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艳诗与悼亡诗研究 黄冬红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7

单 位 代 码 10602

学 号 2004010290
分 类 号 I206.2

硕士学位论文

元稹艳诗与悼亡诗研究

On the “Yan” Poetry and the “Daowang” Poetry


Written by Yuan Zhen

院 ( 系 ) :文学院
学 科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研 究 方 向 :唐宋文学
年 级 : 2004
研 究 生 :黄冬红
指 导 教 师 :殷祝胜 副教授
完 成 日 期 : 2007 年 4 月
元稹艳诗与悼亡诗研究

专业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申 请 人:黄冬红
指导教师:殷祝胜 副教授

论文答辩委员会

主席:

委员:
目 录

内容提要……………………………………………………………………………ⅱ

英文提要……………………………………………………………………………ⅳ

引言 ………………………………………………………………………………1

第一章 元稹的艳诗 ………………………………………………………………2

第一节 艳诗的界定及渊源………………………………………………………2

第二节 元稹的艳诗………………………………………………………………6

第二章 元稹的悼亡诗……………………………………………………………37

第一节 悼亡诗的渊源……………………………………………………………38

第二节 元稹的悼亡诗创作………………………………………………………40

第三节 元稹悼亡诗的艺术特色…………………………………………………51

结 语……………………………………………………………………………55

注 释……………………………………………………………………………56

参考文献 …………………………………………………………………………58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4

i
元稹艳诗与悼亡诗研究
研究生:黄冬红 导师:殷祝胜(副教授)
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方向:唐宋方向 年级:2004 级

内 容 提 要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主要诗人,自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之后,对元稹
的研究不断深入,学界在元稹生平、品格、诗歌、小说及作品整理等方面的研究,
硕果累累,成绩卓著。但对其艳诗与悼亡诗,学界在许多问题上,仍能有较大的
争议。实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祛除人们在这些问题上的迷雾,尽量还其
历史本原。
引言部分交待本文的研究对象,综述学界对元稹的研究现状,简要地介绍本
文的研究范围和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研究目的。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笔者应该指出的是本课题的研究,是基于笔者对于学界元稹研究现状
的了解,在对元稹诗文仔细阅读的基础上,笔者对所感到的关于元稹其人及其艳
诗与悼亡诗创作中的某些重要乃至疑难问题,适当兼顾其诗歌艺术特色而进行的
探讨。
其次,本课题的艳诗是指以描写妇女形象及妇女情事的诗歌,它包括了冀勤
点校的《元稹集》里的大多数妇女题材的诗篇。其中又可分为元稹为其早年恋人
及其妻子而作的反映其自身情感历程的艳诗与为其他女子而作的艳诗两部分。悼
亡诗则是元稹为其亡妻而作的诗歌。必须指出的是本文所谓“艳诗”与人们一般
理解的“艳诗”之间有所区别,与元稹自述的“艳诗”定义之间亦有区别。本课
题的研究包括两大部分。即元稹的艳诗与元稹的悼亡诗。
最后,应该说明的是笔者在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在细读元稹作品的基础
上,通过将其作品与其生平经历进行对比,以及将其诗文互相对比的方法进行研
究,以尽量使自己的结论符合其生平及作品的实际。
第一章讨论元稹的艳诗。本章将讨论元稹的艳诗方面的以下几个问题,诸如
元稹的早恋经历、元稹艳诗中写给恋人及其妻子的艳诗、元稹写给其他妇女的艳
诗等。关于元稹为早年恋人所作的艳诗情况及其早年恋爱经历,学界争论一直较
大,笔者认为元稹为其恋人而作的艳诗留存至今的总共有二十首,笔者经过仔细
地考察元稹这些作品所反映的事实及其生平事迹得出结论:元稹的早年恋爱事迹

ii
是在贞元十年至贞元十一年期间,在长安发生的。周相录先生及学界多数人所认
为元稹的恋爱事迹是在贞元十六年至贞元十八年期间,发生在普救寺的观点是不
能成立的。笔者认为元稹为其恋人而作的艳诗所反映出的元稹的恋爱事迹与元稹
《莺莺传》中崔张二人的恋爱故事是不可混同的。就元稹存留到今的为其恋人及
其妻子而作的艳诗看,元稹无论是对其恋人,还是对其妻子,都是一位感情丰富
的人,其情感是真实的。有关元稹“巧婚”
、“薄幸”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而元
稹为其他妇女所作的艳诗,其描写的对象涉及到宫女妃嫔、歌儿舞女、普通妇女
及道姑等,这部分艳诗体现了元稹对她们命运的同情与关怀,有的诗篇还有明显
的讽喻目的。
第二章讨论元稹的悼亡诗。本章就悼亡诗的渊源、元稹悼亡诗的创作及艺术
特色等问题进行探讨,其中第二个问题在本章中最为重要。通过仔细考察其生平
及作品,笔者认为元稹悼亡诗总共有五十二首而不是传统上大家公认的三十三
首,就这些作品考察,元稹对其亡妻的情感是真实的。元稹的悼亡诗具有独特个
人特色,语言通俗平易,多用对比的手法及环境烘托的方法来抒发自己失去妻子
的悲哀。大量地利用“梦”的形式来抒发亡妻的痛苦,是元稹悼亡诗的独创。
结语部分就学界对元稹的评价,述说了自己的研究体会与期望。笔者认为对
于古人及其作品,要根据古人及作品的实际情况,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而不应
该拘于前人的观点或个人的偏见,误读其人其作。

关键词:元稹 艳诗 悼亡诗

iii
On the “Yan” Poetry and the “Daowang” Poetry
Written by Yuan Zhen
Graduate Student: Huang Donghong Tutor: Yin Zhunsheng (associate
professor ) Grade:2004 Major: Chinese Class
Literature Research Field: of Tang & Song Dynasties

ABSTRACT

Yuan zhen is a main poet during the Mid-Tang Dynasty who has been
researched by many learners up to now. The study on Yuan Zhen is going
to be deeper and deeper since Mr. Chen Yinke’s Notes and Commentary on
Yuan Zhen’s and Bai Juyi’s Poetry. It’s also achieved great successes
in Yuan Zhen’s experiences, Yuan Zhen’s moral characters, his poetry
and his novelette. But as to his “Yan” poetry and his “Daowang” poetry
there are lots of disputes on many respects at the academic field. So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further study and discus on them to dispel people’s
misgivings on Yuan Zhen and his workings and recover its own characters
and facts of the history of Yuan Zhen and his workings to the utmost.
After telling the study object and summarizing the situation to Yuan
Zhen’s study at the academic field, it briefly introduces its study scope,
contents, and purpose on the text. In the preface it will deal with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another words.
At first, the author must point it out that the study is not on every
aspect in Yuan zhen’s “Yan” poetry and “Daowang” poetry, but it will
discuss som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questions in them which based on the
author’s comprehension on the study of Yuan Zhen at the academic circle.
It also will deal with their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in some degrees.
Secondly, the author must point it out the “Yan” poetry in the text
is the poetry in which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life and the mood of women,
it includes most of the poems for women in Mr. Ji Qin’s Yuan zhen’s
anthology in which Yuan Zhen describes the life and the mood of women in
his period. It includes two parts: the poetry for his lover and for his

iv
wives, which is a good reflection of his own inside world and the poetry
for common women in his period. It has not only some difference with the
“Yan” poetry which people comprehend in life but also with what Yuan
Zhen himself had said in the Letter to Bai Juyi on Poetry. And the
“Daowang” poetry is pointed at the poems written by Yuan Zhen for his
dead wife, Wei Cong. The study of this text contains two parts:Yuan Zhen’s
“Yan” poetry and Yuan Zhen’s “Daowang” poetry.
Finally, in this text it is the author who adopts the ways to study by
comparing Yuan Zhen’s experiences with his workings as well as by
comparing the poems and the workings themselves each other. It has only
one purpose that by which it will do the best to keep the author’s study
with the facts of Yuan Zhen himself and his workings.
In Chapter One, the author discusses Yuan Zhen’s “Yan” poetry. It
is going to discuss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poems for his lover, the
poems for his wife, Wei Cong, the poems for his second wife, Pei Shu, which
are good reflections of Yuan Zhen’s own inside world and the poems for
common women in his period and so on. There are not only lots of disputes
on the experiences of association between Yuan Zhen and his lover but also
on the poetry for his lover written by Yuan Zhen in the academic circle
all the time. The author holds a standpoint that there are twenty poems
handing down up to now in all that Yuan Zhen had written for his lover.
After carefully studying the facts in the poems for his lover and his
experiences, it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it happened in the period between
the 10th year and 11th year in Zhenyuan in Mid-Tang when Yuan Zhen is
infatuated with his lover in Chang’an. The point that is believed by Mr.
Zhou Xianglu and most people in the academic circle that it happened
th th
between the 16 year and the 18 year in Zhenyuan in Mid-Tang when Yuan
Zhen fell in love with his sweetheart in the Temple of Pujiu is not correct.
The facts in the poems for his lover and the stories between Miss Cui
Yingying and Mr. Zhang what happened in the Story of Yingying cannot be
looked as the same. It is also the real facts that the sentiments of Yuan
Zhen to his lover and to his wife are fresh and true according to Yuan
Zhen’s “Yan” poetry. The argument that Yuan Zhen was a cold man and
Yuan Zhen was not honest in his marriage is not proper. It had portrayed

v
maids and queens in imperial palace, singers and dancers, common women
and women Taoist priests in the other “Yan” poetry that is written by
Yuan Zhen. Yuan Zhen had expressed his deep sympathy for them in his poems.
What’s more, some poems had been expressed his parable obviously by Yuan
Zhen.
In Chapter Two, the author studies the Yuan Zhen’s “Daowang” poetry.
It is going to deal with the poems for Wei Cong written by Yuan zhen after
she died. Three problems are discussed in it which contains the source
and course of “Daowang” poetry, how many poems and when Yuan Zhen written
for his dead wife, Wei Cong and the characters of them. Among them the
second problem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Chapter Two.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re are not thirty-three poems recognized by people traditionally
but fifty-two poems which Yuan Zhen had written for his dead wife after
studying his poetry and his experiences carefully. According the poetry
for his dead wife, the mood of Yuan Zhen to his dead wife is very true
and movable. What’s more, it has ow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in his
“Daowang” poetry. It is easy to understand and often adopted the way
of comparing to express his deep sorrow after his wife died. Also Yuan
Zhen often describes the surroundings to double his grieved mood after
his wife went away from him to the haven. By picturing a dream Yuan Zhen
expressed his sorrowful emotions very truthful, and Yuan Zhen become the
first man who frequently adopts “dream” to express his own mourn to his
dead wife in history.
Finally it will express some wish of the author about the study and some
experiences leaned through his ways to research Yuan Zhen’s poetry
according with the evaluation about Yuan Zhen at the academic circle. The
author keep an argument that it must try the best to be keeping with the
true facts when we discuss a man in ancient time not with our own bias
or only with the conclusion which is drawn by predecessors, or we may
misunderstand the people in ancient time and their workings.

Key Words: Yuan Zhen the “Yan” poetry the “Daowang”

poetry

vi
引 言

元稹是中唐著名文学家,尤长于诗。白居易说:“公凡为文,无不臻极,尤
工诗。在翰林时,穆宗前后索诗数百篇,命左右讽咏,宫中呼为‘元才子’。自
六宫两都八方至南蛮东夷国,皆写传之。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于珠玉。”
[18]p3738
《旧唐书》本传云:“若品调律度,扬榷古今,贤与不肖皆赏其文,未如
元白之盛也。……元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25]p4360 其在当时文坛的声望之
高,由此可见。
元稹一生,几经坎坷,仕途几番浮沉。然而,终其一生,未能忘怀时世。他
自言“多情”,所谓“杨公三不惑,我惑两般全”[1]p164;生性旷达,且敢于言情,
曾言“每公私感愤,道义激扬,朋友切磨,古今成败,日月迁逝,光景惨舒,山
川胜势,风云景色,当花对酒,乐罢哀余,通滞屈伸,悲欢合散,至于疾恙躬身,
悼怀惜逝,凡所对遇异于常者,则欲赋诗。”[1]p352 这是元稹十分可贵的地方。
元稹诗歌最具个人特色的是他的艳诗和悼亡诗。其极受人欢迎的“思深语近,
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的“元和体”[1]p633 诗歌中,就多有此类作
品。陈寅恪说:“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於
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12] p99 因此元稹此类诗歌显得弥足珍贵,也
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元稹内心世界的一面独特的镜子。
自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之后,对元稹的研究不断深入,学界在元稹
生平、品格、诗歌、小说、作品整理等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成绩卓著。其中
如卞孝萱先生的《元稹年谱》,不但清晰地勾勒出元稹一生的仕履及其创作过程,
还开辟了“勘误”、
“附录”、
“考异”、
“纠缪”、
“辨证”等项,材料丰富,考辨细
致,堪称元稹研究史上一座丰碑,最近出版的周相录先生的《元稹年谱新编》,
对冀勤的《元稹集》指误校正,就元稹生平中的一些疑难之处提出了自己新的观
点,引证详审,材料丰富,代表了当前元稹研究的最新成就。此外,吴伟斌的系
列论文,杨军的《元稹集编年笺注》,都对元稹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综观历来有关元稹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
这在元稹的艳诗和悼亡诗研究中表现得很突出,而在这方面,发表的研究成果是
不多的,结论未能尽如人意。元稹的艳诗曾给他带来巨大的声誉,但也成为其诗
风“淫靡”
、为人轻浮的重要依据,其悼亡诗则被人责为言过其实、其情不真。
因此对这类诗歌中相关问题作进一步认真清理,实在是十分必要的工作。有感于

1
此,笔者遂以《元稹艳诗和悼亡诗研究》作为硕士学位论文之题,希望为推进元
稹的研究,略尽微薄之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不采取对元稹的艳诗和悼亡诗进行面面俱到的研究框
架, 而主要是基于笔者对于学界元稹研究现状的了解,在细读元稹诗文的基础
上,对有关元稹艳诗和悼亡诗的某些疑难问题,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所使用的
主要是诗文结合与诗史结合的方法,通过将元稹诗文互相对比、作品与其生平经
历相互对比,以祛除长期笼罩在元稹艳诗和悼亡诗上的迷雾,尽可能还原历史的
本相。
本文包括两大部分,元稹的艳诗研究和元稹的悼亡诗研究。

第一章 元稹的艳诗

元稹的艳诗是元稹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面貌特色,它们是
反映元稹心灵世界的一面独特的镜子。元稹的艳诗给当时及后世诗歌带来极大的
影响,也给人们对元稹个人的评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是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
对元稹的艳诗的独特艺术成就,都不能轻易否定,但对其内容往往斥为淫靡,对
其人往往责其为“小人”、
“薄幸”。其实,就这两方面来说,站在今天的角度看,
此论是很值得商榷的。笔者以为,对古人的评价的应该就其生平事实及作品实际,
来做具体的分析,而不应该因袭前人的旧说或者以自己的偏见去看待古人。下面
就艳诗的界定及渊源与元稹艳诗的相关问题,探讨如下。

第一节“艳诗”的界定及渊源

元稹自己有一个艳诗定义:
“又有以干教化者,近世妇人晕淡眉目,绾约头
鬓,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艳,因为艳诗百余首。词有今古,又两
体。”[1]p353 元稹说的艳诗是有干教化的,注重讽喻意义的作品。若按这一定义来
论其留存的作品,只有《恨妆成》、
《离思》六首(其三、其四)及《有所教》等
不多的几篇符合要求。更多的如《梦游春七十韵》
、《离思》六首其一(即《莺莺

2
诗》)、《古艳诗》
、《古决绝词》、《赠双文》等都要排除在艳诗之外。元稹的这种
观点与唐人大多数人的观念是相左的。
《大唐新语·公直》记载:
“太宗谓侍臣曰:
‘朕戏作艳诗。’虞世南便谏曰:
‘圣作虽工,体制非雅。上之所好,下必随之。此文一行,恐致风靡。而今而后,
请不奉诏。
’……先是,梁简文帝为太子,好作艳诗,境内化之,浸以成俗,谓
之宫体。晚年改作,追之不及,乃令徐陵撰《玉台集》,以大其体。”[2]p234 唐太宗
君臣所谓“艳诗”实际同于梁陈时期所谓“宫体诗”,这种看法在唐代是很有影
响的。这则故事在其他的地方也有记载,如《新唐书》载:“帝尝作宫体诗,使
庚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
[3]p3972
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 宫体诗在
当时人们看来也就是艳诗了。故此,笔者以为唐太宗当时所做的艳诗应该也是此
类描写女性的诗歌。唐诗中提到“艳诗”的地方很多,如:
相和歌辞·三妇艳诗 董思恭
大妇裁纨素,中妇弄明珰。
小妇多姿态,登楼红粉妆。
[4]p236
丈人且安坐,初日渐流光。
古艳诗 卢纶
残妆色浅髻鬟开,笑映朱帘觑客来。
推醉唯知弄花钿,潘郎不敢使人催。

自拈裙带结同心,暖处偏知香气深。
[4]p3149
爱捉狂夫问闲事,不知歌舞用黄金。
这些都是描写女性形象的诗歌。唐诗中还有许多“艳歌”、“艳曲”之类:“今年
重相见,偏觉艳歌愁”[4]p3548、
“童心久已尽,岂为艳歌留”[4]p3245、 “哀弦调已绝,
[4]p219
艳曲不须长” 、“飞花随蝶舞,艳曲伴莺娇”[4]p645、“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
一曲酒一杯”[4]p195。这些“艳歌”“艳曲”应该都是指动听的乐曲,常在宴席君
臣聚会等场合演奏的,用来娱宾遣兴的。那些歌伎演唱的应该就是艳诗,诗中所
写的艳歌是青楼歌伎所唱的,其内容当是多数与男女之情相关的艳诗。
元稹也有《古艳诗》二首,吟咏男女之事,看不出多少讽喻之意。这与其自
己的“艳诗”定义是显然不符的。元稹特别喜欢艳歌艳曲,曾有诗《为乐天自堪
诗集,因思顷年城南醉归,马上递唱艳曲十余里不绝。……即事成篇》,专记其
事。元稹与乐天二人吟咏的艳曲就是时下流行的艳歌短曲之类。这些都说明他的
艳诗观念有时又与众人的艳诗观念是一致的。
综合上述讨论,本文给艳诗划定的范围是:艳诗就是描写妇女生活,描写妇

3
女形象为题材,反映妇女情事乃至吟咏男女之情的诗歌。
在元稹之前这种吟咏男女之情的艳诗已有悠久的传统。诗经中便有许多吟咏
男女之情的诗篇,由于多出于歌谣里巷,诗经中的诗歌,内容广泛,多数诗篇直
咏其情,具有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
女,君子好逑”[5]p1 、《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
‘观乎?’士曰:
‘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
其相谑,赠之以芍药”[5]p132。楚辞中也有许多女性形象的描写,不过与诗经不同
的是体现出了文人诗歌的特点,讲究文采,刻画的妇女形象多是美而哀怨,带有
诗人自己的情感色彩。如屈原笔下的山鬼、湘夫人等就体现了屈原不遇的哀怨,
表现出文人笔下的女性所特有的理性特色。汉乐府中所描写的妇女多是刚健、智
知的个性独特的形象。如《陌上桑》,一作《艳歌行》。
《乐府解题》曰:
“古辞言
罗敷采桑,为使君所邀,盛夸其夫为侍中郎以拒之。”[6]p410 罗敷自夸其夫,面对
使君的纠缠,体现了特别的坚贞果断。
《陇西行》,
《乐府解题》云:
“始言妇有容
色,能应门承宾。次言善于主馈,终言送迎有礼。”[6]p542 其诗末言“健妇持门户,
亦胜一丈夫”[6]p543,这是对女子能力的赞美,也是汉乐府中特有的形象。《东门
行》,在丈夫“拔剑东门去”的紧急时刻,妻子也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家但
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7]p269—270《艳
歌行》其一,写女主人对客人的照顾,其丈夫见而起疑心。反衬出女主人的善良
与磊落。《白头吟》,《乐府解题》曰:
古辞云: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又云: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始言良
[6]p599
人有两意,故来与之相决绝。次言别于沟水之上,叙其本情……
写女子面对被抛弃的命运时从容镇定与自有主见。再如“杂曲歌辞”中的《焦仲
卿妻》,全诗歌咏青年男女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与男主人公对比,诗中女主人公
冷静而有主见,坚强而勇于反抗,更具有光彩。总之,汉乐府中的女主人公大多
刚强机智,与后代艳诗中女子的柔弱形象不一样。而且作者在描写女子时,注重
故事的完整与奇特,能够反映当时的风俗民情。
《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也写到女性的寂寞,其与汉乐府相较,具
有“含蓄蕴籍”的特点。
建安以后,文人创作走向了积极向乐府学习的潮流,但关注的重心已不再是
汉乐府中那种刚健、机智、勇敢的妇女形象了,而是如《古诗十九首》那样对离
别相思的感叹。如徐干的《室思》全诗六章,写妻子对外出的丈夫的思念。再如
曹丕《燕歌行》其第一章: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
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

4
琴鸣絃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7]p394
尔独何辜限河梁 ?
诗歌叙述了女性对别离的感受,充分运用各种手法,反复吟咏。诗人们关注的重
点转向了对妇女命运的同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及对女子盛年不嫁的叹息。两晋
以来的诗人关注目光又从建安诗人关注情事遭遇,转向描写妇女的美貌,并且在
描写自己或者妇女的爱情生活时,往往加入了伦理的要求,如傅玄《秦女休行》
在诗末发了一大段议论。“烈著希代之绩,义立无穷之名。夫家同受其祚,子子
。[7]p564 另外,诗人热衷于
孙孙咸享其荣。今我作歌吟咏高风,激扬壮发悲且清”
拟乐府、拟古诗的创作。如傅玄的《艳歌行》拟《陌上桑》,陆机《拟古诗十九
首》等。其中有的拟诗成就还比较高,如钟嵘评陆机的《拟古诗十九首》说:
“其
体源出于《国风》。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
乎一字千金!”[8]p27
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绝大部分属男女恋情;它的风格深婉缠绵、清新艳丽,
迥异于汉乐府民歌,如《子夜四时歌》:
[6]p643
夜长不能眠,转侧听更鼓。无故欢相逢,使侬肝肠苦。(其二十八)
[6]p642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几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其九)
前者写思妇的转侧难眠,但欢会过后让人更觉得离别的痛苦;后者写欢会之后的
惆怅,前者以时间的漫长,动作的变化来刻画描写思妇的心理活动,最后从对方
的角度表达了思妇的愁苦。后者以问答的方式,以景物衬情,写思妇的惆怅。二
者手法虽有不同,但善于以细腻的笔触,描写相思者的心理活动,却是一致的。
南朝乐府民歌更长于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内心的悠悠情思。如《子夜四时
歌·秋歌》:
[6]p647
秋夜凉风起,天高星月明。蘭房竞妆饰,绮帐待双情。(其七)
[6]p647
清露凝如玉,凉风中夜发。情人不还卧,冶游步月明。(其二)
诗中女子,或精心打扮,以待情郎的到来,或者伴情人月夜漫游。环境的描写都
很好地烘托了女主人公欢快的心情。南朝民歌在语言上也有其明显的特点,即利
用汉语的谐音构成双关隐语,用以取喻起兴。如《子夜歌》其七:
“始欲识郎时,
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6]p641 其中以“丝”双关“思”,布“匹”
双关“匹”配,曲尽其妙,委婉含蓄。南朝乐府民歌中最感人的诗篇是叙写生死
不渝的《华山畿》二十五首,
《古今乐录》云:
“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
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气欲绝,谓母曰:
‘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
‘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透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

5
葬,呼曰神女冢”[6]p669。总之,南朝民歌多吟咏男女恋情,形式短小别致,风格
清新,含蓄委婉。南朝民歌专注于吟咏恋情,还写得那样细致明快,风情宛然。
这是南朝民歌对我国古代艳诗的一个贡献。
宫体诗则是文学进入六朝以后形成的新型艳诗。宫体诗多以妇女为题,如:
沈约《梦见美人》“夜闻长叹息,知君心有忆。果自阊阖开,魂交睹容色。既荐
巫山枕,又奉齐眉案。立望复横陈,忽觉非在侧。那知神伤者,潺湲泪沾臆。”
[9]p83—84
诗歌吟咏的就是男女之情,且把人的想象引向床第之间。体现出齐梁的时
代特色。再如:何逊的《看伏郎新婚》一诗也是如此。胡大雷先生指出 “毋庸
讳言,女色与艳情确是宫体诗最大多数的题材,且达到极致的宫体诗也确以描摹
[10]p3
女色并引向床帷之间为典型特征。” 宫体诗把诗人引向妇女容貌,服饰等方
面,但作者一般不把自己的情思灌注诗歌之中,往往采取第三者的角度,对所描
叙的对象进行欣赏,故往往词藻华丽,而情思缺乏。葛晓音先生也指出:“到了
梁陈时期,在以宫廷为核心的文人创作中,应诏诗、咏物诗、艳情诗迅速发展,
歌咏身边琐事、描写月露风云成为诗歌的主流。汉魏以来在诗歌中思考人生意义、
追求远大理想的传统便逐渐衰退了。所谓齐梁綺靡文风指的就是这种‘嘲风月、
弄花草’、缺乏言志述怀的深刻内容和刚健骨力的创作风尚。”[11]p2 唐代艳诗的创
作即承以上传统而来。以下就来谈谈元稹的艳诗创作。

