作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

《尔雅·释地》有幽、营州而无青、梁州;

《周礼·夏官·职方》有幽、并州而无徐、梁州。

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国。

《楚辞·离骚》:“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3] 分:指茫茫旷野分为九州。

[4] 晤言:两人相对谈话。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 119

[5] 用:用以。

[6] 自写:自我排遣忧闷。

(b) 思想内容
这首诗是一首孤独者之歌。全诗开篇即叙说自己独自坐在空堂之上,无人
亲近,无人交谈,内心的孤寂与忧闷无以排解。诗人耐不住这室内的寂
寞,本想出门散心,但他顺着漫长的大路眺望,却看不到车马行走。

登高远望,只见天地苍茫,孤鸟北飞,独兽南奔。

太阳西落,此时的诗人亦恰如这离群的鸟儿和野兽一般,心中充满了孤独
和惆怅。他多想有朝一日能和亲友对坐谈心,以纾解心中无处安放的忧
思。

对于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的阮籍而言,生逢乱世、政治环境险恶使其不得
不将佯狂纵酒作为避祸保身的手段,看似狂放不羁,实则内心的痛苦却无
人理解、无处诉说,这首《独坐空堂上》正是其内心的真实写照。

(c) 艺术特色
全诗淡漠冷峻,娓娓自道。

诗的起句写室内情景,表现出寂寥的境况。

三至八句宕开一笔,由室内而室外,描绘出一个荒漠凋敝的空间,构成诉
之于视觉的形象,更撩人愁思。诗人以情观景,悲天下人、物皆难求伴
侣,使形象描写具有思想内涵的深度。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20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收尾两句另开新境,传神地表现出孤寂的白天过去了,没有盼到亲友的来
访,人到黄昏更难耐寂寞,更盼望亲友,不寐之中只得自己写点什么来排
遣这恼人的孤独。诗人将未便明言的苦衷都寄寓在无可奈何的“自写”之
中。

诗歌以理化情,以景衬情,最为感人之处,在于以冷峻舒缓之笔写激愤之
情,以平淡之语,表现了自己对当时政治的强烈不平。深入而含蓄的人物
内心世界的展示,抒写了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境。

自测 4.3

1. 试举例说明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诗
人忧思难解的情绪。

2. 试举例说明阮籍的《咏怀·独坐空堂上》为什么是一首“孤独者之
歌”?

3. 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活动 4.4

钟嵘《诗品》评阮籍诗云:“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请你再找几首阮籍
的《咏怀》诗与这首《夜中不能寐》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体味阮籍生命
历程中那种特有的痛苦和无奈。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 121

4.3 陶渊明诗选读

4.3.1 《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归园田居五首》
的第一首。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
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陶渊明

少[1]无适俗[2]韵[3],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4]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5]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6]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7]后檐,桃李罗[8]堂前。
暧暧[9]远人村,依依[10]墟里[11]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12]无尘杂,虚室[13]有余闲[14]。
久在樊笼[15]里,复得返自然。

(a) 注释

[1] 少:指少年时代。

[2] 适俗:适应世俗。

[3] 韵:情调、风度。

[4] 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22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5] 羁鸟:笼中之鸟。

[6] 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
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
阿。

[7] 荫:荫蔽。

[8] 罗:罗列。

[9] 暧暧:暗淡的样子。

[10] 依依:轻柔的样子。

[11] 墟里:村落。

[12] 户庭:门庭。

[13] 虚室:闲静的屋子。

[14] 余闲:闲暇。

[15]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

(b)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
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 123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 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
中。

第二时期: 29岁-41岁,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到公元405年。

第三时期: 42岁-62岁,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至公元427年病故。田后
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
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
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c) 时代背景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
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
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五首,
这些诗中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了诗人归隐
后愉悦的心情。这里所选的是这一组诗中的第一首。

(d) 思想内容
《归园田居》五首是陶渊明诗歌的代表作,所选的这一篇是五篇中的第一
首。本诗大约作于其辞彭泽令之后,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宦海沉浮的厌恶和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全诗共可分为三段。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24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i) 第一段
从“少无适俗韵”到“守拙归田园”

这一段主要追叙诗人从误入宦海到最终回归田园的过程。

诗人本性恬淡萧然,不愿学习官场上那些逢迎世俗、周旋应酬、取
巧钻营的“本领”,故自云“少无适俗韵”。

他是一个真诚率直的人,他的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
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性本爱丘山”。

然而世事无常,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世俗官场乃是通常
的选择;而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
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即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
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诗人不得不违逆自己的“韵”和
“性”,沉浮于宦海之中。

回头想起来,那真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
俗之网。然而诗人虽是“误入尘网”,其本心却没有丝毫的改变—
—他始终厌倦官场的尔虞我诈,内心始终像羁旅在外的鸟儿眷恋着
自己的旧巢、寄居池塘的鱼儿思念自己的从小长大的深渊一般思念
着自己的家乡;正是有这样的想法支持,诗人才会不顾一切地抛弃
官场生活,回归田园,去追寻心灵上的那一份宁静和平安。

(ii) 第二段
从“方宅十余亩”开始的八句,是全诗的第二段。

这一段主要抒写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幽雅。诗人逋离尘网,心情愉
快,故能以欣喜的笔触描写自己现在的田园生活。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 125

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
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
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
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读者面
前,使人悠然神往。

(iii) 第三段
从“户庭无尘杂”到结束的八句,是全诗的第三段。

这一段主要抒发了诗人终于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生活的喜悦心情。
如今的诗人,摆脱了一切官场上无聊的应酬和冗杂的事物,可以深
居静室,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诗人从此不必再屈从
于他人的意志行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生活中的一切,顺
应自己的本性。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
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
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e) 艺术特色

(i) 全诗题材新颖独到
作者将被世人所忽视的田园生活作为自己创作的重要题材,既写农
村的鸡鸣狗吠,也写农村的草木炊烟,甚至还写自己开荒南野,亲
自参与田家劳动。这些描写无一不具有新鲜的泥土气息和浓郁的生
活情趣。陶渊明亦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以田园生活为主要
题材的大诗人,被历代文学史家誉为田园诗人之祖。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26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ii) 语言平淡、自然
全诗语言平淡自然,有一种“豪华落尽见真纯”的美。自来评陶诗
者,多强调其自然简淡的风格,至有“陶渊明直是倾倒所有,借书
于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渊明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之类
的说法。其实,诗总是诗,“自然”的艺术仍然是艺术,甚至是一
种不易求得的艺术。真正随意倾吐、毫不修磨,也许称得上“自
然”,但绝非“自然”的艺术。

从这诗来看,在谋篇布局、逐层推进,乃至每个细节的刻画方面,
都非草率从事,实是精心构思、斟字酌句、反覆锤炼的结晶。只是
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诗歌中,并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意境。
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
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4.3.2 《饮酒》(其五)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
首。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
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
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是传统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

结庐[1]在人境[2],而无车马喧。问君[3]何能尔[4],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5]见南山[6]。山气日夕[7]佳,飞鸟相与[8]还。此中[9]有真
意,欲辨已忘言[10]。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 127

(a) 注释

[1] 结庐:建筑房屋。

[2] 人境:人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3] 君:这里是作者自谓。

[4] 尔:如此,这样。

[5] 悠然:自得的样子。

[6] 南山:这里指庐山。

[7] 日夕:傍晚。

[8] 相与:相交,结伴。

[9] 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即隐居生活。

[10] 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b) 时代背景
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自然哲学”。这种思想非常强调人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更重要
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字宙
而存在。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来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迁变的
表现,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
名利的竞逐中,以至丧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所以,完美
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本章所选《饮酒》(其五),就
是陶渊明这一哲学思想的最好诠释。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28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c) 思想内容
全诗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开篇,此处作者是在写自己住处的宁
静——我虽然结庐于人群聚居之地,却没有车马的喧哗。所谓车马,其实
就是达官贵人的代名词。所谓“无车马喧”,有两层意思:

一是说,我与达官贵人断绝了往来,真正弃官归隐了。

二是说,即使门前窗外有车马喧,但对我已失去吸引力,我视若无睹,充
耳不闻,有如同无。

看来这住处的清静主要来自于心境的清静。但这层意思诗人没有说破,读
者对人境庐和车马喧这一矛盾的统一必然存有疑虑,这就引出下一句: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请问您为什么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回答说,这是由于我“心远”,所以我
的住地也就自然偏僻幽深了。

这里的“心远”,寓意着作者思想情操的高尚和情趣的高远。

他不慕荣利,远离宦海,只求回归田园,过最自然、最淳朴的日子。正因
为有了这种思想,作者的卜居之地自然偏远,故云“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历代为世人称道的名句。此处作者选取了
自己采菊东篱的生活片段,而这一细节也正是作者与世无争,不与世俗
为伍的“秋菊精神”的写照——在别人争名逐利之时,作者却悠然自得
地过着采菊东篱,回归田园的平淡生活。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 129

(i) 正当他沉浸在俯首采菊,陶醉于人与自然和合为一的美景时,心
中那股怡然自得之情便应运而生;

(ii) 他抬头仰望,但见庐山群峰环抱,心中不觉平添几分舒适之意。

这里的“悠然”是一种回归自然后舒心惬意的状态,与官场之中那种忙忙
碌碌、追名逐利的心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分明是采菊之时,即为秋季,群芳已歇,
草木凋谢,为何反而说是“山气日夕佳”呢?

从作者爱菊的情趣看,诗人并不赞美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春光,因为那
和车马喧哗,追名逐利的官场有些相似。而深秋的“山气”,正呈现出一
洗奇花异草后的淳朴本色,“南山石嵬嵬,松柏何离离”,秋色之佳,春
光岂可比拟。

正因为“山气日夕佳”,所以“飞鸟相与还”了。

这回归的鸟儿之中,有一只不正是作者自己吗?

“羁鸟恋旧林”,“鸟倦飞而知还”。

南山啊,我这只倦鸟终于回来了。

以上四句写归隐之乐,而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结。真意是什
么?真意就是指东篱、菊花、南山、归鸟等景象所显示的淳朴本色,所象征
的摒弃车马的隐士情趣。“欲辨已忘言”,是说我想把这种真意辨析清
楚,但由于我沉醉乎其中,竟忘了用语言表达。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30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d) 艺术特色
全诗情、景、事、理浑融,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
世人之情。充分体现了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的特
点。诗的前四句重在写“心”与“地”之间的关系,在作者看来,只要
“心远”,那么不管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到世俗喧嚣的干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亦是在写“心”与自然的交汇——这一
交汇使作者感觉自己与南山仿佛融为一体。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
在作者心里构成一幅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
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

自测 4.4

1. 试举例说明陶渊明《归园田居》如何体现作者回归田园的欣喜之

情。

2. 试说明陶渊明《饮酒》(其五)所要表达的意境。法来表现罗敷的

美貌。

活动 4.5

在诗中着重描写躬耕生活的体验,是陶渊明田园诗中最值得注意也是最有
价值的部分,请你试着再找出几首陶诗中描写其亲自躬耕田园的诗作,与
本章所选的《归园田居》作一比较,谈谈这些诗作体现了作者心中向往的
理想人生是什么样的?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
四章 魏晋南北
北朝诗歌  131

 魏晋南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文学自
自觉时代,作家
家多表现个人
人性情和个性。

 曹操的《短歌行》抒写了诗人求
求贤如渴的思想
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曹丕的
歌行》写征人
《燕歌 人的妻子感物伤
伤怀,想起在外
外的丈夫;《七哀诗》是曹
曹植的代
表作,这首诗明写
写怨妇思念远方
方良人的情怀,
,暗写诗人对
对兄长的情意和
和自己郁
郁不欢
欢的心情。

 阮籍的《咏怀·夜
夜中不能寐》主
主要写作者深夜
夜弹琴的不安
安和忧思;《独
独坐空堂
上》则
则是一首孤独
独者的歌。

 陶渊明的《归园田
田居》写到田园
园风光的美好动
动人,农村生
生活的舒心愉快
快,表达
了对自然和自由的
的热爱;《饮酒
酒·结庐在人境
境》则表现隐
隐居生活的情趣
趣。

曹操 陶渊明

曹丕 《咏怀
怀·夜中不能寐
寐》

曹植 《独坐
坐空堂上》

《短歌行
行》 《归园
园田居》

《燕歌行
行》 孤独

《七哀诗
诗》 忧思

雄心壮志
志 田园风
风光

思念 崇尚自
自然


郁郁不欢 自由

阮籍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32  第
第四章 魏晋南
南北朝诗歌


华东师范,《古
古典文学名篇赏析(续篇)》,上海:上
上海教育出版社
社,1985。


章培恒、骆玉明
明,《中国文学史》,上海
海:复旦大学出
出版社,2002。


张玺,《文学名
名篇鉴赏》,上海:上海百
百家出版社,1989。

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
《先秦两汉魏晋 印书馆,2012。


傅刚,《魏晋南
南北朝诗歌史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
版社,1995。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 初唐诗歌
预期学习成果
学完本章后,你将能够:

1. 了解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和陈子昂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2. 鉴赏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骆宾王《在狱咏蝉》、杨炯《从军
行》、卢照邻《曲池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和《春夜别友人》
等诗篇,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分析并举例说明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色。

 导言
唐代的历史从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到昭宗天佑三年(906年),共约300年。在
这300百年间,唐诗从兴起到衰落,共经过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
唐。

初唐(618-705)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唐初诗歌基本上还未摆脱齐梁艳丽诗
风。到了初唐四杰,诗风虽未尽脱齐梁诗风,但已能多少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内
容,初步扭转文风。到了陈子昂,力倡建安风骨,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诗歌的
发展端正了方向,奠定了唐代诗歌发展的坚实基础。

本章学习内容,将引导你鉴赏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的代表作品。预祝你学习愉快。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34  第五章 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

初唐四杰诗歌选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陈子昂:
骆宾王《在狱咏蝉》 《登幽州台歌》
杨炯《从军行》 《春夜别友人》
卢照邻《曲池荷》

图表5.1:本章学习内容思路图

5.1 初唐四杰诗选读

5.1.1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代表作之一,亦堪称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全诗仅仅四十
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
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1]辅[2]三秦[3],风烟望五津[4]。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5]人。

海内[6]存知己,天涯[7]若比邻[8]。

无为[9]在歧路[10],儿女共沾巾[11]。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初唐诗歌  135

(a) 注释:

[1] 城阙:皇宫门前的望楼,往往被用来代表京都。这里指唐朝都城
长安。

[2] 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3] 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本指长安周
围的关中地区。秦亡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为雍,塞,翟三国,
以封秦朝三个降将,因此关中又称“三秦”。

[4]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
津。这 里泛指蜀川。

[5] 宦游:出外做官。

[6]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中国疆土四周环海,所
以称天 下为四海之内。

[7]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8] 比邻:并邻,近邻。

[9] 无为:无须,不必。

[10] 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1] 沾巾:泪水沾湿了衣带,指挥泪告别。

(b) 作者简介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
王并称“初唐四杰”。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
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36  第五章 初唐诗歌

王勃才华早露,早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
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
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
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
水,惊悸而死。死时年仅二十五岁。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安
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
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
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
为20卷。

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
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
辑有《王子安集佚文》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
录 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
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
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
统三年(1911年),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初唐诗歌  137

(c) 时代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王勃在长安的时所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
尉的通称。作者这位姓杜的好友即将去四川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
时写了这首诗赠送给他的朋友。

(d) 思想内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王勃诗中的名作,也是送别诗中的名篇。

送别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主题,前代众多诗人的诗作中亦不乏同题材
的作品,但不论这些诗中叙写的是何种离别,终不免如南朝作家江淹《别
赋》中所言的那样“黯然销魂”,缠绵忧愁。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改前代诗人诗作中离别的悲苦情调,化忧愁
缠绵为宽慰和劝勉,意境开阔,独标高格,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时代精
神,已初具“盛唐气象”之风貌。

这首诗首联和颔联重在写景叙事,点出送别的地点和送别时的心情。

诗人和朋友携手出城,回望长安城内,只见雄伟的城郭和高大的宫阙被三
秦之地所拱卫,显得恢宏壮丽。诗人自长安向西遥望,仿佛看到烟水迷茫
的五津渡口。想到朋友即将远行,诗人不禁感叹二人同为身在官场之人,
一身飘零四方,身不由己;言辞恳切,对友人的关怀之情溢于言表。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意高远豪迈,是历来为世人传诵的名
句。临别之际,诗人劝慰朋友:只要二人彼此了解,那么即便是远隔千山
万水,也会心心相印,友谊长存,恰如比邻而居一样。因此咱们千万不要
像世间儿女那样,在临别之际泪满衣襟。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38  第五章 初唐诗歌

故人送别,常在大路的岔口处分手,故常常称临别为“临歧”,诗人此处
既是劝慰朋友,亦流露出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迈气概,为全诗画上一个圆
满的句号。

(e) 艺术特色

(i) 全诗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
“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点出
“送”的主题。

(ii)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
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
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
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自测 5.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名句,
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初唐诗歌  139

5.1.2 骆宾王《在狱咏蝉》(并序)
《在狱咏蝉》是“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借蝉的高洁品行,
“寓情于物”,抒发了自己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
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在狱咏蝉》(并序) 骆宾王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
[1];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2],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
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3],将[4]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
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
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
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
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5]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
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
而缀诗[6],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
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7]蝉声唱,南冠[8]客思侵。

那堪玄鬓[9]影,来对白头吟[10]?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40  第五章 初唐诗歌

(a) 注释

[1] “虽生意可知”二句: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殷仲文见大司
马桓温庭中老槐树,不禁感叹“此树婆娑,复无生意”,借此感叹
个人的不得志。骆宾王这里借用了这一典故暗示自己的处境。

[2] “而听讼”二句:传说周代召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
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伤这树。召伯,即
召公。周代燕国始祖名,因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3] 曩时:之前,前时。

[4] 将:抑或。

[5] 徽: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6] 缀诗:作诗。

[7] 西陆:指秋天。

[8] 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
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9] 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10] 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
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
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初唐诗歌  141

(b)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40–684以后),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
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早年丧父,家境穷困;
然其自幼聪慧,七岁能诗,时称“神童”。龙朔初,道王李元庆辟为府
属。后拜奉礼郎,曾从军西域,又入蜀从征云南。返京后,任武功主簿,
转明堂主簿,迁侍御史。被诬入狱,遇赦后出为临海丞。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作为秘书,起草了
著名的《讨武瞾檄》。后徐敬业讨武兵败,骆宾王亦逃亡不知所终。

骆宾王的五律诗精工整炼,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长歌,排比铺陈,
圆熟流转,世人或誉之为“绝唱”。

(c) 时代背景
《在狱咏蝉》是骆宾王陷身囹圄之作。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屈
居下僚十八年,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被捕入狱。关于其获罪原因,一说
是上疏论事触忤了武则天,一说是“坐赃”。这两种说法,后者无甚根
据,前者也觉偏颇。从诗的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来看,显然
是受了他人诬陷。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
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宫体诗的自
赎》)。这几句话,道出了骆宾王下狱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动刀
笔,被抨击者当然要以“贪赃”、“触忤武后”之罪名将其治罪;也正因
为如此,骆宾王才在狱中写下这首自证清白之作。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42  第五章 初唐诗歌

(d) 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咏蝉诗,诗人以蝉自喻,暗示自己入狱之后的危苦处境,表明自
己始终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心胸。

首联二句将蝉声的鸣叫与自己的被囚的处境结合起来,为全诗奠定凄凉悲
苦的基调。

“西陆蝉声唱”开篇点题,蝉声高唱,使人听来不觉单调而惊心;恰如此
时身陷囹圄的作者,明知自己此次下狱是被冤所致,却依旧找不到可以辩
明清白的地方,只能困居此处,坐等处置。

“南冠客思侵”则由蝉声过渡到作者个人内心的思乡难禁,更进一步突出
了自己目前处境的困窘和无奈。

颔联二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孤高率直的个性使诗人在政治上屡经磨
难,两鬓早已斑白;如今身陷囹圄,看到这高唱的秋蝉尚且两鬓乌玄,由
物观己,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亦如秋蝉高唱
一般,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

寥寥数语,凄苦自伤之情毕现。

颈联两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以比兴手法写自己的不得志。无一
不言蝉声,却又无一不指向自己目前的处境——空有满腹才华却一再遭受
打压和诬陷,有心将自己的冤屈上达天庭却始终没有这样的机会表明自己
的清白。

尾联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收束全篇,再次借蝉表明自己内心的
坦荡和清白,蝉与诗人再次合二而一。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初唐诗歌  143

(e) 艺术特色

(i) 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
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
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ii) 善用比喻
诗中多处使用比喻修辞,体现物我浑然一体的特色。如:

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纯用“比”体,既是说蝉亦是借
以自喻。

 “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

 “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

 “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

蝉如此,诗人也如此,物我在此浑然一体,咏物诗至如此境界,可
谓“寄托遥深”之作。

(iii) 用典精当、贴切
全诗用典精当贴切,如盐如水,了无痕迹。如:

颔联“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二句以流水对写自身老大无成,
身陷囹圄的窘境。以比兴手法委婉表达自己内心的曲折感情,同
时,同时巧妙运用用《西京杂记》中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之
典,其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有之忱。“白头
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歌的含蓄
之美。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44  第五章 初唐诗歌

