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doc (1)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7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文言選讀•論仁、論孝、論君子•課文語譯

論仁
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長期
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處身窮困的環境,不可以長期過安樂的生
(《里仁》第四) 活。有仁德的人安於仁德,有智慧的人實
行仁德。」
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孔子說:「富有和顯貴,這是人人盼望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 的;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便不
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 接受。貧困和微賤,這是人人厭惡的;如
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閒違 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擺脫它,便不逃避。
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 君子拋棄了仁德,怎樣成就君子的聲名
仁》第四) 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離棄仁德,就
算在倉卒、匆忙的時候也必定堅持仁德,
在窮困、受挫折的時候也必定堅持仁德。」
3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顏淵問怎樣實行仁。孔子道:「約束自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 我, 使言語行為都合於禮,就是仁。一旦
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 做到這樣, 天下間的人都會讚許他是仁
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 人。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靠別人嗎?」
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 顏淵 道:「請告訴我一些實行仁德的條
敏,請事斯語矣。」(《顏淵》第十二) 目。」孔子道:「不合禮的事不去看, 不合
禮的話不去聽,不合禮的話不去說,不合
禮的事不去做。」顏淵道:「我雖然遲鈍,
請你允許我去實行這番話。」
4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 孔子說:「有節操的人和有仁德的人,
仁,有殺身以成仁。」(《衞靈公》第十 不因為貪生而損害仁義,只有犧牲自己的
五) 生命來成全仁義。」

論孝
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孟懿子問如何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 禮節。」
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 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 孫問我盡孝之道,我回答說,不要違背禮
禮,祭之以禮。」(《為政》第二) 節。」樊遲說: 「這是甚麼意思呢?」孔子
說:「父母健在時,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
們;父母去世,依規定的禮節安葬他們、祭
祀他們。」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1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6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 子游問如何是孝。孔子說:「現在的所謂
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 何 孝子,只說能事奉供養(父母)。至於狗、
以別乎!」(《為政》第二) 馬都能夠得到(食物來)飼養,如果對父
母不 恭敬 ,這 跟飼養狗 、馬有甚麼 分 別
呢?」
7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 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
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第四) 對的地方,)要婉言勸諫;看到自己的規
勸沒有 獲 父母接 納, 仍要恭敬地 對待 他
們,不 冒犯 他們;因 多次勸諫 父母而 勞
苦,但不會怨恨。」
8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能夠不時時
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第四) 刻刻記掛心上。一方面因(父母長壽)而高
興,一方面因(父母年事已高)而恐懼。」

論君子
9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
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 所學的也不穩固。(行事)以忠誠和信實
改。」(《學而》第一) 為主,不要結交(品德)比不上自己的
人。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10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 孔子說:「君子心境舒坦寬廣,小人經
戚。」(《述而》第七) 常憂愁恐懼。」
11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 司馬牛問怎樣才算是君子。孔子說:「君
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 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再問:「不憂
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 愁,不恐懼, 這就是君子了嗎?」孔子
懼?」(《顏淵》第十二) 說:「自我反省而不感到羞愧,有甚麼值
得憂愁恐懼呢?」
12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幫
惡。小人反是。」(《顏淵》第十二) 助別人做壞事。小人與此相反。」
13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孔子說:「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
(《憲問》第十四) 恥。」
14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 孔子說:「君子做事以合義為原則,依
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照禮節來實行它,以謙遜的語言說出它,
(《衞靈公》第十五) 以誠實的態度完成它。」
15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 孔子說:「君子擔憂自己沒有才能,不
不己知也。」(《衞靈公》第十五) 擔心別人不賞識自己。」
16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 孔子說:「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
人。」(《衞靈公》第十五) 人。」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2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3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文言選讀‧論仁、論君子‧參考資料
選文各章簡釋
布裕民
本節所選《論語》十七章,因應教學需要,各分語文及義理兩部分,簡釋於下:
論仁
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
仁》第四)
(1) 語文:這章的「可以」用法,與白話文無異。「仁者安仁」句,省略了介
詞「於」字,句子應是「仁者安(於)仁」。
(2) 義理:
 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剛開始過窮困的生活,還能勉強忍耐。日子久
了,便怨天尤人,進而為非作歹,造成社會的不安寧。就算過安樂的
日子,剛開始時可能比較安分,不敢過分驕奢。久了以後,各種奢
侈、放蕩的花樣層出不窮,同樣危害人羣。朱熹說:「不仁之人,失
其本心,久約必濫,久樂必淫。」因此,無論「約」與「樂」,
「仁」仍然是必需的。
 為甚麼「仁者安仁」?那些有道德的仁人,以平常心看待道德,認為
本來就應該如此,因此能在生活中享受最大的快樂。「知(智)者利
仁」,提醒我們知識是幫助我們行仁的最好工具。可參看本書單元十
三選文《改變這世界嚴重的不平等》(節錄)(比爾‧蓋茨)。這篇在
哈佛畢業禮的演講詞可說是「知者利仁」很好的注腳。《論語集解‧皇
侃疏》:「利仁者,其見行仁者若于彼我皆利,則己行之。」《中
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都很好地解釋了這句。

2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第四)
(1) 語文:此章可從「一詞多義」的角度討論「好」、「惡」二字。
(2) 義理:誰不能喜惡?雖喜惡也並非一任情感的自然,中仍應有理 智判斷在
內。《禮記‧曲禮》所謂「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更表現出這一點。
這樣,喜惡才不只是情緒性、更不是生物性的反應,而只有「仁人」(真
正具有人性的人)能做到這一點。可見,「仁」不能等同於「理」 (包括
「天理」),而是其中有理又有情,即仍是某種情理結構的展現。此情包
括「惡」(不喜歡、憎惡),亦足見仁者並非是非不分義理不問的好好先
生。(李澤厚《論語今讀》頁 103)

