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数据通 指数 私房课 会议 Promotion 运动家 企业用户 应用下载 帮助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肇通 退出 商城 订阅

首页 经济 金融 公司 政经 世界 观点 文化 博客 周刊 图片 视听 数据 English

更多 科技 地产 汽车 消费 能源 健康 环科 民生 数字说 比较 中国改革 专题 请输入要搜索的信息

《财新周刊》 >环境与科技 >正文 4


财新私房课 好课推荐

财新周刊|2020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巡礼 财务报表 宏观经济 金融通识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0年第39期 出版日期 2020年10月12日

新冠疫情的阴影之下,2020年诺贝尔三大自然科学奖项分别褒奖了丙型肝炎病毒、黑洞和“基因魔 陈志武:用金融逻
剪”的发现者
辑洞察财富自由
4

戳此拿下

编辑推荐

新疆巴州天空上演“金星合 王小鲁:现在是保民生的关
月”天象 键时刻

健康 | 青岛疫情或源于早前码头工人感染
受新冠疫情影响,诺贝尔基金会于9月22日宣布,今年将取消12月10日在斯
德哥尔摩例行举办的颁奖典礼、庆典晚宴和舞会等活动,颁奖典礼改为线 地产 | "求助风波"后配股发债 中国恒大募资58亿
上,通过视频方式进行。

数字说 | 爆雷跑路频频出现 长租公寓前路难明


《财新周刊》 文|财新记者 徐路易 黄晏浩
《财新周刊》2020年第39期

封面报道|监管十万亿私募股   美国东部时间10月5日凌晨4点45分,黎明前的 财新周刊 | [社论]深圳40年的启示


权基金
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一片宁静,哈维•奥尔特
封面报道之二|PE发展镜鉴 财新周刊 | 监管十万亿私募股权基金
财新周刊|律师卷入“套路
(Harvey J. Alter)还在沉睡之中。85岁的他早已过
贷” 了退休年龄,但仍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临
财新周刊|外需就业继续改善 无所不能 caixinenergy
床中心输血部门做研究。
财新周刊|安邦后传:大家保
LNG投资机会密集,投资机构怎么操作
险“引战”推倒重来
出版日期 2020-10-12

  电话惊扰了奥尔特的美梦,他不耐烦地嘟囔了一
句,“谁这时候打电话啊”,并未理会。5分钟后,电话铃声再次响起,奥尔特继续不予理
睬。直到第三通电话打来,奥尔特终于强忍怒火接起电话,准备朝电话那头大吼一通,结果他
听到这个电话来自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他成为了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 请输入E-mail地址 电邮订阅
财新微信
主之一。
全站点击排行榜 48小时 一周
  “有时候我觉得获诺奖这件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有时候觉得可能我还不够资格得到这个 1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宝华被调查
奖。”奥尔特在诺贝尔宣奖仪式前的电话连线中说,“这可能是我这辈子听过的最动听的闹铃 2 广州调控政策为恒大“开绿灯”?足球场配
声。” 套公寓可售个人
3 师生送别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 亲属称相

  一天之后的英国时间上午11点左右,当代数学物理大家、89岁的罗杰•彭罗斯(Roger 信组织调查

Penrose)也接到了来自斯德哥尔摩的电话,祝贺他获得了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彭罗斯回 4 大流行手记|10月17日:世卫称瑞德西韦等药

忆了1964年自己穿过马路时被一个灵感击中的场景,正是这次灵感让他完成了获得诺奖的数 物疗效甚微 中东疫情高位增长

学证明。接电话时,他正在理发店剪头发,他顺便抱怨了一下由于新冠疫情下的社交隔离,他 5 能源内参|国投电力即将在伦敦上市;9月全
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2%
上一次剪头发还是在家里自己完成的。
6 大流行手记|10月16日:美国病例超800万

《自然》谴责特朗普践踏科学
  的确,2020年是一个注定将因新冠疫情而载入史册的特别年份。截至10月8日,新冠疫情 7 组图 | 圆明园罹难160周年 铭记历史民众走

在全球已致死105万人,3600多万人感染。就连一年一度的诺贝尔颁奖典礼今年也将取消每年 进圆明园

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颁奖典礼、庆典晚宴和舞会等活动,颁奖典礼不得不在线上通
全站评论排行榜 最多 最新
过视频方式进行;各位诺奖得主将在瑞典驻相关国家的大使馆或其从事研究的大学被授予诺贝
1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宝华被调查 (42)
尔奖章和证书。不过,瑞典皇家科学院秘书长戈兰•汉松宣布,2020年的获奖者将被邀请参加
2 师生送别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 亲属称相
2021年的颁奖典礼。今年获奖者的总奖金也将由900万瑞典克朗增至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 信组织调查 (35)
760万元人民币)。 3 广东支持出口转内销 外贸企业探路国内市场

