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Cu合金热弹性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的非线性内耗行为 刘军民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第 46 卷 第 12 期 1997 年 12 月 物  理  学  报 Vol .

46, No .
12 , December , 1997
/ 2408-10
1000-3290/ 97/ 46(12) ACTA PHYSICA SI NI CA c1997 Chin. Phys. Soc .

MnCu 合金热弹性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的
非线性内耗行为
1)
刘军民
(中山大学物理系 , 广州  510275)
(1996 年 4 月 4 日收到 ;
1997 年 7 月 11 日收到修改稿)

  在强迫振动模式下 , 系统地测量了 M n-8w t %Cu 合金热弹性马氏体相变 过程中的内 耗对


变温速率和振 动频率的依赖关系 .
通过单 独拟合 相变 内耗对 振动 频率 和变温 速率 的依赖 关
系 , 提出了一种新的实验关系 , 并结合实验结果 , 讨论了非 线性相变内耗的机制 .

PACC:6240 ;8130K ;6170

1  引 言

相变内耗在不同频段的表现不同 , 而且不同合金体系的表现也不同(既有线性行为
又有非线性行为).有关线性内耗的唯象理论已经比较成熟 , 但是 , 就非线性内耗而言 ,
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
马氏体相变内耗峰可分为稳定内耗峰( 阶梯变温)和瞬态内耗峰(连续变温).对于稳
定内耗峰 , 马应良和葛庭燧等认为相变内耗与共格界面上的扩展位错的运动有关[ 1] .

业宁用马氏体转变过程中弹性常数的变化来解释稳态内耗峰[ 2] , 并针对某些合金中稳定
内耗峰与振幅和频率无关的实验结果 , 提出了静滞后机制[ 3] .Post nikov 等提出稳定相变
内耗与相变过程的涨落有关 , 并给出了内耗对外加应力场参数的依赖关系[ 4] .
对于瞬态内耗峰 , Delo rme 等[ 5] 假定瞬态相变内耗正比于一个振动周期内的相转变
·
量 , 从而得到了与 T/ ω的线性关系 .
实际上 , 这一关系最早由王业宁等提出 .
Dejong he 等
考虑到应力对马氏体相变的影响而将 Delo rme 模型修正 , 以解释相变内耗对振幅的依赖
关系[ 6] .
这一模型只从体积效应出发 , 不能解释许多有关非线性关系的报道 .
Grem aud 利
用克拉伯龙关系 , 修正了 Delorme 模型 , 他的模型可以得到相变内耗与变温速率 、振动频
[ 7] [ 8]
率和振幅的非线性关系 .王业宁等则利用择优成核概念 , 得到了非线性关系 .以上
模型均认为相变内耗与相变过程中的形核长大以及界面运动产生的非弹性应变相关 , 而
·
且将变温速率效应和振动频率效应(ω-1)等效为一个因子 T / ω, 即[ 9]
·
Q -1 ∝(dM /d T )F (T ω-1), (1)

1)
作者通信地址 :
广东工业大学数理系 , 广州  510090 .
12 期 刘军民 :
M nCu 合金热弹性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的非线性内耗 行为 2409

