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美國法唯實主義(法律現實主義)

蘇怡雯 B06A01219
形式主義與規則懷疑論

哈特的看法:
任何的法律規則在適用上面都有其開放結構(有核心意涵和邊緣意涵)。對於哈特
來說就算一個規則他規定的再如何明確,也會有所謂的邊緣案件(爭議案件)。所
以在法律適用的時候,要看這個案件是落在核心還是落在邊緣,在遇到邊緣案
件時,就使得法官必須運要自己的裁量權,但也不是說法官可以恣意裁量,法
官也需考慮到法律的立法理由或者是保護法益以及從整個法體系的面向去做解
釋。在邊緣案件中,法官在考量適用或者不適用的時候可能會浮現出兩種以上
的解釋,譬如說 ABC 三種解釋,法官在這幾種解釋中,最終要選哪個取決於法
官個人的價值選擇和判斷。所以哈特認為這是接近所謂的「司法造法」的情
形,但哈特仍認為司法造法只是司法裁判中相當例外的特殊狀況,不是常態。

哈特在提出任何規則的適用都有其開放結構的論調前,他先批評當時十分流行
的形式主義跟規則懷疑論,而美國法唯實主義就是抱持著一種規則懷疑論的論
點。

某些法體系在某個時期中,為確定性(certainty)(因為法體系追求的是明確和
安定)做出太多犧牲,對成文法或判決先例的司法解釋太過於形式(formal),因
而無法對諸案件間的相似和相異處合理地加以考量,而這些相似和相異處只有
當我們從社會目標的觀點來加以考量時,我們才看得見。(哈特,法律的概念第
七章)

機械法學認為說,法官在面對任何的案件都可以從成文法或者判決先例中
找到明確的依據,也就是沒有所謂哈特所講的邊緣案件的空間,也就是說
任何的案件都只有適用跟不適用法律規則這兩種答案。我們說在 19 世紀
後半葉,這種抱持司法裁判永遠會得出正確答案的觀點,而且法官永遠是
遵循演繹三段論法,只有涵攝跟不適用。這種裁判觀點當時在歐陸稱之為
概念法學,在美國稱之為機械法學。哈特所指的形式主義又稱為機械法學/
概念法學,指的是這種法律規則必然可以提供案件唯一正確概念的思維。
形式主義認為沒有哈特所說的邊緣案件。
為何會有概念法學的興起?
因為法典化運動的發展,19 世紀歐洲(受到啟蒙運動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的思
潮)和美國興起這種實證主義式的科學主義式(透過觀察和歸納演繹去發現定則
或真理)以及進化論式的方法論,並且把他們引進到社會科學的領域,也影響認
為法學是科學的一種。
但在 19 世紀後半葉有對於僵化的形式主義出現反動思潮(也就是規則懷疑論,
懷疑法官不受法律規則的約束而裁判),認為真正的司法裁判是操控在法官本人
手中,而不是法官機械式的適用法條,法官會加入自己的個人解釋和價值判斷
才是對的。

比較:
形式主義認為任何的法律裁判都是「有可決性」。
規則懷疑論認為任何的法律裁判都是「無可決性」。(indeterminacies)
而哈特認為在 19 世紀這兩種對於司法裁判的看法都是不可採的。

形式主義/機械法學:
而機械法學的核心主張是凍結規則的意義,也就是每一個法律規則的意義是獨
立於法官的主觀判斷之外,法官只是很機械式的操作法條,法官不得對於法律
解釋適用有灰色地帶的情形注入自己的價值判斷,也就是沒有哈特所謂的邊緣
案件。全有或全無的法律解釋,只有涵攝跟不適用,法官機械式的操作法條,
只看該當不該當法條的要件,法官不可對於有爭議的案件注入自己的價值判
斷。