难题待解 (24)
  新冠疫情阴影之下,2020年诺贝尔三大自然科学奖项分别褒奖了丙型肝炎病毒、黑洞 4 万科郁亮:三条红线促使房地产回归普通行
和“基因魔剪”的发现者,他们的故事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未来可以继续抱有信心。 业 (21)
5 青岛冷链食品外包装首次分离新冠活病毒 中
  新冠病毒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令丙型肝炎病 疾控提示风险 (15)

毒“现出原形”的科学家,其中有两位得主还在致力于遏制新冠疫情,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病 6 探索农地盘活 海南鼓励农户协议流转闲置宅

毒学家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目前正率团队进行着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美 基地 (14) 4

国洛克菲勒大学病毒学教授查尔斯•赖斯(Charles M Rice),则正利用自己在丙肝病毒研究 7 新西兰80后女总理获压倒性连任 抗疫和抚平


恐袭伤痕受肯定 (9)
中开发的技术,结合基因编辑技术,寻找能治疗新冠的药物。
8 中国超北美成全球票房第一 国产影片贡献八
成 (9)
  物理学奖则连续第二年颁发给了天体物理领域,以表彰三位科学家发现了黑洞这一宇宙中
最奇妙的现象。另一位著名的黑洞研究者、两年前去世的斯蒂芬•霍金也再次被学界提起,惋
财新名家
惜他与诺奖失之交臂。此外,被称为“基因魔剪”的CRISPR/Cas9技术的两名女性发明者荣获
诺贝尔化学奖,她们此前已经“拿遍地表几乎所有可以获得的科学奖项”。 程实: 深化混改畅通内外双循环

夏春: 谁来射出“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
  2020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彰显了女性科学家的力量。此次共有三位女性得主,追平2009
年的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在时隔57年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安德烈亚•盖兹 梁建章: “中国人口过剩论”错在哪里?

(Andrea Ghez)成为第四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女性得主;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病原体科学部
视频
主任伊曼纽尔•夏彭蒂埃(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珍妮弗•A•
杜德娜(Jennifer A. Doudna)则成为第六和第七名诺贝尔化学奖女性得主,同时还创造了一
项历史纪录: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单项奖在多人共享的情况下,获奖者首次全部为女性。 【财新时间·疫后时代】薛澜:
探索与疫情风险共存的社会运
行模式 新冠纪录片《见证·2020》

  “我很高兴能获得这个奖项,同时我将非常认真地承担起历史上第四位女性诺贝尔物理学
奖得主的责任,希望能够鼓励更多年轻女性进入科学界。如果你对科学感兴趣,有很多事情是
博客
我们可以做的。”安德烈亚•盖兹在现场连线时说。
聂辉华: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解读:如何避

免“赢者的诅咒”?
生理学或医学奖:寻找丙肝病毒

吴晓波:韩国“流血”造芯片,能给中国哪些启
  许多人深知艾滋病、结核病的可怕,却对慢性肝炎知之甚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示
(WHO)最新的全球肝炎报告,2015年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了1.14亿例急性肝炎,而在报
押沙龙: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嫌男人丑
告所涉年份,有2.57亿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7200万人患有慢性丙型肝炎
病毒(HCV)感染。包括乙肝、丙肝在内的血源性肝炎,重症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2015 王烁:未提出的问题,不回答的回答
年报告全球因血源性肝炎而死亡的人数为134万,比1990年增加了63%,其中主要是由于丙肝
奴隶社会:疫情之下,为什么西方国家的民众貌
病毒感染。慢性肝炎死亡人数与结核病(2018年报告150万人死亡)相当,高于艾滋病
似都有点儿傻?
(2019年报告69万人死亡)。

最新文章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沃伦格兰特马格努森临床中心传染病部门主任及输血医学部研究副主
任哈维•奥尔特、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病毒学教授迈克尔•霍顿,以及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病毒学 09:27 今日开盘:两市双双高开 沪指涨幅

教授查尔斯•赖斯,获得了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此 0.44%

前,三位得主均获得过“诺奖风向标”拉斯克奖。
09:23 反腐周记|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宝华被查

08:43 T早报|TikTok解释如何与字节跳动...
  肝脏炎症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 上世纪40年代,英国医生就已经明确了两种主要的传染 08:17 10月18日全国新增境外输入新冠13例...
性肝炎。其中,甲肝主要通过受到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乙肝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可以
07:50 财经早知道:整治打新 上交所系统升级
转为慢性疾病,并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报...

