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朱熹论 《

周易 》“乾道变化 ”之精义

黄黎星

  摘要  “变化 ”之道‚是 《


周易 》
的根本性观念。 《
周易 ·乾 ·彖传 》
中的 “乾道变化‚各正
性命 ”一语‚蕴涵非常丰富‚历代 《
易》学家对 “变化 ”一词有不同的解说。朱熹对 “变 ”与 “化 ”
的涵义进行了精细的辨析‚用以说明阴阳二气动静流行所呈现的不同形态‚以及人与万物之
性化育与生成的转化形态‚具有哲理精义。
关键词 朱熹 周易 乾道变化
中图分类号 B24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27(2010)01-0034-10

1965年生‚福建南安人‚文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博士
  作者:黄黎星‚男‚
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易学研究所教授。福州 350007

   “乾道变化 ”‚语出 《
周易 ·乾 ·彖 》
。 《
彖 》曰: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
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
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此为 《
周易 》通行本中首见的 《

传 》文字。 《
系辞下传 》第六章记载孔子语‚曰: “乾、坤‚其 《
易 》之门邪?” 《
系辞
上传 》第十二章亦论曰: “乾坤‚其 《
易 》之緼邪?乾坤成列‚而 《
易 》立乎其中矣;
乾坤毁‚则无以见 《
易》;《
易 》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
乾》 《
坤 》两卦对于

周易 》这一经典特出之意义‚自不待言。 “彖‚断也 ”‚作为统论 《
乾 》卦之体、之
义的 《
乾·彖 》
‚也具有丰富的义理蕴涵。历代 《
易 》学家对此从各种角度、各个层面
展开或宏远博大、或精辟细微的阐析发挥‚融汇入多姿多彩的道德与智慧的精义。
综观历代 《
易 》学家之相关论说‚对 《
乾 ·彖 》 “乾道变化 ” 中 “变化 ” 一词‚
多未措意加以探究‚朱熹则精细地辨析了 “变 ” 与 “化 ” 之异同、关联、转换等内容‚
颇见精彩。本文对此 “微观 ” 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以期微中见宏‚彰显朱熹相关论述
之精义。

一、变化之道: 《
周易 》的根本性观念

“ 《
易 》长于变 ”‚这是司马迁总结出的 《
周易 》的特点。司马迁原话是: “ 《
易》
朱熹论 《
周易 》“乾道变化 ”之精义

著天地、四时、阴阳、五行‚故长于变。” ( 《
史记 ·太史公自序 》) 此说乃本于先秦学者如

孔子的 “ 《
易 》以神化 ” ( 《
史记 ·滑稽列传序 》引 )、庄子的 “ 《
易 》以道阴阳 ” ( 《
庄子 ·

天下 》) 以及西汉董仲舒的 “ 《
易 》本天地‚故长于数 ” ( 《
春秋繁露 ·玉杯 》) 等相关论

述。
历代 《
易 》学家也都注重 “ 《
易 》长于变 ” 的特点‚他们对 《
易 》的命名之意‚
进行了种种解说‚但其要旨皆不离 “变易 ”。唐代学者孔颖达对 “易 ” 字涵义的阐释‚
颇具代表性‚其 “论易之三名 ”‚即以 “变易 ” 为最根本的核心‚ 《
周易正义 ·卷首 》
曰: “夫 《
易 》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
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
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
也。谓之为 《
易》‚取变化之义。”① 熊十力先生甚至直接称 《
周易 》为 “变经 ” (熊十
力 《
体用论赘语 》称: “体用之义‚创发于 《
变经 》
。” 自注曰: “ 《
易经 》
‚古称 《

经》
‚以其阐明变化之道故。”② ) 即使是 《
周易 》书名的西语意译‚亦大多称为 《
变化
的书 》 ( 《
TheBi
bl s》或 《
eOfChange TheBo
o s》)‚也是立足于 “变易 ” 之本义。的
kOfChange

