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97

ZHONGGUO GAI KUANG

中国概况
王   顺   洪   编著

北京 大 学出 版 社
北 京
  图书在版编目 ( CIP) 数据

中国概况/ 王顺洪编著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4. 9


ISBN 7-301-02479-0

Ⅰ . 中…   Ⅱ . 王…   Ⅲ . 中国-概况   Ⅳ . K92

书       名 : 中国概况
著作责任者 : 王顺洪
责 任 编 辑 : 张文定
标 准 书 号 : ISBN 7-301-02479-0/ G・0258
出   版   者 : 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       址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京大学校内   100871
电       话 : 发行部 62752018   出版部 62752015   编辑部 62752032
排   印   者 : 北京大学印刷厂
发   行   者 : 北京大学出版社
经   销   者 : 新华书店
787× 1092   16 开本   12 印张   225 千字
1994 年 9 月第一版   1998 年 3 月第二版
1998 年 3 月第一次印刷
定       价 : 25. 00 元
目     录

前   言 ……… …………… ………… …………… ………… …………… ………… 1


第一章   中国的国土 … ………… …………… ………… …………… ………… 1
  第一节   地   理 ……… ………… …………… ………… …………… ………… 1
  第二节   气   候 ……… ………… …………… ………… …………… ………… 5
  第三节   资   源 ……… ………… …………… ………… …………… ………… 8
  第四节   行政区 划 …………… ………… …………… ………… …………… … 11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 ……… ………… …………… ………… …………… … 14
  第一节   古代史 … …………… ………… …………… ………… …………… … 14
  第二节   近代史 … …………… ………… …………… ………… …………… … 19
  第三节   现代史 … …………… ………… …………… ………… …………… … 23
  第四节   当代史 … …………… ………… …………… ………… …………… … 26
第三章   中国的人口 ……… ………… …………… ………… …………… … 30
  第一节   人口演 变 …………… ………… …………… ………… …………… … 30
  第二节   人口结 构 …………… ………… …………… ………… …………… … 32
  第三节   计划生 育 …………… ………… …………… ………… …………… … 33
第四章   中国的民族 ……… ………… …………… ………… …………… … 37
  第一节   民族状 况 …………… ………… …………… ………… …………… … 37
  第二节   民族政 策 …………… ………… …………… ………… …………… … 40
  第三节   发展变 化 …………… ………… …………… ………… …………… … 43
第五章   中国的政治制度 … ………… …………… ………… …………… … 49
  第一节   政治体 制 …………… ………… …………… ………… …………… … 49
  第二节   政府机 构 …………… ………… …………… ………… …………… … 55
  第三节   司法制 度 …………… ………… …………… ………… …………… … 57
第六章   中国的经济 ……… ………… …………… ………… …………… … 60
  第一节   前进历 程 …………… ………… …………… ………… …………… … 60
  第二节   经济成 就 …………… ………… …………… ………… …………… … 62
  第三节   改革开 放 …………… ………… …………… ………… …………… … 69
第七章   中国的科技 ……… ………… …………… ………… …………… … 73
  第一节   古代科 技 …………… ………… …………… ………… …………… … 73

中国概况

  第二节   四大发 明 …………… ………… …………… ………… …………… … 75


  第三节   当代科 技 …………… ………… …………… ………… …………… … 77
第八章   中国的教育 ……… ………… …………… ………… …………… … 83
  第一节   古代教 育 …………… ………… …………… ………… …………… … 83
  第二节   近现代 教育 ………… ………… …………… ………… …………… … 84
  第三节   当代教 育 …………… ………… …………… ………… …………… … 86
第九章   中国的传统思想 … ………… …………… ………… …………… … 94
  第一节   儒家思 想 …………… ………… …………… ………… …………… … 94
  第二节   道家、 法家等 ………… …………… ………… …………… ……… 102
  第三节   儒学在 国外 … ………… …………… ………… …………… ……… 110
第十章   中国的文学 … ………… …………… ………… …………… ……… 115
  第一节   古代文 学 …… ………… …………… ………… …………… ……… 115
  第二节   现代文 学 …… ………… …………… ………… …………… ……… 123
  第三节   当代文 学 …… ………… …………… ………… …………… ……… 128
第十一章   中国的艺术 ………… …………… ………… …………… ……… 131
  第一节   书法、 绘画 … ………… …………… ………… …………… ……… 131
  第二节   音乐、 舞蹈 … ………… …………… ………… …………… ……… 136
  第三节   戏剧、 电影 … ………… …………… ………… …………… ……… 140
  第四节   曲艺、 杂技 … ………… …………… ………… …………… ……… 144
第十二章   中国的习俗 ………… …………… ………… …………… ……… 149
  第一节   婚姻家 庭 …… ………… …………… ………… …………… ……… 149
  第二节   节庆假 日 …… ………… …………… ………… …………… ……… 154
  第三节   饭菜酒 茶 …… ………… …………… ………… …………… ……… 158
第十三章   中国的旅游 ………… …………… ………… …………… ……… 163
  第一节   旅游资 源 …… ………… …………… ………… …………… ……… 163
  第二节   旅游事 业 …… ………… …………… ………… …………… ……… 167
  第三节   名城选 介 …… ………… …………… ………… …………… ……… 169
第十四章   中国的国际交往 … …………… ………… …………… ……… 175
  第一节   外交关 系 …… ………… …………… ………… …………… ……… 175
  第二节   对外贸 易 …… ………… …………… ………… …………… ……… 178
  第三节   文化交 流 …… ………… …………… ………… …………… ……… 180

参考书目 …… …………… ………… …………… ………… …………… ……… 183



前     言

    《中 国概况》 是以 外 国 留 学生 为 对 象编 写 的 一 部教 材 , 它 适 合 于 对 外 汉 语
文化课教 学使用。 同时 , 它也 可供具有 中级以上汉 语程度的 其他外国人 阅读。
    中国 是东方古 国 , 具 有 悠久 的 历 史 和灿 烂 的 文 化。 今 天 , 在 改 革 开 放 的 新
时代 , 它 更是充满 着勃 勃 生 机。但 是 , 对 于 大 部 分第 一 次 踏 上 这 片 土 地 的 外 国
留学生来 说 , 中国 却是 一 个 陌生 甚 至 有 几分 神 秘 的 国 度。 这 里 的 自 然 环 境、 社
会情况、文 化背景、 风 俗 习 惯 等 , 与 他 们 自 己 的 国 家 存 在 着 千 差 万 别 。 因 而 ,
不管每个 留学生来 华 学 习的 动 机 如 何 , 大 家 都 怀 有 一个 共 同 的 愿 望——— 想 了 解
中国。
    当然 , 也有不 少外 国 留 学生 , 在 来 华 之 前通 过 间 接 了 解 , 或 到 中 国 之 后 的
一段生活 体验 , 对 中 国已 经 有 所 了 解。 不过 , 实 事 求 是 地 说 , 那 种 了 解 一 般 是
比较零散 、局部 、 表 面 的 , 认 识 也 往 往 是 片 面、 肤 浅 , 甚 至 是 错 误 的。 为 此 ,
很需要有 一门课程 , 将 中 国的 情 况 向留 学 生 们 作系 统 介 绍 , 使 他 们 在 原 来 的 基
础上 , 对 中国有一 个比较全面 的了解与 认识。
    另外 , 外国留 学 生来 到 中 国 , 无 疑 都想 学 好 汉 语。 然 而 , 语 言 仅 仅 是 一 种
载体 , 汉 语学习的 内容 , 总 是 与 中 国 一 定 的 社 会、 历 史、 文 化、 生 活 等 知 识 联
系在一起 的。随着 汉语 学 习的 一 步 一步 深 入 , 涉 及中 国 各 方 面 的 知 识 会 越 来 越
多。如果 对有关中 国的 基 本 知识 缺 乏 必 要的 了 解 , 那 么 , 必 将 影 响 汉 语 学 习 的
顺利进行 。
    还有 一部分留 学 生 , 打算 在 过 了 汉语 关 以 后进 入 专 业 , 深 入 学 习 中 国 某 一
方面的文 化知识。 知 识都 是 互 相 联 通、 互相 渗 透、 互 为 作 用 的 , 学 习 文 学 离 不
开历史 , 学习经济 离 不开 地 理 , 学 习 法 律离 不 开 政 治 , 诸 如 此 类 , 如 果 不 具 备
关于中国 的基本知 识 , 就好比 “坐井观 天”、“盲 人摸 象”, 接 受 专业 知 识也 将 遇
到困难。
    总之 , 上好 《中 国概 况》 课 , 对 于 外 国 留学 生 来 说 , 是 奠 定 中 国 基 础 知 识
的需要 , 是系统全 面了解中国 的需要 , 是顺利 学习 汉 语和 专业 文 化知 识 的需 要。
在对外汉 语文化课 教学中 , 这 是一门必 需的课程。
    近年 来 , 我国 开展 对 外汉 语 教 学 的兄 弟 院 校 , 差 不 多 都 开 设 了 中 国 文 化 课
程 , 课程 类型多种 多样 , 各 有 特色 , 它 标 志 着 中 国对 外 汉 语 教 学 中 的 文 化 课 正
在逐步繁 荣。不过 , 据 了解 , 已 开 设 的 中 国 文化 课 , 一 般 都 是 侧 重 于 中 国 文 化
1
中国概况

的某些方 面 , 系统 全面地 介绍 中 国 似乎 不 多 , 教 材更 是 缺 乏。1991 年 以 来 , 根


据外国留 学生的 迫切 需 要 , 本人 在 北 京 大学 对 外 汉语 教 学 中 心 系统 开 设 了 《中
国概况》 课程 , 尔 后 , 在讲义 的基础上 编写 了这 本教 材。 根据 开 设 《中国 概 况》
课的目的 、构想 , 我在讲课和 本书的编 写过程中 , 有意突出 了如下几点 :
    第一 , 系统全 面。 《中 国概 况》 课 , 不 是 关 于 中 国 某 一 个 或 几 个 方 面 的 介
绍 , 而是 对中国各 方 面知 识 的 系 统 讲授 。当 然 , 所 谓 全 面 也 是 相 对 的 , 不 可 能
包罗万象 , 但是 , 需要 让外 国 留 学 生 了 解的 基 本 方 面 , 应 当 尽 可 能 讲 到。 本 书
包括了 14 个 专 题 : 国 土、历 史 、人 口、 民 族、 政 治 制 度、 经 济、 科 技、 教 育、
传统思 想、 文 学、艺 术 、习 俗、 旅 游、 国 际 交 往 , 可 以 说 , 基 本 构 成 了 对 中 国
的全方位 展示。
    第二 , 简明概 括。《中国 概 况》 毕竟 不 是一 部 小 百 科全 书 , 而 是 一门 课 程 ,
它的容量 要受到整 个 教 学 计划 和 课 时的 限 制。 因 此 , 既 然 要 系 统 全 面 , 就 不 可
能将每个 专题都充 分 地 展 开 , 这 是 一 个 很大 的 矛 盾。 我 的 原 则 是 , 首 先 力 求 简
明概括 , 将基本知 识传 授 给学 生 , 然 后 再根 据 情 况在 某 些 地 方 尽 量 讲 得 深 入 一
些 , 而真 正深入、 细致的内容 和论述 , 应留给专题 课去完成 。
    第三 , 通俗易 懂。《中国概况》 作为 一门 知识 文 化课 程 , 比起 汉 语课 来 , 内
容广泛得 多 , 词 汇 量 大 得 多 。考 虑 到 外 国 留 学 生 的 接 受 能 力 , 本 书 在 表 述 上 ,
尽量做到 条理清晰 , 平实 自 然 , 通 俗 易 懂。 同 时 , 为 了 帮 助 留 学 生 阅 读 , 对 书
中难认难 念的字词 注 了 汉 语拼 音 , 每 章 后面 列 出 了 思 考 题。 通 过 这 门 课 程 , 力
图使学生 不但能获 得关于中国 的大量知 识 , 而且在 阅读和听 力上也有明 显提高。
    《中 国概况》 课 的 教 学 方 法 , 主 要 是 教 师 讲 授 , 同 时 , 适 当 安 排 看 录 像、
课堂讨论 、参观访 问等。实 践 证 明 , 普 及、 实 惠 的 教 学 内 容 , 加 上 生 动 活 泼 的
教学方法 , 这门课 程是很受外 国留学生 欢迎的。
    本教材 的编写 , 被 荣 幸 地 选 入 了 国家 “汉 办” 《1992—1995 年 教 材 规 划》。
然而 , 由 于自己水 平所限 , 一 定会有许 多不 足或 错误 , 本 书仅 是 为 《中国 概 况》
课教学提 供一个参 考。 我 相 信 , 同 行 们 在 自 己的 教 学 实 践 中 , 一 定 会 编 出 新 的
更富有特 色的同类 教材。

编 写 者   
1993. 10

修订补记
本书 初版于 1994 年 , 近 五 年 来 , 中 国 发 生 了 巨 大的 变 化 , 尤 其 是 1997 年
重庆直辖 市的设立 、香 港 特 别行 政 区 的 成立 , 使 不 少 章 节 必 须 作 修 改。 为 了 适
2
前 言

应教学的 急需 , 本 书只 对 一些 必 须 修改 的 地 方 作了 修 订 , 有 不 确 之 处 留 待 下 次
再版时再 修订。
1997. 12

3
第一章   中 国 的 国 土

第一节   地     理

一、面积与位置

    中国位 于东半球 , 亚洲大陆 的东部 , 太平洋的西 岸。中国 的陆 地面 积约 960


万平方公 里 , 仅次 于 俄罗 斯 和 加 拿 大 , 排在 世 界 第 三 位 , 居 于 亚 洲 第 一 位 , 接
近于整个 欧洲的面 积。
中国 的领土 , 北起漠 河 以 北 的 黑 龙 江 主 航 道 , 南 到 南 沙 群 岛 的 曾 母 暗 沙 ,
南北相距 约 5500 公里 ; 东起黑龙江 与乌苏 里江 的汇 合 处 , 西 到 新疆 维 吾尔 自 治
区西部的 帕 ( pà) 米尔 高原 , 东 西相 距 5200 公里 。中 国 的 陆地 边 界 长约 22800
公里 , 周 围 与 15 个 国 家 国 土 相 接 , 他 们 是 : 朝 鲜、 俄 罗 斯、 蒙 古、 哈 萨 克 斯
坦、吉尔 吉 斯 斯 坦 、 塔 吉 克 斯 坦、 阿 富 汗、 巴 基 斯 坦、 印 度、 尼 泊 ( bó) 尔、
不丹、锡 ( xī) 金、缅甸 ( miǎn diàn ) 、老 挝 ( wō) 、越 南。 邻 近 的 国 家 还 有 韩
国、日本 、菲律宾 、马 来 西 亚 、新 加 坡 、印 度 尼 西 亚 、泰 国、 柬 埔 寨 ( jiǎn pǔ
zhài) 、孟加 拉国等。

二、海洋与岛屿

    中国 除了广阔 的 陆 地 以外 , 还 有 辽 阔的 领 海 和 众多 的 岛 屿。 领 海 有 “ 四 大
海洋”: 渤 ( bó) 海 、黄海、东 海、南海 , 面积 加 起来 470 余 万平 方 公里。 辽 东
半岛和山 东半岛环 抱着的海面 叫渤海 , 是 中国 的内 海 , 平均 深 度 18 米。从 辽 东
半岛到长 江入海口 的海面叫黄 海 , 平均 深度 44 米。从 长 江口 往 南到 台 湾海 峡 的
海面叫东 海 , 平 均 深 度 370 米 。台 湾 海 峡 以 南 的 海 面 叫 南 海 , 平 均 深 度 1212
米。中国 的海岸线 总长 18000 公 里 , 沿 岸 有 许多 优 良 的 海 湾 和 港 口 城 市 , 从 北
往南数 , 主 要 有 : 大 连、 秦 皇 岛、 天 津、 烟 台、 青 岛 、 连 云 港、 南 通、 上 海、
宁波、 温 州、 福 建、 厦 门、 汕 ( s hàn ) 头、 深 圳 ( zhèn ) 、 珠 海、 广 州、 湛
( zhàn) 江、北 海等。这些 沿海城市 , 自然 条件 、经 济 基础 比较 好 , 进 行海 外 运
输和国际 贸易很方 便 , 是中国 对外开放 搞得最活跃 的地区。
1
中国概况

中国 的 “四 大 海 洋” 里 , 具 有 丰 富 的 天 然 资 源。 鱼、 虾 、 贝、 藻 ( zǎo ) 、
海带等水 产品 , 有 1500 多种。同时 , 沿海 大陆 架还 蕴 ( yùn) 藏 着大 量 的石 油、
天然气和 地热等。 目前 , 仅大 型 海底 油 气 盆地 , 就 已 经发 现 了 6 个 , 面 积达 80
多万平方 公里。
中国有 大小岛屿 共 5000 多个 , 总面积 约 8 万 多 平方 公 里。其 中 , 最大 的 岛
屿是台湾 岛 , 面 积 约 36000 平 方 公 里 , 第 二 大 岛 为 海南 岛 , 面 积 33000 多 平 方
公里。

三、地形与山脉

    中国 大陆地形 的 突 出 特点 是 , 西 高 东低 , 复 杂 多 样。 各 种 地 形 所 占 的 比 例
是 : 山地 33 % , 高原 26 % , 盆 地 19 % , 平 原 12% , 丘 陵 10 % 。 中 国 是 个 山 脉
很多的 国家 , 全世 界超过 8000 米 的高山峰 共 12 座 , 中国境 内有 7 座 。纵横交 错
的崇 ( chón ) 山 峻 ( jùn ) 岭 , 按照不同 走向构成了 中国地形 的骨架 , 形 成了 许
多山系 , 高原、盆 地、 平原 、丘 陵 的 轮廓 ( kuò) , 都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受 山 脉 的 影
响。各种 不同走向 的山脉 , 成 为中国重 要的地理分 界线和农 业生产分界 线。
如果 从高空俯 瞰 ( fǔ kàn ) 中国 的地形 , 是“阶梯” 状的 , 从 西向东 大致 可
分为四个 阶梯 :
第一个 阶梯 , 即 西南部的青 藏高 原 , 平 均 海拔 4000 米以 上 , 被称 为 “世 界
屋脊 ( ǐ
j ) ”, 其中喜 马拉 雅 山上 的 珠穆 ( mù) 朗玛 峰 , 海拔 8846 米 , 是 世 界 最
高峰。青 藏高原上 分 布着 许 多 高 山 冰川 , 主 要 有 昆 仑 山、 冈 底 斯 山、 喜 马 拉 雅
山等 , 山 顶上的雪 峰此起彼 ( bǐ) 伏 , 连绵不 断。因为青 藏高原地 势高 , 气候 寒
冷 , 所以 , 那里的 农作 物 和牲 畜 都 具 有 耐寒 性 。青 稞 ( kē) 麦 是 高 原 上 的 主 要
农作物。 牦 ( máo) 牛是 高原牧民 的重要交通 工具 , 被 称为“高原 之舟”。
越过 青 藏 高 原 北 边 的 昆 仑 山、 祁 ( qí) 连 山 往 东 , 大 兴 安 岭 、太 行 山、 巫
( wū) 山连成一条 线 , 二者 的中间地带 为第二阶 梯地带 , 海 拔为 1000—2000 米。
在第二阶 梯地带 上 , 有 中国 “ 四大 高 原” 中 的 内 蒙 古 高 原、 黄 土 高 原、 云 贵 高
原 ( 另一 高原是青 藏高 原 ) 和 “五 大 盆 地” 中 的 塔 里 木 盆 地、 准 噶 ( é) 尔 盆
地、吐鲁 番盆地、 四川盆地 ( 另一盆地 是青 藏高 原上 的柴 达 木盆 地 ) 。 在新 疆 南
部的塔里 木盆地 , 有中国最大 的沙漠———塔 克拉 玛干 沙 漠。沙 漠 中有 水 的地 方 ,
生长着高 大的白杨 树 , 白杨树 环绕着 农田、 果园 和城 镇 , 形成 一 片碧 绿 的景 色 ,
被称为 “绿洲”。绿洲上 的水源 , 是 由高山上 的冰雪融 ( rón ) 化而成的 。
越过 第二阶 梯 , 向 东 直 达 海岸 , 平 均 海 拔 下 降 到 1000—500 米 , 主 要 是 丘
陵和平原 , 是第三 阶 梯地 带。 在 这 一阶 梯 地 带 上 , 自 北 向南 有 中 国 的 “ 三 大 平
2
第一章   中国的国土

原”: 东北平原 、华北平 原、长江中 下游 平原。 这些 平 原和 丘 陵互 相 连接 , 地 势


广阔平坦 , 人口稠 ( chóu ) 密 , 交通方便 , 是经济比 较发达的 地区。
第三 阶梯以东 , 是中 国 大 陆 伸 向 海 洋的 大 陆 架 , 这 里 岛 屿 星 罗 棋 布 , 海 水
比较浅 , 大部分不 到 200 米 , 算作第四 阶梯地带。
以上 这种由西 向东 , 由 高 而 低 , 最 后 伸 入 海 洋 的 “ 阶 梯” 状 地 形 , 对 中 国
的气候影 响很大。 同 时 , 使 得 中 国 的 大 江大 河 基 本 都 是 从 西 向 东 流 , 而 且 , 河
流的落差 很大 , 水 流比较急。

中 国 主 要 山 脉

山脉名称 平均海拔 ( 米 ) 山脉名称 平均海拔 ( 米 )


喜马拉雅山 6000 喀喇昆仑山 6000
昆仑山 5000 ~7000 阿尔金山 3500~4000
天 山 3000 ~5000 祁连山 4000
阿尔泰山 1000 ~3500 秦 岭 2000~3000
冈底斯山 6000 大兴安岭 1500
念青唐古拉山 5000 ~6000 太行山 1500~2000
唐古拉山 6000 南 岭 1000
可可西里山 5000 台湾山 3000~3500
巴颜喀拉山 5000 ~6000 阴 山 1000~2000
横断山 2000 ~6000 长白山 1000
大雪山 4000 ~5000

四、河流与湖泊 ( pō)

    中国 的江、河 、湖、川纵 横 密 布 , 淡 水 面 积 约 2. 5 亿 亩 , 其 中 可 供 养 殖 的
面积约 7500 万 亩。大小 河流总长度 达 43 万 公 里 , 其 中 流域 面积 在 1000 平 方 公
里以上的 河流有 1500 多 条 , 径流 量仅 次 于巴 西、 原苏 联、 加拿 大、 美国、 印 度
尼西亚 , 居世界第 六 位。由 于 主 要 河 流 多发 源 于 青 藏 高 原 , 水 流 落 差 很 大 , 因
此 , 中国的 水力资源 非常丰富 , 蕴藏 ( yùn cán ) 发电量 达 6. 8 亿 千瓦 , 居世 界
第一位。
中国 的河 流 可 分 为 两 大 部 分 , 流 入 海 洋 的 叫 外 流 河 , 占 大 部 分 , 主 要 有 :
长江、黄 河、黑龙 江、 珠江、 澜 ( lán ) 沧 ( lán cān ) 江等 , 向 东流 入太 平 洋 ;
青藏高原 上的怒江 、雅鲁藏布 江等 , 向 南流 出国 境进 入印 度洋 ; 新 疆的 喀 ( kā)
尔齐斯河 向北流出 国 境注 入 北 冰 洋。流 入 内 陆 湖泊 或 消 失 于 沙 漠 之 中 的 , 称 为
3
中国概况

内陆河 , 数量比较 少 , 如新疆 的塔里木 河。


中国的 第一大河 是长江 , 全 长 6300 公 里 , 也是 亚 洲第 一 大河 , 世 界第 三 大
河。 ( 世界“四 大河流”: ①尼罗 河 , 长 6600 公 里 , 非洲 ; ②亚 马孙 河 , 长 6480
公里 , 南 美洲 ; ③ 长 江 ; ④ 密 西 西 比 河 , 长 6260 公 里 , 北 美 洲 ) 。 长 江 发 源 于
青藏高 原 的 唐古 拉 山 , 流 经 10 个 省、 市、自 治 区 : 青 海、 西 藏、 四 川、 云 南、
湖北、湖 南、 江 西、 安 徽、 江 苏、上 海 , 最 后 注 入 东 海。 长 江中 下 游 地 区 , 气
候温暖湿润 , 雨量充 沛 ( pèi) , 土地肥 沃 ( féi wò) , 是中国的 重要经济 区。长 江
航道是中 国水上运 输的大动脉 。
中国 的第二大 河 是 黄 河 , 全 长 5464 公 里。 它 发 源 于 青 海 省 巴 颜 喀 喇 ( kā
lā) 山 , 流 经 9 个 省、 自 治 区 : 青 海、 四 川 、甘 肃、 宁 夏、 内 蒙 古、 山 西 、 陕
西、河南 、山东 , 最后流 入渤 海。 黄河 流 域土 地 肥沃 , 牧 ( mù) 场 丰 美 , 矿 藏
丰富 , 是 中国古代 文明的发祥 地 , 被称 为中华民族 的摇篮。
位于 最北部的 黑龙 江 , 可称 为 中 国 的 第 三条 大 河。 它 发 源 于 蒙 古 人 民 共 和
国的北部 和中国内 蒙自治区的 大兴安 岭 , 是 中 国与 俄罗 斯 的界 河 , 全长 4370 公
里 , 其中 流经中国 境内和中俄 边境的长 度为 3422 公 里 , 最后 在 俄罗 斯 境内 流 入
鄂 (è) 霍 ( huò) 次克海。
位于 南部的珠 江 , 被 列 为 中 国 的 第 四条 大 河。 它 由 西 江、 北 江 和 东 江 汇 合
而成 , 其 中西江最 长 , 2100 多公 里 , 是 珠 江的 主 干。 西 江发 源 于 云南 东 部 的 乌
蒙山区 , 流经贵州 、广西 , 在 广 东 流 入 南 海。 珠 江 水 量 充 足 , 仅 次 于 长 江。 珠
江三角洲 , 河渠 ( qú) 纵 ( zòn ) 横 , 土 地 肥 沃 , 历 来 是 中 国 稻 米、 蔗 ( zhè)
糖、蚕丝 ( cán sī) 和鱼的 重要产地 。
中国 除以上最 大的四 条 河 流 外 , 还 有 澜 沧 江、 雅 鲁 藏 布 江 、怒 江 等 , 也 是
很大的河 流。

中 国 主 要 河 流
流域面积
名 称 长度 ( 公里 ) 流经地区 注入地
( 平方公里 )
青 海、 西 藏、
云 南、 四 川、
长 江 6300 1807199 湖 北、 湖 南、 东 海
江 西、 安 徽、
江苏、上海
4
第一章   中国的国土

流域面积
名 称 长度 ( 公里 ) 流经地区 注入地
( 平方公里 )
青 海、 四 川、
甘 肃、 宁 夏、
黄 河 5464 752443 内蒙古、山西、 渤 海
陕 西、 河 南、
山东
黑龙江 3420 1620170 黑龙江 鄂霍次克海
云 南、 贵 州、
珠 江 2197 452616 南 海
广西、广东
青 海、 西 藏、
澜沧江 2153 161430 南 海
云南
雅鲁藏布江 2057 240480 西 藏 孟加拉湾

怒 江 2013 124830 西藏、云南 孟加拉湾

    注 : 黑龙江算至与乌苏里江汇合处 , 中国境内流域面积 254796 平方公里。

    中国 湖泊 也 很 多 , 面 积 在 1 平 方 公 里 以 上 的 有 2800 多 个 , 其 中 面 积 大 于
1000 平 方公里的有 13 个 , 总面积 达 71230 平方公里。 湖泊也分 外流 湖和 内陆 湖
两大类。 外流湖 多为 淡 水 湖 , 水产 丰 富 , 例 如 江西 的 鄱 ( bó) 阳 湖、 湖 南 的 洞
庭湖、江 苏的太湖 与洪泽湖等 , 被称为 中国 的 “四大 淡水 湖”。 内陆 湖 多为 咸 水
湖 , 青海 湖是全国 最大的内陆 湖 , 面 积 4583 平方 公 里 , 其 次 还有 兴 凯湖、 呼 伦
湖、纳木 湖等。除 了天 然湖 以 外 , 中 国 还 是 世界 上 水 库 最 多 的 国 家 之 一 , 大 小
水库近 85000 座。

中 国 主 要 湖 泊

名 称 面积 ( 平方公里 ) 海拔 ( 米 ) 深度 ( 米 ) 所在地 水质

鄱阳湖 3583     21   16 江 西 淡

青海湖 4583 3196 32. 8 青 海 咸

兴凯湖 4500 69 10 黑龙江 淡

洞庭湖 2820 34. 5 30. 8 湖 南 淡

洪泽湖 1960 12. 5 江 苏 淡

太 湖 2425 3. 0 江 苏 淡

呼伦湖 2315 545. 5 8 内蒙古 淡

5
中国概况

纳木湖 1940 4593 西 藏 咸

    注 : 兴凯湖为中俄界湖。

第二节   气   候

    中国 的气候有 两 个 重 要特 征 , 一 是大 陆 性 季风 气 候 显 著 , 二 是 气 候 类 型 复
杂多样。 中国背靠 世界上最大 的陆地欧 亚大 陆 , 面 向 世界 上最 大 的海 洋 太平 洋 ,
是世界著 名的季 风气 候 区。 冬 季 , 大 陆 比海 洋 气 温 低 , 大 气 压 力 高 , 风 从 大 陆
吹向海洋 , 风向偏 北。夏季 , 大 陆 比 海 洋 气 温 高 , 形 成 低 气 压 , 风 从 海 洋 吹 向
大陆 , 风 向偏南。 由于 季风 的 周 期 性 变 化 , 以及 地 形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形 成 了 四
季分明、 雨热同季 的特征。 同时 , 寒潮、 气旋 ( x uán) 、 梅雨、 台风 等 , 成 为 常
见的几种 天气现象 。
冬天 的时候 , 冷空气 从 中国 北 边 的 西 伯 利亚 和 蒙 古 吹 向 中 国 大 陆 , 直 奔 东
南沿海 , 太 阳辐 ( fú) 射的热量很 弱 , 空 气 十分 寒 冷 , 每 年要 出 现 五 六次 寒 流 ,
因而 , 大 部分地区 寒 冷而 干 燥 , 是 世 界 上同 纬 度 中 较 寒 冷 的 国 家。 比 如 , 黑 龙
江省的呼 玛附近 , 纬度 同英 国 伦 敦 差不 多 ( 北 纬 51~ 52 度 ) , 一 月 份 的 平 均 气
温 , 伦敦 是摄 ( s hè) 氏 3. 7 度 , 穿 件 毛 衣 就 够 了 , 而 呼 玛 却 是 零 下 摄 氏 27. 8
度 , 特别 寒冷。
夏天 的时候 , 季风经 过 广阔 的 太 平 洋 和 印度 洋 洋 面 , 给 中 国 大 陆 带 来 丰 沛
( pèi) 的雨水 , 使中国大部 分地区降 雨集中在夏 季 , 尤其 是七 八月 份。并 且 , 使
中国的东 南部成为 世 界同 纬 度 降 雨量 较 多 的地 区。 而 在 中 国 的 西 北 内 陆 , 由 于
受重 ( chón ) 重 高山的阻挡 , 夏季 风刮 不 到那 儿 , 所 以降 雨量 仍 然很 少 , 年 平
均降雨量 在 200 毫 升以下 , 甚 至有的地 方全年很少 降雨 , 形 成沙漠。
中国 大部分地 区属 于 大 陆 性 气 候 , 其 程 度 从 东 向 西 、 从 南 向 北 逐 步 明 显。
年降雨量从 西北部向 东部、南部 、东南部 逐渐增加。 东北地区 年降 雨量 多在 400
毫米至 1000 毫 米之间。 黄河流域年 降雨 量在 600 毫米 至 800 毫米 左 右。东 南 沿
海和台湾 、海南岛 许多地方 , 年降雨量 超过了 2000 毫米 。
由于 中国 疆 域 ( jiān yù) 广 大 , 横 跨 ( kuà) 地 球 的 亚 寒 带、 温 带 、暖 温
带、亚热 带、热带 五个气候 带 , 加 上 地 形 复 杂 , 距 离 海 洋 远 近 的 不 同 , 以 及 季
风的影响 , 所以 , 气 候 复 杂 多 样 , 各 地 温 差 明 显 , 有 湿 润 、 半 湿 润、 半 干 燥、
干燥之分。 例如 , 东 北的黑 龙 江 省 , 夏 季 不 热 而 短 促 ( cù) , 冬 季 严 寒 且 漫 长 ;
南部的 台 湾、 海 南、广 东 、广 西、 云 南 南 部 , 没有 冬 天 , 四 季 暖 热 多 雨 , 树 木
常青 ; 长 江中下游 、淮河 流 域 , 冬 冷 夏 热 , 四 季 分 明 ; 西 北 内 陆 地 区 , 常 年 干
6
第一章   中国的国土

旱 , 风沙 很多 , 日 温差 比 较 大 ; 青 藏 高 原 是 中 国 特 殊 的 高 寒 地 区 , 空 气 稀 薄 ,
终年积雪 。中国多 种多样 的 气 候 类 型 , 为 发 展 农 业、 林 业、 牧 业 、渔 业 提 供 了
便利的条 件 , 世 界 上 多 数 地 区 的 动 物、 植 物 , 在 中 国 都 可 以 找 到 生 长 的 地 区。
但是 , 由 于各 个 季 节、 各 个 地 区 降 雨 量 很 不 均 衡 , 几 乎 每 年 都 有 闹 旱 ( hàn )
灾、水灾 的地方。

7
中国概况

中国主 要城市平均 气温 ( ℃ ) 和雨雪日 ( 日 ) 表


十一 十二
地名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月 月
- 4. 7 - 2. 3 4. 4 13. 2 20. 2 24 .2 26. 0 24 .6 19. 5 12. 5 4. 0 - 2. 8
北京
2. 1 3. 1 4. 5 5. 1 6 .4 9 .7 14. 5 14 .1 6. 9 5. 0 3. 6 1. 6
- 11 .8 - 7 .9 - 0 .1 8 .2 15 .4 19 .8 21 .8 20 .1 14 .3 7 .4 - 1 .7 - 9 .1
大同
2 .5 2 .8 4 .3 5 .6 7 .2 11 .6 15 .4 12 .7 8 .9 5 .7 2 .6 1 .8
- 12 .7 - 8 .6 - 0 .3 9 .1 17 .0 21 .4 24 .6 23 .7 17 .2 9 .6 - 0 .3 - 8 .7
沈阳
4 .5 3 .6 4 .8 6 .7 9 .1 11 .5 14 .6 12 .5 9 .1 6 .9 5 .2 3 .8
- 19 .7 - 15 .4 - 5 .1 6 .1 14 .3 20 .0 22 .7 21 .4 14 .3 5 .9 - 5 .8 - 15 .5
哈尔滨
6 .8 4 .9 6 .2 6 .9 10 .3 12 .6 16 .3 13 .4 12 .0 7 .2 5 .4 5 .9
- 5 .3 - 3 .5 1 .8 8 .9 15 .5 19 .3 22 .9 24 .1 20 .0 13 .8 5 .6 - 1 .5
大连
3 .8 2 .8 4 .4 5 .8 6 .8 9 .0 13 .2 11 .1 7 .2 5 .6 5 .5 4 .3
3 .3 4 .6 8 .3 13 .8 18 .8 23 .2 27 .9 27 .8 23 .8 17 .9 12 .6 6 .2
上海
9 .0 10 .2 13 .1 13 .5 15 .0 13 .1 11 .4 10 .0 11 .6 8 .4 9 .1 8 .6
1 .9 3 .0 8 .4 14 .7 20 .0 24 .5 28 .2 27 .9 22 .9 16 .9 10 .7 4 .5
南京
8 .0 9 .5 10 .9 12 .4 11 .5 10 .9 12 .3 11 .5 10 .2 7 .6 9 .1 7 .0
13 .4 14 .2 17 .7 21 .8 25 .7 27 .2 28 .3 28 .2 27 .0 23 .8 19 .7 15 .2
广州
7 .8 11 .4 14 .7 15 .1 17 .8 20 .3 16 .6 16 .2 13 .1 6 .0 5 .6 6 .2
10 .4 10 .6 13 .4 18 .1 22 .2 25 .3 28 .7 28 .2 26 .0 21 .6 17 .8 13 .1
福州
11 .4 13 .9 16 .7 16 .1 18 .3 17 .0 9 .9 12 .5 12 .7 6 .6 7 .5 8 .5
12 .6 12 .5 14 .9 19 .0 23 .2 26 .0 28 .3 28 .3 27 .0 23 .2 19 .7 15 .2
厦门
8 .9 11 .2 12 .7 12 .6 15 .9 16 .5 10 .3 10 .8 8 .4 3 .5 4 .3 5 .1
- 2 .6 - 0 .5 4 .6 10 .9 16 .7 20 .9 24 .7 25 .4 20 .5 14 .3 7 .4 0 .5
青岛
3 .5 4 .1 5 .3 7 .1 7 .2 9 .4 13 .7 11 .6 8 .4 5 .5 6 .0 3 .6
- 0 .3 2 .1 7 .7 14 .8 21 .1 26 .3 27 .5 25 .9 21 .0 15 .1 7 .8 1 .6
郑州
3 .1 4 .4 6 .3 7 .4 7 .5 7 .3 12 .3 10 .8 8 .8 6 .9 6 .1 3 .1
2 .8 5 .0 10 .0 16 .0 21 .3 25 .8 29 .0 28 .5 23 .6 17 .5 11 .2 5 .3
武汉
8 .1 10 .0 13 .6 14 .7 14 .1 11 .7 9 .6 8 .5 8 .1 8 .8 10 .3 8 .1
- 1 .3 2 .1 8 .0 14 .0 19 .2 25 .3 26 .7 25 .4 19 .4 13 .6 6 .5 0 .6
西安
4 .4 5 .7 6 .9 9 .0 9 .4 8 .2 11 .3 9 .7 13 .1 10 .4 7 .8 4 .3
- 7 .3 - 2 .5 5 .3 11 .7 16 .7 20 .5 22 .4 21 .0 15 .9 9 .4 1 .6 - 5 .7
兰州
1 .8 2 .3 3 .8 6 .6 8 .9 9 .1 11 .4 11 .6 10 .8 6 .7 2 .5 1 .8
- 10 .6 - 9 .8 - 3 .8 2 .7 8 .4 12 .9 14 .7 13 .5 8 .6 1 .9 - 5 .5 - 8 .7
乌鲁木齐
5 .8 5 .6 10 .6 11 .4 13 .1 16 .2 18 .9 13 .9 9 .2 6 .8 7 .4 6 .5
8 .0 9 .0 13 .1 18 .4 23 .1 26 .2 28 .3 27 .8 25 .8 20 .7 15 .2 10 .1
桂林
12 .7 14 .7 19 .5 20 .1 20 .7 17 .7 15 .8 14 .6 8 .6 9 .3 10 .6 11 .4
5 .6 7 .6 12 .1 17 .0 21 .1 23 .7 25 .8 25 .1 21 .4 16 .7 12 .0 7 .3
成都
5 .4 8 .2 10 .8 14 .0 14 .0 16 .1 17 .2 15 .8 16 .2 16 .1 8 .0 6 .3
7 .8 9 .8 13 .2 16 .7 19 .3 19 .5 19 .9 19 .2 17 .6 15 .0 11 .5 8 .3
昆明
4 .1 3 .9 5 .0 5 .5 11 .4 18 .9 21 .3 21 .1 15 .2 16 .1 6 .9 4 .6
10 .9 15 .7 18 .5 22 .3 25 .0 28 .8 30 .15 29 .45 28 .2 23 .45 20 .25 18 .25
台北
17 12 14 11 14 15 22 18 12 8 4 11
15 .6 15 .9 18 .5 22 .1 25 .9 27 .7 28 .6 28 .2 27 .5 25 .6 21 .3 17 .7
香港
- - - - - - - - - - - -

