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清流月刊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 一 月 號

論述 大陸現況 法令天地 資通安全 科技新知 健康生活 生態保育 文與藝 傳播‧溝通‧新視野 其他

協助或輔導國內流行音樂產業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問題,提升音樂產業產值,讓我國文創產業的質與量均能同步提高。

厚植音樂的軟實力:流行音樂產業發展旗艦計畫
◎ 曾金滿

亞洲音樂市場發展潛力驚人

  文化創意產業為許多國家推動經濟復甦及產業轉型的引擎,根據創意產業權威約翰霍金斯的估計,全球創意經濟目前正以每年5%至7%的比率成
長,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媒體產業,成長的速度更是驚人。許多國際知名市調公司也預測,全球媒體產業市場規模在2010年將達1兆8,000億美元,亞太地
區媒體產業將以9.2%幅度成長,市場規模在2010年可達4,250億美元;中國大陸媒體市場近年也逐漸超越日本市場規模。另根據國際唱片產業交流基金會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Phonographic Industry 簡稱IFPI)國際總會2008年之全球年鑑顯示,亞洲各國唱片銷售額之排名以日本最佳,為全球第2,南韓
在全球排名第17,居亞洲第2。亞洲市場(特別是華人市場)雄厚的發展潛力,令人矚目。

  馬總統在民國98年2月召開的「當前總體經濟情勢及因應對策會議」中,特別強調文化創意是當前重要的六大關鍵新興產業之一,政府應投注更多
資源,以擴大規模、提升新興產業產值,並輔導及吸引民間投資。

  流行音樂為媒體產業的一環,雖然近年來實體唱片銷售下滑,但數位音樂崛起,音樂展演活動在近年更是日益蓬勃,不僅展現音樂表演者的演藝
實力,並為唱片及明星周邊商品的銷售帶來商機。尤其是數位音樂的發展,成長速率驚人,在2010年全球市場規模預估可達25億美元,約為全球音樂市
場的10%;另根據國外資料顯示,目前南韓唱片業的數位產值已經超過實體,占63%,美國的數位下載也已超過音樂使用者的29%,因此,臺灣仍有許
多空間可待開發與經營。

  有鑑於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產業中最具輸出能量與市場競爭力的產業,流行音樂產業又是最容易接近民眾,並深受年輕族群喜愛,所以政府推動
「流行音樂產業發展旗艦計畫」,就是希望能有效協助或輔導國內流行音樂產業,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問題,進而提升音樂產業產值,讓我國文創產業
在質與量上均能同步提高。

臺灣音樂產業發展的優勢

  根據行政院新聞局「2007有聲出版事業經營狀況調查」,臺灣音樂發展主要優勢為「音樂製作能力」、「創作人才素質」及「藝人甄選培訓」。

  臺灣流行音樂為華語流行樂壇發展的指標,不僅是華語流行音樂潮流的領先者,每年辦理的金曲獎更是華語音樂最具指標性的獎項。而臺灣成熟
的流行音樂製作環境,尤其能吸引全球的華語歌手來臺發展,其中來自星、馬的歌手與音樂人較多,且有計畫地以臺灣為發展基地;這些歌手也唯有
來臺粹煉後,才能在其他華語市場取得卓越的成就。

  此外,臺灣自由的創作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多元的社會風氣與豐沛的創作能量,均足以強化臺灣音樂的深度與多元,讓臺灣的流行音樂在華
語地區具備優勢的競爭力。

  近年來,臺灣民眾對於各式音樂活動的積極參與,更是臺灣音樂產業發展的雄厚資本,使得現場演出活動場次增多,各地音樂祭、音樂節等活動
興起,且除小巨蛋、足球場、體育場等大型表演空間外,Live house、PUB等小型表演空間亦提供多元創意之表演機會,促使各類型的表演樂團隨之蓬勃
發展。

