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 0649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1

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2018/2019 年度「專題研究」論文

郭建英編輯下
《婦人畫報》的都市焦慮

導師:樊善標教授
學生:顏麗玉
學號:1155078870
提要
郭建英(1907-1979)為上海三十年代十里洋場重要的漫畫家,1933 年自
《婦人畫報》首期已圖文並茂地連載《摩登生活講座》,1934 年 1 月第十四期起
接編,成為繼鄧倩文後的第二任編輯。郭建英接手後從封面設計到內文欄位安排
都獨樹一格,如開闢掌篇小說專欄、彩色版,並確立雜誌以後文藝化的風格。此
外,郭建英編輯下《婦人畫報》的圖文關係亦時見呼應及衝突。本文以為圖文關
係的呼應及衝突實際呈現現代都市的精神面貌。惟研究者焦點傾向集中在郭建英
的插圖,而忽略對圖文兩種媒體交匯的整體思考,以致郭建英作為編輯的力量被
忽視。
本文以郭氏主編的第十四期至第三十三期《婦人畫報》為中心,以賀麥曉
(Michel Hockx,1964-)的「平行閱讀」探討當中所呈現的都市焦慮。首先本
文將整合前人《婦人畫報》研究,並介紹「平行閱讀」的研究方法;再考察《婦
人畫報》中文字及圖像間的呼應、衝突;第三章討論衝突的含義,由此探索編輯
的都市想像;第四章探討郭氏作為男性編輯故意在婦女刊物塑造都市焦慮的原因,
最後總結郭建英改革《婦人畫報》的時代意義。

關鍵詞︰郭建英;《婦人畫報》;摩登;都市焦慮
目次
第一節 引言 1
第二節 雜誌內部的對話 2
(一)圖與文 2
(二)文與文 6
第三節 郭建英的都市想像 8
(一)傳統與摩登 8
(二)回家與出走 9
(三)政治不安 11
第四節 郭建英的編輯視野 12
(一)社會教化 12
(二)商業策略 14
(三)女性角色 16
第五節 結語 17

參考書目 18
第一節 引言
郭建英(1907-1979)為上海三十年代十里洋場重要的漫畫家、實業家,常
為劉吶鷗(1905-1940)
、施蟄存(1905-2003)
、黑嬰(1915-1992)等上海新
感覺派作家的作品繪畫插圖。1 自 1933 年 4 月《婦人畫報》首期已圖文並茂地
連載他的〈摩登生活講座〉 ,至 1934 年 1 月第十四期繼鄧倩文成爲該刊的第二任
編輯,直到 1935 年 11 月赴日,他的主編生涯也隨之結束。《婦人畫報》(The
Women’s Pictorial)
(下稱《婦畫》)是良友公司旗下男女咸宜的女性專刊,2 名稱
源自日本一九零五年創刊的同名婦女刊物《婦人畫報》。郭建英接編後《婦畫》
出版週期由雙週刊改為月刊,從封面設計到內文欄位安排都獨樹一格,如開闢掌
篇小說專欄、彩色版,並確立雜誌以後文藝化的風格。
郭建英的畫筆常為人稱許,陳子善曾言:
現代化大都市的形形色色、光怪陸離,都被郭建英信手拈來,化作他都
市漫畫的絕妙題材。其畫線條的簡潔、柔和、優美,筆觸的幽默、悲憫、
譏諷以及畫面內在的混亂、衝突、動盪不安和多種狂熱的迷戀,往往會
使讀者發會心的微笑。3
而前人研究多集中於郭建英的插圖,如黃士英〈中國漫畫發展史〉4、畢克官《中
國漫畫史話》等,5 皆有討論當中的流麗線條反映上海摩登生活,但均忽略其翻
譯者、編輯等角色。此外他的名字亦多見於新感覺派研究,陳子善重新編錄郭建
英漫畫作品集時更稱「郭建英堪稱獨一無二運用畫筆的新感覺派」6。彭小妍在其
〈浪蕩子美學與越界:新感覺派作品中的性別、語言與漫遊〉列舉郭建英的兩幅
漫畫為例說明上海浪蕩子的「女性嫌惡症」,兼論其開拓的「掌篇小說」欄目,
引起其他學者對《婦畫》和郭建英插圖以外的討論和研究。7 即使有關郭建英的

1
郭建英深受日本文化影響,其父郭左淇曾任中國駐日公使館秘書,兒時曾隨父居住日本故諳日
語,其在《婦畫》引入日本掌篇小說和模仿日本《婦人畫報》悠閑風格的改革或受家庭背景影響。
除了漫畫家和編輯外,郭建英於 1931 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政治經濟系畢業後,隨即在中國通商銀
行擔任秘書,後來甚至棄政從商,出任中國駐長崎領事館領事。隨國民政府來台後,他更曾在台
灣先後擔任第一銀行的副經理、經理及總經理。見陳子善:〈摩登上海的線條版——郭建英其人
其畫〉 ,載郭建英繪、陳子善編: 《摩登上海:30 年代的洋場百景》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 年),前言頁 9-11。
2
雖然《婦畫》大多討論女性話題,但從其「青春期的男女良伴,兩性間的生活指南」的廣告標
語,可見雜誌受眾和定位為男女咸宜的時尚讀物。而且創刊初期已見男性讀者來信尋求協助,如
第九期〈羅蘭的信箱〉替身邊女性朋友詢問愛情意見的威士先生;自郭建英接編後的〈陶樂秋女
士的信箱〉亦見廈門的王誠先生、諮詢處男煩惱的漢口何樹先生,更有香港的陳先生更來信傾訴
已近五十的妻子為了打扮而不理會家庭的煩惱。可見情愛、家庭議題並非只限女性,更見《婦畫》
廣大的讀者群。見羅蘭:〈羅蘭的信箱〉 《婦人畫報》(1934 年 8 月 15 日)
, ,版 1。
3
陳子善: 〈摩登上海的線條版——郭建英其人其畫〉 ,載郭建英繪、陳子善編:《摩登上海:30
年代的洋場百景》,前言頁 9。
4
黃士英:《上海漫畫》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年) ,頁 260。
5
畢克官:《中國漫畫史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年) ,頁 198-199。
6
陳子善: 〈摩登上海的線條版——郭建英其人其畫〉 ,載郭建英繪、陳子善編:《摩登上海:30
年代的洋場百景》,前言頁 9。
7
彭小妍: 〈浪蕩子美學與越界——新感覺派作品中的性別、語言與漫遊〉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1
文學研究迄今不絕,但僅作研究切入點或輔例,未有將作品置放於雜誌原先的歷
史脈絡以作考察,亦較少討論建英作為編輯的重要角色。故本文將集中研究郭建
英為《婦畫》編輯時所作的改革和雜誌特色,重新探討郭建英繪畫外的重要地位。
審視雜誌的歷史脈絡以求討論雜誌圖文的閲讀效果,應將雜誌中各種文字、
封面插圖、廣告等視為編者、撰者、讀者共同參與的巨大文本。8 學者賀麥曉曾
經提出集體作者與平行閲讀的概念,強調跨文類、媒介的閱讀和重視「同一雜誌
的同一期上發表的文本間的空間關係」9。封面、插圖以至目錄、出版說明,甚或
廣告同是平行閱讀的要素,皆暗示雜誌主編的意圖和讀者喜好。面對都市摩登生
活模式,《婦畫》在圖文之間時見呼應及衝突,呈現出一種複雜的態度,具見不
安與焦慮。《婦人畫報》「走在時代尖端」的自我定位與其實質呈現的都市焦慮
構成了矛盾的姿態,實在值得注意。本文將通過《婦畫》圖文的呼應及衡突,探
索編輯的都市想像,以及身為男性的郭氏刻意在婦女刊物宣示都市焦慮的原因,
最後評估郭建英改革《婦人畫報》的時代意義。

