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安名胜诗研究 杨威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6

中文摘要

对于诗歌的理解必须要把它放回到相关的环境中去,结合相关的背景才能理
解的更加透彻,那么反之,特定的环境与景物也常常会对诗人的创作主题产生影
响。乐游原、曲江、大雁塔、骊山、青门等名胜在唐代是其发达物质文明和独特
人文精神的有形载体,诗人在涉及到这些地方的时候常常会产生特定的思路,于
是与这些名胜相关的诗歌就有了其比较固定的主题模式。
在本课题中,我以文学与文化、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联系为切入点,选取了乐
游原、曲江、大雁塔等五个较有代表性的唐代长安名胜,从而集中研究与这几个
名胜相关的诗歌。通过具体分析这些名胜的历史沿革、文化意义及诗人在触及这
些名胜时常用的主题,对唐长安名胜诗所表现出的文化性、历史性等各个方面进
行综合的研究,力图还原唐代文人在长安的生活道路与创作动因,并努力重现当
时部分的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

关键词:唐代长安;名胜;诗歌

-I-
Abstract
In order to comprehend poetry extremely thorough, we must replace it in their
related surroundings. At the same time, Environment and scene-specific often will
affect the poet's creative theme. Leyouyuan, Qujiang and Dayanta and other attractions
in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physical carrier of the developed material and its unique
cultural spirit, the poet in relation to these places often have specific ideas. So the
poetry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hese spots have a theme of their relatively fixed.
In this issue, I take the link betwee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s the starting point, selected Leyouyuan, Qujiang, Dayanta are mo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five spots in Chang'an, to focus on the poem associated with these spots. By
analyzing these landmarks, history,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the common theme when
the poet touches these attractions, as well as researching the poetry in the Tang dynasty
spots demonstrated cultural, historical and other aspects, I try to restore the scholars’
way of life and creation motive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effort to reproduce a part of
times spirit and social customs in that time.

Keywords:Chang'an of Tang Dynasty;scenic spot;poetry

- II -
目 录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
绪 论 ··························································································································· 1
一、“名胜诗”的定义 ······························································································ 1
二、唐代长安名胜诗研究现状 ·············································································· 2
三、研究目的、意义及结构安排 ·········································································· 4
第一章 慈恩寺及大雁塔诗 ······················································································· 6
第一节 总体概况 ··································································································· 6
第二节 “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帝王游寺诗及应制诗 ························· 7
第三节 “贾生耽此寺,胜事入诗多”——游寺诗 ··············································· 10
一、“莫上慈恩最高处,不堪看又不堪听”——感时伤怀的登塔赋诗············· 10
二、“何处消长日,慈恩精舍频”——观寺诗 ··················································· 11
第四节 新科进士雁塔题诗 ·················································································· 13
第二章 曲江诗 ········································································································· 15
第一节 唐代曲江的发展及曲江诗的兴盛 ·························································· 15
第二节 曲江游赏诗 ····························································································· 17
第三节 及第与落第的天渊之别——士子们的曲江诗······································· 20
第四节 “吟君怅望句,如到曲江头”——纪事感怀诗 ······································· 21
一、曲江送别 ···································································································· 21
二、追忆曲江 ··································································································· 22
第三章 骊山与马嵬坡诗 ························································································· 24
第一节 骊山华清宫的盛衰史 ·············································································· 24
第二节 华清宫——李、杨故事上演的舞台 ······················································ 27
第三节 马嵬坡上红颜消——马嵬诗 ·································································· 31

- III -
第四章 “乐游原上望昭陵”——乐游原诗 ····························································· 33
第一节 乐游原的地理位置及其周边环境 ·························································· 33
第二节 乐游原上的古今之叹 ·············································································· 36
第五章 由青门至灞桥 ····························································································· 39
第一节 青门的地理位置······················································································ 39
第二节 “青门烟野外,灞浐送行人”——送别之伤 ··········································· 41
结 论 ························································································································· 44
参考文献 ····················································································································· 45
致 谢 ························································································································· 50

- IV -
绪 论
在《唐代科举与文学》序文中,傅璇琮先生说道:
“把唐代的科举与唐代的文
学结合在一起,作为研究的课题,是试图通过史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或沟通,掇
拾古人在历史记载、文学描写中的有关社会史料,作综合的考察,来研究唐代士
子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并努力重现当时部分的时代风貌和社会习
俗,以作为文化史整体研究的素材和前资。”①学术实践证明,这种尝试是成功的。
此后的类似论著,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如音乐与文学、宗教与文学、经济与
文学、幕府与文学、交通与文学等等,令人耳目一新。本文即是采用这种方法,
选取名胜与文学中的一点展开研究,分析相关的诗歌作品,将历史、地理与文学
互相印证,考察唐代长安较为著名的五处名胜和与这些名胜相关的名胜诗歌之间
相互影响的不同关系与类型,总结名胜文学的创作规律以及名胜文学所反映出的
文化史意义。

一、“名胜诗”的定义

《辞海》
“名胜”词目有两种解释:(一)名胜,著名的风景地。如:名胜古迹。
《北史·韩晋明传》:
“朝欲处之贵要地,必以疾辞,告人云:
‘废人饮美酒,对名
胜,安能作刀吏,披反故纸乎?”,(二)犹名流。
《晋书·王导传》:
“帝亲观禊,乘

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
本课题所研究的名胜诗中的“名胜”,乃是取现代汉语意义上的“名胜”,即
“著名的风景优(幽)美的地方”
,而不包含古代汉语中“名流”的意义。本文所研
究的名胜诗是与名胜相关的诗歌,其中包括描写这些名胜的诗歌,也包括创作于
此名胜但没有提到此名胜的某些诗歌。其选择范围取决于这些诗歌的创作是否受
这些名胜的影响。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序文.

辞海[K].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第 2348 页.

-1-
二、唐代长安名胜诗研究现状

关于唐代长安,历史上的文献记录和当代研究甚多。长期以来,学界关于长
安历史地理、坊里沿革、人物风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现就相关文献状
况和研究现状作一下简要陈述:
作为中世纪鼎盛时代的煌煌帝都,长安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目光,自玄宗
时韦述《两京新记》始,载录两京的宫苑名胜、坊里沿革、逸闻掌故的地志、笔
记、考述为数众多,留存下来的也数量颇丰。如《三辅黄图》、《长安志》、《类编
长安志》、《雍录》、《长安志图》、《唐两京城坊考》、《关中胜迹图志》等等。近代
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出土文献的发掘和域外汉籍的回传,有关唐代长安
城的还原研究显得更为科学详密。如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辛德勇《隋唐
两京丛考》、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张永禄主编《唐代长安词典》,台湾宋肃
懿《唐代长安之研究》,足立喜六《长安史迹研究》等。
但就长安与文学方面的相关研究则相对较少:哈佛学者宇文所安在《盛唐诗》
中提出了都城诗和都城诗人的概念,并以此作为他理解盛唐诗的核心概念,欧文
并非从诗歌主题的角度讨论都城诗,而是从都城诗坛的流行趣味上着眼,将在都
城写作的田园诗也视为都城诗。从这一点上来看,欧文的都城诗概念与本文的研
究方向似乎较为相近。但《盛唐诗》中所谓的都城诗是因都市的繁荣促成了都市
诗的繁荣,书中评价唐初产生的歌咏长安的长篇歌行极力铺排都市的富丽堂皇,
这样的描写更多地是一种人生感怀,是对长安作为都城整体所进行的观照。而本
文所研究的唐代长安名胜诗则是与唐代长安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有关的唐代
诗歌,这种题材是在唐长安文化的影响下成熟,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长安文
化的发展,包含着历史与文化的双重意义。
关于唐代长安的名胜诗的整体研究尚未发现专门著作,仅有近两年来的两篇
博士论文略有涉及:2003 年南京师范大学俞明的《历史名胜与中国古代文学》试
图对整个中国范围内的历史名胜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其第五章
第一节四大古都的历史名胜文学中第四节提到西安的一些历史名胜景点,及与这

-2-
些名胜景点相关的文学作品。此文对长安名胜诗仅是粗略涉及,以此来比较西安
文学与其他三大古都文学之间的差异性。但其对名胜文学的定义对本文有很大的
启发。
同年,复旦大学魏景波的《唐代长安与文学》在其第五章长安文化景观考论
中选取了三处有代表性的长安景观,考察其沿革及文化意义。此处对长安名胜诗
的研究,对本文的行文结构影响较大。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分
析与考察。魏景波论文中的唐代长安景观仅仅是其整篇文章的一个章节,而本文
将唐代长安名胜诗歌作为主体进行分析研究,目的更加明确,主题更加鲜明,结
构更加细化,这也是本文的优势之一。
新疆师范大学的一批硕士论文对“诗人与长安”进行了个案分析,其中 2005
年有《杜牧与长安》及《元稹诗歌与长安》两篇,07 年又《有刘禹锡诗歌与长安》
一篇。都对相关诗人对唐代长安的坊里建筑、佛寺道观以及其他形胜的相关诗歌
进行了整理分析。长安特有的文化以及这些诗人在长安的生活经历,激发着诗人
的创作感情,所以从他们的长安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同时期不同的复杂
心态。此类研究还有陆平发表于 2007 年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的《对话与抉择——诗
人王维与长安》、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王维诗歌中的长安四季》、江西师范大学学
报《王维诗歌中的长安及其文化意义》,孙文杰发表于 2008 年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的《刘禹锡及其长安诗》,王晓如发表于 2009 年唐都学刊的《试析长安的生活经
历对杜甫史诗风格的影响》等等。
关于唐代长安某具体名胜诗的研究近年来也有一定成绩,如:陕西师范大学
王早娟博士论文《唐代长安佛教文学研究》第七章唐代长安的佛寺诗中较为详细
的介绍了唐代长安的佛寺情况及相关的佛寺诗以及这些诗歌的美学风格;内蒙古
师范大学崔微微硕士论文《唐代曲江诗研究》通篇对唐代曲江诗的分类及人文意
蕴进行阐释;西北大学孔祥俊专业硕士论文《唐长安送别诗与灞柳文化》从唐代
长安的地理位置入手分析了唐代长安送别诗与灞柳文化;梁桂芳《唐代曲江诗探
幽》、杨文秀《乐游园人文景观从汉到唐的变化》、李芳民《唐代佛教寺院文化与
诗歌创作》、车林《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唐代诗人的游寺诗与宿寺
-3-
诗》、吴河清《唐人马嵬诗与唐代社会群体意识》、黄伟《张枯宫词中盛唐情结的
文化阐释——兼谈晚唐诗作中的“马嵬”意象》等等,这些文章的观点及其研究
也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间。
本文将充分利用第一手文献资料和近人关于长安文化与文学的研究成果,在
唐代长安名胜诗研究的题目下,选取出若干专题,进行历史文化与文学的综合研
究。

三、研究目的、意义及结构安排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由此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文化差异,
“某一地域的历
史名胜也往往带有共同的文化个性,歌咏这些名胜的一部分文学作品,亦随之显
现出某种共同的风格” ①。
在中国众多的古都中,长安可算是最有名的一个,不仅由于建都的时间最长,
而且它是与中国中世纪鼎盛时期的两个王朝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成
为古代中国的代名词。尤其是唐代的长安,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度里
最伟大的都城。作为一个无法忽视的地理意义上和文化意义上的巨大存在,长安
对唐代文学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唐代文人有着强烈的入世情怀,这种情怀将
他们从四面八方吸引到这个帝国核心的都城中来。他们在这里为了理想而游走,
所到之处所见所闻无不触动着他们的心绪情怀,于是长安城里的一草一木在他们
的笔下也生出了感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一个朝代的特质和时代的变迁。为此,
本文以文学与文化、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联系为切入点,选取唐代长安较有代表性
的几处名胜,通过对唐长安名胜诗的文学性、文化性、历史性等各个方面进行综
合的研究,力图还原唐代文人在长安的生活道路,他们创作长安名胜诗的创作动
因与倾向性,并努力重现当时的部分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以此达到研究目的:

其一、从《全唐诗》入手,结合重要作家作品集对唐代长安名胜相关诗歌进


俞明.历史名胜与中国古代文学[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118

-4-
行分类、整理,重要篇目则根据综合考察,对诗歌的独特风格与内涵进行有效的

解读。
其二、结合相关史料,以时代特征、诗人们的长安经历等为线索,分析长安
众多名胜中最具代表的几个地点的文化意义及诗人在触及这些名胜时常用的主
题,分析名胜对名胜诗的创作影响,以及这些名胜诗对名胜的反作用。

