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6

甲部

第一章 滿清入關與康、雍、乾盛世的統治政策
1. 你認為清初的邊族統治政策是否有利多民族政權的發展?試說說你的看法。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是。清初針對各邊族的特點,實行了一系列不同的邊族政策。如清廷一
方面通過授予官職、鼓勵滿蒙皇族通婚等手段來籠絡蒙古貴族;一方面又
對反清的蒙古部族施以武力鎮壓,並因應蒙古部落林立的特點,把蒙古分
為若干「旗」、「盟」,由中央理藩院管理。清廷又針對藏人篤信喇嘛教和
「政教合一」的特點,尊崇喇嘛教,並冊封其宗教領袖,又鼓勵藏人出家
為僧,使他們埋首宗教。對於新疆回部,清廷則對各教派採取分化手段,
引發回部內部衝突,使其無法團結一致。清廷又在雲南、貴州等西南地區
派遣官吏代替當地世襲的土司進行管治,以加強控制。清廷針對各民族的
風俗特點,實行了靈活的統治政策,讓各民族保持其原有的生活習尚,以
安定人心,同時又加強中央對邊境民族的管治,加強中央與邊境的聯繫,
並確立隸屬關係,形成大一統,可見其邊族統治政策有利多民族政權的發
展。
*不是。清廷在實施邊族政策時,除了加強對當地控制,也利用各種手段
隔離各民族,如禁止蒙古人學習漢文,不許他們與漢人交往、通婚,藉此
分化蒙漢兩族。此外,清廷對新疆回部各教派採取分化手段,引發回部內
部衝突,使其無法團結一致,又把新疆的漢人與回民分隔,以便控制。這
些分化和隔離的手段,使各邊族未能與漢人融合,造成嚴重的離心傾向,
間接促成後來外蒙古脫離中國獨立,而新疆和西藏至今仍有分離傾向。由
此可見,清廷的邊族政策不利於多民族政權的發展。

2. 學者傅樂成指出清廷的高壓政策的主要對象是漢族士人,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 ?
試加以說明。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同意。士人具備學識,向來又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的領導階層,廣大民眾
皆以他們馬首是瞻,他們對政權的態度足以影響清朝的穩定,因而清廷的
高壓政策有不少都是針對漢族士人的。如清廷大興文字獄,以詩文入罪,
就是為了防範漢族士人在詩文中傳播反清思想。清初部分江南士紳民族意
識強烈,於是清廷屢興大案,加以打擊,又禁止他們集會結社,以摧抑士
紳。由此可見,清廷的高壓政策的主要對象是漢族士人。
*不同意。滿清入關之初,普遍漢人都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因此各地抗
清活動此起彼伏,清廷實施了各種高壓政策以消除漢人的民族意識,使他
們畏服。如清廷規定所有漢族男子都須薙髮留辮;又派兵駐守各地,鎮壓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3》 602
抗清活動,並進行多次屠殺,這些措施都是針對所有漢人而設,而不是以
針對漢族士人為主。

603
3. 你認為滿清的治漢措施能否有效維持政權的穩定?試援引史實,加以析論。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能夠。清廷靈活運用高壓和懷柔兩種統治政策,一方面以高壓政策剷除
反清力量,使漢人懾服於滿人的統治。如滿清強迫漢族男子薙髮留辮,藉
此抑壓其民族意識;以駐兵嚴密監視漢人,又多次進行屠殺,以鎮懾反
清力量;大興文字獄,以防止反清思想的傳播。另一方面,滿清廢除了明
末的苛稅,並禮葬明思宗、優待明朝降臣,以爭取漢人的支持。清廷又推
崇儒學,並恢復科舉考試、編修典籍,以籠絡士人,招攬人才為朝廷效力
滿清對漢人恩威並施,既能鎮壓反清力量,又能籠絡人心,使大部分漢
人歸順,甚至願意為清廷效力,使清祚長達二百餘年,又出現康雍乾百
年盛世,社會安定繁榮,這正說明了滿清治漢措施能夠有效維持政權的
穩定。
*不能。滿清入關後,以各種高壓政策剷除反清力量,遏制和防範反清活
動,這些措施都只能收一時之效,長遠而言加深了漢人對滿族的仇恨。如
清廷強迫漢族男子依滿洲髮式「薙髮留辮」,藉此抑壓漢人的民族意識,
違令者會被殺害;清廷平定江南後,曾進行多次屠殺,如「揚州十日」、
「嘉定三屠」等,以鎮懾反清力量。而清廷大興文字獄,雖能防止反清思想
的傳播,最終卻導致士人因懼怕文字獄而不敢議論時政,使朝廷未能盡
得真才。清廷雖然高壓懷柔並施,一時抑壓了漢人的不滿情緒,但其高壓
措施最終加深了漢人對滿清的仇恨,埋下日後漢人反清活動的禍根。

4. 有言滿清的文化政策,為中國文化帶來浩劫,你同意嗎?試援引史實,加以說
明。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同意。滿清入主中原後,實行了一系列政策以鞏固政權,但部分措施也
為中國文化帶來浩劫。清廷延攬士人學者編修典籍,一方面透過整理典籍 ,
消磨士人的反清意志,一方面則藉此篡改或禁毁不利滿清政權的書籍。如
乾隆時編修的《四庫全書》,所收錄的古籍不少已被篡改,失其真意,最
終導致大量具有價值的古籍失傳,對中國文化造成嚴重破壞。此外,清廷
大興文字獄,以詩文入罪,導致不少士人因懼怕文字獄而不敢議論時政,
只知埋首於考訂古籍,嚴重窒礙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因此,滿清入主中原
後,實為中國文化帶來了浩劫。
*不同意。滿清入主中原後,雖然實行了一些高壓措施以鎮懾漢人,但對
於漢文化仍予以一定的尊重,以爭取漢人的支持。如清廷尊崇孔子,提倡
儒學,以爭取漢族士人的支持,有助維護漢文化。此外,清廷大量延攬士
人學者編修典籍,如康熙時的《古今圖書集成》和乾隆時的《四庫全書》等
幫助整理及保存不少重要的古籍。由此可見,滿清入主中原後,不僅未有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3》 604
為中國文化帶來浩劫,更對中國文化的保存有一定的貢獻。