第二節 雜誌內部的對話
正如前文所言,雜誌是集體創作的文本,文件作品和其他視覺材料,如封面、
插圖、目錄、廣告和編輯後記等建構出一個整體。有別於一般雜誌,畫報以刊登
圖畫與照片為主,相較於一般雜誌相對重視文字,畫報更為偏重視覺上的呈現。
郭建英運用其編輯的力量,透過圖畫旁白、版頁構圖等方法,讓圖、文以及各種
材料產生特別的對話效果,時而呼應,時而衝突,向讀者傳達複雜的訊息。

第 28 期(2006 年 3 月),頁 124-130。


8
陳平原指出:「最好是同一雜誌乃至同期【時期】雜誌中不同文本形成某種對話與張力。使其
超越具體的作家作品,構成兼及不同趣味但又有明確指向的巨大文本。」見陳平原: 〈中譯本序〉 ,
載【荷】賀麥曉著、陳太勝譯: 《文體問題——現代中國的文學社團和文學雜誌(1911-1937)》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年),頁 3。
9
【荷】賀麥曉著、陳太勝譯: 《文體問題——現代中國的文學社團和文學雜誌(1911-1937)
》,
頁 115。賀麥曉曾就平行閱讀的理論提及雖然「平行閱讀所要做兼具這兩方面,但將範圍限制在
一本雜誌的前後封面之間」 ,然而其後續研究的實際操作則有引用其他期數的雜誌資料為例子。
是以本文亦取用廣義的平行閱讀法,視郭建英編輯期間的《婦畫》為一整體,以強調單篇文本與
外部因素或文本間的互動。
2
(一)圖與文

(圖 1《婦人畫報》第十五期封面) (圖 2《婦人畫報》第十七期封面)

(圖 3《婦人畫報》第八期封面)

《婦畫》直截了當地以穿著光鮮時尚、年輕的女性作封面,揭示雜誌定位、
主要讀者群和主題內容,而編輯易手後雜誌的內容改革及定位轉換亦直接地在封
面設計中體現。自郭建英接編後,雜誌從第十四期至二十四期皆為郭建英設計,
以他繪畫的摩登女性為封面,及至第二十五期封面才改採真人攝影照片。因為繪
畫只有明顯的線條和特徵,不如攝影特指某女星或名媛,繪畫不實指個別人物的
自由詮釋空間可供讀者任意代入為不同的女性,甚或讀者自身。

3
封面女郎不復以前的溫順眉目、含蓄微笑,而是千人一面的瓜子臉、上挑銳利的
眼睛和烈焰紅唇,更加妖媚、富攻擊性。而用色上則更為大膽,如第十五期封面
以綠色為基調,利用黃色線條勾勒黑色女性剪影上的五官,女性鮮豔的紅唇亦與
綠色背景作對比下更為觸目;只有紅、藍二色的第十七期封面亦顏色鮮艷,叫人
眼前一亮。另外,雜誌改革後讀者和封面女性的距離縮窄。第一至十三期的封面
正中放著女子的照片,而外圍則是不同的幾何圖案,中央的女子如裱入相框般,
和讀者終隔一層。而郭建英編下的封面女郎不論是繪畫或真人攝影,不復見背景
圖案的阻隔,女子的比例亦隨之放大,拉近讀者距離,亦暗示雜誌貼近時下女性
的摩登生活。同時自第十四期起,雜誌內容並不只限於婦女解放、家庭休閑,更
擴大至專門的美容欄、家庭欄和電影欄,增設每期特輯和掌篇小說等,內容亦更
見幽默諷刺,可見封面人物的變化只是郭建英接編改革的第一步。
而內容改革上,郭建英故意借助特殊的版頁設計來營造圖文間的呼應、衝突。
在郭氏編輯下,特殊的版頁設計可控制讀者的閱讀次序。大多的文章是上下並列
設計,但作品長度不是只限於一頁篇幅,若閱讀下一篇文章就必須翻回之前的頁
數。同頁刊登兩篇作品的設計則令讀者在翻閱過程中,無可避免的閱讀到另一篇
文章,從而形成文本間的互文。例如黑嬰〈傘〉的結局為「我」在跳水臺上撞破
女友和異性行為親密,雙腳驚怒得發軟無力,失足跌進水裡。10 而鄰頁則是兩幅
荷里活明星的寫真,一幅是男女明星搭肩親暱地在水上玩樂,另一幀則是一男子
在與跳水台張開雙手準備的模樣,恰恰和故事內容呼應。11 圖片並置同頁,仿如
讀者視覺同時接受圖、文的訊息,引發讀者將圖、文扣連理解的聯想。圖文的對
立無疑旨在以趣味吸引讀者,然而閱讀趣味以外,筆者更認為相關的對立實乃編
輯刻意營造的矛盾。

(圖 4 鷗外鷗〈黑之學說〉)

10
黑嬰:〈傘〉,《婦人畫報》(1934 年 8 月 25 日)版 25-27。
11
迷雲:〈知道它也不會吃虧的〉,《婦人畫報》 (1934 年 8 月 25 日)版 28。
4
照片如荷里活女星照片和裸體照等本不具任何意義,不同期數的雜誌之中不
時刊登相似的圖像,然而圖像的意涵卻隨着期數不同而有所差異。自郭氏接編後,
裸體元素屢見於畫報之中,但每次的意義不一,時而讚賞,時而批評。在鷗外鷗
〈黑之學說〉中,開首的女性剪影插圖和洋人裸體是用作證明「黑為色中之色,
美色中之美色」,借女性的裸體把黑色、性欲和美三者聯繫起來。12 故此,此處
的裸體是藝術品、美的象徵,如同西方繪畫上的愛與美之神維納斯。畫集〈畫布
與鏡頭上的七體美〉全是女性裸體,但作為「世界繪畫攝影傑作集」,即使為真
人裸體也不見色情,反而集中以線條和光影呈現女性體態美。13 另外,即使是真
人攝影,雜誌大多只是借光影營造女體若隱若現的效果,只見女體大約輪廓而未
有直接暴露。但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身體只有受男性襯托或注視下才帶色情意味,
如下文所述的〈關注裸腿的出現〉。
《婦畫》裡大部分的真人照兼雜中國名媛及外國明星,惟獨外國明星毀譽參
半。她們偶然化身維納斯,成為美的最高標準。「頭髮已經漸漸地成為不自然的
東西,好像女人的小腳[……]看看我們的頭髮可須要解放。」14 羅蜜波在〈怎
樣保養你可愛的頭髮〉認為染髮是不自然的,因與原先的膚色不合,反而忽視自
身的光澤。而且認為若要得永久的柔軟、光澤頭髮就必先有身體:「對於健康一
切起居,勞動思想都有適度的調節」15。文中勸說人們放下頭髮,因同樣的標準
可能不適合於中國人自身的五官,但圖片卻是束髮的金髮女子和介紹當下夾髮的
潮流,可見圖片呈現的審美取態仍是以外國明星為標準,與文字部分正好相反,
構成強烈對比。雜誌中的外國肖像畫大多是荷里活女星等西方女性,而且探討的
亦多是裸體、外表審美觀等摩登而敏感的話題。敏感話題需要適當的距離才不致
觸動讀者敏感神經,外國人因他者身份和文化差異本來已不符中國社會規範,所
以感到奇異也不足爲奇。
即使不是惹人遐想的荷里活女星照片和裸體照,普通女子的圖片亦和標題或
旁白文字意義衝突。郭建英曾於〈編輯餘談〉表示:「至於『婦人畫報照片簿』
是在通常的照片上加以幽默的註解的東西」,言明圖片經編輯的主觀詮釋,以達
幽默效果。16 除〈婦人畫報照片簿〉外,雜誌亦有多處圖文不一,例子可見第十
九期〈關於裸腿的出現〉。文章內容批評中國對西方潮流的盲目跟從,又關心纏
足、婦女解放等嚴肅社會大事,兩張配圖卻是抱緊女性雙腿及抬着裸腿奔跑的男
性,前者恰如標題所言「掙紮在裸體之下的可憐蟲」;後者亦符合文中「祼體鑒
賞家的夢想」的描述,當中男性臉上想入非非的表情和正文成強烈對比和諷刺。