8
第一章   中国的国土

第三节   资     源

一、土地资源

    中国 土地类 型 有 三 大 特点 : 一 是 山 地 多 , 平 地 少 , 山 地、 丘 陵、 高 原 面 积
加在一起 , 约 633. 7 万平 方 公里 , 占 全 国总 面 积 的 66 % , 平 地 面积 约 326. 3 万
平方公里 , 占全国 总面积 的 34 % ; 二 是干 旱、 半 干 旱地 区 占 的 比重 大 , 约 占 全
国土地面 积的一半 以上 ; 三 是土 地 资源 分 布很 不 平 衡 , 约 有 90 % 以上 的 耕 地 和
内陆水域 分布在东 南 部地 区 , 50 % 以 上 的 林 地分 布 在 东 北 部 和 西 南 部 地 区 , 造
成了农业 区域差别 很大。
中国 用于发 展 农 业、林 业 、牧 业 的 土 地 面 积 共 71. 78 亿 亩 , 占 全 国 土 地 面
积的 46. 4 % 。其 中 :
1 . 耕地资 源   中 国 现 有 耕地 面 积 约 95. 722 万 平 方 公 里 , 占 全 国 土 地 面 积
的 10% 。平原耕 地约占整 个 耕 地 面积 的 55 % , 丘 陵、 山 地 耕地 面 积 约占 45 % 。
东北平原 、华北平 原、长江中 下游平 原“三 大平 原” 及 珠江 三 角洲、 四 川盆 地 ,
是中国耕 地最集中 的地区。东 北平原由 松花 江和 辽河 冲 积而 成 , 又称 松 辽平 原。
那里大部 分是黑色 沃土 , 盛 产 小 麦、 玉 米、 高 粱、 大 豆 等 农 作 物 , 还 有 亚 麻 和
甜菜等经 济作物。 华北 平原 地 势平 坦 , 土层 深 厚 , 它 由 黄河、 海 河、 淮 ( h uái )
河等河流 的泥沙沉 积形成。农 作物 有小 麦、 谷子、 高 粱、棉 花 等 , 水 果 有苹 果、
梨、葡萄 、柿子等 。长江中 下 游 平 原 地 势 低 平 , 湖 泊、 河 流 多 , 有 中 国 最 大 的
两个淡水 湖鄱阳 湖和 洞 庭湖。 这 里盛 产 水稻、 柑 橘 ( jú) 、 油菜 、蚕 ( cán ) 豆 ,
并且 , 淡 水鱼产量 最多 , 因而 被称为 “鱼米之乡”。
2 . 森林 资 源   中 国 现 有 森 林 面 积 115. 3 万 平 方 公 里 , 森 林 覆 盖 率 为
12. 8 % , 森林蓄积 量 为 94. 41 亿 立 方 米 。 与 世 界 平 均 森 林 覆 盖 率 30. 9 % 相 比 ,
中国是属 于森林覆 盖率比 较低 的 国家 。但 是 , 中 国 有可 以 造 林 的荒 山 荒 地约 78
万平方公 里 , 发展 林业有很大 潜力。
中国 的森林资 源分布很不 平衡 , 主 要集 中于 边远 地 区。从 总 的分 布 情况 看 ,
有四大林 区 : A . 东 北林 区 , 包 括 大 兴 安 岭 和 长 白 山 地 区 , 林 木 以 松 树 、云 杉
( shān ) 、桦 ( huà) 树为 主 , 是 最 大 的 天 然 林 区 , 被 称 为 “林 海”; B . 西 南 林
区 , 包括 横断山脉 、藏东 南与 滇 ( diān ) 南 林地 , 是 中国 树 的种 类 最 多的 林 区 ;
C . 南方 林区 , 主要 包括秦岭 以南、云贵 高原以东 的林 区 , 是中 国以 人工 为主 的
最大经济 林区 ; D . 防 护林区 : 包括“三北” ( 华北、西 北、东 北 ) 、 东南 沿海 防
9
中国概况

护林等。“四大 林区”中 , 东北林区 、西南 林区 约占 全 国森 林 面积 的 一半、 森 林


蓄积量的 四分之三 。中国的森 林植物类 别繁多 , 共 有 8000 余种。
3 . 草原资 源   中国 的 草 原 面 积 约 31. 9 万平 方 公 里 , 其 中 已 开 发 利 用 的 约
24. 1 万 平方公里 , 未开发利 用的约 7. 8 万平方公 里。
草原主 要分布在 海拔 1000 米—5000 米 的高原上 , 属于温带 半干 旱地 区 , 从
东北到 西 南 , 包 括黑 龙 江 西 部、 内 蒙 古、 宁 夏、甘 肃 、青 海、 新 疆、 西 藏 等 省
区 , 草原 绵延 ( mián yán) 3000 多 公 里。 在 广阔 的 草 原 上分 布 着 许多 畜 牧 业 基
地。
中国 最著名的 天然 牧场 是 内 蒙 古 大 草 原 , 面 积 8. 7 万 平 方 公 里 , 占 全 国 天
然草场的 四分之一 。内蒙古草 原气候虽 也干 旱 , 但 全 年降 雨量 比 中国 西 部要 多 ,
到处生长 着高矮、 疏密 ( shū mì) 的 草 , 草场的 质量非常 好 , 这里出 产著名的 三
河牛、三 河马和内 蒙古 绵 羊。 其次 , 新 疆 北 部 的 天山 和 阿 尔 泰 山 之 间 的 准 噶 尔
盆地、塔 里木盆地 四周 的 山 坡和 谷 地 , 也 是 著名 的 天 然 牧 场 和 良 种 基 地 , 这 里
出产著名 的伊犁马 和 新 疆 细毛 羊。 此 外 , 青 藏高 原 东 南 部 草 原 面 积 也 很 大 , 畜
牧业成为 青海、西 藏的主要经 济支柱 , 占农业总产 值的一半 左右。
中国 的畜 牧 业中 , 牛 的 数 量 排 在 印 度、 巴 西、原 苏 联、 美 国 之 后 , 居 世 界
第五位 ; 马、猪的 数量 居世 界 第 一 位 ; 绵 羊 的数 量 居 世 界 第 三 位 , 山 羊 居 世 界
第二位。 但是 , 由 于饲料和 品 种 的 原 因 , 中 国 的 猪、 牛、 羊 的 存 栏 率 和 重 量 都
很低。

中 国 耕 地 资源 分 布
占全国耕地 未利用的可
地    区
面积 ( % ) 耕地 ( 亿亩 )
  黄河中下游     30     0. 4
  东北温湿带     18. 5     1. 5
  西北干旱区     10     1. 8
  长江中下游     21     0. 5
  华南湿热带     7     0. 5
  西南湿热带     11    1
  青藏高原地区     0. 8     0. 4

二、生物资源

    中 国 是 世 界 上 拥 有 野 生 动 物 种 类 最 多 的 国 家 , 仅 陆 栖 ( qī) 脊 ( ǐ
j ) 椎
10
第一章   中国的国土

( zhuī) 动物就有 2091 种 , 占 世界的 10 % 。 淡水鱼约 600 种 , 海产鱼 1500 多种 ,


也占世界 的 10 % 。此外还 有一 百 多 种中 国 特 有的 珍 贵 动 物 , 比 如 : 大 熊 猫、 金
丝猴、台 湾猴、牛 羚 ( í
l n ) 、梅 花 鹿、 白 唇 ( chún ) 鹿、 白 鳍 ( qí) 豚 ( tún ) 、
扬子鳄 (è) 、中华 鲟 ( xún) 、白 鲟等。
中国 有鸟类 1186 种 , 约 占 世 界 鸟 类 的 13. 5 % 。全 世 界 鹤 ( hè) 类 共 有 15
种 , 中国 有 9 种。 中国的野生 鸡类有 56 种 , 占 世界 鸡 类的 五 分之 一。 珍稀 鸟 类
有丹顶鹤 、白鹤、 黑鹳 ( uàn) 、 天鹅、黄腹 角雉 ( zhì) 、白冠长 尾雉等。
中国 有鸟类自 然保护区 9 处 , 大熊 猫活 动保 护区 10 处 , 并 在四 川 卧龙 自 然
保护区建 立了“中 国———世界 野生生物 基金 会保 护大 熊猫 研 究中 心”, 以保 护 被
称为“活 化石”的 大熊猫。
中国 的植物品 种也很 丰 富。 北 半 球 寒、 温、 热 带 的 主 要 植 物 , 在 中 国 几 乎
都可以找 到。木本 植物有 7000 多 种 , 其 中乔 木 2800 多 种。 全世 界松 杉 ( shān )
科植物 30 个属 , 中国 有 26 个 , 近 200 种 。中国的 阔叶树种类 达 260 个属 , 2000
多种。其 中银 杏、 水 杉、 水 松、 银 杉、 杉 木、金 钱 松、 台 湾 松、 福 建 柏 、珙 桐
( ǒn tón ) 、杜 仲等 , 是中 国特有的 树木。
银杉 是一种非 常古 老的 常 绿 乔 木 , 在 地 球上 已 有 几 亿 年 历 史 , 过 去 有 人 认
为它已经 绝迹 , 广 西花坪 ( pín ) 自然 保 护区 发 现 银 杉的 消 息 , 成 为 20 世 纪 的
珍闻。

三、矿产资源

    目前 , 世界已 发现 矿 产 160 多 种 , 中 国 已 探 明 有 储 量的 矿 产 140 多 种 , 有


储量的矿 区 15000 多处 , 其中 20 多 种名列 世界 前茅 。中 国是 世 界上 少 数几 个 矿
种齐全、 储量丰富 的国家之一 。
1 . 能源矿 产   已探 明储量的能 源矿 产 有煤、 石 油、天 然 气、油 页 岩及 放 射
性矿产 铀 ( yóu ) 和 钍 ( tǔ) 六 种 。 煤 炭 是 中 国 的 主 要 能 源 , 预 测 蕴 藏 量 达
45000 亿吨 , 约占全球 煤炭资源的 三分之一 , 储量和产 量均占世 界第 一位 。中 国
煤炭资源 分布很 广 , 主要 是 在 山西 、内 蒙 古 和 东 北 地区 。山 西 大 同 被 誉 为 “ 煤
炭之乡 ”。 河 北 开 滦 ( luán) 、 辽 宁 抚 顺、 河 南平 顶 山、 安 徽 淮 南 等 煤 矿 , 也 是
中国重要 的煤炭产 地。石油是 中国的第 二大 能 源 , 至 今 已初 步探 明 油田 240 个、
气田 77 个 , 石油储量 25. 2 亿吨 , 已投 入开发的 油气田有 204 个 , 分 布在二十 个
省、市、 自治区。 黑龙江 的 大庆 油 田 是 中 国 开发 最 早 , 也 是 目 前 全 国 最 大 的 油
田 , 年产量 自 1976 年 以 来 一 直 保持 在 5000 万 吨 以 上。 其 次 还 有 : 山 东 的 胜 利
油田、辽 宁的 辽 河 油 田、 山 东 与 河 南 交 界 的 中 原 油 田、 新 疆 的 克 拉 玛 依 油 田、
11
中国概况

四川的油 气田等。 中国 原 油 产量 居 世 界 第四 位 , 为 世 界 主 要 产 油 国 之 一。 近 年
来 , 海洋 石油勘 ( kān ) 探取 得重要 进展 , 先后 在渤 海湾 、黄海 南、 东海、 珠 江
口、南海北 部湾、莺 ( yīn ) 歌海等地 发现了油气 田。塔里 木盆 地的 油气 资源 数
量巨大 , 已被列入 90 年 代开发的重 点 , 将是 中国未来的 重大油气 产区。
2 . 黑色金 属矿产   中国铁矿的 分布 比较 普 遍 , 已 探 明储 量 450 亿吨 , 居 世
界第三位 。辽宁 的鞍 山、 湖 北 的大 冶 ( yě) 、四 川 的 攀 ( pān ) 枝 花 等 十 大 铁 矿
基地 , 是 中国主要 的铁 矿 产 地。目 前 , 全 国 铁 矿 石 年 产 量 近 2 亿 吨 , 钢 产 量 居
世界第四 位。此外 , 锰、铬 ( è) 、钒 、钛储量 也很丰富 , 探明储量 4 亿多吨。
3 . 有色金 属矿产   这泛指除铁 合金和 放射 性以 外 的所 有 非铁 合 金金 属 , 共
有 83 种 , 包括 : 金、银、 铜、铅、 锡、锌、铝 、锑 ( ī
t )、 钨 ( wū) 、汞 ( ǒn )
等。中国 金矿储量 居世界第四 位 , 铜矿 居世 界 第三 位 , 铅、锌 矿 居世 界 第一 位 ,
铝土矿居 世 界 第 八 位 , 钨 矿 居 世 界 第 一 位 , 占 世 界 钨 矿 产 量 一 半 以 上 , 锡 矿、
锑矿也居 世界第一 位。
此外 , 还有稀 有金属 矿 产、 稀 土 金 属 矿 产、 非金 属 矿 产 等 其 它 品 种 繁 多 的
矿产资源 。
中国 矿产 资 源 的 重 要 特 征 是 : 品 种 多 , 储 量 丰 富 , 但 地 区 分 布 很 不 均 衡 ,
部分矿种 贫矿多 , 富矿少。

第四节   行 政 区 划

    中国 现行的 行 政 区 划 是 , 全国 划 分 为 省、 县、 乡 镇 三 级。 其 中 , 省 一 级 包
括省、自 治区、直 辖市、特 别行 政 区 四种 。目 前 , 全 国共 有 23 个省 、5 个 自 治
区、4 个直辖 市 , 1 个特别 行政区。23 个省 是 : 黑龙江 省、吉 林省、 辽宁 省、 河
南省、河 北省、山 西省、陕西 省、甘 肃省 、青 海省 、山 东 省、安 徽 省、 江苏 省、
浙江省 、江 西 省、 福 建 省、 湖南 省 、湖 北 省、 广 东 省、 四 川省 、贵 州 省 、云 南
省、海南省 、台湾省 。5 个自治区 是 : 西藏 自治区、新 疆维吾尔 族自 治区 、内 蒙
古自治区 、宁夏回 族自 治 区 、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4 个 直 辖 市 是 : 北 京 市、 上 海
市、天津 市 、重 庆 市 , 还 有 香 港 特 别 行 政 区 。省 和 自 治 区 下 分 为 自 治 州、 县、
自治县、 市 ; 县、 自治县下 分 为 乡 和 镇。 直 辖 市 和 较 大 的 市 下 分 为 区、 县 ; 自
治州下分 为县、自 治 县、市 。在 省 与 县 之 间 还划 有 若 干 专 区 , 但 专 区 并 不 算 一
级行政单 位 , 只是 便 于省 对 县 进 行 管理 。自 治 区、 自 治 州、 自 治 县 是 少 数 民 族
地区的行 政单位。 盟、旗是内 蒙古自治 区的地区、 县级行政 单位。

12
第一章   中国的国土

    思考 题 : ①与 本国相比较 , 谈一谈 中国的地理 、气候特 点及资源情 况。


②中 国有哪些大 的高原、 山脉、平原 、盆地、 河流、湖泊 、海洋 ?
③请 说出中国 33 个省 、直辖市 、自治区、 特别行政 区的名字。

13
中国概况

中国行政 区划表 (1990 年 )


地区级
面 积 县级 ( 县、
省会、自治 人   口 ( 地区、
名   称 简 称 ( 万平方 自治县、
区首府 市、自治
  公里 ) 旗、市 )
州、盟 )
北京市 京 北 京 1 .68 10769800 8
天津市 津 天 津 1 .10 8985764 5
上海市 沪 上 海 0 .58 13013739 6
重庆市 渝 重庆 8 .24 30020000 2 29
吉林省 吉 长 春 18 .00 25508657 9 41
辽宁省 辽 沈 阳 15 .00 40339941 14 44
黑龙江省 黑 哈尔滨 46 .00 35768416 14 69
河北省 冀 石家庄 19 .00 64204673 11 139
河南省 豫 郑 州 16 .00 91088492 17 116
山东省 鲁 济 南 15 .00 87001621 17 95
山西省 晋 太 原 15 .00 30256640 12 100
陕西省 陕或秦 西 安 19 .00 34319327 10 92
甘肃省 甘或陇 兰 州 39 .00 23883848 14 75
青海省 青 西 宁 72 .00 4562490 8 39
安徽省 皖 合 肥 13 .00 59995663 16 72
江苏省 苏 南 京 10 .00 68684204 11 64
浙江省 浙 杭 州 10 .00 43696263 11 67
江西省 赣 南 昌 16 .00 39385888 11 84
湖北省 鄂 武 汉 18 .00 57271252 12 68
湖南省 湘 长 沙 21 .00 63567432 14 90
四川省 川或蜀 成 都 56 .00 77198177 20 143
贵州省 贵或黔 贵 阳 17 .00 34195373 7 80
云南省 云或滇 昆 明 38 .00 38734957 17 123
广东省 粤 广 州 22 .00 67887383 21 78
海南省 琼 海 口 3 .22 70246241 2 17
福建省 闽 福 州 12 .00 31646260 9 63
台湾省 台 台 北 3 .60 21300000 7 16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 南 宁 23 .00 45021101 13 83
内蒙古自治区 蒙 呼和浩特 110 .00 22372107 12 84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 银 川 6 .60 5123845 4 18
西藏自治区 藏 拉 萨 120 .00 2255540 7 77
新疆维吾
新 乌鲁木齐 160 .00 16372688 15 85
尔族自治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港 香港 0 .183 6307900
合   计 33 960 .00 12. 176 亿 334 2143  
    注 : 四川省、重庆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数据及全国总人口依 1997 年统计资料。

14
第一章   中国的国土

15
第二章   中 国 的 历 史

    中国 是世界上 四 大 文 明古 国 之 一 , 已 有 约 五千 年 有 文 字 记 载 的 历 史。 中 国
历史经过 了原始社 会 ( 约 公 元 前 170 万 年— 前 21 世 纪 ) 、奴 隶 社 会 ( 约 公 元 前
21 世纪 —前 771 年 ) 、 封建社会 ( 公元前 770 年—公元 1840 年 ) 、半 殖民 地半 封
建社会 ( 公元 1840 年— 公元 1949 年 ) , 1949 年以后 , 开始进入 社会主义 社会。

第一节   古代史 ( 公元 1840 年以前 )

一、原始社会 ( 公元前 170 万年—前 21 世纪 )

    根据 考古资料 , 大 约 一 百万 年 以 前 , 中 国就 已 有 了 原 始 人 类。 在 云 南 省 元
谋发现的 猿人化 石 “元 谋 人”, 在陕 西 省 蓝田 发 现 的 猿人 化 石 “ 蓝 田人 ”, 是 已
知的中国 最早的原 始 人类 。大 约 四 五十 万 年 以 前 , 在 北 京 周 口 店 一 带 生 活 的 猿
人“北京 猿人”, 已可以 站着走路 , 制造 、使 用简 单 工具 , 利 用火 , 具 备了 人 的
基本特征 。
后来 , 中国原 始 人 类 曾 经 历 了 母 系 氏 族 社 会 和 父 系 氏 族 社 会 的 发 展 阶 段。
六七千年 以前在黄 河流域和长 江流域 出 现的 “ 仰韶 ( yǎn s háo ) 文化 ”, 是 母 系
氏族公社 的主要代 表。1952 年 , 在陕 西 西 安半 坡 村 发现 的 遗 址 , 就是 当 时 的 一
个母系氏 族村落。 五千年以前 在黄河 流域 出现 的“龙 山文 化”, 是父 系 氏族 公 社
的主要代 表。在这 两个 历 史 阶段 , 人 类 已 经 能够 磨 制 各 种 石 器 , 而 且 发 明 了 陶
器。除了 狩猎和打 鱼外 , 农 业、 畜 牧 业 也 诞 生 了。 后 来 , 随 着 生 产 力 、社 会 分
工和物质 交换的进 一 步 发 展 , 出 现 了 私 有财 产 、阶 级 分 化 和 阶 级 对 立 , 原 始 社
会解体 , 奴隶社会 诞生。
原始 社会末期 , 在黄 河 流域 一 带 分 布 着 不少 部 落 , 其 中 以 黄 帝 为 首 的 部 落
比较强大 , 文化也 比较进步 , 黄帝后来 被称为中华 民族的始 祖。

二、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
  ( 公元前 21 世纪—前 771 年 )

    中国 的奴隶社 会 , 从公元 前 21 世 纪到 公 元前 771 年 , 经历 了夏 、商、 西 周


三个朝代 。
16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

约公 元前 21 世纪建 立的夏朝 , 是中国 历史 上最 早 的奴 隶 制国 家 , 从禹 开 始


到桀 ( jié) 死 亡 , 历时 500 年 , 确 立了奴隶 社会。
公元 前 16 世纪灭亡 夏朝建立起 的商 朝 , 经过 了 600 年 , 使 奴隶 制 社会 有 了
较大的发 展。这一 时期 , 奴 隶 主贵 族 阶 级 为 了镇 压 奴 隶 和 平 民 的 反 抗 , 建 立 了
军队、官 僚体制和 严酷 ( kù) 的 刑 罚 ( fá) 制 度。 当 时 , 青 铜 的 冶 炼 与 制 造 达
到了相当 高的水平 , 并产生了 比较定形 的文字。
约公 元前 11 世纪 , 商朝灭亡 , 周王 朝建 立。 西周 在 250 年间 , 为 了巩 固 奴
隶主阶级 的统治秩 序 , 全国实 行了“分 封制”, 除建 立了 比商 朝 更完 备 的国 家 机
器以外 , 还建立了 一 套严 密 的 宗 法、 礼 乐、 刑罚 制 度 , 整 个 社 会 和 生 产 力 继 续
发展。这 一时期 , 中国已 成 为 一个 完 备 的 范 围广 大 的 奴 隶 制 国 家 , 中 国 的 奴 隶
社会达到 了顶峰。

三、春秋、战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 约公元前 770 年—前 221 年 )

    公元 前 770 年 , 西周 灭亡 , 周 王朝 迁 都到 洛 邑 ( yì, 现 洛 阳 ) , 开 始 了 东 周
时期。东周 又分为 “春秋” ( 公元前 770 年—前 476 年 ) 和“战国” ( 公 元前 475
年—前 221 年 ) 两个 时 期 。东 周 时 期 , 炼 铁 技 术迅 速 发 展 , 铁 制 农 具、 牛 耕 方
法被采用 , 耕地面 积扩 大。 随 着经 济 的 发 展 , 旧 的奴 隶 制 的 生 产 关 系 成 了 束 缚
( shù fù) 新的 生产力的 东西 , 于 是 , 奴 隶 和 平民 反 对 奴 隶主 阶 级 的斗 争 激 烈 起
来 , 新兴 的地主阶 级逐 步 取代 了 奴 隶主 阶 级 的 地位 , 中 国 开 始 向 新 的 历 史 阶 段
———封建 社会过渡 。
从春 秋到战国 时代 , 社会 变革激烈 , 最本 质的 变 革是 奴隶 制 转变 为 封建 制。
据史书记 载 , 春 秋 时 代 有 140 余 个 诸 侯 国 , 经 过 长 期 的 战 争 , 互 相 兼 ( jiān )
并 , 到了 战国 时 代 , 只 剩 下 了 齐、 楚、 燕、 韩、赵 、魏 、秦 七 个 国 家 , 在 七 个
国家内部 , 同样存 在着激烈的 斗争。社 会的 剧烈 变革 , 反 映在 意 识形 态 领域 内 ,
出现了各 种各样的 学派 , 形成 了 “百家 争鸣” 的 活跃 ( yuè) 局面。 当 时的 主 要
学派有 : 以孔子、 孟子 为 代 表 的 儒 家 学 派 , 以 老 子、 庄 子 为 代 表 的 道 家 学 派 ,
以商鞅 ( yān ) 、韩 非子 为 代 表 的 法 家 学 派 , 以 墨 ( mò) 子 为 代 表 的 墨 家 学 派
等。这些 学派的思 想极 为 丰 富 , 成 为 中 国 古 代传 统 思 想 的 源 流 , 对 当 时 和 后 来
的中国社 会产生了 极为深刻的 影响 , 其 中 , 儒家思 想的影响 尤为深广。

四、从秦到东汉———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
  ( 公元前 221 年—公元 220 年 )

    中国 从战国时 代 开 始 , 就已 基 本 进 入了 封 建 社 会 , 但 是 , 中 国 真 正 建 立 起
17
中国概况

中央集权的 统一的封 建国家 , 是 由秦完成 的。从秦王 朝建立到 东汉 末年 , 约 450


年间 , 是 中国封建 社会巩固的 时期。
战国 后期 , 在 “七 国 争 雄” 中 , 秦 国 最 强。 公 元 前 221 年 , 秦 始 皇 消 灭 了
其他六国 , 建立了 中国 历 史 上 第 一 个 中 央 集 权 的统 一 的 封 建 国 家——— 秦 朝。 秦
始皇为了 加强统一 , 巩固自己 的统治 , 在全国实行 了“郡 ( jùn) 县制” ( 中央 集
权的管理 体制 ) 、“书同文” ( 统一 文字 ) 、“车同 轨 ( uǐ)” ( 统一 道 路 ) , 统 一 了
货币、度 量衡 ( hén ) , 确立了土地 个人 私有 制 度 , 对 中 国的 统 一与 封 建社 会 的
发展 , 起 到了重要 的推进作用 。但是 , 秦始 皇及 秦 二世 非 常奢 侈 ( shēchǐ) 、 残
暴 , 他们 不顾老百 姓的死 活 , 造 宫 殿 , 修 陵 墓 , 筑 长 城 , 实 行 残 酷 的 剥 削 与 压
迫 , 结果 仅统治了 15 年 , 就被陈胜 、吴广领 导的农民大 起义推翻 了。
公元 前 206 年 , 一个 叫 刘 邦 的 地 方 官吏 , 利 用 秦 末 农 民 起 义 发 展 起 来 , 在
长安 ( 今 西安 ) 建 立 了西 汉 王 朝。 西汉 王 朝 经 过 了 200 年 的 统 治 , 才 巩 固 了 统
一的中央 集权的封 建 国 家。 在中 国 历 史 上 , 西汉 前 期 是 个 繁 荣 强 盛 的 时 期 : 在
政治上 , 全国实现 了 高度 的 集 中 统 一 ; 在经 济 上 , 大 规 模 兴 修 水 利 工 程 , 农 业
技术、手 工业、商 业得到了 明 显 发 展 , 出 现 了 许 多 重 要 城 市 ; 在 军 事 上 , 打 败
了北边的 匈奴 , 开 辟 了通 向 西 域 的 商路 , 扩 展 了 疆 域 , 促 进 了 国 际 贸 易 ; 在 科
学文化上 , 出现了 许多发明家 、思想家 、文学家、 历史学家 。
到了 西汉后期 , 朝廷政治 日益腐败 , 社会矛盾 尖锐起来 , 发生了绿 ( lù) 林
军、赤眉 军等农民 起 义。在 农 民 起 义 过 程中 , 出 身 豪 族 的 刘 秀 得 势 , 推 翻 王 莽
( mǎn ) 篡 ( cuàn) 政所建 的新朝 , 于 公元 25 年在洛 阳称帝 (汉 光武帝 ) , 恢 复
了汉朝 , 开始了东 汉 时 期 , 直 到 公 元 220 年。 在 东 汉 王 朝统 治 的 195 年 间 , 中
国封建社 会 继 续 发 展 , 但 各 种 矛 盾 也 加 深 了。 东 汉 后 期 , 中 央 集 权 势 力 削 弱 ,
豪强割据 势力增 强 , 豪强 之 间 激 烈 斗争 , 同 时 , 爆 发 了 黄 巾 军 农 民 大 起 义。 后
来 , 豪强 武装镇压 了黄巾军起 义 , 却爆 发了军阀 ( fá) 大混战。经 过各路军 阀的
大混战 , 最 后形成了 魏、蜀 ( shǔ) 、吴三 国鼎 ( dǐn ) 立 的局面 , 开 始了 三国 时
代。

五、从三国到唐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鼎盛时期
  ( 公元 220 年—907 年 )

    从魏 、蜀、吴 三国鼎立到 晋 统 一 , 又 从 南 北 朝 对 峙 ( zhì) 到 隋 唐 统 一 , 约


700 年 ( 公 元 220—907 年 ) 间 , 中国 基 本 是 处 于一 半 分 裂 , 一 半 统 一 , 从 分 裂
走向统一 的状态 , 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从 秦汉以来的 巩固走向 发展和鼎盛 的时期。
魏、 蜀、吴三 国鼎 立的 局 面 , 从 公 元 220 年 到 公 元 280 年 , 持 续 了 60 年 ,
最后由司 马氏统 一 , 建 立了 晋 ( ì
j n ) 朝 , 国都 定 在 洛 阳 , 从 而 结 束 了 东 汉 末 年
以来军阀 混战的局 面。 但 是 , 西晋 统 治 集 团 极其 腐 败 , 内 部 争 权 夺 势 的 斗 争 异
18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

常尖锐 , 因而 , 过 了 50 年 , 就 爆 发 了 “ 八 王 之 乱 ”, 重 新 引 起 了 以 后 长 达 300
年的战乱 和分裂 , 使 黄 河流 域 特 别 是中 原 地 区 ( 今 河 南 、山 西、 陕 西 一 带 ) 遭
受了极大 的 灾难 。公 元 316 年 , 西晋 灭 亡 , 公元 317 年 , 司 马 睿 ( ruì) 在 建 业
( 今 南京 ) 称帝 , 建 立起 东 晋 王 朝。当 时 , 中 国 北 部 已 分 裂成 十 六 个 小 的 国 家 ,
五个少数民 族势 力 很 大。 公 元 420 年 , 东 晋 为 宋 所 代替 , 直 到 公 元 581 年 , 中
国南方 经 过 了 宋、 齐、 梁、 陈 四 个 朝 代。 而 北 方 的 十 六 国 , 后 来 被 魏 所 统 一 ,
尔后又相 继出现了 北魏、 东 魏、 西 魏、 北 齐、 北 周 五 个 政 权。 这 一 南 一 北 的 局
面 , 历史 上称为南 北朝时 期。 在此 期 间 , 北 方 各个 民族 在 斗争 中 走向 融 ( rón )
合 , 北方 地区的经 济得 到 了 发展 。南 方 由 于 社会 比 较 安 定 , 战 乱 时 迁 去 了 大 批
黄河流域 的移民 , 带去了先进 的生产技 术 , 使 长江 流 域的 经济 得 到了 较 快发 展。
除了经济 的发展外 , 在整个魏 晋南 北朝 时 期 , 中 国 的文 学、 哲学、 科 技、宗 教、
艺术 ( 特 别是佛教 艺术 ) 等都 有很高的 成就。
公元 581 年 , 北周士 族 杨 坚 灭 周 , 建 立 起隋 朝 。隋 文 帝 是 个 厉 行 节 俭 政 治
的皇帝 , 他重新实 现了 中国 南 北 的 统一 , 结 束 了 西 晋 以 来 近 300 年 的 动 乱 分 裂
局面 , 通 过各种巩 固统 一的 措施 , 使 全国 稳 定了 下 来 , 社 会 呈 ( chén ) 现 了 繁
荣景象。 但是 , 继 承隋文帝 的 隋 炀 ( yán ) 帝 杨 广 , 却 是 中 国 历 史 上 著 名 的 浪
子和暴君 , 他荒淫 ( yín ) 奢侈 , 挥金如土 , 残酷压榨 ( zhà) 百 姓 , 并三 次发 动
对外侵略 战争。结 果 , 人民 无 法 生 存 , 举 行 大 规 模 起 义 , 隋 朝只 存 在 了 37 年 ,
就于公元 618 年灭 亡了。
隋朝 被推翻后 , 代之 而 起 的 是 唐 朝。 在 中国 历 史 上 , 唐 朝 是 继 汉 朝 之 后 最
繁荣强大 的朝代 , 政 治、经 济、 文 化 都 非 常 发达 , 标 志 着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发 展 到
了最高峰 。唐朝从 公元 618 年 至 公 元 907 年 , 经 历 了 290 年。 它 的 历 史 分 为 前
期、中期 、后期三 个时期 : 前 期 120 余 年 , 唐 太宗 李 世民 等几 个 皇帝 很 有作 为 ,
政治统一 , 社会安 定 , 经济 繁 荣 , 国 际 交 往 活 跃 , 保 持 了 长 期 强 盛 状 态 , 称 为
盛唐时期 ; 中唐时期 近 80 年 , 藩 ( fān ) 镇 叛 ( pàn ) 乱 , 战争 不 已 , 开始 走 下
坡路 ; 后 期 80 余年 , 朝廷 分 裂 , 政 治 黑暗 , 农 民起 义 , 藩镇 割 ( ē) 据 , 公 元
907 年 , 唐 朝终于灭亡 。尔后 , 中国又出现 了五代十 国的分裂局 面。

六、从五代到元代———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时期
  ( 公元 907 年—1368 年 )

    从公 元 907 年 开 始 , 五 代 十 国 的 分 裂 局 面 持 续 了 近 六 十 年 。 公 元 960 年 ,
中国又重 新归于 统一 , 建 立 了 宋 朝。 从 此以 后 的 中 国 , 尽 管 阶 级 矛 盾、 民 族 矛
盾尖锐 , 王朝更迭 ( dié) , 但始 终 没有 出 现 过以 前 那 样 的大 分 裂 局面 。这 说 明 ,
经过多少 次反复 , 中国已经奠 ( diàn ) 定 了统一的 牢固基础 , 不可动摇 。从五 代
十国 , 经 过宋、辽 、金、西夏 时期汉族 和其 他民 族的 融 合 , 到 实 现元 朝 的统 一 ,
19
中国概况

约 460 年 。这期间 , 中国封建 社会虽不 像唐 朝那 样繁 荣 富强 , 但 仍在 继 续发 展 ,


农业、手 工 业、 商业 、科 学、 文 化、 国 际 贸 易 等 , 都 取 得 了 许 多 新 的 成 就。 这
一时期中 国的经济 中 心 , 已 从黄 河 流 域 转移 到 了 长 江 流 域。 许 多 外 国 商 人、 旅
行家来到 了中国。 意大利威尼 斯商人马 可・ 波罗 , 曾 经游 历了 中 国广 大 的地 方。
在他的旅 行记中 , 具体生动地 描写了当 时中国工商 业的繁荣 景象。
宋朝 和元朝时 期 , 有一 个 重 要 特 点 , 民 族 矛 盾 突 出。 宋 朝 时 , 中 国 北 部 和
西部的少 数民族强 大 , 先 后 建 立 了 辽、 金、 西 夏 政 权 , 不 断 地 侵 犯 宋 朝 。公 元
1127 年 , 女真族 的金国打进 宋朝首都 东京 ( 今开 封 ) , 俘虏 ( fú lǔ) 了宋 朝的 皇
帝 , 北宋 灭亡。同 年 , 宋 朝 皇 族 赵 构 重 建 政 权 , 定 都 临 安 ( 今 杭 州 ) , 史 称 南
宋。公元 1279 年 , 北方 继金国之后 兴起 的 元国 , 军 事力 量 强大 , 最 后 , 成 吉 思
汗的孙子 忽必烈带 兵 消灭 了 南 宋 , 在 中 国 建 立起 了 第 一个 由 少 数 民 族 统 治 全 国
的王朝———元朝。 元 朝 时 期 , 中国 疆 域 扩 大 , 各 民 族 进 一 步融 合 , 与 亚 洲、 欧
洲的联系 得到加 强。 但是 , 由 于 民 族 压 迫严 重 , 社 会 矛 盾 尖 锐 , 当 元 朝 统 治 将
近 100 年 时 , 即公 元 1368 年 , 被朱 元璋领导 的农民大起 义推翻 , 由明朝代替 。

七、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 公元 1368 年—1840 年 )

    公 元 1368 年 朱 元 璋 建 立 明 王 朝 后 , 中 国 又 恢 复 了 汉 人 的 统 治 , 历 经 276
年。明朝 末期 , 爆 发了李自 成领 导 的 农 民大 起 义。1644 年 , 在 明 王朝 受 到 农 民
起义沉重 打击的情 况 下 , 日益 强 盛 的东 北 少 数 民族 满 族 , 乘 机 从 山 海 关 打 进 北
京 , 结束 明朝 , 建 立起满 族 统 治中 国 的 清 朝。 清 朝作 为 中 国 历 史 上 最 后 一 个 封
建王朝 , 到 1911 年 , 被 新兴的阶级 ———资产 阶级的 “辛 亥革命” 彻底推翻。
从明 代初期到 清代 中 期 , 约 470 年 , 中 国始 终 是 统 一 的 多 民 族 国 家。 清 朝
的国境 , 西到帕米 尔 高原 , 北 到 西 伯 利 亚 , 东北 沿 外 兴 安 岭 到 大 海 , 东 到 太 平
洋的台湾 及附属 岛 屿 , 南 到 南 沙 群 岛 , 西 南 到 西 藏 、云 南 , 面 积 比 现 在 广 大。
在疆域广 大的统 一的 多 民 族 国 家中 , 各 民 族 的 联 系 更 加 紧 密 , 社 会、 经 济、 文
化继续发 展。明代 农 业、手 工 业 取 得 了 明显 进 步 , 明 末 时 已 有 不 少 纺 织 业、 制
铁业等手 工业工厂 , 生产规模 很大 , 技 术分工变细 , 实行雇 佣 ( ù yōn ) 劳 动 ,
标志着中 国当时 已出 现 了 资本 主 义 的 萌芽 ( mén yá) 。 进 入 清 代 以 后 , 中 国 的
资本主义 因素继续 滋 ( zī) 长。但是 , 整个明清 时期 , 中国 的封 建社 会已 进入 后
期 , 并迅 速走向了 衰 ( shuāi) 落 。
随着 封建社会 接近 末 期 , 统 治 阶 级 越来 越 腐 败 , 阶 级 矛 盾 日 益 尖 锐。 明 朝
末期和清 朝末期 的 农 民起 义 , 无 论 在规 模、 频 繁 ( pín fán ) 程 度 上 , 还 是 在 社
会各阶层 参加的范 围 上 , 都 超过 了 过 去 任何 朝 代 , 农 民 起 义 的 新 形 势 表 明 , 中
国的封建 制度已不 会存在太久 了。
20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

中国 的明代后 期和清 代 , 即 公 元 17 世 纪 至 19 世 纪 , 资 本 主 义 已 在 西 方 迅
速发展起 来。中国 虽然产生了 资本主义 的萌 芽 , 并 且 拥有 先进 的 古代 科 学文 化 ,
但是 , 封 建传统力 量太 顽固 、太 强大 , 即 使是 在 它已 走 向 没 ( mò) 落、 衰 亡 的
时候 , 它 在政治、 经济、思想 上仍存在 着根深蒂 ( dì) 固的 影响 , 对 新兴 力量 进
行拼死的 镇压 , 再 加 上西 方 资 本 主 义列 强 的 侵 略、 压 迫 , 因 而 , 中 国 的 资 本 主
义始终没 有能够强 大 起来 。自 清 朝 中期 开 始 , 中 国一 步 一 步 沦 为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社会 , 终于由一 个强大的封 建帝国变 成了受侵略 被欺辱的 贫穷落后国 家。

