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仁,論孝,論君子 溫習題目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論仁‧論孝‧論君子》

內容問題:
1. 為何「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論仁》第​ 1 ​則)?日常生活中有甚麼
例子可以證明這個觀點?
因為「不仁者」缺乏仁義修養,不能長時期忍受窮困,自然會為非作歹。同時,由於缺乏修養
,一旦長久處於安樂環境中,便會變得驕奢淫逸。社會上一些沒有修養而又長期處於貧窮
狀況的人,容易淪為歹徒,搶劫他人;也有一些人不思進取,生活奢侈浪費,最後敗盡家
財,無法挽救。可見「不仁者」無法長居窮困和安樂之中。

2. 仁者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也堅守仁德,試根據《論仁》內容析述之。
表現在時間方面,「君子無終身之間違仁。」君子不會在吃完一頓飯這麼短的時間內違背仁德
;面對生活的順逆「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在倉忙急切及顛沛流離的環境下也堅守
仁德。

3. 孔子認為仁者在面對貧富、守禮及生死三方面,應有何表現?試說明之。
面對貧富:
仁者會安於身處的境況,素位而行,但求遵行仁道便已心滿意足。
即使人人都渴望富貴,討厭貧賤,但對於恪守仁道的人,假如不可循正途得到富貴,就寧願安
貧樂道,不去追求名利,脫離貧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遵守禮法:
仁者當遵守禮法,約束私欲,使自己的言行合於禮。(「克己復禮」)
不合禮法的不看、不聽、不說、不做。(「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面對生死:
仁者把道德置於生死之上,認為持守仁德較生命重要。
仁者不會為求苟活而做出不仁的事情,反而為求成全仁道,不惜犧牲生命。(無求生以害仁,有
殺身以成仁。)

4. 《論仁、論孝、論君子》指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
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試解釋此句的含意。
題目引文表示每人都希望擁有財富與高社會地位,但不循正道獲取富貴,君子不會貪求。每人
都厭惡貧窮低賤,但不循正道脫離貧賤,君子不會擺脫。這表達出道德比名利重要的思想
,指出不應為求名利、物質而放棄正道、仁德。

5. (a)據所讀《論語》,用自己的文句解說「安仁」、「利仁」、「害仁」、「成仁」的含義。
其中所提及的是哪些人? (1996會考題)
(b)《論語‧顏淵第十二》一章云: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
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i)《論語》的文體形式有甚麼特點?《顏淵第十二》指甚麼意思?
(ii)解說「內省不疚」的含義。
(a)四者的含義:
安仁:自己能實行仁德,便覺心安。
利仁:明白行仁德對己對人有利,便勉力實行。/知者明白是非,便有利實行仁德。
害仁:為求保有生命,所作所為竟違反(離棄)仁德原則。
成仁:寧願捐棄(犧牲)性命,體現(實踐)仁德精神。
所提及的人:
有仁德的人/仁者;有智慧(聰明)的人/知者;(1)
有志氣、有仁德的人/志士仁人。(1)
(b)(i)《論語》的文體形式:
屬語錄體/以問答形式表達哲理。分章節,(篇幅短)。(2)
《顏淵第十二》的意思:
顏淵是篇名/論語以每篇的首二、三字為篇名。(1)
第十二是篇序/即第十二篇。(1)
(b)(ii) 四字含義:
經過自己冷靜的反省,不覺得做了錯事,不感到內疚歉疚。

6. 孔子認為怎樣才能成為「仁者」?作為仁者的心境和生活是怎樣的?
成為仁者的方法:克己復禮,克制個人的私慾,使言行舉止合乎禮節。所聽所看、一言一行都
遵守禮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無論在倉卒緊迫或顛沛流離
的時候都堅守仁德,不會為了求取富貴或求生而違背仁德。
仁者的心境和生活:實踐仁德時就能心安,可以長期過着窮困或安樂的生活。