12
,《婦人畫報》(1934 年 5 月 25 日)版 26。
鷗外鷗:〈黑之學說〉
13
耗茵基斯、藤田嗣治、摩拉爾等:〈畫布與鏡頭上的七體美〉 ,《婦人畫報》 (1934 年 10 月 25
日)版 3。
14
羅蜜波:〈怎樣保養你可愛的頭髮〉,《婦人畫報》 (1934 年 10 月 25 日)版 15。
15
羅蜜波:〈怎樣保養你可愛的頭髮〉,《婦人畫報》 (1934 年 10 月 25 日)版 15。
16
郭建英:〈編輯餘談〉 (1934 年 5 月 25 日)版 33。
,《婦人畫報》

5
17

即使如二十三期以女子騎馬、釣魚等戶外休閒活動為主題的普通圖片集輯,
旁白卻暗藏男性聲音:「騎馬比什麼運動更有趣,馬比什麼動物更可愛——她這
樣肯定的說。可是請小姐不要忘記男子也是動物之一」、 「小姐,在這樣小溝,釣
的著什麼呢?除了呈著男臉的青蛙外……」旁白的調侃和圖片反差之大,為圖片
賦予截然不同的意涵,把女性生活和男性扣連起來。18
綜上所述,可見女性身體往往是呼應與衝突的載體,圖片不僅滿足讀者視覺
效果,更同時是編輯的傳聲筒。從封面到版頁設計,由荷里活女星、裸體等富爭
議的圖片到平常女性照片,皆在編輯的精心安排與文字呈現對立的矛盾狀態,從
而令雜誌版面頓時成為眾聲喧嘩的多聲道平台。

(二)文與文
自第十三期開始,《婦畫》開闢掌篇小說專欄、彩色版,並確立以後的雜誌
文藝化的風格。編輯提升文字的比例,除了豐富雜誌內容外,更是增加文字之間
的呼應、矛盾。單篇文章內部到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以至不同作家的作品之間亦
見對話。
鷗外鷗〈股份 ISM.戀愛思潮──OGAI’ONIC-LOVE:戀愛問題硯友會第一
次晤會講演〉靠字型大小作兩個聲音的對話,體現文章內部思想內容矛盾。當中
述及羅馬英雄不為女人而戰如同 OGAI’ONIC-LOVE 之典型男性不為戀愛而死時,
文中以較大字型列舉凱撒和慕沙裡尼都是被刺死,故同樣死於事業,卻以小字說:
「安東尼之死於愛情之自殺而已。」19 彷彿出於自己選擇便可忽視為女人而死的
本質,和上文成鮮明對比。另外文章開首已明言現代文明改變戀愛方式,認為先
有五感後有戀愛,強調感官刺激的重要。當中有提及 ABC 三大學生:「訴於感官
的戀愛有其存在之必要」 , 但是當中 ABC 三個學生和「觸之研究」述及指向
20

同為鷗外鷗所寫的小說內容,更被收入掌篇小說集《手套與胸罩》,故其真實性
成疑。小說強調其虛構的性質,鷗外鷗卻以確定的口吻論辯,造成循環論證的矛
盾和趣味。
不僅僅同一個作家不同作品間互有呼應,而不同作家更會回應、反擊其他文
章內容。鷗外鷗在〈戀愛隨筆集:戀愛政見〉引用《婦畫》二十三期上郭建英譯
的 May Edition 的『待望』的內容,稱許「這掌篇的題材是貼切的深入透解兩性
心理對戀愛之差別。所以言及之者,相信會使閣下對於鄙見把握得一稍具體的概

17
嘉謨:〈關於裸腿的出現〉,《婦人畫報》(1934 年 6 月 25 日)版 21。
18
盧勢東:〈屋外生活〉 ,《婦人畫報》 (1934 年 12 月 25 日)版 7。
19
鷗外鷗:〈股份 ISM.戀愛思潮──OGAI’ONIC-LOVE:戀愛問題硯友會第一次晤會講演〉
,《婦
人畫報》 (1935 年 5 月 25 日)版 9。
20
鷗外鷗:〈股份 ISM.戀愛思潮──OGAI’ONIC-LOVE:戀愛問題硯友會第一次晤會講演〉
,《婦
人畫報》 (1935 年 5 月 25 日)版 8。

6
念」21。又徐遲在〈羅盤針應該指北及其他〉文末突然提及史炎說:「我感謝史炎
君的獻給我的一句: 『她伸縮著橡皮人似的舌子』,這形容異常羞澀的她的一點是
淋漓盡致的」 ,而同頁正是史炎的〈情死淺說〉
,徐遲在作品中點名史炎的行為直
接拉近同頁兩篇文章的關聯,形成對話。22 現以徐遲和鷗外鷗為例,說明《婦畫》
作者間複雜的對話關係。
把愛情比喻為戰爭始見於鷗外鷗的〈趣味手帖:戀愛學 XYZ〉 ,徐遲和鷗外
鷗二人有關愛情應敗北還是敗南的爭議亦自此文章拉起序幕。〈趣味手帖:戀愛
學 XYZ〉首次提出自己是「戀愛的常勝軍」23, 但是徐遲馬上於第二十四期的〈惡
魔的哲學〉反對其說法。作者不但直接引用鷗外鷗的「可是,在戀愛上卻是個連
戰皆北之士,慘啊,慘啊!」一句,24 甚至說戀愛學家的 XYZ 諸人,研究觸覺
的 ABC 三大學生「全成了詩人鷗外鷗擲下來的毒菓。」25 他更明言:
但我有我的戀愛的觀念,我有我的戀愛哲學,只是感到詩人鷗外鷗的戀
愛法則(見連載於《婦畫》的鷗外鷗署名下的許多力作)是惡魔 ISM 且
isticta 太甚了。
另外,「弱水三千,我絕不只取一瓢飲」26、 「善於脫衣的巧手」27 等字句也是引
用自〈趣味手帖:戀愛學 XYZ〉 ,鷗外鷗故意列出文章出處並反駁,可見其針對
性。
而徐遲〈羅盤針應該指北及其他〉和〈股份 ISM.戀愛思潮〉更是爭議白熱
化的階段,二文皆以指南針作比喻論證戀愛的正確態度。他們分別自稱「大小凡
數十戰,連戰皆北之戰士」28 和「大小凡數十載,攻無不取,征無不克;連戰皆
南的好漢」29,句式相似而立場鮮明。徐遲〈羅盤針應該指北及其他〉一文更故
意攻擊對方:
戀愛是純潔的,只有懂得純潔的人才懂得戀愛[……]和鷗外鷗的〈戀
愛學 XYZ〉中跨進浴室之門的鼓勵之字句,到那時候,有什麼戀愛,戀
愛早嘆了一口氣輕迅地消失了。毋寧鷗外鷗君是寫的「人類慾望學 XYZ」
一文呢。30
但當徐遲提出戀愛不可成功,只可失敗時,作為「連戰皆北之戰士」的作者在這
標準上卻是個勝利者,與「皆北」一字意義相反。
最爲有趣的是,除了《婦畫》刻意營造二人對立外,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

