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9

十地经导读

主编:谈锡永
导读:刘万然
目录
卷首语和总序
别序
自序
第一篇 导读
第二篇 科判
第三篇 释正文
  释正文 1
  释正文 2
  释正文 3
  释正文 4
  释正文5
  释正文6
结语
参考书目
导读者简介

卷首语和总序
  卷首语
  近年对佛家经论有兴趣的人多,而能读佛家经论的人却少;演绎佛学的著
作译作较多,而能引入导读、有系统的经论丛书则未见。此套丛书精选佛家经论
若干种,小乘大乘,空宗有宗,显乘密乘,规模略具。
  佛家经典,即使精心选注,也很难了解其经论大义,很可能仅得一偏之见。
因此,便需要指导怎样去读经论,令读者直接领会经论的真义,“导读”之作
遂生。
  “导读”之作,除注释或讲解经论外,最重要的,还是指出一经一论的主
要思想,以及产生这种思想的背景,同时交代其来龙去脉,即其启发承先的作
用。读者循序而入,便当对佛学发展的脉络了然,亦能体会佛说一经的用意,菩
萨演绎一论的用心所在。
  总序
  九十年代初,拟出版一套能引导学人自行研读佛家经论的丛书,厘定经论
二十种,初期完成《异部宗轮论》、
《心经》、
《四法宝鬘》三册,分摄小乘、大乘、
密乘。
  丛书编写历经十余年,并经多次严格修订,除订正误刊错字外,并补充资
料内容,令其更能引导读者,于丛书中诸经论能融会贯通,及能旁及其余经论。
  一
  读佛家经论,困难的地方不在于名相,而实在于领略其旨趣。若不得其旨,
则虽诵经终身,开卷终觉茫然。
  经论有不同的旨趣,衍生成不同的宗派,实由于行者根器不同、修学不同之
故。印度晚期,将此归纳为四宗部,而修学次第则分为九乘,这已成为藏传宁玛
派的传统。若根据这传统来读经论,在领略经论意旨方面,会容易一些,也能深
入一些。
  本丛书的编辑,实亦根据此传统。且依古代论师的善巧方便,先依唯识抉择
部派佛教的经论,再依中观应成派抉择唯识,最后则依了义大中观 (如来藏)抉
择应成派。
  所以本丛书可视为桥梁,由此即能领略宁玛派九乘次第的基、道、果意趣。
亦即由小乘的止观修学,依次第而至大圆满的修学,皆须知其基、道、果,然后
始可修学。
  二
  依宁玛派的观点,一切经论实为了修学而建立,或说体性,此即为基;或
说观修,此即为道,或说现证,此即为果。依龙树中观,以般若波罗蜜多体性为
基,修观中道为道,其果即为现证般若;若依弥勒瑜伽行,则以法相为基,修
观唯识为道,其果即是如来藏。前者为二转法轮的教法,后者则为三转法轮的教
法。
  因此,本丛书所收的经论,实为各修学次第的基。其重要性,亦即在于此。
  指出这一点,非常重要。近代佛教学者接受了西方的治学方法,喜欢用“发
展”这一观点来处理一个系统的学术,因此便将佛家经论视为一系列的“思想
发展”。然而这样做,却实在非常不恰当。
  佛陀当日教导弟子,依次第而教,因此开示的理论便亦依次第。但我们却不
能说佛陀于教导“四谛”时不识“十二因缘”,于教导“十二因缘”时不识
“中观”,于教导“中观”时不识“唯识”,于教导“唯识”时不识“如来
藏”。因此,我们不能说这种种学说,实由“发展”而来,而非佛陀的次第说法
  是故各种不同的佛家见地,只有传播的先后差别,而非由一个思想发展成
另一个思想。也可以这样说,有“佛家思想传播”的历史,而无“佛家思想发
展”的历史。至于在传播方面,由于传法者的根器与修学各各有别,是故对法义
可有不同的演绎,但这亦并非“发展”。
  由是可知,佛家经论实为由上向下的建立,而非由下向上的发展。
  由上向下建立理论,是为了修学的需要。所说证空性,如何去证空性呢?那
就非依次第修学不可,那就需要由上向下建立各次第的基。盖至最上时,实无
“空性”可证,唯现证“乐空无二”,这才是行人的“最后一着”。但若一开始
即不唯说空性而说“乐空”,行人亦必无入手处。是故由“乐空”境界向下建立
如是于中观始有“四重缘起”的观修,于瑜伽行始有“离相四加行”的观修。
  指出各次第的基,其旨趣所在,是这套丛书的基本观点。
  三
  理解佛家经论,宜由修学着眼。若离修学去理解,则生疑惑。
  以《入楞伽经》为例。倘离修学,则会觉得其不纯,既非纯说“唯识”如《解
深密经》等,亦非纯说“如来藏”如《如来藏经》等。笔者当年即持此疑,向敦珠
无畏智尊者(Dudjom Rinpoche)请开示。尊者只答一句:“《楞伽》说菩萨的心识
但菩萨亦由凡夫起修,是故便亦说凡夫的心识。”笔者即因尊者这一句开示,才
得叩开“如来藏”的大门,建立“了义大中观”见,亦即“智境唯藉识境而成
显现”的“如来藏藏识”境界。
  盖佛家一切法门,无非只是心理改造,由凡夫改造为圣者,即是法门建立
的目的。是故释迦说“四谛”时,亦说“四谛十六行相”。所谓“行相”,便即
是心的行相,也即是心理状态。
  《楞伽》说“如来藏藏识”,即是“圣凡心理状态”的分析。那实在是为实
修作指导,而非建立一种思想。如是理解,即知《楞伽》并非不纯。同时亦可明白
当年达摩尊者何以只传四卷《楞伽》以印心。“印心”者,即是洞悉心理状态变
化,而与修学的见地相印。
  举此一例,即知经论不是纯理论的建立。
  四
  丛书于印行前,各导读者重新再次修订,力求此丛书能令修学者不堕入虚
无,亦不偏执于宗义。虽非尽善,或可庶几。
  乃为之颂曰:
  文字原非障 实为修道基
  所修亦不执 次第断毒尘
  是故佛因住 喻为金刚心
顶礼诸圣众 洒我以甘霖

谈锡永

别序
  《十地经》(Da sabhumika)在于阐述“信、解、行、证”。
  在本丛书中,收入《十地经》,一方面固然是为了显示中国大乘宗派“华严
宗”的特色,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正是为了令读者能了解这修证之路。所历
的阶段可简列如下:
  资粮道
  加行道
  见道
  修道
  所谓“十地”,即是“见道”与“修道”的事。全分为十个阶程 (见道为初
地,修道为二至十地),每一阶程的行人,便即是该地的菩萨。
  印度佛学一向分为龙树中观(Madhyamaka)与弥勒瑜伽行(Yogacara)两宗。两
宗的论师都据自宗观点,对“十地”作出诠释,中观宗的代表作是月称论师
(Candrak irtl)的《入中论》(Madhyamakavatara);瑜伽行派的代表作是慈氏菩萨
(Maitreya)的《现观庄严论》(Abhisamayalamkara)。
    然 而 , 《 入 中 论 》 的 意 旨 , 在 于 广 弘 龙 树 (Nagarjuna) 的 《 中 论 》
(Mulamadhyamakakarika,参考本丛书的《中论导读》);《现观庄严论》的意旨,
则在于配合《般若经》,提出凡夫成佛的实际修行之路(参考本丛书的《小品般若
经论对读》),所以它们便跟《十地经》的意旨不同。
  《十地经》是《华严经》(Avatamsaka)的重心。 《华严》所述的十住、十行、十回
向等,无非为“十地”铺路。《入法界品》则是通过善财童子向五十三位菩萨问
道的故事,用以具体说明“十地”的圆成。因此研读本经,对“十地”的理解应
该便比较直接。
  由于本经篇幅过巨,因此导读者便采取提纲挈领的方式,先为每段经文作
出“提要”及“略解”,然后径行录出经文。读者可先将“提要”及“略解”通
阅一遍,然后再分段阅读。这样分两次来读,应即能了解经文的要旨。
  谈锡永
  二〇〇四年岁次甲申修订版序

自序
  《十地经》是现存《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一品,称为《十地品》,单独流通时
就是《十地经》。本经是金刚藏菩萨为解脱月菩萨所说的菩萨修行法门。 《十地经》
现存的中文译本有: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十住经》、西晋·竺法护所译的《渐备
一切智德经》及唐·尸罗达摩所译的《佛说十地经》,它与《入法界品》同是《华严
经》中最先成立的部分。
  根据印顺论师在他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一书中指出:《十地经》
是早期出现的大乘经典之一。而先师罗公孔章先生在指导同学时更指出:《华严
经》的成立应先有《十地品》,后以之为骨干,在其前加上《十住》、 《十行》、《十
回向》等,乃至在寂灭道场会中所说各品,又在其后加上《十定》乃至《入法界
品》,便成此大部的《华严经》丛书。《大乘密严经》说及各经的关系时也指出《十
地》、《华严》等经皆出自《密严经》,这可说明《十地经》是单独流通的,后来才
成为《华严经》丛书中的一品。虽然《华严经》的编排,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
向为先,十地为次,但日本佛学家神林隆净在他的《菩萨思想的研究》(华宇出版
社中译本)中指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各品,本无从属或联系的,
也没有因果的关系,各品本来是各自独立的。这么说来,《十地品》先于十信等
品的成立也不无合理的地方。
  由初发心乃至成佛,必须经历信、解、行、证四个阶段。
  信是指对佛法中的苦、集、灭、道、万法唯识、慈悲喜舍等道理生起信心。信是
入道的第一步,唯识宗认为信是善心所的一种,能产生清净的精神作用,可排
除疑窦,生起希望。有了信念后,第二步便要对佛法作深入的学习,要真实的明
白佛法的主旨,这种由见闻学习而得到的理解,就是解。由知解教理,进而实修
将理论付诸实践,这就是行。解与行,有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行
是有阶段的,这些阶段称为地,共有十个阶段,所以称为十地;每地的节目,
称为度或波罗蜜多,亦有十种,是为十度(第七、八、九等度是由第六度开展而成
第六度是体,其他三度是用)。再由一地一地地往上进修,达到佛位时,便可以
证悟佛的境界,证得佛果!《十地经》把这些阶段清楚列出,把修行者所应修的
项目,要对治的烦恼,修行者的言行,作了很详细的介绍。
  在小乘的论典中,也可见到把修学过程“阶段化”的著述。《阿毗达磨集异
门足论》卷六提出三种住为修行者的阶梯。这三种住是:(一)修习四静虑的是为
天住; (二)修习四无量心的是为梵住; (三)修习三十七菩提分法的是为圣住(四
静虑、四无量心、三十七菩提分法在十地内容的解释中有详细说明)。但大乘学者
主要以波罗蜜多行为菩萨的修行方法,所以另外拟出以六波罗蜜多为主的修行
阶段。
  见道(修止观证得真如)后的修行人,我们称为登地菩萨。十地固然是他们修
行的程序,他们所修、所断的境界,距离我等很远是毫无疑问的,但立志学佛的
人若能参考经中所说,明白地上菩萨所行的道路,所断的烦恼,树立自己的目
标,如理作意,如法修行,行菩萨行,积习福智,勤修止观,自然登地可期,
成佛可期。这正如第一地说:“推求请问上地相及得果,为欲成就彼地法故。”
而自信修行已有成就的人,更可参考经中所说的境界,与自己的体会作个比较,
衡量一下自己的成就,看看是否有所错觉。
  十地是菩萨修行的节目,所以大乘佛教十分重视十地修行的程序,正如《十
地经》中说:“一切佛法皆以十地为本。”大乘经典中谈论十地较为人熟悉的有:
《解深密经》、
《大品般若经》、《菩萨璎珞本业经》、《菩萨地持经》、《庄严菩提心
经》等。注释或论及十地的有:《十地经论》(简称《十地论》或《地论》)、
《十住毗婆
沙论》、
《现观庄严论》、
《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本》、《成唯识论》、《入中论》等。
天台宗智顗大师的《法华玄义》,也曾有详细地谈论十地。我国南北朝末期,研
究《十地经》颇为盛行,直至勒那摩提及菩提流支两位译经三藏法师译出世亲的
《十地经论》,他们的弟子们依之分别成立南北二道地论宗后,研究《十地经》的
便融入地论宗门下。华严宗成立后,研究《地论》的,又融入了华严门下,单独
研究十地思想的便很少了。
  读有关十地的经论时,我们要明白到“住”与“地”这两个字很多时候是
互训的,也更要留意作者的立场。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十住经》,就是《十地
经》的异译;又如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论释十地;《菩萨地持经》卷十及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更把十三住归结为七地。天台宗人又分十地为别教十地
及圆教十地两种,把《十地》等经所说的十地的地位,等同于天台宗所说的圆教
十住位,读者遇到这种情形,要审慎思择,否则很容易把“住”与“地”的定
义混淆了。本导读取材自《藏要》所录的《十地经》,参照《华严疏钞》的《十地品
疏》作科判;义理方面,则以《解深密经》、《十地经论》及《现观庄严论》等为依
归,也参考了《入中论》对十地的解释。
  今抛砖引玉,惟望读者诸君,慧眼明察,作我的善知识,给我批评、指导。
  刘万然
  一九九四年书于亮斋

第一篇 导读
  第一章 《十地经》的异译和其他谈论十地修行的经论
  第一节 《十地经》的异译
  《十地经》的汉译本计有五种:(1)《渐备一切智德经》;(2)《十住经》;(3)《六
十华严经·十地品》;(4)《八十华严经·十地品》;(5)《佛说十地经》。本导读采用的
是《八十华严经·十地品》。
  《渐备一切智德经》:见于《大正藏》第十册,页 458 至 497,共五卷,西晋
时代月支(原属中国西北一带的游牧民族,今散居于印度以北及阿富汗 )三藏法
师(精通经、律、论三藏的说法者)竺法护译于公元 297 年。本经序分、正宗分及流
通分三分齐全,是《华严经·十地品》最初翻译成为汉文的单行本(有关三分的解
释,请阅下章)。
  《十住经》:见于《大正藏》第十册,页 497 至页 535,共四卷,姚秦龟兹国
(新疆疏勒)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于公元 401 年至 413 年间。本经序分、正宗分及
流通分三分齐全,亦是《华严经·十地品》的单行本。
  《六十华严经·十地品》:见于《大正藏》第九册,页 542 至页 578,共五卷,
是《六十华严经》的第 23 至 27 卷。东晋天竺(印度)三藏法师佛陀跋陀罗于公元
418 年至 420 年间,在扬州道场寺依支法领奉慧远命到于阗取回的梵本译成的,
因为是《华严经》中的一品,所以没有流通分,而序分中则没有通序。
  《八十华严经·十地品》:见于《大正藏》第十册,页 178 至页 210,共六卷,
是《八十华严经》的第 34 至 39 卷。唐(武则天年间)于阗(新疆)三藏法师实叉难陀
应武则天的邀请,从于阗携同梵本《华严经》,于公元 695 年至 699 年间在佛授
记寺译成,如《六十华严经·十地品》,因为是《华严经》中的一品,所以也没有
流通分,而序分中亦没有通序。
  《佛说十地经》:见于《大正藏》第十册,页 535 至页 574,共九卷。唐于阗三
藏法师尸罗达摩于公元 785 年,受节度使杨袭古的邀请,于北庭(新疆孚远)龙兴
寺依唐朝国僧法界从中印度取得的梵本翻译而成。本经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三
分齐全,亦是《华严经·十地品》的单行本。
  第二节 有关十地修行的经论
  大乘经典中,把菩萨修行阶位作有系统、详细解释的是《十地经》和《解深密
经》,相较而言,《十地经》比《解深密经》更为系统和详尽。顾名思义,《十地
经》是以解释十地修行为主,而《解深密经》则主要是开显法相、唯识的理论,及
修行方法,所以不及《十地经》详细。
  根据 H.Dayal 的 The Bodhisattva Doctrine in Buddhist Sanskrit Literature 所
述:现存的《梵文大事》虽然有列举地名及作解释的,但只解释到第八地,而且
内容重复并不完整;早期出现的大乘经如《十万颂般若》 (即《大般若波罗蜜多
经》的第一会)虽然也说菩萨修行的菩萨地,但没有举出十地的地名,而且也只
谈到第六波罗蜜。
  《菩萨璎珞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页 l 至页 217,相传是姚秦竺佛
念所译,叙说菩萨修行的阶位,对十信、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均有解释。本经多
用《华严》术语,且内容与《梵网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又由于印度并没有有关
本经的记载,而且我国的佛经目录《出三藏记集》亦无本经的名字,有学者认为
是中国人的撰述。
  《菩萨地持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页 888 至页 960,北凉·昙无谶所
译,即《瑜伽师地论》的节译本。
  《庄严菩提心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页 96l 至页 963,姚秦·鸠摩罗什
所译,内容解说菩萨行,广释十波罗蜜及十地行相。
  《十地经论》:收于《大正藏》第廿六册,页 123 至页 204,是印度世亲菩萨
所造,北魏·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等译,论释《十地经》中要旨,解说菩萨修行的
阶位。
  《入中论》,月称论师所造,近人法尊法师根据藏文本翻译而成,演培法师
著有《入中论颂讲记》,本论内容主要叙述中观具缘派的教义,解释龙树菩萨的
《中论》,详述十地,并立量难破唯识末流所犯的流弊。
  《十住毗婆沙论》:收于《大正藏》第廿六册,页 20 至页 123,龙树菩萨造,
姚秦·鸠摩罗什所译,内容是注释《十地经》中的第一及第二地。
  《现观庄严论》:弥勒菩萨造,法尊法师根据藏文本翻译而成,先师罗公时
宪著有《现观庄严论略释讲义》及《现观庄严论与大般若经对读》,本论内容根据
《大般若经》详细说明一个凡夫如何由初发心达到成佛的修行方法。本论由颂文
“由十种修治,当能得初地”句起,至“应知此即是,菩萨第十地”止,介绍
十地的修治。
  《显扬圣教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页 480 至页 583,无著菩萨造
唐·玄奘三藏法师译,内容阐述《瑜伽师地论》的要旨,总摄法相、唯识义理,广
论空与无性,是法相宗修止观的重要典籍。本论卷三对十地作了简略的解释。
  《摄大乘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页 132 至页 152,无著菩萨造,
唐·玄奘三藏法师译,异译有后魏佛陀扇多所译的《摄大乘论》及陈代真谛法师所
译的《摄大乘论》,内容解释大乘教义及摄小乘入大乘的义理,论说阿赖耶识与
三自性的关系。本论卷三对十地修行所对治的障碍作了简略的介绍和解释。
  《成唯识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页 1 至页 60,为玄奘及窥基两师
徒糅译印度十大论师释论世亲《唯识三十颂》的文章而成,以相、性、位三分成立
唯识义理。本论卷九对十地中各地的行相也作了简要的解释。
  《瑜伽师地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页 279 至页 883,是大唐三藏法
师玄奘所译,它的节译本有北凉昙无谶的《菩萨地持经》、刘宋·求那跋摩的《菩
萨善戒经》及梁·真谛的《决定藏论》。相传无著菩萨请得弥勒菩萨自兜率天下降
至中印度阿逾陀国,为众弟子说修行的方法,无著菩萨把这些修行的方法记录
成为《瑜伽师地论》。此论详述修行的境、行、果,是有宗学者的学理依据。 《瑜伽
师地论》对十地的解释,所说内容与《十地经》相若。 《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卷四
十八有详述菩萨修行的境地,而且也引述《十地经》,但在卷四十九更简略地把
十地归结为七地:“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今特把《瑜伽师
地论》的十三住、七地和《十地经》、
《解深密经》的十地列表如下,以方便了解和
比较。

  第二章 登地前的阶位
  第一节 资粮位与十住、十行、十回向
  佛弟子由初发菩提心起,至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加行智生起之前,是
为资粮位的菩萨。资是储备的意思,粮就是食粮。一个准备远行的人,出发前要
预备足够旅途所需的旅费和粮食,学佛的人也一样要为成佛的旅途预备所需。我
们要预备的是福与智二种资粮。
所谓发菩提心,亦简称发心,就是发起救度一切众生的心,立下救拔一切
众生出离苦海的悲(悲,不作悲伤解,作拔除众生一切痛苦解)愿,为修行确立
一个明确的目标。发心有四种:
(1)广大心:这就是化度一切众生,不论是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
都要令入无余涅槃得到解脱;
(2)至极心:这就是如有任何一个众生未入涅槃,终不停止化度工作的心;
(3)最胜心:这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而不是其他安乐境界的心;
(4)无颠倒心:这就是如《金刚经》所说:菩萨虽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有一
众生得灭度的心。
此四种心并非前念生起,后念忘失或停止的,而是常常生起,没有一念忘
失的。 《现观庄严论》更根据《般若经》列举二十二种由初立志学佛乃至佛地的发
心:
  (一)与希求相应的发心。这是最基本、最初的发心。此种发心是一切净法的根
本,犹如大地,能承载及生长万物。与希求相应,是指以希求为目标、为方便,
同时亦具备了希求特征(以下相应的意思相同)。这是下品(最基本)资粮位发心。
  (二)与意乐相应的发心,即比希求有更强的意志。此种发心直至得大菩提,
永不改变,有如纯金。这是中品资粮位发心。
  (三)与更强力意乐相应的发心。此种发心能增长一切善法,犹如新月,虽然
只有一弯微光,但能逐日增长乃至盈满。这是上品资粮位发心。
  (四)与大菩提随顺加行相应的发心。此种发心能燃烧一切障碍菩提的薪柴,
犹如猛火。这是加行位发心。
  (五)与布施相应的发心。此种发心能满足众生心愿,犹如宝藏。这是初地发
心。
  (六)与持戒相应的发心。此种发心是一切功德生起的源泉,犹如宝矿。这是
第二地发心。
  (七)与安忍相应的发心。此种发心能令行者不为任何逆境所困扰,犹如大海
这是第三地发心。
  (八)与精进相应的发心。此种发心邪魔外道不能破坏,犹如金刚。这是第四
地发心。
  (九)与静虑相应的发心。此种发心不为任何外缘所散乱,犹如山王。这是第
五地发心。
  (十)与般若相应的发心。此种发心能除所知障及烦恼障般重病,犹如良药。
这是第六地发心。
  (十一)与方便相应的发心。此种发心不舍利益众生,犹如善友。这是第七地
发心。
  (十二)与大愿相应的发心。此种发心成办众生所愿,犹如如意宝珠。这是第
八地发心。
  (十三)与力相应的发心。此种发心能成熟所化有情,犹如太阳,光照大地,
令万物成熟生长。这是第九地发心。
  (十四)与妙智相应的发心。此种发心能以爱语调伏有情,犹如歌声。这是第
十地发心。
  (十五)与神通相应的发心。此种发心势力无碍,如意自在,犹如国王。
  (十六)与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相应的发心。此种发心具有无量福德、智慧资粮
犹如仓库。
  (十七)与三十七菩提分法相应的发心。此种发心为三世诸佛所修,犹如大路
  (十八)与悲及观慧相应的发心。此种发心由大悲故,不停滞于涅槃;由具能
观的智慧故,不堕生死,犹如车乘。
  (十九)与总持相应的发心。此种发心能忆持一切法相,及能持明咒以加持利
益众生,犹如涌泉。(以上五种亦是第八、第九、第十等地的发心。)
  (二十)与四法嗢柁南相应的发心。四法嗢柁南即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
槃寂静、有漏皆苦。此种发心宣扬解脱众生生死的妙音,犹如雅音。
  (二十一)与惟一共道相应的发心。此种发心具有诸佛惟为利益众生的旨趣,
犹如河流,同一水性。
  (二十二)与法身相应的发心。此种发心能示现住知足天及从彼处下生人间,
犹如大云。(以上三种是佛地的发心。)
  所谓福智资粮,在六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四摄(布施、爱
语、利行、同事)、四无量 (慈、悲、喜、舍)等行为中,成就了解“空”的智慧的般
若波罗蜜多,是智慧资粮,余下来的便是福德资粮。
  所谓空,有二十种,分三类:
  第一类对治执着的空有十种:
  (一)内空。内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即是现代人所说的“神经”:
眼根即等如视觉神经、耳根即等如听觉神经、鼻根即等如臭觉神经、舌根即等如
味觉神经、身根即等如触觉神经、意根即等如脑细胞神经。一切认知作用(心、心
所)要依附这六种神经才能生起,所以这六根名为内。空即没有实性,这六种神
经只不过是我们身体内六组有认知外在环境作用的细胞,细胞是没有永恒不变
的本质的,所以是空。即是说我们能认知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体,是没有实体的
是不实在的。
  (二)外空。外是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因为是心、心所所认识的客观
对象,相对来说是外,由于这些客观的对象,是众多条件组合方能现起,亦是
没有实体的,所以也是空的。
  (三)内外空。内外是指摄持主观的内六根及客观的外六境的个体——我,也
一样是众多条件组合方能存在,亦是没有实体的,所以也是空的。
  (四)大空。大,指组成我们一切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世间的元素,这些元素,
也是一样没有实体的,所以也是空的。
  (五)空空。第一个“空”字是指了解空的智慧,第二个“空”字解作没有实
体。即是说:能了解空的智慧本身,也是同样没有实体的。
  (六)胜义空。胜义即是真如(殊胜的智慧所认知的对象),如果执着真如是实
有的,亦是法执,因为真如的实体也是空的缘故。
  (七)不可得空。不可得即是空理,这个空理很难证得,所以名为不可得。因
为这个不可得的实体也是空的缘故,如果执着这个空理是实有的,就是法执。
  (八)自相空。自相是指自体个别的特征,例如:桌子有桌子的自相、椅子有
椅子的自相,这些自相也是无实自体的。
  (九)共相空。共相是指不同自体共同拥有的特征,例如:桌子与椅子同为家
具,家具就是它们的共相,这些共相也是无实自体的。
  (十)自性空。自性是自体的本质,这个本质究竟也是无实自体的。
  第二类对治菩萨执着修行目标为实的有八种:
  (十一)有为空。为是造作的意思,有为本来是指一切有漏(漏即烦恼,有漏即
与烦恼相连结)的行为,包括善的与恶的行为,这里单指善的行为。菩萨修行,
要积集无数有漏的善行,再由这些有漏的善行引发无漏善 (即是真如)。若执这些
善行是实有,便是执着,所以要空。
  (十二)无为空。这是指菩萨修行目的在追求无为法 (真如),若执着无为法是
实在的,便是执着,所以要空。
  (十三)毕竟空。有为法与无为法是空,菩萨饶益的对象——有情,亦是空,
所以毕竟空。
  (十四)无际空。无际是指生死,生生死死是无边无际的,但菩萨为了救度众
生,所以不厌生死,入无住处涅槃,由于生死是无实自体的,所以观无际空。
  (十五)散空。散是舍弃、断除的意思,这里是指无余依涅槃,因为无余依涅
槃是离一切烦恼的,但一切烦恼自体是不实在的、空的,这个无余依涅槃,也是
空的。
  (十六)无散空。这里也是指无余依涅槃,因为无余依涅槃是一切善法的积集
但一切善法自体是不实在的、空的,这个无余依涅槃,也是空的。
  (十七)本性空。本性是能成佛的条件,众生本有,菩萨为成佛道,要令本性
得到清净,但这个本性的自体是不实在的、空的。
  (十八)一切法空。一切法是指佛的十力、四无畏等本有清净功德,这些功德
没有真实体性,是空的。
  第三类是空的基本解释,由此而引申成为以上十八种空:
  (十九)无性空。补特伽罗(我)及法(一切事、理)的真实体性皆不是实有的。
  (二十)无性自性空。无性空所表达的内涵就是真如,真如以无性为它的自性
所以名无性自性空。
  菩萨以普度众生的悲愿为本,再行六度、四摄及四无量,勤修止观,经历十
住、十行、十回向三个阶段,再努力进修,经过加行位与通达位,再上便是登地
菩萨。虽然神林隆净证述十住、十行、十回向与十地无必然的关系,但我等接受
它们为修行的次序也无不可。所谓十住:十,是个圆满的数目;住,是立的意思
即是说修行人信心坚固,学修六度,虽未殊胜,但心极坚住,永不动摇,亦不
退转。十行:行就是实行、趣向。修行六波罗蜜多,渐渐接近殊胜(与别不同而又
犹胜)的境地,能尽依佛所教授,如法履行。十回向,就是菩萨把自己修行六度、
四摄等行所生起的功德,全给与一切有情平等享有,并全部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第二节 加行位
  菩萨修行十回向圆满后,便转入加行位。加行的意思是指菩萨在止观中加功
修行。在这阶位的菩萨,止的修为已进入了第四禅,或称第四静虑。止,也译作
奢摩他,意思是遮止妄念生起,摄持心念于一境。修止的人若能控制心念于一境
便可远离我们这个以散心为主的欲界,进入更高层次的色界。色界的定境分四种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四禅境界,止观并行,定慧均等,较诸无色界的定多
慧少的禅定为犹胜。佛教的禅定,主要是用来引发般若智的,所以佛弟子修习禅
定,皆以第四禅为终极。进入第四禅后,便要运用智慧作观察。在定中作观想也
译作毗钵舍那,以佛经的道理(主要是空观)作为观察对象。
进入了加行位的菩萨,他的观智有四级:暖、顶、忍、世第一法,这就是四
善根。
最初是暖位,在第四静虑中,明确地观察到只有内识没有外境,这也叫做
“明得定”,这位菩萨,初得无漏(漏即是烦恼,无漏即离烦恼,出世间的)智
火生起前的相状,有如钻木取火,“暖”为前相,所以这种观智便称为“暖”。
第二是顶位,在第四静虑中,更进一步,发起上品的寻思,再深入观察到
所观的境(对象)是空的,不实在的,加强了认识到只有内识没有外境的智慧,
这也叫做“明增定”,这位菩萨,有漏寻思在此已达到了极点,无漏智快要爆
发、出现,有如钻木取火,热力快要达到燃烧点,所以这种观智便称为“顶”。
第三忍位,忍是印可、认知的意思,菩萨即前明增定所观的境空,再发起下
品如实智,顺后生起能观的智亦空的智慧,及加以印可,这种观智亦称为
“忍”,也名为“印顺定”,有如钻木取火,烟已生起,即要擦出火花。
最后世第一法,紧接前定,发起上品如其实的观智,如实地认知所观的对
象及能观的智慧,两者皆空的道理。这个是见道(证得真如)之前最后的一个定,
菩萨入此定后,必证真如。由于这一个定是前印顺定及后的见道位中的过渡,一
点儿也没有间断,所以名为“无间定”。又由于这个观智是有漏智中最近似无漏
智。是世间最殊胜的,是世间第一的,所以又称为世第一法。这有如钻木取火,
火焰紧接着火花生起。火焰譬如无漏智,火花譬如世第一法。
  第三节 通达位与见道
  修习止观到无漏智生起的境界时,名为现证真如,亦名见道。因为从这个境
地起,修行人可直往成佛的大道,所以这个初起无漏智的境地,也名叫通达位。
因为这个见道的智慧与加行位没有一点的间断而生起,所以见道当时,叫做无
间道。
  见道有两个层次:(1)真见道;(2)相见道。见道的智慧也有两种:(1)根本智;
(2)后得智。初入无间道时,无漏智生起,这时的无漏智,是为根本智,而此时
就是真见道。根本智迫附于真如自体,能证的智慧与所证的真如打成一片,无概
念,无分别心,亦无任何相貌可得。这个根本智生起时,先铲除了由后天因学习
而有的分别心的潜势力(种子),并暂时压伏与生俱来令众生起执着的潜势力,
令它起不了作用。这就是经中所说的,永断分别二障种子,暂伏俱生烦恼障现行
真见道后,跟着而起的是相见道。此时无概念、无分别的根本智沉没,随之而起
的是有概念、有分别的后得智。后得智回想、思念根本智的情况,以众生所认识
的概念,把根本智模仿,覆述出来,利益众生。因为根本智断除了后天的分别烦
恼及压伏了俱生的烦恼,证见真如,所以又名解脱道。
  又由于无间道与解脱道是连接出现,前后相似相续,所以名为“一心见
道”。而后得智生起时,以模仿根本智的概念,先后依次分别排遣对“我”所起
的执着、对“诸法”所起的执着及“我法”同起的执着,前后有三,所以又名
“三心见道”。三心相见道之后,以十六心次第观察“苦、集、灭、道”四谛,观
智圆满后便是登地的菩萨。所谓十六心相见道,是指由观欲界四谛所得的苦法智
忍、苦法智、集法智忍、集法智、灭法智忍、灭法智、道法智忍、道法智;及观色界
及无色界四谛所得的苦类智忍、苦类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
类智忍、道类智。“智忍”是断烦恼的智力,“智”是断烦恼后得到的解脱。

第二篇 科判
  甲一、序分(分二)
  乙一、时主处胜
  乙二、明众胜(分五)
  丙一、拣定众类
  丙二、叹其胜德
  丙三、依德列名
  丙四、结数
  丙五、标说法主
  甲二、明三昧分
  甲三、加分(分六)
  乙一、辨加所因
  乙二、能加佛现
  乙三、同赞得定
  乙四、双辨加定因缘
  乙五、辨加所为(分二)
  丙一、显依自利行
  丙二、依利他行
  乙六、正显加相(分三)
  丙一、口加
  丙二、意加(分二)
  丁一、正显
  丁二、释偏加所以
