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阿阇世王闻佛涅槃闷绝复苏图

→ 画师的立场,多层次解析(分别图像元素、图像经营布局;再到具体中心分
析、教化之功的复盘),创作时的视觉艺术表现
仅见于克孜尔石窟;“佛传四相图”是龟兹壁画中为数不多的白描图,
背景:阿阇世王是印度当时的大国摩揭陀国国王,支持佛教
《克孜尔石窟阿阇世王题材壁画》:从洞窟形制、壁画布局与《复苏图》情况列
表对比,画面细部略有不同但,故事内容大致出于同一经本,就是《根本说一
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八
→ 区别于单纯“传法”的功能,从画师自身的视觉艺术表达入手看:
创作思路是什么,他是如何通过对画面的经营布局、图形语言等来表现经本的
内容,从而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达到“传法”和教化信众的目的的

一、图形语言:(分割基本的独立单元,框架基础)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图可以绘形、可以识读、可以说理
绘图布局:
① 左上方国王、王妃向行雨大臣询问(行雨大臣请国王入花园观画);
② 右上方大臣手持佛传四相图,三个大澡罐,看向罐内的国王,知道佛涅槃后
闷绝,后国王复苏;
③ 下方表现佛涅槃后天地万物的震动
→ 三个不同的情节发生在三个不同的空间中,即①宫殿内;②花园殿堂及殿堂
侧面;③城外。画师穿插不同空间的标志物作为画面分界线。区分各个情节,
也形成独自单元空间。围合的分界线:“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绘画之中的力的
自由作用不受周围背景的干扰和束缚”

① 图形解构:多个规则的横长方形组成,静止稳定的情形与经文相对。
② 花园殿堂内:立柱的区域分割、行雨大臣、展开的画布、右侧的正方形或横
长方形 → 提示了殿堂侧面,将大臣站立的花园殿堂分割开。还有倒三角的澡
罐内的阿阇世王
分析:稳定的三角形与立柱(显示开阔的花园殿堂);最高点的大臣显示出陈
述“佛传四相图”的仪式感和对佛的崇敬;白描图与周围色彩对比,与经文的
文字描述相符。同时,经文二次提及布帛所绘内容,可见对此图重视; 右侧的
倒三角形插入圆形内、纹饰的椭圆、水涡纹,运动感与左侧的“平静”对比,
表现了经文的“即便号咷闷绝宛转于地”
(图像表达经文内容,即“绘形、识读”,再到佛教画“传教”的最基本要义;
进一步,通过空间分界、构图形态、色彩配比、纹饰搭配等艺术手段,“渲染
气氛”)

③ 城外
画面分界线:高低错落的不稳定感;
图形结构:斜线与三角形的城墙倾斜表现出三角形华盖倾倒;椭圆形海洋里的
日月(逆时针方向旋转,冲出画面张力)(随着椭圆曲线盘旋、环绕而运动,
与经文描述“大地震动流星昼现”基本吻合);七个锐角三角形构成的须弥山,
顶部被一条斜线截断,以表示倾颓的须弥山(内有水涡纹);
→ 先进行独立单元空间图式的组合;利用图形语言对背后义理的精妙传达以及
对人物的情感表达;图形语言优于文字语言的特性,便于宣教

二、图像经营
把单元空间的画面组合在一起,既要使情节连贯,还要让画面统一。创作构思
和画面的布局经营
(一)结构
→ 主结构、基础上添加相关内容
来自希腊的十字形轴线构架;竖中轴线的痕迹
(二)势
画有“势”,可以突破静止时空,活化和深化意蕴。艺术形式表现力,对
审美活动的感官、心理产生影响;从时、空角度
1、空间
(1)动态之势
城外的城墙与华盖构成的对称三角形、与城墙平行的多条斜线还有与倒塌须弥
山平行的崩塌右侧斜线;上冲的速度感
城内,对角线一样的“势”;右侧花园,大臣与阿阇世王从上到下的“势”;
稳定感
共同点是三角形的稳定感和视觉均衡感

(2)动静之势
从叙事文本中的“动静”分别勾勒区域
按照场景分别勾勒,交汇点在举画布的大臣身上,动静之势的交汇

2、时间
① 总图
按照时间发生的顺序,形成了一个从右至左逆时针旋转的圆环形的势,中
间竖梯形的“佛传四相图”被包围在中间;海洋内的日、月旋转是逆时针方向

→ 二者逆行的“势”,波澜与冲突的心理感受;象征佛涅槃后的自然震动、阿
阇世王的内心

② 焦点中心的“佛传四相图”
色彩对比;
佛一生最重要的四个事迹的分布和排序?利用人物的向背起到无形的分割画面
的作用

③ 阿阇世王和行雨大臣的“异时同图”
以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画面要表现的主要人物为线索,画面形成了阿阇
世王跨越空间从①至②的势;
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形成了佛涅槃的景象到佛涅槃的图画,即从空
间③至②的势
(三)视觉中心
1、图形结构中心
佛传四相图:构图的十字交叉处、变异的图形、色彩对比、动静与时空之势;
2、故事叙事中心
叙事中心以阿阇世王展开
阿阇世王在①、②结构中,皆为中心;且按照对称轴来看,等高对称
从时间的势(1)中,逆时针旋转落脚点在阿阇世王身上,与②中相呼应
两个侍者和行雨大臣落在宫殿和花园堂侧的阿阇世王身上的目光,形成从上至
下三角形的动势和从下向上冲。这两个动态的势起到了引导观众的作用,
让观众顺着势看到了画师精心安排的画面的视觉中心——“佛传四相图”

(四)情感传达
→ 从绘制位置来看?空间、布局与画面题材,如何“构建”情感?
中心柱窟的左、右、后甬道(后室)大多都是绘制和佛涅槃相关的题材。唯独
《复苏图》一成不变地都绘于中心柱窟右甬道内侧壁:“这与经本上叙述佛涅
槃事件的时间前后和佛教徒在窟内巡礼观像的顺序有联系。”
右甬道进 → 后甬道(后室)→ 左甬道出,三圈
能够复原信众的观看顺序:先看“佛传四相图”、再看“阿阇世王观看佛传四
相图后知道佛涅槃后闷绝”、最后加强佛一生的事迹

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不仅考虑了如何从文本到图像进行艺术转换,还把观者观
看、教化等因素都考虑进去
① 图形元素(将“佛涅槃后大地震动、大臣请王观画、王闷绝,被移入澡罐内
复苏”的故事情节进行三块画面分割、每部分的具体元素“几何图形化”,考
虑文本到图像的转化)图像表达经文内容,即“绘形、识读”,再到佛教画
“传教”的最基本要义;
→ ② 图像经营:把单元空间的画面组合在一起,既要使情节连贯,还要让画
面统一。创作构思和画面的布局经营 (画面总体对称结构、画有时间、空间之
“势”,进而依照此“势”,指出“异时同图”的布局和“佛传四相图”这一
图形结构中心)
→ ③ 图像的综合分析:图形结构中心与叙事结构中心。进而情感传达,“宣
教”以后者的“动态的‘势’”引导关注前者;另,结合洞窟结构、壁画配置
模式、教徒礼拜模式,来说明壁画观者的观赏模式,以达到画者的“教化”之
意。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