第二节 元稹的艳诗

元稹的艳诗从体裁上说有近体与古体两类,从题材上说有宫词类、乐府类、
闺怨类、宫宴寄赠唱和类,还有杂诗类。从篇幅上,有长篇巨制也有杯酒光景间
创作的小碎篇章。从创作的缘由看有为风化政教的,而更多的艳诗是缘情而发的。
元稹在《叙诗寄乐天书》中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每公私感愤,道义激扬,朋
友切磨,古今成败,日月迁逝,光景惨舒,山川胜势,风云景色,当花对酒,乐
罢哀余,通滞屈伸,悲欢合散,至于疾恙躬身,悼怀惜逝,凡所对遇异于常者,
”[1]p352 诗歌不仅可以言志,且可以缘情,可以用来描绘生活中一切琐
则欲赋诗。
事,吟哦人生中的各种情感。这比传统的儒家诗教观念更为全面,也更为合理,
由此可见元稹非常重视诗歌的抒情作用。元稹艳情诗的创作贯穿了他“不虚为文”
[1]p277
的观点,更体现了他对诗歌的抒情功能的重视。从内容看元稹的艳诗大致可
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6
一、自我情感历程的写照

元稹一生颇多波折,多才多艺,又是个多情的人物。他自己便说“杨公三不
[1]p164
惑,我惑两般全” “君多务实我多情”[1]p197。作为一个多情才子,元稹在诗

歌中保留下了自己许多情感经历。元稹一生有四位女子对他十分重要,即昔日恋
人、原配夫人韦丛、妾室安氏、继室裴淑。除安氏仅留下《葬安氏文》外,其他
三位都有诗留存。其中咏崔氏诗最多,陈寅恪说“韦縠才调集第五卷所录微之艳
诗五十七首,虽非为一人而咏,但所谓艳诗者,大抵在其中也。……其艳诗则多
为其少日之情人所谓崔莺莺者而作”[12] p81。陈寅恪认为其艳诗多为崔氏而作,笔
者不敢苟同,但笔者也认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其少日情人所作。
先谈其写少日恋情的艳诗。关于哪些艳诗属于元稹写给恋人的诗歌,学界对
此问题,有不同的意见,据周相录先生的《元稹年谱新编》考定写莺莺的诗中有:
贞元十六年,《古艳诗二首》
、《莺莺诗》
、《赠双文》
、《晓将别》
、《新秋》、《白衣
裳》二首、
《恨妆成》、
《桃花》、
《春词》
“一双玉手十三弦”、
《筝》、
《暮秋》、
《忆
《春别》;[13]p35—36 贞元十七年,
事》、 《鱼中素》[13]p37;贞元十八
《会真诗三十韵》、
《古决绝词三首》[13]p39;贞元二十一年,
年, 《压墙花》[13]p52;元和四年,
《嘉陵驿
[13]p70
二首》 、《梦昔时》[13]p108—109;共二十四首。按
;元和五年,《梦游春七十韵》
周谱认为莺莺即元稹恋人,则此二十四首即周谱所考定的元稹为恋人而写的诗。
周相录先生的失误在于把元稹早年恋爱事迹等同于《莺莺传》中崔张二人的爱情
故事。本文是不同意这一观点的。下面就元稹为早日恋人而作的艳诗讨论如下。
本文以周谱为基础,参考卞孝萱先生的《元稹年谱》及杨军先生的《元稹集
编年笺注》
,认为过去人们认为是为早年恋人而作的艳诗中有相当一些是为其发
妻韦丛而作,详情请参看第二章悼亡诗。元稹艳诗咏自己恋爱之事的除了《梦游
春七十韵》、《杂忆》五首、《春晓》等七首回忆性的诗歌,大多诗即事名篇,咏
当时恋爱事,即《莺莺诗》、《赠双文》、《古艳诗》二首、《压墙花》、《晓将别》、
《新秋》、《春词》
“一双玉手十三弦”、《筝》、《鱼中素》
、《古决绝词三首》等十
三首,两类艳诗,合计二十首。兹对《莺莺诗》略作说明。《莺莺诗》在《才调
集》中乃是《离思六首》的第一首[14]p817,本不是以《莺莺诗》为题。按韦縠把此
诗编在《离思》之下,说明至韦縠编撰《才调集》时,此诗不是以莺莺为题,当
日人们并未把此诗与莺莺联系到一起,人们把此诗与莺莺联系在一起,盖起于王
性之的《传奇笺证》
。按《离思五首》皆是回忆妻子韦氏之作,或韦縠以为此诗
为回忆韦氏之作,故编入其中题为六首。但此诗人物形象与韦氏不合,
《才调集》
对此诗的处理,实误。至于原题为何,已不得而知。王性之创论张生为元稹自托
其名以后,人们大概看到这个矛盾,故以之为写莺莺事,另题为《莺莺诗》。再

7
则此诗的人物形象与《赠双文》中的女子形象是相同的。故此诗应是咏恋人之事。
为了避免与周谱所论混同,故下面讨论此诗时依照《才调集》中所拟题目,相应
地讨论冀勤《元稹集》中的《离思五首》时则改称为《离思六首》。
《杂忆》五首皆明言双文,故其为元稹忆恋人之作甚明,然而王说其与传乃
一家言[15]p2066。此论认为是咏恋人之事是对的,但把此诗与《莺莺传》等同起来,
实误。
这些诗歌可以让我们大致了解元稹早年的恋爱经历。从元稹为其早年恋人而
作的艳诗看,元稹的早年恋爱应该发生在什么时候?现在学界一般以为在贞元十
六年,发生在普救寺。然而就其艳诗来看,此论恐难成立。现在讨论如下:
按元稹《梦游春七十韵》“结念心所期,返如禅顿悟。觉来八九年,不向花
回顾。杂洽两京春,喧阗众禽护。我到看花时,但作怀仙句。浮生转经历,道性
尤坚固。近作梦仙诗,已知劳肺腑。一梦何足云,良时事婚娶。当年二纪初,嘉
节三星度”[1]p636。元稹自云与恋人分手八九年,才与韦氏结婚,时年二纪有余。
元稹与韦氏结婚于贞元十九年是确切的,韩愈《韦氏墓志》云:“选婿得今御史
河南元稹,稹时始以选校书秘书省”[16] p2534。周相录考证元韦结婚于贞元十九年,
[13]p40—41
三月,时元稹二十五岁 。周考为是。国人称年龄向来有实岁与虚岁之别。
二十五岁至二十六岁之间可称二十五,亦可称二十六。二纪为二十四岁。二十五
岁与之近。周考与诗相合。以贞元十九年上推八九年,则为贞元十、十一年。时
元稹有恋爱之事。
关于早年的恋情故事,元稹尝言于乐天。故白诗说:“别时十七今头白,恼
”[4]p5120 元稹原唱已佚。但白
乱君心三十年。垂老休吟花月句,恐君更结后身缘。
居易说其“别时十七今白头”,学界多以为“十七”乃分手时其恋人的年龄。非
[17]p91
元稹本人十七岁。此论非是。对于此论吴伟斌先生已有所辩论 。按白居易此
诗实咏元稹与恋人之事。其诗意实指元稹与恋人分手时才十七岁,而现在已经是
满头白发了。按元稹有诗咏白发,略举两例:
《六年春遣怀八首》其八“小于潘
岳头先白,学取庄周泪莫多”[1]p104、《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宁中终夜永,
潘鬓去年衰”[1]p118。按元稹《梦游春七十韵》中自云与恋人分手八九年,才与韦
氏结婚。时年二纪有余,若按白居易说十七岁与恋人分手,再过八九年,刚好二
十五、六岁,盖八九年乃概数即八到九年,非九年。周相录考证元韦二人结婚于
贞元十九年,三月,时元稹二十五岁[13]p40—41。白居易所云与元稹诗中所云相符,
与周相录所考亦相合。元稹与韦丛于贞元十九年结婚,则其与恋人分手必然在十
七岁时无疑。若以为此乃指其恋人之年龄,按周谱所云,元稹与恋人之发生在贞
元十六年,以此往下推三十年,则白居易此诗作于大和四年。此时,白居易在洛
阳,元稹在鄂州,未闻元白二人有唱和之事。且若白居易也以为元稹与恋人之事

8
当在贞元十六年,那白居易所说又与元稹自述相矛盾,白居易之说不应与元稹自
述相矛盾。故白居易此诗中“十七岁”,应指元稹本人。据周相录考,贞元十一
年,时元稹十七岁,在长安,寓居开元观(又名清都观)[13]p20—26,则元稹与恋人
之事发生在长安。元稹《梦游春七十韵》诗云 “杂洽两京春,喧阗众禽护”[1]p636
是说此时与韦丛结婚后随韦夏卿由长安返回洛阳事。由此可见,元稹与恋人之事
当发生在长安。学界及前人多以其发生在蒲州普救寺,非是。
朱金城编此诗于大和四年,[18]p1961 实误。如以此年上推三十年,则为贞元十
六年,时元稹二十二岁。元稹正在守选期间。元稹有与恋人发生关系的可能,然
而如上所述此论又与元稹自述矛盾,元稹与韦氏结婚与贞元十九年是确切的,此
见所前论。元稹自述与恋人分手八九年,始与韦丛结婚,以贞元十九年上推八九
年,则为贞元十、十一年。时元稹有恋爱之事。 应以元稹自述为是。白居易知
道元稹恋爱之事,若以贞元十一年,元稹十七岁与早年恋人分手。往下推三十年,
则为敬宗宝历元年,四十七岁,在浙东观察使任。此时二人交往密切。在此之前
白为杭州刺史时,二人吴越唱和,竹筒递诗。此年三月,白居易由太子左庶子分
司东都转除苏州刺史。[18]p4031 秋,白居易请元稹代访《霓裳羽衣舞》舞者。道士
[13]p242—243
郭虚舟来访元稹,离越州赴苏州时,元稹作书与白居易,让郭代转 。故
此诗应作于宝历元年白居易刺史苏州时。若以朱笺编于大和四年,时元稹在鄂州,
白居易在洛阳。二人未闻有唱和之事。
我们再来讨论《春晓》一诗的创作时间问题。
《春晓》云:
“半欲天明半未明,
”[1]p642 此诗回忆当年与恋
醉闻花气睡闻莺。娃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人之事,学界并无异议。卞谱亦认为是其为昔日恋人而作,是,但是以为其恋人
为莺莺,且把此诗编之于元和十四年,则误。周谱疑为元和十四年,盖此年元稹
四十一岁,往上推二十年,则贞元十五年,时二十一岁。据卞谱及周谱此时元稹
仅结识莺莺,没有恋爱之事,若以元稹是回忆卞谱及周谱所云,贞元十六年,元
稹与莺莺恋爱之事,时仅十九年,以概数计,可与诗中“二十年”合,但此时距
元稹结婚,仅有四年。另外据周谱,贞元十八年,元稹与其恋人分手,作《古决
绝词三首》
,若以其与恋人分手时间计算,距其结婚时间,仅有一年之隔。此明
显与元稹在《梦游春七十韵》中的自述相矛盾。据卞谱贞元十九年元稹弃莺莺与
韦丛结婚,那更是与元稹在《梦游春七十韵》中的自述相矛盾。此两诗都为元稹
所作,若此诗确实应该是作于此年,元稹不可能在诗中自相矛盾。这个矛盾是后
人为迁就其说,强加于元稹的,故周谱并没有明确把此诗编在元和十四年。如按
周谱从贞元十六年往下推二十年,则为元和十五年。时宪宗甍,元稹此时受知于
穆宗,正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时候,不可能作。况且元稹与裴氏结婚后就很
少感叹过去与发妻韦氏之情,按其情理,元稹可能会感叹其早年恋人之事吗?据

9
周谱所考,此年元稹所作多是与政事有关制诰诏令等文,而诗作很少,从中也可
见出元稹此年正受知于穆宗,考虑更多的是国家大事,很少思及个人情感。元稹
在诗文中说得很清楚,他此时想到的是勤于国事,以报答穆宗知遇之恩。如在《同
州刺史谢上表》中说:“不料陛下天听过卑,知臣薄艺,朱书授臣制诰,延英召
臣赐绯。……人生之荣,臣亦至矣”[1]384,再如诗《初除浙东,妻有阻色,因以
四韵晓之》云“我有主恩羞未报,君于此外更何求”[1]p252。可能周相录看到了这
个矛盾,故在谱文中《春晓》这篇与元稹恋爱经历关系重大的诗篇,未编在元和
十五年,而系在元和十四年,且在题下注:疑作于元和十四年或稍后。[13]p178 然
而他又不能解决与元稹自述其事实的矛盾,所以在其谱文中未作明确说明此诗是
为莺莺而作。按周谱的观点莺莺即元稹早年的恋人,周谱对此诗的处理,实际上
就是把此诗从元稹为早年恋人而作的艳诗中拿出来,这样就可避免以上所述的种
种矛盾。
按诗意,诗中所指之事当与元稹有较密切的关系,故元稹二十年后还深致感
叹。据周谱元稹在贞元十九年前未曾出仕,贞元十九年三月,元稹中平判科第四
等始署秘书省校书郎[13]p40。盖古人所深叹者无非婚仕二事,正如陈寅恪先生所指
[12]p84
出的那样,“故婚仕之际,仍为士大夫一生成败得失之所关也”。 既然如此,
按周谱及学界多数人的观点,元稹的恋爱事迹发生在贞元十六年,发生在普救寺
里。那此诗中所云“二十年前晓寺情”由元和十四年或稍后往上推二十年,不指
那段恋爱之事又是指什么事呢?若诗中所指之事是其恋爱事,周谱不应把此诗从
元稹为其恋人所作的艳诗中排除出去。若是诗中所指确系其恋爱事且此诗应作元
和十四年或十五年,又如上所述,元稹又在其诗中自相矛盾。故周谱这样处理此
诗,他解决了上述矛盾,但是他又不能解释此诗所写之事为何及此诗的编年问题。
即他还是解决不了此诗与他的有关元稹恋爱事迹方面的观点之间的矛盾。周谱对
此诗的处理,并不得当。其实这是周谱拘与其《莺莺传》是元稹自传的观点,只
好如此而已。那么,《春晓》应该作于哪一年才合理呢?
按诗意,元稹所感叹的是过去寓居寺观的生活情事,且此事一定与其自身有
密切的关系。元稹大量伤悼往昔之事的诗作多在贬谪江陵期间、元和十年与白居
易同在长安期间及此后与故交知友唱和之时。按诗中“二十年”所指,贞元十年,
元稹寓居开元观,此是元稹最早寓居寺观的时间,以此下推二十年,则为元和九
年,故其作此诗的时间不可早于元和八年,按元稹寓居寺观事在贞元十七年之前,
此后除元和元年与白居易寓居华阳观外,皆是游览寺观。以元和元年下推二十年,
则为宝历二年。故此诗所作时间不可晚于宝历二年。
据周谱元稹寓居寺观的生活有三个时期,其一是贞元十年至贞元十二年,寓
居开元观,其二是贞元十五年至十六年,寓居普救寺,其三是元和元年,元稹与

10
白居易寓居华阳观。若此诗中所回忆的是贞元十五年至十六年,寓居普救寺的生
活的话,则此诗当作于元和十四年或十五年。按诗中之意,元稹感叹的应与自身
有重大关系之事,此时元稹尚未出仕,故只能是婚姻恋爱之事,若此诗是指这段
生活,那元稹的恋爱之事当发生在贞元十六年,这又与元稹自己在《梦游春七十
韵》中所述相矛盾。元稹的恋爱情事在梦游春七十韵中说得很清楚,且元稹不可
能自己与自己相矛盾。此诗不可能是指贞元十五年至贞元十六年的这段生活。故
此诗不作于元和十四年或十五年。如上所述,周谱正因为不能解决如上所述的种
种矛盾,所以把此诗从元稹为其恋人而作的诗歌中拿出去,以之为他事而作。
元和元年,元稹与白居易寓居华阳观,准备制举考试,若诗中晓寺之情指此
时之事,则此诗与元稹早年恋人事无关,此诗应是感叹二人交谊之事或仕宦之事。
以此下推二十年,则为宝历二年,白居易在苏州,元稹在越州,二人常唱和,此
诗感二人之事,白居易应有和诗。但是白居易未有此诗的和作,在此年他的其他
诗文中亦未提及此事。故诗中所指之事不是指华阳观之事,此作不作于宝历二年。
故周谱亦未把此诗编在宝历二年。
那么此诗所咏的寺中生活仅可指贞元十年至贞元十二年元稹寓居开元观的
生活,如上所论,此段时间元稹有恋爱之事,以贞元十一年二人分手之时计算,
往下推二十年,则为元和十年。
元和十年,元稹由唐州归京,此时刘禹锡、白居易、李绅、柳宗元、李景俭、
樊宗师等皆在京,常一起游处,元稹《为乐天自勘诗集因思顷年城南醉归马上递
唱艳曲十余里……即事名篇》忆之此事。元稹此时与友朋在长安游处与贞元十、
十一年的长安游,心境绝不相同。盖经历诸多人事之后,难与少年情怀相同。颇
多感伤,此年所作诸诗如《桐孙诗》、《西归绝句十二首》、《酬卢秘书》(并序)
及与乐天唱和诸诗等皆弥漫了一种感伤情调,正如其《西归绝句十二首》所云“白
头归舍意如何,贺处无穷吊亦多”[1]p220。其《和乐天高相宅》
“莫愁已去无穷事,
[1]p221
漫苦如今有限身。二百年来城里宅,一家知换几多人” ,按诗意乃感自己婚
恋之事。盖元稹此时昔日恋人已经离去,甚至不知其在何处,韦氏、安氏又先后
弃世。元稹有旧宅在长安,长安不仅是元稹故居之地,初仕之地,[13]p20/40 又是与
韦丛结婚及共同生活之地。但家中至此时,多遭变故,此时入旧居,其家早已物
是人非了,故元稹此诗写得很伤感。“莫愁”一句,乃感恋人、夫人韦氏及妾室
安氏之事;
“二百年来城里宅” 乃是实写其故宅,据周谱元稹故宅为其六代祖元
岩于隋时所受赐[13]p12,至此时元和十年,其时正好二百年稍为有余,概言之“二
百年” ;
“一家知换几多人”则是悲概其母及其他已亡故的家人。此诗乃是实写
其家事。按白居易原唱,感高相之事,白在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
拔萃皆中,补校书郎。[19]p4 故白云“青苔故里怀恩地,白发新生抱病身。涕泪虽

11
,[4]p4876 两相参照,元稹此诗亦感自身遭遇无疑。此
多无哭处,永宁门馆属他人”
诗悼唁韦氏、安氏及其他家人,应是悼亡诗,因其与元稹艳诗及情感经历关系紧
密,故在此一并论说。此诗的另一旁证是白居易的另一首诗《重到城七绝句·刘
家花》,诗云“刘家墙上花还发,李十门前草又春。处处伤心心始悟,多情不及
少情人”。[4]p4876 按白诗说元稹与恋人之事,元稹与恋人分手后,才悟到人生之真
谛,即《梦游春七十韵》所云“结念心所期,返如禅顿悟”[1]p636,元稹的多情给
恋人及自己造成太多的伤感,故白诗云:多情不及少情人,大家应该都没有这么
多的烦恼。元稹《和乐天刘家花》“闲坊静曲同销日,泪草伤花不为春,遍问旧
交零落尽,十人才有几人存”。[1]p94 元稹和诗说他伤感不是为昔日的恋情,而是
感叹朋友的零落。元白二人皆是咏叹身世,盖因《压墙花》一诗,元稹《酬翰林
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题下注:
“昔予赋诗云:
‘为见墙头拂面花。’时唯乐天知此”。
[1]p116
此诗咏恋人之事,仅有乐天一人知情,故乐天与元稹故地重游有此一唱。以
上诸诗皆作于元和十年,元白二人经过多年的贬谪生活,于此时相遇长安,故其
二人在一起时多感叹身世,因而谈到元稹早年恋爱之事。元稹作《和乐天高相宅》
伤悼其家事,再作《春晓》感叹其恋人之事,此事亦合情理。若《春晓》为元和
十年,元稹作于长安,与当日元白二人事相合。再则对照此二诗中之情感,《和
乐天高相宅》,其情沉痛,盖悼唁妻母及其他家人,不得不沉痛;《春晓》
,则其
情哀怨,更多的是感慨, 盖忆及恋人,不得不感叹,但其人事俱往,时日已久,
不可似当日分手时悲痛了。此二诗情感上的差别,亦合乎人情。
又据周谱,元稹贞元十年,明经及第,开始守选。元稹贞元十年至贞元十三
年寓居长安开元观,此后元稹常与友朋交往。元稹有诗记与杨巨源、赵八、李三
[20]p2—40
顾言、胡灵之、吴士矩等交往事。 故元稹常饮醉,此乃情理中之事。《开
元观闲居酬吴士矩侍御三十韵》、
《与吴侍御春游》、
《寻西明寺僧不在》等诗记元
稹与吴士矩游寺观之事甚明。按诗中所述,元稹常与友朋交游,故他们常在一起
饮酒。又寺不仅指佛教之寺,亦可指道家之寺观。即使仅指佛寺,元稹此时常与
朋友游历寺庙之间,诗中所咏也与元稹情事相合。诗中之景与《清都春霁寄胡三
吴十一》,
《春余遣兴》等诗中之景皆相合,而上述诸都作于贞元十、十一年。若
以此往下推二十年,至元和十年正好二十年。此与《春晓》诗中所言“二十年”
正好相合。
元稹《赠吴渠州从姨兄士则》“三千里外巴南恨,二十年前城里狂。” [1]p223
渠州与士矩乃兄弟,或其游时亦与其兄在长安,故有“二十年前城里狂”语。据
卞谱、周谱皆编此诗于元和十年,上推二十年,正在贞元十一年。此诗中“二十
年”与《春晓》中的“二十年”有何关系呢?元稹在元和十年所作的《和乐天高
相宅》感一生情事,
《赠吴渠州从姨兄士则》也是忆早年经历,作于元和十年,

12
元稹赴通州任时,经过渠州,时吴士则为渠州刺史。此二诗中所云“二十年”乃
是同一个“二十年”,
《春晓》与《赠吴渠州从姨兄士则》应作于同一年,即元和
十年。
故综上述所论,《春晓》系元和十年,作于长安。这样既合于事理,也和元
稹元白二人所说的经历相合。明确这些作品的创作时间与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后,
再回顾上文本所论元稹与恋人早年恋人之事,当在贞元十至十一年间。则笔者此
论不诬尔。
下面再讨论元稹《赠崔元儒》一诗:
殷勤夏口阮元瑜,二十年前旧饮徒。最爱轻欺杏园客,也曾辜负酒家胡。
[1]p216
些些风景闲犹在,事事颠狂老渐无。今日头盘三两掷,翠娥潜笑白髭须。
元稹有时用阮籍自喻,如《赠咸阳少府萧郎》
“陆家幼女托良婿,阮氏诸房
无外甥”,[1]p199 此诗中的阮元瑜是元稹自喻,按诗意也是自述身世。此诗谈到早
年的情感生活,
“二十年前旧饮徒……也曾辜负酒家胡”,即元稹与恋人分手二十
年前。后两联是说在今天的年青人身上似乎看到我少年时所经历的荒唐事,但是
现在随着年岁的增长,在我身上再也找不到它们的影子了。你看那些少女们正在
笑话我这个糟老头子。诗歌写得很风趣。此诗若与元稹生平及其他作品比较对看,
诗中“二十年”不可解。杨笺云:“据诗意,贞元末、元和初,元稹仕于西京,
崔元儒方应举,二人已相识。至大和四年,元稹仕于鄂州,又相遇,以崔元儒为
”[20]p940 是。此时,元稹五十二岁,往上推二十年,则
从事。此诗作于大和四年。
为元和五年,时元稹三十二岁。此年三月元稹罚俸自洛阳西归至长安,三月中旬,
贬江陵,约四月或五月初元稹到达江陵。此年元稹没有时间与友朋游园,即使有
游园一事,也定无心情作那些轻狂之事。况且次时元稹已年至三十二岁,人到中
年,饱经挫折,不可能还是少年心性。诗中“最爱轻欺杏园客,也曾辜负酒家胡”
所咏情事与元稹当日情形不合。按诗意写在杏园游玩事,至迟应在贞元十九年。
此年元稹在长安中平判科第四等,署秘书省校书郎,三月,与韦夏卿幼女韦丛结
婚。此时距大和四年,有二十七年,当然不可说二十年,也不能说三十年,若把
游杏园的时间往后推到元和五年,则又如上所论,诗中情事与元稹当日情形不合。
故此诗二十年可能系“三十年”之误。盖“三”与“二”形似,易误。按三十年
读,则上推三十年,则为贞元十六年,时元稹二十二岁。据周谱此年冬元稹入长
安,参加冬集。士人举子游杏园,乃当年的盛行的活动,故诗歌中所言与元稹生
平大致相符,然而这样又似是元稹与昔日恋人断绝关系在贞元十六年。此与上述
元稹与恋人分手于贞元十一年相矛盾。其实这也容易理解,盖此诗是咏其与歌姬
舞女及酒家的卖酒女郎的往来。守选期间,元稹交游广阔,常出入于歌楼酒肆。
元稹美丰仪,多才多艺,故多受美人青睐。但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元稹却无