确‚强调变化‚强调变化的普遍性、规律性‚构成了 《
周易 》哲学的最重要的基础。
从 《
周易 》经部分的表现形式及内容实质来看‚卦爻符号递次上升的寓意‚卦爻辞相
应阐解的象征‚六十四卦的卦序排列‚等等‚都贯穿了变的基本思想。 《
易 》卦六爻‚
分别处于高低不同的等次上‚ 《
易 》例称为 “爻位 ”。 《
易纬 ·乾凿度 》曰: “物有始‚
有壮‚有究。” “易气从下生。”③ 又曰: “天地之气‚必有终始‚六位之设‚皆由上下‚
故易始于一‚分于二‚通于三‚□ (原字缺 ) 于四‚盛于五‚终于上。”④ 可以说‚六
级爻位‚明显地寓含着事物发展变化进程的原理‚其基本特点‚约可概括为: “初位象
征事物发端萌芽‚主于潜藏勿用;二位象征事物崭露头角‚主于适当进取;三位象征事
物功业小成‚主于慎行防凶;四位象征事物新进高层‚主于警惧审时;五位象征事物圆
满成功‚主于处盛戒盈;上位象征事物发展终尽‚主于穷极必反。”⑤ 而卦爻辞则配合
爻位的变化原理‚以带有形象性的语言文字来进一步显现出卦爻的象征意义‚同样贯穿
着发展变化的观念。例如 《
乾 》卦六爻‚由初至五‚以龙为喻‚龙之潜见跃飞‚渐次
发展‚而上九则诫以 “亢龙有悔 ”‚正是对发展变化进程的生动阐解。 《
周易 》全经六
十四卦‚是以 “错 ” 或 “综 ” 的交变形式排列而成的‚ 《
序卦传 》阐说了它们相次相

① [唐 ] 孔颖达: 《
周易正义 》卷首‚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② 转引自黄克剑主编: “当代新儒家八大家集 ” 之二‚ 《
熊十力集 》
‚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年版‚第 66页。
③ ④  [日本 ]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 《
纬书集成 》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上
册‚第 13‚20-21页。
⑤ 黄寿祺、张善文: 《
周易译注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卷首第 42页。

·35·
孔子研究 2010年第 1期

承的义理‚其中也充分体现了变化发展的理致‚尤其是像 《
否》、 《
泰 》相接‚ 《
剥》、

复 》转换‚ 《
既济 》
、 《
未济 》紧随等‚更寓含着对立转化的哲理。而全部六十四卦‚
以象征 “万物资始 ” 与 “万物资生 ” 的 《
乾》 《
坤 》两卦为始‚又因 “物不可终穷 ”
序卦传 》)‚故以
(《 《
未济 》卦为终‚则寓含着变化无穷的哲理。
如果说 《
周易 》经部是以卦爻符号、卦爻辞、卦序排列等形式来体现 “变化 ” 的
思想‚那么‚ 《
易传 》则是以理论的概括直接地揭明 “变化 ” 的内涵。 《
易传 》中‚
“变 ” 字出现了四十七次之多。
在 《
彖传 》
、《象传 》中出现 “变 ” 字有十二例:首见者‚即 《
乾 ·彖传 》
: “乾道
变化‚各正性命。” 其后‚则有 《
坤 ·文言 》
: “天地变化‚草木蕃。” 《
谦 ·彖传 》

“地道变盈而流谦。” 《
贲 ·彖传 》
: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剥·彖传 》
: “剥‚剥也。柔变刚也。” 《
恒 ·彖传 》
: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
而能久成。” 《
家人·初九·小象 》
: “闲有家‚志未变也。” 《
萃 ·六二 ·小象 》
: “引吉
无咎‚中未变也。” 《
革·九五·小象 》
: “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
革 ·上六 ·小象 》