3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造次必
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第四)
(1) 語文: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4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 「是人之所欲也」的「是」字,是指示代詞,必須譯為「這」,不能
如白話文般視為動詞。同句中的「之」字,亦是代詞。
 「不去也」的「去」字,粵音許,是「除掉、放棄」的意思,與「來
去」的「去」,音義俱不同。
 句中的「於是」與白話文的「於是」不同。這個「於是」是介詞加上
代詞,是「在這」的意思。這個「是」字,借代「仁」。這兩個句
子,便是說倉卒匆忙、困頓流離的時候,其心也必在仁。這是「無終
食之閒違仁」的注腳。
(2) 義理:
 人大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希望得到的是富貴安
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
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如果人以不義之方
式取得富貴或躲避貧窮,人人為所欲為,無惡不作,終將造成私心充
塞的社會亂象,及人類道德毀滅淪喪的境地!這是「為仁」的一方
面。
 「為仁」的另一方面,是貫徹始終,片刻不可或忘。朱熹說:「君子
為仁,自富貴貧賤取舍之間,以至於終食造次顛沛之頃,無時無處不
用其力也。」

4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第九)
義理:
(1) 楊伯峻《論語譯注》說:「知者有豐富的知識,對事物的各種現象有較深
的理解,所以能夠「不惑」;仁者的私欲少,私忿也少,所以能「不
憂」;勇者的個人顧慮少,所以能夠不懼。」
(2) 朱熹《四書集注》說:「明足以燭理,故不惑;理足以勝私,故不憂;氣
足以配道義,故不懼。」朱熹對「勇者不懼」的解說,實有取於孟子論
「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
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
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又說:「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
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
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反省自己覺得理虧,那麼即使對普通百姓,
我也不去恐嚇;反省自己覺得理直,縱然面對千萬人,我也勇往直前。)
(3) 李澤厚《論語今讀》對「不惑、不懼」,視之為「智者」和「勇者」的一
種心理狀態。由此推論,則「不憂」當是仁者的心理狀態,是某種精神愉
悅的胸懷心境。他由此指出,儒家的仁者,一方面是「不憂」,如上述;
另一方面是「憂」,這「憂」是 concern ,而不是 worry,所以儒家常
懷「憂患意識」。(見《論語今譯》頁 236)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5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5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
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第十二)
(1) 語文:
 「克己復禮為仁」和「為仁由己」句,前一句的「為」字是「是」的
意思,後一句的「為」字是「做、實行」的意思。
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句,在語文上,有三點 要注
意:
i 「回雖不敏」是一種謙虛的表達方式。
ii 「請」字,與白話文用法不同。文言文的「請」字,是「請你允
許我……」的意思。
iii 「斯」字,是代詞,「這」的意思。
(2) 義理:
 「克己復禮」為甚麼是「仁」?從下文可見, 克己是指抑制自己的
「視聽言動」,即一般的行為舉止。一般行為舉止,如任由感情以至
情緒支配,必易逸於常軌,因此必有某種合理的規範去約束。《正
義》便用「約」字去釋「克」字。「禮」字,可指某種合理的行為規
範。狹義一點來說,便是種種禮的「儀文」。「仁」不是自然的人
欲,也不是克制或消滅這種「人欲」的天理,而是約束自己(克
己),使一切視聽言動都符合禮制(復禮),從而產生融合情理於一
體的感情境界(仁)。
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句,《正義》加了「人君」一詞去解
釋。「言人君若能一日行克己復禮,則天下皆歸此仁德之君也。一日
猶見歸,況終身行仁乎!」朱子釋「歸」為「與」。「與」是「讚
許」的意思,意思便是「行仁」的果效甚速。朱子《四書集注》:
「歸,猶與也,又言一日克己復禮,則天下之人皆與其仁,極言其效
之速。」「行仁」能成效速,見「《論語》中的『仁』」第 6 點。
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說明「行仁」的功夫,要自己躬行實
踐,而不是由外力所勉強。「為仁由己」,亦因為「仁」根於自己本
有之感情,見「《論語》中的『仁』」第 4 點。
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四勿」,可視為
修養私德的行為規範,可視為羣體規範的社會性道德,亦可擴大而視
之為現在常掛在口邊的「普世價值」,但不必視為對個人行為的束
縛,因為不管是內在人性的陶冶(仁),還是外在行為的規範秩序
(禮),一定的自我約束(克己)總是必要的條件。(附:現在很多
精品店都有三隻猴子的擺設,當中的一隻掩眼,一隻掩耳,一隻掩
口,這就是源於「四勿」的設計。)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6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6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子
路》第十三)
(1) 語文:「雖之夷狄」句中的「之」字,作動詞用,是「去」的意思。
(2) 義理:
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孔子回答學生問仁,往往就生活中可
以實踐的事項,加以提點,如本章的「居處」、「執事」、「與人」
幾方面,便屬這類。孔子所提點的,都是「仁之方」,所以說「能近
取譬,可謂仁之方也矣。」
 「恭」、「敬」、「忠」三種德行,都屬於「仁」的表現,《正義》
直接指此為「仁者」的表現,說「凡人居處多放恣,執事則懈惰,與
人交則不盡忠。唯仁者居處恭謹,執事敬慎,忠以與人也」。孔子以
此回答樊遲問仁,亦正如某次回答樊遲問仁,說「仁者愛人」。
「恭」、「敬」、「忠」、「愛」諸種德目,都屬於仁。
 「恭」近於成己,「敬」與「忠」近於成物。詳見 「《論語》中的
『仁』」第 6 點。