-5-
第一章 慈恩寺及大雁塔诗

第一节 总体概况

唐代的统治者实行着较为开明的宗教政策,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获得了
极大的发展。唐代长安佛寺众多,据清代徐松《唐两京城坊考》统计,长安城中
稍具规模的佛寺多达 116 座,它们比较集中地分布在与皇城距离较近的东、南、
西三个方向。由于统治者对于佛教的积极态度影响,以及佛教本身具有能够满足
各个社会阶层需求的内容,佛寺不仅具有宗教功能,而实际上已成为帝王名臣、
文人学士消闲观赏的游息之地。
“统治者取其对民众的教化作用,以利于统治;士
大夫文人取其精神义理以充实思想;下层百姓则更注重佛教带来的娱乐作用,以
满足大众化的娱乐要求”①。“佛教的繁荣以及由此带来的发达的寺院文化,不仅
为诗人们的寺院之游提供了条件与可能,而且佛寺这一特殊处所,也为诗人的创
作提供了种种机缘,因此,唐代诗人的寺院之游与其诗歌创作的关系也就特别值
得关注”②。这类与佛寺相关的作品大多来自文人士大夫的创作,其中有一部分是
应制诗,另外还包括游寺、宿寺、题寺、赠答等包含多方面内容的诗作,反映出
了当时佛寺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佛教在唐代对文人创作产生的影响。在长安范
围内,他们所咏诵的主要对象之一就是慈恩寺。据笔者统计,保存在《全唐诗》
中的咏慈恩寺的诗歌共有 116 首,而咏青龙寺 45 首、大荐福寺 25 首、兴善寺 18
首,其相加之和仍不及咏慈恩寺诗歌数量,由此可见慈恩寺在文人心中的地位之
高。
据《唐会要》卷四十八《寺》条及《长安志》卷八《进昌坊大慈恩寺》条记
载:慈恩寺地处晋(进)昌坊,始建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 648 年)十二月。是唐
高宗李治为了给母亲文德皇后(即太宗李世民皇后长孙氏)追福,在已经废毁的隋


王早娟.唐代长安佛教传播的社会文化心理[J].社会科学战线.2010(4):区域历史与文化.

李芳民.唐五代佛寺辑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年:第 329 页.

-6-
朝无漏寺基础上建立的,所以以慈恩为名。其寺“南临黄渠,水竹森邃”①,是当
时长安城中规模最为宏大的佛寺,占晋昌坊半坊之地。慈恩寺内所建慈恩寺塔,
即大雁塔,乃是玄奘法师为存放其从西域带回的佛经与舍利而建,其建筑仿造印
度佛塔,风格较之其它佛塔较为少见。岑参在其《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中
形容大雁塔“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章八元《题慈恩寺塔》也云“十层突兀
在虚空,四十八开面面风”
。后来由于多种原因的破坏,仅余七级,至今犹存。从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②《全唐诗》中可考知,大慈恩寺中建筑包括:上座院、
翻经院、三藏院、元果院、默公院、慈恩塔院、浴室院、太真院、清上人院、遂
上人院、暕上人房、郁公房和东楼、戏场等。据宋钱易《南部新书》戊卷记载,
唐宣宗大中(847-859 年)年间,
“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在荐福、
永寿”③。

第二节 “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④——帝王游寺诗及应制诗

慈恩寺承担着许多皇室的重要活动,如为国祈福、帝王祝寿等,这些活动中
往往会要求随行士大夫应制赋诗,而帝王自身也多有创作。有唐一代“传世的士
大夫应制游览佛寺诗有五十多首”⑤,而据笔者统计,其中唐中宗景龙二年重阳节
游览慈恩寺的应制诗就占三十多首。这些作品受特定题材及环境的影响,多为奉
和之作,往往在描写佛寺的庄严华美的同时又歌颂圣主的恩泽,二者融合在一起,
气势宏大,充满喜乐升平之意,虽整体水平不高,但能如实的反映出帝王出游的
盛大气势与君臣同乐的祥和气氛,能够体现盛唐之音,且对于盛唐以及后来的游
佛寺诗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全唐诗》卷三存有唐高宗皇帝李治一首《谒大慈恩寺》,其诗云:
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


宋敏求.长安志[O].1076.卷八:进昌坊大慈恩寺条.

(唐)慧立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M] .北京:中华书局.2000.

钱易.南部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第 67 页.

上官昭容.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A].彭定求等.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
局.1969 年:卷 5_55.本文所引用的《全唐诗》均系此版本,不再重复叙述。

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年:第 86 页.

-7-
绮霞遥笼帐,丛珠细网林。寥廓烟云表,超然物外心。
此诗前两句写佛寺宫殿的庄严华美,接下来两句用花盖与幡虹的对仗点明作
者的不俗身份。颈联宕开一笔,将重点放在描写佛寺周围的景物:远方的绮丽霞
光,丛林中的细密露珠,在宝相庄严的景物氛围中,尾联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出尘
之感。此次出游的应制诗仅有许敬宗一首《奉和过慈恩寺应制》传世。
唐中宗李显在登基之前曾被谪贬于房州多年,或许由于补偿心理的作用,在
登基之后极为热衷于饮宴、出游,全唐诗所存李显的诗及联句共七首,其中有四
首是出游登临之作。景龙二年九月初九,唐中宗率领群臣登慈恩寺塔赏秋:
“幸慈
恩寺塔,上官氏献诗,羣臣并赋”。①
上官昭容所献《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②诗内容如下:
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
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全诗从出游写起,至慈恩寺,在寺里进行佩朱萸、献菊酒等节日活动,颈联
插入专写塔势、寺况,末句又转回写君臣赋和成诗,直至宴罢回程结束。既写出
了时令特色,也写出了地方特色,可以说是此次乃至此时的应制诗作中较有代表
性的一篇。
此次随中宗出游的文人较多,因而诗作数量颇丰,保存下来的也有不少。作
品普遍表现出了较为标准的初唐应制诗的写作方式,很多采用了“三部式”的结
构,有着精美工稳的对仗,同时不免大肆歌功颂德,并使用了大量的佛教词语,
可谓“当行”。宇文所安《初唐诗》中第十五章“在 708 年怎样写宫廷诗:形式、
诗体及题材”中,对于当时宫廷诗普遍采用的“三部式”,有着十分精当的分析:
“首先是开头部分,通常用两句诗介绍事件,接着是可延伸的中间部分,由描写
对偶句組成。最后部分是诗篇的‘旨意’,或是个人愿望、感情的插入,或是巧
妙的主意,或是某种使前面的描写顿生光彩的结论。有時结尾两句仅描写事件的


计有功.唐詩紀事[M]. 卷九:李適.

全唐诗[Z].卷 5_55.

-8-
结束。”①
我们再来看宋之问及赵彦昭的两首《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瑞塔千寻起,仙舆九日来。萸房陈宝席,菊蕊散花台。
御气鹏霄近,升高凤野开。天歌将梵乐,空里共裴回。
——宋之问两首《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其一
出豫乘秋节,登高陟梵宫。皇心满尘界,佛迹见虚空。
日月宜长寿,人天得大通。喜闻题宝偈,受记莫由同。
——赵彦昭《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两首诗同样都是在首句直接写明地点和时间,是在重阳佳节登临佛塔,中间
两句由眼前之景铺排帝王登临的气势,末一句宋之问仅以圣乐与佛音和谐共鸣收
束,赵彦昭则表达了应制赋诗的惶恐和激动。
唐代初期,诗坛上主要“以绮错婉媚为本”②,而佛寺应制诗歌由于作诗地点
的特殊性往往具有恢宏雄壮的气势,将佛寺的庄严氛围与皇家出行的盛大排场融
合在一起,营造出喜乐祥和的气氛,而大量佛教用语的运用也增强了这一效果。
胡震亨云:“诗家拈教乘中题,当即用教乘中语义,旁撷外典补凑,便非当行。”
上文中赵彦昭《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四十字的诗歌中就使用了梵
宫、尘界、佛迹、虚空、人天、大通、宝偈、受记八个佛教词语,这些佛教语的
使用不但使诗歌显得“当行”,也切合了出行的主题。
应制诗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诗人并没有多大的发挥空间,在同一题材,同一主
题的情况下,应制诗人们则努力的在遵循着应制诗本身的特点进行创作的同时尽
可能的表达出自己的声音和思想,如同“带着镣铐跳舞”。如宋之问就在另一首《奉
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的结尾写道“香街稍欲晩,清跸扈归天”,写出游结
束、踏上归途并有些意犹未尽,虽然仍是标准的“三部式”诗,在初唐诗之中也
堪称佳作了。但这种写法在这些初唐佛寺应制诗中极为少见,却对盛唐以及后来
的游佛寺诗启发颇大。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七《谈丛三》云:“有唐吟业


宇文所安.初唐诗[M].北京:三联书店.2004 年:193-184 页.

沈昫.旧唐书[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2743 页.

-9-
之盛,导源有自。……中间机纽,更在孝和一朝。于时文馆既集多材,内庭又依
奥主,游燕以兴其篇,奖赏以激其价,谁鬯律宗,可遗功首?虽猥狎见讥,尤作
兴有属者焉。”①

第三节 “贾生耽此寺,胜事入诗多”——游寺诗

唐代的寺庙不仅具有宗教功能,也是极受欢迎的游览之地。
“佛教建筑的壮丽,
多非一般的民居可比,使之容易对群众产生吸引力和宗教上的感召力,与宫殿建
筑、官方建筑相比相比,它没有封建等级的制约,对一切大众开放,制造了一个
虚幻的思想桃源。”②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游寺诗产量颇丰。诗人们登塔联句,访
僧探友,题壁留诗,成为一时风尚。


一、“莫上慈恩最高处,不堪看又不堪听” ——感时伤怀的登塔赋诗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④,
《汉书·艺文志》云:“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
赋可以为大夫”⑤,登高远望历来是诗人感时伤怀的惯用方式,身处高处也往往让
诗人产生“不胜寒”的微妙心理,生出孤寂之感,因而唐代的登高诗多表现家国
之恨、身世之痛与沧桑之思,因此诗歌中言愁叙悲的审美倾向尤为突出。以悲为
美,是中国的古典诗歌里的一种传统美学风尚。“悲”,成了唐代登高诗旋律的主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
要美感特征。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
少一人”⑦……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慈恩寺里的大雁塔正是这样一个登览四望的绝佳去处:章八元用“却怪鸟飞
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⑧形容雁塔之高,卢宗回则用“九重宫阙参差见,百二
山河表里观”⑨描述雁塔上开阔的视野。


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281 页.

王媛,路秉杰.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场所特征[J].华中建筑.2003:第十八卷::第 131 页.

杨玢.登慈恩寺塔[A].全唐诗[Z].卷 760_9.

许维.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 85 页.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 1775 页.

杜甫.登楼[A].全唐诗[Z].卷 228_39.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A].全唐诗[Z].卷 128_70.

章八元.题慈恩寺塔[A].全唐诗[Z] .卷 281_7.

卢宗回.登长安慈恩寺塔[A].全唐诗[Z].卷 490_1.

