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zing Han Xin'S Battle of Jingxing: Perspective of Field Operation Strategy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6

戰略研究 10.6326/NDJ.2014.29(5).

韓信背水陣分析:野戰戰略的觀點
Analyzing Han Xin's Battle of JingXing:
Perspective of Field Operation Strategy
蔡志銓 (Chih-Chuan Tsai) 羅春秋 (Chun-Qiu Luo)
海軍陸戰隊指揮部少校行政官 國防大學海軍指揮參謀學院中校教官

提  要
韓信是中國歷史少見的兵學理論兼實際執行者;楚漢相爭期間,他揭開悲壯的戰
爭序幕,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定關中;京索阻擊,力挽漢軍頹勢;用兵如神,銳意進
兵速戰取代。
楚漢3年10月(西元前204年10月),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交戰,韓信利用趙軍主帥
陳餘輕敵之心,不拘囿於兵書,而能在實踐中靈活應用,擺下違背兵家大忌的「背水
為陣」。當時漢軍是臨時招募的烏合之眾,20萬趙軍是經過整編訓練戰力完整。背後
是治河別無退路,鼓吹漢軍將士奮勇作戰以求死裏逃生,以奇兵2,000名輕騎趁隙奪取
趙軍軍營樹立漢軍旗幟。趙軍想回營稍作歇息之餘驚見陣營插滿漢軍旗幟,紛紛以為
趙王歇被漢軍所俘,當下軍心大亂驚慌逃散。
依據現代野戰戰略的基本理論,重新審視該戰役韓信的戰爭藝術。韓信之所以奏
捷,除了巧妙利用軍心士氣的因素外,更是因為他戰略運用的高明卓絕,包括正確變
換攻守、靈活兵力部署、合理設置陣形、機變實施奇正等。
井陘之戰,韓信背水為陣拔旗易幟破趙軍20萬,確定他在中國軍事史上的名將地
位。韓信既承繼前代諸家兵法,又能對這些兵學有所創新和發展。使韓信的軍事思想
受到後世軍事家高度關注。

關鍵詞:井陘之戰、背水陣、韓信、楚漢相爭、野戰戰略

Abstract
Han Xin was both a practitioner and theorist of the art of war who can be rarely found in
the Chinese history. Tragically but outstandingly, he conducted the war campaign during the
emperor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Chu and Han dynasties.
The 3rd year of Emperor Gao of Han (204) BC, the armies of Han and Zhao engaged in
JingXing. Han Xin took advantage of Chang Yu's negligence as he did not strictly follow the
formality of art of war. Therefore he could agilely apply tactics and created the idea of“back-
water". In contrast to Zhao's 200 thousands troops who were formally trained, most of Han
Xin's troops were new recruits.

National Defense Journal Vol.29, No.5, SEP 2014 67


戰略研究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modern field strategy, this study re-examines Han Xin's art of
war during the battle of JingXing. He not only utilized the factor of morale, but also applied his
extraordinary clever tactics, including the correct transformation between offence and defense,
agile and flexible deployment, a reasonable set of formation and troops, and surprise attacks
against the enemy.
In the battle of JingXing, du e to outstanding tactics, Zhao kingdom was easily defeated by
Han Xin, which resulted in Han's great status of famous general in the Chinese military history.
Not only did Han Xin applied the art of war from previous generations, but he innovated
and developed new tactics. Since emperor Han, Han Xin's military thinking has been highly
concerned and studied for 2000 years by successive military theorists and strategists.

Keywords: Battle of JingXing, Back-Water, Han Xin, Emperor Competition between Chu
and Han Dynasties, Field Operation Strategy

士卒,擊破趙國20萬精兵,成為我國歷代戰
壹、前  言 爭史上一大出奇制勝的將領。世人在歎賞之
楚漢元年10月(西元前206年10月)秦 餘,紛紛探究韓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原
末大亂,劉邦攻抵灞上,秦王子嬰投降,中 因。其中關注的焦點多為「背水為陣」所激
國歷史上第一個建立大一統帝國的「秦朝」 發官兵勇敢作戰的精神,即韓信戰後回答部
滅亡。當時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分 屬的疑問時所引用孫子的那句名言:「投之
別形成兩個軍事對壘,雙方為爭奪主宰天下 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3 換句話
的統治權力,展開了歷史上有名的「楚漢相 說,韓信破趙勝利的主要原因就是能在「激
1
爭」。 其中「井陘之戰」韓信破趙所創造的 勵士氣」上取得成功,如同古人所云:「夫
2
「背水為陣」, 成為後世所津津樂道。 戰,勇氣也」。4
韓信不愧是一代用兵大將,區區以數萬 在戰場上,雙方軍隊的士氣孰高孰低,

1 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第三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63年
6月),頁12。秦朝滅亡後,項羽和劉邦之間為爭奪統治權力而進行的戰爭。時間為楚漢元年8月(西元前
206年8月)至楚漢5年12月(西元前202年12月),秦朝滅亡之後開始,一直到垓下會戰項羽於烏江邊自刎
結束。
2 比喻處於死裡求生的境地。
3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孫子兵法‧九地篇〉,<http://ctext.org/art-of-war/nine-situations/zh>(檢索日
期:2014年5月6日)。「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比喻把士兵
置於生死關頭,才能拚死戰鬥,然後死中求生,獲得勝利。
4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左傳‧莊公十年〉,<http://ctext.org/chun-qiu-zuo-zhuan/zhuang-gong-shi-nian/zh>(
檢索日期:2014年5月6日)。以「曹劌論戰」中「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剋之」。曹劌論戰―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戰。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
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一開始,魯莊公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還不行」。齊軍擊鼓三次后,曹劌說:

68 國防雜誌 第二十九卷第五期 2014年9月


韓信背水陣分析:野戰戰略的觀點
Analyzing Han Xin's Battle of JingXing: Perspective of Field Operation Strategy

對戰爭的進程與結局具有關鍵的作用。但 「軍事戰略」階層,乃至統帥階層策畫戰爭
是,獲得勝利的原因遠遠不僅止於此。眾所 指導以及建軍備戰之依據,其涵義又過於模
皆知,戰場上的勝利,不只是雙方勇氣的較 糊不清。
量,更是鬥智、鬥力的結果。本研究從野戰 自政府遷臺以後,先總統蔣公為使有系
戰略的觀點出發,藉由井陘之戰之「背水為 統評論特定戰略、戰役與戰鬥,闡述對其指
陣」的致勝因素來探討,以作為我國軍幹部 揮戰爭之心得,以傳授戰略與戰術思想。於
領導統御及野戰戰略研究之參考。 民國54年,令當時三軍大學校長余伯泉將軍
開始著手研究,6 於是乃將「大軍用兵」的階
貳、野戰戰略理論 層定義為「野戰戰略」,7 並發展出「野戰軍
一、野戰戰略之緣起 戰略之研究」。隨即於當年開始在三軍大學
5
「野戰戰略」 (Field Operation Strategy) 戰爭學院講授, 8 直至民國59年,該課程發
在西方的真正意涵為「用兵的戰略」;德、 展完成,正式命名為「野戰戰略」。9
法兩國稱為「作戰戰略」(Operative Strategy) 「野戰戰略」常和「戰略」、「戰術」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艾森豪將軍創用「戰區 與「作戰」概念混淆,根據先總統蔣公的說
戰略」(Theater Strategy)一詞。德、法兩國所 法:「野戰戰略乃是形成戰場以前的造勢與
稱為「作戰戰略」一詞屬任何階層作戰行為 用勢之指導藝術,可說是指導敵我交戰前的
之泛稱,上自大兵團之戰略,下至小部隊之 部署和行動;戰術則是構成戰場以後,指導
戰鬥均可稱為「作戰戰略」,其意義又太過 部隊運動與射擊之藝術;作戰則是指導敵我
廣泛,易使「略」、「術」與「鬥」層面混淆 交戰如何求勝的部署和行動」。 10 「野戰戰
不清。然而美國稱為「戰區戰略」亦可用於 略」的用兵思想乃融合我國傳統兵學思想與

「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被打得大敗。魯莊公就要下令驅車追擊齊軍,曹劌說:「還不行」。曹劌下車看
了看地上齊軍戰車輾過的痕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遠望齊軍撤退的情況,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
軍。魯國戰勝以后,魯莊公問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打仗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崐鼓,能夠振作軍隊
的士氣,第二次擊鼓,軍隊的士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后軍隊的士氣就消散完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散殆
盡了,我們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但大國的準備難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們戰車的車輪
痕跡很亂,望見他們的軍旗也已經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曹劌認為作戰全憑勇氣,擂第一通鼓,戰
士士氣旺盛,第二次擂鼓再時士氣減半,第三次則士氣陷入谷底。
5 國防部,《國軍軍語辭典》(桃園:國防部軍備局北部印製廠,2004年3月15日),頁2-11。運用野戰兵力,
創造與運用有利狀況以支持軍事戰略之藝術,俾得在爭取戰役目標或從事決戰 時,能獲得最大之成功公算與
有利之效果。
6 國防部,《國防部聯合作戰研究委員會會史》(臺北:國防部,1970年2月),頁30、33、48-50。余伯泉將
軍於民國54年調任三軍大學校長時,即接奉先總統蔣公手諭:「研究如何統一國軍軍事思想具報」,乃編專
案小組展開研究,此研究報告乃由余伯泉將軍親自指導撰寫,並於民國56年12月完成,並於國軍第十三屆軍
事會議作專題報告,名稱為「統一軍事思想之研究」。
7 胡敏遠,《野戰戰略用兵方法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4月),頁18。
8 余伯泉,《兵學言論集》(臺北:三軍大學,1974年10月),頁1-14。
9 汪國禎,《余伯泉將軍與其軍事思想》(臺北:中華戰略學會出版社,2002年12月),頁137。
10 田震亞,《中國近代軍事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2月),頁234。