其中 d M/ d T 为单位温度内完成的相转变分数 , F 为任意函数 .
·
(1)式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两个方面 .首先在于 T 和 ω-1 能否等价对待 .目前已有许
·
多实验结果表明 T 和 ω-1 不能等价对待[ 10] .最近 , 张进修等[ 10] 提出了一个相界面运动
方程 , 并在此基础上 , 得到了运动相界面在有效化学驱动力和外加交变应力作用下产生的
瞬态相变内耗对变温速率和振动频率的依赖关系 ,
· (n+2 l)
(Q - l)∝ T n / ω , (2)
其中 n 和 l 为两个正常数 , 其特点在于将变温速率效应与振动频率效应区别开来 , 以解
释低频非线性相变内耗 .但是 , 文献[ 10] 的作者明显地忽视了时间的起点问题 , 即 :
相变
其次在于 Q -1 是否直接对应于一个测量周
开始的时刻不同于开始施加交变应力的时刻 .
[ 11]
期内的相转变量 .对于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的瞬态内耗(或称作动态项), Humbeeck 等
提出不能完全归因于体积效应 , 他通过对 F eM nSi 和 CuZnAl 的研究 , 得到下面的结论 :
1)
当连续降温过程被停止(保温一段时间)后 , 继续降温时 , 尽管相转变分数变化较慢 , 但内
耗几乎是随连续变温开始而立刻达到较高的数值 ; 连续升温停止后 , 内耗也是迅速地降
2)
低 , 但重新升温后内耗并没有迅速增加 , 而是需要达到一定的过热度后方可迅速增加 . 他
还指出低频马氏体转变过程中体积效应不是唯一的贡献 , 而是与马氏体失稳和奥氏体稳
定化有关 .
利用马氏体相变内耗对外场因子(振幅 、频率和变温速率)的依赖特征 , 可以得到马氏
体相变动力学特征以及界面的运动特征 , 所以 , 定量或半定量地研究内耗行为是十分必
要的 .但是 , 孪晶峰往往会与相变峰相互重叠 , 同时 , 由于相变引起的零点漂移 , 使得定
量研究相变内耗峰非常困难 , 因此选择较为理想的合金体系是必要的 .M nCu 合金具有
形状记忆和高阻尼特性 , 所以 , 其力学性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12—19] .
首先 , 王力田和葛庭
[ 17]
燧等 的研究结果表明 , 对于高 M n(大于 80w t %)的 MnCu 合金而言 , 与孪晶界相关的
弛豫型内耗峰和相变内耗峰在低频范围内是可以分开的 , 从而避免孪晶峰和相变内耗峰
第二 , 由于 Mn 原子和 Cu 原子的尺寸非常接近[ 18] , 零点漂移而引入的测量误差
的重叠 .
不大 . 第三 , M nCu 合金的热弹性马氏体相变过程具有特殊性 , 其相变过程中四方度(1 -
c/ a)随温度连续变化[ 19] , 使其具有部分二级相变特征 , 但是两相共存的实验结果表明
其为一级相变 .因此 , 在本文中 , 我们将系统研究 MnCu 合金的马氏体 相变低频内耗
行为 .
 

2  实 验

用于内耗测量的铸态 M nCu 样品在 900 K 退火 2 h 后淬火于室温的水中 .


在系统研
究变温速率和振动频率对相变内耗的影响前 , 在内耗摆上使试样在相变温区上下经过了
二十次以上的热循环 .
循环后的样品在同样条件下得到的内耗曲线几乎可以重合 , 即可以
认为相变过程是可再现的 , 而且 , 在改变测量时的变温速率过程中 , 样品没有经过重新安
装 , 以保持相同的背底 .
所有内耗测量均在低频多功能内耗仪上进行(MF IFA-1 ,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2410 物   理   学   报 46 卷

研制), 采用强迫振动模式 , 振幅为 3 ×10 -5 , 同一变温过程中采用 0 .


1,0.
266 , 0 .
707 , 1 .
88
和 5 H z 共 5 个频率同时测量 , 连续变温的速率变化范围为 0 .
25 —2 K/min , 阶梯变温的工
艺为 :
以 0.
5 K/ min 的变温速率变温至预定温度 , 等温 20 min 后开始测量 .

3  M nCu 合金的相变内耗峰

3.1  连续降温

·
M nCu 合金已发现有非线性内耗行为[ 17] , 但 T 与 ω-1 是否有相同的规律尚不清楚 ,
因此 , 我们系统地测量了 MnCu 合金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的相变内耗与变温速率及振动频
率的关系 .图 1 给出了降温过程中不同振动频率条件下的扣除背底后相变内耗峰峰值随
降温速率变化关系的双对数曲线 .
从图 1 中可以看出 , 所有振动频率的内耗峰的峰值(log
-1 ·
(Q ) )与变温速率(log T )
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 但不同的振动频率时 , 对变温速率的依赖
关系不同(图 1 中直线的斜率与频率有关). 即
·
Q -1 = a(ω
)T n . (3)
拟合结果表明 , n 随 振动频率 的增加而 增加 .
具体的数 据由表 1 给出 , 其中 R 为相关
系数 .
表 1  不同振动频率条件下的内耗峰的峰值对变温速率的依赖关系(扣除背底)