  丙三、身加
  甲四、起分
  甲五、本分(分三)
  乙一、明六决定以为地体
  乙二、标列地名以显地相
  乙三、举十方同说彰地要胜
  甲六、请分(分三)
  乙一、说已默住
  乙二、三家五请(分三)
  丙一、解脱月请(分五)
  丁一、怪默腾疑请(分二)
  戊一、大众睹默生疑
  戊二、腾疑为请(分二)
  己一、序请因
  己二、以颂正请
  丁二、法深难受止
  丁三、叹众堪闻请(分二)
  戊一、长行
  戊二、偈颂
  丁四、不堪有损止(分二)
  戊一、长行
  戊二、偈颂
  丁五、双叹人法请(分二)
  戊一、长行(分三)
  己一、标
  己二、释(分二)
  庚一、直征
  庚二、转征
  己三、结
  戊二、偈颂
  丙二、大众同请
  丙三、如来加请(分二)
  丁一、长行(分二)
  戊一、此佛光照十方
  戊二、十方佛放光照此
  丁二、偈颂
  乙三、许说分齐(分二)
  丙一、叙说仪意
  丙二、正显偈辞(分二)
  丁一、显义大(分四)
  戊一、总显义大(分二)
  己一、总显
  己二、别显
  戊二、类地行微
  戊三、寄对彰微
  戊四、喻显地微
  丁二、显说大(分三)
  戊一、正显说大
  戊二、彰己无过、诫众除失
  戊三、示说分齐
  甲七、说分(分十)
  第一欢喜地
  乙一、欢喜地(分二)
  丙一、长行(分二)
  丁一、初地说分(分三)
  戊一、住分(分二)
  己一、别显住分(分四)
  庚一、依何身
  庚二、为何义
  庚三、以何因
  庚四、有何相
  己二、结住入位
  戊二、释名(分二)
  己一、总标
  己二、别显(分二)
  庚一、正明喜相
  庚二、彰喜所因(分二)
  辛一、念当得故喜
  辛二、念现得故喜(分二)
  壬一、正明所念
  壬二、随难征释
  戊三、安住分(分三)
  己一、总名
  己二、别显(分三)
  庚一、信心成就
  庚二、修行成就
  庚三、回向成就
  己三、总结
  丁二、校量胜分(分三)
  戊一、愿胜(分二)
  己一、正显十愿(分四)
  庚一、总显
  庚二、别列(分十)
  辛一、供养愿
  辛二、受持愿
  辛三、转法轮愿
  辛四、修行二利愿
  辛五、成熟众生愿
  辛六、承事愿
  辛七、净土愿
  辛八、不离愿
  辛九、利益愿
  辛十、成正觉愿
  庚三、总结十愿
  庚四、明摄眷属
  己二、以十尽句与众生共(分二)
  庚一、总标举
  庚二、征显
  戊二、修行胜(分三)
  己一、行所依心
  己二、所成行相分九
  庚一、信行
  庚二、双辨慈悲二行(分二)
  辛一、明三观为方便(分三)
  壬一、远离最上第一义乐观
  壬二、具足诸苦观(分二)
  癸一、别明缘相(分二)
  子一、明前际三支(分二)
  丑一、总
  丑二、别(分三)
  寅一、无明
  寅二、行
  寅三、识
  子二、明中后九支(分三)
  丑一、明自相
  丑二、明同相
  丑三、颠倒相
  癸二、结成妄苦
  壬三、彼二颠倒观
  辛二、正起慈悲行相
  庚三、施行(分三)
  辛一、总明施行
  辛二、别显施物
  辛三、总结行成
  庚四、无疲厌行
  庚五、成经论智
  庚六、成世智行
  庚七、明惭愧行
  庚八、成坚固力
  庚九、明供养行
  己三、结十名体用
  戊三、果利益胜(分四)
  己一、调柔果(分三)
  庚一、法(分四)
  辛一、见佛为炼行缘
  辛二、所炼行体
  辛三、别地行相
  辛四、所炼行成
  庚二、喻
  庚三、合
  己二、发趣果(分二)
  庚一、正明发趣果(分四)
  辛一、法(分四)
  壬一、问
  壬二、知
  壬三、行
  壬四、到
  辛二、喻
  辛三、合
  辛四、结劝
  庚二、总结地相
  己三、摄报果(分二)
  庚一、明在家果(分二)
  辛一、上胜身
  辛二、上胜果
  庚二、明出家果
  己四、愿智果
  丙二、应颂
  第二离垢地
  乙二、离垢地(分三)
  丙一、赞请分
  丙二、正说分(分二)
  丁一、明地相(分二)
  戊一、发起净(分三)
  己一、结前标后
  己二、征列十心
  己三、结行入位
  戊二、自体净
  己一、明三聚净(分三)
  庚一、摄律仪净(分三)
  辛一、标所依
  辛二、正显戒相(分十)
  壬一、离杀
  壬二、离盗
  壬三、离邪淫
  壬四、离妄语
  壬五、离两舌
  壬六、离恶口
  壬七、离绮语
  壬八、离贪
  壬九、离嗔
  壬十、离邪见
  辛三、结成增上
  庚二、摄善法戒(分三)
  辛一、略观不善
  辛二、广观障治(分二)
  壬一、先观不善
  壬二、摄观十善(分五)
  癸一、人天十善
  癸二、声闻善
  癸三、缘觉善
  癸四、菩萨十善
  癸五、佛善
  辛三、总结劝修
  庚三、利益众生戒(分二)
  辛一、广明摄生(分五)
  壬一、明智(分三)
  癸一、总明知因
  癸二、别显智果
  癸三、结成苦因
  壬二、明愿
  壬三、明行
  壬四、明集
  壬五、集果(分四)
  癸一、化颠倒众生
  癸二、化欲求众生(分二)
  子一、化现得五欲用生过
  子二、化未得五欲追求时过
  癸三、化有求众生(分二)
  子一、道差别
  子二、界差别
  癸四、化梵行求众生(分二)
  子一、化邪梵行求众生
  子二、化同法小乘
  辛二、结成摄生之戒
  丁二、明位果(分三)
  戊一、调柔果(分三)
  己一、调柔相(分三)
  庚一、法
  庚二、喻
  庚三、合
  己二、别地行相
  己三、总结地名
  戊二、摄报果
  戊三、愿智果
  丙三、重颂
  第三发光地
  乙三、发光地(分三)
  丙一、赞请
  丙二、正说(分二)
  丁一、明地行(分四)
  戊一、起厌行(分三)
  己一、结前起后
  己二、征列十心
  己三、结行入地
  戊二、厌行(分三)
  己一、护烦恼行(分二)
  庚一、观无常
  庚二、明其无救
  己二、护小乘行(分二)
  庚一、护小心
  庚二、护狭心(分二)
  辛一、悲其沦溺
  辛二、决志救度
  己二、方便摄行(分四)
  庚一、发起摄行之因
  庚二、思求方便
  庚三、思得方便
  庚四、依思修行(分二)
  辛一、结前标后
  辛二、正起求行(分二)
  壬一、明求法
  壬二、明求行因(分二)
  癸一、常勤求因
  癸二、正修行因
  戊三、厌分(分三)
  己一、修行
  己二、证入(分三)
  庚一、结前
  庚二、明四禅(分四)
  辛一、初禅
  辛二、二禅
  辛三、三蝉
  辛四、四禅
  庚三、明四空(分四)
  辛一、空无边处
  辛二、识无边处
  辛三、无所有处
  辛四、非想非非想处
  己三、入意
  戊四、厌果分(分三)
  己一、四无量
  己二、天神通(分五)
  庚一、神境
  庚二、天耳
  庚三、他心
  庚四、宿住
  庚五、天眼
  己三、总结自在
  丁二、明地果(分三)
  戊一、调柔果(分三)
  己一、调柔行体
  己二、别地行相
  己三、结说地相
  戊二、摄报果
  戊三、愿智果
  丙三、重颂
  第四焰慧地
  乙四、焰慧地(分三)
  丙一、赞请
  丙二、正说(分二)
  丁一、明地相(分四)
  戊一、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分(分三)
  己一、结前标后
  己二、征列别名
  己三、结行入位
  戊二、清净分(分三)
  己一、总明
  己二、征释
  己三、总结
  戊三、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分(分二)
  己一、护烦恼行(分七)
  庚一、对治颠倒道(四念处)(分二)
  辛一、别观身念处
  辛二、类显余三
  庚二、断诸懈怠道(四正勤)
  庚三、引发神信道(四神足)
  庚四、现观方便道(五根)
  庚五、亲近现观道(五力)
  庚六、现观自体道(七觉支)
  庚七、现观后起道(八正道)
  己二、护小乘行
  戊四、果分(分二)
  己一、离障果(分二)
  庚一、烦恼染生远离果
  庚二、业染生远离果
  己二、成德果(分四)
  庚一、于胜功德生增上心欲果
  庚二、彼说法尊中心报恩心果
  庚三、发勤精进果
  庚四、彼增上欲本心界满足果
  丁二、明果位(分三)
  戊一、调柔果(分四)
  己一、调柔行
  己二、教智净
  己三、别地行相
  己四、总结地相
  戊二、摄报果
  戊三、愿智果
  丙三、重颂
  第五难胜地
  乙五、难胜地(分三)
  丙一、赞请
  丙二、正说(分二)
  丁一、明位行(分三)
  戊一、胜慢对治(分二)
  己一、治他地慢(分三)
  庚一、结前举后
  庚二、征起正显
  庚三、结能入地
  己二、治自地慢(分三)
  庚一、标分位
  庚二、总显
  庚三、别明
  戊二、不住道行胜(分二)
  己一、所知法中智清净胜(分二)
  庚一、明四谛实法分别
  庚二、明十观门化生差别(分二)
  辛一、列十名
  辛二、次第解释
  己二、利益众生勤方便(分二)
  庚一、总起悲观
  庚二、别起悲观(分二)
  辛一、明化生愿
  辛二、明化他心(分二)
  壬一、大悲观(分二)
  癸一、如实观苦
  癸二、观深重苦
  壬二、大慈观(分二)
  癸一、睹境兴慈
  癸二、广愿饶益
  戊三、明彼果胜(分四)
  己一、摄功德胜
  己二、修行胜
  己三、教化众生胜
  己四、随顺世智胜(分三)
  庚一、总标多门
  庚二、别示五明之相
  庚三、总结成益
  丁二、明位果(分三)
  戊一、调柔果(分四)
  己一、调柔行
  己二、教智净
  己三、别地行相
  己四、结说地相
  戊二、摄报果
  戊三、愿智果
  丙三、重颂
  第六现前地
  乙六、现前地(分三)
  丙一、赞请
  丙二、正说(分二)
  丁一、地行(分二)
  戊一、胜慢对治(分四)
  己一、牒前标后
  己二、征列十心
  己三、结得入地
  己四、辨行分齐
  戊二、不住道行胜(分三)
  己一、总显心境
  己二、别明观相(缘起观)(分十)
  庚一、有支相续门(分三)
  辛一、辨定无我
  辛二、倒惑起缘(分三)
  壬一、倒惑顺起染缘(分五)
  癸一、无明支
  癸二、行支
  癸三、识支
  癸四、名色支
  癸五、六入等支
  壬二、正智逆观结酬无我
  壬三、就入结观
  辛三、迷真起妄缘相次第(分二)
  壬一、顺观(分十二)
  癸一、无明支
  癸二、行支
  癸三、识支
  癸四、名色支
  癸五、六处支
  癸六、触支
  癸七、受支
  癸八、爱支
  癸九、取支
  癸十、有支
  癸十一、生支
  癸十二、老死支
  壬二、逆观
  庚二、一心所摄门(分二)
  辛一、摄末归本门
  辛二、本末依持门(分二)
  壬一、总
  壬二、征释
  庚三、自业助成门
  庚四、不相舍离门(分二)
  辛一、顺观
  辛二、逆观
  庚五、三道不断门(分二)
  辛一、顺观
  辛二、逆观
  庚六、三际轮回门(分二)
  辛一、顺观
  辛二、逆观
  庚七、三苦紧集门
  庚八、因缘生灭门
  庚九、生灭系缚门
  庚十、无所有尽观
  己三、总结十名
  戊三、明彼果胜(分五)
  己一、对治行胜及离障胜(分二)
  庚一、明对治胜(分二)
  辛一、牒前
  辛二、正显三空(分三)
  壬一、空解脱门
  壬二、无相解脱门
  壬三、无愿解脱门
  庚二、明离障胜
  己二、修行胜(分二)
  庚一、总明修心
  庚二、别显(分二)
  辛一、明修行
  辛二、明修胜
  己三、明三昧胜(分二)
  庚一、明空处定
  庚二、例显余二
  己四、不坏心胜
  己五、自在力胜
  丁二、位果(分三)
  戊一、调柔果(分四)
  己一、调柔行
  己二、明教智净
  己三、别地行相
  己四、结说地名
  戊二、摄报果
  戊三、愿智果
  丙三、重颂
  第七远行地
  乙七、远行地(分三)
  丙一、赞请
  丙二、正说(分二)
  丁一、位行(分五)
  戊一、乐无作行对治差别(分四)
  己一、结前标后
  己二、征显其相
  己三、结行功能
  己四、彰其分齐
  戊二、彼障对治差别(分二)
  己一、修行无量种治前有量障
  己二、修行无功用行治前有功用障
  戊三、辨双行胜(分四)
  己一、二行双无间
  己二、信胜
  己三、能作大义
  己四、菩提分差别
  戊四、前上地差别(分二)
  己一、明胜前六地
  己二、明胜后三地(分二)
  庚一、法喻合
  庚二、因论生论(分二)
  辛一、问
  辛二、答(分二)
  壬一、对后彰劣
  壬二、对前彰胜
  戊五、彼果差别(分四)
  己一、业清净
  己二、得三昧胜
  己三、过地(分三)
  庚一、修行善巧过
  庚二、作业广大过
  庚三、修行胜入过
  己四、得胜行(分二)
  庚一、得寂灭胜行
  庚二、得发起胜行
  丁二、位果(分三)
  戊一、调柔果(分二)
  己一、调柔行(分四)
  庚一、调柔行体
  庚二、能练行净
  庚三、所练净
  庚四、转更明净
  己二、教智净
  戊二、摄报果
  戊三、愿智果
  丙三、重颂
  第八不动地
  乙八、不动地(分三)
  丙一、赞请
  丙二、正说(分二)
  丁一、地行(分七)
  戊一、总明方便集作地(分二)
  已一、标集德处
  己二、正显所集
  戊二、得净忍(分三)
  己一、正明无生忍
  己二、明无生忍净
  己三、结名
  戊三、得胜行(分二)
  己一、深行胜(分二)
  庚一、结前生后
  庚二、正显深行(分二)
  辛一、法
  辛二、喻(分三)
  壬一、灭定喻
  壬二、梦寤喻
  壬三、生梵天喻
  己二、发起胜(分四)
  庚一、总叙
  庚二、正显劝辞(分二)
  辛一、赞
  辛二、劝分七
  壬一、劝修如来善调御智
  壬二、劝悲悯众生
  壬三、劝成其本愿
  壬四、劝求无碍智
  壬五、劝成佛外报
  壬六、劝证佛内明无量胜行
  壬七、劝总修无遗成遍智道
  庚三、显劝所为
  庚四、彰劝益(分二)
  辛一、明不劝之损
  辛二、彰劝之益(分三)
  壬一、法(分三)
  癸一、牒前
  癸二、起行速疾
  癸三、释疾所由
  壬二、喻
  壬三、合
  戊四、净佛国土分(分三)
  己一、器世间自在行
  己二、明众生世间自在行
  己三、明智正觉世间自在行
  戊五、自在分
  戊六、大胜分(分三)
  己一、智大
  己二、业大
  己三、彼二所住功德大
  戊七、释名(分二)
  己一、地释名
  己二、智者释名(分三)
  庚一、牒前为因
  庚二、就人显
  庚三、别显(分三)
  辛一、一句不动
  辛二、一体不动
  辛三、总结所在
  丁二、位果(分三)
  戊一、调柔果
  戊二、摄报果
  戊三、愿智果
  丙三、重颂
  第九善慧地
  乙九、善慧地(分三)
  丙一、赞请
  丙二、正说(分二)
  丁一、地行(分四)
  戊一、法师方便成就(分三)
  己一、牒前起后
  己二、正显方便
  己三、结行入地
  戊二、智成就
  戊三、入行成就(分三)
  己一、总标章门
  己二、依章广释(分九)
  庚一、心稠林
  庚二、烦恼稠林
  庚三、业稠林
  庚四、根稠林
  庚五、例三稠林
  庚六、随眠稠林
  庚七、受生稠林
  庚八、习气稠林
  庚九、三聚稠林
  己三、总结安住
  戊四、说成就(分二)
  己一、牒前总显
  己二、广显说成(分三)
  庚一、智成就
  庚二、口业成就(分二)
  辛一、总明具说之德
  辛二、正明口业成就(分二)
  壬一、略明
  壬二、广显(分十)
  癸一、自相
  癸二、同相
  癸三、行相
  癸四、说相
  癸五、智相
  癸六、无我慢相
  癸七、大小乘相
  癸八、菩萨地相
  癸九、如来地相
  癸十、作住持相
  庚三、法师自在成就(分二)
  辛一、牒前标后
  辛二、正显成就(分四)
  壬一、持成就
  壬二、说成就
  壬三、问答成就
  壬四、受持成就
  丁二、位果
  丙三、重颂
  第十法云地
  乙十、法云地(分三)
  丙一、赞请
  丙二、正说(分八)
  丁一、方便作满足地分
  丁二、得三昧分
  丁三、受位分(分四)
  戊一、法分六
  己一、随何等座
  己二、随何等身
  己三、随何眷属
  己四、随何等相
  己五、随何出处
  己六、随所得位
  戊二、喻
  戊三、合
  戊四、总结
  丁四、入大尽(分三)
  戊一、智大(分二)
  己一、别明(分七)
  庚一、集智大
  庚二、应化智大
  庚三、加持智大
  庚四、微细智大
  庚五、密处智大
  庚六、入劫智大
  庚七、入道智大
  己二、总结
  戊二、解脱大
  戊三、总例余三(三昧大、陀罗尼大、神通大)
  丁五、释名分(分三)
  戊一、明能受如来大法云雨(分二)
  己一、总明能受之德
  己二、别显受法之相(分三)
  庚一、总显受多
  庚二、历数显多
  庚三、问答显多
  戊二、注雨灭惑
  戊三、注雨生善
  丁六、神通力有上无上分(分二)
  戊一、正显神通(分二)
  己一、别明(分三)
  庚一、依内
  庚二、依外
  庚三、作住持相
  己二、总结
  戊二、断疑显胜(分二)
  己一、断疑(分二)
  庚一、示神力断疑(分二)
  辛一、问答显神力无上(分二)
  壬一、问
  壬二、答(分二)
  癸一、入定现通
  癸二、问答决择
  辛二、问答显神力有上(分二)
  壬一、问
  壬二、答
  庚二、说法断疑
  己二、显胜(分二)
  庚一、正显
  庚二、位果(分三)
  辛一、调柔果(分五)
  壬一、调柔行
  壬二、教智净
  壬三、胜过自在
  壬四、别地行相
  壬五、总结地名
  辛二、摄报果
  辛三、愿智果
  丁七、地影分分四
  戊一、池喻修行功德
  戊二、山喻上胜功德
  戊三、大海喻难度能度大果功德
  戊四、宝珠喻转尽坚固功德
  丁八、地利益分(分三)
  戊一、显法利益(分二)
  己一、生信功德(分二)
  庚一、说益生信
  庚二、动地生信
  己二、供养功德
  戊二、信通十方
  戊三、他方来证
  丙三、重颂(分二)
  丁一、说偈仪意
  丁二、正显偈辞

第三篇 释正文
  一、《十地经》的结构
  一般来说,佛经可分为三大部分:(1)序分;(2)正宗分;(3)流通分。这就是
所谓三分科经,这种把经文分段的方法,在中国是东晋道安法师为方便分析经
论结构,将内容区分为数段时定下来的。
  序分就是从“如是我闻”起,至弟子请佛说法,或佛不问自说法前一段为
止,简略地介绍说法的人、地、时,听教及与会的听众及说法的背景,所谓化主
化处、所化及因缘。通常再细分为通序与别序两小部分。通序是一般佛经共同的
体裁,而“如是我闻”是佛经常用的通序中的开场白,也有作“闻如是”的。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的作用是在树立读者的信心。结集佛经的僧众为令听众、
读者生起信念,指出经文是结集者从佛处所闻得来的,不是复述者捏造的,是
绝对可靠的,所以也称为证信序。别序紧接通序,别是各别的意思,略说该经缘
起,由于每部经各有个别的缘起,所以称为别序,也称为发起序。
  正宗分就是经文所要谈论的内容。
  流通分就是经文的结尾,一般多以“信受奉行”结束全文,主要强调受持
本经的利益,以鼓励听众、读者把经文广为流布,令流通后世,使后世众生能如
法修行。
  本经因为已被摄入为《华严经》的一品,所以缺了“如是我闻”的通序,以
别序作开始;也没有流通分,以第十地的偈颂作结。但是本经异译《十住经》、
《渐备一切智德经》,及尸罗达摩所译的《十地经》单行本,则三科齐备。全经分
为七大段:第一大段为序分,第二大段至第七大段为正宗分。本经的正宗分首五
段(即第二大段至第六大段)叙述说法者金刚藏菩萨,欲言又止,及十方诸佛加
持,各与会大众多番恳请直说,以显出本经的殊胜。第六段(即第七大段)详述十
地内容,所以这段再分为十分段,因此此第六段实质上是全经最主要的部分,
每一分段解释一地,每分段除初地外,先以偈颂承前启后地赞叹,再述长行,
后以偈颂复述。
  由入地起至成佛前之金刚无间心止,这一段极长的修行阶段,总名为修习
位。修习位的十地,就是本经的主要内容。“地”,梵语是住处、住持、生育的意
思,是故可以作为住持所修功德、增长菩提解,亦可作阶段或次第解。十地的名
称有多种,本经所采用的是: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
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各地有各个不同的入地条件及修行程序,而最终的目的是在求取佛智。登地
最重要的条件是救度一切众生,所谓“拔众生出生死泥”,而每地菩萨以发更
广大的心愿乃作更大的努力,作为登上更高一地的条件。行法主要是十波罗蜜,
一地圆满一波罗蜜,后地更胜前地的,一地比一地对治、调服更微细的烦恼,所
得的果报亦更广大,所得的智慧亦更明净、调柔(调服和柔顺)。所求证取的是佛
智,亦即是真如。我们凡夫自无始以来,常受相(概念)的困扰,而真如是无形无
相(远离一切思想概念,不是言语可表达,所谓不可思、不可议)的,为了求取这
无相的真如,便有赖有相作为引导,努力加功修行,修治烦恼,以求取无相的
智慧。初地至六地的菩萨也是一样,虽已证得真如,但仍须借助有相的概念来引
发真如,称为有相有功用行。第七、第八两地的菩萨,观慧较为成熟,以观空的
智慧通达无相,证得圆成实性,但仍须努力加功修行,称为无相有功用行。到了
第九和第十两地,菩萨观空成熟,无须再加功求取,修治圆满,是为无相无功
用行。
  本经说法者金刚藏菩萨,十分巧妙地把佛教的主要思想及菩萨的行愿,在
十地中表达出来。例如:第一地至第四地,论述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
兼论述菩萨戒、禅定及三十七道品;第五地论述苦、集、灭、道四圣谛;第六地论
述十二缘起;第七地谈论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第八地强调众生无量,佛智
无量,又介绍菩萨应众生所求化身度众生的思想;第九地重述佛家所要破的而
又困扰众生的各种烦恼,及介绍佛的无碍智与佛专有的十八不共法;第十地主
要介绍佛的解脱与度生的神通。
此外,更每地配一波罗蜜行:第一地所修的主要是布施,第二地是持戒,
第三地是安忍,第四地是精进,第五地是禅定,第六地是般若,第七地是方便,
第八地是愿,第九地是力,第十地是智。而果报方面,菩萨一地胜过一地的得到
更殊胜的果报,例如:第八地的果报是千世界大梵天王,而第九地是二千世界
大梵天王等(这两果报的分别明显易见,所以引为例证)。菩萨修行当然不是在求
取自利的果报,这里不过藉此说明修行十地的殊胜,及菩萨所得度生的方便而
已。今把各地所修、所观、所对治及果报列表如下:
 
主要的波
地名 观行 对治(据《解深密经》) 果报
罗蜜多行
欢喜地 布施 布施 恶趣烦恼业生杂染障 作阎浮提王
离垢地 持戒 爱语摄及三聚净戒 微细误犯现行障 作转轮圣王
发光地 安忍 利行摄及四禅八定 欲贪障 作三十三天王
同事摄及三十七菩提
焰慧地 精进 定法二爱障 作须夜摩天王
分法
难胜地 禅定 观四圣谛 生死涅槃一向趣障 作兜率天王
十二因缘观及三解脱
现前地 般若 相多现行障 作善化天王

远行地 方便 圆满一切菩提分法 细相现行障 作自在天王
随众生所乐,自在现 于无相作功用及于有相 作 千 世 界 大 梵
不动地 愿
身度化 不得自在障 天王
于一切种善巧言辞不得 作 二 千 世 界 大
善慧地 力 成就法无碍智
自在障 梵天王
作摩醯首罗天
法云地 智 入诸佛广大智慧 不得圆满法身证得障

  二、各段内容提要及略解
  序分导读
  正如以上所说,本导读所采用的经文,由于是《华严经》中的一品,只有别
序中的时、主、处、众,而没有通序中的信(如是)、闻(我闻)。
  时,是经文中的“尔时”,这里虽然没有明确地说明是哪时,但同经的异
译有指出是在释迦牟尼佛成道后的“二七”日(即第十四天),而《华严经》的第
一品《世主妙严品》则说明是世尊初成佛时,《十地经》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不久,
在他化自在天为金刚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上位菩萨开示的内证法
门,所以“尔时”就是指佛成道后的第十四日,在他化自在天王宫摩尼宝藏殿
为上位菩萨说法之时。
  主,是说法主,如现代人说的主席,这里是指释迦牟尼世尊。处,是聚会的
地方,这里是在他化自在天王宫摩尼宝藏殿。众,就是出席这个法会的大众,这
里是以金刚藏菩萨为首的大菩萨众。所以本经的时、主、处、众是与别不同,是较
为特殊、更为犹胜的。
  金刚藏菩萨得到佛的加持而说这部经,金刚藏菩萨实质上就是本经的作者,
经文内容得到佛的授意和赞许。金刚无坚不摧,无法可坏;藏是蕴藏、藏有的意
思。本经以金刚藏菩萨为发言人,暗示本经所阐释的教理,法如人名,含藏无坚
不摧、无法可坏的作用。
  【经文】
  甲一、序分(分二)
  乙一、时主处胜
  尔时,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宫,摩尼宝藏殿。
  乙二、明众胜(分五)
  丙一、拣定众类
  与大菩萨众俱。其诸菩萨,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悉从他方世界
来集。
  丙二、叹其胜德
  住一切菩萨智所住境,入一切如来智所入处,勤行不息,善能示现种种神
通诸所作事,教化调伏一切众生而不失时,为成菩萨一切大愿,于一切世、一切
劫、一切刹,勤修诸行,无暂懈息;具足菩萨福智助道,普益众生而恒不匮,到
一切菩萨智慧方便究竟彼岸,示入生死及以涅槃而不废舍修菩萨行;善入一切
菩萨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神通明智,诸所施为皆得自在;获一切菩萨自在神
力,于一念顷无所动作,悉能往诣一切如来道场众会,为众上首,请佛说法,
护持诸佛正法之轮,以广大心供养承事一切诸佛,常勤修习一切菩萨所行事业,
其身普现一切世间,其音普及十方法界,心智无碍,普见三世一切菩萨所有功
德,悉已修行而得圆满,于不可说劫说不能尽。
  丙三、依德列名
  其名曰:金刚藏菩萨、宝藏菩萨、莲华藏菩萨、德藏菩萨、莲华德藏菩萨、日
藏菩萨、苏利耶藏菩萨、无垢月藏菩萨、于一切国土普现庄严藏菩萨、毗卢遮那智
藏菩萨、妙德藏菩萨、栴檀德藏菩萨、华德藏菩萨、俱苏摩德藏菩萨、优钵罗德藏
菩萨、天德藏菩萨、福德藏菩萨、无碍清净智德藏菩萨、功德藏菩萨、那罗延德藏
菩萨、无垢藏菩萨,离垢藏菩萨、种种辩才庄严藏菩萨、大光明网藏菩萨、净威德
光明王藏菩萨、金庄严大功德光明王藏菩萨、一切相庄严净德藏菩萨、金刚焰德
相庄严藏菩萨、光明焰藏菩萨、星宿王光照藏菩萨、处空无碍智藏菩萨、妙音无碍
藏菩萨、陀罗尼功德持一切众生愿藏菩萨、海庄严藏菩萨、须弥德藏菩萨、净一切
功德藏菩萨、如来藏菩萨、佛德威菩萨、解脱月菩萨。
  丙四、结数
  如是等,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
诸菩萨摩诃萨众。
  丙五、标说法主
  金刚藏菩萨而为上首。
  明三昧分导读
  三昧即三摩地,把心念“专注(集中注意)一趣 (一个目标)”的一种安静状态。
这里说明本经的境界不是一般凡夫散乱思量的境界可以想象得到。而且金刚藏菩
萨入的是“大乘光明三昧”,是能引生无上智慧的三昧。《成唯识论》卷九解释
修行十地时举出四种定学。其中一种就是大乘光明定,这种定能引发及明了大乘
的道理(所诠)、教(能诠)、行(所修)、果(所证)。金刚藏菩萨为了即将要开示菩萨所
修十地的道理,又为了显示这十地道理甚深及殊胜,所以先入这个大乘光明定。
  【经文】
  甲二、明三昧分
  尔时,金刚藏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
  加分导读
克主大师在他的《密宗道次第略论》中把佛经与佛语归纳为三大类:(1)佛亲
口所说的;(2)佛加被弟子说的;(3)佛所听许的。
第一类佛亲口所说的经如《般若摄颂》。
第二类佛加被弟子说的经则有三种:
(1)身加被的,如《十地经》;
(2)语加被的,如《除未生怨王忧悔经》;
(3)意加被的,这又有三类,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三摩地加被的,如
药叉天龙等所献自咒是佛以大悲加被生胜果的,如令山林墙壁普出法音是佛以
神力加被的;
第三类佛所听许的经,如世尊于《集法经》所说“诸苾刍,于我之经首,当
云如是我闻一时”等,又说“于文中当如接续词而结集”。 《十地经》属第二类。
  加是加被、增强力量令无过失的意思。诸佛以大悲大智随顺众生、佑助众生
是为加。菩萨实行自利利他的行为,是能为诸佛所加被的条件。自利是摄持一切
福德智慧的行为,利他是以成就一切众生、不忘一切众生为主的行径。这里十方
诸佛以法身毗卢遮那佛的愿力,以口、意、身三种方式加被金刚藏菩萨,令他说
法,显示金刚藏菩萨修行圆满,能为诸佛所摄受,所说的法是诸佛所认同的,
是没有过失的,以增强与会大众的信心及令闻者增长恭敬心。
  这里所谓口加,是诸佛以言语加被,赞成及许可说法。意加,是诸佛给与金
刚藏菩萨如来智慧,令所说无失。身加,是诸佛以摩顶的行为,加被金刚藏菩萨
令他说法,象征十方诸佛皆以金刚藏菩萨为代言人,代表诸佛说法。
  【经文】
  甲三、加分(分六)
  乙一、辨加所因
  入是三昧已。
  乙二、能加佛现
  实时十方各过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同名金
刚藏而现其前。
  乙三、同赞得定
  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刚藏,乃能入是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
  乙四、双辨加定因缘
  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共加于汝,以毗卢遮那如来应正
等觉本愿力故、威神力故、亦是汝胜智力故。
  乙五、辨加所为(分二)
  丙一、显依自利行
  欲令汝为一切菩萨说不思议诸佛法光明故。所谓令入智地故、摄一切善根故
善简择一切佛法故、广知诸法故、善能说法故、无分别智清净故、一切世法不染故
出世善根清净故、得不思议智境界故、得一切智入智境界故。
  丙二、依利他行
  又令得菩萨十地始终故,如实说菩萨十地差别相故、缘念一切佛法故、修习
分别无漏法故、善选择观察大智光明巧庄严故、善入决定智门故、随所住处次第
显说无所畏故、得无碍辩才光明故、住大辩才地善决定故、忆念菩萨心不忘失故、
成熟一切众生界故、能遍至一切处决定开悟故。
  乙六、正显加相(分三)
  丙一、口加
  善男子,汝当辩说此法门差别善巧法,所谓承佛神力,如来智明所加故、净
自善根故、普净法界故、普摄众生故、深入法身智身故、受一切佛灌顶故、得一切
世间最高大身故、超一切世间道故、清净出世善根故、满足一切智智故。
  丙二、意加(分二)
  丁一、正显
  尔时十方诸佛,与金刚藏菩萨无能映夺身、与无碍乐说辩、与善分别清净智
与善忆念不忘力、与善决定明了慧、与至一切处开悟智、与成道自在力、与如来无
所畏、与一切智人观察分别诸法门辩才智、与一切如来上妙身语意具足庄严。
  丁二、释偏加所以
  何以故?得此三昧法如是故,本愿所起故,善净深心故,善净智轮故,善
积集助道故,善修治所作故,念其无量法器故,知其清净信解故,得无错谬总
持故,法界智印善印故。
  丙三、身加
  尔时十方诸佛,各伸右手,摩金刚藏菩萨顶。
  起分及本分导读
  定中的状态是没有言说的,所以定中不能说法。金刚藏菩萨已得诸佛胜力加
被,为欲宣说十地法,所以从定中出。
  本分说明十地法的重要、殊胜、纯净、广大、究竟,及此法以度脱无量众生为
体的本质,并列举十地名。
  【经文】
  甲四、起分
  摩顶已,金刚藏菩萨从三昧起。
  甲五、本分(分三)
  乙一、明六决定以为地体
  普告一切菩萨众言:诸佛子,诸菩萨愿善决定,无杂不可见,广大如法界,
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遍一切佛刹,救护一切众生,为一切诸佛所护,入过
去、未来、现在诸佛智地。
  乙二、标列地名以显地相
  佛子,何等为金刚藏菩萨智地?佛子,菩萨摩诃萨智地有十种,过去、未来
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我亦如是说。何等为十?一者,欢喜地;二者,离
垢地;三者,发光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难胜地;六者,现前地;七者,
远行地;八者,不动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云地。佛子,此菩萨十地,三
世诸佛已说、当说、今说。
  乙三、举十方同说彰地要胜
  佛子,我不见有诸佛国土,其中如来不说此十地者。何以故?此是菩萨摩诃
萨向菩提最上道,亦是清净法光明门,所谓分别演说菩萨诸地。佛子,此处不可
思议,所谓诸菩萨随证智。
  请分导读
  为了显出本经的殊胜及难得,金刚藏菩萨列举地名后默然不语,不解释十
地内容,引来解脱月菩萨、与会大众及诸佛如来三类大众的五次要求金刚藏菩萨
解释和说明,是为三家五请。
  【经文】
  甲六、请分(分三)
  乙一、说已默住
  尔时金刚藏菩萨说此菩萨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复分别。
  乙二、三家五请(分三)
  丙一、解脱月请(分五)
  丁一、怪默腾疑请(分二)
  戊一、大众睹默生疑
  是时一切菩萨众,闻菩萨十地名,不闻解释,咸生渴仰,作如是念:何因
何缘金刚藏菩萨唯说菩萨十地名,而不解释?