第二节   近代史 ( 公元 1840—1919 年 )

    从 1840 年 鸦片战争 到 1919 年“五 四运 动”, 是 中 国的 近 代史 时 期。这 一 时


期的突出 特点是 , 帝国 主 义侵 入 中 国 , 中国 由 封 建社 会 变 成 了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会 , 中 国社会的 主要 矛 盾 , 除了 人 民 大 众 与封 建 统 治 阶 级 的 矛 盾 外 , 又 增 加
了一个中 华民族与 帝国主义的 矛盾。

一、鸦片战争 ( 1840 年 )

    1840 年的鸦片 战争 , 是 中国历史上 的一个转 折点 , 成为 中国近 代史 的开 端。


鸦片战争 以后 , 在 资本主 义列 强 的侵 略 和欺 辱 下 , 中 国迅 速 跌 ( diē) 进 半 殖 民
地半封建 社会的深 渊。
17、18 世纪 , 欧洲有几 个国 家 , 经 过 技术 革 命 和社 会 革 命 , 进入 了 资 本 主
义阶段。 为了发展 资本 主 义 , 他们 在 世 界 上 到处 寻 找 原 料 基 地 和 商 品 市 场 , 到
处霸 ( bà) 占殖 民地 。中 国 土 地广 大 , 资 源丰 富 , 人 口 众 多 , 自 然 成 为 他 们 垂
涎 ( chuíxián ) 的对象 。
19 世纪初期 , 英 国 向 中 国 秘 密 输 入 毒 品 鸦 片 , 造 成 了 中 国 大 量 白 银 外 流 ,
给中国带 来了严重 灾祸 ( zāi huò) 。1839 年 , 清朝 政府派遣林 则徐 ( 1785—1850
年 ) 去广 东禁烟。1840 年 , 英国政府 为了庇 ( pì) 护 鸦 片贸 易 , 悍 ( hàn ) 然 用
武力进攻 中国 , 于 是 , 爆 发 了 第一 次 鸦 片 战 争。 中国 的 民 众 和 爱 国 官 兵 坚 决 反
抗了侵略 者。但是 , 清朝政府 腐败无 能 , 向 侵 略者 屈服 , 于 1842 年 与 英国 政 府
签署了 《南京条约》。条 约内容包括 : 向英国 大量赔 款 ( péi kuǎn ) , 割让 领土 香
港 , 开放 广州等通 商口岸等。 从而 , 《南京 条约》 成为 外 国强 加 给中 国 的第 一 个
不平等条 约。接着 , 美 国、 法国 等 仿 效 英 国 , 也 强迫 清 朝 政 府 分 别 与 他 们 签 订
了不平等 条约。一 系列 不 平 等条 约 的 签 订 , 使中 国 严 重 丧 失 了 主 权。 以 鸦 片 战
争为标志 , 中国由 一个独立的 封建国家 走上了半殖 民地半封 建的道路。
21
中国概况

二、太平天国革命 ( 1851—1864 年 )

    鸦片 战争以后 , 清朝政府 为了支 付巨 额 赔款 , 千 方百 计 榨 ( zhà) 取人 民 血


汗。广大 人 民 不 堪 ( kān ) 忍 受 压 迫 和 剥 削 , 起 来 反 抗 , 各 地 农 民 起 义 接 连 不
断 , 终于 爆发了中 国历史上最 大的一次 农民革命运 动———太 平天国革命 。
1851 年 , 洪 秀全领导农 民 在 广西 起 义 , 打 出了 “ 太平 天 国” 的 旗 号。 在 民
众的热烈 拥护和支 援下 , 太 平 军迅 速 解 放了 中 国 南部 的 许 多 地区 。1853 年 , 太
平天国定 都南 京 , 革 命 势 力 前 后 波 及 17 个 省 , 攻 克 了 600 多 个 城 市 , 威 振 天
下。太平 天国以平 均土地为原 则 , 公布 了 《天朝 田亩 制度》, 实 行了 男 女平 等 等
许多政策 , 并且对 传统儒家思 想进行了 猛烈的批判 。
在太 平天国革 命力 量 的 打 击 下 , 清 王朝 的 统 治 眼 看 就 要 垮 台 了。 这 时 , 英
国和法国乘 机向清朝 发动了第二 次鸦片战 争 ( 1856—1860 年 ) 。 英法 联军 侵占 了
烟台、旅 顺 , 又冲 进大沽 ( ū) 、 天 津 , 一 直 打 到 北 京 , 焚 ( fén ) 烧 抢 劫 ( jié)
了中国的 世界名园 “万 园 之 园 ”———圆 明 园。 最 后 , 英 国、 法 国 政 府 强 迫 清 朝
政府签订 了 《北京 条约》, 从中国获 得了 更多 的利 益和 特权 。沙 皇俄 国 也插 手 这
次战争 , 它除了从 中国 获 得 了与 英 国、 法 国 类似 的 利 益 外 , 还 把 手 伸 向 了 黑 龙
江沿岸地 区 , 霸 ( bà) 占了中国 的大片领 土。
第二 次 鸦 片 战 争 以 后 , 清 朝 政 府 为 了 苟 ( ǒu ) 且 偷 安 , 在 丧 权 辱 国 的 同
时 , 与外 国侵略者 勾结起 来 , 联 合 镇 压 人民 的 反 抗。1864 年 , 在 中外 反 动 势 力
的夹攻之 下 , 历时 14 年 的太平天国 革命 运动 终于 失 败了。 但 是 , 它 沉 重地 打 击
了中国封 建统治阶 级和外国侵 略者。

三、中日甲午战争 ( 1894 年 )

    19 世纪 七 十 年 代 以 后 , 世 界 资 本 主 义 从 自 由 竞 争 进 入 垄 ( lǒn ) 断 阶 段。
当时 , 整 个非洲、 澳洲以 及 亚 洲一 半 以 上 地 区 , 已沦 为 西 方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的 殖
民地 , 于 是 , 尚未 成为殖民地 的中国成 了外国列强 争夺的重 点。
日本 是通过 “明治 维新 ” 后发 展 起 来 的 资本 主 义 国 家 , 对 中 国 抱 有 很 大 野
心 , 1894 年终于 向中国发 动了 战 争 , 即中 日 甲 午 战争 。当 时 , 中 国军 队 和 民 众
进行了英 勇抵抗 , 但是 , 清朝 政府腐 败 软弱 , 向 日 本妥 协 ( t uǒ xié) 、 让 步 , 与
日本签订 了屈辱 的 《马 关 条 约》。 根 据 条 约 , 日 本 割 占 了 中 国 的 辽 东 半 岛 、 台
湾、澎湖 列岛 , 还 从中国 得 到 了二 亿 两 白 银 的巨 额 赔 款 , 并 且 获 得 了 在 中 国 的
通商口岸 设立工场 、自由通船 的特权。
中日 甲午战 争 以 后 , 其 他 帝 国 主 义 列 强 看 到 日 本 在 中 国 占 了 那 么 大 便 宜 ,
非常眼馋 ( chán) , 谁 都想多吃 中国这块 肥肉 。他 们竞 相在 中 国投 资 , 抢占 租 界
22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

地 , 划分 势力范围 , 争 夺非 常 激 烈。 美 国 是 后进 入 中 国 的 , 在 帝 国 主 义 列 强 的
激烈争夺 中唯恐 落 后 , 因 而 于 1899 年 9 月 提 出 了 “ 门 户 开 放” 政 策。 也 就 是
说 , 美国 承认各 国 在 中 国 的 势 力 范 围 , 同 时 , 要 求 各 国 都 要 “ 门 户 开 放 ”, 允
( yǔn) 许别的国 家 在 自己 的 “势 力 范 围” 内 进 行通 商、 通 航 等 活 动。 当 时 , 在
争夺中国 的斗争越 来越激烈的 情况下 , 为了 缓和 矛盾 , 各 国接 受 了美 国 的倡 议。
美国提倡 “门户开 放 ”的 结 果 , 一 方面 , 使 美 国 商品 进 入 了 其 他 各 国 的 势 力 范
围 , 另一 方面 , 使 各帝国主义 国家暂时 达成 了共 同瓜 分 中国 的 协议。 这 样一 来 ,
中国的命 运就更悲 惨了 , 面临 着亡国灭 种的危机。

四、百日维新 ( 1898 年 )

    1894 年中日 战争以后 , 中国 眼 看着 就 要被 帝 国 主义 列 强 瓜 分掉 。在 深 刻 的


民族危机面 前 , 以康 有为、谭嗣 ( sì) 同、梁 启超为代 表的 资产 阶级 改良 派 , 发
起了变法 维新运动 , 企图走日 本“明治 维新”的道 路 , 振兴 国家 , 挽 ( wǎn ) 救
中国的命 运。
维新 派们主张 在中 国实 行 君 主 立 宪 制度 , 改 变 传 统 的 君 主 专 制 ; 学 习 西 方
的社会政 治学 说 和 自 然 科 学 , 废 除 以 重 复 儒 家 经 典 为 内 容 的 八 股 文 考 试 制 度。
他们还主 张兴办学 校、 工 厂、 铁 路、 矿 山、 商 业 , 发 展 资 本 主 义 等 。他 们 多 次
“上 书”, 向朝廷陈 述自己的主 张。
维新 派 的 主 张 , 得 到 了 清 朝 政 府 中 以 光 绪 皇 帝 为 首 的 一 部 分 人 的 支 持。
1898 年 6 月 11 日 , 光绪 皇 帝颁 ( bān ) 布 “ 明定 国 是” 诏 ( zhào) 书 , 表 示 了
变法的决 心。从这 一天开始 , 到 9 月 21 日变 法 失败 , 历 时 103 天 , 历 史上 称 为
“百 日维新”。按中 国 传 统 的 干 支 纪 年 , 那 一 年 是 戊 戌 ( wù xū) 年 , 所 以 又 叫
“戊 戌变法”。在 “百日维新” 期间 , 光 绪皇帝颁布 了一百多 条变法诏令 。
但是 , “戊 戌变法” 运动遭到了 清朝政府 中以 慈禧 太 后为 首 的封 建 顽固 派 的
坚决反对 和敌视。 当时 清 朝政 府 的 权力 , 实 际 掌 握 在 慈 禧 太 后 的手 中 。9 月 21
日 , 慈禧 太后下令 囚 ( qiú) 禁 了光 绪 皇帝。 在 顽固 派的 残 酷 镇 压下 , 戊 戌 变 法
运动很快 就失败了 。维新派的 主要成员 , 有的被杀 , 有的亡 命国外。

五、义和团运动 ( 1900 年 )

    在帝 国主义瓜 分中国 的 风潮 中 , 戊 戌变 法 失 败以 后 , 1900 年 , 中 国 农 民 再


一次掀起 了轰轰烈 烈的反帝爱 国运动———义和团运 动。
义和 团运动首 先从山东兴 起 , 迅 速发 展 到河 北、 北京 、天 津、 山西 、河 南、
内蒙古、 东北等地 区。他们提 出了 “扶清 灭洋 ”的 口 号 , 所 谓 “扶 清灭 洋”, 实
际上就是 保卫国家 , 打击侵略 者。义 和团 到处 攻打 洋教 堂 , 惩 罚 ( chén fá) 作
23
中国概况

恶的洋传 教士等 , 强烈 表 达 了 中 国 人 民 对 外 国 列 强 任 意 欺 负、 掠 夺 ( lüè duó)


中国的愤 怒情绪 , 以及誓 ( shì) 把 他们 赶 出中 国 的 坚强 决 心。 义 和团 运 动 震 撼
( hàn) 了全国 , 震惊了世 界。
在义 和团运动 的沉重打击 面前 , 帝 国主 义 列强 ( 英、美 、日 、俄、 德、 法、
奥、意 ) 组成了八 国联 军 , 直 接对 中 国 进 行 武装 干 涉。 面 对 拿 着 洋 枪 洋 炮 的 外
国侵略军 , 手持大 刀、长矛 的 义 和 团 毫 不 畏 惧 , 进 行 了 英 勇 的 抗 击 。最 后 , 八
国联军 攻 陷 ( xiàn ) 了 北 京、 天 津 , 进 行 了 疯 狂、 野 蛮 的 屠 ( tú) 杀 和 洗 劫
( jié) 。在帝国 主义 的联 合 进 攻下 , 义 和 团 运 动终 于 被 镇 压 下 去 了 , 慈 禧 太 后 带
着光绪皇 帝和少数 亲信逃出了 北京。
1901 年 9 月 , 清朝政府 向外国侵略 者投降 , 与他们签订 了 《辛 丑条 约》。 条
约规定 : 中国向各 国共 赔偿 白 银 4 亿 5 千万 两 ; 各 国 在 北 京 设 立 使 馆 区 , 可 以
驻兵 , 中 国人不得 入内 ; 取 消 京津 地 区 中 国 的炮 台 和 天 津 周 围 中 国 的 驻 军 , 准
许外国军队 驻扎 ( zhù zhā) 在从北 京到山海关 铁路沿线 的战略要地 , 等 等。《辛
丑条约》 是帝国主 义 用武 力 对 中 国政 治、 经 济、 军事 等 主 权 的 又 一 次 野 蛮 践 踏
( jiàn tà) , 是清 朝政府又一 次屈辱丑 恶的卖国行 动。
义和 团运动虽 然失 败 了 , 但 是 , 它 显 示 了中 国 人 民 的 英 雄 气 概 , 给 了 帝 国
主义以沉 重的打击 , 打乱了他 们瓜分中 国的阴谋。

六、辛亥革命 ( 1911 年 )

    《辛 丑条约》 的 签订 , 使 清 朝 政府 变 成 了 帝国 主 义 的 工 具 , 标 志 着 中 外 反
动势力的 进一步结 合。 同 时 , 帝国 主 义 与 中 华民 族 、封 建 统 治 阶 级 与 人 民 大 众
的矛盾更 加尖锐了 。
进入 二十世纪 以后 , 中 国的 民 族 资 本 主 义经 济 有 了 较 大 的 发 展 , 中 国 社 会
出现了两 个新的阶 级———资 产阶 级 和 无 产 阶 级。 在不 断 高 涨 的 反 帝 反 封 建 斗 争
中 , 中 国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发 动 了 一 场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 这 就 是 1911 年 孙 中 山
( 1866—1925) 领导的辛 亥革命。
孙中 山是中国 伟大的资 产阶 级 革 命 家。1905 年 , 他 在日 本 建 立了 中 国 第 一
个资产阶 级政党———同盟会 ( 辛亥革 命后 改为 国民 党 ) , 提 出了 “驱 逐鞑 虏 ( qū
zhú dá lǔ) , 恢 复中华 , 创 立民国 , 平均 地权 ”的 民 主主 义 革命 纲领 。后 来 , 孙
中山把同 盟会的十 六字 纲 领 概 括 为 “民 族 、民 权 、民 生 ”, 即 “三 民 主 义 ”, 企
图在中国 建立资产 阶级共和国 。
同盟会 成立以后 , 在中国各 地发 动了 多次 武 装起 义 , 均未 成 功。1911 年 10
月 10 日 , 在 湖 北 武 昌 发 动 的 军 事 起 义 成 功 , 革 命 形 势 蓬 勃 发 展 , 席 卷 全 国。
1912 年 元旦 , 中 华民国临时 政 府在 南 京成 立 , 孙 中 山就 任 临 时 大总 统 , 辛 亥 革
命取得了 胜利。
24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

辛亥 革命的伟 大功 绩是 : 推 翻 了 清 王 朝 260 余 年 的 统 治 , 结 束 了 中 国 两 千
多年的封 建帝制 , 建立 了 中 华民 国。 然 而 , 由 于 当时 中 国 的 民 族 资 本 主 义 未 得
到充分发 展 , 资 产 阶 级 力 量 弱 小 , 使 得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政 党 具 有 先 天 的 软 弱 性。
他们不但 未能充分 发 动广 大 民 众彻 底 反 对 帝国 主 义 和封 建 主 义 , 后 来 反 而 向 反
动势力妥 协。1912 年 2 月 , 在君 主立 宪 派 和北 洋 军 阀首 领 袁 世 凯的 夹 攻 下 , 孙
中山被迫 辞 掉 了 临 时 大 总 统 职 务 , 辛 亥 革 命 的 果 实 终 于 被 封 建 买 办 袁 世 凯 窃
( qiè) 取了 , 中国未能 成为一个 独立的资产 阶级民主 国家。

第三节   现代史 ( 公元 1919—1949 年 )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自 1840 年 鸦片战 争 时开 始 , 中 国 人民 反 对 帝 国 主 义 侵略 和 封 建 主 义 压 迫 ,
进行了 70 年的 英勇斗争 , 包括太平 天国 起 义、义 和 团运 动、 辛亥 革 命等 , 最 后
都失败了 。历史证 明 , 在 半 殖 民地 半 封 建 的 中国 , 在 农 民 阶 级 或 资 产 阶 级 的 领
导下 , 都 不能取得 革命 的 彻 底胜 利。 领 导 中 国革 命 的 责 任 , 落 在 了 新 兴 的 无 产
阶级的身 上。
近代 工业诞生 了中国的 无产 阶 级。 1870 年 前 后 , 中 国近 代 产 业工 人 还 不 到
一万人 , 到 1919 年“五四 运动”前 , 已增 加到 200 万 人左 右。 中国 工 业无 产 阶
级数量并 不很多 , 但他们 是新 的 生 产力 的 代 表 , 是最 进 步 的 阶级 。1917 年 , 俄
国爆发了 十月革命 , 建 立 了无 产 阶 级掌 握 政 权 的社 会 主 义 国 家。 在 俄 国 十 月 革
命的影响 下 , 中国 出现 了 一 批研 究、 传 播 马 克思 主 义 的 知 识 分 子 , 比 如 李 大 钊
( zhāo) 、陈独秀、 毛泽东等 , 他们宣传 新的革命 思想 , 鼓吹 无产阶级 革命。
在新 的形势和 新的革命思 想 的影 响 下 , 1919 年 5 月 4 日 , 中 国爆 发 了 一 场
彻底反帝 反封建 的革 命 运动 , 这 就是 著 名的 “五 四运 动”。“五 四 运 动” 首 先 由
北京大学 的学生发 起 , 三 千多 人 在 天安 门 前 集 会 , 反 对 中 国 政 府 代 表 出 卖 国 家
主权 , 在 第一次世 界 大战 结 束 后的 “ 巴 黎和 约” 上 签 字。 抗 议 示 威 遭 到 了 北 洋
军阀政府 的镇压 , 激起了全国 人民的 更大 愤怒。 接着 , 上 海等 主 要城 市 的工 人、
学生、商 人 , 纷纷 罢 ( bà) 工、 罢 课、 罢 市 , 举 行 大 规 模 的 抗 议 示 威 活 动。 后
来 , 终于迫 使北洋军 阀政府释放 了被捕 ( bǔ) 的学 生 , 罢 免了 三个 卖国 贼 ( zéi )
的官职 , 拒绝在 “巴黎和约” 上签字 , 斗争取得了 胜利。
“五四运动” 第一次 显示了中国 无产阶 级的 巨大 力 量 , 实 现 了城 市 各界 的 革
命联合 , 促进了马 克思 主 义与 中 国 革命 运 动 的 结合 , 为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诞 生 作 了
准备。1921 年 7 月 , 毛泽东 、董 必武 等 一 些革 命 活 动家 , 代 表 全 国各 地 的 共 产
25
中国概况

主义小组 , 在上海 召 开了 第 一 次 全 国代 表 大 会 , 成 立 了 中 国 共 产 党。 从 此 , 中
国革命进入 到了一个 崭 ( zhǎn) 新的阶段。 正因为 如此 , “ 五四 运 动” 成了 划 分
中国近代 史和现代 史、旧民主 主义革命 和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 标志。

二、北伐战争 ( 1926 年 )

    中国 共产党成 立之后 , 1922 年 , 向全 国 提出 了 第 一 个彻 底 反 帝反 封 建 的 民


主主义革 命纲领 , 1923 年 , 决定与国 民党 建 立革 命 统一 战线 。1924 年 , 孙 中 山
接受共产 党的帮助 , 在 广 州 改组 了 国 民 党 , 国共 两 党 实 现 了 第 一 次 合 作 , 共 同
创设黄埔 ( pǔ) 军 官 学 校 , 组织 国 民 革命 军 , 征 伐 反动 军 阀 势 力。 国 民 革 命 军
在广东击 溃 ( kuì) 了反 动军阀势 力后 , 1926 年正 式向 北进 军 , 开 始讨 伐北 洋 军
阀 , 历史 上称为 “北伐战争”。北伐 战争的 开始 阶段 很 顺利 , 国 民革 命 军很 快 就
占领了中 国的南部 和中部。这 时候 , 中 国出现了非 常高涨的 革命形势。
可是 , 1925 年 孙中山逝 世之 后 , 国 民 党内 部 发 生了 分 化 , 以 蒋介 石 为 代 表
的右派掌 握了领导 权。1927 年 4 月 , 正 当 北伐 战 争 胜利 进 军 的 时候 , 蒋 介 石 在
上海发动了 反革命政 变 , 采取突 然 袭击 的 方式 , 大 规模 地 屠 ( tú) 杀 共 产党 人。
接着 , 国 民党在南 京成 立 了 国民 政 府 , 蒋 介 石任 军 事 委 员 会 委 员 长、 中 央 政 治
会议主席 , 控制军 政大权。至 此 , 轰轰 烈烈 的大 革命 失 败了 。在 中国 现 代史 上 ,
把这一时 期称为第 一次国内革 命战争时 期。

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 1927—1937 年 )

    蒋介 石发动反 革命政 变 以后 , 中 国共 产 党 损 失了 90 % 的力 量。 但 是 , 他 们
没有被吓 倒 , 为了 拯救 ( zhěn jiù) 革命 , 1927 年 8 月 1 日 , 共 产党 人 周恩 来、
朱德、贺 龙等 , 在 南昌发 动 了 武装 起 义 , 打 响 了 与国 民 党 反 动 派 进 行 武 装 斗 争
的第一枪。 从此以后 , 中国共产 党有了独 立领导的武 装力量。8 月 7 日 , 中共 中
央召开紧 急会议 , 撤销 ( chè xiāo) 了 犯有严 重错 误的 领导 人 陈独 秀 的职 务 , 确
立了通过 土地革命 和 武装 斗 争 反 抗国 民 党 的方 针。 同 年 9 月 , 毛 泽 东 在 湖 南 领
导秋收起 义 , 建立 了工 农 红 军 , 开 辟 了 井 冈 山 农 村 革 命 根 据地 。次 年 4 月 , 南
昌起义的 部队也到 了 井 冈 山。从 此 , 中 国 共 产党 开 始 了 发 动 和 领 导 人 民 , 走 农
村包围城 市 , 武装 夺取政权的 革命道路 。
蒋介 石在篡夺 ( cuàn duó) 了革 命果实 , 掌 握了中国 政权后 , 决 心消灭中 国
共产党及 其革命武 装 , 连续 对 共 产党 的 江 西 中央 革 命 根据 地 发 动 了 五 次 大 规 模
的军事围 剿 ( jiǎo) 。1934 年 10 月 , 为了摆脱 ( bǎi tuō) 蒋介石 的军事围 剿 , 为
了挽救在 日本帝国 主 义侵 占 中 国东 北 后 日 益严 重 的 民族 危 机 ,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的工农红 军 , 决定 撤出 江 西中 央 革 命根 据 地 , 开 始了 行 程 万 里 的 向 中 国 北 方 的
26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

战略大转 移 , 这就 是举世闻名 的中国工 农红军二万 五千里长 征。


在长 征途中 , 1935 年 1 月 , 中 国共 产 党 在贵 州 省 遵 义召 开 了 中央 政 治 局 扩
大会议 , 确立了毛 泽东 在 中 国共 产 党 和 红军 中 的 领 导 地 位。 从 此 , 中 国 共 产 党
找到了一位 杰出的领 袖 , 领导中 国革命走 上了胜利的 道路。1935 年 10 月 , 中 国
工农红 军 经 过 一 年 的 跋 涉 ( bá s hè) , 战 胜 了 重 重 艰 难 险 阻 , 胜 利 地 到 达 了 陕
( 西 ) 、甘 ( 肃 ) 、宁 ( 夏 ) 的 交界 地 区 , 在 那 里 建 立 了 抗 日 革 命 根 据 地。 很 快 ,
陕北延安 成了全国 抗日和革命 的中心。

四、抗日战争 ( 1937—1945 年 )

    1937 年 7 月 7 日 , 占领 了中 国 东北 又 进入 到 华 北的 日 本 侵 略军 , 在 北 京 附
近制造了 “芦沟桥 事变”, 开始全 面进 攻中 国 , 中 国 军队 进 行了 抵抗 , 于 是 , 抗
日战争爆 发了。在 中国 共 产 党的 号 召 下 , 全 国人 民 一 致 要 求 全 面 抗 战。 在 此 之
前 , 1936 年 12 月 , 发 生了震 惊 中外 的 “西 安 事 变”, 在 形 势 的 压力 下 , 蒋 介 石
被迫与共 产党达成 了共同抗日 的协议 , 国共两党实 现了第二 次合作。
然而 , 蒋介石 为了维 护 自 己 的 政 权 , 即 使中 华 民 族 面 临 亡 国 危 险 , 他 也 仍
把共产党 视为大 敌。 他 采取 了 “积 极 反 共 , 消 极 抗 日” 的 方 针 , 只 用 小 部 分 军
队抗日 , 而用主力 军队 围 剿 共产 党 领 导 的军 队 和 抗 日 革 命 根 据 地。 结 果 , 抗 日
的主要担 子落 在 了 共 产 党 领 导 的 八 路 军 和 民 众 身 上。 在 抗 日 战 争 的 最 后 一 年 ,
共产党领 导的军队 和人民 , 抗 击着 大 部 分日 本 侵 略 军和 绝 大 部分 傀 儡 ( kuǐlěi )
军。
在中 国共产党 的领 导下 , 全 中 国 人 民 被 充分 地 动 员 起 来 , 实 现 了 最 广 泛 的
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 。在 与 侵略 者 及 其傀 儡 的 战 斗中 , 抗 日 武 装 力 量 和 抗 日 革 命
根据地逐步 发展扩大 。中国人民 经过八年 的艰苦抗战 , 流血 牺牲 , 1945 年 8 月 ,
终于赢 ( yín ) 得 了抗日战 争的胜利。

五、解放战争 ( 1946—1949 年 )

    抗日 战争胜利 后 , 中 国共 产 党 和 全国 人 民 一道 , 积 极 主 张 建 立 有 国 共 两 党
及各党派 参加的民 主联合政府 , 实行 民主 改 革 , 把 中 国建 成 独立、 自 由、民 主、
统一、富 强的新中 国。 但是 , 蒋 介 石 在 美 国 的支 持 下 , 表 面 上 要 与 共 产 党 进 行
和平谈判 , 实际上 是在 积 极 准备 内 战 , 企 图 独占 抗 日 的 胜 利 果 实 , 维 持 国 民 党
政府的独 裁统治。1946 年 6 月 , 蒋介 石命 令 他的 军 队 向 共产 党 领 导的 解 放 区 发
动全面进 攻 , 于是 , 中国爆发 了第三次 国内革命战 争 , 也称 解放战争。
从 1946 年 到 1949 年 , 解 放战 争 进 行 了 三 年。 开 始 的 时 候 , 蒋 介 石 的 军 队
凭 ( pín ) 着 美式武器 装 备 的 优 势 , 气 势 汹 ( xiōn ) 汹。 但 是 , 在 共 产 党 的 领
27
中国概况

导下 , 在 解放区及 国民 党 统治 区 人 民的 支 持 下 , 中国 人 民 解 放 军 运 用 了 卓 越 的
战略战术 , 很快 就 粉 碎 ( fěn suì) 了 蒋 介 石 军 队 的 猖 狂 ( chān kuán ) 进 攻。
经过三年 的战争 , 中国 人民 解 放 军 消灭 了 国 民 党 的 800 万 军 队 , 蒋 介 石 逃 到 了
台湾 , 除了 台湾和几 个小岛外 , 全中国都 解放了。1949 年 10 月 1 日 , 中 华人 民
共和国宣 告成立 , 中国历史开 始进入社 会主义阶段 。

第四节   当代史 ( 1949. 10—   )

    中华 人民共和 国 的 成 立 , 在 中 国 近现 代 史 上是 最 重 大 的 事 件 , 它 使 中 国 结
束了半殖 民地半封 建社 会 的 黑 暗 历 史 , 走 上 了 独 立 、统 一 、民 主 、繁 荣 、富 强
的社会主 义新阶段 。中 国人 习 惯 把中 华 人 民 共和 国 成 立之 前 称 为 旧 中 国 或 解 放
前 , 之后 称为新中 国或解放后 。
迄 ( qì) 今为止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 已建 立 40 多年 了。 这 期 间 , 中 国 虽 然 也
走了一些 弯路 , 但 更重要 的 是 取得 了 辉 煌 ( h uī huán ) 成 就。 新 中国 与 旧 中 国
比较起来 , 发生了 一系列根本 性变化 , 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 方面 :
第一 , 实现了 真正的 民 族 独 立 , 中 国 人 在世 界 上 完 全 站 立 起 来 了。 一 百 多
年以来 , 中国受尽 了外 国 列 强的 侵 略、 欺 辱 , 被 迫与 他 们 签 订 了 许 多 不 平 等 条
约 , 主权 不独立 , 领土被分 割 , 经 济 被 掠 夺 , 命 运 十 分 悲 惨。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立以后 , 那样的 时代 一 去 不复 返 了 , 中 国 成了 真 正 独 立 的、 具 有 完 整 主 权 的
国家 , 具有 不可侵犯 的民 族 尊 严 , 巍 ( wēi ) 然 屹 ( yì) 立 于 世 界 的 东方 。1997
年 7 月 1 日 , 香港 回归中国 , 雪洗百年 耻辱 , 可以 说是一个 最好的例证 。
第二 , 实现了 中国近 代 史上 从 未 有 过 的 国家 统 一 和 各 民 族 大 团 结 , 建 立 了
以工人阶 级为领导 的、 工 农联 盟 为 基础 的 人 民 民主 专 政。 广 大 中 国 人 民 彻 底 摆
脱了过去 受压迫、 受奴役 ( nú yì) 、受 剥削的地位 , 成了国 家和社会的 主人。
第三 , 经济上取 得了举世瞩 ( zhǔ) 目的 成 就 , 由 落 后的 农 业国 变 成了 初 步
繁荣昌盛 的强大国 家。 在 工 业方 面 , 建 立 了 比较 完 整 的 体 系 和 坚 实 的 基 础。 在
农业方面 , 解决了 12 多 亿人口的 吃穿 问 题。在 交 通运 输、 轻工 业、 商业、 外 贸
等其它方 面 , 都取 得了巨大成 绩。与发 达国 家相 比 , 中国 经济 虽 还有 很 大差 距 ,
但已彻底 扔掉了贫 穷落后的帽 子 , 综合 国力大大增 强。
第四 , 人民生 活有了 大 幅 度 提 高。 全 国 人均 年 消 费 水 平 , 已 由 解 放 初 期 的
六七十元 钱提高到 两 千多 元 钱。 尤 其是 近 十 几 年 , 城 市 居 民 的 家 庭 生 活 正 逐 步
进入现代 化 , 彩电 、冰 箱、 洗衣 机 普 及 率 达 到了 中 等 收 入 国 家 的 水 平。 农 村 的
生活水平 提高的幅 度 更大 。中 国 人 民的 生 活 状 况 , 已 完 成 了 从 饥 饿 型 向 温 饱 型
的转变 , 正向小康 型过渡。
第五 , 教育 、科 技、 文 化、 卫 生、 体 育 事业 有 了 很 大 发 展 。旧 中 国 , 教 育
28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

非常落后 , 农村文盲 占 80 % 以上 , 现 在 , 文盲 已 减少 到 12 % 以下。 科 学技 术 在


有些领域 已达到世 界先进水平 。体育 方面 , 中国 过去 被 称为 “东 亚 病夫”, 现 已
变成体育 大国。体 育运 动 的 普及 , 加 上 生 活 水平 的 提 高 , 中 国 人 的 平 均 寿 命 已
由 35 岁提高到 71 岁。
第六 , 在国 防上 , 过 去 力 量 很 弱 , 经 常 受 外国 的 侵 略、 欺 负。 新 中 国 成 立
以来 , 建 立了强大 的军队和防 御体系 , 国家的安全 与独立有 可靠的保障 。
第七 , 在外交 上 , 中国 奉 行 独 立 自 主 的 和平 外 交 政 策 , 在 和 平 共 处 五 项 原
则基础上 , 同 160 多个国 家 建 立了 外 交 关 系 , 与 200 多 个 国 家 与 地 区 发 展 了 经
济、贸易 、文化关 系。中 国 是联 合 国 的 常 任 理事 国 , 在 国 际 事 务 中 发 挥 着 重 要
作用 , 为 世界和平 作出了贡献 。
总之 , 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 立 40 多年来 , 取 得了 前 所未 有 的进 步 , 与半 殖 民
地半封建 的旧中国 令人悲哀的 情况相比 , 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 变化。
    中华 人民共和 国 40 多年来的历 史 , 可分 为四个阶段 :
第一 阶段 : 1949 年—1956 年 , 是巩固 政权 , 进 行 社会 主义 改 造 , 建立 新 的
政治、经 济制度的 阶 段。在 政 治 上 , 建 立 了 人民 民 主 专 政 制 度 , 确 立 了 国 家 主
权 ; 经济 上 , 使广 大农民 得 到了 土 地 , 实 现 了 合 作 化 , 使 落 后、 混 乱、 畸 ( ī
j)
形发展的 资本主义 工 商业 , 走 上 了 社会 主 义 道 路。这 一 阶 段 为 后 来 的 经 济 和 社
会发展奠 ( diàn ) 定 了基础。
第二 阶段 : 1957 年 —1966 年 , 是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全 面 展 开 的 10 年 。这 一 阶
段 , 全国 工业固 定 资 产 ( 按 不 变 价 格 计 算 ) 比 1956 年 增 长 了 三 倍 , 棉 纱 、 原
煤、发电 量、原油 、钢和机械 设 备 等 主 要 工 业 产 品 的 产 量 , 都 有 巨 大 增 长 ; 农
业的基本 建 设 和 技 术 改 造 开 始 大 规 模 展 开 ; 教 育、 科 技 、 文 化 等 有 较 大 发 展 ,
国力明显 增强。但 是 , 在 经济 工 作 中 有些 急 于 求 成 , 搞 了 “大 跃 进 ” 和 人 民 公
社化 , 脱 离了实际 和 客观 规 律 , 造 成 了 不必 要 的 经 济 损 失。 另 外 , 在 政 治 上 把
党内矛盾 和社会矛 盾扩大化了 , 打击、 伤害了一些 好人和正 确意见。
第三 阶段 : 1966 年 —1976 年 , 文 化 大 革 命 阶 段。 这 10 年 是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建国以 来遭 受 挫 折 ( cuò zhé) 与 损 失 最 严 重 的 时 期 , 其 原 因 是 错 误 地 搞 了
“文化 大革命”, 加上 一伙野心家 、阴谋 ( móu ) 家从 中兴风作浪 , 使中国 陷入 了
混乱 , 各 方面受到 了极大的破 坏 , 影响 了社会的发 展与进步 。
第四 阶 段 : 从 1976 年 , 特 别 是 从 1978 年 底 以 来 , 是 改 革 开 放 新 时 期。
1976 年 10 月 , 掌握着 中央很大一 部分权利 的野心家、 阴谋家集 团“ 四人 帮” 被
打倒。1978 年 12 月 , 中国共产党 召开十一 届三中全会 , 纠正了 文化 大革 命的 错
误 , 制定 了新的建 设 中国 的 基 本 路 线 , 即 : 以经 济 建 设 为 中 心 , 坚 持 四 项 基 本
原则 , 坚 持改革开 放 , 建设 有 中 国 特 色 的社 会 主 义。 从 此 , 中 国 进 入 到 了 一 个
高速发展 时期 , 工 农业 生 产、 城 市 建 设、 交 通 运 输、 商 业 流 通 、对 外 贸 易、 经
济特区、 科学文化 等各方面 , 出现了惊 人的变化。
29
中国概况

1978 年中国 共产党十一 届三 中全 会确 定 了在 本 世 纪 末经 济 翻 两番 的 战 略 目


标而奋斗 。具 体 步 骤 ( zhòu ) 分 为 两 步 : 第 一 步 , 从 1981 年 到 1990 年 第 一 个
10 年 , 国民总产值 翻一番 ; 第二步 , 从 1991 年到 2000 年第 二个 10 年 , 再翻 一
番。第一 步目 标 已 于 1988 年 提 前 完 成 , 第 二 个 目 标 也 已 于 1996 年 提 前 完 成。
在 1997 年 3 月 召开的中 华人民共和 国第八 届全 国人 民 代表 大 会上 , 决 定调 整 原
来制定的 经济发展 速 度 , 在提 前 实 现经 济 上 翻 两番 目 标 的 基 础 上 , 制 定 了 国 民
人均收 入 翻两番 的新目标 。到那时候 , 中国的 人均收 入虽 还不 很高 , 但 由于 国
家大 , 综 合国力将 要强大得多 。

    思考 题 : ①中 国经历了哪 些社会阶 段 ? 怎样划 分 ?


②请 按顺序讲出 中国历史 上的不同朝 代。
③简 单介绍一下 中国近现 代史上发生 的重大事 件。
④谈 谈新中国经 历的路程 , 比起旧中 国发生了 哪些根本变 化 ?

