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ck Paper 5 02 Assessment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3

評卷參考

本評卷參考只就各題提供一套建議的評卷要求,供閱卷員參考。不應將此視為標準答案。只
要言之成理,其他答案亦可給分。

卷二

1. (a)
作答指引
a. 相關概念及詞彙:公平性、自由市場、生活素質、經濟效益、可持續發展、環境保
育、責任消費、社會責任、消費期望、道德消費
b. 審題:題目要求指出不同持份者之間就公平貿易所產生的價值衝突。
c. 思考問題:
 公平貿易主要涉及哪些持份者?
 各持份者對公平貿易的運作方式及銷售價格有何看法?這反映了甚麼價值
觀?
 這會使他們之間產生甚麼價值衝突?
b. 答題大綱:
說明
引言 簡述持份者:公平貿易涉及公平貿易組織、傳統入口商、發展中國家生產
者、售賣公平貿易商品零售商和消費者等不同持份者。
價值 公平貿易組織和傳統入口商在追求「利潤公平分配」和「利潤市場調節」
衝突一 之間出現價值衝突:公平貿易組織認為公平貿易可確保小規模生產者獲
得合理回報,公平分配貿易利潤;傳統入口商則認為公平貿易設定的
「最低收購價」,違反了自由市場原則。
價值 發展中國家生產者與傳統入口商在「改善生活至上」和「追求利潤最大
衝突二 化」之間出現價值衝突:發展中國家農民認為公平貿易要求商人設立社
區發展金,有助改善他們的生活素質;傳統入口商則認為有關要求不符
合其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
價值 公平貿易組織與部分發展中國家生產者在「可持續發展」和「關注生產利
衝突三 潤」之間出現價值衝突:公平貿易組織認為應藉公平貿易機制,規範參
與者使用環保耕種方式,以推動當地的可持續發展;部分發展中國家生
產者則認為公平貿易提倡的環保耕種會損害其利潤。
價值 售賣公平貿易商品零售商與消費者在重視「責任消費」和「消費價格」之
衝突四 間出現價值衝突:參加公平貿易的零售商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部分消
費者則認為公平貿易不符合其消費期望,認為消費價格比消費行為對社
會的影響更為重要。
總結 重申各持份者的價值衝突,並稍作總結。

 模擬試卷二:評卷參考 5
答案
公平貿易涉及公平貿易組織、傳統入口商、發展中國家生產者、售賣公平貿易商品零
售商和消費者等不同持份者,他們之間可能會因對公平貿易的看法出現差異而產生
價值衝突。現析述如下:

價值衝突一:公平貿易組織和傳統入口商在追求「利潤公平分配」和「利潤市場調節」
之間出現價值衝突。公平貿易組織認為公平貿易可確保小規模生產者獲得合理回
報,公平分配貿易利潤。在全球市場一體化下,跨國企業大多會從天然資源豐富的
發展中國家取得原材料,又會在多國生產並銷售商品。由於它們具 優秀管理能力及
資金充裕的優勢,故往往有較佳的市場佔有率,容易壟斷各地市場。在缺乏其他零
售商競爭之下,它們可隨意壓低採購價格,加上層層的中間商在收購過程中收取利
益,導致位於產業鏈中最低層的發展中國家生產者從一件商品中獲分配的利潤極
少。根據資料 A,公平貿易設立了「最低收購價」,並由農民合作社負責收購,減少
了貿易過程涉及的中間人,使參與計劃的農民每月可賺取比以往多一倍的收入,得
到更公平的利潤分配。然而,傳統入口商認為公平貿易設定的「最低收購價」,違反
了自由市場原則。如資料 A 提及,公平貿易茶葉的收購價會比市價高 10 盧比(即約
5 港元),反映入口商因公平貿易原則須以高於市價收購農產品,變相由商人為農
民提供生產補貼。按照自由市場概念,收購價應由市場按產品需求、供應及質素而釐
定。這種另類補貼不但違反自由市場的原則,亦變相逼使他們承擔產品質素不穩、零
售價過高或需求不高的風險,或會導致虧蝕。可見,公平貿易組織和傳統入口商在
追求「利潤公平分配」和「利潤市場調節」之間出現價值衝突。

價值衝突二:發展中國家生產者與傳統入口商之間在「改善生活至上」和「追求利潤
最大化」之間出現價值衝突。發展中國家農民認為公平貿易有助改善他們的生活素
質。公平貿易的宗旨不單是為了確保發展中國家生產者得到合理金錢回報,亦希望
舒緩不公平貿易在勞工權益、社會發展及環保層面衍生的社會問題,如童工、環境污
染等,以改善相關生產者的生活狀況。發展中國家生產者渴望透過資料 A 提及公平
貿易中「把一定的收入撥為社區發展金」的規定,使商人把部分利潤投資在興建學
校、安全食水設施,以及購置釋出較少污染物的生產設備等,從而提升當地教育、醫
療和環境水平,改善生活素質。然而,傳統入口商認為公平貿易不符合其對「利潤最
大化」的追求。設立社區發展金會大大提升商人經營成本,繼而降低了其出售產品可
獲的利潤。事實上,部分商人認為營商最重要目的是賺取最多的利潤,改善人民的
生活素質、履行社會責任一事不應優先於牟利,故傳統入口商並不認同公平貿易的
做法。可見,生產者和傳統入口商在「改善生活至上」和「追求利潤最大化」之間出現
價值衝突。

價值衝突三:公平貿易組織與部分發展中國家生產者在「可持續發展」和「關注生產
利潤」之間出現價值衝突。公平貿易組織認為應藉公平貿易機制,規範參與者使用環
保耕種方式,以推動當地的可持續發展。根據資料 A,公平貿易認證組織要求種茶

6 現代高中通識教育模擬試卷套
葉的農民不可使用化學肥料及基因改造作物,以避免前者造成水土資源污染、後者
導致害蟲適應基改作物後破壞力增強的生態危機,使經濟發展與環境 保護得以平
衡,讓下一代可繼續使用生態資源進行社會經濟活動和享有優質的居住環境,實現
可持續發展。然而,部分發展中國家生產者認為公平貿易提倡的環保耕種會損害其
利潤,並不支持或積極參與公平貿易。以前述的公平貿易產業為例,若農民無法使
用能抵抗害蟲的基因改造作物、縮短生長期的化學肥料,整體產量可能會降低,繼
而減少生產利潤。然而,部分生產者參與計劃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生活困苦,連滿足
個人及家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也未能做到,故希望透過「最低收購價」,增加收入,改
善生活狀況。因此,他們或會認為解決溫飽問題比環境保育更重要,公平貿易組織
不應要求他們採用影響收入的生產方法。可見,公平貿易組織與部分發展中國家生
產者在「可持續發展」和「關注生產利潤」之間出現價值衝突。

價值衝突四:售賣公平貿易商品零售商與消費者在重視「責任消費」和「消費價格」之
間出現價值衝突。參加公平貿易的零售商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他們認為,進行商業
活動時不應只考慮利潤,而須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響,確保營商活動符合平等、公
義、可持續發展等原則。因此,雖然設有「最低收購價」的公平貿易商品比一般商品的
購入成本更為昂貴,或會影響其所得利潤,但為了避免因向顧客提供跨國企業產
品,而間接鼓勵了相關企業可能作出的剝削生產者行為,故這些零售商願意選擇公
平貿易商品,並希望爭取消費者的支持,鼓勵他們實踐「責任消費」,履行社會責
任。然而,部分消費者指出公平貿易不符合其消費期望,認為消費價格比消費行為
對社會的影響更為重要。公平貿易商品因設立了「最低收購價」,故銷售價一般較
高,而部分生產者也可能因「最低收購價」機制而缺乏動力提升產品質量,使部分產
品質素未必與其價格相符,影響消費者利益。由於部分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只追求
「價廉物美」,而非商品在生產過程是否令生產者得到合理回報,及是否符合可持續
發展原則,因此他們多不會購買公平貿易商的產品。可見,售賣公平貿易商品零售
商與消費者在重視「責任消費」和「消費價格」之間出現價值衝突。

總括而言,公平貿易涉及公平貿易組織、傳統入口商、發展中國家生產者、售賣公平
貿易商品零售商和消費者等不同持份者,他們之間會在利潤分配、社會責任、經濟與
環境的平衡,以及道德消費問題上產生價值衝突。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根據香港現時的情況,能充分理解及恰當地運用有關知識及概念 6-8
(例如:公平性、自由市場、生活素質、經濟效益、可持續發展),
深入及全面分析,清楚詳盡解釋公平貿易涉及的不同持份者之間
的價值衝突;可採用部分下列或其他恰當的要點。例如:

 「利潤公平分配」相對「利潤市場調節」,例如:公平貿易組織

 模擬試卷二:評卷參考 7
認為公平貿易可確保小規模生產者獲得合理回報,公平分配
貿易利潤,但傳統入口商則認為公平貿易設定的「最低收購
價」,違反了自由市場原則;
 「改善生活至上」相對「追求利潤最大化」,例如:發展中國家
農民認為公平貿易要求商人設立社區發展金,有助改善他們
的生活素質,但傳統入口商則認為有關要求不符合其對「利潤
最大化」的追求;
 「可持續發展」相對「關注生產利潤」,例如:公平貿易組織認
為應藉公平貿易機制,規範參與者使用環保耕種方式,以推
動當地的可持續發展,但部分發展中國家生產者則認為公平
貿易提倡的環保耕種會損害其利潤;
 「責任消費」相對「消費價格」,例如:參加公平貿易的零售商
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但部分消費者則認為公平貿易不符合
他們的消費期望,認為消費價格比消費行為對社會的影響更
為重要。

 答案結構嚴謹,表達清楚且深入

 以相關知識及概念解釋公平貿易涉及的不同持份者之間的價值衝 3-5
突,但部分解釋有欠詳盡;或傾向分別描述價值/利益,而未有
解釋衝突的源頭/把衝突源頭概念化
 討論結構嚴謹,但也有欠清晰/詳盡的地方

 嘗試簡單解釋部分持份者的看法/公平貿易的影響;解釋不足/ 1-2
不完全正確/相關,運用膚淺的知識及概念,顯示對這些價值衝
突/發展中國家的現況理解不足
 討論欠深度,結構鬆散/欠缺焦點,表達含糊