自测 5.2

试举例说明骆宾王《在狱咏蝉》诗中是如何体现“用典精当”的艺术特
色。

活动 5.1

唐初诗人虞世南亦有咏蝉诗作《蝉》:“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
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试将其与骆宾王《在狱咏蝉》
作一比较,谈谈你自己的感想和看法。

5.1.3 杨炯《从军行》
《从军行》原为乐府旧体,专写从军征战的内容。杨炯能够“裁乐府作律”(王大
之《唐诗评选》)这在艺术形式上是一种革新。在内容上这首诗也突破了一般专写
军旅生活的框框,抒发了意气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题旨,这对于盛唐时期边塞诗
派风格的形成起了一个先导作用。

《从军行》 杨炯

城烽火[1]照西京[2],心中自不平。牙璋[3]辞凤阙[4],铁骑(jì)绕龙
城[5]。雪暗凋[6]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7],胜作一书生。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初唐诗歌  145

(a) 注释

[1]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2] 西京:指长安。

[3] 牙璋(zhāng):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
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这里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4] 凤阙(què):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5]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6]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处指旗帜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7] 百夫长(zhǎng):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b) 作者简介
杨炯(公元650年~692年),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
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唐高宗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十一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
(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武
后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
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死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46  第五章 初唐诗歌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
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
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
志、状等50篇。

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
《旧唐书》本传盛赞其《盂兰盆赋》“词甚雅丽”,《四库全书总目》则
以为“炯之丽制,不止此篇”,并谓“其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不止涉
猎浮华”。

杨炯所作《王勃集序》,对王勃改革当时淫靡文风的创作实践,评价很
高,反映了“四杰”有意识地改革当时文风的要求。对海内所称“王、
杨、卢、骆”,杨炯自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
今存诗33首,五律居多。

明代胡应麟谓“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
始”(《诗薮·内编》卷四)。《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
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明万历中童佩搜辑汇编有《盈
川集》10卷,附录1卷。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

(c) 时代背景
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
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
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d) 思想内容
全诗首联简洁有力,意在说明抒情主人公从军的背景和原因。

面对边塞敌情的警报传到京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不禁心绪难平,产生了
强烈的报国杀敌的愿望。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初唐诗歌  147

颔联紧承上联,写抒情主人公从军之后的情况。

他一入伍便成为一名率兵杀敌的将军,令命辞京,奔赴前线。诗人此处并
未正面描写战场的情况,而是通过渲染出师场面的隆重庄严和合围敌人的
神速,充分表达了出征将士心中所怀有崇高的使命和必胜的决心。

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二句写得有声有色,以“鼓”和“旗”
作为军队征战的象征,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
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尾联直接抒发抒情主人公投笔从戎,立志报国的万丈豪情。他宁愿身在前
线,作一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也不愿意坐在安逸的书斋里,两耳不闻窗
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e) 艺术特色

(i) 节奏明快、紧凑
全诗善于抓住最具代表性的片段,作出形象概括性的描写。剪裁得
当而又能充分表现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如第三句
刚写领命辞京,第四句便转向率兵合围敌人。这种典型场景的跳跃
使得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
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
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ii) 善用侧面烘托手法
全诗巧妙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叙写宏大的战争场面,各具臻妙,别
出机杼。如: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二句以“旗”和
“鼓”侧面烘托战争场面。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48  第五章 初唐诗歌

 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
都显得黯然失色;

 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
起。

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又恰到好处地渲染了战争场面的激烈和
环境的艰苦,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iii) 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
慨激昂。

(iv) 对仗工整,具有律诗规格
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
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
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
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
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是唐诗的
亮点。

自测 5.3

试举例说明杨炯《从军行》中是如何充分、生动书写投笔从戎、出塞参
战的全过程。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初唐诗歌  149

5.1.4 卢照邻《曲池荷》
《曲池荷》是唐代诗人卢照邻晚年创作的一首小诗。诗人以荷自喻,抒发了内心的
怀才不遇之感。

《曲池荷》 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a) 作者简介
卢照邻(约637~约689),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
涿州市)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少时
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高宗乾封间任益州新都尉。秩
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为友人救护得免。后
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具茨山
下。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长期病痛的折磨,终自投颍水而死。工诗,
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今存《卢升之集》和《幽
忧子集》。

(b) 时代背景
卢照邻一生坎坷多舛。他任新都尉时染上风痹病,辞职北返,“羸卧不
起,行已十年”,痛苦不堪。

公元673年(咸亨四年),他写的《病梨树赋·序》中说:“癸酉之岁,余
卧病于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阳公主之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
故其邑废,时有处士孙君思邈居之……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之疾,椿囷
之性,何其辽哉!”此时他虽求助于神医孙思邈,但对自己身体已经不抱
什么希望。常常“伏枕十旬,闭门三月。”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50  第五章 初唐诗歌

在《病梨树赋》中他写道:“怯衡飙之摇落,忌炎景之临迫。”这里的
“怯摇落”与《曲池荷》诗中的“叹飘零”是一样的含意,其中深深寄寓
着诗人一生的忧愤与感慨。

(c) 思想内容
这首小诗是诗人借荷自喻之作,落笔从容,感情深沉。

全诗前两句重在写荷花在池塘中的姿态样貌——曲曲折折的荷塘上,片片
荷叶迎风舒展,清馨雅致的荷香随风飘动。那圆圆的露珠在荷叶上滚来滚
去,一时忽借风力,投入荷塘的怀抱;宛若一位娇羞的少女亭亭玉立,尽
情享受这夏日的时光。但是作者并未停留在欣赏、品味这夏日美景的阶
段,而是想到一旦秋风乍起,这满池的美丽与馨香恐怕还未能等到真正欣
赏它的人出现便已枯黄。

诗人此处是沿用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
意,但又有所变化,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

(d) 艺术特色
全诗借物喻人,于咏荷中一抒其早年零落之感。下笔从容简介而又情感深
沉。

俞陛云《诗境浅说》评云:“借落花以书感,诗人所恒有。此独咏曲江花
者,以曲江地邻禁苑,为冠盖荟萃之地,当有朝贵,恋青紫功名,不知早
退者,此诗特讽喻之。勿待素秋肃杀,而始叹飘零,明哲保身之义,非泛
咏落花也。”

自测 5.4

试举例说明卢照邻《曲池荷》一诗中是如何借物抒怀。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初唐诗歌  151

活动 5.2

初唐四杰一生才高而位卑,其命运可谓坎坷多舛。请你再找几首抒发其
个人怀才不遇之感的诗作与《曲池荷》作一比较,谈谈这些诗作如何体
现了四杰的人生历程。

5.2 陈子昂诗选读

5.2.1 《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的最为著名的古体诗。全诗通过描写登楼远
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作者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1]不见古人[2],后不见来者。念[3]天地之悠悠[4],

独怆然[5]而涕[6]下!

(a) 注释

[1] 前:向前看。

[2] 古人:此处指像燕昭王那样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幽州台又称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揽天下贤士所建。

[3] 念:想到。

[4]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52  第五章 初唐诗歌

[5] 怆然:悲伤的样子。

[6] 涕:眼泪,这里指因伤感而流泪。

(b) 作者简介
陈子昂(约公元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初唐著名诗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
遗。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
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
连而下狱。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公元698
年(圣历元年),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
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使之冤死狱中。

陈子昂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所作诗歌以38首《感遇
诗》最为杰出,诗风质朴浑厚,受到杜甫、韩愈、元好问等后代诗人的高
度评价。同时他也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
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c) 时代背景
这首诗写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
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
金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

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可以看
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初唐诗歌  153

(d) 思想内容
全诗生动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遗世独立的悲愤之情,语言苍劲有力,富
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当诗人登上这座历史悠久的幽州台之时,不禁产生了深沉的历史感:光阴
荏苒,时代变迁,昔年燕昭王筑黄金台以招纳天下之贤士的故事早已成为
历史的陈迹;而后辈的卓越人物尚不可见,故诗人感叹“前不见古人,后
不见来者”。

作者置身高台,俯身瞭望,顿觉天地间景物无所挂碍,空旷辽阔;而想到
处于这样一个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交汇点上的自己是如此的渺小,作者不禁
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孤寂之感,加之以怀才不遇的愤懑,唯有怆然涕下,一
抒内心之隐痛。

近代欧美四大哲人之一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十分推崇《登幽州台歌》。他曾
说,前此人类尚未梦见过此诗境界。的确,此四句诗如鸿蒙开辟,脱弃凡
近扫空万古,浩渺无极而非虚空,“独怆然而涕下”并非绝望,时空莫辨
而人并未迷失方向。正是自我在激越的高峰时统一了有我无我、人和宇宙
融合无间的情态。

(e) 艺术特色

(i) 风格明朗刚健,意境雄浑
这首诗题目为《登幽州台歌》,但纵观全诗却无一字详细描写幽州
台,作者以“幽州台”为引子,将自己对生命的体悟融入登台后的
感受当中,遂为千古名篇。

全诗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
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
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54  第五章 初唐诗歌

(ii) 语言奔放,感染力强
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
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
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
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
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
彩照人。

(iii) 用语师法楚辞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
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
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
劲。

5.2.2 《春夜别友人》
《春夜别友人》写于陈子昂即将离开家乡,准备上书朝廷,求取功名之时。抒发了
诗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和胸中远大的怀抱。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
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初唐诗歌  155

(a) 时代背景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共有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本诗约作
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当时年方26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
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
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
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

(b) 思想内容
全诗虽为诗人在离别筵席上所作,却不以细致描绘离别筵席之上的场面见
长。诗人将笔触放在自己在饯别宴上的心理活动,抒写内心独自远行的凄
苦和寂寞,表达了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真情厚意。

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写饯别宴已近尾声,自己与朋友即将分
别的撩人心绪和寂寞状态。席间觥筹交错,烛光闪耀;只可惜诗人和朋友
都被即将到来的离别冲淡了兴致,二人相对无言,怅然若失,唯有凝视着
银烛吐出的袅袅青烟出神。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紧承首联之意脉,诗人此处将《诗经
小雅·鹿鸣》中“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一句化用为“思琴瑟”三字,聊
聊数语之中无一不传达着诗人为朋友真挚热情的情谊所感动。面对离别的
筵席,诗人脑海中不断翻腾着自己辞别友人之后独自一人跋山涉水,踽踽
独行的孤独和寂寥,内心的惆怅之情陡然而生。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二句继续设想自己在外奔波的辛劳——
寒来暑往,自己只能早早起身,奔波在这求取功名的路途之上,其中的酸
甜苦辣无人知晓,唯有一人望着日升月落,独自品味着远离朋友的孤独和
辛酸。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56  第五章 初唐诗歌

尾联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收束全篇,诗人想到此去路途遥远,
不知何时才能再像今天这样,与友人把酒言欢;想到这里,不禁令人悲从
中来。

纵观全诗,不见惯常送别诗中的长吁短叹和缠绵哀伤,却在沉静之中现真
挚情愫。

(c) 艺术特色

(i) 用语平淡自然
这此诗通篇畅达优美,除了开头一联因场面描写之需而适当选用华
丽辞藻外,其余用语都不加藻饰,平淡自然。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
诗的深厚和雅。

清人纪昀说得好:“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其雄厚之味,若逐
句拆开,即不得其佳处。如但摹其声调,亦落空腔”。

(ii) 结构回环曲折,表达婉转细腻
再有,此诗虽写眼前景,心中情,却有所继承和借鉴。有人指出,
它“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离夜》即谢朓《离夜同江丞
王常侍作》,也是写一次夜宴。

两相比较可知,陈诗在章法、用语等方面都明显受了谢诗影响。但
陈子昂并没有简单地模拟前人,而是有所创新。谢诗较直露和简
洁,陈诗则婉转而细腻,在结构上更善于回环曲折地精心布局,情
和景的安排上,先以秾丽之笔铺写宴会之盛,次以婉曲之调传达离
别之愁,再以宏大的时空背景烘托出宴会之久与友谊之长,最后以
展望征途来结束全篇,层次分明。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初唐诗歌  157

通篇情景合一,从优美的意象描写中自然地流露感情。胜于一般的
离别之作。

活动 5.3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云:“沈宋驰骋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
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请结合你所学过的知识谈谈陈子昂在改革六朝以来浮艳纤弱的诗风方面做
出了哪些贡献?

自测 5.5

1. 试举例说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如何表现作者对人生、对命运的
独特体悟。

2. 试举例说明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一诗中如何以“平淡中见真情”
取胜。

 初唐诗坛虽然受到六朝遗风影响,却已经奠定了盛唐来临的基础。

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为唐诗繁荣期的到来做出了贡献。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王勃的代表作,亦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骆宾王的
《在狱咏蝉》全诗借蝉的高洁品行,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 杨炯在《从军行》突破了一般专写军旅生活的框框,抒发了意气昂扬的爱国主
义精神的题旨;《曲池荷》是卢照邻晚年创作的一首小诗,诗人以荷自喻,抒
发了内心的怀才不遇之感。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58  第
第五章 初唐诗
诗歌

 陈子昂的《
《登幽州台歌》
》通过描写登楼
楼远眺,凭今
今吊古所引起的
的无限感慨,抒

发了作者抑
抑郁已久的悲愤
愤之情;《春夜
夜别友人》则
则抒发了诗人依
依依不舍的离别

之情和胸中
中远大的怀抱。


王勃 《登幽州台歌》


骆宾王 《春夜别友
友人》


杨炯 送别

卢照邻 军旅生活

陈子昂 爱国主义精
精神

《送杜少府之
之任蜀川》 怀才不遇

《在狱咏蝉》 悲愤

《从军行》 离别

《曲池荷》 抱负


袁行霈主编,(
(2010).《中国
国文学史》,北
北京:高等教
教育出版社。


章培恒、骆玉明
明,(2002).《中国文学史》
》,上海:复
复旦大学出版社
社。


周勋初主编,(
(1990).《唐诗
诗大辞典》,上
上海:江苏古
古籍出版社。


隋慧娟,(2003
3).《唐诗宋词
词导读》,北京
京:北京大学
学出版社。


张燕瑾编选,(
(1990).《唐诗
诗选析》,天津
津:天津人民
民出版社。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章  盛唐诗歌(一)
预期学习成果
学完本章后,你将能够:

1. 了解张九龄、孟浩然、岑参、高适、王之涣、王昌龄的生平及其代
表作;

2. 鉴赏张九龄《望月怀远》、孟浩然《过故人庄》、岑参的《逢入京
使》、高适《别董大》、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和
王昌龄的《出塞》等诗篇,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分析并举例说明
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 导言
盛唐(716-755)是唐诗的黄金时代。这时期出现了大批优秀的诗人,如李白、杜
甫、王维、孟浩然、岑参、高适、王之涣、王昌龄等都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诗人。而
诗风则融合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等,可谓盛极一时。

在本章里,我们将与你一起赏析张九龄、孟浩然、岑参、高适、王之涣、王昌龄等
诗人的代表作品。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60  第六章 盛唐诗歌(一)

盛唐诗歌(一)

张九龄《望月怀远》 岑参《过故人庄》 王之涣《凉州词》


孟浩然《冉冉孤生竹》 高适《别董大》(其一) 王昌龄《出塞》之一

图表6.1:本章学习内容思路图

6.1 张九龄、孟浩然诗选读

6.1.1 张九龄《望月怀远》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望月怀思之名篇,全诗抒情并举,情景交融。意境
幽静秀丽,情感真挚。结构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其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
此时”为千古佳句。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1]怨遥夜[2],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3]光满,披衣觉露滋[4]。

不堪盈手[5]赠,还寝梦佳期。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章 盛唐诗歌(一)  161

(a) 注释

[1]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

[2] 遥夜:长夜。

[3] 怜:爱。

[4] 滋:湿润。

[5]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b) 作者简介
张九龄,又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中宗景
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
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
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
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群,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
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
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c) 时代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开元二十五年遭贬荆州之后所做的望月怀思之作。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
中的题材,但像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
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
思。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62  第六章 盛唐诗歌(一)

(d) 思想内容
全诗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开篇。

首联即开宗明义,将“望月”之主题鲜明提出;而“天涯共此时”一句则
由写景转入怀远——自己与亲人分隔两地,唯有遥望着天边升起的明月倾
诉满腹的思念之情。此时此刻,自己在思念着亲人们,而亲人们也在同一
轮明月之下思念着漂泊在外的自己。

颔联二句在紧承首联之命意的基础上转深一层——情人因彼此的分离而夜
不能寐,甚至怨恨这长夜漫漫,让饱受思念之苦的自己如何度过。此处作
者以情人作喻,以对方对自己的相思来反衬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颈联二句再次转入“望月怀远”这一主题。

诗人感到自己深夜仍难以入眠,不觉想到是屋内烛光太亮的缘故;于是他
熄灭蜡烛,披着衣裳步入庭院之中,却只见月光如水一般照射在庭院里,
显得皎洁而明亮。此时此刻,自己与远方的家人们共看一轮明月,不觉心
绪难平,更加难以入眠。

尾联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收束全诗。

诗人思念亲人而不得相见,故想到以抓一把皎洁的月光相赠的方式来宽慰
远方的亲人——这皎洁的月光中寄托着诗人无尽的相思。但月光是无法相
赠的,故诗人只好求诸梦境,希望自己能与思念已久的亲人在梦中相会。

结尾缠绵哀婉,真挚动人,无愧为千古望月怀人之佳篇。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章 盛唐诗歌(一)  163

(e) 艺术特色

(i) 善用比兴手法
全诗运用比兴手法,以明月起兴,又以明月收束全篇,在首尾呼应
的同时又借望月怀人之题,委婉写出自己孤独寂寞的处境和内心中
的悲凉痛苦之情,显得含蓄委婉而又韵味无穷。

(ii) 情景交融,境界雄浑
全诗融情入景,境界雄浑阔大,气象非凡。

诗人看似句句写明月,实则句句以明月抒写内心怀抱。将月与人、
月与其它景物的关系写得富有情致而又高华浑容,更使自己内心中
的思念之情借明月得以尽情抒发,读之令人回味无穷。

活动 6.1

试将《望月远怀》改写成一篇抒情文。

自测 6.1

试说明张九龄《望月远怀》如何借景将两地空间连接起来?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64  第六章 盛唐诗歌(一)

6.1.2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
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1]鸡黍[2],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3],青山郭[4]外斜。

开轩面[5]场圃,把酒[6]话[7]桑麻[8]。

待到重阳日[9],还来就[10]菊花。

(a) 注释

[1] 具:准备。

[2] 鸡黍:烧鸡和黄米饭。

[3] 合:环绕。

[4] 郭:指村庄四周。

[5] 面:面对。

[6] 把酒:举起酒杯。

[7] 话:谈论。

[8] 桑麻:这里指庄家。

[9] 重阳日:九月九日重阳节。

[10] 就:靠近,赴,欣赏。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章 盛唐诗歌(一)  165

(b)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
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生当盛唐,早年
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
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
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
不宽。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
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
王维并称“王孟”,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他们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全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
一。他前期多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200余
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
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
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c) 时代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秋季应邀到一位山村故友家中做客所写。诗人
与朋友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
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d) 思想内容
这首诗叙写的是一个寂寞的诗人在友人的村庄中体味到平静与温暖的故
事。诗人与朋友徜徉在田园风光之中,把酒闲谈,兴致盎然,字里行间流
露出的是诗人与朋友之间那份纯真质朴的友情。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66  第六章 盛唐诗歌(一)

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写出了田家朴素的款待,让全诗在一个
平民生活的氛围中自然展开。烧鸡黄米,这几样简单的餐食足以让诗人这
个隐逸山中,遍尝世态炎凉的孤独者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颔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千古广为传诵的名句。这围绕在村边
的绿树和斜倚绿树的青山,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单纯的美丽画卷——那村边
的绿树就像一位慈爱的母亲,张开双臂,将整个村庄拥入怀中;而那斜倚
在绿树边的青山恰似尽心守卫门户的哨兵,远远地凝视着整个村落。

诗人徜徉在这青山绿树环抱中,心里收获的不仅是一份温暖,更有久违的
平静和安宁。他终于可以暂时忘却现世的烦恼,与朋友举杯畅饮,闲话家
常——颈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正是对这一场景的再现。

尾联在诗人的恋恋不舍中收束全篇——诗人沉醉在这山村淳朴自然的风光
当中,久久不舍离开,于是不禁发出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声
音,期待着与友人的下一次相会。

(e) 艺术特色
全诗看似平淡如水,细细品来却恰如一幅含蓄隽永的中国水墨画。诗人以
其生花妙笔将个人心中的“情”、与友相会的“事”和山村田园自然淳朴
的“景”完美融合,语言平实质朴,叙事自然流畅,有着“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无愧为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佳作。

前代评家对这首诗亦有颇多好评。如:

方回《瀛奎律髓》赞云:“此诗句句自然,无刻划之痕迹”;

钟惺《唐诗归》则盛赞“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中“就”字之妙,认
为“一诗借此一字生色”。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章 盛唐诗歌(一)  167

自测 6.2

试举例说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句好
在哪里?