30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

中 国 历 史 年 表

夏 约公元前 21 世纪———约公元前 16 世纪
商 约公元前 16 世纪———约公元前 1066 年
  西周 约公元前 1066 年———前公元 771 年
  东周 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256 年

    春秋时代 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476 年
    战国时代 公元前 475 年———公元前 221 年
秦 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6 年
  西汉 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3 年

  东汉   公元 25 年———220 年
   魏   公元 220 年———265 年
三 国    蜀   公元 221 年———263 年
   吴   公元 222 年———280 年
   西 晋   公元 265 年———316 年
东 晋   东晋   公元 317 年———420 年
十六国   十六国   公元 304 年———439 年
宋   公元 420 年———479 年
齐   公元 479 年———502 年
南朝
梁   公元 502 年———557 年
陈   公元 557 年———589 年
南北朝 北魏   公元 386 年———534 年
东魏   公元 534 年———550 年
北朝 北齐   公元 550 年———577 年
西魏   公元 535 年———557 年
北周   公元 557 年———581 年
隋   公元 581 年———618 年
唐   公元 618 年———907 年
  后梁   公元 907 年———923 年
  后唐   公元 923 年———936 年
  后晋   公元 936 年———946 年
五代十国
  后汉   公元 947 年———950 年
  后周   公元 951 年———960 年
  十国   公元 902 年———979 年
  北宋   公元 960 年———1127 年

  南宋   公元 1127 年———1279 年
辽   公元 907 年———1125 年
西夏   公元 1032 年———1227 年
金   公元 1115 年———1234 年
元   公元 1279 年———1368 年
明   公元 1368 年———1644 年
清   公元 1644 年———1911 年
中华民国   公元 1912 年———194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元 1949 年 10 月 1 日成立

31
第三章   中 国 的 人 口

    中国 是世界上 人口最多的 国 家。据 统 计 , 截 ( jié) 止到 1996 年 底 , 中 国 大


陆人口为 12. 176 亿人 , 约占世界总 人口的 五 分之 一。 中国 的 人口 问 题 , 是 人 们
普遍关心 的问题。

第一节   人 口 演 变

    中国 的人口统 计 , 是从 公 元 前 221 年 秦 始皇 统 一 中 国 开 始 的。 秦 始 皇 统 一
中国之前 的 2000 多年间 , 传说中国 有人口 390 万到 1370 万 。
    秦始 皇统一中 国以后 , 直 到明朝 末年 , 在 1800 多 年的 历 史过 程 中 , 中 国 人
口基本是 在 5000 万上下 大 幅度 浮 ( fú) 动。 汉朝 统治 长 达 400 年 , 在 政治 比 较
安定、经济 发达时 , 人口达到 5000 万—6000 万。东汉 末年到三 国时 代 , 长期 军
阀混战 , 百姓 流 离 失 所 , 人 口 降 到 600 万。 晋 朝 时 , 人 口 回 升 到 1000 万。 尔
后 , 经过 南北朝到 隋唐 , 又 逐 渐 恢 复 到 5000 万 以 上。 唐 以后 的 五 代 十 国 时 期 ,
战乱重 ( chón ) 生 , 人口 锐 ( ruì) 减。 宋 朝 时 , 人 口 缓 慢 上 升 到 7600 万。 元
朝时 , 战 争较多 , 人口逐渐减 少。到了 明 朝 , 又 回 升到 6000 万。清 朝 统治 中 国
260 多年 , 其 中 , 从 康 熙 ( xī) 到 乾 隆 ( qián lón ) 约 130 多 年 间 , 疆 域 ( yù)
巩固 , 社 会安 定 , 被 称 为 “ 康 乾 盛 世”。 当 时 , 实 行 增 加 人 口 不 增 加 赋 税 ( fù
s huì) 的政 策 , 使得 人口飞速增 长 , 达到 一亿至两亿 。后来 , 该政策 一直 延续 了
下来 , 使 中国的人 口基数 不断 增 大。从 乾 隆二 十 九 年 ( 1764 年 ) 到道 光 二 十 七
年 ( 1847 年 ) , 在 不 到 100 年 内 , 中 国 人 口 从 2. 06 亿 膨 胀 ( pén zhàn ) 到
4. 13 亿 , 翻了一 番 , 增加了 两亿。1840 年鸦 片 战争 以 后 , 中 国 逐步 沦 为半 殖 民
地半封建 社会 , 由 于帝国主义 侵略和封 建主 义剥 削的 加 剧 , 严 重 破坏 了 生产 力 ,
加上军 阀 混 战 , 人 口 增 长 速 度 减 慢。 1937 年—1945 年 ,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侵 略 中
国 , 使中 国 人 死 亡 了 数 千 万。 1949 年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时 , 中 国 的 人 口 是
5. 4167 亿。
从人 口的历史 变化 可以 看 出 , 中 国 的 人 口增 长 有 一 个 明 显 特 点 , 就 是 台 阶
式的倍增 。第一个 台阶是从秦 代到 西汉 , 由 1000 多万 人陡 ( dǒu ) 升到 6000 万
人。后来 , 一直到明 末清初 , 在 1000 多年 内 , 虽经 数 次大 起 大落 , 但 大体 维 持
32
第三章   中国的人口

在 6000 万人左 右。第二 个台阶 是清 代 , 在 200 年 内 , 人口 由 不 足 1 亿剧 增 到 4


亿多。第 三个台阶 便是中华人 民共和 国成 立 以后 , 从 1949 年 到 1990 年 的 41 年
间 , 人口 由 5. 4 亿 激增到了 11 亿多 。目前 , 中国 人口 正 处在 第 三个 台 阶式 增 长
期的中期 , 到 2030 年才 能 达 到 高 峰 , 估 计 那 时的 中 国 人 口 最 少 有 15 亿。 第 三
次台阶式 增长期 , 人口增长速 度之快 , 数量之多 , 大大超过 了历史上任 何时期。
新中 国的人口 增长 , 大体 分为四个 阶段 :
第一 个阶段 : 从 1950 年 初 到 1957 年 底 , 为 第 一 个 人 口 增长 高 峰 期 。人 口
由 5. 4167 亿 增 加 到 6. 4653 亿 , 平 均 每 年 增 加 1311 万 人 , 年 平 均 增 长 率 为
22‰。
第二 个 阶 段 : 从 1958 年 初 到 1961 年 底 , 为 人 口 增 长 的 低 谷 期。 人 口 由
6. 4653 亿增加到 6. 585 亿 , 平均每年 增加 302 万 人 , 年平 均增长率仅 为 5‰。
第三 个阶段 : 从 1962 年 初 到 1973 年 底 , 为 第 二 个 人 口 增长 高 峰 期 。人 口
由 6. 585 亿 增加到 8. 9143 亿 , 平均 每年增加 1940 万 人 , 年平 均增 长率 达 26‰。
12 年增 加的人数 , 相当于当 时苏联或 美国全国的 人口。
第四 个阶段 : 从 1974 年初 到 1990 年 7 月 1 日 , 为人 口增长率下 降期。人 口
由 8. 9143 亿 增 加 到 11. 3368 亿 , 平 均 每 年 增 加 1300 万 人 , 年 平 均 增 长 率 为
13. 7‰ , 1996 年 人口增长下 降到 10. 42‰。
新中 国的人口 为什么增长 这么快呢 ? 主要有如 下原因 :
第一 , 人口死 亡率大幅 度 下 降。 由 于 社 会 安 定 , 物 质 生 活 条 件 改 善 , 医 疗
卫生事业 发展 , 恶 性流 行 病 得到 了 控 制 , 中 国人 的 生 存 权 有 了 根 本 保 障 , 所 以
人口死亡 大幅度减 少。解放前 , 中国人 口 死亡 率 约 25‰ , 到了 解放 以 后的 1952
年 , 很快 降到 17‰ , 1965 年 又降 到 9. 6‰ , 1981 年 进 一 步 降 到 6. 3‰ , 低 于 原
西德、印 度、 埃 及、原 苏 联、 澳 大 利 亚、 美 国 等主 要 国 家。 死 亡 率 下 降 了 , 加
上营养和 健康 水 平 的 提 高 , 中 国 人 的 平 均 寿 命 大 大 提 高 , 旧 中 国 时 才 35 岁 左
右 , 1957 年提高 到 57 岁 , 如今 已 提 高 到 71 岁 , 比 过去 延 长 了 一倍 , 而 且 大 大
高于世界 人口 62 岁的平 均寿命。
第二 , 人口出生 率高。1971 年以前 , 中国政 府对生育基 本没 有控 制 , 因 而 ,
在 20 多年内 , 人口出生 率平均达到 35‰ 左 右。70 年 代 以来 , 实 行了 计 划生 育 ,
出生率由 35‰ 左 右 降 到 20‰ 左 右 , 但 与 日 本、 美 国 等 相 比 , 出 生 率 仍 然 比 较
高。
新中 国成立后 的前 20 余年 , 人 口出生 率 之所 以 较高 , 有 多方 面 的原 因。 首
先是因为 中国经济 比 较 落 后 , 农 村 更 为 明显 。农 民 的 家 庭 收 入 , 主 要 看 劳 动 力
多少 , 农 民年老丧 失劳 动 能力 后 , 全 靠 子 女 赡 ( s hàn ) 养 , 加 上 “ 多 子 多 福”、
“传 宗接代”、“重 男轻 女” 封 建思 想 的影 响 , 所以 , 农 村 早婚 多 生 的 风气 很 浓。
33
中国概况

其次是政 府在人口 认识上 存 在着 片面 性 , 忽 视了 人 口 控制 。50 年代 , 片 面 强 调


“人 多力量大”、“ 人多 好 办事”, 未注 意 到人 口 增长 太 快 , 会 对 经 济与 社 会 发 展
起负作用 。当时 , 北京 大 学校 长、 著 名 经济 学 家 马 寅 初 曾 发 表了 《新 人 口 论》,
认为人口 过速增长 会 影响 经 济 与 社会 的 发 展 , 主张 控 制 人 口 增 长 , 提 高 人 口 质
量。但是 , 他的正 确理 论 和 主 张 受 到 了 批 判 , 政 府 仍 没 重 视 计 划 生 育 。 此 外 ,
还由于中 国国民的 文化素质不 高 , 缺乏 生理 生育 知识 , 科 学的 避 孕方 法 不普 及 ,
也影响了 控制生育 。
总而 言之 , 在人 口 发 展 上 , 旧 中 国 是 高 出 生率 , 高 死 亡 率 , 低 增 长 率。 新
中国成立 后的前 20 余 年 , 是 高 出 生 率 , 低 死 亡 率 , 高增 长 率 。八 十 年 代 以 来 ,
由于实行 了计划生 育政策 , 正 向低出生 率 , 低死亡 率 , 低增 长率转变。

第二节   人 口 结 构

    性别 结构。据 1990 年 7 月 1 日 全国人口普 查 , 中国 大陆 30 个省 、市、自 治


区 1133682501 人 中 , 男 性 584949922 人 , 占 51. 6 % , 女 性 548732579 人 , 占
48. 4 % , 男女 性 别 比 例 为 106. 6 ∶ 100 , 与 全 世 界 总 人 口 男 女 比 例 相 差 不 大 ,
1980 年 世界人口 的男女比例 , 男性占 50. 14 % , 女 性占 49. 86% 。
年龄 结构。 1990 年 大 陆 总 人 口 中 , 1 岁—14 岁 的 占 27. 7 % , 15 岁 —59 岁
的占 63. 71 % , 60 岁以上 的 占 8. 59 % , 其 中 65 岁 以 上 的 占 5. 58% 。15 岁 以 上
的人口中 , 在 业 的 占 79. 9 % , 不 在 业 的 占 20. 91 % 。不 在 业 的 人 口 中 , 在 校 学
生占 4. 84 % , 家 庭 妇 女 占 8. 46 % , 待 升 学 的 占 0. 29 % , 待 业 的 占 0. 71 % , 离
休、退休 、退 职 的 占 2. 64 % , 丧 失 劳 动 能 力 的 占 3. 46 % , 其 他 不 在 业 的 占
0. 51 % 。
民族 结构。中 国人口由 56 个民族构成 。据 1990 年 7 月 1 日人口 普查 , 全 国
共有汉 族人 口 1042482187 人 , 占 总人 口的 91. 96 % , 各少 数民 族人 口 91200314
人 , 占 总 人 口 8. 04% 。 同 1982 年 人 口 普 查 数 字 比 较 , 汉 族 人 口 增 加 了
101602066 人 , 增 长 10. 80 % , 少 数 民 族 人 口 增 加 了 23905147 人 , 增 长
35. 52 % 。少数 民族人口在 全国总人 口中占的比 例 , 已由 1964 年的 6. 7 % 上升 为
8. 2 % , 而且在 继续上升 。
文 化结构。据 1990 年统计 , 每 10 万人中 , 有大学毕业 文化程度 的 1422 人 ,
占 1. 42 % ; 具有 高 中 文 化 程 度 的 8039 人 , 占 8. 04 % ; 具 有 初 中 文 化 程 度 的
23344 人 , 占 23. 34 % ; 具有小 学 文 化 程 度 的 37057 人 , 占 37. 05% 。此 外 , 全
国尚有文盲 、半文盲 180030060 人 , 占总 人口的 15. 88 % 。情况 表明 , 中 国人 口
34
第三章   中国的人口

的平均文 化素质还 很低。


地区 结构。中 国人口的 分 布 极 不 平 衡 , 东 南 部 密 度 大 , 西 北 部 密 度 小。 如
果从黑 龙 江 省 瑷 珲 ( aì huī) 到 云 南 省 划 一 条 线 , 那 么 , 东 半 部 国 土 面 积 占
43 % , 人口 却占 94 % , 西半 部国土面积 占 57% , 人口仅 占 6 % 。平 均人 口密 度 ,
东南部 为 236 人/ 平方 公里 , 西北 部则为 11 人/ 平方公 里 , 相差 22 倍 以上。全 国
四分之 一 的 人 口 , 集 中 在 长 江 中 下 游 地 区 ( 湖 北、 湖 南 、安 徽、 江 西 、 江 苏、
上海 ) , 人口密 度 为 663 人/ 平 方 公 里 , 其 中 上 海 密 度 最大 , 达 2118 人/ 平 方 公
里。再就 是黄河下 游地区 ( 河 北、河南 、山 东、 北京 、天 津 ) , 集中 了 全国 五 分
之一以上 的人口 , 人口密度为 559 人/ 平 方公 里 , 其中 天 津达 777 人/ 平 方公 里 ,
北京 644 人/ 平 方公里。 而青藏高原 , 土地面 积 虽然 占 全国 的 五分 之 一 , 人 口 却
仅占全国 的二十分 之一 , 人口 密度为 3. 9 人/ 平 方公 里 , 人口 密 度最 小 的西 藏 仅
1. 8 人/ 平方公里 。中国人口 分 布 的 如此 不 平 衡 , 是由 自 然、 历 史、经 济 等 多 方
面原因造 成的。
城乡 结 构。 中 国 大 部 分 人 口 是 在 农 村。 旧 中 国 , 农 村 人 口 占 全 国 人 口 的
80 % 。新 中国成立 以来 , 城 市 人 口 迅 速 增加 。特 别 是 改 革 开 放 十 几 年 来 , 一 是
城市贸易 和劳务市 场 迅 速 繁荣 、扩 大 , 大 批 农村 人 口 涌 入 城 市 ; 二 是 中 小 城 市
和新的城 镇发展很 快 , 许多农 村人口 变成 了城 市 人口 。到 1992 年 底 , 中国 的 城
市已增加到 507 个 , 人口达到 372540638 人 , 占全国 总人口 的 32. 33 % , 农村 人
口占全国总 人 口 的 67. 67 % 。 随 着 工 商 业 的 蓬 勃 发 展 , 中 国 城 市 人 口 会 越 来 越
多 , 农村 人口的比 重将继续减 小。

第三节   计 划 生 育

    中国 实行 计 划 生 育 政 策 , 举 世 皆 知。 中 国 为 什 么 要 实 行 计 划 生 育 政 策 呢 ?
许多人 , 特别是外 国 人 , 并 不 理 解 , 实 际 上 很容 易 明 白 , 这 是 由 中 国 的 国 情 决
定的。中 国是发展 中国 家 , 人 口 过 于 庞 ( pán ) 大 , 而 且 增 长 太 快 , 已 经 带 来
了一系列 严重问题 , 如不控制 人口增长 , 必将造成 无法挽 ( wǎn) 回的“ 人口 危
机”。
    首先 , 庞大的 人口 使 中国 的 各 项 人均 指 标 大大 低 于 世 界 平 均 水 平。 新 中 国
成立以来 , 国民经 济虽 然 发 展比 较 快 , 总 产 量和 主 要 产 品 的 总 数 量 都 很 大 , 有
的在世界 上名列前 茅 , 但 是 , 按 人 口 一 平 均 就 太少 了 。比 如 1994 年 钢 的 产 量 ,
中国是 6159 万 吨 , 排在 当时苏联、 日本 、美 国之 后 , 居 世界 第 四位 , 但 是 , 按
人口一 平均 , 日本 是 952 公 斤 , 美国是 541 公斤 , 中国才 5. 8 公斤。 再看石油 产
35
中国概况

量 , 中国当 时是 1. 38 亿吨 , 也居世 界第 四位 , 平 均到 每 个人 仅 120 公斤 , 仅 是


当时苏联 的十八分 之 一。 据 某 些 专 家 推 测 , 到 2000 年 , 中国 的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
可能从现 在的世界 第七位上升 到第 四位 , 到 2025 年 , 将是 仅 次于 美 国、日 本 的
第三经济 强国。但 是 , 由于 中 国 人 口 太 多 , 即使 那 时 , 人 均 收 入 在 世 界 上 只 能
算中等收 入国家。
其次 , 庞大的 人口造 成 了自 然 资 源 与 物 质产 品 的 紧 张 , 使 人 民 生 活 水 平 的
提高受到 了很大 限制 。中 国 虽 地 大 物博 , 但 按 人 口 平 均 , 资 源 并 不 算 丰 富。 比
如耕地总面 积 , 中国 居世界第四 位 , 占世 界耕地面积 的 7 % , 但 人均 耕地 面积 仅
为世界人 均量的 30 % 。按年 人 均消 耗 粮 食 150 公 斤计 算 , 每 增 加一 亿 人 口 , 每
年就须多 生产 150 亿 公斤 粮 食。 中 国 这 样一 个 大 国 , 不 可 能 依 靠 进 口 粮 食 , 如
果人口增 长超过了 粮 食 产 量的 增 长 , 中 国人 连 吃 饭 都 会 出 现 危 机。 再 比 如 , 从
1953 年 到 1981 年的 28 年间 , 中国用于 国民生活 的消费基金 总额 增长 了 3. 9 倍 ,
但人口增 加了 4 亿 , 结果 , 人 均消费基 金实际才增 长了 1. 9 倍。
此外 , 由于 人 口 增 长 过 快 , 还 带 来 住 房、医 疗 、交 通 、教 育 、就 业 、福 利
等一系列 社会问题 , 这些都显 而易见了 。
总之 , 人口过 剩已成 了 中 国 的 沉 重 负担 , 影 响 了 国 民 经 济 的 发 展 , 影 响 了
国民生活 水平的提 高。 中国 原 定 到 2000 年 的 经 济 目 标 是 工农 业 总 产 值 翻 两 番 ,
由 1980 年的 7100 亿元增加 到 28000 亿元 , 使人 民生活水 平大幅度提 高。为了 达
到这个目 标 , 政府 同时 也制 定 了 人 口控 制 目 标 , 力 争 把 人 口 控制 在 12 亿 以 内 ,
否则 , 经 济目标就 难以实现。
根据 中 国 制 定 的 人 口 控 制 目 标 , 以 1990 年 7 月 1 日 大 陆 人 口 普 查 的
1133682501 人为基 数 , 到本 世纪末 , 人 口增加数 目必须控制 在 6700 万以 内 , 每
年新出生的 人口必须 控制在 1000 万 以内 , 年出 生率逐步 降到 16‰以 下 , 这是 一
项十分艰 巨的任务 。但是 , 只 要严格执 行计 划生 育政 策 , 该目 标 是可 以 实现 的。
比如 : 中 国人口大 省四川省 , 人 口 出生 率 已 从 1972 年 的 37‰ 下降 到 1987 年 的
17‰ , 就 是 一 个 成 功 的 例 子。 1996 年 , 全 国 平 均 人 口 出 生 率 已 下 降 到 了
16. 94‰。
中国 的计 划 生 育 工 作 , 是 从 七 十 年 代 开 始 的 , 10 年 少 生 了 6000 多 万 人。
1980 年 , 政府进 一步制定了 严 格的 计 划生 育 政 策 , 取得 了 明 显 效果 , 基 本 控 制
了人口的 过速增长 , 但 是 还 没有 达 到 原 定的 目 标。 而 且 , 即 使 人 口 出 生 率 降 到
了 16‰ 以下 , 由 于 中 国 人 口 基 数 太 大 , 每 年 全 国 仍 要 增 加 1000 多 万 人 口。 所
以 , 计划 生育必须 抓得 很 紧 很紧 , 不 能 有 丝 毫的 放 松 , 它 已 成 为 中 国 不 可 动 摇
的一项基 本国策。
    中国 计划生育 政策的基本 内容是 什么 呢 ? 概 括起 来 就是 八 个字 : 晚 婚晚 育 ,
36
第三章   中国的人口

少生优生 。
晚婚 晚育 , 就 是晚结婚 , 晚生 孩 子。中 国 的 婚 姻法 规 定 的结 婚 年 龄 是男 22
岁 , 女 20 岁。 按规定年 龄推迟三年 以上 结婚 , 就 算晚 婚 , 妇女 24 岁 以 后生 育 ,
就算晚育 。提倡男 女青 年 适 当晚 婚 晚 育 , 对 于减 少 人 口 增 长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青
年妇女如 果 20 岁开始生 育 , 100 年就 要 生五 代人 , 如 果 25 岁开 始 生育 , 100 年
只生四代 人 , 就可 以减少一代 人口。
少生 , 就是一对 夫妇只生一 个孩 子。这 个 政策 是从 1980 年开 始 实行 的。 但
是 , 考虑 到实际情 况 , 如果 第 一 个 孩 子 是残 疾 儿 , 也 可 以 生 第 二 个 孩 子。 对 于
少数民族 , 在要求 上也稍宽一 些。
优生 , 就是要提 高生育质量 , 保证婴 ( yīn ) 儿身体 健康 , 智力 发达 。除 了
在法律上 规定不允 许 近亲 结 婚 和有 遗 传 性 疾病 的 人 结婚 外 , 不 少 地 方 还 设 立 了
婚姻、优 生及遗传 性疾病咨询 ( zī xún ) 机 构 , 加强 优生 指导。 同时 , 还加 强 了
妇幼保健 工作。
为了 落实控制 人口增长和 计划生 育的 目 标 , 中 国 采取 了 以下 具体 措 施 ( cuò
s hī) :
第一 , 制 定 人 口 规 划。 从 七 十 年 代 起 , 政 府 开 始 把 人 口 生 产 纳 入 计 划 轨
( uǐ) 道 , 同经济 、社会发 展协调 ( tiáo) 起来。在制 定五年计 划和年度计 划时 ,
不仅规划 经济和社 会 的发 展 , 而 且 也规 划 人 口 的增 长 , 把 生 育 计 划 落 实 到 单 位
和个人 , 并严格执 行生育计划 。
第二 , 建立计 划生育 机 构。 中 央 政 府 设 有国 家 计 划 生 育 委 员 会 , 各 级 地 方
政府也设 有计划生 育 机 构。 在 农 村、 工 厂、 学 校、 机 关、 街 道 , 都 设 有 专 职 或
兼职负责 计划生育 工作的人员 。
    第三 , 开展计 划生育宣传 教育。 通过 广 播、电 视、 报刊 、电 影等 各 种形 式 ,
向国民宣 传计划生 育 的 重 要性 , 说 明 控 制人 口 增 长 , 对 发 展 国 民 经 济 , 对 改 善
家庭生活 , 对妇女 解放的好处 。同 时 , 破 除 “男 尊 女卑 ”、“传 宗 接 代”、“ 多 子
多福”等 封建观念 , 从而使计 划生育成 为国民的自 觉行动。
    第四 , 加强节 育技术指导 。国家 免费 提供 避孕 ( yùn ) 药 具 , 免 费 或减 费 实
行人工流 产或绝育 手术。
    第 五 , 采 取 必 要的 奖 惩 ( chén ) 措 施 , 同 时 , 积 极 发 展 社 会 保 险、 服 务、
福利事业 , 减少老 人的后顾之 忧。
    第六 , 加强人 口理 论 研 究。全 国 成 立 了 中国 人 口 学 会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和
各省、市 、自治区 成立了人口 研究机构 , 一些 大学 建 立了 人口 研 究和 教 学机 构。
这些机构 常常举行 人口科学讨 论会 , 交 流研究成果 , 向政府 提供决策依 据。
    第七 , 定期进 行人 口 普 查。除 了 进 行 年 度人 口 调 查 外 , 全 国 性 大 规 模 的 人
37
中国概况

口普查 , 一般每 隔 10 年 搞 一 次 , 以 全 面 掌 握 人 口 发 展 情 况 , 合 理 制 定 国 民 经
济、社会 发展规划 , 按照计划 控制人口 的增长。
    当然 , 计划生 育工 作 在 实际 进 行 过 程中 , 确 实 遇 到 了 不 少 困 难 , 特 别 是 在
农村 , 阻 力比较大 。但是 , 由 于 政 府 态 度 坚 决 , 采 取 的 措 施 有 力 , 得 到 了 大 多
数国民的 理解与支 持 , 所以 , 中国的控 制人 口政 策收 到 了明 显 效果 , 近 20 年 一
共少增加 了约 3 亿 人。 为 了达 到 既 定 的经 济 和 社会 发 展 目 标 , 为 了 使 国 民 的 生
活尽快地 富裕起来 , 为 了 国家 的 百 年大 计 , 中 国 的计 划 生 育 政 策 将 坚 定 不 移 地
坚持下去 。否则的 话 , 在 严重 的 “ 人口 爆 炸” 危 机 面 前 , 中 国 将 永 远 难 以 摆 脱
困境。

    思考 题 : ①请 简要介绍一 下中国的 人口发展情 况。


②中 国为什么要 实行计划 生育 ?
③中 国计划生育 政策的内 容是什么 ?
④请 谈一谈你对 中国人口 问题的认识 。

38
第四章   中 国 的 民 族

    中国 是一个统 一 的 多 民族 国 家。 这种 情 况 是在 漫 长 的 历 史 发 展 过 程 中 , 逐
渐形成和 稳定下来 的。
“中国”的 名称最早 出现于西周 初期 , 当 时有 三 个含 义 : 第一 , 天 子所 居 之
城 , 与四 方诸侯相 对 ; 第二 , 周 在 灭 商 之 前 , 称 周人 所 在 的 黄 河 中 下 游 地 区 为
“中 原之国”, 即 “中国”, 周朝建立 后沿 用 了下 来 ; 第三 , 是 指 夏、商 、周 之 族
融为一体 的 民 族 , 以 夏 为 族 称 , 所 以 “中 国” 又 称 “ 华 夏 ”。 到 了 春 秋 战 国 时
代 , 各中 原诸侯都 称为 “中 国 ”或 “ 华 夏”。 秦统 一 时 还 称 “九 州 ”。魏 晋 时 把
“中 国” 与 “华 夏”两个 词 组 合 起 来 , 称 为 “中 华”。 后 来 , 凡 生 长 在 中 华 大 地
上的 , 不 管是哪族 人 , 都属于 中华民 族。中 华民 族也 称 “炎 黄子 孙”, 是一 种 俗
称 , 炎黄 即炎帝与 黄帝 , 是 传 说中 的 人 物 , 人 们 历来 把 他 们 两 人 作 为 汉 族 的 祖
先。一般 正式场合 , 人们还是 称中华民 族。
现在 的中华民 族包括 56 个 民 族 , 主 要 是 汉族 , 除 汉 族 以 外 还 有 55 个 少 数
民族。中 国的少数 民族与汉族 一道 , 为 开 拓 ( tuò) 中国 的 疆 土 , 发展 中 国 的 经
济 , 创造 中国的历 史 与文 化 , 维 护 中 国 的统 一 与 完 整 , 作 出 了 贡 献。 这 一 章 我
们主要介 绍少数民 族的情况。

第一节   民 族 状 况

一、人口与分布

    中国 55 个 少 数 民 族 的 人 口 , 1953 年 为 3352 万 人 , 1964 年 为 4000 万 人 ,


1982 年 为 6724 万人 , 1990 年 第四次人 口普 查 时为 9120 万 人。 各少 数 民族 的 人
口数量差 距相 当 大 , 截 止 到 1990 年 , 人 口最 多 的 是 壮 族 , 有 1500 多 万 人 , 人
口最少的 是珞 ( luò) 巴族 , 仅有 2300 多 人。
人口超 过 100 万 以上的少数 民族 有 17 个 : 壮 族、回 族、 维吾 尔 族、哈 萨 克
族、傣 ( dǎi ) 族、 彝 ( yí) 族、 苗族、满 族、 藏族 、蒙 古 族、土 家 族、 布依 族、
朝鲜族、 侗 ( dòn ) 族、 瑶 ( yáo) 族、 白族、哈 尼族。
人口 在 10 万 以 上 、 100 万 以 下 的 少 数 民 族 有 15 个 : 黎 ( í)
l 族、 傈 僳

l sù) 族、 畲 ( shē) 族 、 拉 祜 ( hù) 族、 佤 ( wǎ) 族、 水 族、 东 乡 族、 纳 西
39
中国概况

族、锡伯 族、土 族、 仡 佬 ( ē lǎo ) 族、 柯 尔 克 孜 ( zī) 族、 达 斡 ( wò) 尔 族、


羌 ( qiān ) 族、景颇 ( pō) 族。
人口 在 5 万以 上、10 万 以 下 的 少 数 民 族 有 4 个 : 仫 ( mù) 佬 族、 撒 ( sā)
拉族、毛 南族、布 朗族。
人口在 1 万以上 、5 万以下的 少数民族 有 12 个 : 塔吉克 族、 普米 族、怒 族、
阿昌族、 鄂 (è) 温克族 、基诺 ( nuò) 族、乌孜 ( zī) 别 克 族、俄 罗 斯族、 保 安
族、京族 、德昂族 、裕 ( yù) 固族 。
人口 在 1 万以 下 的少 数 民 族 有 7 个 : 高 山 族、 塔 塔 尔 族、 独 龙 族、 鄂 伦 春
族、门巴 族、珞巴 族、赫哲族 。
此外 , 还有一部 分人的民族 成分尚待 确定 , 如 F EA1# 人、夏 尔巴人 等未 识
别的人口 有 70 余万人。
中国 少数民族 的地区分布 有如下一 些特点 :
第一 , 分布地 区广 , 占的 面 积 大。 中 国 的 少 数 民 族 , 虽 然 人 口 不 到 全 国 的
十分之一 , 但分布 的地 区 相 当广 , 所 占 的 面 积在 全 国 一 半 以 上。 除 五 个 少 数 民
族自治区 外 , 绝大 多 数省 、市 也 有 少 数 民族 自 治 州、 自 治 县。 少 数 民 族 最 多 的
省是云 南 省 , 那 里 居 住 着 35 个 民 族。 此 外 , 还 主 要 分 布 在 内 蒙 古、 新 疆 、 西
藏、广西 、宁 夏 地 区 , 以 及 黑 龙 江、 吉 林 、 辽 宁、 甘 肃、 青 海、 四 川、 云 南、
贵州、广 东、湖南 、河北、湖 北、福建 、台湾、海 南等省。
第二 , 大杂居 , 小聚居。 中国 90 % 以 上的 人 口 是汉 族 人 口 , 各个 少 数 民 族
地区都有 一定数量 的 汉族 人 , 即 使 是少 数 民 族 自治 地 区 , 也 大 部 分 是 汉 族 人 占
多数。然 而 , 各少 数民族又 都 有 自 己 的 聚 居 区 , 有 的 比 较 大 , 有 的 小 一 些 , 有
的有几个 聚居区 , 分散 在 各 个地 区 , 也 有 的 仅一 部 分 是 聚 居 , 其 他 则 散 居 在 其
他民族中 间。这样 , 就形成了 一种大杂 居 , 小聚 居 , 各个 民族 交 错杂 居 的局 面。
比如 , 回族 有 800 多 万人 , 聚居 在宁夏回 族自治区的 仅有 100 多万 人 , 还有 100
多万人聚 居在 甘 肃 省、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 其 余 600 万 人 则 散 居 在 全 国 各 地。
藏族共有 450 多 万 人 , 仅 有 200 多 万 人 聚 居 在 西 藏 , 其 余 则 分 别 居 住 在 甘 肃、
青海、四 川、云南 等地。 中 国民 族 分 布 的 这 一特 点 , 反 映 了 少 数 民 族 与 汉 族 以
及各少数 民族之间 的 密切 关 系 , 这是 中 国 成 为团 结 统 一的 多 民 族 国 家 的 重 要 基
础。
第三 , 资源、 物产 十 分 丰 富。 少 数 民 族 居 住 的 地 区 , 大 都 是 高 原、 山 脉、
草原、森 林地带 , 地域广 大 , 矿 藏 丰 富 , 畜 牧 业 发 达 , 农 作 物 种 类 多 。内 蒙 古
和宁夏是 中国粮食 作 物的 重 要 产 地。新 疆 是 中 国棉 花 的 重 要 产 地。 广 西 是 甘 蔗
的重要产 地。西藏 盛 产青 稞。 云 南、 海 南 出 产各 种 各 样 的 热 带 水 果。 少 数 民 族
地区的森 林 覆 盖 面 积 达 4500 万 公 顷 , 占 全 国 森 林 覆 盖 面 积 的 37 % 。 内 蒙、 新
40
第四章   中国的民族

疆、西藏 、青海、 甘肃的中国 五大天然 牧畜区 , 都 在少数民 族地区。


第四 , 靠近边 疆 , 人口稀 少 , 经济 、文化 比 较落 后。 少数 民 族集 中 的地 区 ,
大部分处 于中国的 边 疆 地 带 , 与 周 边 国 家相 连 , 在 国 防 及 与 邻 国 关 系 中 , 地 理
位置很重 要。但是 , 由 于 地 区 广 大 , 位 置 偏 僻 ( pì) , 人 口 密 度 小 , 交 通 不 便 ,
开发比较 晚 , 所以 , 经济、文 化等比较 落后 。解 放以 后 , 虽然 发 生了 巨 大变 化 ,
但比起汉 族地区来 , 仍有较大 差距。

二、语 言 文 字

    中国 的 55 个少 数民 族 , 几 乎 都有 自 己 的 语 言 , 其 中 只 有 21 个 民 族 有 自 己
的文字。 除了 回 族、 满 族、 畲 族 使 用 汉 文 外 , 蒙 古 族、 藏 族、 壮 族、 锡 伯 族、
傣族、维 吾尔族、 柯尔克孜族 、塔塔尔 族、 俄罗 斯族 等 11 个 民族 , 都 有本 民 族
的文字 , 同 时 也 使用 通 用 文 字。 彝 族、 纳 西 族、苗 族 、景 颇 族、 傈 僳 族、 拉 祜
族、佤族 等 7 个民 族 , 虽有自 己的文 字 , 但 不 怎么 使 用。其 余 34 个 民族 , 没 有
自己的文 字。
中国 各民族的 语言 分 属 于 不 同 的 语 系。 属 于 汉 藏 语 系 的 最 多 , 包 括 汉 语、
壮语、布 依语、傣 语 、侗 语 、水 语 、仫 佬 语、 毛 南 语 、 黎 语、 苗 语、 瑶 语 、 藏
语、白语 、京语、 傈僳语、纳 西语、拉 祜语 、哈 尼语 、景 颇 语、土 家 语 20 个 语
种。属于 阿尔泰语 系的有 维 吾 尔 语、 哈 萨 克 语、 乌 孜 别 克 语 、塔 塔 尔 语 、朝 鲜
语、柯尔 克 孜 语、 撒 拉 语、 裕固 语 、蒙 古 语、 达 斡 尔 语、 东乡 语 、保 安 语、 鄂
温克语、 鄂 伦 春 语 、满 语、 锡 伯 语、 赫 哲 语 17 个 语 种 。属 于 南 亚 语 系 的 有 佤
语、布朗 语、德昂 语。属于印 欧 语 系 的 有 塔 吉 克 语、 俄 语。 台 湾 的 高 山 语 属 于
南岛语系 。总而言 之 , 中国少 数民族的 语言非常复 杂。

三、宗 教 风 俗

    中国 的少数民 族 一 般 都信 仰 宗 教。 世界 上 的 三 大 宗 教 伊 斯 兰 教、 佛 教、 基
督教 , 对 中国少数 民族都有深 刻影响 。信仰 伊 斯兰 教 的有 10 个 民族 : 回 族、 维
吾尔族、 哈萨克族 、柯尔克 孜 族、 塔 塔 尔 族、 乌 孜 别 克 族 等。 信 仰 喇 嘛 教 或 佛
教的有 : 藏 族、 蒙 古 族、 土 族、裕 固 族、 傣 族、 布 朗 族、 德 昂族 等 。信 仰 基 督
教的有 : 部分苗族 、彝 族等 。此 外 , 还 有 的 少 数 民族 保 持 着 原 始 自 然 崇 拜 的 多
种信仰 , 包括祖先 崇 拜、 图 腾 ( tén ) 崇 拜 、巫 ( wū) 教、 萨 满 教 等 , 如 独 龙
族、怒族 、佤族、 景颇族、高 山族、鄂 伦春族等。
各少 数民 族 的 风 俗 习 惯 也很 不 一 样 , 穿 戴、 饮 食、 居 住、婚 丧 、嫁 娶、 节
41
中国概况

日、娱乐 、禁忌 (ì
j ) 等各方 面 , 都有 自己 的传 统特 点。比 如 , 信仰 伊 斯兰 教 的
10 个少 数民族 , 禁 忌 吃 猪 肉。 各 民 族 都 有 自 己 的 传 统 节 日 , 如 傣 族 的 泼 水 节 ,
彝族的火 把节 , 藏 族的藏历年 , 蒙古族 的那达慕大 会等。

第二节   民 族 政 策

    由于 中国是 多民 族 国 家 , 因 而 , 维 护各 民 族 的 团 结 , 对 于 国 家 的 统 一、 安
定 , 具有 十分重要 的意 义。 要 维护 各 民 族 的 兄弟 友 好 关 系 , 除 了 历 史 形 成 的 密
切的地理 、政治、 经济、文化 关 系 外 , 关 键 是 要 实 行 正 确 的 民 族 政 策 。在 历 史
上 , 由于 大汉族主 义、民族狭 隘 ( xiáài) 主 义 及其 它 种种 原因 , 汉 族 与少 数 民
族之间或 某些少数 民 族 之 间 , 存 在 着 不 同程 度 的 民 族 压 迫、 民 族 歧 视、 民 族 隔
阂 ( é hé) , 互相不信任 , 甚至互 相敌视、争 斗。中华 人民 共和 国成 立以 后 , 各
民族实现 了空前的 团结、统一 。
    新中 国政府是 靠什么力量 把这么多 民族凝聚 ( nín jù) 在一起的 呢 ? 归根 结
底一句话 , 靠的是 正确的民族 政策。中 国的民族政 策主要包 括哪些内容 呢 ?
第一 , 坚持民 族平等 , 反 对民族歧 视与压迫。
    中国 政府一 贯主 张 , 民 族 不 分 大小 , 必 须 一 律 平 等。 根 据 这 个 主 张 , 制 定
了一系列 有关民族 平等 的政 策、 法 令、 措施 。1951 年 , 中央 人 民 政府 政 务 院 根
据 1949 年制定 的具 有临 时 宪 法效 力 的 《共 同 纲 领》, 公 布了 《对 有 关 具 有 蔑 视
( miè s hì) 和侮 辱少 数民 族性 质 的称 呼、 地名 、碑 名、匾 ( biǎn ) 额、 对联 进 行
处理的指 示》。 根据该指 示 , 更改了 若干 具有 蔑视 性的 民 族名 称 和地 名 等。1952
年 , 公布 了 《中华 人民 共 和 国民 族 区 域 自治 实 施 纲要》 和 《保 障 所 有 散 居 的 少
数民族出 身 者 享 有 民 族 平 等 权 利 的 决 定》。后 来 , 全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公 布 的 宪
法 , 每一 次都明确 地规定了各 民族的平 等权利。
为了 保证少数 民族 能站 在 平 等 的 立 场上 , 参 加 国 家 事 务 的 管 理 , 在 各 级 政
权中享有 平等的权 利 , 中 国的 选 举 法作 了 如 下 规定 : 在 全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及 地
方各级人 民代表大 会 中 , 对少 数 民 族代 表 人 数 要作 特 殊 考 虑。 少 数 民 族 代 表 人
数所占的 比例 , 一 般要 超 过 该民 族 人 口 在全 国 人 口 中 所 占 的 比 例。 而 且 , 包 括
人口最少 的民族在 内 , 保证所 有的少数 民族都有自 己的代表 。
第二 , 实行民 族区域自治 。
所谓 民族区域 自治 , 就 是在 国 家 的 统 一 指导 下 , 以 少 数 民 族 的 聚 居 地 区 为
基础 , 设 置地方自 治政 府 , 让 少数 民 族 自 己 管理 本 民 族 内 部 的 地 方 性 事 务。 民
族区域自 治的实施 , 包含以下 几个具体 内容 :
42
第四章   中国的民族