7. 根據《論仁》第 3 則,回答以下問題。
(1)顏淵問孔子實踐仁的具體方法是甚麼,孔子怎樣回答?
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2) 試根據「克己復禮為仁」一句,說明孔子心目中「仁」和「禮」的關係是怎樣的。
孔子認為仁是人格修養的最高標準,禮是人的言行規範,只要人能夠克制一己之欲,言行合乎
禮,就能達到人格修養的最高標準。
(3) 有人認為「克己復禮」是以外在的「禮」約束自己以達仁德,但孔子卻說「為仁由己」
,兩者存在矛盾嗎?
沒有矛盾。「禮」固然可指外在的禮儀,但其本質卻是從心而發的辭讓恭敬之心,這些本心是
否能發揮出來,全由自己作主,故兩者沒有矛盾。

8. 根據《論孝》說明何謂孝?
無違,具體方法乃「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在生時,按照禮節來侍奉
他們;父母死後,按禮節安葬和拜祭他們。
除此之外,孝要供養父母,更重要的是尊敬父母。「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

9. 若發現父母犯錯,孔子認為子女應如何處理?試加以說明。
孔子認為假如子女發現父母有微小的過失,也要立刻勸諫他們,期望他們糾正錯誤。/孔
子認為要用委婉的言辭勸諫父母,希望他們改正。
要是父母立意不聽,子女仍然要孝敬他們,不可違逆他們;要擔憂父母,卻不應有怨言。

10. 孔子認為子女應該如何看待父母的年紀?試說明原因。
孔子認為孝順的兒女必須緊記父母的年齡。
一方面為父母長壽高興,因仍可孝敬他們,一家得以共享天倫之樂。
另一方面,也會因父母年歲漸長而憂慮他們健康趨壞,懼怕彼此相聚的時日無多。

11. 孔子在《論孝》第 7 則中指出當父母有過錯時,子女應怎樣做?這是否與《論孝》第 5 則中


「無違」的觀點矛盾?試談談你的看法。
子女應該「幾諫」。兩個觀點並沒有矛盾。孔子指出「無違」是說事奉雙親要謹慎行事,不可
做出違反禮制的事情,而陷父母於不義。「事父母幾諫」是說子女要本着孝敬之心設法勸
諫父母,避免他們陷入不義的處境。子女的態度要恭敬和順,言辭要委婉含蓄,這就符合
禮節的規定,孔子的這兩個觀點相輔相成,並無矛盾。
12. 孟懿子、樊遲及子游問孝,孔子如何回應他們?孔子的回應都不同,凸顯出孔子教育學生的
甚麼特點?
孟懿子問孝,孔子簡短地回答「無違」,即不可違反禮法。
其後孔子主動向樊遲提及「無違」,並解答樊遲的提問。他的回答較詳盡,指出要做到「生事
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即父母在生時按禮法侍奉他們,父母離世後則以禮法
行喪葬祭祀之事。
在子游問孝時,孔子以養犬隻馬匹來作對照,指出孝順父母不只要供給生活所需,更要心存敬
意。
總括而言,孔子對於孟懿子、樊遲及子游,在教導方式及教導內容上皆有分別。對身分尊
貴,貴為孟孫氏宗主的孟懿子只點明孝的重點;但對於他駕車的學生樊遲以及子游則用較
顯淺的語言向他們說明道理。此外,他對於何謂孝道,所論述的內容亦有別,他對孟懿子
及樊遲談及的側重遵守禮法,與行為有關,對子游所說的則著重內心的態度。
孔子的回應不同,可見他對學生因材施教,會因應提問者的背景、身分以及實際情況教導,以
讓弟子學習到最切合他們所需的道理。

13. 試分別說明君子能「無終食之間違仁」及「不憂不懼」的原因。
君子哪怕一頓飯的時間也不會背離仁道。這是因為君子不會被名利所惑,貧乏所困,無論生活
在甚麼境況,都能泰然自若,只會以正道追求自己心中想要的東西。正因心中堅信仁道,
無視外在環境的好壞,君子可以做到「無終身之間違仁」。
君子「不憂不懼」,也是因為心中的理念。他們常自我反省,自覺問心無愧,那自然沒有甚麼
需要憂慮和懼怕。