活动 6.2

试举出5个有关月亮的诗句,说明月亮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的象征意义。

6.2 高适、岑参诗选读

6.2.1 岑参《逢入京使》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诗中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入回京
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浓烈的思乡情。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1]东望路漫漫[2],双袖龙钟[3]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4]君传语[5]报平安。

(a) 注释

[1]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2]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3]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68  第六章 盛唐诗歌(一)

[4] 凭:托,请。

[5] 传语:捎口信。

(b) 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出身于官僚家
庭,然其幼年失祜,家道中落,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20岁至长安,
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30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742~
756)间,两度出塞,居边塞6年,颇有雄心壮志。

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
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
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既洋溢风云之气,亦不乏儿女之
情。有《岑嘉州集》。

(c) 时代背景
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考证,此诗作于天宝八年
(749)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
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
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d) 思想内容
这首诗是诗人自长安赴安西途中,与入京使者相逢时所作。当时的安西都
护府治所在轮台(今新疆乌鲁木齐西北),从长安到那里困难重重,路途
遥远,通信困难。故诗人托使者捎去口信,向家中的亲人报一声平安。

首两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旅途遥远,乡愁难遣。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章 盛唐诗歌(一)  169

诗人行走数月仍未到达目的地,回首东望长安,只见长路漫漫,故乡和亲
人都已渐行渐远。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涕下沾襟,以至泪流满面,双袖尽
湿。

后两句点明思念亲人之主题。

诗人路逢入京使者,两人马头相对,形色匆匆;此时的诗人既无笔纸又无
信物,唯有请使者代为传话,给故乡的亲人捎去自己平安的消息。一句
“凭君传语报平安”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
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
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
胸襟。

(e) 艺术特色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的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
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
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
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清人刘熙载云:“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岑参的这首《逢入
京使》恰恰就是以“易处见工”取胜的。

后世评家对这首诗于平易之中突显人情的特点亦有颇高的评价。

明代钟惺赞其“只是真”。

谭元春赞其“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70  第六章 盛唐诗歌(一)

自测 6.3

试举例说明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如何体现“易处见工”的的功力。

6.2.2 高适《别董大》(其一)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其中第一首堪称
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

《别董大》(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1]白日曛[2],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3]前路无知己[4],天下谁人[5]不识君。

(a) 注释

[1] 黄云:乌云。因其在阳光下呈暗黄色,故称“黄云”。

[2] 白日曛:太阳暗淡无光。

[3] 莫愁:请不要忧愁。

[4] 知己:知心的好朋友。

[5] 谁人:哪个人。

(b)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蓝(今河北沧县)人,唐代边
塞诗人。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
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后客居梁、
宋等地,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任侍御史,谏议大夫。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章 盛唐诗歌(一)  171

肃宗时,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
等职。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高适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
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诗句优
美,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高常
待集》。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
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c) 时代背景
这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
名的琴师董庭兰。当时诗人与董庭兰久别重逢,但很快又要各奔东西。处
于困顿之中的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赠人之作。

(d) 思想内容
全诗前两句抒写边地风光。黄沙漫天,乌云弥漫,北风呼啸,透露出一种
豪放健美、慷慨悲壮的风情,一改前人送别诗中凄凄惨惨、缠绵低回的情
调。令人更为钦佩的是,此时的诗人虽然身处困顿落魄的窘境中,却依然
能够发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呼喊。

这两句既是在劝慰友人,亦是在鼓励自己;也正是因为诗人心中存有这股
昂扬向上、充满自信的内在精神,才能把临别之赠言写得如此坦荡豪迈。
“莫愁”二句亦因此成为后人千古传诵的名句。

(e) 艺术特色

(i)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
这首诗表面上是诗人安慰四处漂泊的友人董庭兰所作,实则亦是诗
人借以抒写自我内心豪情和眼下抑郁不得志的处境的心灵释放之
作。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72  第六章 盛唐诗歌(一)

全诗把直抒胸臆与缘情写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以刚健有力、质朴
豪爽的语言表达深挚的感情,风格慷慨激昂,豪放悲壮,感人至
深:一、二两句极具特色地写出跟前实景,既点明时间是在严冬,
又对北国雪景作了动人的描写,在即将与朋友分手登程之时,气候
是这样的恶劣,隐隐露出一种低沉的悲痛情调,为以下抒情作足铺
垫。面对前路未卜的境遇,诗人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流露出悲观和
失望的情绪,而是诗笔一转,说出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
不识君”的劝慰之言。

(ii) 语言朴实,诗句优美
此处诗人以洗练的语言,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充满自信的奋斗者
形象。读者心中刚刚悬起的疑难顿时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
喜悦和自豪的情感。

这慷慨激昂、落落大方的诗句,是对朋友的诚心鼓舞,也是诗人自
己的胆略、气魄以及傲岸自负之气的流露。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
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自测 6.4

试举例说明高适的《别董大》如何描述广阔的空间。

活动 6.3

观察中国唐代地图,点出唐诗所出现的地名,举例说明唐代诗人的足迹及
其描写的风光。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章 盛唐诗歌(一)  173

6.3 王之涣、王昌龄诗选读

6.3.1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远眺黄河的特殊
感受,展示了边地壮阔、荒凉的景色。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1]白云间,一片孤城[2]万仞[3]山。

羌笛[4]何须怨杨柳[5],春风不度[6]玉门关[7]。

(a) 注释

[1] 远上:远远地向西望去。

[2] 孤城:孤零零的戍边之城。

[3]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
264 cm厘米)。

[4]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
吹式管乐。

[5] 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
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6] 度:吹到过。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74  第六章 盛唐诗歌(一)

[7]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b) 作者简介
王之涣(668-742),字季凌,唐代诗人。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
高祖迁今山西绛县。其兄王之咸、王之贲皆有文名。他从小就很讲究义
气,纵酒谈乐,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中年才悔悟而立志向学。对于参
加科场考试没有兴趣,学成后到处拜访名人。担任过主管文书簿记的小
官,后来因受诽谤而辞职,过著游山玩水的生活。

他存诗6首,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噪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
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
人置身其中,回味无穷。

(c) 时代背景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
《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
“《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
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唐玄宗开元(713—741)间,王之涣与高
适、王昌龄到酒馆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
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
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其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
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章 盛唐诗歌(一)  175

(d) 思想内容
全诗以“孤城”为中心,衬以辽阔雄奇的边塞壮美之景。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写意中瞭望黄河上游的壮美景象——黄河仿佛倒
流,时空逆转,浩浩荡荡奔向云间。水天相接之处,隐隐可见孤城一片,
在群山的环抱中更显突兀。

远处传来羌笛的哀怨之声,听着这生身哀怨的羌笛,诗人内心中那浓浓的
乡愁早已涌上心头——故乡的杨柳想必早已青丝拂地了吧?

边地荒寒,春风不度,杨柳这类的植物本就较少,因此还是不要在《折杨
柳》这类的送别之曲中寄托离别的哀怨吧!不言怀乡之情,而其情早已毕
现其间。

(e) 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含蓄委婉
全诗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
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
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在这一片萧索荒凉之中突然
传来阵阵羌笛的呜咽之声,又怎能不勾起诗人心中那份深藏已久的思乡之
情?但诗人此处并未明言思乡,而是将这种感情借“怨杨柳”表达出来,
显得含蓄委婉,令人回味无穷。

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
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

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76  第六章 盛唐诗歌(一)

自测 6.5

试举例说明王之涣《凉州词》如何体现苍凉的意境。

6.3.2 王昌龄《出塞》之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代表作品,被后人誉为“唐朝七绝之首”,表达了诗人
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1],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2]在,不教胡马度[3]阴山。

(a) 注释

[1] 关:边关。

[2] 飞将:这里指汉武帝时期的“飞将军”李广。

[3] 度:跨越。

(b)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
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
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
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
杀。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章 盛唐诗歌(一)  177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
子王江宁”之誉。

(c) 时代背景
《出塞》,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
为主。有一定的主观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有关,间
接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d) 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慨叹国无良将,以致边塞战争不断,征人未还的边塞诗。

全诗以“秦时明月汉时关”开篇,带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作为历代的
边塞重镇,这里自秦朝以来便修建关隘防备胡人入侵,然而千百年来一直
征战未歇,以致“万里长征人未还”。

想到无数健儿战死疆场的悲剧,诗人不禁大声疾呼,希望能有像汉武帝时
飞将军李广那样的良将来镇守关隘,安定边防,成为抵御外来入侵的一道
坚实屏障。走笔至此,诗人心中那份滚烫的爱国热忱毕现其中,令人为之
动容。

(e) 艺术特色

(i) 语言明快、朴实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其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
分。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78  第六章 盛唐诗歌(一)

(ii) 意境雄浑,格调高远
全诗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
物描写只是用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
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
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活动 6.4

试说明唐代边塞诗的特色和历史背景。

自测 6.6

试说明王昌龄在《出塞》如何描写塞外豪壮的场面。

 盛唐优秀诗人之多,如天上繁星,每个人都表现出时代焕发的精神。

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望月怀思之名篇,全诗抒情并举,情景
交融;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则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 岑参的《逢入京使》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浓烈的思乡情;高
适《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
六章 盛唐诗歌
歌(一)  179

盛唐 《别董
董大》

张九龄 《凉州
州词·黄河远上
上白云间》

孟浩然 《出塞
塞》

岑参 望月怀
怀思

高适 真挚友
友情

王之涣 思乡情

王昌龄 送别

《望月怀
怀远》 景色

《过故人
人庄》 边塞战
战事

《逢入京
京使》

朱学勤,(2006).《唐
唐诗宋词元曲鉴
鉴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
版社。

章培恒、骆玉明,(20
002).《中国文
文学史》,复旦
旦大学出版社。

傅德岷,(2006).《唐
唐诗宋词鉴赏》,北京:当代
代世界出版社。

辑,(2003).《中国山水田园
丁成泉辑 园诗集成》,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漆绪邦,(1987).《盛
盛唐边塞诗评》,太原:山西
西人民出版社。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 盛唐诗歌(二)
预期学习成果
学完本章后,你将能够:

1. 了解王维、李白和杜甫的生平;

2. 鉴赏王维《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李白《早发白帝城》
《将进酒》、杜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篇,了解诗
歌的时代背景,分析并举例说明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 导言
盛唐(716-755)是唐诗的黄金时代。这时期出现了大批优秀的诗人,如李白、杜
甫、王维、孟浩然、岑参、高适、王之涣、王昌龄等都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诗人。而
诗风则融合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等,可谓盛极一时。

在本章里,我们将与你一起赏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等诗人的代表作
品。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 181

盛唐诗歌
(二)

王维 李白 杜甫
《山居秋暝》 《早发白帝城》 《春望》
《送元二使安西》 《将进酒》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图表7.1:本章学习内容思路图

7.1 王维诗选读

7.1.1 《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是王维众多五言律诗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如同一幅清新秀丽的
山水画,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点。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1]新[2]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3]归浣女,莲动[4]下[5]渔舟。

随意春芳歇[6],王孙[7]自可留。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82 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a) 注释

[1] 空山:空旷寂静的山野。

[2] 新:刚刚。

[3] 竹喧:竹林中的笑语喧哗,这里指洗衣姑娘们的欢声笑语。

[4] 莲动:溪中莲花动摇。

[5] 下:归,回来。

[6] 春芳歇:春天的芳华消散。

[7] 王孙:旧时对人的尊称。

《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司马贞《索隐》引刘德曰:“秦末多失国,言王孙、公子,尊之
也。”

(b)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盛唐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家之
一。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释褐太乐丞,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
军。此后开始亦官亦隐,曾先后隐居淇上、嵩山和终南山,并在终南山筑
辋川别业以隐居。后因求张九龄引荐而官右拾遗,又一度赴河西节度使
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还曾以侍御史知南选。

至德元年(756),安史之乱叛军攻入长安,王维被迫接受伪职;次年两京
收复,王维亦因此获罪下狱;但旋即得到赦免,并在此后不断升迁,最终
官至尚书右丞。

晚年的王维早已无意于仕途的荣辱进退,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
为事,于上元二年(761)卒于辋川别业,年六十一。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 183

王维一生诗、画均有盛名。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
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并创
造了水墨山水画派。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又因其晚年专心奉佛,故
后世人亦称其为“诗佛”。

(c) 时代背景
王维晚年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
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这首《山居秋暝》就是其中的优秀
代表之一。

作者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
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
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d) 思想内容
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既似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如一曲隐居者
心中的山水清音。

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
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全诗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开篇。

一场秋雨过后,空旷的山谷因雨水的洗礼而更显其清新秀丽,诗人开篇既
以淡雅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爽宜人的秋景图,为全诗奠定了恬淡闲
适的基调。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84 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后世广为流传的名句。

夜色降临,整个山谷中万籁俱静,唯有皎洁的明月映照着青翠的松枝,清
泉缓缓流淌在山间,击石之声泠泠可闻。诗人此处以“松间”之“静”与
“清泉”之“动”对应,更突出了首联所营造的静谧氛围。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二句紧承上联,浣女喧哗嬉笑,渔舟采
莲晚归,使得原本静谧的画面有了流动的色彩,与上联相应成趣,更显优
雅淡远之风味。

尾联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收束全诗。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心中那份对山居的喜爱之情至此自然流露而出——山
中秋日,景色宜人,实为大可留居之宝地。秋天往往是使人多愁善感的季
节,但王维笔下的山居之秋却恰似一幅幅优美宜人的秋天风景画,读来给
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这与诗人心中对自然的热爱是分不开的。

(e) 艺术特色

(i)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
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
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使人读罢顿感秋山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
如在目前,进而亦能更好地领会到诗人那融怡陶醉的心境,可谓山
水田园诗中之佳篇。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 185

(ii) 语言清新明快,含蓄隽永

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含蓄隽永。

《唐诗解》评其“雅兴淡中有致趣”。

《唐诗矩》亦有赞云:“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
成。”

诗人以其生花之妙笔,将秋日傍晚山中雨后的动与静、自然与人
物、空间与时间完美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雅致脱俗、蕴藉空灵
的迷人世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而又倍感余韵无穷。

7.1.2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诗。它从盛唐时期开始就已经广为流
传,并且曾被谱入乐曲,称为《渭城曲》、《阳关曲》或《阳关三叠》,成为当时
和后世广为传唱的经典之作。

《送元二使西安》 王维

渭城[1]朝雨浥[2]轻尘,客舍[3]青青柳色[4]新。

劝君[5]更[6]尽一杯酒,西出阳关[7]无故人。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86 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a) 注释

[1] 渭城:地名。本秦都咸阳,汉高祖元年改名新城,后废。

武帝元鼎三年复置,改名渭城。东汉并入长安县。治所在今陕西咸
阳东北二十里。

[2] 浥:湿润,沾湿。

[3] 客舍:供旅客投宿的处所。《管子·轻重乙》:“请以令为诸侯之
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

《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4] 柳色:即初春嫩柳的颜色。

[5] 君:这里指元二。

[6] 更:再。

[7] 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古董滩附近,因位于玉门关
以南,故称阳关。《汉书·地理志下》:“敦煌郡……龙勒。有阳
关、玉门关,皆都尉治。”

(b) 时代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送别朋友时所作。送别的地点是渭城,其位置
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的窑店乡一带,是秦咸阳所在地,到唐代依然是西去
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诗人的朋友即将前往的目的地是遥远的安西(今
新疆库车县)。古代通信不便,自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全诗言浅而意深,字里行间无不表现着作者对朋友的关怀和不舍。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 187

(c) 思想内容
全诗以“渭城朝雨浥轻尘”开篇。

初春时节,诗人与朋友在渭城这一西去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饮酒作别。
微雨蒙蒙,恰好可以湿润道路上飞扬的轻尘,让朋友更从容地踏上旅途;
柳枝新发,嫩绿的枝条随风飘荡,似乎在诉说着诗人与朋友心中那份依依
惜别之情。诗人举起酒杯,劝友人再痛饮一杯后上路——莫说走到目的地,
只要一走出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敦煌西南的阳关,也就见不到老朋友了。这
满满一杯酒,恰似浸透了诗人全部情义的琼浆玉液——这里面不仅有依依
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的体贴。

(d) 艺术特色
由于诗歌篇幅的限制,这首诗仅仅选取了诗人送别友人诸多场景中“饮酒
作别”的一幕展开描写,以“朝雨”、“客舍”、“柳色新”作为衬托,
内容却前后贯通,一气呵成。诗人想到元二一走出了河西敦煌西南的阳
关,自己便再也见不到朋友了之时,便殷勤劝解友人再多喝一杯;此处诗
人从替对方设想的角度落笔,委婉而又更加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关
怀和难舍难分之情。四句依次写出眼前情状,全是日常口语,轻轻白描,
却言浅意深,景近情远,富于蕴藉之美,耐人寻味。

自测 7.1

1. 王维《山居秋暝》一诗,画面有动有静,试举例说明之。

2. 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是历来
为人称道的名句,试结合历史背景说明其感人之处。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88 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活动 7.1

王维是诗人,也是画家,试举例说明王维诗中含有的绘画元素。

7.2 李白诗歌选读

7.2.1 《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是李白流
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1]辞[2]白帝彩云间[3],千里江陵[4]一日还[5]。

两岸猿声[6]啼不住[7],轻舟已过万重山[8]。

(a) 注释

[1] 朝:早晨。

[2] 辞:告别,离开。

[3]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
耸入云间。

[4]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
百里三峡。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 189

[5] 还:回归。

[6] 猿声:猿猴的叫声。

[7]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峰。

(b)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甘肃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
水市附近),先世于隋朝末年移居中亚碎叶城,李白即生于此地。五岁时
李白随父亲迁往绵州(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少年时代受到的教育是多
方面的——他“5岁诵六甲,10岁观百家”、“15好剑术”,20岁前后曾
游历成都、峨眉山等地,还与隐士东岩子在青城山过了几年的隐居生活。
这些都对李白的思想性格形成有着深刻影响。

李白一方面接受了传统儒家思想,他胸怀“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
抱负,热衷用世,追求功名。另一方面又受到道家思想中浮云富贵和纵横
家思想中的影响,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平交王侯”,以非常之途
径直取卿相,待功成名就之后全身而退,“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
州,不足为难矣”。开元十四年,李白仗剑去蜀,自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
的漫游生活,并在此期间创作了许多的优秀诗篇,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才
能。

天宝元年,42岁的李白因道士吴均举荐而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为翰林待
诏。至此开始了在长安的三年生活。初到长安的李白亦颇受玄宗礼遇,然
而他很快便发现自己所任翰林待诏一职只是玄宗茶余饭后用以助兴的“词
臣”而已,并无实际的政治权利;加之其不善巴结权贵,“纵酒狂歌,桀
骜不驯”,诽谤和冷遇亦接踵而至,遂于天宝三年被“赐金放还”,离开
了长安。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90 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从天宝三年到天宝十四年,李白又度过了12年的漫游生活。他离开长安后
不久便结识了杜甫,二人同游齐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天宝四年,李白
受道箓于齐州紫极宫,此后更加热衷于求仙访道,希望以此解脱自己内心
的苦闷。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由宣城奔往剡中,后隐居庐山。在
此期间他创作了一些反映战乱的诗篇,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之情。唐肃宗
至德元年(756)十二月,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璘以抗敌平乱为号召,在江陵
招募数万士卒顺江东下,至庐山,任命李白为僚佐。至德二载李璘兵败被
杀,李白亦因此被捕入狱,次年长流夜郎(今贵州省桐梓一带),乾元二
年春,行至三峡后遇赦放还,后往来于宣城、历阳等地。宝应元年(762),
李白至安徽当涂投奔祖叔李阳冰,并于同年十一月病逝,享年62岁。

(c) 时代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12月,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璘以抗敌平乱为号召,在
江陵招募数万士卒顺江东下,至庐山,委任李白为僚佐。出于自身保国安
民的诚意,李白欣然加入李璘幕;孰料肃宗与李璘之间矛盾很深,尤其是
李璘这种拥兵顺江而下的行为使肃宗深感自己的皇位受到了威胁,于是下
令出兵征讨。至德二载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亦因此被捕入狱,并于次年以
“从璘附逆”的罪名长流夜郎(今贵州省桐梓一带);乾元二年春,当李
白行至白帝城时恰逢大赦,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回舟抵
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 191

(d) 思想内容
全诗处处洋溢着轻快、喜悦而又气势奔放的感情。

“朝辞白帝”,表明离开白帝城的时间是早晨,而“彩云间”则蕴含着双
重意义:一是指旭日东升,天气晴朗,彩云当空;二是表明诗人此时的心
情恰如这日边的彩云一般,明快而喜悦。那去往江陵的千里之路亦因诗人
心中的喜悦而显得格外短暂,朝发而暮至,寥寥数语中透露出诗人心中无
限的喜悦。

第三句以“两岸猿声啼不住”为过渡。此处诗人笔锋一转,以猿声悲啼之
“不住”暗示船行之迅速,既避免句句只说船行之平板无味,又可使读者
联想到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中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的绮丽风光,可谓“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桂馥《札朴》)之语。

全诗以“轻舟已过万重山”收束全篇,水流湍急,舟行迅速,以及诗人心
中那份从此海阔天空的轻松心情皆借此得以一吐而出,因物兴感,精妙无
比。

全诗浑然天成,一挥而就,通篇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
的一种激情,堪称妙手偶得之绝品。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92 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e) 艺术特色

