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孟子•魚我所欲也〉

內容大要
主旨
借魚與熊掌的取捨,說明生與義之取捨,
由此論證視仁義比生命重要是出於人的本心,並指出不失本心與喪失本心的分別。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以魚與熊掌比喻生與義, 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人認為義比 以「行道之人」和「乞人」的
指出應該捨生取義。 生命重要、不義比死討厭,因 事例,論證人人皆有禮義之心。
此即使有方法可以讓人求得生 之後再以不辨禮義而接受萬鍾
存、躲避禍患,也不能使用。 /高官厚祿的事例,論證 人因
由此可見人人皆有捨生取義之 受物欲虛榮的誘惑,見利忘義,
心,而非賢者獨有。 失去本性/本心。
寫作手法
比論證喻 正反論證 對比論證
生與義之間的取捨是抽象 ①正面論述:有比生命更為人渴 ① 「一簞食,一豆羹」,對於「行道之人」和「乞人」來說
的道理,且非人人都會經 求的,那就是義。 是性命攸關的,但為了堅守禮義原則,他們甘願捨棄生命。
歷得到,作者以魚與熊掌 ②反面論述:有比死亡更為人厭 反觀有些人為了獲得萬鍾的俸祿而「不辨禮義」,以求得
的取捨來作比喻,把道理 惡的,那就是不義。 到「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等
說得深入淺出。 物質享受和虛榮。前者的捨生取義跟後者的見利忘義,形
🡺 可見人人都有捨生取義的心。
成了強烈的對比。
② 文中論證了一些人「失其本心」時,寫他們「鄉為」、
「今為」的分辨,營造反差。

修辭手法
對偶 反問 排比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生者,何不用也?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②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②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
我而為之,是亦不可已乎? 而為之。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