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沙田培英中學

二零一九至二零二零年度 第一次考試
中四級 中國語文卷一
評分參考

甲部:指定閱讀篇章(30 分)

試根據《勸學》、《論仁》、《論君子》、《魚我所欲也》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
回答以下問題。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6 分)
 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仁》) 事: 奉行/實踐/實行
 造次必於是。(《論仁》) 造次:匆忙/倉卒
 君子不重則不威。(
《論君子》) 重: 莊重一一一
 萬鍾則不辯禮儀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 辯: 分辨/辨別
 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 度: 估計/猜度/推測一一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
 秦王飲酒酣。(《廉頗藺相如列傳》) 酣: 酣暢/暢快/歡暢/盡興一一

2. 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一文,秦國向趙國要求以城池換取和氏璧,為甚麼
藺相如認為趙王應該答應秦王的要求?(4 分)

因為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1 分),不答應的話秦會攻打趙國(1 分);而且倘若秦不


以城換璧(1 分),可讓秦國負起理虧的責任(1 分)。

文本依據:

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彊而
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
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

3. 根據《論仁》及《論君子》,判斷以下陳述。(6 分)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 本文用語錄體撰成,文字貼近當時的口語,可使文句淺白易明, ● ○ ○
簡單扼要。

 孔子通過對比君子要求自己凡事行仁道,而小人則相反的情況, ○ ● ●
論證人們應慎防小人的道理。

 孔子指君子的說話該帶有威嚴。 ○ ● ○
19-20/第一次考試/中四/中文卷一/評分參考/頁一
4. 根據《論仁》,孔子認為「仁」的總綱是甚麼?(1 分)他認為仁的具體實行方法是怎
樣的?試摘錄有關句子作答。(2 分)

克 己 復 禮
 仁的中心意義: (1 分)(答案須為四個字)

 仁的具體實行方法:「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2 分)

5. 根據《勸學》內容,荀子對於君子的本性有甚麼看法?試摘錄原文句子作答。(2 分)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2 分)

6. 承上題,荀子運用甚麼作比喻來論述上述論點?試舉一例說明。(4 分)
比喻:
外物(1 分) 好處(1 分)
登上高處招手 在遠方的人也能看見
順着風呼喊 聽得很清楚
借助車馬 到達千里之外
借助船隻 橫渡江河
登上高處 看到更廣濶的風景

道理:帶出君子的本性與一般人一樣(1 分),只是君子善於利用學習來改進和提升自
己的論點(1 分)。

7. 在《魚我所欲也》一文,孟子提到行道之人和乞人面對「一簞食,一豆羹」時的反應作
為例證。這個例子說明了甚麼道理?(5 分)

「一簞食,一豆羹」對於行道之人和乞人而言,是影響他們生死的事物。(1 分)但當
給予「一簞食,一豆羹」的人態度無禮傲慢(1 分),行道之人和乞人都會拒絕接受(1
分)。這個例子說明人皆有捨生取義之心。(2 分)

19-20/第一次考試/中四/中文卷一/評分參考/頁二
乙部:閱讀理解(60 分)

第一篇(36 分)

1. 第一篇共有 21 個段落,假若把結構分成五個部分,試指出第二至四部分分別由哪些段
落組成(4 分),然後概述第二至四部分的內容大意,並把答案填寫在下表內(8 分)。
部分 段落 內容大意
:
第一
第1至7段 以兩位自稱討厭道德教條的年輕人/年輕人對作者說
部分
的話(1 分)作引入,解釋甚麼是道德。
: :
第二 以一位十四歲小孩向作者說教的事(1 分)作為例
部分 第 8 至 13 段
子,說明道德與個人生活經驗(1 分)的關係。
(1分)
: :
以孩子跟人約會遲到/父母對孩子說教的方式(1
第三 第 14 - 17 段
分)作為例子,指出傳遞道德必須講求方法/道德教
部分 (1分)
育要有愛心、耐心和信心(1 分),否則會淪為「言
論家/言論/言論教育」(1 分)。
: :
第四
第 18 - 20 段 以搶蛋糕/十個人和三塊蛋糕(1 分)作為例子,反
部分
(1分) 駁「道德不利於爭奪」(1 分)的說法。
:
第五
第 21 段 總結全文,提出掌握道德價值的重要性。
部分
(1分)

2. 第 1 段中,作者引述一位年輕人說他討厭道德。根據文意,他真正討厭的其實是甚麽?
(2 分)
A 盲目追求道德的人 A B C D
B 要求別人符合道德卻其身不正的人 ○ ● ○ ○
C 利用道德欺騙他人的人
D 誤解道德的人

3. 作者在第 2 至 3 段分別提出「不應該反對道德」的看法,他所持的理由分別是甚麼?
(2 分)

道德是經驗(1 分),能促使人進步(1 分),所以不容反對。

19-20/第一次考試/中四/中文卷一/評分參考/頁三
4. 根據第 4 至 7 段,作者描述對另一個年輕人的看法,判斷以下陳述:(4 分)
無從
作者認為: 正確 錯誤 判斷
 那個年輕人討厭教條和德目的理由跟他的自身經歷有關。 ● ○ ○
 那個年輕人的學識太淺,不足以明白道德的重要性。 ○ ● ○