- 10 -
天宝十一载(752)的一个秋日,杜甫、高适、岑参、薛据、储光羲同游大慈
恩寺并登上了寺中的大雁塔,先后写下了同名为《登慈恩寺塔》的诗歌,除薛据
之作已经失传外,余者四首皆见于全唐诗。这五位诗坛大家的同题共作,给后人
留下了无数津津乐道的话题,也为诗歌评论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素材。杜甫诗前
有注曰:
“时高适、薛据先有此作。”而历来诗论家并未因此而对高、薛之作稍加
青眼,而是一致推许杜甫之作为同题诸作中的压卷,而给予很高的评价。清人仇
兆鳌在《杜诗笺注》中评论说:“岑、储两作,风秀熨贴,不、愧名家;高适夫出之
简净,品格亦自清坚。少陵则格法严整,气象峥嵘,音带悲壮,而俯仰高深之景,
”①
吁衡今古之识,感慨身世之怀,莫不曲尽篇中,真足压倒群贤,雄视千古矣。


二、
“何处消长日,慈恩精舍频” ——观寺诗
“佛寺在其发展中不断接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中国人现实感非常强烈的
生活方式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汉传寺院,汉传寺院的中国特色,
不仅表现在寺院建筑风格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且也表现于寺院选址的山林化
以及寺院布局所呈现的园林化倾向上。”③
唐代之风尚游赏,慈恩寺占据着晋昌坊半数之地,僧人又善于经营,于是引
来了游人如织,四季不断。全唐诗中描写到的慈恩寺结构,包括禅院、上座院、
翻经院、默公院、慈恩塔院、清上人院、遂上人院、浴室院、太真院、暕上人房、
郁公房,和南池、东楼、竹院等等。
慈恩寺南池内植有荷花,夏日之时,池水清清、荷香似麝,李远的《慈恩寺避
暑》有“香荷疑散麝”的诗句。唐人甚爱牡丹,慈恩寺的牡丹也是长安城内一绝,
权德舆在诗中形容慈恩寺牡丹花开的胜景:“艳蕊鲜房次第开,含烟洗露照苍苔。

庞眉倚杖禅僧起,轻翅萦枝舞蝶来” 。诗人裴士淹在众人皆爱紫牡丹的同时发现
了白牡丹的美——“长安年少惜春残,争认慈恩紫牡丹。别有玉盘乘露冷,无人


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刘得仁.夏日游慈恩寺[A].全唐诗[Z].卷 544_36.

李芳民.佛宫南院独游频—唐代诗人游居寺院习尚探赜.文学遗产.2002(3) .

权德舆.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A].全唐诗[Z].卷 327_14.

- 11 -
起就月中看”①。
《唐语林》卷七记载了慈恩寺内僧人因育有殷红牡丹而引来权要子弟强行索
花的轶事:
京国花卉之晨,尤以牡丹为上。至于佛宇道观,游览者罕不经历。慈恩浴堂
院有花两丛,每开及五六百朵,繁艳芬馥,近少伦比。有僧思振常话:会昌中,朝
士数人寻芳遍诣僧室,时东廊院有白花可爱,相与倾酒而坐,因云牡丹之盛,盖
亦奇矣。然世之所玩者,但浅红深紫而已,竟未识红之深者。院主老僧微笑曰:

安得无之,但诸贤未见尔。于是従而诘之,经宿不去,……僧乃自开一房,其间

施设幡像,有板壁遮以旧幕。幕下启开而入,至一院,有小堂两间,颇甚华洁,
轩无栏槛,皆是柏材。有殷红牡丹一窠,婆婆几及千朵。初旭才照,露华半杯,
浓姿半开,炫耀心目,朝士惊赏留恋,及暮而去。……信宿,有权要子弟与亲友

数人同来,入寺至有花僧院,従容良久,引僧至曲江闲步,将出门,令小仆寄安

茶笈,裹以黄帕,于曲江岸藉草而坐。……既而却归至寺门,见以大畚盛花,舁
而去。取花者因谓僧曰:窃知贵院旧有名花,宅中咸欲一看,不敢预有相告,盖

恐难於见荙。适所寄笼子中有金三十两,蜀茶二斤,以为酬赠。②

慈恩寺内的风景优美,一年四季都有游人登门:春日赏花,观之不厌——“慈
恩春色今朝尽,尽日徘徊倚寺门。惆怅春归留不得,紫藤花下渐黄昏。”(白居易
《三月三十日题慈恩寺》)③;夏日避暑,水淡茶香——“古松凌巨塔,修竹映空
廊。竟日闻虚籁,深山只此凉。僧真生我静,水淡发茶香。坐久东楼望,钟声振

夕阳。”(刘得仁《慈恩塔下避暑》) ;秋日赏荷,重阳登塔——“对殿含凉气,
裁规覆清沼。衰红受露多,余馥依人少。萧萧远尘迹,飒飒凌秋晓。节谢客来稀,
回塘方独绕。”(韦应物《慈恩寺南池秋咏荷》)⑤;冬日雪景依然有人趁兴而来—
—“乘兴忽相招,僧房暮与朝。雪融双树湿,沙闇一灯烧。竹外山低塔,藤间院

裴士淹.白牡丹[A].全唐诗[Z].卷 124_21.

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

白居易.三月三十日题慈恩寺[A].全唐诗[Z].卷 436_24.

刘得仁.慈恩寺塔下避暑[A].全唐诗[Z].卷 544_90.

韦应物.慈恩寺南池秋荷咏[A].全唐诗[Z].卷 193_21.

- 12 -
隔桥。归家如欲懒,俗虑向来销。”(岑参《雪后与群公过慈恩寺》)。①

第四节 新科进士雁塔题诗

自唐中宗自神龙年(705 年)以来,凡进士及第,皆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雁
塔题名”。唐代实行科举取仕制度,科举以进士科最难,一旦取中,也最是荣耀。
在长安新及第的进士,不但举办曲江宴,还有慈恩寺游赏,并在大雁塔塔砖上题
写自己的姓名、籍贯,以表达春风得意的心情。这就是有名的“雁塔题名”。 据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载,白居易 27 岁时一举中的,虽然在同年进士中仅居第
四,但因年纪最轻,不无骄傲的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
诗句。
《新唐书·选举志》云:“举人既及第,又有曲江会题名席。”李肇《国史
补》卷下记载:“既捷,列书其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会。”进士及第后题
名在塔壁上,墨书。他年若升为将相,则朱书之。题名之后如授官或升迁者,或
及第前已在雁塔上题过名,则在旧题名处添一“前”字,即所谓“曾题名处添前
字”。②
刘沧《及第后宴曲江》诗描绘了进士及第后整个游赏饮宴和雁塔题名的过程: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

霁景露光明远岸,晚空山翠坠芳洲。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
科举考试对于应试的学子而言无疑与“炼狱”般的经历,所以诗人在及第后
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之情,并把雁塔题壁比喻为名列仙籍,可见唐代举子们对
此项荣誉的重视。
成者固然欣喜,甚至喜极而泣——“苦辛垂二纪,擢第却沾裳”
(郑谷《贺进
士骆用锡登第》),而落第者对此也多有感慨——“慈恩塔上名,昨日败垂成”
(姚
合《送狄兼谟下第归故山》)。而游人对于塔身上的题名则有着多重兴趣,徐夤有


岑参.雪后与群公过慈恩寺[A].全唐诗[Z].卷 200_23.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载,“神龙已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
同年中推一善书者纪之,他时有将相,则朱书之。及第后知闻,或遇未及第时题名处,则为添“前”字。或诗曰:“曾
题名处添前字,送出城人乞旧诗。”《太平广记》卷一七八“题名”条引《唐摭言》云:“及第后知闻,或遇未及第
时题名处,则为添前进士字。故昔人有诗云:‘会题名处添前字,游出城人乞旧衣。’”

刘沧.及第后宴曲江[A].全唐诗[Z].卷 586_22.

- 13 -
《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因成四韵》:
雁塔搀空映九衢,每看华宇每踟蹰。题名尽是台衡迹,满壁堪为宰辅图。
鸾风岂巢荆棘树,虬龙多螫帝王都。谁知远客思归梦,夜夜无船自过湖。①
雁塔题名更增加了慈恩寺和大雁塔的知名度,在游人如织的大雁塔上留名不
可不谓扩大名声的极佳途径;科举登第,乃一生最大的转折点,题名大雁塔是最
好的纪念,于是自唐以来,雁塔题名长盛不衰,至今大雁塔前仍可见清代文人的
题字。


徐夤.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因成四韵[A].全唐诗[Z].卷 709_19.

- 14 -
第二章 曲江诗

第一节 唐代曲江的发展及曲江诗的兴盛

曲江,即曲江池,位于唐都城长安的东南部,是有唐一代的游览胜地。张礼
《游城南记》曰:“江以水流屈曲,故谓之曲江,其深处不见底。”①
早在秦汉时期,统治者在其南岸修建宜春苑时,就曾对它加以开拓,并由其
西侧引来地下泉水。唐人欧阳詹在《曲江池记》中说:曲江池在先秦时期是“空山
之泺,旷野之湫”②。
隋初,宇文恺营造大兴城时曾因曲江所在地势较高,以新京“南隅地高,故
阙此地不为居人坊巷,凿之为池,以压胜之”③,据传其实是因为长安城地势东南
高而西北低,故意将城东南的曲江大挖特挖,以保证文帝“王者之气”不受威胁④。
唐代建都长安之后,曲江风景区逐渐形成,唐玄宗开元年间,又对曲江池进行
了大规模的修凿扩建。张礼《游城南记》曰:“唐开元中疏凿为胜境。江故有泉,
俗谓之汉武泉。又引黄泉水以涨之。”⑤曲江风景区各洼地间的水道被挖掘疏通,
又开凿了一条长约二十公里的黄渠,把义谷水引入曲江,进一步扩大了曲江池的
面积。此次修建在凿池引水的同时,又在沿岸广种花树、大兴土木,兴建了紫云
楼和彩霞亭,并鼓励朝廷各省、寺等衙署在池周建立亭阁,唐人笔记载:
“诸司皆

有列于岸浒” 。“垂鞭踏青草,来去杏园芳”、
“还携新市酒,远醉曲江花”,唐代
曲江风景区的全盛时期至此开始。
安史之乱使长安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曲江风景也多有损毁。王定保《唐摭
言》卷三记载:
“曲江亭子,安、史未乱前,诸司皆列于岸浒;幸蜀之后,皆烬于


张礼.游城南记[M].丛书集成初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清〕董诰编.曲江池记[M].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影印本):卷 597.

程大昌,黄永年.雍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卷六.

宋敏求.长安志[M].卷十一.丛书集成初编本,1936 年.

张礼.游城南记[M].丛书集成初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旧唐书》卷 169 及《唐会要》卷三十.

- 15 -
兵火矣,所存者唯尚书亭子而已”①。杜甫在安史乱后来到曲江,面对满园春色,
遥想昔日的繁华,触景生情,更加深了对国事的忧惧,写下了著名的《哀江头》:②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此后的曲江兴衰,一直与朝廷的治乱直接相关,“从安史之乱(755)开始,
代宗广德元年(763)吐蕃攻入长安(包括代宗大历二年(767)七月,幸宦鱼超
恩,为章敬太后修章敬寺,穷极壮丽,拆毁曲江及华清宫以营之。见《资治通鉴》
卷二二四)、德宗建中四年(783)及其后朱泚之乱、僖宗中和元年(881)黄巢攻
入长安、昭宗乾宁二年(895)王茂贞之乱”③,每一次的长安动乱曲江都未能幸
免于难。其中长庆二年九月,曾有重修之意,却因故未能成行,旧唐书卷一六<
穆宗纪>曾记载此事原因:“先有诏广芙蓉苑南面,居人庐舍坟墓并移之,群情骇
扰。癸丑降诏罢之”④。直到大和年间进行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重修,《全唐文》
卷七十四《听诸司营造曲江亭馆敕》:“都城胜赏之地,惟有曲江。承平已前,亭
馆接连,近年废毁,思俾葺修,已令所司,芟除栽植。其诸司如有力及要创制亭
馆者,给予闲地,任其营造。”⑤经过一番兴修重建,曲江不仅恢复了开元时的胜
景还略有增益。曲江由此进入了它的第二个繁荣阶段。
“江色沈天万草齐,暖烟晴
霭自相迷……千队国娥轻似雪,一群公子醉如泥(李山甫《曲江二首》之二),游
人们似乎轻易的忘记了战乱的伤痛,迅速的投入了曲江醉人的怀抱。
“何事天时祸未回,生灵愁悴苦寒灰;岂知万顷繁华地,强半今为瓦砾堆”⑥,
唐末的屡次战乱使得煌煌帝都终成一片废墟。天祐元年,朱温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


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卷三.

杜甫.哀江头[A].全唐诗[Z].卷 216_34.

陶成涛.唐代曲江诗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10:11 页.

刘昫等.穆宗纪[M].旧唐书(校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卷一六.

〔清〕董诰编.听诸司营造曲江亭馆敕[M].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影印本)::卷 74.

子兰.悲长安[A].全唐诗[Z].卷八四二.