(i) 全诗情景交融,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诗人将自己遇
赦放还的喜悦心情融入舟行两岸的所闻所见之中,以“彩云”寓遇
赦后心情由晦暗转向明亮;以“还”表达日行千里的淋漓痛快,以
高江急峡,猿啼山崖之壮美衬托自身意欲早归之急迫。快船快意,
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完美诠释了情与景“妙合无垠”的境
界。

(ii) 全诗如行云流水,不饰雕琢,一字一句皆从诗人肺腑中自然流出,
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视作“清水出芙蓉”之珍品。如杨慎《升庵
诗话》:“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清代乾隆御定《唐宋诗醇》卷
七:“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
助。三四设色托起,殊觉自在中流。”丁龙友评价:“此是神来之
调。”吴昌琪《删订唐诗解》卷一三:“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
之。”应时《李诗纬》卷四:“等闲道出,却使人揣摩不及。”皆
可谓行家至评。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 193

7.2.2 《将进酒》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译即“劝酒歌”。这首诗是李白的
代表作之一。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1],黄河之水天上来[2],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3]暮成雪。

人生得意[4]须[5]尽欢[6],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7],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8],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9]。

钟鼓[10]馔玉[11]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12]昔时宴平乐[13],斗酒十千恣[14]欢谑[15]。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16]沽[17]取对君酌。

五花马[18],千金裘,

呼儿将出[19]换美酒,与尔同销[20]万古愁[21]。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94 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a) 注释

[1] 君不见:乐府诗中常用的提唱之语。

[2]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天上
来”。

[3] 青丝:黑发。

[4] 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5] 须:应当。

[6] 尽欢:纵情欢乐。

[7] 且为乐:姑且作乐。

[8] 岑(cén)夫子,丹丘生:“岑夫子”指岑元,“丹丘生“指元丹
丘。二人均为李白的朋友。

[9] 倾耳听:侧耳用心听。

[10] 钟鼓:指富贵人家宴会中演奏的乐器。

[11] 馔(zhuàn)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馔,食物。
玉,像玉一般美好。

[12] 陈王:指陈思王曹植。

[13] 平乐(yuè):指平乐观,是汉代富豪显贵举办宴会的场所。

[14] 恣(zì):放纵,无拘无束。

[15] 谑(xuè):戏谑。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 195

[16] 径须:干脆;只管。

[17] 沽(gū):通“酤”,这里指买酒。

[18] 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
瓣。

[19] 将出:拿出。

[20] 销:通“消”。

[21] 万古愁:无尽的愁闷。

(b) 时代背景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
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诗,约作于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
还”8年之后。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
元丹丘家里做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
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
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
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
的抒发。

(c) 思想内容
全诗以两组“君不见”的排比句发端,气势磅礴,如挟海雨天风之势铺面
而来。人生一世之短暂,恰如那黄河之水汹涌奔流,东去如海而再无回
还;又如父母在明镜前的感叹,自己的头发仿佛一夜之间便由青丝变成了
白雪。想到时间长河的无始无终和人生的须臾,诗人不觉感叹人生在世,
每逢得意之时,更应该尽情欢乐;让手中的金樽盛满美酒,不要辜负了这
一轮皎洁的明月。既然老天造就了自己这样的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
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干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于是,他热情地招呼朋友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96 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希望朋友在痛饮美酒的同时倾听
自己的歌声——多年漫游在外的人生经历使诗人深刻体会到,那些所谓的
“钟鼓馔玉”、烈火烹油不过都是过眼云烟而已。人生一世,不论得意或
是失意,唯有饮酒带来的快乐才是真实的。倘若把短暂的人生放在无尽的
时光长河中来观照,那么富贵或是贫穷,得意或是失意,都不如在美酒中
“同销万古愁”来得更为实在。

纵观全篇,正可谓波澜起伏,淋漓痛快,非如椽之巨笔不能写尽其真情。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

一方面他相信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孤高自傲;

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借“古来圣贤皆寂寞”、“陈王昔时宴
平乐”之掌故浇自己之块垒,流露出通过“及时行乐”以求逃避现实的思
想。

这首《将进酒》亦是李白“借酒浇愁”的借题发挥之作,对于诗人而言,
三载的长安生活见证了其由希望到失落的过程,自己心中“抱用世之才而
不遇合”(萧士赟)的满腔愤懑唯有借酒兴诗情得以一吐为快。

(d) 艺术特色
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诗人以其如椽
之巨笔饱蘸感情之酣墨,将自己内心中的激愤与狂放、豪纵与深沉融入
篇,虽篇幅不长而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如大河奔流、纵横捭阖,读来令
人回味无穷。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 197

全诗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而乐、而狂放、而激愤、再转狂放,最终归结于
“万古愁”这一结点,回应首篇“君不见”之悲,于悲愁中见豪放,于失
望中更有希望,使读者的情绪随之起起落落,读罢更觉作者内心情感之深
沉。

全诗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
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
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

《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
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范德机《诗评》曾有赞云:“如兵家之陈,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
奇,忽复是正。奇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

以上均可谓行家至语。

活动 7.2

李白诗以豪迈奔放著称,试举例说明其感染力强的特质。

自测 7.2

1. 试举例分析李白《早发白帝城》“融情入景”的艺术特色;

2. 试举例说明李白《将进酒》一诗中,诗人如何“借他人之酒杯,浇
自己之块垒”。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98 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7.3 杜甫诗歌选读

7.3.1 《春望》
这首诗是杜甫因为“安史之乱”长安失陷而被困长安时所作,全篇忧国,伤时、念
家、悲己,显示了诗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春望》 杜甫

国[1]破山河[2]在,城春草木深[3]。

感时[4]花溅泪,恨别[5]鸟惊心。

烽火[6]连三月[7],家书[8]抵万金[9]。

白头搔更短,浑[10]欲[11]不胜[12]簪。

(a) 注释

[1] 国:国都,这里指首都长安。

[2] 山河:高山、江河。

[3] 深:茂盛,茂密。

[4] 感时:感伤时局。

[5] 恨别:痛感离别。

[6] 烽火:这里指战争。

[7] 连三月:持续三个月。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 199

[8] 家书:家信(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

[9]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抵:值。

[10] 浑:简直

[11] 欲:将要,就要。

[12] 不胜:禁受不住。

(b)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
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
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世人称之为诗圣,
与同年代“诗仙”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
世尊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
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三吏”为《石
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
和《垂老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
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00 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
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
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
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
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
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
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
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
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
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
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
“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 201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
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
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
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c) 时代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6)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
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由于国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战,叛军很快便
长驱直入,并于次年攻陷长安。唐玄宗仓皇之下带着妃子、大臣连夜逃往
四川,途中其子李亨在甘肃灵武即位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ū)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
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d) 思想内容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7)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李亨在甘肃灵武
即位。得知这一消息的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
夏)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
三月。

面对旧日山河因战争突起而萧索残破,诗人心中不觉感慨万千——虽然沦
陷中的故都风景依旧,但那本该在春日人声鼎沸的都城如今却只剩茂盛的
草木,诗人感伤时局,顿觉春日的花朵亦因经历了亡国之痛而含泪;想起
自己被困长安城中,与家人不通消息,又怎能不感觉天上的飞鸟亦在为自
己担心!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02 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持续三月的战争,让家中的书信成为自己困境当中的唯一精神寄托,其意
义简直要比千金还重。终日的焦虑和不安让自己的白发愈来愈稀疏,简直
快要承受不住那一支细细的发簪。

诗人的悲痛,既有对自己此时陷贼处境的焦虑,又有因战乱与家人难以通
信的担忧,但更多的是对时局的伤感和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担忧。既是怀亲
思家的伤痛,更是国破城陷、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悲愤,显示了诗
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
的内在原因。

(e) 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
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
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
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起首一“国破山河
在”,触目惊心,诗人登高远望,看着原本繁华喧闹的长安城如今却草木
丛生,不觉感叹物是人非。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诗人有
感于国家分裂,世事艰难,不觉怆然而涕下,故感觉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
泪惊心。此处诗人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
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 203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
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
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
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
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
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
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自测 7.3

《春望》一诗歌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试举例说明之。

7.3.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
行体古诗。

歌行体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体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
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
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
诗。但极富韵律,朗朗上口,略求押韵而不无顿句,是古代诗文中极有特色的一
类。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04 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此诗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1],卷我屋上三重[2]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3]长
[4]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5]。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6],忍能[7]对面[8]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9],唇
焦口燥呼不得[10],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11]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12]向[13]昏黑。布衾[14]多年冷似铁,娇
儿恶卧[15]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16]未断绝。自经丧乱[17]
少睡眠,长夜沾湿[18]何由彻[19]!

安得[20]广厦[21]千万间,大庇[22]天下寒士[23]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24]见[25]此屋,吾庐[26]独破受冻死亦足[27]。

(a) 注释

[1] 怒号:怒吼。

[2] 三重:好几层;这里的“三”是概数,表示多。

[3] 挂罥:挂着,挂住,缠绕。罥,挂。

[4] 长:高。

]5]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坳,
水边低地。

[6] 老无力:年老体衰。

[7] 忍能:忍心如此。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 205

[8] 对面:当面。

[9] 入竹去:进入竹林。

[10] 呼不得:大声呼喊但未能制止。

[11] 俄顷:不久,一会儿。

[12]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13] 向:渐近。

[14] 布衾:棉被。

[15] 恶卧:睡相不好。

[16]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
点。

[17] 丧乱:遭逢战乱。

[18] 沾湿:潮湿不干。

[19] 何由彻:如何才能熬到天亮。

[20] 安得:如何能得到。

[21] 广厦:高堂大屋。

[22] 大庇:全部遮盖、保护起来。庇,遮蔽,保护。

[23] 寒士:贫寒的人们。

[24] 突兀: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25] 见:通“现”,出现。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06 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26] 庐:房子。

[27] 足:满足。

(b) 时代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诗人旅居成
都,依靠着亲友的帮助在浣花溪建起了一座草堂,过着暂时安定的生活。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
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诗人又
一次遭受厄运。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于是写下了
这首饱含忧国忧民之情的诗作。

(c) 思想内容
全诗可分为四层。

(i) 第一层
从“八月秋高风怒号”到“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秋高”点明时间已是深秋,“风怒号”则写出当时天气之恶
劣,狂风来势之凶猛,写得有声有色;“卷”、“三重”则写出茅
屋在狂风暴雨之下摇摇欲坠,屋顶上的茅草被狂风吹得七零八落,
有的挂在对岸江边的树梢上,还有一些则飘到江边低处的小池塘
里。

此处诗人巧妙地连用动词,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自己赖以栖身的草屋
遭狂风暴雨袭击之后的惨状。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 207

(ii) 第二层
从“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到“归来倚仗自叹息”。

邻村那些稚子年幼无知,抱着茅草跑入竹林,年老体衰的诗人跟在
后面大声呼喊,却最终未能制止这些顽皮的孩子们。

一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将一个孤苦无依,体衰多病的老人
形象刻画得神形毕肖,足见诗人生计之窘迫,生活之艰难。

(iii) 第三层
从“俄顷风定云墨色”到“长夜沾湿何由彻”。

这一层主要写诗人家中屋漏床湿的惨状。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色渐
晚,风雨交加。那间诗人作为栖身之所的茅屋之中早已是“床头屋
漏”、“雨脚如麻”,加之幼子睡相不佳,家里仅有的一床棉被亦
遭遇了“踏里裂”的命运。这样的凄苦之状本就十分难熬,加之诗
人忧国忧民,更是难以入眠。

诗人由自身的遭遇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百姓们流离失所、妻离子散,
由自家茅屋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困境想到整个国家亦处于风雨飘摇
之中,这深重的灾难,不知何时才是尽头。

此处的“长夜”一语双关,既是指作者眼前所见的漫漫长夜,亦是
指整个国家的前途晦暗未明,含义深刻。

(iv) 第四层
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到“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一层直抒胸臆,充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08  第七章 盛唐诗歌(二)

身处破旧茅屋之中的诗人此刻想到的并不是如何改善自己的居住条
件,而是真诚地希望所有的“天下寒士”都能够拥有一间属于自己
的“广厦”,都不必再像自己一样,在这深秋雨夜中忍受着无边的
寒冷与黑暗。对于诗人来讲,倘若能为天下所有的“寒士”谋福
利,那么他自己甘愿做出牺牲。

全诗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收束,使人读之肃然起敬。

(d) 艺术特色

(i) 全诗语言通俗平易,造句灵活多变,不受任何束缚,但细读又发现
字字斟酌,伟大诗人杜甫在语言上千锤百炼的功夫显而易见。

(ii) 本诗不仅是杜甫作品现实主义名篇,在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也是不
可多得的现实主义佳作。

(iii) 全诗依据切身的生活,如实写来,感情真切,语意深沉,有感人至
深的力量。

自测 7.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小我写到大我,试举例说明杜甫诗的精神所在。

活动 7.3

杜甫诗素有“诗史“之称,试分析其诗能得此美誉的原因。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
七章 盛唐诗歌
歌(二)  209

 盛唐出现了许多伟
伟大的诗人,如
如王维、李白、
、杜甫,他们的艺术魅力至
至今仍令
道。
人称道

 《山居
居秋暝》充分
分体现了王维诗
诗作“诗中有画
画”的特点;《送元二使安
安西》则
是一首
首极负盛名的
的送别诗。

 《早发
发白帝城》是
是李白在流放途
途中遇赦返回时
时所创作的一
一首七言绝句;《将进
酒》本
本是汉乐府短
短箫铙歌的曲调 即“劝酒歌”,抒发李白怀
调,题目意译即 怀才不遇
之心情
情。

 杜甫的《春望》显
显示了诗人心系
系天下、忧国忧
忧民的博大胸怀;《茅屋为
为秋风所
破歌》则体现了诗
诗人忧国忧民的
的崇高思想境界
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艺术魅力
力 《春望
望》

王维 《茅屋
屋为秋风所破歌
歌》

李白 自然景
景色

杜甫 诗中有
有画

《山居秋
秋暝》 送别诗

《送元二
二使安西》 豪迈

《早发白
白帝城》 怀才不
不遇

《将进酒
酒》 忧国忧
忧民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
210  第
第七章 盛唐诗
诗歌(二)


朱学勤,(2006
6).《唐诗宋词
词元曲鉴赏》,
,上海:上海
海辞书出版社。


章培恒、骆玉明
明,(2002).《中国文学史》
》,上海:复
复旦大学出版社
社。


陈铁民,(1997
7).《王维集校
校注》(四册)
),北京:中华书局。


仇兆鳌,(1979
9).《杜诗详注
注》(五册),
,北京:中华
华书局。


詹锳主编,(1 释集评》(八 册),广州: 百花文艺出版
996).《李白 全集校注汇释
社。


杨海明,(2002
2).《唐宋词与
与人生》,石家
家庄:河北人
人民出版社。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 中唐诗歌
预期学习成果
学完本章后,你将能够:

1. 了解李益、张继、刘禹锡、柳宗元和白居易的生平;

2. 鉴赏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张继《夜泊枫桥》、刘禹锡《乌衣
巷》、柳宗元的《江雪》、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和《琵琶行
》等诗篇,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分析并举例说明其思想内容和艺
术特色。

 导言
中唐(766-820)是唐诗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和
他所领导的“新乐府运动”。其精神是作家自觉地对现实进行揭露和批评。同一时
期的其他重要的作家有元缜、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等。

在本章里,我们将与你一起了解、赏析李益、张继、刘禹锡、柳宗元和白居易等诗
人的代表作品。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12  第八章 中唐诗歌

中唐诗歌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刘禹锡《乌衣巷》 白居易《琵琶行》


张继《枫桥夜泊》 柳宗元《江雪》 《赋得古原草送行》

图表8.1:本章学习内容思路图

8.1 李益、张继诗歌选读

8.1.1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由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边塞诗代表作之一,意在抒写边防将
士的思乡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1]前沙似雪,受降城[2]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3],一夜征人[4]尽望乡。

(a) 注释

[1] 回乐峰:回乐县境内的一个山峰。

回乐县在唐朝时属灵州,为朔方节度治所,在今甘肃省灵武县西
南。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中唐诗歌  213

[2] 受降城:城名。汉、唐筑以接受敌人投降,故名。

汉代故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旗北;唐代筑有三城,中城在朔
州,西城在灵州,东城在胜州。

《史记·匈奴列传》:“汉使贰师将军广利西伐大宛,而令因杅将
军敖筑受降城。”

[3] 芦管:即芦笳。

古代的一种管乐器。以芦叶为管,管口有哨簧,管面有音孔。下端
范铜为喇叭嘴状,吹时用指启闭音孔,以调音节。

宋·曾慥《类说·集韵》:“胡人卷芦叶而吹,谓之芦笳。”

[4]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晋·葛洪《抱朴子·汉过》:“劲锐望尘而冰泮,征人倒戈而奔
北。”

(b) 作者简介
李益(746-829),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
中唐诗人。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
(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贞元十三年(797)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尝与济诗,有怨望语。十六年
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佳作。元和后入朝,历秘书少
监、集贤殿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
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

宪宗时俄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
侍。大和元年(827)礼部尚书,以礼部尚书致仕卒。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14  第八章 中唐诗歌

由于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李益的边塞诗写得极好,其诗风豪放明快,颇
具盛唐之余韵。今存《李益集》两卷,《李君虞诗集》两卷,《二酉堂丛
书》本《李尚书诗集》一卷。

(c) 时代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通过诗人月下登上西受降城时的所见
所闻和所感,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d) 思想内容
全诗从诗人登上西受降城,眺望回乐峰起笔,清冷的月光洒在沙漠上,整
个沙漠如同一片寂静的雪原。而作者脚下的西受降城亦同样被笼罩在这如
霜的月色当中。独自登城望月,这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此时的
诗人,心中早已隐约泛起对故乡的思念。长夜寂寂,不知何处响起的芦笳
声飘过诗人耳边,听着这凄凉幽怨的芦管,诗人心中那份思乡之情愈发强
烈起来。自己身处边地,离家万里,唯有望着着一轮明月,寄托自己对故
乡和亲人的无尽思念。

(e) 艺术特色

(i) 结合烘托、铺垫手法,结构独特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作者登上西受降城之所见,第三句写的
则是作者登城之后耳边所闻;末句抒心中所感,自然流露出征人长
年戍守边关,唯有望月遥祝家人平安的思乡之情。可见前三句都是
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中唐诗歌  215

(ii) 回旋蓄势,表达委婉含蓄
全诗开篇即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悠悠芦管之声作为过
渡,最终以“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收束全篇,征人思乡之情至此
方喷薄而出。较之前人诗作中前三句重在蓄势,末句直抒胸臆的写
法而言,李益此作能够做到蹊径独辟,让那份保藏依旧的思乡之情
的在结尾处打出一个极为漂亮的回旋。作者此处用拟想中的征人望
乡的镜头含蓄表达其心中积蕴依旧的思乡之情;如投石水面,漾出
一圈又一圈的涟漪,使读者在读罢全诗之后感到回味无穷。

(iii) 诗情、画意、音乐美熔于一炉
这首诗艺术上另一成功之处,则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
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
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自测 8.1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写将士思乡,试举例说明思乡之情。

8.1.2 张继《夜泊枫桥》
这首诗是诗人途径寒山寺时所作。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仅收录一卷,然
仅《枫桥夜泊》一首,足以使其名垂后世。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
览胜地。这首诗不但在中国的各唐诗选本和别集中有所收录,甚至还成为被日本小
学课本收录的经典篇目,足见其诗名之盛。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16  第八章 中唐诗歌

《夜泊枫桥》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1]渔火对愁眠。

姑苏[2]城外寒山寺[3],夜半钟声[4]到客船。

(a) 注释

[1] 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枫桥也
叫封桥。

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桥原本不叫枫桥,这里原来是水路交通要
道,是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由于唐以前水匪倭寇经常进犯,故当
时每到夜晚都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策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桥。

[2] 姑苏:苏州吴县的别称。因其地有姑苏山而得名。

《荀子·宥坐》:“女以谏者为必用邪?吴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
乎!”