21
鷗外鷗:〈戀愛隨筆集:戀愛政見〉 ,《婦人畫報》 (1935 年 1 月 25 日)版 24-25。
22
徐遲:〈羅盤針應該指北及其他〉,《婦人畫報》 (1935 年 1 月 25 日)版 30。
23
鷗外鷗:〈趣味手帖:戀愛學 XYZ〉, 《婦人畫報》 (1934 年 10 月 25 日)版 15。
24
徐遲:〈惡魔的哲學〉 ,《婦人畫報》 (1934 年 12 月 25 日)版 16。
25
徐遲:〈惡魔的哲學〉 ,《婦人畫報》 (1934 年 12 月 25 日)版 17。
26
徐遲:〈惡魔的哲學〉 ,《婦人畫報》 (1934 年 12 月 25 日)版 18。
27
徐遲:〈惡魔的哲學〉 ,《婦人畫報》 (1934 年 12 月 25 日)版 17。
28
徐遲:〈羅盤針應該指北及其他〉,《婦人畫報》 (1935 年 1 月 25 日)版 28。
29
鷗外鷗:〈股份 ISM.戀愛思潮──OGAI’ONIC-LOVE:戀愛問題硯友會第一次晤會講演〉 ,
《婦
人畫報》 (1935 年 5 月 25 日)版 9。
30
徐遲:〈羅盤針應該指北及其他〉,《婦人畫報》 (1935 年 1 月 25 日)版 30。

7
出版的《婦人叢書》也把包括二人在内的作品輯錄成書,甚至以「戀愛隨筆」命
名,仿佛徐遲的〈羅盤針應該指北及其他〉、〈惡魔的哲學〉等文如鷗外鷗〈戀愛
隨筆集:戀愛政見〉一樣,是同一作品的不同章節,這突出二人作品的緊密關係。
31

第三節 郭建英的都市想像
上文可見,雜誌各處已充斥對話,圖文的改革亦隱含編輯欲傳達的複雜訊息
不同聲音,暗藏人們的都市不安。面對摩登生活,《婦畫》作為時尚雜誌但態度
卻猶豫不定,當中的呼應矛盾實際指向都市想像,從雜誌内部建構出混亂不安的
都市。

(一) 傳統與摩登
《婦人畫報》多次對於過度的現代化或落伍作批評。雜誌多充斥兩種不同
聲音:圖畫一方面介紹美容時裝,有不同美的標準,另一方面的文字卻批評女性
不應該打扮妖艷。
畫報中形塑完美女性形象、美的標準時,均強調内外兼修──中國傳統婦
女一向所要求的。相反,談及西方女性時卻只有外表、體態的表揚。〈理想中的
完美女性/男性〉把好萊塢男女星的面像密集地排列於一頁,內容亦只集中外貌
優劣的討論;32〈美容欄〉或談到化妝、表情時,雜誌必以外國女性為例,表面
上強調西方的審美標準、潮流,但內容大多只是討論他們的外表,並鼓勵中國女
子以此為榜樣,但當中的文化、性格內涵卻一字不提。
另外,雜誌多要求女性的內容美,但非是傳統婦女的「三從四德」、「相夫
教子」,他們反對困在狹窄的閨房、家庭,更要求女子步出家庭,走進社會。這
主張在第十七期「中國女性美禮贊」特輯則更為突出。郭建英〈求於上海的市街
上〉文章開首已提到「被歐美習俗深滲的上海街頭,欲覓求一個純粹的中國女子
固有的美,當是一件不易的事情」,滿目的摩登女子更令他處在城市的恐懼和焦
慮下。33 他所真正追求的,不管是「一個中國的美麗的姑娘」,或是擁有「百合
花般清淨的美麗」的年輕女工,都強調是古畫中的美人。34「現代美決不是只在
外觀上加以摩登的修飾,就會簡單地產生的東西。它須由女子內心美和外部美綜
合的結晶」35,文章結局提及自己只遇上一位符合現代美的中年婦女,並在畫報
上畫了她的素描。插圖上的女性身穿旗袍,不是郭氏筆下常見的濃妝艷抹,腳踏
高跟鞋的摩登女人,更不是外國好萊塢女星。從此可推測他真正嚮往的現代美是
在即使身處變幻不安的都市中,接受新文化的同時也有中國傳統的溫潤敦厚,不

31
《婦人畫報》的廣告頁也曾為《婦人叢書》宣傳, 《叢書》亦包括掌篇小說集《手套與胸罩》 、
美容與時裝《美之創造》等等,見《婦人畫報》 (1934 年 10 月 25 日)版 34。
32
〈理想中的完美女性〉、〈理想中的完美男性〉, 《婦人畫報》 (1933 年 12 月 15 日)版 32。
33
郭建英:〈求於上海的市街上〉,《婦人畫報》(1934 年 4 月 25 日)版 11。
34
郭建英:〈求於上海的市街上〉,《婦人畫報》(1934 年 4 月 25 日)版 13。
35
郭建英:〈求於上海的市街上〉,《婦人畫報》(1934 年 4 月 25 日)版 15。
8
在新舊變化之際失去自身的考量,仍恪守淑女的規範。
這種「適度的摩登」並不只限於女子,男子若盲目追趕潮流同樣會受批評。
章志毅〈阿惠先生之一生〉的陳允惠本是清貧大學生,但為融入大都會和對戀愛
的追求而盲目追求時髦。可惜每當他成功模仿時潮流卻不再,仍然脫不掉農村味,
私下更被女生輕視、被男生排斥。可是這處處慢一步的大學生卻是死於流行性感
冒,小姐們反因「流行」一詞而稱讚陳允惠時髦。不只故事中女生的討論、嘲笑,
文中亦見敘述者的嘲諷。敘述者亦以「但在那年的冬季果然流行性感冒,我們的
阿惠先生原是走了流行的最尖端了。」一句帶過,不含半點同情,彷彿死於流行
性感冒是他一向所追求的,同時亦諷刺無知、自以為是的摩登女郎。36 另外,常
圍繞小姐們左右、盲目追求時尚的陳允惠卻意料地暗戀一名同樣來自農村的丫頭,
但他的「摩登」卻得不到心儀女生的注意,追求時尚並非他心中本意,強調社會
壓力是悲劇根源。由此可見,「適度的摩登」的警誡在《婦畫》無處不見,無論
是落後土氣的阿惠先生,或是濃妝艷抹的摩登女子同為雜誌批評,只有不偏不倚
的才為正道。
從此可見,《婦畫》強調適度的摩登,既不會被時代抛棄,也不會逾越傳統
價值的底線。雜誌的矛盾背後更見美的規範,推崇現代社會的賢妻良母。但值得
注意的是,這種規範美只限於年輕的都市女性,農村婦女或老婦在雜誌圖文總是
沉默和缺席,皆因她們無需面對摩登都市的改變,故不用感到焦慮。表面上《婦
畫》是摩登的時尚雜誌,但實際上是中西新舊文化兼容雜陳,與我們以為的驚世
駭俗不盡相同。

(二) 回家與出走
作為女性雜誌,女性在社會、家庭的定位等議題並不陌生,而《婦人畫報》
首期徵稿條例也強調「文字方面,如關於婦女問題之探討,中外女界名人傳記,
家庭日常生活之研究,及各種切合實用之文稿俱種歡迎」37。從畫報的定位和內
容話題也是以女性日常生活為主,
「回家與出走」
、家庭和社會的平衡更是不容忽
視的話題。
婦女解放一直是《婦畫》的議題之一,而幾乎每一期也有婦女解放的討論
如:〈已婚婦人的問題〉、藍萍心〈今天美國的婦女運動與職業婦女〉等等,
同時亦多有介紹蘇聯、美國等地職業婦女的圖文;第三十三期更設讀者論壇討
論職業婦女的兩重代價和男女平等兩大爭議。38 黃嘉德〈婦女職業問題〉更是
開宗明義地討論女子經濟獨立、走出社會的問題。首先是視事業為結婚前的過
渡,沒有決心和動力而成花瓶,應該看作發展個性的方法。次之,大多女性誤