13
意于此,故多辜负美人之情。他辜负的是“酒家胡”,而不是说其与恋人在贞元
十六年才分手,这是可理解的。
若按周谱或学界多数论说,元稹于贞元十六年在普救寺与莺莺恋爱,贞元十
七年,入长安参加冬集,贞元十八年,与莺莺分手,贞元十九年,与韦丛结婚。
此论有两个矛盾解决不了。一、此论与《梦游春》自述相矛盾。此论不仅如前文
所述与元稹自述之经历矛盾,且与元稹诗中自述之心境相左。按诗中之意,元稹
与恋人分手后,八九年间,看破红尘,要归入空门,返归于真,“不向花回顾”。
[1]p636
事实上仅隔一年就成婚,且经常听歌赏舞。其当日情形,元稹在《追昔游》
诗中有很清楚的描述:“谢傅堂前音乐和,狗儿吹笛胆娘歌。花园欲盛千场饮,
[1]p97
水阁初成百度过。醉摘樱桃投小玉,懒梳丛鬓舞曹婆。
” 二、若以此论为是,
则元稹的一些艳诗的作品编年会出现矛盾,不能得到合理的安排。如上所述《春
晓》与《梦游春七十韵》的矛盾就是其中一种。
若如上所述,元稹的恋爱之事发生在贞元十年至贞元十一年间,此时元稹方
十六岁至十七岁。在当时唐代社会有此可能吗?盖在古代才子佳人,发生早恋一
事,乃常情。且在古代十七岁,男女结婚也是常有的。唐代的法定结婚年龄放得
很低。如《新唐书·太宗本纪》载“贞观初年,太宗‘诏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
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贫不能自行者,乡里富人及亲戚资送之”[3]p27,到盛
唐时期,唐玄宗“诏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3]p1345。故唐时元稹十七岁恋爱乃
是正常之事 。唐代女性结婚更早,据姚平先生统计很多妇女在法定年龄之前就
已嫁人[21]p8。
若明确了贞元十、十一年,在长安,发生了元稹的恋爱故事的事实,那么元
稹与恋人交往的情况,我们可作一些推测。根据《春晓》诗中之意,二十年前,
元稹与恋人在寺中有过一段生活。下面参考周谱,对元稹的恋爱经过作一个推测
如下:约贞元九年冬,元稹由凤翔赴长安参加礼部明经科考试,入居靖安坊旧宅。
本年或稍后,胡灵之来长安,寓居永寿寺,二人常一起出游。贞元十年,元稹两
经及第,开始守选,寓居长安开元观。
在此笔者插一段题外话。元稹为什么要寓居开元观?其一是生活的需要。元
稹母郑氏此时仍然在凤翔,仍母其家。元稹居旧宅,生活需要自理,虽然古代多
有奴仆,但元稹家贫,即使有婢仆也定然不多,且其婢仆不一定随从元稹来京。
元稹居旧宅,其生活有所不便。古代佛寺道观是人们经常留居的场所,且为居留
[4]p1983
客人免费提供饭宿。如韦应物的《雨夜宿清都观》 、杨凭《长安春夜宿开元
[4]p3289
观》 等对观居情景作了描绘,欧阳詹《玩月》诗序说“贞元十二年,瓯闽
君子陈可封游在秦,寓于永崇里华阳观”。[4]p3910 以上是短暂留居的例子。萧谦的
夫人刘氏晚年寡居,开元二十二年“终于东都弘道观”[22]p1447,独孤及的《唐新

14
平长公主故季女姜氏墓志铭》说:“姜氏卒于京师昊天观”,[16]p3978 元白二人寓居
在永崇里的华阳观准备制举考试,作《策林》[18]p3436,以及传中崔张二人寓居普
救寺等都是长期留居道观佛寺的例子。其二是学习的需要。道观佛寺中有许多学
养高深的宗教人士,是文人士大夫结交方外之交与学习的好场所。如玄都观高宗
时观主牛弘满是“帝里高门,尤多胜吕”。[22]p542—543 另外,道观佛寺的经书典籍众
多,可供士子借阅,寄身佛寺道观以准备功课参加应试是隋唐以来的常见风习,
如《太平广记》载:
“进士杨桢,家于渭桥,以居繁杂,颇妨肄业。……长借石
”[23]p2963 其三是交游的需要。道观佛寺是士大夫间进行社交活动的地
瓮寺文殊院。
方[24]p459—469。观其诗文可知元稹寓居开元观后,交游广泛,常与其友朋游历道观
佛寺之间。据周谱约本年或稍后,结交李宗闵、庾敬休、辛丘度等,说明了元稹
寓居开元观后,交游广泛的事实。
现在回归本题。元稹或于本年年初结识其恋人,经过春夏期间的交往,二人
情感到达高潮。期间元稹为恋人写了《离思六首》其一、
《赠双文》、《古艳诗》
二首、
《压墙花》
、《春词》“一双玉手十三弦”。约夏末初秋,元稹与恋人议及婚
姻之事,元稹回凤翔,欲与母亲相商其与恋人的婚事,离别前,元稹作《晓将别》。
途中,元稹作《新秋》。及元稹归凤翔后,恋人托人问讯,寄书一封。元稹收到
恋人的书信,或因信中言及其恋人为他人强聘或为其母逼嫁他人,故其恋人催元
稹早拿主意,但元稹与其母相商二人之事未果,故心情悲切,作《鱼中素》
。冬,
或次年春,元稹返回至长安,告知恋人其与母亲商议结果,二人悲感万分,恋人
为其演奏一曲,元稹为作《筝》诗。其后,二人步入恋爱的分手时期,白居易说
“别时十七今头白,恼乱君心三十年”,元稹自云“结念心所期,返如禅顿悟。
[1]p636
觉来八九年,不向花回顾”。 则在贞元十一年,二人被迫分手无疑。元稹与
恋人的关系持续大约两年,元稹的恋爱故事发生在贞元十年至贞元十一年之间。
元稹与恋人分手后,悲痛及极。
分手后一年,贞元十二年,元稹又遇上其恋人,元稹在《古决绝词三首》中
。[1]p639 贞元十
云“织女别黄姑,一年一度暂相见”、“那勘一年事,长遣一宵说”
三年,元稹决意告别这段痛苦的情感,作《古决绝词三首》,诗云“一日不见,
[1]p639 [1]p639
比一日於三年,況三年之旷别”、 “一去又一年,一年何时徹”
。 由贞元
十一年往下至贞元十三年正好三年。元稹作《古决绝词》三首以述其情,总结这
段没有结果的爱情。按诗中之意元稹在与恋人分手后至贞元十三年,期间每年有
过一次相会,大概其恋人以进寺还愿、听佛道俗讲等及其他借口出来会见元稹,
其具体情形不可得知。此诗或作于贞元十三年最后一次与其恋人的相会之时或之
后。据周谱贞元十二年,元稹仍寓居开元观,贞元十三年、十四年元稹在长安或
在蒲州。贞元十五年则游河中府,寓居普救寺。则元稹可能在作《古决绝词三首》

15
后便离开长安,外出游学或归凤翔。
元稹与其恋人事及其为恋人而作艳诗述列如上,下面讨论元稹与其恋人的事
迹与传中崔张之关系如何,此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元稹《梦游春七十韵》
的创作是为了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一次反思,此诗反映出来的相关思想及情事
有很大的真实性。据诗中之意,元稹早年经历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他的许多艳
诗当即此次爱情的产物。元稹在《莺莺传》中描叙了崔张的爱情故事,故事写得
缠绵哀婉,凄艳动人。自王性之考证张生为元稹自叙其事以后,此说人们一直多
所赞同。鲁迅、陈寅恪、王拾遗、周绍良、孙望、王桐岭、卞孝萱等都持此论。
然而就今存艳诗所写作者早年恋爱的内容来看,这样的结论是很值得商榷的。诗
中的恋人与传中的莺莺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笔者就元稹艳诗中的恋人形象与其传中的莺莺形象进行一次比较。述列如
下。
首先,不可否认,艳诗所描写的恋人形象与传中莺莺有相似之处。二人都是
美丽动人的女子,且多才多艺。如在诗中是“夜合带烟笼晓日,牡丹经雨泣残阳。
依稀似笑还非笑,仿佛闻香不似香”[1]p641—642、
“艳极翻含怨,怜多转自娇”。[1]p642
传中的莺莺则是“常服悴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断红而已。颜色艳异,
光辉动人”。[1]p672
但是,艳诗中恋人与传中莺莺的形象有许多明显之差异。一、虽然二人都是
才女,但各自的特长不同。诗中恋人能歌善舞,如《赠双文》
“何因肯《垂手》?
不敢望《回腰》”、[1]642《筝》
“急挥舞破催飞燕,慢逐歌词弄小娘。死恨相如新索
妇,枉将心力为他狂”[1]p688。而传中的莺莺能文会诗,
“崔氏甚工刀札,善属文”,
[1]p674
文化素质较高。传中莺莺赋《明月三五夜》约会张生,“异时独夜操琴,愁
弄悽恻”[1]p674。分别前夕,
“鼓《霓裳羽衣序》”。[1]p674 张生“止于京”[1]p675,莺莺
修书一封,其信感人肺腑。崔张二人分手之后,莺莺又赋诗二章“自从消瘦减容
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1]p677 、
“弃置今何道,
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1]p677。这些在艳诗中那个女子的身上是
看不出来的。二、二人个性有异。诗中恋人好动,活泼,单纯,受礼教的影响不
[1]p641
明显,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少女的天性。如《杂忆》(其二、三、四) “忆
得双文人静后,潜教桃叶送秋千”、
“忆得双文笼月下,小楼前后足迷藏”
、 “忆
得双文独披掩,满头花草倚新簾”。而传中莺莺,这是个有个性,文静而有主见
的少女。
“大略崔之出人者,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辨,而寡于酬对。……
[1]p674
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 。莺莺的这些行为不仅体现
了她对张生的爱恋之情,更体现礼教对妇女的要求。如:初次相会时,那一番理
论说明莺莺是深知妇德礼仪的。
“……待张生之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 喜

16
愠之容,亦罕形见”[1]p674,大概崔张之间已有矛盾,然而莺莺依然对张生柔情可
嘉,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盖古代妇女讲究三从四德,莺莺的行为说明了古代妇
德对她的影响。那封信固然体现了莺莺对张生的无限情意,但也体现了她男尊女
卑的观念。面对二人的分手,极力以情去打动张生,而没有责备之意,且深悔自
己不能以礼定情,致使蒙受“自献之羞”,对于造成悲剧的原因莺莺大多归结于
自身,对最终以分手为结局的二人间的情事,莺莺的态度是自怨自艾。读其信,
知其人。按当时唐人的观点,莺莺是个多情而知书达理颇懂妇德的女子,她的态
度也反映了唐代大多数被弃妇女的无奈。三、二人家世背景不同,传中莺莺“财
产甚厚,多奴仆”[1]p671,俨然是世家大族,而诗中恋人,虽在《梦游春》中有一
[1]p635
番夸张的描写,也似大户人家,但却明言“乌龙不作声,碧玉曾相慕” 。诗
人可以随意进入与情人相会,试想高门贵宅能让外人随意进入到内室闺房吗?
《太平广记》载昆仑奴事:“唐大历中,有崔生者,其父为显僚,与盖代之勋臣
一品者熟。生是时为千牛,其父使往省一品疾。生少年,容貌如玉。……一品遂
命衣红绡妓者……遂告辞而去……生归,达一品意,返学院。神迷意夺……是夜
三更……乃入歌妓院内……”[23]p1452——1454 这则故事描述了崔生与红绡之间的爱情
故事。崔生因为红绡是显贵家的歌姬不得随便得见而苦恼,最后在昆仑奴的帮助
下,崔生与红绡二人才成眷属。可见,在唐代虽然男女之间较开放,但若要进入
高门显宦之家,与其小姐见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且“碧玉”一般指小户家女。
[12] p111
故其诗中恋人正如陈寅恪所言“然则莺莺所出必是非高门,实无可疑也” 。
但陈寅恪此论把元稹恋人与莺莺混同,则误。
综上所论,元稹艳诗所述之情事与《莺莺传》中崔张二人之情事不可混同,
可谓明矣。其一,二者发生的时间地点不同。其二,女主人公的形象有别。元稹
艳诗与《莺莺传》所写情事是不能简单地看成一回事。而前人与当今学界,往往
把二者合成一回事,即《莺莺传》的故事就是元稹的恋爱故事。这种观点是不对
的。崔张二人不是元稹与其恋人的化身,而是元稹结合自身恋爱经历及体验创造
出来两个艺术形象。
《莺莺传》是元稹对时下婚俗,特别是士子在守选期间,往
往发生风流艳事的时风进行讽喻的作品。而其艳诗元稹仅为抒发自身恋爱时的情
感及与恋人分手后的思想情感而作,并没有讽喻的目的。《梦游春七十韵》是反
思自身的婚仕之事,故其反映的事实与元稹的生平经历必定具有同一性,《莺莺
传》是元稹为讽喻当日时风而作,故不可拘泥于自身的经历而应根据其文意及当
日普遍之风气有所改造虚构。这也是不可把元稹的艳诗所反映的其早年恋爱事实
与《莺莺传》中崔张二人之事混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元稹与恋人的离异如何看待?前人多以为元稹“薄幸”
。其根据一般是《莺
莺传》与《古决绝词三首》。
《莺莺传》非元稹自写恋情之作,上已辨析。自不足

17
为据。兹可再来讨论一下《古决绝词三首》。《才调集补注》卷五:“冯舒评:此
章立词颇伤忠厚。冯班评:诗人以敦厚为教,元公如此,宜其焚尸不成殓也。”
[20]p64-65
此论有极大的礼教偏见。
此诗卞谱编于贞元十九年元稹弃莺莺而与韦丛结婚之时。[40]p69—75 周谱把此诗
编在贞元十八年。[13]p39 陈寅恪亦认为此诗作于其弃莺莺而就高门之时。陈寅恪说
“观於此诗,则知微之所以弃双文,蓋筹之熟思之精矣。然此可以知微之之为忍
人,及至有心计之人也。其后来巧宦热中,位至将相,以富贵终其身,岂偶然哉”。
[12]p96
按陈说双文即莺莺,亦即元稹昔日恋人。以上诸论皆误,其一,以上诸论皆
以为此诗作于元稹与其恋人分手之时,此诗即元稹告别恋人的宣言,元稹以诗中
所言为借口抛弃其恋人,故元稹薄幸无情。其实此诗作于贞元十三年,元稹与恋
人分手之后,已见前论。元稹作此组诗乃是告别一段无望的爱情,且在分手后的
三年对其二人情感作如是说,以说明元稹为何要与过去永别之事。这又如何能说
元稹无情。其二,元稹之恋人不可等同莺莺。那如何理解诗中之意呢?兹讨论如
下,其第一首:
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前红槿枝。七月七日一相见,相见故心终不移。
那能朝开暮飞去,一任东西南北吹。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对面且如此,背面当
何如?春风撩乱伯劳语,況是此时抛去时。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君情既决绝,
妾意已参差。借如死生别,安得长苦悲[1]p638!
此诗元稹代其恋人述其情事,亦可看成其恋人的原唱。我们可以用现代的话述叙
如下:“怎么能够象天上的牛郎织女那样,而不愿意似庭前的红槿枝一样,能与
自己的爱人朝夕相处啊!自从那天相见后,我的心就一直跟着你。带我走吧,哪
能总象树上的鸟儿,朝开暮飞,又象天上的云朵,一任风吹,四处飘荡。分居两
处而不能长相厮守,两地相思而不相知,这样的生活真让我痛苦,带我走吧,你
怎么不说话?面对着我,你都如此,那要是分别后又将怎样呢?春风在吹,鸟儿
在鸣唱,也许以后再也见不到你了,此时此刻,我握着你的手,苦苦地相问,带
我走吧,你怎么不回答?你既然这样绝情,我的心也就碎了。我还不死去与你做
个生死别好了,哪能总象现在这样永远的痛苦下去!”按诗意此写当日二人的实
际处境。元稹与其恋人分手后,其恋人或许仍待字闺中,或许已为他人所娶,总
之,二人不可再似以前那样可以随便相见则是不变的事实。元稹既然如此述其恋
人的心情,可以说他是深知其恋人的痛苦,故由此可看出当日元稹的心境亦是万
分痛苦。“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君情既决绝,妾意已参差。借如死生别,
安得长苦悲”是说其恋人希望元稹能够带她一起出走,即二人私奔出走,但元稹
不能给她明确的回答,故其恋人埋缘元稹。盖古代青年男女不能自主婚姻,而且
这种自主婚姻大多不能得到社会的正式认可,往往会导致十分悲惨的结局,唐代

18
的情况亦如此[26]p374。白居易便说了“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4]p4719,元稹在元和四年至五年分务东台时,
有元稹弹奏的两件事亦可说明当时的情况,其一是飞龙使诱赵实家逃奴为养子,
其二是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盗娶洛阳衣冠女[13]p92。故由此看来其恋人所说私奔一
事,在当时是难以行得通的,那时的社会并没有为他们准备一块桃花源似的净地。
所以面对其恋人的问题,元稹无言以对。下面再看其第二首:
噫春冰之将泮,何予怀之独结?有美一人,于焉旷绝。一日不见,比一日于三年,
況三年之旷别。水得风兮小而已波,筍在苞兮高不见节。矧桃李之当春,竞众人之攀
折。我自顾悠悠而若云,又安能保君皑皑之若雪。感破镜之分明,睹泪痕之馀血。幸
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之终不我夺?已焉哉!织女别黄姑。一年一度暂相见,
彼此隔河何事无。[1]p638
—639

此诗元稹是对其恋人的回答,可看成元稹的对唱,我们亦可用现代的话叙述如下:
“唉,河中的坚冰到了春天都会溶化,为什么我的心怀却忧愁似结?我的心上人
啊,还有谁比你美呀!我一天没见着你就有似三年的分别,更何况三年的长期分
离。水面得微风一吹就碧波层层,笋儿包在苞衣内面,长得那么高了,你却看不
到它的竹节。我的心情,你哪里能够明白?你就象那春天的桃李花呀,众人都争
着攀折。我就象那天上的云呀,四处飘荡,又怎能保护你如山上皑皑的白雪不受
别人的玷污呢?当日分手时的惨痛情景,我还历历在目,你看我的眼角还在淌着
泪血。我即有幸先拥有你呀,又怎能够使别人不把你从我身边夺走?唉,算了吧,
就象牛郎织女一样,我们能够暂时相见,别后隔着天河,谁又知道有什么事情不
会发生呢?”元稹对二人之事是无可奈何,毫无办法。在这里元稹对上首诗中恋
人的问题作了一个回答、一个解释。盖元稹与其恋人都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婚
姻自主不是那个年代的青年所敢想象的,也不是她们所能做得到的事。最后讨论
其第三首:
夜夜相抱眠,幽怀尚沉结。那堪一年事,长遣一宵说。但感久相思,何暇暂相悦?
虹桥薄夜成,龙驾侵晨列。生憎野鹤性迟回,死恨天鸡识时节。曙色渐曈曈,华星欲
明灭。一去又一年,一年何可时徹?有此迢遞期,不如死生别。天公隔是妒相怜,何
不便教相决绝![1]p639
此诗可以说是二人的重唱,诗中首先说当年二人长日在一起,二人的情话心怀都
诉说不完,此刻别后一年的情事如何能够在短短的一夜之间说完。还不如珍惜眼
前的时光,最后“一去又一年,一年何可时徹?有此迢遞期,不如死生别。天公
隔是妒相怜,何不便教相决绝”。诗至此达到了情感的高潮,亦译述如下:
“别了,
你一去呀,又将是一年,漫长的一年呀,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既然有如此漫长
的别离呀,我们还不如死去做个生死别离算了。天公要是可怜我们呀,为什么不

19
叫我们决绝而永远摆脱这无尽的痛苦呢!”三首诗有如一曲催人泪下的情歌对唱。
很具有后来戏曲因素。读完三首诗,可以看出当日元稹与其恋人的痛苦心情。元
稹一方面与其恋人二人真心相爱,一方面又无法结合,正如上文所述,元稹与其
恋人与贞元十一年被迫分手,他们二人是藕断丝连,痛苦万分,虽然二人分手了,
但都无法摆脱过去的情感。诗即表达了二人当日的这种痛苦心情,说明了当日二
人所处的现实情景,这组诗可以说是元稹在告别这段痛苦的情感时,元稹的内心
独白。
诗在形式上是采取民歌对唱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内心痛苦,在《楚辞》的《九
歌》中曾有过这种对唱的雏形,如《东君》与《云中君》、
《湘君》与《湘夫人》、
《大司命》与《少司命》及《山鬼》与《河伯》等都可以说是屈原通过男女对唱
的方式,抒发男女恋爱中的种种心灵痛苦,借以表达自己不为君王所遇的忧愁。
但他在篇章形式上并没有把这些对唱的诗篇一一组织在同一诗题之下,所以形式
上较松散,元稹则明确把三章组织在同一诗题之下,且创造了男女二人重唱的方
式,这是元稹的贡献。通过这种方式的交流,元稹与恋人在心灵上达到了一致,
元稹的心灵得到了痛苦后的些许平静,这就是他决计要与过去告别。诗在最后表
达了元稹要和过去这段没有结果的情感告别的痛苦的抉择。
按《古决绝词三首》诗中之意表现了诗人与恋人若不能结合,则不如永绝的
痛苦,从诗的语句上看,也可以看出元稹的心情是非常痛苦的,但是也不可否认
的元稹要绝别过去的这一段情感的态度也是很明确的。如若没有弄清楚此诗当时
的创作情形及此组诗在结构上的男女对唱乃至男女二人重唱的独特方式,是很容
易把元稹看成薄幸无情之人的。全组诗三首,其一是其恋人诉说当日二人相爱而
不能长久相处的痛苦现实;其二是元稹向恋人说明不能保护其恋人的现实处境,
其恋人也不能为他坚守自己的感情,二人不能两相厮守皆为环境所迫;其三是元
稹与其恋人二人一起诉说其不能结合的绝望之情,最后归结到与其在这没有结果
的痛苦中缠绵下去,不如永别的抉择。此诗是一组组诗,三首一起表达了一个完
整的意思,虽然各篇意义相对完整,亦可独立成篇,但却不可分开来读,否则元
稹在此诗中要表达的心境是不完整的,更容易误解此诗。从诗中可看出当日元稹
与其恋人是两情相好,是一对苦命的鸳鸯,经过三年长期的沉痛后,元稹决意摆
脱过去的痛苦,作此诗以抒情。那么他们为何不能结为眷属呢?是哪些原因使元
稹与恋人分手的呢?其中原因比较复杂,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第一个原因是来自家庭的反对。在唐代婚姻的成立,需要有三个条件,
一是互报婚书,二是议立婚约,三是受遗聘财。如三者有一,则婚姻关系成立,
受到法律的保护。反之,则不受法律保护。虽然议定婚约须双方同意,“两情相
惬”,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婚姻当事人并没有婚姻自主的权利,主婚权掌握在“祖