“君子豹变‚其文蔚也。” 《
归妹 ·九二 ·小象 》
: “利幽人之贞‚未变常也。” 《
中孚 ·
初九·小象 》
: “初九虞吉‚志未变也。” 此十二处‚或结合具体的卦爻象征来阐说‚或
由卦爻象征上升到对事物根本规律的认识。另外‚集中于 《
系辞传 》中的 “变 ”‚共有
三十三处。 《
系辞上传 》第一章: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
系辞上传 》第
二章: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
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
系辞上传 》第三章: “爻者‚言乎变者也。” 《
系辞上传 》
第四章: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
系辞上传 》第五章: “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
神。” 《
系辞上传 》第六章: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 《
系辞上传 》第七章: “拟议
以成其变化。” 《
系辞上传 》第九章: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十有八变而成
卦。”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
系辞上传 》第十章: “ 《
易 》有圣人
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参
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
其孰能与于此。” 《
系辞上传 》第十一章: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
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
系辞上传 》第十二章: “变通莫大乎四时。” “天地变化‚
圣人效之。” 《
系辞上传 》第十二章: “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化而裁
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 《
系辞下传 》第
一章: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变通者‚趣时者也。”
“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
系辞下传 》第二章: “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
之‚使民宜之。” “ 《
易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系辞下传 》第八章: “ 《
易 》之
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
要‚唯变所适。” 《
系辞下传 》第十章: “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

·36·
朱熹论 《
周易 》“乾道变化 ”之精义

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
系辞下传 》第十二章: “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
祥。” “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 此外‚见于 《
说卦传 》的有两例: “观变于阴阳而
立卦。” “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这些关于
“变 ” 的论说‚哲学的意涵是非常丰富的‚例如其中有对变化过程中 “时 ” 的因素的重
视‚认为需 “因时变动 ” 方能变其所适;强调了发展变化的指向目标应该是 “变以求
通 ” 以作为变之要义等等。
若是从总体思想的高度上概括‚那么‚ 《
周易 》言 “变 ” 的首要观念‚就是指明了
“变动不居 ” 这一根本规律‚这一总体原则。
综合考察 《
易传 》中论 “变 ” 的辞句及其寓意‚我们可以寻绎出 《
周易 》在这方
面的思维脉络。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 “天地变化‚草木蕃 ”‚ “在天成象‚在地成
形‚变化见矣 ”‚这都说明了天地自然万物是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孔颖达 《
周易
正义 》释 《
系辞传 》之 “变通莫大乎四时 ” 曰: “谓四时以变得通‚是变中最大也。”①
四季更替‚周而复始‚这类自然界所呈现的变化‚给先民 ( “先王 ” “古圣 ” 正是他们
的智慧之代表 ) 以直观形象、鲜明强烈的印象。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
化成天下 ”‚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则说明了 “先王 ”、 “古圣 ” 从天地自然万物的
变化中获得了感性的认识‚进而推广开来‚逐步地发展完善了相关的哲学观念。 “变化
者‚进退之象也 ”‚ “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 ”‚这是对人类、人文之变化的概括‚而
“道有变动 ”‚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 等‚则是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来总结变化的实质。
“ 《
易 》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
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 《
系辞下传 》) 此中的 “变动不居 ”‚既是对 《
易 》书特征的
概括‚实际上也针对天地自然万物乃至人类社会文化而论‚指出了万事万物均处于永恒
的变化的状态中。

二、 “变 ” “化 ” 异同:从汉 《
易 》之论到宋儒之说

变动不居‚既是 《
周易 》的根本性观念‚ “变化 ” 之蕴意‚自然也是值得深入探究
的。

系辞传 》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毫无疑问‚ “变化 ” 的
根本原因‚就在于阴阳二气的作用。那么‚阴阳二气在万物 “变化 ” 过程中是如何发
挥其作用的?历代 《
易 》家又是如何认识和阐述的?
我们先来看看汉魏 《
易 》家的相关论述。

乾·彖 》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 句‚

① [唐 ] 孔颖达: 《
周易正义 》卷十一。

·37·
孔子研究 2010年第 1期

李鼎祚 《
周易集解 》引刘瓛曰: “阳气为万物之所始‚故曰首出庶物。立君而天下皆
宁‚故曰万国咸宁。”① 此处并未涉及 “乾道变化 ” 的涵义。但清代学者李道平在 《