36
章志毅:〈阿惠先生之一生〉
,《婦人畫報》 (1935 年 4 月 25 日)版 16。
37
鄧倩文:〈徵稿條例〉
,《婦人畫報》 (1933 年 4 月 15 日)版 16。
38
芸:〈弱者的自述(讀者論壇)〉,《婦人畫報》 (1935 年 10 月 25 日)版 24-25。

9
認為母性與職業有必然的對立、衝突,實際上二者不但沒有衝突更應以不影響
家庭下去發展職業。39
雜誌在介紹、推廣婦女解放運動的同時,亦在反思婦女解放運動的成效和
本意。郭建英編輯下的小説更隱含這話題,如黃嘉德〈老處女的後悔〉中老處女
的勸說和控訴。文章開首講當中內容是來自舊書中夾著的書信,信中主人翁為年
近四十歲的老處女,回憶年輕時的美好和現時不顯露於人前的後悔。而當中把大
部分原因歸因於年輕時對五四運動的婦女解放有所誤解,扭曲婦女獨立自主在其
單身,所以不應婚嫁,最後甚至視自由戀愛為譏諷男子的遊戲。所以自三十歲後
因寂寞而覺悟之前的畸形發展:
在這新思潮汜濫著的時代,女性如果沒有切實的正確的見解是很危險
的。二十世紀的新女性當然應該謀自然和解放,謀個性的發展。但切不
要因爲事業的活動,職業的努力,而忽略更重要的婚姻問題與家庭問題。
家庭終究是社會國家的根基,女人終究不能避開家庭的職責。40
信中對朋友新婚並沒有太多的問候,只有自己的後悔,希望自己成為諸女子的前
車之鑑:「但我覺得還有一件事可以給我一點安慰:那便是我可以做姐妹們的前
車之鑑,盡我勸導的指點之責,使這世界上減少幾個可憐的老處女」41。當中的
說話對象不似是待嫁的幸福婦人,反而是「姐妹們」或是廣大讀書者們,警世意
味濃厚。而第三十三期的讀者論壇〈弱者的自述〉亦對此文作出回應,並提出自
由戀愛的另一弊病──婚後與男方舊式封建家庭的摩擦,可見《婦畫》的確可引
起社會大眾對婦女解放運動的關注和反思。42
李超然〈馭夫術〉一文亦見現代婚姻問題的思考。即將結婚、擔心婚後失
去愛的玉英因而與另外三人談話,當中四個現代女性的對話中分別代表不同女性
面對夫妻、兩性關係的態度。不滿足丈夫欲求以保持戀愛新鮮感的淑群、完全順
從丈夫的秀珍,二人同樣是婚姻的失敗者,均以丈夫置妾、二人離婚收場;麗梅
更視婚姻只是場不用認真的遊戲,遊走於不同男人之中。故事中的玉英正如當時
大多婦女一樣在為婚姻問題而煩惱,既不同意時下諸人的價值觀,也沒有自己的
方向。故事結局玉英終是控制經濟大權以取家中主導權,雖然沒有些難堪堆在心
頭,但也只是「並不如你所想像的好/壞」、「至少沒有失敗」,甚至只是馴服丈
夫的手段,而丈夫也猶如淪為殷勤招呼客人的僕人。43 從此可見,在作者眼中控
制經濟大權也不是完美的解決方法,令人反思時下都市家庭問題是否終沒有出路。
除了經濟大權外,男女感情關係亦是現代婚姻的爭議之一。面對兩性關係上,
雜誌亦多作指導分享,如眉目間的表情、身上氣味也會勾起情欲,若運用得宜則
可控制對方。但這不代表教導讀者借此全然取悅男性,或成為愛情遊戲中的籌碼,
而是回到家庭層面的討論,教導女性如何對付男性不是爲了愛情游戲,而是為成

39
黃嘉德:〈婦女職業問題〉,《婦人畫報》 (1934 年 8 月 25 日)版 11-14。
40
黃嘉德:〈老處女的後悔〉,《婦人畫報》 (1935 年 4 月 25 日)版 12。
41
黃嘉德:〈老處女的後悔〉,《婦人畫報》 (1935 年 4 月 25 日)版 13。
42
芸:〈弱者的自述(讀者論壇)〉,《婦人畫報》 (1935 年 10 月 25 日)版 24-25。
43
李超然:〈馭夫術〉,《婦人畫報》(1935 年 2 月 25 日)版 24-30。
10
爲賢妻良母,家庭生活的考慮。如在鷗外鷗掌篇小說〈A 詩人嗅覺之春藥〉中,
同樣以檀香香皂勾起男人情欲,但文中態度卻是截然不同。二人香氣相同,但情
婦的卻只是掌握詩人的「把握之恃」,男人被小人掌握把柄才不得不外遇,但妻
子收回留在情婦的一半愛,重奪愛情擁有權。文中末段更見敘事者現身勸告女性
讀者:「而那香味,每每足足以把握其情愛自深淺及長久抑短暫的。此為賢明的
女子所不可不加之意為的事了」44。從上文的勸告可見各式各樣的御夫術有其嚴
格的特定對象──限於夫妻一對一間的情趣,只有二人為穩定的交往關係才為合
情合理,故雜誌所強調的感官刺激、男女權術也有其內部秩序。

(三) 政治不安
面對外來文化的湧入,中國知識分子開始反思自身文化,而雜誌中亦反映
他們尋找中國的定位卻失敗的無奈。如二十五期〈髮型的藝術〉本只詳細介紹世
界各地的髮型潮流,但最後卻冷不防地說:「不同民族創建自己所自信為最美的
髮型」,但是中國的變遷卻來自歐美,是「可笑或可慘的現象」45。
表面上《婦畫》二十五期的「吹毛求疵錄」只在討論、回顧 1934 年的文藝
風波,但文藝界爭鬥的本質是多個思潮、意識形態的衝擊,雜誌編輯的反擊更見
時人的焦躁不安。杜衡的〈不毛的文藝界(文藝)〉未段更是自嘲說現在最好是
不為文人,因其一無是處;或是採取文人不文的辦法,因現在一枝筆桿是難以符
合「改造社會」的音調,又稱雜誌只是集納主義,反會妨礙嚴肅他創造事業。46
而同期吹毛求疵錄的〈劇壇的畸形演變(戲劇)〉
、〈影壇一些疵(電影)〉雖自稱
是談戲劇界和電影界的發展,而內容亦看似談相應的話題如鏡頭運用、劇本取材
等,但字裏行間亦見其弦外之音,或與前篇同樣是與社會時事作對話:
投機的對象有兩個,一個是客觀的現實,一個是時代性。所謂的客觀的
現實就是階級對立貧富鬥爭,時代性是指九一八,一二八或即大時代到
來的前後。有了這兩樣,於是劇本意識便千正萬確了。47
談到喜劇時更斥是不符合時代氛圍,認為是「那是軟性紳士的自己沉醉。至如編
製諸技巧──或即形式根本就用否上,因為內容已經決定一切形式……」48,當中
雖然沒有明顯點出指向何事,但仍明確回應當時開始緊張的時局和左翼思想,郭
建英等人在回應社會上意識形態決定一切的取態,討論文學與戰爭的關係。正正
反映知識分子在國家存亡之秋的取態和如何立身處世的不安。
《婦畫》一貫風格以休閑、幽默見稱,即使討論時政亦只談與婦女切身相關
的議題。然而雜誌於 1935 年一月卻一反既定作風,突然對時局冷嘲熱諷,處處
帶有強烈政治色彩。這遽然的變化或許與 1935 年一月突然對時局冷嘲熱諷,處