7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衞靈公》第十五)
義理:
(1) 「志士仁人」的「志」字,鄭玄注:「志,猶知也。」,漢石經亦書「智
士」,即有智慧之人,這可備一說。若從這解,可見犧牲生命,並非盲目
情緒,而是自覺行為。
(2) 「仁者,人也」,把這語推展一下,意思便是「所謂仁者,是真正算得人
的人」。這話的意思是指,純生理上的人,並不真正算是人﹔應當在生理
之上,追求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據。(見「《論語》中的『仁』」第 1
點)「生」是「生理上的人」,「殺生」便是超越了「生理上的人」。人
之所以為人,人之存在價值,乃由「踐仁」而見。實踐仁的處境有種種不
同,如表現為愛人,為好學,為恭敬,為守禮,但有時處境頗為嚴峻,如
康有為注此章說:「仁者,近之為父母之難,遠之為君國之急,大之為種
族教宗文明之所繫,小之為職守節義之所關。見危授命則仁成,隱忍偷生
則仁喪」,那時便面臨「求生」與「殺身」的抉擇。
(3) 這個抉擇是個體憑自由意志的抉擇。這回到《論語》所說的「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這個抉擇的落實,便是「我欲仁,斯仁至矣。」
(4) 面對這種關頭,志士仁人的選擇,便不會「求生以害仁」,而是「殺身以
成仁」。中國歷史上作這種抉擇的人不知凡幾。文天祥就義前的絕筆中寫
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
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5) 為甚麼「行仁」會上升至捨棄生命呢?據上文引徐復觀先生的話,仁有成
己和成物兩方面。(見《論語中》的「仁」第 6 點)成己就是對自己人格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7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的建立及知識的追求,發出無限的要求;成物就是對他人毫無條件地感到
應盡的無限責任。既有對自己人格的無限要求,又有對他人應盡的無限責
任,去到極致,便只有付出自然的生命了。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
己」亦是這種情操。
(6) 雖然現在語文教學流行一些正反辯論的議題,但如果擬出一個類似「殺身
成仁是愚蠢的行為」的題目,將是對古往今來志士仁人的不敬。

論君子
1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遇則勿憚改。」
(《學而》第一)
義理:
(1) 何謂重?《論語正義》:「取四重,去四輕。曰:何謂四重?曰:重言、重
行、重貌、重好。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
(好,嗜好。嗜好高雅者,如琴棋書畫等,則有可觀。)。是言君子貴
『重』也。」
(2) 為甚麼「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因為此「學」指實踐,如果不嚴肅認
真,那麼他的行為、實踐便不會真正牢固,便不能「一步一個腳印地」扎實
前進,而別人也不會信任、尊敬他。所以這裏的「威」不作外表容顏的莊重
威嚴解。(否則便是「假道學」)《論語集釋》陸隴其《松陽講義》:「學
必深沉而後能固,不重則浮。學必鎮靜而後能固,不重則躁。」可見「重」
有「深沉、鎮靜」的意思;而「不重」就是「浮躁」。
(3) 「主忠信」句,朱熹注:「人不忠信,則是皆無實。為惡則易,為善則難,
故學者必以是為主矣。」《論語集釋》陳天祥《四書辨疑》引東坡云:「世
之陋者樂以不己若者為友,則自足而日損,故以此戒之。如必勝己而後友,
則勝己者亦不與吾友矣。」後句明顯指出「無友不如己者」,邏輯上人人皆
不可能有朋友。
(4) 「主忠信」,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是說做人應該以忠誠和信用為本。傳
統中國,長時間以來,「忠」的對象是皇帝,「信」的一個樣板是那個與人
約會,洪水來了他還不走,直至被淹死的尾生。今天我們知道,它絕不是孔
子的原意。孔子在好幾個諸侯國裏做過官,別人不重用他,他立馬就走。他
在蒲地被迫發了一個誓,他也不遵守,說「要之盟,神不聽。」可見他所說
的「忠信」,不是愚忠,亦不是無論合理不合理都要遵守的「君無戲言」。
孔子所宣導的「忠信」只是一種原則,至於它在現實中的具體表現,孔子是
不強求一致的。
(5) 在《論語‧微子》第十八中,孔子提到古代三個仁人:微子離開了商紂王,箕
子做了奴隸,比干強行諫言而死,他們都是「仁」的代表。後人眼中的
「忠」,都限於「比干諫而死」這一類。結果出現了一批一批的愚忠,與孔
子的想法是有差距的。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8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6) 無論如何,「忠信」之德,亦已深植中國人心中。其中最出名的是關羽。關
羽當年降漢不降曹,這是忠,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與劉備相聚,不負前
言,這是信。「忠信」兼備,結果幾千年來,民間祭祀關羽之風不絕。老百
姓敬崇關羽,其實就是敬崇「忠信」之德。
(7) 在今天,忠已多不解為忠君了,生活中顯現出來的愛國是忠,工作中盡力於
職守也是忠;信也不僅指言出必踐,認真履行書面合約也是信,當然這要是
個在公平公正前提下合情合法的有效合約。