  戊二、腾疑为请(分二)
  己一、序请因
  解脱月菩萨知诸大众心之所念,以颂问金刚藏菩萨曰。
  己二、以颂正请
  何故净觉人,念智功德具。说诸上妙地,有力不解释。
  一切咸决定,勇猛无怯弱。何故说地名,而不为开演。
  诸地妙义趣,此众皆欲闻。其心无怯弱,愿为分别说。
  众会悉清净,离懈怠严洁。能坚固不动,具功德智慧。
  相视咸恭敬,一切悉专仰。如蜂念好蜜,如渴思甘露。
  丁二、法深难受止
  尔时大智无所畏金刚藏菩萨,闻说是已,欲令众会心欢喜故,为诸佛子而
说颂言:
  菩萨行地事,最上诸佛本。显示分别说,第一希有难。
  微细难可见,离念超心地。出生佛境界,闻者悉迷惑。
  持心如金刚,深信佛胜智。知心地无我,能闻此胜法。
  如空中彩画、如空中风相。牟尼智如是,分别甚难见。
  我念佛智慧,最胜难思议。世间无能受,默然而不说。
  丁三、叹众堪闻请(分二)
  戊一、长行
  尔时解脱月菩萨闻是说已,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今此众会皆悉已集善
净深心、善洁思念、善修诸行、善集助道、善能亲近百千亿佛成就无量功德善根。
捨离痴惑无有垢染,深心信解,于佛法中不随他教。善哉佛子,当承佛神力而为
演说,此诸菩萨于如是等甚深之处皆能证知。
  戊二、偈颂
  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愿说最安隐,菩萨无上行,分别于诸地,智净成正觉。
  此众无诸垢,志解悉明洁,承事无量佛,能知此地义。
  丁四、不堪有损止(分二)
  戊一、长行
  尔时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虽此众集善净思念,舍离愚痴及以疑惑,于甚
深法不随他教,然有其余劣解众生闻此甚深难思议事多生疑惑,于长夜中受诸
衰恼,我悯此等,是故默然。
  戊二、偈颂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虽此众净广智慧,甚深明利能决择,其心不动如山王,不可倾覆犹大海,
  有行未久解未得,随识而行不随智,闻此生疑堕恶道,我悯是等故不说。
  丁五、双叹人法请(分二)
  戊一、长行(分三)
  己一、标请
  尔时解脱月菩萨重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愿承佛神力,分别说此不思议
法,此人当得如来护念而生信受。
  己二、释分二
  庚一、直征
  何以故?说十地时,一切菩萨法应如是得佛护念,得护念故,于此智地能
生勇猛。
  庚二、转征
  何以故?此是菩萨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诸佛法故,譬如书字数说,一切皆
以字母为本。字母究竟无有少分离子母者。佛子,一切佛法,皆以十地为本。十
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
  己三、结请
  是故,佛子,愿为演说。此人必为如来所护,令其信受。
  戊二、偈颂
  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善哉佛子愿演说,趣入菩提诸地行,十方一切自在尊,莫不护念智根本;
  此安住智亦究竟,一切佛法所从生,譬如书数字母摄,如是佛法依于地。
  丙二、大众同请
  尔时诸大菩萨众一时同声,向金刚藏菩萨而说颂言:
  上妙无垢智,无边分别辩。宣畅深美言,第一义相应。
  念持清净行,十力集功德。辩才分别义,说此最胜地。
  定戒集正心,离我慢邪见。此众无疑念,惟愿闻善说。
  如温思冷水,如饥念美食。如病忆良药,如蜂贪好蜜。
  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善哉广大智,愿说入诸地。
  成十力无碍,善逝一切行。
  丙三、如来加请(分二)
  丁一、长行(分二)
  戊一、此佛光照十方
  尔时,世尊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名菩萨力焰明。百千阿僧祗光明以为眷属,
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靡不周遍。三恶道苦皆得休息。又照一切如来众会,显现诸
佛不思议力。又照十方一切世界一切诸佛所加说法菩萨之身。作是事已,于上虚
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而住。
  戊二,十方佛放光照此
  时十方诸佛悉亦如是,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其光名号眷属作业悉同于此。又
亦照此娑婆世界佛及大众并金刚藏菩萨身师子座已,于上虚空中成大光明云网
台。
  丁二、偈颂
  时光台中,以诸佛威神力故而说颂言:
  佛无等等如虚空,十力无量胜功德。
  人间最胜世中上,释师子法加于彼。
  佛子当承诸佛力,开此法王最胜藏。
  诸地广智胜妙行,以佛威神分别说。
  若为善逝力所加,当得法宝入其心。
  诸地无垢次等满,亦具如来十种力。
  虽住海水劫火中,堪受此法必得闻。
  其有生疑不信者,永不得闻如是义。
  应说诸地胜智道,入住展转次修习。
  从行境界法智生,利益一切众生故。
  乙三、叙说分齐(分二)
  丙一、叙说仪意
  尔时金刚藏菩萨观察十方,欲令大众增净信故而说颂曰:
  丙二、正显偈辞(分二)
  丁一、显义大(分四)
  戊一、总显义大(分二)
  己一、总显
  如来大仙道,微妙难可知。非念离诸念,求见不可得。
  无生亦无灭,性净恒寂然。离垢聪慧人,彼智所行处。
  己二、别显
  自性本空寂,无二亦无尽。解脱于诸趣,涅槃平等住。
  非初非中后,非言辞所说。出过于三世,其相如虚空。
  戊二、类地行微
  寂灭佛所行,言说莫能及。地行亦如是,难说难可受。
  戊三、寄对彰微
  智起佛境界,非念离心道。非蕴界处门,智知意不及。
  戊四、喻显地微
  如空中鸟迹,难说难可示。如是十地义,心意不能了。
  丁二、显说大(分三)
  戊一、正显说大
  慈悲及愿力,出生入地行。次第圆满心,智行非虑境,是境界难见,可知不
可说。
  戊二、彰己无过、诫众除失
  佛力故开演,汝等应敬受,如是智入行,亿劫说不尽!我今但略说,真实
义无余,一心恭敬待,我承佛力说。胜法微妙音,譬喻字相应。无量佛神力,咸
来入我身。
  戊三、示说分齐
  此处难宣示,我今说少分。
  说分导读
  第一,欢喜地导读
  欢喜地又名极喜地,因为是菩萨十地中最初的一地,所以也名初地。菩萨修
行得入此地,初得圣性,初证二空真如,心生极大的欢喜,所以名为欢喜或极
喜。所谓二空真如,是遣除人、法两种执着后而出现的空的境界。此外,他又明
白到自己已能超越凡夫,生在如来种族中,只要继续用功,在不久的将来,总
会证得无上菩提,于是更加远离了世间的五怖畏,所以名为欢喜。
  所谓五怖畏,是指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处众威德畏五种。不活畏
是害怕日后将来,不能维持生活的意思;此地菩萨再没有我执,再没有初发心
修行布施时,那种恐惧日后难以维持生计的顾虑,所以没有不活畏。恶名畏是怕
人讥笑自己在下贱、贫穷的地方工作的怖畏;此地菩萨再无初发心时那种怕人讥
谤、未能在下贱的地方安然行菩萨道的恶名畏。死畏是一般凡夫执着色身,恐怕
死亡的怖畏;此地菩萨已离执着,更明白到自己命终决定不离佛菩萨众,所以
没有死畏。恶道畏是害怕死后失去人身、堕三恶道的怖畏;此地菩萨也再没有受
恶报的业果,所以没有忧虑受生三恶道的恶道畏。处众怯畏是指一般凡夫在权势
学者、大众面前,内心怯惧、不得自在的怖畏;此地菩萨处已能说法自在,在一
切凡夫众生众会中,胜过一切凡夫,信心十足,所以再没有见道前那种处众怯
畏。
  此地菩萨以求取佛智的心愿,大悲(拔除众生一切苦恼的行为)为首,精进
勇猛等行为辅,常行布施及教化众生。又以诚信心、供养愿、护法(护持正法)愿、
转法轮(解说正法)愿、行菩萨道愿、教化众生愿、承事(追随)一切佛愿、成就清净
国土愿、不离佛菩萨愿、不离菩萨行愿等安住欢喜地,他又无休止及无穷尽地护
持这些愿望,并以此功德回向众生同成佛道。菩萨在此地彻底地洞察到无明、贪
慢等实为众苦之源,但众生颠倒,对这些实相不知不觉,所以立下慈悲救度众
生的决心,菩萨要以布施、爱语的行为来成熟众生。众生数量是无穷无尽的,所
以菩萨度众生的愿望也是无穷无尽的,菩萨的修行亦无穷尽。
  此外,初地的菩萨更要有上进及好学的精神,他不以现地为满足,他要追
求明了上九地的一切行相,以方便修习向上。从此地的菩萨行为及愿望,我们可
以看到大乘菩萨的行为绝对不是消极,而是以利益无量众生为主。
  初地菩萨首要圆满布施波罗蜜。布施分财施、法施及无畏施三种。财施包括
布施一切财物、一切所属及身体;法施包括布施一切知识、一切技巧;而无畏施
主要在令众生心内无畏惧。布施也可对治悭贪及因悭贪而起的一切恶念和行为。
初地菩萨的行为究竟是修治些什么?《解深密经》说初地对治恶趣烦恼、业、生、
杂染障。恶趣烦恼、业、生、杂染,是指凡夫因为烦恼(惑),造作了三恶趣的业
(业),而生三恶趣果(苦)。登上初地菩萨已证二空(人空、法空)真如,能成功地对
治这些烦恼,初地菩萨也就是要保持这种状况,先令这三杂染不生起,继而向
上地进修。《现观庄严论》另列举十法为初地菩萨的修治:
  (一)于一切事无谄诳心。
  (二)能饶益自他。
  (三)以平等心修四无量心。
  (四)舍内身资财,不生悭念。
  (五)至诚亲近诸善知识。
  (六)求正法所缘。
  (七)常发出家修道之心。
  (八)常念佛并求得见佛身。
  (九)开阐教法全无悭吝。
  (十)常说诸实语。
  初地菩萨得什么果报?在智慧上,他可以明了菩萨各地所修的项目,循序
渐进地进修,正如《大学》所谓:“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初地菩萨也是一样,向着目标修行而有所得,能善
巧地运用智慧,求取更高的成就。在色身上,他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及护持
正法。阎浮提又称贍部洲,在须弥山之南,所以也称南阎浮提及南赡部洲,本指
印度半岛,佛经用此名称泛指人间。作阎浮提王就是指作统治人间之王,享受自
在,领导人民,进修佛法。另一方面,若舍欲出家,则可到一百个佛的世界,教
化一百个世界的众生。
  【经文】
  甲七、说分(分十)
  乙一、欢喜地(分二)
  丙一、长行(分二)
  丁一、初地说分(分三)
  戊一、住分(分二)
  己一、别显住分(分四)
  庚一、依何身
  佛子,若有众生深种善根,善修诸行,善集助道,善供养诸佛,善集白净
法,为善知识善摄,善清净深心,立广大志,生广大解,慈悲现前。
  庚二、为何义
  为求佛智故,为得十力故,为得大无畏故,为得佛平等法故,为救一切世
间故,为净大慈悲故,为得十方无余智故,为净一切佛刹无障碍故,为一念知
一切三世故,为转大法轮无所想故。佛子,菩萨起如是心。
  庚三、以何因
  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善巧方便所摄,最上深心所持,如来力无量,善
观察分别、勇猛力、智力、无碍智现前,随顺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
化,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
  庚四、有何相
  佛子,菩萨始发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无能说其种
族过失,离世间趣,入出世道,得菩萨法,住菩萨处,入三世平等,于如来种
中,决定当得无上菩提。
  己二、结住入位
  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以不动相应故。
  戊二、释名(分二)
  已一、总标
  佛子,菩萨住欢喜地。
  己二、别显(分二)
  庚一、正明喜相
  成就多欢喜,多净信,多爱乐,多适悦,多欣庆,多踊跃,多勇猛,多无
斗诤,多无恼害,多无嗔恨。
  庚二、彰喜所因(分二)
  辛一、念当得故喜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念诸佛故生欢喜,念诸佛法故生欢喜,念诸菩萨
故生欢喜,念诸菩萨行故生欢喜,念清净诸波罗蜜故生欢喜,念诸菩萨地殊胜
故生欢喜,念菩萨不可坏故生欢喜,念如来教化众生故生欢喜,念能令众生得
利益故生欢喜,念入一切如来智方便故生欢喜。
  辛二、念现得故喜(分二)
  壬一、正明所念
  复作是念:我转离一切世间境界故生欢喜,亲近一切佛故生欢喜,远离凡
夫地故生欢喜,近智慧地故生欢喜,永断一切恶趣故生欢喜,与一切众生作依
止处故生欢喜,见一切如来故生欢喜,生佛境界中故生欢喜,入一切菩萨平等
性中故生欢喜,速离一切怖畏毛竖等事故生欢喜。
  壬二、随难征释
  何以故?此菩萨得欢喜地已,所有怖畏悉得远离,所谓不活畏、恶名畏、死
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永离。何以故?此菩萨离我想故,尚不
爱自身,何况资财?是故无有不活畏;不于他所希求供养,唯专给施一切众生 ,
是故无有恶名畏;速离我见无有我想,是故无有死畏;自知死已,决定不离诸
佛菩萨,是故无有恶道畏;我所志乐,一切世间无与等者,何况有胜,是故无
有大众威德畏。菩萨如是远离惊怖毛竖等事。
  戊三、安住分(分三)
  己一、总名
  佛子,此菩萨以大悲为首,广大志乐无能沮坏,转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
就。
  己二、别显(分三)
  庚一、信心成就
  所谓信增上故,多净信故,解清净故,信决定故,发生悲悯故,成就大慈
故,心无疲懈故,惭愧庄严故,成就柔和故,敬顺尊重诸佛教法故。
  庚二、修行成就
  日夜修习善根无厌足故,亲近善知识故,常爱乐法故,求多闻无厌足故,
如所闻法正观察故,心无依着故,不耽着利养名闻恭敬故,不求一切资生之物
故,生如宝心无厌足故。
  庚三、回向成就
  求一切智地故,求如来力无畏不共佛法故,求诸波罗蜜助道法故,离诸谄
诳故,如说能行故,常护实语故,不污如来家故,不舍菩萨戒故,生一切智心
如山王不动故,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故,集助菩提分法无厌足故,常
求上上殊胜道故。
  己三、总结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净治地法,名为安住菩萨欢喜地。
  丁二、校量胜分(分三)
  戊一、愿胜(分二)
  己一、正显十愿(分四)
  庚一、总显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
  庚二、别列(分十)
  辛一、供养愿
  所谓生广大清净决定解,以一切供养之具,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令无有余,
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辛二、受持愿
  又发大愿,愿受一切佛法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
切诸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辛三、转法轮愿
  又发大愿,愿一切世界佛兴于世,从兜率天宫没,入胎、住胎、初生、出家、
成道、说法、示现涅槃,皆悉往诣亲近供养,为众上首,受行正法,于一切处一
时而转,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辛四、修行二利愿
  又发大愿,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
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教化一切,令其受
行心得增长,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辛五、成熟众生愿
  又发大愿,愿一切众生界,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卵生、胎
生、湿生、化生,三界所系入于六趣一切生处,名色所摄,如是等类,我皆教化
令入佛法,令永断一切世间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
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辛六、承事愿
  又发大愿,愿一切世界:广大无量,粗细,乱住,倒住,正住;若入,若
行,若去,如帝网差别,十方无量种种不同,智皆明了现前知见,广大如法界,
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辛七、净土愿
  又发大愿,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国土,无量佛土普皆清净,
光明众具以为庄严,离一切烦恼,成就清净道,无量智慧众生充满其中,普入
广大诸佛境界,随众生心而为示现皆令欢喜,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
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辛八、不离愿
  又发大愿,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无有怨嫉集诸善根,一切菩萨平等一
缘,常共集会不相舍离,随意能现种种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来境界威力
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游行一切世界,现形一切众会,普入一切生处,成就
不思议大乘,修菩萨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
息。
  辛九、利益愿
  又发大愿,愿乘不退转行菩萨行,身语意业悉不唐捐,若暂见者,则必定
佛法;暂闻音声,则得实智慧;才生净信,则永断烦恼,得如大药王树身,得
如如意宝身,修行一切菩萨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
无有休息。
  辛十、成正觉愿
  又发大愿,愿于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离一毛端处。于一切毛
端处皆悉示现初生、出家、诣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入涅槃,得佛境界大智慧力。
于念念中,随一切众生心,示现成佛,令得寂灭。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
槃相;以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示入大涅槃而不断菩萨行;示大智
慧地安立一切法;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在变化、充满一切法界,广大如法
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庚三、总结十愿
  佛子,菩萨住欢喜地,发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
  庚四、明摄眷属
  以此十愿门为首,满足百万阿僧祗大愿。
  己二、以十尽句与众生共(分二)
  庚一、总标举
  佛子,此大愿以十尽句而得成就。
  庚二、征显
  何等为十?所谓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 涅槃界尽,佛出
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界尽,世间转、法转、智转界
尽。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若世界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我愿乃尽。而
众生界不可尽,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
  戊二、修行胜(分三)
  己一、行所依心
  佛子,菩萨发如是大愿已,则得利益心、柔软心、随顺心、寂净心、调伏心、
寂灭心、谦下心、润泽心、不动心、不浊心。
  己二、所成行相(分九)
  庚一、信行
  成净信者,有信功用。能信如来本行所入,信成就诸波罗蜜,信入诸胜地,
信成就力,信具足无所畏,信生长不可坏不共佛法,信不思议佛法,信出生无
中边佛境界,信随入如来无量境界,信成就果。举要言之,信一切菩萨行,乃至
如来智地说力故。
  庚二、双辨慈悲二行(分二)
  辛一、明三观为方便(分三)
  壬一、远离最上第一义乐观
  佛子,此菩萨复作是念: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静、如是寂灭、如是空、
如是无相、如是无愿、如是无染、如是无量、如是广大。
  壬二、具足诸苦观(分二)
  癸一、别明缘相(分二)
  子一、明前际三支(分二)
  丑一、总
  而诸凡夫心堕邪见!
  丑二、别(分三)
  寅一、无明
  无明覆翳,立憍慢高幢,入渴爱网中,行谄诳稠林,不能自出。心与悭嫉相
应不舍,恒造诸趣受生因缘。
  寅二、行
  贪恚愚痴积集诸业,日夜增长。以忿恨风吹心识火,炽然不息,凡所作业皆
颠倒相应。
  寅三、识
  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相续起心意识种子。
  子二、明中后九支(分三)
  丑一、明自相
  于三界田中复生苦茅:所谓名色共生不离,此名色增长,生六处聚落,于
中相对生触,触故生受,因受生爱,爱增长故生取,取增长故生有。
  丑二、明同相
  有生故,有生老死忧悲苦恼。
  丑三、颠倒相
  是中皆空,离我我所,无知、无觉、无作、无受,如草木石壁,亦如影像。
  癸二、结成妄苦
  如是众生,生长苦聚。
  壬三、彼二颠倒观
  然诸众生不觉不知!
  辛二、正起慈悲行相
  菩萨见诸众生于如是苦聚不得出离,是故即生大悲智慧。复作是念:此诸众
生我应救拔,置于究竟安乐之处,是故即生大慈光明智。
  庚三、施行(分三)
  辛一、总明施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随顺如是大悲大慈,以深重心住初地时,于一切物无
所吝惜,求佛大智,修行大舍。
  辛二、别显施物
  凡是所有一切能施:所谓财谷仓库、金银摩尼、真珠琉璃、珂贝壁玉、珊瑚等
物、珍宝璎珞严身之具,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城邑聚落、园林台观、妻妾男女、
内外眷属及余所有珍玩,头目手足、血肉骨髓、一切身分皆无所惜。
  辛三、总结行成
  为求诸佛广大智慧,是名菩萨住于初地,大舍成就。
  庚四、无疲厌行
  佛子,菩萨以此慈悲大施心,为欲救护一切众生,转更推求世出世间诸利
益事无疲厌故,即得成就无疲厌心。
  庚五、成经论智
  得无疲厌心已,于一切经论心无怯弱。无怯弱故,即得成就一切经论智。
  庚六、成世智行
  获是智已,善能筹量应作不应作,于上中下一切众生,随应、随力、随其所
习如是而行。是故菩萨得成世智。
  庚七、明惭愧行
  成世智已,知时知量,以惭愧庄严勤修自利利他之道,是故成就惭愧庄严。
  庚八、成坚固力
  于此行中,勤修出离,不退不转,成坚固力。
  庚九、明供养行
  得坚固力已,劝供诸佛,于佛教法,能如说行。
  己三、结十名体用
  佛子,菩萨如是成就十种净诸地法:所谓信、悲、慈、舍、无有疲厌、知诸经
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供养诸佛、依教修行。
  戊三、果利益胜(分四)
  己一、调柔果(分三)
  庚一、解行之法(分四)
  辛一、见佛为炼行缘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已,以大愿力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
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多亿那由他佛、多百亿那由他
佛、多千亿那由他佛、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辛二、所炼行体
  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
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佛子,此菩萨因供养
诸佛故,得成就众生法。
  辛三、别地行相
  以前二摄,摄取众生:谓布施、爱语。后二摄法,但以信解力放行,未善通
达。是菩萨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
  辛四、所炼行成
  是菩萨随所勤修,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以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
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庚二、喻
  佛子,譬如金师,善巧炼金,数数入火,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庚三、合
  菩萨亦复如是,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为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
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己二、发趣起果(分二)
  庚一、正明发趣果(分四)
  辛一、解行之法(分四)
  壬一、问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应从诸佛菩萨善智识所,推求请问,于此地
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此地法故。亦应从诸佛菩萨善智识所,推求请
问,第二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亦应如是推求请问,第
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
彼地法故。
  壬二、知
  是菩萨善知诸地障对治,善知地成坏,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
法清净,善知转行,善知地地处非处,善知地地殊胜智,善知地地不退转,善
知净治一切菩萨地乃至转入如来地。
  壬三、行
  佛子,菩萨如是善知地相,始于初地,起行不断,如是乃至入第十地,无
有断绝。
  壬四、到
  由此诸地智光明故,成于如来智慧光明。
  辛二、喻
  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将诸商人往诣大城,未发之时,先问道中功
德过失及住止之处安危可不,然后具道资粮,作所应作。佛子,彼大商主虽未发
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筹量观察,备其所须令无乏少,将
诸商众,乃至安隐到彼大城,身及众人悉免忧患。
  辛三、合
  佛子,菩萨商主亦复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诸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萨
地清净,转入如来地,然后乃具福智资粮,将一切众生经生死旷野险难之处,
安隐得至萨婆若城,身及众生不经患难。
  辛四、结劝
  是故菩萨常应匪懈,勤修诸地殊胜净业,乃至趣入如来智地。
  庚二、总结地相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入菩萨初地门,广说则有无量无边百千阿僧祗
差别事。
  己三、摄报果(分二)
  庚一、明在家果(分二)
  辛一、上胜身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
  辛二、上胜果
  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常行大施无有穷尽。布施、爱语、
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僧,不离念同行菩萨,不离
念菩萨行,不离念诸波罗蜜,不离念诸地,不离念力,不离念无畏,不离念不
共佛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
为胜、为殊胜、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帅,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庚二、明出家果
  是菩萨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家、妻子、五欲,依如来教出
家学道。既出家已,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三昧,得见百佛,分百佛神力,能
动百佛世界,能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劫,
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门,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
眷属。
  己四、愿智果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
由他劫,不能数知。
  丙二、应颂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若人集众善,具足白净法。供善天人尊,随顺慈悲道。
  信解极广大,志乐亦清净。为求佛智慧,发此无上心。
  净一切智力,及以无所畏。成就诸佛法,救摄群生众。
  为得大慈悲,及转胜法轮。严净佛国土,发此最胜心。
  一念知三世,而无有分别。种种时不同,以示于世间。
  略说求诸佛,一切胜功德。发生广大心,量等虚空界。
  悲先慧为主,方便共相应。信解清净心,如来无量力。
  无碍智现前,自悟不由他。具足同如来,发此最胜心。
  佛子始发生,如是妙宝心。则超凡夫位,入佛所行处。
  生在如来家,种族无瑕玷。与佛共平等,决成无上觉。
才生如是心,即得入初地。志乐不可动,譬如大山王。
多喜多爱乐,亦复多净信。极大勇猛心,及以庆跃心。
  远离于斗诤,恼害及嗔恚。惭敬而质直,善守护诸根。
  救世无等者,所有众智慧。此处我当得,忆念生欢喜。
  始得入初地,即起五怖畏:不活、死、恶名、恶趣、众威德,
  以不贪着我,及以于我所,是诸佛子等,远离诸怖畏。
  常行大慈悯,恒有信恭敬,惭愧功德备,日夜增善法,
乐法真实利,不爱受诸欲。思惟所闻法,远离取着行,
不贪于利养,唯乐佛菩提,一心求佛智,专精无异念。
  修行波罗蜜,速离谄虚诳。如说而修行,安住实语中。
  不污诸佛家,不舍菩萨戒。不乐于世事,常利益世间。
  修善无厌足,转求增胜道。如是好乐法,功德义相应。
  恒起大愿心,愿见于诸佛。护持诸佛法,摄取大仙道。
  常生如是愿,修行最胜行。成熟诸群生,严净佛国土。
  一切诸佛刹,佛子悉充满。平等共一心,所作皆不空。
  一切毛端处,一时成正觉。如是等大愿,无量无边际。
  虚空与众生,法界及涅槃。世间佛出兴,佛智心境界。
  如来智所入,及以三转尽。彼诸若有尽,我愿方始尽。
如彼无尽期,我愿亦复然。如是发大愿,心柔软调顺。
能信佛功德,观察于众生。知从因缘起,则兴慈念心。
如是苦众生,我今应救脱。为是众生故,而行种种施。
王位及珍宝,及至象马车。头目与手足,乃至身血肉。
一切皆能舍,心得无忧悔。求种种经书,其心无厌倦。
善解其义趣,能随世所行。惭愧自庄严,修行转坚固。
供养无量佛,恭敬而尊重。如是常修习,日夜无懈倦。
善根转明净,如火炼真金。菩萨住于此,净修于十地。
所作无障碍,其足不断绝。譬如大商主,本利诸商众。
问知道险易,安隐至大城。菩萨住初地,应知亦如是。
勇猛无障碍,到于第十地。住此初地中,作大功德王。
以法化众生,慈心无损害。统领阎浮地,化行靡不及。
皆令住大舍,成就佛智慧。欲求最胜道,舍己国王位。
能于佛教中,勇猛勤修习。则得百三昧,及见百诸佛。
震动百世界,光照行亦尔。化百土众生,入于百法门。
能知百劫事,示现于百身。及现百菩萨,以为其眷属。
若自在愿力,过是数无量。我于地义中,略述其少分。
若欲广分别,亿劫不能尽。菩萨最胜道,利益诸群生。
如是初地法,我今已说竟。
  第二,离垢地导读
  垢是尘垢或污垢,这里借作为戒垢解,犯戒有如污垢一样,染污修行大道,
如果能保持戒行清净,就是离垢。初地的菩萨要起十种深心后才能登上第二地。
所谓十种深心是:(1)正直(率直的,不谄曲的)心;(2)柔软(平和的,容易为人接
受的)心;(3)堪能(不畏艰苦的)心;(4)调伏(受自我控制的)心;(5)寂静 (平静的)
心;(6)纯善心;(7)不杂(不会因为受到外界影响而改变的)心;(8)无顾恋(不起贪
欲的)心; (9)广心;(10)大心。
  菩萨在初地修行布施波罗蜜行圆满,向上则要圆满第二个波罗蜜行——持
戒波罗蜜行。这里所说的戒,就是三聚净戒。三聚净戒就是三种(聚)戒律:(1)摄
律仪戒;(2)摄善法戒;(3)饶益有情戒。这三种净戒在本经来说不离十善业,与
其他经论所说的三聚净戒表面看来似略有分别,但实质上不离十善业。下文分别
介绍这三种戒时会有交代。
  摄律仪戒即是十善业,十善业即是十种好(善)的行为(业)的意思,这十种好
的行为就是:(1)不杀,菩萨心怀慈悲,不但不作杀害任何一个众生的行为,也
不起丝毫怨恨的意念,更不会持有任何可以用作杀害众生的工具;(2)不盗,菩
萨心常知足,不是自己的财物,常作他人财物想,不会生起占有的心念;(3)不
邪淫,菩萨不求他妻,对女性常作爱护想,不起侵犯的邪念,更不会起邪行;
(4)不妄语,菩萨心常平直,不说妄语欺骗众生;(5)不两舌,菩萨爱护众生,不
作离间众生的行为,所以不说离间语;(6)不恶口,菩萨心无嗔恨,所以不说众
生不欢喜听的言语;(7)不绮语,菩萨为利益众生,常说利生的言语,不说没有
意义的戏笑言说; (8)不贪,菩萨既要利益众生,对众生的财物不起贪心; (9)
不嗔,菩萨对一切众生常生慈心,所以不会生起嗔心;(10)不邪见,菩萨深明
佛法中因果道理,不抱侥幸,不行占卜。
  《瑜伽师地论》中的菩萨地,在讨论菩萨戒解释律仪戒时,指菩萨所受七众
别解脱戒为律仪戒。所谓别解脱戒是指七众(佛弟子依所受戒律可分为七类:比
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学法女、近事男及近事女,是为七众),为防止身业及
口业触犯恶行而守的各别不同程度的戒律,能持一条戒律,即可解脱一种烦恼,
所以称为别解脱。而为防止身业及口业触犯恶行而守的戒律,不外十善戒中的前
七项,所以不离十善戒。
  摄善法戒就是要时常明了修行十善的功德,及明了有十不善的果报,所以
不仅菩萨本身要常行十善,更要劝他人行十善。《瑜伽师地论》中的菩萨地,在
讨论菩萨戒时解释摄善法戒为:菩萨受律仪戒后,所作所为皆是为了成就大菩
提的,以身语意三业来积集的善行,是为摄善法戒。这些善行包括守律仪戒,恭
敬尊长,服侍病者,随喜赞叹行善的人,及常念回向无上菩提。这些项目其实不
过是从另一角度演绎十善。例如:由不杀生,长养慈悲,延伸至恭敬尊长、服侍
病者;由不恶口,演绎为赞叹行善功德等。这样看来,也不离十善戒。
  菩萨明白到行十不善道可令众生堕落三恶道中受苦,菩萨为利益众生,所
以勤劝众生远离十不善道,是为饶益有情戒。《瑜伽师地论》中的菩萨地,在讨
论菩萨戒时也明确指出菩萨应以各种方便,各种善巧,引导众生,令众生远离
恶道。
  这样看来,本节经文所着重的十善业,确为菩萨戒的基础,亦为一切佛法
的基础。正如《十善业道经》说:“言十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
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菩萨为求无上菩提,当然先要修行十
善业。
  《解深密经》说第二地对治微细误犯现行障。所谓微细误犯现行是指在不知
不觉中,无意作出了违犯微细戒律的行为。《入中论颂》也说:此地菩萨在梦中
亦不犯戒。一般持戒者,戒行未得圆满,日间清醒时尚可持戒不失,但在梦中,
也会失禁犯戒。但第二地的菩萨,戒行圆满,虽在梦中,仍能坚守戒律。《现观
庄严论》列举八法为二地菩萨的修治:
  (一)摄善法等戒。
  (二)酬报他恩。
  (三)安忍怨害。
  (四)最极欢喜修诸善行。
  (五)于诸众生起大悲悯。
  (六)恭敬承事邬波陀耶(师长)等。
  (七)敬重师长、诸善知识(好朋友),听闻正法。
  (八)精进修习布施波罗蜜多等。
  第二地的果报,除如第一地随意地得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外,更能清净满
足布施、持戒二波罗蜜行。菩萨住家可作转轮圣王,统领阎浮提王,护持佛法,
自在方便,普度众生。出家可得一千种三昧及能示现千身普度众生。
  【经文】
  乙二、离垢地(分三)
  丙一、赞请分
  诸菩萨闻此,最胜微妙地,其心尽清净,一切皆欢喜,
  皆从于座起,踊住虚空中,普散上妙华,同时共称赞,
  善哉金刚藏,大智无畏者,善说于此地,菩萨所行法。
  解脱月菩萨,知众心清净,乐闻第二地,所有诸行相。
  即请金刚藏,大慧愿演说,佛子皆乐闻,所住第二地。
  丙二、正说分(分二)
  丁一、明地相(分二)
  戊一、发起净(分二)
  己一、结前标后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
地,当起十种深心。
  己二、征列十心
  何等为十?所谓正直心、柔软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
无顾恋心、广心、大心。
  己三、结行入位
  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二离垢地。
  戊二、自体净
  己一、明三聚净(分三)
  庚一、摄律仪净(分三)
  辛一、标所依
  佛子,菩萨住离垢地。
  辛二、正显戒相(分十)
  壬一、离杀
  性自远离一切杀生,不畜刀杖,不怀怨恨,有惭有愧,仁恕具足,于一切
众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是菩萨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起众
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杀害?