「98年度有聲出版品創意行銷補助案」名單公布記者會
第20屆金曲獎頒獎典禮

臺灣音樂產業發展的困境

  目前國內流行音樂產業發展環境,主要面臨的問題包括產品創意及多元性不足、下游通路萎縮、缺乏音樂與數位通路產業群聚及商業模式、大陸
的磁吸效應等,尤其盜版、盜拷的氾濫更嚴重妨害流行音樂產業的生存與發展。

  盜版及數位科技發展衝擊既有的商業機制,導致國內市場急遽萎縮,而新的市場遊戲規則未及建立,造成創作者無法收割成果,連帶也失去創作
的動機與能量。

  此外,雖然臺灣擁有豐沛的創作力量,但卻沒有足夠的發表管道與機會,讓他們接受市場的考驗;且因國內市場持續萎縮,面臨現實問題的考
驗,人才難以養成,恐面臨斷層。由於唱片界缺乏發展遠景,音樂工作者缺乏鑽研專業之動能,導致創作質感無法再提升,創作與表演的同質性愈來
愈高。

臺灣音樂產業發展的挑戰

  除了上述所面臨的問題外,中國大陸市場的崛起,龐大的市場商機,吸引許多臺灣音樂界專業人才轉往中國大陸發展。由於臺灣的音樂市場走下
坡,不同於以往以臺灣為進軍國際市場的橋頭堡,有些星、馬歌手開始跳過臺灣,直接進軍中國大陸等市場。

  另一方面,許多華語地區致力於人才培訓,例如新加坡已開設流行音樂學校,為有意進軍歌壇的青少年進行有系統的培訓,新加坡歌手孫燕姿便
是成功的例子。在其他國家有計畫地投入資源發展音樂市場的情況下,臺灣音樂產業若仍處於業者單打獨鬥的情況,將陷於更不利的位置。

臺灣音樂產業發展的機會

  科技發展提供產品發表的便利性。隨著消費者聽音樂的習慣改變,數位音樂的年產值快速增加;根據資策會創新研究所2008年所做的預估,線上音
樂市場每年潛在商機約新臺幣293.6億元,發展可期。

  音樂本身屬於世界共通性語言,可以穿越語文的障礙與時空的隔閡,極易引起共鳴與喜愛,消費市場廣大。流行音樂則為結合音樂與歌手之文化
商品,跨越國界的魅力一旦形成,不但能引領風潮,其附加價值更為可觀。而業者除以唱片銷售與音樂版權為收入來源,並以舉辦演唱會、廣告代
言、活動代言及參與戲劇演出等方式增加收益。

政府策略發展、攜手打造臺灣音樂競爭優勢

  在全球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各先進國家如英國、南韓、日本、加拿大、澳洲等,無不積極思考提振音樂文化發展的政策,以提升文化認同,同
時向世界推廣當地音樂。以英國為例,該國為全球第三大音樂市場,自八○年代開始,政府便以政策積極輔導流行音樂產業,並成為文化產業的政策
焦點;南韓政府為振興流行音樂產業,更已預定自2010年起推出「音樂產業振興中期計畫」,預計5年內由政府投資1,275億韓元(約0.92億美元)推動
流行音樂全球化、活躍內需市場、擴充音樂基礎設施等戰略計畫。

  當許多國家之經濟開始從勞力密集之製造業﹐朝向知識及創意經濟方向發展,且當全球民眾之消費模式已出現明顯變化,而文化隨著貿易全球
化,成為可以行銷的商品時,則嶄新之國際文化競技場域儼然出現,科技的潛力已進一步創造了競賽的種種可能性。

  面對新局,臺灣如欲搶食全球媒體市場大餅,必須從本身的競爭優勢出發,培養國際競爭力。睽諸行政院新聞局輔導之媒體產業中,最具文化輸
出能量,並已在華語市場具備競爭優勢者之ㄧ,當屬流行音樂產業。惟欲擴大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從而促使產值及就業人口之躍升,需藉政府採取重
點性、策略性且計畫性地扶植推動。政府將會積極努力地規劃音樂產業發展所需要的環境,讓具有才華及創意的人才能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作者為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處科長)
▲Top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