- 16 -
“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河而下,长安至此遂丘墟矣”①。曲
江那些游人如织、繁花似锦的胜景也只剩一片荒芜、蔓草丛生,成为一代王朝盛衰
兴替的见证。
武汉大学谢泉在其《浅谈唐代的“曲江”诗》②中根据《全唐诗》统计,将含
有“曲江”等地名的诗作篇数整理如下图:

根据上图所列数字,对照《全唐诗》中具体相关篇目,去掉与曲江无关的以及
统计时重复的诗,我们可以估算出唐代“曲江”诗的数量大致在三百九十篇左右。
这些诗通过曲江这个媒介结合为一个整体,多方面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
以及文化。

第二节 曲江游赏诗

曲江作为城南最大的风景区,每至佳日,游人纷至沓来,成为长安风俗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曲江游赏盛于唐,唐代的曲江游赏,实是上行下效,朝廷甚至
鼓励官员游赏。《资治通鉴》卷 213 载:“(朝廷)令百官于春月旬林,选胜行乐,

自宰相至员外郎,凡十二筵,各赐钱五千络” 。唐人重节日,节日风俗活动是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卷二六四.

谢泉.浅谈唐代的“曲江”诗.[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4 卷第 4 期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卷 213.

- 17 -
长安帝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中和(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
“重阳”
(九月初九)等节日,从帝王将相至商贾庶民,无不聚集曲江。
“上巳曲
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日光去此远,翠幕张如雾。何事
欢娱中,易觉春城暮。物情重此节,不是爱芳树。明日花更多,何人肯回顾”,从
刘驾这首《上巳日》中可以窥见节日的曲江是何等的热闹气氛。
根据《旧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等记载,将唐德宗赐宴曲江的情况
列表格如下:

(贞元四年九月)癸丑,赐百僚宴于曲江亭,仍作 《旧唐书·德宗纪》
《重阳赐宴诗》六韵赐之。 上

(贞元六年)二月戊辰朔,百僚会宴于曲江亭,上 《旧唐书·德宗纪》
赋《中和节群臣赐宴》七韵。 上

(贞元六年)三月庚子,百僚宴于曲江亭,上赋《上 《旧唐书·德宗纪》
巳诗》一篇赐之。 下

(贞元八年二月)是日中和节,宰相宴于曲江亭, 《旧唐书·德宗纪》
诸司随便,自是分宴焉。 下

(贞元)十年九月十日以重阳宴赐百寮追赏初九日 《册府元龟》卷一百
以雨罢宴及是方会宴帝赋诗以赐百官。 十宴享第二

(贞元十一年三月)辛未,赐宰臣两省供奉官宴于 《旧唐书·德宗纪》
曲江亭。 下

(贞元十一年)九月己卯,赐宰臣两省供奉官宴于 《旧唐书·德宗纪》
曲江,赋诗六韵赐之。 下

(贞元)十一年九月癸卯赐中书门下及两省供奉官
《册府元龟》卷四
宴于曲江,帝作诗赐百僚百僚毕和,辛亥退朝召百
十帝王部·文学·好
僚诣延英令中使宣喻曰:昨九日聊示所怀文非工也。

卿等属和雅丽深所嘉之。

(贞元十三年)二月丁巳,赐宰臣、两省供奉官宴 《旧唐书·德宗纪》
于曲江亭。 下

(贞元十三年)辛卯九日,宴宰臣百官于曲江,上 《旧唐书·德宗纪》
赋诗以赐之。 下

十四年三月上巳日赐宰臣百官宴于曲江亭,时徐州
《唐会要》卷二十九
节度使张建封来朝上宠遇之特令与宰相同榻而食。

- 18 -
(贞元十七年)二月癸巳朔,赐群臣宴于曲江亭, 《旧唐书·德宗纪》
上赋《中和节赐宴曲江诗》六韵赐之。 下

《旧唐书·德宗纪》
(贞元十七年)三月乙丑,赐群臣宴于曲江亭。

(贞元十七年九月)戊辰,群臣宴曲江,上赋《九 《旧唐书·德宗纪》
日赐宴曲江亭诗》六韵赐之。 下
(大和)三年十月庆成节命中人以酒脯并仙韶乐
《册府元龟》卷二

由上表可以看出,德宗皇帝尤为喜爱赐宴曲江,除“三节”期间赐宴曲江亭
之外,平日也时有曲江之宴,在这些饮宴场合里,君臣唱和作诗也颇多。德宗李
适曾有《重阳日赐宴曲江亭·赋六韵诗用清字》一篇,其诗序云:“朕在位仅将
十载,实赖忠贤左右,克致小康。是以择三令节,锡兹宴赏,俾大夫卿士,得同
欢洽也。夫共其戚者同其休,有其初者贵其终。咨尔群僚,顺朕不暇,乐而能节,
职思其忧,咸若时则,庶乎理矣。因重阳之会,聊示所怀” ①。可见皇帝赐宴曲
江,多有昭示太平、奖掖群臣之意。元和时,白居易有《上巳日恩赐曲江宴会即
事》诗:“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花低羞艳妓,
鸎散让清歌。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②。可见当时君臣唱和欢宴的和谐景象。
春季万物复苏,曲江风景独好,唐代曲江诗中描述曲江春景的诗歌也占有相
当大的比例。刘禹锡有《曲江春望》一首,诗云:
“凤城烟雨歇,万象含佳气。酒

后人倒狂,花时天似醉。三春车马客,一代繁华地。何事独伤怀,少年曾得意” 。
诗中可见曲江梦幻式的欢乐和陶醉,末句透露出了诗人万般无奈的心情,添加了
个人时光身世的感慨。而此时白居易正病卧家中,与其酬唱相和云:
“芳景多游客,
衰翁独在家。肺伤妨饮酒,眼痛忌看花。寺路随江曲,宫墙夹道斜。羡君犹壮健,
不枉度年华。”④从诗中可知,白居易因病未到曲江,犹在羡慕刘禹锡的曲江之行。


李适.重阳日赐宴曲江亭·赋六韵诗用清字[A].全唐诗[Z].卷 4-5.

白居易集.卷十四.

刘禹锡.曲江春望[A].全唐诗[Z].卷 357_63.

白居易.和刘郎中曲江春望见示[A].全唐诗[Z].卷 449_34.

- 19 -
第三节 及第与落第的天渊之别——士子们的曲江诗

如果说“三节”期间的曲江是全民游乐的公共风景区,那么曲江会则是文人
的专场表演。
据《旧唐书·职官一》记载:“有唐己来,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经、
进士、明法、书算。其次以流外入流。若以门资入仕,则先授亲勋诩卫,六番随
文武简入选例。又有斋郎、品子、勋官及五等封爵、屯官之属,亦有番第,许同
拣选。”①由此可见唐代取仕并非只有科举一途,但由于并非所有途经都能够向寒
门士子开放,加之一旦科举及第,便能“昔日龌龊不堪嗟,今朝放荡思无涯”了。
而科举考试录取的比例却是相当之低:
“从唐代武德年间开始,开科取士二百多年,
平均每年被荐举入京参加科考的贡士两千人左右,而所有科目录取的人数最多时
只有四十人左右,少则一人”②。科举考试对于名门望族之外的士子而言无异于鲤
鱼跃龙门的高度,却是一场“炼狱”般的残酷经历。所以一朝及第的欣喜若狂和
落第之时的如丧考妣,都只是士子们长久压抑后的迫切表达。
唐代科举放榜的时间在多在二月③,正是杏园内杏花盛开的季节,曲江宴应该
是在中和节之后。王定保《唐摭言》谓:
“李肇舍人《国史补》云:曲江大会比为
下弟举人,其筵席简率,器皿皆隔山抛之,属比之席地幕天,殆不相远。尔来渐
渐侈靡,皆为上列所据,向之下弟举人,不复预矣。”于是原本是为落第举子准备
的安慰奖,渐渐变成了新进士的狂欢宴。曲江宴名目繁多,
《唐摭言》卷三《宴名》
列有大相识、次相识、小相识、闻喜、樱桃、月灯打球、牡丹、看佛牙、关宴等
九种名目。“勤苦成名后,优游得意间”④,新科进士在自己的诗句中不可抑制的
与人分享着金榜题名后的喜悦:
鹪鹩惊与凤凰同,忽向中兴遇至公。金榜连名升碧落,紫花封敕出琼宫。
天知惜日迟迟暮,春为催花旋旋红。好是慈恩题了望,白云飞尽塔连空。⑤


(后晋)刘晌等撰.职官一.旧唐书.中华书局.2000 年版:卷四十二第 1231 页.

叶伟.唐代落第诗研究[D] .安徽大学.2007 年第 3 页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年.

白居易.和郑元及第后秋归洛下闲居( 同高侍郎下隔年及第)[A].全唐诗[Z].卷 436_2.

徐夤.曲江宴日呈诸同年[A].全唐诗[Z].卷 709_38.

- 20 -
然而这种欢喜毕竟是少数人的,那些背井离乡寓居长安备考的举子看着此等
风光无限的欢乐反而更加焦虑: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白居易《长
安正月十五夜》)。此时他们不仅无心游赏曲江,曲江的繁华与狂欢反而将自身的
前途未卜衬托的更加不堪承受。
何况“麻衣尽举一双手,桂树只生三十枝”①,能加入那份欢乐的人毕竟是太
少太少,绝大多数的考生只能是“独向江边最惆怅,满衣尘土避王侯”②。羁旅之
苦、怀乡之情,种种困顿伴随着落第的心灰意冷发而为诗,贾岛《下第》诗曰:
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
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③
科举不成,川资已尽,繁华的帝乡也难再生存下去,落第士子的惆怅与失落
更关系着自身的去留,也只能在追忆曲江时发出“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的
悲叹。
赵嘏《出试日独游曲江》:
江莎渐映花边绿,楼日自开池上春。双鹤绕空来又去,不知临水有愁人。
题中言明此诗作于放榜之日,而赵嘏独游曲江,应是未能上榜,于是埋怨绕
空飞舞的双鹤不解其愁。
落第举子之间由于同病相怜之感,往往互相勉励:
“一从此地曾携手,益羡江
头桃李春”④;也有落第者寄诗给新及第的进士,以求日后提携:“慈恩塔下曲江
边,别后多应梦到仙。时去与谁论此事,乱来何处觅同年。陈琳笔砚甘前席,甪
里烟霞待共眠。爱惜麻衣好颜色,未教朱紫污天然”。⑤


李山甫.赴举别所知[A].全唐诗[Z].卷 643_22.

李山甫.曲江二首(其一)[A].全唐诗[Z].卷 643_36.

贾岛.下第[A].全唐诗[Z].卷 572_8.

潘唐.下第归宜春酬黄颇饯别[A].全唐诗[Z].卷 562_32.

齐己.寄梁先辈[A].全唐诗[Z].卷 846_2.

白居易.酬令狐相公春日寻花见寄六韵[A].全唐诗[Z].卷 449_33.

- 21 -
第四节 “吟君怅望句,如到曲江头”⑥——纪事感怀诗

一、曲江送别
曲江诗中送别题材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窦巩《送元稹西归》、杜甫《九日寄岑
参(参,南阳人)》、韦庄《江上逢故人》都提到了曲江边送别:
“二月曲江连旧宅,
阿婆情熟牡丹开”;“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前年送我曲江西,红杏园中醉
似泥”。江淹《别赋》有云:“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①,是
以丽景衬哀情,倍增其哀。曲江的如画风景也使送别更添伤感:
“我山不忍别,物
亦有缘侵” ②。

二、追忆曲江
“生作长安草,胜为边地花”③,长安是文人们实现入世理想的圣地,其发达
的物质享受,多彩的文化生活让人迷恋,曲江是文人墨客们居留长安时最常游访
的名胜之一,一旦离开长安之后,
“曲江”意象就成为一种向往、怀念长安的精神
寄托,常常出现在诗人的字里行间。
人们在回忆的时候总是更容易记起旧时的美好事物,诗人回忆中的曲江总是
停留在繁华全盛的时期,对比现实的缺憾则更添对旧日的怀念。杜甫的怀曲江诗
中包含着对英明帝王的追忆,对盛唐时间的留恋和对时代中兴的期盼;元白的唱
和更多是怀念与友人曲江游赏的快乐时光;晚唐诗人则多抒发着世事变幻的无奈
和哀叹。
杜甫的曲江诗是被讨论的最多的,最为著名的当属《秋兴八首》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④
作于夔州的《秋兴八首》是一组组诗,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
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
的繁华,帝王沉迷于饮乐游宴以致“边愁四起”,清歌曼舞却断送了“自古帝王
州”,至此,诗人对长安、对曲江的思念达到了顶峰。


江文通集注(卷一) [M].中华书局.明万历二十六年刻本.