 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的與題目毫不相干

8 現代高中通識教育模擬試卷套
1. (b)
作答指引
a. 相關概念及詞彙:發展中國家、已發展國家、經濟轉型、社會保障、勞工權益、環
境污染、可持續發展、世界公民
b. 審題:題目要求分析公平貿易能否促進發展中國家的長遠發展。
c. 思考問題:
 公平貿易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有何影響?能否有效帶動其產業升級轉
型、提升經濟競爭力?
 公平貿易對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發展有何影響?能否改善其社會保障及基礎
建設不足的問題?
 公平貿易對發展中國家的環境發展有何影響?能否減少國家面對的環境污
染?又是否可幫助國家實踐可持續發展?
d. 答題大綱:
很大程度上同意 很小程度上同意
引 表達立場:指出很大程度上同意 引 表達立場:指出很小程度上同意公
言 公平貿易能促進發展中國家的長 言 平貿易能促進發展中國家的長遠發
遠發展。 展。
論 經濟方面:公平貿易可改善發展 論 經濟方面:公平貿易要求參與者採
點 中國家生產者被跨國企業及中間 點 用環保生產方式,會提高生產者的
一 一
商剝削的問題,並能帶動發展中 成本,加上相關認證費用過高,使
國家的農業升級轉型,逐步拉近 低收入國家參與度低,只能令中等
發展中國家與已發展國家的經濟 收入國家受惠,未能全面促進發展
發展差距,推動整體經濟長遠發 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展。
論 社會方面:公平貿易可改善發展 論 社會方面:公平貿易的產品銷售價
點 中國家社區的基礎建設,並保障 點 較高,貿易額較低,透過社區發展
二 二
了參與者的勞工權益,提升社會 金而增設的社區設施有限,而整體
發展水平,推動社會長遠發展。 發展中國家勞工工作待遇惡劣問題
也無法藉公平貿易得到改善,未能
有利國家社會長遠發展。

 模擬試卷二:評卷參考 9
論 環境方面:公平貿易提倡協助發 駁 反駁公平貿易鼓勵發展中國家生產
點 展中國家生產者採取可持續的生 論 者採取環保生產模式,有助促進可
三 一
產模式,並在當地推廣綠色生活 持續發展:指公平貿易帶來的利潤
方式,有利環境的長遠發展。 不高且市場佔有率低,發展規模不
大,影響力有限,而發展中國家民
眾的環保意識偏低,不少生產者仍
然採用容易損害環境的生產方法,
未有利國家環境長遠發展。

駁 反駁公平貿易產品不普及,未能 駁 反駁公平貿易促進發展中國家產業
論 促進發展中國家長遠發展 的說 論 升級轉型,有利長遠經濟發展的說

法:指隨着各地民眾的世界公民 法:指公平貿易產品種類少,接受
意識增加,人們愈來愈支持公平 公平貿易組織生產技術支援的農民
貿易產品,確保了公平貿易的參 不多,未能推動整體農業的升級轉
與者有一定的利潤,能擴大貿易 型;而公平貿易助發展中國家培訓
規模,從而達至上述提及對發展 的專才也可能因移民海外而流失,
中國家長遠發展的好處。 未能促進國家知識型經濟發展。
總 概述論點,重申立場,藉以首尾 總 概述論點,重申立場,藉以首尾呼
結 呼應。 結 應。

答案
很大程度上同意
我在很大程度上同意公平貿易促進發展中國家的長遠發展,以下將從經濟、社會及
環境發展等方面加以闡釋。

論點一:在經濟方面,公平貿易能逐步拉近發展中國家與已發展國家的經濟發展差
距,有利其長遠經濟發展。在全球化下,已發展國家的跨國企業大多會從發展中國
家取得原材料,又會在多國生產並銷售商品。由於它們具資金充裕的商業優勢,容
易壟斷市場,因此可隨意壓低採購價格,加上層層的中間商在收購過程中收取利
益,導致位於產業鏈中最低層的發展中國家可獲利潤極少、已發展國家則取得最多
利潤,兩者的經濟收益差距不斷拉大。根據資料 A,參與了公平貿易的 SOFA 組織
正正設立了「最低收購價」,即每斤茶葉的收購價會比市價高 10 盧比,確保了發展
中國家生產者可得其合理回報,獲取公平利潤分配。這可改善他們被跨國企業及中
間商剝削的問題,藉此增加貿易利潤、擴大生產規模,推動經濟發展,使發展中國
家亦可在國際分工下受惠。此外,SOFA 亦教導當地農民環保耕種技術,用天然方法
驅走害蟲,讓民眾學懂種植有機作物。根據國際公平貿易標籤組織的統計,全球公
平香蕉銷量在 2016 至 2017 年間增長近 11%,高達 64 萬噸,其中約六成屬有機香
蕉,反映公平貿易鼓勵環保耕作這一點,能迎合發達國家對綠色健康食物需求,使

10 現代高中通識教育模擬試卷套
生產者可透過提供這些高增值商品獲利,帶動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升級轉型,增加其
產業於全球市場的競爭力。由此可見,公平貿易能逐步拉近發展中國家與已發展國
家的經濟發展差距,推動整體經濟長遠發展。

論點二:在社會方面,公平貿易能改善發展中國家社會發展水平,有利其長遠社會
發展。不少發展中國家往往因政府缺乏資源,導致國家基礎設施及服務不足,影響
人們的生活素質,以至社會發展水平。公平貿易的宗旨之一是推動發展中國家社會
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會要求參與計劃的入口商及由當地農民或工人組織的合作社,
把一定的收入撥作社區發展基金,以改善社區的基礎建設,提高社會發展水平。例
如,參與公平貿易的企業 Dr. Bronner's,於斯里蘭卡收購椰子及生產椰子油,並在
2007 年至 2018 年間共累積了約一千五百萬港元作社區發展基金,用作興建學校、診
所、馬路、廁所等,完善了當地教育、衞生、醫療和運輸設施,讓民眾享有較佳的社會
服務。此外,他們致力改善勞工福利,如提供教育、醫療津貼等,以及承諾不會聘請
童工或強制勞動,既保障了參與者的勞工權益,彌補發展中國家社會保障制度不健
全問題,也發揮了示範作用,鼓勵其他企業仿效。由此可見,公平貿易能提升發展
中國家社會發展水平,推動社會長遠發展。

論點三:公平貿易提倡可持續的生產模式,有利發展中國家環境的長遠發展。發展
中國家人民教育水平一般較低、生產技術不足,亦欠缺環保意識,時常採用錯誤的
生產方式,如過度耕種致水土流失、過度施肥致水土污染等,使當地生態環境受到
破壞。公平貿易組織要求計劃參與者採取可持續的生產模式,才可取得公平貿易認
證,繼而獲「最低收購價」的保障,以及得到環保設備、技術及資金支援。因此,受經
濟誘因的影響,部分生產者積極爭取參與計劃的資格,承諾採用環保生產方法。舉
例來說, PFA 農民協會在泰國東北部推廣公平貿易,教導種植稻米的農民進行輪作
耕種及停止使用化學肥料,成功保存當地土壤養分,並改善農藥污染的問題。此
外,當地人民在遵守這些規範時,也能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減
少資源浪費,實行綠色生活,令環境保育在發展中國家得以廣泛推廣。可見,從長
遠而言,公平貿易協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可保護當地珍貴的生態資
源,有利環境的長遠發展。

駁論:有人認為公平貿易產品並不普及,未能促進發展中國家長遠發展。公平貿易
因設立了「最低收購價」,其銷售價一般較高,加上部分生產者可能因「最低收購價」
機制而缺乏動力提升產品質量,使部分產品質素未必與價格相符。而消費者大多只
關注產品的價格和品質,或會降低公平貿易產品的市場佔有率,令其難以普及。當
這些產品未能大量銷售,入口商便較不願意收購,使發展中國家人民可獲收入有
限,或影響他們的參與意欲,未能達到推動當地經濟、社會及環境發展的效果。但我
不同意此說法。在全球化下,國與國之間的民眾交流漸趨頻密,越來越多人認為自
己與他國民眾都為世界大社會的一員,禍福與共,因而培養出世界公民意識,願意
顧及他國民眾的福祉,履行「責任消費」,支持公平貿易產品。例如有媒體揭發一些

 模擬試卷二:評卷參考 11
跨國電子企業設於發展中國家的代工廠要求工人長時間工作,又採購部分發展中國
家武裝組織開採的「衝突礦物」,間接加劇了當地的軍事衝突。因此,公平手機公司
Fairphone 承諾維護工人勞工權益,以及不使用衝突礦物,雖然它們所設的門市不
多,但其生產的智能電話銷售量由 2013 年至今已達 10 萬部。這反映人們愈來愈支
持公平貿易產品,確保了公平貿易的參與者有一定的利潤,擴大了貿易規模,從而
達至上述提及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及環境長遠發展的好處。

總括而言,公平貿易能拉近發展中國家與已發展國家的經濟發展差距、改善發展中
國家民眾的生活素質,以及有利環境可持續發展,故我在很大程度上同意公平貿易
促進發展中國家的長遠發展。

很小程度上同意
我在很小程度上同意公平貿易促進發展中國家的長遠發展,以下將從經濟、社會及
環境發展等方面加以闡釋。

論點一:在經濟方面,公平貿易對提升發展中國家生產者收入的作用有限,未能有
利其長遠經濟發展。公平貿易組織規範參與者使用環保耕種方式,以推動發展中國
家的可持續發展。根據資料 A,公平貿易認證組織要求種茶葉的農民不可使用污染
水土資源的化學肥料,以及有機會導致「超級害蟲」出現的基因改造作物,從而維護
生態資源。然而,若農民無法使用縮短生長期的化學肥料及抵抗害蟲能力較強的基
因改造作物,整體產量或會相對降低,變相提高了生產成本,即使有「最低收購
價」,可獲取的利潤仍然有限。此外,部分未能承擔生產成本及相關認證費用的較貧
窮國家生產者,或會因無法得到公平貿易認證,繼續受到跨國企業與中間商的剝
削。根據美國加州大學的一項研究估計,公平貿易咖啡認證成本約為每磅 0.03 美
元,是不少第三世界國家的貧困農夫難以負擔的;而根據資料 A,2016 年美國出售
的公平貿易咖啡主要產自秘魯、巴西等中等收入國,不足 10%的是來自如埃塞俄比
亞、肯尼亞等最貧窮國家,反映低收入國家無法透過參與公平貿易來保障 民眾收
入,以及增加國家的貿易利潤。由此可見,公平貿易不論對參與者和未能參與者的
影響都有限,故未能有利發展中國家經濟長遠發展。

論點二:在社會方面,公平貿易對提升發展中國家社會發展水平的作用有限,未能
有利其長遠社會發展。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及服務不足,影響人們的生活素質,
以至社會發展水平。根據資料 A,公平貿易組織規定農民組織和入口商把一定的收
入投放社區發展金,以改善學校、診所等社區設施,因而被視為提升發展中國家社
會發展水平的有效方法。然而,由於公平貿易商品設立了「最低收購價」,其銷售價
一般較高,或未能吸引大量消費者選購,貿易額以至企業的利潤不多,故所能累積
的社區發展金不高,可增設的社區設施,以至受惠的發展中國家民眾亦自然有限。
此外,公平貿易所作提供的勞工保障措施,對其他企業以至當地政府發揮的示範作
用也有限,未能改善整體發展中國家的勞工剝削問題。有意見指發展中國家大多不
願修訂或嚴格執行勞工法例,期望以低廉的勞動力吸引外資設廠或採購他們的產
品。公平貿易組織只能保障其計劃參與者的權益,而其他在血汗工廠或工場工作的