  壬二、离盗
  性不偷盗。菩萨于自资财,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损。若物属他,起
他物想,终不于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
  壬三、离邪淫
  性不邪淫。菩萨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于他妻妾、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
为法所护,尚不生于贪染之心,何况从事,况于非道?
  壬四、离妄语
  性不妄语。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
作,何况故犯?
  壬五、离两舌
  性不两舌。菩萨于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
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长,不喜离间,不乐
离间,不作离间语,不说离间语,若实若不实。
  壬六、离恶口
  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
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嗔忿语、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
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常作润泽语、柔软语、
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多人悦乐
语、身心踊悦语。
  壬七、离绮语
  性不绮语。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
随时筹量决定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尚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
  壬八、离贪
  性不贪欲。菩萨于他财物,他所资用,不生贪心,不愿不求。
  壬九、离嗔
  性离嗔恚。菩萨于一切众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悯心、欢喜心、和润心、摄受
心,永舍嗔恨、怨害热恼,常思顺行、仁慈佑益。
  壬十、离邪见
  又离邪见。菩萨住于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恶戒,心见正直,无诳、无谄,
于佛法僧起决定信。
  辛三、结成增上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护持十善业道,常无间断。
  庚二、摄善法戒(分三)
  辛一、略观不善
  复作是念:一切众生堕恶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业;是故我当自修正行,
亦劝于他令修正行。何以故?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无有是处。
  辛二、广观障治(分二)
  壬一、先观不善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十不善业道是地狱、畜生、饿鬼受生因。
  壬二、摄观十善(分五)
  癸一、人天十善
  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
  癸二、声闻善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闻大悲故,从他
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
  癸三、缘觉善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
悟解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
  癸四、菩萨十善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悯故,方便所摄故,
发生大愿故,不舍众生故,希求诸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
故,成菩萨广大行。
  癸五、佛善
  又此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乃至证十力四无畏故,一切佛法皆得
成就。
  辛三、总结劝修
  是故我今等行十善,应令一切具足清净,如是方便菩萨当学。
  庚三、利益众生戒(分二)
  辛一、广明摄生(分五)
  壬一、明智(分三)
  癸一、总明知因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
下者饿鬼因。
  癸二、别显知果
  于中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果生人中,得二种果报
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
者,共财不得自在。
  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
二者,不得随意眷属。
  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
二者,为他所诳。
  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眷属乖离;
二者,亲族弊恶。
  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
二者,言多诤讼。
  绮语之罪,亦今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受;
二者,语不明了。
  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
二者,多欲无厌。
  嗔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
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恼害。
  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
二者,其心谄曲。
  癸三、结成苦因
  佛子,十不善业道能生此等无量无边众大苦聚。
  壬二、明愿
  是故菩萨作如是念:我当远离十不善道,以十善道为法园苑,爱乐安住。
  壬三、明行
  自住其中,亦劝他人令住其中。
  壬四、明集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于一切众生,生利益心、安乐心、慈心、悲心、怜悯心
摄受心、守护心、自己心、师心、大师心。
  壬五、集果(分四)
  癸一、化颠倒众生
  作是念言:众生可悯,堕于邪见、恶意、恶欲、恶道稠林,我应令彼住于正
见,行真实道。
  癸二、化欲求众生(分二)
  子一、化现得五欲用生过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分别彼我,互相破坏,斗诤嗔恨炽然不息,我当令
彼住于无上大慈之中。又作是念:一切众生,贪取无厌,唯求财利,邪命自活,
我当令彼住于清净身语意业正命法中。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常随三毒,种种烦
恼因之炽然,不解志求出要方便,我当令彼除灭一切烦恼大火,安置清凉涅槃
之处。
  子二、化未得五欲追求时过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愚痴重暗妄见厚膜之所覆故,入阴翳稠林,失智
慧光明,行旷野险道,起诸恶见,我当令彼得无障碍清净智眼,知一切法如实
相,不随他教。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在于生死险道之中,将堕地狱、畜生、饿鬼,入恶见
网中,为愚痴稠林所迷,随逐邪道行、颠倒行,譬如盲人,无有导师,非出要道
谓为出要,入魔境界,恶贼所摄,随顺魔心,远离佛意,我当拔出如是险难,
令住无畏一切智城。
  癸三、化有求众生分二
  子一、道差别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入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生
死洄洑,爱河漂转,湍驰奔激,不暇观察,为欲觉、恚觉、害觉、随逐不舍,身
见罗刹于中执取,将其永入爱欲稠林,于所贪爱深生染着,住我慢原阜,安六
处聚落,无善救者,无能度者,我当于彼起大悲心,以诸善根而为救济,令无
灾患,离染寂静,住于一切智慧宝洲。
  子二、界差别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处世牢狱,多诸苦恼,常怀爱憎,自生忧怖,贪欲重
械之所系缚,无明稠林以为覆障,于三界内莫能自出,我当令彼永离三有,住
无障碍大涅槃中。
  癸四、化梵行求众生(分二)
  子一、化邪梵行求众生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执着于我,于诸蕴窟宅不求出离,于六处空聚,起四
颠倒,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五蕴怨贼之所杀害,受无量苦。我当令彼住于最胜
无所着处:所谓灭一切障碍无上涅槃。
  子二、化同法小乘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其心狭劣,不行最上一切智道,虽欲出离,但乐声闻
辟支佛乘,我当令住广大佛法、广大智慧。
  辛二、结成摄生之戒
  佛子,菩萨如是护持于戒,善能增长慈悲之心。
  丁二、明位果(分三)
  戊一、调柔果(分三)
  己一、调柔相(分三)
  庚一、法
  佛子,菩萨住此离垢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
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如是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于诸佛所,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
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诸佛
所以尊重心,复更受行十善道法,随其所受乃至菩提终不忘失。是菩萨于无量百
千亿那由他劫速离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净满足。
  庚二、喻
  譬如其金置矾石中,如法炼已,离一切垢,转复明净。
  庚三、合
  菩萨住此离垢地,亦复如是,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破戒垢故,
布施持戒清净满足。
  己二、别地行相
  佛子,此菩萨四摄法中,爱语偏多,十波罗蜜中,持戒偏多。余非不行,但
随力随分。
  己三、总结地名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二离垢地。
  戊二、摄报果
  菩萨住此地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具足七宝,有自在力,能除一切众
生悭贪破戒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给无尽。布施、爱
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
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又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
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是菩萨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家妻子五欲,既出家已,勤
行精进,于一念顷得千三昧,得见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动千世界,乃至能示
现千身,于一一身能示现千菩萨以为眷属。
  戊三、愿智果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千是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
能数知。
  丙三、重颂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质直柔软及堪能,调伏寂静与纯善。
  速出生死广大意,以此十心入二地。
  住此成就戒功德,远离杀生不恼害。
  亦离偷盗及邪淫,妄恶乖离无义语。
  不贪财物常慈悯,正道直心无谄伪。
  离险舍慢极调柔,依教而行不放逸。
  地狱畜生受众苦,饿鬼烧然出猛焰。
  一切皆由罪所致,我当离彼住实法。
  人中随意得受生,乃至顶天禅定乐,
  独觉声闻佛乘道,皆因十善而成就。
  如是思惟不放逸,自持净戒教他护。
  复见群生受众苦,转更增益大悲心。
  凡愚邪智不正解,常怀忿恨多诤讼。
  贪求境界无足期,我应令彼除三毒:
  愚痴大暗所缠覆,入大险道邪见网,
  生死笼槛怨所拘,我应令彼摧魔贼。
  四流漂荡心没溺,三界焚如苦无量,
  计蕴为宅我在中,为欲度彼勤行道;
  设求出离心下劣,舍于最上佛智慧,
  我欲令彼住大乘,发勤精进无厌足。
  菩萨住此集功德,见无量佛成供养。
  亿劫修治善更明,如以好药炼真金。
  佛子住此作轮王,普化众生行十善。
  所有善法皆修习,为成十力救于世。
  欲舍王位及财宝,即弃居家依佛教。
  勇猛精勤一念中,获千三昧见千佛。
  所有种种神通力,此地菩萨皆能现。
  愿力所作复过此,无量自在度群生。
  一切世间利益者,所修菩萨最胜行。
  如是第二地功德,为诸佛子已开演。
  第三,发光地导读
  《瑜伽师地论》解释发光地时说:“由彼所得三摩地及闻持陀罗尼,能为无
量智光依止,是故第三名发光地。”三摩地即是定,本地菩萨主要行法是四禅八
定。四禅是四种色界天的定,八定是前四种定加上无色界天的四空定。三界(欲界
色界、无色界)中,欲界是“散”位,上二界是“定”位;而上二界中,色界是
“禅”位,无色界是“定”位,所以四禅八定并举。四禅八定不是佛教独有,印
度外道亦修四禅八定,但方法不同,目的与佛教也有分别。四禅八定中佛教较为
着重四禅,主要是因为佛教着重求取智慧,而色界四禅定慧均等,无色界四空
定则定多慧少。智慧是光明的,此地既然以稀有的定成就无量智慧的生起,所以
便名为发光地。《成唯识论》说:“发光地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
故。”
  第二地的菩萨修行圆满,欲想登第三地,也要起十种心:(1)清净(没有污染
的)心;(2)安住(固定的)心;(3)厌舍(不执着的)心;(4)离贪心;(5)不退 (不会因
为环境改变而退转的)心;(6)坚固心;(7)明盛(明确、决定的)心;(8)勇猛(求进取
的)心;(9)广心;(10)大心。此地菩萨最主要如实地观察一切有为法,观一切法
无常、苦、不净、无我。
  永恒不变是常。但是现象界的万事万物,皆由众缘 (条件)造作(有为)而生,
众缘本身是没有不变的实体的,既然生起万物的众缘本无实体,众缘所生的万
事万法也一样没有不变的实体,既然如此,万事万法是无时无刻都在变化中,
是无常的。此外,我们现象界中,一切有为法(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皆是
各种因缘 (条件)和合而生起、存在、变化,亦由各种因缘不和合而变化、坏灭,
所以每一有为法皆具有四个特征:生、住、异、灭。由无而有是为生,由有而无是
为减,一生中,相似相续而存在是为住,相续转变是为异。一切有为法在这个相
续转变存在中,前与后相互变异,相似而实不相同,所以是为无常。而这个无常
的苦恼,除了靠佛智出离轮回外,是无法解除的。
  苦,就是不完美,是心的感受状态。如果内心向着不如意的对象时,这便是
苦。如果内心向着如意的对象时,这便是乐。但这种乐是无法长期保留的,当这
短暂的欢乐溜去了后,内心便会觉得苦了。欢乐不能久留,这也是无常,所以无
常是苦。苦有多种,但归纳起来,不外八苦。所谓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
怨憎会、五蕴炽盛苦。生老病死是生理上所感受到的痛苦,而其余四类,则属心
理上所感受的苦恼。
  不净,就是指我们这个和合的躯体,本由父精母血结合而成,身内充满脓
血粪便。因此,这个和合的、不净的假体,并不值得我们去留恋。
  无我就是要去除我执。我是常(永恒不变)、一(独立自存)、主宰的意思。要知
道世界上是没有任何一种东西是常的,没有任何一种东西是独一的,更没有任
何一种东西是可以自在自主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众多条件(缘)配合才能存在,
要明白这个道理,就先要把我执去除。
  能观无常、苦、不净、无我,就能生起厌离一切有为法,舍弃一切有为法,
追求不为这些烦恼所困扰的佛智。也由此悯念众生不知不觉这些苦恼,因而决志
救度众生,也决志勤加精进修行。又因为明白了世间无常、苦的道理,所以对—
切身外物毫不吝惜,为利益众生,为求佛法,不惜牺牲—切。因为明白到世间本
苦的道理,所以能不辞众苦、不怕煎熬也要利益众生,求取佛法。
  菩萨为要利益众生所以修四无量心,所谓慈、悲、喜、舍无量心。菩萨为了无
量众生,求取令他们得乐的方法,而入慈定,是为慈无量心;菩萨为了无量众
生,求取令他们离苦的方法,而入悲定,是为悲无量心;菩萨思维无量众生离
苦得乐,内心喜悦,而入喜定,是为喜无量心;菩萨思维无量众生一切平等.
没有怨亲的分别,内心平等,而入舍定,是为舍无量心。由此念及一切众生,悯
念一切众生不明实况、不知无常之理,随业流转生死苦海,无有出期,所以决定
依赖如来智慧,救度众生。此外,菩萨更能为求佛法,为度众生,不怕受苦,不
辞劳苦地往来六道救拔沉沦的众生。
  此地菩萨得五种神通,所谓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五神
通是修习四种静虑所得的五种功能。不论何处也可来去自如,是神足通;随意听
闻此方世界或他方世界言谈的,是天耳通;能知他人心念的,是他心通;能了
知过去世的,是为宿命通;能见常人肉眼所看不见的,能见未来的是为天眼通。
  第三地菩萨行利行偏多,及圆满安忍波罗蜜。《解深密经》说此地菩萨对治
欲贪所起的障碍,本来第二地菩萨持戒圆满,戒可生定,定可生慧,此地菩萨
应有胜定生起。但由于众生无始以来为贪欲所缠,内心不能生起胜定,菩萨为使
胜定生起,所以要对治贪欲。《十地经》所说的舍内外财(内财是指我们世人最珍
重的身体、血肉、知识;外财是指我们世人最珍惜的身外物,例如妻、妾、奴仆、
田宅、钱财等)。《现观庄严论》分别列举五法为三地菩萨的修治:
  (一)勤修多闻,闻法无厌。
  (二)不求利誉等,心无染着地为他说法。
  (三)立志将来成就清净佛国土,对治有情器世间不净的过患。
  (四)虽见眷属邪行等过而不厌利他。
  (五)依自力(惭)及世间力(愧)不造诸恶。
  发光地的果报,在家菩萨多为三十三天天王(帝释)。三十三天又名仞利天,
本天天王帝释,本为印度教的战神,入佛教后,便成为佛教护法神之一。相传佛
陀的生母死后,转生这个天内,世尊成道后,曾登此天为母说法,而帝释则手
持宝伞,充当佛的侍者。此天天王,常起方便,令一切众生舍离贪欲,行四摄等
善法。第三地的出家菩萨,则能自在示现,到十万数的佛土,见佛闻法。
  【经文】
  乙三、发光地分三
  丙一、赞请
  佛子得闻此地行,菩萨境界难思议,靡不恭敬心欢喜,散华空中为供养。
  赞言善哉大山王,慈心悯念诸众生,善说智者律仪法,第二地中之行相,
是诸菩萨微妙行,真实无异无差别,为欲利益诸群生,如是演说最清净。
一切人天供养者,愿为演说第三地,与法相应诸智业,如其境界希具阐,
大仙所有施戒法,忍辱精进禅智慧,及以方便慈悲道,佛清净行愿皆说。
  时解脱月复请言:无畏大士金刚藏,愿说趣入第三地,柔和心者诸功德。
  丙二、正说(分二)
  丁一、明地行(分四)
  戊一、起厌行(分三)
  己一、结前起后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净第二地,欲入
第三地,当起十种深心。
  己二、征列十心
  何等为十?所谓清净心、安住心、厌舍心、离贪心、不退心、坚固心、明盛心、
勇猛心、广心、大心。
  己三、给行入地
  菩萨以是十心,得入第三地。
  戊二、厌行(分三)
  己一、护烦恼行(分二)
  庚一、观无常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第三地已,观一切有为法如实相:所谓无常、苦、不净
不安隐、败坏、不久住、刹那生灭、非从前际生、非向后际去、非于现在住。
  庚二、明其无救
  又观此法无救、无依,与忧、与悲、苦恼同住,爱憎所系,愁戚转多,无有
停积。贪恚痴火炽然不息,众患所缠,日夜增长,如幻不实。
  己二、护小乘行(分二)
  庚一、护小心
  见如是已,于一切有为倍增厌离,趣佛智慧。见佛智慧不可思议,无等、无
量、难得、无杂、无恼、无忧、至无畏城不复退还,能救无量苦难众生。
  庚二、护狭心(分二)
  辛一、悲其沦溺
  菩萨如是见如来智慧无量利益,见一切有为无量过患,则于一切众生生十
种哀悯心。何等为十?所谓见诸众生孤独无依,生哀悯心;见诸众生贫穷困乏,
生哀悯心;见诸众生三毒火然,生哀悯心;见诸众生诸有牢狱之所禁闭,生哀
悯心:见诸众生烦恼稠林恒所覆障,生哀悯心;见诸众生不善观察,生哀悯心;
见诸众生无善法欲,生哀悯心:见诸众生失诸佛法,生哀悯心:见诸众生随生
死流,生哀悯心;见诸众生失解脱方便,生哀悯心,是为十。
  辛二、决志救度
  菩萨如是见众生界无量苦恼,发大精进,作是念言:此等众生,我应救,
我应脱,我应净,我应度,应着善处,应令安住,应令欢喜,应令知见,应令
调伏,应令涅槃。
  己三、方便摄行(分四)
  庚一、发起摄行之因
  菩萨如是厌离一切有为,如是悯念一切众生,知一切智智有胜利益,欲依
如来智慧救度众生。
  庚二、思求方便
  作是思惟:此诸众生堕在烦恼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能拔济,令住究竟涅
槃之乐?
  庚三、思得方便
  便作是念:欲度众生令住涅槃,不离无障碍解脱智;无障碍解脱智,不离
一切法如实觉,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
禅善巧决定观察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
  庚四、依思修行(分二)
  辛一、结前标后
  菩萨如是观察了知已,倍于正法勤求修习。
  辛二、正起求行(分二)
  壬一、明求法
  日夜唯愿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解法、顺法、到法、住法、行法。
  壬二、明求行因(分二)
  癸一、常勤求因
  菩萨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财皆无吝惜,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于能说佛
法之人,生难遭想。是故菩萨于内外财,为求佛法,悉能舍施,无有恭敬而不能
行,无有憍慢而不能舍,无有承事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若闻一句未
曾闻法,生大欢喜,胜得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若闻一偈未闻正法,生大欢
喜,胜得转轮圣王位;若得一偈未曾闻法,能净菩萨行,胜得帝释梵王位,住
无量百千劫。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说法,能净菩萨行,汝今若能入大火坑受
极大苦,当以相与。菩萨尔时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说法净菩萨行故,假使三
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尚欲从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亲自受取,况小火坑而不
能入?然我今者为求佛法,应受一切地狱众苦,何况人中诸小苦恼?
  癸二、正修行因
  菩萨如是发勤精进,求于佛法。如其所闻,观察修行。
  戊三、厌分(分三)
  己一、修行
  此菩萨得闻法已,摄心安住,于空闲处作是思惟:如说修行乃得佛法,非
但口言而可清净。
  己二、证入(分三)
  庚一、结前
  佛子,是菩萨住此发光地时。
  庚二、明四禅(分四)
  辛一、初禅
  即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住初禅。
  辛二、二禅
  灭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住第二禅。
  辛三、三禅
  离喜,住舍,有念,正知,身受乐,诸圣所说。能舍有念受乐,住第三禅。
  辛四、四禅
  断乐,先除苦、喜、忧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住第四禅。
  庚三、明四空(分四)
  辛一、空无边处
  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虚空,住虚空无边处。
  辛二、识无边处
  超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住识无边处。
  辛三、无所有处
  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住无所有处。
  辛四、非想非非想处
  超一切无所有处,住非有想非无想处。
  己三、入意
  但随顺法做行,而无所乐着。
  戊四、厌果分(分三)
  己一、四无量
  佛子,此菩萨心随于慈,广、大、无量、不二、无怨、无对、无障、无恼,遍至
一切处;尽法界虚空界,遍一切世间;住悲喜舍,亦复如是。
  己二、五神通(分五)
  庚一、神境
  佛子,此菩萨得无量神通力,能动大地。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隐
或显,石壁山障所往无碍,犹如虚空。于虚空中,跏趺而去,同于飞鸟。入地如
水,履水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聚,复雨于水,犹如大云。日月在空有大威力而
能以手扪摸摩触,其身自在乃至梵世。
  庚二、天耳
  此菩萨天耳清净过于人耳,悉闻人天若近若远所有音声,乃至蚊蚋虻蝇等
声亦悉能闻。
  庚三、他心
  此菩萨以他心智如实而知他众生心:所谓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
如实知离贪心;有嗔心、离嗔心;有痴心、离痴心;有烦恼心、无烦恼心;小心、
广心;大心、无量心;略心、非略心;散心、非散心;定心、非定心;解脱心、非
解脱心;有上心、无上心;杂染心、非杂染心;广心、非广心。皆如实知,菩萨如
是以他心智知众生心。
  庚四、宿住
  此菩萨念知无量宿命差别。所谓念知一生、念知二生、三生、四生、乃至十生、
二十、三十、乃至百生、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成劫、坏劫、成坏劫、
无量成坏劫;我曾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饮食、如是寿命、如是
久住、如是苦乐;我于彼死、生于某处,从某处死、生于此处,如是形状、如是相
貌、如是言音,如是过去无量差别皆能忆念。
  庚五、天眼
  此菩萨天眼清净过于人眼。见诸众生生时死时、好色恶色、善趣恶趣随业而
去。若彼众生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贤圣具足邪见及邪见业
因缘,身坏命终必堕恶趣、生地狱中;若彼众生成就身善行、成就语善行、成就
意善行、不谤贤圣具足正见、正见业因缘,身坏命终必生善趣诸天之中,菩萨天
眼皆如实知。
  己三、总结自在
  此菩萨于诸禅三昧三摩钵底,能入能出,然不随其力受生,但随能满菩提
分处,以意愿力而生其中。
  丁二、明地果(分三)
  戊一、调柔果(分三)
  己一、调柔行体
佛子,是菩萨住此发光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
见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
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其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随力修行。此菩萨观一切法不
生不灭,因缘而有。见缚先灭,一切欲缚、色缚、有缚、无明缚,皆转微薄。于无
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不积集故,邪贪邪嗔及以邪痴悉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佛子,譬如真金善巧炼治,秤两不减,转更明净。菩萨亦复如是。住此发光
地,不积集故,邪贪、邪嗔及以邪痴皆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此菩萨忍辱
心、柔和心、谐顺心、悦美心、不嗔心、不动心、不浊心、无高下心、不望报心、报恩
心、不谄心、不诳心、无险恶心,皆转清净。
  己二、别地行相
  此菩萨于四摄中,利行偏多;十波罗蜜中,忍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
随力随分。
  己三、结说地相
  佛子,是名菩萨第三发光地。
  戊二、摄报果
  菩萨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能以方便,令诸众生舍离贪欲。布施、爱语、
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
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
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千三
昧、得见百千佛、知百千佛神力、能动百千佛世界、乃至示现百千身、一一身百千
菩萨以为眷属。
  戊三、愿智果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
不能数知。
  丙三、重颂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清净安住明盛心,厌离无贪无害心,
  坚固勇猛广大心,智者以此入三地。
  菩萨住此发光地,观诸行法苦无常。
  不净败坏速归灭,无坚无住无来往;
  观诸有为如重病,忧悲苦恼惑所缠。
  三毒猛火恒炽然,无始时来不休息。
  厌离三有不贪着,专求佛智无异念。
  难测难思无等伦,无量无边无逼恼。
  见佛智已悯众生,孤独无依无救护。
  三毒炽然常困乏,住诸有狱恒受苦。
  烦恼缠覆盲无目,志乐下劣丧法宝。
  随顺生死怖涅槃,我应救彼勤精进。
  将求智慧益众生,思何方便令解脱。
  不离如来无碍智,彼复无生意所起。
  心念此慧从闻得,如是思惟自勤励。
  日夜听习无间然,唯以正法为尊重。
  国城财贝诸珍宝,妻子眷属及王位:
  菩萨为法起敬心,如是一切皆能舍。
  头目耳鼻舌牙齿,手足骨髓心血肉:
  此等皆舍未为难,但以闻法为最难。
  设有人来语菩萨,孰能投身大火聚。
  我当与汝佛法宝,闻已投之无怯惧。
  假使火满三千界,身从梵世而投入,
  为求法故不为难,况复人间诸小苦?
  从初发意至得佛,其间所有阿鼻苦,
  为闻法故皆能受,何况人中诸苦事?
  闻已如理正思惟,获得四禅无色定。
  四等五通次第起,不随其力而受生。
  菩萨住此见多佛,供养听闻心决定。
  断诸邪惑转清净,如炼真金体无减。
  住此多作忉利王,化导无量诸天众。
  令舍贪心住善道,一向专求佛功德。
  佛子住此勤精进,百千三昧皆具足。
  见百千佛相严身,若以愿力复过是。
  一切众生普利益,彼诸菩萨最上行。
  如是所有第三地,我依其义已解释。
  第四,焰慧地导读
  焰是火焰,比喻此地菩萨的智慧,有如强猛的火焰一样,烧毁一切有如薪
木的烦恼。
  第三地菩萨修行圆满,要起十种观,才能登入第四地。三地前,菩萨要起广
大心,才能入地,但此地后,菩萨要起观,才能入地。观能生慧,成佛不能单靠
定,所以菩萨要修观求慧。此地菩萨主要修习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
又名三十七道品。它们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是四种生起智慧及防止妄念生起的方法,把心念停留
处(住)在一个重点(处)而作观,四念处是:(1)身念处(观身不净);(2)受念处 (观
受是苦);(3)心念处(观心无常);(4)法念处(观法无我)。身,是指五蕴和合的假体
内外充满污秽,无清净可执爱的地方,所以身不净。受,是感受,有三种:苦受
乐受、不苦不乐(舍)受。苦受本性是苦,乐受亦是苦的源头,众生为追求乐受而
生起烦恼,或不能令乐受长在而起烦恼,舍受只是在第四禅的定境中才有的感
受,出定后就没有了,所以有受是苦。
  心,是心念。心念生生灭灭,前念刚灭,后念即生,没有一念是常恒的,所
以心无常。法,是一切现象界,一切由众生概念所能了解、想象的事事物物,他
们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存在(非一),绝对不能自主(无主宰),也没有永恒不变
的实体(无常),所以诸法无我 (我是常、一、主宰的意思)。众生无知,常因“我
想”而有这四种净、乐、常、我的念头,佛家称为四颠倒,四种障碍智慧生起的
烦恼,所以要铲除。
  修这四念处的目的是要更深一层明了第三地所修的无常观,而且修习四念
处是依次趣入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最佳方法。这四念处的作用是要明了“无
我”,众生无始以来执持“我”(我执),为这个“我”造一切业,起一切烦恼,
所以一切烦恼、恶业由依附我身而得生起。如果能观察到身不净等,就是能对治
由我执所生起的烦恼,停止由我执而生起的恶业,除去“我身常存”的错误观
念,趣入四圣谛。
  菩萨作无我观后,更要努力修行,要努力保持、增长已生起的善,更要尽力
防止恶业的生起或滋长,所谓“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为使未生之恶不生
而勤精进。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是
为四个勤,亦称四正断。
  菩萨由修行四念处及四正勤后,为利益众生故,内心平等,由四种禅定力,
引发特异力量,是为四神足: (1)由想念达到神通的意欲(欲),入三摩地,引发
神足;(2)由不断止恶行善(勤),入三摩地,引发神足; (3)由心念力勤行修习
(心),入三摩地,引发神足; (4)由不断观想佛理(观),入三摩地,引发神足。
  五根是五种能引发善法,有降伏烦恼作用的行为。根具有增上、出生的作用
五根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菩萨深信因果,生起信心(信),再由这
个信心,为果修因而勤行修习善法(精进),由精进而能忆持佛法不失(念),再由
念而生起定(定),再由定中的观智生起智慧,如实了知佛法(慧)。再由这个慧根,
生起五种能破除恶念又能保持善念不失的力量,是为五力。五力是:信力、精进
力、念力、定力、慧力。菩萨深信因果,破除一切邪见,是为信力;菩萨勤修四正
断,断除一切诸恶,是为精进力;菩萨能总持佛法不失,得到正念,是为念力;
菩萨专修禅定而能断除情欲烦恼,是为定力;菩萨如实观察四圣谛,成就智慧,
是为慧力。五根与五力,同体异用,五根能生,五力是作用。
  菩萨进一步修习能助长菩提智慧开展的行法,是为修习觉(菩提智慧)分(支)。
这七种方法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舍觉支。由慧力所生起的作用,心内明明了了,常念禅定与智慧,是为念觉支;
以智慧力,抉择万法,去伪存真,是为择法觉支;为求正法总持,努力不懈,
是为精进觉支;由得正法而生喜悦,是为喜觉支;再由此引发身心轻快安稳,
是为轻安觉支;再由轻安觉支进入心一境性的状态,是为定觉支;在定觉支中,
心不偏不倚,不执着,平平等等,是为舍觉支。
  由修行七觉支圆满,菩萨再进修八种离乐欲及苦行两边的中道,通向涅槃
的途径,是为行八正道。八正道是:(1)正见。如实观察世间,如实了解万法缘生
如幻。(2)正思维。不作彼此分别心的思维,常作平等无分别的思维。(3)正语。不
作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的言论。(4)正业。不作杀、盗、淫的行为。(5)正命。不行咒
术、占卜、相命等技能以求活命,要如法地行谋生技能。(6)正精进。不断地修行四
正断没有懈怠。(7)正念。不忘四念处,正确地观身、受、心、法。(8)正定。不作外道
的邪定求取成就,行佛所教,成就四禅。
  《解深密经》明此地菩萨要对治定爱及法爱障。菩萨在此地,修定纯熟,最
怕是耽着定境,不能作观,所以要对治定爱(耽爱),此外,更要破除我见,离
一切执着,行同事摄,修精进波罗蜜,除法(事物)爱障。 《现观庄严论》列举十法
为四地菩萨的修治:
  (一)常住林薮阿练若处,远离愦闹。
  (二)少欲:未得利养,不起贪求。
  (三)知足:已得利养,不求多妙。
  (四)行头陀行,对治饮食贪、住处贪、衣服贪、卧具贪。
  (五)一切所学皆不舍弃。
  (六)于五种欲乐(色、声、香、味、触)深生厌离。
  (七)以合适的方法,化度不同根机的众生,令住寂灭。
  (八)不贪恋一切财物。
  (九)勤修诸善,心不滞没。
  (十)于一切物,心无顾恋。
  菩萨在此焰慧地,多作须夜摩天王。须夜摩天也作炎摩天,是六欲天的第二
层,在三十三天之上。这层大天界光明无量,无昼夜的分别,三十三天常与阿修
罗斗诤,这个天却远离斗诤,这个天的天众以持戒为乐,又常教化众生持戒。天
王力量千倍于三十三天王,以各种善巧,化度天众。
  【经文】
  乙四、焰慧地(分三)
  丙一、赞请
  佛子闻此广大行,可乐深妙殊胜法,心皆勇悦大欢喜,普散众华供养佛,
演说如是妙法时,大地海水皆震动,一切天女咸欢喜,悉吐妙音同赞叹,
自在天王大欣庆,雨摩尼宝供养佛。赞言佛为我出兴,演说第一功德行,如
是智者诸地义,于百千劫甚难得,我今忽然而得闻,菩萨胜行妙法音,愿
更演说聪慧者,后地决定无余道,利益一切诸天人,此诸佛子皆乐闻。
  勇猛大心解脱月,请金刚藏言佛子,从此转入第四地,所有行相愿宣说!