易集解纂疏 》中阐释曰:
乾元为道‚故曰乾道。 《
上系 》始以 “阴阳之谓道 ”‚终以 “阴阳不测之
谓神 ”‚韩康伯彼注云 “神者‚变化之极‚故曰乾道变化 ”。 《
系 》又曰 “知
变化之道者‚其神之所为乎 ”‚虞彼注云: “在阳称 ‘变 ’‚ 《
乾 》二之 《
坤》;
在阴称 ‘化’‚ 《
坤 》五之 《
乾 》”。盖以 《
乾 》统 《
坤》‚ 《
乾 》主变‚ 《
坤》
主化也。 《
中庸 》曰 “天命之谓性 ”‚ “乾为天 ”‚是 “性 ” 谓 《
乾 》也。

坤 》伏 《
乾 》初为巽‚ 《
巽 ·象 》曰: “君子以申命行事 ”‚是命之谓 《
巽》
也。以 《
乾 》变 《
坤》‚以 《
坤 》化 《
乾》‚成 《
既济 》定。六爻皆正‚刚柔
当位‚故曰 “各正性命 ”。②
虞翻是将汉代象数学推至最丰富 (也最繁杂 ) 的三国时期的 《
易 》学家。他的易
学条例中‚ “卦变 ” 说是其核心‚其说承续前代 《
易 》家 《
易 》例‚而又有新创‚分
析起来‚其内容约有四端‚一曰 “ 《
乾》《
坤 》变 《
坎》《
离 》”‚二曰 “之正 ” (即所
谓 “成 《
既济 》定 ” )‚三曰 “爻位消息推卦所来 ”‚四曰 “震巽特变 ”。值得注意的是
李道平引虞翻之说: “在阳称 ‘变 ’‚ 《
乾 》二之 《
坤》;在阴称 ‘化 ’‚ 《
坤 》五之

乾》。” 此乃用 “ 《
乾》 《
坤 》变 《
坎》 《
离 》” 之例。至于后面的 “以 《
乾 》变

坤》‚以 《
坤 》化 《
乾》‚成 《
既济 》定 ”‚显而易见是用 “之正 ” 之例。总结起来
说‚不论是对 《
乾·彖 》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 句的阐释‚还是对其它地方的 “变
化 ” 之辞的解说‚虞翻所言‚基本上不离 “卦变 ” “爻变 ” 的解 《
易 》体例。这在汉
代 《
易 》学家中‚也是颇具代表性的。
至于 《
易传 》其它各处的 “变化 ” 之辞句‚如 《
坤文言 》之 “天地变化‚草
木蕃 ” 句‚李鼎祚 《
周易集解 》引虞翻曰: “谓阳息坤成 《
泰》‚天地反‚以乾变
坤‚坤化升乾。万物出震‚故 天 地 变 化‚草 木 蕃 矣。”③ 李 道 平 《
周易集解纂疏 》
曰: “阳息坤三成 《
泰》‚天下地上‚故云 ‘天地反 ’。 ‘天地反 ’者‚ ‘天地交 ’
也。阳主变‚阴主化‚ ‘以 《
乾 》变 《
坤 》’者‚阳 息 坤 成 乾 也。 ‘ 《
坤 》化 升

乾 》’者‚坤本化乾始‚升居乾上也。故曰 ‘天地变化 ’。 《
泰 》三互四五成震‚
‘万物出乎震 ’‚震为草木‚ ‘其究也蕃鲜 ’‚故曰 ‘草木蕃 ’。此言 ‘天地交而万
物通也。’”④ 可见‚此处虞翻论 “变化 ” 之义‚ “以乾变坤‚坤化升乾 ”‚仍然是

① [唐 ] 李鼎祚: 《
周易集解 》卷一‚四库全书本。
② [清 ] 李道平: 《
周易集解纂疏 》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 37页。
③ [唐 ] 李鼎祚: 《
周易集解 》卷二‚四库全书本。
④ [清 ] 李道平: 《
周易集解纂疏 》卷二‚第 91页。