2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為政》第二)
見下面第 7 段。

3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第四)
(1) 語文:解釋「喻」字的詞義。「喻」,知曉,懂得的意思。
(2) 義理:
 朱熹《四書集注》:「喻,猶曉也。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
之所欲。」程子曰:「君子之於義,猶小人之於利也。唯其深喻,是
以篤好。」理學家把「義」說成「天理」,「利」說成「人欲」,經
常教人存天理,去人欲,把「義」與「利」對立起來。「君子」與
「小人」亦是對立的道德觀念。用此解,此章就可簡單地說:「君子
只曉得道義,小人只曉得利益。」
 程子說:「唯其深喻,是以篤好」,那麼,這章的意思就變成了「君
子好義,小人好利。」
 陸象山釋此章說:「人之所喻,由於所習,所習由於所志。」加了
「習」(習慣於)和「志」(一心嚮往於)兩個意思,因此此章的意
思變成了「君子因為一心嚮往於義,所行所學皆習慣於義,因此君子
深曉於義。小人一心只想求利,因此所言所習都與利有關,因此深曉
於利。」
 但「君子」、「小人」二詞,並不一定含有道德判斷的意味,而可以
指在位的人和受統治的老百姓。楊伯峻在《論語譯注》中說:「這裏
的『君子』、『小人』是指在位者,還是指有德者,還是兩者兼指,
孔子原意已經不得而知了。」焦循的《集釋‧雕菰樓文集》說:「『無
恆産而有恆心者,惟士爲能』,君子喻於義也。『若民則無恆産,因
無恆心』,小人喻於利也。惟小人喻於利,則治小人者必因民之所利
而利之,……此教必本於富,驅而之善,必使仰足事父母,俯足畜妻
子。儒者知義利之辨,而舍利不言,可以守己,而不可以治天下小
人,小人利而後可義,君子以利天下爲義。孔子此言,正欲君子之治
小人者,知小人喻以利。」焦循這個「先富之,後教之」的說法是符
合孔子的思想的。《論語‧子路》第十三中有一段記事:「子適衞,冉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9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到
衞國,冉有趕車。孔子說:「人口真多呀。」冉有問:「人口夠多
了,下步該怎麼辦?」孔子說:「使他們富裕起來。」冉有說:「已
經富裕了,又怎麼辦?」孔子說:「教育他們。」)君子對待老百
姓,首先要使他們物質生活充裕,然後才教育他們。取此說,「義」
與「利」並不是對立的。

4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第七)
義理:這是因行為修養而導致的心理狀態。這裏的「君子」和「小人」,當有道德
的意義。君子的心境與小人迥異,由於行為差異:君子行為光明正大,自省無愧,
所以心安理得;小人行為邪曲,心術不正而難免內疚。(見邢昺《論語疏》)行為
差異,緣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有別:君子言行依循天理,無入而不自得,即使身處
困窮,也能不改其樂;小人常役於物欲,心不由主,患得患失,終日惶惶不安。所
以朱熹《論語集注》引程子云:「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於物,故多憂
戚。」

5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第十二)
(1) 語文:
 斯,代詞,這。
 已乎,同矣乎,語氣詞連用,相當於「了嗎」。
 夫,發語詞(提挈性無義助詞),用於複合句最後一個分句之首,表
示對上文的結語或推論。
 「夫何憂何懼?」是反問句,是「內省不疚」的結語。
(2) 義理:
 此章有一故事背境。司馬牛是宋國當司馬的桓魋(即向魋)的弟弟。
孔子在宋國時,宋景公非常禮遇孔子,但因為孔子批評當時擔任司馬
的桓魋私營,是侈靡且違禮的事,招致桓魋派人追殺。桓魋又謀反失
敗。司馬牛是孔子的學生,跟隨孔子,但因自己有這樣一個哥哥,心
中常有憂懼。當他問孔子關於君子時,孔子便用「不憂不懼」來開解
他。朱熹《四書集注》中說:「向魋作亂,牛常憂懼,故夫子告之以
此。」(楊伯峻《論語譯注》則以為孔子學生的司馬牛和宋國桓魋弟
弟的司馬牛是兩個不同的人。)
 撇開司馬牛的具體情境來說,此章亦有義理可尋。(東漢)包咸注:
「疚,病也。自省無罪,當然無需憂懼。」李澤厚《論語今讀》「如
果問心無愧,沒有內疚,則證明如此一生和當下存在,都屬於自己。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10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不欠「天理」(道德),不欠別人,在情感上超然自立,深感自己的
生命富有,而『不憂不懼』。」(見《論語今讀》頁 281)

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第十二)
義理:
(1) 「君子」為甚麼會成人之美?「君子」和「仁者」同質而異辭,君子具備
「仁者」的品質。仁者主要表現,有「成己」「成物」兩方面,「成人之
美」就是「成物」的一面。
(2) 「成人之美」與「不成人之惡」,涉及「美」及「惡」的判斷。《論仁‧里
仁》說:「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對人的善惡,有一個循
理的標準,同樣,「君子」對事的「美」、「惡」,亦有判別的標準與能
力,因此能夠「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3) 「成人之美」還關係到為人的襟懷。有知人善任、舉賢與能的襟懷,才會
有「成人之美」的做法,相反,嫉賢妒能的「小人」,因要邀功討賞,阿
諛奉承,或惡得罪人,「成人之惡」的機會倒是太多了。怎會「成人之
美」呢?《禮記 ‧大學》說:「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鄭玄
注,當作慢);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正是「小人不成
人之美,反成人之惡」的寫照。
(4) 「成人之美」是一種修養的境界,也是一種高尚的品德,能做到這一點的
人,需要有寬廣的胸懷和與人為善的心態,值得稱為「君子」。
7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第十四)
(1) 語文:
 朱子解釋此句時說:「恥者不敢盡之意,過者欲有餘之辭。」是視
「恥其言」和「過其行」為一對平行的子句,用「而」字來聯結起
來,而「過」字是「過錯、過失」的意思,全句大意是「言不敢盡,
言盡則恥;行欲有餘,不足則過」(話不要說盡,說盡會帶來恥辱,
事情要做到加零一,做得不夠便是過失。)這個解釋異常牽強。
 俞樾《古書疑義舉例》說:「 《論語 ‧ 憲問篇》『君子恥其言而過其
行。』《正義》曰:『此章勉人使言行相副也。君子言行相顧,若言
過其行,謂有言而行不副,君子所恥也。』按:恥其言而過其行,亦
語平而意側。皇侃《義疏》本作『君子恥其言之過其行也』語意更
明。朱注曰:『恥者,不敢盡之意;過者,欲有餘之辭』誤以兩句為
平列,失之。」照俞樾引皇侃《義疏》的意思,這「而」字應是
「之」字。「君子恥其言之過其行」,文義顯豁,亦準確地表達了孔
子的意思。
 「君子恥其言之過其行」的「之」字用法,正如下一章「不病人之不
己知也」的「之」字用法,都是結構助詞,把完整句子變成分句,這
是文言虛詞「之」字所構成的常用句式,詳見本書單元二語文運用。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11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2) 義理:這章是說語言與行為的關係。在《論語》全書,處處貫串着實踐、
行為優於言語的觀點,以其塑造言行一致的人生。下面幾章《論語》,所
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
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憲問》第十四)(怍,慚
也。首句即大言不慚之意)
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第四)
 「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學而》第一)(《論君子》第 2 則)
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第四)
現今社會,誇誇其談的人,不知凡幾;誇大其辭的廣告,鋪天蓋地;政客
拉票,不吝於承諾,討論「言」、「行」的關係,有其現實意義。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12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8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衞靈
公》第十五)
(1) 語文:此數句均是賓語提前句式。
 「義以為質」,是「以義為質」的倒裝,下同。朱熹釋之為「義者制
事之本,故以(之)為質幹。」楊伯峻譯之為「以合宜為原則」,都
確定這是賓語提前句式。
 孫,同遜,通假字。出,謂出言。鄭玄《注》云:「孫以出之謂言
語。」
(2) 義理:
 朱熹《四書集注》:「義者制事之本,故以為質幹。而行之必有節
文,出之必以退遜,成之必在誠實。」尋繹原文及朱子之注,可見
「義」、「禮」、「遜」、「信」,並非並列。凡行一事,四者之
中,「義」為根本,其餘三者,則是能把事體現出來的各種行為,屬
社會性之公德。
 為甚麼要「義以為質」?孔子能達到「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憑
藉的是甚麼?如果心中沒有道義,隨心所欲豈不就是放縱、非禮? 如
果心中不存道義,那麼做事的基點就容易變成名、利、情等,以利而
言,那就容易見利忘義,其餘可推而見之。

