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論述題

中史 東漢和唐末宦官亂政之比較
盧曼華 99 教育文憑

1. (1) 閱讀下列史料,然後回答問題。
史料一:「德宗懲艾泚賊,故以左右神策、天威等軍,委宦者主之,置護軍中尉
中護軍,分提禁兵。」

引文的大意是:「德宗時有鑑於朱泚等亂賊的教訓,所以將左右神策軍和天威
軍等軍隊委以宦官主持,又設置護軍中尉和中護軍,分別掌領禁軍。」

史料二: 「瓦剌者,元裔也。十四年,其太師也先貢馬,振減其直,者恚而去。
秋七月,也先大舉入寇,振挾帝親征,廷臣交諫弗聽。」
( <<明史>>卷三○四<宦官 王振傳>)

引文大意是:「瓦剌是元人的後裔。十四年,瓦剌太師也先向明進貢良馬,王
振減低貢品的價值,瓦剌使者憤怒地離開。這年秋天七月,也先大舉入侵明朝,
王振要求明帝親自出征,朝廷眾臣都上諫要求明帝不可親征,但明帝不聽。」

史料一中,「德宗懲艾泚賊」與哪一件歷史事件有關?(1 分) 史料二中,「振挾
帝親征」中的帝是明朝哪一位皇帝?(1 分)

(2) 承上題,上述史料說明唐、明兩朝政治中,均出現何種問題?(1 分)唐代


和明代都出現宦官亂政,兩朝宦官得勢的原因有何相同之處?(8 分)

(3) 唐、明時期宦官干預朝政,試比較宦官在干預皇位繼承和朋黨之爭兩方面
有何不同之處。(6 分)

(4) 有言宦官亂政是唐、明兩朝滅亡的關鍵因素,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試抒發
你的意見。(4 分)

參考答案
(1) 史料一中的「德宗懲艾泚賊」一句與唐德宗時發生的涇原兵變有關。(1 分)
史料二中「振挾帝親征」中的帝是指明英宗。(1 分)

(2) 承上題,上述史料說明唐、明兩朝政治中均出現了宦官亂政的問題。(1 分)
唐、明兩朝都出現宦官亂政,分析兩朝宦官得勢的原因有其相似之處,
現分述如下:
1 兩朝宦官皆因輔助君主得位而得勢。唐代的宦官由於參與皇位繼承的政
治鬥爭,勢力逐膨脹。如唐玄宗時,宦官高力士就因參預誅除太平公主
有功,而深得玄宗寵信,最後得以干預政事。明成祖靖難之變,是因為
宦官密報虛實,成祖才可攻陷南京而登位,其後,宦官受到倚重,藉機
預政。(4 分)
2 兩朝宦官皆因控制了政府的重要部門而得勢。唐代代宗時,以宦官程元
振、魚朝恩主官禁軍,及以宦官充任樞密使,掌管機密,承宣詔旨,出
納王命。涇源兵變後,宦官掌禁軍更成為了經久制度。明代太祖設錦衣
衛,成祖後又設東廠,西廠及內廠,均由宦官控制。宦官因此可利用廠
衛制度,排除異己,權勢日盛。

(3) 唐、明兩朝宦官的得勢原因有其相似之處,但兩者在干預朝政的表現方
面各有不同。現就干預皇位繼承和朋黨之爭兩方面討論如下:
1 干預皇位繼承方面。唐代宦官操縱朝政,任意廢立君主,憲宗以後的歷朝
君主多由宦官所廢立。明代的宦官廢立君主方面不及唐代嚴重,除成祖奪
位得宦官之助外,僅景帝一朝有宦官曹吉祥迎英宗復辟之舉。
2 與朋黨之爭的關係。唐代牛李黨爭主要是由於世族與科第之爭,宦官在
黨爭中只是兩黨拉攏的對象,並使牛李黨爭加劇。明代出現東林黨與非東
林黨之爭的主要原因是憲宗時,由於宦官擅權,把持朝政,所以朝中正直
之士對時政加以批評,宦官為保持權位,亦拉攏中鄙劣士大夫組成黨派,
與對東林黨加以反擊。明代的黨爭實為宦官與朝中正士之爭。