张九龄.初发曲江溪中[A].全唐诗[Z].卷 48_63.

卿云.长安言怀寄沈彬侍郎[A].全唐诗[Z].卷 825_20.

杜甫.秋兴八首[A].全唐诗[Z].卷 230_2

- 22 -
元稹在离开长安之后,写作了大量表现自己游历曲江的诗歌,用自己昔年畅
游曲江时的情景来表达对往日欢游的追忆:
十载定交契,七年镇相随。长安最多处,多是曲江池。
梅杏春尚小,芰荷秋已衰。共爱寥落境,相将偏此时。

绵绵红蓼水,飏飏白鹭鹚。诗句偶未得,酒杯聊久持。

今来云雨旷,旧赏魂梦知。况乃江枫夕,和君秋兴诗。①
元、白本为同年,两人相交甚厚,由诗中可知曲江池正是他们友情的缔结之
处。
白居易也在其《江楼月》诗中怀念与元稹共游曲江的情景: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②
诗的前半是“追忆旧事”,写离别后彼此深切思念的情景。后半则写两人虽
然身处异乡,但都一样思念着对方,表现出朴实真挚的情谊。
无名氏《明月湖醉后蔷薇花歌》:“白发使君思帝乡,驱妻领女游花傍。持杯
忆著曲江事,千花万叶垂宫墙。复有同心初上第,日暮华筵移水际。笙歌日日徵
教坊,倾国名倡尽佳丽。我曾此处同诸生,飞盂落盏纷纵横。……”③这首诗用白
话般的语言代表了曾在盛时游赏过长安曲江,却因战乱流离怀念曲江的晚唐士子,
进而抒发了世事变幻的无奈和哀叹。


元稹.和乐天秋题曲江[A].全唐诗[Z].卷 401_9.

白居易.江楼月[A].全唐诗[Z].卷 437_53.

无名氏.明月湖醉后蔷薇花歌[A].全唐诗[Z].卷 785_1.

- 23 -
第三章 骊山与马嵬坡诗
《类编长安志》中,“骊山‘三辅故事’云:在长安东北七十里,古之骊戎国
也。又‘旧长安志’云:在临撞县东南二里。骊戎来居此山,故以名”①。周幽王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发生在骊山②:幽王为了博得宠姬褒姒开怀一笑,不惜点
燃以示外敌入侵的狼烟骗诸侯前来救援。美人见到诸侯们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
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不禁展颜一笑,然而周幽王却从此失去了诸侯的信任,
最终国亡身灭,历史进入了东周列国时期。宋敏求《长安志·临潼》记载:
“温汤
在县南一百五十步,骊山之西北。
《雍州图》曰:温汤在新丰县界,温谷即温泉也。
《三秦记》曰:骊山汤旧说以三牲祭乃得,人可以去疾消病,不尔即烂人肉。俗
云:始皇与神女戏,不以礼,女唾之,则生疮。始皇怖,谢神女,为出温泉,而
洗涤后,人因以为验。
《汉武故事》曰:骊山汤初始皇砌石起宇,至汉武帝又加修
饰焉”③。
而马嵬坡位于唐代长安城以西一百余里,即今陕西兴平市西马嵬镇,在“安
史之乱”以前,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小驿站。杨贵妃之死将骊山和马嵬坡这
两个相隔甚远的地方联系在了一起,成为诗人们评判唐王朝盛衰的象征。

第一节 骊山华清宫的盛衰史

根据历史记载,早在秦始皇时期就曾在骊山“砌石起宇”,修建房舍及温泉池,
初步开始利用骊山温泉,汉武帝时又加以修造,使其成为长安城东最重要的离宫
别馆④。北周武帝和隋文帝又继续修建“屋宇”,隋文帝还在骊山上种植了千余株
松柏⑤。骊山温泉历经秦、汉、北周和隋几个朝代,已经初具规模,到了唐代又经
几次扩建始成华清宫。贞观十八年(公元 614),太宗诏阎立本营建骊山宫殿,赐


(元)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Z].三秦出版社.2006 年:156 页.

据《史记·周本纪》。

宋敏求.长安志[O].1076.卷一五:临潼.

宋敏求.长安志[O].1076.卷一五:临潼.

乾隆.临渡县志[Z].卷 2:纪事.

- 24 -
名汤泉宫。咸亨三年(公元 671),高宗将其改名温泉宫。天宝年间,唐玄宗将温
泉引入宫室之中并就建为池,天宝六年(公元 741) 玄宗正式将其定名为华清宫①,
取“温泉毖涌而自浪,华清荡邪而难老”②之意。因宫在温泉边,宫内的汤池也称
为华清池,一直沿用至今。
唐玄宗时期的华清宫,因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已经成为一个结构严谨、功
能齐全的宠大宫殿建筑群。
“主要殿舍以温泉为中心,都布设在山前洪积扇上,构
成华清宫的核心,然后向山上和山下展开,利用地形特点,布设不同类型和用途
的楼阁亭榭,山上遍布青松翠柏,山下有芝兰谷、荔枝园、芙蓉园、梨园、椒园、
东花园等,处处生机盎然”③。其范围包有今临潼县城的大部和东、西绣岭的全部,
除罗城(即宫城)外,还有缭墙环绕。在这样广大的范围内,从山上到山下,
“汤井
殊名,殿阁异制,园林洞壑之美,殆非人境”④。唐代长安京师周围行宫密布,在
众多行宫中,华清宫是最大、最著名的一个,虽远在京师之东,但仍然“设立了
专职的官僚机构——温泉监,配备有温泉监一人,正七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上,
录事一人,府二人,史二人,掌固四人”⑤。
在玄宗以前,骊山行宫的利用率并不很高,据历史资料记载,在唐代九个游
幸华清池的皇帝里,太宗在位时有五次临幸温泉宫,高宗则仅有四次,而唐玄宗

的次数为最多,共四十九次 。《雍录》记载:“自秦、汉、隋、唐人主皆常游幸,
惟元宗特侈。开元间明皇每岁十月幸,岁尽乃归。以新丰县去泉稍远,天宝四载,
置会昌县,即于汤所置百司及公顷邸第焉。天宝六载,改为华清宫,于骊山上益
治汤井为池,台殿环列山谷”⑦。
“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⑧、“朝元

阁峻临秦岭,羯鼓楼高俯渭河”, 可见当时骊山华清宫的建筑盛况。
唐玄宗自洛阳返长安途中有一首《初入秦川路逢寒食》诗:

新唐书[M].卷三七:地理志.

(南宋)王应麟.玉海[Z].卷一五八.

马正林.唐代华清宫的盛衰[J].人文杂志,1984(一):113 页.

乾隆.临渡县志[Z].卷 2:纪事.

魏景波.唐代长安与文学[D].复旦大学:2003,第 88 页

《旧唐书》本纪和《新唐书》本纪都有记载。

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83.

白居易.骊宫高-美天子重惜人之财力也[A].全唐诗[Z].卷 427_1.

张继.华清宫[A].全唐诗[Z].卷 242_36.

- 25 -
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直为经过行处乐,不知虚度两京春。

去年馀闰今春早,曙色和风著花草。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
自从关路入秦川,争道何人不戏鞭。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
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远看骊岫入云霄,预想汤池起烟雾。
烟雾氛氲水殿开,暂拂香轮归去来。今岁清明行已晚,明年寒食更相陪。①
诗中对长安东郊的灞岸、渭桥、新丰、骊山都有描写,而对华清宫温泉的爱
好可见一般。
自从杨玉环立为贵妃之后,曾经励精图治的玄宗皇帝渐渐开始了“从此君王
不早朝”的生活。史料记载其巡幸华清宫往往累月经旬,于是百官偕行,羽卫堂
皇,相当于把中央政府搬到了骊山。
《旧唐书·玄宗本纪》玄宗天宝十载、十一载
条就记载了玄宗从天宝十载(751)十月到华清宫,直至次年的一月才回到宫中。
鲍溶曾有诗言当日巡幸之盛况:
忆昔开元天地平,武皇十月幸华清。山蒸阴火云三素,日落温泉鸡一鸣。
彩羽鸟仙歌不死,翠霓童妾舞长生。仍闻老叟垂黄发,犹说龙髯缥缈情。②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华清宫的繁盛
景象也渐行渐远,《长安志》载,自玄宗以后“天子罕复游幸,唐末遂皆圮废”。
代宗大历二年,为修建章敬寺,鱼朝恩奏毁华清宫楼榭,又使华清宫元气大伤。
宪宗、穆宗和敬宗等虽都先后出游过华清宫,但都是当日而返,场面十分冷落。
即使这样,他们的出行还都受到了大臣们的劝谏阻拦。
《旧唐书》卷一六《穆宗纪》
对穆宗出游华清宫之事有一段颇有故事性的记载:“戊午,诏曰:‘朕来日暂往华
清宫,至暮却还。’御史大夫李绛、常侍崔元略已下伏延英门切谏。上曰:‘朕已
成行,不烦章疏。’谏官再三论列。是日,田弘正奏今月十六日入镇州讫。己未,
上由复道出城幸华清宫,左右中尉擗仗,六军诸使、诸王、驸马千余人从,至晚
还宫”③。至于大臣劝谏的理由则非常耐人寻味,他们历数周幽王游骊山而亡国、


李隆基.初入秦川路逢寒食[A].全唐诗[Z].卷 3_12.

鲍溶.温泉宫[A].全唐诗[Z].卷 486_15.

旧唐书[O].卷一六:穆宗纪.

- 26 -
玄宗幸华清而禄山乱作为证据,把骊山游赏当作了深以为戒的覆辙。“安史之乱”
过后,华清宫成了朝堂上的一个禁忌,唯恐避之不及,地理意义上的华清宫渐渐
沉寂在荒烟蔓草之间,而文学意义上的华清宫则充满了对盛世的追忆并成为“李
杨爱情”的象征。

第二节 华清宫——李、杨故事上演的舞台

陈寅恪先生不无幽默的说“唐人竟以太真遗事为一通常练习诗文之题目,此
观于唐人诗文集即可了然”①。唐代有相当数量吟咏李、杨故事的诗歌,“我们从
他们退出现实舞台进入历史而引起诗人遥想感叹的时期开始统计,唐代李、杨题
材的咏史怀古诗有 120 首以上”②。由于李、杨故事从现实进入历史的时间并不存
在一个严格的分界,且有些诗歌并没有鲜明的范式证明其归属,因此尚有部分存
疑作品不在上述 120 篇计数之内。骊山华清宫作为这个故事的发生地,以相当高
的频率出现在上述作品中。
对于这段颇具罗曼蒂克情怀的帝王之恋,诗人们的态度从玄宗朝起就颇有不
同。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作当属李白三首《清平调》以及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
怀五百字》。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8 年版,第 13 页

张润静:《唐代咏史怀古诗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9 年版,第 160 页

- 27 -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①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②
李白诗是奉昭之作,因此诗歌是以贵妃的美作为歌咏的重点。虽然以“飞燕”
为喻令人生疑,最终还因此获罪于杨妃,但其实李白还是以赏玩和赞美为主。我
们虽不能说其中一定一点讽刺也无,但也不能强指其有,至少主旨不在此。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是在天宝十四载(755)的十月、十一月之间。此时唐玄
宗与杨贵妃正在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即举兵造反。杜甫途经骊山时,
玄宗、贵妃还沉迷于霓裳羽衣曲中,却不知渔阳鞞鼓即将动地而来。其时,安史
之乱的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然而诗人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经显示出社会动乱
的预兆。
而张九龄诗中对这种歌舞升平的表象则有着更为直接的思考与担忧: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A].全唐诗[Z].卷 164_35.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A].全唐诗[Z].卷 216_28.