9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衞靈公》第十五)
(1) 語文:
 此章兩個「病」字,詞類活用,都作動詞用,意動用法。(以……為
病)
 「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的「之」字,結構助詞。
(2) 義理:
 上章講的是言行相符的問題,這章講的是名實相符的問題。
 在孔子的時代,士都要得人君的相知才有機會施展抱負,歷來的知識
分子就有這個求名的煩惱。但孔子更重視的是個人的真實修為,否
則,即使為人所知,那不是迫着要濫竽充數、或尸位素餐嗎?
 對這問題,孔子在《論語》中再三展示的重點都在於自己是否真正具
有才德、才能上,所以他說「病無能焉」、「患所以立」(《里仁》
第四)、「患其不能也」(《憲問》第十四)。
 俗諺說:「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揚」,這是傳統價值觀,但現今社
會,當人人都講求知名度的時代,「有麝」要宣傳,「無麝」也要當
「有麝」來宣傳,孔子的話無疑也是一帖清涼劑。

10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衞靈公》第十五)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13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1) 語文:諸,「之於」的合音字。「之」字,代詞。(代「德行」、「修
養」、「事業」、「責任」等等均可。)
(2) 義理:
 「嚴以責己,寬以待人。」這是生活格言,亦是德行修養。
 《論語》此章之上二章為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見上文第 9 節)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衞靈公》第十五)
朱熹《四書集注》引楊氏曰:「君子雖不病人之不己知,然亦疾沒世
而名不稱也。雖疾沒世而名不稱,然所以求者,亦反諸己而已。小人
求諸人,故違道干譽,無所不至。三者文不相蒙,而義實相足,亦記
言之意。」觀此條,則所求實有所指,「名」也,事業之成就也。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14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文言選讀‧論仁、論君子‧分析與探究

1 試根據課文《論仁》第 1 則,回答以下問題。
(1) 為甚麼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2 分)
答:因為不仁者沒有自我約束的能力,(1 分)久處窮困,就會為非作歹;長處安
樂,就會驕奢淫逸。(1 分)
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 (2) 試從日常生活中舉例說明「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的情況。(4
分)
 不可以久處約:有些人遇到困境,開始的時候會循正途設想解決方法,可是日子
久了,經不起考驗和引誘,便會投機取巧,甚至為非作歹。(2 分)
 不可以長處樂:有些人有了錢,過上安樂的日子,開始時可能尚能克制自己,可
是日子久了,會養成驕奢的習氣。(2 分)
整合、引申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3) 《論仁》第 1 則說「仁者安仁」,為甚麼仁者能夠安於仁?(3 分)


答:因為仁是合情合理的行為,(1 分)對仁者來說,無論是「處約」還是「處樂」
都應該行仁,(1 分)他們實行仁德便感到安心,所以能「安於仁」。(1 分)
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2 《論仁》第 2 則說「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原因是:(2 分)
A 仁者具有豐富的知識素養,以及莊嚴的風度。
B 仁者有辨別是非的正確標準。
C 仁者能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一切行為符合禮制。 A B C D
D 仁者能堅守正義,自覺自省,有過則改。 ○ ● ○ ○
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3 《論仁》第 4 則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知者」、「仁者」、「勇
者」分別能夠達到甚麼境界,這需要具備甚麼條件?試填寫下表。(3 分,3 分)

境界 條件
知者  不疑惑  能辨是非/有公正的好惡標準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15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仁者  不憂慮  恬淡寡欲/心安理得
勇者  不恐懼  理直氣壯/仗義而為
整合、引申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4 試根據《論仁》第 5、6 則,回答問題。


(1) 「克己復禮為仁」一句,可用來說明仁和禮的關係。 仁(1 分)是人格修養的
最高標準, 禮(1 分)是人的言語行為的規範,人要是 克制一己的欲望,
使言行合乎禮(1 分),就能達致人格修養的最高標準。
解釋、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2) 顏淵說:「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斯語」指甚麼?試從日常生活中舉例說
明。(2 分,4 分)
「斯語」指:孔子提示的行仁的條目(1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
言,非禮勿動。」(1分)
 舉例說明:非禮勿視:不要瀏覽暴力或色情網站;(1分)非禮勿聽:不要偷
聽別人的隱私;(1分)非禮勿言:不要中傷別人;(1分)非禮勿動:不要
動武。(1分)
解釋、引申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3) 《論仁》第 6 則中,樊遲向孔子問仁,孔子怎樣回答他?試用自己的文字作答。