频率/ Hz 5.
00 1.
88 0.
707 0.
266 0.
100
a/ 10 -3 7.
96 15 .
46 20 .
06 30 .
48 43 .
50
n 0.
60 0.
66 0.
45 0.
33 0.
24
R/ % 99 .
5 99 .
5 99 .
9 99 .
3 95 .
4

图 1  降温过程中不同振动频 率条件下 的扣除背 底后相变内 耗峰峰值 随


降温速 率变化 关系的 双对数 曲线   ○为 0.100 Hz ;□为 0.266 Hz ;△为
0.707 Hz ;◇为 1.880 Hz ; 为 5.000 Hz
12 期 刘军民 :
M nCu 合金热弹性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的非线性内耗 行为 2411

  图 2 给出了降温过程中不同降温速率条件下的扣除背底后相变内耗峰峰值随振动频
率变化关系的双对数曲线 .
从图 2 中可以看出 , 所有变温速率条件下的内耗值的对数与振
动频率的对数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 而且 , 不同降温速率条件下对振动频率的依赖关系不
同.即
·
Q -1 = b(T )ω-l . (4)
具体的数据由表 2 给出 , 其中 R 为相关系数 , l 随变温速率的增加而降低 .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 , 利用实验数据分别拟合变温速率效应和振动频率效应 , 很难
得到唯一的一组速率和频率指数 .

图 2  降温过程中不同降温速率条件下的扣除背底后相变内耗峰峰值随振
动频率变化关系 的双对数 曲线   ○为 -2.00 K/ mi n ;□为 -1.00 K/ min ;
△为 -0.50 K/min ;◇为 -0 .
25 K/ min

表 2  不同变温速率条件下的内耗峰的峰值对振动频率的依赖关系(扣除背底)

变温速率/K·min -1 0.
25 0.
50 1.
00 2.
00

b/ 10 -3 8.
84 12 .
04 17 .
53 24 .
02

l 0.
54 0.
53 0.
43 0.
34
R/ % 99 .
8 99 .
7 99 .
6 97 .
6

3.
2  阶梯降温

图 3 给出了阶梯降温时 , 5 个振动频率同时测量得到的模量和内耗温度曲线 , 结果表


明 , 模量曲线上 , 仍然有很明显的模量谷 , 模量谷的深度在数量级上与连续变温时的相同 ,
而且与振动频率无关 . 此外 , 图 3 还表明阶梯变温时仍然存在一个明显的内耗峰 .
阶梯降
·
温时的内耗值低于连续降温时的内耗值 , 但并没有降低到背底 , 0 . 1Hz 的 T =0 时的值为
·
T =1K/ min 时的五分之一左右 , 而且随频率的增加而降低 , 内耗峰值与振动频率有关 ,
因此该内耗不属静滞后型内耗 .从实验上得出
Q-1
s ∝ω
-0.
69
. (5)
2412 物   理   学   报 46 卷

同时 , 峰位与振动频率无关 , 说明对 M nCu 合金的稳定内耗而言 , 应为黏弹性的而非静滞


后型的 .

图 3  阶梯降温时 , 5 个振动频率同时测量得到的模量和内
耗温度曲线  图注同图 1

3.
3  关于 MnCu 合金马氏体相变内耗峰的实验规律

连续变温时测量得到的低频相变内耗实际上是由两项组成(忽略背底), 如何区分并
分析这两项是定量地研究相变内耗的前提 .
-1 ·
Q -1 = Q -1
s +Q t r (T , ω
), (6)
(6)式等号右端第一项为稳定内耗 , 与变温速率无关 , 而第二项则既与变温速率有关 , 又与
振动频率有关 , 是瞬态内耗 .
结合(5)式的结果 , 我们提出可以将低频相变内耗随变温速
率和振动频率的变化关系唯象地写作下式 :
-1 -l -l ·n
Q =K s ω 1 +K t r ω 2 T , (7)
其中 K s 和 K tr 为两个正常数 .(7)
式等号右端第一项描述了稳定内耗对振动频率的依赖
·
关系 , 第二项与瞬态项相关 .当 n 和 l2 等于 1 时 , 得到 T / ω的线性关系 .当 n =l 2 ≠1
·
时 , 演变为 T / ω的非线性函数 .
张进修等得到的结果暗示振动频率效应一定强于或等于
变温速率效应 , 而上式则不必受这一限制 .我们提出(1)式的理由在于 , 一方面 , 谢存毅
等[ 20] 对 M nCu 合金的研究结果以及文献[ 21] 中指出的 VO 2 和 Co 的实验结果表明不能
·
将速率效应与频率效应等同于时间因子 , 也就是说 , 不能将 T / ω作为一个因子来处理 .
利用上面的唯象关系处理 M nCu 合金的实验数据 , 得到
-1 -3 -0 .
69 -0.
37 ·0 .70
Q =4 .
45 ×10 ×(ω +2 .
44 ω T ). (8)
·
图 4 给出了 MnCu 合金 Q -1 随 T 0 .70 变化关系 .
12 期 刘军民 :
M nCu 合金热弹性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的非线性内耗 行为 2413