  丙二、正说(分二)
  丁一、明地相(分四)
  戊一、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分(分三)
  己一、结前标后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第三地善清净已,
欲入第四焰慧地,当修行十法明门。
  己二、征列别名
  何等为十?所谓观察众生界、观察法界、观察世界、观察虚空界、观察识界、
观察欲界、观察色界、观察无色界、观察广心信解界、观察大心信解界。
  己三、结行入位
  菩萨以此十法明门,得入第四焰慧地。
  戊二、清净分(分三)
  己一、总明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则能以十种智成熟法故,得彼内法,生如来家。
  己二、征释
  何等为十?所谓深心不退故、于三宝中生净信毕竟不坏故、观诸行生灭故、
观诸法自性无生故、观世间成坏故、观因业有生故、观生死涅槃故、观众生国土业
故、观前际后际故、观无所有尽故。
  己三、总结
  是为十。
  戊三、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分(分二)
  己一、护烦恼行(分七)
  庚一、对治颠倒道(四念处)(分二)
  辛一、别观身念处
  佛子,菩萨住此第四地,观内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观外
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观内外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
贪忧。
  辛二、类显余三
  如是观内受、外受、内外受、循受观,观内心、外心、内外心、循心观,观内法
外法、内外法、循法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
  庚二、断诸懈怠道(四正勤)
  复次,此菩萨未生诸恶不善法,为不生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已生
诸恶不善法,为断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未生诸善法,为生故,欲生,
勤精进、发心正行;已生诸善法,为住不失故,修令增广故,欲生,勤精进、发
心正行。
  庚三、引发神信道(四神足)
  复次,此菩萨修行欲定,断行,成就神足,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
于舍;修行精进定、心定、观定,断行,成就神足,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
向于舍。
  庚四、现观方便道(五根)
  复次,此菩萨,修行信根,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精进
根、念根、定根、慧根,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庚五、亲近现观道(五力)
  复次,此菩萨修行信力,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精进力
念力、定力、慧力,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庚六、现观自体道(七觉支)
  复次,此菩萨修行念觉分,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择法
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
向于舍。
  庚七、现观后起道(八正道)
  复次,此菩萨,修行正见,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正思
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己二、护小乘行
  菩萨修行如是功德,为不舍一切众生故,本愿所持故,大悲为首故,大慈
成就故,思念一切智智故,成就庄严佛土故,成就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相
好音声、悉具足故,求于上上殊胜道故,随顺所闻甚深佛解脱故、思惟大智善巧
方便故。
  戊四、果分(分二)
  己一、离障果(分二)
  庚一、烦恼染生远离果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所有身见为首,我、人、众生、寿命、蕴、界、处、所
起执着出没,思惟、观察、治故、我所故、财物故、着处故。于如是等一切皆离。
  庚二、业染生远离果
  此菩萨,若见业是如来所诃,烦恼所染,皆悉舍离;若见业是顺菩萨道,
如来所赞,皆悉修行。
  己二、成德果(分四)
  庚一、于胜功德生增上心欲果
  佛子,此菩萨随所起方便慧,修习于道及助道分,如是而得润泽心、柔软心
调顺心、利益安乐心、无杂染心、求上上胜法心、求殊胜智慧心、救一切世间心、恭
敬尊德无违教命心,随所闻法,皆善修行心。
  庚二、彼说法尊中心报恩心果
  此菩萨知恩,知报恩,心极和善,同住安乐,质直,柔软,无稠林行,无
有我慢,善受教诲,得说者意。此菩萨如是忍成就,如是调柔成就,如是寂灭成
就。
  庚三、发动精进果
  如是忍、调柔、寂灭成就,净治后地业作意修行时,得不休息精进,不杂染
精进,不退转精进,广大精进,无边精进,炽然精进,无等等精进,无能坏精
进,成熟一切众生精进,善分别道非道精进。
  庚四、彼增上欲本心界满足果
  是菩萨心界清净,深心不失,悟解明利,善根增长,离世垢浊,断诸疑惑,
明断具足,喜乐充满,佛亲护念,无量志乐皆悉成就。
  丁二、明果位(分三)
  戊一、调柔果(分四)
  己一、调柔行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
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皆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卧具、饮食、汤
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于彼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具足修行,复于彼诸佛法中出家修道。又
更修治深心信解,经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令诸善根转更明净。佛子,譬如金师,
炼治真金作庄严具,余所有金皆不能及。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于此地所有善
根,下地善根所不能及。
  己二、教智净
  如摩尼宝,清净光轮,能放光明,非诸余宝之所能及,风雨等缘悉不能坏。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于此地,下地菩萨所不能及,众魔烦恼悉不能坏。
  己三、别地行相
  此菩萨于四摄中,同事偏多;十波罗蜜中精进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
分。
  己四、总结地相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四焰慧地。
  戊二、摄报果
  菩萨住此地多作须夜摩天王,以善方便能除众生身见等惑,令住正见。布施
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
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
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萨若发勤精进,于一
念顷得入亿数三昧,得见亿数佛,得知亿数佛神力,能动亿数世界乃至能示现
亿数身,一一身亿数菩萨以为眷属。
  戊三、愿智果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
能数知。
  丙三、重颂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言:
  菩萨已净第三地,次观众生世法界。
  空界识界及三界,心解悉了能趣入。
  始登焰地增势力,生如来家永不退。
  于佛法僧信不坏,观法无常无有起。
  观世成坏业有生,生死涅槃刹等业。
  观前后际亦观尽,如是修行生佛家。
  得是法已增慈悯,转更勤修四念处。
  身受心法内外观,世间贪爱皆除遣。
  菩萨修治四勤行,恶法除灭善增长。
  神足根力悉善修,七觉八道亦如是。
  为度众生修彼行,本愿所护慈悲首。
  求一切智及佛土,亦念如来十种力。
  四无所畏不共法,殊特相好深美音。
  亦求妙道解脱处,及大方便修行彼。
  身见为首六十二,我及我所无量种。
  蕴界处等诸取着,此四地中一切离。
  如来所呵烦恼行,以无义利皆除断。
  智者修行清净业,为度众生无不作。
  菩萨勤修不懈怠,即得十心皆具足;
  专求佛道无厌倦,志期受职度众生。
  恭敬尊德修行法,知恩易诲无愠暴;
  舍慢离谄心调柔,转更精勤不退转。
  菩萨住此焰慧地,其心清净求不失;
  悟解决定善增长,疑网垢浊悉皆离。
  此地菩萨人中胜,供那由他无量佛:
  听闻正法亦出家,不可沮坏如真金。
  菩萨住此具功德,以智方便修行道;
  不为众魔心退转,譬如妙宝无能坏。
  住此多作焰天王,于法自在众所尊;
  普化群生除恶见,专求佛智修善业。
  菩萨勤加精进力,获三昧等皆亿数;
  若以愿智力所为,过于此数无能知。
  如是菩萨第四地,所行清净微妙道;
  功德义智共相应,我为佛子已宣说。
  第五,难胜地导读
  修习第五地的菩萨,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圆满此地修行极为艰难,所以
此地名难胜地。主要是因为菩萨所得的真谛智是无分别的,不是概念所能了解的
但此地菩萨除修习这个无分别智外,更要学习世间一切技艺,世间技艺是要用
有分别的概念来了解的,菩萨要调和这两个相违的真谛智与世间智,要令这两
智相应极为困难,所以名为难胜。《解深密经》说此地菩萨要对治生死涅槃—向
背趣障就是这个道理。证得涅槃与流转生死是背道而行的,证得涅槃与真谛智相
应,而流转生死则与世间智相应,要把这两个极端统一起来,就是这地菩萨的
工作。
  此地菩萨先要修得十种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法的平等清净心,这就是对
一切佛法,包括了戒、定、慧、菩提分法、度生方便等,生起无分别心。在这十种
平等清净心上,再用功修行,求取更深的智慧。
  菩萨在上一地修行三十七菩提分法圆满,在此地更深入地求取,如实知苦、
集、灭、道等四圣谛的智慧。菩萨为度众生的缘故,所以要用不同深浅程度的道
理来为众生说法,并先以平等心(对事物不分彼此、无分别的心),从世间各种不
同的角度来理解事物。菩萨为度化根器浅的众生,要用世俗认同的道理(俗谛)来
说法;度化根器成熟的,要用第一义谛(无常、苦、空、无我等道理)来说法;度化
怀疑无常、苦、空、无我等道理的众生,菩萨要解释自相(空,万法的实在)与共相
(有,万法的表面)两者的关系,所以要明白相谛;对不明空有两者体用关系的
众生,菩萨要指出两者的分别,所以要明差别谛;对执着差别相为实有的众生,
菩萨众说因缘生万法的道理,所以要明成立谛;对无疑问的众生,菩萨要令他
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事),所以菩萨要知事谛,为对众生解释生灭的人生是烦
恼的结集而有,烦恼是生的因,铲除这个烦恼令生不再生起是尽,就可以达到
无生的境界(灭),所以菩萨要知生谛及尽无生智谛;为勉励众生求取佛智修习
菩提分法,所以要明入道谛及成就菩提谛。
  菩萨为度众生的缘故,更要求取世间智慧,所谓五明。五明即五种学艺:
(1)声明:一切语言、文字等学; (2)工巧明:一切工艺、技术、历算的学问;(3)医
方明:一切医药、方术、禁咒的学问;(4)因明:逻辑论理学问;(5)内明:一切思
巧、哲理学问。有些学问,菩萨戒律是不许学,更不许用的,如方术、咒术等,
但菩萨为引导众生的缘故,便要有技巧地运用这些世间智慧,令众生趣入佛智。
  此地菩萨主要修行禅波罗蜜,并要远离《现观庄严论》所列举的十法:
  (一)乐与在家往还。
  (二)嫉他、利养、悭。
  (三)爱与大众猥杂而住。
  (四)自赞。
  (五)毁谤他人。
  (六)增长十不善业道。
  (七)自恃多闻,对他人不生恭敬,令心高举。
  (八)颠倒、执着。
  (九)执持邪见。
  (十)忍受趣向贪等烦恼。
  此地菩萨多作兜率陀天王,并能摧伏一切外道邪见。兜率陀天亦作睹史多天
为六欲天之一,弥勒菩萨现居兜率陀天作天王,为将来降生娑婆世界,普度有
情作准备。
  【经文】
  乙五、难胜地(分三)
  丙一、赞请
  菩萨闻此胜地行,于法解晤心欢喜,空中雨华赞叹言:善哉大士金刚藏。自
在天王与天众,闻法踊跃住虚空, 普放种种妙光云,供养如来喜充遍。
  天诸采女奏天乐,亦以言辞歌赞佛, 悉以菩萨威神故,于彼声中发是言:
  佛愿久远今乃满,佛道久远今乃得。 释迦文佛至天宫,利天人者久乃见。
  大海久远今始动,佛光久远今乃放。 众生久远始安乐,大悲音声久乃闻。
  功德彼岸皆已到,憍慢黑暗皆已灭。 最极清净如虚空,不染世法犹莲华。
  大牟尼尊现于世,譬如须弥出巨海。 供养能尽一切苦,供养必得诸佛智。
  此应供处供无等,是故欢心供养佛。 如是无量诸天女,发此言辞称赞已。
  一切恭敬喜充满,瞻仰如来默然住。 是时大士解脱月,复请无畏金刚藏。
  第五地中诸行相,唯愿佛子为宣说!
  丙二、正说(分二)
  丁一、明位行(分三)
  戊一、胜慢对治(分二)
  己一、治他地慢(分三)
  庚一、结前举后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第四地所行道善园
满已,欲入第五难胜地,当以十种平等清净心趣入。
  庚二、征起正显
  何等为十?所谓于过去佛法平等清净心,未来佛法平等清净心,现在佛法
平等清净心,戒平等清净心,心平等清净心,除见疑悔平等清净心,道非道智
平等清净心,修行智见平等清净心,于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观察平等清净心,教
化一切众生平等清净心。
  庚三、结能入地
  菩萨摩诃萨以此十种平等清净心,得入菩萨第五地。
  己二、治自地慢分三
  庚一、标分位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五地已;
  庚二、总显
  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净深心故,复转求上胜道故,随顺真如故。
  庚三、别明
  愿力所持故,于一切众生慈悯不舍故,积集福智助道故,精勤修习不息故,
出生善巧方便故,观察照明上上地故,受如来护念故,念智力所持故,得不退
转心。
  戊二、不住道行胜(分二)
  己一、所知法中智清净胜(分二)
  庚一、明四谛实法分别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实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
此是苦灭道圣谛。
  庚二、明十观门化生差别(分二)
  辛一、列十名
  善知俗谛,善知第一义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别谛,善知成立谛,善知事
谛,善知生谛,善知尽无生谛,善知入道智谛,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
乃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
  辛二、次第解释
  此菩萨随众生心乐令欢喜故,知俗谛:通达一实相故,知第一义谛;觉法
自相共相故,知相谛;了诸法分位差别故,知差别谛;善分别蕴界处故,知成
立谛;觉身心苦恼故,知事谛;觉诸趣生相续故,知生谛:一切热恼毕竟灭故,
知尽无生智谛:出生无二故,知入道智谛;正觉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萨地
次第相续成就,乃至如来智成就谛,以信解智力知,非以究竟智力知。
  己二、利益众生勤方便(分二)
  庚一、总起悲观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诸谛智已,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妄诈伪,诳惑
愚夫。菩萨尔时于诸众生转增大悲,生大慈光明。
  庚二、别起悲观(分二)
  辛一、明化生愿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智力,不舍一切众生,常求佛智。
  辛二、明化他心(分二)
  壬一、大悲观(分二)
  癸一、如实观苦
  如实观一切有为行前际后际,知从前际无明有爱故生,生死流转,于诸蕴
宅不能动出,增长苦聚,无我,无寿者,无养育者,无更数取后趣身者,离我
我所。如前际,后际亦如是,皆无所有、虚妄贪着,断尽出离,若有若无,皆如
实知。
  癸二、观深重苦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此诸凡夫,愚痴无智,甚为可悯!有无数
身,已灭、今灭、当灭,如是尽灭。不能于身而生厌想,转更增长机关苦事。随生
死流不能还返,于诸蕴宅不求出离,不知忧畏四大毒蛇,不能拔出诸慢见箭,
不能息灭贪恚痴火,不能破坏无明黑暗,不能干竭爱欲大海,不求十力大圣导
师,入魔意稠林,于生死海中为觉观波涛之所漂溺。
  壬二、大慈观(分二)
  癸一、睹境兴慈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此诸众生受如是苦,孤穷困迫,无救无依,
无洲无舍,无导无目,无明覆翳,黑暗缠裹,我今为彼一切众生修行福智助道
之法,独一发心不求伴侣,以是功德,令诸众生毕竟清净,乃至获得如来十力
无碍智慧。
  癸二、广愿饶益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观察,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利益
一切众生,安乐一切众生,哀悯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解脱一切众生,摄
受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令一切众生普得清净,令一切众生悉皆调
伏,令一切众生入般涅槃。
  戊三、明彼果胜(分四)
  己一、摄功德胜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五难胜地,名为念者,不忘诸法故;名为智者,
能善决了故;名为有趣者,知经意趣次第连合故;名为惭愧者,自护护他故;
名为坚固者,不舍戒行故;名为觉者,能观是处非处故;名为随智者,不随于
他故;名为随慧者,善知义非义句差别故;名为神通者,善修禅定故;名为方
便善巧者,能随世行故。
  己二、修行胜
  名为无厌足者,善集福德故;名为不休息者,常求智慧故;名为不疲倦者,
集大慈悲故:名为为他勤修者,欲令一切众生入涅槃故;名为勤求不懈者,求
如来力无畏不共法故;名为发意能行者,成就庄严佛土故;名为勤修种种善业
者,能具足相好故;名为常勤修习者,求庄严佛身语意故;名为大尊重恭敬法
者,于一切菩萨法师处如教而行故;名为心无障碍者,以大方便常行世间故;
名为日夜远离余心者,常乐教化一切众生故。
  己三、教化众生胜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勤修行时,以布施教化众生,以爱语、利行、同事教
化众生,示现色身教化众生,学说诸法教化众生,开示菩萨行教化众生,显示
如来大威力教化众生,示生死过患教化众生,称赞如来智慧利益教化众生,现
大神通力教化众生,以种种方便行教化众生。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能如是勤方便教化众生,心恒相续趣佛智慧,所作善
根无有退转,常勤修学殊胜行法。
  己四、随顺世智胜(分三)
  庚一、总标多门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
  庚二、别示五明之相
  所谓文字算数、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又善方药疗治诸
病,颠狂干痟,鬼魅蛊毒,悉能除断;文笔赞咏,歌舞伎乐,戏笑谈说,悉善
其事;国城村邑,审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花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
银摩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等藏,悉知其处,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鸟
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持戒、入禅、神通、无量、四
无色等。
  庚三、总结成益
  及余一切世间之事,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为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
无上佛法。
  丁二、明位果(分三)
  戊一、调柔果(分四)
  己一、调柔行
  佛子,菩萨住是难胜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
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
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于诸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随力修行,复于彼诸佛法中而得出家。既出
家已,又更闻法,得陀罗尼,为闻持法师。住此地中经于百劫,经于千劫,乃至
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更明净。佛子,譬如真金,以砗磲磨莹,转更
明净,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思惟观察,转更明净。
  己二、教智净
  佛子,菩萨住此难胜地,以方便智成就功德,下地善根所不能及。佛子,如
日月星宿宫殿光明,风力所持,不可沮坏,亦非余风所能倾动,此地菩萨所有
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智随逐观察,不可沮坏,亦非一切声闻、独觉、世间善根
所能倾动。
  己三、别地行相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禅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己四、结说地相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五难胜地。
  戊二、摄报果
  菩萨住此地多作兜率陀天王,于诸众生所作自在,摧伏一切外道邪见,能
令众生住实谛中。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
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众生中
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
萨若发勤精进,于一念顷得千亿三昧,见千亿佛,知千亿佛神力,能动十亿佛
世界,乃至示现千亿身,一一身示千亿菩萨以为眷属。
  戊三、愿智果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
能数知。
  丙、重颂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菩萨四地已清净,思惟三世佛平等。
  戒心除疑道非道,如是观察入五地。
  念处为弓根利箭,正勤为马神足车。
  五分坚铠破怨敌,勇健不退入五地。
  惭愧为衣觉分鬘,净戒为香禅涂香。
  智慧方便妙庄严,入总持林三昧苑。
  如意为足正念颈,慈悲为眼智慧牙。
  人中师子无我吼,破烦恼怨入五地。
  菩萨住此第五地,转修胜上清净道;
  志求佛法不退转,思念慈悲无厌倦。
  积集福智胜功德,精勤方便观上地;
  佛力所加具念慧,了知四谛皆如实;
  善知世谛胜义谛,相谛差别成立谛;
  事谛生尽及道谛,乃至如来无碍谛。
  如是观谛虽微妙,未得无碍胜解脱:
  以此能生大功德,是故超过世智慧。
  既观谛已知有为,体性虚伪无坚实。
  得佛慈悯光明分,为利众生求佛智。
  观诸有为先后际,无明黑暗爱缠缚。
  流转轮回苦聚中,无我无人无寿命。
  爱取为因受来苦,欲求边际不可得。
  迷妄漂流无返期,此等可悯我应度。
  蕴宅界蛇诸见箭,心火猛炽痴暗重。
  爱河漂转不暇观,苦海沦胥阙明导。
  如是知已勤精进,所作皆为度众生。
  名为有念有慧者,乃至觉解方便者。
  习行福智无厌足,恭敬多闻不疲倦。
  国土相好皆庄严,如是一切为众生。
  为欲教化诸世间,善知书数印等法。
  亦复善解诸方药,疗治众病悉令愈。
  文辞歌舞皆巧妙,宫宅围池悉安隐。
  宝藏非一咸示人,利益无量众生故。
  日月星宿地震动,乃至身相亦观察。
  四禅无色及神通,为益世间皆显示。
  智者住此难胜地,供那由佛亦听法;
  如以妙宝磨真金,所有善根转明净。
  譬如星宿在虚空,风力所持无损动;
  亦如莲华不着水,如是大士行于世。
  住此多作兜率王,能摧异道诸邪见;
  所修诸善为佛智,愿得十力救众生。
  彼复修行大精进,实时供养千亿佛;
  得定动刹亦复然,愿力所作过于是。
  如是第五难胜地,人中最上真实道;
  我以种种方便力,为诸佛子宣说竟。
  第六,现前地导读
  菩萨第五难胜地修行圆满,以十种平等法观察万法本质,得到结论:一切
法本无实质(自性),分别不生起,烦恼亦无所生,所以本性清净,由此得入第
六地。在第六地,菩萨以修十二缘起的智慧,住缘起智,引发最胜无分别般若胜
智现前,所以此地名为现前地。
  十二缘起是佛教解释世间苦恼生起的法门。随顺这十二缘起,称为流转门,
世间苦恼,六趣轮回,因此而得成立;若能逆行这十二缘起,就是还灭门,世
间苦恼,六趣轮回,因此而得消灭。这十二缘起是:
  (一)无明,众生对因果轮回、一切如幻等道理,不知不觉,妄起一切执着,
是为无明。
  (二)行,由无明而起的执着,令诸众生造作种种行为,为善、为恶,是为行
  (三)识,由诸行作业,引发后世受果报的苦与乐的种子,入胎或化生受报。
  (四)名色,名即是精神,色是物质。众生在开始受下一生的果报时,借着男
女交媾或其他条件(如克隆等)为媒介,精神(名)与肉体(色)相结合而有下一期生
命。
  (五)六处,是指新一期生命的六种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各依
所受果报而发展。
  (六)触,是六处与外界生起的接触。
  (七)受,由触而引生感受,不合意的是为苦受,合意的是为乐受。
  (八)爱,对乐受的追求是为爱。
  (九)取,爱而不舍是为取。
  (十)有,有就是存在,因为取而生起对现象的痴求而流转三有(欲有、色有、
无色有),也称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十一)生,由流转三有再受下一期的生命,是为生。
  (十二)老死,生命的变异便有老死等苦恼。
  这十二因缘,由前一支引生后一支。所以,如果能在第一支无明处着手,不
使生起,就可以切断流转,所谓“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代表无明,
彼代表后来的十一个缘起。
  菩萨若能住在这个缘起智,就能体察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心即是意
念、意志)的道理,明白到众生心的作用有如工画师,工画师能绘画图画,众生
的心能造世间事,所以若能控制此心,便可求取正智。更由这个依观察缘起的道
理而生起的智慧(缘起智),得空、无相、无愿三解脱,离一切执着,得无上智慧
(佛的智慧是最高的,所以是无上)现前(出现、生起)。空、无相、无愿是为三解脱
门。由观空、无相、无愿等入三昧,再由这三昧得智慧而得解脱,所以称为解脱
门。空门,观察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一切法无有实自性,由这个空观而入
三昧,是为空解脱门;无相门,既然一切法本质是空,一切法的相状外表不同
而实质本无分别,由这个空观而入三昧,是为无相解脱门;无愿门,一切法不
离无常、苦、不净,是生死流转的现象,没有值得愿求的,由这个空观而入三昧
是为无愿解脱门。由这三门,坚定求取涅槃的愿望,励志修行,最后终会得到解
脱,所以称为三解脱门。
  世亲菩萨在《十地经论》中,以唯识理阐明“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把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引申到众生“染”的流转和菩萨“净”的还灭。认为众
生应从把染的八识转生为净的四智的功夫中着手修行。凡夫的眼、耳、鼻、舌、身、
意、末那和赖耶八识是染的,佛的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及大圆镜智是
清净的,但“染”“净”不离“一心”。六朝佛学界,在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二
人的领导下,依此理论形成一类学说,这就是“地论师”。
  《解深密经》说第六地的修行者要对治“相多现行障”。第六地的菩萨从缘
起观中,明了有情生死流转的道理,但如果执着实有众生因无明而流转生死,
又或妄执实有还灭的净相现行,就不能够证入无相的妙理,这是修行者的一大
障碍,所以要对治。《现观庄严论》列举十二法为六地菩萨的修治:
  (一)圆满布施波罗蜜。
  (二)圆满持戒波罗蜜。
  (三)圆满安忍波罗蜜。
  (四)圆满精进波罗蜜。
  (五)圆满静虑波罗蜜。
  (六)圆满智慧波罗蜜。
  (七)远离声闻地的喜乐。
  (八)远离独觉地的喜乐。
  (九)于怨害等不起恐怖心。
  (十)见求者来心无愁戚。
  (十一)舍一切物心无忧悔。
  (十二)虽贫而不厌求佛法。
  第六地的菩萨以现前的智慧,能对抗四种魔道,不为四种魔道所坏。四魔是
(1)蕴魔;(2)烦恼魔;(3)死魔;(4)天魔。蕴魔是指五蕴,就是众生的假体,五蕴
能令修行者起执着而障碍修道,所以称为魔。烦恼能障碍修行者修习禅定,更能
招引来生果报,所以是魔。死魔使有情众生夭丧殒没,令众生沮丧。天魔不欲菩
萨得道,常作骚扰,或作障碍。此地菩萨正智现前,不再受这些魔法破坏修行。
  此地菩萨多作善化天王,善化天王是化自在天的天王。化自在天亦是六欲天
之一,亦称化乐天。这个天的众生有自在神通力,可变起五妙欲境而自受用,更
能令众生灭除我慢,勤行四摄等善行。此天王亦能于一念间得百千亿三昧。
  【经文】
  乙六、现前地(分三)
  丙一、赞请
  菩萨既闻诸胜行,其心欢喜雨妙华。
  放净光明散宝珠,供养如来称善说。
  百千天众皆欣庆,共在空中散众宝。
  华鬘璎珞及幢幡,宝盖涂香咸供佛。
  自在天王并眷属,心生欢喜住空中。
  散宝成云持供养,赞言佛子快宣说。
  无量天女空中住,共以乐音歌赞佛。
  音中悉作如是言:佛语能除烦恼病。
  法性本寂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分别。
  超诸取着绝言道,真实平等常清净。
  若能通达诸法性,于有于无心不动。
  为欲救世勤修行,此佛口生真佛子。
  不取众相而行施,本绝诸恶坚持戒。
  解法无害常堪忍,知法性离具精进。
  已尽烦恼入诸禅,善达性空分别法。
  具足智力能博济,灭除众恶称大士。
  如是妙者千万种,赞已默然瞻仰佛。
  解脱月语金刚藏:以何行相入后地?