12 現代高中通識教育模擬試卷套
勞工工作待遇仍然惡劣,如工資遭剝削、欠缺安全保護設備等,無法提升生活素質。
由此可見,公平貿易對提升發展中國家社會發展水平的作用有限,未能有利其社會
長遠發展。

駁論一:有人認為公平貿易可促進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有利其環境長遠發
展。如公平貿易組織要求計劃參與者採取可持續的生產模式,才可取得公平貿易認
證,繼而獲得「最低收購價」的保障,以及環保設備、技術及資金支援。因此,受經濟
誘因的影響,部分生產者積極取得參與計劃的資格,向組織學習如減少使用化學肥
料等環保生產方法,保護生態資源,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兩者間取
得平衡,促進可持續發展。然而,我不太同意有關說法,認為公平貿易對推動環保
的作用有限。如前上述,公平貿易帶來的利潤不高,而且貧窮國家生產者參與率較
低,故規模不大,推動發展中國家改善環境的影響力有限。此外,發展中國家民眾
的環保意識偏低,加上他們多只重視利潤,不欲使用公平貿易組織規定的環保生產
方式,以避免增加成本,故他們仍傾向採用容易損害環境的生產方法,並不熱衷參
與公平貿易。如西非科迪瓦農民大規模砍伐樹林以種植可可樹,導致國內的熱帶雨
林覆蓋率下降,動植物失去棲息地,影響生物多樣性,反映公平貿易未能改變發展
中國家採用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透過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發展。由此可見,公平
貿易未能有效推動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對促進環境長遠發展作用不大。

駁論二:有人認為公平貿易可以促進發展中國家產業升級轉型,有利其經濟長遠發
展。公平貿易組織致力推動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社會及環境達到可持續發展。因此,
根據資料 A,參與了公平貿易的 SOFA 組織教導當地農民用天然方法驅走害蟲,讓
民眾學懂環保耕種技術,種植有機農作物這種高增值商品;又設立「社區發展金」,
以興建更多學校,增加民眾知識水平,長遠為國家提供更多高學歷的勞動力。而隨
着咖啡、茶葉等公平貿易產品的銷售量越來越高,能帶動發展中國家農業升級轉
型,長遠甚至有利其發展知識型經濟體系。然而,我不太同意有關說法,認為公平
貿易並不能促進產業升級轉型。事實上,公平貿易產品種類少,大多為咖啡、香蕉、
茶葉等作物,佔全球產品銷售量不足百分之一,因此在生產和銷售規模不大的情況
下,接受公平貿易組織生產技術支援的發展中國家農民不多,未能推動整體產業往
高技術方向發展;此外,在全球勞工一體化的情況下,即使公平貿易能助發展中國
家培訓更多專才,他們也可能因已發展國家的工作收入較高而移民,無助推動當地
知識產業發展,更遑論帶動整體經濟轉型。就我所知,每年都有不少印度工程師為
了較佳的工作待遇及居住環境,選擇移民到美國工作,導致當地科技教育水平高,
但科技產業停滯不前。因此,公平貿易未能促進發展中國家產業升級轉型,無助經
濟長遠發展。

總括而言,公平貿易對提升發展中國家生產者收入和社會發展水平的作用有限,故
我在很小程度上同意公平貿易促進發展中國家的長遠發展。

 模擬試卷二:評卷參考 13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清楚表明立場,立場前後一致 10-12
 清楚及合乎邏輯地論證他╱她在多大程度同意公平貿易促進發展
中國家的長遠發展,並就正反兩方面,提供全面及具批判性的論
證;能根據發展中國家現時的情況,充分理解及恰當運用有關知
識及概念(例如:發展中國家、已發展國家、經濟轉型、社會保障、
勞工權益、環境污染、可持續發展、世界公民);運用相關及合理例
子╱就對發展中國家的觀察所得,清晰及詳細地解釋其論據;可
採用下列或其他恰當的要點建立論據,例如:

公平貿易會促進發展中國家的長遠發展:

 公平貿易可改善發展中國家生產者被跨國企業及中間商剝削
的問題,並能帶動其經濟升級轉型,推動整體經濟長遠發
展;
 公平貿易可改善社區的基礎建設,並保障了參與者的勞工權
益,有利社會的長遠發展;
 公平貿易協助發展中國家生產者採取可持續的生產模式,並
在當地推廣綠色生活方式,促進環境的長遠發展;
 公平貿易的貿易規模因世界公民意識不斷擴大,有助參與者
增加個人財富,社會流動性以至生產動機得以提高,有利經
濟長遠發展等。

公平貿易不會促進發展中國家的長遠發展:

 公平貿易要求參與者採用環保生產方式,會提高其生產成
本,加上相關認證費用過高,使低收入國家參與度低,未能
全面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長遠發展;
 公平貿易的產品銷售價較高,企業能賺取的利潤不高,藉社
區發展金而增設的社區設施有限。此外,整體發展中國家勞工
工作待遇惡劣問題也未能因公平貿易而得到改善,未能有利
其社會長遠發展;
 發展中國家民眾的環保意識偏低,即使公平組織教導參與者
環保生產方式,普遍生產者仍然採用容易損害環境的生產方
法,未有利發展中國家的環境長遠發展;
 公平貿易產品種類少,接受公平貿易組織生產技術支援的農
民不多;公平貿易協助發展中國家培訓的專才也可能因移民
海外而流失,未能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轉型等。

14 現代高中通識教育模擬試卷套
 討論結構嚴謹、深入,展示高水平的批判分析

 表明立場,立場前後一致 7-9
 根據他╱她所知,論證他╱她的立場,但評估支持和反對的論點
範圍不全面;展示對有關知識及概念的理解和恰當地運用的能
力,但未能在討論中充分利用概念╱具體例子解釋其論據;採用
部分以上或其他恰當的要點建立論據:
 討論結構嚴謹,展示一些批判分析,但也有欠詳盡的地方

 表明立場,但可能不夠清晰 4-6
 嘗試就他╱她所知,論證他╱她立場,但有欠清晰╱一致性;對
相關的知識和概念只有片面認識,或只能作簡單的應用 ;可能在
討論中甚少參照發展中國家的情景╱發展中國家的長遠發展;嘗
試運用部分以上或其他恰當的要點建立論據,但解釋欠深入:
 討論深度不足,結構未夠嚴謹,表達或有時未夠清楚

 未能明確表達立場,並可能提出前後矛盾的理據 1-3
 嘗試簡易解釋公平貿易的影響;就他╱她所知,指出其立場,但
解釋流於片面,也可能誤解發展中國家╱已發展國家╱經濟轉型
╱社會保障╱勞工權益╱環境污染╱可持續發展╱世界公民等概
念解說,運用不相關的例子╱資料作闡述等
 討論欠深度,結構鬆散╱欠缺焦點,表達含糊

 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與題目毫不相干

 模擬試卷二:評卷參考 15
2. (a)
作答指引
a. 相關概念及詞彙:國際視野、全球化、資訊科技發展、數碼隔膜、社經地位、社教
化、公民教育、外向型經濟
b. 審題:題目要求解釋影響香港青少年建立國際視野的因素。
c. 思考問題:
 資訊科技發展如何影響香港青少年建立國際視野?
 家庭社經地位如何影響香港青少年建立國際視野?
 香港教育政策如何影響香港青少年建立國際視野?
 香港經濟發展如何影響香港青少年建立國際視野?
d. 答題大綱:
說明
引言 說明因素:指出擁有國際視野的青少年特質,而香港青少年能否建立國
際視野,主要是受科技、家庭、教育、經濟四個因素所影響。
因素一 科技因素:青少年對資訊科技的接觸程度越高,越有助接收各地資訊,
繼而越懂得從宏觀角度分析跨國議題,建立國際視野。
例子:綠色和平曾於網上揭發某跨國企業過度採集印尼的棕櫚油,導致
該地熱帶雨林急速消失,加劇溫室效應。若青少年在網上得知事件,主
動探究相關問題,便會反思全球暖化問題部分源自跨國企業的國際分工
模式,從宏觀角度思考已發展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減排責任。
因素二 家庭因素:青少年的家庭社經地位越高,家庭教育資源則越多,而具教
育水平的家長亦越傾向關注國際局勢,繼而影響青少年能否建立國際視
野。
例子:家庭收入較高的青少年可出國外遊或升學,親身觀察他地的城市
建設與人民生活模式,思考一地經濟、文化等背景如何影響民眾生活方
式,繼而對外來思想和價值觀抱持更開放態度,便能擴闊國際視野。
因素三 教育因素:政府的常規教育課程內容及為交流活動所作的資助,會影響
青少年接觸跨國知識的機會,以至能否建立國際視野。
例子:以高中通識科為例,全球化單元講述各國在經濟及文化方面互相
依存的關係,而公共衞生及能源科技與環境單元則提及在傳染病防控及
對抗全球暖化方面的國際協作,有助增進學生對國際社會的認識,從而
建立國際視野。
因素四 經濟因素:部分青少年為迎合香港的經濟發展需求,或會努力培養自身
國際視野。
例子:青少年或會積極參與短期外地學習計劃,與不同國藉人士生活及
上課,一同討論對全球議題的看法,並互相分享彼此的思想及價值觀,
從而學習以宏觀角度思考問題,亦對不同文化背景人士持包容及開放的
態度,有助擴闊國際視野。
總結 重申原因,回應題目。

16 現代高中通識教育模擬試卷套
答案
國際政治學劉必榮教授曾指出,擁有國際視野的人能從全球視角思考國際議題,以
及理解全球與本地的依存關係,而香港青少年能否建立國際視野,主要是受科技、
家庭、教育、經濟四個因素所影響。現析述如下:

因素一:在科技因素方面,青少年對資訊科技的接觸程度會影響他們建立國際視
野。在全球化下,資訊科技日益先進,全球互聯網普及,各地資訊可在短時間內透
過社交網絡、國際新聞網站等平台高速傳播,使信息的傳播超越時空的限制。若香港
青少年能多以電腦、智能電話上網等,了解世界發生的事情,並與各地網民緊密交
流,就能在理解自己居住的城市或國家的同時,認識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和事。例
如,綠色和平曾於網上揭發某跨國企業過度採集印尼的棕櫚油,導致該地熱帶雨林
急速消失,加劇溫室效應。若青少年在網上得知事件,並主動查找各地新聞媒體如
何詮釋事件,以及學者對此事的分析,便會反思全球暖化問題部分源自跨國企業的
國際分工模式,從宏觀角度思考已發展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減排責任。相反,若青
少年未能利用資訊科技接收世界資訊,例如貧窮家庭沒有能力購買電腦或智能手
機,子女只能借用學校或圖書館的公用電腦完成基本學習需求,便無法像一般青少
年時常接觸網絡資訊,形成「數碼隔膜」問題。那麼,他們在接觸如全國暖化等跨國
議題資訊上便會呈現弱勢,如可能只以為是發展中國家的環保意識不足才導致毀林
事件,使國際視野較薄弱。