凍結規則的意義
→ 規則的「去脈絡化解釋」(a-contextual interpretation)(讓法官適用法條高度
拘束於法條文字,把規則當作是完全沒有背景的情況底下,規則就是存在那
邊,意義的表示就是一般大眾的語意說明和文字。甚至要求法官不要受到立法
理由的影響,去脈絡化是包含去立法理由的脈絡。)
→ 僅涵蓋簡單的、顯明的案例(easy and plain cases)(對於他們來說每一個案
件都是簡明的只有適用和不適用的結果)
→遵循演繹三段論(deductive syllogism)(大前提小前提結論)
→ 邏輯涵攝
形式主義為何要如此做??為了維護整個法律體系的可預測性和確定性。因此
讓法官的裁量權限到最小。
規則懷疑論(Rule-Skepticism):
懷疑什麼?
→ 懷疑法律規則對我們(尤其是法院)是否有拘束力,
進而懷疑法律規則的存在可能性。

懷疑的根據是什麼?
哈特開放結構的無限制性
懷疑論:核心的邊界界線是由審理這個案件的法官來決定。並且批評哈特這種
折衷的看法(邊界案件)是無意義的,因為所謂的界線並非固定的界線,看不到哈
特所稱有其核心以及穩定的界線。
→ 開放結構的範圍(核心與邊界的界線)是不確定的
→ 判斷結果是無可決性的(indeterminacy)(任何案件都不可能有其終局
可決性的判斷) 例如:類似案件類似處理,但適用類推的解釋的權限是在法官
手上,雖然看似類似的案件,但是由於承審法官的解讀不同,會導致最終有不
同結果。

裁判的終局性(finality)與不謬性(infallibility)(最高法院的判決不是錯的就是
指不謬性,但我們知道最高法院都會有分歧看法,或者推翻自己先前的判決,
所以也不具有不謬性。)

承認規則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憲法仍有許多的不確定性

序言
1. 時間:20 世紀前半葉的美國法理論
2. 共通特點:對司法決策中「規則的角色」持懷疑態度,以及堅持以檢驗行動
中的法律,作為發現法律究竟做了什麼的方法,而非沉迷於抽象理論推演
中。
3. 目標:判決脈絡下的理論解釋。

美國法唯實主義的特色
1. 以司法裁判為中心的法理論。
2. 規則懷疑論的態度。
3. 檢驗行動中的法律(laws in action)(透過司法裁判的行動,所產生的成效和
結果,那就是一個存在的法律事實。)(什麼是法律?法官做出的判決才是法
律),而非沈迷於書本(法典)中的法律(laws in book)(你要檢驗什麼是法律
不是從法典上去檢驗。真正的法律是透過判決去讓你知道你違法。)
4. 區別實存規則(real rules)與紙上規則(paper rules)的實踐活動。
(判決才是重點,判決出來才是證明你違法。判決出來就是 REAL.)
美國法唯實主義的基礎(行動中的法律!)
1. 工具論(instrumentalism):法律是為了達成社會目標的一項工具,本身並
非一個獨立存在的目標,所以應該以其成效來衡量。(真正的法律是要有其
成效的,形同具文的不是法律。)
2. 實用論(pragmatism):法律與社會都在持續地變遷,法律的改變通常皆會
落後於社會的改變,所以必須持續對法律加以檢驗。(法律要能追求當下社
會中最有用最主流的價值。)
3. 二元論(dualism):(區分事實和價值的二元論思維)確認法律應達成哪些目
標時,其本質上就是一種價值判斷,但是當我們嚴格檢驗一個法律時,實然
必須與應然脫離,否則我們對事實(裁判的結果,被告有罪或無罪的的定讞
結果就是所謂的法律,這個法律就是鐵的事實)是什麼的認知,極可能受到
我們對它們應該是什麼的信念所污染。就這點來說,法唯實主義跟法實證主
義的看法相同。