  丙二、正说(分二)
  丁一、地行(分二)
  戊二、胜慢对治(分四)
  己一、牒前标后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具足第五地,欲
入第六现前地,当观察十平等法。
  己二、征列十心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法无相故平等,无体故平等,无生故平等,无成故平
等,本来清净故平等,无戏论故平等,无取舍故平等,寂静故平等,如幻、如梦
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无不二故平等。
  己三、结得入地
  菩萨如是观一切法自性清净,随顺无违,得入第六现前地。
  己四、辨行分齐
  得明利随顺忍,未得无生法忍。
  戊二、不住道行胜(分三)
  己一、总显心境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已,复以大悲为首,大悲增上,大悲满足,观
世间生灭。
  己二、别明观相(缘起现)(分十)
  庚一、有支相续门(分三)
  辛一、辨定无我
  作是念:世间受生,皆由着我;若离此着,则无生处。
  辛二、倒惑起缘(分三)
  壬一、倒惑顺起染缘(分五)
  癸一、无明支
  复作是念:凡夫无智,执着于我,常求有无。
  癸二、行支
  不正思惟,起于妄行,行于邪道。罪行、福行、不动行,积集增长。
  癸三、识支
  于诸行中,植心种子,有漏有取。
  癸四、名色支
  复起后有,生及老死。所谓业为田,识为种,无明暗覆,爱水为润,我慢溉
灌,见网增长,生名色芽。
  癸五、六入等支
  名色增长生五根,诸根相对生触,触对生受,受后希求生爱,爱增长生取,
取增长生有,有生已,于诸趣中起五蕴身名生,生已衰变为老,终殁为死,于
老死时生诸热恼,因热恼故,忧愁悲叹,众苦皆集。
  壬二、正智逆观结酬无我
  此因缘故集,无有集者,任运而灭,亦无灭者。
  壬三、就人结观
  菩萨如是随顺观察缘起之相。
  辛三、迷真起妄缘相次第(分二)
  壬一、顺观(分十二)
  癸一、无明支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
  癸二、行支
  所作业果是行。
  癸三、识支
  行依止初心是识。
  癸四、名色支
  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
  癸五、六处支
  名色增长为六处。
  癸六、触支
  根境识三事和合是触。
  癸七、受支
  触共生有受。
  癸八、爱支
  于受染者是爱。
  癸九、取支
  爱增长是取。
  癸十、有支
  取所起有漏业为有。
  癸十一、生支
  从业起蕴为生。
  癸十二、老死支
  蕴熟为老,蕴坏为死。
  壬二、逆观
  死时离别,愚迷贪恋,心胸烦闷为愁,涕泗咨嗟为叹,在五根为苦,在意
地为忧,忧苦转多为恼,如是但有苦树增长,无我无我所,无作无受者。复作是
念:若有作者,则有作事;若无作者,亦无作事。第一义中俱不可得。
  庚二、一心所摄门(分二)
  辛一、摄末归本门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辛二、本末依持门(分二)
  壬一、总
  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
  壬二、征释
  何以故?随事贪欲与心共生。心是识,事是行,于行迷惑是无明,与无明及
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长是六处,六处三分合为触,触共生是受,受无厌足是
爱,爱摄不舍是取,彼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坏为死。
  庚三、自业助成门
  佛子,此中无明有二种业:一令众生迷于所缘,二与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
种业:一能生未来报,二与识作生起因。识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相续,二与名
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种业:一互相助成,二与六处作生起因。六处亦有二种
业:一各取自境界,二与触作生起因。触亦有二种业:一能触所缘,二与受作生
起因。受亦有二种业:一能领受爱憎等事,二与爱作生起因。爱亦有二种业:一
染着可爱事,二与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种业:一令诸烦恼相续,二与有作生起
因。有亦有二种业:一能令于余趣中生,二与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种业:一能
起诸蕴,二与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根变异,二与死作生起因。死
亦有二种业:一能坏诸行,二不觉知故,相续不绝。
  庚四、不相舍离门(分二)
  辛一、顺观
  佛子,此中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者,由无明乃至生为缘,令行乃至老死
不断助成故。
  辛二、逆观
  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者,由无明乃至生不为缘,令诸行乃至
老死断灭不助成故。
  庚五、三道不断门(分二)
  辛一、顺观
  佛子,此中无明爱取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不断,是业道;余分不断,是
苦道。
  辛二、逆观
  前后际分别灭,三道断。如是三道,离我我所,但有生灭,犹如束芦。
  庚六、三际轮回门(分二)
  辛一、顺观
  复次,无明缘行者,是观过去;识乃至受,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
来。于是以后,展转相续。
  辛二、逆观
  无明灭行灭者,是观待断。
  庚七、三苦聚集门
  复次,十二有支,名为三苦。此中无明行乃至六处是行苦,触受是苦苦,余
是坏苦。无明灭行灭者,是三苦断。
  庚八、因缘生灭门
  复次,无明缘行者,无明因缘能生诸行,无明灭行灭者,以无无明,诸行
亦无,余亦如是。
  庚九、生灭系缚门
  又无明缘行者,是生系缚;无明灭行灭者,是灭系缚;余亦如是。
  庚十、无所有尽观
  又无明缘行者,是随顺无所有观;无明灭行灭者,是随顺尽灭观;余亦如
是。
  己三、总结十名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十种逆顺观诸缘起,所谓有支相续故、一心所摄故、
自业差别故、不相舍离故、三道不断故、观过去现在未来故、三苦聚集故、因缘生
灭故、生灭系缚故、无所有尽观故。
  戊三、明彼果胜(分五)
  己一、对治行胜及离障胜(分二)
  庚一、明对治胜(分二)
  辛一、牒前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十种相观诸缘起。
  辛二、正显三空(分三)
  壬一、空解脱门
  知无我、无人、无寿命、自性空、无作者、无受者,即得空解脱门现在前。
  壬二、无相解脱门
  观诸有支皆自性灭,毕竟解脱,无有少法相生,实时得无相解脱门现在前。
  壬三、无愿解脱门
  如是入空无相已,无有愿求,唯除大悲为首,教化众生,实时得无愿解脱
门现在前。
  庚二、明离障胜
  菩萨如是修三解脱门,离彼我想,离作者受者想,离有无想。
  己二、修行胜(分二)
  庚一、总明修心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大悲转增,精勤修习,为未满菩提分法令圆满故。
  庚二、别显(分二)
  辛一、明修行
  作是念:一切有为,有和合则转,无和合则不转;缘集则转,缘不集则不
转;我如是知有为法多诸过患,当断此和合因缘,然为成就众生故,亦不毕竟
灭于诸行。佛子,菩萨如是观察有为多诸过患,无有自性,不生不灭。
  辛二、明修胜
  而恒起大悲,不舍众生,即得般若波罗蜜现前,名无障碍智光明。成就如是
智光明已,虽修习菩提分因缘,而不住有为中;虽观有为法自性寂灭,亦不住
寂灭中,以菩提分法未圆满故。
  己三、明三昧胜(分二)
  庚一、明空处定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得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第一义空三昧,第一
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实不分别空三昧,不舍离空三昧,
离不离空三昧。此菩萨得如是十空三昧门为首,百千空三昧皆悉现前。
  庚二、例显余二
  如是十无相十无愿三昧门为首,百千无相无愿三昧门皆悉现前。
  己四、不坏心胜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复更修习,满足不可坏心,决定心,纯善心,甚
深心,不退转心,不休息心,广大心,无边心,求智心,方便慧相应心,皆悉
圆满。
  己五、自在力胜
  佛子,菩萨以此十心顺佛菩提,不惧异论入诸智地,离二乘道趣于佛智。诸
烦恼魔无能沮坏,住于菩萨智慧光明,于空、无相、无愿法中皆善修习,方便智
慧恒共相应,菩提分法常行不舍。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中,得般若波罗蜜行增
上,得第三明利顺忍,以于诸法如实相随顺无违故。
  丁二、位果(分三)
  戊一、调柔果(分四)
  己一、调柔行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乃至见多百千
亿那由他佛。悉以广大心、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
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诸
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得如实三昧智慧光明,随顺修行忆持不舍,又得诸佛
甚深法藏。经于百劫,经于千劫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譬如真金,以毗琉璃宝数数磨莹,转更明净。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
方埂慧随逐观察,转更明净,转复寂灭无能映蔽。
  己二、明教智净
  譬如月光,照众生身令得清凉,四种风轮所不能坏,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
复如是。能灭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众生烦恼炽火,四种魔道所不能坏。
  己三、别地行相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己四、结说地名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六现前地。
  戊二、摄报果
  菩萨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所作自在,一切声闻所有问难无能退屈,能令众
生除灭我慢,深入缘起,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
佛,乃至不离念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
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萨若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千亿三昧,乃至示
现百千亿菩萨以为眷属。
  戊三、愿智果
  若以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丙三、重颂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菩萨圆满五地已,观法无相亦无性。
  无生无成本清净,无有戏论无取舍。
  体相寂灭如幻等,有无不二离分别。
  随顺法性如是观,此智得成入六地。
  明利顺忍智具足,观察世间生灭相。
  以痴暗力世间生,若灭痴暗世无有。
  观诸因缘实义空,不坏假名和合用。
  无作无受无思念,诸行如云遍兴起。
  不知其谛名无明,所作思业愚痴果。
  识起共生是名色,如是乃至众苦聚。
  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
  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
  无明所作有二种,缘中不了为行因。
  如是乃至老终殁,从此苦生无有尽。
  无明为缘不可断,彼缘若尽悉皆灭。
  愚痴爱取烦恼支,行有是业余皆苦。
  痴至六处是行苦,触受增长是苦苦。
  所余有支是坏苦,若见无我三苦灭。
  无明与行为过去,识至于受现在转。
  爱取有生未来苦,观待若断边际尽。
  无明为缘是生缚,于缘得离缚乃尽。
  从因生果离则断,观察于此知性空。
  随顺无明起诸有,若不随顺诸有断,
  此有彼有无亦然。十种思惟心离着,
  有支相续一心摄,自业不离及三道,
  三际三苦因缘生,系缚起灭顺无尽。
  如是普观缘起行,无作无受无真实。
  如幻如梦如光影,亦如愚夫逐阳焰,
  如是观察入于空,知缘性离得无相。
  了其虚妄无所愿,唯除慈悯为众生。
  大士修行解脱门,转益大悲求佛法。
  知诸有为和合作,志乐决定勤行道。
  空三昧门具百千,无相无愿亦复然。
  般若顺忍皆增上,解脱智慧得成满。
  复以深心多供佛,于佛教中修习道,
  得佛法藏增善根,如金琉璃所磨莹,
  如月清凉被众物,四风来触无能坏,
  此地菩萨超魔道,亦息群生烦恼热。
  此地多作善化王,化导众生除我慢,
  所作皆求一切智,悉已超胜声闻道。
  此地菩萨勤精进,获诸三昧百千亿,
  亦见若干无量佛,譬如盛夏空中日。
  甚深微妙难见知,声闻独觉无能了,
  如是菩萨第六地,我为佛子已宣说。
  第七,远行地导读
  由初地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菩萨修学内证的次序是:先修定,再修观,在
修观的过程中先修空观,跟着调和空有,再以空智为本,修十种智慧,行菩萨
道。菩萨修空、无相、无愿,容易使人以为这些是消极的行为,不少批评佛教的
就是基于这个“空”。但第六地的菩萨在登上第七地前,所先要圆满的十种方便
慧,就是以空慧为起点,行十种积极化度无量众生及作无量事业的行为。菩萨了
知福德本空而勤集福德、了知诸法如幻而作无量事业、了知佛身相空而庄严佛身
等等。菩萨能常常以这些空慧为基础而起的方便慧来度化众生,就是七地菩萨。
  此地是十地中,菩萨仍需加功修行的最后一地。七地以前的菩萨,因为观智
未得纯熟,未能自然任运地修习无相观,必须有赖努力加功修行以对治障碍,
离此第七地后,便无需再加功修行,而能自然任运地修习无相观,所以此地名
远行地。《解深密经》说本地菩萨要对治细相现行障,这些细相现行就是此地菩
萨仍须加功对付的微细烦恼。这地是十地中最重要的一地,较诸其他九地犹胜,
主要原因是:(1)本地是菩萨要加功修行的最后一地;(2)本地又是踏入无相无功
用而修行的八、九、十等上三地前的最后一地;(3)至第六地为止,菩萨修的是空
观,而本地菩萨所修的是由空观为基础,以般若智观照着的波罗蜜行,菩萨容
易沉于空寂,不能起波罗蜜行,所谓“七地(的菩萨行),沉(迷于、停滞于)空 (寂
不能发起利生的行为,因此而成为修菩萨行的障)难”,是最难行难得的,所以
本地较前六地和较后三地为犹胜。
  远行地的菩萨由于已得般若智,在此地便起般若智的大用,以大悲为首,
更殊胜地满足菩提分法,所行的六度,由于有了般若智的观照,所以更为圆满:
布施求佛智、持戒得清凉、安忍利群生、精进求善法、禅定得现前慧、般若明察无
生智、方便生起无量智、愿求上上智、力破一切异论及魔说、智可如实了知一切法
  佛教所说的涅槃(寂静及无生灭、无烦恼的境界)有三种:有余依涅槃、无余
依涅槃和无住处涅槃。有余依涅槃是指那些已经证得涅槃的佛弟子,虽然烦恼已
经净尽,但剩余下来的世间身命果报还未完结,无烦恼的生命还要依存在这个
身体(有余依),而入的涅槃。无余依涅槃是指那些证得涅槃的佛弟子,而身命果
报亦已经完结,无烦恼的生命不用依附世间身命果报的身体 (无余法),而入的
涅槃。无住处涅槃是已经证得涅槃的佛弟子,因为不舍众生,为行菩萨道而不入
涅槃,是为无住处涅槃,又名不住涅槃。这地菩萨为度众生故,示现生死,不入
涅槃。菩萨又以成熟的智慧,能方便地示现作外道、魔道而不离佛法。此地菩萨
更能于一念间,入无量境界而行菩萨道,修行佛法。
  此地菩萨特重方便波罗蜜的修行,又能于念念中具足十波罗蜜,亦能于念
念中圆满一切菩提分法。《现观庄严论》另列举了七地菩萨应该远离的二十种执
着过失:
  (一)执我。
  (二)执有情。
  (三)执命者。
  (四)执补特伽罗(有情、命者、补特伽罗皆为我的别名,亦即现时人所说的灵
魂)。
  (五)执我等为常。
  (六)执我等为断。
  (七)执我等为相。
  (八)执我等为因。
  (九)执蕴为实。
  (十)执处为实。
  (十一)执界为实。
  (十二)执三界为真实应住。
  (十三)贪着三界。
  (十四)心怯退。
  (十五)于佛宝起断常见而生起执着。
  (十六)于法宝起断常见而生起执着。
  (十七)于僧宝起断常见而生起执着。
  (十八)于戒起断常见而生起执着。
  (十九)妄执空性,诤论空有。
  (二十)执空性与世俗所知相违。
  此外,七地菩萨更要作二十种修治:
  (一)知诸法因、果、自相皆真实空。
  (二)现证三轮体空。三轮是指施者、受者及施物。三种东西都没有实相,所以
体空。
  (三)对一切有情起大悲心。
  (四)不执着诸法为实有。
  (五)知一切法平等。
  (六)了知究竟惟一佛乘的道理。
  (七)知一切法胜义上是无生的。
  (八)于甚深空性不起惊怖。
  (九)说诸法实相。
  (十)除一切分别。
  (十一)远离颠倒(常、乐、我、净)想。
  (十二)远离萨迦耶等五见(我见、断常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十三)远离烦恼。
  (十四)由止而思维一切相智。
  (十五)由观而了知缘起如幻,获得善巧。
  (十六)调伏内心执外有实境的错误。
  (十七)成就无碍智。
  (十八)了知一切皆非贪着之地。
  (十九)自在平等游诸佛国土。
  (二十)于一切时,能自现其身。
  这地菩萨多作自在天王,神通自在。自在天王又名波旬,本来是释迦佛在世
的时候,常与释迦佛作对、阻扰佛弟子修行、断除人的生命与善根的魔王,但远
行地的菩萨以大悲方便,现魔王身,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更能于一念间,得百
千亿那由他三昧。
  【经文】
  乙七、远行地(分三)
  丙一、赞请
  是时天众心欢喜,散宝成云在空住,
  普发种种妙音声,告于最胜清净者。
  了达胜义智自在,成就功德百千亿,
  人中莲华无所着,为利群生演深行。
  自在天王在空中,放大光明照佛身。
  亦散最上妙香云,普供除忧烦恼者。
尔时天众皆欢喜,悉发美音同赞述:
我等闻斯地功德,则为已获大善利。
天女是时心庆悦,竞奏乐音千万种,
悉以如来神力故,音中共作如是言:
  威仪寂静最无比,能调难调世应供。
  已超一切诸世间,而行于世阐妙道。
  虽现种种无量身,知身一一无所有。
  巧以言辞说诸法,不取文字音声相。
  往诣百千诸国土,以诸上供供养佛。
  智慧自在无所着,不生于我佛国想。
  虽勤教化诸众生,而无彼己一切心。
  虽已修成广大善,而于善法不生着。
  以见一切诸世间,贪恚痴火常炽然。
  于诸想念悉皆离,发起大悲精进力。
  一切诸天及天女,种种供养称赞已。
  悉共同时默然住,瞻仰人尊愿闻法。
  时解脱月复请言:此诸大众心清净。
  第七地中诸行相,唯愿佛子为宣说!
  丙二、正说(分二)
  丁一、位行(分五)
  戊一、乐无作行对治差别(分四)
  己一、结前标后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具足第六地行已,
欲入第七远行地,当修十种方便慧,起殊胜道。
  己二、征显其相
  何等为十?所谓虽善修空、无相、无愿三昧而慈悲不舍众生;虽得诸佛平等
法而乐常供养佛;虽入观空智门而勤集福德;虽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虽毕竟
寂灭诸烦恼焰而能为一切众生起灭贪嗔痴烦恼焰;虽知诸法如幻、如梦、如影、
如响、如焰、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自性无二而随心作业无量差别;虽知一
切国土犹如虚空而能以清净妙行庄严佛土;虽知诸佛法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
严其身;虽知诸佛音声性空寂灭不可言说而能随一切众生出种种差别清净音声 ;
虽随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随众生意解分别,以种种相、种种时、种种劫数而
修诸行。
  己三、结行功能
  菩萨以如是十种方便慧起殊胜行,从第六地入第七地。
  己四、彰其分齐
  入已,此行常现在前,名为住第七远行地。
  戊二、彼障对治差别(分二)
  己一、修行无量种治前有量障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七地已,入无量众生界,入无量诸佛教化众生业,
入无量世界网,入无量诸佛清净国土,入无量种种差别法,入无量诸佛现觉智,
入无量劫数,入无量诸佛觉了三世智,入无量众生差别信解,入无量诸佛示现
种种名色身,入无量众生欲乐诸根差别,入无量诸佛语言音声令众生欢喜,入
无量众生种种心行,入无量诸佛了知广大智,入无量声闻乘信解,入无量诸佛
说智道令信解,入无量辟支佛所成就,入无量诸佛说甚深智慧门令趣入,入无
量诸菩萨方便行,入无量诸佛所说大乘集成事,令菩萨得入。
  己二、修行无功用行治前有功用障
  此菩萨作是念:如是无量如来境界乃至于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得知,我悉
应以无功用无分别心成就圆满。佛子,此菩萨以深智慧如是观察,常勤修习方便
慧,起殊胜道,安住不动。
  戊三、辨双行胜分四
  己一、二行双无间
  无有一念休息废舍,行住坐卧,乃至睡梦,未曾暂与盖障相应。
  己二、信胜
  常不舍于如是想念。
  己三、能作大义
  此菩萨于念念中常能具足十波罗蜜。何以故?念念皆以大悲为首,修行佛法
向佛智故。所有善根为求佛智施与众生,是名檀那波罗蜜;能灭一切诸烦恼热,
是名尸罗波罗蜜;慈悲为首,不损众生,是名羼提波罗蜜;求胜善法无有厌足,
是名毗梨耶波罗蜜;一切智道常现在前,未尝散乱,是名禅那波罗蜜;能忍诸
法无生无灭,是名般若波罗蜜;能出生无量智,是名方便波罗蜜;能求上上胜
智,是名愿波罗蜜;一切异论及诸魔众无能沮坏,是名力波罗蜜;如实了知一
切法,是名智波罗蜜。
  己四、菩提分差别
  佛子,此十波罗蜜,菩萨于念念中皆得具足,如是四摄、四持、三十七品、
三解脱门,略说乃至一切菩提分法于念念中皆悉圆满。
  戊四、前上地差别(分二)
  己一、明胜前六地
尔时,解脱月菩萨问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菩萨但于此第七地中满足一切
菩提分法,为诸地中亦能满足?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菩萨于十地中皆能满足菩提分法,然第七地最为殊
胜,何以故?此第七地功用行满,得入智慧自在行故。佛子,菩萨于初地中,缘
一切佛法愿求故,满足菩提分法;第二地离心垢故;第三地愿转增长得法光明
故;第四地入道故;第五地顺世所作故;第六地入甚深法门故;第七地起一切
佛法故,皆亦满足菩提分法。
  己二、明胜后三地(分二)
  庚一、法喻合
  何以故?菩萨从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力故,从第八地乃
至第十地,无功用行皆悉成就。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处杂染,一处纯净。是
二中间难可得过,唯除菩萨有大方便神通愿力。佛子,菩萨诸地亦复如是,有杂
染行,有清净行,是二中间难可得过,唯除菩萨有大愿力方便智慧乃能得过。
  庚二、因论生论(分二)
  辛一、问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此七地菩萨,为是染行,为是净行?
  辛二、答(分二)
  壬一、对后彰劣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从初地至七地所行诸行,皆舍离烦恼业,以回向无
上菩提故,分得平等道故,然未名为超烦恼行。佛子,譬如转轮圣王,乘天象宝
游四天下,知有贫穷困苦之人而不为彼众患所染,然未名为超过人位,若舍王
身,生于梵世,乘天宫殿,见千世界,由千世界示现梵天光明威德,尔乃名为
超过人位。佛子,菩萨亦复如是,始从初地至干七地,乘波罗蜜乘游行世间,知
诸世间烦恼过患,以乘正道故,不为烦恼过失所染,然未名为超烦恼行,若舍
一切有功用行,从第七地入第八地,乘菩萨清净乘,游行世间,知烦恼过失,
不为所染,尔乃名为超烦恼行,以得一切尽超过故。
  壬二、对前彰胜
  佛子,此第七地菩萨尽超过多贪等诸烦恼众,住此地,不名有烦恼者,不
名无烦恼者,何以故?一切烦恼不现行故,不名有者;求如来智心未满故,不
名无者。
  戊五、彼果差别分四
  己一、业清净
  佛子,菩萨住此第七地,以深净心成就身业、成就语业、成就意业,所有一
切不善业道如来所呵,皆已舍离;一切善业如来所赞,常善修行。世间所有经书
技术,如五地中说,皆自然而行,不假功用。此菩萨于三千大千世界中为大明师
唯除如来及八地以上,其余菩萨深心妙行无与等者。诸禅三昧、三摩钵底、神通
解脱皆得现前。然是修成,非如八地报得成就。此地菩萨于念念中,具足修习方
便智力及一切菩提分法转胜圆满。
  己二、得三昧胜
  佛子,菩萨住此地,入菩萨善观择三昧,善择义三昧,最胜慧三昧,分别
义藏三昧,如实分别义三昧,善住坚固根三昧,智慧神通门三昧,法界业三昧,
如来胜利三昧,种种义藏生死涅槃门三昧。入如是等具足大智神通门百千三昧,
净治此地。
  己三、过地(分三)
  庚一、修行善巧过
  是菩萨得此三昧,善治净方便慧故,大悲力故超过二乘地,得观察智慧地。
  庚二、作业广大过
  佛子,菩萨住此地,善净无量身业相行,善净无量语业无相行,善净无量
意业无相行故,得无生法忍光明。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从初地来所有无量
身语意业,岂不超过二乘耶?金刚藏菩萨言:佛子,彼悉超过,然但以愿求诸
佛法故,非是自智观察之力。今第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譬如王子
生在王家,王后所生,具足王相,生已即胜一切臣众,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
身长大,艺业悉成,乃以自力超过一切。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初发心时,以志
求大法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今住此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过一切二乘
之上。
  庚三、修行胜入过
  佛子,菩萨住此第七地,得甚深远离无行常行身语意业,勤求上道而不舍
离,是故菩萨虽行实际而不作证。
  己四、得胜行(分二)
  庚一、得寂灭胜行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从何地来,能入灭定?金刚藏菩萨言:佛子,
菩萨从第六地来,能入灭定。今住此地,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作证。故此菩
萨名为成就不可思议身语意业,行于实际而不作证,譬如有人乘船入海,以善
巧力不遭水难。此地菩萨亦复如是,乘波罗蜜船行实际海,以愿力故而不证灭。
  庚二、得发起胜行
  佛子,此菩萨得如是三昧智力,以大方便,虽示现生死而恒住涅槃;虽眷
属围绕而常乐远离;虽以愿力三界受生而不为世法所染;虽常寂灭以方便力而
还炽然,虽然不烧;虽随顺佛智而示入声闻辟支佛地;虽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
境界;虽超魔道而现行魔法;虽示同外道行而不舍佛法;虽示随顺一切世间而
常行一切出世间法;所有一切庄严之事,出过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
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及非人、帝释、梵王、四天王等之所有者,而不舍离
乐法之心。
  丁二、位果(分三)
  戊一、调柔果(分二)
  己一、调柔行(分四)
  庚一、调柔行体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智慧,住远行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
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庚二、能练行净
  于彼佛所以广大心、增胜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医药,
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
于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获如实三昧智慧光明,随顺修行。于诸佛所护持正
法,常为如来之所赞喜,一切二乘所有问难无能退屈。
  庚三、所练净
  利益众生,法忍清净,如是经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更增胜。
  庚四、转更明净
  譬如真金,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转更增胜,倍益光明,余庄严具所不能及。
菩萨住此第七地,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力转更明净,非是二乘之所能
及。
  己二、教智净
  佛子,譬如日光,星月等光无能及者,阎浮提地所有泥潦悉能干竭,此远
行地菩萨亦复如是,一切二乘无有能及,悉能干竭一切众生诸惑泥潦。此菩萨十
波罗蜜中方便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
第七远行地。
  戊二、摄报果
  菩萨住此地多作自在天王,善为众生说证智法令其证入。布施、爱语、利行、
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
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萨若发勤精
进,于一念顷得百千亿那由他三昧乃至示现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以为眷属。
  戊三、愿智果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丙三、重颂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第一义智三昧道,六地修行心满足,
  实时成就方便慧,菩萨以此入七地;
  虽明三脱起慈悲,虽等如来勤供佛,
  虽观于空集福德,菩萨以此升七地。
  远离三界而庄严,灭除惑火而起焰,
  知法无二勤作业,了刹皆空乐严土。
  解身不动具诸相,达声性离善开演,
  入于一念事各别,智者以此升七地。
  观察此法得明了,广为群迷兴利益,
  入众生界无有边,佛教化业亦无量。
  国土诸法与劫数,解欲心行悉能入,
  说三乘法亦无限,如是教化诸群生。
  菩萨勤求最胜道,动息不舍方便慧,
  一一回向佛菩提,念念成就波罗蜜。
  发心回向是布施,灭惑为戒不害忍,
  求善无厌斯进策,于道不动即修禅。
  忍受无生名般若,回向方便希求愿,
  无能摧力善了智,如是一切皆成满。
  初地攀缘功德满,二地离垢三诤息,
  四地入道五顺行,第六无生智光照,
  七住菩提功德满,种种大愿皆具足。
  以是能令八地中,一切所作咸清净。
  此地难过智乃超,譬如世界二中间,
  亦如圣王无染着,然未名为总超度。
  若住第八智地中,尔乃逾于心境界,
  如梵观世超人位,如莲处水无染着。
  此地虽超诸惑众,不名有惑非无惑,
  以无烦恼于中行,而求佛智心未足。
  世开所有众技艺,经书辞论普明了,
  禅定三昧及神通,如是修行悉成就。
  菩萨修成七住道,超过一切二乘行,
  初地愿成此由智,譬如王子力具足。
  成就甚深仍进道,心心寂灭不取证,
  譬如乘船入海中,在水不为水所溺。
  方便慧行功德具,一切世间无能了。
  供养多佛心益明,如以妙宝庄严金,
  此地菩萨智最明,如日舒光竭爱水。
  又作自在天中主,化导群生修正智;
  若以勇猛精勤力,获多三昧见多佛。
  百千亿数那由他,愿力自在复过是。
  此是菩萨远行地,方便智慧清净道。
  一切世间天及人,声闻独觉无能知。
  第八,不动地导读
  第七地的菩萨得无生法忍后,即入第八不动地。无生是指真如实相,无生无
灭,能深入认知此理的智慧是为无生忍。此第八地菩萨远离一切心、意、识分别
及远离一切执着,有如比丘具足神通入灭尽定,止息一切心念,无分别智(无相
观),能任运(自然)而行,所以名为无功用地;一切相及一切行皆不能沮坏,所
以也名为不动地;一切愚痴、他缘不能摇动,亦名加持。此地菩萨智慧无退,所
以此地又名不退转地;世间不能测其深,又名难得地;远离一切过失,又名童
真地;自在起用,又名生地;已得成就,故又名成地;智慧决定,又名究竟地;
随菩萨所愿而起变化,故又名变化地等。
  第八地的菩萨因为已经成功地做到无相无功用行,克服了七地以前所遇到
的障碍,所以《解深密经》说本地菩萨对治无相作功用障。此外,第八地的菩萨
已能自在地、随意地现起种种相,自在随意示现众生所欢喜见到的形相,为他说
法(器世间自在行),得十自在,所以《解深密经》又说本地菩萨对治有相不得自
在障。这地的菩萨以一切如来的加持力,及自身善业的支持力,继续自然地修行
追求佛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
  十八不共法是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这十八种法是佛独有,其他圣
者所无。十力是处非处智力(如实知合理及不合理的智力)、业异熟智力(遍知一切
众生三有业缘果报生处的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如实遍知诸禅定深浅的
智力)、根上下智力(遍知众生根性的智力)、种种胜解智力(如实遍知众生爱乐的智
力)、种种界智力(如实遍知众生界所不同的智力)、遍趣行智力(如实遍知有漏行与
无漏行所趣向的智力)、宿住随念智力(如实知众生无量过去世一切所作的智力)、
死生智力(如实知众生未来死生及果报的智力)、漏尽智力(如实遍知一切惑、习气
不生的智力)。四无畏是正等觉无畏(觉知诸法,住于正见,自信无所怖畏)、漏永
尽无畏(断尽一切烦恼,对外难无所怖畏)、说障法无畏 (说修行障碍之法,对一
切非难无所怖畏)、说出道无畏 (说出离世间烦恼的方法,无所怖畏)。三念住是于
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于恭敬听闻者与不恭敬听闻者
住平等心。大悲,如来昼夜不息、深切哀悯一切常在三界生死苦海流转的有情而
起的悲心,是为大悲。大悲心是成佛的要素,修行者若无大悲心,则惟求自了,
不能得证佛果。
  登入第八地的菩萨,在入位前成功地把阿赖耶识的名舍去,一切我执从此
不起。阿赖耶识又名异熟,又名阿陀罗识,此阿赖耶识含藏一切种子,无知的凡
夫、小乘的行人,甚至大乘的七地菩萨,亦因第七末那识妄执第八阿赖耶识的见
分为我,我执现行,在这个我爱执藏位名为阿赖耶识。当然,地上菩萨与凡夫、
小乘有所分别,七地前的菩萨深信佛说,明白到这个执着的不对,努力把它除
掉,但由于观智未得成熟,我执始终未除,所以阿赖耶识的名称不变。
  此外,这个阿赖耶识因为摄持一切种子,能引发来生的果报,所以名为异
熟识。一切凡夫乃至十地菩萨,虽然受报不同,但一样要受这个异熟果的支配。
这个阿赖耶识因为从无始以来,直至成佛以后永无止尽地执持一切凡夫的有漏
种子及圣者的无漏种子,以生起各种不同的业用,这个持种作用凡圣相同,是
为阿陀罗识。七地菩萨到了登上八地前,修行成熟,观智力强,以纯无漏的慧力
烧毁末那识的我执烦恼,使这个与生俱来的我执从此不再现起,不再妄执阿赖
耶识的见分为我,舍去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既除,我执亦不再起,所以此地菩
萨的修行是无相无功用行。
  第八地的菩萨,主要修行愿波罗蜜。《现观庄严论》另列举八种修治:
  (一)如实知诸有情的贪、离贪的心。
  (二)游戏神通于诸国土。
  (三)修微妙佛刹。
  (四)亲近诸佛,为求观法。
  (五)知诸根利钝。
  (六)成佛时国土清净,治有情所有过失。
  (七)出定、入定一切如幻而住。
  (八)为度众生故,故受生三有。
  这地的菩萨慈心广大,慈光普照百万佛刹微尘数世界,灭除众生烦恼,于
大众聚会的场合中,随着众生不同信受、不同了解,分别示现不同的形象,普度
众生,所谓随类示现。菩萨住此地多作一千(小千)世界主大梵天王,最胜自在。
大梵天为印度婆罗门教之神,尊为众生之父,谓此神自然而有,后世众生皆为
他的化生。梵天在佛教三界之中,属色界初禅天。大梵天王护持佛法,每当有佛
出世,必先请佛说法,与帝释同受佛的咐嘱。佛教常说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以须
弥山为中心的世界是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如此的世界是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
个小千世界是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为一个大千世界,小、中、大
三种千世界是为三千大千世界。
  【经文】
  乙八、不动地(分三)
  丙一、赞请
  是时天王及天众,闻此胜行皆欢喜。
  为欲供养于如来,及以无央大菩萨。
  雨妙华幡及幢盖,香鬘璎珞与宝衣。
  无量无边千万种,悉以摩尼作严饰。
  天女同时奏天乐,普发种种妙音声。
  供养于佛并佛子,共作是言而赞叹:
  一切见者两足尊,哀悯众生现神力。
  令此种种诸天乐,香发妙音咸得闻。
  于一毛端百千亿,那由他国微尘数。
  如是无量诸如来,于中安住说妙法。
  一毛孔内无量刹,各有四洲及大海。
  须弥铁围亦复然,悉见在中无迫隘。
  一毛端处有六趣,三种恶道及人天。
  诸龙神众阿修罗,各随自业受果报。
  于彼一切刹土中,悉有如来演妙音。
  随顺一切众生心,为转最上净法轮。
  刹中种种众生身,身中复有种种刹。
  人天诸趣各各异,佛悉知已为说法。
  大刹随念变为小,小刹随念亦变大。
  如是神通无有量,世间共说不能尽。
  普发此等妙音声,称赞如来功德已。
  众会欢喜默然住,一心瞻仰欲听说。
  时解脱月复请言:今此众会皆寂静。
  愿说随次之所入,第八地中诸行相。
  丙二、正说(分二)
  丁一、地行(分七)
  戊一、总明方便集作地(分二)
  己一、标集德处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于七地中。
  己二、正显所集
  善修习方便慧,善清净诸道,善集助道法,大愿力所摄,如来力所加,自
善力所持,常念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善清净深心思觉,能成就福德智慧,
大慈大悲不舍众生,入无量智道。
  戊二、得净忍(分三)
  己一、正明无生忍
  入一切法,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无尽、无转、无性为性,初中
后际皆悉平等,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处。
  己二、明无生忍净
  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着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
  己三、结名
  是名得无生法忍。
  戊三、得胜行(分二)
  己一、深行胜(分二)
  庚一、结前生后
  佛子,菩萨成就此忍,实时得入第八不动地。
  庚二、正显深行(分二)
  辛一、法
  为深行菩萨,难可知,无差别,离一切相、一切想、一切执着,无量无边,
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离诸喧诤,寂灭现前。
  辛二、喻(分三)
  壬一、灭定喻
  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灭尽定,一切动心忆想分别悉皆
止息。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行得无功用法,身口意
业念务皆息,住于报行。
  壬二、梦寤喻
  譬如有人梦中见身堕在大河,为欲度故,发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
施方便故,即便觉寤。既觉寤已,所作皆息。菩萨亦尔,见众生身在四流中,为
救度故,发大勇猛,起大精进,以勇猛精进故,至此不动地,既至此已,一切
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现前。
  壬三、生梵天喻
  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烦恼皆不现前,住不动地亦复如是。一切心意识行皆
不现前。此菩萨摩诃萨,菩萨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起,况复起于世
间之心?