因素二:在家庭因素方面,青少年的家庭社經地位會影響他們建立國際視野。根據
資料 B,若高中學生家庭收入較高,國際視野會較佳,這可能是與以下兩點有關。在
家庭資源方面,若家庭的收入較高,青少年便會享有較多資源接觸多國文化及 社會
議題,如他們可出國外遊或升學,親身觀察他地的城市建設與人民生活模式,思考
一地經濟、文化等背景如何影響民眾生活方式,繼而對外來思想和價值觀抱持更開
放態度,有助擴闊國際視野。相反,若家長的社經地位較低,可能只顧及養家活兒
等切身問題,無法為子女安排到外地交流、旅遊等培養國際視野的活動。在社教化方
面,家長的教育水平高,可提升青少年的國際視野。由於家庭具社教化功能,即子
女會從家人身上學習社會知識、規範及價值觀,故此若家人重視國際知識,子女亦
會模仿之。事實上,若家長的教育水平高、掌握外語能力,他們大多留意國際新聞,
並與子女分享及討論有關看法,繼而使青少年同樣關注跨國議題,擴闊國際視野。
反之,若家長教育水平不高,輕視了解國際知識,較少與子女一同觀看及討論國際
新聞,便會降低子女對他國議題的興趣,國際視野變得狹窄。

因素三:在教育因素方面,青少年所接受的教育會影響他們建立國際視野。目前,
香港公民教育沒有獨立成科,外國歷史文化、政經情況等知識亦多在各個科目中傳
授。以高中通識科為例,全球化單元講述各國在經濟及文化方面互相依存的關係,
而公共衞生及能源科技與環境單元則提及在傳染病防控及對抗全球暖化方面的國際

 模擬試卷二:評卷參考 17
協作,有助提升學生的國際知識。根據資料 B,香港高中生對全球氣候、公共衞生的
認識較深,對人口流動與軍事的認識則較淺,而後者正為香港教育課程較少觸及的
部分,反映學生每天接觸的教學內容很大程度影響其國際知識及視野,而現時課程
有關國際社會發展的教學內容不足,欠廣泛性,或影響學生建立其國際視野。此
外,政府的教育交流活動有助培養青少年的國際視野。如資料 A 提及,政府資助學
生到各地交流,使他們多與外地民眾溝通,從而多思考全球問題與本地關係。舉例
來說,到哈薩克考察中國企業在該地開設的石油開採基地、在香港上市及與香港進
行貿易合作的當地企業,並聽取當地人民分享國家貿易開放政策對生活的影響,便
能從政府、企業及人民的角度,了解全球化與「一帶一路」政策的關係,整理出本地
以至國家政策與國際事務之間的脈絡,有利建立國際視野。反之,若政府的交流資
助計劃只局限於某些地區,或受資助的學生人數不足,可能會減少青少年接觸他國
人民及了解本地政策與他國局勢關係的機會,不利於他們建立國際視野。

因素四:在經濟因素方面,香港經濟發展狀況會影響青少年建立國際視野。根據資
料 A,香港與各地的經濟密不可分,正反映香港屬於高度外向型經濟,主要依賴與
外地企業的貿易合作來賺取經濟收益。不少企業為增加與外地企業合作機會,擴大
市場規模及增加競爭力,大多希望聘請擁有國際知識、能與不同文化背景人士溝通
的人才。因此,很多香港青少年會留意各地事務,又積極參與政府或其他機構舉辦
的交流團、短期外地學習計劃或工作假期計劃,希望能藉此提高國際視野,提升個
人就業競爭力,從而爭取較佳的就業機會。以短期外地學習計劃為例,青少年與不
同國藉人士生活及上課,討論對一些全球議題的看法,並互相分享彼此的思想及價
值觀,從而學習以宏觀角度思考問題,亦對不同文化背景人士持包容及開放的態
度,建立多元思維,有助擴闊國際視野。

總括而言,香港青少年能否建立國際視野,主要是受科技、家庭、教育、經濟四個因
素所影響。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能充分理解及恰當地運用有關知識及概念(例如:國際視 9-10
野、公民教育、外向型經濟等),深入及全面分析,指出及
清楚詳盡解釋影響香港青少年建立國際視野的因素,可採
用部分下列或其他恰當的要點。例如:

 對資訊科技的接觸程度:若青少年能時常透過網絡接
收國際資訊,便可從宏觀角度分析跨國議題。反之,若
青少年面對「數碼隔模」問題,未能了解國際資訊,國
際視野就會收窄;
 家庭社經地位:若青少年享有較佳的教育資源,接觸

18 現代高中通識教育模擬試卷套
他國文化的機會便會增加,對外來思想和價值觀便能
抱持更開放態度,有助建立國際視野;
 政府教育政策:若政府教育政策如課程設計包括較多
的有關公民教育及國際知識的教學內容、舉辦更多交流
計劃,便能增加青少年對國際社會的認識;
 經濟發展需求:香港屬外向型經濟體系,部分青少年
為迎合經濟發展需求,努力培養國際視野等。

 討論深入、結構嚴謹,展示高水平的批判分析

 以相關知識及概念,指出及清楚詳盡解釋影響香港青少年 7-8
建立國際視野的因素,但有部分解釋欠深入;或未能歸納
原因
 討論結構嚴謹,展示一些批判分析,但也有欠詳盡的地方

 簡單指出及解釋影響香港青少年建立國際視野的因素,但 4-6
有欠清晰;對相關的知識和概念只有片面認識,或只能作
簡單的應用
 討論深度不足,結構未夠嚴謹、表達不一定清楚

 嘗試簡單指出及解釋影響香港青少年建立國際視野的因 1-3
素,但內容不足或不完全正確;運用膚淺的知識及概念,
顯示對這些因素的理解十分不足
 討論欠深度,結構鬆散╱欠缺焦點,表達含糊

 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與題目毫不相干

 模擬試卷二:評卷參考 19
2. (b)
作答指引
a. 相關概念及詞彙:世界公民意識、經濟全球化、全球人才流動、公民責任、身分衝
突、自我概念、全球公民社會、公民社會政治參與、文化衝突、普世價值
b. 審題:題目要求解釋青年人擁有世界公民意識可能對個人及社會發展造成 的正
面和負面影響。
c. 思考問題:
 青年人擁有世界公民意識對於個人競爭力有甚麼影響?
 青年人擁有世界公民意識對於全球公民社會的發展有甚麼影響?
 青年人擁有世界公民意識對於一地的社會風氣有甚麼影響?
 青年人擁有世界公民意識如何造成身分衝突?又這對個人以至國家社會有
甚麼影響?
d. 答題大綱:
說明
引言 指出世界公民的特質,而青年人擁有世界公民意識對個人及社會
造成正面及負面影響。
個人方面 提升個人競爭力:青年人擁有世界公民意識會主動了解國際資訊
正面影響 及與外地民眾交流,從而豐富個人識見和擁有更佳的社交能力。
例子:到貧困國家地區義教,與各地的義工結交,學習與不同文
化背景人士相處的方法,繼而增加個人閱歷,提升溝通技巧。
個人方面 造成身分衝突:「本地人」與「世界公民」身分的關注點不同,彼
負面影響 此就某些議題的立場會有差異,容易出現身分衝突,或會導致青
年人出現自我認定混淆。
例子:有社會人士基於難民可能損害香港的社會治安,建議退出
《禁止酷刑公約》,停止接收難民。但有人權組織認為政府有責任
保障在原國人身安全受威脅的難民,故堅決反對退出《禁止酷刑
公約》。
社會方面 推動全球公民社會的發展:青年人的公民意識較強,會積極參與
正面影響一 及支持改善全球問題的公民運動,有助擴大公民社會運動的規模
及影響力。
例子:現時不少非政府組織於多國推動公平貿易這個世界公民運
動,向參與計劃的農民提供最低收購價,保障他們的基本收入,
以舒緩跨國企業剝削發展中國家農民問題。美國一項研究指出,
近年支持公平貿易的企業及消費者人數不斷增加,其中最關注公
平貿易的年齡組別為 18 至 34 歲的青年,反映青年對世界公民運
動的重要性。
社會方面 營造多元社會風氣:青年人的公民意識較強,會懂得尊重及欣賞
正面影響二 不同文化,促進各地群眾互相尊重和包容的社會風氣,使不同羣
體皆能和諧共處,推動社會穩定發展。

20 現代高中通識教育模擬試卷套
例子:有研究發現,居港的東南亞裔及南亞裔人士由於中文水平
不高,加上港人對他們多抱持負面的刻板印象,導致他們往往在
職場上受到歧視,如只能從事勞動性工作或同工不同酬等。若青
少年對不同文化、種族及宗教抱持更開放的態度,可舒緩本地種
族歧視問題,促進多元社會發展。
社會方面 忽略本地或國家議題:青年人的公民意識較強,可能會忽略本地
負面影響 或國家議題,容易損害本地或國家利益。
例子:2015 年德國青年積極向政府表達對接收難民的訴求,可
沒有預料到德國在宣布接收難民之後,會面對沉重的經濟負擔和
社會治安問題。
總結 重申影響,並稍作總結。

答案

世界公民意識意即關心全球人民的福祉,推崇平等、公義等普世價值,並願意為改
善跨國問題作出行動。而青年人擁有世界公民意識,在個人方面,能提升競爭力,
但可能會造成身分衝突;在社會方面,可推動全球公民社會的發展、營造多元社會
風氣,但或會忽略本地或國家議題。

在個人方面,有以下影響:

正面影響:青年人擁有世界公民意識有助提升個人競爭力。在經濟全球化、全球人才
流動頻繁下,青年人可能需要與世界各地的人才競爭,或前往他地工作。若青少年
建立世界公民意識,視自己為世界大社會的一分子,關心世界各地的人和事,便能
擴闊個人國際視野,有助把握發展機會及得到更佳的工作待遇,促進個人職業發
展。在個人識見方面,青年人會主動閱覽各地的新聞資訊,對世界性議題有更深刻
了解,進而擴闊國際視野,豐富個人識見。例如,他們會了解知識型經濟發展趨
勢,明白科技、醫療等產業為人才需求較大的行業,便會盡早培養相關技能,增加
獲相關企業聘請的機會,使就業前景更佳。在社交能力方面,青年人或會為了履行
公民責任,參與國際組織舉辦的慈善及援助活動,能擴闊社交圈子。例如到貧困國
家地區義教,與各地的義工結交,學習與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相處的方法,繼而增加
個人閱歷,提升溝通技巧以至個人競爭力。總結而言,世界公民意識有助青年人在
全球化下有更佳的發展機會,提升個人競爭力。