(2 分)
答:孔子說仁者平日容貌態度端正莊嚴,做事謹慎認真,與人交往忠實誠懇;(1
分)就算到了文化落後,沒有禮義的地方,也不可放棄這些原則。(1分)
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 (4) 承上題,顏淵和樊遲分別向孔子問仁,為甚麼孔子給兩人不同的答案?(4 分)
答:孔子因材施教,(1分)視乎各人的性格和修養而給予指導。(1分)顏淵悟性
較強,孔子便向他說明仁的根本意義;(1分)樊遲悟性不及顏淵,孔子便向他
說明具體的行為規範。(1分)
整合、引申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參考 2010 年樣本試卷閱讀第四篇)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16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5 以下是對《論仁》第3則和7則的分析,試把它完成。(12分)
 《論仁》第 3 則中,孔子說君子在得到富貴,或擺脫貧賤的時候,所考慮的
是: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
判斷
是否用正當的方法去得到或擺脫它們。(2 ● ○ ○
分)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一句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技巧,作用是: 肯定君子行事必
定以「仁」為則(1 分),維護作為君子名聲(1 分)。君子在任何情況都會堅守仁
德,包括: 一頓飯那麼短的時間(1 分)、倉卒匆忙的時候(1 分)、窮困遇到挫折
的時候(1 分)。

《論仁》第 7 則中,進一步說明,志士仁人在面對生死抉擇時,不會 為了保存


生命而損害仁德(1 分),而會 為實行仁德而捨棄生命(1 分)。對於志士仁人這種
做法,我的感想是: 在動物世界裏,生物都設法求生。(1 分)但在人類世界,有人
為了崇高的價值而甘願捨棄生命,反映出高尚的品德情操。(1 分)例如香港爆發沙士
期間,有醫護人員為治療病人而染病死亡(1 分)。
(學生自由發揮,言之成理皆可)
整合、引申、評價
考核重點:綜合、比較、分析內容重點。

6 試根據《論仁》各則,歸納「仁者」在品德修養和待人接物方面的表現。(8 分)
(1) 品德修養: 仁者實行仁德便安心。(1分) 仁者對富貴貧賤的取捨以道,時
刻堅持仁德。(1分) 仁者恬淡寡欲,不會憂慮。(1分) 仁者會抑制自己
的欲望,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1分) 仁者堅持仁德,甘願為實行仁德而獻
出生命。(1分)
(2) 待人接物: 仁者對人的喜惡有正確的標準。(1分) 仁者做事嚴肅認真。
(1分) 仁者與人交往忠誠信實。(1分)
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7 以下引文補充說明了《論君子》第 1 則的內容,試閱讀引文,然後回答問題。(4
分)

學必深沉而後能固,不重則浮。學必鎮靜而後能固,不重則躁。
—— 陸隴其《松陽講義》(節錄)
《論君子》第 1 則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根據上面的引文,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17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重」字可解釋為 深沉和鎮靜(1 分),這是使學問 穩固(1 分)的必要條


件,否則便會 浮躁(1 分)。從行為舉止的表現上說,這便是沒有了 威儀 / 莊
重的儀容舉止(1 分)。
解釋、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8 君子在原則、心境、言行、交友方面有甚麼特點?試從《論君子》第
1、2、5、7、8 則,摘錄相關原文句子,並略加說明。(14 分)
原文 說明
原則  「 主忠信」(第 1 則)。(1  君子行事以忠誠和信實為原
分)「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 則。(1 分)君子做事以合義
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為原則,表現得守禮、謙遜、
(第 8 則)(1 分) 誠實。(1 分)

心境  「 君子不憂不懼」(第 5  君子無愧於心,所以不憂不
則)。(1 分) 懼。(1 分)

言行  「 過則勿憚改」(第 1 則)。  君子有過錯也不怕改正。(1


(1 分)「先行其言,而後從 分)君子先實行了想說的話,
之」(第 2 則)。(1 分) 然後才說出來。(1 分)君子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1
(第 7 則)(1 分) 分)

交友  「無友不如己者」(第 1  君子不結交品德比不上自己的
則)。(1 分) 人/君子不結交志向與自己不
同的人。(1 分)
複述、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9 試根據《論君子》各則,回答問題。
(1) 「君子」和「小人」在下列三方面有甚麼不同?試摘錄原文句子,並略加說明。
(6 分)
君子 小人
對於義利 「 喻於義」(第 3 則),只曉得  「喻於利」(第 3 則),
道義。(1 分) 只 曉得利益。(1 分)
處事心態  「成人之美,不成之惡」(第6  不成全別人做好事,幫助
則),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幫 別人做壞事。(1分)
助別人做壞事。(1分)
對己對人  「求諸己」(第10則),要求  「求諸人」(第10則),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18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自己。(1分) 要求別人。(1分)
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2) 根據《論君子》第4則,君子與小人的心理狀態分別是怎樣的?試從他們的行事作風
分析原因。(4分)
答:君子心境舒坦,(1 分)因為他們行事合乎義,無愧於心,所以心安理得。(1
分)小人經常憂愁,(1 分)因為他們欲望多,為追求物欲而患得患失,所以惶
惶不安。(1 分)
解釋、引申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進階思考
* 10「君子」和「仁者」有甚麼關係?為甚麼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試根據以下引
文加以析述。(2分,3分)
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仁》第2則)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仁》第3則)
  (1) 關係:君子就是仁者。(1分)「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實行仁德,才得到君子
的名聲。(1分)
(2) 原因:仁者行事以仁為標準,因此能夠公正地「好人」 、
「惡人」。(1分)君子是仁者,
會以仁為標準,公正地判別事情的好與壞,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幫助別人做壞事。
(2分)
整合
考核重點:融會貫通各章內容。