  己二、发起胜(分四)
  庚一、总叙
  佛子,此地菩萨本愿力故,诸佛世尊亲现其前,与如来智,令其得入法流
门中。
  庚二、正显劝辞(分二)
  辛一、赞
  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顺诸佛法。
  辛二、劝(分七)
  壬一、劝修如来善调御智
  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应为欲
成就此法,勤加精进,勿复放舍于此忍门。
  壬二、劝悲悯众生
  又善男子,汝虽得是寂灭解脱,然诸凡夫未能证得,种种烦恼皆悉现前,
种种觉观常相侵害,汝当悯念如是众生。
  壬三、劝成其本愿
  又善男子,汝当忆念本所誓愿,普大饶益一切众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议智
慧之门。
  壬四、劝求无碍智
  又善男子,此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诸佛不以得此
法故,名为如来,一切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
  壬五、劝成佛外报
  又善男子,汝观我等身相无量,智慧无量,国土无量,方便无量,光明无
量,清净音声亦无有量、汝今宜应成就此事。
  壬六、观证佛内明无量胜行
  又善男子,汝今适得此一法明,所谓一切法无生无分别。善男子,如来法明
无量入,无量作,无量转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应修行成就此法。
  壬七、劝总修无遗成遍智道
  又善男子,汝观十方无量国土,无量众生,无量法种种差别,悉应如实通
达其事。
  庚三、显劝所为
  佛子,诸佛世尊与此菩萨如是等无量起智门,令其能起无量无边差别智业。
  庚四、彰劝益(分二)
  辛一、明不劝之损
  佛子,若诸佛不与此菩萨起智门者,彼时即入究竟涅槃,弃舍一切利众生
业。
  辛二、彰劝之益(分三)
  壬一、法(分三)
  癸一、牒前
  以诸佛与如是等无量无边起智门故。
  癸二、起行速疾
  于一念顷所生智业,从初发心乃至七地所修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亿那
由他分亦不及一,如是阿僧祗分、歌罗分、算数分、譬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
一。
  癸三、释疾所由
  何以故?佛子,是菩萨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无量身、无量音声、无量
智慧、无量受生、无量净国、教化无量众生,供养无量诸佛,入无量法门,具无
量神通,有无量众会道场差别,住无量身语意业,集一切菩萨行,以不动法故。
  壬二、喻
  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随风去,不假
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于未至,其未至时,设经百岁亦不能及。
  壬三、合
  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积集广大善根资粮,乘大乘船,到菩萨行海,
于一念顷,以无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经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
所不能及。
  戊四、净佛国土分(分三)
  己一、器世间自在行
  佛子,菩萨住此第八地,以大方便善巧智所起无功用觉慧,观一切智智所
行境。所谓观世间成,观世间坏;由此业集故成,故此业尽故坏;几时成,几时
坏;几时住,几时坏住,皆如实知。
  又知地界小相、大相、无量相、差别相。知水火风界小相、大相、无量相、差别
相。知微尘细相、差别相、无量差别相。随何世界中所有微尘聚及微尘差相皆如实
知;随何世界中所有地水火风界各若干微尘,所有宝物若干微尘,众生身若干
微尘,国土身若干微尘皆如实知。知众生大身、小身各若干微尘成;知地狱身、
畜生身、饿鬼身、阿修罗身、天身、人身各若干微尘成。得如是知微尘差别智。
  又知欲界色界无色界成,知欲界色界无色界坏;知欲界色界无色界小相、大
相、无量相、差别相。得如是观三界差别相。
  佛子,此菩萨复起智明教化众生。所谓善知众生身差别,善分别众生身,善
观察所生处,随其所应而为现身教化成熟。此菩萨于一三千大千世界,随众生身
信解差别以智光明普现受生。如是若二若三乃至百千,乃至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
随众生身信解差别普于其中示现受生。此菩萨成就如是智慧故,于一佛刹其身不
动乃至不可说佛刹众会中悉现其身。
  己二、明众生世间自在行
  佛子,此菩萨随诸众生身心信解种种差别,于彼佛国众会之中而现其身。所
谓于沙门众中示沙门形;婆罗门众中示婆罗门形;刹利众中示刹利形;如是毗
舍众、首陀众、居士众、四天王众、三十三天众、夜摩天众、兜率陀天众、化乐天众、
他化自在天众、魔众、梵众,乃至阿迦尼咤天众中,各随其类而为现形;又应以
声闻身得度者现声闻形;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现辟支佛形;应以菩萨身得度者
现菩萨形;应以如来身得度者现如来形。佛子,菩萨如是于一切不可说佛国土中
随诸众生信乐差别如是如是而为现身。
  己三、明智正觉世间自在行
  佛子,此菩萨远离一切身想分别,住于平等。
  此菩萨知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
法身、虚空身。
  此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能以众生身作自身,亦作国土身、业报身,乃至
虚空身。又知诸众生心之所乐,能以国土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业报身,乃至
虚空身。又知诸众生心之所乐,能以业报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国土身,乃至
虚空身。又知众生心之所乐,能以自身作众生身、国土身,乃至虚空身。随诸众
生所乐不同,则于此身现如是形。
  此菩萨知众生集业身、报身、烦恼身、色身、无色身,
  又知国土身小相、大相、无量相、染相、净相、广相、倒住相、正住相、普入相、
方网差别相。知业报身假名差别;知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假名差别;知如来
身有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
身;知智身善思量相、如实决择相、果行所摄相、世间出世间差别相、三乘差别相
共相、不共相、出离相、非出离相、学相、无学相;知法身平等相、不坏相、随时随
俗假名差别相、众生非众生法差别相、佛法圣僧法差别相;知虚空身无量相、周
遍相、无形相、无异相、无边相、显现色身相。
  戊五、自在分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身智已,得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业自在,生自
在,愿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戊六、大胜分(分三)
  己一、智大
  得此十自在故,则为不思议智者、无量智者、广大智者、无能坏智者。
  己二、业大
  此菩萨如是入已,如是成就已,得毕竟无过失身业,无过失语业,无过失
意业,身语意业随智慧行,般若波罗蜜增上,大悲为首,方便善巧,善能分别,
善起大愿,佛力所护,常勤修习利众生智,普住无边差别世界。佛子,举要言之
菩萨住此不动地,身语意业诸有所作,皆能积习一切佛法。
  己三、彼二所住功德大
  佛子,菩萨住此地,得善住深心力,一切烦恼不行故;得善住胜心力,不
离子道故;得善住大悲力,不舍利益众生故;得善住大慈力,救护一切世间故;
得善住陀罗尼力,不忘于法故;得善住辩才力,善观察分别一切法故;得善住
神通力,普往无边世界故;得善住大愿力,不舍一切菩萨所作故;得善住波罗
蜜力,成就一切佛法故;得如来护念力,一切种一切智智现前故。此菩萨得如是
智力,能现一切诸所作事,于诸事中无有过咎。
  戊七、释名(分二)
  己一、地释名
  佛子,此菩萨智地,名为不动地,无能沮坏故;名为不退转地,智慧无退
故;名为难得地,一切世间无能测故;名为童真地,离一切过失故;名为生地 ,
随乐自在故;名为成地,更无所作故;名为究竟地,智慧决定故;名为变化地 ,
随愿成就故;名为力持地,他不能动故;名为无功用地,先已成就故。
  己二、智者释名(分三)
  庚一、牒前为因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智慧。
  庚二、就人显
  入佛境界,佛功德照,顺佛威仪,佛境现前。
  庚三、别显(分三)
  辛一、一句不动
  常为如来之所护念,梵释四王、金刚力士常随侍卫。恒不舍离诸大三昧,能
现无量诸身差别,于一一身有大势力,报得神通三昧自在,随有可化众生之处
示成正觉。
  辛二、一体不动
  佛子,菩萨如是入大乘会,获大神通,放大光明,入无碍法界,知世界差
别,示现一切诸大功德,随意自在,善能通达前际后际,普伏一切魔邪之道,
深入如来所行境界。
  辛三、总结所在
  于无量国土修菩萨行,以能获得不退转法,是故说名住不动地。
  丁二、位果(分三)
  戊一、调柔果
  佛子,菩萨住此不动地已,以三昧力常得现见无量诸佛,恒不舍离承事供
养。此菩萨于一一劫、一一世界见无量百佛、无量千佛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佛
恭敬尊重,承事供养,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于诸佛所得于如来甚深法藏,受世界
差别等无量法明,若有问难世界差别如是等事无能屈者。如是经于无量百劫、无
量千劫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增明净。譬如真金治作宝冠,置阎
浮提主圣王顶上,一切臣民诸庄严具无与等者。
  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一切二乘乃至第七地菩萨所有善根无能及者。
以住此地大智光明普灭众生烦恼黑暗,善能开阐智慧门故。佛子,譬如千世界主
大梵天王,能普运慈心普放光明满千世界,此地菩萨亦复如是,能放光明照百
万佛刹微尘数世界,令诸众生灭烦恼火而得清凉。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愿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是名
略说诸菩萨摩诃萨第八不动地,若广说者,经无量劫不可穷尽。
  戊二、摄报果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最胜自在,善说诸
义,能与声闻、辟支佛、诸菩萨波罗蜜道,若有问难世界差别无能退屈。布施、爱
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一切种一切智智。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萨若以发
起大精进力,于一念顷得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百万三千大
千世界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
  戊三、愿智果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丙三、重颂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七地修治方便慧,善集助道大愿力。
  复得人尊所摄持,为求胜智登八住。
  功德成就恒慈悯,智慧广大等虚空。
  闻法能生决定力,是则寂灭无生忍。
  知法无生无起相,无成无坏无尽转。
  离有平等绝分别,超诸心行如空住。
  成就是忍超戏论,甚深不动恒寂灭。
  一切世间无能知,心相取着悉皆离。
  住于此地不分别,譬如比丘入灭定。
  如梦度河觉则无,如生梵天绝下欲。
  以本愿力蒙劝导,叹其忍胜与灌顶。
  语言我等众佛法,汝今未获当勤进。
  汝虽已灭烦恼火,世间惑焰犹炽然。
  当念本愿度众生,悉使修因趣解脱。
  法性其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
  不以此故为世尊,但以甚深无碍智。
  如是人天所应供,与此智慧令观察。
  无边佛法悉得成,一念超过曩众行。
  菩萨住兹妙智地,则获广大神通力。
  一念分身遍十方,如船入海因风济。
  心无功用任智力,悉知国土成坏住。
  诸界种种各殊异,小大无量皆能了。
  三千世界四大种,六趣众生身各别。
  及以众宝微尘数,以智观察悉无余。
  菩萨能知一切身,为化众生同彼形。
  国土无量种种别,悉为现形无不遍。
  譬如日月住虚空,一切水中皆现影。
  住于法界无所动,随心现影亦复然。
  随其心乐各不同,一切众中皆现身。
  声闻独觉与菩萨,及以佛身靡不现。
  众生国土业报身,种种圣人智法身。
  虚空身相皆平等,普为众生而示作。
  十种圣智普观察,复顺慈悲作众业。
  所有佛法皆成就,持戒不动如须弥。
  十力成就不动摇,一切魔众无能转。
  诸佛护念天王礼,密迹金刚恒侍卫。
  此地功德无边际,千万亿劫说不尽。
  复以供佛善益明,如王顶上庄严具。
  菩萨住此第八地,多作梵王千界主。
  演说三乘无有穷,慈光普照除众惑。
  一念所获诸三昧,百万世界微尘等。
  诸所作事悉亦然,愿力示现复过是。
  菩萨第八不动地,我为汝等已略说。
  若欲次第广分别,经于亿劫不能尽。
  第九,善慧地导读
  善慧地的菩萨能如实了知:众生心、诸烦恼、诸业、根器、诸解、诸性(种姓)、
诸欲(由种姓不同而生起的愿求)、诸随眠(烦恼)、受生、习气(种子的别名,有生起
果报、业用的功能)、定等种种相。得这些如实知的智慧,名为得菩萨无碍解慧,
菩萨善于利用这些智慧来宣说正法,所以此地名善慧地。第九地的菩萨已能自在
的,拥有八地前菩萨所没有的智慧和善巧方便,所以《解深密经》说第九地对治
于一切种善巧言辞不得自在障。
  这地的菩萨不但能善于宣说大乘教,更能善于宣说声闻乘法、独觉乘法、如
来地法,令不同根器的众生,各随其类分别得到解脱。《成唯识论》说此地菩萨
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妙法。四无碍解是指四种自在无滞的智慧:法
无碍解、义无碍解、辞无碍解、辩无碍解四种。
  法无碍解是指菩萨能无碍地了知一切度生方便的智慧。义无碍解是指菩萨能
无碍地了知一切事所诠表的义理的智慧。辞无碍解指菩萨能无碍地了知各种语言
说法利生的智慧。辩无碍解指菩萨能无碍地宣扬正理,善说无碍的智慧。
  菩萨在此地作大法师,运用他的无碍智,善巧说法,又得总持无量佛法而
不会忘失。此菩萨更能以一音向无量不同语言背景的众生对机宣说佛法,而众生
一一得到了解。菩萨又能听取无量不同语言背景的众生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令众
生满意、明了的解释。
  菩萨在此地主修力波罗蜜,常在定中,恒见诸佛。《现观庄严论》另列举十
二种修治:
  (一)圆满九种波罗蜜,成办无边大愿。
  (二)了知一切有情语言差别。
  (三)说法辩才无尽。
  (四)入无过失及受人尊敬的妇人胎。
  (五)生于殊胜种族的家庭。
  (六)生于高贵姓氏的家庭。
  (七)母等七族圆满。
  (八)眷属圆满。
  (九)帝释、人王称赞而生。
  (十)由诸佛及净居天人劝令出家。
  (十一)成正觉于大树下,使该树成为大菩提树。
  (十二)圆满十力等一切功德。
  此地菩萨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为一切菩萨及声闻、缘觉等说各种波
罗蜜行。
  【经文】
  乙九、善慧地(分三)
  丙一、赞请
  说此菩萨八地时,如来现大神通力,
  震动十方诸国土,无量亿数难思议。
  一切知见无上尊,其身普放大光明,
  照耀彼诸无量土,悉使众生获安乐。
  菩萨无量百千亿,俱时踊在虚空住。
  以过诸天上妙供,供养说中最胜者。
  大自在王自在天,悉共同心喜无量,
  各以种种众供具,供养甚深功德海。
  复有天女千万亿,身心欢喜悉充遍,
  各奏乐音无量种,供养人中大导师。
  是时众乐同时奏,百千万亿无量别,
  悉以善逝威神力,演出妙音而赞叹:
  寂静调柔无垢害,随所入地善修习,
  心如虚空诣十方,广说佛道悟群生。
  天上人间一切处,悉现无等妙庄严,
  以从如来功德生,令其见者乐佛智。
  不离一刹诣众土,如月普现照世间,
  音声心念悉皆灭,譬犹谷响无不应。
  若有众生心下劣,为彼演说声闻行;
  若心明利乐辟支,则为彼说中乘道。
  若有慈悲乐饶益,为说菩萨所行事;
  若有最胜智慧心,则示如来无上法。
  譬如幻师作众事,种种形相皆非实;
  菩萨幻智亦如是,虽现一切离有无。
  如是美音十万种,歌赞佛已默然住;
  解脱月言今众净,愿说九地所行道。
  丙二、正说(分二)
  丁一、地行(分四)
  戊一、法师方便成就(分三)
  己一、牒前起后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无量智思量
观察。
  己二、正显方便
  欲更求转胜寂灭解脱,复修习如来智慧,入如来秘密法,观察不思议大智
性,净诸陀罗尼三昧门,具广大神通,入差别世界,修力无畏不共法,随诸佛
转法轮,不舍大悲本愿力。
  己三、结行入地
  得入菩萨第九善慧地。
  戊二、智成就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善慧地,如实知善不善无记法行,有漏无漏法行,
世间出世间法行,思议不思议法行,定不定法行,声闻独觉法行,菩萨行法行,
如来地法行,有为法行,无为法行。
  戊三、入行成就(分三)
  己一、总标章门
  此菩萨以如是智慧,如实知众生心稠林、烦恼稠林、业稠林、根稠林、解稠林
性稠林、乐欲稠林、随眠稠林、受生稠林、习气相续稠林、三聚差别稠林。
  己二、依章广释(分九)
  庚一、心稠林
  此菩萨如实知众生心种种相。所谓杂起相、速转相、坏不坏相、无形质相、无
边际相、清净相、垢无垢相、缚不缚相、幻所作相,随诸趣生相,如是百千万亿乃
至无量皆如实知。
  庚二、烦恼稠林
  又知诸烦恼种种相。所谓久远随行相,无边引起相,俱生不舍相,眠起一义
相,与心相应不相应相,随趣受生而住相,三界差别相,爱见痴慢如箭深入过
患相,三业因缘不绝相,略说乃至八万四千皆如实知。
  庚三、业稠林
  又知诸业种种相。所谓善不善无记相,有表示无表示相,与心同生不离相,
因自性刹那坏而次第集果不失相,有报无报相,受黑黑(熏熏???)等众报
相,如田无量相,凡圣差别相,现受生受后受相,乘非乘定不定相,略说乃至
八万四千皆如实知。
  庚四、根稠林
  又知诸根软中胜相,先际后际差别无差别相,上中下相,烦恼俱生不相离
相,乘非乘定不定相,淳熟调柔相,随根网轻转坏相,增上无能坏相,退不退
差别相,远随共生不同相,略说乃至八万四千皆如实知。
  庚五、例三稠林
  又知诸解软中上,诸性软中上,乐欲软中上,皆略说乃至八万四千。
  庚六、随眠稠林
  又知诸随眠种种相。所谓与深心共生相,与心共生相,心相应不相应差别相
久远随行相,无始不拔相,与一切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神通相违相,三界相
续受生系缚相,令无边心相续现起相,开诸处门相,坚实难治相,地处成就不
成就相,唯以圣道拔出相。
  庚七、受生稠林
  又知受生种种相。所谓随业受生相,六趣差别相,有色无色差别相,有想无
想差别相,业为田、爱水润、无明暗覆、识为种子、生后有芽相,名色俱生不相离
相,痴爱希求续有相,欲受欲生无始乐着相,妄谓出三界贪求相。
  庚八、习气稠林
  又知习气种种相。所谓行不行差别相,随趣熏习相,随众生行熏习相,随业
烦恼熏习相,善不善无记熏习相,随入后有熏习相,次第熏习相,不断烦恼远
行不舍熏习相,实非实熏习相,见闻亲近声闻独觉菩萨如来熏习相。
  庚九、三聚稠林
  又知众生正定邪定不定相。所谓正见正定相,邪见邪定相,二俱不定相,五
逆邪定相,五根正定相,二俱不定相,八邪邪定相,正性正定相,更不作二俱
离不定相,深着邪法邪定相,习行圣道正定相,二俱舍不定相。
  己三、总结安住
  佛子,菩萨随顺如是智慧,名住善慧地。
  戊四、说成就(分二)
  己一、牒前总显
  住此地已,了知众生诸行差别,教化调伏令得解脱。
  己二、广显说成(分三)
  庚一、智成就
  佛子,此菩萨善能演说声闻乘法、独觉乘法、菩萨乘法、如来地法:一切行
处,智随行故。能随众生根性欲解,所行有异,诸聚差别,亦随受生烦恼眠缚,
诸业习气而为说法,令生信解,增益智慧,各于其乘而得解脱。
  庚二、口业成就(分二)
  辛一、总明具说之德
  佛子,菩萨住此善慧地,作大法师,具法师行,善能守护如来法藏。
  辛二、正明口业成就(分二)
  壬一、略明
  以无量善巧智起四无碍辩,用菩萨言辞而演说法。此菩萨常随四无碍智转,
无暂舍离。何等为四?所谓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
  壬二、广显(分十)
  癸一、自相
  此菩萨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相,义无碍智知诸法别相,辞无碍智无错谬说 ,
乐说无碍智无断尽说。
  癸二、同相
  复次,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性,义无碍智知诸法生灭,辞无碍智安立一切
法不断说,乐说无碍智随所安立不可坏无边说。
  癸三、行相
  复次,以法无碍智知现在法差别,义无碍智知过去未来法差别,辞无碍智
于去来今法无错谬说,乐说无碍智于一一世无边法明了说。
  癸四、说相
  复次,以法无碍智知法差别,义无碍智知义差别,辞无碍智随其言音说,
乐说无碍智随其心乐说。
  癸五、智相
  复次,法无碍智以法智知差别不异,义无碍智以比智知差别如实,辞无碍
智以世智差别说,乐说无碍智以第一义智善巧说。
  癸六、无我慢相
  复次,法无碍智知诸法一相不坏,义无碍智知蕴界处谛缘起善巧,辞无碍
智以一切世间易解了美妙音声文字说,乐说无碍智以转胜无边法明说。
  癸七、大小乘相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乘平等性,义无碍智知诸乘差别性,辞无碍智说一切
乘无差别,乐说无碍智说一一乘无边法。
  癸八、菩萨地相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菩萨行、智行、法行、智随证,义无碍智知十地分位
义差别,辞无碍智说地道无差别相,乐说无碍智说一一地无边行相。
  癸九、如来地相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如来一念成正觉,义无碍智知种种时、种种处等各差
别,辞无碍智说成正觉差别,乐说无碍智于一一句法无量劫说不尽。
  癸十、作住持相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如来语、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大慈大悲、辩才、方便、
转法轮、一切智智随证,义无碍智知如来随八万四千众生心行根解差别音声,辞
无碍智随一切众生行以如来音声差别说,乐说无碍智随众生信解以如来智清净
行圆满说。
  庚三、法师自在成就(分二)
  辛一、牒前标后
  佛子,菩萨住第九地,得如是善巧无碍智,得如来妙法藏,作大法师。
  辛二、正显成就(分四)
  壬一、持成就
  得义陀罗尼,法陀罗尼,智陀罗尼,光照陀罗尼,善慧陀罗尼,众财陀罗
尼,威德陀罗尼,无碍门陀罗尼,无边际陀罗尼,种种义陀罗尼。如是等百万阿
僧祗陀罗尼门皆得圆满,以百万阿僧祗善巧音声辩才门而演说法。此菩萨得如是
百万阿僧祗陀罗尼门已,于无量佛所一一佛前,悉以如是百万阿僧祗陀罗尼门
听闻正法,闻已不忘,以无量差别门为他演说。
  壬二、说成就
  此菩萨初见于佛,头顶礼敬,即于佛所得无量法门。此所得法门,非彼闻持
诸大声闻于百千劫所能领受。此菩萨得如是陀罗尼,如是无碍智,坐于法座而说
于法,大千世界满中众生随其心乐差别为说,唯除诸佛及受职菩萨,其余众会
威德光明无能与比。此菩萨处于法座,欲以一音令诸大众皆得解了,即得解了。
或时欲以种种音声令诸大众皆得开悟,或时心欲放大光明演说法门,或时心欲
于其身上一一毛孔皆演法音,或时心欲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形无形物皆
悉演出妙法言音,或时心欲发一言音周遍法界悉令解了,或时心欲一切言音皆
作法音恒住不灭,或时心欲一切世界箫笛钟鼓及以歌咏一切乐声皆演法音,或
时心欲于一字中一切法句言音差别皆悉具足,或时心欲令不可说无量世界地水
火风四大聚中所有微尘,一一尘中皆悉演出不可说法门,如是所念一切随心,
无不得者。
  壬三、问答成就
  佛子,此菩萨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咸至其前,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
兴问难。一一问难各各不同,菩萨于一念顷悉能领受,仍以一音普为解释,令随
心乐各得欢喜,如是乃至不可说世界所有众生,一刹那间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
兴问难,一一问难各各不同,菩萨于一念顷悉能领受,亦以一音普为解释,各
随心乐令得欢喜。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满中众生,菩萨皆能随其心乐随根随解
而为说法,承佛神力广作佛事,普为一切作所依怙。
  壬四、受持成就
  佛子,此菩萨复更精进成就智明,假使一毛端处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诸佛
众会,一一众会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众生,一一众生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性、欲
彼诸佛随其性欲各与法门,如一毛端处,一切法界处悉亦如是。如是所说无量法
门,菩萨于一念中悉能领受,无有忘失。
  丁二、位果
  佛子,菩萨住此第九地,昼夜专勤,更无余念,唯入佛境界亲近如来。入诸
菩萨甚深解脱,常在三昧,恒见诸佛,未曾舍离,一一劫中见无量佛、无量百佛
无量千佛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养。干诸佛所种种问难,
得说法陀罗尼,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譬如真金,善巧金师用作宝冠,转轮圣王以严其首,四天下内一切小王及
诸臣民诸庄严具无与等者,此第九地菩萨善根亦复如是,一切声闻、辟支佛及下
地菩萨所有善根无能与等。佛子,譬如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身出光明,二千世界
中幽远之处悉能照耀除其黑暗,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能出光明照众生
心,烦恼黑暗皆令息灭。此菩萨十波罗蜜中,力波罗蜜最胜,余波罗蜜非不修行
但随力随分。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九善慧地,若广说者,于无量劫亦不
能尽。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善能统理自在饶益,
能为一切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分别演说波罗蜜行,随众生心所有问难无能屈者。布
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一切种一切智
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萨若发
勤精进,于一念顷得百万阿僧祗国土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百万阿僧祗国土微
尘数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
劫不能数知。
  丙三、重颂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无量智力善观察,最上微妙世难知,
  普入如来秘密处,利益众生入九地;
  总持三昧皆自在,获大神通入众刹,
  力智无畏不共法,愿力悲心入九地。
  住于此地持法藏,了善不善及无记,
  有漏无漏世出世,思不思议悉善知。
  若法决定不决定,三乘所作悉观察,
  有为无为行差别,如是而知入世间。
  若欲知诸众生心,则能以智如实知。
  种种速转坏非坏,无质无边等众相。
  烦恼无边恒共伴,眠起一义续诸趣。
  业性种种各差别,因坏果集皆能了。
  诸根种种下中上,先后际等无量别。
  解性乐欲亦复然,八万四千靡不知。
  众生惑见恒随缚,无始稠林未除剪。
  与志共俱心并生,常相羁系不断绝。
  但唯妄想非实物,不离于心无处所。
  禅定境排仍退转,金刚道灭方毕竟。
  六趣受生各差别,业田爱润无明覆。
  识为种子名色芽,三界无始恒相续。
  惑业心习生诸趣,若离于此不复生。
  众生悉在三聚中,或溺于见或行道。
  住于此地善观察,随其心乐及根解。
  悉以无碍妙辩才,如其所应差别说。
  处于法座如师子,亦如牛王宝山王。
  又如龙王布密云,注甘露雨充大海。
  善知法性及奥义,随顺言辞能辩说。
  总持百万阿僧祗,譬如大海受众雨。
  总持三昧皆清净,能于一念见多佛。
  一一佛所皆闻法,复以妙音而演畅。
  若欲三千大千界,教化一切诸群生。
  如云广布无不及,随其根欲悉令喜。
  毛端佛众无有数,众生心乐亦无极。
  悉应其心与法门,一切法界皆如是。
  菩萨勤加精进力,复获功德转增胜。
  闻持尔所诸法门,如地能持一切种。
  十方无量诸众生,咸来亲近会中坐。
  一念随心各问难,一音普对悉充足。
  住于此地为法王,随机诲诱无厌倦。
  日夜见佛未曾舍,入深寂灭智解脱。
  供养诸佛善益明,如王顶上妙宝冠。
  复使众生烦恼灭,譬如梵王光普照。
  住此多作大梵王,以三乘法化众生。
  所行善业普饶益,乃至当成一切智。
  一念所入诸三昧,阿僧祗刹微尘数。
  见佛说法亦复然,愿力所作复过此。
  此是第九善慧地,大智菩萨所行处。
  甚深微妙难可见,我为佛子已宣说。
  第十,法云地导读
  法云地是菩萨修行成佛前最后的一地。住在第十地的菩萨,成就和圆满诸菩
萨道,完成菩提加行。这地的菩萨有如天上大云,准备为无量众生降大法雨,灭
除众生一切烦恼火焰,使大地上种种有如稼穑一样的善根,生长成熟,所以称
为法云地。
  这地菩萨主要修行智波罗蜜,又能随意进入一切如来广大无边的智慧,得
大解脱,成就无量无边三昧门、总持门及神通门。这地的菩萨智慧光明无量,照
耀世间,令众生得到清凉。由于这一地是菩萨修行成佛前最后的一地,所以
(???)《现观庄严论》并没有说出本地修治,只说这地的本质:超过九地的智
慧。
《解深密经》说第十地的菩萨要对治不得圆满法身证得障。得到圆满法身证得
即能成佛。
  这地的菩萨受持大智职位,为诸佛智水灌顶,具足如来十力。这一地的菩萨
集合初地至九地所修的福德、智慧,趣向佛果,得到诸佛如来的灌顶,是为受职
受职后,即得各种三昧:离垢(清净、平等、离烦恼)、入法界差别(如实观察万事
万法相状的分别)、庄严道场 (为成佛道作出准备)、一切种华光(种种有如花一样
能作庄严道场的智慧光明)、海藏、海印(佛智如大海一样,澄寂不动,印现万象)
乃至百万阿僧祗三昧。得到这些三昧后,以大宝莲花作为宝座,象征着菩萨快要
成等正觉。菩萨从此开始,能行无量难行之行,增长无量智慧功德。菩萨自此之
后得入一切诸佛的广大智慧,得到大解脱,有大神通,于一念中能现出无量佛
土于自己一身之中。
  这地菩萨多作摩醯首罗天(大自在天)王,自在教授众生乃至一切菩萨波罗
蜜行。大自在天本为婆罗门教的主神湿婆,自许为一切万物的主宰者。但是这个
天王进入佛教后,即成为佛教的护法神,领导众生,并能善导众生入于佛智。
  十地菩萨各地修行虽然程度高低不同,所得功德亦有分别,但成就众生、求
取佛的一切种智的目的则是一致的。佛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法、了达诸法实
相、了达诸法行类差别,是十地菩萨共同求取的智慧;佛教以各种方便,普度一
切众生从这个烦恼生死流转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是十地菩萨所修
行的,也是本经所要说明的主旨。
  【经文】
  乙十、法云地(分三)
  丙一、赞请
  净居天众那由他,闻此地中诸胜行。
  空中踊跃心欢喜,悉共虔诚供养佛。
  不可思议菩萨众,亦在空中大欢喜。
  俱然最上悦意香,普熏众会令清净。
  自在天王与天众,无量亿数在虚空。
  普散天衣供养佛,百千万种缤纷下。
  天诸采女无有量,靡不欢欣供养佛。
  各奏种种妙乐音,悉以此言而赞叹:
  佛身安坐一国土,一切世界悉现身。
  身相端严无量亿,法界广大悉充满。
  于一毛孔放光明,普灭世间烦恼暗。
  国土微尘可知数,此光明数不可测。
  或见如来具众相,转于无上正法轮。
  或见游行诸佛刹,或见寂然安不动;
  或现住于兜率宫,或现下生入母胎。
  或示住胎或出胎,悉令无量国中见。
  或现出家修世道,或现道场成正觉。
  或现说法或涅槃,普使十方无不睹。
  譬如幻师知幻术,在于大众多所作。
  如来智慧亦复然,于世间中普现身。
  佛住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
  而于第一实义中,示现种种所行事。
  所作利益众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
  相与无相无差别,入于究竟皆无相。
  若有欲得如来智,应离一切妄分别。
  有无通达皆平等,疾作人天大导师。
  无量无边天女众,种种言音称赞已。
  身心寂静共安乐,瞻仰如来默然住。
  实时菩萨解脱月,知诸众会咸寂静。
  向金刚藏而请言:大无畏者真佛子。
  从第九地入十地,所有功德诸行相。
  及以神通变化事,愿聪慧者为宣说。
  丙二、正说(分八)
  丁一、方便作满足地分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从初地乃至第九地,
以如是无量智慧观察觉了已,善思惟修习,善满足白法,集无边助道法,增长
大福德智慧,广行大悲,知世界差别,入众生界稠林,入如来所行处,随顺如
来寂灭行,常观察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名为得一切种一切智智受职位。
  丁二、得三味分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入受职地已,即得菩萨离垢三昧,入法界差
别三昧,庄严道场三昧,一切种华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虚空界广大
三昧,观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现前三昧。如是等百
万阿僧祗三昧皆现在前。菩萨于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
昧所作差别。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胜职位。
  丁三、受位分(分四)
  戊一、法(分六)
  己一、随何等座
  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其华广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
界,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超过一切世间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诸法如幻性
众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诸天处之所能有。毗琉璃摩尼宝为茎,栴檀王
为台,玛瑙为髻,阎浮檀金为叶,其华常有无量光明,众宝为藏。宝网弥覆,十
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以为眷属。
  己二、随何等身
  尔时,菩萨坐此华座,身相大小,正相称可。
  己三、随何眷属
  无量菩萨以为眷属,各坐其余莲华之上,周匝围绕,一一各得百万三昧,
向大菩萨一心瞻仰。
  己四、随何等相
  佛子,此大菩萨并其眷属坐华座时,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满十方法界,
一切世界咸悉震动,恶趣休息国土严净,同行菩萨靡不来集,人天音乐同时发
声,所有众生悉得安乐。以不思议供养之具供一切佛,诸佛众会悉皆显现。
  己五、随何出处
  佛子,此菩萨坐彼大莲华座时,于两足下放百万阿僧祗光明,普照十方诸
大地狱,灭众生苦;于膝轮中放百万阿僧祗光明,普照十方诸畜生趣,灭众生
苦;于两脐 (???)[齋-示+(二/月)]轮放百万阿僧祗光明,普照十方阎罗王界,
灭众生苦;从左右胁放百万阿僧祗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人趣,灭众生苦;从两
手中放百万阿僧祗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诸天及阿修罗所有宫殿;从两肩上放百
万阿僧祗光明,普照十方一切声闻;从其项背放百万阿僧祗光明,普照十方辟
支佛身;从其面门放百万阿僧祗光明,普照十方初始发心,乃至九地诸菩萨身;
从两眉间放百万阿僧祗光明,普照十方受职菩萨,令魔宫殿悉皆不现;从其顶
上放百万阿僧祗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道场众
会。
  右绕十匝住处空中成光明网,名炽然光明,发起种种诸供养事供养于佛。余
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九地,所有供养而比于此,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
能及。其光明网普于十方一一如来众会之前,雨众妙香,华鬘衣服,幢幡宝盖,
诸摩尼等庄严之具以为供养。皆从出世善根所生,超过一切世间境界。若有众生
见知此者,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佛子,此大光明作于如是供养事
毕,复绕十方一切世界一一诸佛道场众会,经十匝已,从诸如来足下而入。尔时
诸佛及诸菩萨知某世界中某菩萨摩诃萨能行如是广大之利到受职位。
  佛子,是时十方无量无边乃至九地诸菩萨众皆来围绕,恭敬供养,一心观
察。正观察时,其诸菩萨即各获得十千三昧。
  当尔之时,十方所有受职菩萨皆于金刚庄严臆德相中出大光明,名能坏魔
怨,百万阿僧祗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现于无量神通变化,作是事已而来入
此菩萨摩诃萨金刚庄严臆德相中,其光入已,令此菩萨所有智慧势力增长过百
千倍。
  己六、随所得位
  尔时,十方一切诸佛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名增益一切智神通。无数光明以为
眷属,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右绕十匝,示现如来广大自在,开悟无量百千亿那
由他诸菩萨众。周遍震动一切佛刹,灭除一切诸恶道苦,隐蔽一切诸魔宫殿,示
一切佛得菩提处道场众会庄严威德。如是普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世界已而来至此
菩萨会上,周匝右绕示现种种庄严之事。现是事已,从大菩萨顶上而入,其眷属
光明亦各入彼诸菩萨顶。当尔之时,此菩萨得先所未得百万三昧,名为已得受职
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堕在佛数。
  戊二、喻
  佛子,如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其转轮王令此太子坐
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幔,建大幢幡,然香散华,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
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堕在灌顶刹利王数,即能具
足行十善道,亦得名为转轮圣王。
  戊三、合
  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受职,具足如来十种力故,
堕在佛数。
  戊四、总结
  佛子,是名菩萨受大智职。菩萨以此大智职故,能行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难
行之行,增长无量智慧功德,名为安住法云地。
  丁四、入大尽(分三)
  戊一、智大(分二)
  己一、别明(分七)
  庚一、集智大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法云地,如实知欲界集,色界集,无色界集,世界
集,法界集,有为界集,无为界集,众生界集,识界集,虚空界集,涅槃界集。
此菩萨如实知诸见烦恼行集,知世界成坏集,知声闻行集,辟支佛行集,菩萨
行集,如来力无所畏色身法身集,一切种一切智智集,示得菩提转法轮集,入
一切法分别决定智集。举要言之:以一切智知一切集。
  庚二、应化智大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如是上上觉慧,如实知众生业化,烦恼化,诸见化,
世界化,法界化,声闻化,辟支佛化,菩萨化,如来化,一切分别无分别化,
如是等皆如实知。
  庚三、加持智大
  又如实知佛持、法持、僧持、业持、烦恼持、时持、愿持、供养持、行持、劫持、
智持,如是等皆如实知。
  庚四、微细智大
  又如实知诸佛如来入微细智、所谓修行微细智、命终微细智、受生微细智、出
家微细智、现神通微细智、成正觉微细智、转法轮微细智、住寿命微细智、般涅榘
微细智、教法住微细智,如是等皆如实知。
  庚五、密处智大
  又入如来秘密处,所谓身秘密、语秘密、心秘密、时非时思量秘密、授菩萨记
秘密、摄众生秘密、种种乘秘密、一切众生根行差别秘密、业所作秘密、得菩提行
秘密,如是等皆如实知。
  庚六、入劫智大
  又知诸佛所有入劫智,所谓一劫入阿僧劫,阿僧祗劫入一劫;有数劫入无
数劫,无数劫入有数劫;一念入劫,劫入一念;劫入非劫,非劫入劫;有佛劫
入无佛劫,无佛劫入有佛劫;过去未来劫入现在劫,现在劫入过去未来劫;过
去劫入未来劫,未来劫入过去劫;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如是等皆如实知。
  庚七、入道智大
  又知如来诸所入智,所谓入毛道智,入微尘智,入国土身正觉智,入众生
身正觉智,入众生心正觉智,入众生行正觉智,入随顺一切处正觉智,入示现
遍行智,入示现顺行智,入示现逆行智,入示现思议不思议世间了知不了知行
智,入示现声闻智、辟支佛智、菩萨行如来行智。
  己二、总结
  佛子,一切诸佛所有智慧,广大无量,此地菩萨皆能得入。
  戊二、解脱大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即得菩萨不思议解脱,无障碍解脱,净观察解
脱,普照明解脱,如来藏解脱,随顺无碍轮解脱,通达三世解脱,法界藏解脱,
光明轮解脱,无余境界解脱,此十为首,有无量百千阿僧祗解脱门,皆于此第
十地中得。
  戊三、总例余三(三昧大、陀罗尼大、神通大)
  如是乃至无量百千阿僧祗三昧门,无量百千阿僧祗陀罗尼门,无量百千阿
僧祗神通门,皆悉成就。
  丁五、释名分(分三)
  戊一、明能受如末大法云雨(分二)
  己一、总明能受之德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通达如是智慧,随顺无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
  己二、别显受法之相(分三)
  庚一、总显受多
  十方无量诸佛,所有无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于一念顷皆能安、能受、
能摄、能持。譬如娑伽罗龙王所注大雨,唯除大海,除一切处皆不能安、不能受、
不能摄、不能持。如来秘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复如是,唯除第十地菩
萨,余一切众生、声闻、独觉乃至第九地菩萨,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摄、不能
持。
  庚二、历数显多
  佛子,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一大龙王所注大雨,若二、若三乃
至无量诸龙王雨,于一念间一时注下,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何以故?以是
无量广大器故。住法云地菩萨亦复如是,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一佛法明、法照、
法雨,若二、若三乃至无量,于一念顷一时演说,悉亦如是。是故,此地名为法
云。
  庚三、问答显多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此地菩萨于一念间能于几如来所安、受、摄、持大法
明、大法照、大法雨?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不可以算数能知,我当为汝说其譬喻。佛子,譬如十
方,各有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其世界中一一众生皆得闻持
陀罗尼,为佛侍者,声闻众中多闻第一,如金刚莲华上佛所大胜比丘。然一众生
所受之法,余不重受。佛子,于汝意云何,此诸众生所受之法,为有量耶?为无
量耶?