(4) (學生可以自圓其說即可酌情給分,以下答案僅供參考)
我同意這種說法。
唐代由於中央大權落入宦官手中,外廷宰相淪為次要人物。宦官權勢擴張,
隨意廢立皇帝,使政治更腐敗、黑暗,加速了唐室之衰亡。
明代由於宦官專權,朝中正士一空,使明室政治長期陷於黑暗,腐敗之境
地。由於朝政日壞,國勢日趨衰微,民生日困,外患交侵,盜賊四起,終
使明室亂亡。

考生表現
考生數目:42 人 考生程度:中五
考生成績:欠理想,最高分僅有 13 分,可以說只是僅僅合格,最低分只有 3 分。
考生表現評估
第一小題:
沒有同學可以寫出「德宗懲艾泚賊」是與涇源兵變有關。但有 34 位同學可以寫
出「振挾帝親征」中的帝是指明英宗。

結果分析:由於現行中史課程中有關唐未衰亡的課題主要只是集中表面地討論
宦官亂政和藩政割據,教師講授時,對於德宗時的涇原兵變並不會詳加解釋,
因此這一歷史事件往往被同學忽視,大部分同學根本不知道朱泚是涇原兵變中
的重要人物,因此無法掌握史料中的提示。而明代宦官亂政的經過是學生必須掌
握的內容,土木堡之變又是其中重要一部分,所以絕大部分同學可以答出「振挾
帝親征」中的帝是指明英宗。

第二小題:
第一小問全部同學都可以答出唐、明兩代均出現宦官亂政的問題。但第二個問
題同學的表現十分差。不少同學感到無從下手,不知如何比較兩者的相同之處。
一小部分同學雖然可以指出唐、明兩代宦官亂政與皇帝寵信和宦官權重有關,但
卻舉不出具體的事例加以證明,結果討論只是限於泛泛之談,或出現引錯事例,
張冠李戴的現象。

結果分析:由於試題表述欠妥當,學生可在第二小題的後半題中找到前半題的
答案,同學的表現不錯。後半題要求同學將唐、明兩代宦官亂政背景中的相似之
處找出來。由於同學習慣於舊的考試模試,只是割裂地死記硬背每一個朝代的史
實,再加上本次接受測試的學生平時甚少做比較史實的練習,所以當同學面對
試題時,完全不懂得將兩個時代的背景相比較,並抽出相同之處。而部分同學雖
可以找出兩個朝代宦官亂政背景的相似之處,但由於平時忽視記誦事例,或史
實的掌握不夠準確,所以出現答案空泛,缺乏論據的現象。

第三小題:
同學在本題中的表現強差人意,絕大部分同學只能指出唐、明兩代的宦官都曾
干預皇位繼承並與朋黨之爭有關,但卻無法指出兩者有何不同之處。有小部分同
學甚至將「牛李黨爭」、「新舊黨爭」和「東林黨爭」的內容混淆。

結果分析:
同學在這題中的表現與第二小題的後半題相似,同樣與同學平時欠缺比較史
實的練習有關。此外,大部分同學在記誦史事時,採分朝分時段方法,不會將史
事融會貫通。再加上同學平時溫習多記誦天書中一些概括性的字句,所以欠缺分
析、分較的能力。
第四小題:
同學在本題中的表現良好,大部分同學都可以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並詳
舉事例加以證明。

結果分析:
由於唐朝滅亡的原因和明代宦官亂政的影響都是歷年會考的重點,因此同學
都比較重視,對此部分內容亦比較熟悉。所以同學多可以就自己的論點加以解釋

總括而言,通過會考新命題形式的模擬測試,我們發現目前同學在學習中國
歷史科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 同學在學習中史時,不注重清晰地理解整個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前因後
果,只是一味地靠市面上的天書,結果造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現象。記誦歷史
事件囫圇吞棗, 只知輪廓,因此一遇到相似的歷史事件便張冠李戴,混淆不清。