5. 試根據文中那位十四歲小男孩的故事分析他的性格特點,並填寫下表。(6 分)
事件 性格/為人

:
樂於助人/仗義疏財/
願意把自己買書的錢,借給聲稱急着用錢的小鄰居。
捨己為人(2 分)

:
常常思考關於誠實的問題,也格外關心自己是否是也做
勇於自省/嚴明律己
過不誠實的事情。
(2 分)
:(答案不得多於 20 字,標點符號計算在內。)(2
分)

被 鄰 居 賴 債 後 , 不 斷 向 誨人不倦

作 者 強 調 守 信 的 重 要 。

6. 文中的「言論」和「教育」分別是指甚麼?(4 分)

 「言論」:道德項目的表面意思。 (2 分)

 「教育」:明白、體會道德的真正意義。 (2 分)

7. 承上題,試以一個具體例子說明「言論」和「教育」的分別。(字數不於多 150,標點
符號計算在內。)(4 分)
評分準則: 道德條目 1 分,表面意思 1 分,處境 1 分,真正意義 1 分
示例: 老師常教我們要尊重校工叔叔(1 分),於是我每次看見他們都會點頭微
笑,覺得這是規矩。(1 分)不過,山竹颱風過後,我看見工友叔叔不辭勞
苦地為我們清潔校園,只花了兩天便能讓學校回復原來的整潔(1 分),我
由衷感謝他們的付出,因此便明白「尊重」不是表面上有禮,而是因為欣
賞他人、明白他人的付出而有的回應。(1 分)(135 字)

19-20/第一次考試/中四/中文卷一/評分參考/頁四
8. 綜合全文,以下哪一項最能說明本文的主題?(2 分)
A 論說道德價值對個人和社會的作用。 A B C D
B 分析道德價值存在的利弊。 ○ ○ ○ ●
C 說明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
D 駁斥人們對道德的誤解,說明道德的價值。

第二篇(24 分)

9.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4 分)
 今朝廷有大奸,請得先治。 治: 懲治/整治一
 室宅輿馬僭法度…… 僭: 超越/逾越一

 帝不許。 許: 答應/准許/允許

 帝嘗獵苑中。 嘗: 曾經 /曾 一

10. 根據文章開首,韓休成為宰相時,為甚麼天下人都一致認為他適宜擔任這個職位?試以
自己的文句略加說明。(2 分)

因為韓休為人正直(1 分),而且不追求功名(1 分),所以天下人都認為他適宜擔任宰

相。

11. 韓休認為要先懲處程伯獻,再懲處李美玉,最主要的原因是:(2 分)
A 程伯獻在朝廷的影響力較大。 A B C D
B 程伯獻犯下的罪比李美玉重。 ○ ● ○ ○
C 給予李美玉有更合理的懲處。
D 為君者應包容犯下輕罪的人。

12. 試根據文意,判斷以下陳述。(6 分)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 唐玄宗怕韓休批評他在打獵時過分地設宴行樂。 ● ○ ○
 唐玄宗怕被韓休看見自己悶悶不樂的樣子,故拿著鏡子 ○ ● ○

理儀容。

19-20/第一次考試/中四/中文卷一/評分參考/頁五
 唐玄宗因韓休的批評而消瘦。 ● ○ ○
13. 文中記述唐玄宗對左右侍從表示「吾雖瘠,天下肥矣」。綜合全文,試說明唐玄宗指自
己「瘠」而天下「肥」的原因。(4 分)

 唐玄宗「瘠」:韓休經常向皇上直諫,監督唐玄宗的言行(1 分),所以令唐玄宗不敢

放縱玩樂(1 分),變得鬱鬱寡歡,面容消瘦。

 天下「肥」:因為韓休敢於直諫,讓唐玄宗明白自己治國時的得失(1 分),這樣確保

他的施政對國家有利/使國家富庶(1 分)。

14. 唐玄宗與侍從的對話中提及蕭嵩,當中運用了哪一種修辭手法?(2 分)
A 引用 A B C D
B 層遞 ○ ○ ● ○
C 反襯
D 對比

15. 從唐玄宗與侍從的對話,可見他有何特點?試舉例加以說明。(4 分)

唐玄宗胸襟廣闊 / 虛心納諫(1 分)。雖然韓休經常直接指出唐玄宗的過失(1 分),但唐

玄宗沒有怪責他(1 分),反而接納他的意見(1 分) 或

愛國忘私(1 分)。唐玄宗常擔憂韓休會指出自己的過失,因此經常悶悶不樂(1 分),

但他為了百姓的福祉(1 分),仍然重用韓休(1 分)。 或

愛國(1 分)。韓休指出玄宗治國的過失後(1 分),玄宗會加以反思(1 分),為百姓的

福祉著想(1 分)。

—評分參考完—

19-20/第一次考試/中四/中文卷一/評分參考/頁六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