( A ) 各民 族自治区 域的自 治 机关 , 以 实行 民 族自 治 的少 数 民 族的 人 员 为 主
构成 , 当 地其他民 族有适当人 数的代表 。
( B) 自治机关 使用在当地 少 数 民 族 中 通 用 的一 种 或 数 种 语 言、 文 字 , 作 为
行使职权 的工具。
( C ) 自治 机关行使职 权时 , 充 分考虑民族 的特点与 风俗习惯。
( D) 自治机 关根据本 地 区 民 族 的 特 点 , 制 定 自 治 条 例 和 某 一 方 面 的 法 律、
规定。
( E ) 自 治机关在 行使本 民 族自 治 区 的 财权 时 , 享 有 比其 它 同 级政 府 更 大 的
权力。
在中 国 , 实行 民族区 域 自治 的 少 数 民 族 聚居 的 地 区 , 人 口 占 全 国 少 数 民 族
人口的 90 % 以 上。 现 在 , 全 国 共 有 5 个 少 数 民 族 自 治 区 , 30 个 少 数 民 族 自 治
州 , 124 个 少数民族自 治县 ( 旗 ) 。
第三 , 大力培 养少数民族 干部。
大力 培养少数 民族 干部 , 是 实 施 民 族 区 域自 治 的 关 键。 在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的革命过 程中 , 已 经培 养 了许 多 少 数民 族 干 部。 战争 时 期 在 延 安 创 设 的 民 族 学
院 , 是中 国第一个 培养少 数民 族 干 部的 学 校。 新 中国 成 立 以 后 , 1950 年 , 为 了
大力培养 少数民族 干 部 , 政府 很 快 公布 了 少 数 民族 干 部 培 养 试 行 方 案。 除 了 通
过普通大 学 、 高 等 专 业 学 校 培 养 外 , 在 全 国 各 地 专 门 设 立 了 12 所 民 族 学 院 ,
即 : 中央 民族大学 、西南民 族 学 院、 西 北 民 族 学 院、 青 海 民 族 学 院 、云 南 民 族
学院、贵 州民族学 院、新疆 民 族 学 院、 内 蒙 古 民 族 学 院、 西 藏 民 族 学 院 、广 东
民族学院 、广西民 族 学院 、中 南 民 族 学 院。 一部 分 省、 自 治 区 还 开 设 了 少 数 民
族干部学 校或少数 民族干部训 练班。 据不 完全 统 计 , 到 1978 年 , 全 国 少数 民 族
干部总数 已达 80 余万人 , 比 1949 年增 加了 80 倍 。其 中 , 有 在 各级 政 府担 任 领
导职务 的 , 也 有 在 经 济、 文 化、科 学 、教 育、 新 闻、 出 版、 医疗 、卫 生 等 各 个
部门从事 专业工作 的。 近 些 年来 , 少 数 民 族 干部 以 每 年 上 万 人 的 速 度 递 增。 比
如在西藏 自治区 , 目前已有 70 % 的干 部是藏族人 。
第四 , 废除落 后的旧制度 , 实行民 主改革。
在旧 中国 , 由 于地理、交 通、 文 化 等 各 个 方 面 的 原 因 , 少 数 民 族 地 区 比 汉
族地区更 要 落 后 得 多。 不 少 地 区 的 社 会 制 度 , 还 停 留 在 奴 隶 社 会 , 甚 至 原 始、
半原始社 会 , 阶级 压迫 十分 残酷 。比 如西 藏 , 原来 实 行的 是 野蛮 ( mán ) 、 残 酷
的封建农奴 制 , 人 被 分 为 三 等 九 级 , 农 奴 没 有 任 何 人 权 , 可 以 被 买 卖 、 转 让、
交换、抵 债 ( dǐzhài) , 甚至 遭受 挖 眼、割 舌、 砍手 等 残酷 刑 罚。 落后 的 社 会 制
度 , 严重 地束缚 ( shù fù) 了少 数民族地 区生产力的 发展。
新中 国成立以 后 , 国 家 积极 而 慎 重 地 帮 助少 数 民 族 进 行 民 主 改 革。 在 社 会
43
中国概况

改革过程 中 , 废 除 了 落 后、 野 蛮 的 压 迫 制 度 , 根 据 少 数 民 族 地 区 的 实 际 情 况 ,
政府制定 了一系列 与 汉 族 地区 改 革 不同 的 比 较 缓 和 的 方 针、 政 策。 比 如 , 在 广
大的畜牧 区 , 没有 采 取没 收 牧 场 主 的牛 、羊 , 将 其 分 配 给 牧 民 的 方 法 , 而 是 实
行了牧场 的共有化 , 然 后 , 在 发展 生 产 的 基 础上 , 用 各 种 不 同 的 方 式 逐 步 改 造
牧场主和 牧民 。对 于 生 产 水 平 非 常 低 下 , 还 残 留 着 原 始 制 度 的 少 数 民 族 地 区 ,
大力给予 援助 , 使 其生 产 和 文化 发 展 起 来 , 较快 地 过 渡 到 新 社 会。 对 于 奴 隶 主
和封建农 奴主 , 如 果他们不接 受改 革 , 一 律 实行 赎 ( s hú) 买政 策。 这样 , 仅 经
过短短十 几 年 时 间 , 中 国 各 少 数 民 族 就 跨 ( kuà) 过 了 一 个 或 几 个 社 会 发 展 阶
段 , 从而 打开了生 产力发展的 道路。
第五 , 支持少 数民族使用 自己的语 言文字。
中国 宪法规定 , 各少数 民 族 有 使 用 本 民 族 语 言、 文 字 的 自 由 。因 而 , 各 民
族自治区 的自治机 关 , 都 以 本民 族 的 语 言、 文字 为 主 要 工 具。 选 举 民 族 自 治 区
人民代表 大会代表 时 , 在 使用 该 地 区各 民 族 通 用文 字 的 同 时 , 也 可 以 使 用 本 民
族的文字。 各民族公 民还 有 使 用本 民 族 的 语言 、文 字 进 行诉 讼 ( sù sòn ) 和 辩
护的权利 。在少数 民 族集 中 或 杂 居 的地 区 , 案 件 的 审 理、 判 决、 布 告 及 其 它 文
书的公布 , 必须使 用 当地 通 用 的 语 言。 少数 民 族 在 日 常 生 活、 生 产 劳 动、 通 信
及社会交 往中使用 自 己 的 语言 、文 字 , 受 到 尊重 。有 本 民 族 通 用 文 字 的 少 数 民
族地区 , 注意用该 地区的民族 语言、文 字进 行教 学。 在具 备条 件 的民 族 自治 区 ,
可以用本 民族的语 言、文字办 报纸、广 播、出版等 事业。
第六 , 尊重少 数民族的风 俗习惯。
中国 宪法规定 , 各少 数 民族 有 维 持 或 改 革自 己 的 风 俗 习 惯 的 自 由 , 他 人 不
得干涉。 为了执行 这 个规 定 , 政 府 采 取 了各 种 具 体 措 施。 比 如 : 规 定 了 各 民 族
节日的休 假制度 , 在禁 忌 吃猪 肉 的 少数 民 族 中 不提 倡 养 猪 , 在 伊 斯 兰 教 民 集 中
的地方开 设由 穆 斯 林 经 营 的 饭 馆 , 专 门 生 产 和 供 给 少 数 民 族 特 殊 需 要 的 商 品 ,
等等。各 少数民族 的风俗习惯 , 是在他 们自 身长 期的 社 会、历 史 发展 中 形成 的 ,
其中许多 独特的风 俗习惯 , 至 今保留 着原 来的 样子 。比 如 : 蒙 古 族的 那 达慕 节 ,
维吾尔族 的吐鲁 番节 , 藏 族 的 旺 果 节 , 傣族 的 泼 水 节 , 彝 族 的 火 把 节 , 不 仅 继
承了过去 的传统 , 而 且成 了 各 个 少 数民 族 进 行 文 艺、 体 育、 经 济、 贸 易 等 活 动
和象征着 民族团结 的盛大节日 。
第七 , 坚持宗 教信仰自由 。
宗教 在少数民 族中 有漫 长 的 历 史 , 对 各 少数 民 族 的 经 济、 文 化 及 风 俗 习 惯
有很深的 影响。中 国政 府 关 于宗 教 信 仰 的基 本 政 策 是 信 仰 自 由 , 也 就 是 说 , 宗
教信仰自 由是公民 的 民主 权 利 , 任 何公 民 既 有 信仰 宗 教 的 自 由 , 也 有 不 信 仰 宗
教的自由 , 既有信 仰这 一 种 宗教 的 自 由 , 也 有信 仰 那 一 种 宗 教 的 自 由 , 信 仰 宗
44
第四章   中国的民族

教与不信 仰宗教的 公民 , 政治 上一律平 等。


为了 保障各少 数民族 人 民 宗教 信 仰 的 自 由 , 政府 不 干 涉 他 们 正 当 的 宗 教 活
动 , 允许 他们有必 要的寺 院、 教 堂 等 宗 教 活 动 场 所 , 同 时 , 还 修 复 、保 护 了 一
部分有名 的寺院、 教堂。为 了使 信 仰宗 教 的人 与 不信 仰宗 教 的人 和 睦 ( mù) 相
处 , 维持 社会的正 常 秩序 , 主 张 宗 教 活 动在 寺 院、 教 堂 里 集 中 进 行 , 要 求 不 信
仰宗教的 人不要去 寺 院、 教 堂宣 传 无 神 论。 对于 宗 教 界 的 知 名 人 士 , 除 了 尊 重
他们的宗 教信仰外 , 还给予他 们一定的 政治地位。
中国 政府正确 的民 族 政 策 , 受 到 了 各 少 数 民 族 人 民 的 欢 迎 和 拥 护 。 所 以 ,
中国的民 族 尽 管 很 多 , 但 民 族 问 题 并 不 很 突 出 , 各 民 族 之 间 的 关 系 比 较 融 洽
( rón qià) , 统 一的多民 族国家的基 础比 较 稳固 。虽 然 有的 时候 , 某 些 地区 有 少
数人企图 制造民族 分裂 , 但是 , 他们的 行为不得人 心 , 总是 归于失败。

第三节   发 展 变 化

    在长 期的 历 史 发 展 过 程 中 , 少 数 民 族 与 汉 族 的 经 济 往 来 , 一 直 比 较 频 繁。
早从秦、汉 时代开 始 , 各 少 数 民 族 就 从 中 原 的 汉 族 地 区 , 引 进 了 制 铁 、 制 陶、
造酒、纺 织、造纸 、农田灌溉 ( uàn ài ) 等 先进 技术 和生 产 经验 , 促 进了 边 境
地区经济 的发展 。比 如 , 今 日 新 疆 维 吾 尔 族 自 治 区 的 水 利 设 施——— “ 坎 儿 井 ”
( 一 种引水方法 ) , 就 是西 汉 时 期 从中 原 地 区传 进 , 并 加 以 改 造 而 成 的。 七 世 纪
的唐代 , 为了密切 唐朝与藏族 地区 ( 当时 称吐 蕃 [ bō] ) 的 关 系 , 唐 太 宗把 女 儿
文成公主 嫁给了藏 族 首领 松 赞干 布 , 带 去了 纺 织、 造 纸、 酿 ( niàn ) 酒、 制 陶
等生产技 术 , 促进 了西 藏 的经 济 繁 荣。 汉族 也 从 少数 民 族 地 区 引 进 了 自 己 没 有
的农作物 品种及栽 培 ( zāi péi ) 技术 , 引 进了 发 展畜 牧 业 和生 产 畜 产 品的 经 验 ,
促进了中 原汉族地 区农、牧业 的发展。
在文 化方面 , 少数民 族 与汉 族 也 有 密 切 的交 流 关 系 , 从 而 创 造 了 丰 富 的 少
数民族 文 化 , 包 括 诗 歌、 神 话、传 说 、音 乐、 舞 蹈、 雕 刻、 绘画 等 。公 元 十 一
世纪以后 产生的 藏 族史 诗 《格 萨 尔 王 传》、柯 尔 克 孜 族史 诗 《玛 纳 斯》、 彝 族 撒
尼人的长 篇叙事 诗 《阿 诗 玛》 等 , 都 是 优秀 的 文 学 作 品。 中 外 知 名 的 敦 煌、 云
岗、龙门 三大石窟 , 以及 克 孜 尔千 佛 洞 , 都 是 西 部的 少 数 民 族 与 汉 族 共 同 创 造
的。另外 在科学技 术方面 , 少 数民族也 有不少发明 。
新中 国成立以 后 , 中 国 政府 把 帮 助 少 数 民族 发 展 经 济、 文 化 作 为 一 项 重 要
任务。在 全国最高 权力 机 构全 国 人 民代 表 大 会 内设 立 了 民 族 委 员 会 , 在 中 央 政
府机构内 设立了民 族 事 务 委员 会 , 专 门 负责 制 定、 执 行、 检 查 有 关 少 数 民 族 方
45
中国概况

面的法律 、政策等 。中 央政 府 为 了 支 持、 帮 助少 数 民 族 地 区 的 发 展 , 提 供 了 大
量的财政 、物资、 科技、文化 、人才等 方面的援助 。
首先 , 在财政 方 面 , 每 年 都有 巨 大 投 资。 从 1950 年 到 1991 年 , 国 家 对 少
数民族自 治区基本 建设的投资 达 1000 多 亿元。 除基 本 建设 投 资外 , 国 家每 年 还
给少数民 族地区大 批 财 政 补贴 , 以 及 各 种各 样 的 贷 款、 救 济 金 和 生 产 补 助。 比
如 , 从 1952 年到 1992 年 , 中央对西藏 的财政补 贴累计 170. 121 亿元 。此外 , 国
家对一部 分生产落 后的少数民 族地区 , 还实行减免 税等优惠 政策。
其次 , 在物资 方面 , 每 年 由国 家 调 拨 ( diào bō) 大 量 工 农业 产 品 和 各 种 材
料、机械 、设备 , 支援少数 民 族 地 区。 而 且 , 在 民 族 贸 易 活 动 中 明 确 规 定 , 全
国性的工 业产品分 配 , 少数民 族地区优 先 , 并照顾 一些特需 产品。
另外 , 国家对 少数民族 地 区 的 科 技、 文 化、 教 育、 卫 生 事 业 也 给 予 很 大 支
援。比如 , 派先进 地区 的 干 部 、科 技 人 员 、 大 专 院 校 毕 业 生 去 支 援 边 疆 建 设 ,
派医疗队 去少数民 族地区进行 巡回医 疗 , 帮 助少 数民 族 地区 建 学校 , 培 养教 师、
医务人员 , 等等。
由于 国家的大 力支 持、 帮 助 , 加 上 各 少 数民 族 自 己 的 奋 斗 , 少 数 民 族 地 区
的面貌发生 了巨大变 化。从 1991 年 情况看 , 少 数民族地 区的农业 总产 值比 1952
年增加了 24 倍 , 农业灌 溉面积增加 了两 倍多 , 粮食 增 加了 十 余倍 , 家 畜增 加 了
3. 4 倍。
过去 , 少数民 族地区 几 乎 没 有 工 业 , 只 有小 规 模 的 手 工 业。 经 过 几 十 年 的
建设 , 已 建 立 了 纺 织、 钢 铁、煤 炭 、电 力、 石 油、 机 械、 化 学、建 筑 等 现 代 工
业。其中 包括 包 头 钢 铁 公 司 、克 拉 玛 依 油 田 、 刘 家 峡 水 电 站 等 国 家 大 型 企 业。
到 1991 年 , 少数民族 自治区的 工业总产值 达 1547. 3 亿 元 , 是 1952 年的 136 倍 ,
平均每年增 长 11. 6 % 以上。 钢铁产量达 376. 9 万 吨 , 原油 1363. 1 万 吨 , 发电 量
759. 4 亿 千瓦 小 时。1991 年工 农业 总 产值 达 2672. 7 亿元 , 比 1952 年 增 长了 46
倍 , 比 1978 年 增长了 7 倍多。 到 1995 年 , 少数 民 族自 治 区的 工 农业 总 产 值 达
到 5876 亿元 , 比 1991 年又翻 了 一番多。
过去 , 少数民 族地区交 通 极 不 方 便 , 现 在 , 除 了 西 藏 尚 未 通 铁 路 外 , 其 它
少数民族 自治区都 畅 通 铁 路、公 路 和 飞 机航 线 。过 去 , 少 数 民 族 地 区 文 化 教 育
十分落后 , 现在 , 已 建立了从小 学到大学 各种类型的 学校。1991 年与 1952 年 相
比 , 小 学生增加了 7 倍 , 中 学生增加了 37. 4 倍 , 大学 生增加了 49 倍 , 为各方 面
培养出了 大批人才 。过去 , 少 数 民 族 地 区 缺 医 少 药 , 疾 病 流 行 , 死 亡 率 高 , 现
在 , 医疗 设施已普 遍建 立 , 医 疗、 卫 生 机 构 增 加 了 28 倍 。过 去 常 见 的 克 山 病、
癞 ( lài) 病、血吸 虫病 等 危 害严 重 的 地方 流 行 病 得到 了 控 制 , 人 民 的 健 康 水 平
大大提高 , 平均寿 命大大 延 长。 近 些 年 来 , 少 数 民 族 地 区 的 交 通 、教 育 、卫 生
46
第四章   中国的民族

等条件 , 又有了更 大的改善。


近十 几年来 , 在全国改革 、开放的 新形 势下 , 少 数民 族地 区 也加 紧 了改 革、
开放 , 发 展速度比 过 去更 快 了。 因 为 少 数民 族 地 区 地 处 边 疆 地 带 , 所 以 , 一 是
向全国开 放 , 与先 进 城市 和 地 区 协 作 , 引进 沿 海 地 区 的 先 进 技 术、 产 品 ; 二 是
向临近国 家开放 , 发 展国 际 贸 易。 内 蒙 古、 新疆 已 成 为 与 独 联 体 各 国、 蒙 古 发
展贸易的 基地 , 贸 易 额迅 速 增 长。 广 西、 云 南已 成 为 与 越 南、 缅 甸 发 展 贸 易 的
前沿。其 它少数民 族自治区也 在积极发 展国际贸易 。
总之 , 中国的 少数民 族 地 区 , 自 中 华 人 民共 和 国 成 立 以 来 , 各 方 面 都 得 到
了飞速发 展 , 虽然 基础差、 底 子 薄 , 与 汉 族 地 区 相 比 还 有 不 小 差 距 , 但 是 , 由
于中国政 府一贯实 行 正确 的 民 族 政策 , 并 对 少 数民 族 以 大 力 的 支 援 , 差 距 已 变
得越来越 小。

    思考 题 : ①请 说出中国少 数民族的 种类、人口 、分布等 基本情况。


②中 国的民族政 策都包含 哪些内容 ? 请谈谈自 己的认识。

47
中国概况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表

民   族 人口 ( 人 ) 主要分布地区

辽宁、吉 林、 黑 龙 江、河 北、 北 京、
满族   9846776
内蒙古

朝 鲜 族 1923361 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

赫 哲 族 4254 黑龙江

内蒙 古、 新 疆、 辽 宁、 吉 林、 黑 龙
蒙 古 族 4802407
江、甘肃、青海、河北

达斡尔族 121463 内蒙古、黑龙江

鄂温克族 26379 内蒙古

鄂伦春族 7004 内蒙古、黑龙江

宁夏、甘肃、新疆、青海、河南、河
北、山 东、 云 南、 北 京、 天 津、 安
回族 8612001
徽、江苏、四川、贵州、吉林、黑龙
江、辽宁、陕西、内蒙古

东 乡 族 373669 甘肃、新疆

土族 192568 青海、甘肃

撒 拉 族 87546 青海、甘肃

保 安 族 11683 甘肃

裕 固 族 12293 甘肃

维吾尔族 7207024 新疆

哈萨克族 1110758 新疆、甘肃

柯尔克孜族 143537 新疆

锡 伯 族 172832 新疆、辽宁

塔吉克族 33223 新疆

乌孜别克族 14763 新疆

俄罗斯族 13500 新疆、黑龙江

塔塔尔族 5064 新疆

藏族 4593072 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

门 巴 族 7498 西藏

48
第四章   中国的民族

民   族 人口 ( 人 ) 主要分布地区

珞 巴 族 2322 西藏

羌族 198303 四川

彝族 6578524 四川、云南、贵州

白族 1598052 云南、贵州、湖南

哈 尼 族 1254800 云南

傣族 1025402 云南

傈 僳 族 574589 云南、四川

佤族 351980 云南

拉 祜 族 411545 云南

纳 西 族 277750 云南

景 颇 族 119276 云南

布 朗 族 82398 云南

阿 昌 族 27718 云南

普 米 族 29721 云南

怒族 27190 云南

德 昂 族 15461 云南

独 龙 族 5825 云南

基 诺 族 18022 云南

贵州、湖南、湖北、云南、广西、四
苗族 7383622
川、海南

布 依 族 2548294 贵州、云南

侗族 2508624 贵州、湖南、广西

水族 347116 贵州、广西

仡 佬 族 438192 贵州

壮族 15555820 广西、云南、广东

瑶族 1402676 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

仫 佬 族 160648 广西

毛 南 族 72370 广西

49
中国概况

民   族 人口 ( 人 ) 主要分布地区

京族 18749 广西

土 家 族 5725049 湖南、湖北

黎族 112498 广东

畲族 634700 福建、浙江、江西、广东

高 山 族 2877 台湾、福建

    注 : 上表人口数字源于 1990 年 7 月 1 日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 台湾省未计在内。

50
第五章   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 古代经 历了 漫 长 的 原 始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到 了 近 代 , 中 国
的资产阶 级政 党 虽 企 图 在 这 块 古 老 的 土 地 上 , 建 立 西 方 式 的 资 产 阶 级 共 和 国 ,
发展资本 主义 , 但 是 , 中国 民 族 资 产 阶 级太 软 弱 , 封 建 传 统 势 力 太 强 大 , 帝 国
主义不允 许中华民 族 独 立 , 要把 它 变 成 殖民 地 , 所 以 , 资 产 阶 级 领 导 的 革 命 并
未取得成 功 , 也未 能够挽 ( wǎn ) 救 中国日益 严重的民族 危机 , 更 没有改 变旧 中
国贫穷落 后的面貌 。为 此 , 中 国共 产 党 从 诞 生起 , 就 把 领 导 中 国 人 民 推 翻 帝 国
主义、封 建主义、 官僚资本 主 义 “三 座 大 山 ”, 使 中 国 成 为 独 立、 自 由、 民 主、
富强的社 会主义国 家 , 作为 坚 定不 移 的 奋斗 目 标。1949 年 新 中 国成 立 以 后 , 在
中国建立 的社会主 义 政 治 制度 , 是 一 种 什么 样 的 制 度 呢 ? 也 就 是 说 , 中 国 现 行
的政治制 度是怎样 的呢 ? 这里 作些简要 介绍。

第一节   政治体制

    新中 国的政治 体 制 有 三个 根 本 制度 : 一 是 人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 二 是 共 产 党
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 制度 , 三是 政治协商 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 人民共 和国 宪 法 规定 , 新 中 国 “是 工人 阶 级 领导 的 以 工 农 联 盟 为 基 础
的人民民 主专政 的社 会 主 义国 家 ”。 所 谓 “人 民 民 主专 政”, 一 方 面 是 对 人 民 实
行民主 , 让人民作 国家 的 主 人 , 另 一 方 面 是 对极 少 数 危 害 社 会、 危 害 国 家 的 坏
人实行专 政。
中国 国土广大 , 人口 众 多 , 怎 样 才 能 体 现人 民 是 国 家 的 主 人 呢 ? 怎 样 让 人
民参与国 家的管理 呢 ? 中 国根 据 自 己的 国 情 , 采 用从 地 方 到 中 央 的 各 级 人 民 代
表大会制 度。
1 . 全国和 地方人民 代表大会的 地位与职 能
中国 宪法规定 : “中 华人民共和 国全国 人民 代表 大 会是 国家 最 高权 力 机关 。”
也就是说 , 所有的 国家机关都 必须服从 于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 。
全国 人民代表 大会 由全 国 各 个 省、 市、 自 治 区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和 人 民 解 放 军
51
中国概况

选出的代 表组成。 法律规定 , 代表总数 不超 过 3000 人 , 名额 的 分配 由 全国 人 民


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 会 决 定 , 具有 广 泛 的 代表 性 。比 如 , 第 八 届 全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共有代 表 2977 名 , 其 中 : 工 农 代 表 612 名 , 占 代 表总 数 的 20. 03 % ; 知 识 分
子代表 649 名 , 占 21. 8 % ; 干 部代表 841 名 , 占 28. 25 % ; 民主党派 和无党派 爱
国人士代 表 572 名 , 占 19. 21 % ; 解 放军代表 267 名 , 占 8. 97 % ; 归 国华侨代 表
36 名 , 占 1. 21 % ; 其 中 妇 女 代 表 626 名 , 占 21. 03 % ; 少 数 民 族 代 表 439 名 ,
占 14. 75 % , 55 个 少数民族 都 有 本 民 族 的 代 表。 全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每 届 任 期 五
年 , 五年 改选一次 。
全国 人民代表 大会 的 最 高 法 律 地位 和 职 权 , 是 怎 样 体 现 的 呢 ? 这 就 是 , 它
拥有以下 一 些 最 高 权 力 : ① 最 高 立 法 权 。制 定 和 修 改 宪 法 , 制 定 和 修 改 刑 事、
民事、国 家机构方 面和 其 它 方 面的 基 本 法 律。 ② 最 高 任 免 权。 选 举、 决 定 并 有
权罢免 ( bà miǎn) 最高国家 机关的 领导 人 , 包括 国 家主 席、 副主 席 , 人大 常 委
会委员长 、副委员 长、秘 书 长 和 委 员 , 国 务 院 总 理、 副 总 理 、国 务 委 员 、各 部
部长、各 委员会主 任、审 计 长、 秘 书 长 , 中 央 军 委 主 席、 副 主 席 和 委 员 , 最 高
人民法院 院长 , 最 高人 民 检察 院 检 察 长。③ 最高 决 定 权。 审 查 和 批 准 国 民 经 济
和社会发 展计划及 其 执行 情 况 的报 告 , 审 查 和批 准 国 家预 算 及 其 执 行 情 况 的 报
告 , 批准 省、自治 区、直 辖 市及 特 别 行 政 区 的设 置 , 决 定 战 争 与 和 平 及 其 它 特
别重大问题 。④最高 监督 ( jiān dū) 权。 监督 宪 法和 法 律的 实施 , 监 督 国务 院、
中央军事 委员会、 最高人民法 院、最高 人民检察院 等国家机 关的工作。
全国 人民代表 大会 全 体 会 议 , 每 年 召 开 一 次 , 如 果 人 大 常 委 会 认 为 必 要 ,
或者有五 分之一以 上 的全 国 人 大 代表 提 议 , 可 以召 开 临 时 会 议。 全 国 人 民 代 表
大会全体 会议公开 举 行 , 设 有旁 听 席 , 决 议 通过 表 决 , 按 少 数 服 从 多 数 的 原 则
作出。
全国 人民代表 大会 设有 常 务 委 员 会 , 作 为常 设 机 构 , 在 全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闭幕期间 , 代表全 国人 民 代表 大 会 行使 职 权。 人 大常 委 会 委 员 从 全 国 人 大 代 表
中选举产 生 , 其中 , 设委员 长 一 人 , 副 委 员 长 若 干 人 , 秘 书 长 一 人 , 委 员 若 干
人。被选 为人大常 委会 委 员 的人 , 不 得 同 时 担任 政 府 机 关、 审 判 机 关 和 检 察 机
关的职务 。全国人 大常 委 会 每届 任 期 五 年 , 委员 长 、副 委 员 长 连 续 任 职 不 得 超
过两届。
全国 人大常委 会 的 主 要 职 权 是 : ① 制 定 和 修 改 基 本 法 律 以 外 的 其 它 法 律 ,
对基本 法 律 进 行 部 分 补 充 和 修 改 , 但 不 得 同 基 本 法 律 的 基 本 原 则 相 抵 触 ( dǐ
chù) 。② 解释宪法 和 法 律。 ③ 监 督 宪法 、法 律 的 实 施 , 监 督 国 务 院、 中 央 军 事
委员会、 最高人民 法院 、最 高 人民 检 察 院 等 国家 机 关 的 工 作 , 有 权 撤 销 国 务 院
和地方 “人大”制 定 的与 宪 法、 法 律相 抵 触 的法 规 和 决 议 等。 ④ 决 定 国 家 生 活
52
第五章   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的重大 问题 , 比 如 : 审 查 和 批准 国 民 经 济 和社 会 发 展 计 划、 国 家 预 算 在 执 行
过程中所必 须作的部 分调整方 案 , 决定 特 赦 ( shè) , 决 定宣 布战 争 状态 , 等 等。
⑤根据国 务院总 理的 提 名 , 决 定 国 务院 各 部 部 长、 各 委 员 会 主 任、 审 计 长、 秘
书长等的 人选。⑥ 主持全国人 民代表大 会代 表的 选举 , 召 集全 国 人民 代 表大 会。
⑦履 ( lǚ) 行全国人 民代表大 会授予的其 它职权。
全国 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 员会会议 , 一 般两 个月 举 行一 次 , 如有 特 殊需 要 ,
可召开临 时会议。 会议由委员 长主持 , 或由委员长 委托副委 员长主持。
全国 人民代表 大会及其 常 务 委 员 会 根 据 需 要 , 设 立 若 干 机 构 , 主 要 有 : a .
各种专门 委员会。 如民族委员 会、内务 司法 委员 会、 教育 科学 文 化卫 生 委员 会、
外事委员 会、华侨 委员会 、环 境保 护 委员 会 等 , 主 要 负责 研 究、审 议 和 拟 ( nǐ)
订提案 , 开展调查 研究。 b . 调查委员会 。是为 调查 某项 特别 问 题设 立 的临 时 机
构。c . 委员长会 议。是由 全国人大 常委 会 委员 长、 副 委员 长、 秘书 长 组成 的 机
构 , 负责 处理人大 常委会重要 的日常 工作。 d . 代 表资 格审 查 委员 会、 工作 委 员
会、办公 厅等其它 机构。
与全 国人民代 表大会 相 对 应 , 中 国 的 宪 法 规 定 , 在 各 个 省 、自 治 区 、直 辖
市、自治 州、县、 自 治 县 、 市 辖 区 、 乡、 民 族 乡、 镇 设 立 地 方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地方各级 人民代表 大 会是 地 方 各 级最 高 国 家权 力 机 关 , 它 们 在 本 地 区 内 , 代 表
人民讨论 和决定本 地 区的 重 大 问题 , 组 织 并 监督 本 地 区人 民 政 府 和 其 它 行 政 司
法机关 , 同时 , 接 受上一级人 民代表大 会的指导与 监督。
地方 各级人民 代表大 会 的 职 权 是 : ① 在 本 地 区 内 , 保 障 宪 法 、法 律 、行 政
法规和上 级人民代 表 大会 决 议 的 遵守 和 执 行 , 保证 国 家 计 划 和 预 算 的 执 行。 ②
县级以上 的地方各 级 人民 代 表 大会 , 审 查 和 批准 本 地 区的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计划、预 算及其执 行情 况 的 报 告 , 讨 论、 决 定 本 地 区 的 政 治 、经 济 、教 育、 科
学、文化 、卫生、 民政、民族 工作 等 重 大 事 项 ; 乡 镇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审 查 和 批 准
本地区的 财政预算 和预 算 执 行 情况 的 报 告。③ 县 级 以 上的 地 方 各 级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 选举 本级人大 常 委会 组 成 人 员、 人 民政 府 领 导 干 部、 人 民 法 院 院 长、 人 民
检察院检 察长 , 听 取和 审 查他 们 的 工作 报 告 , 并 有权 改 变 和 撤 销 其 不 适 当 的 决
议、决定 和命令 ; 乡镇 人民 代 表 大 会 , 选 举 本级 人 民 政 府 的 领 导 干 部 , 听 取 和
审查其工 作报告 , 并有 权 撤销 其 不 适 当的 决 定 和 命 令。 ④ 保 护 国 家 财 产、 集 体
财产、私 有财产不 受 侵犯 , 维 护 社 会 秩 序 , 保障 公 民 的 人 身 权 利、 民 主 权 利 和
男女平等 、婚姻自 由 的 权 利 及 其 它 权 利 , 保 障 少 数 民 族 的 权 利 , 等 等 。⑤ 省、
市、自治 区一级人 民代表大会 还可以制 定地方性法 规。
地方 各级人民 代表大 会 会 议每 年 至 少 举 行一 次 。县 级 以 上 地 方 各 级 人 民 代
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 会议 , 每两 个月至少 举行一次。
53
中国概况

2 . 人民代 表的产生 与权利


按照 宪法规定 , 中华人民 共和国公 民 , 凡满 18 周 岁的 , 除 了因 犯 罪而 被 依
法剥夺 ( bō duó) 政 治 权 利 的 人 以 外 , 不 分 民 族、 种 族 、性 别 、职 业 、家 庭 出
身、宗教 信仰、教 育程度、财 产 情 况 和 居 住 期 限 , 都 有 选 举 权 和 被 选 举 权。 每
个选民都 在平等基 础 上参 加 选 举 , 不允 许 任 何 人有 特 权 , 也 不 允 许 任 何 人 受 到
歧视。
人民 代表的产 生 , 分为直 接选举和 间接 选举 两种 形 式。县 级 以下 ( 包 括 县 )
实行直接 选举 , 由 选民直接投 票选举本 级的 人民 代表 ; 县 级以 上 实行 间 接选 举 ,
由下一级 人民代表 大 会选 举 上 一级 人 民 代 表大 会 的 代表 。各 级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代
表的选举 , 一律采 取无 记 名 投票 方 式 进 行。 按照 法 律 规 定 , 选 举 费 用 全 部 由 国
家支出 , 不需 要 任 何 个人 和 团 体 筹 集 ( chóu í
j )。另外 , 对选举中的违法行为 ,
严格依法 惩处。
直接 选举由县 级人民 代 表 大会 的 常 务 委 员会 任 命 的 选 举 委 员 会 主 持 , 间 接
选举由本 级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 主持。 在选 举前 , 选 举委 员 会按 居 住情 况 ,
或者按工 作单位 划分 选 区 , 按 选 区 进行 选 民 登 记 , 并 审 查 选 民 资 格 , 然 后 , 在
选举投票 的 30 天前公布 选民名单 , 发给选民 证。
各级 人民代表 大会 代表 的 候 选 人 , 由 各 政党 、各 人 民 团 体 联 合 或 单 独 推 荐
( jiàn) , 选 民或代表 10 人 以上 联 名 , 也可 以 推 荐。 由于 实 行 的 是 差 额 选 举 , 所
以 , 代表 候选人的 名额多于应 选代表 的名 额 , 直 接选 举 中 , 多 三 分之 一 至一 倍 ,
间接选举 中 , 多五 分之 一 至 二分 之 一。 正 式 候选 人 的 名 单 , 由 各 选 区 的 选 民 小
组或全体 代表反复 酝酿 ( yùn niàn )、 讨论、协 商确定 , 选 举前正式 公布。
直接 选举中 , 各选区 设 立投 票 箱 或 召 开 选举 大 会 进 行 投 票。 全 体 选 民 过 半
数投票 , 选举才有 效。代 表 候 选人 获 得 参 加 投票 选 民 的 半 数 以 上 的 票 , 才 能 当
选。选举 结果由 选 举 委 员 会 或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主 席 团 根 据 选 举 法 确 定 是 否 有 效 ,
并予公布 。
通过 直接或间 接选 举以 后 , 当 选 的 人 就 成为 人 民 代 表 , 参 加 相 应 级 别 的 人
民代表大 会 , 代表 人民行使权 利。人民 代表主要有 以下权利 :
第一 , 提案权 。人民代 表 有 权 依 照 法 律 规定 的 程 序 , 向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提 出
属于本级 人大职权 范 围 内 的议 案。 比 如 , 法 律规 定 , 全 国 人 大 的 一 个 代 表 团 或
30 名以 上的代表联 名 , 县级 以上各级地 方人大的 10 名 以上代表 联名 , 乡 级人 大
的 5 名以 上的代表 联 名 , 就 可以 提 出 议 案 , 议案 列 入 议 程 被 审 议 通 过 后 , 就 成
为人大的 决议或法 律。
第二 , 质询 ( xún ) 权。 人民代表 有权根 据法 律规 定的 程序 , 对政 府等 机 关
提出质询 案 , 被质 询 的机 关 必 须 负 责答 复 。例 如 , 法 律 规 定 , 全 国 人 大 举 行 会
54
第五章   中国的政治制度

议期间 , 一个代表 团或 30 名以上代 表 , 可 以书 面形 式 , 提出 对 国务 院 及其 各 个


部门的质 询案 , 由 主席团决定 交受质询 机关答复。
第三 , 言论和 表决免 责 权。 为 了 保 障 人 民代 表 畅 所 欲 言 , 充 分 反 映 人 民 的
意见和要 求 , 人民 代表 在 人民 代 表 大会 各 种 会 议上 的 发 言 和 表 决 , 不 受 法 律 追
究。
第四 , 视察权 。人民代 表 可 以 根 据 工 作 需要 , 集 体 或 个 人 视 察 某 一 地 方 或
某个方面 的情况。
第五 , 人身保 护权。县 级 和 县 级 以 上 各 级人 民 代 表 大 会 的 人 民 代 表 , 未 经
本级人大 主席团或 本级人大常 委会许可 , 不接受逮 捕 ( dài bǔ) 或者刑事审 判。
第六 , 物质便 利权。人 民 代 表 在 执 行 代 表职 务 时 , 有 权 依 法 享 有 国 家 给 予
的适当补 贴和物质 便利。