图 4  M nCu 合金 Q -1 ·0 .70 关系曲线  ○为 5.000 Hz ;□为 1.880 Hz ;△


-T
为 0.707 Hz ;◇为 0.266 Hz ; 为 0.100 Hz

4  讨 论

4.1  稳定内耗峰(
阶梯变温)

王力田和葛庭燧等[ 17] 的研究结果表明 , M nCu 合金马氏体转变过程中涉及到下面几


个因素 , 四方度(1 -a/ c)是温度的连续函数 , 相界面(P/ M), 一般的马氏体界面和马氏
体孪晶界 , 并且他们认为几类界面对内耗行为有不同的贡献 .
由于高 M n 的 MnCu 合金的
孪晶弛豫峰在低频测量时(1Hz)峰温在室温附近 , 所以孪晶界面对相变温区的低频内耗
的贡献可以忽略 , 降温相变结束时的内耗接近背底内耗值 , 马氏体相与母相的内耗及模
量值相近(模量与频率无关)的实验结果(图 2)也证明上面的考虑是可信的 .
·
由于阶梯变温时 , T =0 , 也就是说 , 此时 , 没有较大的化学驱动力作用在相界面上 ,
所以相界面将停止长程运动[ 10] .
MnCu 合金马氏体转变过程中相界面是共格界面 , 弹性
能较高 .
在某一温度等温后 , 必定有一些相界面的共格性被破坏 , 也就是说共格的相界面
的数量降低 .
同时 , 马氏体片之间的界面为了降低自身的弹性能和界面能将调整它们之间
的取相而形成孪晶 .
有结构观察的实验结果表 明 , 在一定的温度下等 温时效 , 将会降低
M nCu 合金马氏体相的内耗值 , 原因在于孪晶界中的亚结构降低了孪晶界的动性 .
因此 ,
有理由将稳定内耗归因于静止的相界面在外加交变应力作用下运动 , 阶梯变温时内耗值
的下降与共格相界面数量的降低有关 .
当然 , 连续变温时 , 相变体系内也可能会存在静
止的相界面 .
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的内耗峰和模量亏损均与相变产生的非弹性应变有关 .
一般性地
讲 , 模量软化使相界面容易运动而对内耗和模量亏损有贡献 .
如果 M nCu 合金相转变过程
中的模量亏损主要是由相界面的运动而引起的话 , 那么 , 模量亏损在阶梯变温时应该会有
2414 物   理   学   报 46 卷

较大的降低 .
实验结果表明 , 此时的模量亏损与连续变温时的值相近 , 模量谷与振动频率
无关 , 而且宽度在 80 K 左右 .
所以 , 可以认为模量亏损主要是由四方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引
起的[ 22] .
而稳定内耗峰是由静止的相界面在外加交变应力作用下运动而产生的 .