2 學生在閱讀史料方面的能力十分差,不少學生不可以將史料中的提示與平
時所學習的歷史事件結合起來。

3 學生在記誦史料時,往往將歷史事件和時代背景割裂開來,不會融會貫通,
只是死記硬背,由於缺乏綜合和分析的能力,因此當試題要求學生將兩問題進
行比較時,學生使會有不知所措、無從下手的感覺。

改善和建議

試題改善:

1. (1) 閱讀下列史料,然後回答問題。
史料一:「德宗懲艾泚賊,故以左右神策、天威等軍,委宦者主之,置護軍中尉
中護軍,分提禁兵。」

引文的大意是:「德宗時有鑑於朱泚等亂賊的教訓,所以將左右神策軍和天威
軍等軍隊委以宦官主持,又設置護軍中尉和中護軍,分別掌領禁軍。」

史料二: 「瓦剌者,元裔也。十四年,其太師也先貢馬,振減其直,者恚而去。
秋七月,也先大舉入寇,振挾帝親征,廷臣交諫弗聽。」
( <<明史>>卷三○四<宦官 王振傳>)

引文大意是:「瓦剌是元人的後裔。十四年,瓦剌太師也先向明進貢良馬,王
振減低貢品的價值,瓦剌使者憤怒地離開。這年秋天七月,也先大舉入侵明朝,
王振要求明帝親自出征,朝廷眾臣都上諫要求明帝不可親征,但明帝不聽。」

史料一中,「德宗懲艾泚賊」與哪一件歷史事件有關?(1 分) 史料二中,「振挾
帝親征」中的帝是明朝哪一位皇帝?(1 分)

(2) 承上題,上述史料說明唐、明兩朝政治中,均出現何種問題?(1 分)唐代


和明代都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有何相同之處?(8 分)

(3) 唐、明時期宦官干預朝政,試比較宦官在干預皇位繼承和朋黨之爭兩方面
有何不同之處。(6 分)

(4) 有言宦官亂政是唐、明兩朝滅亡的關鍵因素,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試抒發
你的意見。(4 分)

教學建議:

針對是次模擬測試的結果,我對日後的中史教學有如下的建議:
1 增加史料的閱讀和理解。史料的閱讀不但可以培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
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分析史料的過程中,鍛鍊他們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
綜合能力。但目前學生在學習中史的過程中,幾乎沒有甚麼機會閱讀史料,
在以在日後的教學中,教師應在教授歷史事件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一些基本
史料。

2 改變教學的方式。目前高中的中史教學,教師多注重課堂講授,單方面
的填鴨式灌輸使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斷下降,學生也因此失去了分析、批判的
能力。所以要增加學生對中史科的興趣,使學生在掌握史實的同時,還可以
培養個人的學習能力,那麼傳統的講授方法就要有所改變。教師應盡量在課
堂上進行小組討論等活動,給學生更多發表個人意見的空間和機會。

3 改變教學和學習態度。不少學生和教師都認為要在中史科取得好成績,只
要肯下功夫背誦就可以。這種態度對中史科的教與學會造成很大的障礙。教
師抱有這種態度,中史課堂就會變得沉悶、乏味。當學生抱有這種態度,中
史的學習就會變成囫圇吞棗的死記硬背,學生不但不會學到任何知識,反而
會對中史科的學習興趣不斷下降。因此,教師和學生雙方面改變自己對中國
的歷史科的教授和學習態度是十分重要的。

4 改變傳統的練習形式。傳統的高中中史練習題多是長篇的問題形式,為了
應付這類的題目,學生多採用背誦天書的方法。為改變這種現象,教師在
設計練習的時候,就應盡量多樣化,用不同形式的練習形式訓練學生的思
維。

學期作業

課程:中國歷史

教師:楊秀珠教授
學生:盧曼華

學號:99070490

題目:會考新命題:比較唐朝和明朝的宦官亂政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