07:42 大流行手记|10月18日:全球单日新增...

07:30 人事观察|江苏省委常委增员 宿迁书记

张...

07:18 高福:青岛冷链食品外包装首次分离新冠

活...

07:15 青岛开建大型传染病医院;光明乳业回应

广...
4
22:47 整治打新 上交所系统升级报价最多修改

一次

English - Caixin Global

Cover Story: Why Human-


Elephant Clashes Are
Rising in Xishuangbanna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沃伦格兰特马格努森临床中心传染病部门主任及输血医学部研究副主任哈维· 奥 尔 特( 中)、 Exclusive: OKEx Suspends


Cryptocurrency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病毒学教授迈克尔·霍顿(右),以及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病毒学教授查尔斯·赖斯(左)获得了 2020 年诺 Withdrawals After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丙型肝炎病毒。
Founder’s Arrest

Kissinger Warns U.S. and


China Must Set Limits to
Avoid a Blowup
  上世纪70年代,另一种不明原因引起的肝炎进入科学家的视野,这种肝炎病发者大量存在
Chengdu University
于接受过输血的人群中。此后的近30年,科学家发起了对这种血源性肝炎的探索。具体来说, Official, Claiming
奥尔特对由输血介导的相关肝炎的系统研究表明,一种未知病毒是慢性肝炎的常见病因;霍顿 Persecution, Found
Drowned in Apparent
则实践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来分离这一病毒基因组,这一病毒后被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赖斯则 Suicide
提供了最后的一块拼图,他的研究表明丙型肝炎病毒本身就可以引起肝炎。
Another High Official at
China’s Energy Agency
Falls to Anti-Graft Probe
  对于感染性疾病来说,干预成功的关键是确定病原体。上世纪60年代,美国病毒学家巴鲁
Read More
克•布隆伯格就确定了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血源性肝炎,这一发现促成了乙肝诊断试验和有效
疫苗的开发。布隆伯格也因这一发现于197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担任临床研究助理的奥尔特对接受过输血的患
者发生肝炎的情况开展研究。虽然对当时新发现的乙型肝炎病毒进行血液检测能够减少血源性
肝炎发生情况,奥尔特和同事们发现,与输血有关的肝炎病例仍大量存在——排除乙肝病毒抗
体阳性的献血者只能预防20%的输血导致的肝炎,其余80%的病例似乎与乙肝病毒感染无
关,并且在引起的临床表现上也有所不同:与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炎潜伏期较长,并经常表现出
严重的急性症状,而“非乙”型血源性肝炎潜伏期较短,且在急性期的症状较轻。

  也就是说,有一种未知的传染源使得大量接受输血的人患上慢性肝炎。奥尔特和他的同事
发现,这些肝炎患者的血液可以将疾病传染给黑猩猩,黑猩猩也是除人类之外惟一易感的宿
主。此后又有研究表明,这种未知的传染源具有病毒的特征而非细菌、真菌等其他常见的病原
体。1975年,奥尔特将这一神秘的肝炎疾病命名为“非甲非乙型肝炎”。

  此后的十多年里,科学家们用尽各种传统的技术都未能分离出这种病毒,也实实在在感受
到了技术极限下的无力。在利用自己的方法筛选掉了19种“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后,奥尔特
几乎被逼疯了。1988年,他化用著名谚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这一神秘的肝炎病毒写了
一首诗《只见乙肝表面抗原 不见森林》,祈求“天上的肝神”指点迷津:“我想我将永远无
法目睹/这个非甲非乙的肝炎病毒/我无法将它分离/哪怕我知道它就在肝里/它为千夫所指/却不
配拥有自己的名字/没有抗体没有DNA片段/也没有任何测试能将它诊断/发现这个病毒遇到重
重阻碍/我们团结了起来/想通过排除法确认它的存在/但它究竟是真实还是虚构的存在/天上的
肝神啊/请告诉我们身处何方又何以沦落至此/请给我们指条明路/让我们看见这难以捉摸的病
毒/毕竟如果再不发表/我们就会被开除!”