4.
2  相界面运动与瞬态低频内耗

相界面在外加的低频交变应力的作用下的运动图象为在本身的运动速率基础上叠加
一个附加的运动速率
V = V ch + V σ, (9)
其中 V ch 为化学驱动力单独作用下相界面的运动速率 , V σ 为低频交变应力作用下相界面
的运动速率 .即相界面的运动状态由上述两种作用力共同决定 , 其结果将导致很难写出
明确的相界面运动方程 .实际上 , 任何耗散机制均可以用假设的黏滞阻尼器的功等于实
际机制的功确定出等效阻尼系数 Ceq[ 23] , 而相界面在外加交变应力作用下的运动方程为
x +C eq x· + kx = σ(t ),
m¨ (10)
其中 m 为单位相界面的平均质量 , σ(t)为外加交变应力 , k 为弹性常数 .
假定相界面受到与运动速率正比的阻力 R 的作用 , 那么一个振动周期内的能量损
耗为

∫ ∫
ΔW = R V dt = β(V ch + Vσ)2 d t

=∫ d t +2β∫ ∫
2 2
βV ch V V
ch σ dt +β V σdt , (11)

其中 β 为阻尼系数 .
从(11)式中可以看出 , 与 V ch 和 V σ同时有关的只有中间一项 , 所以瞬态振动能损耗
以及等效阻尼系数 Ceq 可由下式得到 :


ΔWσ = Ceq B 2 ω =2 β V ch V σdt , (12)

其中 B 为振幅 , ΔWσ 为一个周期内耗散的振动能 .


1.低频交变应力作用下相界面的运动速率
在实际测量内耗时 , 往往是取前几个周期的平均 , 所以 , 实验值对应于瞬态的响应结
在相变温区 , 相变体系的力学性质往往出现异常情况 , 瞬态蠕变的测量结果表明[ 24]
果.
ε= t l   (0 < l <1). (13)
[ 25]
利用 Orow an 方程 可以得到依赖于时间的 V σ,
V σ ∝ t(l -1). (14)
  2.化学驱动力单独作用下相界面的运动速率
相界面形成和消失反映了相变开始和结束 .
然而 , 在一般情况下(除去单晶单界面的
情况), 相变体系中往往同时存在多个相界面 .
而且 , 每个相界面都要经过一定的演化过
程.
这就构成了一种统计的图象 , 即在同一时刻 , 有的相界面处在形核阶段 , 有的正在加速
或稳速运动 .假定 A 代表单位体积内运动相界面的面积 , 那么 , 相转变速率为
dM/ d t = A V . (15)
12 期 刘军民 :
M nCu 合金热弹性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的非线性内耗 行为 2415

·
考虑到 dt =d T/ T , 将(15)式改写为
·
dM/ d T =(A V ch )
/T (16a)
或者
·
V ch =(d M/ d T )T A -1 . (16b)
结合(12),(14)和( 式 , 以及内耗正比于 ΔWσ, 可以得到瞬态内耗表达式为
16b)

d M/ d T )ω-lT· ,
Q -1 = C( (17)
其中 C 为一个常数 .

4.
3  非线性相变内耗的微观机制

一般而言 , 非热弹性马氏体相变的静滞后特征将导致瞬态的低频内耗与马氏体在一
周振动内的转变量有关 .而热弹性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相界面的运动是部分可恢复的 , 所
Stoiber 等[ 26] 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 .
以 , 与瞬态内耗相关的可能不是全部的 d M/ d T .
本文仍然采用瞬态低频相变内耗峰归因于运动的相界面这一观点 .
不同之处在于 , 考
虑相界面运动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 即考虑相界面的演化过程与低频交变应力响应能力的
相关性 , 而且在热弹性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相界面在外加交变应力作用下的应变是部分可
恢复的 .
-5
在测量低频相变内耗时 , 强迫振动时的振幅一般在 10 数量级 .而应力诱导马氏体
-2
相变发生时所需要的应变量一般在 10 数量级 , 所以 , 内耗测量时的外加应力对相变过
程的影响只能看作是一种扰动 , 而相变过程实际上是温度诱导相变 .
-7 [ 27 , 28]
马氏体相变的形核时间非常短(10 s) , 所以对 1 Hz 左右的振动频率不会有明
显的响应 , 另一方面 , 形核率主要由相变体系的缺陷数量和组态决定的 , 所以 , 外加应力对
形核速率的影响也可以忽略 .
因此 , 我们认为 , 这一阶段不会对低频内耗的速率效应有明
显的贡献 .
临界核一旦形成 , 相界面便处于加速或稳速运动阶段 , 此时的相界面可以称作自由
运动 , 此时 , 在局域的区域中相界面没有遇到较大的阻力 , 或相变驱动力大于相界面迁移
过程中所储存的弹性应变能 , 其运动特征为非热激活的 , 运动速率由本征动性决定 , 实际
上这一阶段的时间也很短(或称作内禀热弹性).
一个单独的马氏体片几乎是在一瞬间形
成的[ 26] , 而低频内耗测量时的振动周期一般在秒的量级 , 所以这一阶段对低频相变内耗
的贡献也不会很明显 .
当新相长大到一定尺寸时 , 相界面减速直至静止 .这一阶段与局域区域的弹性能或
某些障碍有关 , 这些障碍可以是晶界 、其它的相界亦或是杂质原子集团 .
此时的相界面运
动速率将会明显地依赖于时间 . 而低频的外加交变应力可以明显地改变相变体系的弹性
场的分布 , 因为晶界 、相界以及杂质集团的组态敏感依赖于外加的低频交变应力 , 尤其是
弹性能的释放过程可以直接与外加交变应力相耦合 , 从而影响相界面运动速率 .
由此 , 我
们认为这一阶段直接决定了低频相变内耗对变温速率和振动频率的依赖关系 .
[ 29]
Amenguai 等 对 CuZ nAl 合金温度诱导单晶单界面条件下相界面运动情况的研究
2416 物   理   学   报 46 卷