- 28 -
秦帝始求仙,骊山何遽卜。中年既无效,兹地所宜复。
徒役如雷奔,珍怪亦云蓄。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
人怨神亦怒,身死宗遂覆。土崩失天下,龙斗入函谷。
国为项籍屠,君同华元戮。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
上宰议扬贤,中阿感桓速。一闻过秦论,载怀空杼轴。
作者的这首《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①诗,望着华清宫左近的秦始皇陵,将
骊山上的现状与秦朝覆亡前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不由
得让人触目惊心,而结尾想起贾谊的《过秦论》,更添了一层亡国的隐忧。
“安史之乱”结束以后,杨妃已是“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②,
玄宗也已是“须臾弄罢寂无事,还是人生一梦中”③的“清闲”太上皇了。此次浩
劫让整个国家受到了重创,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人们的情绪也在很长一段时间
内都难以走出“安史之乱”的阴影。歌舞升平的华清宫此时已失了宠爱,全然只
剩下了萧条景象,让诗人们只有黯然回首,感慨万千:
白头垂泪话梨园,五十年前雨露恩。
莫问华清今日事,满山红叶锁宫门。
——白居易《梨园弟子》④
台阁参差倚太阳,年年花发满山香。
重门勘锁青春晚,深殿垂帘白日长。
草色芊绵侵御路,泉声呜咽绕宫墙。
先皇一去无回驾,红粉云环空断肠。

——杜牧《经华清宫》
温泉流入汉离宫,宫树行行浴殿空。
武帝时人今欲尽,青山空闭御墙中。


张九龄.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A].全唐诗[Z].卷 47_11.

杜甫.哀江头[A].全唐诗[Z].216_34.

李隆基.傀儡吟[A].全唐诗[Z].3_63.

白居易.梨园弟子[A].全唐诗[Z].卷 442_82.

杜牧.经古行宫(一作经华清宫)[A].全唐诗[Z].卷 526_22.

- 29 -
——张籍《华清宫》①
春月夜啼鸦,宫帘隔御花。云生朱络暗,石断紫钱斜。
玉碗盛残露,银灯点旧纱。蜀王无近信,泉上有芹芽。
——李贺《过华清宫》②
这些诗歌通过描述华清宫中那些繁盛时期的景物如今的颓败景象,充满着浓
重的伤感情绪,似乎那些宫中旧物也都在回味着昔日的开元盛世,弥漫着物是人
非、今非昔比的慨叹。
时至晚唐,经过时间对历史的沉淀与眼前每况愈下的现实对照,诗人对此事
的态度虽然还是存在着难以解决的情理矛盾,而心态却已平和、冷静了许多。对
于李、杨故事,晚唐诗人的作品中思考更多的是对此事的反思与总结。
我们最为熟悉的应属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
人知是荔枝来”③的句子。杜牧并没有直斥玄宗荒唐好色,杨妃恃宠而骄,而是颇
有深意的运用“妃子笑”三字,暗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
致国破身亡的典故。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正是在于含蓄、精深,却收到了比直抒己
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李商隐的几首华清诗则针刺入骨,写得颇为刻薄:
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蛾眉不胜人。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

——《华清宫》
华清别馆闭黄昏,碧草悠悠内厩门。自是明时不巡幸,至今青海有龙孙。
——《过华清内厩门》⑤
薛能在《过骊山》中说“玄宗不是偏行乐,只是当时四海闲”,温庭筠也在《龙
尾驿妇人图》诗中说玄宗“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均是以反语讥讽
玄宗,更狠过抢白谩骂。


张籍.华清宫.全唐诗[Z].卷 386_81.

李贺.过华清宫.全唐诗[Z].卷 390_10.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全唐诗[Z].卷 521_15.

李商隐.华清宫(天宝六载,改骊山温泉宫曰华清宫)[A].全唐诗[Z].卷 539_15

李商隐.过华清内厩门[A].全唐诗[Z].卷 540_105.

- 30 -
第三节 马嵬坡上红颜消——马嵬诗

以华清宫为题的诗歌多着重于李、杨故事的议论,而以马嵬坡为主题的诗歌
则更多的是对“宛转蛾眉马前死”的评判。张润静在其《唐代咏史怀古诗研究》
一书中提到,
“李、杨题材咏史怀古诗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诗人情感态度的复杂性与
主题立意的多元化。因为时间的本身就是多侧面的,美丑善恶相交织、相依伏、
相转化,因此诗人对他们的感情也是复杂的,有伤悼、有惋惜、有鞭挞、有同情,
非但不同诗人往往见解大相径庭,即使同一诗人也常常自相矛盾,甚至在同一诗
中,其主题思想也具有矛盾性、复杂性”①。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破潼关,直逼京城长安。在稍做抵抗之后,唐玄宗决定
放弃长安,仓皇“幸蜀”。在长安西百余里的马嵬坡,哗变军士以杨氏兄妹为致乱
之由,先杀杨国忠,继而给玄宗以的巨大压力,逼杀杨贵妃。当时经历战乱的士人
们身处乱世,切肤之痛、愤激之情溢于言表,发而为诗,对于杨妃的态度多是恨
大于怜。
杜甫在其长篇叙事诗《北征》中对贵妃以及杨国忠等人不惜直言诟骂“忆昨
狼狈初, 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将杨妃比作褒姒、妲己那样
的祸国之首,“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对以兵谏
逼死杨妃的陈玄礼大唱赞歌,认为他是救民於水火之中的大功臣,“桓桓陈将军,

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
刘禹锡在《马嵬行》中也说:“官军诛佞幸,天子舍妖姬”③。把责任一股脑
推给了杨贵妃,似乎李隆基“自诛”杨贵妃,自除祸水,才挽救了大唐王朝。
然而通检马嵬诗,诗人们给予杨妃的评判更多的则是同情,并对“红颜祸国”
论进行了反驳。
汉将如云不直言,寇来翻罪绮罗恩。
托君休洗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


张润静.唐代咏史怀古诗研究[M].

杜甫.北征[A].全唐诗[Z].卷 217_13.

刘禹锡.马嵬行.全唐诗[Z].卷 354_9.

- 31 -
——李益《过马嵬》①
二百年来事远闻,从龙谁解尽如云。
张均兄弟皆何在,却是杨妃死报君。
——徐夤《马嵬诗》②
唐末,黄巢义军攻占长安,唐禧宗狼狈逃往成都,重演了玄宗“幸蜀”的历
史。此时诗坛掀起了一个马嵬诗创作的小高潮,李商隐的《马嵬二首》之一以犀
利的笔墨写道: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③
韦庄的《立春日》也表达了这种对杨妃的客观态度,由“今日”事忆起往日
事,为杨妃搏回一次公正:
九重天子去蒙尘,御柳无情依旧春。
今日不关妃妾事,始知辜负马嵬人。④
“安史之乱”实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起点,于是这件祸事的“始作俑者”—
—明皇和杨妃二人始终逃不掉后世人的评判,直到清代洪升的《长生殿》依然在
“借太真外传写新词”,当代反映玄宗与杨贵妃故事的文学影视作品也不在少数。
骊山上这座古行宫也从此蒙上了一层悲情色彩,虽然从此落寞,却成为文人墨客
的凭吊之所,为此后的文学发展提供了一个长久不衰的文学母题。


李益.过马嵬[A].全唐诗[Z].卷 283_70.

徐夤.马嵬[A].全唐诗[Z].卷 711_20.

李商隐.马嵬二首[A].全唐诗[Z].卷 539_181.

韦庄.立春日作.全唐诗[Z].卷 696_2.

- 32 -
第四章 “乐游原上望昭陵”——乐游原诗

第一节 乐游原的地理位置及其周边环境

乐游原在曲江之北不远的升平坊,即今西安市南郊大雁塔东北部、曲江池北
面的黄土台塬,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
《汉书·宣帝纪》载,
“神爵三年,起乐游苑”。汉宣帝神爵三年(前 59 年),在原上建立了乐游苑,并
建立了乐游庙,成为汉长安城东南郊的一个游览场所。也就是说,乐游原本名“乐
游苑”,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隋文帝开皇二年
(582 年)曾在原上建了灵感寺。唐高宗龙朔二年(662 年),在灵感寺故基建立了观
音寺,睿宗景云二年 711 年)改名为青龙寺。朱庆余的《题青龙寺》描写了古寺高
爽幽静的景色:“寺好因岗势,登临值夕阳。青山当佛阁,红叶满僧廊。竹色连平
地,虫声在仁方。最怜东面静,为近楚城墙。”①《雍录》“宣帝”条亦曰:“乐游
庙在杜县曲池北,因苑为名……曲江之北又为乐游原及乐游苑及汉宣帝乐游庙也。
庙至唐世迹基尚存,与唐之曲江、芙蓉园、芙蓉池皆相并也”②。
隋唐时期的乐游原与南面的曲江池、芙蓉园、杏园、大雁塔形成了长安城东
南部最大的一处园林风景区。曲江池与乐游原南北相望,位于乐游原原下,长安
城东南角。长安城内有很多处园林风景,有皇家园林、有私人园林、有公共园林,
但多数是人工雕凿,缺乏天然灵气,而唯独乐游原集人工与自然于一身,成为长
安城著名的游览胜地。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
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
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
同慈恩寺、曲江相同,皇帝经常在乐游原宴请群臣,君臣作诗赋兴。唐玄宗
写有《同二相己下群官乐游原宴》诗
撰日岩郎暇,需云宴乐初。万方朝玉帛,千品会簪裾。


朱庆馀.题青龙寺[A].全唐诗[Z].卷 514_26.

程大昌.雍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 33 -
地入南山近,城分北斗余。池塘垂柳密,原阴野花疏。①
宋璟等人作有《奉和圣制同二相己下群官乐游原宴》诗:

侍饮终酺会,承恩续胜游。戴天惟庆幸,选地即殊尤。

北向祗双阙,南临赏一丘。曲江新溜暖,上苑杂花稠。”
——宋璟②

爽垲三秦地,芳华二月初。酺承奠璧罢,宴是合钱馀。

柳翠垂堪结,桃红卷欲舒。从容会鹓鹭,延曼戏龙鱼。

喜气流云物,欢声浃里闾。圣恩将报厚,请述记言书。
——赵冬曦③

五日酺才毕,千年乐未央。复承天所赐,终宴国之阳。

地胜春逾好,恩深乐更张。落花飞广座,垂柳拂行觞。

庶尹陪三史,诸侯具万方。酒酣同抃跃,歌舞咏时康。

——崔沔④
春日照长安,皇恩宠庶官。合钱承罢宴,赐帛复追欢。
供帐凭高列,城池入迥宽。花催相国醉,鸟和乐人弹。
北阙云中见,南山树杪看。乐游宜缔赏,舞咏惜将阑。
——崔尚⑤

五酺终宴集,三锡又欢娱。仙阜崇高异,神州眺览殊。

南山临皓雪,北阙对明珠。广座鹓鸿满,昌庭驷马趋。

绮罗含草树,丝竹吐郊衢。衔杯不能罢,歌舞乐唐虞。
——胡皓⑥


李隆基.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A].全唐诗[Z].卷 3_36.

宋璟.奉和圣制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A].全唐诗[Z].卷 64_9.

赵冬曦.奉和圣制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A].全唐诗[Z].卷 98_10.

崔沔.奉和圣制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A].全唐诗[Z].卷 108_23.

崔尚.奉和圣制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A].全唐诗[Z].卷 108_24.

胡皓.奉和圣制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A].全唐诗[Z].卷 108_25.

- 34 -
未极人心畅,如何帝道明。仍嫌酺宴促,复宠乐游行。

陆海披珍藏,天河直斗城。四关青霭合,数处白云生。

饪餗调元气,歌钟溢雅声。空惭尧舜日,至德杳难名。

——王翰①
由于乐游原上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城中景色,可尽收眼底,激发了人们的
创作灵感,所以作于乐游原上的应制诗境界也较为开阔,物象阔大壮美,展现了
盛世气象。
在乐游原,帝王们除了这种声势浩大的公开游宴以外,还经常微服出游至此。
《唐两京城坊考》记载:
“孟阳(左散骑常侍潘孟阳,居于升平坊)盛茸第舍,妓媵
用度过侈。宪宗微行,至乐游原望见之,以问左右,孟阳懼,不敢治”②。权位高
极一时的太平公主也非常喜欢乐游原的景色,因此在乐游原修建了山庄别业,经
常在内举办宴会,邀请一些朋友或大臣到山庄赏景游玩。为了显示她的尊贵和地
位,修建的山庄规模非常宏大,设宴场面极尽奢靡。韩愈在《游太平公平山庄》
中描写山庄之大:“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闉。欲占前边花多少,直到南
山不属人”③。
乐游原也是三大传统节日的游玩之地,
“乐游原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
城之内,俯视指掌。每正月晦日,二月二日,九月九日,士女咸就此登赏拔楔”④。
刘德仁《乐游原春望》云:
“乐游原上望,望尽帝都春。始觉繁华地,应无不醉人。
云开双阙丽,柳映九衢新。爱此频来往,多闲逐此身”⑤,描绘了乐游原上的醉人
春景。
杜甫《乐游原歌》云:
“乐游古园崒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公子华筵势最高,
秦川对酒平如掌。长生木瓢示真率,更调鞍马狂欢赏”⑥。秦川即樊川,坐中得见


王翰.奉和圣制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A].全唐诗[Z].卷 156_8.