  奥尔特一筹莫展时,1982年—1988年间,在美国奇隆制药公司工作的霍顿承担起了测定
这种病毒基因序列的工作。他和同事们从一只受感染黑猩猩的血液中提取了一组核酸DNA片
段,其大部分来自黑猩猩本身的基因组,但研究人员推论其中有些可能来自未知病毒。假设肝
炎患者的血液中存在病毒抗体,那么研究人员就可以利用患者血清鉴定编码病毒蛋白的克隆
DNA片段。
4

  “这是个艰巨的任务。”霍顿在宣奖现场的电话连线中回忆道,“因为在那个时候还没有
现在这样的设备。我们在那八九年中估计尝试了不下30多种方法,最终从数以亿计的病毒克隆
中发现了一个阳性的克隆。”

  这一年正是奥尔特在绝望中为病毒写诗的一年。奥尔特闻讯后马上与霍顿进行了交流并确
认了这一消息,随后又写诗自我调侃道,“我不怨恨奇隆公司/但我自己的诺奖应该是没有
了”。

  此后的研究进一步确认,这个克隆体来自一种新的RNA病毒,1989年,霍顿及其团队正
式命名该病毒为丙型肝炎病毒。好在30年后,奥尔特和霍顿成为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共
同获得者。

  “自此,对于公共卫生预防,如献血人筛查、术前病原筛查、器官移植供者筛查等环节有
了检测手段,从而有效切断了丙肝传播途径;另一方面,在临床中对于具有疑似表现及相应流
行病学史的患者,有了诊断的方法并便于探索临床诊治方案,这在传染源控制方面也有极大的
促进作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授卢洪洲向财
新记者表示,中国从1993年建立了丙肝病毒抗体筛查的方法,对所有的献血人员筛查丙肝抗
体,自2015年开始对血液制品进行丙肝病毒核酸检测,这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血液制品途径感
染丙肝病毒的可能。

  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和确定实为重要的成果,但这种病毒就是奥尔特小组发现的大量引起
输血介导肝炎的原因吗?要回答这一问题,科学家们需要克隆出重现该疾病临床特征的病毒,
且病毒能够长久存在于宿主的血液中。时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研究员的赖斯和其他研
究RNA病毒的小组指出,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末端有一个以前没有被确定特征的区域,推断
这可能对病毒复制很重要。此后他的研究证明了其原因是缺少病毒基因组的末端,而病毒基因
组的末端是启动病毒复制所必需的。赖斯的团队于1996年完成了病毒基因组的鉴定,一年后
在实验室中成功产生了传染性病毒。

  赖斯还观察到分离出来的病毒样本出现的遗传变异,并推测其中一些变异可能会阻碍病毒
复制。1997年,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赖斯创造出了丙型肝炎病毒的RNA克隆体,它包含了病
毒基因组中新定义的区域,以及没有失活的遗传变异。赖斯和他的同事们将这一病毒克隆体注
射到黑猩猩的肝脏后,便在其血液中检测到了病毒,且观察到了类似人类慢性肝炎患者的病理
变化。这一证据确定了丙肝病毒就是大量因输血导致慢性肝炎的“凶手”。此后,他们继续开
发了病毒的亚基因组扩增子,这可以使得病毒在细胞中复制而不产生活病毒,这样就能够测试
抗病毒药物的有效性。到2013年,借助此技术开发的一系列抗病毒药物涌入市场,丙肝治疗
有了颠覆性的变化。

  虽然科学家终于找到了引起第三种肝炎的“凶手”,但人类与它的抗争还在继续。根据世
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丙肝的抗病毒药物可以治愈95%以上的感染者,从而降低因肝硬化和
肝癌而死亡的风险,但当前还没有有效的丙型肝炎疫苗。

  与之相反,不属于同一病毒科但同样会引起慢性肝炎的乙肝疫苗早已大规模普及。那么,
为何丙肝疫苗难以研发成功?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病毒学研究员钟劲告诉财新记者,判断
一个疫苗好不好做,首先要看疾病感染人之后,人类的免疫系统能不能有效地清除这一疾病,
对于那些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清除掉的病毒,其疫苗往往就比较难做。对乙肝病毒来说,大约有
90%—95%的成年人能够利用自身免疫系统的激发将病毒清除;但对丙肝来说,这个比例只有
约20%—30%。“我们人体本身对付病毒的能力和潜力就差一些,如果用疫苗的方式去激发人
的免疫潜力,自然也会更难一些。”另一方面,科学家们现在还不知道为什么丙肝病毒的免疫 4

原性不强,在各种实验动物身上都无法有效诱导其产生免疫反应。

  卢洪洲介绍,据推算,中国丙肝病毒感染者共约1000万例,如不经过规范治疗,感染后
的10—20年中,会有5%—15%进展至肝硬化并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癌。