National Defense Journal Vol.29, No.5, SEP 2014 69


戰略研究

西方兵學理論而成,其思維是決策模式中的 優勢兵力實施奇襲與強襲,迫敵於不利狀況
一種,是以「作戰中能獲取勝利」為考量, 下實施決戰,以儘早結束戰局。15
因而戰爭目的的能否達成,完全依賴用兵手 持久作戰為全般作戰中某一特定時
段來實現; 11 就是如何使用兵力以爭取軍事 間或地區的作戰行動,其目的在贏得所望時
12
勝利。 間,使其他方面或爾後之主作(決)戰有
二、野略用兵的理論與方法 利。16 持久作戰能否成功必須依賴「作戰目
灱速決作戰與持久作戰 的」與「作戰手段」的相互配合才能發揮其
速決作戰與持久作戰的戰略決定, 功能。 17 作戰形式可依據作戰目的的需要,
可說是政治決策者與軍事指揮官所要共同掌 靈活運用不同的手段,主要形式包括攻勢持
握的戰略方針,必須依據國家綜合國力的興 久、機動持久與守勢持久等三種作為。18
衰、軍事力量的強弱、領土幅員的大小、 牞攻勢作戰與守勢作戰
民心士氣的向背等因素決定。因此,採取速 攻勢作戰與守勢作戰的用兵方法為《
決或持久作戰的決定,不僅是軍事用兵的決 野戰戰略》的基礎,19 攻勢與守勢作戰既是
定,更是政治的決定。13 絕對的對立關係,也是辯證的發展關係。防
速決作戰是對國家資源與戰力消耗最 禦是以攻擊的規則為根據;攻擊也當以防禦
低的作戰方式,如同孫子兵法:「兵貴勝, 的規則為根據。 20 然而,在分析攻勢或守勢
不貴久,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其主 作戰時,會隨著戰況動態的演進,而不斷的
在掌握有利的時間因素,運用可期的必勝戰 交互運用在其戰略作為。也就是說,攻勢或
力,一舉摧毀敵方之一切對抗行動,於短時 守勢作戰會在戰場上同時存在且不斷變換,
14
間內殲滅敵軍,以結束戰局。 因此欲達成 其攻勢或守勢作戰到底執強執劣,其關鍵在
速決目的,通常以攻勢作戰形式實施,力求 於指揮者如何對這兩者的戰略運用,使其能
運用戰略包圍、戰略迂迴、鉗形包圍、戰略 在戰場上克敵制勝。
突穿等戰略作為,迫使敵人放棄所控領之地 攻勢作戰乃大軍主動尋求敵人迫敵
形或陣地而殲滅之;其應重視周密計畫、充 決戰之積極行動, 21 因此較敵掌握主動,若
分準備、密匿企圖、制敵機先,以壓倒性的 能善用就能掌握較多的勝算機率。主動乃是

11 同註7,頁66-67。
12 同註10,頁235。
13 同註7,頁126-127。
14 同註5,頁6-4。
15 陸軍總司令部,《陸軍作戰要綱—大軍指揮》(桃園:陸軍總司令部,1989年12月),頁4-56。
16 同註5,頁6-4。
17 同註15,頁4-58。
18 國防部,《國軍統帥綱領》(臺北:國防部,2001 年12月),頁2-19~2-22。
19 于成森、沈明室、柯畊宇、胡敏遠、彭正中、謝游麟、歐陽國南,《變遷中的野戰戰略》(八德:國防大
學戰爭學院,2009年12月),頁2。
20 劉慶,《西方軍事學名著提要》(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1日),頁80。
21 同註5,頁6-3。

70 國防雜誌 第二十九卷第五期 2014年9月


韓信背水陣分析:野戰戰略的觀點
Analyzing Han Xin's Battle of JingXing: Perspective of Field Operation Strategy

迫使敵方追隨我方之意志,為制敵機先的致 變而互換,但必須著眼於敵我雙方作戰企圖
22
勝之要道。 故主動就是保持行動的自由, (目的與手段)的對比、敵我雙方在時空環
依照自己的意圖去打擊敵人,不為敵人所左 境中力量的轉變,以及戰場環境與雙方用兵
右,亦是「致人而不致於人」的道理。23 美 的內在因素(包括地形、天候、氣象、社會
軍的《作戰教則》說明:「攻勢作戰為一支 條件等)與作戰的相互關係。其內、外線作
軍隊能藉以攫取與掌握主動,並維持行動自 戰的本質仍為攻勢、守勢作戰的範圍;作戰
由與獲得決定性結果之手段,這對所有層次 方式也會因兵力的優劣形勢不同,用兵方式
24
的戰爭是一體適用的」。 因此,採取攻勢 不盡相同,因此必須著重在對戰略位置上來
作戰的一方,在用兵的條件上較具有主動的 思考,28 如圖1、2所示。
條件。25
守勢作戰乃大軍抵
抗敵之攻勢,確保地域,就
經營之戰場與敵決戰,待機
轉移攻勢之行動。 26 守勢作
戰的目標主要利用空間與時
間,設法削弱敵軍戰力,企
圖轉移敵方攻勢的行動。可
通過逐次擊滅、消耗敵人來
扭轉敵我雙方兵力的對比,
進而發起攻勢,創造有利條
件。27
犴內線作戰與外線作戰
內線作戰與外線作戰
為兩種不同的作戰方式,為
相互對立又相互共存的用兵
理則。兩者可隨著「力」、「 圖1 內線作戰示意圖
空」、「時」等客觀環境的改 資料來源:中華百科全書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508

22 劉仲荻,《以寡擊眾戰法之研究》(臺北:實踐學社,1955年12月),頁10。
23「制人」就是調動敵人,在戰爭中處於主動地位。「不制於人」就是不被敵人所調動,不使自己處於被動作
戰的地位。因為誰掌握了主動,誰就能牽著對方鼻子走,誰就掌握了戰爭的節奏,就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24 Robert R. Leonhard著,吳福生譯,《資訊時代的戰爭原則》(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9年),頁105-
106。
25 約米尼著,鈕先鍾譯,《戰爭藝術》(龍潭:三軍大學印,2006年9月),頁207。
26 同註5,頁6-4。
27 同註7,頁157-158。
28 同註7,頁170-172。

National Defense Journal Vol.29, No.5, SEP 2014 71


戰略研究

障遠端且橫向聯絡線較短敵
軍之作戰亦屬之。 30 其運用
成功的要訣在於各部隊能夠
相互聯繫下發揮統合戰力,
迅速對敵形成戰略包圍。
犵補給線的運用
補給線為基地至前
方作戰部隊間各種後勤設施
相連之線,為大軍作戰所需
各種軍品、兵員前運及傷患
與損壞裝備後送之路(航)
線,其安全與暢通必須確
保,以增進持續戰力,31 亦
在軍隊作戰中扮演決定性角
色。事實上,補給線為作戰
基地至作戰軍隊間藉以確保
圖2 外線作戰示意圖
並增進持續戰力之路線,亦
資料來源:中華百科全書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main-soc.
asp?id=1514 為軍隊的生命線。32 就野戰
用兵的目的而言,可區分速
內線作戰乃在中央位置之作戰軍,對 決作戰與持久作戰;就手段而言,可分為攻
兩個(含)以上不同方向之敵軍作戰;但在 勢作戰與守勢作戰;就態勢而言,可分為內
一個地障之近端,橫的聯絡線較短,而對一 線作戰與外線作戰。其上述三種作戰方式均
個方向,被地障分離及橫的聯絡線較長之兩 無法脫離補給線與作戰基地的關聯性。
個或兩個以上敵軍之作戰亦屬之。 29 其運用 三、戰略態勢之意涵與分析
成功的要訣在於如何掌握時間與空間,對敵 「野戰戰略」的具體思維與方法必須
兵力分離的位置適當掌握,以達成各個擊破 具有實用特質,才能勾勒出一個概略性的戰
之目的,為內線作戰必須把握的關鍵因素。 略指導,主要以「戰略態勢的分析」作為用
外線作戰乃從兩個(含)以上方向, 兵的思維序列。「戰略態勢的分析」為「大
對中央位置敵軍,實施分進合擊,對敵形成 軍用兵」思維的開端,是「野戰戰略」的第
戰略包圍之作戰;但從一個方向,使用兩個 一步驟,同時也是部隊指揮官對戰場情報判
或兩個以上為地障所隔離之兵團,在對該地 斷的方式。其意涵為「敵我雙方在某一時空

29 同註5,頁2-15。
30 同註5,頁2-15。
31 同註5,頁2-16。
32 同註7,頁195。

72 國防雜誌 第二十九卷第五期 2014年9月


韓信背水陣分析:野戰戰略的觀點
Analyzing Han Xin's Battle of JingXing: Perspective of Field Operation Strategy