徐松.唐两京城坊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5.

韩愈.游太平公主山庄[A].全唐诗[Z].卷 344_4.

徐松.唐两京城坊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刘得仁.乐游原春望[A].全唐诗[Z].卷 544_ 56.

杜甫.乐游园歌[A].全唐诗[Z].卷 216_17.

- 35 -
秦川,可见乐游原之高。
在乐游原上还可俯视长安城,远眺汉家陵阙,历来骚人词客登临之际,多易
引发古今之思。唐代文人登上乐游原,藉景兴情,常注目于特定之景,常兴起特
定之情。如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
是近黄昏。”和李商隐同时的大诗人杜牧,酷爱咏怀古迹,乐游原四望宽敞,可观
者甚多,杜牧《登乐游原》中注目的却是“无树起秋风”的西汉五陵,想起的也
是汉家事业。

第二节 乐游原上的古今之叹

“相对于历史的变迁,个人生命是短暂的,因此都市的衰落或毁灭并不一定
每一位诗人都能亲身经历,而往往与真实的都市变故有着一定的时间距离,但这

并不妨碍诗人借助都市抒写自己的历史意识” 。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白居易《立秋日登乐游园》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④

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李商隐《乐游原》⑤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谢遂联.都市文化与唐代诗人心态[D].扬州大学博士论文.2008.

李白.忆秦娥(一名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A].全唐诗[Z].卷 890_10.

白居易.立秋日登乐游园[A].全唐诗[Z].卷 442_34.

李商隐.乐游原[A].全唐诗[Z].卷 539_23.

李商隐.乐游原[A].全唐诗[Z].卷 540_106.

- 36 -
——杜牧《登乐游原》①

乐游原诗歌常有“秋风”、“夕阳”等意象。以上五首诗中有四首提到了“西

风”、
“秋风”、
“凉风”,三首中有“残照”、
“夕阳”
、“斜阳”的意象。在中国古代

文学的框架中,秋风一直是萧瑟悲凉的象征。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

而变衰”(宋玉《九辩》)。乐游原上伴随着这份萧瑟秋意的,常是一抹残阳,夕

阳光辉渐趋黯淡,已不再只是惋惜的感伤,而是凄厉的悲怆了。
“夕阳之喻,可指

年华老去,自伤身世;也可指朝政日非,陇伤时局,还要看乐游原上诗人恒常注

目之处”②。

我们再来看另一首作于乐游原上的诗歌,分析诗人立于原上注目的场所:

高原出东城,郁郁见咸阳。上有千载事,乃自汉宣皇。

颓壖久凌迟,陈迹翳丘荒。春草虽复绿,惊风但飘扬。

周览京城内,双阙起中央。微钟何处来,暮色忽苍苍。

歌吹喧万井,车马塞康庄。昔人岂不尔,百世同一伤。

归当守冲漠,迹寓心自忘。

——韦应物《登乐游庙作》③
诗人向东走出长安城,站在高原上首先看到的是咸阳,乃是始皇之朝;次又
见到“颓壖久凌迟”的汉宣帝皇陵;环顾四周,回望京城内高台上的楼观,已是
暮色苍茫十分了。沿着诗人的视线,我们也对长安的历史做了一次回顾。乐游原
四望宽敞,可观者甚多,而诗人们触目的往往是能够引起今夕之感的历史古迹。
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 850 年),杜牧被任命为湖州刺史,临行时又一次登上
乐游原赋诗抒怀: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石静爱僧。欲把一摩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④


杜牧.登乐游原[A].全唐诗[Z].卷 521_16.

邓城锋.乐游原的象征意义[J].滁州学院学报.2006,(1).

韦应物.登乐游庙作[A].全唐诗[Z].卷 192_4.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A].全唐诗[Z].卷 521_54.

- 37 -
这首诗前两句写自己对时局心灰意冷,已生退隐江湖之意;后两句则叙述了
作者将要出守外郡为国出力,临行前登上乐游原遥望昭陵,缅怀昔日盛唐光辉。
以登乐游原起兴,以望昭陵戛止。追怀盛世之情在,抱负却还未能施展。
俯视可见长安,远眺可见汉阙唐陵,乐游原连接着过去和现实,透析着古今
兴亡盛衰之间的联系。登临乐游原,远眺俯视,两相对照,自然兴起抚今追昔之
叹,诗人们站在“乐游原”上缅怀历史,也因此而创造着历史。

- 38 -
第五章 由青门至灞桥

第一节 青门的地理位置

青门是唐代长安诗中频频出现的地名,唐人乐于吟咏的青门当指唐长安城东
门,而东门外的灞桥是长安最繁忙的交通要道,从长安向东和东南行者皆过此地,
青门与灞桥就成了东出长安的一条固定送别路线。
然而唐代长安城外廓城有十二座城门中却并没有青门之名:
“东面三门,从北
到南分别为:北通化门、中春明门、南延兴门;南面三门,从东向西分别为:东
启夏门、中明德门、西安化门;西面三门,从北向南分别为:北开远门、中金光
门、南延平门;北面三门,列于宫城之西,从东向西依次为:东芳林门、中景曜
门、西光化门”①。唐人有所谓“以汉喻唐”的成例,曹而琴在其《唐长安的青门》
一文中指出,“唐人笔下的青门,显然是借用西汉青门而赋予新的内容”②。
那么汉代的青门又是指哪一座城门呢?学界大体有霸城门、东都门、宣平门
三种说法。曹而琴据《三辅黄图》考证其为霸城门:
“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霸城
门,民见其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门外旧出佳瓜。广陵人邵平为东陵侯,
秦破,为布衣,种瓜青门外,瓜美,故时人谓之‘东陵瓜’。
《庙记》曰:
‘霸城门’

《汉书》:王莽天凤三年,霸城门灾,莽更霸城门曰仁寿门无疆亭”③。
亦曰青绮门。
而杨绳信文《汉城青门考》④根据《后汉书》和《太平御览》的文献资料,并援引
中国科学院考古所王仲殊先生的考察报告《汉长安城考古工作的初步收获》和《汉

长安城考古工作收获续记》 ,得出推论认为在王莽时,因霸城门被火所焚,色青,
民俗称其门为“青门”,东汉以后则专指东都门。并且说明东都门即宣平门之郭门,


曹而琴.唐长安的青门[A].唐史研究会论文集[C] , 1980.

曹而琴.唐长安的青门[A].唐史研究会论文集[C] , 1980.

陈直.三辅黄图校正[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杨绳信.汉城青门考[J].西北大学学报,1996(3).

均引自《考古通讯》,前一篇为 1957-5,第二篇为 1958-4

- 39 -
亦可通称宣平门。①
据此可知,唐人所言青门既然是汉代的东城门之一,那么即使不能完全对应
到唐代的具体某座城门,也可确定唐代青门必定也是指城东门,而且“青门”和
“东门”、“东城”等语有时在唐诗中会交替出现:
青门欲曙天,车马已喧阗。禁柳疏风雨,墙花拆露鲜。
向谁夸丽景,只是叹流年。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
——罗隐《寒食日早出城东》②
千载商山芝,往者东门瓜。其人骨已朽,此道谁疵瑕。
——杜甫《喜睛》③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白居易《青门柳》④
由此也可以证明青门即是指城东门无疑。
“长安外郭城纵十一条街,横十四条街中,以连接东、南、西三面城门的六
街为主干道,而六街之中,……横向来看,春明内和金光门之间的横街把长安城
分成南北两半,街北紧连皇城、郭城,是长安的政治中枢,街南则是住宅区”⑤。
楼颖诗《东郊纳凉忆左威卫李录事收昆季太原崔参军三首并序》诗前序文中说道:
“仆三伏于通化门东北数里避暑之地,郎故悴天官顾公之旧林,今贰宰君李公之
别业,右抵禁萦,斜界沁园”⑥。诗中又说道:“纳凉每选地,近得青门东。林与
缭原接,池将沁水通”⑦。这首诗的序中清楚地说明避暑之地在通化门东北,诗中
又明确地说在青门之东。而两者又都提到它临近禁苑,则此处青门必是指通化门


其文援引《三辅黄图》称:“长安城东出北头第一门曰宣平门,民间所谓东都门。《汉书》曰:元帝建昭元年,
有白峨群飞蔽日,从东都门至积道。又疏广太傅、受少傅上疏乞骸骨归,公卿大夫为设祖道,供张东都门
外,即此门也。其郭门亦曰东郭,即逢萌挂冠处也。王莽更名曰吞王门正月亭。东都门至外郭亭十三里”,
并加以详细论证。

罗隐.寒食日早出城东[A].全唐诗[Z].卷 659_23.

杜甫.杜诗镜铨(整理本)[Z].上海古籍出版社,卷三: 137 页.

白居易.青门柳[A].全唐诗[Z].卷 442_81.

魏景波.唐代长安与文学[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

楼颖.东郊纳凉,忆左威卫李录事收昆季、太原崔参军三首[A].全唐诗[Z].卷 203_38.

楼颖.东郊纳凉,忆左威卫李录事收昆季、太原崔参军三首[A].全唐诗[Z].卷 203_38.

- 40 -
而言。
唐玄宗《游兴庆宫作》:“代邸青门右,离宫紫陌陲。庭如过沛日,水若渡江
时”①。所谓代邸指指入嗣帝位的藩王的旧邸。玄宗为临淄郡王时赐宅于兴庆坊,
兴庆宫为开元二年在原坊址上建②。这首诗当为玄宗登基后旧地重游所作。诗中明
确的提到青门在兴庆宫右,而兴庆宫紧靠春明门,此处青门即是指代春明门。
张籍《过贾岛野居》:“青门坊外住,行坐见南山。此地去人远,知君终日闲”

,其诗中说贾岛住在青门坊外,而此时长安并无此坊,应是意指其住在长安城郊
僻静之地。另一首《赠贾岛》又说:“篱落荒凉憧仆饥,乐游原上住多时”④,是
说贾岛居处在乐游原上,乐游原大部分在唐长安城内的升平坊的东部,还绵延至
于升道、新昌、宣平诸坊之间,向东直通延兴门,所以此处张籍所说青门又是指
延兴门而言了。同时,李商隐《乐游原》诗“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青门弄
烟柳,紫阁舞云松”⑤,将乐游原和青门相并描绘,也就是对距离相近的乐游原和
延兴门相并描绘,又进一步说明青门是指延兴门的。长安以东三座城门都有诗文
称其为青门,可见唐时青门可做东门的一般称呼。司马札《东门晚望》诗“青门
聊极望,何事久离群。芳草失归路,故乡空暮云。信回陵树老,梦断灞流分。兄
弟正南北,鸿声堪独闻”⑥,即是以东门为题写青门,充满着思乡之情。

第二节 “青门烟野外,灞浐送行人”⑦——送别之伤

“多情自古伤离别”,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送别是中国古代诗歌中
的重要主题。江淹在《别赋》中发出了“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己矣”的感叹,到
了唐代,送别诗开始成熟并逐渐走向顶峰。唐朝虽然疆域辽阔,但主要行政区集
中在山东和江左一带,从长安去此两地多数都要出青门。东出青门,灞桥是离京
的必经之地,灞桥是青门道的终点,也是送客的最后一站,所以从青门至灞桥的

李隆基.游兴庆宫作[A].全唐诗[Z].卷 3_52.

见徐松.兴庆宫[A].唐两京城坊考[M],卷一.

张籍.过贾岛野居[A].全唐诗[Z].卷 384_60.

张籍.赠贾岛[A].全唐诗[Z].卷 385_24.

李商隐.乐游原[A].全唐诗[Z].卷 540_169.

司马扎.东门晚望[A].全唐诗[Z].卷 596_22.

温庭筠.早春浐水送友人[A].全唐诗[Z].卷 583_22.