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的法律預言說


法律是對於法官即將做出什麼判決的預言。
1. 壞人的法律觀(the bad man’s viewpoint of law)
如果我們採取認為我們的朋友是壞人這樣的觀點,那麼我們將會發現,他根
本不在乎什麼正義公理或推論,但他的確想知道的是,麻州和英國的法院事
實上將做什麼的判決結果。
壞人不會管中間的推論或者公理,壞人只在乎最後的結果。
2. 事實還原論( factual reductionism )
「法院事實上將會做什麼的預言,且不做任何任何裝飾,正是我所謂的法
律。」(Holmes)
3. 前瞻性的法理論( forward-looking theory of law)
所以,我們研究的目標是要預測(predict),預測看看透過法院此一機制來
行使公權力的發生率是多少。
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的規則懷疑論(建構式懷疑論)
1. 反形式主義/機械法學(anti-formalism/mechanical jurisprudence)
「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
符合演繹三段論證並不是主宰的關鍵,真正影響的是法官的價值判斷。
對時代可察覺到的需求、流行的道德和政治理論、公共政策的直覺等等,甚
至是法官與其同僚們的偏見,在決定管理人們所依據的規則時,都比單純的
三段論證更重要。
2. 實用主義法學( pragmatic jurisprudence )
邏輯和司法過程之間的關係-在邏輯形式背後隱藏著某種判斷,它是關於相
互競爭之立法觀點的相對價值與相對重要性的判斷。通常這種判斷是不會明
確表達出來的,甚至是無意識的,但卻是整個過程的根基和中樞所在(法官
個人的看法)。

司法裁判過程,就是一種價值判斷的選擇過程。在三段論證的表面說理底
下,可能會隱藏所謂「沒表達出來的大前提」(法官隱而未顯的心中判斷,
也就是法官會先畫把在射箭,真正影響判決的是法官的經驗和背後的價值判
斷),不但優先於判決說理中所表達出來的正式的部份,並且實際上還控制
著判決結果。

弗蘭克的建構性懷疑論

1. 以規則懷疑論為基礎的極端懷疑論

規則,不論是由立法機關還是由法官所創造,都是社會政策、價值、理想的
具體化,………應該被定期重複地、資訊充分地重新檢驗。(所以要不斷地
跟社會變遷亦步亦趨!)

但是規則、法條或是法官造法,都不能自我運作(在點出霍姆斯是有盲點)。
它們會受到阻礙,並且將無法運作。因為在事實審法院中,錯誤的事實發
現,會讓它們適用到不存在的事實上。(事實懷疑論)
建構式懷疑論:不僅是規則的懷疑,更可能事實也要懷疑。
已經做出的判決要不斷的懷疑,因為可能是建構在錯誤事實上所做出的判
決。
2. 事實懷疑論的建構
大部分的規則懷疑論者,將他們自己侷限在較高的法院層次上,活在一個人
造的二維法律世界中,而事實懷疑論的法律世界卻是三維的。很明顯地,許
多發生在事實懷疑論者之三維世界中的事件,二維的規則懷疑論者看不到,
因而也思考不到。
事實的認定要抱持高度的懷疑,這樣才能逼近最真實。
預測事實審法院判決最主要的障礙是……由於這些無法理解的因素,我們無
法遇見一個特定的事實審法官或陪審員會相信何者才是事實。
→ 事實的不確定性+法官或陪審員的主觀偏見
盧埃林的法律工作論

1. 法律工作的本質
預防問題、解決爭議、公權力之分配和行使。

2. 法律工作的技巧(法律技能 law-crafts)
法庭辯護、提供客戶建議、判決、立法和行政的主要活動、政策擬定、教學和
學術等事務。

※ 花幾小時研究法院判決背後的決定性因素(有點像是霍姆斯的法律預言論,
只是不是從壞人的角度而是從法律人的角度)
→ 增加對法院判決的預測能力。
※ 花一個週末研讀該州最高法院公報
→ 知道上訴法院在哪裡掛上帽子,能看到爭點。
※ 花五個週末的時間
→ 知道帽架在哪裡,能看出判決如何做出的全貌。

3. 法律工作的基本宗旨
法律規則的功能僅限於指引,而非控制決策判決過程。
法官在個案裁判中,會受到所謂「環境感」(situation-sense)的指引。老師很
認同,這個環境感會使得法官的判決產生以下的兩種風格。

4. 判決的兩種風格
形式風格(formal style)(法匠型的法律人)
適用既定法律規則的判決風格。
宏偉風格(grand style)盧埃林比較支持這種
持續修改原則的判決風格。應該要體察到判決背後的法律原則,法官要有豐富
的判決和工作經驗,才能看出背後的原理原則,而不是表面上滿足於判決符合
邏輯要求和三段論法。

法唯實主義不是一種哲學,而是一種技術、一種方法。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