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事法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医事法规视角下的医疗活动

历史上,医生具有很高的专业和社会地位,他们依赖自律行为而不受限于法律的约束。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生的自律约束逐渐被成文的法规所取代。医事法规的设立,促使了医疗
行业的改变,使医疗行为更规范化,让因缺少专业知识而处于弱势地位的患者得以保护自己
的权益,同时也使得医生本身得到保护。如今,医疗活动已经与法律牢牢联系在一起,本文
拟通过多种情景,从患者与医生双方的角度对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加以阐述。
医疗过失
医生在诊疗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造成诊疗活动的失败,损害患者的利益。然而有
失误不代表着存在医疗过失,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别。《侵权责任法》第七章第五十七条: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
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五十八条:“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
有过错:(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二)隐匿或者
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三)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从这两条可知,
对于医疗过失的判定还是较为宽松的,除去直接违反相关法规的情况,医生只要尽到了与当
时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即使有失误也不算做医疗过失。对于医生来讲,这样的判定方
式没有将无过失的标准限定在执行某几样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上,从而给与医生更多发挥空
间,让他们敢于去尝试新的疗法,推动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同时避免了由于个人水平或医疗
设施水平无法避免的错误给医生带来的“无妄之灾”,无疑保护了医生群体的利益。然而,
对于患者而言,这样的方法或会带来损失。“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这一概念
过于模糊。医疗水平可以分成医疗设施的水平以及医生个人水平,医疗设施的水平很好判断,
但对于医生是否尽到了自己的水平却有时难以判断。毕竟我们不可能去询问医生本人是否尽
到自身的水平,所以往往是通过其他医生的看法来判断,但这实际上并非是一个客观、精确
的判断原则,其中大有文章可做,然而这样的性质却又是保证医生利益的关键。故而可能最
好的办法就是保证参与评判的医生的素养,并辅以法律界人士的监管。
知情同意权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 32 条第 1 款、第 2 款:公民接受医疗卫生服务,对
病情、诊疗方案、医疗风险、医疗费用等事项依法享有知情同意的权利。需要实施手术、特
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
并取得其同意;不能或者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同意。法
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第 13 条: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
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或者开展临床试验等存在一定危险性、可
能产生不良后果的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
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在患者处于昏迷等无法自主作出决定的状态或者病情不
宜向患者说明等情形下,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紧急情况下不能取
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
的医疗措施。可以说除去规定的可以免去向患者说明的情况,即危险性极其轻微,并且发生
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患者非常清楚自己的症状;患者自愿放弃接受医生的说明;由于事态紧
急无法取得患者的承诺,所有的医疗行为都需要考虑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当然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不代表告知的对象一定是患者本人,当患者本人不能表达同意
时,可以从近亲属的同意推定患者本人的同意,当近亲属也无法取得意见时可以由医疗机构
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而当存在不适合和患者本人说明的情况时,如癌症晚期,则
应取得患者近亲属的;针对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者的医疗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由
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可见现行的法律对于知情同意权有着非常详尽的规定,对于不同的
情况的有着详细的规定。对于患者而言,知情同意权使得他们在面对拥有专业知识的医生时
也有了做出选择的能力,而在特殊情况下近亲属可以代替决定又给他们提供了一层保障。当
然有时近亲属的看法无法代表患者本人的看法,如明显损害患者本人的利益的,因此我国采
用的是推定同意制,也即当患者本人和近亲属的想法存在高度盖然性的时候才可由近亲属代
为做出决定。
然而也存在患者滥用知情同意权、选择权的情况,如针对无权同意的重大法益和针对无