605
第二章 道、咸時期的內憂外患
1. 1840 年的中英戰爭,有人認為是「鴉片戰爭」,有人認為是「商務戰爭」,你認
為何者較恰當?試說說你的看法。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鴉片戰爭。英國大量向中國輸入鴉片,以換取中國的茶葉、絲綢等貨品,
以彌補貿易逆差。道光年間鴉片輸入中國的數量一直呈上升的趨勢,可見
中英鴉片貿易在英國佔有重要的地位。然而,清廷委派林則徐到廣州禁煙,
迫令外商繳出鴉片銷毁,又要求他們聲明以後不再販運鴉片,這種嚴厲的
禁煙政策,使英國的商業利益嚴重受損,於是英國便在義律的鼓吹下派兵
來華,以維護其鴉片貿易。由於這場中英戰爭的導火線是鴉片,因此稱為
鴉片戰爭較恰當。
*商務戰爭。這場戰爭的起因主要是由於兩國在貿易問題上出現糾紛。英
國自工業革命後,生產力大幅提升,極需中國這個人口眾多的海外市場來
銷售貨物,而清廷的貿易管制,則妨礙了其在華貿易。英國曾多次派使者
來華,但都未能妥善解決問題,遂不惜採用武力,強迫中國開放更多通商
口岸。而中英在戰後簽訂的《南京條約》,亦只是涉及中國開放通商口岸、
兩國協定關稅等商務問題,並未言及鴉片,可見這場中英戰爭的性質是商
務戰爭,而不是鴉片戰爭。

2. 有論者認為英法聯軍之役是鴉片戰爭的延續,你是否認同?試說說你的看法。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認同。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拓展商務,鴉片戰
爭後英國雖已取得不少利益,但英國的對華貿易額未有顯著增長。此外,
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南京條約》未有處理鴉片問題,外商仍不能合法販賣
鴉片,英方因而希望透過戰爭,進一步擴大鴉片戰爭所取得的利益。由此
可見,鴉片戰爭後,英國的野心並未得到滿足,英國因而聯同法國再次發
動對華戰爭,以取得更多在華利益,可見英法聯軍之役是鴉片戰爭的延續。
*不認同。英法聯軍之役的源起是清廷外交失當,如英人未能按照《南京條
約》的規定順利入城,於是提出交涉,兩廣總督葉名琛卻無視英方的交涉
要求,使兩國關係日趨惡化,埋下英人發動戰爭的伏線。其後英、法提出修
約,要求增開商埠,並允許鴉片合法化,又遭清廷拒絕,導致中外之間再
起爭執。在馬賴神父事件和亞羅號事件上,葉名琛亦一再採取敷衍、推託的
態度,對英法的要求置之不理,終迫使兩國出兵,發動英法聯軍之役。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3》 606
3. 你認為乾隆帝怠政是否足以解釋清代中衰的原因?試加以說明。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乾隆帝怠政足以解釋清代中衰的原因。乾隆帝在位期間,頻頻對外用兵,
他的「十全武功」耗費軍餉一億兩以上。他又揮霍無度,六次南巡,修建大
量離宮別苑,導致國庫空虛。朝廷於是不斷增加賦稅和徭役,使民生日趨
艱困。此外,乾隆帝晚年荒怠政事,耽於逸樂,官員也習染揮霍享樂的風
氣。乾隆帝寵信和珅,縱容他弄權掌政二十多年。和珅乘機納賄營私,遍
植黨羽,導致官場貪腐盛行,吏治敗壞。由於乾隆帝怠政,導致國家賦稅
繁重,貪污成風,各地先後爆發民變,局勢動盪不安,清代逐漸陷入中衰。
至於軍隊腐化、土地兼併等問題雖然是國家承平日久所致,但乾隆帝卻未
有妥善處理,令問題轉趨嚴重。由此可見,乾隆怠政足以解釋清代中衰的
原因。
*乾隆帝怠政不足以解釋清代中衰的原因。乾隆帝揮霍無度和縱容和珅,
以致吏治敗壞,確與清代陷入中衰有一定的關係,但這仍不足以解釋清代
陷入中衰的原因。如滿洲八旗兵失去昔日勇武之風,綠營兵漸趨腐化,使
滿清的軍事力量大為降低,無力抵抗外敵或民亂。此外,由於清代經歷了
康、雍、乾盛世,社會承平日久,人口增長迅速,耕地不足的情況漸趨嚴重
加上土地兼併嚴重,大量土地集中在權貴手中,導致失耕、失業的農民不
斷增加,民生困苦,成為引發民變的誘因。上述都是造成清代中衰的重要
因素,卻都不是乾隆帝所造成,可見乾隆帝怠政並不足以解釋清代陷入中
衰的原因。

4. 不少人指出太平天國失敗是由於其主張違反中國傳統文化,你同意嗎?試援引
史實,加以論證。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同意。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很多,如戰略失誤、領導層內訌等,但主要
原因卻是其主張違反中國傳統文化。太平天國排斥孔孟,崇奉基督宗教的
上帝,又禁止人民祭孔祀祖,並到處焚毁祠堂、廟宇,都激起士人和民眾
的反抗,使其信仰無法廣為流傳,難以擴大勢力。另一方面,曾國藩、李
鴻章利用太平天國的弱點,以捍衞中華文化為號召,成功取得民眾支持,
抗擊太平天國。
*不同意。太平天國失敗,與其主張違反中國傳統文化無關,否則在起事
之初,就不會有大批民眾紛紛加入。其失敗原因,主要在於太平天國領導
層管理不善和腐化。如他們在攻取城池後,沒有妥善管理,以致據點旋得
旋失。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領導層的生活日趨驕奢腐化。後來諸王更發生
內訌和分裂,如洪秀全利用韋昌輝殺死楊秀清及其部下二萬多人,後來又
誅殺韋昌輝、迫走石達開,使太平天國元氣大傷,逐漸步向衰亡。
607
第三章 同、光年間救國運動的起落
1. 有人認為如沒有守舊勢力的反對,洋務運動定能取得成功。你是否認同?試援
引史實說明。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認同。洋務運動在一班開明官員的倡導下,多個新式實業陸續在各地成
立,多項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守舊官員卻視西方科技為
「奇技淫巧」,盲目反對,更百般阻撓和批評,令新政難以推廣。此外,當
時社會風氣保守,民眾對西方科技亦多採排斥態度,如民眾以防止風水被
破壞為由,反對修築鐵路和架設電線。這些來自朝廷和民間對西洋科技的
排拒態度,使洋務運動中不少有利國家發展的改革受阻,洋務運動最終無
法取得成功。
*不認同。即使沒有守舊勢力反對,洋務運動亦未必能夠取得成功。首先 ,
洋務運動的改革本來就有欠全面,主持洋務的官員,大都提倡「中學為體 ,
西學為用」。他們認為只要引入西方的軍備、生產技術等,就能使中國富強
起來。這使他們未能一併改革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制度,以配合洋務,終
使洋務運動成效不大。此外,不少經營洋務事業的官員貪污舞弊、敷衍塞
責,導致洋務建設質量低下;朝廷又挪用海軍經費來修築頤和園,嚴重影
響海軍建設,可見行政管理腐敗也是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加上洋務官員
往往主張不一,未能衷誠合作,導致他們在興辦洋務時缺乏全盤計劃和統
籌,阻礙了洋務的推行。