(參考2012年練習卷閱讀題12)
* 11 孔子說:「君子病無能焉。」(《論君子》第9則)可見君子是有所憂慮的,然而他又說
「君子不憂不懼。」(《論君子》第5則)孔子的話是否互相矛盾?(4分)
答:不是。(1 分)「君子病無能焉」指君子內心憂慮自己沒有才能、才德,在道德
上有不足。(1 分)正因為君子如發現自己有所不足,就會設法改善,自我反省
的時候自然問心無愧,所以「不憂不懼」,可見這兩句話並沒有矛盾。(2 分)
評價
考核重點:評價觀點。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19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文言選讀‧論仁、論孝、論君子‧分析與探究

1 以下是對《論仁》(第 1 則)內容的分析,試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文字。(5 分)
仁者能夠安於 仁德(1 分),因為仁是合情合理的行為,對於仁者來說,無論是
處於任何環境,都應該 行仁(1 分)。
不仁者因為沒有 自我克制(1 分)的能力,久處 窮困(1 分)的環境就會為
非作歹;長處 安樂(1 分)的環境就會驕奢淫逸。
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參考 2014 年「試題舉隅」題 2)

2 試根據《論仁》(第 2 則),回答以下問題。
(1) 仁者對富貴和貧賤抱甚麼態度?(2 分)
 對富貴:不是用正當方法得來的富貴,仁者不肯接受它。(1分)
 對貧賤:不是用正當方法擺脫貧賤,仁者不會逃避它。(1分)
(2) 仁者怎樣堅持仁德?(2 分)
仁者在吃一頓飯那麼短暫的時間、倉卒匆忙或遇到挫折的時候,做事都以仁德為
依歸。(2分)
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3 試根據《論仁》(第 3 則),回答以下問題。
(1) 為甚麼「克己復禮」就算是仁德?(3 分)
因為如果人能克制私欲,約束言語和行為,使一切回到合禮合理的正途,(2分)
本性便不會被蒙蔽,仁德便會顯現出來。(1分)
整合、引申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2) 試說明怎樣才能做到「克己復禮」。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子,並略加說明。(2
分)
 句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1分)
 說明:要克制私欲,約束自己的言語和行為,使一切回復到合乎禮;(1分)
不看、不聽、不說、不做不合禮的事。(1分)
複述、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4 試根據《論仁》(第 1、4 則),回答以下問題。


(1) 在第 1 則,仁者和知者對「仁」的態度有甚麼不同?試分別說明。(2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20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 仁者:仁者安於仁德,只要實踐了仁德就安心。(1分)
 知者:知者利用仁德,知道實行仁德可以利人利己,於是勉力實行仁德。(1
分)
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參考 2013 年閱讀題 2)
(2) 第 4 則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試分別說明「求生以害
仁」和「殺身以成仁」的意思。(2 分)
 求生以害仁:因為貪生而損害仁義。(1分)
 殺身以成仁:寧願犧牲生命,也要實踐仁義。(1分)
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3) 承上兩題 4(1)(2),試舉出在現代社會中實踐仁者、知者和殺身成仁的行仁態度的
例子。(2 分,2 分,2 分)
 仁者:不求回報,純粹為了助人而做義工、捐款予慈善團體的一般市民。(2
分)
 知者:商業機構的管理層為了建立公司的良好形象,因而做善事、支持公平貿
易,或採用可持續發展的營商手法。(2分)
 殺身成仁:為了搶救火災而犧牲的消防員 / 為了照顧傳染病患者而染病喪生的
醫護人員 / 為國捐軀的軍人。(2分)(答案僅供參考)
引申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5 試根據《論仁》中下列引文,歸納仁者的品德修養,完成下表。(4 分)
《論仁》 仁者的品德修養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 仁者不會因為久處窮困或長處安樂的環境
不可以長處樂。(第1則) 而做出不合禮的事情。(1 分)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  仁者取捨和行事都用正當的方法。(1
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第 2 分)
則)
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第 2  仁者任何時刻都不會忘記行仁。(1 分)
則)
克己復禮為仁。(第 3 則)  仁者能克制私欲,使言行合乎「禮」。
(1分)
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21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參考 2014 年閱讀題 17)


6 在《論孝》(第 6 則),孔子提到犬馬,說明甚麼道理?(2 分)
A 子女必須用恭敬的態度奉養父母。
B 犬馬都能服侍主人,何況為人子女者。
C 子女不奉養父母,便與禽獸無異。 A B C D
D 子女飼養犬馬,不奉養父母,是為不孝。 ● ○ ○ ○
引申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7 以下是對《論孝》(第 7 則)內容的分析,試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文字。(2 分)
  《論孝》(第7則)說,父母有過失,為人子女的應該: 委婉地規勸父母(1
分)。見到父母沒有聽從自己的規諫,為人子女的應該: 仍然要恭敬父母,不違反
他們的意思做事(1分)。
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8 試根據《論孝》(第 8 則),回答以下問題。
(1) 為甚麼子女會因父母的年歲而「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母一天天老去,子女一方面因父母長壽而喜樂,(1 分)另一方面因父母年紀
愈大,身體愈衰,奉養之日愈少,所以感到恐懼。(1 分)
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2) 承上題,這句話提示子女應該:
要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時光,(1 分)把握機會孝順父母。(1 分)
引申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9 試根據《論孝》四則,歸納子女應怎樣善事父母。(4 分)
 子女侍奉父母,無論他們生前和死後,都要合乎禮節。(1 分)
 子女要用尊敬的態度來奉養父母。(1 分)
 子女要用委婉的態度來規勸父母。(1 分)
 子女要時刻記住父母的年歲,表現對父母的關愛。(1 分)
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10 試根據以下《論君子》的引文,在方格內填上適當的文字。(6 分)
甲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第 11 則)
乙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第 15 則)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22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1) 在第 11 則,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因為他們 問 心 無 愧 (以四字成語作