  上海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谢青表示,丙肝在中国的发病率约为0.43%,传播途径均与血液
有关。丙肝也是目前惟一一种可以根治的病毒性肝炎,临床上通过小分子药物治疗后,8—12
周即可达到临床根治。

  2016年WHO提出,到2030年消除作为一种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病毒性肝炎,新发慢性
乙肝和丙肝感染病例减少90%,乙肝和丙肝死亡率减少65%,80%符合条件的慢性乙肝和丙肝
感染者得到治疗。血液传播相较于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可控性更高,但另一方面,钟劲告诉财新
记者,丙肝病毒感染后症状极其轻微、缺乏有效的筛查机制,导致感染者中极低的知情率和治
疗率。如何找到这部分感染者并进行有效治疗,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难点。保守估计,在慢性
丙型肝炎患者中,只有不到30%的人最终意识到自己被感染,而只有大约10%的患者能够最终
接受治疗。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授予了英国牛津大学名誉教授罗杰·彭罗斯(左),另一半则授予了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

研究所所长莱因哈德·根泽尔(中)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安德烈亚·盖兹(右)。
  卢洪洲也认为,目前一个严峻的现状在于丙肝病毒感染病例的检测率还很低,距离实现
2030年根治病毒性肝炎所需要的90%检出还有巨大差距。也就是说,存在大量感染者而未被
检测确诊,因此下一步还需要加强教育,针对重点人群进行丙肝病毒抗体及核酸筛查;医疗机
构要落实手术、住院、血液透析、侵入性诊疗等患者的丙肝病毒检查规定,为易感人群和肝功
能异常原因不明者提供检测服务,“只有医学的发展和社会健康教育的同步加强,根除丙肝病
毒感染才可能最终实现”。

物理学奖:发现宇宙最黑的秘密

  继去年之后,今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连续第二年把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三位天体物理学
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中最奇异的现象之一——黑洞。诺奖官方新闻稿的标题是“黑洞和
4
银河系最黑的秘密”。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授予了英国牛津大学名誉教授罗杰•彭罗斯,因为“他发现
黑洞的形成是广义相对论的坚实预言”;另一半则授予了德国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
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长莱因哈德•根泽尔( Reinhard Genzel)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安德烈亚•盖兹,他们“在银河系中心发现了一个超大质量的致密天体”,这个看不见的天体
控制着恒星的运行轨道,超大质量黑洞是目前已知对它的惟一解释。

  黑洞是广义相对论预测的一种天体,具有超强的引力,连光都无法从中逃逸,因此无法直
接观测到它们。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随后,德国天文学家卡尔•施瓦西根据广
义相对论中的引力场方程推算出,如果一个质量一定的球形天体坍缩到特定范围以内,其引力
场之强将使包括光线在内的任何东西都无法从其中逃逸,这个特定范围即施瓦西半径。普林斯
顿大学物理系教授约翰•惠勒后来将这类“引力完全塌缩天体”命名为“黑洞”。

  有意思的是,虽然广义相对论可以推导出黑洞的存在,但包括爱因斯坦本人在内的许多科
学家当时并不认为真实世界存在小于施瓦西半径的天体。其中的原因之一在于,之前对黑洞的
研究都假设了球对称性,而真实的星体不可能具有那样精确的球对称性。

  在与诺奖委员会官方的电话连线中,彭罗斯回忆了自己1964年在加州伯克利分校时的一
幕,某一天他和朋友过马路时突然被灵感击中,“我意识到我有一个确定的想法,在没有假设
任何对称性的情况下,塌缩到了一个不归宿(no return)的点”。他回到办公室,迅速做出
了证明草稿,并于1965年发表。这一论文就是诺奖委员会在官方新闻稿中提到的关键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蔡荣根向财新记者解释了彭罗斯的想
法:“一个天体通过引力会塌缩到一个点上面去,这个点就是奇点。”在物理学中,奇点
(singularity)是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大的点,在这个点上,目前所
知的物理定律都无法适用。

  蔡荣根进一步介绍,之前关于奇点的解释都假设了对称性,彭罗斯是在没有任何对称性的
假设下,证明了奇点在广义相对论中的不可避免,“这样的奇点必须用黑洞把它包起来,所以
奇点的存在是关于相对论的一个必然预言,也意味着黑洞肯定存在。”