·38·
朱熹论 《
周易 》“乾道变化 ”之精义

用 “卦变 ” 的 《
易 》例。
虞翻 “在阳称 ‘变’” 和 “在阴称 ‘化’”‚ “以乾变坤‚坤化升乾 ” 等说法‚是与
卦变说紧密相关的‚然而‚后世的 《
易 》学家‚却取其 “阳变 ” “阴化 ” 之说‚而舍
弃与之相关的 “卦变 ” 之说‚使原有的特定的 《
易 》例‚转而为普遍性的义理。这确
实是值得注意的一个 《
易 》学史乃至思想文化史上可以由微见著的细节。
三国时期‚魏王弼注 《
乾·彖 》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 数句‚曰: “天也者‚形
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夫形也者‚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无亏;为物之
首‚统之者岂非至健哉?大明乎终始之道‚故六位不失其时而成。升降无常‚随时而
用。处则乘潜龙‚出则乘飞龙‚故曰 ‘时乘六龙 ’也。乘变化而御大器。静专动直‚
不失大和‚岂非正性命之情者邪?”① 察其语境‚似仅以 “升降无常‚随时而用 ” 释
“乾道变化 ”。唐孔颖达 《
周易正义 》疏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 句‚则有新的阐发‚
曰:
此二句‚更申明乾元资始之义。道体无形‚自然使物开通。谓之为道‚言
乾卦之德‚自然通物‚故云乾道也。变‚谓后来改前‚以渐移改‚谓之变也;
化‚谓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为化。言乾之为道‚使物渐变者‚使物卒化
者‚各能正定物之性命。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
受‚若贵贱夭寿之属是也。②
就现今可见的文献资料来看‚可以判定‚至孔颖达‚方始措意于 “变化 ” 一词中
“变 ” 与 “化 ” 之区别‚而加以分析阐述。上引孔颖达之语‚其要点在于对 “变 ” 与
“化 ” 的含义加以区别:将 “变 ” 定义为 “以渐移改 ” 亦即 “渐变 ”‚将 “化 ” 定义为
“忽然而改 ” 亦即 “顿化 ”。朱熹以 “化 ” 为渐化‚ “变 ” 为骤变的说法‚与孔颖达此
说恰好相反。
由于 《
乾·彖 》中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 及 “保合大和‚乃利贞 ” 之句‚关涉
到宋代理学家最注重的两个核心---天道之 “本体论 ” 及性命之 “心性论 ”‚宋儒于此
处的关注与阐发‚是势在必行‚理所当然的。
程颐的 《
伊川易传 》 (又名 《
周易程氏传 》)‚释 《
乾·彖 》曰: “乾道变化‚生育
万物‚洪纤高下‚各以其类。各正性命也。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保合太和乃利
贞。保谓常存‚合谓常和‚保合太和‚是以利且贞也。天地之道‚常久而不已者‚保合
太和也。天为万物之祖‚王为万邦之宗。乾道首出庶物而万汇亨‚君道尊临天位而四海
从。王者体天之道‚则万国咸宁也。”③ 程颐于此处‚重点论析 “性 ” “命 ” 的涵义‚
称 “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 ”‚对后世理学家的 《
易 》说及心性说影响很大‚但他未