解脱月菩萨言:其数甚多,无量无边。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我为汝说,令汝得解。佛子,此法云地菩萨,于一佛
所,一念之顷所安、所受、所摄、所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三世法藏,前尔
所世界一切众生所闻持法,于此百分不及一乃至譬喻亦不能及,如一佛所,如
是十方如前所说尔所世界微尘数佛,复过此数无量无边,于彼一一诸如来所,
所有法明、法照、法雨,三世法藏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戊二、注雨灭惑
  佛子,此地菩萨以自愿力起大悲云,震大法雷,通明无畏以为电光,福德
智慧而为密云。现种种身周旋往返,于一念顷普遍十方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
国土演说大法摧伏魔怨。复过此数,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随诸
众生心之所乐注甘露雨,灭除一切众惑尘焰。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戊三、注雨生善
  佛子,此地菩萨于一世界,从兜率天下乃至涅槃,随所应度众生心而现佛
事。若二若三乃至如上微尘数国土,复过于此,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
数国土,皆亦如是。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丁六、神通力有上无上分(分二)
  戊一、正显神通(分二)
  己一、别明(分三)
  庚一、依内
  佛子,此地菩萨智慧明达,神通自在。
  庚二、依外
  随其心念,能以狭世界作广世界,广世界作狭世界;垢世界作净世界,净
世界作垢世界;乱住、次住、倒住、正住,如是无量一切世界皆能互作。或随心念
于一尘中置一世界须弥卢等一切山川,尘相如故,世界不减。或复于一微尘之中
置二置三,乃至不可说世界须弥卢等一切山川而彼微尘体相如本,于中世界悉
得明现。或随心念,于一世界中示现二世界庄严乃至不可说世界庄严。或于一世
界庄严中示现二世界乃至不可说世界。或随心念,以不可说世界中众生置一世界
或随心念,以一世界中众生置不可说世界而于众生无所娆害。或随心念,于一毛
孔示现一切佛境界庄严之事。
  庚三、作住持相
  或随心念,于一念中示现不可说世界微尘数身,一一身示现如是微尘数手,
一一手各执恒河沙数华奁香箧鬘盖幢幡,周遍十方供养于佛;一一身复示现尔
许微尘数头,一一头复现尔许微尘数舌,于念念中周遍十方叹佛功德;或随心
念,于一念间普遍十方示成正觉乃至涅槃及以国土庄严之事,或现其身普遍三
世而于身中有无量诸佛及佛国土庄严之事,世界成坏靡不皆现;或于自身一毛
孔中出一切风,而于众生无所恼害;或随心念,以无边世界为一大海,此海水
中现大莲华,光明严好,遍覆无量无边世界,于中示现大菩提树庄严之事乃至
示成一切种智;或于其身现十方世界一切光明摩尼宝珠,日月、星宿、云电等光
靡不皆现;或以口嘘气,能动十方无量世界而不令众生有惊怖想;或现十方风
灾、火灾及以水灾;或随众生心之所乐,示现色身庄严具足;或于自身示现佛身
或于佛身而现自身;或于佛身现己国土,或于己国土而现佛身。
  己二、总结
  佛子,此法云地,菩萨能现如是及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自在神力。
  戊二、断疑显胜(分二)
  己一、断疑(分二)
  庚一、示神力断疑(分二)
  辛一、问答显神力无上(分二)
  壬一、问
  尔时会中诸菩萨及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护世四王、释提桓因、梵天、
净居、摩醯首罗诸天子等,咸作是念:若菩萨神通智力能如是者,佛复云何?尔
时,解脱月菩萨知诸众会心之所念,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今此大众,闻其
菩萨神通智力,堕在疑网,善哉仁者,为断彼疑,当少示现菩萨神力庄严之事。
  壬二、答(分二)
  癸一、入定现通
  时金刚藏菩萨即入一切佛国土体性三昧。入此三昧时,诸菩萨及一切大众皆
自见身在金刚藏菩萨身内,于中悉见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种种庄严之事,经于亿
劫说不能尽。又于其中见菩提树,其身周围十万三千大千世界,高百万三千大千
世界,枝叶所荫亦复如是,称树形量,有师子座,座上有佛,号一切智通王,
一切大众悉见其佛坐菩提树下师子座上,种种诸相以为庄严,假使亿劫说不能
尽。金刚藏菩萨示现如是大神力已,还令众会各在本处,时诸大众得未曾有,生
奇特想,默然而住,向金刚藏一心瞻仰。
  癸二、问答决择
尔时,解脱月菩萨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今此三昧甚为希有,有大势力,
其名何等?
金刚藏言:此三昧名一切佛国土体性。
又问:此三昧境界云何?
答言:佛子,若菩萨修此三昧,随心所念,能于身中现恒河沙世界微尘数
佛刹,复过此数无量无边。佛子,菩萨住法云地,得如是等无量百千诸大三昧故
此菩萨身、身业,不可测知;语、语业、意、意业、神通自在,观察三世,三昧境
界,智慧境界,游戏一切诸解脱门,变化所作,神力所作,光明所作,略说乃
至举足下足,如是一切诸有所作乃至法王子住善慧地菩萨,皆不能知。佛子,此
法云地菩萨所有境界略说如是,若广说者,假使无量百千阿僧祗劫亦不能尽。
  辛二、问答题神力有上(分二)
  壬一、问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若菩萨神通境界如是,佛神通力,其复云何?
  壬二、答
  金刚藏言:佛子,譬如有人,于四天下取一块土而作是言:为无边世界大
地土多,为此土多?我观汝问亦复如是。如来智慧无边无等,云何而与菩萨比量
复次,佛子,如四天下取少许土,余者无量,此法云地神通智慧于无量劫但说
少分,况如来地?佛子,我今为汝引事为证,令汝得知如来境界。佛子,假使十
方一一方各有无边世界微尘数诸佛国土,一一国土得如是地菩萨充满如甘蔗、竹
苇、稻麻、丛林,彼诸菩萨于百千亿那由他劫修菩萨行所生智慧,比一如来智慧
境界百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能及。
  庚二、说法断疑
  佛子,此菩萨住如是智慧,不异如来身语意业,不舍菩萨诸三昧力,于无
数劫承事供养一切诸佛,一一劫中以一切种供养之具而为供养。一切诸佛神力所
加,智慧光明转更增胜。于法界中所有问难善为解释,百千亿劫无能屈者。佛子
譬如金师,以上妙真金作严身具,大摩尼宝钿厕其间,自在天王身自服戴,其
余天人庄严之具所不能及。
  己二、显胜(分二)
  庚一、正显
  此地菩萨亦复如是,始从初地乃至九地,一切菩萨所有智行皆不能及。
  庚二、位果(分三)
  辛一、调柔果(分五)
  壬一、调柔行
  此地菩萨智慧光明能令众生乃至入于一切智智,余智光明无能如是,佛子,
譬如摩醯首罗天王光明能令众生身心清凉,一切光明所不能及。
  壬二、教智净
  此地菩萨智慧光明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皆得清凉,乃至住于一切智智,一
切声闻辟支佛乃至第九地菩萨智慧光明,悉不能及。
  壬三、胜过自在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已能安住如是智慧,诸佛世尊复更为说三世智,法界
差别智,遍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众生智。举要言之,乃至为说
得一切智智。
  壬四、别地行相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智波罗蜜最为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
  壬五、总结地名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十法云地,若广说者,假使无量阿僧祗劫亦
不能尽。
  辛二、摄报果
  佛子,菩萨住此地多作摩醯首罗天王,于法自在,能授众生声闻独觉一切
菩萨波罗蜜行,于法界中所有问难无能屈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
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辛三、愿智果
  复作是念:我会于一切众生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加精进,
于一念顷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尔所微尘数菩萨
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所谓若修行,若庄严,若信
解,若所作,若身,若语,若光明,若诸根,若神变,若音声,若行处,及至
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丁七、地影分(分四)
  戊一、池喻修行功德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十地行相次第现前,则能趣入一切智智。譬如阿耨达
池出四大河,其河流注遍阎浮提,既无尽竭,复更增长,乃至入海令其充满。佛
子,菩萨亦尔,从菩提心流出善根大愿之水,以四摄法充满众生无有穷尽,复
更增长乃至入于一切智海令其充满。
  戊二、山喻上胜功德
佛子,菩萨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别。如因大地,有十山王。何等为十?所
谓雪山王、香山王、鞞陀黎山王、神仙山王、由乾陀山王、马耳山王、尼民陀罗山王
斫羯罗山王、计都末底山王、须弥卢山王。
佛子,如雪山王,一切药草咸在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欢喜地,亦复
如是,一切世间经书、技艺、文颂、咒术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佛子,如香山王,一切诸香咸集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离垢地,亦复
如是,一切菩萨戒行威仪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佛子,是鞞陀黎山王,纯宝所成,一切众宝咸在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
住发光地,亦复如是,一切世间禅定神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咸在其中,说不
可尽。
佛子,如神仙山王,纯宝所成,五通神仙咸在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
焰慧地,亦复如是,一切道中殊胜智慧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佛子,如由乾陀罗山王,纯宝所成,夜叉大神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
所住难胜地,亦复如是,一切自在如意神通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佛子,如马耳山王,纯宝所成,一切诸果咸在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
现前地,亦复如是,入缘起理声闻果证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如尼民陀罗山王,纯宝所成,大力龙神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远
行地,亦复如是,方便智慧独觉果证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如斫羯罗山王,纯宝所成,诸自在众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不动
地,亦复如是,一切菩萨自在行差别世界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如计都山王,纯宝所成,大威德阿修罗王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
善慧地,亦复如是,一切世间生灭智行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如须弥卢山王,纯宝所成,大威德诸天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法
云地,亦复如是,如来力无畏不共法,一切佛事咸在其中,问答宣说不可穷尽。
佛子,此十宝山王同在大海,差别得名,菩萨十地亦复如是,同在一切智
中,差别得名。
  戊三、大海喻难度能度大果功德
  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种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夺,何等为十?一、次第渐深
二、不受死尸;三、余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无量珍宝;六、无能
至底;七、广大无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过限;十、普受大雨无有盈溢。菩
萨行亦复如是,以十相故,名菩萨行,不可移夺,何等为十?所谓欢喜地,出
生大愿渐次深故;离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尸故;发光地,舍离世间假名字故;
焰慧地,与佛功德同一味故;难胜地,出生无量方便神通世间所作众珍宝故;
现前地,观察缘生甚深理故;远行地,广大觉慧善观察故;不动地,示现广大
庄严事故;善慧地,得深解脱行于世界如实而知不过限故;法云地,能受一切
诸佛如来大法明雨无厌足故。
  戊四、宝珠喻转尽坚固功德
  佛子,譬如大摩尼珠,有十种性出过众宝,何等为十?一者,从大海出;
二者,巧匠治理;三者,圆满无缺;四者,清净离垢;五者,内外明彻;六者,
善巧钻穿;七者,贯以宝缕;八者,置在琉璃高幢之上;九者,普放一切种种
光明;十者,能随王意,雨众宝物,如众生心,充满其愿。佛子,当知菩萨亦复
如是,有十种事出过众圣,何等为十?一者,发一切智心;二者,持戒头陀正
行明净;三者,诸禅三昧圆满无缺;四者,道行清白离诸垢秽;五者,方便神
通内外明彻;六者,缘起智慧善能钻穿;七者,贯以种种方便智缕;八者,置
于自在高幢之上;九者,观众生行放闻持光;十者,受佛智职堕在佛数,能为
众生广作佛事。
  丁八、地利益分(分三)
  戊一、显法利益(分二)
  己一、生信功德(分二)
  庚一、说益生信
  佛子,此集一切种一切智功德菩萨行法门品,若诸众生不种善根,不可得
闻。解脱月菩萨言:闻此法门得几所福?金刚藏菩萨言:如一切智所集福德,闻
此法门福德如是。何以故?非不闻此功德法门而能信解受持读诵,何况精进如说
修行!是故当知,要得闻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门,乃能信解受持修习,然后至于
一切智地。
  庚二、动地生信
  尔时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有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六种十八相动。
所谓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踊,遍踊,等遍踊;震,遍震,
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击,遍击,等遍击。
  己二、供养功德
  雨众天华、天鬘、天衣及诸天宝庄严之具,幢幡缯盖;奏天伎乐,其音和雅
同时发声赞一切智地所有功德。
  戊二、信通十方
  如此世界他化自在天王宫演说此法,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戊三、他方末证
  尔时,复以佛神力故,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亿佛刹微尘数
菩萨而来此会,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刚藏,快说此法。我等悉亦同名金刚藏
所住世界各各差别,悉名金刚德,佛号金刚幢,我等住在本世界中,皆承如来
威神之力而说此法,众会悉等,文字句义与此所说无有增减,悉以佛神力而来
此会为汝作证。如我等今者入此世界,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悉亦如是而往作证。
  丙三、重颂(分二)
  丁一、说偈仪意
  尔时,金刚藏菩萨,观察十方一切众会,普周法界,欲赞叹发一切智智心,
欲示现菩萨境界,欲净治菩萨行力,欲说摄取一切种智道,欲除灭一切世间垢,
欲施与一切智,欲示现不思议智庄严,欲显示一切菩萨诸功德,欲令如是地义
转更开显,承佛神力而说颂言……
  丁二、正显偈辞
  其心寂灭恒调顺,平等无碍如虚空。
  离诸垢浊住于道,此殊胜行汝应听。
  百千亿劫修诸善,供养无量无边佛。
  声闻独觉亦复然,为利众生发大心。
  精勤持戒常柔忍,惭愧福智皆具足。
  志求佛智修广慧,愿得十力发大心。
  三世诸佛咸供养,一切国土悉严净。
  了知诸法皆平等,为利众生发大心。
  住于初地生是心,永离众恶常欢喜;
  愿力广修诸善法,以悲悯故入后位;
  戒闻具足念众生,涤除垢秽心明洁。
  观察世间三毒火,广大解者趣三地;
  三有一切皆无常,如箭入身苦炽然。
  厌离有为求佛法,广大智人趣焰地;
  念慧具足得道智,供养百千无量佛。
  常观最胜诸功德,斯人趣入难胜地;
  智慧方便善观察,种种示现救众生。
  复供十力无上尊,趣入无生现前地;
  世所难知而能知,不受于我离有无。
  法性本寂随缘转,得此微妙向七地;
  智慧方便心广大,难行难伏难了知。
  虽证寂灭勤修习,能趣如空不动地;
  佛劝令从寂灭起,广修种种诸智业。
  具十自在观世间,以此而升善慧地;
  以微妙智观众生,心行业惑等稠林。
  为欲化其令趣道,演说诸佛胜义藏,
  次第修行具众善,乃至九地集福慧。
  常求诸佛最上法,得佛智水灌其顶。
  获得无数诸三昧,亦善了知其作业。
  最后三昧名受职,住广大境恒不动。
  菩萨得此三昧时,大宝莲华忽然现。
  身量称彼手中坐,佛子围绕同观察。
  放大光明百千亿,灭除一切众生苦。
  复于顶上放光明,普入十方诸佛会。
  悉住空中作光网,供养佛已从足入。
  即时诸佛悉了知,今此佛子登职位。
  十方菩萨来观察,受职大士舒光照。
  诸佛眉间亦放光,普照而来从顶入。
  十方世界咸震动,一切地狱苦消灭。
  是时诸佛与其职,如转轮王第一子。
  若蒙诸佛与灌顶,是则名登法云地。
  智慧增长无有边,开悟一切诸世间。
  欲界色界无色界,法界世界众生界。
  有数无数及虚空,如是一切咸通达。
  一切化用大威力,诸佛加持微细智。
  秘密劫数毛道等,皆能如实而观察。
  受生舍俗成正道,转妙法轮入涅槃。
  乃至寂灭解脱法,及所未说皆能了。
  菩萨住此法云地,具足念力持佛法。
  譬如大海受龙雨,此地受法亦复然。
  十方无量诸众生,悉得闻持持佛法。
  于一佛所所闻法,过于彼数无有量。
  以昔智愿威神力,一念普遍十方土。
  注甘露雨灭烦恼,是故佛说名法云。
  神通示现遍十方,超出人天世间境。
  复过是数无量亿,世智思惟必迷闷。
  一举足量智功德,乃至九地不能知。
  何况一切诸众生,及以声闻辟支佛。
  此地菩萨供养佛,十方国土悉周遍。
  亦供现前诸圣众,具足庄严佛功德。
  住于此地复为说,三世法界无碍智。
  众生国土悉亦然,乃至一切佛功德。
  此地菩萨智光明,能示众生正法路。
  自在天光除世暗,此光灭暗亦如是。
  住此多作三界王,善能演说三乘法。
  无量三昧一念得,所见诸佛亦如是。
  此地我今已略说,若欲广说不可尽。
  如是诸地佛智中,如十山王嶷然住。
  初地艺业不可尽,譬如雪山集众药。
  二地戒闻如香山,三如鞞陀发妙华。
  焰慧道宝无有尽,譬如仙山仁善住。
  五地神通如由乾,六如马耳具众果。
  七地大慧如尼民,八地自在如轮围。
  九如计都集无碍,十如须弥具众德。
  初地愿首二持戒,三地功德四专一。
  五地微妙六甚深,七广大慧八庄严。
  九地思量微妙义,出过一切世间道。
  十地受持诸佛法,如是行海无尽竭。
  十行超世发心初,持戒第二禅第三。
  行净第四成就五,缘生第六贯穿七。
  第八置在金刚幢,第九观察众稠林。
  第十灌顶随王意,如是德宝渐清净。
  十方国土碎为尘,可于一念知其数。
  毫末度空可知量,亿劫说此不可尽。

结语
  从本经所列举十地菩萨修行的项目中,我们可以大略地看到菩萨修行是以
利益众生为主,圆满福慧修行为手段,趣向佛果菩提为目标。菩萨修学的过程,
先从布施、持戒、安忍、爱语、利行、同事等自利利他的行为做起,再进修禅定,
修定成功后,再修空观,空慧出现后,再以这个空慧为基础,生起大用,作更
大的利乐众生的行为。佛教所说的空慧并非寂然无用的,它是不停息地生起大用
的,空慧(般若)是体,由这个空慧而生起的利生行为(方便、愿、力、智)是用,
《六祖坛经》所说的“繁兴永处那伽定”的“繁兴”,就是这个大用,那伽定就
是能生空慧体的定。
  十四世纪末期,中兴及改革藏传佛教的大德宗喀巴大师,为说明显密两宗
修行的次第,及强调严守戒律的重要,除造了一部《密宗道次第论》外,又依据
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造了一部《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
详论了成佛所必须修行的“三士道”,指出学佛要先显后密的重要,佛子必先
要明了佛经所说的道理,行显宗的波罗蜜行,然后方能修学密法。
  论中所说的“三士道”,是指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下士道是脱离三恶
趣(地狱、饿鬼、畜生),生人天善趣的修行方法,主要是皈依三宝、深信因果、思
维生命无常、思维三恶趣苦;中士道是解脱轮回,断除烦恼,证入涅槃的修行方
法,主要是先完成修行下士道,继而思维三界生死的过患(苦谛)、思维烦恼及业
流转的次第(集谛)、思维十二缘起(流转与还灭的道理)、思维解脱生死正道(戒、定、
慧三学);上士道是求证大菩提果的修行方法,主要是发大菩提心,完成下、中
土道的修行,修行六度四摄及止观。这“三士道”中的上士道,相等于本经所说
的十地菩萨行。由此可见,波罗蜜多菩萨行,不单是显宗的佛教徒修行的条目,
密乘的弟子也不能忽视。
  菩萨修道成佛,正如修行十地所得的功德一样,由浅而深,如第十地中所
说的大海十相,海量由浅而深,作用由小而大一样:初地菩萨有如靠近岸边的
大海,海水愈远愈深,所谓次第渐深;二地菩萨严持戒律,离垢有如大海不为
死尸所污染,是为不受死尸;三地菩萨推一切假名,有如众河入海,尽失本名;
四地菩萨得无差别智慧,有如大海同一盐味;五地菩萨入佛智海得无量方便,
有如大海藏有无量珍宝,以利众生;六地菩萨入佛智慧,得大功德,有如甚深
大海无能至底;七地菩萨修得无量功德,如大海般广大无量;八地菩萨广大庄
严,有如大海可容鲲鲸等大身;九地菩萨能方便善巧,因机逗教,接引众生,
有如大海潮汐涨退没有失误;十地菩萨普受如来大法,如大海般能受一切大雨。
  由此我们明白到成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十地经》说菩萨也要到第七地,
才能圆满六波罗蜜行。
  佛教是实践与智慧并重的宗教,十波罗蜜行中,表面上有七种是以修习智
慧为主: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等都是修习智慧的法门,但是方便、
愿、力、智四波罗蜜实际是般若波罗蜜的一部分,般若波罗蜜是体,方便等四波
罗蜜是用,而用就是实践,所以十波罗蜜中,实践与求智慧的波罗蜜数目相等,
并且相辅相成。实践以利益众生为主,智慧则以明白及体验空、无常、无我的真
髓为重,而求取佛慧最要紧的是要“如实知自心”。
  成佛在度众生、求大智,不在外表形式,世间一切宗教,说不定是十地菩萨
为求度化某类众生而因机说的教化,经中说明不少梵天、自在天等外道,是地上
菩萨所得的果报,五种姓中有一类是人天乘种姓,大乘菩萨有责任教化他们,
因此示现适合他们要求的外道身,教导他们,免使他们堕入三恶趣中。
  最后谨以此功德,回向:
  正法兴隆天下安,大众菩提心不退,
  引导法界诸众生,同入无生证佛智。
参考书目
  The Bodhisattva Doctrine in Buddhist Sanskrit Literature,H.Dayal,Motilal
Banarsidass printed
  The Yogacara ldealism,Ashok Kumar Chatterjee, Motilal Banarsidass printed
  《唯识方隅》 罗时宪 中国香港佛教法相学会
  《现观庄严论略释讲义》 罗时宪 中国香港佛教法相学会
  《解深密经测疏节要》 罗时宪 中国香港佛教法相学会
  《成唯识论述记删注》 罗时宪 中国香港佛教法相学会
  《入中论颂讲记》 演培法师 天华出版社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吕澄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吕澄 上海人民出版社
  《菩提道次第广论》 宗喀巴大师著 法专法师译圆明出版社
  《密宗道次第论》 克主大师著 法尊法师译 新文丰出版社
  《菩萨思想的研究》 神林隆净著 许洋主译 华宇出版社
  《华严思想史》 高峰了州著 释慧岳译 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
  《华严思想》 川田熊太郎著 李世杰译 法尔出版社
导读者简介
  刘万然,广东省顺德县人,出生于 1950 年。香港大学文学院学士及香港能
仁书院哲学研究所硕士。自幼喜好佛学,十二岁学习净土法门,后修学天台止观
及瑜伽密法。大学毕业后追随罗时宪教授学习唯识及般若学。现为注册会计师、
太极拳教练,历任教观学会主席及讲师、香港法相学会董事、加拿大安省法相学
会副会长及讲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