  “彭罗斯对黑洞研究的重要贡献是,他采用了在当时的广义相对论研究中还很新颖的几何
与拓扑方法,在不依赖对称性的很普遍的条件下,证明了作为黑洞核心组成部分的奇点的出现
是广义相对论的必然推论。”科普作家卢昌海对财新记者表示,因为假定了一个物理上无法确
立的条件,彭罗斯1965年的研究仍然不够“坚实”。1970年,彭罗斯与霍金合作,去掉了那
个条件,得到了更普遍的“霍金-彭罗斯奇点定理”。“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所说的‘发现
黑洞的形成是广义相对论的坚实预言’指的就是这个,虽然在介绍中对1965年的研究着墨更
多。”卢昌海说。

  “算出黑洞”之后,科学家们希望能真正“看见黑洞”。目前科学界将黑洞的边界称
为“事件视界”,是一种时空的曲隔界线,视界中任何的事件皆无法对视界外的观察者产生影
响。

  在诺奖宣奖现场,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教授Ulf Danielsson进行了科普讲解。他拿出一个黑
色小球代表黑洞,并伸出一根手指解释所谓的“事件视界”的边界:如果把手指伸进黑洞,那
么时间会停止,很难再把手指抽出来,“这根手指会一直带着时间进入黑洞的中心”。这是因
为在事件视界当中,时间流将所有事物带向黑洞内的奇点,而外界观察者永远不会真正看到光
线到达事件视界。
4

  “事件视界”也启发了2006年一个新的全球合作组织的诞生——事件视界望远镜协作组
织(EHT),该组织的主要目标是观测星系中央特大质量黑洞,以甚长基线干涉技术结合世界
各地的射电望远镜,使许多相隔数十万公里的独立天线能互相协调、同时观测同一目标并记录
下数据,形成口径等效于地球直径的虚拟望远镜。2019年4月,利用这个“地球大小”的虚拟
望远镜所获得的数据,EHT向全世界发布了首张黑洞照片。

  很多年以前,已经有许多科学家投身到黑洞的观测,即便在当时他们还不确定那个神秘的
致密天体就是黑洞。莱因哈德•根泽尔和安德烈亚•盖兹各自领导的两个天文学家小组自上世纪
90年代初开始一直密切观测银河系中心一个叫作人马座 A*的区域: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地外
物 理 研 究 所 任 职 的 根 泽 尔 使 用 了 欧 洲 南 方 天 文 台 ( ESO ) 旗 下 位 于 智 利 的 甚 大 望 远 镜
(VLT);在美国任教的盖兹则使用了位于夏威夷莫纳克亚山上的凯克望远镜。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物理与天文系副教授、EHT项目组成员艾弗里•布罗德里克曾对财新
记者介绍,观测银河系中心黑洞的难点在于,首先,银河系中心黑洞是一个变化非常快速的黑
洞,基本上每5分钟或者最多每30分钟变化一次,而首张黑洞照片的拍摄对象M87*黑洞每一
周或两周才出现一点变化,所以M87*可以生成一张照片,而如果要拍银河系中心黑洞,则意
味着可能需要做一个短视频,工作量非常艰巨;其次,人类观测银河系黑洞意味着要身在银河
系中朝银河系里边看,而银河系本身是一个漩涡星系,这意味着观测会受到非常多的干
扰,“有非常多的弧状物需要去排除”。

  对于用望远镜仰望星空的人类来说,银河系中心是恒星分布密集的区域,区分轨道上的单
个恒星需要很好的空间分辨率。此外,银河系中心星际尘埃的遮蔽干扰了人类对光波的观测,
只有不到十亿分之一的光子能在沿地球的视线上穿透尘埃。因此,上述两个小组选择了在近红
外波段进行观测。同时,恢复信号和跟踪围绕银河系中心的恒星轨道需要很长的测量时间,这
使得传感器位于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天基观测”不再是一个好的选择。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地面
观测,但地面观测的挑战在于如何补偿长测量期间内地球大气变化造成的观测模糊。“自适应
光学”的出现是改进观测的关键。现在的望远镜已经配备了额外的薄反射镜,可以补偿空气的
湍流并修正扭曲的图像。近30年来,根泽尔团队和盖兹团队不断开发和改进这项技术,采用更
灵敏的数字光传感器和更好的自适应光学系统,使图像分辨率提高了1000倍以上,从而使他
们能够更精确地确定银河系中心单颗恒星的位置。