2. 有言維新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領導者並無實權,你同意嗎?試說說你的看法。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同意。要成功推行變法,執行者都必須擁有實權,才能夠使新的政令順
利推行,否則定會寸步難行。光緒帝推行維新變法時雖已親政,但並無實
權,他所任用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官位不高,又無聲望,難以對抗當時
掌握朝政大權的慈禧太后和滿洲親貴等守舊勢力。慈禧太后密謀廢黜光緒
帝時,光緒帝由於沒有實權,因此需要借助袁世凱之力以奪回實權,結果
反被袁世凱出賣,最終更被慈禧太后幽禁,新政亦幾乎全被廢除。由此可
見,維新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領導者沒有實權。
*不同意。領導者沒有實權並不足以導致維新運動失敗,而變法措施損害
守舊勢力的利益才是維新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如裁撤衙門使許多官員的
官位不保;廢除八股文破壞了士人考取功名的憑藉,使他們失去通過科舉
入仕的機會,鼓勵臣民上書談論政事也可能對政權穩定造成衝擊,因而受
到朝野激烈的反對。倘若不是光緒帝所推行的改革對慈禧太后的地位構成
威脅,她也不會發動政變,廢除新政。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3》 608
3. 有言八國聯軍之役是慈禧太后利用義和團排外的結果。你是否認同?試加以析論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認同。袁世凱任山東巡撫時,曾對義和團大力征剿,使其難以在當地發
展。然而,慈禧太后對洋人懷恨在心,加上當時掌權的滿洲親貴及一些守
舊官員,思想愚昧,相信義和團能以符咒法術抵禦外人的槍炮。於是,在
守舊官員的慫恿下,慈禧太后容許義和團進入京、津地區,大肆進行排外
活動。各國公使雖曾經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卻不成功,於是只好請求本
國政府出兵干涉,最終釀成八國聯軍之役。
*不認同。八國聯軍之役的發生,表面看來,是慈禧太后利用義和團排外
所致,實際上卻是列強長期侵略中國的結果。自鴉片戰爭以來,列強多次
侵略中國,脅迫清廷簽訂多項不平等條約;甲午戰爭後,中國更陷入被列
強瓜分的危機。在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情況下,民眾排外的情緒日增。在
不平等條約下,對外賠款、洋貨傾銷中國等都對國計民生造成嚴重影響,
民眾遂遷怒於洋貨及洋人。此外,外國傳教士進入內地自由傳教後,部分
教士恃權欺壓良民,甚至包庇犯事的教民,導致教案頻生,民眾仇外仇教
的情緒日趨普遍。事實上,義和團團民早已到處殺教士、燒教堂等,引起
各國抗議,可見即使沒有慈禧太后號召,義和團也會進行排外活動,引起
八國聯軍入侵。

4. 有論者指出晚清立憲是一場騙局,你同意嗎?試援引史實,加以說明。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同意。清廷宣布預備立憲,並非其有意下放權力、實現民主的結果,而
只是在統治危機日漸加深下所採取的拖延策略,這可從清廷推行立憲的過
程中反映出來。首先,清廷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後,宣布以九年為期,預
備立憲。其中憲法賦予君權太重,預備立憲的年期亦太長,可見清廷並無
立憲的誠意。其後,清廷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才逐漸成立諮議局、資政
院等立憲的預備機構。清廷後來雖然成立責任內閣,但內閣只對君主負責 ,
而在內閣成員中,滿族大臣佔了八人,其中七人更是皇族,徹底揭露了清
廷預備立憲的虛偽,可見晚清立憲只是一場騙局。
*不同意。中國自古實行君主專制制度,清廷願意立憲,已是一種極大的
讓步。清廷在立憲以前,先派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足見其立憲的決心。
清廷先行頒布《欽定憲法大綱》,預備立憲,又在國人的要求下,先後成
立諮議局、資政院等立憲的預備機構。其後,清廷又縮短立憲期限,並成
立責任內閣,反映了清廷有意逐步實現立憲。

609
第四章 革命運動與中華民國成立
1. 你認為辛亥革命的成功是一場意外嗎?試援引史實,論證你的答案。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是。革命黨人在清末革命的過程中曾遭遇不少挫折,如孫中山在成立興
中會後,先後策動廣州起義、惠州起義均告失敗;同盟會成立後,曾發動
十次武裝起義,亦未有所成。辛亥革命的成功,主要在於當時發生保路風
潮,清廷調走湖北新軍入川鎮壓,造成湖北守備空虛,當地革命黨人於是
乘此良機策動起義。革命黨人在湖北製造炸彈時,又意外發生爆炸,敗露
起義計劃,湖廣總督瑞澂遂下令搜捕革命黨人,革命黨人在倉促下發難,
攻擊總督衙門,結果一舉成功,控制武昌城。由此可見,清廷調走駐軍,
讓革命黨人有可乘之機,而爆炸意外迫使革命黨人孤注一擲而取得成功,
可見辛亥革命的成功是一場意外。
*不是。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革命黨人長期經營的成果,而不是一場意外。
其中孫中山為革命事業的付出尤多,他創立了興中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 ,
集中革命力量,又四出奔走,在各地宣傳革命,籌募經費,爭取支持,使
革命運動日趨蓬勃。同盟會成立後,曾發動十次武裝起義,雖然均告失敗 ,
但革命黨人屢敗屢戰的精神鼓舞了國人,其中黃花崗一役,黨人壯烈犧牲
的精神更震撼全國,成為武昌起義的先聲。雖然武昌起義時,清廷剛好把
湖北新軍調往四川平亂是帶有幸運成分,但若不是革命黨人一直以來的宣
傳、籌劃,則是次起義無法取得成功,其後亦不會得到各省的響應。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3》 610
2. 有人認為辛亥革命得以成功,孫中山居功至偉,你是否認同?試說說你的看法。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認同。孫中山創立興中會後,多次策劃起義,又在南洋、日本、歐美等地,
向留學生、華僑宣傳革命,籌募經費,爭取支持,長期為革命事業奔走。
後來,他為了集中革命力量,把興中會、華興會和光復會的部分成員聯合
起來,組成同盟會,並提出「三民主義」,為革命運動確立指導思想。同盟
會成立後,曾發動十次武裝起義,對於革命事業的發展,影響尤大。其中
的黃花崗起義,孫中山集合了各地革命精英,在廣州發動起義,最終雖然
未能成功,但黨人不畏犧牲的精神卻震撼全國,成為後來武昌起義的先聲 。
孫中山不怕犧牲,無懼失敗,為革命無私付出的精神,實為辛亥革命的成
功奠下了重要的基石。
*不認同。孫中山創立了興中會,展開反清革命,除此以外,當時還有華
興會、光復會等革命組織,革命運動的蓬勃並不全然是孫中山的功勞。此
外,孫中山雖曾四出為革命事業奔走,付出了不少心力,但由他所籌劃的
起義,多以失敗告終,並未直接促成辛亥革命的成功。另一方面,孫中山
雖然領導革命事業,但他本人大多未有參與其中,其他志士所付出的努力
更顯得不可或缺。因此,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革命志士全體的努力成果,孫
中山不可說是居功至偉。