負面影響:青年人擁有世界公民意識可能造成身分衝突。由於「本地人」與「世界公
民」身分的關注點不同,彼此就某些議題的立場或會存有差異,出現身分衝突。而青
年人正值建立自我概念的階段,身分衝突容易使他們出現自我認定混淆,不能因應
身分認同而確定自己在社會所擔任的角色及應持的價值觀,不利個人發展。以香港
為例,近年有社會人士指,不少到香港尋求庇護的酷刑聲請人非法工作或透過參與
非法活動謀生,他們指為了維護香港的社會治安,建議退出《禁止酷刑公約》,停止

 模擬試卷二:評卷參考 21
接收難民。相反,人權組織指有關聲請人是因政府提供的生活津貼太少、難民申請審
批時間又過長,才令他們非法就業,加上香港作為全球政治經濟相對穩定的地區,
有責任保障在原國人身安全受威脅的難民,並應竭力維護生命權這種基本人權,故
人權組織堅決反對退出《禁止酷刑公約》。以上事件顯示了部分香港社會人士持「香港
人」身分認同,故從本地層次出發,維護本地利益,而人權組織持「世界公民」身分
認同,故從全球角度出發,追求人權等普世價值。若青年人同時擁有強烈的「香港
人」及「世界公民」意識,在應對兩種身分就某一議題的立場與社會意見相異時,可
能會對「應傾向哪一種身分來思考議題」、「應優先關注哪一方的利益」感到混亂,造
成自我認定混淆。

在社會方面,有以下影響:

正面影響一:青年人擁有世界公民意識可推動全球公民社會的發展。全球公民社
會,即指獨立於任何國家政府的公共領域,是由世界公民主動組織起來,透過各種
社會行動,推動各國政府、企業以至國際政府組織改善跨國問題,維護世界公義。青
少年若持世界公民身分,便會重視全球議題,並積極參與本地或國際非政府組織發
起的有關改善跨國問題的活動,進一步擴大全球公民社會的規模及影響力。以公平
貿易為例,現時不少貧窮國家的農民在進行原材料貿易時,受壟斷市場的跨國企業
以及層層的中間商壓價,以至得不到公平的利潤分配,未能透過耕作改善生活。因
此,不少非政府組織,於多國推動公平貿易這個世界公民運動,向參與計劃的農民
提供最低收購價,保障他們的基本收入。美國一項研究指出,近年支持公平貿易的
企業及消費者人數不斷增加,其中最關注公平貿易的年齡組別為 18 至 34 歲的青
年,可見若青年人的公民意識較強,願意為他國人民的福祉盡一分力,有助擴大公
民社會運動的規模,從而形成更大的輿論壓力,促請政府和企業正視跨國問題,增
加全球公民社會的影響力。

正面影響二:青年人擁有世界公民意識有助營造多元社會風氣。全球化之下,交通
運輸科技進步,加上各國採取對外開放政策,使各地民眾交流漸趨頻繁。人們 到他
國工作、旅遊或居留等變得普遍,增加了與外地人民接觸的機會,或導致民眾可能
因文化、宗教及種族背景不一而出現偏見、歧視等社會現象,甚至產生種族、文化衝
突。以香港為例,有研究發現,居港的東南亞裔及南亞裔人士由於中文水平不高,
加上港人對他們多抱持負面的刻板印象,令他們往往在職場上受到歧視,如只能從
事勞動性工作或同工不同酬等,造成種族歧視問題。若問題仍然持續,或會令少數
族裔與華人出現紛爭,影響社會和諧。正如資料 B 提及,世界公民意識強調公民要
尊重不同文化、宗教及種族文化。這反映擁有世界公民意識的青年人會視世界為一
體,並抱持平等、尊重等普世價值,嘗試消除因文化背景不一而形成的偏見,學習
代入不同人士的角度,繼而尊重每個人的權利和思想價值觀,欣賞不同文化、宗教
及習俗等。青年人作為未來的社會棟樑,若抱持這種開明開放的心態,可促進各地
群眾互相尊重和包容的社會風氣,使不同羣體皆能和諧共處,推動社會穩定發展。

22 現代高中通識教育模擬試卷套
負面影響:青年人擁有世界公民意識或會容易忽略本地或國家議題。世界公民意識
促使青少年更關注國際事務,但亦可能同時令他們忽略本地或國家議題,或會損害
本地或國家的利益。例如 2015 年有不少德國社會人士,特別是青年人,紛紛要求政
府履行救援他國的世界公民責任。最終,德國政府基於人道立場及民眾訴求,決定
接收來自敘利亞、伊拉克等地的難民。當時不少德國人,尤其是青年人十分關懷難民
的生活景況,帶著衣服、食物和玩具到車站迎接難民。這些「德國歡迎難民」的情況經
新聞報道在世界各地廣傳後,吸引更多難民蜂湧至德國,漸漸超過德國可接收的能
力。德國不但因要向難民提供教育、居住、膳食等生活津貼而承受極大經濟壓力,還
要面對一連串由難民引發的治安問題,甚至讓伊斯蘭恐怖主義趁機滲入德國,導致
國內民眾對難民議題的分歧不斷拉大,影響社會穩定發展。由此可見,世界公民意
識促使青少年更關注自由、民主、人權、和平等普世價值,但同時亦可能令他們忽略
本地利益,反而增加社會中的不穩定因素。

總括而言,青年人擁有世界公民意識,一方面能提升競爭力、營造多元社會風氣及
推動全球公民社會的發展,但另一方面則容易造成身分衝突及可能損害本地或國家
利益。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根據全球及香港現時的情況,能充分理解和恰當運用有關的知 9-10
識及概念(世界公民意識、經濟全球化、全球人才流動、普世價值
等),深入及全面分析,指出及清楚詳盡解釋青年人擁有世界
公民意識可能對個人及社會發展造成的正面和負面影響; 可採
用部分下列或其他恰當的要點。例如:

 提升個人競爭力:青年人主動了解國際資訊及與外地民眾
交流,能豐富個人識見和擁有更佳的社交能力;
 推動全球公民社會的發展:青年人積極參與及支持改善跨
國問題的公民運動,有助擴大公民社會運動的規模及影響
力;
 營造多元社會風氣:青年人懂得尊重及欣賞不同文化,會
促進各地群眾互相尊重和包容的社會風氣,達至社會和
諧;
 造成身分衝突:「世界公民」身分與本地身分認同的關注點
不同,或使青年人出現自我認定混淆;
 損害本地或國家利益:青年人或只顧及世界公民身分的責
任,而忽略本地及國家議題等。

 模擬試卷二:評卷參考 23
 討論深入、結構嚴謹、展示高水平的批判分析

 以相關知識及概念,解釋青年人擁有世界公民意識可能對個人 7-8
及社會發展造成的正面和負面影響,但解釋欠詳盡/傾向某些
角度
 討論結構嚴謹,展示一些批判分析,但也有欠詳盡的地方

 簡單解釋青年人擁有世界公民意識可能對個人及社會發展造成 4-6
的部分影響,但較少就全球及香港的實際情境來討論;對相關
的知識和概念只有片面認識,或只能作簡單的應用
 討論深度不足,結構未夠嚴謹,表達不一定清楚

 嘗試簡單指出青年人擁有世界公民意識可能對個人及社會發展 1-3
造成的部分影響,解釋不足或不完全正確/相關;運用膚淺的
知識及概念,顯示對這些影響/全球及香港現況的理解不足
 討論欠深度,結構鬆散/欠缺焦點,表達含糊

 未能指出原因╱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與題目毫不相干

24 現代高中通識教育模擬試卷套
3. (a)
作答指引
a. 相關概念及詞彙:經濟效益、新興行業、經濟轉型、房屋問題、生活素質、社會衝
突、環境保育
b. 審題:題目要求解釋可能促使香港部分社會人士提倡以填海方式增加土地供應
的因素。
c. 思考問題:
 填海造地可帶來甚麼經濟效益?這又如何促使香港部分社會人士提倡以填
海方式增加土地供應?
 填海回應了哪些社會發展訴求?這又如何促使香港部分社會人士提倡以填
海方式增加土地供應?
 填海的法律理據比其他增加土地供應方案有何不同之處?這又如何促使香
港部分社會人士提倡以填海方式增加土地供應?
 香港的填海技術如何?又填海是否有先例可循?這又如何促使香港部分社
會人士提倡以填海方式增加土地供應?
d. 答題大綱:
說明
引言 說明因素:指出部分社會人士提議通過填海的方式來增加土地供應,究
其因與經濟、社會、政策、歷史及技術因素有關。
因素一 經濟因素:填海造地可滿足工商業發展需要,並帶來賣地收入,有助促
進香港經濟發展。
例子:測量師學會估計「明日大嶼」計劃可帶來 9 700 億至 11 400 億的賣
地收入,比 4 000 至 5 000 億的填海成本多一倍,能增加庫房儲備。
因素二 社會因素:填海造地可以滿足市民對住屋的需求,同時可以興建更多社
區設施,提升港人的生活素質。
例子:資料 A 提及政府提出的「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可提供 26 至 40 多萬
個公私營住宅單位,或有助降低樓價及租金,令更多市民可安居置業,
並縮短基層市民的公屋輪候時間。
因素三 政策因素:香港有關填海造地的法規健全,又涉及較少的行政程序,故
填海有利加快房屋和工商業用地發展效率。
例子:港珠澳大橋工程範圍及填海方法須先請顧問公司作出環境保護評
估,再得環保署的批准才可進行,其後相關承辦商也要遵照環評報告上
的做法填海。同時,政府亦按照環評報告的建議,設立海岸公園以彌補
填海工程對中華白海豚棲息地的影響。
因素四 歷史及技術因素:香港填海歷史悠久,技術成熟,提升了工程效率,並
減低了其對環境的影響。
例子:機場第三條跑道填海工程採用的「深層水泥拌合法」,使工程人員
不需要挖掘海底淤泥已可填海,減輕了水質污染問題。
總結 重申原因,回應題目。

 模擬試卷二:評卷參考 25
答案
為解決香港土地不足的問題,有部分社會人士提議通過填海的方式來增加土地供
應,究其因與經濟、社會、政策、歷史及技術因素有關,現分析以下:

因素一:首先,在經濟因素方面,填海造地可為香港帶來巨大的經濟回報。目前香
港商業用地不足,一方面會窒礙了高增值的新興行業發展,如作為創新及科技行業
的基礎設施——數據中心需要較大面積且有可靠電力供應的工業用地才可興建;另
一方面亦會拉高了商業樓宇的租金,加重營商成本,損害香港競爭力。而透過填海
造地,正正能增加土地供應、提供較大的新發展土地,滿足工商業發展需要。如根據
資料 A,政府計劃在中部水域的嘉靈州和交椅州附近填海 1 700 公頃,建造人工
島,既解決前述商業用地不足衍生的問題,亦能藉發展新核心商業區,吸引企業投
資,創造商機及就業機會,令各行業和市民受惠。正如資料 A 提及,「明日大嶼」計
劃可提供 20 萬個高增值的就業機會,反映有關計劃推進了工商業支援服務、創新科
技等帶來更高經濟回報的產業發展,促進香港經濟升級轉型。此外,香港實行低稅
率政策,賣地為政府其中一個主要收入來源。政府透過填海所得的新土地部分可作
拍賣用途,給予發展商興建私營住宅及商廈,這不但可收回填海成本,甚至可能因
此獲利。如測量師學會估計「明日大嶼」計劃可帶來 9 700 億至 11 400 億的賣地收入,
比 4 000 至 5 000 億的填海成本多一倍,能增加庫房儲備,並有助政府推出更多如提
高創業資助額等有利經濟發展的政策。由此可見,經濟因素令部分社會人士提議通
過填海的方式來增加土地供應。

因素二:其次,在社會因素方面,填海造地可以滿足市民對住屋的需求,同時可以
興建更多社區設施,提升港人的生活素質。近年香港房屋供應嚴重不足、樓價持續高
企,普羅市民置業越來越困難。在 2018 年有國際調查指出,香港連續九年成為全球
最難負擔樓價的地區。高樓價亦帶動了整體私人樓宇的租金上升,一些無法負擔高
昂租金的市民遂申請入住公屋,令公屋輪候人數持續增加。截至 2018 年 9 月底,一
般公屋申請者的輪候時間為 5.5 年,與政府原來計劃的 3 年輪候時間相差甚遠。在輪
候公屋期間,部分市民唯有租住居住環境欠佳,但租金相對低廉的劏房、板間房,
影響生活素質。有社會人士建議政府填海造地以增加房屋供應,正如資料 A 提及政
府提出的「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可提供 26 至 40 多萬個公私營住宅單位。如此一來,
在私營房屋方面,私樓供應增加有望減低樓價及租金,降低居住成本佔市民的收入
比例,令更多市民可置業安居;在公營房屋方面,更多的公營房屋供應,可縮短基
層市民的公屋輪候時間,有助減少居住在劏房的市民,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提升
生活素質。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解決港人的居住問題外,新增的土地也能提供更多
如運動中心、公園等休憩用地,以及如文娛中心、圖書館等社區設施,方便市民進行
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享受多元生活,改善市民的生活素質。由此可見,社會因素
令部分社會人士提議通過填海的方式來增加土地供應。

26 現代高中通識教育模擬試卷套
因素三:再者,在政策因素方面,香港有關填海造地的法規健全,又涉及較少的行
政程序,故部分社會人士倡議透過填海增加土地供應。香港擁有豐富的填海經驗,
有完善的法例來規管填海工程,目前香港法例亦容許政府在維多利亞港以外的地方
進行填海工程。以港珠澳大橋工程為例,按照法律規定,相關工程範圍及填海方法
須先請顧問公司作出環境保護評估,再得環保署的批准才可進行,其後相關承辦商
也要遵照環評報告上的做法填海。同時,政府亦按照環評報告的建議,設立海岸公
園以彌補填海工程對中華白海豚棲息地的影響,可見填海的相關法例有效確保工程
不會為環境帶來太大影響。反之,其他增加土地供應方案涉及較複雜的法律程序。以
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為例,目前法例不容許政府在郊野公園範圍內動土,故政府
須先修例改劃郊野公園界線,程序包括預先諮詢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環境
諮詢委員會,並爭取立法會通過,這比填海的法律程序更為複雜,亦花費人力物
力。加上,填海的新增土地業權屬政府所有,不像發展棕地、市區重建等其他增加土
地供應方案般,涉及複雜的賠償和安置問題,故遇到的阻力較少,較容易執行各種
規劃和工程,減少不同持分者之間的衝突,加快規劃和建設程序。由此可見,政策
因素令部分社會人士提議通過填海的方式來增加土地供應。

因素四:最後,在歷史及技術因素方面,香港填海歷史悠久,技術成熟,提升了工
程效率,並減低了其對環境的影響,故部分社會人士提倡以填海增加土地供應。香
港山多平地少,受自然環境所限,早已通過填海造地來解決土地不足的問題。 1850
年代,港英政府已在港島沿岸進行填海,二戰之後政府積極以填海所得土地,發展
新市鎮,如沙田、將軍澳、屯門等。現時已發展土地中近四分之一為填海而來,容納
了香港約三成的人口。由此推斷,香港的填海經驗豐富,技術發展成熟,相關的沉
降和污染環境風險已有效減低。如機場第三條跑道填海工程採用的「深層水泥拌合
法」,使工程人員不需要挖掘海底淤泥已可填海,減輕了水質污染問題。此外,填海
技術進步,大大縮短了工程的所需時間,如前述的「深層水泥拌合法」新填海技術無
須如傳統方法般,待沉降後才進行基建工程,使整個填海工程較以往快了兩至三年
完成,加快發展進度。由此可見,歷史及技術因素令部分社會人士提議通過填海的
方式來增加土地供應。

總的來說,從經濟、社會、政策、歷史及技術因素出發,部分社會人士提議通過填海
的方式來增加土地供應。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能充分理解及恰當地運用有關知識及概念(例如:經濟效 7-8
益、新興行業、經濟轉型、社會衝突、環境保育等),深入及
全面分析,指出及清楚詳盡解釋可能促使香港部分社會人
士提倡以填海方式增加土地供應的因素,可採用部分下列
或其他恰當的要點。例如:

 模擬試卷二:評卷參考 27
 促進香港經濟發展:填海造地可滿足工商業發展需
要,並帶來賣地收入;
 提升港人的生活素質:填海造地可以滿足市民對住屋
的需求,同時可以興建更多社區設施;
 加快房屋和工商業用地發展效率:香港有關填海造地
的法規健全,又涉及較少的行政程序, 發展效率較
高;
 填海歷史悠久及成熟:香港填海經驗豐富,技術水平
高,提升了工程效率,並減低了其對環境的影響等。

 討論深入、結構嚴謹,展示高水平的批判分析

 以相關知識及概念,指出及清楚詳盡解釋可能促使香港部 5-6
分社會人士提倡以填海方式增加土地供應的因素,但有部
分解釋欠深入;或未能歸納原因
 討論結構嚴謹,展示一些批判分析,但也有欠詳盡的地方

 簡單指出及解釋可能促使香港部分社會人士提倡以填海方 3-4
式增加土地供應的因素,但有欠清晰;對相關的知識和概
念只有片面認識,或只能作簡單的應用
 討論深度不足,結構未夠嚴謹、表達不一定清楚

 嘗試簡單指出及解釋可能促使香港部分社會人士提倡以填 1-2
海方式增加土地供應的因素,但內容不足或不完全正確;
運用膚淺的知識及概念,顯示對這些因素的理解十分不足
 討論欠深度,結構鬆散╱欠缺焦點,表達含糊

 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與題目毫不相干

28 現代高中通識教育模擬試卷套
3. (b)
作答指引
a. 相關概念及詞彙:生活素質、房屋需求、競爭力、購買力、管治威信、社會衝突、環
境污染、可持續發展、社會和諧、市民訴求、經濟回報
b. 審題:題目要求從正反兩方面,衝量大型基建工程對香港市民生活素質所造成
的影響。
c. 思考問題:
 大型基建工程能否回應市民訴求?這對生活素質有何影響?
 大型基建工程是否具經濟效益?這對生活素質有何影響?
 大型基建工程能否提升政府管治威信?這對生活素質有何影響?
 大型基建工程是否對環境有重大負面影響?這對生活素質有何影響?
d. 答題大綱:
大型基建工程對香港市民生活素質 大型基建工程對香港市民生活素質
所造成的影響是正面多於負面 所造成的影響是負面多於正面
引 表達立場:指大型基建工程對香 引 表達立場:指大型基建工程對香
言 港市民生活素質所造成的影響是 言 港市民生活素質所造成的影響是
正面多於負面,下文將從社會、經 負面多於正面,下文將從社會、經
濟、政治及環境方面進行論證。 濟、政治及環境方面進行論證。
論 回 應 市 民 對 住 屋 及 交 通 運 輸 需 論 破壞社會和諧:大型基建工程涉
點 求:大型基建工程可減低樓價及 點 及不同的持分者,他們往往因立
一 一
( 租金、縮短公屋輪侯時間,亦減少 ( 場不一而有紛爭,影響社會和諧。
在 市民花費在交通上的時間,提升 在 衡量為大型基建工程舉行的政策
社 整體生活素質。 社 諮詢活動對生活素質帶來的正面
會 會
方 衡量大型基建工程成本過高問題 方 影響:在為大型基建工程舉行的
面 為生活素質帶來的負面影響:政 面 公眾參與活動時,持分者或會只
) )
府擁有豐厚財政儲備,能應付大 考慮自身的利益或訴求,與另一
型基建成本,不會影響恆常民生 方難以達成共識,他們甚至可能
開支;大型工程建成後可為社會 在商討過程產生更大的意見衝突。
帶來長遠利益,如滿足老人院舍、 例子:以高鐵香港段為例,商界
護理中心等設施需求。 認為高鐵可吸引更多的內地旅客
例子:根據資料 A,政府近年提 來港及方便香港與內地進行商貿
出的「明日大嶼願景」計劃能透過 合作,有利香港的經濟發展,表
在中部水域填海提供 26 至 40 多萬 示支持;民間團體則認為該工程
個公私營住宅單位。 導致菜園村村民被迫遷,又破壞
該村農地,使村民失去原來的田
園生活模式,故予以反對。

 模擬試卷二:評卷參考 29
論 可以提高本港的競爭力:城市基 論 影響政府的民生建設:種種大型
點 礎建設完備,如運輸、倉庫等設 點 基建工程不但佔用大量政府收入
二 二
( 施,能為企業提供完善的配套, ( 及財政儲備,更有可能因建築材
在 增加營商優勢,繼而吸引外資並 在 料及工資通脹幅度高而超支,或
經 創造商機,提升整體競爭力,為 經 會影響政府用於醫療、教育、社會
濟 濟
方 市民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和更佳的 方 福利等與民生有關的財政資源,
面 職業前程,提升生活素質。 面 損害市民的生活素質。
) )
衡量大型基建工程超支問題為生 衡量大型基建工程造成的長遠經
活素質帶來的負面影響:即使基 濟效益為生活素質帶來的正面影
建自身耗費成本,但卻能帶來商 響:大型基建的經濟回報或未如
機,增加企業收益,使市民就業 理想,而其自身成本也未必能收
穩定,提升收入及購買力,享有 回,或會影響投放在民生政策的
優質的物質生活。 資源,損害市民的生活素質。
例子:高鐵香港段方便了港人前 例子:高鐵香港段建築成本達 864
往北京、上海等城市,內地人士也 億,港珠澳大橋及機場第三條跑
可以直達香港的市中心,大大促 道更是過千億元的項目。
進了兩地的貿易和旅客往來,繼
而推動旅遊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
等產業發展。

