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6

第二课

语文教师与教材
语文教师与教材

语文教材的呈现
语文教师与教材
方式

用教材,而非教 拓展、延伸和补
内容构成 内容组元方式 如何使用教材 多元解读教材 摒弃“拿来”主义 选择与重组教材
教材 充教材

发扬民主教学,
课文系统/范文系 统观全套教材,
文体组元 建构文本多元解
统 了解编辑意图
读平台

善于抓住文本切
辅读系统/助读系 熟悉整册课本,
能力组元 入点,有效进行
统/导学系统 明确教学重点
多元解读

做到“多元有界”,
练习系统/作业系 钻研教材内容,
主题组元 切实提高多元解
统 研究教学策略
读效果

活动系统/实践活 灵活运用,适当
动系统 调整

知识系统
语文教材的
呈现方式

内容组元方
内容构成

内容构成

• 由于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以阅读为本位、统整了听
说读写活动的四合一式的综合性教材,
• 因此,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构成主要是以阅读为主线架
构起来的,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内容构成

吴忠豪(2010) 王文彦(2007) 倪文锦 (2010)

• 课文系统 • 范文系统 • 范文系统


• 辅读系统 • 知识系统 • 知识系统
• 练习系统 • 实践活动系统 • 作业系统
• 活动系统 • 助读系统 • 助读系统
知识系统

活动系统/
课文系统/
实践活动
范文系统
内容 系统

构成

辅读系统/
练习系统/
助读系统/
作业系统
导学系统
课文系统/范文系统

语文教材的
• 是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主体

主要作用是 • 示例作用-范文提供听说读写的范例,饱含丰富的思想
感情,展现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展示自然美、社会美,

示例作用和 构成了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
• 凭借作用-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拓学生视
野,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
凭借作用 美情趣等,都要以范文系统作凭借。
课文系统/范文系统

文章体裁 • 涉及实用文和文艺文两大类章

• 文章选材应广泛、新颖,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
题材范围 经验相关,且能扩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兼顾古
今中外的经典作品

• 应兼顾白话语体、文言语体,谈话语体、书面
语体特点 语体,文艺语体、科学语体、政论语体和事务
语体等的差别
辅读系统/助读系统/导学系统
• 它包括课文注释、读写提示、单元说明、课文说明、图表、
附录(如生字表,生词表等),以及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策
略等方面的内容。
• 它们主要是以“辅读材料”的形式分散在具体篇章前后,以引
导学生走近文本、理解文本,提示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
帮助学生准确合理地阅读和理解文本;有时也会以知识短文、
知识卡片等形式独立安排在语文教材的特定位置。
• 辅读系统所提供的知识不仅是“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如文
体知识、文字常识、汉语知识),也包括“怎么做”的程序性、
策略性知识(如修辞知识,听说读写方法的知识)。
辅读系统/助读系统/导学系统(作用):

•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学
1 生的自学习惯

• 使该教科书的采用者明白教学的统一
2 要求,作为教学参考

• 体现科研、教研新成果或先进的教育
3 思想,可以促进语文教育改革
练习系统/作业系统

• 是按照一定目标有计划设计的“语文训练”方案或题目。
• 练习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完成或巩固、消化语文教学任务,
使之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也有助于师生评估教
和学的效果,使其反思、改进教和学的方式与方法。
• 练习系统的设计应尽量让学生在特定的言语情境中进行语
文实践和语文训练,要善于把抽象的训练任务转化为具体
的操作步骤、操作程序,要注意记忆性练习、理解性练习
和应用性练习的梯度安排,要注意练习系统的循序渐进和
趣味性。
活动系统/实践活动系统
• 语文能力的培养要靠语文实践,学生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动口,
动手、动脑。
• 主要是统整听说读写语文实践的活动设计,也可称之为“语文综
合性学习”。
• 其特点是突破文本限制、教材限制乃至学科限制,尽可能贴近
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
与活动的过程中实践语文、体验语文‘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 语文教材活动系统的设计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
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要注意活动实施的目的、任务、条件、方
法、步骤和评估,以保障语文活动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有效性。
知识系统
• 大致包括听说读写知识,汉语知识(即语音、文字、词汇、
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即初
步的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鉴赏的知识)等四个主要领
域。
• 有些学者认为,语文课是能力课,而不是知识课。
• 最终是要学习一种能力,而不是一套知识。
• 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实践训练,但不能代替实践训练。语文
课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根本目的,是要更有效地提高听
说读写的能力,必须同语言运用的实际密切结合。
• 这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组元方式
• 教材内容的组元方式是指教材组织、编排单元内容的分
类标准。语文教材的基本组元形式有三种:文体组元、
能力组元和主题组元。
(黄厚江:《语文教科书三种组元方式的利弊及其对教学
的要求》,载《中学语文教学》,2008)
文体
组元

组元
方式
能力 主题
组元 组元
文体组元

• 选文是文体学习的材料或例子,把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
的训练暗含其中。在教科书中单元与单元之间形成难度阶梯,
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排列
• 指按照一般的文体类别,将语文教材内容分成记叙文、说明文、
议论文单元,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单元等。
文体组元

优点 缺点

• 这一组元方式,便于培养学 • 文体分类本身存在争议,如
生的文体意识,使其在文体 记叙文是归于实用体裁还是
阅读中学习文体写作。 文学体裁等等
• 容易形成文体中心的单一组
织形式,很难区分各学段文
体读写之间的逻辑关系,使
教学内容陷入单调的知识循
环。
能力组元
• 指将语文能力分解为若干能力要素或要点,如“概括文章
的主要内容”“认识事物和联想”等,然后,以这些能力要
素为组织教学内容和依据。
能力组元
优点 缺点