3. 假如你是清末的百姓,你會支持革命救國嗎?試說說你的看法。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會。晚清時期,中國一再在對外戰爭中落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對
內又政治腐敗,人民生活陷於水深火熱之中。清廷雖然曾變法圖強,但洋
務、維新運動相繼失敗,立憲運動更暴露了清廷缺乏改革誠意。只有推翻
腐敗的清朝,中國才得以擺脫內憂外患交侵的局面。
*不會。清末時期,中國陷入內憂外患交侵的困局,但清廷亦有意救國圖
存,先後推行洋務運動、維新運動,又推行立憲運動,足見其扭轉危局的
決心,應給予其更多時間去進行改革。相反,若以武力進行革命推翻清廷
統治,勢必釀成戰爭,導致生靈塗炭,對國計民生並無益處。加上民主共
和制度未必適用於長期受帝制統治的中國社會,因此即使推翻了滿清,建
立新政權,也不能確保對國家有利。因此,以和平的手段改革政事才是救
國之道。

611
第五章 軍閥政治
1. 你認為孫中山把臨時大總統之位讓給袁世凱是明智之舉嗎?試說說你的看法。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是。辛亥革命後,首要實現的是推翻清朝的統治,實現全國統一。當時
北方幾個省份仍歸順清廷,而袁世凱兵力又非常強大,革命軍難以抗衡,
與袁世凱合作是最為妥善的解決辦法。另一方面,孫中山要求袁氏擁護
《臨時約法》作為就任臨時大總統的條件,以防袁世凱破壞民主共和。在袁
世凱的推動下,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革命事業取得了成功,可見孫
中山讓位之舉是明智的。
*不是。袁世凱任清朝內閣大臣時,曾一面派遣部下攻打革命軍,一面與
革命軍議和,企圖借助革命軍脅迫清廷,奪取國家軍政大權,這反映他居
心叵測,不可信任,若孫中山與其妥協,共和制度實難以維持。雖然袁世
凱曾答應擁護《臨時約法》,但他手握兵權,實難以約束;加上他不願離
開他的勢力範圍到南京就職,更顯出他無意擁護共和。孫中山實應集中革
命軍的力量,與袁世凱交戰,徹底打敗以袁世凱為首的舊勢力,使中國走
上民主之路,而不應把臨時大總統之位讓給袁世凱。

2. 你認為袁世凱當政時期還是軍閥混戰時期對國家的破壞較大?試抒己見。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袁世凱當政時期。袁世凱為了稱帝,解散國會,廢除《臨時約法》,後來
又偽造民意,無視各方反對,強行恢復帝制,令國內政治極為混亂。袁世
凱為了換取列強對稱帝的支持,又承認俄、日在中國的利益,助長了列強
的侵略野心。袁世凱恢復帝制之舉,不僅使孫中山等人的革命成果付諸一
旦,中國民主共和的步伐陷入倒退,更促成二次革命、護國之役,使本已
內憂外患交困的中國再次陷入戰爭,國力難以恢復。相反,由於軍閥混戰
時期,各個軍閥勢力互相制衡,未能全面控制中央政府,對國計民生的影
響較為有限。
*軍閥混戰時期。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為爭奪中央政府的控制權和擴充
勢力而混戰不休,中央政府隨軍閥派系勢力的起落而更替,令北方政局極
不穩定。南北軍閥為了爭權奪利,各據一方,互相攻伐,導致全國陷入分
裂割據的局面。在混戰期間,各派軍閥均大肆擴充軍隊,強拉百姓當兵。
為了支付巨額的軍費,軍閥更橫徵暴斂、濫發鈔票,導致民不聊生。此外 ,
各派軍閥都積極爭取列強支持,甚至不惜出賣國家主權,以換取援助,軍
閥之間的紛爭亦因列強的參與而更趨激烈。相對而言,袁世凱當政時,雖
然有二次革命、護國之役等戰爭,但為時不長,國家亦大致維持統一,政
局相對穩定。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3》 612
3. 張玉法指出五四運動的主要成就「不在政治抗議的成功,而在運動本身所產生
的影響」,你同意嗎?試加以析論。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同意。五四運動的出現是為了抗議巴黎和會對山東問題處理不公,但它
的成就除了達成「政治抗議的成功」外,更重要的是革新了文化思想和推
動民眾覺醒。在五四運動前後,傳統禮教和儒家思想受到激烈抨擊,西方
的民主科學思想日漸盛行,而五四運動更把新文化運動推向高潮,促使知
識分子推動思想文化的革新。此外,國人在運動期間要求「外爭主權,內
除國賊」,又提倡抵制日貨,提高了民眾的政治意識和愛國熱情,促使他
們積極投身政治活動。
*不同意。五四運動最主要的成就在於民眾向政府施壓,迫使中國代表團
拒絕簽署對德和約,最終令日本撤出山東。中國代表團在巴黎和會中不受
列強擺布的態度,維護了國家的權益和尊嚴,使中國外交逐漸走向獨立自
主。

4. 有論者認為袁世凱稱帝失敗,是違反當時的政治潮流的結果,你是否認同?試
說說你的看法。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認同。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是中國政治發展的一大進步,國人均希
望建立民主共和政治,以引領中國走上富強之路。但袁世凱不明形勢,為
了滿足個人對權力的慾望,強行恢復帝制,使中國政治的發展倒退,自然
遭到舉國上下的反對。如袁世凱籌備帝制時,梁啟超就率先發表文章反對
恢復帝制,蔡鍔亦在雲南籌劃起義,組成「護國軍」討伐袁世凱,並得到
其他南方省份相繼響應,袁世凱最終被迫取消帝制。
*不認同。中華民國雖然成立,但國人接觸民主、共和思想的時間不長,
認識也不深,加上民初政局混亂,因此共和政治在社會上的認受性仍然不
高,可見當時民主共和尚未成為政治潮流。袁世凱稱帝失敗的主要原因是
在於錯估形勢,高估親信對自己的忠誠和錯估列強對帝制的態度。面對護
國軍起事,袁世凱派遣段祺瑞、馮國璋等人前往鎮壓,但他們都懷有異心 ,
加上見護國軍聲勢浩大,遂倒戈相向,反對帝制。而列強亦以自身利益為
依歸,當看見袁世凱的帝制運動招致各方聲討,便立即改變態度,表示反
對帝制。袁世凱在眾叛親離之下,被迫取消帝制。