之相對兵力的部署與行動,包括兵力、位置 所謂兵力位置乃依據約米尼在《戰爭
與地略形勢等,可據以判斷敵我兩軍在戰略 藝術》中所包含戰略線、戰略要點(域)、
33
上可能產生之作用與影響」。 中共解放軍 決勝點與目標區等四個要項。 37 戰略線是由
將「戰略態勢」稱為「戰場態勢」,其意義 其地理位置或臨時機動性的因素所產生。而
為:「將已經形成的所有戰場情況的各種因 地理性的戰略線又可區分為戰場的決勝點與
34
素之總和」。 美軍對於「戰場態勢」並未 戰略的價值,亦為兵家必爭之地或攻守雙方
明確律定,但非常強調獲取「優勢」。在戰 凡先奪取或占領,即對作戰的成敗具有決定
場上要求各級指揮官必須掌握戰鬥因素來創 性的影響。決勝點與目標區則是敵我雙方將
造「優勢」,一旦創造「優勢」,必須熟練 來可能進行決戰的某一地點或區域。四個要
的加以運用以擊敗敵軍。35 項如同孫子兵法之《地形篇》的認知,作戰
「戰略態勢的分析」是一種「用兵的藝 必須結合地形之利,方可致勝。
術」與「科學的表現」,「因勢用兵」與「 犴雙方補給線與作戰正面之關係
創機造勢」的思考,更須從具體的作戰態勢 兩軍對峙,為達成決勝目標或目的,
來體會,才能指揮大軍作戰。其考量因素有 將作戰基地與補給線設置在與戰略位置相關
「雙方兵力與戰力的比較」、「雙方兵力位 的要點上,使得相互所連接的路線與作戰位
置」、「雙方補給線與作戰正面之關係」、 置形成密切關聯。後方基地為前線部隊提供
36
「雙方作戰發展」等4項分析如后: 後勤所需,相對成為前線部隊必須確保的要
灱雙方兵力與戰力 點。無形中補給線極可能成為前線部隊的致
兵、戰力為測量部隊作戰能力的基 命處,也就是所謂的「戰略翼側」的危機。38
準,也是戰場上比較雙方戰力執優執劣的尺 如果一方部隊的作戰正面越靠近敵方的補給
規。兵、戰力的比較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 線,就越能對敵方造成威脅。
前,其計算的標準多以兵員與武器的多寡為 犵雙方作戰發展
基礎,主要原因是當時武器所產生的效能相 作戰發展必須根據前三項既成事實
差無幾。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科技 的因素來評估結果,再仔細的歸納推理而得
的發展使得武器的殺傷力大幅提升,故兵、 出合理的推論。也就是說,以目前敵我雙方
戰力的計算方式必須重新思考。包含士氣、 所擁有的既成事實,若雙方以原來的兵、戰
訓練、紀律、意志等無形戰力都可列為敵我 力採取可能的行動,可能會造成不一樣的結
雙方戰力比較的因素。 果。作戰發展以推倒式的思維邏輯雖有預測
牞雙方兵力位置 的成分,但主要提醒用兵者,可能會因前三

33 同註5,頁2-13。
34 岳嵐,《高技術戰爭與現代軍事哲學》(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2000年1月1日),頁168。
35 同註24,頁76-77。
36 同註7,頁88-94。
37 同註25,頁56-57。
38 同註5,頁2-17。戰略正面上靠近補給線之翼側,為戰略上之弱點,易遭敵攻擊而威脅補給線之安全。

National Defense Journal Vol.29, No.5, SEP 2014 73


戰略研究

項因素而產生「何種有利或不利的未來因 彭城,使劉邦驚慌措手不及,彭城會戰潰
素」,因此,可從作戰發展的思考中,幫助 敗後退守滎陽、成皋一帶,最後在韓信的
用兵者逐步找到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協助下,止住潰敗的頹勢,並與項羽持久對

參、楚漢相爭歷史背景
與雙方態勢分析
一、戰役發生緣由
楚漢元年8月(西元前206
年8月),漢王劉邦登壇拜韓
信為大將後,遂按照韓信的戰
略構想,盡起漢中之兵以「東
鄉爭權天下」, 39 當時西楚霸
王項羽劃地分封各諸侯國區域
分布,如圖3所示。在韓信的戰
略指導之下,漢軍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 40 還定三秦。勝利
後的劉邦躊躇滿志,急欲成就
一統大業,乘項羽北上伐齊之
機,親自率領諸侯起兵五十六
萬向東進發,一路凱歌,攻下
楚都彭城。在驟然大勝面前,
劉邦忘乎所以,以為大功即將
告成,便開始享受「美人貨
賂,置酒高會」,日夜貪歡,
圖3 項羽分封諸侯示意圖
盡情享樂,41 如圖4所示。
資料來源: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第三冊》(臺
不料,項羽親率大軍回師 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63年6月),附圖3-82。

39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史記‧高祖本紀〉,<http://ctext.org/pre-qin-and-han/zh?searchu=%E6%9D%B1%
E9%84%89%E7%88%AD%E6%AC%8A%E5%A4%A9%E4%B8%8B〉(檢索日期:2014年5月6日)。韓信
說漢王曰:「項羽王諸將之有功者,而王獨居南鄭,是遷也。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跂而望歸,及
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寧,不可復用。不如決策東鄉,爭權天下」。
40 張大可、徐日輝,《張良蕭何韓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1日),頁101。陳倉今陝西
寶雞,地處800里秦川的西端,是一處咽喉要地,東通西安,西越隴入甘肅,西南谷口通隴南重鎮天水,向
南從陳倉故道入南鄭,通巴蜀。
41 同註1,頁37-38;何敏求,《中國歷代戰爭史簡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3月),
頁80。

74 國防雜誌 第二十九卷第五期 2014年9月


韓信背水陣分析:野戰戰略的觀點
Analyzing Han Xin's Battle of JingXing: Perspective of Field Operation Strategy

圖4 楚漢彭城會戰示意圖
資料來源: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第三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63
年6月),附圖3-85。

峙, 42 如圖5、圖6所示。然而,彭城會戰, 攻虛,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平定了魏地
劉邦損兵數十萬,更嚴重的是原來已經投降 河東52縣,此役既排除漢軍側翼之威脅外,
和歸附他的諸侯在這時候也都紛紛背漢就 也奠定戰略展開北翼包圍楚國之基礎。 44 隨
楚。漢軍北面的魏、代、趙等國「前徒倒 後,韓信充分評估了楚、漢雙方的力量對比
43
戈」, 對漢軍的側翼構成巨大威脅。 和客觀形勢後向劉邦提出一個戰略計畫。他
面對這一危險的形勢,劉邦深感側翼 說:「願益兵3萬人,臣請以北舉燕、趙,東擊
大受威脅,為穩定與鞏固拒楚之形勢,乃謀 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45
劃舉兵破魏之方針,拜韓信領兵擊魏,消除 這一個建議的確深思遠慮,其戰略意涵是把
肘掖之患。伐魏之戰,韓信聲東擊西,避實 正面戰場的持久防禦與側翼進攻相結合,即

42 同註1,頁54。自楚漢2年5月(西元前205年5月),楚漢開始競爭戰略之優勢,爾後劉邦歷經4次機動作戰
後,不僅轉被動為主動,且由劣勢轉為均勢,再由均勢轉為優勢,終能確保滎陽、成皋一帶之核心防線。
43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尚書‧武成〉,<http://ctext.org/shang-shu/successful-completion-of-the-war/zh>(
檢索日期:2014年5月6日)。意謂前面的部隊投降敵方,反過來打自己人。
44 同註1,頁57-60。
45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漢書‧韓彭英盧吳傳〉,<http://ctext.org/han-shu/han-peng-ying-lu-wu-zhuan/zh>
(檢索日期:2014年5月6日)。

National Defense Journal Vol.29, No.5, SEP 2014 75


戰略研究

圖5 楚漢彭城會戰及滎陽對峙示意圖
資料來源: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第三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1963年6月),附圖3-83。

圖6 楚漢彭城會戰及滎陽對峙示意圖
資料來源: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第三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1963年6月),附圖3-86。

76 國防雜誌 第二十九卷第五期 2014年9月


韓信背水陣分析:野戰戰略的觀點
Analyzing Han Xin's Battle of JingXing: Perspective of Field Operation Strategy

是攻守並用,運用正面牽制消耗敵人,以側 耳、張蒼率兵3萬伐魏,並歸韓信指揮,兵力
翼進攻發展,最後以戰略包圍來奪取全局的 前後合計5萬餘人,48 僅占趙軍四分之一強。
勝利。 46 劉邦對這一戰略計畫表示贊同,韓 雙方態勢眾寡懸殊,強弱異勢。49 這對一向
信於是著手籌劃進攻趙國。 常用奇兵的韓信來說,使他不得不思索如何
這時,身為代王兼趙相的陳餘也預感 使用有限兵力出奇制勝。
47
戰爭迫在眉睫, 便和趙王歇積極謀劃對 然而,韓信原本的兩萬兵馬多是剛招
策。他首先命代相夏說率領代國的全部兵力 募的新兵,沒有經過有系統的軍事訓練,更
南下,駐守於鄔縣,阻止漢軍北上或側翼牽 是缺乏戰鬥經驗;韓信本人對張耳、張蒼這
制漢軍東下。陳餘和趙王歇則率趙國全部兵 些不是經由自己所培養、訓練出來的將領與
力,開赴井陘,以便隨時援救代軍和防守井 士卒,能否在對趙國之戰中傾心盡力也大存
陘口。針對代、趙聯軍的部署,韓信決定實 疑慮,所謂「將不知兵,兵不知將」, 50 犯
施襲擊,長驅直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殲 了兵家之大忌。面對這支「卒不經練,士不
滅代軍,消除側翼的威脅。趙軍還沒來得及 親附」且遠襲勞頓的部隊,如何激發部隊的
反應,韓信就擒斬夏說,攻破代國後,欲東 士氣,讓部隊發揮最大的戰鬥潛力,這是韓
下井陘進攻趙國。 信所要考慮的重大問題。
二、戰前雙方態勢分析 反觀,趙國軍制仍以騎射為主力,裝
當時韓信所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甚 備以弓箭長矛為主,將士身披鎧甲,訓練有
至可以說是韓信領兵以來面對最為嚴峻的時 素戰力極強,且位於井陘口以逸待勞。主帥
刻。雙方戰略態勢分析如后: 陳餘非常重視井陘一戰,其勝負影響趙國存
灱雙方兵力與戰力的比較 亡。因此就雙方兵力與戰力而言,趙軍「極
韓信兵力原有2萬人,面對當時趙軍的 有利」。
兵力高達20萬之多。韓信請求增兵,劉邦敗 牞雙方兵力位置
據滎陽之後,深怕實力不能敵楚,為塑造整 楚漢3年10月(西元前204年10月),
體戰略之優勢以求得最後之勝利,故派遣張 韓信從代國東下攻趙,必須越過太行山,通