[3] 寒山寺:寺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枫桥镇。相传唐诗僧寒山子曾
居于此,故名。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
枫桥寺。宋嘉祐中曾改名普明禅院。

[4] 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

(b) 作者简介
张继,字懿孙,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公
元715-712年至779年(大历末年)。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
甫冉交,情逾昆弟。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中唐诗歌  217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登进士。然铨选落地,归乡。唐代宗李豫宝应
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张继被录用为
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
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

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
《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
来其妻亦殁于其地。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
雕琢,其中《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

(c) 时代背景
诗韵传钟声,钟声扬诗韵。千百年来,张继这首写于途径寒山寺时作的
《夜泊枫桥》一直是唐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一首《夜泊枫桥》,成
就了唐诗中又一经典名篇,亦使得寒山寺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诗中
既写出了江南水乡秋夜之美景,又委婉表达出作者心中那份旅途中的“客
愁”。

(d) 思想内容
全诗首二句即以“月落”、“乌啼”、“江枫”、“渔火”等一连串意象
勾勒出江南水乡秋夜寂静清冷的氛围,同时亦以“对愁眠”暗示出作者旅
居他乡,夜已渐深却依旧孤枕难眠的羁旅之愁。

后两句则以“城”、“寒山寺”、“钟声”、“船”等意象营造出一中空
灵旷远的意境——夜已渐深,又无明月,时明时灭的渔火在这深沉的夜色
中显得更为醒目;时已入秋,霜寒可感;长夜寂寂,但闻乌啼钟鸣;羁旅
他乡的作者眼见此情此景,那淡淡的乡愁不觉再次涌上心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18  第八章 中唐诗歌

《唐诗别裁集》评云:“尘市嚣阗之处,只闻钟声,荒凉寥寂可知。”全
诗既写出了江南水乡秋夜之美景,又委婉表达出作者心中那份旅途中的“
客愁”。情味隽永、意境深远,无愧为唐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e) 艺术特色

(i) 语言清新隽永,细致含蓄
全诗以一“愁”字统领全篇,语言清新隽永,细致含蓄。

通篇未见一字言羁旅之愁苦,然其“月落乌啼”之凄清,“对愁
眠”之不寐,“夜半”之“钟声”声声入耳,字里行间,其愁苦之
情毕现其中。

(ii) 情景交融
全诗写景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
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给人一种古雅庄严之感;而
诗人心中那一缕淡淡的客愁则被点染得朦胧隽永,令读者回味无
穷。

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张继的诗云:“事理双切,比兴深矣”,
又赞其“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可谓评家至语。

自测 8.2

试举例说明张继《夜泊枫桥》一诗中作者如何含蓄表达自己羁旅异乡的
“客愁”。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中唐诗歌  219

活动 8.1

乡愁是唐代诗人笔下常见的主题,请你再找出几首唐诗中抒写乡愁的作
品,说明思乡诗的共同特色。

8.2 刘禹锡、柳宗元诗歌选读

8.2.1 刘禹锡《乌衣巷》
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是《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
繁华之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早已没有了昔日的繁华与荣耀。作者抚今追
昔,寄寓了深沉的历史兴亡之感。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1]边野草花,乌衣巷[2]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3]堂前燕,飞入寻常[4]百姓家。

(a) 注释

[1] 朱雀桥:即朱雀桁,又称“朱雀航”。

六朝都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南城门朱雀门外的浮桥,横跨
秦淮河上。

三国吴时称南津桥,晋改名朱雀桁。桁为连船而成,长九十步,广
六丈。因在台城南,又称“南航”。

秦淮河上二十四航,此为最大,又称“大航”。东晋时王导、谢安
等豪门巨宅多 在其附近。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20  第八章 中唐诗歌

[2] 乌衣巷:乌衣巷在南京秦淮河南岸,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
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
后为东晋时高门士族的聚居区。

[3] 王谢:指东晋王导、谢安两大家族。

[4] 寻常:平常。

(b)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贞元九年(793)与
柳宗元同登进士第,十年后又与柳宗元一起调入京城。唐顺宗永贞元年
(805),刘、柳二人以极高的政治热情参与了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
刘禹锡任屯田员外郎,然是年八月改革在以宦官为首的保守势力的联合反
击下失败。刘禹锡亦因此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10年后又
迁往更为偏远的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后转徙夔州、和州刺史。晚年迁
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又因其此时常与白居易唱和,故
世称“刘白”。有《刘宾客集》,今存诗800余首。

刘禹锡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穷僻荒原的贬所中度过,但因其性格刚
毅,饶有豪猛之气,故其诗风亦颇具独特性。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岁月里,
他虽然吟诵出大量抒写心灵苦闷,孤苦哀唱的诗篇,但这些诗篇中却始终
蕴含着愤懑与反抗的斗士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增加了其诗中耐人涵咏的韵
味,更大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其诗不论短章长篇,均以简洁明
快,风情俊爽见长,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
张力和雄直气势。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中唐诗歌  221

(c) 时代背景
乌衣巷在南京秦淮河南岸,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
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后为东晋时高门士族的
聚居区,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作者抚今
追昔,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
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足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
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

(d) 思想内容
全诗以乌衣巷今昔对比写贵族盛衰之变化,寄寓着作者心中深沉的历史
感。朱雀桥边,昔日金陵的繁华胜景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遍地的
野草与山花。乌衣巷口,东晋时王谢二家那曾经的门庭若市,赫赫扬扬亦
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只有夕阳西下,似乎还在诉说着当日的繁华。只有
那旧时春回大地时居住在王谢二家高屋大厦中的燕子依旧年年飞来此地,
只是如今这里早已成为“寻常百姓家”。

纵观全诗,其中始终贯穿着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时移世易,朱雀
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早已不见昔日的热闹与繁华;夕阳西下,但见野
草丛生,遍地山花。

这一幕幕如此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

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昔日那些
曾经煊赫一时的高门大族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有旧
时燕子依旧飞来,只是此时筑巢的地点已是“寻常百姓家”。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22  第八章 中唐诗歌

作者抚今追昔,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
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
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历史兴替、世事变化之感。

(e) 艺术特色
全诗以今昔对比贯穿其间,含蓄隽永而深沉的感慨已蕴其中。

首二句以“朱雀桥”和“乌衣巷”对仗,不仅在字面上对偶天成,亦符合
其真实的地理位置。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
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
时,乌衣巷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
住在这里。然而时移世易,昔年的繁华之地而今却颇见萧索,唯有遍地的
野草山花,夕阳西下,一抹余晖映照在热闹不再的乌衣巷口,更突出了其
日薄西山的惨淡景象,使其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后两句作者将笔触转向了正在筑巢的归燕——这些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
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高堂大厦之上的旧燕。“旧
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
调了乌衣巷中今昔住户的身份变化;作者以归燕为纽带,贯穿百年之兴
废,将自己内心中那源于苦难而又沉潜凝聚了的悲情缓缓注入其中,更为
作品平添了几分人生的沧桑感和隽永感,无愧为中唐诗坛中胜境独标之
作。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中唐诗歌  223

8.2.2 柳宗元《江雪》
《江雪》一诗大约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全诗描述了冰天雪地,飞鸟与人踪俱绝
而老翁独处扁舟,默默垂钓的场景,寄寓了作者内心中孤标傲世的高洁情怀。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1],万径人踪[2]灭[3]。

孤舟蓑笠[4]翁,独钓寒江雪。

(a) 注释

[1] 绝:无,没有。

[2] 人踪:人的踪迹。

[3] 灭:消失。

[4] 蓑笠:蓑衣与笠帽。

《仪礼·既夕礼》:“道车载朝服,稾车载蓑笠。”

郑玄注:“蓑笠,备雨服。”

《后汉书·蔡邕传下》:“故当其有事也,则蓑笠并载。”

(b)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因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故世
称“柳河东”,又因其官终柳州刺史,故世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
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
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
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24  第八章 中唐诗歌

贞元九年与刘禹锡同登进士第,十年后又一起调任京城任职。唐顺宗永贞
元年与刘禹锡一起参与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同年八月
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今属湖南省)司马,十年后又迁往更为边远的
柳州。与刘禹锡贬谪之后能于痛苦中保持昂扬斗志不同,柳宗元性格激
切,属于偏狭执着型诗人。他有着极为敏锐的哲学洞察力,却不具备解决
自身困境的能力。对于那场导致自身沉沦边远之地的政治悲剧,柳宗元始
终难以忘怀。长期的贬谪生涯,沉重的政治压抑和思想苦闷极大地损害了
柳宗元的健康。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
所,年仅四十七岁。

与刘禹锡诗相比,柳宗元诗又别具风貌。简言之,刘诗昂扬,柳诗沉重;
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
古。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
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
有《天说》、《天对》、《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其好友刘禹锡保
存下来,编辑成集。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
版)。

(c) 时代背景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诗作,历来为人所称诵。作者以洗练之笔
勾勒出一幅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的渔翁钓雪图,借以隐射自己当时所处政
治环境之险恶,表现了诗人固守节操、不与世俗小人为伍的坚强意志和孤
标傲世的高尚情怀。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中唐诗歌  225

(d) 思想内容
这首《江雪》在柳宗元流传至今的众多诗篇最负盛名。全诗首二句将一幅
冰天雪地之中众鸟飞尽、人迹罕见的画面展现于读者眼前,营造出一种万
籁俱静、凄清冷落的氛围。此处虽未直接写“雪”,但读者似乎已经感受
到了鹅毛般的大雪在呼啸的北风中落地无声,更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
——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在这飞鸟尽绝,行人罕至的风雪之中,仍有一位老
翁独坐扁舟之上,面对着白茫茫的江面,独自垂钓。此处的老翁形象显然
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在这凛冽的寒风之中,他选择了独守江上,坚持着
只属于自己的垂钓。他垂钓的不仅是“寒江雪”,更是自己孤标傲世,不
与世俗群小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
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e) 艺术特色

(i) 以白描手法创造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纯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寒风暴雪之中的“寒江独钓图”。

作者运用飞鸟、“人踪”、“孤舟”、渔翁等一连串意象,创造了
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全诗突出的
重点,亦是整幅“寒江独钓图”的中心所在——“孤”与“独”
二字已经显示出这位垂钓的渔翁早已远离尘世,亦突出了其清高脱
俗、兀傲不群的个性。

(ii) 烘托手法应用得体
作者采用渲染烘托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
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其笔触所到,连
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26  第八章 中唐诗歌

黄生《唐诗摘钞》云:“此等作真是诗中有画,不必更作寒江独钓
图也”。

《评点唐诗正音》云:“绝唱,雪景如在目前。”皆为评家中的之
语。

自测 8.3

1. 试说明刘禹锡《乌衣巷》一诗中“时间”与“空间”的运用。

2. 具体说明柳宗元在《江雪》诗中如何带出“孤绝”的意境?

活动 8.2

绝句虽然只有四句,却能够在四句中表达悠远的意境,试以上两首诗分析
之。

8.3 白居易诗篇选读

8.3.1 《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是一个术语,科举时代,凡考试时限定的诗题,照例要在题目前加“赋得
”二字。这首诗是作者练习应试的作品,也是作者的成名之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
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中唐诗歌  227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1]原上草,一岁一枯[2]荣[3]。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4]侵[5]古道,晴翠接荒城[6]。

又送王孙[7]去,萋萋[8]满别情。

(a) 注释

[1] 离离:分离貌,这里形容野草生长茂盛。

[2] 枯:枯萎。

[3] 荣:繁荣茂盛。

[4] 远芳:草香远播。

[5] 侵:侵占,覆盖。

[6] 荒城:荒凉的古城。

唐·杜甫《谒先主庙》诗:“絶域归舟远,荒城系马频。”

宋·苏轼《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荒城古堑
草露寒,碧叶丛低红菽粟。”

[7] 王孙:旧时对人的尊称。

《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司马贞《索隐》引刘德曰:“秦末多失国,言王孙、公子,尊之
也。”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28  第八章 中唐诗歌

[8] 萋萋:草木茂盛貌。

《诗·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毛传》:“萋萋,茂盛貌。”

(b)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
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十一二岁时曾因躲避战乱
而迁居越中,后又前往徐州、襄阳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三年后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
和元年(806),为应制举,他与元稹闭户累月,研讨其时社会政治各种问
题,撰成《策林》七十五篇,其中不少条目与白居易日后的政治态度和诗
歌见解都有关联。是年,制科入等,授盩厔尉,次年为翰林学士。

元和三年至五年,授左拾遗、充翰林学士。元和五年(810),白居易改官
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元和六年四月至九年冬,因母丧而回乡
守制。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回朝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宰相武元衡被
盗杀而第一个上书请急捕贼,结果被加上越职言事以及一些莫须有的罪
名,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马。这次被贬,对白居易内心的震动是
不可言喻的。他以切肤之痛去重新审视险恶至极的政治斗争,决计急流勇
退,避祸远害,走“独善其身”的道路。这一年,他写下了著名的《与元
九书》,明确、系统地表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诗歌主张。

元和十三年底,白居易迁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穆宗继位后,被召回朝,
先后任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长庆二年(822),出刺杭州,此后
又历任苏州刺史、秘书监、刑部侍郎、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中唐诗歌  229

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闲居洛阳履道里,自号“醉吟先
生”、“香山居士”。会昌六年(846),年75卒。有《白氏长庆集》,存
诗二千八百馀首。

白居易的诗论主张和诗歌创作是对其主张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
力表现,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
草”的艳丽诗风,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求诗歌
必须写得既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这一理论,是对儒家传统诗论的直接继
承,也是对杜甫的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白居易去世后,唐宣
宗作诗悼之云:“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足见其诗名之盛。

(c) 时代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练习应试的作品,也是作者的成名之作。

据《唐摭言》记载,白居易十六岁进京应举时曾“以歌诗谒顾况”,以求
引荐;顾况见其姓名,以“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谑之。然当其读至这
篇《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后,不觉大
惊,既而感叹“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白居易亦
由此诗名大振并于本年进士及第。

(d) 思想内容
全诗紧扣题目“原上草”三字,既是在写一曲野草颂,又是一首对生命生
生不息的颂歌。

首句“离离”二字看似平常,却抓住了野草生长茂盛、生命力强的特点,
为后三联开拓了更为宽广的思路。野草年年生长,岁岁枯荣,这既是自然
规律的体现,又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和生生不息。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30  第八章 中唐诗歌

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写出野草经受了熊熊烈火燃烧的考
验后依旧能在春回大地之时重新生长,在毁灭与永生的壮烈对比中,以显
示其生命力之顽强——熊熊烈火并未让这一生命趋于消亡;待到春回大地
之时,它依旧会顽强而广袤地生长。作者此处以“野草”这一意象诠释和
赞颂了生命的顽强不屈,生生不息。

颈联“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则言其无所不往,势不可阻。全诗的前
四句侧重于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如此
的野草,才有资格成为宇宙间一切生命的象征,才拥有值得人赞美的生命
意义。

尾联紧扣送别之意,“又”字暗示离别乃古今人事之所难免;别情如春草
萋萋,引人恋恋不舍又思念连连。

(e) 艺术特色
全诗语言亲切自然,紧扣“古原草”之题目。前六句赋的是“古原草”。

第一句点出“原上草”,“离离”二字看似平常,却将野草生长茂盛之态
描绘毕肖。

二、三、四句写“原上草”每年一枯一荣;甚至连野火焚烧都无法阻挡其
在春回大地之时再次顽强生长,“古原”之意亦由此突出。

五、六两句,更用“古道”、“荒城”作陪衬,突出了“古原草”。

此六句虽写“古原草”,然“送别”之意已蕴含其中——
那“古原”、“古道”、“荒城”,不就是行人要经过的地方吗?

七、八两句,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语意,正面写“送
别”——与“古原草”紧密联系的“送别”。虽为命题所作,却叙写高
妙,意象生动形象,故能成为千古之绝唱。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中唐诗歌  231

8.3.2 《琵琶行》
《琵琶行》作于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谪迁九江之时,是白居易诗歌艺术成就的最
高代表作之一。

《琵琶行》 白居易

元和[1]十年,予左迁[2]九江郡司马[3]。明年[4]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
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5]有京都声[6]。问其人,本长安倡女[7],尝
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8]。年长色衰,委身[9]为贾人[10]妇。遂命酒,使
快弹数曲。曲罢悯然[11],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12],转徙[13]
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14],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15]。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16]。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7]。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18]。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
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
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19]。转轴[20]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
情。弦弦掩映[21]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
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22],初为《霓裳》[23]后《六幺》[24]。大弦嘈嘈
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25]。嘈嘈切切错杂弹[26],大珠小珠[27]落玉
盘。间关[28]莺语花底滑[29],幽咽[30]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31],
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32],
铁骑[33]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34]当心画[35],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
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32  第八章 中唐诗歌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36]下
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37]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
娘[38]妒。五陵年少[39]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40]。钿头银篦[41]击节
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42]。弟走从军阿
姨[43]死,暮去朝来颜色故[44]。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
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45]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
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46]。

我逢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47]。同是天涯沦落[48]人,相逢何必曾
相识。我自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
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49]猿
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50]
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51]弹一曲,为君翻
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52]
重闻皆掩泣[53]。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54]湿。

(a) 注释

[1] 元和:唐宪宗的年号,元和十年即公元815年。

[2] 左迁:降官,贬职。

《汉书·朱博传》:“(朱博)迁为大司农。岁余,坐小法,左迁
犍为太守。”

[3] 司马:唐制,节度使属僚有行军司马。又于每州置司马,以安排贬
谪或闲散的人。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中唐诗歌  233

[4] 明年:第二年。

[5] 铮(zhēng)铮然:音调铿锵清脆。

[6] 京都声:指长安京城里琵琶家弹奏的韵味。

[7] 倡女:以歌舞娱人的妇女。亦指卖身的娼妓。

南朝梁·何逊《似轻薄篇》诗:“倡女掩歌扇,小妇开帘织。”

[8] 善才:唐代琵琶师之称。

唐元和中,曹保有子善才,精通琵琶,因以“善才”称琵琶师。见
唐段安节《琵琶录》。

[9] 委身:女子将身体交给男人。谓嫁给男子。

唐·元稹《莺莺传》:“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

[10] 贾(gǔ)人:商人。

《国语·越语上》:“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
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韦昭注:“贾人,买贱卖贵者。”

[11] 悯(mǐn)然:哀怜貌。

《南齐书·曹虎传》:“若遂迷复,知进忘退,当金钲戒路,云旗
北扫……兵交无远,相为悯然。”

[12] 漂沦憔悴:漂沦,漂泊流落。

唐·白居易《江南遇天宝乐叟》诗:“从此漂沦落南土,万人死尽
一身存”;憔悴,黄瘦;瘦损。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34  第八章 中唐诗歌

《国语·吴语》:“使吾甲兵钝弊,民日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
受吾烬。”

韦昭注:“憔悴,瘦病也。”

[13] 转徙(xǐ):辗转迁徙。

[14] 恬然自安:恬然,安然,不在意貌。

《荀子·强国》:“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
治者,古之朝也”;自安,自安其心;自以为安定。

《荀子·王霸》:“故人主天下之利执也,然而不能自安也,安之
者,必将道也。”

[15] 迁谪(zhé)意:被贬谪的感觉。

[16] 瑟瑟:萧索貌;寂寥貌。

唐·刘希夷《捣衣篇》诗:“秋天瑟瑟夜漫漫,夜白风清玉露团。”

[17] 管弦:指管弦乐。

《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于诗歌咏言,钟石筦
弦。”

唐·崔湜《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庭际花飞锦绣合,枝间鸟啭管
弦同。”

[18] 江浸月:月映长江,如同江水浸抱着月亮。

[19] 半遮面:遮住一半面容,此处形容女子的娇羞之态。

[20] 转轴:转动乐器上张弦的木轴。

[21] 掩映:压抑,低调。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中唐诗歌  235

[22] 轻拢慢捻抹复挑:这里的“拢”、“捻”、“抹”、“挑”都是琵
琶演奏时所用的手法。

[23] 《霓裳》:《霓裳羽衣曲》的略称。

[24] 《六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六幺》、《绿腰》。
幺是小的意思,因此调羽弦最小,节奏繁急,故名。其词为双调九
十四字,仄韵。

[25]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粗弦;嘈嘈,声音粗
壮;小弦,细弦;切切,声音细微。

[26] 错杂弹:大弦、小弦交错在一起弹奏。

[27] 大珠小珠:大珠,形容大弦;小珠,形容小弦。

[28] 间关:鸟鸣声,形容黄鹂鸣叫。

[29] 滑:圆润流畅。

[30] 幽咽:谓声音低沉、轻微。常形容水声和哭泣声。

北周·庾信《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水声幽咽,山势崆
峒。”

[31] 弦凝绝:弦声凝滞不通,以至于断绝。

[32] 迸:流出。

[33] 铁骑:借指精锐的骑兵。

《后汉书·公孙瓒传》:“且厉五千铁骑于北隰之中,起火为应。”

[34] 拨:弹琵琶的工具。

[35] 当心画:往四根弦中当腰一画,是收拨之法。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36  第八章 中唐诗歌

[36] 虾蟆陵:京城歌女舞女聚居之地,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相传原
为汉儒董仲舒葬所,后人为表尊敬,到此下马,故称下马陵,后因
音讹误为虾蟆陵。

[37] 教坊:唐代官方设置的管理、训练音乐、歌舞、杂技等的机关,原
仅设在宫内。开元年间在官外设左右教坊,以教俗乐。

[38] 秋娘:秋娘:当时长安的名倡,这里是泛指伎人。

[39] 五陵年少:豪门子弟。长安五陵一带为豪门大族聚集居住区。

缠头:歌舞伎演奏表演完后,以绫帛之类的丝织品为赠,叫做缠头
彩。

[40] 红绡:红色绫绢。

[41] 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争制发篦,这里泛指珍贵的首饰。

[42] 等闲度:随随便便地度过,不知珍惜。

[43] 阿姨:即鸨母。

[44] 颜色故:容貌衰老。故:旧,老。

[45] 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为当时茶叶的一
大集散地。

[46] 梦啼妆泪红阑干:梦啼:梦中啼哭。妆泪:带着胭脂的泪。阑干:
纵横。

[47] 唧唧:叹息声。

[48] 天涯沦落:天涯沦落:即沦落天涯,指漂泊他乡,远离京城。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中唐诗歌  237