613
第六章 國共第一次合作與分裂
1. 有言孫中山採取「聯俄容共」政策是錯誤之舉,你認同嗎?試加以析論。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認同。國民黨是當時中國第一大黨,只要推行改革,積蓄實力,亦能憑
自身的力量完成掃除軍閥、統一中國的目標,沒有必要依賴蘇聯,使其得
以干預黨內的事務。國共合作時,部分國民黨人士始終對中共人士存有戒
心,最終導致國民黨內部分裂,北伐亦一度中斷,可見兩黨合作對革命事
業造成負面影響。此外,在「聯俄容共」政策下,中共的勢力得以迅速發展,
甚至對國民黨構成威脅,終至國共兩黨分裂、衝突,爆發內戰,令民眾再
次飽受戰爭之苦。由此可見,孫中山的「聯俄容共」政策是錯誤的。
*不認同。民國初年,軍閥擁兵自重,政局混亂。孫中山本寄望南方軍閥如
陳烔明等支持護法,但他們都別有所圖,使孫中山明白到要國民革命成功,
絕不能再借助意向不定的軍閥。此外,當時國民黨組織渙散,又欠缺自己
的軍隊,形勢險峻,適逢蘇聯表示願意協助中國革命,孫中山正好乘此良
機與蘇聯及中共合作。在「聯俄容共」政策下,俄人包羅廷出任國民黨的政
治顧問,協助國民黨改組;國民黨又在蘇聯的協助下建立黃埔軍校,依照
蘇聯模式進行軍事訓練,得以培養一支黨紀嚴明的革命軍,奠下北伐勝利
的基礎。雖然國民黨內部因「聯俄容共」政策而分裂,但後來亦能夠再次合
併,可見孫中山的「聯俄容共」政策不是錯誤之舉。

2. 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國民黨內部分為「容共」、「分共」兩派。你較支持哪一派
的立場?試說說你的看法。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支持「容共」。當時國民革命軍正進行北伐,以打倒軍閥勢力、統一全國
為目標,國民黨應與中共通力合作,以完成此目標。如果在北伐途中與中
共分裂,定會破壞北伐進程,更可能迫使支持兩黨合作的黨員投向中共。
在北伐尚未完成的情況下,應盡量維持兩黨的合作關係,以避免面對更多
敵人。
*支持「分共」。中共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勢力不斷坐大,黨員滲透到
國民黨內部,對國民黨的統治造成極大威脅。加上兩黨矛盾日深,國民黨
內亦對兩黨合作存在分歧,勉強合作下去只會造成國民黨內部分裂,因此
應早日結束合作關係。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3》 614
3. 有言國共第一次合作,對國民黨而言是弊多於利,你同意嗎?試析述之。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同意。國民黨為借助蘇聯和中共之力來建立革命軍隊,完成北伐事業,
因而促成國共第一次合作。然而,這次合作對國民黨實是弊多於利。當時,
國民黨已是中國第一大黨,中共的力量仍很薄弱,國民黨並無與其合作的
必要。相反,中共乘兩黨合作的機會,把其勢力滲透到國民黨的內部,甚
至導致國民黨內部因清黨問題而分裂,削弱自身的力量,北伐亦一度中斷 。
中共又迅速壯大,其後更與國民黨形成對峙局面,甚至爆發內戰,國民黨
雖然多次派兵圍剿,仍無法盡殲中共的勢力,留下後患。由此可見,國共
第一次合作雖然為國民黨的北伐事業帶來一定幫助,卻造成國民黨內部分
裂、敵人壯大等問題,整體而言是弊多於利的。
*不同意。孫中山一直以來以消滅軍閥、統一中國為目標。然而,當時國民
黨實力不足,組織散渙,欠缺羣眾基礎,並無自己的革命軍隊,南方軍閥
亦不可靠,要達成統一的目標,就必須借助蘇聯和中共之力。在蘇聯的協
助下,國民黨得以學習蘇聯的治黨經驗,並建立自己的革命軍隊,使國民
黨的實力有所提升,終能完成北伐事業。至於兩黨合作期間,國民黨雖然
曾因清黨問題一度分裂,但最終亦能再次合併;中共勢力雖然壯大,形成
兩黨對峙局面,但國民黨的實力仍然遠遠強於中共,中共實不足為患,只
要能夠先消滅強大的軍閥勢力,再圖消滅中共亦非難事。由此可見,國共
第一次合作對國民黨並不是弊多於利的。

615
第七章 國共第二次合作與抗日戰爭
1. 有言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是國民政府一直拒絕「攘外」的結果,你同意嗎?試說說
你的看法。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同意。日本自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起,屢次在中國製造事端,為全面侵華
作準備,而國民政府一再對其示弱,助長了其侵略野心,終使日本發動全
面侵華。在九一八事變中,東北軍隊對日軍不予抵抗,使日軍在數月之間
輕易佔領整個東北。在一二八事變中,中國雖然曾一度還擊,其後卻又與
日本簽訂《淞滬停戰協定》,使日軍可駐兵上海,助長了日本侵華的野心。
日軍侵佔東北後,把目標轉向華北地區,進兵熱河及冀東,國民政府卻與
日本簽訂《塘沽協定》,承認日本佔有東三省及熱河,並允許把冀東劃為
非武裝區,造成華北門戶洞開。國民政府這些示弱的舉動,使日本侵略的
野心不斷滋長,終於在 1937 年發動全面侵華。
*不同意。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國力轉強,國內更興起了軍國主義,企圖
吞併朝鮮、滿蒙,進而征服中國,可見日本早有侵略中國的野心。田中義
一於 1927 年出任首相後,更進一步制定用武力侵佔滿蒙的策略,以便征
服全中國。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於歐美經濟衰退的影響,日本經濟
陷入不景氣,因此希望透過掠奪外國資源,以解決國內經濟困局。當時西
方國家無暇東顧,而中國又內戰不息、黨派分裂,遂使日本得以逐步實現
侵華計劃,並於 1937 年發動全面侵華。由此可見,日本早有侵華的計劃,
即使國民政府積極抵抗,日本仍會在時機成熟時全面侵華。