• 能力组元方式的优点在于 • 语文能力系统本身的研究
语文能力点明确、清晰, 尚待深入
便于训练,形成系统的语 • 要把语文能力训练“点”关
文能力,有助于改善知识 联、铺展成系统、有序的
中心、文本中心的教学观 “线”和“面”,且与文选系统
念和教学行为。 有机整合,在编制技术上
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
的研究。
主题组元
• 这种编排是按照课文所反映的主题思想,把相近主题的
课文编排到一起,组成一个个单元,每个单元涉及某一
个方面的生活内容,其中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
培养都参透到主题的教育当中。
• 按照文体和主题编排教科书已成为我国语文教科书的主
要编排方式。
• 指以生活经验、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思想情感等精神
性因素为组织依据,先据此确立“主题系统”,再围绕特定
主题编选教材内容、构成教学单元。
主题组元
优点 缺点

• 关注了学生的生 • “主题”的确比较随意,有时甚至牵强,由它组
活经验、认知规 织起来的教材缺乏严密的逻辑系统
律和学习兴趣, • 主题组元关注的是人文教化类的精神因素,对
有利于教学情境 语文本体—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等—重视不够,
的创设,有较大 容易导致语文教学偏重人文,偏离本体
的弹性教学空间。 • 主题本身并非确定性的教学内容,依据主题组
元方式编排的教材,教师往往还要自行开发教
学内容,而这些被二次开发出来的教学内容充
满了不确定性,更不成系统,对于帮助学生形
成语文能力意义有限。
小结:
• 当前,强调学科知识系统化、专门化、逻辑化的教材组元
方式受到冷落,因为在这种编排方式下,容易将教学过程
视为客观知识系统的“授-受”过程,忽视了学科知识与生活
经验的关联,忽视了师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创造,容易
导致被动学习、接受性学习
• 而主题组元方式正广受欢迎,语文教材呈现出“生活化”“情
境化”“问题化”“活动化”等的发展趋势。
• 不过,究竟哪一种编排方式更科学、合理,很难简单地定
论。我们需要关注的仍是如何将学科知识、学生经验与社
会需求的因素有机整合起来,而不是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
方。
语文教师与
教材

如何使用教 用教材,而 多元解读教 摒弃“拿来” 选择与重组 拓展、延伸


材 非教教材 材 主义 教材 和补充教材
如何使用教材

统观全套教 熟悉整册课 钻研教材内


灵活运用,
材,了解编 本,明确教 容,研究教
适当调整
辑意图 学重点 学策略
1. 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 首先研究它的编辑意图,包括整套教材及各个局部的编
辑意图。
• 编辑意图体现在编写体系和整体结构中。
• 对任何一项教学内容,都要把它放到编辑体系和整体结
构中来确定它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2. 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
• 认真研究即将使用的这一册课本的各个部分教学内容和
教学重点。只有熟悉了整本书,明确了这本书的教学重
点和各单元内容,设计教学才能胸有成竹。主要表现在
单元处理艺术和篇章处理艺术。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根据教学单元制订学期教学计划
2. 处理好讲读课文、自读课文与课外自读课文三者之间的
关系
3. 精心设计篇章处理艺术
3. 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
• 语文教材除课文阅读外,还有语文知识、练习题、参考资
料等内容,以及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材料,语文教师要
全面掌握,统一安排。常用方法有:
1. 目标导向式
2. 比较式
3. 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4. 突出重点,加深理解
5. 利用插图加强教学效果
4. 灵活运用,适当调整
• 语文教材是相对稳定的因素,而教师与学生则是活动着
的,变化着的因素。语文教材是大体划一的,而教师与
学生却是各不相同的。着需要语文教师灵活对待教材,
时时引进时代的活水,去适应不同的,变化的教学对象
和教学情境。主要方法有:
1. 在历史性的教材中注入新的观点
2. 自组单元,显示新意
3. 适当抽换教材
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 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度里,都没有完美的教学
大纲,也没有完美的教科书,而只有完美的教师。教师
选择教材的权利是有限的,但使用教材的科学和艺术是
无限的。
• 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用教材教”。
•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师和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
教学资源,而是要利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创造
教学资源。
多元解读教材
• 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
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
害的解读。
• “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
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
“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
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
一、发扬民主教 • 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
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
学,建构文本多 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
元解读平台。 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二、善于抓住文 • 1、抓住文本内容。
• 2、抓住文本主旨。
本切入点,有效 • 3、抓住人物形象。
进行多元解读。 • 4、补充文本“空白”。
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

三、做到“多元
• 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也不是绝对
有界”,切实提
地学生化,更不是普遍化、随意化。
高多元解读效 无论怎么“多元”总有一个界限。
果。
摒弃“拿来”主义
• 我们应该把“教师用书”视为教师备课时候的参考资料,而
非依赖物。“教师用书”是一些教师编写出来的,具有个性
和地方性等特点,不具有普适性,所以拿着“教师用书”宣
科的教师要么是不相信自己能备好课,要么是过于懒惰。
实际教学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每一个教师应参照“教师用
书”备出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课。
拓展、延伸和补充教材
• 以文本为依托,增加阅读容量。在学习一篇课文或一组
课文之后,补充相关材料,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
量,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形成阅读链。
TUTORIAL MINGGU 2
• 分组以图表呈报小学语文教材的呈现方式
-内容构成
-内容组元方式
参考资料
• 卓进,肖红《小学语文教学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 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 王文彦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 冯铁山《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1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