  随着银河系最中央区域那些恒星的轨道越来越精确地呈现在科学家的眼前,两个研究团队
的测量结果指向了同样的答案——有一个质量极大且看不见的天体牵引着恒星以惊人的速度绕
行,这个致密天体在一个不比太阳系大的区域内聚集了400万倍的太阳质量,它牵引着恒星使
它们以令人眩晕的速度四处奔波。超大质量黑洞成了这个致密天体惟一可能的解释。“他们的
开创性工作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银河系中心有一个超大质量黑
洞。”诺奖官方新闻稿评论道。

  “‘看见’这个黑洞时,我有兴奋也有怀疑,因为我们必须要证明‘我们所见确为我们所
见’。”盖兹在诺奖宣奖现场的电话连线中,描述了发现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时的心情。

  “今年获奖者的发现为致密的超大质量天体的研究开辟了新天地。但这些奇异的天体仍然
提出了许多待解的问题,并激励着未来的研究。”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席大卫•哈维兰表
示,“不仅是关于它们内部结构的问题,而且还有如何在紧邻黑洞的极端条件下检验我们的引
力理论。”

  诺贝尔物理学奖连续两年颁给天体物理学家,多少令人有些意外。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
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詹姆斯•皮布斯、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米歇尔•麦耶和剑桥大学
教授迪迪尔•奎洛兹。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认为,外界总结的所谓规律并不代 4

表诺贝尔评审委员会的想法。“黑洞本来早应该获奖了。”他说,“也是得益于比如之前引力
波的发现,以及事件视界望远镜的观测等等,说明了黑洞真实的存在。”

  黑洞研究者获诺奖让史蒂芬•霍金再受关注,蔡荣根遗憾地评论道:“彭罗斯昔日的研究
搭档,曾经提出过著名的‘黑洞蒸发’理论,开创了黑洞热力学研究的先河,并因为奇点相关
研究工作而与彭罗斯一起获得1988年‘沃尔夫奖’的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已经于两年
前去世,未能见证这一荣耀时刻。”

  在卢昌海看来,“我们也可以将彭罗斯的获奖视为诺贝尔奖的一次‘纠偏’,纠正对纯理
论研究的偏废,虽然很遗憾没能发生在霍金生前,但终究也是进展”。

化学奖:造出“基因魔剪”

  与另外两项自然科学奖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前不同,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一项“年
轻”的研究——2012年才问世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

  北京时间10月7日17时50分许,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两位女性科学家德国马克斯•普
朗克病原体科学部主任伊曼纽尔•夏彭蒂埃(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
利分校教授珍妮弗•A•杜德娜(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们“对基因组编辑方法的贡
献”。

  “这种基因工具有着巨大的力量,影响着我们所有人。它不仅使基础科学发生了革命性的
变化,而且产生了创新的产物,并将导致开创性的新医疗方法。”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克
拉斯•古斯塔夫森还打趣道,“我想她们已经获得过地表所有可以获得的科学奖项了,所以获
得诺奖可能对她们也不奇怪。”此前,两人曾获得2015年生命科学突破奖、2016年沃伦•阿尔
珀特奖和2020年沃尔夫医学奖等等。

  诺奖官方新闻稿中这样描述:自2012年夏彭蒂埃和杜德娜发现CRISPR/Cas9基因剪刀以
来,它们的使用量激增。这个工具在基础研究中有许多重要发现,植物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能
够抵御霉菌、害虫和干旱的作物;在医学方面,新癌症疗法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能够治愈遗
传疾病的梦想即将实现,“它将生命科学带入了一个新时代,并在许多方面为人类带来了最大
利益”。
  “之所以这么快获得诺奖,就是很简单的道理,因为它太颠覆、太重要、太无可争议地被
认可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雅辑因(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魏文胜
对财新记者表示,同样可以对标的一个例子是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的成就——
核糖核酸干扰机制。1998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在《自然》杂志上宣布发
现了核糖核酸具有可以干扰基因的机制。获奖时,这一成就也只有“8岁”。

  CRISPR目前还没有一个好的中文翻译,其意思是“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小重复回文序
列”。早在1987年,日本学者就在大肠杆菌的iap(凋亡抑制因子)基因附近发现了一种怪异
序列——有一段29碱基的序列反复出现了5次,两两之间都被32个碱基形成的看起来杂乱无序
的序列隔开了。之后科学家发现,当遭受病毒入侵时细菌会产生相应的“记忆”,通过捕获入
侵病毒的DNA片段创建出新的DNA片段,这个创建出的新DNA片段就是CRISPR阵列。

  夏彭蒂埃和杜德娜的贡献是她们在CRISPR序列中加入了名为Cas9的蛋白酶,从而发明了
一种强大的基因组编辑工具。CRISPR/Cas9能够实现在绝大多数物种的基因组中定点操作,改 4