2. 有論者認為太平洋戰爭爆發是抗日戰爭的轉捩點,你是否認同?試加以說明。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認同。抗日戰爭之初,國軍節節敗退,半壁江山迅速淪陷,其後退守西
南山區亦只能與日軍形成相持局面。到了 1941 年,日軍偷襲美國的珍珠港
觸發太平洋戰爭,戰局才有所改變。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美加入同盟
國陣營,向軸心國宣戰,中國自此得到盟國援助,實力有所增強,不再孤
軍作戰。日本由於需要兼顧太平洋戰場,兵力分散,漸感不支。隨着美國
展開大規模反擊,日軍開始失利,國軍亦在西南發動反攻,中國自此逐漸
扭轉戰局,反敗為勝。由此可見,太平洋戰爭實是抗日戰爭的轉捩點。
*不認同。日軍在抗戰初期採取速戰速決的策略,迅速攻下東部及沿海地
區,取得很大的優勢。但自國軍退守西南山區起,國軍憑險固守,使日軍
的機械化部隊難以發揮優勢;又利用地形展開游擊戰,消耗日軍的兵力,
中日戰爭陷入相持局面,日軍再無法實現速戰速決的策略,陷於苦戰。自
此時起,戰局已有所扭轉,國軍再不是處於捱打的局面,其後更在三次長
沙會戰、百團大戰中取得勝利。由此可見,國軍退守西南地區才是抗日戰
爭的轉捩點。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3》 616
3. 中國在抗戰期間,一直陷於苦戰,直到盟軍加入才扭轉戰局。你認為中國是否
無法憑一己的力量戰勝日本?試加以析論。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是。自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以來,中國且戰且退,東部及沿海地區在一年
多之間淪入敵手。國軍退守西南山區後,雖然憑藉地形優勢及游擊戰術,
成功牽制日軍,但亦無法展開反攻,只能固守。直至太平洋戰爭爆發,中
國加入同盟國後,中國得到盟國的武器、物資援助,實力才有所增強,亦
改變了以往孤軍作戰的局面。此外,美國又展開了大規模的反擊,日軍開
始失利,國軍隨即在西南發動反攻,收復桂林等地。歐州戰事結束後,盟
軍即集中兵力進攻日本。其後,美國先後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
亦向日本宣戰,派兵進入中國東北,擊敗關東軍,日本終在多方受敵下宣
布投降。由此可見,中國得以在抗戰中獲勝,主要是由於盟國參戰,否則
中國是無法憑一己的力量戰勝日本的。
*不是。中國在抗戰初期,雖然不敵日本,在短短一年多間淪陷了大片國
土,但國軍仍能在平型關、台兒莊等戰役取得局部勝利。國軍退守西南山
區後,憑險固守,使日軍的機械化部隊難以發揮優勢。國軍又靈活利用險
要的山區地形,引誘日軍深入,然後予以痛擊,並以游擊戰消耗日軍的兵
力。這段期間,中日戰爭陷入相持局面,日軍速戰速決的策略已無法實現 ,
而其資源有限的弱點則逐漸顯露。後來中國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亦能在
三次長沙會戰及百團大戰中獲勝。由此可見,即使沒有盟國助戰,中國最
終仍能憑藉自身的力量在持久戰中戰勝資源有限的日本。

4. 有言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是中國戰勝日本的關鍵,你同意嗎?試析述之。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同意。抗戰期間,中國一直處於下風,更喪失了東北至東南地區的領土 ,
可以用作抗戰的資源有限。即使運用「以空間換取時間」、游擊戰等戰略,
亦只能與日本維持相持局面,單憑中國的軍力實在難以反勝日本。即使中
國後來得到盟軍的援助,實力有所增強,加上美國在太平洋戰場反擊日本 ,
仍無法徹底擊敗日本。直到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後,日本才宣布
投降。由此可見,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才是中國戰勝日本的關鍵。
*不同意。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雖然是迫使日本提早投降的其中一個因
素,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國能夠上下團結一致,以不同方式支持抗日,國共
兩黨亦放下成見,合作抗日,令抗日力量大增。此外,中國善用「以空間
換取時間」的戰略,利用中國幅員廣大、資源豐富的優勢,針對日本資源
匱乏的弱點進行持久作戰。中國又利用地形優勢,令日軍的機械化武器無
法發揮效能,並以游擊戰牽制和打擊日軍,令日軍在中國戰場泥足深陷,
漸呈敗象。抗戰後期各盟國對中國的支援亦使中國扭轉劣勢,轉守為攻。
由此可見,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只是迫使日本提早投降,卻並非中國戰

617
勝日本的關鍵。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3》 618
第八章 戰後國共關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 有人認為國共內戰爆發是無法避免的,你是否認同這種說法?試說說你的看法。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認同。早在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國共就曾經分裂,更一度爆發內戰。
後來由於日本的侵略,兩黨才勉強再次合作。然而,國共雖然表面上聯合
抗日,實際上雙方的敵意沒有消減。此外,中共在抗戰期間勢力迅速擴張 ,
令國民黨感到不安,導致雙方在抗戰期間就不時發生衝突,其中「皖南事
變」就曾令兩黨關係陷於破裂邊緣。抗戰勝利後,國共在接受日軍投降問
題上再次爆發衝突,關係更急劇惡化。雖然後來美國曾派遣特使到華調停
兩黨的紛爭,但在和談期間,國共的軍事衝突未有停止,又未能就政權和
軍隊歸屬問題達成共識,國共雙方以戰爭解決矛盾已無可避免。
*不認同。國共曾經兩度為討伐軍閥和抵抗日本侵略而聯手,可見兩黨之
間雖然存在分歧,但在關乎民族利益的問題上,仍能夠放下成見,彼此合
作。抗戰勝利後,百姓都渴望休養生息,不願再起內戰,國共兩黨遂在美
國的調停下,展開和談。國共雙方先簽訂了《雙十協定》,聲明「堅決反對
內戰」,作為討論和平建國方案的前提;後來又簽訂《停戰協定》,宣布全
國停止戰爭,並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通過改組政府、整編軍隊、制定和
平建國綱領等議案。國共兩黨都有意以和平談判方式解決紛爭,亦曾為此
作出不少努力,可見國共內戰爆發不是無可避免的。

2. 國共兩黨曾互相指責,把內戰爆發的責任歸咎對方。你認為哪一方要為內戰爆
發負上較大的責任?試援引史實,加以析論。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中共要為內戰爆發負上較大的責任。中共在抗戰期間就不斷在淪陷區建
立根據地,積極擴張勢力;抗戰勝利後,又無視國民政府的命令,搶先接
管華北、華南的日軍佔領區及交通要道,又在蘇聯的協助下,進入東北收
繳日軍遺下的軍備和物資,中共這些行為實無異於向國民黨作出挑釁。及
後兩黨在美國調停下簽訂和約,並召開政治協商會議以改組政府,制定和
平建國方案。然而,中共始終不肯在新政府成立前交出軍隊,終使政協會
議中的決議成為空談,使國共談判宣告失敗,內戰無可避免地爆發。
*國民黨要為內戰爆發負上較大的責任。國民黨對中共始終存有敵意,從
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的清黨行動,以至日本侵華時,蔣介石堅持「先安內 ,
後攘外」等事可見,國民黨一直視中共為最大敵人。即使在抗戰時期,兩
黨表面上合作抗日,仍不時發生磨擦。後來在美國調停下,國民黨勉強與
中共進行和平談判。然而,國民黨自恃實力較雄厚,又得到美國支持,始
終不願與中共妥協,分享權力,終使和談告吹,促使內戰爆發。