结果表明 , 相界面运动过程中存在阶段性问题 , 而声发射较强的位置对应于相界面运动


速率明显变化的位置 .
说明我们上面的分析是可行的 .
根据微分扫描量热计(DSC)测量得到的数据 , 发现不同变温速率条件下热弹性马氏体
相变过程中的相转变温度速率的最大值随变温速率的增加而降低[ 30] , 并可以分解为两项 ,
·
dM / d T = a(T)+b(T)T -α. (18)
因此 , 结合热分析的结果 , 提出热弹性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的内耗对变温速率和振动频率
的依赖关系为
·
Q -1 ∝ T (1-α)/ ω-1 (19a)

·
Q -1 ∝ T n ω-1 . (19b)
其中 n =(
1 -α
).表 3 给出了内耗测量与热分析测量得到的实验结果之间的比较 .结果
表明热分析与内耗的实验结果可以互相对应 .
表 3  变温速率效应指数
-1
变温速率效应 DSC(1 -α
) Q (n)
M nCu 合金 0.74 0.70
CuA lNi 合金 0.49 0.40

5  结 语

关于 M nCu 合金马氏体相变内耗的实验研究表明 , 1)静滞后型稳定内耗峰可能不是


稳定峰的唯一情况 ;2)以往的有关一级固态相变过程的低频相变内耗峰的理论模型 , 往
·
往将(T ω-1)作为一个变量来处理 , 也就是将温度速率效应等同于频率效应 , 即认为它们
都起源于时间因子 , 从本文的实验结果来看 , 瞬态项的速率效应指数(n =0 .
75)与频率效
应指数(l2 =0 .
37)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 , 说明某些情况下速率效应与频率效应之间存在
本质上的差别 , 关于这一点可以这样理解 , 因为速率效应直接与相变动力学相关 , 而频率
效应必须通过与相变过程中的相界面的运动相耦合才能反映出来[ 10] .
本文的出发点尽管采用了张进修的观点 , 即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的低频瞬态内耗由运
动相界面在外加交变应力作用下的附加运动而产生的 , 但是 , 我们提出了不同运动阶段
的相界面应该对低频交变应力有不同的响应能力的观点 , 通过与热分析实验结果的对比
讨论 , 也许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低频瞬态内耗物理本质 .(7)式中的 l 1 反映了静止的相
界面对交变应力的响应特征 , l 2 反映了运动的相界面对交变应力的响应特征 , 与瞬态蠕
变现象有关 , 而 n 则与化学驱动力作用下相界面运动过程中遇到的阻力特征有关 .

感谢中山大学物理系张进修教授的有益讨论 .
12 期 刘军民 :
M nCu 合金热弹性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的非线性内耗 行为 2417

[ 1]   马应良 、 葛庭燧 , 物理学报 , 20(1964), 910 .