[49] 杜鹃啼血:传说杜鹃鸟啼声最苦,啼时口中流血。

[50] 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噪杂繁碎。

[51] 更坐:重新坐下。

[52] 满座:在座的所有人。

[53] 掩泣:揩眼泪。

[54] 青衫:唐时文官品级最低(八品、九品)者所着的服色为青色。
白居易此时职位为州司马,但官阶则为将仕郎,从九品,故穿青
衫。

(b) 时代背景
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古诗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元和十年,宰
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第一个上书奏请朝廷追
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
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
成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
散职务。这对于满怀经世救民之志的白居易来说是一个极为沉重的打击。
仕途上的连连受挫使其心境凄凉,满怀愤懑。

次年(既元和十一年),白居易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听其弹奏数
曲,“始觉有谪迁之意”,故有是篇。

(c) 思想内容
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谪九江之后的第二年,作者深夜送客湓浦口,忽然听到
水面传来阵阵琵琶声,于是隔船相邀,请琵琶女弹曲助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38  第八章 中唐诗歌

琵琶女技艺高超,信手弹来,时徐时急,余韵袅袅而扣人心弦。其自述自
幼学艺,少小欢乐,如今色衰爱迟,憔悴漂泊的不幸遭遇,使诗人由此联
想到自己因上书直言而仕途受挫,宦海沉浮,诗人心中的酸楚与愤懑亦由
此而寻得共鸣,不觉泪下沾襟。该作以其卓越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为历代读
者和评家所赞赏,成为代表白居易诗歌艺术成就最高水平的诗篇之一。

从内容上看,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从开篇“浔阳江头夜送客”到“主人忘归客不发”为全诗的第一部分。

深秋时分,秋风萧瑟,诗人在此送友远行,但见枫叶已红,荻花轻扬。就
着江边的月色,宾主二人举杯痛饮,却因无丝竹管弦助兴加之离别将近而
倍感无趣。就在宾主准备就此相别之时,一阵清脆动人的琵琶声隔着水面
传来,宾主倾心静听,不觉入迷而忘归。琵琶女此时尚未出场,却已先声
夺人。

第二部分:
从“寻声暗问弹者谁”到“唯见江心秋月白”为全诗的第二部分。

此处作者以浓墨重彩着力描绘了琵琶女技艺之精湛。

(i) “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

(ii) “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

(iii) “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

(iv) 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中唐诗歌  239

听者沉浸在琵琶女时疾时徐、由细弱无声到突然急骤的不同演奏风格之
中,内心亦随之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则重在突出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
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开始,至“梦啼妆泪红阑干”结束。

这部分主要写琵琶女叙述自己的不幸遭遇。

(i) 她自幼聪慧过人,年仅十三岁就已弹得一手好琵琶,凭借着精湛的
技艺,她的名字被列在“教坊”的第一部里。

(ii) 随便弹奏一曲,就能令乐师们惊叹不已。

(iii) 只要稍微梳妆打扮,足以让京城所有的美貌歌伎心生妒意。

(iv) 她凭借着自己精湛的技艺和青春美貌换得缠头无数。

那些曾经风光无限,朝朝宴饮,夜夜笙歌的欢乐时光仿佛就在昨天。

时移世易,转眼间自己早已不再是年轻貌美,一切都变了。

(i) 那些曾经春花秋月的日子如今早已成为过眼云烟;

(ii) 以色事人,终不免色衰而爱迟,最终只落得“老大嫁作商人妇”的
下场。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40  第八章 中唐诗歌

(iii) 而在这位商人心中,在利益面前所谓的夫妻别离实在不值一提,她
只好日日守着空荡荡的小船,望着眼前茫茫无尽的江水和天上那一
轮清冷的明月,忍受着这无边的孤寂。

(iv) 夜晚梦中梦到自己少年时那些曾经的风花雪月,梦醒之后不觉涕泪
满襟,感慨万千。

第四部分: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全诗的第四部分,也是全
诗中着力表现作者琵琶女自述而引起内心无限共鸣重彩之笔。

琵琶女少小欢乐而今漂泊憔悴的遭遇使作者不禁联想到自身的遭际——想
当初在京为官,自己亦曾有过那样一段春风得意的时光,然而当自己凭着
极大的热情和正义感上书朝廷,要求立即缉拿刺杀武元衡的凶犯之时,得
到的却是一纸贬谪江州的诏令;想到这里,诗人不由发出了“同是天涯沦
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这该是在同情琵琶女飘零四方,憔悴孤
寂的不幸遭遇,亦是在慨叹自己仕途上屡遭挫折,抒写自身宦海沉浮,身
不由己的愤懑和辛酸。

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
这些本来积蓄在作者心中的沉痛感受,都在此处一起倾于诗中,使读者读
罢全诗之后不觉为之动容。

(d) 艺术特色

(i) 全诗诗情哀婉苍凉
作者写琵琶女少年风花雪月、而今流落此地,憔悴孤寂的不幸命
运,亦是借以倾诉自身宦场失意,沦落边穷荒的遭际,感情深挚,
令人读来为之动容。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中唐诗歌  241

《唐宋诗醇》赞其“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意
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可谓行家之至语。

(ii) 全诗写景物、写音乐的手法都极其高超
除用秋天的荻花和三次江月的精彩描写来烘托人物感情外,还通过
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如
“琵琶声停欲语迟”和“犹抱琵琶半遮面”二句都十分贴切地表现
出琵琶女因羞涩且自身又曾经历波折,隐痛难平而不愿见人的情
态。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低眉信手续续弹”一段则以逐层递
进描写来展示人物逐渐进入角色,开始回味往事的神情和心绪,形
象逼真,读来如在目前。

(iii) 精妙比喻、烘托,令人叹为观止
全诗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当属对琵琶乐声的一段描写。作者运用“
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花下黄莺语”、“冰下泉
流”、“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等一连串的精妙的比喻,将乐
声由急骤到轻微,由流利清越到幽咽滞涩,再到昂扬激越的过程极
为形象地描摹出来,而随着演奏者时疾时徐的演奏,其内心中动荡
变化着的感情亦包蕴其中。作者此处既是在写琵琶女的乐声及其弹
奏技艺的高超,更是在写起内心中的波澜起伏,并且能够将这三者
完美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艺术整体加以表现,这在之前其他唐代
诗人的作品中是十分罕见的。

自测 8.4

1. 试分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是如何借野草这一意象歌
颂生命之生生不息。

2. 试举例说明《琵琶行》中对于琵琶乐声的描写究竟精彩在何处?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42  第八章 中唐诗歌

活动 8.3

1. 唐诗富有节奏与音律,尝试背诵以上两首诗。

2. 试写下两首诗中的名句。

 中唐诗歌出现了仕途坎坷、羁旅忧思、孤独伤感之情,诗歌题材更加的多姿多
彩。

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由李益创作的边塞诗代表作之一,意在抒写边防将士的
思乡之情。

 张继在《夜泊枫桥》诗中既写出了江南水乡秋夜之美景,又委婉表达出作者心
中那份旅途中的“客愁”。

 《乌衣巷》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作者抚今追昔,寄寓了深沉的历史兴亡之
感。

 《江雪》全诗描述了冰天雪地,飞鸟与人踪俱绝而老翁独处扁舟,默默垂钓的
场景,寄寓了作者内心中孤标傲世的高洁情怀。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琵琶行》则抒写自身宦海沉浮,身不由己
的愤懑和辛酸。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中
中唐诗歌  243

李益 《琵琶
琶行》

张继 边塞诗

刘禹锡 思乡

柳宗元 秋夜

白居易 客愁

《夜上受
受降城闻笛》 历史兴
兴亡

《夜泊枫
枫桥》 孤标傲
傲世

《乌衣巷
巷》 送别

《江雪》
》 愤懑

《赋得古
古原草送别》 辛酸

章培恒、骆玉明,(20
002).《中国文
文学史》,上海
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程郁缀,(2003).《唐
唐诗宋词》,北
北京:北京大学
学出版社。

施议对,(1991).《唐
唐宋咏怀词选》,苏州:江苏
苏古籍出版社。

朱金城,(1988).《白居易集笺校》(六册),上
上海:上海古籍
籍出版社。

柳宗元诗笺释》,上海:上海
王国安,(1993).《柳 海古籍出版社。

蒋维崧、赵蔚芝、陈慧
慧星、刘聿鑫,
,(1997).《刘
刘禹锡诗集编年
年笺注》,济

:山东大学出版社。
南: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 晚唐诗歌
预期学习成果
学完本章后,你将能够:

1. 了解杜牧、李商隐、皮日休和罗隐的生平;

2. 鉴赏杜牧《赠别》其二《秋夕》、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

时难别亦难》、皮日休《汴河怀古》、罗隐的《蜂》等诗篇,了解

诗歌的时代背景,分析并举例说明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 导言
晚唐(836-906)是唐诗的没落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政治腐败,李唐王朝已是日薄
西山,奄奄一息。面对这样的现实,一些具有忧国忧民思想的诗人,如杜牧和李商
隐等`,都幻想着盛唐那样富强时代的再度重来,但无情的现实却粉碎了他们的梦
想。这使他们产生了绝望的悲哀,致放浪于秦楼楚馆,沉湎酒色,或陷入缠绵悱恻
的爱情而不能自拔。伤感情绪成了他们诗歌的基调。其他重要诗人有温庭筠、皮日
休、杜荀鹤等。

在本章里,我们将与你一起了解、赏析杜牧、李商隐、皮日休和罗隐等诗人的代表
作品。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晚唐诗歌  245

晚唐诗歌

杜牧《赠别》(其二) 李商隐《雨夜寄北》 皮日休《汴河怀古》


《秋夕》 《无题》 罗隐《蜂》

图表9.1:本章学习内容思路图

9.1 杜牧诗歌选读

9.1.1 《赠别》(其二)
这首诗抒写诗人与一位妙龄歌妓之间的留恋惜别之情,二人在离别的宴会上凄然相
对,貌似无情,其实却一往情深;意欲强颜欢笑,却难掩心中的离别之悲。

《赠别》 (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1],唯觉樽[2]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a) 注释

[1] “多情”一句:意为一对有情人虽有满腹的话儿要讲,但却在这离
别的宴会上无语相对,显得如彼此无情一般。

[2] 樽:酒杯。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46  第九章 晚唐诗歌

(b)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从郁之子。大历二年进士
及第,授宏文馆校书郎。曾长期在沈传师、牛僧孺等人的幕府任幕僚,历
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他一生都希望自己能
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曾多次上书当政者议论政治和军事方略,惜其一直未
能得到重用。

杜牧一生的主要成就还是在文学上,其诗歌、散文在晚唐均占有重要地
位。

杜牧擅长七言绝句,其诗立意高远,内容充实。他不满晚唐柔靡诗风,曾
立意“以坳峭矫之”。其诗风大多豪迈爽快,明丽健朗,但同时仍能注意
对文采和情韵的追求,形成了豪迈不羁与情思缠绵结合、清丽俊爽而又绰
约含蓄的艺术特色。

(c) 时代背景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任三朝宰相,对经世致用之道颇为留心;其所著《通
典》二百卷,是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受家学传统影响,杜牧一直
希望自己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然惜其一直未能得到重用。因政治上落魄
失意,他曾在扬州十年载酒行乐,倚红偎翠,过着毫无拘检的生活。这首
《赠别》(其二)就是他在与一位自己喜爱的扬州歌妓行将离别时所作。

(d) 思想内容
全诗的主题重在“送别”。诗人沉浸在即将与心爱之人离别的忧伤之中,
难以自我解脱。本想在今夜这离别的宴会上多一些欢声笑语,为自己别后
的孤寂留下一点想念,但面对自己与心爱之人即将分离的沉重现实,二人
始终无法展颜一笑,唯有相对无言,各自伤神而已。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晚唐诗歌  247

本是情意深重,而今却如无情一般,这就是为何“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
樽前笑不成”的原因。

后二句以烛喻人,表面上是说蜡烛“垂泪到天明”,实则说明自己与心上
人一夜无眠,二人屋中默坐,难舍难分,相对垂泪直到天明。

寥寥数语,作者用情之深、离别愁绪之长,毕现读者眼前,无愧为唐诗中
抒写离愁别绪之佳作。

(e) 艺术特色
全诗含思深婉,缠绵悱恻,作者用笔细腻,将自己与心上人离别前夜的难
舍难分之情刻画毕肖,不言别愁而别愁自在,不语离恨而离恨已深。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作者将自己

的感情移于燃烧的红烛,比喻形象生动,传神再现了自己与心上人依依不

舍,一夜无眠,相对垂泪的惜别场景,与李商隐之“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异

曲同工之妙。

9.1.2 《秋夕》
《秋夕》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一个失意
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境。

《秋夕》 杜牧

银烛[1]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2]扑流萤。

天阶[3]夜色凉如水,卧看[4]牵牛织女星。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48  第九章 晚唐诗歌

(a) 注释

[1] 银烛:银色的蜡烛。

[2] 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3] 天阶:天庭上宫殿的台阶。“天阶”另一版本为“天街”。

[4] 卧看:卧着抬头望天。另一版本作“坐看”。

(b) 思想内容
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寂寞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全诗的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

秋日夜晚,精美的银烛发出微弱的光芒,屋中绘制精致的屏风亦凭添了一
抹凄凉的颜色;深宫寂寂,这位独坐无聊的抒情主人公只能轻摇团扇,扑
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中国古代有“腐草化萤”之说,这种说法虽不科学,但萤火虫确实总是生
活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宫女住所亦有流萤飞过,可见其生活
环境之寂寥凄冷。而那宫女手中所拿的“轻罗小扇”,又不禁使人联想起
班婕妤《怨歌行》中那把曾经“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却最终被“弃
捐箧笥中”的团扇。

团扇虽好,但夏日一过便是无用之物;恰如那些曾经得尽君王宠爱的后宫
女子,一但韶华不再,便亦如秋凉团扇一般被弃置不顾,恩情断绝。故中
国古代诗词中常以“秋凉团扇”喻弃妇;作者此处所言“轻罗小扇”,亦
暗含着诗中这位持扇宫女被弃失意的命运。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晚唐诗歌  249

后两句“天阶月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暗示着夜已深沉而宫人依旧
独坐未眠,抬头仰望着相隔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天上的牵牛织女虽隔河相望,但一年终究还有一次相见之时,反观自己独
居深宫,孤独寂寥,不知何时才能像牵牛织女一样,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
温暖。

寥寥数语,写尽失意宫女心中的落寞与期盼——对于这些宫女来说,宫门
一入,便在无“自由”可言,只能终身被困在这看似华贵与尊容的黄金牢
笼之中,非死不得出;其中侥幸得宠者寥寥无几,更多的则是像这位轻摇
小扇的失意宫女一样,忍受着常年的寂寞,其中一切辛酸,尽在不言之
中。

(c) 艺术特色
欧阳修《六一诗话》载梅圣俞论诗云:“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
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梅氏此言恰好可以说明本诗之艺术特
色。

全诗一、三句写景,作者仅用寥寥数语,便将深宫秋夜之景色全景式地呈
现在读者眼前。银烛秋光,本已使读者感受到秋风乍起的十足寒意;而又
着一“冷”字辅之,更为全诗平添几分凄清孤冷的气氛。天阶月色,本已
道尽失意宫人夜深不寐之孤寂,而又以“凉如水”三字加之,不唯使读者
感受到月色之冷,亦进一步渲染了深宫寂寥的清冷之境。

诗的二、四两句则重在宫女,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纵观全诗,无一语抒情而其情自现,使人读罢全诗后亦为这位失意宫人的
不幸命运洒下一掬同情之泪。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50  第九章 晚唐诗歌

自测 9.1

1. 请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谈谈杜牧《赠别》(其二)中“蜡烛有心还
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的表现手法。

2. 请结合所学知识尝试还原杜牧《秋夕》一诗中四句的画面描述。

活动 9.1

政治失意的杜牧在扬州曾有过一段依红偎翠,风流恣意的行乐生活。晚
年的杜牧对自己这段毫无拘检的生活颇为后悔,曾有“十年一觉扬州
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之叹。请结合你所学过的知识,试论述你对杜牧
生命历程的理解和感受。

9.2 李商隐诗歌选读

9.2.1 《夜雨寄北》
这首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时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一说为友人)的一首七
言绝句,表达了对妻子(友人)的思念之情。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1],巴山夜雨涨秋池[2]。

何当[3]共剪西窗烛,却[4]话巴山夜雨时。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晚唐诗歌  251

(a) 注释

[1] 期:期限。

[2] 池:池塘。

[3] 何当:何时才能。

[4] 却:再;又。

(b) 作者简介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现在
河南沁阳)人。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也是晚唐文坛和诗坛上最为出色的
作家之一。他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其所
作骈体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
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李商隐早年得令狐楚赏识,曾得令狐楚亲
自指点习作今体文(这里指骈文),后又在令狐楚之子令狐绹的帮助下得
中进士。

开成二年(837)年底,令狐楚病逝,李商隐于次年春入泾源节度使王元茂
幕任职。王元茂爱其才高,将自己最小的女儿许配给他。当时恰逢朝廷牛
李党争激烈之时,由于令狐父子属牛党要员而王元茂则被视为亲近李党的
武将,故李商隐此举被牛党内部视为忘恩负义,从此为令狐绹所不满。艰
难求生于牛李党争夹缝之中的李商隐亦因此而一直沉沦下僚,辗转于各个
幕府之间,尝尽世态炎凉,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
处)。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52  第九章 晚唐诗歌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
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敏感孤介的个性加之生存于党争夹缝之中的
艰难,使得“多感”、“有情”及其所带有的悲剧色彩都成为李商隐诗歌
中表现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元好问语)之憾。

据《新唐书》记载,李商隐作品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
十卷,《玉奚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后人搜集其遗文
(包括骈、散、赋各体)并加笺注,其中清人冯浩《樊南文集详注》、钱
振伦《樊南文集补编》较详。现存的笺解评点本以冯浩《玉溪生诗集笺
注》、和今人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最为详尽。

(c) 时代背景
此诗作于旅居巴蜀之时无疑,然诗题中“寄北”的对象究竟是妻子还是友
人,历来说法不一。南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
清·冯浩注云:“语浅情深,是寄内也。然李商隐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
题,故仍当作‘寄北’。”因商隐妻卒于大中二年春夏之交,故冯浩认为
李商隐曾于大中二年(848)有一次短期的巴蜀之游,期间作此诗寄给北地
的妻子。

(d) 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诗。
诗人当时旅居巴蜀,本欲早日归乡却无奈秋雨绵绵,交通中断,归程受
阻,故全诗以“君问归期未有期”开篇,既回答了妻子(或友人)对归期
的询问,又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在此时的诗人心
中,是多么盼望能尽快回到家乡,与妻子(友人)一叙离别之后的思念之
情和旅途之中的所见所闻。奈何秋雨绵绵,自己被困其中,眼见“巴山夜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晚唐诗歌  253

雨涨秋池”而身边竟无可以叙话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
人倍感孤独、凄凉。

后两句作者将笔锋转向团聚后的设想。如果说前两句给人以孤寂冷落之感
的话,那么后两句对团聚之后的设想显然为全诗平添了一抹温暖的颜色。

诗人设想秋雨过后能尽快返回家乡,与妻子(友人)秉烛夜谈,共话此时
独自一人身处巴山夜雨之中的情境。

(i) 一方面可见诗人因独处夜雨之中倍感冷清,则思乡之情愈加浓重;

(ii) 从另一方面来讲,正是这浓郁的相思之情使得诗人对相聚之后的温
馨场面更多了几分期盼。

艺术上“盼”的魅力亦由此得以展现。

这首仅有28字的小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
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e) 艺术特色

(i) 全诗语言朴素、细腻、深婉,含蓄深刻
作者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将自己因秋雨阻隔而滞留他乡的孤寂冷
落之情和对归乡相聚后共话西窗的期盼娓娓道来,蕴无限深情于质
朴无华的语言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ii) 寓情于景,字字皆有景有情
全诗的妙处之一在于能够融情入景,字字写景而字字有情。诗人以
“夜雨”、“涨秋池”写秋雨之连绵不绝,既传神地描绘出巴山秋
夜大雨倾盆,池水为之涨满的景象,亦是借以抒写自己孤身一人置
身其中、无人共话的孤独和烦闷;以“共剪西窗烛”写归家相聚后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54  第九章 晚唐诗歌

自己与妻子(友人)温馨共话的场面,将此时的孤寂与未来的喜悦
交织,既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亦是
传达自己对归乡的热切期盼。

故徐德泓《李义山诗疏》赞曰:“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
情,不写而自深矣。”可谓行家中的之评。

自测 9.2

试举例说明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9.2.2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
题。这首《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究竟为何所写历来众说纷纭,一般多认为这是
一首爱情诗。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1],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2]但愁云鬓[3]改,夜吟应觉[4]月光寒。

蓬山[5]此去无多路,青鸟[6]殷勤为探看。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晚唐诗歌  255

(a) 注释

[1] 丝方尽:此处“丝”与“思”谐音,意为除非自己生命结束,思念
才会停止。

[2]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

[3] 云鬓:形容妇女浓黑而柔美的鬓发。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古辞〈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
镜帖花黄。”

[4] 应觉:此处是设想之词。

[5] 蓬山:即蓬莱山;相传为仙人所居。

南朝梁·沈约《桐柏山金庭馆碑》:“望玄洲而骏驱,指蓬山而永
骛。”