46 同註1,頁62-63。
47 鈕先鍾,《中國歷史中的決定性會戰》(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5月),頁162。項羽成為天
下的主宰者後,採取封建制,重新分封領土。趙將陳餘之功等同張耳,但只封侯而非王,這讓陳餘不滿。西
元前205年陳餘獲田榮之助,趕走張耳,迎趙歇為趙王,自封為代王並輔佐趙王歇,命夏說為代相。
48 魏汝霖,《中國歷代名將及其用兵思想》(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年6月),頁88。
49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漢書‧爰盎晁錯傳〉,<http://ctext.org/han-shu/yuan-ang-chao-cuo-zhuan/zh>(檢
索日期:2014年5月6日)。比喻雙方力量相關極遠。
50 北宋兵役制度,又稱出戍法。北宋初年,宋太祖採納宰相趙普的建議,以禁軍分駐京師與外郡,內外輪換,
定期回駐京師,故稱更戍法。更戍軍冠以駐泊、屯駐、就糧等名目。通常出戍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
西、江南、淮南、兩浙、荊湖、川峽、廣東等地戍軍,以三年為期輪換。出戍邊遠條件惡劣地區的軍兵,以
半年為期輪換。朝廷臨時任命戍軍統兵將官,造成兵不知將,將不識兵,易於控制。此法雖對防止將領專權
有利,卻削弱了軍隊戰鬥力。

National Defense Journal Vol.29, No.5, SEP 2014 77


戰略研究

過井陘口,才能進入趙國。據《呂氏春秋‧ 策下達的難題。因此就雙方兵力位置而言,
有始》記載:「天下九塞,井陘其一,亦曰 趙軍「極有利」。
51
土門關」。 井陘口位在今河北省井陘縣, 犴雙方補給線與作戰正面之關係
山西平定縣東方90里處,為太行山脈有名的 韓信離開滎陽正面戰場,獨自率軍北
八大隘口之一。地區內群山環繞,以東北側 上作戰,可謂孤軍深入,千里行軍,不但後
有萆山距獲鹿縣僅8里;以西有治河從南向北 勤補給相當困難且補給線過長易遭截斷。當
流向,橫過西端入口處,治河東岸有一片高 部隊通過井徑這個峽谷時,受限道路狹窄因
地可以封鎖隘道西邊入口,此地屬易守難攻 素,騎兵不能成列、戰車不能兩輛併行;迫
地形。井陘口曾是古代燕趙通向秦晉的交通 使部隊必然形成一條漫長隊伍,首尾不能相
要隘,秦統一六國後,在全國範圍內修築了 互照應,使糧草輜重必留在大部隊後方; 54
以咸陽為中心的驛道,井陘古驛道就是當時 倘若戰事危急需要友軍援助時,往往是遠水
的主幹線上非常重要的一段, 52 由此上述可 救不了近火,更何況是無兵員補充。更別指
知井陘之險要。 望生死攸關之際,要讓劉邦分兵援助於己。
趙國已先於井陘東口外築壘據守正處 相反的,趙軍由於在本國的邊境上作戰,故
於優勢和主動地位,面對韓信的進攻,並依 補給容易,且處有利地形不受敵軍襲擾。因
托險峻的太行山脈作為屏障。就地形而言, 此就雙方補給線與作戰正面之關係而言,趙
韓信唯一只能通過太行山的井陘口隘道進 軍「極有利」。
軍來攻打趙軍。53 井陘口四周高峰環繞,中 犵雙方作戰發展
間低窪,形似一口井,只有一條小道蜿蜒其 由於當前楚漢局勢,劉邦位於滎陽處
間,且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若趙軍積 於劣勢,必須藉由韓信北進的勝利,達成對
極備戰,只需在另一端的出口處派少數兵力 項羽實施戰略包圍之目的,在形勢上對趙軍
固守,漢軍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這樣 有利。趙軍若堅守井陘口要點,而不參與野
險要地形,如果沒有好的計策,極有可能導 戰,以曠日持久以待之,漢軍必難達成戰略
致全軍覆沒的悲慘下場。因此,如何穿越咽 目的。再加上漢軍剛擊滅魏國雖士氣旺盛,
喉之地井陘口,是韓信東下攻趙所要面臨決 但士卒未能加以整頓與休息,經過長途跋涉

51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呂氏春秋‧有始〉,<http://ctext.org/lv-shi-chun-qiu/you-shi/zh>(檢索日期:2014
年5月6日)。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澤有九藪,風有八等,水有六川。九塞:大汾、
冥阨、荊阮、方城、殽、井陘、令疵、句注、居庸。
52 匿名,〈井陘古秦道 韓信背水一戰的主戰場〉,《新浪網》,2014年4月4日,<http://news.sina.com.tw/
article/20140404/12143168.html〉(檢索日期:2014年5月5日)。
53 同註40,頁152。井陘口為趙國西邊的門戶,井陘西面是一條長約百餘里的狹長道路,「車不得方軌,騎不
得成列」不利於軍隊的大規模運動,但它又是行軍要道,因此井陘是古代兵家必爭的要衝,秦滅趙國,數十
萬大軍就從這裡通過。
54 王尚義,〈芻議太行八陘及其歷史變遷〉,《地理研究》,第1期,1997年1月,頁68-76。「陘,是指山脈
中斷的地方,即大峽谷。井陘口就是這樣一個峽谷狀的地形,兩側山壁夾峙,道路十分狹窄,車不能並行,
馬不能列入。可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78 國防雜誌 第二十九卷第五期 2014年9月


韓信背水陣分析:野戰戰略的觀點
Analyzing Han Xin's Battle of JingXing: Perspective of Field Operation Strategy

於險要地形,其官兵已久戰疲憊;再者,遭 示。面對如此險峻的形式,韓信必然要冒險
遇敵方難以克服的地理優勢,井陘山路狹窄 深入趙國境內與趙國的主力進行決戰,若趙
且蜿蜒,車輛難以擺開行駛,騎兵難以列隊 國採持久戰,形式將對韓信不利。因此韓信
前進,這樣的行軍序列將會拉的很長,綿延 計畫採速戰速決方式,一戰擊潰趙國主力,
上百里,糧食輜重必定甩在隊尾,補給線易 使趙國無能力抵抗漢軍。
55
遭截斷。 相反的,趙軍以逸待勞,且有充 牞陳餘戰略構想
分的時間做好作戰準備。綜合上述分析,就 當韓信破魏時,陳餘為防範韓信北進
雙方作戰發展而言,趙軍「極有利」。 趙國,馬上調兵遣將,安排部署,並令代相
由此觀之雙方戰略態勢,韓信處於明 夏說自代國率兵南下以守太原,以阻韓信於
顯的「極不利」之劣勢。韓信在作戰發展上 太原之南。親自領兵20萬以鞏固井陘間一系
稍有不慎,就會陷入萬劫不復、身敗名裂的 列之戰略要域,妄想擊敗韓信一戰成名,並
境地。 以坐觀楚漢相爭之成敗。
三、戰前雙方戰略構想
韓信於楚漢2年8月(西元前205年8月)
肆、井陘之戰的過程與影響
出兵擊魏,9月即平定魏王豹。可是萬萬沒想 一、作戰經過
到韓信捨近求遠,反而先伐北方代國,並以 面對韓信率兵進犯,陳餘與趙王歇和謀
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代國殲滅,對陳餘產生 士李左車 56 率領趙軍20萬馳抵井陘東口外,
不小打擊。 築壘據守。 57 面對龐大的趙兵和井陘口險要
灱韓信戰略構想 的地勢,韓信不敢輕易通過,於井陘口前30
韓信俘虜魏王豹,平定魏國,並向 里的地方紮營,先遣探卒,探聽消息。此時
劉邦自請伐趙、齊兩國以包圍楚國,於是破 陳餘沒有派兵控制隘口,而是在隘口附近的
趙之戰興起。劉邦同意韓信率兵繼續向北攻 地方聚集了20萬大軍嚴陣以待,要等到韓信
取趙、代、燕等諸侯國,此時劉邦於彭城 的軍隊全通過井陘口,才以絕對優勢的兵力
會戰慘敗後,正在滎陽、成皋一線部署戰略 將漢軍全數殲滅,如圖8所示。
防線。韓信北取燕、趙兩國之戰略路線,亦 這時,趙軍謀士李左車深思熟慮,向陳
為戰國時期秦始皇北伐燕、趙兩國之戰略路 餘提出了建議:「韓信橫渡黃河,擊滅魏、
線。其作戰構想意涵為北伐燕、趙兩國,東 代兩國,俘虜魏王豹,活捉夏說,今又企圖
取齊國,對楚國項羽形成絕對的戰略包圍, 消滅趙國,期乘勝追擊,勢不可擋,但我聽
藉由外線作戰以夾攻項羽於滎陽,如圖7所 說千里運送軍糧,軍隊便難免會餓得面黃肌

55 陳耔伶,《影響中國的100個戰爭》(臺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1月15日),頁105。
56 李左車為秦末年間謀士,趙國名將李牧之孫。初為趙國廣武君。楚漢3年(西元前204年)韓信出兵攻打趙
國,李左車向是為趙相國的代王陳餘建議帶兵繞道漢軍後方斷其糧草,但陳餘不以為然。結果趙軍大敗,
趙國被滅。李左車被俘,獲韓信禮待,採用其先虛後實之兵法,取得燕齊之地。他曾對韓信說「臣聞智者
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引為名言。
57 鈕先鍾,《歷史與戰略:中西軍事史新論》(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5月1日),頁72。