44
鷗外鷗:〈A 詩人嗅覺之春藥〉,《婦人畫報》 (1934 年 12 月 25 日)版 8-10。
45
〈髮型的藝術〉 (1935 年 1 月 25 日)版 3-4。
,《婦人畫報》
46
杜衡:〈不毛的文藝界(文藝)〉,《婦人畫報》 (1935 年 1 月 25 日)版 8-9。
47
劉呐鷗:〈影壇一些疵(電影)〉, 《婦人畫報》 (1935 年 1 月 25 日)版 10。
48
劉呐鷗:〈影壇一些疵(電影)〉, 《婦人畫報》 (1935 年 1 月 25 日)版 10。

11
處帶有強烈政治色彩?這或與 1934 年成立中央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和頒佈了《圖
書雜誌審查辦法》有關。為了杜絕「反動」書刊,政府於 1934 年六月成立中央
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作徹底的出版審查,一系列的通令規定所有圖書雜誌出版前
必須把原稿送往委員會審查,得到查核、批准後才能排版印刊。49 最後翻印古書
也受到嚴格審查,唯恐在新序和注疏等「持論歪曲,別含作用」,可見政府的監
管已延伸到各大文化領域。50 他們不只任意刪改文學作品,干預創作自由,更重
要的是迫使圖書雜誌為了經濟利益而自我審查,在出版前甚至送往審查前已扼殺
每一絲異見。國民黨政府主導的文學審查所掀起的大風波,更觸動郭建英、馬國
亮的神經和不安,單是「吹毛求疵錄」已可窺見。
此外,雜誌刊登的文章經常借女子常借女子的命運來暗斥社會不公,含蓄地
指責政府的腐敗,委婉表露編輯的政治立場。第十九期〈微笑裏的眼淚〉中的婉
妹在學生時代被指控反動而中槍身亡,「後來正動成為反動,妹妹的玫瑰麗色未
來變成撫卹金半百」51。而「我」因舞女的容貌與婉妹相似而對其倍加關心,當
「我」得知她為存錢讀書才淪落成為舞女時,更是毫無猶豫地想要提供經濟資助。
但是舞女拒絕「我」的好意,因為她知道資助終會被老鳩所佔。故「我」怒斥這
個「在殺人的社會制度」,認為「愛她的人卻受著社會的限制,連接受讀書的幫
助都領受著社會的隔離」52。看似因為心愛的女子而對社會的呼喊,但實是評議
社會的不公,借婉妹的不幸經歷來投射社會運動的學生借追憶女子而帶出對政府
處理社會運動的不滿、諷刺,看似為女子抱不平而實質含蓄表達辛酸諷刺。

第四節 郭建英的編輯視野
「婦人」一詞已昭示雜誌以女性讀者為中心,必然談及女性議題是,但郭
建英與鄧倩文編輯下的議題、表達方式亦見轉變,突顯二人視野之別。但為什
麼只有郭建英有意識地塑造以上矛盾,男性編輯又為何要借女性雜誌來表達都
市焦慮,或許當中二人差異正是郭建英故意引起焦慮的原因。

(一) 社會教化
郭建英接編以前已有〈摩登生活學講座〉專欄,教導讀者學習戀愛、婚喪禮
儀等社會角色行為和遵守社會規範,強調若違反規範則惹人嘲笑、損害形象。即
使兩位編輯討論的話題相仿,同樣關心婦女在社會的角色、關係,但二者著眼點
和表達方式不盡相同,〈講座〉與同期其他文章格格不入。
首十三期的內容不只討論室內佈置、家務良方、保健衛生、育兒指導等,更
主要以女性為出發點,強調婦女的問題必須由婦女自己解決。即使是現代家庭的
夫妻相處、養育孩子等牽涉兩性的話題,只由女性單方面的改變和責任,談當中

49
倪墨炎:《現代文壇災禍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 年) ,頁 214-221。
50
倪墨炎:《現代文壇災禍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 年) ,頁 228。
51
斐兒:〈微笑裏的眼淚〉,《婦人畫報》(1934 年 6 月 25 日)版 19。
52
斐兒:〈微笑裏的眼淚〉,《婦人畫報》(1934 年 6 月 25 日)版 23。

12
的〈為母須知〉、〈新婦須知〉。53 又常見嚴厲警告,如「主婦們:如果你想要快
樂的家庭,有情人般的丈夫長相廝守,那責任全在你身上」54、「想結婚了麼?先
生,小姐們!但我要告訴你們〔⋯⋯〕對於小姐們我要說的是」等,55 當中不同
的人稱更強調當中作者和讀者的遙遠距離,突顯當中高高在上的啟蒙地位。
面對同樣的話題,郭氏的處理手法則截然不同。郭氏捨棄前編輯鄧氏的啟蒙
姿態,不將責任強硬指向單一性別,而是藉着文句間主語的省略製造理解句子的
混雜性,以強調雙方共同負擔責任的重要性,力避硬性規管的壓力和枯燥和說教
口吻。如〈摩登生活學講座〉第六講談論育兒問題,但因直接省略主語而不見明
確的說話對象,句中的「父母」、
「成人們」 、
「人們」同樣可指向社會大眾對下一
56
代的整體建議,並不只針對女性責任。 所以內容雖多以「不可」、
「切勿」開首,
但已淡化當中對女性讀者的苛刻要求,更見郭建英的同情和公允。另外〈講座〉
大部分不是以男女作劃分,反是以場合的不同角色為方向。第二講談到婚禮上各
人應有的禮儀,如新郎與新娘切勿不時的哈哈大笑或是板著死臉,也不可以當著
廣大來賓過於親暱;而來賓亦「不鬧新房為妙,更不可用汙衊的語氣去調戲新娘。
原始時代的惡俗,讓它丟到海裏去吧」等等,強調尊重場合而非性別。57 上下句
的語意轉折更見出其不意的調侃,所以即使文末更列出如新青年、Vanity Fair、
日本《婦人畫報》等參考書,也因語氣輕鬆幽默而見平等地位。58 而自郭建英改
革後,《婦畫》仍教授各種家居生活技能。如第十六期設〈摩登新家庭講座〉 ,劃
分心理科、寢室科、育兒科等多角度講解現代家庭的夫妻相處,培訓一眾賢妻良
母的同時不失幽默,延續〈摩登生活學講座〉的風格。59
除了明言不同的規條外,雜誌亦以借讀者看與被看的權力作社會教化,達
到互相訓告之效。男性有時通過暗示、旁白出現,有時以明顯的批評出現,但無
論是隱含或明確,共同點是作為評論女性的標準。除了上文提及的〈關注裸腿的
出現〉外,第二十期〈水之誘惑〉亦為另一例子。文中本來全是女性的圖片,但
旁白卻充滿男性的聲音,是「缺席的在場」。普通游泳的女子下是「留意自己的
姿態,神經衰弱的男孩也不少」 、「水底有可怕且討厭的男子們的腳呢」
、「不知踢
傷了幾個愚男的心」60。另外,五名女子的泳衣合照下卻是「大的小的胖的瘦的,
可是請放心,夏之男孩子的選擇多的是。」單看文字,似是女生在選擇男生,但
圖文並置之下更是暗指男生在閱讀照片時的對五名女子評頭品足,猶如在選擇商