[6] 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 三危之山,三青鸟
居之。”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
也。”

(b) 时代背景
以“无题”为诗题,是李商隐的创造。此诗向来解释纷歧,或谓此诗意在
言其十五六岁学道时与灵都观女宋华阳之间的爱情;或谓此诗系其思念亡
妻之作。据后人考证,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约有20首,而
这首《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56  第九章 晚唐诗歌

(c) 思想内容
全诗代以女性之口吻抒写爱情,写得既朦胧婉曲而又深情无限。

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两句说尽了一对有情人之间的
离愁别恨。其中的两个“难”字:一是指二人相会之难,二是指二人别离
之后内心的痛苦难堪。

前人诗中曾有类似的诗句,均通过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相思别离之苦。
如:

曹丕《燕歌行》:“别日何易会何难”

宋武帝刘裕《丁都护歌》:“别易会难得”

作者从前人诗句中更推进一步——正因为这对有情人每次的相逢都是那样
短暂而艰难,故离别之后相思的痛苦便更令人难以忍受;进而更使人感受
到抒情主人公心中那份细致缠绵的刻骨相思。

抒情主人公本已因相思而伤怀不已,意欲排遣心中的郁闷,却又恰巧看到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凋零的景象,自然联想到自己此时内心的伤痛和
不幸的境遇亦如这凋零的百花一般,心中更加悲怀难遣。

颔联以春蚕蜡炬作比,将这种“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加细致
曲折。此时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恰如这吐丝至死的春蚕和成灰始干的蜡炬
一般绵延无尽。纵然相会无期,前途未知,但自己的眷恋却如这蚕丝和蜡
泪一般执着而缠绵。哪怕承受再多的痛苦和悲伤,也要坚持一辈子。

字里行间,抒情主人公用情之深、对感情追求之执着热烈毕现其中。可谓
至情至性之言,它早已成为超越了单纯的爱情而具有执着人生的永恒意
义。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晚唐诗歌  257

走笔至颈联,作者的笔触由对抒情主人公内心相思的表现转向外向意念活
动的描写。

上句写抒情主人公因饱受相思的痛苦而夜不能寐,晨起对镜梳妆时才发现
自己容颜憔悴,一头乌黑的鬓发亦因为这入骨的思念而不断脱落。

下句则想象自己的心上人也一定在被相思之苦所折磨,大概也经常夜不能
寐,对月吟诗,以此抒怀吧。

作者此处传神地表现出这一对有情人两心相眷,两情依依,令人不觉为之
动容。

抒情主人公心中的想象愈具体,其内心与恋人相见的渴望便愈加强烈,奈
何二人相见无期,故只能寄希望于那充当西王母使者殷勤青鸟能够飞到心
上人身边,捎去自己心中那份最深的思念——这便是尾联中那近乎无望中
的希望,虽然相会依旧无期,但“青鸟殷勤为探看”的结尾终究会给人以
看到希望的力量;由此亦更见二人情感之真挚。

(d) 艺术特色
全诗情挚意真,深厚缠绵。从头到尾都熔铸着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
念、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自己与心上人相见不得的失落和痛苦。诗中的
每一联都是这种复杂情感的具体反映,各联之间彼此相连,却又具有着独
特而具体的不同意境,造成一种连绵往复,细微精深的抒情效果,成功地
再现了抒情主人公珍藏于心中的那份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句中均可见李商隐对前人诗作中类似描写的借鉴。但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并非简单地蹈袭前人之陈规,而是在继承中有所创
新,以一支生花妙笔翻新和扩展前人诗作中已有之意境,使得自己所要表
现的情感更为曲折细致,丰富而深刻。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58  第九章 晚唐诗歌

这首诗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其对爱情的纯化和升华。在李商隐为数不多的这
类诗作中,女子的爱情不再是前代一些作家用以玩赏的花瓶,而是一种明
净纯真、缠绵悱恻的真情再现,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比较罕见的。

自测 9.3

请结合自身阅读体会谈谈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春蚕到
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有何特色?

活动 9.2

唐诗中以“游子思归”为主题的作品非常多,试找出几首并将其与《夜雨
寄北》作比较说明。

9.3 皮日休、罗隐诗歌选读

9.3.1 皮日休《汴河怀古》(其二)
在唐诗中众多以隋炀帝开运河这一历史题材为吟咏对象的作品中,皮日休这首《汴
河怀古》(其二)是较为突出的一首。全诗在批判隋炀帝罔顾民生、为一己享乐而
开河的同时能看到开凿大运河带来的积极一面,可谓别具一格。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1],共禹论功[2]不较多。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晚唐诗歌  259

(a) 注释

[1] 水殿龙舟事:隋炀帝为行乐江都,调动了数以万计的人力、物力和
才力,其间耗费民脂民膏无数,亦成为加速隋朝灭亡的催化剂。

[2] 共禹论功:作者这里肯定了隋炀帝开运河为南北交通便利做出的贡
献,认为其功绩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相比的。

(b) 作者简介
皮日休(834?-883?),字袭美,一字逸少,襄阳竟陵(今湖北省天门
市)人。尝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诗
人、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

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入京应进士试不第,退居寿州(今安徽寿县),
自编所作诗文集《皮子文薮》。八年再应进士试,以榜末及第。曾在苏州
刺史崔璞幕下做郡从事,后入京任著作佐郎、太常博士。僖宗乾符二年
(875)出为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军,任翰林学士。巢败,不知所
终。

皮日休诗文兼有奇朴二态,其中不乏关心民间疾苦之作。他和陆龟蒙、罗
隐的小品文被鲁迅誉为唐末“一榻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小品
文的危机》)。《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
氏鹿门家钞》多部著作。

(c) 时代背景
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而成,是大运河的
主干一段,故习惯上称之为汴河。隋炀帝为一己行乐而开掘大运河,耗费
民脂民膏无数,隋朝亦因此而迅速灭亡。唐代诗人在吟咏这一题材时多着
眼于单纯批判隋炀帝享乐误国,甚至有“隋亡于大运河”之说。而皮日休
这首《汴河怀古》却能从正反两方面做出客观分析,可谓独具匠心之作。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60  第九章 晚唐诗歌

(d) 思想内容
全诗以“尽道隋亡为此河”起笔。从前人所谓“隋亡于大运河”这一主流
论调说起,却马上以“至今千里赖通波”反面设难,予以辩驳。

历史上很多人都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视为祸国殃民、加速亡国之举,但从
客观上讲,大运河的开通使南北交通更加便利,无论是对南北之间的经济
往来和文化交流还是全国的政治统一都有非常明显的积极影响,历史作用
深远。此句突出强调大运河的百年之利,一反前人众口一词的论调却又不
违背常理,可谓生花妙笔。

值得注意的是,大运河的开通固然有利于后世,但在当时却仅仅是隋炀帝
行乐江都的工具而已。据相关史料记载,当年运河竣工之后隋炀帝率二十
万众出游,其间耗费民脂民膏无数,奢侈浪费为历史所罕见。

作者此处虽未明言自己对隋炀帝此举的厌恶,却在下句举出大禹治水的业
绩来相比——倘若隋炀帝不是为了行乐江都这样的“水殿龙舟事”而开凿
运河,那么就其所开大运河造福后代的功绩来讲,简直可以与大禹治水之
功相提并论。作者此处一针见血地指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隋炀帝本
人的穷奢极欲,不恤民生;因此世人批判的矛头亦应该指向隋炀帝本人而
非大运河。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可知,晚唐统治者的腐败与昏庸几乎就是
在走亡隋的老路。作者在此着意重提这一历史事件所带来的经验教训,可
谓震聋发聩之声。

(e) 艺术特色
全诗立意新奇,议论精辟。

作者能够一改前人“尽道隋亡为此河”批判的口吻,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为汇通南北带来的便利与其不恤民生,一味追求个人享乐的奢靡出游分开
来看,在把自己批判的矛头指向隋炀帝的同时亦为大运河本身洗清了“亡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晚唐诗歌  261

隋”的罪名。巧妙“翻案”而又恰在情理之中,在晚唐数量众多的“翻案
”诗作中,亦可谓别具一格。

9.3.2 罗隐《蜂》
这首诗赞美了辛勤劳动的蜜蜂,同时亦暗含着作者对不劳而获者的不满和痛恨。

《蜜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1],无限风光尽被占[2]。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a) 注释

[1] 山尖:山峰。

[2] 无限风光尽被占:指蜜蜂到处采花酿蜜。

(b) 作者简介
罗隐(833-910),本名横,字昭谏,余杭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屡举
进士不第,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始为衡阳主簿。广明中遇黄巢攻陷长
安,归隐于池州,晚年投奔镇海节度使钱镠,辟为从事,后又表奏为钱塘
令,迁著作郎。

后梁开平二年(908),授给事中,次年迁盐铁发运副使。寓于萧山,卒年
77岁。

罗隐善小品文,多讽刺之作,其《谗书》五卷,颇负盛名。罗诗风格近于
元、白,雄丽坦直,通俗俊爽。有《罗昭谏集》。罗隐的小诗颇有情趣,
语言简朴明白,且寓意匪浅,往往暗含着人生哲理。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62  第九章 晚唐诗歌

(c) 思想内容
蜂与蝶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多为风韵的象征。然而按罗隐诗中所言,
则蜜蜂劳碌一生,辛勤酿蜜,其不畏艰难,勤勉奉献的精神更值得我们称
颂和赞美。作者此诗既是在写蜂,亦是在借蜂比喻那些终日辛劳,努力为
社会创造财富的人,而结尾一句“为谁辛苦为谁甜”则更暗含着作者对那
些饱食终日的不劳而获者的不满和讽刺。

(d) 艺术特色

(i) “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是这首诗的第一大艺术特色。

全诗的寓意主要集中于后两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的喟叹上,这些一生辛苦的蜜蜂辛勤酿蜜之后却只能收获“辛苦
”,其酿造的甘甜则被他人轻松占有,虽然劳碌奔忙去终无所得。
然而作者在前两句却极尽夸张,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
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
光”,似与题旨矛盾。作者此处正是运用了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
手法,为末二句作势。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
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更为强
烈。

(ii) “叙述反诘,唱叹有情”亦是本诗的一大特色。

全诗采用夹叙夹议手法,在结尾处以反诘语气写议论之笔,全诗前
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
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
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将蜜蜂辛苦奔忙
却一无所得之意突显出来,进行反复咏叹,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
内心中的怜悯之情。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晚唐诗歌  263

(iii) 语言简朴无华

全诗抓住蜜蜂的特点,将作者心中的赞许与讽刺皆从平白如话的语
言中道出,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
所悟,更觉其中寄有人生感喟。

自测 9.4

1.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皮日休《汴河怀古》一诗中是如何巧用“翻案
法”的?

2. 试说明罗隐《蜂》的比喻与讽刺手法。

活动 9.3

试以上两首诗的内容为主题,写一篇与时事有关的议论文。

 晚唐诗坛随着朝代的没落,诗人咏怀个人际遇或朝代兴亡时,多了一份哀叹之
感。

 杜牧的《赠别》(其二)抒写诗人与一位妙龄歌妓之间的留恋惜别之情;《秋
夕》则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表达了对妻子(友人)的思念之情;《无题·相见时难
别亦难》则是一首爱情诗。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
264  第
第九章 晚唐诗
诗歌

 皮日休的《
《汴河怀古》在
在批判隋炀帝罔顾民生、为
为一己享乐而开
开河的同时能看

到开凿大运
运河带来的积极
极一面,可谓别
别具一格。《
《蜂》这首诗赞
赞美了辛勤劳动

的蜜蜂,同
同时亦暗含着作
作者对不劳而获
获者的不满和
和痛恨。


杜牧 晚唐

李商隐 落日
皮日休 哀叹

罗隐 留恋惜别
《赠别》(其
其二) 孤独
《秋夕》 凄凉
《夜雨寄北》 思念
《无题·相见
见时难别亦难》 爱情
《汴河怀古》 辛勤劳动
《蜂》


朱学勤,(2006
6).《唐诗宋词
词元曲鉴赏》,
,上海:上海
海辞书出版社。


章培恒、骆玉明
明,(2002).《中国文学史》
》,上海:复
复旦大学出版社
社。


刘学锴、余恕诚
诚,(1988).《李商隐诗歌集
集解》(五册
册),北京:中
中华书局。


杨春俏、吉新宏
宏注析,(2005).《中晚唐抒
抒情诗选》,三亚:南海出
出版公司。


施蛰存,(1987
7).《唐诗百话
话》,上海:上
上海古籍出版
版社。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 宋代诗歌
预期学习成果
学完本章后,你将能够:

1. 了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杨万里和朱熹的生平;

2. 鉴赏欧阳修《戏答元珍》、王安石《泊船瓜洲》、苏轼《和子由渑
池怀旧》、黄庭坚《寄黄几复》、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其二)和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等诗篇,了解诗歌的时
代背景,分析并举例说明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 导言
诗歌的发展在唐朝已经达到了顶峰,后来的诗人无论有多大的作为都无法超越前人
的表现。一般人都说,宋诗不及唐诗,因为宋诗“多议论”、“言理不言情”、
“以文作诗”、“俚俗而不典雅”。其实,这是宋诗受了古文运动和理学盛行的影
响,避开了典雅华丽的雕镶,而走上了散文化的道路,而入于议论的发挥。这固然
是宋诗的缺点,但也是宋诗的长处。所以说,宋诗是有其特色的。在文学史上,仍
占有相当高的地位。

在本章里,我们将与你一起了解、赏析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杨万里和
朱熹等诗人的代表作品。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66  第十章 宋代诗歌

宋代诗歌

杨万里
欧阳修《戏答元珍》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其二)
王安石《泊船瓜洲》 黄庭坚《寄黄几复》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
(其一)

图表10.1:本章学习内容思路图

10.1 欧阳修、王安石诗歌选读

10.1.1 欧阳修《戏答元珍》
这首诗作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当时作者因上疏为范仲淹辩护而被贬为峡州
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县令。诗题中提到的“元珍”是作者友人丁宝臣的字,丁
宝臣当时担任峡州判官。这首诗描写了夷陵一带春天时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孤寂
之感和自我排解、宽慰之意。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1],二月山城[2]未见花。

残雪[3]压枝犹有橘,冻雷[4]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5]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6]。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宋代诗歌  267

(a) 注释

[1] 天涯: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2] 山城:此处是指作者被贬的地方夷陵。

[3] 残雪:初春天气尚冷,冬天的雪还没有完全融化,故称“残雪”。

[4] 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上句提到初春依旧有雪,故此处称“冻
雷”。

[5] 归雁:春天大雁从南方返回北方,故称“归雁”。

[6] 物华:美好的事物。

(b)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
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因其家中有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
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其本人“一老翁”,故自号“六一居
士”。

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
宗时,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他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是范仲淹庆
历新政的支持者,卒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喜奖掖后进,
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他的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
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刘熙载《艺概》中曾有“冯延巳词,晏同叔得
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之评。今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68  第十章 宋代诗歌

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理论与韩愈一脉相承,重视道统和文统。在文和道的关
系上,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认为“大抵道胜 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博学多才,一生著述繁富,除文学外,在经学研究上亦颇有建树。
其所作《诗经》、《易经》、《春秋》研究,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
见解。

欧阳修在金石学方面亦有开辟之功,他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
物、铭文碑刻上千,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
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此外,欧阳修的史学成就尤伟,除参加修定《新唐书》二百五十卷外,又
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
戒。

(c) 时代背景
欧阳修早年为官时勇于言事,丰节凛然。

据《宋史·欧阳修传》记载,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因上疏言
事造贬,朝臣多上疏营救,唯左司谏高若讷“以为(范仲淹)当黜”。欧
阳修做《与高司谏书》,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后因此被贬为夷
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县令,这是欧阳修政治生涯中第一次遭受重大挫
折。这首诗作于其被贬夷陵令后的第二年春天。作者在诗中委婉表达了自
己政治上遭受挫折后谪迁山乡的落寞情怀及其自为宽解之意。

(d) 思想内容
这首诗以荒凉的山城春景衬托自己被谪山乡后的孤寂落寞之情,篇末故作
自我宽慰之语,全诗委婉含蓄,真实感人。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宋代诗歌  269

全诗开篇即以“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开篇,点明贬谪地恶
劣的自然环境。早春二月,其它地方早已是春花烂漫之时,但在这里却依
旧是一篇荒凉和孤寂。

作者此处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的恶劣,实则亦暗含朝廷政治环境险恶,像
自己这样的谪迁之人早已不被朝廷所关注,故亦感受不到“春风”吹来。

颔联二句写作者早春所见。

虽然世事险恶,自然条件恶劣,但作者仍能从中发现如“残雪压枝犹有
橘,冻雷惊笋欲抽芽”这样的自然之美和生活之乐趣——虽然春寒料峭,
残雪尤在,但自己却可以品尝到夷陵特产的蜜桔;而地下的春笋虽被冰雪
覆盖,但声声春雷预示着其必将冲破一切阻力。

颈联两句重在抒发作者内心中的苦闷和思乡之情。

夜间听到北归的大雁啼鸣,身处边远山乡的作者心中不禁涌起浓郁的思乡
之情;新年又至,春回大地,看着眼前那些因春天的回归而逐步焕发新生
的事物,作者又不禁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老去。

尾联两句颇有自我宽慰之意。

表面上看似是在说自己曾经做过洛阳的留守推官,见过洛阳名园中的姹紫
嫣红,因此即便是这里的野花晚开几日,亦不会有“花开不曾见”之遗
憾;实则亦委婉表现了自己内心中的无奈和苦闷。

全诗寄寓了作者被贬之后内心的复杂感触,但并无太多消沉之意,可见作
者亦在努力寻求以理性来解脱,故从中亦可见其立志“不做戚戚之文”之
意。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70  第十章 宋代诗歌

(e) 艺术特色

(i) 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达内心深沉的感受
这首诗的特色之一在于能够以小见大,借“未见花”这样的日常小
事表达自己内心的深沉感受和复杂情绪。

(ii) 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学思想中“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
作者以“春风”和“花”比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是对中国古代
自屈原《离骚》以来形成的“香草美人”比兴传统的进一步拓展。
虽然作者内心始终怀有明君不会抛弃贤臣的信念,但现实生活中自
己所经历的一切却让他不禁发出“春风疑不到天涯”的疑问,内心
中的矛盾与痛苦亦由此而来。然而全诗并无太多怨怒消沉之意,作
者仅以“戏答”略表内心之落寞,亦可见其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学思
想中“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的继承。

(iii) 语言自然、浅显、流畅
全诗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写得工整、自然、流畅,意脉含
蓄而绵细。作者本人对其首二句颇为得意。认为“若无下句,则上
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峡州诗说》)。后人亦赞
其“起得妙”,认为两句一因一果,显得既有波折有不流于平板无
味。全诗环环相扣,脉络相连,以八句诗构成一个流动而连贯的整
体,这无疑是继唐人作诗以平列的意象、断续或跳跃的衔接取胜后
的又一新路。

(iv) 以理入诗
全诗于走笔之间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哲理性的思考,体现出宋诗重理
趣的特征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宋代诗歌  271

10.1.2 王安石《泊船瓜洲》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一生致力于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
争,力图通过变法来实现国富兵强的目的,但由于变法过程中出现操之过急,用人
不当等问题,他两次经历了因推行新法而罢相。面对仕途的坎坷,晚年的王安石对
政治早已心灰意冷,隐居金陵带来的生活和心情的变化,亦使其创作出较多描写湖
光山色的精致小诗,这首《泊船瓜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1]瓜洲[2]一水[3]间,钟山[4]只隔数重[5]山。

春风又绿[6]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7]?