20
父母、父母及伯叔父母、姑、兄姊”等尊长手中。 [26]p381
据周谱,元稹的家境并不好,元稹能够顺利成长,乃至明经及第,与元母的
操持,亲授诗书以及舅族的关爱分不开,元稹在诗文多次提到这点。试想他能够
无视其母亲的意见吗?元稹在诗文中没有提到长辈的反对,但大家都知道古人讲
究为尊者讳,元稹不可能在诗文中留下此类材料。在古代妇女的地位较低,可母
亲的地位并不低。在唐代人们讲究母仪,元母郑氏乃是唐代的一位模范女性。在
白居易《唐河南元府君夫人荥阳郑氏墓志铭》中有生动的记载。[18]p2715—2718 唐代母
仪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对儿子的教育,且与《列女传》中的母仪相比,唐代母
仪更强调对儿子们仕途的指点以及他们学业的亲自辅导。[21]p266 元稹的恋人非出
高门,以见前论,学界对此亦有共识。试想,元母能同意元稹的选择吗?另外,
元稹的家境并不好,对方的家庭会不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处在守选期间的士
子也是一个未知数。故元稹在诗中的情感,虽然元稹说得那么决绝,但让人觉得
有难以诉说的、不得已的苦衷。古代婚嫁讲究六礼下聘,然后礼成,婚毕。如若
元稹母亲不同意元稹的请求,元稹一个仅十七岁的守选士子是无力聘娶其恋人
的,这是造成《古决绝词三首》其一所说的二人有情而不能结成眷属的一个重要
原因。
二、第三者的插入是二人分手的第二个原因。《乐府诗集》题解曰:
古今乐录曰:
“……《白头吟》疾人相知,以新间旧,不能至于白首,故以为名。
[6]p599—600
唐元稹又有《古决绝词》,亦出于此。”
元稹《乐府古题序》:
“沿袭古题,唱和重复,於文或有短长,於义咸为赘賸。尚
”[1]p255 盖元稹古题乐府多
不如寓意古题,刺美现事,犹有诗人引古讽今之义焉。
直咏其本意,以借乐府古题讽今时之事,是元稹古题乐府创作的一大特色。元稹
为什么选这样一个古题来写自己与恋人的分手?也许元稹的恋人是位歌舞伎人,
也许是其他的什么身份,这些都不可得知,但她是个非常美丽娇艳的女子则可肯
定。这样一个美女不可没有别的追求者,就在唐代权势之家夺人妻女之事在史书
诗文中的记载也是不绝如缕的,如《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载:“知之有侍
婢曰窈娘,美丽善歌舞,为武承嗣所夺。知之怨惜,因作绿珠篇以寄情,密送与
[25]p5012
婢,婢感愤自杀。承嗣大怒,因讽酷吏罗织诛之。” 元稹有没有此类遭遇,
元稹艳诗中未有记载,但其恋人在元稹无力聘娶时,为他人所娶,乃情理之事。
诗云 “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
,为什么元稹与其恋人不能“两相守”呢?其
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古代的婚姻讲究六礼下聘,婚姻当事人并没有婚姻自主的
[1]p639
权利,以见上文所述。其二是诗中所说“矧桃李之当春,竞众人而攀折”
众多第三者的插入,元稹与其恋人都无法抗拒他们的阻碍与争夺。故元稹说“幸
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之终不我夺”。[1]p639 元稹在不能聘娶恋人为妻时,

21
也只好以先得到恋人的身体作为自己的安慰。此固然反映了元稹较落后的妇女观
念,但想象一下元稹在八、九世纪的唐代,我们又有什么可对元稹说的?时代到
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难道就真的已经再无人有元稹的这种想法吗?笔者以为未
必世人都是君子。不管如何,元稹当日无力保护其恋人确实是事实。元稹与恋人
分手的原因有多种,但在元稹无力聘娶时,其恋人难免“阿母怜金重,亲兄要马
。[1]p685 元稹以乐府古题来反映自己的情事而且写
骑。把将娇小女,嫁与冶游儿”
得这样的恰如其分,此确实是元稹的古题乐府的一大特色,且胜过乐天的地方。
元稹以古喻今,说明二人分手,其中有“以新间旧”及其他种种难以言尽的苦衷。
三、律法的阻碍应该是元稹与恋人分手的第三个原因。唐人重视当色为婚,
唐律明确规定,禁止良贱通婚。不仅如此,就是不同等级的贱人之间也不许通婚,
必须“当色为婚”[26]p355 观当日情形,元稹家境虽寒,但毕竟是士大夫家庭。于
当日法律规定来看,元稹之恋人是不可能成为其妻子的。元稹与恋人分手是情势
之必然。
四、当日贫困的家境现实是元稹离开其恋人的又一原因。元稹幼孤,母亲郑
氏亲授诗书,家计艰难,既然按当时法律规定,元稹与其恋人不能结婚,其恋人
是不能成为其妻子的。那么元稹母亲会同意元稹做有损日后仕途上进的事吗?这
肯定是行不通的,其母不会同意,以见前论,不过,还有一个退一步的办法,就
是让元稹在结婚之前纳其恋人为妾。这在唐人时代倒不是什么新鲜事。据姚平先
生考察,在唐代婚前纳妾,娶别宅妇的现象很多。[21]p136 但是纳妾是有钱人做的
事,按当日元稹的家境,元稹母亲或许不会同意,或许根本无力操办此事。故元
稹应早日出仕,以支撑家庭门楣,这才是正事。这也是在当日人们日重进士出身
时,元稹却由明经出身的原因。王定保《唐摭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2]p1579
,元稹弃难就易,考其情形实家境艰难,不得不为。但元稹此举为后人说成
巧宦又当别论[12]p95。不过由此反观元稹与恋人分手之事,其家境艰难应是他二人
分手的原因之一。
前人对元稹多斥之以“薄幸”与“巧婚”。如,陈寅恪说“综其一生行迹,
[12]p95
巧宦固不待言,而巧婚尤为可恶也。岂其多情哉?实多诈而已矣”
。 鲁迅也
[27]p50
说“惟篇末文过饰非,逐坠恶趣”。 盖二公身历易代之事,饱看薄幸牟利之
变节小人,故发此论以寄慨,以讽世人也未可知?今人以其学际天人,故他云亦
云,陷入习见之中,此亦是常事。其实,此论不合事实。此论其误有二:其一根
本上是误把元稹和恋人间的关系与传中崔张二人的关系混同为一,遂形成此论。
其二是如上所论,没有弄清《古决绝词三首》的创作情形,以至误读此诗的结果。
其实正是因为元稹当日无法与恋人结合,故元稹日后感触颇多。如《梦游春七十
韵》“觉来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我到看花时,但作怀仙句”
、“近作梦仙诗,

22
亦知劳肺腑”,[1]p636 又《春晓》
“娃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1]p642。就《古
决绝词》三首来看,语意虽然有决绝的一面,但也体现出元稹与恋人间的那种绝
别时痛彻肺腑的情感。全面考察元稹为其恋人所写的艳诗,可以看出元稹对恋人
的感情是真实的。但自王性之创论《莺莺传》为元稹自寓其事后,后人相沿成习,
元稹“薄幸”之论遂牢不可破,其种种因缘,不可不深思。
据上述考论,前人所谓“元稹”的“薄幸”是不能成立的。元稹在与其恋人
分手后八九年,才结婚姻于韦氏,“巧婚”又从何说起?既然前人有此一论,那
形成元稹“薄幸”
、“巧婚”论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原因主要有三:一、“牛李党
争”造成的历史原因。因为在中晚唐时期的“牛李党争”中,元稹是李党的核心
人物。李德裕贬谪之后,李党全面失势。牛党人士对元稹的谗毁及他们得势后对
历史歪曲改动,使人们评价元稹时,无所适从。二、礼教的兴起是一个重要的外
部环境因素。元稹自言其情,多言男女之情的诗歌与礼教冲突。这些自述其情的
作品成了礼法之士攻击的罪证。三、作品的创作与接受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对文
本的解释有读者自己一定的自由及时代的差别。这也是形成元稹“薄幸”、
“巧宦”
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把《莺莺传》解释为元稹的自传,把《古决绝词三首》读成
元稹抛弃其恋人的托辞与宣言,这本身就是艺术创作与接受是两个不同过程,对
作品的理解读者有一定解释自由的两个明显的范例,这也是形成元稹“薄幸”论
的直接原因。古人贬斥元稹是因为他们站在党争或礼教的立场上去看待元稹其
人,今人继续贬斥元稹则是人们多在以“今人的观念”看待其人,所以元稹的品
行自然有低下的一面,或者有值得人们攻击的地方。故元稹品行低下,为人所不
齿,乃遭人误解误读的结果。
笔者以为考元稹一生,元稹无论是对其恋人,还是对后来的三位妻子,还是
对其他子女家人,元稹都是一个情感丰富而真实的人。但不能说他就是我们今天
的情场圣人,他也有许多与歌儿舞女交往的经历。当然也不可因此把他看成是品
行恶劣的“小人”与“薄幸”之人,他也有他的时代性。每个人都一样。冀勤说:
“正因为元稹在恋爱与婚姻中有欢乐与痛苦的实际体验,他才会写出这样动人的
作品。……莺莺嫁人而娶妻,妻亡两年而纳妾,妾亡两年而续弦,这在八、九世
纪的唐代根本不算什么,恐怕不应指责为‘轻薄放荡,好色成性’
。元稹诗中对
妻子儿女流露出很深的感情。”[28]p61 此论就评价元稹其人来说,极为公允。
元稹写给早日恋人的艳诗就讲到这里。下面讨论其为发妻韦丛和继室裴淑写
的艳诗。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看出元稹对其恋人的情感比较接近现代意义上的
“爱情”
,那元稹对其妻子韦丛的情感又如何呢?元稹写给发妻的艳诗在写法上
与其为恋人而写的艳诗又有什么不一样地方?

23
元稹对韦丛的情感则是他内心的第二次情感付出,多具传统的夫妻相敬的因
素。韦丛在元稹心中的地位无疑是很崇高的,但她的形象是孟光式的,二人之间
的情感更多的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之情。元稹离家后会思念他的妻子,如《望驿台》
(三月尽)
“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
归来”。[1]p199 在上一联中元稹描写自己的心情,刻画自己的惆怅。在下一联中元
稹写妻子,元稹不说自己思念妻子,而说妻子对自己的嗔怪。两联结合,夫妻之
情在对照之中流露而出,且悠远有味。
《西县驿》
“去时楼前清明夜,月照楼前撩
,[1]p198 此诗写的是寻常事,诗中对妻
乱花。今日成阴复成子,可怜春尽未还家”
子的思念也是通过朴素无华的语句,平平的道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揭示夫妻之
情的。盖清明节一般在寒食之后一两天,寒食则一般是在每年冬至后的第 105
天或 106 天左右。元稹在《连昌宫词》中说“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1]p270
所以唐人一般是将两个节日一起过,后来寒食节为清明节所代替也是因为二
者时间接近的原因。寒食与清明是隋唐五代节日中活动最丰富的节日。寒食节出
城祭扫亲人坟墓在当时非常盛行。王建诗云: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
行。”[4]p3367 这样的节日,因为祭扫祖墓,所以让人伤感,盖人生无常,今年祭人,
难免明年不为人所祭。所以在寒食时,诗人也容易伤感。如韦应物《寒食日寄诸
弟》[4]p1924:
禁火暧佳辰,念离独伤抱。见此野田花,心思杜陵道。联骑定何时,予今颜已老。
韦应物的诗写很伤感。元稹的《别孙村老人》“年年渐觉老人稀,欲别孙翁泪
满衣。未死不知何处去,此身终向此原归”,[1]p94 也是咏寒食一事,写得特别伤
感。但寒食日又是人们游春踏青的时节,且期间有许多游艺活动。故寒食也让
[4]p1343
人感到欢乐而快乐。
“斗酒对寒食,杂花宜晚晴” 、
“著处繁花务是日,长
[4]p2384
沙千人万人出” 这些诗句都是描写寒食日那种欢乐的景象。所以在这样的
日子里人们思家是难免的。诗中以去年的欢乐对照今年两处的孤寂,在这种对
照下,元稹对妻子的思念显得非常真实感人。《望驿台》以两地的对比,从妻
子微微的责备中,把元稹对妻子的思念,爱意衬托出来。《西县驿》则是以时
间的变迁,景物的变化来对比,从自己的懊悔中烘托夫妻之情。而他妻子外貌
如何?品格如何?才华如何?元稹在诗中一概未作说明,只是以概括的笔触把
夫妻间思念、关怀表达得委婉含蓄而又淋漓尽致,使人一唱三叹。再如《嘉陵
驿二首》:
嘉陵驿上空床客,一夜嘉陵江水声。仍对墙南满山树,野花撩乱月胧明。

[1]p197
墙外花枝压短墙,月明还照半张床。无人会得此时意,一夜独眠西畔廊
第一首全以环境的描写烘托自己寂寞的情怀。其第二首把抒情与环境的描摹结
合,突出对妻子的思念。前人多把此二诗与莺莺联系起来,大误。至此我们可看

24
到元稹写给妻子的诗与其写给恋人的诗二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再看《春别》一
诗:
幽芳本未阑,君去蕙花残。河汉秋期远,关山世路难。
[1]p684
云屏留粉絮,风幌引香兰。肠断回文锦,春深独自看
这首诗很特别,盖此首诗是写其与妻子分别一事,但体现出来的情感则很沉痛。
此首诗可能是元稹在接到妻子来信后所写,其事在悼亡诗中有专门论述。按诗意
当日情形,或因妻子来信中言及自身身体状况不佳,或因来信告知元稹某一小孩
夭折之事,但此种情形,无直接的文献可征,只可从侧面推测。盖韦氏贞元十九
年与元稹结合至元和四年七月卒,共历时六年又四月。韦氏为元稹生育了五个小
[13]p10
孩,但仅一女保子成人 ,后嫁与韦絢。[13]p255 这个事实说明以上推测或许就是
实情,则此诗不仅思妻,而且悲子尔。因此《春别》写得凄凉之极,读了让人感
到肠断,难怪前人多以为是其为恋人所写。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确实是古今共同
的人间哀事,但因其写得特别沉痛而否定元稹此诗是为其妻子韦丛而作,这显然
是不恰当的。
《闺晚》“红裙委砖阶,玉瓜嫠朱橘。素臆光如砑,明瞳艳凝溢。调弦不成
,[1]p682 此诗据周谱所考,疑是描写
曲,学书徒弄笔。夜色侵洞房,春烟透帘出”
韦丛新婚形象。诗中所咏情事与新婚事合,诗中的人物形象与其昔日恋人形象大
有区别,且与韦丛相符,此诗应为韦氏新婚而作。前两联写韦氏的服饰外貌,第
三联写她的才情,诗中说韦氏初通文墨,不擅琴艺。首句红裙切新婚,最后两句
点出新婚,这是元稹唯一一首具体描绘妻子形象的诗,此诗体现出元稹对新婚的
感受,也表现了元稹此时尚有年轻人的心性,此后其与裴氏结婚以及婚后,虽然
有诗咏其夫妻之事,但都没有对妻子形象的具体描写。从诗中可看到韦氏的形象
有两个特点:其一,韦氏很美;其次,韦氏其人,较普通,非才女。此形象与昔
日恋人与裴氏等都不相同。但韦氏之美,不仅在其貌,且重在其德。故元韦二人
夫妻情事是时日愈久,其情愈深,等到后来伉俪殊途之时,元稹发为《三遣悲怀》
之长叹,遂成千古绝唱,这是有其深厚的情感基础的。
元稹在韦氏生前为其所赋诗章叙述如上。从以上诸诗所反映的情感来看,与
其为昔日恋人所赋艳诗进行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元稹为韦氏所赋诗反映的情
感是夫妻之情,而其为昔日恋人所赋艳诗反映的情感是恋情。其区别用个比喻来
讲,那就是夫妻之情如茶,恋爱之情似酒。这两类艳诗在写法上及其表现出来的
风格都是有明显的区别。下面就此问题,叙述如下。
一,写给妻子的诗,多通过环境的烘托,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抒情感事,情感
表达较含蓄,淡淡的,需要人用心去体会,而且诗中所流露的情感比较稳定、统
一,由此也可看出元稹与妻子韦氏情感一向情好。其写给恋人的艳诗,各首诗表

25
达情感内涵不一样,有的轻快明丽如《古艳诗》,有的哀怨如《筝》
,有的沉痛如
《古决绝词》三首,从中也体现出在恋爱过程中,元稹内心的情感随着恋爱过程
的进展而有所波动。
二、元稹写给妻子的诗一般不对妻子的形象作具体的描写,其写给恋人的则
不同,元稹着力于恋人形象的刻画,写恋人的外貌神态如“艳极反含怨,怜多转
自娇。”[1]p642 写恋人的服饰打扮“殷红浅碧旧衣裳,取次梳头闇淡妆。”[1]p640 从元
稹在这两类艳诗中用了不同的手法来看,也可看出元稹对其恋人与其妻子在情感
上的区别。
三、写给恋人的诗风格多艳丽,而写给妻子的诗多具疏淡的特点,如“殷红
[1]p641
浅碧旧衣裳,取次梳头闇淡妆,夜合带烟笼晓日,牡丹经雨泣残阳。” 、
“嘉
[1]p197
陵驿上空床客,一夜嘉陵江水声”。 等,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词语色泽上,
而且也表现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其为恋人而作的艳诗多数诗中情感浓郁、袒露
无遗,读者可直接体会到元稹内心的情感变化。而写给妻子的诗,如上所述,一
般淡若黄菊,表达得比较含蓄深沉,往往需要读者用心去体验才发觉它的感人之
处。从这些差别中也可看出元稹创作时不同的心态。
若联系此后的悼亡诗,更可见出元稹对恋人之情与发妻韦氏之情二者间的区
别。元韦二人之间多是相互体贴,对家庭的关怀看护,这种情感是我国古代夫妻
间的典型模式。而元稹对裴淑的情感与此又有所区别,如《瘴塞》
“瘴塞巴山哭
鸟悲,红妆少妇敛啼眉。殷勤奉药来相劝,云是前年欲病时”,[1]p238 元稹害瘴,
裴氏焦急欲哭,元稹则是温言劝慰。盖裴氏初嫁,一个娇小姐,如何能够应付这
既要照顾病人,又要照顾小孩等繁重的家务?元稹观察浙东,裴氏不忍与亲友相
别,元稹也有诗相劝,大和四年,出使武昌,元稹又有诗安慰裴氏:“穷冬到乡
国,正岁别京华。自恨风尘眼,常看远地花。碧幢还照曜,红粉莫咨嗟。嫁得浮
”[1]p694 大和二年,裴氏产子,可惜夭折。裴、元二人悲痛不
云婿,相随即是家。
已。元稹《感逝》便记下了当时的痛苦心情。但元稹给裴氏的不是埋怨,而是关
爱。“十月辛勤一月悲,今朝相见泪淋漓。狂花落尽莫惆怅,犹胜因花压折枝”
[1]p108
。从以上咏裴氏的诗篇中,可以看出与写给韦氏的诗,在手法上有一致之处,
多用平实的语言,或叙述,或抒情,对妻子的形象多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着力刻
画妻子的神态,而不在具体的妆饰打扮上。从这些诗中也可看出元稹与裴氏二人
间的情感是真实而感人的。
但其情感又有别于韦氏之处。虽然二人之关系都是夫妇,然而情况有所不同,
此前元稹失去了情人,妻子韦氏,妾室安氏。且元稹对韦氏、安氏的早逝,自责
不已。加之其与裴淑结合时,人到中年,已经饱经磨难。故其对裴氏之情多的是
丈夫的爱怜与体贴。就裴氏对自己生活的照顾、对家务的操持等元稹表现出更多

26
的感激之情。如《琵琶》:
“学语胡儿撼玉玲,甘州破里最星星。使君自恨常多事,
不得工夫夜夜听。”[1]p233 前两句写琵琶声,后两句写自己的心情,自恨多事,不
能多陪伴妻子,其对妻子的安慰、体贴、爱惜,皆在一句自责中表达无遗。故不
写夫妻之情,而其情自出。
此诗杨笺编入未编年诗,按诗中云“使君自恨常多事”当作于同州或者越州
任上。但按诗意,元稹公务繁忙,此诗应是作于同州更为妥当,盖元稹在同州不
到两年,所为之事实多,求雨抗旱,核查人口田地,均定田赋,特别是均定田赋,
触动各方利益,元稹此举是历史首创,此后历代政府多参考其法,此是后话,但
在当日之时元稹此举不是简单处理就行的。元稹公务繁忙,是可以想象的。而在
越州、乃至鄂州,虽然同行均田之法,但有了同州的经验,实施起来就容易多了,
故在越州时元稹多游玩唱和之诗。《旧唐书》称:“会稽山水奇秀,稹所辟幕职,
[25]p4336
皆当时文士,而镜湖、秦望之游,月三四焉。而讽咏诗什,动盈卷帙。”
故此诗应作于元稹刺史同州期间。
元稹还有《听妻弹别鹤操》一诗,“《别鹤》声声怨夜弦,闻君此奏欲潸然。
商瞿五十知无子,更付琴书与仲宣”。[1]p242《乐府古题要解》云:
“别鹤操,右旧
说商陵牧子所作也。娶妻五年无子,父兄将为之改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
悲啸。牧子闻之,怆然而悲,乃援琴而歌曰:
‘将乖比翼兮隔天端,山川悠远兮
路漫漫,揽衣不寐兮食忘飡。’后人因传以为曲焉。”[29]p56 此曲本意为感叹年老无
子,夫妻分离事。此诗作于浙东观察使任,时元稹子荆已故,尚未得子,故夫妻
常叹息于此事。古代妇人无子,属于“七出”之例,男子可以出妻另娶[21]p123,故
裴氏常感叹此事。裴氏奏别鹤操,以抒其忧。元稹作此诗安慰裴氏。盖裴氏亦是
才女,能诗善琴,故夫妻二人常琴书相伴,两相意得。将此诗与《妻满月日相唁》
一起互读,毫无疑问,元稹与裴氏的情感是深厚感人的。
通过对元稹以上诗篇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元稹是位“多情”的人,也是一
位情感严肃的人,而前人则多以为元稹薄幸,有的诗篇竟然成了薄幸的罪证。如
陈寅恪在读《古决绝词三首》后说“呜呼,微之之薄情多疑,无待论矣”。[12]p96
然而也正如陈寅恪指出的那样,
“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
女关系,而於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妮之情意,家庭米盐
之琐屑,大抵不列载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12]p99 前人艳诗多
写他人之事,如范云的《送别》
“东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梁。未尽樽前酒,妾泪
已千行。不愁书难寄,但恐鬓将霜。望怀白首约,江上早归航。”[9]p63 胡大雷先
[9]p53
生题解云:
“这是一首代言体,以女子口吻述送别” 诗中所述自是他人情事。
[30]p265 [30]p322
再如梁武帝《捣衣》 、简文帝《春日》 也是写他人之事。这种情况到
唐代依然如此,如骆宾王的《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4]837 从诗题便可看出是咏他

27
人之情事。或者依古题之义如古代王昭君、卓文君、班婕妤、西施等故事是历代
诗人吟咏不绝的题材。或者是乐府体题材的拟题之作,其所述内容与自身生活有
一定距离,甚至与当时时代也有一定的距离。元稹把自身男女关系纳入笔端,特
别是把具有现代意义的恋爱经历及内心情感以美丽之文抒写出来,且风情宛然,
正是元稹的可贵与创新之处。

二、闺怨春思与诗酒风情
元稹的艳诗除了描写自己的情感生活外,还有许多诗篇描写其他的妇女形
象,描写妇女思春、怀春的心态,反映她们的生活及命运。综观元稹此类诗又可
分为以下几类:
其一,宫怨类艳诗。此类诗有《行宫》,《灯影》,《月暗》
,《苦乐相倚曲》,
[1]p702
《上阳白发人》,
《宫词》一联“外人不识承恩处,唯有罗衣染御香” 等。据
说元稹本有宫词数百首,惜皆亡佚,仅存此不多的几首。元稹的诗在当日传唱后
宫,深受欢迎,被呼为“元才子”[25]p4333 其诗为何能够让深居后宫的妃嫔宫女这
样地称赏呢?大概有以下原因:
一、反映了宫女妃嫔的苦难命运。如《上阳白发人》,这位白发人是如何入
宫的,她被花鸟使采选入宫中,选中的妇女被迫夫妻分离,与家人作生死别离。
[1]p278
“良人顾妾心死别,小女呼爷血垂泪” ,其景惨不忍睹。入宫后的生活是“十
中有一得更衣,永醉深宫作宫婢。御马南奔胡马蹙,宫女三千合宫弃”,[1]p278 其
入宫后的生活是做奴婢,整日寂寞的生活。而且她不久即遭人忌恨,配发上阳宫,
“宫门一闭不复开”。[1]p278 此诗概括了大多数宫女们的生活身世。花鸟使,
《新唐
书》载:“玄宗开元十年,……时帝岁遣使采择天下姝好,内之后宫,号‘花鸟
使’,向因奏美人赋以讽,帝善之,擢左拾遗。”[3]p5758 盖花鸟使乃是奉旨采花,
[31]p13—15
百姓只有妻离子散,以奉君王。宫女入宫的原因有多种 ,豪门世家为得皇
宠主动送妻女进宫,是其中的一种原因,如《太平广记》载崔湜“妻美。并二女
並进储闱。得为中书侍郎平章事。有牓之曰。託庸才於主第。进艳妇於春宫”。
[23]p1854
有的是为礼聘入宫,如武则天、杨贵妃等就是此类方式进宫的,她们有身
后的家族势力支持,故一般都能得到君王宠幸。但大多数的宫女都是以采选等被
迫的方式入宫的,且她们一般得宠的机会也相当少。上阳宫中的白发人的命运代
表了大多数宫女的命运,故能激起她们广泛的共鸣。
《月暗》,
《苦乐相倚曲》两篇则主要反映宫中妃子们的命运。对于大多数的
宫女来说,皇宫之中有如一牢狱,普通宫女的命运固然值得同情,但那些得宠妃
子的日子也不见得好过。她们的物质生活虽然比宫女们丰富,但内心的凄苦是一
样的,因为他们同是帝王的玩物。妃子们得宠时固然风光,但他们失宠时,往往
连做一个普通宫女的机会都没有。《苦乐相倚曲》反映的就是妃子们的命运。她