53
編輯:《婦人畫報》(1933 年 6 月 15 日)版 15。
54
菲:
〈做妻子的秘訣〉 ,《婦人畫報》 (1933 年 4 月 15 日)版 5。
55
阿曼譯: 〈給預備結婚者〉,《婦人畫報》 (1933 年 5 月 15 日)版 3。
56
如「切勿把小孩完全亦給乳婦或女傭養育。從小不知道父母的愛的小孩是最不幸的」、 「小孩
前,不可互相詬罵或毆打,小孩們最喜歡學習爸爸或媽媽的動作的」等,見郭建英:〈摩登生活
學講座〉 ,《婦人畫報》(1933 年 8 月 15 日)版 15。
57
郭建英:〈摩登生活學講座〉 ,《婦人畫報》 (1933 年 4 月 30 日)版 9。
58
郭建英:〈摩登生活學講座〉 ,《婦人畫報》 (1933 年 4 月 15 日)版 18。
59
編輯:〈 彩色版特輯:摩登新家庭講座〉, 《婦人畫報》(1934 年 3 月 15 日)版 18-22。
60
郭建英繪、盧勢東攝: 〈水之誘惑〉 ,《婦人畫報》 (1933 年 8 月 25 日)版 4-5。

13
品般,同樣施加壓力在女性身體上。男性對異性的看法反映社會對女性的嚴格規
範。
女性在被動地受人凝視的同時,也主動通過他者的凝視來反思自身。看與
被看并不能簡單地以男女、欲望的主客二分,因爲女性同樣視自己為觀察對象,
女性同時是觀察的主客體。她們以男性的目光來觀察、修飾自身,有意或無意的
迎合觀衆。如第十四期〈如果我是個女子〉和第十六期〈如果我是個男子〉的徵
稿,更見男女對異性的想像:「A 小姐的摩登味是從她無意識中產生的東西,是她
廣博的學識,豐富的情感與聰慧的腦袋所綜合的結晶」61、「如果我是個男子,我
要看不起像下面的女子」62等等。女讀者以男性的身份定義「摩登女性」
,背後不
只是女性對時代的回應,更是男性編輯教化成功的例子,證明讀者已不知不覺下
受異性觀點影響。
由此可見,《婦畫》於當時三十年代是一本摩登生活指南,具社會教化意味。
但在鄧倩文編輯下雜誌多回應女性現正面對的切身問題,如報道時下女性的新聞
和政策,困於女性自身視野;相反郭建英多以比較男性觀點來教導女性應該面對
的問題,其觀點更有接觸女性自身無法察覺的層面,足見郭氏相對宏大的視野。
但礙於男性身份,他討論女性處境時終隔一層,不及女性編輯身同感受的權威,
若直接指導則欠說服力,故他只可旁敲側擊地提示讀者,婉轉使其覺悟。

(二) 商業策略
郭建英接編後的第十四期〈編輯餘談〉已直言改革雜誌的商業考量和雜誌
新定位。他以身邊的知識女性的抱怨為切入點,「那麽你告訴我,在目前我們中
國有沒有一本較高尚而富於時代感的,在人群中看了,不覺羞恥的關於婦女的雜
,揭示當時婦女雜誌素質低,未能滿足時代女性需求。63「然而她
誌或畫報嗎?」
對於時代豐富而較正確的常識和她柔美而新鮮的情感絕不是從她的雪萊詩集或
莎士比亞戲曲中能產生的東西!」繼而提出若要瞭解時代僅有閲讀雜誌,暗示女
性不可只沉溺在過去文學作品,亦須瞭解當下時代知識才叫摩登,而只有其編下
的《婦畫》才是時代女性的唯一選擇。64
郭氏接編前後信箱功能和作者語調的變化亦見編輯的商業考量。第一至十
三期均設有〈羅蘭的信箱〉和〈卓梅生醫師衛生顧問〉,分別就感情和生理健康
方面為讀者釋疑解惑。自郭氏接編後的第十四期信箱欄便立即不再獨立,而是被
歸納在「飲茶室」之中,當中結構、內容也有截然不同的變化。篇幅不復佔整張
版面,不再只針對一兩個問題,反只有一問一答的精簡。而作者語調亦見鮮明變
化,不如前期的嚴肅、高高在上的指導口吻,而改為調侃、幽默諷刺。例如一名
三十五歲女子因臉上的皺紋而煩惱,作者不是正面的回應問題或是開解讀者,反

61
趙蓮蓮女士:〈如果我是個男子〉,《婦人畫報》 (1933 年 3 月 25 日)版 18。
62
月嫻女士:〈如果我是個男子〉,《婦人畫報》 (1933 年 3 月 25 日)版 19。
63
郭建英:〈編輯餘談〉
,《婦人畫報》(1933 年 1 月 25 日)版 31。
64
郭建英:〈編輯餘談〉
,《婦人畫報》(1933 年 1 月 25 日)版 31。

14
而是說「只有一個方法可以解決你的問題,此次以後請你切勿照鏡子」65;讀者
為「看見紅色的東西,就要擁抱」的神經病請示醫治方法,作者卻建議他抱抱剛
塗上紅漆的電桿。66 從此可見,即使討論話題相近,「羅蘭」和「陶樂秋女士」
亦同為女性身份,但郭氏編下的信箱功用已見轉變,主要目的並非為投稿者解決
問題,而是旨在娛樂其他讀者。
除了上文所述的「適度的摩登」外,畫報的圖文之所以強調美的標準的同時
狠力批評女性,背後或許隱藏了編輯故意引發讀者的身體焦慮以刺激銷量的商業
意圖。身體焦慮正是恐懼訴求之一,借刺激加深人們心中已存在的恐懼心理,從
而誘導人們接受訊息和改變消費行為,在廣播和商業活動中並不罕見。67 自郭氏
接編後,畫報中女性裸體或表情照片比例大幅增加,討論女性外觀標準的文章亦
如雨後春筍般刊登,如第十四期的〈黑色的魅力〉、〈標準美人〉、第十八期、
第十九期的黑嬰〈黑之學説〉等等,〈女性美的科學分析〉甚至欲以客觀的語調、
數字提出女人美的標準,把女性魅力量化,嫵媚、情感、服裝、理解力和良好品
性等皆為魅力計算準則。當中提出「女性指數」,更有方程式可計算──「100
X (胸廓+臀圍+大腿之周圍)/頸圍+手尖之周圍+足尖之周圍+全身長之二
分一=百十三」。68 文中又以美國 Kellemann 的身體各數字和「實地考察」證明
「凡看作有標準美的女子的女性指數,都近於 113」69。 事實上,編輯通過廣告、
文字提出標準,加以裸體或表情照片的參照,強調時下女性外表的不足,引起讀
者的比較和自我質疑。
其次,畫報處處強調「健美」,美和健康幾乎被劃上等號,反覆强調呵護身
體的重要性。游泳不僅僅是「健康的好友」,更是「潮流的趨向」70,强調是理想
生活風格。另外,運動不是為了身體健康而是為了迎合他人的目光,使人穿着泳
衣時更好看:
但是請你再想一想;你的體態將在游泳衣中暴露於眾目之下時,你能毫
不心怯嗎?[……]假若你怕這種事情發生,請趁早預防吧!不要等你
到海邊被人批評,先自己用公正的眼光嚴格地省察你的體格吧。71
文中更以「若有缺點時現在就是補救的好機會」一句過渡到下文對柔軟體操的介
紹,可見文中對身體的橫挑鼻子豎挑眼只為下文和雜誌中的健身美容文章作鋪墊。
72
畫報引起讀者焦慮後,告訢他們缺點是可以改變,而答案則盡在雜誌中,故時
裝、美容介紹屢見於《婦畫》,如第二十期更以古今美容術為特輯。從另一角度
而言,追求美已成為道德責任,故若不呵護身體則是對自身和家庭的不負責任,