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政党 政治是当 今 世界 各 国 政治 制 度 的 组成 部 分 和重 要 特 点。 各 国 根 据 本 国
的情况 , 有 的实行 的 是 多 党 制 , 有 的 是 两 党 制 , 有 的 是 一 党 制 , 类 型 不 一 样。
中国的政 党政治 , 是在 中 国 的历 史 条 件 下形 成 的 , 具 有 自 己 的 特 点。 它 既 不 是
一党制 , 也不是两 党 制、多 党 制 , 而 是 一 党 领导 下 的 多 党 合 作 制。 它 没 有 执 政
党和在野 党相互 对立 , 轮 流 执 政 的 情况 , 而 是 一 党 执 政 , 多 党 参 政 , 合 作 管 理
国家。
1 . 中国共 产党的领 导地位
中国 共产党在 中国的领导 地位 , 是 在近代 以来 中 国社 会的 发 展中 逐 步确 立 ,
自然形成 的。在中 国近 代 史 上 , 曾 发 生 过 多 次革 命 , 曾 出 现 过 许 多 革 命 政 党 与
组织 , 但 是 , 没有 一个革 命 政 党与 组 织 能 够 挽救 中 国 的 悲 惨 命 运 , 他 们 领 导 的
进步运动 最后都失 败 了。 只 有中 国 共 产 党领 导 中 国 人 民 , 推 翻 了 帝 国 主 义、 封
建主义、 官僚资本 主义“三座 大山”, 结束 了中 国的 半 殖民 地 半封 建 社会 , 把 中
国引上了 民族独立 、解放、 民 主、 富 强 的 道 路。 新 中 国 成 立 以 后 , 中 国 共 产 党
又领导全 国人民 , 经 过几 十 年 的 奋 斗 , 把中 国 建 设 成 了 一 个 在 政 治、 经 济、 军
事上比较 强盛的国 家 , 从 根 本上 改 变 了 旧中 国 贫 穷 落 后、 四 分 五 裂、 任 人 欺 辱
的状况。
    中国 共产党在 领 导 中 国革 命 和 建设 的 过 程 中 , 由 于 复 杂 的 原 因 , 有 时 也 犯
过错误 , 但最后自 己 都 纠 ( jiū) 正 了。 而 她为 中 国 人 民立 下 的 功 劳 , 是 永 远 不
可磨灭的 。事实证 明 , 中国 共 产 党 是 坚 韧、 成 熟、 强 大 的 党 , 代 表 了 中 国 人 民
的根本利 益 , 没有 中国共产党 , 就没有 新中 国 , 也没 有 中国 今 天的 强 大。所 以 ,
55
中国概况

中国共产 党得到了 全国各族人 民和各进 步党派的拥 护。


中国 共产党对 国家 的领 导 , 主 要 是 政 治 领导 和 大 政 方 针 的 领 导 , 并 向 国 家
政权机关 推荐 ( jiàn) 重要干部 。实现 这种 领导 的主 要方 式是 , 把党 所讨 论、 确
定的路线 、方针、 政策 , 经过 法 定 程 序 变 成 国 家、 政 府 的 意 志 , 并 通 过 党 组 织
的活动和 党员的先 锋模范作用 , 带动广 大人民群众 , 加以贯 彻实现。
2 . 各民主 党派的参 政作用
中国 共产党虽 居领 导 地 位 , 但 并 不 是 一 党 专 政。 中 国 还 有 一 些 民 主 党 派 ,
共产党吸 收他们参 政议政 , 合 作共事 , 请他们帮助 共产党更 好地发挥领 导作用。
中国 现有 8 个 民主党派。 他们是 : 中国 国民 党 革命 委员 会 ( 简 称 “民革 ”) ,
其成员主 要 是 原 国 民 党 人 士 以 及 与 国 民 党 有 历 史 联 系 的 人 士 ; 中 国 民 主 同 盟
( 简 称“民 盟”) , 成 员 主 要 是 文 化 教 育 界 的 中 上 层 知 识 分 子 ; 中 国 民 主 建 国 会
( 简 称“民 建”) , 成 员 主 要 是 经 济 界 人 士 以 及 有 关 专 家 学 者 ; 中 国 民 主 促 进 会
( 简 称“民进”) , 成员主 要是从事 文化、 教育、 出版 、科 学和 其 它工 作 的知 识 分
子 ; 中国 农工民主 党 ( 简 称 “ 农工 ”) , 成 员 主要 是 医 药 卫 生 界 和 科 学 技 术、 文
化教育界 的中高 级 知识 分 子 ; 中 国致 公 党 ( 简 称 “致 公 ”) , 成 员 主 要 是 归 国 华
侨、侨眷 ( juàn) ; 九三学 社 ( 简称 “九 三”) , 成 员主 要 是科 技 界的 高 中级 知 识
分子 ; 台 湾民主自 治 同盟 ( 简 称“ 台 盟”) , 成 员 主要 是 居 住 在 大 陆 的 台 湾 同 胞
( bāo)。
中国 各民主党 派 , 大 多 数是 在 抗 日 战 争 和反 对 国 民 党 统 治 时 期 成 立 的。 他
们原来的 社会基础 , 主 要 是民 族 资 产阶 级、 城 市 上层 小 资 产 阶 级 和 附 属 于 他 们
的知识分 子 , 以及 其他 爱 国 民主 人 士。 他 们 在民 主 革 命 时 期 的 政 治 主 张 , 主 要
是反帝爱 国和要求 民 主 , 与 共产 党 当 时 的革 命 任 务 相 一 致 , 于 是 , 与 共 产 党 建
立了团结 合作关系 , 并 对 民主 革 命 的胜 利 和 新 中国 的 建 立 作 出 了 贡 献。 新 中 国
成立以后 , 各民 主 党 派 都 不 但 承 认 , 而 且 参 与 了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宪 法 的 制 定。
他们作为 各自联系 着 某些 社 会 阶 层和 爱 国 者的 政 治 联 盟 , 成 为 参 政 党 , 与 共 产
党合作 , 共同为把 中国建设成 现代化的 社会主义强 国而努力 。
中国 共产党与 各民主党派 , 分别作 为执 政党 与参 政 党 , 合 作 的政 治 基础 是 :
坚持社会 主义道路 和 共 产 党 的 领 导 ; 合 作 的 基 本 方 针 是 : “长 期 共 存 , 互 相 监
督 , 肝胆 相照 , 荣 辱与共”。各民主 党派参 政的 基本 内 容包 括 : 参加 国 家政 权 机
构 , 参加 国家大政 方针和国家 领导人人 选的 协商 , 参 与国 家事 务 的管 理 与监 督 ,
参与国家 方针、政 策、法律、 法规的制 定与执行。

三、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 协商制度 , 是 中 国 政治 制 度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它 的 内 容 是 : 在 中 国 共
56
第五章   中国的政治制度

产党的领 导下 , 各 政党、人 民 团 体、 少 数 民 族、 社 会 各 界 人 士 , 就 国 家 大 政 方
针等 , 进 行民主、 平等、真诚 地协商。
    1949 年 9 月 , 在中国 共产 党 的 号召 和 组 织下 , 由 各 个 党派 、团 体、 地 区 和
军队等方 面的代表 参加 , 在北 京召开了 中国 人民 政治 协 商会 议 , 通过 广 泛协 商 ,
对全国解 放后的一 系 列重 大 政 治问 题 取 得 了一 致 意 见 , 为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的 成
立做了准 备。尔 后 , 政 治 协 商 制 度 就 作 为 新 中 国 的 一 种 政 治 制 度 确 立 下 来 了。
长期以来 , 该种制 度已 成 为 广泛 发 扬 民 主、 实现 多 党 合 作、 坚 持 统 一 战 线 的 主
要形式与 途径 , 一 直在中国的 政治生活 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
政治 协商制度 的作 用 , 主 要 表 现 在 两个 方 面 : 一 是 政 治 协 商 , 二 是 民 主 监
督。政治 协商 , 就 是通 过各 种 形 式 , 就 国 家 的重 要 事 务 进 行 讨 论 与 协 商 , 并 将
协商中形 成的建议 、意 见 提 交给 政 府 等 机关 , 供 他 们 决 策 时 考 虑。 政 治 协 商 的
内容很广 泛 , 协商 的 渠 ( qú) 道 主要 是 通 过各 种 层 次 的 会 议。 此 外 , 人 民 代 表
大会召开 时 , 政协 委员 均 列 席会 议 , 并 就 会 议的 重 要 内 容 进 行 讨 论 与 协 商。 民
主监督 , 就是对国 家 机关 和 国 家 工 作人 员 的 工 作 提 出 批 评、 意 见、 建 议。 政 协
各级组织 及其成 员 通 过 各 种 方 式 , 如 视 察 、 参 观、 调 查 等 , 联 系 各 方 面 人 士 ,
听取意见 , 了解情 况 , 研究 问 题 , 向 国 家 机 关及 有 关 组 织 反 映 , 协 助 他 们 改 进
工作 , 提 高效率 , 克服 官僚 主 义。 特 别 是 近 年来 , 提 案 已 成 为 政 协 委 员 参 政 议
政 , 开展 民主监督 的重要方式 。
中国 人民政治 协商 会议 , 是 政 治 协 商 的 组织 形 式 , 它 分 为 全 国 委 员 会 和 地
方委员会 。政协全 国委员会有 委员 2000 名 左右 , 由 共产 党、 各民 主 党派、 无 党
派人士、 人民团体 、少数 民 族、 各 行 各 界、 台 湾 同 胞、 港 澳 同 胞 、归 国 侨 胞 的
代表 , 以 及特别邀 请的 人 士 组成 , 每 年 举 行 一次 全 体 会 议。 全 国 政 协 会 议 的 职
权是 : 修 改中国人 民 政治 协 商 会 议 章程 , 选 举 全 国 政 协 主 席、 副 主 席、 秘 书 长
和常务委 员会 , 听 取 和 审 议 常 委 会 的 工 作 报 告 , 讨 论 该 组 织 的 重 大 工 作 方 针、
任务并作 出决议 , 参与 对 国 家大 政 方 针 的讨 论 。全 国 政 协 每 届 任 期 五 年 , 由 常
务委员会 主持会务 , 常 务 委 员会 由 全 国 政协 主 席、 副 主 席、 秘 书 长 和 常 务 委 员
组成。全 国政协根 据工作 需 要 , 设 立 若 干 工 作 机 构 , 成 立 提 案 、学 习 、文 史 资
料、经济 、科技、 文 教 卫 生、 法 制、民 族、宗 教 、妇 女 与 青 年、 华 侨、 祖 国 统
一联谊、 外事等专 门委员会。
与全 国政 协 委 员 会 相 对 应 , 在 各 省、 自 治 区、 市、 县、 自治 州 、区 设 立 了
各级地方 政协委员 会 , 担负着 地方与全 国政协相应 的任务。

57
中国概况

第二节   政 府 机 构

一、中央政府机构

    在中 国 , 国家 的最 高 行 政机 关 中 央 人民 政 府 , 称 为 国 务 院。 国 务 院 的 任 务
是 , 贯彻 执行全国 人民 代 表 大会 及 其 常 务委 员 会 制 定 的 宪 法、 法 律 和 决 议。 它
必须向全 国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及 其 常 务 委 员 会 负 责 并 报 告 工 作 , 接 受 它 们 的 监 督。
国务院的 职权主 要是 : 根 据 宪 法 和 法律 , 规 定 行 政 措 施 , 发 布 决 定 和 命 令 ; 向
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 及 其常 务 委 员会 提 出 议 案 ; 对 国 家 行政 机 关 的 工 作 和 全 国 的
内政外交 事务进行 统一领导和 管理。
国务 院由总理 一人、副 总 理 若 干 人、 国 务 委 员 若 干 人 , 以 及 各 部 部 长、 各
委员会主 任、审计 长、秘书 长 组 成。 总 理 的 人 选 , 由 国 家 主 席 提 名 , 经 全 国 人
民代表大 会决定 , 由国家 主 席 任 免 ; 副 总 理、 国 务 委 员、 各 部 部 长 、各 委 员 会
主任、审 计长、秘 书长 , 由总 理 提 名 , 经 全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决 定 , 由 国 家 主 席
任免。在 全国人大 闭会期间 , 根据总理 提名 , 全国 人 大常 委会 也 有权 决 定部 长、
委员会主 任、审计 长、秘书长 的人选 , 由国 家主 席任 免。 国务 院 每届 任 期五 年 ,
总理、副 总理、国 务委员连续 任职不得 超过两届。
国务 院实行总 理负 责制 。总 理 作 为 政 府 首脑 , 对 国 务 院 工 作 拥 有 全 面 领 导
权、最后 决定 权 和 人 事 提 名 权 , 并 负 全 面 责 任。 国 务 院 总 理 的 权 力 虽 然 很 大 ,
但他的最 后决 定 权 必 须 以 民 主 为 前 提 , 法 律 规 定 , 国 务 院 工 作 中 的 重 大 问 题 ,
必须经国 务院会议 讨论决定。
国务 院根据需 要设立若干 行政部门 , 分别负责 管理 国 家各 方面 的 事务 。“ 八
届人大” 以后 , 经 过 机 构 改 革、 调 整 , 国 务 院 共 设 有 41 个 部 委 : 国 务 院 办 公
厅、外交 部、国防 部、国家计 划 委 员 会、 国 家 经 济 贸 易 委 员 会、 国 家 经 济 体 制
改革委员 会、国家 教育 委 员 会、国 家 科 学 技 术委 员 会、 国 防 科 学 技 术 工 业 委 员
会、国家 民族事 务 委 员 会、 公 安 部、 国 家 安 全 部、 监 察 部 、 民 政 部、 司 法 部、
财政部、 人事部 、 劳 动 部 、地 质 矿 产 部、 建 设 部、 电 力 工 业 部、 煤 炭 工 业 部、
机械工业 部、电子 工业 部、 冶 金 工 业 部、 化 学 工 业 部、 铁 道 部 、交 通 部 、邮 电
部、水利 部、农业 部、 林 业 部 、 国 内 贸 易 部、 对 外 贸 易 经 济 合 作 部、 文 化 部、
广播电影 电视部、 卫 生部 、国 家 体 育 运 动委 员 会、 国 家 计 划 生 育 委 员 会、 中 国
人民银行 、审计署 。每个部设 一名部长 、数 名副 部长 , 每 个委 员 会设 一 名主 任、
数名副主 任 , 各个 部委下设厅 、局 ( 司 ) 、处、 科 , 从 而 形成 了 中央 政 府机 构 的
管理运行 系统。
58
第五章   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地方政府机构

    地 方 人 民 政府 是 指 各 省、 自 治 区、 市、 州、县 、区 、镇、 乡 的 最 高 行 政 领
导和管理 机关。地 方各 级 人民 政 府 , 一 方面 是 地 方最 高 国 家 权 力 机 关 各 级 人 民
代表大会 及其常务 委 员 会 的执 行 机 构 , 并接 受 其 监 督 ; 另 一 方 面 , 它 必 须 服 从
中央政府 和上级政 府的统一领 导 , 向上 一级政府机 关负责并 报告工作。
    地方 各级人民 政 府 的 最高 行 政 长官 分 别 称 为 省 长、 自 治 区 主 席、 市 长、 州
长、县长 、区长、 镇长、乡长 , 每 个 正 职 都 配 一 至 数 名 副 职。 地 方 各 级 人 民 政
府的正、 副职领导 人员 , 由 本 级人 民 代 表 大 会任 免 。地 方 各 级 人 民 政 府 机 构 的
秘书长、 厅长、局 长、主 任 等 的 任 免 , 由 本 级 人 民 政 府 的 最 高 行 政 长 官 提 名 ,
由本级人 民代表大 会 常务 委 员 会 决定 , 并 报 上 一级 人 民 政 府 备 案。 地 方 各 级 人
民政府的 每届任期 , 县以上为 五年 , 县 以下 ( 包括 县 ) 为三 年。
地方 各级人民 政府的 职 权 主要 是 : 执 行 本 级 人民 代 表 大 会 及 其 常 务 委 员 会
的决议 , 执行上级 人民 政 府 的决 定 和 命 令 , 发布 决 定 和 命 令 ; 执 行 国 民 经 济 和
社会发展 计划、预 算 , 管理 本 地 区 的 经 济、 文化 事 业 和 各 项 行 政 工 作 ; 保 护 国
家、集体 、个人的 财产不受 侵 犯 , 维 护 社 会 秩 序 , 保 障 宪 法、 法 律 规 定 的 集 体
与个人的 各种权利 ; 向 本级 人 民 代表 大 会 及 其常 委 会 提出 属 于 本 职 权 范 围 的 议
案 , 办理 上级机关 布置的其它 各种任务 。
地方 各级人民 政府实 行 行 政首 长 负 责 制。 并 且根 据 实 际 需 要 及 与 上 级 政 府
机关各部 门相对应 , 设立各种 工 作部 门 , 如 : 厅、 局、委 、处、 科 等。 有的 省、
自治区人 民政府 , 还设立了派 出机 关 , 称 为“行 政 公署 ”, 设 专员 一 人、副 专 员
若干人 , 代表省、 自治 区人 民 政 府 指 导 若干 县 人 民 政 府 的 工 作。 有 的 县、 自 治
县人民政 府也设了 派出机关 , 称为 “区公 所”。市辖 区 人民 政 府的 派 出机 关 , 叫
作“街道 办事处”, 它 所 辖的 区 域 称 “街 道”, 街道 的 居 民组 织 称 为 “ 居 民 委 员
会”。

第三节   司 法 制 度

    中国 的司法 制度 , 分 为 侦 查 制 度、 审判 制 度、 监 督 制 度 三 大 方 面 , 公 安 机
关、人民 法院、人 民检察 院 是 贯彻 执 行 司 法 制度 的 三 大 司 法 机 关 , 公 安 机 关 是
侦查机关 , 人民法 院是 审 判 机关 , 人 民 检 察 院是 监 督 机 关。 国 家 的 最 高 公 安 机
关是公安 部和国家 安 全 部 , 地方 公 安 机 关叫 做 公 安 厅、 局 和 国 家 安 全 局 , 国 家
59
中国概况

的最高审 判机关是 最 高人 民 法 院 , 地方 法 院 分 为设 在 省 级 的 高 级 人 民 法 院、 中
级人民法 院和设在 县 级的 基 层 人民 法 院。 国 家的 最 高 法律 监 督 机 关 是 最 高 人 民
检察院 , 地方法律 监督 机 关为 从 省 级到 县 级 的 各级 人 民 检 察 院。 为 了 使 司 法 机
关正确行 使国家赋 予 ( fù yǔ) 的 职权 , 保 障国 家 法 律的 准 确 实 施 , 中 国 制 定 了
比较完备 的司法制 度。

一、侦查制度

    中国 的刑事诉 讼 ( sù sòn ) 法 规 定 , 对 刑 事 案 件 的 侦 查、 拘 ( jū) 留、 预


审 , 由公 安机关负 责。人民 检 察 院 对 贪 污 ( tān wū) 案 件、 经 济 犯 罪 案 件、 渎
( dú) 职案件以 及应该直接 由它侦查 的案 件 , 有 侦查 权。除 公安 机关 和 人民 检 察
机关外 , 其 它 任 何 机 关 、团 体、 个 人 都 无 权 行 使 这 种 权 利。 任 何 机 关 、 团 体、
企事业单 位和公民 , 如发现有 犯罪事实 或犯罪嫌 ( xián) 疑的人 , 有 权利和义 务
向公安机关 、人民检 察 院、 人 民 法 院 检 举 和 控 ( kòn ) 告。 公 安 机 关 、人 民 检
察院、人 民法院对 于 检举 、控 告 或 自 首 的材 料 , 应 按 管 辖 范 围 迅 速 审 查 , 必 要
时要迅速 立案。对 刑 事案 件 的 侦 查 , 有 严格 的 规 定 与 程 序。 逮 捕 犯 人 , 必 须 经
过人民检 察院批准 或人民法院 决定 , 由 公安机关执 行。

二、审判制度

    人民 法院作为 审 判 机 关 , 依 照 法 定程 序 和 审判 制 度 行 使 审 判 权。 中 国 的 主
要审判制 度和 原 则 有 : ① 人 民 法 院 依 法 独 立 行 使 审 判 权 , 不 受 任 何 行 政 机 关、
社会团体 和个人的 干 涉。 ② 以法 律 为 准 绳 , 以事 实 为 依 据 , 在 法 律 面 前 人 人 平
等 , 不允 许任何人 有任 何 特 权。 ③ 公 开 审判 制 度 , 除 涉 及 国 家 机 密、 个 人 隐 私
和未成年 人的犯罪 案 件 外 , 一 律 公 开 进行 审 判。 ④ 审 判 合 议 制 度 , 审 判 第 一 审
案件 , 由 审判 员 或由 审 判 员 与 人 民 陪 审 员 组 成合 议 庭 进 行。 ⑤ 辩 ( biàn ) 护 制
度 , 被告 有权为自 己辩护 , 也 有权委托 律师 或其 他人 为 自己 辩 护。⑥ 回 避制 度 ,
当事人如 果认为有 关 司法 人 员 因与 本 案 有 关系 不 能 公平 办 案 , 有 权 请 求 他 们 回
避。⑦用 民族语言 进行 审 判 的制 度 , 在 诉 讼 和审 判 活 动 中 , 可 以 使 用 当 地 的 民
族语言。 ⑧两审终 审 制度 , 地 方 法 院 的 第一 审 案 件 判 决 后 , 当 事 人 如 不 服 , 可
以向上一 级法院上 诉 , 经 上一 级 人 民法 院 审 判 的第 二 审 案 件 的 判 决 和 裁 定 , 是
终审的 判 决 和裁 定 。中 国 目 前 判 处 的 刑 罚 ( fá) 有 : 有 期 徒 刑 、无 期 徒 刑、 死
刑。
60
第五章   中国的政治制度

三、监督制度

    中华 人民共和 国 的 法 律监 督 由 人民 检 察 院 进行 。根 据 法 律 规 定 的 职 权 , 人
民检察院 进行下列 法 律 监督 工 作 : ① 法 纪监 督 。对 于 叛 国 案、 分 裂 国 家 案 以 及
严重破坏 国家政 策、 法律 、政 令 统 一 实 施的 重 大 犯 罪 案 件 , 行 使 检 察 权 ; 对 于
国家工作 人员职务 上 的 犯罪 或 利 用 职务 进 行 犯 罪 , 进 行 检 察。 ② 侦 查 监 督。 对
于公安机 关侦查 的案 件 , 进 行 审 查 , 决 定是 否 逮 捕、 起 诉 或 者 免 于 起 诉 ; 对 于
公安机关 的侦查活 动 是 否合 法 , 实 行 监督 。③ 提 起 公 诉 和 审 判 监 督。 对 于 刑 事
案件提起 公诉、支 持 公诉 ; 对 于 人 民 法 院的 审 判 活 动 是 否 合 法 , 实 行 监 督。 ④
对刑事案 件判决、 裁 ( cái ) 定的 执 行 和监 狱、 看 守 所、 劳动 改 造 机关 的 活 动 是
否合法 , 实行监督 。人民检察 院在检 察活 动中 , 遵 循 ( xún ) 下 列法 制原 则 : 依
照法律规 定行使检 察 权 , 不 受任 何 行 政 机关 、社 会 团 体 和 个 人 的 干 涉 ; 在 适 用
法律上 , 对任何公 民 一律 平 等 ; 在 办 理 刑事 案 件 中 , 同 人 民 法 院、 公 安 机 关 分
工负责、 互相配合 、互相制约 。

    以上 是中国基 本 的政 治 制 度与 政 权 形 式 , 它 虽 然 已经 形 成 了 一 个 比 较 完 整
的体系 , 但是 , 还 存在 着某 些 不 够 完 善 的地 方 。随 着 经 济 改 革 的 不 断 深 入 , 中
国在政治 体制方面 的 改革 也 在 有 步骤 地 进 行。 改革 的 方 向 是 , 使 人 民 更 充 分 地
行使当家 作主的权 利 , 进 一步 完 善 中国 共 产 党 领导 下 的 多 党 合 作、 政 治 协 商 制
度 , 全面 加强法制 建设 , 提 高 政府 机 关 工 作 效率 , 真 正 建 立 起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社
会主义民 主政治。

    思考 题 : ①中 国的政治体 制是怎样 构成的 ?


②什 么是中国的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
③谈 一谈中国的 政府机构 和司法制度 。

61
第六章   中 国 的 经 济

    经济 是社会发 展 与 人 民生 活 的 保障 , 经 济 状况 如 何 , 决 定 着 一 个 国 家 的 基
本面貌。 中国封建 社会 时 期 的经 济 , 地 主 阶 级土 地 所 有 制 占 统 治 地 位 , 是 自 给
自足的农 业自然经 济。 由 于中 国 的 农业 和 手 工 业技 术 发 展 得 比 较 早 , 尽 管 各 个
朝代的经 济发展很 不 平衡 , 但 从 总 体上 讲 , 中 国 古代 的 封 建 经 济 在 世 界 上 一 直
处于先进 地位。可 是 , 公元 十 七 八 世 纪 , 西 方发 生 产 业 革 命 , 世 界 进 入 工 业 经
济时代以 后 , 中国 却仍然停留 在封建 农业 经济 上。公 元 19 世 纪中 期 , 西方 资 本
主义势力 侵入中国 , 中 国 原 来自 给 自 足 的封 建 经 济 终 于 被 打 破 了 , 然 而 , 却 被
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 经 济 所 代替 。在 帝 国 主义 、封 建 主 义、 官 僚 资 本 主 义 的 压 迫
下 , 加上 接连不断 的战争破坏 , 近代中 国的经济始 终处于十 分落后的状 态。
中华 人民共和 国成立 以 后 的经 济 , 是 在 旧 中 国贫 弱 的 经 济 基 础 上 发 展 起 来
的 , 它经 历了曲折 的道路 , 同 时 , 也取 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 。

第一节   前 进 历 程

    从 1949 年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 到现在 , 中国 的经 济 发展 经 过了 以 下四 个 时


期:
第一 个时期 : 1949 年—1957 年 , 国民经 济 恢复 和 社会 主义 改 造时 期。 新 中
国成 立 后 , 人 民 政 府 首 先 用 三 年 时 间 恢 复 国 民 经 济 , 采 取 了 以 下 重 大 步 骤
( zhòu ) : ( 1) 没 收 官僚 资本 。官 僚资 本 , 主 要是 指 以 少 数官 僚 资 产阶 级 控 制 的
封建买办 性国家资 本 主义 经 济。 官 僚资 本 占 据 了全 国 银 行 资 本 的 三 分 之 二 , 工
业资本的 三分 之 二 , 交 通 运 输 业 固 定 资 产 的 五 分 之 四。 国 民 党 政 府 被 推 翻 后 ,
官僚资本 全部被新 中 国政 府没 收 , 变成 了 国营 经 济。 ( 2 ) 完 成 土地 改 革。 旧 中
国 , 占农 村人 口 不 到 10 % 的 地 主 、富 农 , 所 拥 有 的 耕 地 占 全 国 耕 地 的 70 % 以
上 , 而占农 村人口 90 % 以上 的贫雇 农、中 农 , 所占 耕 地还 不 到 30 % 。 新中 国 成
立以后 , 土地改革 在全 国 范 围 内 展 开 , 到 1952 年 底 基本 完 成 。通 过 土 地 改 革 ,
亿万农民 分得了土 地。 从 此 , 在 中 国 延 续了 两 千 多年 的 封 建 地 主 阶 级 土 地 所 有
制 , 被彻 底废除 , 农业生 产力 得 到了 空 前的 解 放。 ( 3 ) 统 一 财 政。旧 中 国 的 财
政 , 混乱 而不统一 。新 中国 成 立 后 , 为 了 克 服财 政 经 济 工 作 中 的 混 乱 现 象 , 能
62
第六章   中国的经济

够集中使 用财力物 力 , 扭 ( niǔ) 转 当时困 难的 财政 经济 形势 , 中 央政 府从 1950


年 3 月起 , 实行了 对国家财政 经济的统 一管 理与 领导 , 统 一了 全 国的 财 政收 支、
物资调度 、现金管 理。
通过 以上重大 措施 , 新 中 国政 府 掌 握 了全 国 的 经济 命 脉 ( mài ) , 整 顿 了 经
济秩序 , 解放了生 产力。到 1952 年 底 , 国家 的 财政 经 济状 况 已根 本 好转 , 国 民
经济得到 了恢复 , 人民生活有 了明显改 善。
国民 经济恢复 以后 , 从 1953 年 开始 , 人 民政 府制 定 了发 展 国民 经 济的 第 一
个五年计 划。从此 , 新中国的 经济进入 了有计划的 发展时期 。
第一 个五年计 划 经 济 建设 的 主 要 任 务 与 成 果 是 , 集 中 主 要 力 量 进 行 以 156
个项目为 重点的工 业 建 设。 一批 过 去 非 常薄 弱 的 基 础 工 业 , 例 如 飞 机 制 造、 汽
车、拖拉 机、发电 设备、冶金 设 备、 矿 山 设 备、 重 型 和 精 密 仪 器 设 备 等 新 的 工
业部门 , 建立起来 了 , 为国 家 的 工 业 化 打下 了 初 步 基 础。 农 业、 水 利 建 设 也 取
得了很 大 成 绩。 工 业 总 产 值 平 均 每 年 递 增 27. 4 % , 农 业 总 产 值 平 均 每 年 增 长
4. 3 % , 国民经 济发展得 比较顺利。
第一 个五年计 划期间 , 在 工 农 业 生 产 发 展 的 同 时 , 对 农 业 、手 工 业 、资 本
主义工商 业进行了 社 会主 义 改 造 , 在中 国 建 立 了以 公 有 制 经 济 占 主 导、 多 种 经
济成分并 存的社会 主义经济制 度。
第二 个时期 : 1958 年—1965 年 , 第二个 五 年计 划 和国 民经 济 调整 时 期。 第
二个五年 计划 , 重 点仍 然 是以 重 工 业为 中 心 进 行工 业 建 设 , 并 推 进 国 民 经 济 的
技术改造 , 同时 , 巩固 和扩 大 全 民 所 有 制和 集 体 所 有 制。 但 是 , 国 家 在 经 济 工
作的指导 思想上急 于 求成 , 脱 离 了 当时 中 国 的 实际 情 况 , 违 背 了 生 产 力 发 展 的
规律 , 搞 了“大 跃 进” 和 “人 民 公 社” 运 动 , 加 上 连 续 三 年 遇 到 了 自 然 灾 害 ,
结果 , 造 成了国民 经济 重 大比 例 关 系的 严 重 失 调 , 国 家 和 人 民 蒙 受 了 严 重 的 经
济困难和 损失。从 1961 年 开 始 , 政 府 对 国 民 经 济 进 行调 整 , 取 得 了 明 显 效 果。
到 1965 年时 , 国民经济 不 但 扭转 了 原 来 的 困 难 局 面 , 而 且有 了 比 较 大 的 发 展。
与 1957 年相比 , 在工业 方面 , 布局 有了明 显 改善 , 部 门比 较 齐全 , 产 值有 较 大
增长。 比如 : 钢铁 增长了 2. 5 倍 , 煤炭 增长了 1. 8 倍 , 发电 量增长了 3. 5 倍 , 石
油增长了 8 倍。在 农业方面 , 生产基本 恢复 和 超过 了 1957 年 的水 平。 在科 学 技
术方面 , 第一颗原 子弹 试 验成 功 , 标 志 着中 国 在 某些 领 域 已 达 到 了 世 界 先 进 水
平。那 10 年中 国的经济 工作 , 尽管 有深 刻 的教 训 , 但还 是 在物 质、 技术、 人 才
等方面 , 为后来的 经济建设奠 定了基础 。
第三个 时期 : 1966 年—1976 年 , 第三、四 个五年计 划时 期。1966 年 , 中 国
开始实施 第三 个 五 年 计 划。 经 过 前 几 年的 调 整 , 国 民 经 济 已 经 出 现了 欣 ( xīn )
欣向荣的 景 象 , 无 论 是 经 济 增 长 速 度 , 还 是 经 济 效 益 , 都 达 到 了 较 高 的 水 平。
63
中国概况

但是 , 就 在此时 , “文化 大革命”开 始了 , 政治 上的 动 乱和 理 论上 的 错误 , 给 中


国的经济 事业带来 了严重破坏 , 重大经 济关系出现 了新 的 混乱 和 比例 失 调。“ 文
化大革命” 中 , 以 周恩 来 和 邓小 平 为 代 表的 政 治 家 , 曾 努 力 整 顿 经 济 秩 序 , 使
国民经济 出现了 好的 转 机 , 但 是 , 受到 了 “四 人 帮” 阴 谋 集 团 的 严 重 干 扰 与 破
坏。在第 三、第四 个五年计 划 期 间 , 中 国 的 经 济 也 取 得 了 一 些 成 绩 。比 如 , 粮
食保持了 比较稳定 的增长 , 工 业交通、 基本建 设和 科 学技 术有 比 较明 显 的成 果。
但从全局 看 , 损失 是巨 大 的 , 不但 原 来 的 经 济发 展 规 划 未 能 顺 利 实 现 , 而 且 经
济形势一 步步恶化 , 几乎到了 崩溃 ( bēn kuì) 的 边缘 ( yuán ) 。
第四 个时期 : 1978 年 以 后 , 改 革 开 放 , 经 济 发 展 最 好 的 时 期。1976 年 10
月 , “四人帮” 被打 倒 , 持 续 了 10 年的 “ 文 化大 革 命” 结 束。1978 年 底 , 中 国
共产党召 开了十 一届 三 中 全 会 , 明 确 宣 布 以实 现 “ 四个 现 代 化 ” 为 目 标 , 以 经
济建设为 中心。经 过几十年的 艰难曲折 , 中国 经济 终 于走 上了 正 常发 展 的轨 道。
这期间制 定的第五 、六、七、 八个国民 经济 “五 年计 划”, 全 部 按时 或 提前 完 成
了任务。 特别是改 革开 放 政策 的 大 力实 行 , 使 中 国经 济 冲 破 了 旧 的 经 济 体 制 的
束缚 , 充满 了活力 , 农业连年丰 收 , 工业 蓬勃 ( pén bó) 发展 , 外贸迅 速增 长 ,
市场十分 繁荣 , 国 家 实力 大 大 增 强 , 人 民生 活 步 步 提 高。 当 然 , 在 发 展 中 也 曾
出现过某 些问题。 比 如 : 在 一 段 时 间 内 , 工 业生 产 发 展 速 度 过 快 , 固 定 资 产 投
资规模过 大 , 消费 资 金增 长 过 猛 , 物 价 上涨 过 高 , 外 汇 结 存 下 降 , 一 定 程 度 的
比例失调 ( tiáo) 和不稳 定等。但 是 , 都比较 及时地进 行了调整与 纠正。进 入 90
年代以后 , 中国经 济进入了持 续、稳定 、协调、高 速发展的 新阶段。

第二节   经 济 成 就

    中华 人民共和 国成立以来 , 经过 40 多 年的 建设 , 已 由一 个 一穷 二 白的 半 殖
民半封建 国家 , 变 成了 初 步繁 荣 昌 盛的 社 会 主 义国 家 , 经 济 面 貌 发 生 了 翻 天 覆
地的变化 。从 1950 年到 1990 年 累 积 , 中 国 仅 全 民所 有 制 单 位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总
额 , 就达 到了 30000 亿 元 , 有 5000 多 个 大 中 型 项 目 建 成 投 产 , 新 增 固 定 资 产
20000 多亿元 。中国已 经建立了独 立的、门 类比较齐全 的工业体 系和 国民 经济 体
系。从 1953 年 至 1990 年 , 国民 总 产 值年 均 增 长 6. 9 % ; 从 1979 年 至 1990 年 ,
国民总产 值年均增 长8. 8 % , 大大 高于 世 界平 均 增 长 2 ~4 % 的 发 展速 度。 扣 除 物
价上涨因 素 , 1990 年 , 中国 的 国 民 生 产 总 值 与 国 民 收入 , 分 别 是 1949 年 的 25
倍和 22 倍 , 在 世界上 , 中 国的国民 生产总值已 排到了第 八位。1992 年 , 中国 国
民生产总 值进 一 步 增 长 , 达 到 23988. 4 亿 元 , 人 均 产 值 2055 元。 1997 年 达 到
64
第六章   中国的经济

74772 亿元 , 人均 6079 元 , 是 1992 年的 3 倍多。外 汇储备超过 1400 亿美元。

一、工     业

    工业 是国 民 经 济 的 主 导 , 工 业 的 发 展 程 度 , 决 定 着 一 个 国 家 的 发 达 程 度。
旧中国是 个农业国 , 工 业 极 其落 后。 新 中 国 建立 以 后 , 工 业 是 发 展 国 民 经 济 的
重点。到 1992 年底 , 国 家对工业的 基本 建 设投 资 , 累 计超 过 11810. 7 亿 元 , 占
全部基本 建 设 投 资 的 一 半 以 上。 全 国 共 有 工 业 企 业 180 多 万 个 ( 不 含 个 体 企
业 ) , 工业固定 资产总 值 比 1949 年 扩 大 了 80 多 倍。 工 业 职 工 绝 对 人 数 6621 万
人 , 比 1952 年 增 加了 六倍 多。 1992 年 工业 总 产值 36802 亿 元 , 比 1950 年 增 长
330 多倍。1950 年至 1992 年 , 工业 总产值平均 年增长速 度达 11 % 以 上。 工业 门
类、结构 、布 局 也 逐 渐 变 得 齐 全、 合 理 , 从 沿 海 到 内 地 , 从 重 工 业 到 轻 工 业 ,
从一般产 业到尖 端技 术 产 业 , 从国 营 大 企 业到 乡 镇 企 业 以 及 “三 资 ” 企 业 , 已
经形成了 一个 比 较完 整 的 、有 一 定 技 术 水 平 和 生 产 能 力 的 工 业 体 系。 1996 年 ,
完成工业 增加值 28580 亿元。
1 . 煤炭工 业   中国煤 炭储藏量 居世界前列 , 可是 , 1949 年 全国 煤炭 产量 才
3200 万 吨。新中 国成 立 以 后 , 大力 发 展 煤 炭 工 业 , 煤 炭 产 量 以 平均 每 年 9. 2 %
的速度增 长 , 1993 年已达 11. 5 亿吨 , 居 世 界第 一 位 , 1996 年为 14 亿吨。 中 国
现有国营 煤 矿 2300 余 处 , 地 方 国 营 煤 矿 1700 余 处 , 乡 镇、 个 体 煤 矿 约 80000
家。年产 量在 1000 万吨 以上 的 煤矿 有 12 大矿 务 局 : 河 北 省的 开 滦 ( luán ) 、 峰
峰 , 山西 省的 大 同 、 阳 泉、 晋 ( ì
j n ) 城 、 潞 安 、 西 山 , 辽 宁 省 的 阜 ( fù) 新 ,
黑龙江省 的鸡西、 鹤岗 , 河南 省的平顶 山 , 江苏省 的徐州等 。
2 . 石油工 业   解放 以前 , 中国 的石油 几 乎全 部 依靠 进 口。解 放 以后 , 中 国
加紧发展 石油工业 。50 年代 中期 , 开 发了 新疆 克 拉玛 依 油田 , 60 年 代初 , 开 发
了大庆油 田 , 中国 石油基本 实 现了 自 给。60 年 代 以 后 , 又相 继 发 现和 开 发 了 山
东胜利油 田、天津 大港油 田、 华北 任 丘 油田 、辽 宁 辽 河油 田 等。 70 年 代 , 又 在
渤海、南 海发现和 开发了海 上 油田 。1978 年 , 中 国 的 石 油产 量 突 破了 一 亿 吨 大
关 , 石油 工业进入 稳定发展 阶 段。1989 年 以 来 , 中 国 有 年 产 300 万吨 以 上 的 大
型油田 10 多个 , 1996 年全国 石 油 年产 量 达 1. 57 亿多 吨 , 居 世 界第 五 位。 中 国
已从贫油 国变成了 石油出口国 。
3 . 电力工 业   1949 年时 , 中国的年 发电 量仅 43 亿 千 瓦小 时 , 居世 界 第 25
位。经过 40 年 的发展 , 到 1989 年 , 中国 发 电量 已 达到 5848 亿千 瓦 小时 , 上 升
到世界第四 位。1996 年 , 又 达到 10813 亿 千 瓦 小时 , 居 世 界 第 二 位。 目 前 , 中
国主要还 是靠火力 发电 , 大型 火力发电 站全 国有 68 座。 中国 水 力蕴 藏 发电 量 占
65
中国概况

