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六國論

《六國論》選自《嘉祐集》卷三,是嘉祐三年(1058)蘇洵獻給宋仁
宗的《權書》十篇中的一篇。宋朝承晚唐五代之局面,一直未能像漢唐那樣徹
底地統一中國。面對北方契丹、西夏的侵擾和威脅,宋王朝采取的基本政策是
守內虛外,實靜求安。蘇洵時代,宋向遼歲輸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向西
夏歲輸銀七萬兩,絹十五萬匹,茶三萬斤,而且,輸賄有增無已。巨大的代價
雖能買得一時的苟且之安,戰爭的危險卻依然存在,加之外輸增多,內賦隨之
加重,社會危機日益深化,宋王朝處在內外交困之中。蘇洵這篇文章,並非一
篇史學論文,而是借評論六國的破滅,提出對敵鬥爭應該注意的問題,批評宋
王朝屈辱求安的外交路線,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
全文分五個自然段。
第一段開門見山,首先提出六國破滅的原因是賂秦。但並非六國都賂秦,
真正賂秦的是韓魏等國。蘇洵概言六國,與史料有出入。所以,下文緊接以
「或曰」一補,矯正了論點的不嚴密,同時提出了論點的另一面:「不賂者以
賂者喪。」深化了自己的觀點。
第二段主要論說「賂秦」之弊。先把秦和六國戰爭之得失與戰爭之外的得
失相比較,指出「得失固不在戰」,即論點中的「非兵不利,戰不善」之意。
接著作者以極為形象化的語言,描述了六國割地求安的「賂秦」情景。寥寥數
語,祖宗創業之艱難,子孫敗家之容易,栩栩如在眼前,在對比之中作者表達
了自己的惋惜之情和批評態度。作者在描述中指出,六國之地有限,暴秦之欲
無饜,割地只能誘欲而不能彌禍,進而引戰國策士之言,說明自己的觀點,其
意即論點中的「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兩句。
第三段,論述不賂秦的國家何以滅亡,發揮第一段「不賂者以賂者喪」一
句的意思。齊、燕、趙非賂秦之國,終於破滅,非戰之罪,乃賂者助秦大勢,
大勢所趨,不得不然。這是正面說明,下面作者以設想之辭,從反面加以論証,
假設六國不是如此,則庶幾能避免破滅。這種行文上的反跌,使論說更具力量。
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論述發表感慨。六國屈服在秦國的強大威勢面前
的歷史教訓是慘痛的,作者從歷史的教訓中得到這樣的結論:「為國者無使為
積威之所劫!」作者在對歷史的感嘆中表示了對現實的深沉的諷諫。
第五段,作者直接針對現實發表自己的感慨。在歷史教訓與現實情況的比
照中,含蓄而又尖銳地批評了宋王朝的對外政策。
蘇洵對六國破滅原因的論述,并不十分全面和準確,但是就借古喻今的現
實針對性來說,可以說他的眼光敏銳、識見深遠。在論証中,作者緊緊抓住
「賂秦」這一具有現實指喻的關鍵,從賂者、不賂者兩方面正面論詛它的「滅
國」之弊,并假設相反的情況,從反面加以論說。最後總結歷史的教訓,在對
歷史的吊喟中委婉而又深刻地表現對現實的諷諫。對現實的批評才是作者的主
旨,論古五是為了諷今。其中,第三、第四段為六國劃策(如謀臣、奇才等),
也是對北宋當權者的一種委婉的講說。
蘇洵深受《孟子》、《戰國策》的影響,長於策論。人們評論蘇洵的文章
「博辯宏偉」,具有戰國策士雄辯之辭奔騰上下、縱橫出入的氣勢。《六國
論》文筆縱歷雄奇,造語古勁簡切,是蘇洵政論文的代表作。其中穿插的一些
形象化的敘述、比喻,又使縱橫之筆平添了幾分生動之趣。

六國破滅的主因:
1.非兵不利,戰不善。
—燕國也曾抗秦,結果以他的計劃,如然能阻止秦軍的侵略。

LUK1.DOC P.1
—趙亦曾和秦國作戰,有三勝二敗的紀錄,亦即反映出六國俱有勝秦的能
力。
—以六國滅亡,完全和六國的武器裝備及不善作戰無關。
2.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
—秦國在別國割地上的得益,遠遠超過他在戰爭上的得益。
—諸侯在割地上的損失,亦遠遠多於戰爭上的損失。
—秦國就是正想各國割地,而割地就是諸侯的大忌。
—但有部份諸侯苟且偷安,希望以土地來換取和平,而實際上所換得的只
是短暫的和
平,於大局毫無幫助。
—諸侯的土地是十分有限的,但秦國的慾望根本是不能得到飽足的。
—而這樣卻使秦國的野心日漸增大,加速了秦國的侵略步筏。
—結果六國只有滅亡(土地盡為秦國所有),問題才得以解決。
3.不賂者以賂者喪,由於失去了強而有力的援助,不能獨力抗秦,堅持到
底。
ㄧ齊國在最初期的時候,便不割地給秦國,故此較其他五國遲些滅亡。
-齊國的滅亡是在其餘五國滅亡之後,失去了強而有力的助力才招至滅
亡。
ㄧ燕國在最早期的時候,確能夠運用她的智謀,堅守自己的領土,立定志
向不向秦國行使賄賂。
-燕國是由於太子丹以荊軻來刺殺秦王,惹動了秦王的怒氣,才馬上招至
速亡。
ㄧ趙國亦能和秦國保持不割地的關係,並曾和秦國進行爭戰,取得驕人的
成績。
-趙國亦是由於誤信了秦國的反間計,竟將反秦的大將李牧殺了,自毀長
城,以至滅亡。
這三國起初都是不賂秦的,但他們失去了其他三國強而有力的支持,終
繼三國而受遷滅,這是得不到援助的其中一個例子。

然而作者在其中的只是正面的立論,表示了六國賂秦是六國敗亡之主因。
但顯然地,這一個論點未夠全面,因為有人會質疑:六國的滅亡,斷不是因為
他們賂秦所引至的,而是基於其他原因而敗亡,所以作者在文中所說六國敗亡
之主因未必正確。這樣說來,亦十分有道理。

因此,作者需在這個時候,作出他的反面假設,他的論點方可成立,亦即
是說:六國賂秦而敗亡,六國不賂秦的話,存亡之理,勝負之數,也不可估計,
亦即是六國不賂秦便不會敗亡。
所以作者作出了以下假設:
-三國各愛其地。
-齊人不附於秦。
-燕國不派剌客去剌殺秦王。
-趙國的良將仍然健在。
各國盡了自己的本份去守衛國土。(這是積極的一面)
秦國便不能有必勝的把握,勝負尚未可知。

萬一真的要割地:(消極地看)
-何不以割給秦國的土地去分封給天下智謀之士,讓他們來為你效勞呢!
-更加可以將六國服事秦國那必恭必敬的態度去禮待天下的奇才。

LUK1.DOC P.2
-再配合六國的力量,秦人便會寢食難安。

最後,作者亦於此表達了他的中心思想:
六國和秦國皆是諸侯,他們的形勢比秦國弱,仍然有能力去抵抗強秦的入
侵,並有勝秦的把握。(借古)
現在北宋王朝,不論在國力及土地上,都比六國為優,而竟然受秦國的積
威所威嚇,向遼國割地納貢,不能抵抗,這可說是連六國都不如啊!(諷今)

LUK1.DOC P.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