National Defense Journal Vol.29, No.5, SEP 2014 79


戰略研究

圖7 井陘之戰示意圖
資料來源: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第三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63
年6月),附圖3-88。

瘦。 58 井陘口道路狹窄,戰車不能並行,騎 送上」。60
兵不能成列,漢軍一定有糧車跟隨在隊伍的 但陳餘素以儒家自命,認為義兵不用
後面,請允許我帶領精兵3萬人,從小道截其 詐謀奇計,他自負的說:「吾聞兵法十則圍
運糧車輛,你於井陘東口外構築堡壘準備與 之,倍則戰之,韓信號稱兵數萬人,其實不
漢軍決戰,漢軍因軍糧遭到截斷及喪失退卻 過幾千人,他不遠千里來攻襲我,路途已經
回去的道路而無心戀戰, 59 我想不到10天就 極度使他感受疲憊了,面對這種態勢的敵人
可以被我消滅,同時可將韓、張兩人的頭顱 都避不擊之,日後面對兵力強大敵人要如何

58 曹東,《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戰爭》(臺北:業強出版社,1994年4月1日),頁50。
59 同註58,頁49。
60 同註45。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
議欲以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餽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今
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後。願足下假臣奇兵3萬人,從間道絕其輜
重;足下深溝高壘勿與戰。彼前不得鬥,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野無所掠鹵,不至十日,兩將之頭可致
戲下。願君留意臣之計,必不為二子所禽矣」。

80 國防雜誌 第二十九卷第五期 2014年9月


韓信背水陣分析:野戰戰略的觀點
Analyzing Han Xin's Battle of JingXing: Perspective of Field Operation Strategy

圖8 井陘之戰經過示意圖
資料來源: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第三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1963年6月),附圖3-89。

對付,讓其他諸侯認為我膽怯,日後隨便侵 軍軍營側翼萆山隱蔽起來作為奇兵,等待趙
61
犯」。 但善於戰術與戰略的李左車卻不那 國大軍出戰後,再乘虛突入趙營將旗幟換成
麼樂觀,他觀察韓信在魏地攻防戰中的傑出 漢軍大紅旗幟;又另派1萬人至治河東岸部署
表現,證明韓信善於軍事謀略、長於軍事指 陣地,並將所有的渡河舟具全部放走,背水
揮的將才。 列陣。 62 另一方面傳令各軍將士做好心理準
韓信派遣的間諜,得知陳餘未採納謀 備,趙軍巳先行占領有利地形,如果沒有看
士李左車建議非常高興,即在當天夜裡擬定 到我的主帥旗是不會全力出擊,屆時一場惡
作戰計畫、分配將士作戰任務及完成作戰準 戰勢所難免。韓信令副將分頭發給士兵們一
備,並令灌嬰挑選精銳騎兵2,000人作為突擊 些乾糧充飢,並對諸將士說:「今天擊敗趙
隊,各個手持漢軍紅色旗幟沿小路迂迴至趙 軍後就可以會餐慶祝」。 63 漢軍將士們均不

61 同註48,頁89。
62 張明凱,《毋忘在莒七大精神史例研究》(臺北:國防部史政局,1968年5月),頁45。
63 同註45。信使間人窺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陘口30里,止舍。夜半傳發,選輕
騎2,000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戒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拔趙幟,立漢
幟。」令其裨將傳餐,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嘸然,陽應曰:「諾」。

National Defense Journal Vol.29, No.5, SEP 2014 81


戰略研究

敢置信主帥韓信在面對趙軍20多萬人,在兵 趙王歇率潰敗殘餘之眾,向趙國城都退卻。
力極大懸殊差距的情況下,竟然發下豪語於 然而韓信作戰原則,絕不會給敵人任何喘息
今天就能擊破趙軍。 的機會,於是乘勝追擊,又破趙軍於鄗縣並
次日拂曉時部隊已部署完畢,韓信大 擒斬陳餘於泜水,趙王歇逃脫,向城都奔
張旗鼓親自率領剩餘部隊向井陘口前發起攻 竄,也被漢軍俘虜,於是趙國全境盡數為漢
擊。趙軍見韓信兵力少,不堪一擊,爭先迎 軍所平定。65
面應戰。韓信與張耳見時機成熟,假裝招架 二、井陘之戰雙方勝敗原因分析
不住引軍後退,為了達到誘敵的目的,甚至 灱韓信戰勝原因分析
連統帥旗幟都拋棄,向治河東岸所部署的背 杕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水陣退卻。 64 趙軍中計,全軍傾巢而出,爭 韓信每次作戰之前都會進行嚴密
奪漢軍旗鼓,爭先向前追擊韓信、張耳。此 偵察,不僅從戰役全局的著眼點來考量,做
刻韓、張率領漢軍退至背水陣中,會合背水 到對敵情、己情瞭若指掌,甚至將敵方將帥
列陣部隊。此時漢軍將士因前有追兵、後無 性格、軍事謀略、用兵特點都了解得一清二
退路,只能與趙軍殊死戰鬥,以一擋十,誓 楚。此戰,韓信不僅把握戰場局勢,甚至連
死拼命堅守營陣扺禦趙軍攻擊。在雙方激戰 趙軍統帥陳餘與謀臣李左車的軍事謀略,及
的同時,韓信埋伏在趙軍大營側翼的萆山 其意見分歧也盡在掌握之中。由此可知,韓
2,000名精騎,見趙營部隊全數傾巢而出投 信善用情報以明瞭敵情,如同孫子兵法在《
入戰場,立即飛馬突入趙營,占領趙軍的營 謀攻篇》所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
壘,拔掉趙國軍旗,插上漢軍紅色旗幟。 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已,
這時,趙軍久攻不能取勝背水為陣的漢 每戰必敗」之道理。66
軍而收兵返回陣營時,驚見營壘都已插滿漢 杌因敵制勝、奇正相生
軍旗幟,以為趙王歇已經被漢軍俘獲,頓時 「兵者,詭道也」, 67 韓信利用趙
驚恐萬分,慌亂遁逃不可收拾,趙將雖斬殺 軍統帥陳餘不以為然和輕敵心態,智設背水
逃卒,但也起不了告誡及嚇阻作用。韓信乘 陣,故意示敵以破綻,誘其脫離關隘,趁隙
趙軍的潰亂,前後夾擊,趙軍大敗,陳餘與 襲取趙軍大營。完美的戰略設計,巧妙的戰

64 劉英柏,《中國戰爭大辭典—戰役之部》(臺北:國防部史編局,1989年6月30日),頁60。
65 同註45。信謂軍吏曰:「趙已先據便地壁,且彼未見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阻險而還」。乃使萬人
先行,出,背水陳。趙兵望見大笑。平旦,信建大將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於是
信、張耳棄鼓旗,走水上軍,復疾戰。趙空壁爭漢鼓旗,逐信、耳。信、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
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者,候趙空壁逐利,即馳入趙壁,皆拔趙旗幟,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能得信、
耳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大驚,以漢為皆已破趙王將矣,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弗能禁。於是漢
兵夾擊,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
66 李安石,《孫子兵法的致勝戰略》(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2月),頁273。了解自己
又摸透對手的一方,即使打百次仗,也不會陷入危機;摸不透對手但了解自己,勝負機率各半;摸不透對
手又無自知之明者,每次戰爭都是危機。
67 同註66,頁263。用兵的本質,就是權謀、詭詐。

82 國防雜誌 第二十九卷第五期 2014年9月


韓信背水陣分析:野戰戰略的觀點
Analyzing Han Xin's Battle of JingXing: Perspective of Field Operation Strategy

術配合,終於使趙軍完全喪失優勢和主動地 能的準備好一切手段;夌有一個行動主動和
位,在處處被動中遭到全殲。 沉著冷靜的統帥。
韓信的背水陣,堪稱中國戰爭史 杝治軍有方、用兵如神
上巧妙運用「奇正相生」原理而取勝的典範 韓信此戰所率領的都是新募之兵,
之一。在作戰部署上,他半夜派出兩千輕 如韓信所言是「驅市人而戰」。 72 然而,這
騎,令其各持漢軍紅旗一面,潛伏於趙軍大 樣的軍隊卻進退有序,潛伏無形,攻則必
營附近的山中,待機攻占趙營。同時沿治河 取,戰則必勝。顯然,如果不是韓信常於訓
佈列陣勢,誘敵相攻,這正是兵分奇正的高 練軍隊和善於統馭士兵,這支軍隊不可能有
明之舉,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的 如此強大的戰鬥力。
作戰原則相結合。 68 是謂「以奇勝」,充分 另背水佈陣,把士卒置於死地,不
體現出「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 戰則死,全軍將士不如拼命一戰,還可求得
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一生。可以說,不需在戰場實施精神動員,
哉!」的兵法要旨。69 部隊的士氣及戰鬥力就可發揮到極致。漢軍
杈慎謀能斷、當機力勝 將士身處絕境,前有趙軍追殺,後有河水斷
當韓信偵知趙軍統帥陳餘不用謀臣 路,唯有一戰方可死裡求生。於是,漢軍人
李左車:「正面深溝高壘,堅壁勿與戰,以 人爭先,個個備勇,無不以一擋十,如同「
騎兵從間道斷絕漢軍糧道」的計策時,便抓 圍地則謀,死地則戰」之道理。73
住戰機,周密謀劃,進行決戰。巧妙的兵力 杍經驗豐富、善於佈陣
部署,使得20萬趙軍頃刻間灰飛煙滅,陳餘 冷兵器時代,行軍佈陣,是否得
被斬,趙王歇也成了漢軍的俘虜。 當,對於攻伐取勝,關係極為密切。各種陣
此外,背水陣還有一個特點就是 法,層出不窮,數不勝數。戰爭是敵我雙
整個戰場縱深不是很大,趙軍雖然人數占有 方的角逐,其勝負不但取決於投入兵力的多
優勢,但是在這樣狹窄的戰場上根本無法展 寡,更主要的是取決於「軍陣」所發揮出來
開,不能發揮人數優勢的戰力。使得韓信巧 的集體力量。善於保持戰術協調和隊形嚴整
妙結合與運用地利為我所用,如同「知天知 的一方,必將大大優越於不能做到這一點的
地,勝乃可全」之道理。 70 也符合克勞塞維 另一方。
茨認為採取守勢作戰成功的條件: 71 坽儘可 古代軍事家都高度重視「軍陣」