① ②  [唐 ] 孔颖达: 《
周易正义 》卷一。
③ [宋 ] 程颐: 《
周易程氏传 》卷一‚四库全书本。

·39·
孔子研究 2010年第 1期

就 “变 ” 与 “化 ” 作论述。
理学 “濂洛关闽 ” 学派中 “关学 ” 的代表性人物张载 (横渠先生 )‚也注意到

乾·彖 》所蕴涵的意义。 《
正蒙 ·大易篇第十四 》曰: “惟君子为能与时消息‚顺天
命、躬天德而诚行之也。精义时措‚故能保合太和‚健利且贞‚孟子所谓始终条理‚集
大成于圣智者与! 《
易 》曰: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
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其此之谓乎!”① 其中也含有对 “变化 ” 的理解‚但也
未细述 “变化 ” 之义。
南宋 《
易 》学家赵汝楳‚其 《
周易辑闻 》曰: “乾六爻‚上五为天‚四三为人‚二
初为地。初在地中‚故云潜。乾道变化‚龙实似之;云行雨施‚龙实尸之。潜而能飞‚
有上下六爻之象‚勿不可也。” “长茂蕃殖者‚品物之性;华瘁夭寿者‚品物之命。风
雨时寒暖若人见为元工生物之仁‚然冲和之气舒发不已则易穷‚穷则乖戾之气乘之。唯
乾道之运‚阳和方盛‚敛藏继焉‚则元气反复生意固密‚而天地之大德可以不息‚使品
物各自正其性命‚以保护凝合此大和之妙。”② 此以 《
乾 》卦六爻之龙的潜见跃飞释
“乾道变化 ”;又言及 “乾道之运‚阳和方盛‚敛藏继焉‚则元气反复生意固密 ”‚实际
上也寓有以阴阳二气之运行来解说 “乾道变化 ” 之意。
朱熹的 《
周易本义 》
‚释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 句曰:
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 “太和 ”‚阴
阳会合‚冲和之气也。 “各正 ” 者‚得于有生之初。 “保合 ” 者‚全于已生后。
此言 “乾道变化 ”‚无所不利‚而万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以释 “利贞 ” 之义
也。③
朱熹细致地说明了 “变者‚化之渐 ”‚ “化者‚变之成 ” 的不同‚而且与阴阳二气
的运行、作用联系起来进行阐释。朱熹撰著 《
周易本义 》
‚ “诠释的文字力求简短明了‚
以合于 《
周易 》的简易之理。” “对于为 《
易 》作注‚他曾以做灯笼为喻‚认为扎灯笼
用的竹片多一根‚灯笼的光亮就会被多遮掩一分‚所以注文言辞短‚ 《
易 》的思想光辉
就显示得更充分‚给人留下的思索的余地就越大。”④ 他注 “乾道变化 ” 句也比较简
短‚未作充分的展开。但是‚朱熹在其他地方‚曾多次详述 “变者‚化之渐 ”‚ “化者‚
变之成 ” 的说法‚阐明其中之精义 (说详后文 )。
朱熹之后的学者‚多循程、朱之说解释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如‚明儒来知德

来氏易注 》曰: “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各者‚各自也。即一物原来有一身‚各

① [宋 ] 《
张载集 》
‚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 51页。
② [宋 ] 赵汝楳: 《
周易辑闻 》卷一上‚四库全书本。
③ [宋 ] 朱熹: 《
周易本义 》卷一‚四库全书本。
④ 萧汉明: 《
周易本义导读 》
‚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 60-61页。

·40·
朱熹论 《
周易 》“乾道变化 ”之精义

有族类‚不混淆也。正者‚不偏也。言万物受质‚各得其宜‚即一身还有一乾坤‚不相
倚附妨害也。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保者‚常存而不亏。合者‚翕聚而不散。太
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各正者‚各正于万物向实之初;保合者‚保合于万物向实
之后。就各正言‚则曰性命;性命虽以理言而不离乎气。就保合言‚则曰太和‚虽以气
言而不离乎理。其实非有二也。言乾道变化不穷‚品物流形矣。至秋则物皆向实‚各正
其所受所赋之性命‚至冬则保全其太和‚生意随在‚饱足无少缺欠。凡资始于元、流形
于亨者‚至此告其终、敛其迹矣。虽万物之利贞‚实乾道之利贞也。故曰乃利贞。”①
其说基本上是沿用了程 《
传》、朱 《
义》。