619
3. 抗戰結束後,國民黨的統治導致民心盡失,而中共則成功爭取民心。你認為國
共內戰的成敗,多大程度與民心歸向有關?試抒發己見。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國共內戰的成敗很大程度上與民心歸向有關。國共內戰初期,國民黨在
管治面積、人口、兵力、武器配備等方面,佔盡優勢,但最終卻被中共打敗,
這主要是國民黨未能取得民心的結果。抗戰結束後,國民黨官員利用接收
淪陷區的機會,貪污舞弊,令民眾大失所望;中共黨員則強調反貪污腐敗 ,
又積極爭取農民、工人的支持,民眾於是離棄國民政府,轉而支持中共。
加上國民黨忽略經濟建設,貨幣政策又出現失誤,大量印發金圓券,造成
通貨膨脹、物價急升,人民對政府信心盡失;中共則在解放區推行土地改
革、減稅減租等政策,因而獲得民眾廣泛支持,最後取得勝利。
*相比民心歸向,軍事因素影響內戰成敗的程度更大。抗戰結束後,國民
黨官員貪污舞弊,加上經濟政策失誤,大失民心;中共則推行土地改革、
減稅減租等政策,取得了不少民眾支持,但這並不足以對戰爭的勝負構成
重大影響。兩黨在軍事上的分野才是決定成敗的主要因素。隨着國共內戰
的發展,國軍因戰線不斷延長而軍力分散,戰鬥力漸弱;相反,中共利用
逐個擊破、游擊戰等戰略,國軍難以抵禦,軍力逐漸消耗,陷入劣勢。其
後中共又發動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擊潰國軍主力,殲滅和收編國
軍多達一百五十萬人,此消彼長之下,兩軍力量的差距越來越遠,國軍再
也無力回天,最終在內戰中落敗。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3》 620
第九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政與外交
1. 你認為一五計劃是否取得了成功?試就你所知,加以說明。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是。一五計劃的重點是發展重工業,並對農業、手工業和私人工商業進
行社會主義改造。一五計劃結束後,工業化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國的
工業,尤其重工業有長足發展,為建國初年的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因
此,一五計劃取得了成功。
*不是。中一五計劃雖然超額完成,各項生產指數均有所增加,但工農業
發展並不平均。農業是中國經濟的基礎,除了為廣大民眾提供糧食外,也
為工業生產提供原料,農業生產技術落後,便會導致工業生產受阻。因此 ,
一五計劃是不成功的。

2. 有人認為毛澤東要為「文革」的災難負上最大責任,你同意嗎?試援引史實,加
以析論。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同意。「文革」是毛澤東為了奪回權力,鞏固自己在黨內的地位而發起的,
他利用其妻江青授意姚文元發表文章,通過批判《海瑞罷官》,把矛頭指
向劉少奇等人,掀起「文革」的序幕。其後,毛澤東又一直大力推動「文革」
的發展,如發表「炮打司令部」大字報,指責劉少奇「實行資產階級專政」
並鼓動民眾對他進行批鬥;支持紅衞兵,讓他們四出破壞,情況幾乎失控 ;
縱容四人幫把持黨政機關,攻擊黨內元老,使內鬥不絕,嚴重影響國家的
運作和發展。由此可見,毛澤東一手策動「文革」,並在背後推動「文革」進
行,因此要為「文革」的災難負上最大的責任。
*不同意。毛澤東作為最高領導人,對於「文革」的發生應負上一定的責任。
然而,自「文革」開展至演變成如此巨大的災難,實由江青等「四人幫」煽
風點火所致。批判《海瑞罷官》是「文革」的導火線,而〈評新編歷史劇《海瑞
罷官》〉亦是姚文元在江青授意下發表的。隨後江青等人又將文藝批判擴大
為政治批判,不斷攻擊周恩來、鄧小平等黨內老幹部,以奪取黨政大權。
毛澤東逝世後,「四人幫」更企圖奪取國家最高權力。由此可見,「四人幫」
在「文革」時期,為奪權而肆意攻擊政敵,使國家政局不穩,加深並延長
了「文革」的禍害,須為這場浩劫負上最大責任。因此,毛澤東不應為「文
革」的災難負上最大責任。

621
3. 鄧小平復出後,一改以往「計劃經濟」的模式,大力推行改革開放。有人認為這
對中國的發展不利,你是否同意?試就你所知,說說你的看法。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同意。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實行「計劃經濟」,由政府主導一切經濟
活動。鄧小平卻在「文革」動亂結束不久後即推行改革開放,推行「聯產承
包責任制」、擴大國營企業的自主權、容許發展私營經濟等,一改以往的經
濟模式。中國推行改革開放後,雖然推動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卻衍生了
不少問題,如貧富懸殊、通貨膨脹等,加上部分幹部以權謀私,造成嚴重
的貪污腐化和「官倒」現象,引起民眾強烈不滿,終引發六四事件,危及
中共政權的穩定,中國亦因此而受到西方國家經濟制裁,妨礙了國家的發
展。由此可見,鄧小平復出後馬上推行改革開放之舉實在過於急進,對中
國的發展不利。
*不同意。「文革」對中國經濟造成沉重的打擊,國民生活水平下降,鄧小
平復出後,實有必要將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與民眾有切身關係的經濟建
設上。他一改以往「計劃經濟」的模式,容許發展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對
外開放,使中國在經濟、民生方面取得了飛躍的進步。自改革開放以來,
中國的建設和技術得到重大發展,工業總產量不斷提高,建立了現代化的
工業體系;民生方面,民眾的平均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大為提升。到了
2011 年,中國更成為僅次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改革開放對中國的發
展影響深遠,成就斐然,對中國的發展是有利的。