28
们在宫中的地位乃至生命都系在帝王一人手中。她们能够得到宠幸主要是因为自
“君心半夜猜恨生,荆棘满怀天未明”,[1]p264 概括了她们朝不保昔的命
己的美貌,
“班姬收泪抱妾身,我曾排摈无限人”,[1]p265 概括了她们迫于生活环境为争宠
运。
而互相伤害的现实。这在唐代,诗中所咏之事,也不乏其例,如武则天与王皇后
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月暗》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妃子失宠的必然性。
“君王掌上容一人,更有轻身何处立”[1]p683,盖君王心中只能装下一个人,那么
其它人的失宠原因就不在于容貌而是必然的现实。元稹此类艳诗写得特别深刻。
二、作者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深切同情。如“我悲此曲将彻骨,更想深冤复酸
[1]p278
鼻” 、 ,[1]p702 或直诉,或委婉,作者的
“外人不识承恩处,唯有罗衣染御香”
同情不言而喻。再如《月暗》一诗,先描写她们哀怨可怜的神态,再写她们阴冷
的生活环境,最后指出她们悲剧的原因是“君王掌上容一人,更有轻身何处立”。
[1]p683
正因为元稹对她们充满了同情,所以诗中的宫女形象多是哀怨凄切的。
三、元稹有《行宫》一首,咏天宝之事,“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
宫女在,闲坐说玄宗。”[1]p169 洪迈说此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32]p19 洪迈
此论极是,此诗以环境的烘托、对照,突出白头宫女的形象。是同情宫女的遭遇
呢?还是怀念开元时期的盛世? 是回忆玄宗早年的圣明?还是叹息他晚年的荒
淫?一切都在言外。所以元稹不仅能以极繁之笔写宫中情事,也能以极简之笔道
人心事。这大概是元稹宫词得到宫女们喜爱的第三个原因。
其二、写歌姬、舞女类的艳诗。此类诗歌又可分为两类,一、即乐府中的一
些诗篇。如:《冬白紵》
、《胡旋女》等,此类主要贯彻了元稹诗歌创作要有益于
政教风化的主张。如《冬白紵》
,诗歌借吴王西施故事,讽刺君王的荒淫。诗歌
先写宫中作乐的场面,“西施自舞王自管,雪纻翻翻鹤翎散,促节牵繁舞腰懒”,
[1]p257
接着写吴王荒淫之态,“舞腰懒,王罢饮,蓋覆西施凤花锦。身作匡床臂为
枕,朝珮枞玉王晏寝”,[1]p257 因为君王的荒淫,所以有了君王的昏庸与忠臣的含
冤及国事的不可逆转,君王的荒淫可谓是诸种灾难的主要原因,最后,以“共笑
,[1]p257 的反语道出批评君王荒淫侈靡的规讽的主
越王穷惴惴,夜夜抱冰寒不睡”
旨。《韵语阳秋》载:
“宋书乐志有白纻舞,乐府解题誉白纻曰:‘质如轻云色如
银,制以为袍余作巾。袍以光躯巾拂尘。’王建云:
‘新缝白纻舞衣轻,来迟邀得
吴王迎。’……则白纻,舞衣也”。[33]p605《白纻歌》古题是咏舞蹈之事。此诗借古
题而服务现实,有明显批评世风乃至当时君王生活的奢侈作风的用意。这也就是
“寓意古题,刺美现事”。[1]p255 元稹此题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其创作动
元稹所说:
机与新乐府的创作是一致的。不仅如此,元稹还对新乐府创作中的一些问题提出
了自己的看法:“沿袭古题,唱和重复,於文或有短长,於义咸为赘賸。尚不如
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近代唯诗人杜甫……率皆

29
即事名篇,无复倚傍。予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复拟赋古
题。”[1]p255 这里元稹针对拟乐府创作的问题,提出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的主张,
进一步讲到自己受到杜甫的影响进行新乐府诗的创作。可以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元
稹乐府诗的创作主张。这一主张其实对他艳诗创作影响极大。元稹此类艳诗就是
在这个主张下创作的,学界一般把它们归入乐府诗。它们有的批评风俗,有的批
评时事,这些诗歌都是有明确的讽喻目的的。
另一类是元稹在与歌儿舞女交往中写下的。此类艳诗一般描绘她们绝妙的才
艺,如《曹十九舞绿钿》、
《舞腰》等,有的则着重于歌舞场景的描绘,如《晚宴
湘亭》:
“晚日宴清湘,晴空走艳阳。花低愁露醉,絮起觉春狂。舞旋红裙急,歌
[1]p165
垂碧袖长。甘心出童羖,须尽一时荒。
” 诗歌描写的舞宴之会。诗中表达出
及时行乐的思想。但颇合元稹当时的心境及当时的场景。不过,更多诗篇写得意
味深长,隐有讽喻批评之意而让人不觉。如《襄阳为卢窦纪事五首》
,其一:
“帝
下真符召玉真,偶逢游女暂相亲。素书三卷留为赠,从向人间说向人。”[1p689 借
玉真之事批评世风。还有的诗篇对妇女的服饰妆扮与容貌有着细致的描写,如《李
娃行》“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1]p698《彦周诗话》说:“诗人写人
物态度,至不可移易。元微之李娃行云‘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
此定是倡妇”,[33]p379 元稹往往能够通过对妇女服饰妆扮的描写,刻画出人物的内
在神态。有时元稹通过对妇女服饰发式妆扮等的描写寓有讽喻之意。如《有所教》:
“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人人总解争时势,都大须看各自宜。”[1]p689
这大概是最合乎元稹在《叙诗寄乐天书》中所谓:“又有以干教化者,近世妇人
晕淡眉目,绾约头鬓,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艳,因为艳诗百余首。”
[1]p353
中的艳诗定义了。据此自述,元稹艳诗的写作就是因近世妇女发式与服饰妆
扮,尤剧怪艳,故写诗以讽,为什么元稹觉得那些妇女的妆扮怪艳呢?盖唐代胡
汉各族及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人们深受胡人风俗的影响,从音乐上说唐琵琶、羯
鼓等胡人器乐,唐玄宗擅长演奏羯鼓是大家熟知的事,对于琵琶演奏艺术的描写
也屡次见于诗人的笔端。舞蹈则有胡旋、柘枝、霓裳羽衣舞等都来自胡部新声。
在服饰妆扮上唐人也深受胡人风俗影响。穿胡服,戴胡帽,是唐代妇女的一种独
特的爱好。元稹也有“女为胡妇学胡妆” [1]p282 的描写,所有这些都说明胡风对
汉俗有巨大的影响。但在安史之乱后,这种风气被唐人看成是致使国家乱亡的重
要原因,故人们反对胡风,提倡礼教和汉俗,
《有所教》所描写的大概就是元稹
要批评的怪艳之风。元稹此类艳诗正如陈寅恪指出的那样“然则即此元白数句诗,
[12]p93
亦可作社会风俗史料读也”。
其中,有的艳诗是寄赠给歌儿舞女的。元稹在《夜饮》中说:
“诗篇随意赠,
杯酒越巡行”[1]p161 元稹寄赠歌儿舞女等其他女性的诗有《赠刘採春》、
《和乐天示

30
杨琼》、
《寄赠薛涛》、
《寄旧诗与薛涛因成长句》、
《琵琶歌》等,此类诗反映元稹
的生平事迹,有的还让后人添上许多风流韵事。元稹寄赠给薛涛的诗是个典型例
子,元稹与薛涛之间仅有诗歌唱和的事,后人却给元稹演出了一场爱情故事。此
事卞孝萱先生辩之甚详。薛涛,字洪度,是唐代倡伎诗人中最杰出代表。她原本
是宦门之女,流落蜀中,孤苦无依,又诗名远播,便坠入乐籍中。她的诗才让人
钦服感叹,她的身世又让人感伤,当时许多著名诗人与她都有唱和之作。如,白
居易、刘禹锡、令狐楚等都与她有过诗词酬对,对她的才华十分赞赏。这位才女
在灯红酒绿中度过了半生后,结交了许多才子名士,但身世卑微,知音难遇,最
后孤苦终老。[31]p97 元稹也有与她的酬唱之作,元稹诗歌中留存下来的这两首诗,
正是他与薛涛的唱和之作。按诗中之义仅是表达了元稹对薛涛才情及其命运的感
叹而已。
《赠刘採春》
(採一作采)亦如此,刘採春、周德华是优伶歌唱家,她们
是母女俩,刘採春歌声彻云,所唱都是当代才子所作新诗,尤其善唱罗贡曲。诗
歌首先描写刘採春的美丽形态,最后赞叹刘採春的才艺,
“选词能唱《望夫歌》”。
[1]p695
但后人却给元稹与刘採春二人添加了不少风流韵事。
那么诗人与这些歌姬、舞女之间的关系应如何看待呢?
首先,从诗歌的创作与流传上看,中唐以来,诗人与歌姬之间的关系,已经
不再是诗人赠诗给歌姬演唱,反过来,歌姬对诗人的作品流传起了很大的作用。
《云溪友议》载:
“《望夫歌》者,即《罗贡》之曲也。采春所唱一百二十首,皆
[2]p1308
当时才子所作。” 白居易的《长恨歌》、元稹的《连昌宫词》都是当时流传
广播的诗篇。象元白那些“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1]p633
的诗篇更得到广大歌姬乃至听众的喜爱。另一方面,诗人已经自觉地利用歌姬的
传唱来扩大流传自己的作品。元稹有一首《重赠》“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
[1]p244
别君词。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 也说明了歌姬传唱诗人作品
的事实。
其次,从艺术的表演与接受的角度看,诗人与这些歌姬舞女间的关系,不可
同于一般的听众或观众与表演者的关系,诗人由于自身精通音乐,艺术修养较高,
他们对歌姬舞女的艺术表演的理解,要深于一般的听众或观众,这样,通过艺术
的表演与接受,诗人与这些歌姬舞女之间往往容易达到一种艺术上乃至于情感上
的共鸣。白居易在江洲听了往日长安的琵琶女的演奏,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琵琶
行》,成了文坛的佳话。元稹也写下了许多此类诗篇,如《琵琶歌》
(寄管儿兼诲
铁山)就是其中的名篇。这些事情很生动反映了诗人与歌姬舞女间的知音互赏的
关系。元稹不仅喜爱音乐,而且精通音乐。如他的许多诗篇都有对音乐的细致描
写,去世那年夏,元稹还向李德裕求蜀琴。[13]p272 元稹与歌姬舞女间的交往中存
在着一种知音关系,这种知音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元稹与歌姬艺人在音

31
乐方面的交流,以及元稹对她们的指导,这个对元稹、白居易他们这样的才子绝
对是事实。 元稹曾寄给白居易霓裳羽衣谱,白居易则根据元稹寄给他的谱,指
导编排了霓裳羽衣舞。元稹、白居易作《霓裳羽衣歌》[4]p4991 专记此事。不过元
唱以佚。另一方面,这些歌姬舞女们也由于自身的艺术修养及与诗人的交往,甚
至是直接参与诗歌的创作,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也较一般读者要深刻,所以诗人们
也主动请他们传唱自己的诗歌以扩大自己的作品的影响。杨笺《重赠》(乐人高
玲珑能歌,歌予数十诗。)注云:
“《增修诗话总龟·乐府门》引《搢绅脞说》云:
‘高玲珑,余杭之歌者。……元微之在越州闻之,厚币来邀。乐天即时遣去。到
越州,住月余,使尽歌所唱之曲,即赏之,后遣之归,作诗送行,留寄乐天云云。

[20]p880
所引即此首。” 这说明元稹非常注意利用歌姬来传唱自己的作品。元白二
人的诗作在当时能够流传那样广泛,应该说不仅是他们的诗歌本身具有高度艺术
性,得到了人们的喜爱,而且与歌姬们广泛传唱他们的诗歌也有很大的关系。白
居易的《长恨歌》与元稹的《连昌宫词》那样的长篇,如若没有歌姬们的传唱,
是不可能流传那样广泛的。可以说在这一层次上他们间的交往,是比较平等的,
也正是这些交往使得诗人对歌姬们的才华,身世有了更多的了解。因此诗人对他
们的遭遇有了更多的同情,诗人自身在仕途上的挫折,加上他们与歌姬们在艺术
上的沟通,使诗人与歌姬们惺惺相惜、才才相怜。而世人及后人往往给诗人添上
一些美丽的爱情故事,元稹正是这些诗人中的代表之一。这在唐代,元稹与歌姬
间的故事是非常突出的。如在《云溪友议》载:
元公既在中书,论与裴晋公度子弟撰及第,议出同州。乃廉问浙东,别涛已逾十
载。方拟驰使往蜀取涛,乃有排优周季南、季崇及妻刘采春,自淮甸而来。善弄陆参军,
歌声彻云,篇韵虽不及涛,容华莫之比也。元公似忘薛涛,而赠采春诗曰:“新妆巧样
画双蛾,慢裹恒州透额罗。正面偷轮光滑笏,缓行轻踏皱文靴。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
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断肠处,选词能唱《望夫歌》。”……元公求在浙江七年,因醉题
东武亭。诗曰:“役役闲人事,纷纷碎簿书。功夫两衙尽,留滞七年余。病痛梅天发,
亲情海岸疏。因循未得归,不是恋鲈鱼。”卢侍御简求戏曰:
“丞相虽不恋鲈鱼,乃恋谁
耶?”初娶京兆韦氏,字蕙藂。官未达而苦贫。继室裴氏,字柔之。二夫人具有才思,
是彦以为嘉偶。初韦蕙藂逝,不胜其悲……元公与柔之琴瑟相和,亦房帷之美也。余故
[2]p1309
录之 。
这则故事流传广播,
《唐诗纪事》里也有记载,它在把握元稹与其夫人之情感是
对的,但它把元稹说成了一个风流才子,这明显是后人眼中的元稹。后人对元稹
的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
吴相洲先生指出这时“士人与妓人之间出现的才色相惜、才才相慕的关系是
一种新型关系。这种关系以感情上的平等为基础,包含着真诚的爱情因素,这便

32
是才子佳人式的爱情的开端。”[34]p305 的确,后世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跟元稹
有很大关系,不仅是因为元稹的艳诗与《莺莺传》的重大影响,而且是因为元稹
的妇女观念中有了新的因素,代表了一种思想的转变。这就是由古代的男尊女卑
的思想到现代的男女平等的思想转变,尽管这个转变过程非常漫长,但在中世纪
的元稹身上体现得非常突出。元稹一方面提倡礼教,婚姻要以礼而成,但另一方
面他又经历了颇具现代意味的爱情。一方面在元稹有的作品中表现了较明显的礼
教等级观念,但另一方面就在他大谈礼教之时,也没有忘记对女性的同情,关怀。
如在《莺莺传》中始终没有对莺莺流露出批评谴责的态度,而是同情;赞同张生
的尤物之论,而在对张生离弃莺莺的行为深至感叹。再如在《上阳白发人》中,
[1]p278
尽管元稹说“此辈贱嫔何足言,帝子天孙古称贵” 可元稹在诗中对宫女的描
写无不充满了对宫女的不幸命运的同情,而且此诗的创作就是为同情宫女而作
的。
吴相洲说中唐以来,士子与歌姬艺人间交往是一种新型的关系,这是不错的。
但也正如吴先生指出的那样,是一种相互欣赏,互相怜惜的关系。其中有对艺术、
命运的共同理解,对生命的怜惜与感伤。这其中可能有爱情的因素,但决不能说
他们间的关系就是爱情关系。因此,如果以为元稹此类艳诗中有对歌儿舞女的才
艺与容貌的描写,还有元稹对她们的深深同情,就以为元稹与这些歌儿舞女之间
一定有爱情之类的故事,显然是不对的。如吴伟斌先生就以为元稹的早年恋人是
管儿[17]p91—97,显然其对《琵琶歌》及《仁风李著作园醉后寄李十》的理解是不恰
当的。
《和乐天示杨琼》抒发的就是人们对命运的一种共同的无奈感叹,
《琵琶歌》
表现了诗人管儿间的那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在情感上诗人与杨琼、管儿之
间,在情感上是一种互相同情的平等关系。这些寄赠给歌儿舞女的艳诗,多表达
元稹对她们的同情,或者对人生命运的感叹。把这些诗歌当成元稹与这些歌儿舞
女间的风流雅事的材料来看是不对的。至少这种看法,不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际。
总之,正确认识元稹与那些与其交往的歌姬舞女间的关系,对理解元稹其人及此
类艳诗有重要的影响。
其三,写普通民妇类的艳诗。这一类有《将进酒》
、《忆远曲》等乐府类题材
诗歌及《代九九》代言体诗等诗篇。它们主要表达元稹对妇女命运及婚姻遭遇的
同情。如《忆远曲》抒发了一个遭到丈夫冷落的妇女的哀怨。《将进酒》反映了
唐时小妾的命运。诸如此类,从中可看出元稹对当时妇女的痛苦的了解是深刻的,
特别是当时的婚姻制度给她们的婚姻、生活带来的痛苦。元稹对她们寄予了很深
的同情。
《代九九》元稹代九九述其不幸,描写了小户人家女儿九九的婚姻。通过对
九九的故事的描写,元稹表达了对当时普通妇女的婚姻遭遇的同情。学界有的人

33
提出“九九”是元稹昔日的恋人,这是不对的,其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与元稹《赠
双文》等艳诗中的恋人形象是有区别的。“九九”是元稹在诗歌中塑造的一个弃
妇形象。也可与《莺莺传》对读,传中元稹对崔张分手的原因有所揭示,但揭示
得不是很明确、很清楚。元稹在诗歌中给我们明确提供了三个造成九九悲剧的原
因。一是其母的重男轻女及贪物爱财的思想,即“阿母怜金重,亲兄要马骑。把
将娇小女,嫁与冶游儿”。[1]p685 其次,是“自隐勤勤索,相要事事随”[1]p685 夫妻
关系中的男女不平等。其三,是男子的薄情贪色、喜新厌旧,“妾貌应犹在,君
情遽若斯”[1]p685。元稹代九九道出了许多弃妇悲剧的主要原因。姚平在谈到唐代
。[21]p158 唐时妾
男子娶妾的制度时,说“满足色欲往往是娶妾之不言而喻的动机”
[21]p160
的主要来源在于买卖,且基本上是来自平民。 九九可能是嫁给人做妾,九
九的遭遇代表了唐代普通女子的婚姻事实。
元稹在《将进酒》中对唐代的妻妾间的关系有形象的反映:
将进酒,将进酒。酒中有毒鸩主父,言之主父伤主母。母为妾地父妾天,仰天俯
地不忍言。阳为僵踣主父前,主父不知加妾鞭。旁人知妾为主说,主将泪洗鞭头血。
推椎主母牵下堂,扶妾遣升堂上床。将进酒,酒中无毒令主寿。愿主回恩归主母,遣
妾如此由主父。妾为此事人偶知,自惭不密方自悲。主今颠倒安置妾,贪天僭地谁不
[1]p257
为。
诗中反映出唐代的婚姻家庭事实,妻妾的命运都系在男子身上,即诗中所云“主
父”身上,主父主母间有较深的矛盾,以致于互相相残,其背后的原因应是主父
对主母的冷落,主父的一言可让其妾升堂上床,亦可推椎其妻下堂,也可鞭打其
妾。可见古代妇女的命运确实值得同情,诗中元稹对其妾的命运尤为同情,元稹
在《葬安氏文》中对妾的艰难处境也有生动的述叙,“大都女子由人者也,虽妻
人之家,常自不得舒释。况不得为人之妻者,则又闺袵不得专妬於其夫,使令不
得命於其下,外已子不得以尊卑长幼之序加於人,疑似逼侧,以居其身,其常
[1]p614—615
也” ,但诗云“酒中有毒鸩主父,言之主父伤主母。母为妾地父妾天,仰
天俯地不忍言”、“主今颠倒安置妾,贪天僭地谁不为”,体现出观念却是妻妾的
身份有别的思想,其中妾的这种态度让人注意,这体现了元稹本人也受到礼教的
重大影响,元稹解决这种矛盾的办法是要求人们的返回到礼制的要求下,要求人
们各安其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正如他在《莺莺传》中提出的让那些
“自由恋爱”的少男少女们回归礼教的要求一样。为什么在《将进酒》中又要求
人们维持这种妻妾制度,返回到礼的要求下呢?如何来看待元稹这种思想上的矛
盾?
这是因遵循礼教,受伤害的往往还是女性,女性的命运值得人们的同情,违
背礼教,她们将受到更大的伤害。这是唐代的现实情况。唐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

34
妻妾的等级差别,因此“诸以妻为妾,以婢为妻者”会受到“徒二年”的惩罚。
[21]p166
在唐时妻妾的地位不同,受到的法律保护程度也不一样。[21]p166 唐代在礼制
上也对妻妾的差别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新唐书·礼乐志》讲到丧礼时云“妻坐
于床西,妾及女子在妻之后,哭踊无数”,[3]p447 从中可看到妻妾在地位上的不同。
元稹的这种思想体现了时代的局限性,一方面他深深同情妇女的命运,另一方面,
又要求人们维持这种妻妾制度。
《将进酒》把妾的悲苦情事道出,另一直接意味
就是要大家知道妾之可悲而善待其妾而已,这就是元稹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元
稹的态度说明他没有为妇女找到一个解决命运的好办法。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
下他不可能提出新的解决办法,而且遵循礼教的要求,确实也给了妇女一定的保
护。元稹提出的妇女“回归礼教”是一种妥协折中的办法。这正如当日他看到广
大百姓负担沉重,困苦不已,他在同州提出并实行的均田法一样,是在保证统治
阶级需求的前提下,把百姓的负担分发得更均匀更合理些,把百姓的痛苦尽量减
轻些而已。然而就这点,元稹的思想在当日来说,已经是够先进的了,他的均田
法在后世影响巨大。他在艳诗中体现出来的思想给后世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正
因为元稹对当时妇女的痛苦有这样深刻的理解,以及自己在婚姻恋爱上有真实的
体会,他的艳诗才写得如此感人。考其一生,虽然他有四位女子的婚恋经历,但
具体看来,他倒是很符合现代一夫一妻之制度,这在唐代的社会,元稹的婚恋实
际不能不说与他对妇女的命运有着深切同情与理解有一定的关系。元稹的这类艳
诗体现了元稹对普通妇女婚姻命运的关注,尤其是妾的命运。
其四,描写道姑类艳诗。《刘阮妻二首》是元稹艳诗中两首描写女道士的诗
歌。这两首学界也有人认为这是写莺莺之事的,如孙鸿亮在《韦縠〈才调集〉卷
五录元稹诗歌考索》中就提出这种观点。[35]54 误。 这两首艳诗的写作与唐代崇
道风尚有关。道教的发达,使唐代出现了很多的女道士。如中唐道士施肩吾就有
一首《赠仙子》:
“欲令雪貌带红芳,更取金瓶泻玉浆。凤管鹤声来未足,懒眠秋
月忆萧郎。”[4]p5656 施肩吾本是道士,他笔下的这位仙子却在秋月之下思念她的萧
郎。这是唐代大多数女冠的形象,她们入观后,并没忘记尘世,甚至向往尘世。
元稹的《刘阮妻二首》也是描写唐代女道士生活的。
其一
[1]p685
仙洞千年一度开,等闲偷入又偷回。桃花飞尽东风起,何处消沉去不来。
其二
[1]p686
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
这两首诗元稹主要采用意象衬托的手法,描写了女道士的生活及心态。元稹着力
描摹的是仙界的环境,进而突出主人公的心态。第一首,元稹把仙境写得那样美
好,成仙是不容易的,仙洞千年才开一回。结句反问,仙人到哪里去了,怎么一
出仙洞就再也不回来了,第二首,刻画在仙境中的女仙人,这个美丽的女仙在欣