(a) 注释

[1] 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公元209年,孙权把首府自吴
(苏州)迁此,称为京城。公元211年迁治建业后,改称京口镇。
东晋、南朝时称京口城。为古代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

[2] 瓜州:镇名。在江苏省邗江县南部、大运河分支入长江处。与镇江
市隔江斜对,自古便是长江南北水运交通要冲。又称瓜埠洲。

唐•张祜《题金陵渡》诗:“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3] 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
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等。这里的“一
水”指长江。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72  第十章 宋代诗歌

[4] 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读shù chóng):几层。

[6] 绿:吹绿。

[7] 还(读huán):回。

(b)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
因其曾封荆国公。世人又称其“王荆公”。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他早年在鄞县、舒州等地作地方官,积累了外任的从政经验。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他
力图通过新法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由于其变法程度过于激烈,且急
于求成,所以尽管其得到了神宗的支持,但还是引起了保守势力乃至主张
稳健改革的苏轼等人的反对,进而引起了北宋历史上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新
旧党争。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罢相退居江宁。从此退出政治舞台,过着闲居
生活。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王安石病逝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
钟山。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贵致用”,其诗“学杜得其瘦硬”,
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
作。

他的散文理足气盛而不盛气凌人,“往往束千百言十数转于数行中”,论
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欧阳修曾作诗赞王安石:“翰林风
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宋代诗歌  273

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一洗五代旧习”,
境界醒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
世。

(c) 时代背景
在历经了因推行新法而罢相的政治挫折之后,年过半百的王安石此次再度
赴任显得十分勉强,而这首诗恰恰就是诗人这种赴任的无奈和急欲归乡的
写照。

(d) 思想内容
王安石写作此诗之时,正是其身负王命,再次北上任职之时。诗人泊船瓜
州,回望故乡,心中的眷恋与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被迫赴任的无奈与思念
故乡之情交织在一起,遂有本诗。

全诗开篇“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二句从空间上强调了自己
此时停泊的瓜州与家乡的距离之近。诗人回首南望,故乡那些熟悉的山山
水水仅在一水之间、数山之外。

这种空间距离上的近恰恰反衬出诗人心里距离的远——故乡仅在咫尺之遥
却无法回归。自己年过半百,本已再无意于朝廷之上的是是非非,却奈何
王命不可违,只能勉强上路。诗人心中对故乡的眷恋不舍之情由此自然流
露出来。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全诗的重心所在。

春风有情,年年赋予这江南以绿色的生机;而自己却不得不在这江南三
月,草长莺飞的季节远离家乡,再次赴任。此去凶吉未卜,前途渺茫,不
知何时才能再回到自己的家乡,静心欣赏这“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景
呢?想到此处,诗人不禁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将自己的乡愁
之情发挥到了极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74  第十章 宋代诗歌

(e) 艺术特色

(i) 采用“以近写远”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的主旨是浓浓的乡愁的抒发,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和次
句“钟山只隔数重山”运用以近写远,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写出
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不舍。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自己与美丽
的故乡渐行渐远;诗人泊船瓜洲,眺望故乡,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ii) 用语生动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历来为世人所称道,常被人视作“文字
频改,工夫自出”的典范。

洪迈《容斋续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
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
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足见作者
锤炼字句之匠心。

许顗《彦周诗话》亦赞其“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

(iii) 文句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结句水到渠成地将作者满怀的乡愁之情抒写到了极致,时令虽改,
但思归未得;如一声喟然长叹,将诗人勉强出仕、思归不能的矛盾
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自测 10.1

1. 试举例说明欧阳修《戏答元珍》所显露的理性和积极精神。

2.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历
来为世人所称道的名句,请从修辞角度分析其艺术手法。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宋代诗歌  275

活动 9.1

宋代诗人喜以议论入诗,抒情之余又含哲理。试以上两位诗人的作品说
明之。

10.2 苏轼、黄庭坚诗歌选读

10.2.1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这首诗是苏轼嘉祐六年(1061)赴凤翔签判任时所作。此前他与弟弟苏辙在郑州分
手。苏辙过渑池时写下了《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为此和诗,写下了这首《和子
由渑池怀旧》。诗题中“子由”是苏轼弟弟苏辙的字。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1]已死成新塔,坏壁[2]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3]嘶。

(a) 注释

[1] 老僧:此处指奉闲和尚,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
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2] 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三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
曾寄宿奉闲僧舍 并题诗僧壁。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76  第十章 宋代诗歌

[3] 蹇驴:跛蹇驽弱的驴子。

《楚辞•东方朔〈七谏•谬谏〉》:“驾蹇驴而无策兮,又何路之能
极?”

王逸注:“蹇,跛也。”

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忽有一人,中形,赤髯如虬,乘
蹇驴而来。”

(b)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眉州(今四川省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
豪放派词人代表,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自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
“苏东坡”。

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
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

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注重政策的实
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
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苏轼曾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等任地方官。他在任时勤于政事,尽己所能为治下百姓谋福利,颇有政
声。

由于新旧党争的牵累,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其政
治才干。他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59岁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
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和人生,
使他的创作更深刻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
府》等。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宋代诗歌  277

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数量最多(共2700多首),其诗歌题材多样。苏辙
《东坡先生墓志铭》谓其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近人朱自清亦赞
其诗“气象宏阔,铺叙婉转,子美之后,惟一人而已。”苏轼才高博学,
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故能纵意所如,触手
生春,使人读之颇觉新鲜生动,层出不穷。

(c) 时代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嘉祐六年(1061)赴凤翔签判任时所作,此前他与弟弟苏辙
在郑州分手,苏辙过渑池时写下了《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为此和诗,
写下了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

(d) 思想内容
这首诗是苏轼早年的作品,此时的苏轼刚刚登上政治舞台不久,他一方面
锐意进取,另一方面亦隐约感受到了宦海风波的凶吉难测。全诗意境飘逸
恣肆,已初现东坡诗之本色。

全诗首联一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劈空而来,直奔人生诸多烦恼之要宗—
—这漂泊不定的人生,到底像什么呢?面对这一问题,诗人给出的回答是
“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一回答化用了《景德传灯录》中天衣义怀禅师之
语“雁过长空,影沉寒冰;雁无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既深刻简练
而又形象生动,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颔联“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二句紧承上联。

在作者看来,人生之来去匆匆恰如鸿雁踏雪时所留的指爪,待到鸿雁飞
去,谁还会计较那曾经遗留在雪地上的一痕半爪?既然如此,那么人生的
悲欢得失亦只是生命的常态而已,往事只不过是时间的痕迹,又何必纠结
于往事而不能继续前行呢?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78  第十章 宋代诗歌

颈联紧扣苏辙和诗“怀旧”之原意。

作者抚今追昔,想起昔年与弟弟一同进京应试时路过渑池,曾借宿僧房,
与老僧奉闲共话甚欢,赋诗寺壁。而今老僧已然圆寂,禅房的墙壁亦破损
不堪,再也寻找不到当年的痕迹了。

物是人非,时过境迁之感油然而生。但是,这种充满了变数的人生并不意
味着人生的盲目,过去的东西虽然已经消散,但并不意味着它从未存在
过。

全诗以“往日崎岖曾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作结。

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
对必然性的寻求;恰如骑着跛蹇驽弱的驴子奔波在艰难崎岖的崤山道上一
般,虽然前路艰险,但依旧要带着希望和信念上路。

(e) 艺术特色

(i) 融说理于叙事、写景之中
在苏轼创作的所有诗歌中,最为人称道的一类便是从日常生活中的
小事和诗人的寻常遭遇出发,抒发自我感慨甚至是人生哲理的诗
篇。

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理趣诗。全诗最大的
特色便是融说理于叙事、写景之中,显得内蕴深厚而又诗意盎然。

长于说理是宋诗的一大特色,但他人诗作中往往存在着过于注重说
理而显枯燥乏味之弊,苏轼此作成功避免了这一缺点,可谓理趣诗
之佳篇。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宋代诗歌  279

(ii) 语言流畅明快,恣肆豪放
全诗语言流畅明快,恣肆豪放,特别是前两联“鸿爪雪泥”之喻意
蕴丰富,浑然一体,显示了作者雄健的才气和天资高妙,如行云流
水,一气呵成。

清代纪昀曾赞其“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
坡之本色”,可谓评家之至语。

10.2.2 黄庭坚《寄黄几复》
这首诗题下原有自注“乙丑年德平镇作”,可知此诗为黄庭坚神宗元丰八年监德州
德平镇时作。诗题中提到的“黄几复”是诗人少年时的朋友黄介,诗人以诗寄友,
表达了自己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1],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2],治病不蕲[3]三折肱[4]。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5]藤。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80  第十章 宋代诗歌

(a) 注释

[1] “我居”一句:此处用《左传》典。

《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
及也。”

作者在“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
也。”

[2] 四壁立:此处化用“家徒四壁”,语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3] 蕲:通“祈”。祈求。

《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郭象注:“蕲,求也。”

《吕氏春秋·振乱》:“所以蕲有道行有义者,为其赏也。”

高诱注:“蕲读曰祈。”

宋•王安石《上蒋侍郎书》:“凡闻当世贤公卿大夫之名,则必蕲
一见。”

[4] 三折肱:古有“三折肱为良医”之语,因以“三折肱”指代良医。
肱,上臂,手臂 由肘到肩的部分。

[5] 瘴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宋代诗歌  281

(b)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
江西省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
士,历官叶县尉、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
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元祐元年为
《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绍
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安置黔州
(今四川彭水)等地。

崇宁二年因湖北转运判官陈举参奏其旧作《荆南承天寺塔记》中有“幸灾
谤国”之语而再获谪命,羁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崇宁三年(1104)五
月至贬所,崇宁四年(1105)年卒,年六十一,私谥文节先生。有《豫章
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

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上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其诗今存1900多首。黄
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尤其注重追求鲜明的艺术个性,从
而创造出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北宋末到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
形成了著名的“江西诗派”,成为两宋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现象。

(c) 时代背景
这首诗是黄庭坚神宗元丰八年监德州德平镇时所作。黄几复,名介,是黄
庭坚少年时的朋友。黄庭坚与黄几复交情很深,曾多次作诗相赠。这首
《寄黄几复》是黄庭坚诗歌的代表作,诗中在称赞黄几复廉正、干练、好
学的同时亦对其垂老沉沦的处境,深表惋惜。情真意厚,感人至深。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82  第十章 宋代诗歌

(d) 思想内容
全诗以“我居北海君南海”开篇,从叙述二人目前为官的地点起笔。

二人少年时即为好友,如今却南北分离,彼此所居之地一在山东,一在广
州,可谓相隔万里。故诗人方有“寄雁传书谢不能”之叹。此处用西汉时
苏武牧羊北海时鸿雁传书之典,更进一步强调了自己与友人空间距离上的
遥远,表现出自己浓浓的思念之情。

颔联二句紧接首句之意——上句“桃李春风一杯酒”追忆当年二人共聚京
城,把酒叙旧之乐;

下句“江湖夜雨十年灯”则直抒别后相思之深。

诗人此处摆脱常境,拈出“一杯酒”三字代指二人相聚痛饮之快乐,给读
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而“夜雨”、“十年灯”数字则形象地写出二人相
聚后分隔两地、各自漂泊江湖之上的寂寞和孤独,平淡之中更见诗人思念
旧友的一片深情。

颈联笔锋一转,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转向对友人才能和品格的赞扬。
“持家但有四立壁”一句用司马相如典,写黄几复家庭的贫穷;但这亦从
侧面赞扬了黄几复为官清廉,刚直不阿,故家无私产,唯有“四壁立”而
已;故有“三折肱为良医”之语。

作者此处以“治病”比喻“治国”,暗含对友人兼济之志、济世之才的赞
许和肯定。

尾联以“想见”领起,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应。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宋代诗歌  283

好友一别已十年,而今依旧有志于读书救世,恐怕两鬓早已为此而斑白了
吧?想到故人颇有治世之才却至今仍屈居为一县令,他的读书声是否还象
从前那样欢快悦耳?作者此处没有明写,而是以“隔溪猿哭瘴溪藤”一句
收束全诗,其不平之鸣,怜才之意,皆在不言中。

(e) 艺术特色
黄庭坚之诗素以鲜明的艺术个性、浓厚的文人气和书卷气而著称,他继承
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这首诗就是
一个成功范例,旧时历来被引为楷模。

全诗开篇即以经史中的散句入诗,使整首诗由整变散,更多了几分古朴之
韵;看似平淡,却又出人意料。作者与友人相隔两地,无法相见,于是自
然想到了“鸿雁传书”以解相思之苦。此处“鸿雁传书”之典如信手拈
来,化入诗句中却自然妥帖、了无痕迹;本是意在表达寄信之难,但作者
却别出心裁地使用了“谢不能”三字,将“鸿雁传书”这一熟典与“谢不
能”三字相连,立刻变陈熟为生新。面对唐人已经创造出的诗歌高峰,宋
人力求在唐诗之外另辟境界,而黄庭坚在这方面表现出的是更为强烈的自
觉性。黄庭坚讲究“点铁成金”之法,而此处亦可谓是“点铁成金”的成
功范例。

颔联在当时就已经成为众人称道的名句。张耒曾赞此联二句为“真奇语”
(见《王直方诗话》)。就整体而言,这两句均以常见之词入诗,甚至可
说是“陈言”,实在谈不上“奇”;然就整体效果而论,作者以“一杯
酒”三熟字写自己与友人相会时的痛饮之乐;以“十年灯”三字写二人自
分离之后各自漂泊的苦闷和孤独,加之以“桃李春风”和“江湖夜雨”四
字衬托,却能使读者由阳春三月的温暖联想到作者与友人相会时的愉悦与
温馨,由秋夜冷雨联想到二人一别十年,各自漂泊江湖的孤寂,更见二人
别后思念之深。二句既有写实的成分又颇具渲染之意味,寥寥数言,友情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84  第十章 宋代诗歌

之深、别离之恨尽在其中,可谓别出奇兵之语。诗的颈联和尾联叙写的重
心转向黄几复本人的治国齐家之才,表达了对朋友的关怀和深挚的友情;
重心倾向开合有致,跌宕起伏,更见二人友情之深。纵观全诗,可谓“无
一字无来处”;但读罢此诗却并不觉晦涩,诗中有的地方甚至还因活用典
故而使诗句的内涵得以丰富,足见作者之匠心独运。

黄庭坚主张“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这首《寄黄几复》中亦可见其于律
诗中运用古体声韵,造成峭拗波折的整体效果。方东树曾赞其诗“于音节
尤别创一种兀傲奇崛之响,其神气即随此以见”,可谓行家中的至评。

自测 10.2

1. 试说明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体悟?

2. 请结合黄庭坚的《寄黄几复》诗谈谈其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

活动 10.2

宋人作诗比唐人更讲究对仗、韵律,试以上两首诗分析之。

10.3 杨万里、朱熹诗歌选读

10.3.1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赠别友人时所作,诗中生动描绘了杭州
西湖夏季时的不胜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意。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宋代诗歌  285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其二) 杨万里

毕竟[1]西湖六月中[2],风光不与四时[3]同。

接天[4]莲叶无穷[5]碧,映日荷花别样[6]红。

(a) 注释

[1] 毕竟:到底;终归。

唐许浑《闻开江宋相公申锡下世》诗之一:“毕竟成功何处是?五
湖云月一帆开。”

[2] 六月中:六月中旬。

[3] 四时:四季。《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

《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4] 接天:似与天相接。

[5] 无穷:无尽,无限。此处形容莲叶极多,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
的碧绿。

[6]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

(b)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水南溪(今吉水县黄桥
乡湴塘村)人。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
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早年诗学江西诗派,后改而学习王安石和晚唐诗人的绝句,最后终于摆脱
前人藩篱,形成了独具面目的“诚斋体”。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86  第十章 宋代诗歌

杨万里少时曾习理学,讲究品节,一生关心国事。晚年受宰相韩侂胄打
压,忧愤而死,享年80岁,赐谥号文节,追赠光禄大夫。

杨万里平生著作甚丰,相传有诗两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今存
《诚斋集》有诗文一百三十三卷,有《杨文节诗集》、《杨文节易传》、
《杨文节文集》等传世。

(c) 时代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友人之作。西湖是众多文人墨客笔下吟咏不衰的对象之
一。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侧重于写盛夏这个特定时令的西湖美
景,在众多吟咏西湖的诗作中颇具别样风味。

(d) 思想内容
全诗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开篇,直入主题。

诗人以自身的体会表达出盛夏西湖美景赞叹的赞叹,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无
限的惊喜和欢欣,因而更强化了此时西湖的特别之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二句将荷叶的“碧”与荷花的“红”
两两对照,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那田田的莲叶无边无际,仿
佛与天际相接。此句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
丰富的空间造型感。荷花在红日的照耀下则更显出别样的红艳,使整幅画
面绚烂生动,仿佛使读者看到了晴空之下那摇曳于无穷莲叶之上朵朵莲
花,成为后人吟诵不衰的名句。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
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宋代诗歌  287

(e) 艺术特色

(i) 全诗语言明白晓畅,清新流利,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
给读者描绘出一幅盛夏六月的西湖莲叶图——翠绿肥大的莲叶一望
无际,仿佛与天边相接;而那盛开的朵朵莲花则因莲叶的映衬和阳
光的照射而更显红艳娇美,色彩明丽,境界开阔。这也恰恰是杨万
里诗歌“活法”的体现——即善于抓住景物瞬间即逝的变化,于细
微处更见作者之功力。

(ii) 全诗的另一成功之处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
效果。使读者在仔细品读之后如身临其境般地体会到盛夏西湖之
美,看似笔墨平淡,实则令人回味无穷。

自测 10.3

试举例说明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二)是如何体现出其诗
活泼自然的风格。

活动 10.3

西湖美景是唐宋诗人常写的题材。在众多吟咏西湖的诗作中,本篇颇具别
样风味。试搜集名家作品与本诗篇作比较,以便你对西湖的妩媚风情有更
深一层的认识。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88  第十章 宋代诗歌

10.3.2 朱熹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
受,进而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观书有感二首》 (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1]一鉴[2]开,天光云影共徘徊[3]。

问渠[4]那得清如许?为[5]有源头活水来

(a) 注释

[1]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
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
“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 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3] 徘徊:移动。这句话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
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4]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5] 为:因为。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宋代诗歌  289

(b)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
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
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
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一生致力于著述和讲学。他在文道关系问题上继承了北宋周敦颐和程
颐等人的文道观,强调道为文章之根本,文章则为“贯道之气”,是道之
枝叶;然而他在强调重道轻文的同时又认为文道一体,较二程而言。其文
学观显得更为通达。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
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此后元明清三代,一直被尊奉为封建统
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作为一代理学
名家,朱熹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及门
人所辑《朱子大全》、《朱子语录》等。

(c) 时代背景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篇。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说理;但若一味注重说
理,则很有可能变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本诗的妙处恰恰在于以生动
的形象说理,使读者在读罢全诗之后既不感觉枯燥无味,又能起到发人深
省的效果。

(d) 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以小见大,进而抒发作者读书体会的哲理诗。诗人从生活中捕捉
意象,将自身的深刻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90  第十章 宋代诗歌

全诗以“半亩方塘一鉴开”为开篇,方塘半亩,看似不大,但其中的流水
却能像镜子一样清明澄澈,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象真实地反映其
中。值得注意的是,正是由于方塘之水清澈明净,才能起到如镜子一般的
效果;而诗人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展开进一步的挖掘——方塘中的水为什
么会这样清澈呢?

若孤立地看“方塘”本身,则这个问题无法回答;于是诗人放开了眼界,
从远处找到了“方塘”的源头——正是由于“方塘”有那永不枯竭的“源
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才使得它能如此清明澄澈。

读罢全诗,读者亦会在回味之余展开思索——这小小的半亩方塘尚需“源
头活水”的不断供给方能保证塘水清澈;放之于读书求学,则意在启示我
们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才能有所进益。

这也正是这首小诗的思想意义之所在。

(d) 艺术特色

(i) 寓哲理于生动平实的生活里
全诗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深刻的哲理性,但本诗的成功之处恰恰在
于能够将抽象的哲理寓于生动平实的生活形象当中,有“理趣”而
无“理障”,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体味到作者的真正意旨之所在。

(ii) 语言自然流畅
全诗语言自然晓畅,景物描写形象生动,作者能将感性形象与其自
身的理性思考成功结合,使人读之心情澄净,大有豁然开朗之感。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宋代诗歌  291

自测 10.4

谈谈朱熹《观书有感》(其一)是如何将深刻的哲理蕴于生动的形象当
中。

活动 10.3

试以以上两首诗说明诗歌的构图与颜色搭配所形成的效果。

 在唐代诗歌辉煌成就笼罩下的宋诗,异军突起,以哲理、议论入诗,掀起另一
轮的诗歌创作高峰。

 欧阳修的《戏答元珍》描写了夷陵一带春天时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孤寂之感
和自我排解、宽慰之意;《泊船瓜洲》描写了王安石赴任的无奈和急欲归乡的
写照。

 《和子由渑池怀旧》描写苏轼刚刚登上政治舞台不久,他一方面锐意进取,另
一方面亦隐约感受到了宦海风波的凶吉难测;黄庭坚《寄黄几复》则表达了诗
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二)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赞美之情和对
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意;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描绘其“观书”的感受,
进而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
292  第
第十章 宋代诗
诗歌

欧阳修 《晓出净慈
慈寺送林子方》


王安石 《观书有感
感》

苏轼 孤寂


黄庭坚 归乡


杨万里 宦海


朱熹 故人

《戏答元珍》 思念

《泊船瓜洲》 惜别

池怀旧》
《和子由渑池 哲理

《寄黄几复》 议论


观书 朋友


袁行霈主编,(
(2010).《中国
国文学史》,北
北京:高等教
教育出版社。


李之亮,(2001
1).《王荆公诗
诗注补笺》,成
成都:巴蜀书
书社。


孔凡礼点校,(
(1987).《苏轼 册),北京:中华书局。
轼诗集》(八册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宋代诗歌  293

刘尚荣校点,(2003).《黄庭坚诗集注》(五册),北京:中华书局。

王水照,朱刚编撰,(2002).《宋诗一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程千帆编选,(2002).《宋诗精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刘乃昌选注,(2002).《宋诗三百首评注》,济南:齐鲁书社。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MODULE FEEDBACK
MAKLUM BALAS MODUL

If you have any comment or feedback, you are welcome to:

1. E-mail your comment or feedback to modulefeedback@oum.edu.my

OR

2. Fill in the Print Module online evaluation form available on myINSPIRE.

Thank you.

Centre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Pusat Reka Bentuk Pengajaran dan Teknologi )
Tel No.: 03-27732578
Fax No.: 03-26978702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