4. 新中國成立後,採取「一邊倒」的外交政策,這對中國而言是否有利?試援引史
實,加以析論。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有利。新中國成立之初,無論在科技、經濟等方面都十分落後,因而採
取「一邊倒」外交政策。蘇聯在國防和工業建設等方面給予中國援助,並派
出大批專家來華擔任顧問,有利新中國經濟恢復和發展。加上當時美國仍
然支持遷台的國民黨,中國以與美國敵對的強國蘇聯作為盟友,以保障國
家安全,自然對國家有利。
*不利。中國與蘇聯結盟有礙國家尋求與美國及西方國家交往的機會,影
響了對外貿易與外交事務的拓展。直到中蘇交惡後,中國與美國的關係才
逐漸改善,後來又與日本建立邦交。此外,中國過分依賴蘇聯的經濟和軍
事援助亦不利國家發展。自 1956 年起,中蘇交惡,其後蘇聯更撤走所有在
華的專家,並終止所有合作計劃,對於中國的發展造成了沉重的打擊。由
此可見,新中國採取「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對中國不利。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3》 622
1. 有人認為清廷外交手法失當是英法聯軍之役及八國聯軍之役爆發的最主要原因 ,
你同意嗎?試說說你的看法。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同意。英法聯軍之役方面,清廷昧於形勢,仍抱持「天朝上國」的觀念,
在廣州入城、修約交涉、阿羅號事件和馬賴神父被殺等事件上態度強硬,表
現失當,給予列強入侵中國的藉口。八國聯軍之役方面,清廷愚昧無知,
被仇恨沖昏頭腦,竟縱容自稱懂得「法術」的義和團盲目排外,最終招致八
國聯軍入侵。有人認為兩場戰役都是由於列強想在中國取得更大的利益而
發動,但若然清廷能夠循外交途徑妥善處理中外衝突,列強就不會有出兵
的藉口。由此可見,清廷外交手法失當是兩場戰役爆發的最主要原因。
*不同意。英法聯軍之役方面,鴉片戰爭後,英、法等國雖已取得不少利益
但仍感不足。加上《南京條約》未有處理鴉片問題,外商仍不能合法販賣鴉
片,因此兩國欲透過發動戰爭以擴大利益。八國聯軍之役方面,義和團事
件的出現,實是列強長期侵略中國的結果。如英法聯軍之役後,傳教士可
進入內地自由傳教,導致教案頻生;甲午戰爭後,中國陷入被列國瓜分危
機,而《馬關條約》容許列強在華開設工廠,大量傾銷洋貨,使中國傳統手
工業破產,民眾排外情緒日增,終爆發義和團大規模排外。此外,列強並
不滿足於所得的利益,希望透過戰爭取得更多利益,所以即使清廷外交手
段得宜,列強仍會以各種藉口發動侵華戰爭。由此可見,清廷外交手法失
當不是兩場戰役爆發的最主要原因。

2. 有論者認為利益衝突是國共關係破裂的主因。你同意嗎?試援引國共兩次合作
破裂的史實,加以析論。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同意。第一次國共合作時,中共勢力不斷坐大,並企圖奪取國民黨的領
導權,引起國民黨部分黨員的不安,使國共由合作走向分裂。抗戰期間,
國共兩黨再次合作,但自日本投降後,雙方就在取得日軍物資、接受日軍
投降問題上再次爆發衝突,使兩黨關係急劇惡化,爆發內戰。由此可見,
利益衝突是國共關係破裂的主因。
*不同意。國民黨以孫中山確立的三民主義為政治綱領,中共則以馬克思
主義為主要思想根據,兩黨的政治理念南轅北轍,難以達致全面的諒解,
只能進行暫時性的合作,最終難免決裂。國共兩黨在首次合作破裂後,隨
即展開了長達十年的互相攻伐。抗日戰爭期間,兩黨雖然勉強再度合作,
但仍不時發生衝突,成見甚深,雙方關係並非在抗戰結束後才因利益衝突

623
而惡化,可見理念分歧和積怨才是國共關係破裂的主因。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3》 624
3. 「相比國民黨,中共對兩次國共合作有更急切的需要。」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
試說說你的看法。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同意。第一次國共合作前,國民黨已是第一大黨,歷史悠久,黨員人數
眾多,只要假以時日,憑自身的力量亦足以進行北伐,反觀當時中共剛成
立不久,黨員人數少,力量仍很薄弱,能否在中國成功發展亦存在疑問,
因此有必要與國民黨合作,以謀求發展的空間。第二次國共合作前,國民
黨一直奉行「先安內,後攘外」政策,全力剿共,若非西安事變發生,國
軍定能剿滅中共,並無與中共合作的必要。相反,當時中共的江西根據地
已被國軍攻陷,幾經艱難完成長征,建立了陝西根據地後,仍受到國軍的
攻擊,因此急欲透過與國民黨聯合抗日,以獲得喘息的機會,再圖發展。
由此可見,相比國民黨,中共對兩次國共合作有更急切的需要。
*不同意。國共第一次合作時,國共兩黨均以打敗軍閥、穩定政局為目標。
但當時國民黨組織散渙,軍力薄弱,欠缺羣眾基礎;中共則成立不久,黨
員人數少,力量薄弱,兩黨都急需尋求合作,以謀求發展,實現共同的目
標。國共第二次合作前,日本正對中國步步進逼,大片國土淪喪,民族危
機日重,民眾亦對「先安內,後攘外」政策非常不滿,反對內戰。國共實有
必要合作抗敵,以避免亡國之禍。由此可見,國共兩黨對於兩次合作都有
同樣的需要。

4. 你認為鴉片戰爭,還是八國聯軍之役,才是晚清歷史發展的轉捩點?試援引史
實,加以說明。
答:學生自由作答,但須以史實為據。
*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打破國人天朝上國的迷夢,一些有識之士開始留意
世界大勢,並主張學習西學,促成了近代中國的變革。此外,鴉片戰爭暴
露了清廷腐敗無能的一面,自此中國國際地位急劇下降,激起西方的侵略
野心,可見鴉片戰爭是列強侵略中國的開端,影響深遠。鴉片戰爭後所簽
訂的《南京條約》,更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份不平等條約,開割地賠款、
給予列強各種特權的先例。此後,列強接踵而至,以不同方式向清廷強索
權益,中國自此淪為列國侵凌的對象。自上可見,鴉片戰爭對中國造成的
衝擊是多方面而巨大的,可說是晚清歷史發展的轉捩點。
*八國聯軍之役。八國聯軍之役爆發前,清廷利用義和團盲目排外,不僅
暴露了滿清政府的愚昧、腐敗,更使中華民族受到外人蔑視。鴉片戰爭以來
中國雖然在對外戰爭中經歷多次失敗,但世界各國仍對中國的文化水平予
以肯定。然而,義和團盲目仇外、排外的野蠻行為,受到世界輿論譴責,以
致外國自此蔑視中華民族,國人的民族自信、自尊亦大受打擊。戰後清廷與
列強簽訂的《辛丑條約》,賠款是各條約之最,巨額賠款使中國疲弱的經濟
更形枯竭,條約又規定中國以關稅、鹽稅作擔保,中國的經濟命脈自此被

625
列強牢牢掌握。此外,清廷直至英法聯軍之役後才着手推行改革,使中國
進入現代化,可見鴉片戰爭未有對清廷造成重大衝擊。自上可見,八國聯
軍之役對晚清中國造成的影響較鴉片戰爭更為深遠,可說是晚清歷史發展
的轉捩點。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3》 62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