35
赏仙境的美景,而且仙界有长生不老药,可是这位仙女正在发愁?最后点出这位
女仙正思念人间。诗歌的重心落在女道士的心态上。诗歌作于元和五年,两首诗
浑然一体,不仅反映了女道士们的心态,其实也反映了元稹自己的心态。为何两
首诗元稹都用“桃花”一词来刻画仙界的环境。其一是唐代的道观佛寺多为人们
游览之处,道观多种桃树。如刘禹锡就有两首写到玄都观的情况:
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4]p4126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4]p4126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从刘禹锡的诗中可以看到在唐代道观往往种有桃树。元稹另有一首诗《西归绝句
十二首》其二“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1]220 则写到商山的桃花盛
状。桃花也是唐人喜爱的一种花。其二是因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来,这
一意象多具有隐居意味。元和五年,元稹贬谪江陵,心中愁闷,有多首诗表达出
了退隐思想。其三是古代喜用桃花来形容女子容貌。这两首诗写得风情别致,主
要通过意象来衬托突出女主人公的心态。桃花意象的多义性,使此诗具有了主题
的多重性。这是后人读此诗时尤多异解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有的就说此二诗是元
稹回忆在普救寺与莺莺之事。此论大误。此处用桃花一词亦切合诗中女子的形象,
诗中的女仙是位企望爱情的女冠。盖此二诗主要还是表达了元稹对道观女道士爱
情生活的关注。表达元稹对唐代女道士们的寂寞生活的同情。
唐代的女冠往往凡心沉重,敢于去追求自己的爱情,李冶是个典型的例子,
李冶是个敢于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她在《相思怨》中描绘了自己得不到爱情的
哀婉心境: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4]p9156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为什么她的诗写得这样华美而凄凉呢?盖与她的身世有关,与唐代女冠的生活有
关,诗人作为一位才女,貌美华年,本可与世间女子一样享受人间天伦之乐,为
人妻母,可世间偏没有她的立身之处,只好遁入空门,化身为女冠,但一入道门
要想过正常的人间情爱生活,这又难了,本来唐代对道士还俗,管理不是很严密,
可问题在于她是一位女性。一旦离开了道观,她又可以到那儿去呢?这个现实问
题又摆在那里。问题的解决在于这些热情的女冠们能够找到一个有心人。可现实
给予的答案往往是冷酷的,故“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鱼玄机说“易求无
价宝,难得有心郎”
,讲的也是这个事实。因为元稹曾长期寓居道观,所以元稹
对女道士的生活很熟悉,也理解同情女冠们的遭遇。故他笔下的女冠形象是忧愁
哀怨的。这体现了元稹的同情,但他同样不知道这些女冠的出路在哪里。故诗歌

36
末尾反问“不知何事忆人间”,仙界那样令人向往,你还要回到人间干什么?你
又能回到哪里去?轻轻一笔,揭示女仙的心态。诗篇中呈现出一片迷茫的情调。
这迷茫的情调又正好与元稹当时的心境相合,故此二首元稹不只是悲悼这些女
冠,他也在悲悼自己。
元稹还有一诗《和严给事闻唐昌观玉蕊花下有游仙》咏女冠的情爱心态。
“弄
玉潜过玉树时,不教青鸟出花枝。的应未有诸人觉,只是严郎不得知。”[1]p693 诗
作于大和三年,写得很风趣。元稹此类艳诗,多关注女冠的爱情生活,揭示她们
寂寞的情怀,借以表达自己对她们的同情。
综上所论,元稹的艳诗创作,所反映的内容是丰富的,也体现了元稹对妇女
的同情与关注。元稹艳诗的语言一般通俗晓畅,词彩清艳,但也有朴素的一面。
有的诗写得酣畅淋漓,意尽情足,也有的诗写得含蓄有味,情思婉转。元稹的艳
诗在艺术上是很有特色的。后世对元稹的评价,情况较为复杂。盖因其诗多言男
女之情,且对女性的容貌服饰乃至心理状态等有较细致的描绘。故礼教之士往往
对此大加指斥。如杜牧在《唐故平卢军节度使陇西李府君墓志铭》说:“尝痛自
元和以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於民间,
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熟,入人肌骨,不可除去。
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36]p185 其实,元稹艳诗虽然多妇女外貌神态的描绘,
但往往体现出其对妇女的同情,对世风有所讽喻。站在今天的立场来看,其思想
也同样不可轻易否定。

第二章 元稹的悼亡诗
元稹在《叙诗寄乐天书》中云:
“不幸少有伉俪之悲,抚存感往成数十诗,
取潘子悼亡为题。”[1]p353 据元稹自述,元稹的悼亡诗是在其妻子去世后,元稹为
抒发自己心中失去妻子的巨大悲痛而创作的。自潘岳以来,悼亡诗写得最感人的、
创作悼亡诗最多的诗人是元稹。其悼亡诗,情真意长,感人肺腑,语言浅近,又
韵味深长。其中有的悼亡诗如《三遣悲怀》、
《六年春遣怀八首》等历代传诵,脍
炙人口。有些诗句已深深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如“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
夫妻百事哀”、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
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等,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话,
人们不觉得这些是诗句,而且其创作时代离我们已经近千年了。用浅近明白的语
言写人间之至痛,道人间之至情,流传千年,倍受后人推崇。这是元稹的伟大之

37
处。诗歌来自于生活,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
”[18]p2790 诗者元稹悼亡诗能够写得这
乎言,……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样缠绵动人,哀婉悲切,取得巨大的成功,使悼亡诗成为自己创作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其关键在于元稹对妻子的深情厚意,没有对其发妻的深厚感情,元稹是
不可能取得这么大成就。但人们往往认为元稹的悼亡诗言过其实,其情不真。笔
者不能同意这种看法,就其写给妻子韦氏的诗歌看,无论是元稹在韦氏生前为她
而写的艳诗,还是韦氏去世后元稹为她作的悼亡诗,诗中所流露出来情感是伪装
不了的。故笔者不就此问题及其内容做深入的探讨,而是就笔者在阅读其诗时所
感到的其他问题作些讨论。如:悼亡诗的渊源、元稹的悼亡诗的创作情况,及元
稹作为一个天才诗人,其在悼亡诗的艺术特色等问题。下面本文就这些问题探讨
如下。

第一节 悼亡诗的渊源

悼亡诗的名称来自于潘岳的的《悼亡诗》三首,潘岳《悼亡诗》是五言古体,
抒发了诗人怀念亡妻的伉俪私情,对后世影响极大,从此悼亡诗特指人们为悼念
亡妻而创作的诗歌。元稹与韦丛夫妻情深,韦氏去世后,元稹悲痛欲绝,写下许
多情真意切的诗歌,悼念韦丛。元稹的悼亡诗与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前后辉映,成
了我国古代悼亡诗的经典范式。
悼亡诗渊源于我国古代的哀伤类诗,诗经中就有少数篇章是悼念亲人的,如
[5]p37—38
《诗经·邶风·绿衣》写一位男子思念去世的妻子 。《诗经·唐风·葛生》
[5]p171—172
则是一女子对亡夫的深切怀念。 此后儒家兴起,由于礼教的影响,我国
古人一般讳言男女之情,在诗歌中表现的多是家国之事。如屈原的《离骚》哀怨
动人,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
”[37]p154 让屈原感到哀怨的不是
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自己的放逐而是楚国的衰微。此后曹植《七哀诗》,吕向注称其“为汉末征役别
离妇人哀叹”[38]p238。王粲《七哀诗》二首,李周翰注称其为“哀汉乱世”。[38]p238
关注的都是社会,是群体的生命。晋代以后,玄学兴起,人们关注的重心逐渐转
向个体生命。哀伤类诗逐多为他人死亡而哀伤的作品。另外古代挽歌类诗歌的创
作对悼亡诗的形成也有较大的影响。胡大雷先生说“所谓挽歌,即送葬时执绋挽
拉丧车者所唱悼念死者之歌”。[38]p344 挽歌具有以歌寄托哀思的情感抒发性与情感
基调,挽歌在汉魏晋时颇为盛行。当时主要出于实际的交际运用。刘勰《文心雕
“暨汉武封禅,而霍嬗暴亡,帝伤而作诗,亦哀辞之类也。”[39]p117
龙·哀吊》说:

38
在萧统《文选》中有挽歌类诗,挽歌类诗的创作虽出于交际的实用,但挽歌浓郁
的哀伤情调,引起了人们的喜爱,后世不断有人创作,如曹操《薤露行》
、《嵩里
行》都是挽歌类诗歌,抒发了哀悼他人的情感。挽歌至唐代蔚为大观,张说、张
九龄、权德舆等都有大量的此类诗歌。挽歌在引起人们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方面起
了较大的作用。因为他人死亡引发人们的哀悼,那自己妻子的生命消失就更让人
痛感肺腑了。潘岳的《悼亡》之作,就体现了人们由对他人生命的关注转向了对
自己生命的关注。
潘岳《悼亡》三首诗为亡妻而作。第一首描写了为亡妻送葬归来的情形。诗
人睹物思人,“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
[7]p635
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迴惶忡惊惕”
。 第二首则是人去室空的凄凉
之状。第三首写出生死两茫茫的凄凉和惆怅。潘岳还有《杨氏七哀》悼念妻子杨
氏。诗先以比兴手法写妻子的一逝不返,再以景物衬托哀伤,再述说哀情。其后,
江淹《悼室人》十首,是六朝时期最大的一组悼亡诗,写法上基本类同潘岳的《悼
亡》。沈约有《悼亡》一首,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蘭蕙草,来春复吐
芳。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簾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
,[7]p1647 前二联写秋月、春蘭,景物依然,接着
空床。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写自己对妻子永逝的悲哀,再写室中物事的变更及自己的孤寂凄凉,最后写自己
的无奈。实际上是两个叠章结构,在每一个叠章中的写法与潘岳的“环境加感叹”
的模式如出一辙。潘岳《悼亡》诗三首,各篇独自成篇,但也可看成是有机的整
体,看成组诗。江淹的《悼室人》也是采取这种形式。可见,悼亡诗在潘岳后继
续有人在创作,但在艺术手法上没有什么变化。
到唐代,悼亡诗又有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出现了代人悼
亡的情况,如:刘商《代人村中悼亡二首》其一“花落茅檐转寂寥,魂随暮雨此
,[4]p3463 诗歌主要通过环境的渲染来突
中销。迩来庭柳无人折,长得垂枝一万条”
出哀悼之情。其二、悼亡之作的数量有了大幅的增长,这体现了人们对夫妻情感
的重视。正因为夫妻情感在唐人心目中有更清楚的意识,所以悼亡诗成了诗人在
妻子亡故之后一种重要的派遣哀思的渠道。不过,唐人真正以“悼亡”为题的悼
亡诗较少,大量的是不以悼亡为题而确实写悼亡之情的诗歌。其三、悼亡之作还
可用来悼唁与自身关系较紧密其他女性。如韦庄《悼亡姬》“凤去鸾归不可寻,
十洲仙路彩云深。若无少女花应老,为有姮娥月易沉。竹叶岂能消积恨,丁香空
[4]p8122
解结同心。湘江水阔苍梧远,何处相思弄舜琴”
, 诗歌通过意象的转换,突
出了人鬼殊途的悲哀。此类诗歌往往是诗人与亡者之间有爱情关系或惜惜相怜的
知心朋友关系,诗人悲悼亡人时,也在悲悼自己失去了一位知友。甚至是对自己
命运的悲悼。如果不拘于传统的夫妻关系,就男女间的情爱关系来说,它们也是

39
在为失去的情爱而哀悼,故还是悼亡类诗。其四、悼亡还可以是诗人读了他人的
悼亡诗,与他人一起悼亡。如白居易《见元九悼亡诗,因以此寄》
:“夜泪暗销明
月幌,春肠遥断牡丹庭。人间此病治无药,唯有楞伽四卷经。”[4]p4856 此类悼亡诗
实际陪伴他人流泪哀悼,并不是为自己妻子而哀悼。白居易作了好几首此类悼亡
诗,若换个角度看,其实他们不是悼亡诗而是唱和诗。不过它们抒发的是哀悼之
情,对悼亡诗的创作还是有较大的影响。凡此种种情况说明悼亡的观念在唐代是
比较宽泛的。悼亡诗的概念比六朝时有所扩大,比较通达,但后来人们又把悼亡
诗限定于悼念亡妻的诗歌。其实,唐代悼亡诗的情况,正体现了一种文体、一个
观念由出现到成熟的一般发展过程。
韦应物是唐代元稹之前第一个大力写悼亡诗的人。韦应物的悼亡诗有着鲜明
的特色。从情感上说,韦诗是悼念亡妻,抒发自己的悲哀。不过,诗中不再是以
潘岳《悼亡》中那种痛彻心骨的无所保留的方式倾吐出来。而大多归之以一种空
寂的境界。如《感镜》“铸镜广陵市,菱花匣中发。夙昔尝许人,镜成人已没。
如冰结圆器,类璧无丝发。形影终不临,清光殊不歇。一感平生言,松枝树秋月”。
[4]p1974
诗先写铸镜,次写人没,一方面写镜的完美,另方一面是佳人不在,最后
睹物思人,想起往昔的情话,只有一片秋月和松阴,整首诗写得平实隽永。诗人
的悲哀是很深沉的,但诗中运用的词语都是客观的,中性的,描写心理状况的词
只有“感”一词。写法上虽然还是以物衬人的方式,但多用描写,少抒情。诗人
心中巨大的悲哀需要读者去体会、想象。实际上韦应物在诗中创造了一种对比的
结构,镜的完美与其人的逝去,二者反衬、烘托了诗人亡妻的悲哀。这种对比烘
托的手法在元稹的悼亡诗中则是一种普遍的手法。再如《悲纨扇》
:“非关秋节至,
[4]p1971
讵是恩情改。掩嚬人已无,委箧凉空在。何言永不发,暗使销光彩。” 纨扇
的遗弃不是自己恩情的改变,而是妻子的永逝。以平实语言道出沉痛的感情。庄
子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体现的是道家的生死观,韦应物的悼亡诗体现出来的是
一种佛教的空寂感。元稹的悼亡诗则直抒失去妻子的痛苦,体现出一种尘世的悲
哀,总之,韦应物的悼亡诗在潘岳与元稹之间的一座桥梁。悼亡诗至唐代已经蔚
为大国。

第二节 元稹的悼亡诗创作

元稹的悼亡诗,学界一般认为有三十三首,其实考察元稹所有的诗歌,特别
是《才调集》所录的艳诗中当有不少是在韦氏卒后,元稹为忆韦氏而作,也应看
作悼亡诗。
《才调集》所录艳诗,是元稹为谁而作的呢?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

40
般以为是为其情人而作,陈寅恪就是这种观点,其实,陈说本于王性之的《传奇
辩正》,王桐龄《会真记事迹考》则继承陈说,进而认为这些几乎都是咏崔氏一
人之作。[40]p191 正如卞先生所指出的,王说具有偏颇之处,对元稹艳诗要作具体
分析。[40]p192 孙鸿亮先生对才调集所录五十七首考证为莺莺而作凡 25 首,可以肯
定为伪作及非为崔莺莺而作者 23 首,此外,
《桐花落》、
《樱桃花》、
《闺晚》、
《新
秋》、
《春别》、
《桃花》、
《舞腰》、
《看花》
、《斑竹》等 9 首诗歌,学者或以为亦咏
崔莺莺,惜无法确证。[35]p54 另外,孙鸿亮先生还就元稹艳诗作了专门的考证。[41]p59
—62
上述学者皆以为莺莺就是元稹的恋人,误。不过他们的成果为我们后来的研
究提供了基础。这里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昔日恋人与韦丛之间,以及其为恋人而作
与其为一般女子而作。而写给韦丛的诗还有写在韦氏生前的艳诗之作与韦氏去世
后的悼念之作的区别。而要理解和确定元稹这些诗歌和她们之间的关系,笔者以
为应该考虑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元稹自身的经历,二是作品的文本实际情况。
我们只有比较两者之间的情况,才能得出较为恰当的结论。
下面参照周谱所考,略作补充,叙列元稹生平经历及与其四位女子交往的情
况如下:
贞元九年,约本年冬,元稹赴长安参加礼部明经科考试。入居靖安
坊旧宅。
恋人:贞元十年,十六岁,元稹两经及第,开始守选,寓居长安开元观(一
名清都观)。元稹寓居开元观后,交游广泛,或于本年年初
结识其恋人。元稹为其写《离思六首》其一。
经过春夏的交往,二人情感达到高潮。元稹为恋人写了《赠
双文》、
《古艳诗》二首、
《压墙花》、
《春词》
“一双玉手十三
弦”。
或夏末初秋,元稹与恋人议及婚姻之事,元稹回凤翔,与母
亲相商其与恋人婚事,未果。二人离别前,元稹作《晓将别》。
途中,元稹作《新秋》。
元稹归凤翔后,恋人托人问讯,寄书一封。元稹收到恋人书,
心情悲切,作《鱼中素》。
冬,或次年春,元稹返回至长安,告知恋人与母亲商议结果,
二人悲感万分,恋人为其演奏一曲,元稹为作《筝》诗。其
后,二人逐步步入恋爱的分手时期。
贞元十一年,十七岁,在长安,元稹被迫与其恋人分手。分手后,
元稹痛苦及极。
贞元十二年,十八岁,元稹在长安,时仍寓居开元观。期间元稹与

41
其恋人见面一次。
贞元十三年,十九岁,元稹在长安,或出游,或归凤翔。元稹决意
告别过去这段痛苦的情感,作《古决绝词三首》。
贞元十四年,二十岁,元稹或在作《古决绝词三首》后,离开长安,
或出游,或归凤翔。
贞元十五年,二十一岁,元稹游河中府,约于本年至同州夏阳县,
探望大姊,登夏阳亭怀“河阳侍御尧”。
贞元十六年,二十二岁,秋,元稹守选期满,入长安参加冬集,始
授散官将士郎。元稹故地重游,忆及其恋人,作《杂忆》
五首。
贞元十七年,二十三岁,春,元稹铨选未中式,留长安。
贞元十八年,二十四岁,冬,元稹应吏部试。
韦氏:贞元十九年,二十五岁,元稹与韦丛在长安结婚,三月,韦夏卿改太
子宾客,十月,复改东都留守、东都畿汝防御使赴东都,元
稹、韦丛侍从。元稹与妻子韦氏的故事开始。
贞元二十年,正月二十五日,元稹自洛阳回长安,三月,自长安赴洛
阳。
贞元二十一年,春末,元稹犹在洛阳。冬,与白居易在长安一同准备
应制举考试。
元和元年,在长安,九月,元稹出为河南尉。母卒,丁母忧。本年正
月,韦夏卿卒。
元和二年,丁母忧。
元和三年,丁母忧。十二月,元稹服除,丁母忧期间,白居易曾资助
之。
元和四年,二月,除监察御史,系宰相裴垍提拔。三月,元稹使东川,
三月七日,自长安出发,经骆谷道赴东川,三月末,至望喜
驿,思念韦丛。元稹因东川之事获罪权贵,六月,分务东台。
七月九日,韦丛卒于洛阳。十月,元稹遣家人葬其妻于咸阳
奉贤乡洪渎原。
元和五年,在洛阳,分务东台。二月,因奏摄房式,朝廷罚元稹一季俸。
召还长安。三月,元稹自洛阳回长安,三月中旬,至长安。
宪宗包庇宦官,贬元稹江陵士曹参军。四月中旬或稍后,元
稹到达江陵。
安氏:元和六年,四月——春末或夏初,李景俭为元稹卜姓安氏,
(四月娶安

42
氏)
元和九年,秋,元稹与“信友”赴淅阳山,安氏卒于江陵,卒后,元稹
始还。
元和十年,元稹由唐州返江陵,料理家事,正月,自江陵赴京。元稹与
白居易在长安相会,二人话生平事,感叹不已。元稹作《和
乐天高相宅》悼唁妻母及其他家人,又作《春晓》感伤早年
恋人之事。
裴淑:元和十年,五月,在涪州与裴淑结婚。
大和五年,七月,元稹卒。
据以上事实,本文判断如下:
《春别》一诗:“幽芳本未阑,君去蕙花残。河汉秋期远,关山世路难。云
屏留粉絮,风幌引香兰。肠断回文锦,春深独自看。”[1]p684 此诗历来多以咏莺莺
之事,非。也有学者怀疑此论的真实性。孙鸿亮便以为难以确证。[41]p62 按诗中文
意应写夫妻之别情,杨笺云:
“回文锦:
《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传》
:‘窦滔
妻苏氏,始平人也,名惠,字若兰。喜属文。……凡八百四十字。
’后因用作妻
子致书丈夫之典故。”[20]p350 元稹与韦丛婚后,随韦夏卿居洛阳,而元稹在西京任
校书郎,贞元十九年年底至贞元二十年初,往来京洛之间。故元稹夫妇春别之事,
乃是事实。但此时元稹仕途尚未受到打击,韦丛为韦夏卿之爱女,故情词当不至
如此凄苦。元稹与韦氏的最后一次春别在元和四年,由裴垍提拔,
“二月除御史,
三月使巴蛮”,[1]p57 此前韦夏卿卒于元和元年正月,元稹母郑氏卒于九月。元稹
由于言事而遭到打击,出为河南尉。这对元稹特别是对韦丛打击极大,元稹有诗
专咏此事,
“四五年前作拾遗,谏书不密丞相知。谪官诏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
在远。归来相见泪如珠,唯说闲宵长拜乌。君来到舍是乌力,妆点乌盘邀女巫”,
[1]p100
此后韦丛陪伴元稹度过了两年(丁母忧)的贫困生活。服除,元稹出使东川,
虽说是好事,但离家千里,也是极具风险的事,特别是将得罪权贵。这也是韦氏
最为担心的事情。元稹出使后,果然又遭权贵的打击,六月,分务东台,证明韦
丛的这种担心,不为无因。
再则,韦丛自身在二人分别之际应是多病瘦弱之躯。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推断
得到。古代妇女往往英年早逝,而早婚多育,应该是古代妇女早逝的重要原因。
韦氏与元稹结婚仅六年余四个月,生五子,而仅存一女保子。此种遭遇对一个妇
女的打击可想而见。据姚平先生考察,在唐代,育龄妇女的死亡率要比相同年龄
[21]p307
的男性的死亡率高一倍多。 韦氏卒于元和四年七月。可以推断韦氏在二人
分别之时,身体状态并不好。
另外,古代妇女地位的不稳定,故妇女往往比男子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离别

43
的痛苦。元韦二人虽伉俪情深,然而韦父已卒,元母亦卒,故韦丛对夫妻分离深
有感触乃是情理之事。
“君去蕙花残”乃是韦丛实情,
“河汉秋期远,关山世路艰”
正是韦氏的心情与对元稹东川之行的担心。韦氏在夫妻分别期间确曾寄信与元
稹。
《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二:
“检得旧书三四纸,高低阔狭粗成行。自言并食寻
高事(高疑作常),唯念山深驿路长。”[1]p103 正是元稹回忆使东川时,韦丛寄书一
事。韦丛在家勤苦持家,毫无怨言,只是担心元稹。两诗互读,诗中情事,极为
清楚。诗中所咏与韦丛情事极相合。盖元韦分别时,韦丛身体可能不是很好,元
稹思念韦丛,当是情理中事。
最后,贞元十年,元稹寓居开元观,并且交游较多。元稹或与此时与恋人相
识。贞元十一年,元稹与其恋人分手。元稹与其恋人分别之际当在贞元十一年夏
末秋初的时候。此诗与二人分别时间不合。此后,直到贞元十九年与韦氏结婚,
元稹未有恋爱之事。又如何会有与恋人分别之事。再则,就依照周谱的观点,元
稹与其恋人恋爱之事发生在贞元十六年,贞元十八年,元稹与莺莺分手。元稹与
莺莺分别之事也是在贞元十六年秋季[13]p32,元稹因守选期满,西入长安。此诗所
咏情事亦与其二人分别时间不合。此诗当是元和四年元稹使东川时为韦氏作,杨
笺与卞谱定此诗与元和五年[20p350/[40]p187,不确,以之为与莺莺分手之事,则非。
《嘉陵驿二首》前人多以为忆崔氏而作。误。明白了元韦二人离别心情,便
不难理解此诗,元稹《使东川》序云:“元和四年三月七日,予以监察御史使东
川,往来鞍马间,赋诗凡三十二章。秘书省校书郎白行简,为予写为东川卷。今
所录者,但七言绝句长句耳。起《骆口驿》,尽《望驿台》二十二首。”[1]p193 元稹
的东川卷诗是记使蜀情事的纪实之作,其《西县驿》写思家,《望城驿》写自己
忙于公事的落寞之怀,
《望驿台》
(三月尽)
“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
[1]p199
皆直写思念韦丛、或思家之事。这才是元稹真正的内心情况。而论者多以“无
人会得此时意,一夜独眠西畔廊”就断为忆其恋人莺莺而作。此论大误,其误有
二。其一,此本非为恋人而作。其二,莺莺之事与元稹恋人本是两件不同之事实,
本文前论之甚详。其实此论多建立在元稹《梦游春》序“斯言也,不可使不知吾
者知,知吾者亦不可使不知。乐天知吾也,吾不敢不使吾子知”。[1]p713 其实元稹
的话本不是专指其恋人而言,也包括夫妻之情在内,此时的思妻情怀也是难于为
人感知体会的。事实上,《梦游春七十韵》也不是仅写其恋人之事。人们以为此
诗为忆其恋人之事的另一根据是《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
(并序)中 “山岫
当街翠,墙花拂面枝。”句下注:
“昔予赋诗云:
‘为见墙头拂面花。’时唯乐天知
[1]p116
此” 盖在《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中是说“为见墙头拂面花”一诗系咏
当日恋爱之事,此事唯乐天一人知道。而此“无人会得此时意,一夜独眠西畔廊”
二句诗是说自己独眠孤宿在驿馆里思念其妻,他这时的心情无人能够理解。盖元