30 現代高中通識教育模擬試卷套
論 顯示政府具有管治能力:大型基 論 降低市民對政府的滿意度:現時
點 建展示政府對香港未來發展有長 點 香港市民最希望政府優先解決社
三 三
( 遠規劃,並積極解決社會民生問 ( 會最關注的醫療、貧窮問題。因
在 題,作出恰當的資源分配。這能提 在 此,如政府將精力和資源用於被
政 升政府管治威信,增加市民對政 政 批評為「大白象」的基建工程,容
治 治
方 府的認受性和滿意度,改善生活 方 易使市民對政府不滿,損害生活
面 素質。 面 素質。
) )
衡量大型基建工程造成的社會爭 衡量大型基建工程展現的政府管
議為生活素質帶來的負面影響: 治能力為生活素質帶來的正面影
只要政府能妥善處理紛爭,不但 響:近年大型基建時常出現超支、
能舒緩持分者的不滿情緒,亦能 延期,甚至工程失誤的問題,損
增加政府支持度。 害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度,繼而對
例子:以機場第三條跑道工程為 香港前景感到憂慮,損害生活素
例,香港作為國際交通樞紐,加 質。
上貿易及物流業屬香港四大支柱 例子:在人口老化下,病牀、醫護
行業之一,政府須確保機場容量 人手不足應對病人的需求,市民
不至飽和,以免窒礙經濟發展。為 動輒等候一至兩年,甚至更長的
此,政府早於 2006 年便提出增建 時間,才可得到公營專科診所治
跑道規劃,藉此增加機場可處理 療,但政府用於公營醫療系統的
的航班,滿足客運及貨運的需要。 開支多年來未見上升,引起市民
的不滿。
駁 反駁大型基建工程會嚴重破壞生 駁 反駁政府在推動大型基建時會作
論 態環境,損害環境可持續發展, 論 補救措施,有效彌補其對環境造
( (
在 影響市民的生活素質:指政府可 在 成的損害,提升生活素質:基建
環 透過制定相關的保育措施來舒緩 環 為環境帶來的破壞難以彌補,而
境 其對環境的影響,並透過基建帶 境 附近居民的生活舒適度也會因工
方 方
面 來的經濟收益以至庫房收入,增 面 程帶來的污染而降低,影響生活
) 加投放在環境保育的資源,保護 ) 素質。
生態資源,讓下一代享有更佳的 例子:以港珠澳大橋為例,開設
生活環境。 海岸保護區後,該海域的中華白
例子:以港珠澳大橋為例,政府 海豚數目由施工前的 80 條降至開
限制施工區域的船隻速度,又特 通後的 47 條,反映補救措施未能
意開設海岸保護區,以彌補工程 挽回工程對海豚棲息地的損害。
對海豚以至海洋環境的影響。
總 概述論點,重申立場,藉以首尾 總 概述論點,重申立場,藉以首尾
結 呼應。 結 呼應。

答案
大型基建工程對香港市民生活素質所造成的影響是正面多於負面

 模擬試卷二:評卷參考 31
近年來,政府推行多項大型基建工程,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我認為這些工程對香
港市民生活素質所造成的影響是正面多於負面,下文將從社會、經濟、政治及環境方
面進行論證。

論點一:首先,在社會方面,大型基建工程能回應市民對住屋及交通運輸方面的需
求,而其所造成的成本過高,影響民生建設問題是可解決的,故對生活素質所造成
的影響是正面多於負面。目前香港房屋供不應求,私人樓宇價格及租金高企、公屋輪
候時間漫長,加上運輸系統已達飽和程度,部分路段、天橋及海底隧道擠塞情況嚴
重,大型基建工程正可回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資料 A,政府近年提出的「明日大
嶼願景」計劃能透過在中部水域填海提供 26 至 40 多萬個公私營住宅單位。此外,就
我所知,計劃希望透過在人工島上興建鐵路,連接中環至屯門一帶,既可吸引新界
居民前往該處工作,減少每天由新界前往港島工作的人流,亦可提供更多前往港島
的路徑,疏導紅隧等擠塞地點的車流,改善交通擠塞問題。這不但能使樓宇買賣及
租賃市場降溫、公屋供應增加,讓更多市民可置業安居,享有較佳的居住環境,亦
縮短市民花費在交通上的時間,令城市生活更為便利,提升整體社會生活素質。有
論者認為,各項大型基建工程所費不菲,對香港政府財政造成巨大壓力,這或會減
少政府投放在改善老人服務、社會福利等民生政策上的資源,損害市民的生活素質。
但我認為大型基建不但沒有成本難以應付的問題,亦是民生政策的必要投資,對社
會生活素質屬利多於弊。政府擁有豐厚財政儲備,如截至 2018 年政府財政儲備達 1.1
萬億。以「明日大嶼願景」為例,其工程成本為四千至五千億元,是政府可應付的金
額,只要妥善規劃和分批進行有關工程,對恆常民生開支不會有所影響。而且大型
工程建成後可為社會帶來長遠利益。根據政府統計,香港未來 30 年有 720 公頃基建
及設施用地短缺,其中老人院舍、護理中心等需求殷切,是政府推動民生政策的一
大難題,而前述的大嶼山填海計劃正好可提供土地,滿足相關需求。由此可見,大
型基建工程對市民生活素質所造成的影響是正面多於負面。

論點二:其次,在經濟方面,大型基建工程可以提高本港的競爭力,而超支問題可
以工程帶來的經濟效益彌補,對生活素質所造成的影響是正面多於負面。城市基礎
建設完備,如運輸、倉庫等設施,能為企業提供完善的配套,增加營商優勢,繼而
吸引外資並創造商機,提升整體競爭力。以交通為例,高鐵香港段方便了港人前往
北京、上海等地,內地人士也可以乘高鐵直達香港的市中心,大大促進了兩地的貿
易和旅客往來,繼而推動旅遊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等產業發展,為市民創造更多就
業機會和更佳的職業前程,提升在經濟方面的生活素質。然而,有論者認為,不少
基建工程都超支嚴重,如高鐵香港段的造價由原來的 300 億港元超支至 800 多億港
元,而開通之後其客量卻不足估計的一半,不符合成本效益,浪費公帑,或 影響政
府投放於創業及就業支援上的資金,損害生活素質。但我認為,雖然基建工程有超
支的問題,但從長遠而言,其經濟效益足以彌補建築成本支出,故對市民的經濟生
活素質屬利多於弊。以高鐵為例,高鐵香港段與內地的全國高鐵網絡貫通,使香港

32 現代高中通識教育模擬試卷套
與北京、上海等城市形成「四小時經濟圈」,方便香港與珠三角地區以外的內地企業
進行貿易,開拓更多客源,有利香港長遠的經濟發展。即使基建耗用成本,但卻能
帶動企業收益持續增長,使市民就業穩定,提升收入及購買力,享有優質的物質生
活。此外,高鐵客量亦會因內地其他鐵路網絡的擴張而持續增加,長遠可用收益彌
補成本。由此可見,大型基建工程對市民生活素質所造成的影響是正面多於負面。

論點三:再者,在政治方面,政府推動大型基建工程可顯示政府具有管治能力,增
加市民的生活滿意度,而其所造成的社會衝突、繼而影響政府管治威信的問題是可
推出改善措施解決的,故對生活素質所造成的影響是正面多於負面。大型基建計劃
能展示政府對香港未來發展有長遠規劃,並積極解決社會民生問題,作出恰當的資
源分配。這能提升政府管治威信,增加市民對政府的認受性和滿意度,改善在政治
方面的生活素質。以機場第三條跑道工程為例,香港作為國際交通樞紐,加上貿易
及物流業屬香港四大支柱行業之一,政府須確保機場容量不至飽和,以免窒礙經濟
發展。為此,政府早於 2006 年便提出增建跑道規劃,藉此增加機場可處理的航班,
滿足客運及貨運的需要,顯示了政府能針對香港經濟需要而作出長遠規劃的能力。
然而,有論者認為,基建往往會引起社會爭議,各持分者意見相左,使部分市民認
為政府的基建規劃破壞社會和諧穩定,影響管治威信。如機場第三條跑道增加了在
北大嶼山上方飛行的航班,造成噪音污染,引起附近居民的反對。但我認為只要政
府能妥善處理紛爭,問題便迎刃而解,甚至能顯示政府的管治能力,故大型基建對
政治生活素質屬利多於弊。如政府承諾在機場第三條跑道項目啟用後,安排南跑道
在較不繁忙的夜間時段處於備用狀態,又會調整飛機航道,使飛機盡量不在夜間飛
過住宅地區,顯出政府重視市民的意見及福祉。這不但能舒緩持分者的不滿情緒,
亦能增加政府支持度,使市民對前景感樂觀。由此可見,大型基建工程對市民生活
素質所造成的影響是正面多於負面。

駁論:有人認為,在環境方面,大型基建工程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損害環境可持
續發展,損害市民的生活素質,因此對生活素質所造成的影響是負面多於正面。以
港珠澳大橋為例,在建造大橋海底地基、人工島時須在海底打樁及有船隻進出珠江
口伶仃洋海域,不但會造成噪音污染,阻礙該處的中華白海豚棲息及繁殖,亦會污
染海洋水質,未能達至可持續發展,影響下一代享有及欣賞珍貴的天然資源,有損
市民在環境方面的生活素質。然而,我不太認同上述說法,我認為有關影響可透過
制定相關的保育措施來舒緩,而且基建亦可增加社會用於環境保育的資源,故對 市
民的環境生活素質屬利多於弊。以港珠澳大橋為例,政府限制施工區域的船隻速
度,又特意開設海岸保護區,以彌補工程對海豚以至海洋環境的影響;而港珠澳大
橋方便了粵、港、澳三地居民往來,不單帶來了大量旅客,更方便香港為珠江一帶的
工業提供轉口服務,有利促進香港經濟繁榮,增加政府財政稅收,從而有更多的資
源推動環境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資源,讓下一代享有更佳的生活環境。由此可
見,大型基建工程對市民生活素質所造成的影響是正面多於負面。