68 同註66,頁279。戰爭的原則,是以正兵當敵,以奇兵取勝。
69 同註66,頁279。爭戰的態勢不過奇兵、正兵兩種,但奇兵、正兵的相生變化,卻無窮無盡。奇正戰術的互
換、循環,就好像圓周一般,無始無終,無窮無盡。
70 同註66,頁309。懂得順應天時,巧用地利者,就是永遠的贏家。
71 同註20,頁77-80。
72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史記‧淮陰侯列傳〉,<http://ctext.org/lv-shi-chun-qiu/you-shi/zh>(檢索日
期:2014年5月6日)。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意謂人人主動為自己
而奮戰。
73 同註66,頁311。在圍地則要出奇謀生存,在死地則要拚死決戰。

National Defense Journal Vol.29, No.5, SEP 2014 83


戰略研究

的部署和運用,提倡「陣而後戰」。強調軍 人效命,單純只是為了培養自己的軍事實力
隊在行軍、作戰時均要嚴守既定的陣形,以 以謀求官途。
充分的發揮整體作戰優勢。由於韓信熟悉兵 杌不察敵情、不知應變
法,富有作戰指揮經驗,自率兵征戰以來, 陳餘本有機會大破韓信,且占有
尚無敗績,且在各項戰役都能將當面的敵人 以逸待勞、我眾敵寡之優勢,卻因不察敵
擊敗殲滅。因此佈陣是韓信最大限度發揮陣 情、不知應變,未黯兵法奇正之變、只知用
法優勢與潛能、克敵制勝的最佳途徑。 正不知用奇,亦未採納謀臣李左車所提「奇
韓信利用陳餘一戰成功的心理, 正相輔」策略。自認為韓信兵少而疲,決定
將佈陣形成「梯隊」以阻擋趙軍大軍衝殺, 占據有利的地形,遵從兵書上「倍則戰」的
以便於掌握作戰節奏,且編成梯隊可在有限 道理,正面與漢軍交鋒,但未適時了解韓信
74
空間內形成接應之勢。 佈陣「梯隊」可節 採用奇正併用,背水列陣,靈活用兵而致勝
節抗擊,以空間換取時間,通常可編成數個 之奧妙,即為孫子兵法上之「投之亡地而後
梯隊,交替掩護,輪番戰鬥。因此,佈陣巧 存,陷之死地而後生」之用意。76
妙,軍隊戰鬥力就會得到充分發揮,達到以 杈不知己、不知彼
一擋十的作用。反觀趙軍兵力過分龐大,在 陳餘不知己、不知彼,井陘之戰因
狹窄的井陘口使得兵力擁擠在一起,無法發 見韓信兵力較己為少,且又占據有利地形,
揮戰力。 率輕騎銳卒鋒擁而出,欲生擒韓信,殊不知
韓信每一次作戰,就是以自己有利 此一行舉,已因輕敵及對韓信用兵之法不了
的陣式去衝擊敵人的陣式,或以自己的陣式 解,確定了後續城失被俘、戰敗身亡的必然
去迎擊敵人一定陣式的進攻,如同《戰爭藝 結果。假若陳餘在戰役開始前聽取李左車建
術》大師約米尼所稱的「戰鬥序列」。想要在 議以優勢兵力採攻勢作戰,截斷韓信補給線
戰鬥中獲勝,其著眼點就是如何選擇最有利 後實施分進合擊之戰略包圍,將改觀其戰役
的「戰鬥序列」,只要「戰鬥序列」選擇的 結果。
好,那麼一位將軍就可以在未交戰之前,即 三、戰役對後世之影響
75
能夠準確的預料自己在這一戰役中勝利。 天下無不可用之兵,兵隨將轉,將強則
牞陳餘戰敗原因分析 兵強,將弱則兵弱,這是韓信每戰必勝的原
杕利慾薰心 因所在。韓信巧佈背水陣,以數萬「烏合之
楚漢2年(西元前206年),陳餘投 眾」之勢,勇破趙國20萬精銳之師,一個早
靠漢王劉邦,並立代王趙歇為趙王,自立為 晨就完成了破趙任務,使得韓信在北方戰場
代王,但不去代國就職,反而在趙國以太傅 上又取得一次關鍵性的勝利。韓信面對人數
的身分輔佐趙王歇。然而陳餘並非真為這些 和力量均有數倍優勢的趙軍,深知自己處於

74 奎文閣,《戰無不勝的軍事奇才:韓信》(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0月),頁159。
75 同註25,頁121-122。
76 同註66,頁318。把軍隊投入退無死所之地就能絕地求存,讓軍隊陷入必死絕境就能死裡求生。

84 國防雜誌 第二十九卷第五期 2014年9月


韓信背水陣分析:野戰戰略的觀點
Analyzing Han Xin's Battle of JingXing: Perspective of Field Operation Strategy

弱勢,也承認對方的強勢。鑑於戰爭中雙方 學者研究韓信,他們對韓信無不推崇備至,
對彼此的情況並不是瞭若指掌,韓信充分利 一些學者還將韓信稱譽為「冷兵器時代最偉
用戰場各方面有利條件,鉗制敵人的力量、 大的軍事家」。 77 兵法理論的最高原則和用
動搖敵人的意志、打擊敵人的信心、瓦解敵 兵佈陣的最終目的,即是因敵制勝。韓信對
人的鬥志,特別是利用人性在關鍵時刻求生 軍事理論的深入研究和對戰略與戰術的巧妙
懼死的心理,採取「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 運用,都在這次戰役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所
死地而後生」的策略,獲得巨大的勝利。 以戰後將士們在聽取韓信分析此戰的用兵之
明代學者茅坤對韓信井陘之戰的謀略 法都感到非常佩服,異口同聲的說:「善,
推崇備至,井陘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軍事謀 非臣所及也」。78
略的典範,背水陣歷來為兵家所忌,進難得
利,退則有礙,等於把自己置於必死之地。
伍、背水陣的探究與思考
所以,當韓信以萬人背水列陣時,諸將都迷 一、以寡擊眾之不對稱作戰類型
惑不解,趙軍則群起嘲笑。然而,這正是韓 在我國指參軍事教育中,《野戰戰略》
信的高明之處,韓信能把兵法上的一般原則 課程屬重要課程之一部,是《軍事戰略》 79
與戰場上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奇正併用, 中用兵思想的主體,旨在「造勢」與「用
背水列陣,拔旗易幟,靈活用兵,出奇制 勢」之作戰指導。 80 通常對一戰役之分析的
勝,速戰速決,一氣呵成,最終以少剩多、 第一個課題是試評雙方的「戰略態勢」,反
以寡擊眾。所以井陘之戰為後人提供許多有 映出戰場上所有軍事力量的對比、兵力部署
益的借鑑。在當代,甚至有許多軍事家研究 的結構、作戰雙方的意圖及未來可能會呈現
韓信,從韓信的戰略中學習他的軍事指揮藝 出的優、缺點, 81 以利指揮官之決心下達與
術,探討戰爭的指揮規則,汲取戰爭藝術的 作戰構想,繼而擬定作戰計畫。由此可知,
養份。 試評雙方的「戰略態勢」在野戰戰略教學
在瞬息萬 變的戰場上,韓信充分發揮 過程或思維理則中,是極重要的關鍵步驟。
自己的主動與靈活性,巧妙運用無形戰力的 乃是依據敵我雙方力、空、時等三項主要因
發揮,其中包含用兵藝術至深,其慮事之周 素,來判斷勝利的公算。其中以敵我雙方兵
密,用兵之嚴謹,實非他人所能及。滄海橫 力的對比,對勝負之影響占有相當大的份
流,方顯英雄本色,後人稱讚韓信為古今第 量。因此,在決戰時一定要有兵力優勢,才
一名將,誠非虛飾之言。現代也有許多西方 能有勝利之把握。82

77 張建揚,《韓信研究文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頁188。
78 意謂韓信卓絕而奇特的軍事才能,令將領們欽佩不已。
79 同註5,頁2-7。為建立武力,藉以創造與運用有利狀況以支持國家戰略之藝術,俾得在爭取軍事目標時,能
獲得最大之成功公算與有利之效果。
80 同註18,頁1-19。
81 同註34,頁168。
82 同註9,頁208。