44
稹也知道自己去东川若秉公办理其事,必然得罪权贵,而家中韦氏正为他担心,
此诗前后所作的《惭问囚》、
《百牢关》、
《望喜驿》等都是写公事之余的内心落寞
之情,应该说元稹内心对自己的东川所为之事是有所顾虑的。而在常人眼中元稹
俨然是钦差大臣,风光无比,哪有这许多苦恼之事?此中心情当然只有其妻才能
理解了。这本来与其恋人殊无干系。若把此二诗与早年恋人联系在一起,则与当
时情事及人情事理两乖。
《离思》六首,
《才调集补注》卷五:
“宋邦綬注:第一首《会真记》作莺莺
诗,直为莺赋。以下五首乃微之为妻韦氏作。韦字蕙丛。韦逝,为诗悼之,曰‘曾
经沧海难为水’云云,见《本事诗》。 是五诗明是悼妻之作,不可概以为忆莺也。”
[20]p363
这说明已有古人觉察到此五首诗非咏其恋人之事。
《离思》其二“自爱残妆晓镜中,環钗谩篸绿丝丛。须臾日射臙脂颊,一朵
红酥旋欲融”。[1]p640 此诗写小女保子之事。盖韦氏病中或亡后,保子欲学大人妆
扮而童稚可笑,故多不得体。小女的一番举动或好奇,或想安慰其父,那知反而
惹出父亲的一番愁苦。
《离思》其三“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
簾下看梳头”。[1]p640 诗中写山泉、万树桃花、小楼,则诗中所咏地点决不是洛阳
或长安。按元韦往来京洛,途中当多遇桃花盛开之景。隋唐时期在道路两旁进行
绿化已是常事。如唐高宗永隆二年,太平公主出嫁,送亲队伍燎炬列焰,熏死了
许多街上的槐树。[15]p359《西归绝句十二首》其二“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
。[1]p220 武关,在今陕西丹凤县东南,
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20]p617
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20]p231,此二地皆是往返京洛之间的必经之处。想来
京洛途间,人们多种桃树,此也是农村中常见之事。故此诗是忆其与韦氏在京洛
[20]p362
途中的情景,或直写当日之事,若直写其事,则此诗当不作与元和五年 ,但
无文献证实,只当一种猜测。盖元稹在韦氏卒后,多以庄子道家思想派遣宽怀,
以之作于元和五年,为其悼忆韦丛之作更为适当。
《离思》其四“红罗着压逐时新,杏子花纱嫩麴尘。第一莫嫌才地弱,些些
纰缦最宜人”[1]p640。首二句是对世人妖艳女子的描写,盖元和时期,人们崇向奢
侈早已成风气。此种女子妆扮华丽,逐时追新,当是常见之事。自盛唐以降,色
彩浓艳的裙装取代了较为单一的条纹裙,在唐代女装中,裙始终是最重要的服装。
[26]p149
《朝野佥载》卷三,记中宗之女安乐公主织成百鸟裙,费工巨万。[2]p41—42 后
二句是说这那里比得上韦氏朴素无华、天然丽质。更何况节俭度日,勤俭持家,
这才是最重要的。盖韦氏持家节俭,喜爱穿白衣等较素的服装。此诗乃忆韦氏陪
元稹分务东台时,二人途中情事。元稹在元和四年六月分务东台,七月,韦氏卒
于洛阳韦氏宅。则韦氏途中必然病重,此时韦氏已经是残花弱质。见其他青春女

45
子,倍加伤情,此乃在情理之中。故元稹也当好言安慰,以宽韦氏心怀。
《离思》其五“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
修道半缘君”。[1]p640 写他夫妇情深,但韦氏已去,他再无心情观看美景、欣赏乐
事,更不用说续弦重建家室。
《梦游春七十韵》忆及恋人与韦丛之事,
“尽委穷尘
骨,皆随流波注。幸有古如今,何劳缣比素。……江花纵可怜,奈非心所慕”,
[1]p636
盖韦氏一去,元稹觉得万事皆空。缣耶?素耶?妻耶?恋人耶?都似一场春
梦,随风随波而去。《三遣悲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1]p99 也
正是元稹当日的心境。
《离思》其六是写元稹到达江陵后凄凉的心境。“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
[1]p640
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盖韦氏生前,百花盛开,
元稹摘花插在妻子发髻之上,是何等美好,今日春去花残,人去楼空,是何等凄
切。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
桃花依旧笑春风”。[4]p4161 这时元稹的心境正如崔护诗中所描述的一样。盖元稹三
月贬江陵,等到达江陵时,已经是春夏之交的四五月间,诗中所言“和叶度残春”,
乃是实写。
《桃花》,明乎京洛间多桃花一事,则不难理解“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一诗。[1]p686 此诗为元和五年元稹被贬江陵的途中,又
见桃花盛开,作此诗悼念韦氏。元稹于此时看到青春女子,漫步桃花林之中,怎
能不想起韦氏?想起韦氏,又如何不肠断呢?盖在古代三月,青年男女出门踏青,
尤其在唐代,乃是常事。上巳节赐宴游赏,是唐人生活中的一件盛事。
《剧谈录》
载:“上巳即赐宴臣僚,京兆府大陈筵席,长安、万年两县以雄盛相较,……每
[2]p1495
岁倾动皇州,以为盛观。” 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
[42] p156
丽人”, 正是上巳节盛况的生动描写。
《桃花》一诗正是描写当时贬谪江陵
途中元稹所见的景象。元稹触目伤怀,忆悼韦氏。
《白衣裳二首》,其一“雨湿轻尘隔院香,玉人初着白衣裳。半含惆怅闲看
绣,一朵梨花压象床”。[1]p686 其第一句,写当日的天气,有如今日,也是细雨蒙
蒙,第二句写韦氏身着白衣,第三句写由于天气不好,光线不足,故韦氏看着那
未绣完的物件发愁。第四句写韦氏坐在床上,就似眼前的梨花一样,轻轻的压在
床上。韦氏是以贤能为长,于歌舞不如早年恋人,于诗书琴艺不如后来之裴氏,
但女红之事应是她的特长,此也是作为家庭主妇在家常做的事。其第一句所写之
景,即是眼前实景,也是心中所忆的幻境,其“惆怅”即是当日韦氏之心情,也
是此刻元稹的心境。整首诗是实景幻象交织,当日的韦氏描绘得逾是优美,此刻
元稹的心情逾是凄苦。其二“藕丝衫子柳花裙,空著沉香慢火熏。闲倚屏风笑周
昉,枉抛心力画朝云”。[1]p687 首二句回忆当日韦氏穿着藕丝衣衫柳花裙,元稹点

46
燃沉香,为其作画一事。杨笺注云“周昉,字仲朗,……善画道释、人物、士女,
皆称神品……尤以士女画为古今冠绝”、[20]p358“朝云,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描
写楚王与巫山神女欢会,……此处以朝云代指仕女”。[20]p358 此处周昉,元稹自称,
朝云代指其妻,元稹多才,琴诗书画无所不精,其书法作品还颇受后人喜爱。当
日为其妻画像事,应该不虚,后两句是说当日费尽心力画好妻子的画像时,妻子
斜靠着屏风对着自己笑了,可现在其人已去,留下此画像又有何益,不过惹人伤
心而已。或许元稹因思念其妻,拿出当日为妻子所画的画像,但看着画像,元稹
更觉心酸。此二诗当日情事与今日心境交叠在一处,情调哀怨。当是在贬谪江陵
途中,触目伤情,看到踏青游春中的其他女子,想起其妻韦氏,故有此二诗。此
二诗应是忆悼韦氏之作。
《樱桃花》
“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花塼曾立摘花人,窣破羅裙紅似火”。
[1]p682
前二句写花,次写摘花之人 ,最后以罗裙比花。贞元十九年三月,元稹与
韦丛婚后,韦夏卿由京兆尹转太子宾客赴东都,元稹与韦丛侍从,当他们到达东
都时,应该是四月樱桃花开之时,韦丛新婚,摘花赏玩,乃是少女新婚之妇的天
性,此事是当日的实情。不过此时樱桃花开,而其人已去,元稹睹物思人的情怀
由“曾”一字道出,诗写得隽永、含蓄。元稹《同醉》题下注云:
“吕子元、庾
及之、杜归和同隐客泛韦氏池。”[1]p186 又诗云:
“柏树台中推事人,杏花坛上炼形
真。心源一种闲如水,同醉樱桃林下春。”[1]p186 两相参照,韦氏宅中种有樱桃,
且树枝叶婆娑,数量不少,元稹与友人才可能同醉于樱桃树下。故《樱桃花》诗
中摘花之人,当是韦氏而非其恋人或其他女子。卞谱编此诗于元和五年。故此诗
为忆韦氏之作。
《桐花落》诗中女子的形象知足常乐,安贫乐道,而不是汲汲于功名富贵。
[1]p98
此与韦丛相合。
《三遣悲怀》其一“野疏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
《六
年春遣怀八首》其二:“检得旧书三四纸,高低阔狭粗成行。自言并食寻高事,
唯念山深驿路长。”[1]p103 说明了韦氏的贤惠,诗中的韦氏皆是个不汲汲于富贵,
只求合家平安的主妇形象。元稹在很多诗中写到桐花,皆为清高退隐,品行高洁
之意象。如《桐花》、《遣春十首》其九。
《桐花落》诗中“我爱看不已,君烦睡
先着”,[1]p681 正与元韦二人个性相符。曾峰馆在京洛之间,四周多桐花,唐人出
入京洛,或者由长安往江南,皆须经过其地。韦丛元稹往来京洛之间,当多次遭
遇桐花盛况。而元稹贬江陵,又遇桐花盛开,自然忆及韦丛。且元稹有诗《三月
三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正记其时桐花盛况。
“别来苦修道,此意都萧索。
[1]p681
今日竟相牵,思量偶然错”, 前两句是讲眼前虽桐花依旧,但韦丛仙去 ,那
有心情赏此美景。盖韦丛卒后,元稹常以道书分忧派遣其怀。如《离思》其四“半
缘修道半缘君”[1]p640,故诗云“别来苦修道”。后两句是说现在思量向来之事,

47
自己四处奔波,未及照顾其家,甚至因为自己为官刚直,长累韦氏挂怀,未及早
归,同享天伦之乐。诗中元稹此种心境正是韦丛卒后,又连遭打击的心态。在元
稹此段时期的其它诗文中有许多这样的描述,如《东台去》“陶君喜不遇,予每
为君言。今日东台去,澄心在陆浑。旋抽随日俸,并买近山园。千万崔兼白,殷
勤承主恩”、[1]p159《台中鞫狱忆开元观旧事呈损之兼赠周兄四十韵》
“而我亦何苦,
三十身已鳏。……不如周道士,鹤岭临钟湾。……穷通两未遂,营营真老闲”。
[1]p57
诗中说的很明白,因韦氏去世,元稹深感为官之非。
《梦游春》
“事事身已经,
营营计何误”,[1]p636 亦体现了此种心境。元和五年又有《归田》
、《思归乐》
、《桐
花》等诗皆可证元稹此时心境。《种竹》“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1]p18 所谓
“枝叶残”不仅是指自身,且是连累家人的意思。
《东西道》
“顾我倦行者,息阴
何不早”[1]p52 正可作以上诸诗的注脚。周相录、卞孝萱编此诗为元和五年作。极
是。此诗应是忆悼韦氏之作。
《暮秋》诗中所述环境与元稹所居韦氏宅相符。“看着墙西日又沉,步廊迴
合戟门深。棲乌满树声声绝,小玉上床铺夜衾”,[1]p686 盖韦氏卒后,仅侍女为他
铺床,而未见其妻,故内心伤感。
《竹簟》云:
“竹簟衬重茵,未忍都令卷。忆昨
初来日,看君自施展。”[1]p100 诗中也说得很清楚,当年韦氏嫁来时,亲自铺床叠
被。又“步廊”“戟门”都可用作深宅大院的代名,元稹有诗咏韦氏宅“紫垣驺
骑入华居”[1]p191、 ,[1]p192 则韦氏宅,非小户
“谢公潜有东山意,已向朱门启洞门”
人家宅可比。诗词凄婉哀绝,也是符合元稹当时心境。
《暮秋》当作于元和四年
韦丛卒后,分务东台时,此诗系悼亡之作。
《忆事》所咏情景皆与韦氏卒后,元稹心境及所居韦氏宅的环境相同。盖韦
氏大宅,苑中亭台楼阁,池塘绿水,本皆实事。如《韦氏馆与周隐客杜归和泛舟》
[1]p57—58
就是写元稹与朋友在韦家池上泛舟之事 。此诗应为悼亡之作。
“夜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1]p681 按诗意当是写
《梦昔时》写梦中韦丛事,
韦氏夜半入梦,天明又去。考韦氏去后,元稹写梦境之事多与韦氏相关。而其与
昔日恋人事则无梦可记,《梦游春七十韵》也是以梦影写过去经历,并非一梦。
而后两联则说二人山川远隔,阴阳异途,无相见之期。最后以反问的方式,韦氏
为什么又要入梦,使二人再经历一次别离?杨笺“云雨:汉王粲《赠蔡子笃诗》

[20]p345
‘风流云散,一别如雨’。后因用‘云雨’比喻分离、永别。” 卞谱编此诗
为元和五年,极是。此诗应是忆悼韦氏之作。
《蔷薇架》
(清水驿)前人多以忆其恋人莺莺事,非。其误有二,其一,元
稹恋人非莺莺。其二,此乃忆其妻韦丛,非其恋人。按周谱、卞谱编此诗于于元
和五年,是。此诗前二联写环境,后二联写人,按元稹与昔日恋人于贞元十一年
分手,此后直到贞元十九年与韦氏结婚。期间元稹未有恋爱之事。婚后,元稹仕

48
途颇有波折,诗中“走马郎”应该是婚后入仕的元稹,且走马郎,多指进入仕途
的男子,指他们出仕不定。按当日情形,经常在簾边为元稹而担心的人应该是韦
氏而不是其恋人,而且元稹多次在诗中写到韦氏在家为元稹担心挂念。如《听庾
及之弹乌夜啼引》,《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二。故此诗系为韦氏而作。
《日高睡》写元稹在贬江陵途中,常梦见韦氏,元稹说韦氏挂念他途中的生
活,故常化梦相依,随元稹在山间小道奔行。诗中言“南往”,盖因江陵在长安
南。故此诗是悼念韦氏之作。杨笺以之为未编年诗,不确。应作于元和五年,贬
江陵途中。
《秋相望》按诗中所咏,“檐月惊残梦,浮凉满夏衾。蟏蛸低户网,萤火度
[1]p158
墙阴。炉暗灯光短,床空帐影深。此时相望久,高树忆横岑”, 前二联写月
惊残梦、浮凉满夏衾、蟏蛭、萤火等皆初秋景象。第三联炉暗、床空皆合于韦氏
去世时情事。尾联写元稹心情,盖韦氏弃世,元稹心中悲哀,又不得不考虑韦氏
后事,“高树忆横岑”则是说,元稹想到应把韦氏送回祖坟地入葬。所以想起那
里的景色。盖归葬祖坟,是唐人的一种重要丧葬风俗,唐宪宗时,徐州女子王和
子的父亲和兄弟都因防秋而卒于遥远的泾州,王和子“闻父兄殁于边上,被发徒
。[25]p5151—5152 杜甫代宗大历五年,
跣衰裳,独往泾州,往丐父兄之丧,归徐州营葬”
冬,竟以寓卒于潭岳间,旅殡岳阳[42]p18。时隔多年,其孙为之迁葬归于祖坟并请
元稹为其撰写墓志[1]p600—602。这都说明当时风俗如此。元稹想把妻子葬入祖茔那是
当然之事。全诗情词凄苦,与元稹当时心境相合。杨笺以之为未编年,不确。周
谱亦以为当作元和四年初秋。是。
《分流水》,据周谱此诗作于元和五年西归途中,[13]p106 是。盖因为奏摄房式
事,元稹被罚俸西归,在途中见此景,不免想起韦氏生前常因元稹刚直,担心其
[1]p52
将受到权贵的打击。
“日夜东西流,分流几千里”
, 就眼前景物写起,双关韦
氏与元稹情事。韦氏入葬祖坟,与元稹阴阳两隔,道途遥远,亦是实情。“通塞
两不见,波澜各自起。与君相背飞,去去心如此”[1]p52 也是以景关情,元稹感叹
与其妻生死异途,再也不能互相关顾,相濡以沫,纵使韦氏知道元稹受此打击,
却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劝慰他了。盖全诗用“比兴”手法,抒情写事,故其主旨
呈现多重性。元稹在次年初有《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中有两首可与此对读,其
五“我随楚泽波中梗,君作咸阳泉下泥。百事无心值寒食,身将稚女帐前啼”。
[1]p104
盖时值寒食之扫墓时节,思念韦氏,自然想到二人已阴阳两途了。悲从中来。
其八“小于潘岳头先白,学取庄周泪莫多。止竟悲君须自省,川流前后各风波”,
[1]p104
元稹悲痛之后,归之以自解,最后说“川流前后各风波”其手法亦是比兴,
言元韦二人,再不可能相濡以沫,相互关顾之事。两相对照,此诗应为悼念韦氏
而作。

49
《遣兴十首》其一,
“始见梨花房,坐对梨花白。行看梨叶青,已复梨叶赤。
严霜九月半,危蒂几时客。况有高高原,秋风四来迫”,[1]p33《遣兴》为组诗,总
十首。其时元稹贬江陵已经三年,作《遣兴十首》诗反思其贬谪江陵之事,故以
此诗开始,诗中以“梨花”为兴,感叹自身遭遇,而诗中梨花由盛而衰的经过,
与韦氏一生实相表里。盖韦氏系韦家娇女,嫁于元稹后,同经甘苦,最后弃世。
元稹常悲叹其事。韦氏生前持家节俭,常衣素服。梨花色白而美,故元稹常见而
感韦氏。如《白衣裳二首》其一“一朵梨花压象床”,[1]686《离思》其五“偏摘梨
花与白人”[1]p640,皆是因梨花而思韦氏。此诗最后“况有高高原,秋风四来迫”
实写韦氏坟景,亦关自身遭遇。元稹在韦氏葬后,思念韦丛时,往往想到她的坟
[1]p681
地。如《梦昔时》“山川久已隔,云雨两无期”; 《梦井》“梦上高高原,原
[1]p101
上有深井” ; “更想咸阳道,魂车昨夜回”[1]p97;
《空屋题》 《江陵三梦》其二
“古原三丈穴,深葬一支琼”[1]p102。元稹以梨花起兴,盖两悲其事。感二人之遭
遇,甚明。应是为韦氏而作。
综上所论,以上二十一首诗,皆元稹为韦氏而作。其中《春别》、
《嘉陵驿二
首》作于韦氏生前,这几首诗乃思念妻子之作,非悼亡诗,只是因其所写与韦丛
有关,合并放在这里讨论。《离思》六首(其二、三、四、五、六)、《桐花落》、
《梦昔时》、《暮秋》、《樱桃花》、《桃花》、《白衣裳二首》、《蔷薇架》(清水驿)、
《忆事》、
《日高睡》、
《秋相望》、
《分流水》、
《遣兴十首》其一,共十八首,皆作
于韦氏卒后,为悼亡诗。冀勤《元稹集》卷九伤悼诗,录元稹悼亡诗三十三首,
本文此前艳诗所论元稹《和乐天高相宅》一首。故元稹悼亡诗应是五十二首。兹
参考周谱本文把元稹的悼亡诗编年如下:
其一、东都洛阳时期。七月九日,韦氏卒于洛阳。元稹作诗《夜间》
、《感小
株夜合》、
《醉醒》、
《竹簟》、
《忆事》、
《追昔游》、
《初寒夜寄卢子蒙》、
《秋相望》、
《暮秋》、
《城外回谢子蒙见谕》
、《空屋题》、
《除夜》、
《合依寝》、
《谕子蒙》、
《听
庾及之弹乌夜啼引》、
《三遣悲怀》共十八首悼念其妻。元稹在东都所作的悼亡诗,
诗中表现的情感都是非常沉痛的。如《夜间》“感极都无梦,魂销转易惊”[1]p96
“更想咸阳道,魂车昨夜回”[1]p97
记下了元稹在韦氏卒后悲痛的心情,《空屋题》
写韦氏灵柩归葬祖坟后的心情。情感皆非常沉痛。
其二、西归长安途中。元稹有《分流水》、《旅眠》,共两首,其情感也很悲
痛。
其三、由长安到贬谪江陵途中。元稹有《梦井》
(作于长安,贬谪前夕)、
《感
梦》、
《桐花落》、
《梦昔时》、
《日高睡》、
《白衣裳二首》、
《桃花》、
《樱桃花》、
《离
思》六首(其二、三、四、五、六)、《蔷薇架》,共有十五首。此时元稹在悼亡
诗中的情感有的很沉痛如《梦井》
,有的则写得比较哀婉,如《桃花》、《白衣裳

50
二首》、《桐花落》。
其四、到达江陵后,至元和十年。元和五年,
《江陵三梦》、
《张旧蚊帱》、
《独
夜伤怀赠张侍御》共五首;元和六年,
《六年春遣怀八首》、
《答友封见赠》,共九
首;元和七年,
《遣兴十首》其一;元和九年,
《梦成之》;元和十年,
《和乐天高
相宅》。到达江陵后至元和十年,元稹所作悼亡诗,合计十七首。元稹在其悼亡
诗中的情感则逐渐由沉痛转向悲哀感伤。
考元稹生平,与韦丛结婚后,有诗述夫妻情事,韦氏卒后,则有《梦游春七
十韵》叙婚仕之感。恋爱时,有艳诗记其事;婚后,少言其与恋人之事;韦氏卒,
有悼亡诗感之。纳安氏,悼韦之作渐少;娶裴氏后,则少言韦氏之情。凡此种种,
皆与情理相合。以上元稹诸作与其生平经历,尤其是与其情感历程大体相合。以
前人们把许多忆悼韦氏之作,冠之莺莺名下,或编之为他事而作。不仅与元稹一
生情事相矛盾,且殊乖人情。

第三节 元稹悼亡诗的艺术特色

元稹与韦氏伉俪情深,故韦氏去世后,“抚存感往,成数十诗,取潘子悼亡
为题” [1]p353,发为绝代伉俪之悲,逐成我国悼亡诗的典型范式。元稹在其悼亡诗
中主要表达了自己对妻子无限的哀感情思。但是细分起来元稹的悼亡诗可以分成
三种情况:一类是重在感今,抒发韦氏去世后自己的悲感与哀悼其遭遇。一类是
重在悼往,悲悼韦氏的早逝及回忆往日美好生活。一类是感往抚今,即悲己又伤
韦,两悲其事。元稹在悼亡诗的创作中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他的悼亡诗改变了
潘岳单纯的先以环境描写作为铺垫,再抒发自己在妻子亡后人去楼空及阴阳殊途
的感叹的抒情方式,突破了潘岳以来的这种简单的环境加悲悼之情的艺术模式,
显得手法多样,形式灵活。此后虽有继作, 然而终难于出其范围。元稹是如何
来写作自己的悼亡诗呢?本文叙述如下:
一,情景相生的手法。这种方法其实与潘岳的写法有相同的一面,不同的是
元稹改变了潘岳的单一模式。元稹有的悼亡诗是采用先情后景的方法。如《夜间》
“感极都无梦,魂销转易惊。风簾半钩落,秋月满床明。怅望临阶坐,沉吟绕树
[1]p96
行。孤琴在幽匣,时迸断弦声”, 诗歌先是直抒其怀,诗人辗转难眠,然后
再写风吹簾落,月光满床的幽静环境,按说在这样的夜景中诗人是不该失眠的,
可是诗人内心极不平静,诗人来到园中临阶而坐,沉吟绕树,最后才点出诗人是
因为妻子的去世而不眠。在诗中作者通过由情到景,然后到人的动作,由动作来
刻画人的心境。诗人的情感通过几次的转换之后达到了顶峰,表现得无比哀痛。
有的又是采用先景后情的手法。如,
《感小株夜合》:
“纤干未盈把,高条才过眉。