世界首位 , 新中国 成立 以 来 , 已建 成 大 中 型 水力 发 电 站 一 百 多 座 , 著 名 的 大 型
水力发电 站 有 : 葛 ( ě) 洲 坝 ( bà) 水 电 站、 新 安 江 水 电 站、 刘 家 峡 水 电 站。
正在建设 中长江三 峡 水 电 站 , 将 是 世 界 上最 大 的 水 力 发 电 站。 除 了 火 力、 水 力
发电外 , 中国也在 积极发展核 发电 , 已 建成发 电的 有 大亚 湾和 秦 山两 座 核电 站。
中国的电 力工业虽 然有了很大 发展 , 但 是 , 目前仍 然属于缺 电国家。
    4 . 冶金工 业   钢铁 工业是重要 的基 础工 业 , 是 一 个国 家 工业 化 的支 柱。 中
国的冶 金 技 术 已 有 五 千 年 以 上 历 史 , 但 是 , 近 代 冶 金 工 业 并 不 发 达 , 到 1949
年 , 全国 钢的年 产 量 才 15. 8 万 吨。 经 过 几十 年 的 努 力 奋 斗 , 到 1988 年 , 中 国
的钢产量 达到了 6100 万 吨 , 由解放 初期的 居 世界 第 26 位 , 跃 居 到世 界 第四 位。
1996 年 , 达到 1. 0124 亿吨 , 居 世 界 第 一位 。中 国 主 要有 12 大 钢铁 基 地 , 它 们
的钢产量 占全国的 60 % 以 上。 这些 钢 铁基 地 是 : 上 海宝 山 钢 铁 公司 、首 都 钢 铁
公司、鞍 山钢铁公 司、本溪 ( xī) 钢 铁公司、 武汉钢铁公 司、包头 钢铁公 司、 攀
( pān) 枝花钢铁 公 司、 马鞍 山 钢 铁公 司、 太 原 钢铁 公 司、 唐 山 钢 铁 公 司、 上 海
钢厂、天 津钢厂。
5 . 机械 电 子 工 业   机 械 电 子 工 业 包 括 机 床 、汽 车、 轮 船、 电 机、 仪 器 仪
表、电子产 品以及其 它各种机械 设备的制 造。1988 年 , 全国 机械电 子工 业企 业 ,
已从 1949 年的 2000 多个增加到 10. 5 万个 , 占 全国工业 企业总 数的 25 % , 是 中
国工业中 最大的行 业。 该行 业 能 够 生产 大 约 7 万个 规 格 品 种 的 产 品 , 中 国 国 内
各部门的技 术装备 , 80 % 可 以 自己 制 造。 其 中 , 机械 产 品 的 26. 4 % , 电 子 产 品
的 30% , 达到了 国外 70 年 代 末、80 年 代初 的 水 平。1992 年 , 中 国电 子 工 业 总
产值突破 了 1000 亿元 大关。从 1992 年 至 1996 年 , 总产值以年 均 27 % 的速度 递
增。中国 的机电工 业产品 , 不 仅基本满 足了国内需 要 , 而且 可以大量出 口。
6 . 化学工 业   解放 前 , 中国只 在上海、 天津 等沿 海 城市 有 8 家 较 大的 化 工
厂。解放 后 , 化 学 工 业 得 到 了 较 快 的 发 展。 50 年 代 , 重 点 建 设 了 吉 林、 兰 州、
太原三大 化工基地 , 改造和扩 建了一些 老厂 , 建立 了 一大 批地 方 中小 型 化工 厂。
60 年代 , 大力加 强了化肥工 业的建 设。70 年 代 , 石 油 化学 工 业迅 速 兴起 , 成 为
中国化 学 工 业 的 支 柱。 80 年 代 末 , 中 国 化 学 工 业 已 有 行 业 20 多 个 , 企 业 约
6500 家 , 其中 国家重点企 业 300 多 家 , 产品达 3800 多种 , 产 值每年以 17. 7 % 的
速度增长 。近些年 , 中国 化 学 工业 引 进 国 外 的成 套 设 备 和 先 进 技 术 较 多 , 已 达
到了八十 年代的世 界水平。1996 年 , 中国的化纤 、化肥产 量已居世界 第二位。
7 . 纺织工 业   中国 的纺织工业 比别 的 工业 发 展早 , 历 史长 , 基 础较 好。 新
中国 建 立 以 后 , 有 了 更 大 的 发 展。 中 国 棉 纱、 棉 布 、 丝 ( sī) 、 丝 织 品、 苎
( zhù) 麻、亚 麻 布 的 产量 , 从 1985 年 开 始 就 已 居 世 界 第 一位 。到 1988 年 , 中
国纺织工 业已有企 业 42528 家 , 职工 总数 888. 6 万 人 , 总产 值 达 1936 亿 元 , 占
66
第六章   中国的经济

全国工业 总产值的 16. 7 % 。 中国 的纺 织 品 不但 满 足 了国 内 需 要 , 而且 成 为 重 要


的出口产 品 , 占全 国出口总 额 的四 分 之 一。1996 年 , 中 国的 纺 织 品出 口 居 世 界
第四位 , 其中服装 出口量居世 界第一位 。
8 . 轻工业   轻工业主 要是消费 品工业 , 包 括的行业 很多。1990 年 , 中国 轻
工业已 拥有企业 72360 家 , 职工 1246. 2 万 人 , 总产值 达 2966. 4 亿元 , 占全国 工
业总产值的 20 % 。 近几年来 , 每年都有 8000 种新产品 投放市场 , 新 增名 优产 品
约 700 种 , 极大地 丰富了消 费市场。并 且 , 其中 还有 600 多 种产品向 150 多个 国
家和地区 出口。据 统 计 , 从 1992 年 至 1997 年 , 中国 的 轻 工 业 总 产 值 平 均 增 长
率达 27 % , 其中 电冰箱、洗 衣 机、 电 风扇 、自 行 车、 皮 鞋等 产 量 已跃 居 世 界 第
一位。
    总之 , 解放 40 多年 来 , 中国的 工业有 了巨 大的 发 展 , 极 大 地改 变 了中 国 的
面貌。但 是 , 由于 过去 的 基 础 差 , 起 点 太 低 , 目 前 的 实 际 水 平 仍 然 比 较 落 后 ,
要赶上先 进国家 , 还需要相当 时间。

二、农     业

    中国 是个古老 的 农 业 国。近 代 以 来 , 特 别是 新 中 国 成 立 以 来 , 虽 然 建 立 和
发展起了 工业 , 但 是 并 没 有 改 变 农 业 国 的 性 质。 农 业 是 中 国 国 民 经 济 的 基 础 ,
中国 80 % 的人口 在农村 , 长 期 以来 , 庞 大 人口 的 吃 饭穿 衣 问 题 , 一直 是 中 国 经
济中最重 要的问题 。
由于 种种原因 , 旧中国 的农 业 经 济非 常 落 后。 据估 算 , 每 年 有 80 % 的 人 长
期处于饥 ( ī
j ) 饿、 半饥饿状 态 , 几乎每 年都 有几 万到 几十 万 人因 饥 饿而 死。 一
遇自然灾 害 , 更是 饿殍 ( piǎo ) 遍 野。1931 年 , 华 东 地 区 闹 水 灾 , 造 成 370 万
人死亡。1943 年 , 仅河南省 饿死者就达 300 万人 , 另有 1500 万 人靠 吃草 根、 啃
( kěn) 树皮度 日 。1946 年 , 各 地饿 死 1000 万 人。 1947 年 , 全国 饥 民 竟 达 1 亿
多人 , 占 全国人口 的 22 % 。 新中 国的 农 业 经过 几 十 年的 发 展 , 已 经基 本 解 决 了
11 多亿 人口的吃 饭穿 衣 问 题。中 国 耕 地 只占 世 界 耕 地 的 7 % , 人 均 占 有 量 只 有
1. 3 亩 , 比 美国人均 12. 6 亩和世界 平均数 4. 52 亩 低得多 , 却 养活了占 世界 22 %
的人口 , 这是中国 经济发展中 的一个历 史性成就。
比起 旧中国来 , 新中国农 业生产的 发展 , 主要 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
第一 , 农业总 产值和主 要产 品 产 量 有较 大 幅 度增 长。 1992 年 , 农 村 社 会 总
产值达到 25386. 3 亿 元 , 其 中 农 业 总 产 值 达 到 9084. 7 亿 元 , 比 1949 年 增 长 近
9. 5 倍。1996 年 , 粮 食产量 44127 万吨 , 是 1949 年 的 4 倍 , 居 世 界第 一 位 ; 棉
花产量 420 万吨 , 是 1949 年的 10 倍 , 居 世界 第一 位 ; 肉类 产 量 5915 万 吨 , 居
67
中国概况

世界第一 位。 还 有 油 菜 籽 ( zǐ) 、大 豆、 花 生、 茶 叶 、蛋 类 等 , 也 居 世 界 前 列。
其它农副 产品也有 大幅度增长 。
第二 , 农业生 产条件显著 改善。一 是大 搞了 农田 水 利基 本 建设。 解 放以 来 ,
共建成大 中小型水 库 8 万多 座 , 整修 、新 建堤 ( dī) 防 共 20. 3 万公 里 , 建 成 万
亩以上大 型灌溉区 5000 余处 , 机电 井 270 多眼 , 从而 大 大增 加 了农 田 的有 效 灌
溉面积 , 增强了抵 抗自 然 灾害 的 能 力。 二是 努 力 推广 农 业 机 械 化 和 农 业 科 学 技
术。全国 农村初步 形成 了 农 业机 械 化 网 络 , 化肥 和 农 药 的 使 用 越 来 越 普 遍 , 农
业科学技 术的发明 和 应用 项 目 不 断增 加。 这 些 , 都有 力 地 提 高 了 农 业 的 生 产 效
率。
第三 , 农业经 济的结 构 发 生 了 明 显 变化 。长 期 以 来 , 包 括 新 中 国 建 立 以 后
的一个时 期内 , 中 国农 业 的 经济 结 构 不 太合 理 , 种 植 业、 粮 食 生 产 占 的 比 重 过
大 , 妨碍 (ài) 了农 业 经 济 的 全 面 发 展。 1978 年 以 后 , 中 国 调 整 了 农 业 政 策 ,
打破了单 一经营的 局 面 , 强 调因 地 制 宜 , 多 种经 营 , 增 加 了 其 它 经 济 作 物 的 面
积 , 加强 了农村 第 二 产 业 ( 乡 镇 企 业、 建 筑 业 ) 、 第 三 产 业 ( 农 村 运 输 业 、 商
业 ) 的发 展。农业 经济 结 构的 调 整 , 促 进了 农 业 生产 的 全 面 发 展 和 农 村 经 济 效
益的提高 , 缓和了 农产 品 供 需的 矛 盾 , 增 加 了农 民 的 收 入 , 吸 收 了 农 村 剩 余 的
劳动力 , 促使中国 的农业经济 从自给半 自给经济向 商品经济 转变。
新中 国的农 业 虽 然 比 旧 中 国 有 了 很 大 进 步 , 但 在 世 界 上 仍 属 于 很 落 后 的。
除了自然 条件比较 差 , 旱 涝 灾害 比 较 多 外 , 农业 机 械 化 程 度 还 很 低 , 农 业 科 学
技术不普 及 , 劳动 生产 率 也 不高 。美 国 国 土 与中 国 差 不 多 , 自 然 条 件 和 农 业 现
代化程度 比中国好 得 多 , 他 们 的 农 业 人 口 仅占 总 人 口 的 3 % , 却 养 活 着 97% 的
非农业人 口 , 平均 每年每个农 业劳动 力生 产的 粮 食 , 达 到 7000 公 斤 以上。 日 本
农村人口 与城市人 口的 比 例是 1 ∶ 10 , 平均 每 年 每 个 农 业劳 动 力 生 产 粮 食 2850
公斤。中 国农村人 口与城市 人口 的 比例 是 7∶3 , 平均 每 年每 个 劳 动力 生 产 的 粮
食 , 仅 1000 公 斤 , 可 见 中 国 农 业 生 产 水 平 之 低。 现 在 , 中 国 平 均 每 年 增 加 约
1300 万 人口 , 耕地 面积却逐 年在减少 , 农业生产 远不适应国 民经济 发展 的需 要 ,
发展农业 的任务还 十分繁重。

三、交通运输业

    交通 运 输 是 国 民 经 济 的 命 脉 ( mài) 。 中 国 的 交 通 运 输 业 包 括 铁 路、 公 路、
水运、航 空、管道 运输 五个 方 面。 新 中 国 成 立以 来 , 中 国 的 交 通 运 输 业 在 原 来
很薄弱的 基础上 , 得到 了 较大 的 发 展 , 已经 基 本 形成 了 由 多 种 运 输 形 式 组 成 的
综合运输网 。到 1992 年 , 全国 运 输 总 长度 达 207. 25 万 公 里 , 是 解 放 初 期的 11
68
第六章   中国的经济

倍。除西 藏外 , 全 国各省、 市、 自 治 区 都 有 火 车 相 通 , 县 县 都 有 汽 车 来 往。 全
国各主要 城 市 之 间 , 与 世 界 各 主 要 国 家 , 都 有 飞 机 通 航。1992 年 与 1949 年 比
较 , 中国 的客运量 由 1. 4 亿 人增加到 85 亿人 , 增 长了 60. 6 倍 ; 货运量 由 1. 6 亿
吨增加到 100. 95 亿 吨 , 增 长 了 63 倍 ; 沿 海 和 长 江 各 港 口 的 吞 ( tūn ) 吐 ( tù)
量增长了 将近 40 倍。
1 . 铁路运 输   中国 1876 年 开 始 有 铁 路 , 比 世界 第 一 条 铁 路 的 出 现 晚 了 半
个世纪。 到中华人 民共 和 国 诞 生 前 夕 , 中 国 有 铁路 21800 公 里 , 主 要 集 中 在 东
北地区和 京广线以 东 沿 海 地区 。新 中 国 建立 以 后 , 迅 速 修 复 和 改 造 旧 铁 路 , 并
大力建设新 铁路。到 1992 年 末 , 全 国 有铁 路 56000 多 公 里 , 是 解放 前 夕 的 2. 6
倍 , 1996 年增加到 67000 公 里 , 一 个 比 较 合理 的 铁 路网 骨 架 正 在形 成。 目 前 中
国铁路的 布局是 : 东北地 区铁 路 最 发达 , 占 全 国 铁路 的 23. 1 % , 每万 平 方 公 里
铁路密度 为 153. 8 公里 , 基 本 形 成 了 铁 路 网。 华 北、 华 东、 中 南 地 区 经 济 比 较
发达 , 铁 路也比 较 发 达 , 分 别 占 全 国铁 路 的 21. 3 % 、15. 1 % 、 16. 1 % , 铁 路 密
度每万平 方公里为 76—110 公 里。 西 南 地 区 和西 北 地 区 铁 路 密 度 比 较 小 , 每 万
平方公里 分别为 27 公 里 和 23 公 里。 中 国 的 铁路 虽 然 已 形 成 了 路 网 骨 架 , 但 按
国土面积 平均计算 , 每万平方 公里仅 55 公里 , 排列在世 界第 70 位。
2 . 公路运 输   解放 前 , 中国的 公路绝 大部 分是 土 石路 面 , 而且 许 多比 较 偏
僻的地方 没有公路 。解 放 后 改善 和 新 修 建的 公 路 , 是 解 放 前 的 几 十 倍 , 已 达 到
100 多万公 里。现在 , 从大、 中 城 市 到 小 城 镇 和 农 村 , 公 路 网 遍 及 全 国 各 个 角
落。中国 的公路分 为一、二、 三、 四 级 和 高 速 公 路 , 干 线 公 路 一 般 都 在 三 级 以
上。高速 公路建设 近些年刚刚 起步 , 已建 成 的有 沈 大 ( 沈阳 ———大 连 ) 、京 津 塘
( 北 京———天 津——— 塘 沽 ) 、 广 深 ( 广 州——— 深 圳 ) 、 沪 宁 ( 上 海———南 京 ) 、 京
石太 ( 北 京———石 家庄——— 太 原 ) 、 成 渝 ( 成 都——— 重 庆 ) 等 十 九 条 高 速 公 路 ,
全长达 3422 公 里。在新 中国的公路 建 设中 , 任 务最 艰 巨的 是 川藏 ( 成 都——— 拉
萨 ) 、青藏 ( 西 宁——— 拉 萨 )、 新 藏 ( 新 疆 叶 城 ———西 藏 普 兰 ) 等 公 路 的 建 设。
这些公路 全是在海 拔 3000 米以上的 青藏 高原 等崇 山 峻岭 之 中 , 路 途 遥远 , 环 境
恶劣 , 施 工艰难 , 但多数于 50 年代 就建成 了 , 有 力地 促 进了 偏 远少 数 民族 地 区
的经济和 社会发展 。现在 , 全 国所有的 县都 有办 理汽 车 运输 业 务的 机 构 , 客 运、
货运量比 解放初期 分别提高了 数百倍和 数十倍。
3 . 水路运 输   水运 包括 河运 与 海 运。 中国 通 航 河流 有 5600 条 , 总 长度 43
万公里 , 已开辟的 航道 11 多万公里 , 是解 放 初期 的 1. 5 倍 。中 国的 内 河运 输 以
长江、珠 江、 黑 龙江 、淮 河、 京 杭 运 河 为 主 干 , 构 成 了 水 上 运 输 网。 其 中 , 长
江是最 大 的 内 河 运 输 航 线 , 沿 岸 有 25 个 港 口 , 年 运 货 量 占 全 国 内 河 运 输 的
80 % 。海 上运输包 括沿海运输 和远洋运 输。沿 海运 输 分别 以上 海 和广 州 为中 心 ,
69
中国概况

分为北方 航区和南 方 航 区 , 主 要 航 线 有 十 几 条 , 大 小 港 口 160 个 , 是 中 国 南 北


运输的 又 一 大 动 脉 。远 洋 运 输 以 上 海、 广 州、 青 岛、 天 津、 大 连 等 港 口 为 主 ,
分别向东 西南北开 辟了 40 余条航线 , 拥有远 洋船舶 ( bó) 1400 多艘 ( sōu ) , 可
以到达 150 多个国 家和 地 区的 600 多 个 港口 。目 前 , 中 国 的 商 船 吨 位 居 世 界 第
九位。
4 . 民航运 输   旧中 国 , 国内、 国际航 线 共 45 条 , 通 航 60 个 城 市 , 航 线 总
长 79318 公里。 到 1996 年 , 中国已有 国内航线 700 多条 , 国际航线 90 多条 , 通
往国内 100 多个城 市 , 国外 50 多个 国家 与城 市 , 航线 总 长 100 多 万 公里 , 使 用
机场 140 余个 , 拥 有客 机 900 架。 在 国 际、 国内 主 要 航 线 飞 行 的 客 机 , 大 都 是
比较先进 的大型飞 机。 近 几 年 , 随 着 民 航 管 理体 制 的 改 革 , 中 国 成 立 了 国 际 航
空公司、 东方航空 公司、北 方 航 空 公 司、 南 方 航 空 公 司、 西 北 航 空 公 司 、上 海
航空公司 、新华航 空公司、 联 合 航 空 公 司、 四 川 航 空 公 司、 山 东 航 空 公 司、 厦
门航空公 司等多家 航 空公 司 , 各 公 司之 间 在 业 务上 展 开 竞 争 , 服 务 质 量 明 显 提
高。
5 . 管道运 输   管道 运 输是 一 种 新 型 的 流 体货 物 的 运 输 方 式。 中 国 50 年 代
末才有长距 离管道运 输 , 1989 年 已有 输 油 管 道 59 条 , 全 长 6868 公 里 , 输 气 管
道 159 条 , 全 长 6310 公 里。1992 年 , 输油 ( 气 ) 管 道 总 长度 达 到 15900 公 里。
1996 年 , 管道运 输完成运输 量 591 亿 公里。
中国 交通运输 事业 的 发 展 , 促 进 了 国民 经 济 各 项 事 业 的 发 展 , 不 过 , 与 发
展国民经 济的需要 相 比 , 该 方面 仍 然 是 薄弱 环 节 , 目 前 , 正 在 深 化 改 革 中 大 大
加强。

四、人民生活

    新中 国建立 40 多年 来 , 政治稳 定 , 经济 发展 , 社 会安 定 , 人民 生 活有 了 基
本保证 , 并且在逐 步提高 , 特 别是近十 几年来 , 提 高得比较 快。
第一 , 从就业 情况来 看 , 新 中 国 基 本 消 灭了 失 业 问 题。 城 市 人 口 中 有 劳 动
能力的人 , 都可以 找 到工 作。 中 国 城 市 中的 家 庭 , 除 了 小 孩 和 老 人 外 , 包 括 绝
大部分妇女 , 全家人 都有职业 , 待业率只 有 2. 5 % 。农 村人口 , 家家 都有 土地 耕
种 , 做到 了耕者有 其田 , 同时 还可以从 事其它副业 。
第二 , 从工资 收 入 来 看 , 全 国 职 工 的 年 平 均 工 资 收 入 , 1952 年 为 445 元 ,
1978 年 为 615 元 , 1992 年 增 加 到 2711 元 , 1996 年 达 到 6210 元。 扣 除 ( kòu
chú) 物价上 涨 因 素 , 1952 年 至 1978 年 , 平 均 每 年 增 长 13 % , 1979 年 至 1992
年 , 平均 每年 增 长 11 % 。 城 镇 居 民 人 均 生 活 费 收 入 , 1987 年 达 到 916 元 , 到
70
第六章   中国的经济

1992 年 , 仅五年 时间就又翻 了一番 , 提 高到 1826 元 , 1996 年 达到 4380 元。 农


民的人均 纯收 入 , 1952 年 为 57 元 , 1978 年 为 134 元 , 1987 年 增 加 到 463 元 ,
1992 年 又增加到 784 元 , 1996 年达 到 1900 元。
第三 , 从消费 水 平 来 看 , 城 市 居 民 的 年 人 均 消 费 水 平 , 1952 年 为 149 元 ,
1978 年 为 383 元 , 1992 年 为 2009 元。扣 除物价上涨 因素 , 1992 年比 1952 年 增
长了 13. 48 倍 , 平 均 每 年 增 长 3. 8 % , 其 中 1979 年 至 1992 年 平 均 每 年 增 长
5. 8 % , 1996 年达到 4839 元。 农 民的 人 均 消费 水 平 , 1952 年 为 62 元 , 1978 年
为 132 元 , 1992 年为 639 元 , 1996 年达 到 1926 元 。目 前 , 中国 的 蛋类 、肉 类、
食用植物 油的人均 消 费 量 , 已相 当 或 接 近世 界 平 均 水 平。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家 用
电器在中国 的家庭增 长非常快 , 仅按每百 户城市家庭 所拥有 的数 量看 , 1981 年 ,
彩色电视 为 0. 59 台 , 电冰箱为 0. 22 台 , 洗 衣机为 6. 34 台。到了 1992 年 , 彩 色
电视已增加 到 74. 87 台 , 电冰箱 增加 到 52. 6 台 , 洗 衣 机增 加到 83. 41 台 。1981
年 , 农民 家庭还没 有电视 , 1992 年已 经有 60 % 以 上的 农 民家 庭 有了 电 视。1996
年彩电普及 率 , 城镇 达 97 % , 农村 40 % 。近 几 年 , 电 话 迅速 地 进入 了 中国 的 家
庭 , 私人 汽车也开 始进入家庭 。
第四 , 从居住 条件来看 , 解 放 初 期 , 中 国 城 市 人 口 的 住 房 面 积 , 平 均 每 人
4. 5 平方 米。 此 后 的 30 多 年 中 , 由 于 住 房 建 设 投 资 较 少 , 旧 的 住 宅 不 断 淘 汰
( táo tài) , 加上 人 口 增 长 太 快 , 结 果 , 人 均 住 宅 面 积 不 但 没 有 增 加 , 反 而 下 降
了 , 到 1978 年 , 平均每人 才 3. 6 平 方米。改 革 开放 十 几年 来 , 城市 进 行了 大 规
模的住宅 建设 , 1990 年平均 每人住房 面积 提 高到 6. 7 平方 米 , 1992 年 又增 加 到
7. 1 平方米 , 1996 年 , 达 到 8. 4 平 方 米 。在 农 村 , 农 民 富 裕 起来 以 后 , 国 家 调
整了建房、 住房政策 , 出现了盖 ( ài) 房 高潮 。1990 年 , 平 均 每个 农 村人 口 的
住房面积 , 由七十 年代的 10. 2 平 方米 , 提 高 到 17. 8 平方 米 , 1992 年 又 增 加 到
18. 9 平 方米 , 1996 年 达 到 21. 7 平 方 米。 从 目 前情 况 看 , 住 房 问 题 仍 然 是 中 国
人生活中 的 突 出 问 题 , 特 别 是 城 市 住 房 , 虽 然 有 了 明 显 改 善 , 但 仍 比 较 紧 张 ,
政府正在 进一步通 过住房制度 改革等 , 加快解决人 民的住房 问题。
第五 , 从社会 福利来 看 , 新 中 国 最 重 要 的社 会 福 利 制 度 有 两 项 : 一 项 是 公
费医疗、 合作医疗 制度。凡 国 家 正 式 职 工 , 看 病、 住 院 享 受 公 费 。不 能 享 受 公
费医疗的 职工家属 , 可 以 参 加合 作 医 疗 , 每 月交 一 点 费 用 , 医 疗 费 即 可 由 互 助
医疗费中报 销 ( xiāo) 一 部分。在农 村 , 依靠 农村基层单 位集体的 力量 , 也大 部
分实行了 合作医 疗制 度。 再 一 项 是 退休 、离 休 制 度。 凡 是 国 家 正 式 职 工 , 一 般
情况下 , 男满 60 岁、女 满 55 岁 ( 企业 50 岁 ) 便 退 休。退 休 以后 , 根 据工 龄 的
长短 , 每月 领取占 原 工 资 60 ~ 80 % 的 退 休 金 , 继 续 享 受 公 费 医 疗 待 遇。 其 中 ,
解放以前 参加工作 的老干部 , 实行离 职休 养制 度 , 原 工 资照 发 , 福利 待 遇不 变。
71
中国概况

除了以上 两项最普 遍的社会福 利制度 外 , 中 国也 有劳 动 保险 、社 会救 济 等制 度。


近几年 , 社会保险 事业发展迅 速 , 各种 各样 的保 险公 司 纷纷 成 立。无 论 是城 市 ,
还是农村 , 加 入保险的 人越来越 多。
    总而 言之 , 中 国人民的生 活水平已 经有 了明 显提 高 , 而且 贫 富差 距 比较 小 ,
生活、工 作比较安 定。但是 , 目 前 中 国 人 的 生 活 水 平 , 包 括 工 资 收 入 、住 房 条
件、消费 水平等 , 与世界上 发 达、 比 较 发 达 的 国 家 相 比 , 还 比 较 低 , 刚 刚 解 决
了温饱问 题 , 正在 向小康过渡 。发奋图 强 , 艰苦 奋斗 , 集 中精 力 把经 济 搞上 去 ,
不断提高 生活水平 , 是政府和 全体国民 的共同愿望 。

第三节   改 革 开 放

    近十 几年 , 举 世公 认 , 中 国经 济 进 入 了 繁荣 时 期 , 成 为 世 界 上 发 展 最 快 的
国家。为 什么这十 几年 发 展 得比 较 快 呢 ? 除 了政 治 稳 定、 社 会 安 定 等 其 它 原 因
外 , 关键 是实行了 改革开放政 策。
中国 的改革开 放是从 1978 年开 始的。那 一 年年 底 , 中国 共 产党 召 开了 第 十
一届中央 委员会第 三次全体会 议 ( 简 称 “十一 届三 中全 会”) , 在 总结 解 放 30 年
来经验教 训的 基 础 上 , 决 定 把 工 作 重 点 转 移 到 以 经 济 建 设 为 中 心 的 轨 道 上 来 ,
并制定了 改革开放 政策。
十一 届三中全 会以 后 , 改 革 首 先 从 农村 开 始。 中 国 的 农 村 , 经 过 解 放 后 的
土地改革 和合作化 运 动 , 虽 然发 生 了 很 大变 化 , 但 是 , 后 来 的 经 济 体 制 和 经 济
政策 , 越 来越不适 应 农村 经 济 的发 展。 主 要 问 题 是 : 强 调人 民 公 社 的 “ 一 大 二
公”, 造成政社 不分 , 管 理过死 , 不 利于农 村经 济按 照 经济 规 律运 行 ; 过分 强 调
生产集体 化 , 经营 与核 算 单 位过 大 , 不 能 充 分调 动 农 民 的 生 产 积 极 性 ; 片 面 强
调“以粮 为纲”, 限制了 因地制宜 , 多种 经营 , 影响 了 农村 经 济的 全 面发 展 ; 全
面实行统 购统销 , 禁止农 民做 买 卖 , 堵 塞了 农 民 的生 财 之 路 , 等等 。1978 年 以
后 , 针对 原来农 村 经 济 体 制 中 的 弊 端 , 国 家 陆 续 公 布 了 一 系 列 新 的 农 业 政 策 ,
进行了大刀 阔斧 ( kuò fǔ) 的改 革。主要 内容有 : 改 革农业管 理体制 , 取 消人 民
公社 , 实 行政社分 开 , 发展 新 的 经 济 联 合 ; 改革 集 体 经 济 的 经 营 形 式 , 由 原 来
的生产队 集体经营 核 算 , 改 为家 庭 联 产 承包 责 任 制 ; 改 革 农 村 经 济 结 构 , 在 稳
定粮食生 产的前 提下 , 鼓 励 因 地 制 宜 , 多种 经 营 , 发 展 乡 镇 企 业 ; 改 革 农 村 流
通体制 , 允许农民 买卖剩 余 产 品 , 进 入 流 通 领 域 , 等 等。 这 些 重 大 改 革 , 极 大
地增强了 农村经济 的 活力 。特 别 是 家庭 联 产 责 任制 的 全 面 推 行 , 有 力 地 调 动 了
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 。很 快 , 中 国农 村 经 济 就 摆脱 了 长 期 被 动 的 局 面 , 出 现 了 蓬
72
第六章   中国的经济

勃发展的 好形势。
随着 农村经济 体制 改革 的 成 功 , 中 国 的 城市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也 展 开 了。 城 市
是各种经 济活动的 中 心 , 是 城 乡 经 济 网 络 的 枢 纽 ( s hū niǔ) , 城 市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 重点 是 企 业 体制 的 改 革 , 同 时 , 还 涉 及 计划 、财 政、 金 融、 商 业、 外 贸 等
各方面管 理体制的 改革。
改革 以前 , 中 国 企 业 体 制 存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是 : 在 管 理 上 , 政 企 职 责 不 分 ,
政府对企 业管得过 多、过死 , 企业缺乏 自主 权 ; 在生 产 上 , 过 于 强调 计 划经 济 ,
忽视价值规 律、市场 经济的作用 , 生产缺 乏活力 , 效 率低 ; 在 分配 上 , “吃 大 锅
饭”, 搞平均主 义 , 干多 干少、干好 干坏 一个 样 , 调 动 不起 工 人的 积 极性。 在 企
业体制改 革过程中 , 着 重 解决 了 三 个关 系 问 题 : 一是 确 立 政 府 和 工 业 企 业 之 间
的关系 , 承认企业 是相 对 独 立的 经 济 实 体 , 扩大 企 业 自 主 权 ; 二 是 确 立 职 工 与
企业的关 系 , 建立 多种 形 式的 责 任 制 , 把职 工 的 劳动 效 率 与 物 质 利 益 密 切 联 系
起来 ; 三 是确立计 划经 济 和 市场 经 济 的 关系 , 在 保 证 国 家 宏 观 调 控 的 同 时 , 充
分发挥市 场对生产 的 引导 作 用 , 按 价值 规 律 办 事 , 逐 步 建 立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制。通 过企业体 制改 革 , 有 力地 调 动 了 企 业和 职 工 的 积 极 性 , 增 强 了 企 业 的
活力 , 促 进了工业 生产的发展 。
商业 、财政、 金融、外贸 等其 它 经 济 领 域 的 改 革 , 核 心 也 是 打 破 过 去 国 家
统得过死 的体制 , 结合 中 国 的实 际 情 况 , 学 习国 外 的 先 进 管 理 经 验 , 尊 重 经 济
规律 , 适 应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 , 充分调 动各 方面 的积 极 性 , 把 中 国的 经 济搞 活。
中国的经 济改革是 个 十 分 庞大 复 杂 的系 统 工 程 , 既 要 改 革、 发 展 , 又 要 保 持 社
会的稳定 , 因此 , 必须 有 计 划 有 步 骤 地 进 行 , 中 国 始 终 注 意 了 这 一 点 , 所 以 ,
改革进行 的比较顺 利。目前 , 中国各方 面的改革还 在继续前 进 , 不断深 化。
这十 几年 , 中 国在有力地 迈 ( mài) 开 了改 革步 伐的 同时 , 还有 力 地迈 开 了
另一个步 伐 , 那就 是坚决、大 胆地对外 开放。
中国 对外开放 的主 要内 容 是 : 扩 大 国 际 交流 与 合 作 , 大 胆 吸 收 外 国 的 资 金
和先进技 术 , 加速 国 内经 济 建 设。 过 去 在很 长 一 段 时 间 内 , 由 于 种 种 原 因 , 中
国片面强 调“自力 更 生”, 不 敢大 胆 吸 收外 资 , 实 际 上 是 处于 半 闭 关 自 守 状 态 ,
影响了 本 国 经 济 的 快 速 发 展 。1978 年 , 中 国 终 于 冲 破 了 过 去 的 思 想 束 缚 , 敞
( chǎn ) 开了大门 , 积极吸引 国外资金 和先进技术 进入 中国 。从 1979 年到 1990
年间 , 包 括对外借 款、 外商 直 接 投 资、 外 商 其它 投 资 , 中 国 共 签 订 利 用 外 资 协
议 29693 项 , 金 额 1020. 78 亿美元 , 实际利 用外资 680. 75 亿美元 , 占解放 40 年
来实际利 用外资总 额的 95% 以上。1997 年 , 中国 实际 利 用外 资 640 亿美 元 , 比
1993 年 增长 64 % 。中国 已成为世界 上第二 个吸 收外 资 最多 的 国家。 外 资的 大 量
引进 , 弥 补 ( míbǔ) 了 国 内 建 设 资 金 的 不 足 , 促 进 了 出 口 的 增 加 和 外 汇 的 平
73
中国概况

衡 , 同时 也引进了 国外先进的 技术和管 理经验 , 推 动了中国 经济的发展 。


中国 在对外开 放中 , 采取 的一个重 大 步骤 ( zhòu ) , 就 是开 放 沿海 城 市 , 建
立经 济 特 区 和 经 济 开 发 区。 从 1980 年 开 始 , 首 先 建 立 了 深 圳 、 珠 海 、 汕
( shàn ) 头、 厦门四个经 济特区 , 迈出了对外 开放历史 性的第 一步。1984 年 , 进
一步开放 了 上 海、 天 津 、 大 连 、 秦 皇 岛、 烟 台、 青 岛、 连 云 港、 南 通、 宁 波、
温州、福 州、广州 、湛 ( zhàn) 江、北海 14 个 沿海城市 。1985 年 , 开辟 了长 江
三角洲、 珠江三角 洲和闽 ( mǐn) 南漳 州、泉 州、厦 门三 角区 为开 放式 沿海 经 济
开发区。1988 年 , 决 定 设 立 海 南 省 , 在 那 里 建 立 了 更 大 的 经 济 特区 。1989 年 ,
又宣布开 发和开放 上 海浦 东 经 济 区。至 此 , 形 成 了中 国 沿 海 地 区 全 面 开 放 的 形
势。
经济 特区和 14 个沿 海城市及经 济开发 区 , 是 中国 对 外开 放 的窗 口 和前 沿 地
带。为了 吸引国外 的资 金 和先 进 技 术及 管 理 经 验 , 国 家 在 那 里 实 行 了 特 殊 的 管
理体制和 政策。经 济特 区 的主 要 特 点 是 : ① 特区 的 经 济 发 展 , 主 要 依 靠 利 用 外
资 , 多种 经济并存 , 以中 外 合 资、 中 外 合 办、 外 商 独 资 “ 三 资” 企 业 为 主 , 产
品主要是 为了 出 口。 ② 特 区 的 经 济 活 动 , 在 国 家 的 宏 观 控 制 下 实 行 市 场 调 节。
③对到特 区投资的 国 外 和 港澳 台 客 商 , 在税 收 、土 地 使 用 费、 进 出 境 管 理 等 方
面 , 给予 特殊的优 惠和 方 便。 ④ 特 区 享 有较 多 的 经 济 自 主 权。 比 如 : 对 引 进 建
设项目的 审批权 , 一般相当于 省一级 , 有的 方面 自主 权 比省 级 还大。 对 14 个 沿
海城市及 经济开发 区 , 政策内 容与特区 有所 不同 , 但 有两 条基 本 政策 是 一致 的 ,
一是对来 华投资的 外 商给 以 优 惠待 遇 ; 二 是 对当 地 政 府的 经 济 活 动 给 以 更 大 的
自主权。 目的是把 沿海地区的 经济优 先发 展起 来 , 从 而 在利 用 外资、 引 进技 术、
传递 ( dì) 经济信 息、扩 大国 际贸 易、 培养 输 送人 才 等 方面 , 支 援 和 带动 内 地 ,
为全国的 经济体制 改革和经济 发展起先 导作用。
实践 证明 , 中 国建立 经 济特 区 和 经 济 开 发区 、开 放 沿 海 城 市 的 重 大 决 策 是
非常正确 的 , 取 得 了 巨 大 成 功。 就 拿 深 圳 经 济 特 区 来 说 , 原 来 只 是 一 片 荒 滩
( tān) 野岭 , 可 是 , 仅用 了 10 年时间 , 就 变 成了 一座 与 香港 并 立的 十 分繁 华 的
现代化城 市。1989 年 时 , 深 圳 市 已 有 工 商 企 业 6470 家 , 工业 总 产 值 达 116. 46
亿元 , 其 中外资企 业产值占 59 % 。深 圳 随 着经 济 的 高速 发 展 , 人 民生 活 有 了 很
大提高 , 那里早已 步入“小康”。珠 海、汕 头、厦 门特 区 也取 得 了可 喜 的经 济 成
就。其它 14 个 沿海开放 城市的经济 也在 以较 快的 速 度发 展。 近两 年 , 在沿 海 城
市全部开 放以后 , 中国 又 开放 了 长 江沿 岸 主 要 城市 和 内 陆 的 省 会、 自 治 区 首 府
及一些边境 市、县、 镇。特别是 1992 年 春 , 邓小 平 巡视 深 圳、 珠海、 上 海 , 发
表了重要 谈话 , 强 调要抓住有 利时机 , 进一步 加快 改 革开 放和 经 济建 设 的步 伐 ,
并在理论 上解决了 一系列 重大 认 识问 题。1997 年 9 月 召 开的 中 国 共产 党 第 十 五
74
第六章   中国的经济

次代表大 会 , 高举 邓小 平 理论 伟 大 旗帜 , 对 中 国 的改 革 开 放 和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事
业 , 作出 了全面的 跨世 纪 的 战略 部 署 , 进 一 步展 现 出 了 中 国 美 好 的 前 景。 改 革
开放这一 富国利民 的政策 , 中 国将坚定 不移地长期 坚持下去 。
    中国 的经 济 尽 管 解 放 前 基 础 非 常 薄 弱 , 但 是 , 经 过 新 中 国 40 多 年 来 的 发
展 , 特别 是经过近 十几年来的 改革开放 , 综合国力 大大加强 , 已经奠 ( diàn ) 定
了比较雄 厚的基础 , 具 备 了 大发 展 的 有 利条 件 。今 后 , 在 相 当 长 的 一 段 历 史 时
期里 , 中 国经济仍 会持续、 快 速、 健 康 发 展。 有 些 外 国 经 济 学 家 预 测 , 中 国 沿
着现在的 道路和速 度 继续 走 下 去 , 不 久 的 将 来就 会 成 为世 界 上 屈 指 可 数 的 经 济
强国。

    思考 题 : ①新 中国的经济 发展经过 了怎样的历 程 ?