National Defense Journal Vol.29, No.5, SEP 2014 85


戰略研究

如同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所言:「 解燃眉之急。劣勢部隊為打擊優勢的對手,
戰術就像戰略一樣,數量優勢為勝利中最普 在目標的選擇上,運用避實擊虛、逐次消滅
遍要素。只要數量優勢足以抵銷其他一切有 之策略,尋求敵軍主力予以殲滅,以結束戰
貢獻的環境,則在戰鬥結局中也就成為最重 局。再者,劣勢一方「不對稱作戰」思維必
要的因素。就一般而言,不管戰鬥規模的大 須爭取主動權、必須依靠運動的方式以防止
小,只要數量優勢即足以保證勝利,而無論 自己陷於被動,如同「致人而不致於人」的
其他的環境如何不利。基於這樣的討論,說 道理。運用有利的「形勢」與「時機」,以發
83
明數量優勢真正的重要性」。 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權衡機宜,臨機應
馬漢在《海軍戰略》裡談到:「只有數 變,以達「利用勢」與「創造勢」的目標。89
量上的優勢,才能殲滅敵人」。84 孫子兵法的 韓信在井陘之戰中以數萬之兵力,以背
《軍形篇》中,也以「勝兵若以鎰稱銖,敗 水列陣來迷惑趙軍,並奇襲趙營使大軍呈現
兵若以銖稱鎰」來論述兵力優勢的重要性。85 混亂,一舉殲滅20萬趙軍,斬殺主帥陳餘,
數量上的優勢都會希望如同「韓信點兵,多 俘虜趙王歇,剷除項羽在北方的重要勢力,
多益善」的道理。然而,想要在戰場上比敵 為劉邦爭取戰略上的優勢,轉敗為勝。
人取得數量上的優勢,考量「度、量、數、 二、攻勢與守勢並用的戰略作為
86
稱、勝」等因素影響下無法盡善盡美 。 故 善戰的將帥在戰場上可以任意選擇「
數量居於劣勢的一方,想要贏得戰爭的最 攻勢」或「守勢」,同樣的可以獲得勝利,
佳方法,不是避戰;相反的,是要採取積極 但必須具備五項條件: 90 灱絕不可限於消極
的作為,奇正併用、以寡擊眾,進而確保勝 的守勢,必須在適當的時機下轉移攻勢;牞
利。如同孫子兵法的「奇正之道」、「虛實之 必須要有堅定的決心及冷靜的思緒;犴絕對
用」、「以正合、以奇勝」等經典之作,都是 可以信賴的軍隊;犵採取攻勢時,不要忽略
87
「不對稱作戰」的用兵思想與方法。 應用戰鬥序列的基本原理;玎打擊在決勝點
88
「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 上。
劣勢部隊要防止優勢敵人以遂行「不對稱作 韓信在井陘口前雖採取「攻勢」,但由
戰」,唯一的途徑即不能採取正規的作戰方 於劣勢部隊處在敵優勢部隊面前,因為考量
式,必須尋找適合我軍生存的作戰方式,以 不能迅速的擊破其進攻,為了保存戰力,待

83 克勞塞維茨著,鈕先鍾譯,《戰爭論》(臺北:軍事譯粹社,1974年6月),頁304。
84 馬漢著,鎮甲、楊珍譯,《馬漢海軍戰略論》(臺北:軍事譯粹社,1979年5月),頁7。
85 同註66,頁277。勝利之師有如擁有絕對優勢,反之,則是處於絕對劣勢。
86 同註66,頁277。度:法治;量:計畫;數:兵源、物資;稱:敵我力量的對比;勝:贏得勝利的謀略。
87 同註5,頁2-6。為一種作戰的概念,係以不對稱手段、不對等力量與非傳統方式所進行的作戰,旨在迴避
敵人強點,並以適當的戰法、戰具攻擊敵人的弱點,從而改變戰爭的結果,使戰爭朝向有利己方的方向發
展。
88 同註66,頁287。勝利是可以創造的,只要運用謀略,敵人雖眾而強,也可使其起不了作用。
89 同註7,頁113。
90 同註25,頁113。

86 國防雜誌 第二十九卷第五期 2014年9月


韓信背水陣分析:野戰戰略的觀點
Analyzing Han Xin's Battle of JingXing: Perspective of Field Operation Strategy

機破敵,所採取一個有計畫「退卻」的戰略 心關鍵。採用「間接路線(奇襲)」是使敵
步驟。背對治河採取「守勢」列陣,待灌嬰 人喪失平衡的最好方法。 95 戰術上出敵不意
等2,000人突入趙營將旗幟換成漢軍大紅旗幟 之奇襲,為劣勢部隊致勝之要道。 96 所有以
後即採取「攻勢」作為,一舉戰勝優勢的趙 寡擊眾的部隊,大都採用奇襲的戰法, 97 以
軍。相反的,若陳餘在戰役開始前聽取李左 乘其不備、出其不意。
車建議以優勢兵力採「攻勢」作戰,截斷韓 提倡間接戰略的法國戰略思想家薄富爾
信補給線後實施分進合擊之戰略包圍,將改 (Andre Beaufre)指出:「在任何戰略中,都
觀其戰役結果。 一定有兩個不同卻同等重要的因素:灱選擇
三、掌握主動與奇襲 所應攻擊的決定點,這與敵人弱點之位置具
採取「攻勢」作戰的一方,在用兵條件 有密切之關聯;牞選擇準備動作,以能達到
91
上較具有主動的條件。 「攻勢」作戰的主 決勝點為原則。
要目標是在造成敵人的「不平衡」,如同李 因為敵我雙方都會採取同樣的步驟,所
德哈達所言:「要殲滅敵人之前,必須使它 以兩方面的準備動作,勢必會發生衝突。哪
喪失平衡」,要使敵人喪失平衡的方法有四 一方若能阻止對方的行動,使自己的行動達
種: 92 灱迫使敵人突然改變作戰正面;牞隔 到目標,就能獲得勝利,這就是法國陸軍統
離敵人的兵力;犴襲擊敵人的補給設施;犵 帥費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h)所謂「保持
威脅敵人的退路。在野戰戰略的觀點認為採 行動自由」的真正意義。 98 意志的戰鬥遂成
取攻勢作戰成功的必須條件為: 93 灱優勢武 為爭奪行動自由的鬥爭,每一方面都企圖確
力;牞主動;犴造成敵人不平衡。 保自己的行動自由,同時也設法不讓對方有
如果能做到其中任何一項,就可使敵 行動自由。 99 戰略的精義,也就是對行動自
人不平衡;做到兩項以上,敵人將立即敗 由的爭奪;戰略的最終目標,就是如何確保
94
亡。 因此,攻勢作戰中主要是讓對方在某 自己的行動自由(安全),和如何剝奪敵人的
一關鍵點上失去平衡。換言之,如何讓敵人 行動自由(即奇襲或主動)。100
在關鍵點上失去平衡,即是攻勢作戰中的核 韓信得知陳餘不聽謀士李左車之建議,

91 同註25,頁46。
92 李德哈達著,鈕先鍾譯,《戰略論》(臺北:軍事譯粹印,2006年9月),頁388。
93 同註7,頁151-153。
94 同註92,頁389-393。
95 同註92,頁6-7。李德哈達在其經典之作《戰略論》提及:「歸納25個世紀以來的30次戰爭,又包括著280次
以上的個別戰役,其中只有6次戰役是採取對敵軍主力作直接戰略路線的作戰方式而獲成功,其餘均是採取
間接路線的方式」,所以他認為間接性的方式,在戰略上實在是一種最有希望和最經濟的方式。
96 同註22,頁13。
97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歷代以寡擊眾戰例》(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6年7月),頁11。
98 同註20,頁138-139。
99 薄富爾著,鈕先鍾譯,《戰略緒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11月1日),頁45。
100 同註99,頁173。

National Defense Journal Vol.29, No.5, SEP 2014 87


戰略研究

大喜過望,連夜引兵渡過治河,規劃奇擊 為勝利在望,誘使全軍傾巢而出;另一方面
井陘之部署,以一部兵力於治河東岸背水列 是激勵漢軍士氣, 102 把士卒置於死地,使之
陣,另擇一部預先埋伏萆山作為奇兵;第二 戰亦死、不戰亦死,不如拼命一戰,還可求
天率餘兵採主動出擊至井陘口誘敵。趙軍出 得一生,將部隊無形戰力發揮到淋漓盡致。
城迎戰,交戰後,漢軍詐敗拋棄旗鼓,向治 在反擊戰鬥中,韓信身先士卒,奮勇殺敵,
河東岸退去,趙軍見狀傾巢而出。這時部署 與眾將士一道拚死求勝。如同《曾胡治兵語
埋伏萆山的2,000騎兵已疾馳入趙軍陣營換 錄》中舉出例證「田單之在即墨,將軍有必
上漢軍紅旗幟。而在背水為陣的漢軍拚死抵 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此所以破燕也」的
抗,趙軍久戰無法取勝,欲返回營地,發現 道理。 103 由此可見,將帥所以能夠作戰,要
陣營裡全是漢軍紅旗幟,全軍大驚,以為軍 依賴士兵;士兵所以勇於作戰,是靠士氣。
營已被漢軍奪取,此時軍心潰散,士卒四處 士氣高昂,即可進行戰鬥;士氣沮喪,只有
逃散,漢軍兩面夾攻,大破趙軍。 敗退,104 這說明士氣的高低對戰爭的勝負有
四、激勵士氣的領導作為 直接的影響。
《野戰戰略》之評戰略態勢乃是依據敵 以《曹劌論戰》中「夫戰,勇氣也。一
我雙方「力」、「空」、「時」等三項主要 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剋
因素,來判斷勝利的公算。但考量整體戰勢 之」為例。韓信初期詐敗,先讓趙軍「一鼓
時,「力」、「空」、「時」三個因素可依 作氣」;然後利用井陘口地形來疲憊敵人,
單獨存在,以作為與敵軍戰力比較的憑據, 使趙軍士氣衰弱;最後在趙軍回到營地看到
但三者又可視為一個整體性的關係。當三者 漢軍旗幟時,趙軍已士氣全無。此戰之中,
視為一個整體時,「空間」與「時間」將圍 韓信運用士氣轉換,由「退卻」轉變成「追
繞著「戰力」,並以「戰力」為核心。 101 其 擊」,做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更印證了
戰力的核心即是與敵軍戰鬥,戰鬥則是達成 「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道理。如同《戰略
戰爭與戰役目標的手段。任何一支部隊的戰 論》中戰略和戰術的基本要點第七條:「當
力必須必備有形(包括打擊力、機動力、防 敵人有備時,絕不要把你的重量投擲在一個
護力、指管力、後支力)與無形戰力(包括 打擊之中」, 105 即對一個有備的敵人,絕
思想、武德、士氣等)兩種成分。 不會發動真正的攻擊。要使敵人發生癱瘓現
韓信的背水佈陣的目的,是用來迷惑趙 象,以物理層面來說,就是要使敵人組織瘓
軍,促使其輕敵,使主帥產生驕傲情緒,以 散;而在心裡層面來說,就是要使敵人士氣