[ 2]   王业宁等 , 南京大学学报 , 7(1963), 3 .
[ 3]   王业宁 、 邹一峰 、 张志方 , 物理学报 , 29(1980), 1535 .
[ 4]   V .S .Post nikov et al ., N uova Cimen to , B33(1976), 1125 .
[ 5]   J .F.Delorme, R .Schimid , M .Robin and P.G obin , J .Phys .
(Paris)Col loq ., 32(1971), C2-101 .
[ 6]   W .
D ejonghe , R .
de Bat ist and L .
Deleay , Scr .Metal l ., 10(1976), 1125 .
[ 7]   G .
G remaud , J .
-E .
Bidaux and W .
Benoi t , Hel v .Phys .Acta , 60(1987), 947 .
[ 8]   Wang Y ening , Chen Xiaohua and Shen Huimin , Proc.
IFUA S(Beijing , 1989), p.
305 .
[ 9]   Rene D e Batist , M 3D :M echenics and M echanism s of M at erial Dam ping , A ST M S TP 1169 , (1992), p .
45 .
[ 10]  J .X .Zhang , P .C .W .Fung and W .G .Zeng , Phys .Rev ., B52(1995), 268 .
[ 11]  J .V an Humbeeck and L .Delaey , Z .Metal lk ., 75(1984), 755 .
[ 12]  T .A oyaoi and K .S umino, Phys .S tat .Sol .
(a), 33 (1969), 317 .
[ 13]  J .E .Zimmerman , A .A rrot t , H .Sato and S .
S hinozaki , J .Ap pl .Phys ., 35(1964), 942 .
[ 14]  O .N it tono , T .Satoh and Y .Koyama, Tr ans .JIM , 22(1981), 225 .
[ 15]  Sugimoto K , M ori T and Shoi de , Met .S ci .J ., 7(1973), 103 .
[ 16]  冯  端 、 王业宁 、 丘第荣 , 金属物理(下册)(科学出版社 , 北京 , 1975), 第 611 页 .
[ 17]  王力田 、 葛庭燧 , 金属学报 , 24(1988), A 147 .
[ 18]  R .S treet , J .App l .Phys ., 31(1960), 310s.
[ 19]  M .Wut tig , A .Suzuki and T .Suzuki , S cri pta Metal l .,15(1981), 1237 .
[ 20]  谢存毅 、 文亦汀 、 朱贤方 , 金属学报 , 24(1988), 2 .
[ 21]  J .X .Zhang , Z.H .Yang and P.C .W .Fung , Phys .Rev ., B52(1995), 278 .
[ 22]  K .M iura , Phys .St at .Sol .
(a), 99(1987), 475 .
[ 23]  王守忠 , 振动理论习题详解(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天津 , 1982), 第 56 页 .
[ 24]  M .
S.S ekr , A .E.E.Abdel-Raaheim and A .
A.El-Dally , Phys .
S tat .Sol .
(a), 89(1985), K 157 .
[ 25]  Q .
P.Kong and H .Zhou , S cri .Met al l .Mater .,32(1995), 1037 .
[ 26]  J .St oiber, J .
-E .
Bidaux and R .
G ott hardt , Acta Metal l .Mater ., 42(1994), 4059 .
[ 27]  G .
B .O lson and M .Cohen , S cri .Met al l .,9(1975), 1247 .
[ 28]  G .
B .O lson and M .Cohen , Meta ll .Trans ., 7A(1976), 1915 .
[ 29]   A .Amenguai , F .G arcias , F .M arco and C .S egui , Act a Met all ., 30(1988), 2329 .
[ 30]  Junmin Liu and J .
X .Zhang , Sol .
S tat .
Commu n .,98(1996), 539 .

NONLINEAR INTERNAL FRICTION BEHAVIOR IN


MnCu ALLOY DURING THERMOELASTIC
MARTENSITIC TRANSITION

L IU JUN-M IN
(Depar tmen t of Physics , Zhongshan University , Guangz hou  510275)
(Received 4 April 1996 ;revised manuscript received 11 July 1997)

A BS TRAC T
With forced-mode measu rements , the dependence of in ternal friction on the rate of change of
temperatu re and vib ration f requency in M nCu alloy undergoing thermoelastic martensitic phase t ran-
sition was investigated .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a new empirical relationship was
proposed .

PACC:6240 ;8130K ;617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