51
不禁风苦动,偏受露先萎。不分秋同尽,深嗟小便衰。伤心落残叶,犹识合昏期。”
[1]p96
元稹描写的是一颗小夜合,它那么小,还不到一人高,秋天到了,禁不住秋
风的吹拂,慢慢地枯萎了,读到这里,读者不禁要以为诗人抒发的是悲秋之感了,
“不分秋同尽,深嗟小便衰”,在描写夜合的形象之后诗人转入了抒情, “伤心
落残叶,犹识合昏期”最后点出哀悼的情绪。两首诗虽然都是抒发当时在韦氏弃
世后的悲哀,也同时使用情景结合的手法,可其中的区别是明显的。在这里元稹
把这一手法做了多样化的处理,他没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再如,
《合衣寝》
“良夕
背灯坐,方成合衣寝。酒醉夜未阑,几回颠倒枕”,[1]p100 这首诗里的人与景可以
互相生发,诗中之人的行动,成了诗中夜景的一部分。元稹对夜景的描写是融入
人的行动中的,诗中人的情愫则是通过他的动作来表现的,然后以环境烘托诗中
人的心情。在《旅眠》里元稹也是采用这种以景托情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痛苦。
“内外都无隔,帷屏不复张。夜眠兼客坐,同在火炉床”,[1]p99 元稹描画了一幅
与韦氏生前不同的场景,从而不说自己的哀悼之情,但其情于无声之中流露出来。
二,对比手法的大量运用。元稹在他的悼亡诗用的更广泛的方法是对比手法,
如《醉醒》
“积善坊中前度饮,谢家诸婢笑扶行。今宵还似当时醉,半夜觉来闻
哭声”。[1]p96—97 元稹写的是醉酒的事,这种事在古人来说应是常见的,因为古人
凡有交游,就要饮酒。元稹自小便精通酒中之事。元稹交游广泛,常在外饮酒,
但此回不同是 醒来听到的不是妻子韦氏的声音,而是家人的哭声。这样通过今
昔对比,元稹那种失去妻子的悲痛,让人觉得非常感人。《追昔游》也是通过今
昔对比来突出自身的悲哀,“谢傅堂前音乐和,狗儿吹笛胆娘歌。花园欲盛千场
饮,水阁初成百度过。醉摘樱桃投小玉,懒梳丛鬓舞曹婆。再来门馆唯相吊,风
[1]p97
落秋池红叶多”。 谢傅,指韦夏卿,狗儿、胆娘,韦家的乐人,以前的韦家
是一片欢乐,可如今的韦氏已去,他现在只是感到一片凄凉而已。元稹把韦氏生
前的生活与身后的情景对比,元稹的那种凄苦的心境也就自然流露出来了。这两
首是通过自身生活的今昔对比突出那哀悼的情怀,有的诗则通过人与人的对比来
表现自己的哀情。如《谕子蒙》
“抚稚君休感,无儿我不伤。片云离岫远,双燕
念巢忙。大壑谁非水,华星各自光。但令长有酒,何必谢家庄”。[1]98 此时卢子蒙
妻子亦去世,故元稹写此诗宽慰子蒙。诗似写得较阔达,元稹自言不伤心,其实
心中更加伤感,诗中表达的是与子蒙间的同病之苦。
元稹最让人传诵的悼亡诗《三遣悲怀》也是用对比手法的写成的。如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藎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1]98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復营斋。
诗歌首先描写了韦氏的形象,“谢公最小偏恋女”是说韦氏出家前是个幸福而高
贵的小姐,可嫁给元稹这个普通的百姓,接着写韦氏婚后的贤惠与勤俭持家。
“黔

52
娄”原意指小百姓,此元稹自喻,学界有的因此而认为元稹言过其实,这是不恰
当的,元稹这里以寻常百姓自喻,只是为了突出当时元韦二人家境的悬殊而已,
为下面的抒情张本,并非元稹真的是一介白丁。考二人当日家境情形,元稹这样
比况,也还是较符合其实的。这是把韦氏婚前的生活与婚后的生活作了对比。最
后两句则把韦氏生前与死后的家境做了对比,生前,韦氏跟着元稹,甘贫乐道,
此时家境好了,元稹的俸钱多了本该可以过上更宽裕的生活,可惜韦氏又离他仙
去。虽然有钱给韦氏做各种斋醮祭奠等法事,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元稹在诗中未
言其悲,而通过两个对比把一个情感的空间拓展到了极致。韦丛卒于七月七日,
元稹在十月遣家人归葬其妻于祖坟。考唐人风俗,盖卒后,一般要设醮斋,置办
佛事道场,以超度亡灵。在唐代民间普遍流行给亡人做“七七斋”、
“百日斋”等,
甚至是“五百人大斋”,沧州饶安县的妻子刘氏在丈夫死后,
“修营佛像,造作经
文,罄竭家姿,望垂不朽。”[22]p52 再如姚崇是反对佛道的,
《旧唐书》载:
“先是,
中宗时,公主外戚皆奏请度人为僧尼,……崇奏曰:‘佛不在外,求之于心。佛
图澄最贤,无益于全赵’……上纳其言”[25]p3023 然而姚崇临死时遗嘱:
“若未能全
”[25]p3028 亦认为还是应该顺应时
依正道,须顺俗情,从初七至终七,任设七僧斋。
俗,作“七僧斋”。元稹虽然如姚崇一样反对迷信,但是给妻子做个普通的斋醮
法事那是无疑的。元稹在《三遣悲怀》其一说“如今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
斋”[1[p98。说得很清楚,元稹在《祭亡妻韦氏文》云:
“……具哀词,陈荐奠,皆
[1]p630
生者之事也,於死者何有哉?……死而有知,岂夫人而不知予之心乎?”
元稹为其妻作斋醮法事,乃是寄托哀思而已。又《空屋题》题下注:“十月十四
日夜。”则韦氏葬于十月十三日。从洛阳往长安咸阳,还需一段时间,则元稹为
其妻做的法事正是当日流行的“七七斋”,这就是元稹诗中说的“营奠复营斋”。
再看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皆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1]p98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皆到眼前来”,盖因为元稹自己身体较差,常叹老嗟病,
而韦氏因多次生育其身体状况,应该亦不是很好,故韦氏说:“说不定我还走在
你的前面呢。”元稹没有想到当日的一句戏言今日竟成不变的现实。而元稹的身
体状况当是因其少时与友朋交游,常饮酒过度有关,这在其诗文中也有许多这样
的描绘。诗中采用“昔日戏言”引出二人过去的生活情事,无意中把过去的生活
情事与今日的悲苦进行了对比。接着写元稹把妻子穿过的衣服送给别人,眼看着
就要送完了,可是最后剩下妻子用过的针线盒却不忍打开。元稹为什么要送走韦
氏的衣物呢?可能是怕睹物思人,惹起他伤感的心怀。妻子使用过婢仆人员,元
稹都因为韦氏的原因,对他们都格外好些,也曾因为梦见韦氏,送给他们一些钱

53
财,再给韦氏烧点纸钱,可谁又知道其中的悲哀呢?元稹因人及乌,诗中元稹对
韦氏生前使用过的仆人的态度前后有了个对比。就在这些有意或无意的对比之
中,元稹的那种失去妻子的哀痛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三则在上两首的基础上直抒
其怀。三首虽各自成篇,但浑然一体。
有时元稹则采用实景与幻境的对比,如,《桃花》:“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
”[1]p686 桃花是鲜艳的色彩,白衣则是素朴的,春
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天,人们外出游览,热闹非凡,而元稹心中悲苦,所以在他看来此景也让人肠断。
“桃花”是眼前之景,“白衣裳”则可指实景中其他游春的少女,亦是幻景,因
为在元稹的眼中,他似乎看到妻子迈步在桃林之间,纷纷飘落的花瓣落在她的白
衣之上,如此凄艳之景如何不让元稹感到肠断。
《白衣裳二首》,也是使用幻影实
像对比交织的手法,把元稹那哀婉的心情烘托出来的。这种写法在以后的李商隐
的悼亡诗中就显得比较普遍,但在元稹之前却很少有人这样写悼亡诗。大量使用
对比手法来写悼亡诗,亦是从元稹开始的。
三,运用梦的形式来写悼亡诗也元稹的一大贡献。元稹悼亡诗中梦境很多,
这些梦境其实反映的是元稹的心理情感历程。可说是元稹在韦氏去世后心理历程
的另一种表现,这些梦境同时也表现了元稹对韦氏的真实情感。可考如下:在韦
氏刚去世时,元稹悲痛欲绝,可是无梦,元稹感到失望,自言“感极都无梦,魂
销转易惊”[1]p96 那时元稹是想在梦中与妻子相会,可是太过哀绝,诸事繁多,加
之韦氏刚去,元稹未能梦见韦氏。此后,梦便多起来,贬谪前夕,韦氏入梦示警,
《梦井》云“今宵泉下人,化作瓶相警”[1]p101,商山途中,韦氏入梦,伴他山行。
《感梦》“行吟坐叹知何极,影绝魂销动隔年。今夜商山馆中梦,分明同在后堂
[1]p99
前”, “隔是身如梦,频来不为名。怜君近南住,时得到山行”[1]p168。
《日高睡》
又有《梦昔时》“闲窗结幽梦,此梦谁人知。夜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山川已
久隔,云雨两无期。何事来相感,又成新别离”。[1]p681 当年无梦,元稹感叹,现
在有梦,元稹还是感叹,
“何事来相感,又成新别离”。到了江陵,元稹连作三梦
《江陵三梦》,元和九年,元稹又作一梦《梦成之》
“烛暗船风独梦惊,梦君频问
[1]p104
向南行。觉来不语到明坐,一夜洞庭湖水声” 。从这些以梦记情的诗篇中我
们可看到元稹对妻子韦氏的深情厚意,试想如此众多的梦岂是无情之人能有的。
元稹诗歌最大特点便写实,与自己的生活结合得很紧密,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
“每公私感愤,道义激扬,朋友切磨,古今成败,日月迁逝,光景惨舒,山川胜
势,风云景色,当花对酒,乐罢哀余,通滞屈伸,悲欢合散,至于疾恙躬身,悼
[1]p351
往惜逝,凡所遇对遇异于常者,则欲赋诗”
。 元稹这些以“梦”为题的悼亡
诗正反映了元稹与其妻子的过去生活经历及二人的情感状况。
四,元稹悼亡诗的语言是通俗浅显的,一般不用典,用典也是大家熟知的常

54
见之典。如《三遣悲怀》“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1]p98,《离思》其
五“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1]p640。
元稹的语言是用最通俗的话语表达最深切的哀情。前人对此有许多评论,有的因
为元稹的诗太通俗、言尽意尽而反对的。如《临汉居诗话》云:“诗者述事以寄
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若张
籍王建元稹白居易已此得名。其述情叙怨,委曲周详,言尽意尽,更无余味。”
[33]p322
这是说元稹的诗不够含蓄婉约,其实这应该分别对待,对元稹的诗要具体
分析,元稹有些诗是有此缺点,但更多的是写得“风情宛然 ”。[1]p633《艺苑卮言》
载敖陶孙评元稹:“元微之如‘龟年说天宝遗事,貌憔悴而神不伤’”[29]p1032。如
果用此来评元稹悼亡诗的语言,也是非常准确的。
总之,元稹的悼亡诗影响巨大,元稹悼亡诗与其艳诗一样,艺术价值很高。
人们在对其议论纷纷时,却不能否定它地位,元稹的悼亡诗打破了我国文学少言
夫妻情感的传统,正如陈寅恪所说“微之天才也。文笔极详繁切之能事。既然於
非正式男女间关系如与莺莺之因缘,详尽言而之於会真诗传,则亦可推之於正式
男女关系如韦氏者,抒其情,写其事,缠绵哀感,遂成古今悼亡诗一体之绝唱。”
[12]p99—100
陈氏此论元稹的悼亡诗,可谓定论。

55
结 语

元稹一生所作诗文众多,人称“元才子”。 人们对他的认识各有不同,在其
生前就褒贬不一,在其死后,更是众说纷纭。然而人们对其人其诗所论却多与其
真实面貌有所偏离,正如元公自谓:
杨子华画三首
杨画远于展,何言今在兹。依然古妆服,但感时节移。
念君一朝意,遗我千载思。子亦几时客,安能长苦悲?

皓腕卷红袖,锦鞲臂苍鹗。故人断弦心,稚齿从禽乐。
当年昔贵游,遗形寄丹雘。骨象或依稀,铅华已寥落。
似对古人民,无复昔城郭。子亦观病身,色空俱寂寞。

颠倒世人心,纷纷乏公是。真赏画不成,画赏真相似。
丹青各所尚,工拙何足恃?求此妄中精,嗟哉子华子。[1]p55
笔者就其艳诗和悼亡诗的几个方面所作的论述,是耶?非耶?殊不敢自信。唯求
不拘于成见,不弊于己见,而求其是,以不诬古人。然此口头言之则易;付之实
行,谈何容易。回顾写作此文的经过,常因求一言之安而讷讷多日,以此期常人
而不可及之愚钝,论天才纵横之古人,其惶恐之心可想而知,而其间谬论短识之
不免,是其必然也。唯方家斧正之。

56
注 释:

[1]
冀勤,元稹集 [M ] 北京: 中华书局,1982 年。 本文所引元稹相关诗文皆
出此书。又次后本文所引材料凡出于同一书者或出处相同者,皆首次出注,其后
皆仅注其页码。
[2]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G]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3]
(宋) 欧阳修 宋祁,新唐书 [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4]
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 [G] 北京:中华书局,1999 年
[5]
周振甫,诗经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
[6]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G] 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
[7]
逯钦立 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G]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
[8]
周振甫,诗品译注 [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年。
[9]
胡大雷选注,齐梁体诗选 [M]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0]
胡大雷,宫体诗研究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年。
[11]
葛晓音,走向高潮的初唐诗,[A] 唐诗宋词十五讲 [ M] 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3 年。
[12]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
[13]
周相录,元稹年谱新编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版。
[14]
傅璇琮主编,唐人选唐诗新编 [G]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
[15]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 [G]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16]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 [G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17]
吴伟斌,元稹的早恋及其艳诗——兼答尹占华、程国赋两位先生的商榷 ,
聊城大学学报 [J] , 2002 年第4期。
[18]
朱金城笺校 白居易著,白居易集笺校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19]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 第三册 [G ] 北京: 中华书局,1990 年。
[20]
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 [M ]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 年版。
[21]
姚平,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 [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22]
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 [G]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
[23]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 [G] 北京: 中华书局,1961 年。
[24]
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
[25]
(后晋)刘昫,旧唐书 [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57
[26]
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年。
[27]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28]
冀勤,元稹道德品格之我见,文史哲 [J],1987 年第 3 期。
[29]
丁福保 辑,历代诗话续编 [M] 北京: 中华书局,1983 年。
[30]
穆克宏点校 (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陈)徐陵编,玉台新咏笺注 [M] 北
京:中华书局,1985 年。
[31]
高世瑜,唐代妇女 [M] 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年。
[32]
(宋)洪迈撰,容斋随笔 [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
[33]
(清)何文焕 辑,历代诗话 [G] 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34]
吴相洲,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35]
孙鸿亮,韦縠《才调集》卷五录元稹诗歌考索,唐都学刊 [J] ,2004 年 7
月。
[36]
郭绍虞、王文生主编,历代文论选 第二册 [G]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
[37]
郭绍虞、王文生主编,历代文论选 第一册 [G]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
[38]
胡大雷,文选诗研究 [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39]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 [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
[40]
卞孝萱,元稹年谱 [M] 济南:齐鲁书社,1980 年。
[41]
孙鸿亮,元稹“艳诗”考论,唐都学刊 [J],2000 年第 4 期。
[42]
(清)仇兆鳌 注,(唐)杜甫,杜诗详注 [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

58
参 考 文 献
著作部分:
B
卞孝萱,元稹年谱 [M] 济南:齐鲁书社,1980 年。

C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论稿,隋唐制度渊源论稿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2001 年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 [M] 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 年。
陈友冰,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究史 [M] 桂林:广西示范出版社,2001 年。
(清)仇兆鳌 ,注 (唐)杜甫,杜诗详注 [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年。
常乃惪,中国思想史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

D
丁福保 辑,历代诗话续编 [G]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
杜晓勤,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隋唐五代卷 (上、下)[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1 年。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 [G]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F
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M] 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8 年。
傅璇琮主编,唐人选唐诗新编 [G]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 [G] 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版。

G
高世瑜,唐代妇女 [M] 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年。
郭绍虞、王文生主编,历代文论选 [G]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

59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G] 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
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H
胡大雷选注 ,齐梁体诗选 [M]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年。
胡大雷,宫体诗研究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年。
胡大雷,文选诗研究 [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胡大雷,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 [M] 北京:中华书局,2003 年。
(清) 何文焕 辑,历代诗话 [G] 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宋)洪迈撰,容斋随笔 [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

J
冀勤,元稹集 [M] 北京: 中华书局,1982 年。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蒋凡标点, (清)冯浩笺注,玉谿生诗集笺注 [M] 上海:上海
(唐)李商隐著,
古籍出版社,1998 年。

L
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
李宗为,唐人传奇 [M] 北京:中华书局,2003 年。
(唐)李善注,(梁)萧统编,文选 [G] 上海:中华书局,1977 年版第年。
(唐)李肇,唐国史补 [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
(宋) 李昉等编,太平广记 [G] 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
(后晋)刘昫,旧唐书 [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M] 北京:中华书局,1996 年。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M] 北京:中华书局,2003 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60
逯钦立 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G]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

M
马自力,中唐文人社会角色与文学活动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
孟二冬,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
(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陈)徐陵编,玉台新咏笺注 [M] 北
穆克宏点校 ,
京:中华书局,1985 年。

N
聂石樵,楚辞新注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年。
聂石樵,唐代文学史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O
(宋)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S
上海书店,诸子集成 [G]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 [G]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G]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
孙望,莺莺传事迹考 [A] 蜗叟杂稿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孙望,韦应物诗集编年校笺 [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
苏仲翔,元白简谱 [A] 元白诗选 [M] 上海:上海春明出版社, 1956 年。

W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 年。
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 [M] 北京:中华书局,2001 年。
王仲镛编著,唐诗纪事校笺,[M] 成都:巴蜀书社,1989 年。

61
《文史哲》编辑部,道教与传统文化[M] 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
吴相洲,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年。
汪辟疆,微之年谱 [A] 唐人小说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 年。

X
徐有富,唐代妇女生活与诗 [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
谢路军,中国道教源流 [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年。

Y
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 [M] 西安: 三秦出版社,2002 年。
姚平,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Z
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 [G] 北京:中华书局,1999 年。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朱金城笺校,白居易著,白居易集笺校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张国刚,佛学与隋唐社会 [M] 保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年。
张明非,唐诗:在变革中走向辉煌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
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 [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
钟优民,新乐府诗派研究 [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年。
周振甫 ,文心雕龙今译 [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
周振甫,诗经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
周振甫,诗品译注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年。
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 [G]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
周绍良,唐传奇笺证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年。
周相录,元稹年谱新编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
周勋初主编,唐诗大辞典(修订本)[G] 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 年。

62
论文部分:
B
卞孝萱,元稹·薛涛·裴淑,四川师院学报, [J] 1980 年第 3 期。
卞孝萱,刘维治,元稹评传,辽宁大学学报, [J] 1982 年第 5 期。

C
陈世忠,《唐国史补》元稹诗章“淫靡”说考论,上饶师范学院学报,[J] 2004
年 4 月第 24 卷第 2 期。
程国赋,论元稹的小说创作及其婚外恋,文学遗产, [J] 2002 年第 1 期。

H
胡振龙,后世非议元稹晚节原因初探,殷都学刊,[J] 1988 年第 4 期。

J
冀勤,元稹道德品格之我见,文史哲,[J] 1987 年第 3 期。

L
卢燕平,试论义山无题诗悼亡内容及其常用意象,社会科学辑刊,[J] 2002 年
第 5 期。
刘知渐,关于元稹、薛涛的关系问题,社会科学研究,[J] 1986 年第 5 期。
李丹,尚永亮,元稹百年研究综述,学术交流, [J] 2004 年 4 月。

S
孙鸿亮,元稹“艳诗”考论,唐都学刊 ,[J] 2000 年第 4 期。
孙鸿亮,元稹评价考论,唐都学刊 ,[J] 2002 年第 4 期。
孙鸿亮,韦縠《才调集》卷五录元稹诗歌考索,唐都学刊, [J] 2004 年 7 月。
孙鸿亮,元稹自叙艳诗的佛学渊源及其形成机制,人文杂志,[J] 2005 年第 3
期。
苏建新,元稹《莺莺传》创作心态揭密,厦门教育学院学报,[J] 2004 年 3 月第
6 卷第 1 期。

63
苏勇强,元稹悼亡诗之悲缘,汕头大学学报, [J] 2003 年 3 月第 19 卷第 3 期。
苏者聪,元稹在男女关系问题上“一往情深”吗?,[N] 光明日报,1985 年 7
月 2 日,“文学遗产”专栏。

W
王拾遗,读元稹的《伤悼诗》,宁夏教育学院学报, [J] 1982 年第 1 期。
王拾遗,元稹交游考(上、下),宁夏教育学院学报,[J] 1983 年第 1、2 期。
王拾遗,元稹生平考略,宁夏教育学院学报, [J] 1983 年第 4 期。
王淑梅,潘岳《悼亡诗》与元稹《三遣悲怀》比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J]
2004 年 7 月第 6 卷第 4 期。
吴伟斌,元稹与薛涛——兼与苏者聪同志商榷,牡丹江师院学报,[J] 1986 年
第 3 期。
吴伟斌,关于元稹诗文评价的思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J] 1986 年第 3 期。
吴伟斌,“张生即元稹自寓说”质疑,中州学刊, [J] 1987 年第 2 期。
吴伟斌,“元稹薄幸”说驳议, 苏州大学学报, [J] 1994 年第 4 期。
吴伟斌,元稹的早恋及其艳诗——兼答尹占华、程国赋两位先生的商榷, 聊城
大学学报,[J] 2002 年第 4 期。

X
许总,浅俗表意与浓郁伤情,陕西师大学报,[J] 1995 年 12 月第 24 卷第 4 期。
胥洪泉,《莺莺传》研究百年回顾,涪陵师范学院学报,[J] 2006 年 1 月第 22
卷第 1 期。

Y
《莺莺传》是元稹自寓—兼与吴伟斌先生商榷,西北大学报, [J] 2001
尹占华,
年 7 月第 38 卷第 4 期。
杨军,凌郁之,论元稹的文学成就,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J] 2001 年 6 月
第 18 卷第 2 期。
杨军,元稹诗三议,荆州师范学报,[J] 2003 年第 4 期。

64
Z
朱德慈,元薛姻缘脞证,成都大学学报,[J] 1989 年第 2 期。
张明非,论中唐艳情诗的勃兴, 辽宁大学学报, [J] 1990 年第 1 期。
周相录,大梦谁先觉-—《长恨歌》《莺莺传》与元白婚恋散论,乐山师范学院
学报, [J] 2000 年第 4 期。
郑慧霞,试析《莺莺传》中崔张分手之原因,河南师范大学学报,[J] 2005 年 1
月第 32 卷第 1 期。

65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黄冬红,略论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的真伪,文教资料,[J] 2006 年
10 月中旬刊。
黄冬红,浅论高适赠别诗的开拓与创新,边疆经济与文化,[J] 2007 年 2 月。

66
后 记
论文终于完成了,想起论文写作以来的许多事情,我的心情有如那窗外阵阵的风声很不
平静。不错,这近六万字论文,数易其稿,终于杀青,心中也许感到有些宽慰,但这只是形
式的完成而已,它还有许多粗糙、不足之处。它对我来说也许仅仅是一个开始,也许真的是
个永久的终结。论文的写作,使我初次尝到了为学的艰难,然而想到论文后面的许多人和事,
论文的粗糙浅薄又让我感到汗颜。论文的写作,让我学到很多比论文本身更多的东西。我将
永生难忘。
三年前,我从江西袁河江畔的偏僻之地,来到风景如画的漓江城里,圆了我多年的求学
梦。那时,有多少梦想在我心中升起,现在,却即将向这给我众多希望的地方道别。三年前,
我第一次到恩师殷祝胜先生家,殷先生说“三年的学习,其实过的很快,你们在学习上要抓
紧,……”恩师之话,如在耳边,三年来,恩师待我如兄如友,其情其义,山高水长!三年
的学习,恩师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帮助,多少次恩师带病指导我们的学业,多少次恩师为我们
批改文章,一幕幕,如在目前。殷先生总是默默无声地从学习到生活,给我以帮助与关照。
可是弟子迟愚,论文的完成,花费了恩师多少心血!对于恩师的心血,我是愧感交织。如今
即将毕业离别,我只能向恩师道一声“珍重” ! 在前方的路上,我将永远记着您。在此我
还得感谢骆师母的关心与帮助!
三年的学习生活,即将过去,想起慈祥温和的张明非先生那有如母亲一般的关怀,稳健
博雅的胡大雷先生的教诲,潇洒旷达的沈家庄先生那活跃的课堂,渊博明辨的力之先生,风
趣的李乃龙先生,稳重宽和的李复波先生,平易近人的阙真先生,厚道稳健的周苇风先生……
先生们为人极其平易,待人于诚,于己为严;先生们为学,求精求新,为之不已,乐此不疲。
感谢您们的辛勤培育!您们的关心教导,将陪伴我着走完我未来的路程。我还得感谢资料室
的老师们,是您们的帮助,才使我的学习,论文的写作能够如此顺利的完成,您们热情的笑
容,乐于助人的精神,让我感激。我将永远记住您们的帮助。在此时此刻,我还得向我的学
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你们的帮助使我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最后,我还必须
感谢我的家人,是你们的支持,使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其实我该感谢的,还有很多、很多……
三年来的学习,就将结束,然而师长们的风范学识,高风亮节之处,又岂是三年能够学
得尽的?三年的教诲与帮助,三年的情谊,又岂是一句“谢谢”能够表达?
人生苦短,聚散无常,临别之际,我只有向诸位师长学友们道一声:珍重!好人一生平
安!
不管前方的路如何,我将无畏无惧地去面对,我只有一直努力,勇往直前,才不负您们
的辛苦与期望。
是为记。

丁亥年春冬红谨记于桂林穿山利丰苑。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
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
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
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