14 試從《論君子》一文中,摘錄有關句子說明下列「君子」的特點:
(1)儀容莊重
(2)對自己的言行有嚴格要求
(3)經常反省:
儀容莊重:「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君子的儀容必須莊重;儀容莊重才能顯出威
儀,得人崇敬。為人態度莊重認真,學習起來,成效也較鞏固。
對自己的言行有嚴格要求:「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為自己所說的超過了自己所做
的感到羞恥。
經常反省:「內省不疾,夫何憂何懼?」君子經常反省自己的行為,所做問心無愧,所以
不會憂慮、恐懼。

15. 試根據下列孔子的話,說明君子對個人道德人格的要求:
(1)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2)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4)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1) 君子態度莊重有威嚴,做人處事堅守忠和信這兩種道德規條,忠實誠懇;君子同時以忠信
與人交往,做錯了事,君子不怕改過;君子不會結交那些德行比不上自己的人。
(2) 君子做事以義為原則,除了依照禮節來實行、以謙遜的話語來表達,還用誠實的態度來
完成,要把義貫徹到底。
(3) 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努力進修德業,只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怨別人不賞識自己,非常注
重自己的道德修養。
(4) 君子以仁德自我要求,約束自己的言行。

16. 試說明「君子」的交友之道。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注重忠誠和信義,不與德行不及自己的人交朋友,藉以提升
自己的品德。

17.「君子」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 勇於改過:過則勿憚改。(有過錯便勇於改正。)
- 不斷反省:內省不疚。(內心反省而沒有慚愧。)
- 恥其言而過其行 (注重言行一致,會為自己言過其實而感到羞愧。)
- 自行求仁德:君子求諸己。(君子對自己要求嚴格。)
-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擔心自己沒有才能,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

18. 試綜合本篇課文的內容,歸納「君子」與「小人」的行為有甚麼區別。
心胸:君子心胸坦蕩,光明磊落;小人時常憂慮不安。
待人: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惡行;小人慫恿別人做壞事,不成就別人的好事。
要求:君子凡事律己嚴格,不斷求進;小人則凡事責求別人,推卸責任。

19. 在《論仁論孝論君子》中,「君子」是「仁者」嗎?何以見得?試從《論仁》中引錄其中一
例加以說明。(2分)
孔子認為「君子」是「仁者」,他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意思是君子要通過實踐仁德來
成就名聲;
他又指出「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意思是君子時時刻刻都不應該
違背仁德,即使是短暫的時間、窮困遇到挫折的時候,也必定堅持仁德。

20. 試根據《論仁》和《論君子》的內容,說明「仁者」就是君子。
君子的表現,合乎「仁」的道德標準,所以「仁者」就是君子。現舉例說明如下:
a) 仁者安於仁德,無論在任何時間、地方、處境都不離棄仁德;「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意思是君子時時刻刻都不應該違背仁德,即使是短暫的時
間、窮困遇到挫折的時候,也必定堅持仁德。
b) 仁者不用不正當的方法得富貴、去貧賤;君子明曉大義,不為利慾所誘,做事以義為原
則。
c) 仁者抑制自己,用禮作言語行為的標準;君子莊重威嚴,做事依照禮節去實行,說話謙
遜有禮。

作法:
1. 引文甲: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引文乙: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甲、乙兩節引文運用了哪種相同的修辭手法?試說明運用該手法的好處。
兩節引文均運用了對比,將君子和小人的特質並列,凸顯君子當有的心胸和態度。
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使表達的主題更為鮮明,讓人印象深刻。

兩節引文均運用了對偶,前後句結構相同,詞性相對,意思相關。
運用對偶,句式整齊,富有節奏感,易於記誦。

2.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之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引文中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試略加說明。又,運用這種修辭手法說理有甚麼好處?
引文運用了層遞。句中先描述君子的本質,再論及君子應有的行事方式,繼而指出君子應如何
完成事情,層層推進。運用層遞能使句子條理分明,讓讀者易於理解。

3. 細閱以下引文: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論仁、論君子》
引文運用了哪一種相同的寫作手法?試加以說明。(2分)
對比
以不處富貴對比不去貧賤/以人的渴求對比人的厭惡/以富貴對比貧賤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