 模擬試卷二:評卷參考 33
總結而言,在社會、經濟、政治及環境方面,我認為大型基建工程對香港市民生活素
質所造成的影響是正面多於負面。

大型基建工程對香港市民生活素質所造成的影響是負面多於正面

近年香港展開多項大型基建工程,我認為這些工程對香港市民生活素質所造成的影
響是負面多於正面,究其因與社會、經濟、政治及環境方面有關。

論點一:首先,在社會方面,大型基建工程經常引起不同持分者爭拗,破壞社會和
諧,而為大型基建工程舉行的政策諮詢活動並未能平息相關社會衝突,故對生活素
質所造成的影響是負面多於正面。大型基建工程涉及不同的持分者,如附近的居民、
環保團體、商家等,他們往往因立場不一而有紛爭,影響社會和諧。以高鐵香港段為
例,商界認為高鐵可吸引更多的內地旅客來港及方便香港與內地進行商貿合作,有
利香港的經濟發展,表示支持;民間團體則認為該工程導致菜園村村民被迫遷,又
破壞該村的農地,使村民失去原來的田園生活模式,故予以反對。然而,有論者認
為,政府只要為大型基建工程舉行公眾諮詢、宣傳等,讓社會團體之間發表意見和
達成共識,不但可令他們明白相關方案、爭取他們的支持,更有助政府改善方案內
容,使計劃更具認受性,減少工程引起的社會紛爭,促進社會和諧。然而,我認為
政策諮詢活動難以消除公眾疑慮,甚至可能造成社會衝突,故大型基建對社會生活
素質屬弊多於利。在舉行公眾參與活動時,持分者或會只考慮自身的利益或訴求,
與另一方難以有共識,他們甚至可能在商討過程產生更大的意見衝突,如新界東北
發展計劃的公眾諮詢大會就曾因遇抗議而被迫腰斬,最終也未能就計劃達成共識。
而香港有不少的基建工程多在紛爭中定案,以至在施工期間仍然爭議不斷,如高鐵
工程開展前及施工期間,社會曾就菜園村安置及賠償、工程延誤以及內地口岸區管
轄權等問題出現紛爭,影響社會和諧。由此可見,大型基建工程對香港市民生活素
質所造成的影響是負面多於正面。

論點二:其次,在經濟方面,大型基建工程花費巨大,容易影響政府用於民生政策
的開支,而其帶來的經濟回報未如理想,故對生活素質所造成的影響是負面多於正
面。例如,高鐵香港段建築成本達 864 億,港珠澳大橋及機場第三條跑道更是過千億
元的項目。種種大型基建工程不但佔用大量政府收入及財政儲備,更有可能因建築
材料及工資通脹幅度高而超支,如港珠澳大橋最終超支了逾百億,被外界批評為
「大白象」工程。這或會影響政府用於醫療、教育、社會福利等與民生有關的財政資
源,損害市民的生活素質。然而,有論者認為,基建長遠帶來的經濟效益足以彌補
成本支出,更能增加投放於民生政策的財政資源。根據資料 A,「明日大嶼願景」計
劃可透過增建商業用地,滿足企業發展需求,創造 20 萬個高增值的就業機會。這反
映有關計劃推進了工商業支援服務、創新科技等帶來更高經濟回報的產業發展,促
進香港經濟升級轉型,從而為市民創造更佳的就業前景和收入,提高經濟方面的生
活素質。但我認為大型基建的經濟回報或未如理想。以前述高鐵香港段為例,原來的

34 現代高中通識教育模擬試卷套
發展目的是促進兩地民眾的往來,刺激經濟發展,並預計每日平均客量可達 11 萬
次,但由 2018 年 8 月開通至 2019 年初每日平均客量只有約 5 萬人次,當中不少更
由原來的城際直通車轉移而來,反映其所吸引內地民眾以至帶來的經濟效益有限;
此外,基建自身成本也未必能收回,如機場快線成本達 340 億,由 2001 年至今從未
見利潤。由此可見,大型基建工程的回報難以估計,投資數額卻異常地高,或影響
政府投放在民生政策上的開支,對香港市民生活素質所造成的影響將是負面多於正
面。

論點三:再者,在政治方面,大型基建工程會影響管治威信,降低市民對政府的滿
意度,而超支、延誤等事件妨礙政府藉大型基建展示管治能力,故對生活素質所造
成的影響是負面多於正面。現時香港市民最希望政府優先解決社會最關注的醫療、貧
窮問題。然而,若政府將精力和資源用於被批評為「大白象」的基建工程,會容易引
起民怨。以醫療為例,在人口老化下,公營醫院的病牀、醫護人手不足應對病人的需
求,市民動輒等候一至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得到公營專科診所治療,但政府
用於公營醫療系統的開支多年來未見上升,引起市民的不滿;又以貧窮問題為例,
香港貧富懸殊問題嚴重,據統計 2018 年有近三成的長者處於貧窮線之下,當中不少
因未能應付生活開支而被迫重投職場, 故不少社福團體期望政府能對長者增加援
助,協助他們脫貧。若政府花費大量的開支於基建而非市民關注的社會問題上,或
會令部分市民認為政府無視市民的訴求。這可能影響市民對政府施政的滿意度,繼
而降低整體生活滿意度,損害生活素質。然而,有論者認為,大型基建的成功顯示
政府能妥善運用資源,為香港未來作出規劃,如政府預計新界未來人口會不斷增
加,故規劃了沙中綫鐵路項目,滿足居民的交通需要,展現政府的管治能力,故能
提升管治威信。但我認為近年大型基建時常出現超支、延期,甚至工程失誤的問題,
大大損害了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度,故屬弊多於利。以沙中綫鐵路為例,有關項目不
但共超支 173 億,更被揭發有結構安全問題並展開聆訊,開通時間遙遙無期,或使
市民質疑政府的監管能力,甚至對政府失去信心,對香港前景感到憂慮,損害 政治
方面的生活素質。由此可見,大型基建對香港市民生活素質所造成的影響是負面多
於正面。

駁論:有人認為,在環境方面,政府在推動大型基建時會作補救措施,有效彌補其
對環境造成的損害,並藉此宣傳及推廣環保,提升生活素質,因此屬利多於弊。以
港珠澳大橋為例,政府為了彌補工程對海豚以至海洋環境的影響,採用免挖海底淤
泥的「深層水泥拌合法」,又特意開設海岸保護區,減少噪音及水質污染。這既能減
低工程對自然生態的影響,亦能為企業及大眾作環境教育的示範,使社會各界 採取
更環保的經營或生活模式,有助保護生態資源,提升市民在環境方面的生活素質。
然而,我不認同上述說法,我認為大型基建工程對環境的損害難以彌補,影響生活
素質。大型建築工程不單破壞自然生態及原有社區,工程期間及完成後亦會帶來空
氣、噪音污染,損害市民健康和精神生活。以港珠澳大橋為例,開設海岸保護區後,
本港海域的中華白海豚總數由施工前的 80 條降至開通後的 47 條,反映補救措施未

 模擬試卷二:評卷參考 35
能挽回工程對海豚棲息地的損害;而大橋開通後,大量來自澳門及內地的車輛可以
駛進香港,或會加重香港的空氣污染問題。基建為環境帶來的破壞難以彌補,而居
民的生活舒適度也會因工程帶來的污染而降低,影響環境生活素質。由此可見,大
型基建工程對香港市民生活素質所造成的影響是負面多於正面。

總結來說,在社會、經濟、政治及環境方面,我認為大型工程對香港市民生活素質所
造成的影響是負面多於正面。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全面及合乎邏輯地評估大型基建工程對香港市民生活素質所造 10-12
成的正面和負面影響;根據香港現時的情況,能充分理解和恰
當運用有關的知識及概念(如生活素質、房屋需求、競爭力、管治
威信、環境污染、可持續發展、社會和諧等);並從不同向度,提
供全面及具批判性的論證;能識別正面和負面影響的比重可能
並不相等,例如:

大型基建工程對香港市民生活素質造成正面影響,例如:
 回應市民對住屋及交通運輸需求:大型基建工程可減低樓
價及租金、縮短公屋輪侯時間,亦減少市民花費在交通上的
時間,提升社會生活素質;
 提高本港的競爭力:城市基礎建設完備,如運輸、倉庫等設
施,能為企業提供完善的配套,增加營商優勢,繼而吸引
外資並創造商機,為市民帶來就業機會和更佳的職業前
程,享有更優質的物質生活;
 顯示政府具有管治能力:大型基建展示政府對香港未來發
展有長遠規劃,並積極解決社會民生問題,作出恰當的資
源分配,提高政府認受性;
 推動環境保育:政府可透過基建帶來的經濟收益以至庫房
收入,增加投放在環境保育的資源;政府在推動大型基建
時會作補救措施,彌補其對環境造成的損害,為企業及市
民作示範作用,收環境教育及宣傳之效,促進社會大眾保
護生態資源,讓下一代享有更佳的生活環境等。

大型基建工程對香港市民生活素質造成負面影響,例如:
 破壞社會和諧:大型基建工程涉及不同的持分者,他們往
往因立場不一而存有意見分歧,造成社會衝突,損害社會
生活素質;
 影響政府的民生建設:工程不但佔用大量政府收入及財政

36 現代高中通識教育模擬試卷套
儲備,更有可能因建築材料及工資通脹幅度高而超支,進
而影響政府用於醫療、教育、社會福利等與民生有關的財政
資源,降低生活素質;
 降低市民對政府的滿意度:現時香港市民最希望政府優先
解決社會最關注的醫療、貧窮問題。因此,如政府將精力和
資源用於被批評為「大白象」的基建工程,容易使市民對政
府不滿,損害在政治方面的生活素質;
 破壞自然環境:大型建築工程不單破壞自然生態及原有社
區,工程期間及完成後亦會帶來空氣、噪音污染,損害市民
健康和精神生活等。

 討論深入、結構嚴謹、展示高水平的批判分析

 以相關知識及概念,評估大型基建工程對香港市民生活素質所 7-9
造成的影響,但有部分評估對香港的情況欠深入/欠具體的認
識;所考慮的角度亦不足
 討論結構嚴謹,展示一些批判分析,但也有欠詳盡的地方

 簡單解釋大型基建工程對香港市民生活素質所造成的影響,但 4-6
有欠清晰/未有對整體影響作出判斷/未能評估影響;較少就
香港的實際情境來討論;對相關的知識和概念只有片面認識,
或只能作簡單的應用
 討論深度不足,結構未夠嚴謹,表達或有時未夠清楚

 嘗試簡單指出大型基建工程的正面和負面影響,但內容不足或 1-3
不完全正確;或與生活素質並不相關;運用膚淺的知識及概
念,顯示對這些影響/香港的現況理解不足
 討論欠深度,結構鬆散/欠缺焦點,表達含糊

 未能指出原因╱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與題目毫不相干

 模擬試卷二:評卷參考 3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