65
陶樂秋:〈陶樂秋女士的信箱〉,《婦人畫報》 (1933 年 1 月 25 日)版 23。
66
陶樂秋:〈陶樂秋女士的信箱〉,《婦人畫報》 (1934 年 9 月 25 日)版 23。
67
Charles R Berger;Steven H Chaffee, Handbook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everly Hills : Sage
publications, 1987:817-846.
68
關燕生:〈女性美的科學分析〉,《婦人畫報》 (1934 年 12 月 25 日)版 13。
69
關燕生:〈女性美的科學分析〉,《婦人畫報》 (1934 年 12 月 25 日)版 15。
70
張心漪:〈健美之路〉 ,《婦人畫報》 (1934 年 6 月 25 日)版 18-19。
71
張心漪:〈健美之路〉 ,《婦人畫報》 (1934 年 6 月 25 日)版 19。
72
張心漪:〈健美之路〉 ,《婦人畫報》 (1934 年 6 月 25 日)版 19。
15
是不完美家庭生活的主因。在這壓力下自然促使讀者繼續追看,擴大市場。
雜誌本質上是商業文學,總需考慮銷量和收入等經濟因素,而曾為銀行家
的郭建英改革目的尤為鮮明,各變動全圍繞如何吸引更多讀者和強調雜誌的市場
定位,最後他亦成功運用其經營企業的經驗,把《婦畫》打造為上海最重要的雜
誌之一,在芸芸雜誌中脫穎而出。

(三)女性角色
面對摩登時代,女性比男性需面對更多的社會問題以及身份角色的轉變。女
學生、職業婦女等年輕女性成為新女性的象徵。因女性的多重身份,她的身體被
賦予社會和政治變革的隱喻和對社會不穩定和國家的焦慮和恐懼。
源於女性職業女性和賢妻良母的時代要求,社會政治、男女家庭等各大話題
亦盡見於《婦畫》。除了上文已論述的職業女性外,雜誌經常強調女性健康與國
家富強的直接關係,當中的特輯、旁白無不強調社會國家的起源是由家庭組織而
成,現在的兒童即將來的國民,就非從培育兒童的德性著手不可,如〈舊道德觀
念下的兒童家庭教育〉、〈特輯:兒童衛生寶典(上集)〉等等。當中處處突出女
性母親的角色,培育兒童是時代新女性須肩負的國民責任。故此雜誌討論女性在
新時代的不同角色時,也可以光明正大地涉獵各大公私話題。
另外,雖然雜誌表面上是談論婦女話題,實則影射男子。正如彭小妍所言「浪
蕩子和摩登女郎是現代性一體的兩面,摩登女郎實際上足稱為浪蕩子的她我 (the
other self)」73,男性編輯書寫女性時或許造成男性聲音或意見的不自覺移易,看
似造成男女性意識的並置;然而實際是女性自身聲音往往被忽略,話語權依然由
男性主導。如第三十三期〈女子體育與國家之關係〉:「我國深中了『重文輕武』
的毒,不但女子談不到體育,就是男子也把它看得太輕了,所以有『東亞病夫』
「男子方面的普及還談不到,女子方面也可想而知了」74。文章的真正目
之稱」、
的不是如題目所說般,評論女子體育只是幌子,反是借女性身體諷刺男性和社會
——男性也是懦弱無力,更何況是女性,男性連女性也比不上,更見嘲笑、無奈。
雜誌改革中逐步注入了文學的元素,開設掌篇小說一欄、小說與雜文的比
例上升,並多討論兩性情愛。事實上情愛主題不只是悠閒娛樂,編輯更是借文學
的虛構性暗示政治不安。如〈微笑裏的眼淚〉中多處曖昧不明,企圖淡化當中的
政治意味。首先文中描寫政治鎮壓學生運動的筆墨不多,既沒有點出槍殺者的身
份,也沒有批判婉妹之死的最大責任。雖不是避而不談,但卻是以婉轉曲折的形
式表達,只以「直到後來正動者又成為反動」一句輕輕帶過,反把焦點放在她英
年早逝和自己青春不再,反覆地強調「十六歲的青春」。75 此外,主角對舞女的
憐愛或不只是對不公社會的控訴,或只因舞女和婉妹相似的面孔,只是對逝去戀

73
彭小妍:〈浪蕩子美學與越界——新感覺派作品中的性別、語言與漫遊〉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 28 期(2006 年)
,頁 121。
74
芎馨::〈女子體育與國家之關係〉 ,《婦人畫報》 (1935 年 10 月 25 日)版 26-27。
75
斐兒:〈微笑裏的眼淚〉 ,《婦人畫報》(1934 年 6 月 25 日)版 19。
16
人的愛屋及烏和思念?故他的傷痛有多種解讀──他的眼淚是對政府腐敗無能的
憤怒,或只是憐香惜玉,哀歎自己情路堪坷。可見,雖雜誌常借情愛小說中的女
子的不幸來暗斥社會,但因婦女解放的反思經過可同樣解讀為男女情愛,界限難
辨。因為文學與性別的雙重距離而存在周旋餘地,更不用忌諱提起,故女性身份
的含糊更可容納文人的政治不安。

第五節 結語
《婦人畫報》因 1937 年日軍佔領上海而結束,其實雜誌中的聲音隨着戰爭
形勢的變化已慢慢統一,大多只回應時下政治運動和時局發展,圖文間的呼應和
矛盾已大幅減少。郭氏擔任編輯時還沒有開始戰爭,其所主編的雜誌對社會不同
矛盾、意識形態的碰撞而激發的雜音有更大的包容空間;然而國家存亡大事當前,
雜音則往往為炮火巨響所掩蓋,編輯及其雜誌所享有的文藝自主亦淪為意識形態
的宣傳平台。這證明《婦畫》改革後的呼應、矛盾自有其正面價值,它們不只代
表包容多元、不同的可能性,不安焦慮更可激發人們對都市生活的想像與慾望,
是摩登時尚的表現和常態。
《婦畫》的改革不僅源於時代的百家齊放,更大部分是郭建英個人的魄力和
遠見。雜誌中的呼應和矛盾背後是編輯面對當下文化、政治的動盪的都市經驗,
教導讀者如何以「適度的摩登」面對變幻莫測的現代都市,反應時代的聲音。郭
建英的編輯風格表面看似雲淡風輕,對時尚生活瞭如指掌,但從雜誌圖文的精心
設計和欄目增設可見他是用力地裝輕鬆,傳統框架中所展現的改革亦見其追趕時
代的努力。此外,從上文鄧倩文和郭建英兩任主編的風格、表達方式比較可見男
女編輯視野差異,進一步解釋男性編輯故意在婦女刊物塑造都市焦慮的原因。
由此歸結,借用平行閱讀回置郭氏所編《婦人畫報》於其歷史脈絡,可以發
現其編輯的力量和改革《婦人畫報》的時代意義。郭氏藉雜誌圖文的呼應、矛盾
建構都市焦慮,不只體現時尚雜誌引導潮流的教化作用,更為當時政治不安社會
爭取委婉隱微的言論空間,從商業層面以外適應時代及讀者需求。

(共 15544 字)

17
參考書目
一、報紙
良友圖書印刷有限公司:《婦人畫報》,上海:1933 年-1937 年
http://www.cnbksy.cn/literature/literature/8c9af77aefb418c28e4072213f6d440c
( 2018 年 8 月 1 日瀏覽)。

二、專書
Charles R Berger;Steven H Chaffee, Handbook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 1987.

Michel Hockx, Joan Judge, Barbara Mittler ed., Women and the Periodical Press in
China’s Long Twentieth Century: A Space of Their Own?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陳子善:〈摩登上海的線條版——郭建英其人其畫〉,郭建英繪;陳子善編:
《摩登上海:30年代的洋場百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荷]賀麥曉著(Michel Hockx)、陳太勝譯:《文體問題--現代中國的文學社團和
文學雜誌(1911-193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黃士英:〈中國漫畫發展史〉,《上海漫畫》,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4年。

畢克官:《中國漫畫史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

三、論文
彭小妍:〈浪蕩子美學與越界——新感覺派作品中的性別、語言與漫遊〉,《中
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8期,2006年3月,頁121-148。

1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