医学上合理根据的治疗。患者在使用知情同意权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时候也需要注意知情
同意权不是万能的。而医生在行医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保障患者的知情同意权,这不仅是法律
的问题,作为医生考虑患者自身的想法也是职业道德的一部分。
互联网+医疗
随着网络的发展,通过互联网来实施医疗行为是发展的趋势,除了承担医院原有职能的
疾病诊断、处方开具、药物调剂配送这类核心医疗活动外,预约挂号、医保结算、健康咨询、
医学教育与科普这类非核心医疗活动也借由互联网为载体方便患者。
互联网化的医疗虽然带给患者很多便利,但是互联网医院暂时还无法代替医院的全部职
能,同时更因为医疗行业关乎人命的特殊性,互联网+医疗暂时只能承担很少一部分的职能。
《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诊疗,是指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医师,
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和“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当
患者出现病情变化,需要医务人员亲自诊查时,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立即终止互联网
诊疗活动,引导患者到实体医疗机构就诊。”
然而互联网环境错综负载,网络信息难辨真假,医疗又是关乎人命的大事,互联网医疗
必须要有严格的资质验证以及管理。《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第五条:“实体医疗机构自行
或者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搭建信息平台,使用在本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注册的医师开展互联网
诊疗活动的,应当申请将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实体医疗机构仅使用在本机构注册的医
师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可以申请将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第六条:“实施互联网
医院准入前,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与互联网医院
信息平台对接,实现实时监管。”严格的监管以及申请制度可以有效的减少互联网医疗行业
鱼龙混杂的现状,对于患者而言医疗服务的质量收到了保证。
不仅仅对于互联网医疗行业有较高的准入门槛,对于互联网上的医疗广告也有严格的限
制要求。《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第七条:“医疗广告的表现形式不得含有以下情形:(一)
涉及医疗技术、诊疗方法、疾病名称、药物的;(二)保证治愈或者隐含保证治愈的;(三)宣传
治愈率、有效率等诊疗效果的;(四)淫秽、迷信、荒诞的;(五)贬低他人的;(六)利用患者、
卫生技术人员、医学教育科研机构及人员以及其他社会社团、组织的名义、形象作证明的;(七)
使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名义的;(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情形。”第十六条:“禁
止利用新闻形式、医疗资讯服务类专题节(栏)目发布或变相发布医疗广告。”第十八条: “广
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发布医疗广告,应当由其广告审查员查验《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核
实广告内容。”医疗广告必须是真实的、客观的,由此患者才能选择对于自己最好的治疗选
择。
互联网化的医疗在便利患者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隐私泄露的危险。病历等医疗信息
的数据化使得泄露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这样的泄露往往是内部的医务人员造成的,这正违
反了《侵权责任法》第 62 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保密。泄漏患者
隐私或者未经患者 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医疗人
员应该严守自身底线,不能随意泄露患者信息,损害患者利益。
临终医疗
无论拥有多么优秀的医疗技术,人的生命都会走向终结,临终医疗的重要性由此凸显。
同时由于涉及到生命的终结,临终医疗免不了收到法律的重点关注。安乐死则是其中收到人
们广泛关注且饱受争议的一个问题。当前只有在极少数国家的法律允许安乐死的实行,而在
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都禁止安乐死。 上述的安乐死,指的均是积极安乐死,特点为
使用药物造成患者生命的结束或缩短生命,而消极安乐死,即放弃过度医疗,迎接患者的自
然死亡,由于其没有损害患者的利益,同时基于患者自身的选择,是不受法律禁止的。允许
消极安乐死保留了患者的选择权力,限制了医生的独断行为,而对积极安乐死的禁止则既是
对于人生命法益的保护,也同时是对于医生精神状态的一种保护,使得医生免于陷入对自己
是否杀人的怀疑中。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消极安乐死必须在经过医生对临终状态的医学判
断和患者方的决定之后才可实施,向课上的例子一样仅仅是接到了病危通知书就拔下患者氧
气管的行为无疑是犯罪。
结语
医疗行为终究无法给所有患者一个他们所期望的结果,伴随而至的法律问题自然无法杜
绝。然而如今的法律纠纷往往是由于医生或者患者方对于相关法律缺乏知识造成的。患者方
作为非专业人士不了解相关知识情有可原,但医生应该具有相关的法律素养。对于医生的法
律知识的培养应当得到更多重视,同时也要更注重站在患者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或许可以减
少许多原来不必出现的医疗纠纷。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