三、骤变渐化:朱熹论 “乾道变化 ” 之精义

朱熹细致地论述 “变化 ” 之涵义‚乃将其作为 “本体论 ” 中宇宙生成、演化说的


一个组成部分。
朱熹视 《
系辞上传 》中 “是故 《
易 》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
卦 ” 为理解 《
周易 》义理的纲领。朱熹 “将太极诠释为尽善尽美无所不备的理‚这个
具有完美意义的理与气不可分离。当气化流行而生物后‚这个理又寓于物中‚而寓于物
中之理又被称之为道。理与道属形而上‚而气与物则属形而下‚形上与形下是不可分离
的 ”②。这是他通过阐释 《
周易 》所提出的关于义理方面的基本构想。
朱熹说: “太极之义‚正谓理之极致耳。有是理即有是物‚无先后次序可言。故曰
‘《
易 》有太极’‚则是太极乃在阴阳之中‚而非在阴阳之外也。” “有是理即有是气‚
气则无不两者‚故 《
易 》曰 ‘太极生两仪 ’。”③ 可见‚朱熹对太极的认识‚强调的是
“理 ”‚但太极之 “理 ” 又和 “气 ” 不可分离。从本原论的意义上说‚理是气的本质‚
气则是理的载体‚理与气不可分离的合一体‚是宇宙演化的原初形态。太极作为理‚决
定人与万物之性;而太极作为气‚则决定了人与万物之形。周敦颐 《
太极图说 》曰: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
周子太极
图 》及 《
太极图说 》
‚朱熹所推崇、尊奉‚朱熹曾解释道: “太极‚理也;动静‚气也。
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尝相依而未尝相离也。”④ 在分辨了太极、理气、阴阳、动静的内涵
及其关联与区别后‚极为注重 “旧学商量加邃密 新知培养转深沉 ” 的朱熹‚又就阴阳
二气的 “变 ” “化 ” 形式的呈现进行细致缜密的解说。
朱熹指出‚阴阳动静之流行与人物之性的运动过程‚存在着 “变 ” 与 “化 ” 的不

① [明 ] 来知德: 《
周易集注 》卷一‚四库全书本。
② 萧汉明: 《
周易本义导读 》
‚第 36页。
③ ④  [宋 ] 朱鉴辑: 《
朱文公易说 》卷一‚四库全书本。

·41·
孔子研究 2010年第 1期

同。其纲领性的表述‚即 《
周易本义 》释 《
乾 ·彖 》 “乾道变化 ” 之语: “变者‚化之
渐;化者‚变之成。”
就阴阳二气动静之流行而言‚朱熹认为‚因阴阳动静的作用不同而有 “变 ” 与
“化 ” 的不同‚具体而言‚即: “阳化为柔‚只恁地消缩去‚无痕迹‚故曰化;阴变为
刚‚是其势浸长‚有头面‚故曰变。” “变是自阴之阳‚忽然而变‚故谓之变;化是自
阳之阴‚渐渐消磨将去‚故谓之化。”① 所谓 “阳化为柔 ”‚也就是说由阳之刚逐渐向
阴之柔转化‚为太极由动到静的过程‚它是逐渐实现的‚从外在的形态上看是没有明显
的迹象‚所以称之为化‚也就是渐化;所谓 “阴变为刚 ”‚也就是说由阴之柔猛然间转
成阳之刚‚乃太极由静到动的过程‚即静极而动‚突然发生‚迹象显豁‚所以说是其势
浸长‚因而称之为变。然而‚ “变 ” 与 “化 ” 之间‚又是相互倚存‚相互转化的。朱熹
说: “太极何尝不流行运动不已‚见其动便谓始于静‚见其静又谓始于动。故谓如循环
无端。”② 所谓一阴一阳‚即此一动一静‚无始无端‚循环不已。见其动‚即见其由阴之
阳‚即为 “变 ”;见其静‚即见其由阳之阴‚即为 “化 ”。因此‚这种阴阳二气动静之
循环‚即为变化之循环。
将阴阳动静 “变 ”、 “化 ” 之不同推及人与万物之性‚朱熹也有分说。他说: “化则
渐渐化尽‚以至于无;变则骤然而长。变是自无而有‚化是自有而无。”③ 朱熹举一日
之中的十二时辰渐次过渡与两日之间的陡然跨越为例来说明: “变、化二者不同。化是
渐化‚如自子至亥‚渐渐消化‚以至于无。如自今日至来日‚则谓之变。变是顿断‚有
可见处。”④ “如子丑寅卯十二时‚皆以渐而化‚不见其化之迹‚及亥。从子时便截取‚
是属明日‚所谓变也。” “化是渐‚自子至亥‚渐渐消化‚以至于无;变‚则有陡段可
见‚如昼夜分明。”⑤ 可见‚化‚是一种渐进式的过程‚是人与万物既成之性逐渐由有
到无的演变;变‚则是由无到有的骤然发生的过程。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变是化的渐进
积累的结果‚而化则是变自无而有之后的延续‚这就是朱熹在 《
周易本义 》释 《
乾·
彖 》 “乾道变化 ” 所说的 “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 ”。变虽骤然发生‚但离不开
量的积累;化虽渐渐消化‚但离不开变之所成的这个前提。因此在有形的人与万物的范
围内‚ “变 ” 与 “化 ” 互为因果‚循环不已。这种 “变 ”、 “化 ” 之说‚又与朱熹关于
“性命论 ” 的 “化育 ” 与 “成性 ” 说有着密切的关联。
朱熹在阐释 《
系辞上传 》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 时说:
“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道具于阴而行乎阳。继‚言其发也;善‚谓化育
之功‚阳之事也。成‚言其具也;性‚谓物之所受‚言物生则有性‚而各具是道也‚阴