- 41 -
路程,也就是长安送别的路程。过了灞桥,长安东去的道路趋向了东北、正东、
东南三个方向,送客者于此止步,所以灞桥又名销魂桥①。《三辅黄图》卷六云:
“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②。这是关于灞桥、
折柳与送别相联系的最早记载。
夜忆开元寺,凄凉里巷间。薄烟通魏网,明月照骊山。
半壁空宫闭,连天白道闲。清晨更回首,独向灞陵还。
——张乔《宿昭应》
三季冬月景龙年,万乘观风出灞川。遥看电跃龙为马,迥瞩霜原玉作田。

莺旅掣曳拂空回,羽骑骖驔蹑景来。隐隐骊山云外耸,迢迢御帐日边开。

——上官昭容《驾幸新丰温泉宫献诗三首》其一、二
虽然两人的行走路线是相反的,一个经骊山过灞陵入长安城,一个出长安城
经灞川到骊山,但诗中二人行走路线均是同一条大道,即往返于长安城—灞川—
骊山华清宫之间。
与青门、灞桥有关的唐代送别诗,较为典型的有科举落第、贬官外任等类型。
落第回乡总是非常不光彩的,所以离开长安城的决定也总是做得十分艰难:
“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③。“晚
唐人集,多是未第前诗,其中非自叙无援之苦,即警他人成事之由,名场中钻营
恶态,伎懻俗情,一一无不写尽”④。
曾和秋雨驱愁入,却向春风领恨回。
深谢灞陵堤畔柳,与人头上拂尘埃。
——高蟾《下第出春明门》⑤
唐代应试举子们从到达京城,到正月或二月放榜之后,在整个备考到试完的
过程中,他们也会结识很多同窗学友,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结下了较深的情谊。


《开元天宝遗事》卷下《销魂桥》条

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5.

罗邺.落第东归[A].全唐诗[Z].卷 654_114.

《唐音癸签》卷 26《谈丛二》

高蟾.下第出春明门[A].全唐诗[Z].卷 668_14.

- 42 -
在科考落第之后,有人返乡、有人继续宦游、也有人继续留守京城。青门路上留
下了许多送友人下第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寄托了朋友之间的劝勉安慰,流露
出对友情的珍惜和对彼此未来的美好祝愿。
王维《送丘为落第归江东》写到“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
还家白发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尔不能荐,羞称献纳臣”,沈德潜
评此诗曰:
“末句自咎,言我知君而不能荐之于朝,羞自比于献纳臣也”。既可
怜丘为科考之苦,又为自己不能荐之于朝感到羞愧,从中可以看出王维对友人
的一片真心。
唐代京官出调外任通常意味着谪贬:
“京职之不称者,乃左迁为外;大邑之负
累者,乃降为小邑;近官之不能者,乃迁为远官”①。在唐代政权更迭,尤其是唐
中后期奸臣当道、朋党之争、宦官作祟的政治背景下,对于从政的人来说,遭遇
贬谪几乎无可避免。
王建《寄广文张博士》化用了《世说新语》中“长安日”的典故,表达了曲
折的念京之情:
“春明门外作卑官,病友经年不得看。莫道长安近于日,升天却易
到城难。”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别牡丹》: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莫
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诗中家与天涯对举,长安与外乡相较,也是恋
京情结的表现。
越到晚唐,诗歌中的青门灞桥送别诗越显现出悲苦萧瑟的末世之音,贾岛《送
罗少府归牛渚》有“楚山远色独归去,灞水空流相送回”句。李商隐《灞岸》诗
云:“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尘。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随着唐王朝的没落与长安的废弃,唐代的青门灞桥送别文学在哀哭声中走向了终
结。


王溥.《唐会要》.[O] .北京:中华书局.1995.第 ll99 页

- 43 -
结 论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代,也是诗歌创作的时代。长安作为唐王朝的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使唐代绝大多数文人都与其有所关联。据戴伟华教授《地域
文化与唐代诗歌》一书统计,
“在唐代诗歌创作的整体格局中,以京都为创作地点
的作品有绝对之优势,尤其是初盛唐大量的宫廷应制诗更是以绝对的数量称霸诗
坛”①。“在整个唐诗创作中,陕西的诗作占绝对优势,第二位是河南,而河南约
是它的三分之一。这说明首都在诗人活动中的地位,佐证了文学史上强调的一个
观点:长安作为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代文人很少有一生未入长安的”②。
诗人与长安的这种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诗人的创作,长安诸名胜本身的文
化特性也促使歌咏这些名胜的一部分文学作品亦随之显现出某种共同的风格。这
种风格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后来观赏名胜的诗人,随着长期的文化积淀,这些
历史名胜以及相关的名胜文学作品在人们心目中就形成了特定的印象,成为了城
市或地区独特的文化标志。
有唐一代,名胜文学作品如泉水般喷涌而出,许多名篇千年传诵。现今西安
碑林内有一刻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 1680 年) 的碑石,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碑面书、画、诗为一体,分十六格,一景一画,即: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
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这应该是关于“关
中八景”最早的记载。而八景中多数成型于唐代及唐前,这些胜景能够长久的被
人关注,除去名胜本身的原因,笔者认为唐代文人在诗歌中对其进行的记录与宣
传功不可没。唐代名胜诗歌见证了唐代诗人的宦游浮沉,也是长安文化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更使我们在千百年后重现了当时的部分时代风貌。


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M].中华书局.2006 年:第 65 页.

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M].中华书局.2006 年:第 47 页

- 44 -
参考文献

古籍与专著
[1] 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9.
[2] 王重民,孙望,童养年辑录.全唐诗外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 肖涤非,程千帆,马茂元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4] 董诰.全唐文[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刘昫等.旧唐书(校点本)[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校点本)[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 孟桀.本事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9] 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 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1] 胡震亨.唐音癸签(校点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12] 王溥.唐会要[O].北京:中华书局,1955.
[13] 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4] 王谠撰,周勋初校.唐语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5] 徐松撰,赵守俨校.登科记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6] 陈直校证.三辅黄图校证[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17] 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8] 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M].陕西:三秦出版社,1996.
[19] 元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0] 张礼撰.游城南记[A].丛书集成初编[G].1936.
[21] 李好文撰.长安志图[A].丛书集成初编[G].1936.
[22] 宋敏求撰.长安志[G].丛书集成初编[G].1936.

- 45 -
[23] 玄奘撰,章巽校点.大唐西域记[M].上海:上海人民版社,1977.
[24] 慧立、彦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5] 傅璇琮编.唐人选唐诗新编[G].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6] 祝尚书笺注.卢照邻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7] 陈熙晋笺注.骆临海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8] 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9] 佟培基笺注.孟浩然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0] 王琦注.李太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1] 仇兆鏊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2] 杨伦笺注.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33] 陶敏,王友胜校注.韦应物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4] 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5] 冀勤点校.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6] 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7] 王国安笺释.柳宗元诗笺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8] 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39] 钱仲联.韩昌黎诗集系年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0] 王琦等.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1] 陈允吉点校.樊川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2] 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3] 冯浩笺注.玉溪生诗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4] 曾益等笺注.温飞卿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5] 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6] 罗宗强.隋唐五代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7] 张养年.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48] 周振甫.诗词例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 46 -
[49] 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50] 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51]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2] 章尚正.中国山水文学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53] 余恕诚.唐诗风貌[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
[54] 李浩.唐诗的美学阐释[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
[55] 王明居.唐诗风格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
[56] 陈炎,李红春.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
[57] 李晓明.唐诗历史观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8] 王志清.盛唐生态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9] 吴向洲.唐诗十三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60]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61] 傅璇琮.唐诗论学丛稿[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62] 傅璇琮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G].辽海出版社,1998.
[63] 辛德勇.隋唐两京丛考[M].陕西:三秦出版社,1991.
[64] 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5] 查屏球.唐学与唐诗[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
[66] 张兵、李子伟.陇右文化[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67] 张永禄.唐都长安[M].陕西: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
[68] 张永禄.唐代长安词典[K].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69] 张永禄.汉代长安词典[K].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70] (美)斯蒂芬·欧文,(贾晋华译).初唐诗[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71] (美)斯蒂芬·欧文,
(贾晋华译)
.盛唐诗[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72] (日)足立喜六,(王双怀,淡鳃诚,贾云译).长安史迹研究[M].西安:
三秦出版社,2003.

- 47 -
论文及期刊文献

一、博士论文
[73] 魏景波.唐代长安与文学[D].复旦大学,2003.
[74] 俞明.历史名胜与中国古代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3.
[75] 王早娟.唐代长安佛教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二、硕士论文
[76] 张军.初唐“帝京篇”与长安诗语意象的文化释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8.
[77] 张俊萍.杜牧与长安[D].新疆师范大学,2005.
[78] 孙文杰.刘禹锡诗歌与长安[D].新疆师范大学,2007.
[79] 高菊荣.唐代诗人与寺院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
[80] 孔祥俊.唐长安送别诗与灞柳文化[D].西北大学,2010

三、期刊文献
[81] 葛永海.金陵守望与长安放歌:唐代都城诗的审美歧异[J].上海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82] 陆平.对话与抉择:诗人王维之与长安[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 ,2007(5).
[83] 孙文杰.刘禹锡及其“长安”诗[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9).
[84] 王晓如.试析长安的生活经历对杜甫“诗史”风格的影响[J].唐都学刊,
2009(1).
[85] 李芳民.唐代佛教寺院文化与诗歌创作[J].文史哲,2005(5)

[86] 梁桂芳.唐代曲江诗探幽[J].殷都学刊,2006(1)

[87] 陆平.王维诗歌中的长安及其文化意义[J].江西师范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 ,2007(10)

[88] 陆平.王维诗歌中的长安四季[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8)

[89] 阎文儒.西安大雁塔考[J].史学月刊,1981(2)

- 48 -
[90] 王双怀.曲江风景区的环境变迁[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12).
[91] 车林.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唐代诗人的游寺诗与宿寺诗[J].
法音,1992(4).
[92] 武复兴.唐代诗人笔下的长安节日风俗——读唐诗札记[J].人文杂志,1982
(6).
[93] 王启兴.寺院文化与唐代诗人[A].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中国唐代
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
[94] 薛天伟.干谒与唐代诗人心态[A].唐代文学研究(第五辑)——中国唐代
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1992.

- 49 -
致 谢
黑大之于我,有着太深厚的感情,从 02 年读本科到留下来考研至今研究生即
将毕业,我生命中最好的九年匆匆而过,我甚至觉得大一入学提着箱子走过 C 区
那段还没有三号楼和四号楼的烟尘飞舞的土路只是昨天的事情。然而我已经在这
里经历了很多很多了,感谢这九年让我成长,感谢黑龙江大学。
而对于读研,首先要感谢张安祖老师和杜萌若老师当年的文学史课,是你们让
我重新找到了对文学的兴趣,也谢谢老师们对我的鼓励和支持,让我有勇气坚持了
两年跨专业考到古代文学来,让我有机会在这里开始这段难忘的旅程。也要感谢当
年那位在英语专业的课堂上怂恿我考中文研究生的大学同学,虽然最终他没有考上。
开始读研才发现,原来兴趣只是做好研究的第一步,对于跨专业的我来讲,
古代文学的领域原来那么陌生,每次上课都让我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在此感谢张
安祖老师、韩式鹏老师、任海天老师、胡元翎老师、杜桂萍老师、陈永宏老师和
刘冬颖老师,感谢授课老师们的宽容理解和悉心教导,让我找到了读书的方向。
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张安祖先生,从我决定考研,到论文定题定稿,给您添了
无数的麻烦,但您始终对我只有理解与支持,并一如既往的用您幽默乐观的态度
让我坚持至今。感谢您和师母对我们这群孩子的关爱与照顾,让我们感受到了家
一般的温暖。
丹丹、焕焕、佳佳不要忘记我们还有那么那么多未完成的约定,以后要慢慢
实现。三年的同窗之情永远难忘,我很庆幸遇到了这十多个真诚善良的同学,共
同走过了一段美好的书香之旅。
谢谢我的家人,永远对我只有默默的支持和真诚的鼓励,我只能用我的一生
去报答。谢谢猩猩对我的无条件支持,包容我的坏脾气,经常来看我,帮我完成
论文的排版,做我另一半的生命。
感谢三年的学生干部工作经历,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了能力上的锻炼
与成长,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拾信心,使我在就业的路上能够走的更远。

- 50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