101 同註7,頁110。
102 廖文豪,《關於軍事學的100個故事》(臺北: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9月),頁62-63。
103 蔣中正,《曾胡治兵語錄註釋(增訂本)》(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7月),頁177。
意謂將軍有死戰的決心,而士兵就沒有僥倖偷生的低落士氣。
104 孫一之,《謀略家的智慧―武經七書》(臺北:星光出版社,1998年1月),頁154。夫將之所以戰者民
也,民之所以戰者氣也。氣實則鬥,氣奪則走。
105 同註92,頁402。

88 國防雜誌 第二十九卷第五期 2014年9月


韓信背水陣分析:野戰戰略的觀點
Analyzing Han Xin's Battle of JingXing: Perspective of Field Operation Strategy

瓦解一樣的道理。 外,更是因為他戰略運用的高明卓絕,包括
正確變換攻守、靈活兵力部署、合理設置陣
陸、結  語 形、機變實施奇正等,譜寫中國古代戰爭史
井陘之戰的結局,漢軍獲得勝利,就勢 上精彩篇章。
而言,使其在戰略全局漸獲優勢,即消滅了 井陘之戰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啟
北方戰場上最強勁的敵手,創造了震撼與聲 示,其背水陣的成功,絕不僅僅激勵士氣之
勢,為下一步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 因素所形成,包括雙方將領的才能、指揮的
定燕國,並為東進擊齊鋪路,從而造就戰略 藝術及用兵之道等。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
包圍項羽的有利態勢。雖然這僅是一場戰役 是兵法的運用貴在靈活創新,切忌死板教
規模的戰爭,但卻有著戰略性質的地位。不 條,這正如宋代岳飛所說的「先陣後戰,兵
僅使漢軍在整體戰略上逐漸獲得優勢,使得 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道理。韓
漢王劉邦建立的滎陽、成皋防線轉趨穩固。 信選擇背水為陣、以寡擊眾之不對稱戰法,
在井陘之戰中,雙方在作戰指揮上的 以愚示弱於敵,欺騙趙軍,使其輕敵之心,
得失高下是顯而易見的。在戰役前,漢軍因 以致可以引誘趙軍出戰,利用背水陣變客為
長途跋涉,軍心疲憊,以勞趨佚。此時趙軍 主、轉攻為守,掌握戰場的主動權,所謂「
可藉由兵力優勢與地利,以逸待勞,採取主 致人而不致於人」,使敵人追隨我方之意志
動攻勢,迫使漢軍被動應戰,以創造勝利的 以贏得勝利。
局面,如同孫子兵法「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 歷史如鏡,看成敗、鑑得失,是歷史對
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依據現代野戰 現實的最大效用。韓信的背水陣之所以能顛
戰略的戰略態勢的分析,不論就雙方兵力與 覆戰術常規,反常用兵,最根本之道還是對
戰力、兵力位置、補給線與作戰正面及作戰 戰術規範的熟練與運用。書讀百遍,其意自
發展而言,韓信均屬於「極不利」之態勢, 見,研究戰略也是如此。熟悉戰略的規範,
但戰役結果卻出乎意料之外。 就有可能創新思維、舉一反三,從而達到出
然而,韓信取得作戰勝利,關鍵因素在 奇制勝的目的。
於他能夠充分發揮主動與靈活性,有計畫的
(收件:103年5月13日,接受:103年7月17日)
製造和利用趙軍的錯誤,巧妙掌握士卒「兵
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
得已則鬥」的心理狀態,奇正併用,背水列
陣,靈活用兵,出奇制勝,速戰速決,從而一
舉全殲趙軍。然而,趙軍失敗,則在於主帥陳
餘拒絕採納謀臣李左車正確的作戰方案,未
了解漢軍的作戰意圖。使趙軍喪失優勢和主
動地位,在處處被動中遭到全殲。
重新審視該戰役韓信的戰爭藝術,韓
信之所以奏捷,除了巧妙利用軍心士氣因素

National Defense Journal Vol.29, No.5, SEP 2014 89


戰略研究

參考文獻

究》。臺北:國防部史政局。
中文部分 張建揚,2005。《韓信研究文集》。南京:
專書 江蘇人民出版社。
李陳同主編,2009。《變遷中的野戰戰略》 國防部,2004。《國軍軍語辭典》。桃園:
。八德:國防大學戰爭學院。 國防部軍備局北部印製廠。
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1963。《中國 國防部,2001。《國軍統帥綱領》。臺北:
歷代戰爭(第三冊)》。臺北:黎明文 國防部。
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防部,1970。《國防部聯合作戰研究委員
田震亞,1992。《中國近代軍事思想》。臺 會會史》。臺北:國防部。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1976。《歷代以寡擊
余伯泉,1974。《兵學言論集》。臺北:三 眾戰例》。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軍大學。 曹東,1994。《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戰爭》。
汪國禎,2002。《余伯泉將軍與其軍事思 臺北:業強出版社。
想》。臺北:中華戰略學會出版社。 鈕先鍾,1997。《歷史與戰略:中西軍事史
何敏求,1993。《中國歷代戰爭史簡編》。 新論》。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司。
李安石,2008。《孫子兵法的致勝戰略》。 鈕先鍾,2001。《中國歷史中的決定性會
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戰》。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岳嵐,2000。《高技術戰爭與現代軍事哲 廖文豪,2009。《關於軍事學的100個故事》
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臺北: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胡敏遠,2006。《野戰戰略用兵方法論》。 劉仲荻,1955。《以寡擊眾戰法之研究》。
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臺北:實踐學社印。
奎文閣,2010。《戰無不勝的軍事奇才:韓 劉英柏,1989。《中國戰爭大辭典—戰役之
信》。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部》。臺北:國防部史編局。
孫一之,1998。《謀略家的智慧—武經七 劉慶,2001。《西方軍事學名著提要》。江
書》。臺北:星光出版社。 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陸軍總司令部,1989。《陸軍作戰要綱—大 蔣中正,1986。《曾胡治兵語錄註釋(增訂
軍指揮》。桃園:陸軍總司令部。 本)》。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
陳耔伶,2003。《影響中國的100個戰爭》。 公司。魏汝霖,1981。《中國歷代名將
臺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 及其用兵思想》。臺北:中央文物供應
張大可、徐日輝,2011。《張良蕭何韓信評 社。
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張明凱,1968。《毋忘在莒七大精神史例研 專書譯著

90 國防雜誌 第二十九卷第五期 2014年9月


韓信背水陣分析:野戰戰略的觀點
Analyzing Han Xin's Battle of JingXing: Perspective of Field Operation Strategy

克勞塞維茨著,鈕先鍾譯,1974/6。《戰爭 〈漢書‧爰盎晁錯傳〉,<http://ctext.org/han-
論》。臺北:軍事譯粹社。 shu/yuan-ang-chao-cuo-zhuan/zh>。
李德哈達著,鈕先鍾譯,2006/9。《戰略 〈呂氏春秋‧有始〉,<http://ctext.org/lv-shi-
論》。臺北:軍事譯粹。 chun-qiu/you-shi/zh>。
約米尼著,鈕先鍾譯,2006/9。《戰爭藝 中華百科全書,<http://ap6.pccu.edu.tw/
術》。龍潭:三軍大學。 Encyclopedia_media/main-soc.asp?id=
馬漢著,鎮甲、楊珍譯,1979/5。《馬漢海 8916>。
軍戰略論》。臺北:軍事譯粹社。 匿名,2014/4/4。〈井陘古秦道 韓信背水
薄富爾著,鈕先鍾譯,1996/11/1。《戰略緒 為陣的主戰場〉,《新浪網》,<http://
論》。臺北:麥田出版社。 news.sina.com.tw/article/20140404/
Robert R. Leonhard著,吳福生譯,1999。《 12143168.html>。
資訊時代的戰爭原則》。臺北:國防部
史政編譯局。

期刊論文
王尚義,1997/1。〈芻議太行八陘及其歷
史變遷〉,《地理研究》,第1期,頁
68-76。

網際網路
〈孫子兵法‧九地篇〉,<http://ctext.org/art-
of-war/nine-situations/zh>。
〈左傳‧莊公十年〉,<http://ctext.org/chun-
qiu-zuo-zhuan/zhuang-gong-shi-nian/zh>

〈史記‧高祖本紀〉,<http://ctext.org/pre-
qin-and-han/zh?searchu=%E6%9D%B1%
E9%84%89%E7%88%AD%E6%AC%8A
%E5%A4%A9%E4%B8%8B>。
〈史記‧淮陰侯列傳〉,<http://ctext.org/lv-
shi-chun-qiu/you-shi/zh>。
〈尚書‧武成〉,<http://ctext.org/shang-shu/
successful-completion-of-the-war/zh>。
〈漢書‧韓彭英盧吳傳〉,<http://ctext.org/
all-texts/zh?filter=528762>。

National Defense Journal Vol.29, No.5, SEP 2014 91


戰略研究

92 國防雜誌 第二十九卷第五期 2014年9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