答)。(2 分)
(2) 在第 15 則,孔子說君子只擔心自己 力 有 未 逮 (以四字成語作答),不擔心
懷 才 不 遇 (以四字成語作答)。(2 分)

11 君子在儀容為學、言語行為、行事原則和結交朋友四方面有甚麼特點?試把代表以
下《論君子》各則引文的英文字母填入空格內,並加以說明。(10 分)
A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第 9 則)
B 主忠信。(第 9 則)
C 無友不如己者。(第 9 則)
D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第 13 則)
E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第 14 則)
君子的特點 引文 說明
儀容為學 A 君子的容貌莊重而威嚴,所學的也能固守勿失。
(1 (1分)
分)
言語行為 D 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1分)
(1
分)
行事原則 B 君子行事以忠誠和信實為主。(1分)
(1
分)
E 君子做事以合義為原則,表現得守禮、謙遜、誠
(1 實。(1分)
分)
結交朋友 C 君子不結交品德比不上自己的人。(1分)
(1
分)
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12 以下幾則《論君子》的引文,從哪些角度比較君子與小人的分別?君子與小人又有
甚麼分別?試完成下表。(8 分)
引文 角度 君子 小人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 心境  舒坦 / 心安理  憂愁 / 惶惶不
戚戚。(第 10 則) 得。(1分) 安。(1分)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  處 事 態 度  成 全 別 人 做 好  不成全別人做好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23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人之惡。小人反是。 (1分) 事,不幫助別人做 事,幫助別人做壞


(第 12 則) 壞事。(1分) 事。(1分)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  對 己 對 人  要求自己。  要求別人。
諸人。(第 16 則) 的要求 (1分) (1分)
(1分)
整合、引申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進階思考
13 試根據課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論仁》(第 3 則)提到「克己復禮」;《論孝》(第 5 則)提到「無違」
。試分別指出
這兩句話的具體內容,填在下表中。(3 分)
克己復禮 無違
具體內容  不合禮的事便不  父母健在時,依規定的禮節侍
看,不聽,不說, 奉他們;(1分)父母去世後,
不做。(1分) 依規定的禮節安葬、祭祀他們。
(1分)
整合
考核重點:融會貫通各則內容。
(2) 承上題,《論仁》(第 3 則)的「禮」偏重於 ;《論孝》(第 5
則)的「禮」偏重於 。(2 分)
A 禮的精神;禮的精神。
B 禮的形式;禮的形式。
C 禮的精神;禮的形式。 A B C D
D 禮的形式;禮的精神。 ○ ○ ● ○
引申
考核重點:融會貫通各則內容。

*14 「仁」和「禮」有甚麼關係?試根據《論仁》(第3則)加以分析。(3分)
「仁」是人格修養的最高標準,是一切善德的總和。( 1分)「禮」是人類的行為
規範。(1分)人要是能克制一己的欲望,使言行合乎禮,就能達致人格修養的最
高標準。(1分)
整合、引申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15 試根據以下《論仁》的引文,說明「君子」和「仁」的關係。(3分)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第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24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2則)
君子有仁德。(1分)所謂「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要實行仁德,才稱得上
是君子。(1分)君子時時刻刻都不違背仁德,在倉卒匆忙或困乏、受挫折時,也
必定堅持仁德。(1分)
整合、引申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25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論仁 仁者 不仁者 原文
1 仁者能安於任何環境而 不僅者不能忍受窮困,也 不仁者,不可以久
不違背仁德。 因驕奢而不能長久處於安 處約,不可以長處
好的環境中。 樂。仁者安仁,知
者利仁。
2 仁者能堅守仁道,不要 不仁者為要獲得富貴,或 富與貴,是人之所
以不正當手段求取富 者擺脫窮困而不擇手段。 欲也;不以其道得
貴;要以正當手段去擺 之,不處也。貧與
脫窮困。 賤,是人之所惡
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
3 仁者寧願犧牲性命,也 不仁者為求生而不顧仁 志士仁人,無求生
不會為求生而違背仁 德。 以害仁,有殺身以
德。 成仁。

論孝 行孝具體方法 原文
1 不違背對父母應有的禮節,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
不論生前死後,均以禮相 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
待。 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
之以禮。」
2 奉養父母須有敬意,不能單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
從物質滿足父母。 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 何以別
乎!」
3 盡可能不違背父母意願,但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 又敬不
父母有過錯,也需看準時機 違,勞而不怨。」
委婉勸諫,否則便是愚孝。
4 時刻惦念父母,關心一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
為他們健在而歡欣,為他們 喜,一則以懼。」
衰老而憂傷。

論君子 作風 原文
肖像 莊重威嚴 君子不重,則不威
語言 說話謙遜 孫(遜)以出之
行動  注重忠誠信義,態度  主忠信
誠懇有禮  義以為質,禮以行之
 樂於助人完成好事,  信以成之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26
文言二 古道照顏色 文言鑒賞

不慫恿別人做壞事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
人之惡。

心理 問心無愧,不憂愁不畏懼  內省不疚
 不憂不懼
對友 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以 無友不如己者
提升個人德行。
對己  討厭自己言過其實, 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重實踐,不作空談 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
 擔心自己才學不足, 人之不己知也
不擔心別人不賞識自  君子求諸己
己  過則勿憚改。
 對己要求嚴格
 勇於改過

君子 原文 小人 原文
心理 胸襟闊,目光 坦蕩蕩 胸襟窄,目光 長戚戚
遠 求諸己 短 求諸人
自發向上 苛求別人

行為 樂於助人完成 成人之美,不 不會助人完成 小人反是


好事,不慫恿 成人之惡。 好事,慫恿別 成人之惡,不
別人做壞事 人做壞事 成人之美。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2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