① ②  [宋 ] 黎靖德编: 《
朱子语类 》卷七十四‚四库全书本。
③ ④  [宋 ] 黎靖德编: 《
朱子语类 》卷七十五。
⑤ [宋 ] 朱鉴辑: 《
朱文公易说 》卷十二。

·42·
朱熹论 《
周易 》“乾道变化 ”之精义

之事也。”① 化育之功‚为阳之事;物受而成性‚且各具是道‚为阴之事。其阴阳之义‚
主要就功用与结果言‚即功用为阳‚结果为阴。在阴阳的往来循环中‚得其所授者则凝
而成形‚于是便有人与物之生成。 “流行造化处是善‚凝成于我者即是性。继是接续绵
绵不息之意‚成是凝成有主之意。”② “接续绵绵不息 ”‚即流行发育‚为动‚为阳之
事; “凝成有主 ”‚即凝聚成物‚为静‚为阴之事。 “流行运用‚未有定质者‚为阳‚此
继之者善也;已附着成形‚不可变易者‚为阴‚此成之者性也。大凡成形后即渐衰息‚
以至于尽‚所以属阴。”③ 附着成形之后的不可变易‚指其性的稳定性;成形之后即逐渐
衰息‚直至于亡尽‚言其性的稳定性不是永恒的‚因而只是相对的。所以‚ “性 ” 有顿
变‚也有渐化‚这就引出了如何 “保合太和 ” 的问题。朱熹指出: “保合太和‚即是保
合此生理也。天地氤氲‚乃天地保合此生物之理造化不息‚及其万物化生之后‚各自保
合其生理‚不保合则无物矣。”④ 谓保合太和即为保合此生物之理‚使之全于已生之后。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汉 《
易 》以 “卦变 ” 条例解说 “乾道变化 ”‚限于具
体的 《
易 》象解说‚哲理的意义比较薄弱;而孔颖达的 “变‚谓后来改前‚以渐移改‚
谓之变也;化‚谓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为化 ” 之说‚对 “变 ” “化 ” 涵义的解
说‚从语意上看‚不如朱熹之说恰切;至于孔颖达的 “言乾之为道‚使物渐变者‚使
物卒化者‚各能正定物之性命 ”‚也不如朱熹的分析来得精微。
朱子之所以对 “变 ” 与 “化 ” 的涵义进行细致的剖分解说‚原因和目的乃在于要
说明由气化流行‚分阴分阳‚到万物形成‚各正性命‚这些属于宇宙演化论范围内的问
题‚都是有理可依、有道可从的‚都是有规律的呈现‚有秩序的安排。这也就是朱熹论
“乾道变化 ” 之精义所在。

① [宋 ] 朱熹: 《
周易本义 》卷三。
② ③  [宋 ] 朱鉴辑: 《
朱文公易说 》卷十。
④ [宋 ] 朱鉴辑: 《
朱文公易说 》卷七。

·4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