变细胞和生物个体遗传信息以及性状,它的组装简易,效率也高,被称为“基因魔剪”。

2020 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两位女性科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病原体科学部主任伊曼纽尔·夏彭蒂埃(左)和美国加州大学

伯克利分校教授珍妮弗·A·杜德娜(右)。

  2011年3月,当时还在瑞典于默奥大学的夏彭蒂埃在化脓性链球菌中发现了一个与
CRISPR重复序列近乎完美互补的tracrRNA,它能够利用Cas9蛋白对外源DNA进行切割。同
年,夏彭蒂埃与杜德娜在波多黎各一场美国微生物学会组织的会议上相识,并决定合作进行研
究。

  短短一年后,杜德娜和夏彭蒂埃各自率领的实验室便向世人揭示了革命性的成果。2012
年,两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利用CRISPR/Cas系统在体外对DNA进行精确切割的具
有开拓性的研究论文,将CRISPR/Cas系统进行改造,把tracrRNA和crRNA整合为一条RNA单
链,从而建立起更为简便强大的基因编辑工具,成为该技术的一个里程碑。

  “在一个划时代的实验中,她们重新编码了基因剪刀。在它们的自然形态中,剪刀可以识
别病毒的DNA,但夏彭蒂埃和杜德娜证明,它们可以被控制,从而可以在预定的位置切割任
何DNA分子。”诺奖官方新闻稿介绍道。
  目前魏文胜的实验室基于CRISPR技术主要在做高通量功能基因组学方面的延伸技术,他
说,“我们对于这项技术将会在几个方面有所期待。一个是直接的期待,比如真正能够落地到
病人身上治疗一些包括遗传病在内的疾病;另一方面,它还会全方位地间接推动生命科学领域
本身的发展,比如基因组学、成像学还有诊断等领域,它带来了最多的可能性。”

  这项被称为“基因魔剪”的技术,还因其专利纷争和伦理争议而引人关注。2013年,美
国博德研究所的张锋团队发表论文,第一个实现了使用CRISPR/Cas9对哺乳动物和人类细胞进
行基因组编辑。此后,张锋开始了和杜德娜团队旷日持久的专利之争,至今仍在持续。2017
年2月,美国专利审判与上诉委员会宣布,由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授予博德研究所的关于CRISPR
编辑真核生物基因组的专利,并不干扰加州大学的相关专利。

  不过,张锋并未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也未获得前述的沃尔夫奖、生命突破奖和沃伦•阿
尔珀特奖。诺奖宣奖现场,瑞典皇家科学院秘书长戈兰•汉松表示可以提问之后,有记者立刻
4
问道:“您在这个奖项之中有没有想过兼顾其他的一些科学家呢?”戈兰•汉松回答:“这是
一个很大的领域,很多科学家在这个领域都非常杰出,但是我们决定将今年的这个奖项授予这
两位得主。”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医学系主任李大力告诉财新记者,在原创性方面张锋稍微
晚一点,而且获奖的两位学者对于最简便的二型cas9的工作原理和基因编辑方面的确证有最大
的贡献。

  诺奖宣奖现场的第二个问题,则指向了基因编辑技术的使用规范。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成
员Pernilla Wittung-Stafshede回答道:“法律和科技规范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基因编辑技
术的应用上。”

  2019年12月30日,曾掀起轩然大波的“基因编辑婴儿”案在深圳市南山区法院一审宣
判。南方科技大学原副教授贺建奎因非法实施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和生殖医疗活
动,以非法行医罪获刑三年。贺建奎使用的正是CRISPR/Cas9技术,他也被《自然》杂志选为
2018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之一,标题称其为“CRISPR流氓”。

  “有一点是肯定的,基因编辑技术影响着我们所有人。我们将面临新的伦理问题,但这一
新工具很可能有助于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许多挑战。”诺奖官网写道,“夏彭蒂埃和杜德娜开
发了一种化学工具,将生命科学带入了一个新时代。它们使我们看到了无限的潜力,在探索这
片新土地的过程中,我们肯定会有新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财新周刊》印刷版,各大机场书店零售;按此优惠订阅,随时起刊,免费快递。]

版面编辑:刘潇(ZN028)

加关注 768.4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分享到新浪微博

上一篇:财新周刊|脑机接口升级难

下一篇:财新周刊|航运碳减排巨震

推广 流言无处不在 真相就读财新 财新网App5.0,只给你有价值的新闻

肇通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