②新 中国取得了 哪些主要 经济成就 ?
③谈 谈你对中国 改革开放 政策的了解 与认识。

75
第七章   中 国 的 科 技

    科学 技术 是 经 济 发 展 的 杠 杆 ( àn ǎn ) 和 重 要 标 志。 中 国 古 代 是 先 进 国
家 , 近代 以来变得 十分 贫 穷 落后 , 当 代 重 新 走上 了 繁 荣 昌 盛 的 道 路。 这 些 历 史
变化也反 映在了科 技方面 , 了 解中国 , 也需要对中 国的科技 有所了解。

第一节   古 代 科 技

    第一 , 农业方 面。中 国 是 世界 上 农 业 起 源最 早 的 国 家 之 一。 黄 河 流 域 和 长
江下游地 区 , 一直 是 农业 发 达 地 区。 中 国人 在 长 期 的 农 业 实 践 中 , 积 累、 总 结
了丰富的 经验 , 不 断改 进 生产 工 具 和耕 作 技 术 , 并把 先 进 的 农 业 技 术 传 播 到 了
国外。中 国古代留 下的 农 学著 作 , 据 说 达 600 多 种 , 在 古 代 世 界 各 国 中 数 量 最
多。其中 , 最著名的 是北魏贾思 勰 ( xié) 的 《齐民 要术》, 那是 世界 上最 早最 完
备的农业 科学 著 作。 此 外 还 有 元 代 王 桢 ( zhēn ) 的 《农 书》, 元 代 司 农 司 编 的
《农 桑辑要》, 明代 徐光启的 《农政全 书》。它 们被 并称 为中 国历 史 上的 “四 大 农
书”, 代表了中 国古代农 业科学技术 的成果。
    与农 业密切相 关 , 中国古 代水利 技术 也有 很高 的成 就。传 说中 “大 禹 ( yǔ)
治水”的 故事 , 几 乎老 幼 皆 知。它 从 一 个 侧 面说 明 , 中 国 人 从 远 古 时 代 就 开 始
了大规模 的治水 活 动。保 存 至 今 的四 川 的 都江 堰 ( yàn ) 、 陕 西 的 郑 国 渠、 河 北
的漳水十 二渠 , 都 是战 国 时代 留 下 的著 名 水 利 工程 。它 们 标 志 着 在 两 三 千 年 以
前 , 中国 的水利工 程技 术 就 已达 到 了 比 较高 的 水 平。 后 来 , 各 个 时 代 有 作 为 的
朝廷和地 方官吏 , 都重视水利 建设 , 以 促进农业的 发展。
    第二 , 冶金技 术 方面 。从 世 界 范 围 看 , 中国 冶 炼 技 术 的 出 现 , 比 古 代 埃 及
和欧洲晚 。古代埃 及和欧洲 , 约 7000 年前 就有 了红 铜 的冶 炼 , 中国 炼 黄铜 约 开
始于 6000 年前 。但是 , 中国的青铜 冶炼技 术 , 却是 世 界上 最 早最 先 进的。 商 代
时 , 中国 的青铜冶 炼 和 铸 ( zhù) 造 技 术 已 非 常 成 熟 , 制 造 了 大 量 精 美 的 青 铜
器 , 从而 开辟了世 界 闻 名的 “ 青铜 文 化” 时 代 。中 国 的 炼 铁 , 也 比 欧 洲 晚 了 几
百年 , 但 后来者居 上 , 生铁 和 钢 的 冶 炼 与广 泛 应 用 , 比 欧 洲 早 了 两 千 多 年。 中
国在春秋 战国时期 , 就已熟练 掌握了生 铁冶 炼技 术 , 西汉 时又 发 明了 炼 钢技 术。
东汉时期 , 中国的 农 具、兵 器 已 全 部 使 用钢 铁 。中 国 先 进 的 冶 炼 技 术 , 使 中 国
76
第七章   中国的科技

古代的钢 铁生产曾 长期处于世 界领先 地位。 而欧 洲一 直 到 14 世纪 以 后 , 才 广 泛


应用钢铁 的冶炼技 术 , 据说欧 洲的生 铁冶 炼和 浇 ( jiāo) 铸技 术 , 也 是 从中 国 传
过去的。 中国古 代 , 除 了 铜和 钢 铁之 外 , 金、银 、铅、 锡、 汞 ( ǒn ) 、 锌 等 其
它金属的 冶炼技术 , 也达到了 相当成熟 的程度。
    第三 , 医学药 物学 方 面。 中国 的 医 学 和 药物 学 是 个 伟 大 的 宝 库。 早 在 原 始
社会 , 中 国人 就 已 开 始 对 天 然 植 物 的 药 用 性 有 了 认 识 , 流 传 着 “神 农 尝 百 草 ”
的传说。 到了春秋 战 国时 代 , 医 药 学 大 大发 展 , 出 现 了 著 名 的 医 生。 齐 国 的 扁
鹊 ( biǎn què) 就是一 位 突 出 的 代 表 , 他 的 医 术 十 分 高 明 , 能 用 砭 ( biān ) 石、
针灸 ( jiǔ) 、 按摩、手术 、吹耳、 导引等 多种 疗法 为人 治病。 东汉 末 年 , 名 医 华
佗 ( t uó) 已能 用麻醉药进 行复杂 的手 术。 在 宋、 金、元 时 期 , 中 国已 经 有 了 非
常精细 的 医 学 分 科 , 如 : 大 方脉 、小 方 脉、 风 科、 眼 科、 产科 、针 灸 科 、金 簇
( cù) 科、 齿咽喉 ( yān hóu) 科等 , 特别是在 针 灸 学 和解 剖 ( pōu ) 学 方 面 , 有
较大发展 。中国古 代 的医 生 , 在 长 期 的 医疗 实 践 中 , 不 断 总 结 经 验 , 留 下 了 许
多珍贵的 医学、药 学著作。中 国现存的 医学 文 献近 8000 种 , 其 中最 有 代表 性 的
著作如 : 战国晚期 的 《黄帝内 经》, 是中国 最早 的医 学 著作 , 标 志着 中 国医 学 理
论的初步 形成 ; 汉 代的 《神农 本草》, 是中 国第 一部 完 整的 药 物学 著 作 , 记 载 药
物 365 种 , 初步奠 定了中国的 药物学 理论 ; 明代 李时 珍 的 《本草 纲 目》, 记 载 药
物 1892 种 , 是 一部中 国 药 物 学 知 识、 经 验 的 总 结 性 世 界 名 著。 中 国 的 传 统 医
学 , 内容 极其精深 丰 富 , 与 西 方 医 学 相 比 , 具有 特 殊 的 医 疗 效 果 , 非 常 值 得 研
究。中医 独特的治 疗方 法 , 不 仅在 中 国 广 泛 应用 , 而 且 已 被 越 来 越 多 的 外 国 人
接受。
    第四 , 建筑技 术方面。建 筑既是一 门艺 术 , 又是 一 门技 术。 中国 历 史漫 长 ,
经历 了 无 数 朝 代 , 每 朝 每 代 都 留 下 了 大 量 精 彩 的 建 筑 艺 术 作 品 , 包 括 城 郭
( uō) 、宫殿 、寺庙、 陵墓、楼、 亭、阁 ( é) 、榭 ( xiè) 、桥、 塔 等 , 充分 显 示
了中国古 人高超的 设 计 能 力和 建 造 技术 。比 如 , 河 北 省 赵 县 有 座 古 桥 , 叫 赵 州
桥 , 是隋 朝建 造 的 , 已有 1360 年 历 史 , 是 中 国 现 存 最 古 老的 单 孔 石 拱 ( ǒn )
桥。该桥 完全用石 块砌 ( qì) 成 , 全长 50. 82 米 , 石 拱 跨 ( kuà) 度 长 37. 7 米 ,
桥面宽 9 米 , 结构 合 理 , 造 型 优 美 , 工 艺精 巧 , 风 格 独 特 , 虽 经 历 了 漫 长 的 岁
月 , 仍坚固 完好 , 保 留着当年的 风 姿 ( zī) , 成 为珍 贵 的 历 史 文 物。 该 桥 是 由 著
名工匠李 春设计 并主 持 建 造 的 , 涉 及地 质 、水 文、 力 学、 物 理 等 各 方 面 的 知 识
和复杂的 施工技术 , 表 明 中国 古 代 的桥 梁 建 筑 技术 已 达 到 很 高 的 水 平。 再 如 大
同的悬 ( xuán ) 空寺 , 西安的 鼓楼 , 杭 州的 六和 塔 , 苏 州的 园林 , 北京 的故 宫、
天坛 , 等 等 , 其建 筑技术和艺 术都令人 赞叹。
    中国 古代在建 筑 科 学 技术 方 面 , 不但 留 下 了无 数 名 胜 古 迹 , 而 且 还 留 下 了
77
中国概况

许多著作 。其中 , 宋代李 诫 ( jiè) 所 著 的 《营 造 法式》 最 有代 表 性。 该 书共 36


卷 , 涉及 建筑、结 构、用料、 制 作、 施 工 等 各 个 方 面 , 全 面 反 映 了 宋 代 建 筑 工
程技术和 艺术水平 , 不仅是中 国也是世 界上最古老 的优秀建 筑学著作。
    第五 , 纺织印 染 ( rǎn ) 技术方 面。 中国 自 古以 来 就是 纺织 大 国 , 特别 是 丝
绸的制造 , 世界闻 名 , 这 与 中 国古 代 纺 织 和 印染 技 术 发 达 密 切 相 关。 早 在 五 六
千年以前 , 中国就 有了养蚕 ( cán ) 业 和简 单 的纺 织 机械。 到 汉代 , 丝 织技 术 及
印染技术 已相 当 发达 。1972 年 , 在 湖 南 长 沙 马 王 堆 汉 墓 中 发 现 了 大 量 丝 织 品 ,
种类、颜 色、花纹 各式各样 , 华丽精美 , 纺 织和 印染 技 术非 常 之高。 唐 宋时 期 ,
中国的丝 织和印染 工艺已达到 了娴 ( xián ) 熟精 湛的程度 , 丝织品的 花色品种 和
数量 , 都 比以前有 更明显的增 加。
    中国 用传统技 术 和 工 艺生 产 的 丝绸 等 纺 织 品 , 无 论 是 古 代 还 是 现 代 , 国 内
还是国外 , 都特别 受欢迎。汉 代和唐 代时 , 中国 的丝 绸 就通 过 “丝 绸之 路”, 源
源不断进 入中亚和 欧洲。据说 , 古罗 马的 恺撒 ( kǎi sǎ) 大 帝 , 曾 有一 次穿 着 一
件中国丝 袍 ( páo) 到剧场看 戏 , 丝袍之 豪华绚 ( xuàn ) 丽 , 光 彩夺 目 , 引起 了
全场的轰 ( hōn ) 动 。 由 于 中 国 的 传 统 纺 织 技 术、 工 艺 独 特 , 丝 绸 产 品 精 美 ,
所以 , 在 中国的国 际贸 易 中 , 丝绸 贸 易 历 来 占有 很 大 的 比 重 , 中 国 的 纺 织 技 术
也随之慢 慢流传到 了国外 , 对 促进欧洲 后来纺织技 术的发达 , 起了重要 作用。
    除以 上介绍的 五个基本方 面外 , 中 国古 代科 技在 其它 方面 也 有很 高 的成 就。
比如 : 在 数学方面 , 有中国最 古老的数 学专 著 《九章 算术》, 有 祖冲 之 对圆 周 率
数值的精 确计算 , 算盘和 珠 算 的 发 明 ; 在 天 文、 历 法、 地 学 方 面 , 有 张 衡 浑 象
仪、地动 仪的创造 , 有 郭守 敬 对 星 星 的 观测 和 授 时 历 的 编 制 ; 还 有 在 化 学、 生
物学、物 理学、酿 洒、制陶等 方面的科 学技术及其 它发明创 造 , 举不胜 举。

第二节   四 大 发 明

    谈到 中国古代 的 科 技 成果 , 还 有 几 项需 专 门 加 以 介 绍 , 这 就 是 指 南 针、 火
药、造纸 、印刷术 四大发明。 这 四 大 发 明 , 是 中 国 古 代 最 重 大、 最 有 代 表 性 的
科技成果 , 也是中 国古代对世 界文明作 出的最杰出 的科技贡 献。
    1 . 指南针   这是 一种 指 示方 向 的 仪器 , 根 据 磁 ( cí) 学 原 理制 造 , 在 地 质
勘测 ( kān cè) 、航 海等事 业中 不 可缺 少。 当今 世 界 , 科 学 技 术 高度 发 展 , 判 断
方向的仪 器已非常 现代 化 , 人 类 远 渡 重 洋 , 走 遍 全 球 , 甚 至 航 行 宇 宙 ( zhòu ) ,
已不在话 下。 然 而 , 世界 上 最 初 的 方 向 仪 器———指 南 针 , 却 是 中 国 发 明 的。 大
约在战国 时期 , 中 国人把天然 磁石磨 成底 部圆 滑 ( huá) 的 小勺 状 , 放在 又平 又
78
第七章   中国的科技

滑的“地 盘”上 , 让它自由旋 ( xuán ) 转 , 等它静 止的时候 , 勺柄 ( bǐn ) 总指


向南方一 个方向 , 这就是最初 发明的指 南针 , 中 国古 人称 之为 “司 南”。“司 南”
的产生表 明 , 当时 中国 人 已 认识 到 了 磁 的物 理 性 能。 后 来 , 中 国 人 进 一 步 发 明
了人工磁 化方法 , 并且 , 把 指南 针和 写 着 方 位标 记 的方 位 盘连 在一 起 , 可 以 更
精确地表 示方向 , 从而 产生 了 罗 盘。 约 12 世 纪末 到 13 世 纪 初 , 中 国 的 指 南 针
传到欧洲 , 欧洲在 中国 指 南 针的 基 础 上 , 制 造出 了 更 为 先 进 的 罗 盘。 指 南 针 及
罗盘诞生 以后 , 广 泛 应用 于 地 质 勘 测、 航海 、军 事 、生 产 以 及 日 常 生 活 等 各 个
方面 , 尤 其是极大 地促进了世 界航海事 业的发展。
    2 . 火药   这是 中国 1000 多 年 以 前 发明 的 。早 在 商 周 时 期 , 中 国 人 就 在 冶
金过程中 发现 , 木 炭很 容 易 燃 烧 , 还 在 炼 丹 过 程 中 发 现 , 硫 磺 ( liú huán ) 和
硝石具有 燃爆性能 。到了 汉 代 , 又 发 现 木 炭、 硫 磺、 硝 石 三 者 混 在 一 起 , 点 燃
后会引起 猛烈的爆 炸。于是 , 人们有意 识地把 以上 几 种物 质按 比 例混 合 在一 起 ,
并研究、 掌握了控 制其爆炸的 方法 , 从 而发明了火 药。
    自中 国发明火 药 以 后 , 人类 获 得 了 一种 前 所 未 有 的 巨 大 力 量。 很 快 , 火 药
就被应用 到了武器 上。唐末宋 初 , 中国 人在 弓箭 上边 加 上火 药 , 发明 了 火药 箭 ,
增强了杀 伤力 , 那 是火 药 武 器的 早 期 形 式。 北宋 末 年 , 中 国 人 用 火 药 制 造 出 了
霹雳 ( pīlì) 炮、 震天雷等 爆炸性极强 的武器 , 在战争 中发 挥了 巨大 威力 , 这 是
武器史上 的一大革 命。 同 时 , 火药 还 被 中 国 人应 用 到 了 矿 山 开 采、 爆 竹 制 作 以
及其它爆 破方面 , 明显增强了 人类改造 自然的能力 。
    中国所 发明的火 药和火药武 器 , 于公 元 1225 年—1248 年间 , 经 印度 传入 阿
拉伯国家 , 又从阿 拉伯地区陆 续传到 了欧 洲各 国。英 、法 等国 家 直到 14 世 纪 中
期 , 才懂 得了火药 武 器 , 但 是 , 他 们 后 来 居 上 , 在火 药 的 利 用 和 火 药 武 器 的 研
究、制造方 面 , 越来 越先进。而 中 国 后来 却 长 期 停 滞 ( zhì) 不 前 , 远 远 落 在 了
后面。然 而 , 中国 作为火药的 发明国 , 对世界的重 大贡献是 不可否认的 。
    3 . 造纸   人类在发 明纸张以 前 , 文 字只 好刻 在 石头 上 , 铸在 金 属上 , 或 写
在竹简、 布帛 ( bó) 等 上 面 , 非 常 不 方 便 , 使文 化 传 播 受 到 了 极 大 限 制。 纸 张
的出现 , 使文字的 书写 和 保存 变 得 十分 便 利 , 文 化的 传 播 条 件 发 生 了 巨 大 的 飞
跃 , 大大 促进了世 界 文明 的 发 展。 然 而 , 人 们可 曾 知 道 , 造 纸 技 术 也 是 中 国 最
早发明的 呢 ! 中国 早 在西 汉 时 期 就 已 经有 了 纸 , 不 过 , 那 是 质 量 非 常 粗 糙 ( cū
cāo) 的麻纸。后 来 , 东汉 时期有一位 名叫蔡 ( cài) 伦 的人 , 在 总结 前人 经验 的
基础上 , 对造纸术 进行了 革 新 , 结 果 , 造 出 的 纸 不 仅 材 料 来 源 广 泛 、方 便、 经
济 , 树皮 、麻头、 破布等都可 以 作 原 料 , 而 且 提 高 了 纸 的 质 量 , 并 能 够 大 量 生
产纸。蔡 伦造纸术 的发 明 , 标 志着 中 国 造 纸 技术 的 成 熟 , 同 时 使 人 类 告 别 了 用
竹简、布 帛等写字 的 时代 。后 来 , 中 国 的 造 纸技 术 继 续 不 断 革 新 , 可 用 于 造 纸
79
中国概况

的材料更 加广泛 , 纸的质 量 越 来 越 高 , 品 种、 数 量 也 越 来 越 多 。与 此 同 时 , 还


出现了一 些总结造 纸经验和技 术的 书籍 , 如 : 宋 代苏 易 简的 《纸 谱》, 元代 费 氏
著的 《蜀 笺 ( jiān) 谱》 等。尤 其是明 代宋 应星 的 《天工 开物》 一书 , 对中 国 造
纸技术的 记载最为 详细 , 成为 中国和世 界上总结古 代造纸技 术的珍贵文 献。
    中国的 造纸技术 , 公元 7 世 纪经朝鲜 传到日本 , 8 世纪经中 亚传 到阿 拉伯 国
家 , 12 世纪至 16 世纪 时 , 陆续传 到欧洲各 国 , 然后 , 又逐渐传 到了 美洲 。中 国
造纸技术 的西传 , 为欧 洲 文化 的 发 展和 交 流 创 造了 重 要 条 件 , 对 欧 洲 文 艺 复 兴
和后来世 界文化科 学事业的繁 荣 , 起了 很大作用。
    4 . 印刷术   这 是 中 国 继 造 纸 术 以 后 , 在 文 字 传 播 技 术 史 上 的 又 一 重 大 发
明 , 其意 义甚至超 过了造 纸术 的 发 明。 造纸 术 虽 然解 决 了 文 字的 载 ( zài ) 体 问
题 , 但是 , 在印刷 术未 发明 以 前 , 书 仍 要 一 个字 一 个 字 地 用 手 抄 写 , 不 但 速 度
非常慢 , 而且复制 很 困难 。中 国 印 刷 术 的诞 生 , 终 于 解 决 了 这 一 重 大 问 题 , 给
人类文化 的传播带 来了新的飞 跃。
    中国印 刷术的发 明 , 经历了 雕 ( diāo ) 版印 刷和活字印 刷两个阶 段。 在此 之
前 , 中国 的造纸业 和印 章 雕刻 工 艺 的发 达 , 已 为 印刷 术 的 发 明 准 备 了 一 定 的 条
件。雕版 印刷大概 发 明于 唐 朝 中 期 , 当 时主 要 是 用 于 刻 印 佛 经、 佛 像、 儒 家 经
典和历法 、医药书 籍等。比起 用手抄写 来 , 它的 效率 不 知提 高 了多 少 倍。然 而 ,
早期雕版 印刷 还 存 在 着 严 重 缺陷 ( xiàn ) : 每 块 雕 版 上 的 字都 是 固 定 在 一 起 的 ,
不能拆 ( chāi) 下来重 新 排 列 组 合 , 每 换 一 次 印 刷 内 容 , 就 得 重 刻 一 次 版 , 结
果 , 造成 了雕版和 劳力的 很 大浪 费。 到了 北宋 庆 历年 间 , 有一 个 叫毕 B044# 的
人 , 发明 了活字版 印刷 , 终 于 把印 刷 技 术 提 高到 了 成 熟 的 阶 段。 所 谓 活 字 版 印
刷 , 就是 先用胶泥 制成 一 个 一个 的 汉 字 印 , 用火 烧 硬 , 然 后 照 稿 件 把 字 印 排 列
在字盘上 , 用松脂 ( zhī) 之 类的 东 西 临时 固 定 住 , 再把 版 面 压 平 , 这 样 便 可 以
印刷了。 印刷完毕 之 后 , 还 可 以 拆 散 字 盘 , 将字 重 新 排 列 组 合 , 再 印 刷 别 的 内
容。这样 , 就不必 一块一块 地 雕 版 了 , 既 节 省 了 劳 力、 费 用 , 又 提 高 了 书 籍 的
出版速度 。毕 B044# 的发 明 , 给印 刷技 术 带来 了 质的 飞 跃。后 来 , 元代 的 王 桢
( zhēn) 又创造性 地把毕 B044# 的泥 活字改为 木活字 , 并 发明了转 盘活字 法。 明
清时代 , 中国还普 遍采用 了锡、 铜 、 铅等 金 属活 字 , 从而 使 印刷 技 术又 有 了 新
的提高。 中国的印 刷 技术 , 先 是 传 到 了 朝鲜 、日 本 等 邻 国 , 然 后 又 传 到 了 阿 拉
伯和欧洲 。

第三节   当 代 科 技

    中国 古代科技 , 以四大发 明为突 出代 表 , 曾 长期 处 于世 界 领先 地 位。可 是 ,


80
第七章   中国的科技

自公元 16 世 纪 以 后 , 随 着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的 日 益 衰 落 , 西 方 资 本 主 义 的 迅 速 兴
起 , 中国 不仅在政 治、经济上 , 而且在 科技 上也 失去 了 优势 。进 入 19 世纪 中 叶
以后 , 外 国列强不 断 侵略 中 国 , 中 国 政 府腐 败 无 能 , 战 争 连 续 不 断 , 社 会 混 乱
不堪 ( kān) 。 在那样 的 情 况下 , 受 西 方的 影 响 , 中 国的 科 技 事业 虽 然 有 一 定 进
步 , 比如 , 翻译介 绍了西方 的 数、 理、 化 等 近 代 科 学 知 识 , 引 进 了 某 些 先 进 科
学技术 , 创办了科 学研究机构 和科学杂 志 , 出 现了 专 业科 研队 伍 和少 量 科学 家 ,
取得了某 些科学成 果。但是 , 在 飞速 发展 的 西方 科 技面 前 , 中国 的 进步 太 微 不
足道了 , 终于远远 落在 了 后 面 , 由 一 个 在 历 史上 科 技 先 进 的 国 家 , 变 成 了 科 技
十分落后 的国家。
    1949 年新中 国成立以 后 , 中 国 开始 在 落后 的 基 础上 奋 起 直 追。由 于 政 府 的
高度重视 , 社会和 科研 条 件 的根 本 改 善 , 科 技工 作 者 的 艰 苦 奋 斗 , 中 国 的 科 技
事业又迅 速发展起 来。 进 入七 八 十 年代 以 后 , 中 国又 成 了 具 有 一 定 科 技 水 平 和
实力的国 家。新中 国科技事业 的发展 , 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 方面 :
    第一 , 科研机 构与科技 队 伍不 断 发 展壮 大。 1949 年 以 前 , 中 国的 科 研 机 构
只有三四 十个 , 其 中 , 前中 央 研 究 院 和 北平 研 究 院 占 主 要 部 分。 那 时 , 不 仅 科
研机构少 , 科研设 备条件 也 很 差。 所 谓 的 科 研 , 实 际 上 主 要 是 地 质 、生 物、 气
象学等地 域性调查 , 还 有 一些 不 必 依赖 试 验 设 备的 研 究 工 作。 而 涉 及 现 代 科 学
研究领域 , 则几乎 是一 片 空 白。新 中 国 成 立 以后 , 政 府 大 力 抓 了 科 研 机 构 和 科
技队伍的 建设 。首 先 , 将 原 来 的 中 央 研 究 院 和 北 平 研 究 院 合 并 为 中 国 科 学 院 ,
并加以充实 、扩大 , 调 进 了 全 国 各 方 面 的 科 学 家。 后 来 , 中 央 有 关 产 业 部 门 ,
包括地质 、冶金 、机 械 、铁 道 、交 通、 燃 料、 电 子、 邮 电、 建 筑、 纺 织、 林 业
等 , 也陆 续建立了 科研机构。 各省市及 许多 厂矿 建立 了 地区 性 研究、 试 验机 构。
各高等院 校在科研 方 面也 有 较 大 的发 展。 有 一 些县 及 县 以 下 的 单 位 , 也 建 立 了
科学试验 机构。通 过 若干 年 的 建 设、 发 展 , 到了 六 十 年 代 , 中 国 已 经 形 成 了 由
中国科学 院、产业 部 门、国 防 部 门、 高 等 院 校、 地方 科 研 机 构 五 大 方 面 组 成 的
科学研究 体系 。文 化 大 革 命 中 , 中 国 的 科 研 机 构 和 科 研 队 伍 遭 到 了 严 重 破 坏 ,
但文革结 束以后 , 很快 得 到了 恢 复 和加 强。 在 大 力推 进 四 个 现 代 化 建 设 的 过 程
中 , 中国 更 加 重 视 科 技 事 业 , 重 新 成 立 了 专 门 负 责 全 国 科 技 事 业 的 领 导 机 构
———国家 科学技术 委员 会 , 明 确 提出 了 “ 科 学 技 术 是第 一 生 产 力 ” 的 口 号 , 制
定了科技 事业的发 展 战略 和 鼓 励科 技 人 员 的一 系 列 政策 。中 国 的 科 研 机 构 逐 步
充实、完 善 , 科 技 队 伍 逐 渐 壮 大 、精 良。 截 止 到 1996 年 , 中 国 科 学 院 所 属 系
统、国务 院各部门 所属 系 统、 地方 县 以 上 所 属系 统 , 共 有 独 立 的 科 学 研 究 机 构
5400 多 个 , 高等 院校和大 中型 企 业 有 研究 开 发 机构 18000 多个 。另 外 , 还 有 约
27000 家民 办研究开发 机构。全 国各类科 研 和技 术 开发 机构 加 在一 起 , 约 50000
81
中国概况

多个 , 拥 有 2000 多万名 科技人员。 这样众 多的 科研 机 构和 庞 大的 科 技队 伍 , 为


中国科技 事业的兴 旺发达提供 了保证。
    第二 , 高科技 取得了举世 瞩 ( zhǔ) 目 的 成就 。在 五十 年 代以 前 , 中国 在 高
科技领域 尚是一片 空 白。 进 入六 十 年 代 以后 , 仅 仅 用 了 二 十 几 年 时 间 , 中 国 不
但填补 ( tián bǔ) 了 这 块 空 白 , 而 且 在 该 领域 突 飞 猛进 , 取 得 了 举 世 瞩 目 的 成
就。
    首先 , 在核技 术方面 , 1964 年 10 月 16 日 , 中 国 成 功地 爆 炸 了第 一 颗 原 子
弹 , 打破 了 当 时 极 少 数 国 家 的 核 垄 ( lǒn ) 断 , 震 惊 了 世 界 。1967 年 6 月 17
日 , 中国首 次爆炸了 氢弹 , 表明 中国的核 武器提高到 了新的 水平。 1971 年 9 月 ,
中国的第一 艘核潜 ( qián) 艇试验成 功 , 标志 着中国已成 为世界上 五个独 立掌 握
核技术的 国家之一 。
    在航 天技术方 面 , 1964 年 6 月 , 中国 成 功地 发 射 了 自行 研 制 的第 一 枚 运 载
火箭。1966 年 10 月 27 日 , 中国 成 功 地进 行 了 导 弹核 武 器 试验 , 随 后 , 成 功 地
研制了中 远程运载 火箭和导 弹。 1980 年 5 月 , 中 国 成 功 地进 行 了 远程 火 箭 的 发
射试验。 这些 , 标 志着中国的 洲际弹道 火箭 已 跃入 世界 先 进行 列。 从 1970 年 至
1988 年 , 中国还 先后成功地 发射 了 25 颗 人造 卫 星 , 并 成功 地 对 其 中的 11 颗 进
行了回收 , 从而成 为继 美 国和 原 苏 联以 后 , 世 界 上第 三 个 掌 握 卫 星 回 收 技 术 的
国家。1981 年 9 月 20 日 , 中 国首 次 使 用一 枚 大 型 火箭 , 将 三 颗 不 同 用 途 的 科
学试验卫星 送入地球 轨道 , 成功地 实现了 “一箭多星” 的壮举。1982 年 10 月 7
日至 16 日 , 中 国 使 用 潜 艇 从 水 下 向 指 定 海 域 发 射 运 载 火 箭 获 得 成 功。 这 些 表
明 , 中国 的运载火 箭 与人 造 卫 星 的 研究 、发 射 、跟 踪 等 项 工 程 体 系 , 以 及 综 合
技术 , 已 居世界前 列。1984 年 4 月 , 中 国 使用 长 征 3 号 火箭 成 功 地发 射 了 静 止
轨道试验 通信卫星 , 并 准 确地 将 其 定点 于 赤 道 上空 , 是 中 国 航 天 史 上 的 又 一 次
重大突破 。1992 年 , 中国又 用 长 征 2 号 捆 绑 ( kǔn bǎn ) 式 火 箭 , 把 澳 大 利 亚
的卫星送 上了太空 , 不 但 体现 了 中 国航 天 技 术 的新 水 平 , 而 且 表 明 中 国 的 火 箭
发射技术 已进一步 打入 国 际 市 场。 截 止 到 1996 年 , 中 国 已 发 射 了 36 颗 人 造 卫
星 , 其 中 12 颗是 为外国发射 的。
    在生 物工程技 术方面 , 中 国在 世 界上 首 次实 现了 胰 ( yí) 岛 素 的 人工 合 成 ,
最先完成了 酵 ( jiào) 母丙氨 ( bǐn ān) 酸转移 核糖核 酸的 全人 工合 成 , 为世 界
生命科学 研究作出 了 重大 贡 献。 中 国的 基 因 工 程研 究 始 于 七 十 年 代 后 期 , 已 取
得相当大的 进展。乙 型肝炎表面 抗原基因 工程疫 苗 ( yìmiáo) 已进 入中 期试 验 ,
达到了国 际八十 年代 技 术 水 平。人 ( 加 码 ) 型 干扰 素 基 因 工 程 研 究 , 实 验 室 纯
( chún) 品产率远高 于国外同 类的研究成 果。
    在计 算机技术 和 微 电 子技 术 方 面 , 中国 起 步 较 晚 , 但 发 展 很 快。 电 子 计 算
82
第七章   中国的科技

机技术 , 从 1956 年仿 制 原 苏 联 的产 品 开 始 , 到 1959 年 , 研 制 成 功 了 第 一 台 大


型电子计 算机。尔 后 , 又借鉴 ( jiàn ) 西 方技 术 , 逐 步进 入自 行设 计和 制造 的 阶
段。八十 年代 , 中 国先后研制 成功了 第一 代 电子 管、 第二 代 晶 ( ī
j n ) 体 管、 第
三代集成 电路计算 机、第四代 每秒运算 1000 万 次的 向 量计 算 机、每 秒 运算 1 亿
次的“银河” 巨型计 算机。1992 年 , 中 国又研制 成功了每秒 运算 10 亿次 的“ 银
河 2 号” 巨型计算 机 , 标志着 中国已跨 入世 界巨 型计 算 机的 先 进行 列。 近年 来 ,
中国的大 规模集成 电路 技 术 水 平又 有 了 显著 提 高 , 可 以 成 批 生产 890 种 达 到 国
际水平的 集成电路 。中 国 已 能生 产 完 全 是自 行 设 计、 制 造 的 国 产 化 机 器 人。 中
国在正负 电子对撞 ( zhuàn ) 机、光纤 ( xiān) 通信技术 、激光技 术等方 面的 研
究、开发 、应用 , 也都取得了 可喜成绩 。
    高科 技是一个 国 家科 技 水 平的 突 出 标 志 , 新 中 国 在高 科 技 领 域 取 得 的 辉 煌
成就 , 极 大地鼓舞 了中国人民 的精神 , 增强了中国 的国力。
    第三 , 其它各 领域科研成 果层出不 穷。
    新中 国高科技 事 业 的 迅速 发 展 , 也推 动 了 其它 科 技 事 业 的 发 展 , 在 其 它 各
个领域 , 科技成果 同样层出不 穷。据统 计 , 新中 国建 立 40 多 年来 , 平 均每 年 取
得重大科 技 成 果 2280 项 , 一 般 科 技 成 果 4450 项 。特 别 是 改 革 开 放 十 几 年 来 ,
科技成果 更是美不 胜收 , 平 均每 年 获 得 7883 项 , 平 均 每 年以 17 % 的 速度 递 增。
据 1981 年至 1985 年第六个 五年计划取 得的 9. 8 万多项科 技成果统计 , 其中具 有
国内先进水 平的 3. 4 万多 项 , 占 总 数 的 35 % 以 上 , 达 到国 际 水 平的 5200 多 项 ,
占 5 % 以上 。1986 年至 1990 年 的 第 七 个 五 年 计 划 , 国 家 安排 的 科 技 攻 关 项 目 ,
80 % 达到 了国际八 十 年 代 的水 平。 各 个 领 域 丰 硕 ( shuò) 的 科 技 成 果 , 有 力 地
促进了国 民经济的 发展。1992 年 至 1996 年 , 全国 共 取 得重 大 科 技 成果 15 万 多
项。
    在农 业方面 , 仅研究培育 农作物 新品 种 , 就获 得了 3000 多项 成 果 , 使 农 作
物基本实 现了良种 化。比如 , 籼 ( xiān) 型杂交 水稻的试 验培育成功 , 曾获得 国
家特等发 明奖。该 项科研成果 , 可使水 稻亩 产 增加 50 多 公 斤 , 已 成 了专 利。 新
棉花种 “鲁棉”1 号的 发明 , 使 棉花亩产增 加 12. 5 公 斤。“鲁 棉”1 号 加上 后 来
发明的 “鲁棉”2 号、3 号 , 已形成 了中国 新的 优良 棉 花品 种 系列 , 为 中国 棉 花
跃居世界 首位作出 了 重大 贡 献。 除 了良 种 培 育 以外 , 其 它 农 业 科 技 成 果 也 非 常
多 , 仅改 革开放头 10 年 就有近 3 万 项。农 业是 中国 国 民经 济 的基 础 , 农业 科 学
技术的进 步 , 对中 国农业的发 展起了重 要作用。
    在 工业方面 , 科技成果 更多。仅 1981 年至 1987 年间 , 就取得了 91000 多 项
重大科技 成果。其 中主要包括 : ①研 制成 功 并生 产 了电 力、 煤炭、 石 油、冶 金、
化学、纺 织等各 种 工 业所 需 要 的 大 批 成 套 设 备。 如 : 30 万 千 瓦 火 力 发 电 机 组、
83
中国概况

32 万千 瓦水利发 电机组、世 界上最大 的 17 万千瓦转 桨 ( jiǎn ) 式水 轮机 组、 年


生产能力 达 1000 万吨的 露 ( lù) 天煤 矿 成套 设 备、年 产 1. 5 万 吨 涤纶 ( dílún )
的化工设 备 、6000 米 石 油 钻井 机 、1700 毫 米 带 钢热 连 轧 ( zhá) 机、 万 吨乃 至
数万吨水 压机等。 ②研 究、 开 发 了 大 量 新 技 术、 新 工 艺 、新 产 品 。如 : 大 型 工
程设计、 施工技术 , 煤矿、石 油勘 ( kān ) 探 和开 采技 术 , 精密、 超精 密机 床 和
仪器仪表 , 大批新 型轻工业产 品等。
    在交 通 运 输 方 面 , 比 较 突 出 的 科 技 成 果 有 : 大 型 桥 梁 的 设 计、 建 造 技 术 ,
如武汉长 江大桥、 南京长 江 大 桥、 上 海 南 浦 大 桥 ; 铁 路 隧 ( suì) 道 开 掘 ( jué)
技术 , 如 大瑶山隧 道工程 ; 高 速 公 路 修 建、 铺 筑 技 术 ; 还 有 汽 车 、飞 机 制 造 技
术等 , 都 接近世界 先进水平。
    在医 疗卫生方 面 , 研制 出了 防 治肺 结 核、肿 瘤 ( zhǒn liú) 、心 血 管、 气 管
炎等许多 难以医治 的疾 病的 药 品 ; 新 开 创 了 针刺 麻 醉 ( zuì) 技 术、显 微 外 科 技
术、大面 积烧伤治 疗技 术、血 吸 虫防 治 技术 , 以 及肝 癌 (ái ) 、 食道 癌、 鼻 癌 的
早期诊断 技术等 , 都达到了世 界先进水 平。
    各个 领域 的 科 技 成 果 还 有 很 多 , 不 再 一 一 列 举。 科 学 技 术 是 第 一 生 产 力 ,
新中国大 量科技成 果的取得、 推广和 应用 , 产生 了巨 大 的经 济 效益。 最 近几 年 ,
全国科技 成果的应 用率 , 已 提 高到 70 % , 因科 技 进 步所 带 来 的 经济 效 益 , 在 工
业中占三 分之一左 右 , 在农 业 中 占 40 % 以 上。 以 1978 年 至 1988 年 10 年 为 例 ,
全国共推 广应用 了 5118 项获 国 家 级 的 科 技 成 果 , 增 收 节 支达 1800 亿 元 。1987
年 , 仅籼 型杂交水 稻在全国的 推广 , 就 使 水稻 增 产了 1600 亿 斤 , 增值 达 159 亿
元。葛洲 坝综合利 用水利枢纽 ( s hū niǔ) , 综合经 济效益达 20 亿 元以上。
    第四 , 大力引 进国外先进 科学技术 。
    中国 科 学 技 术 的 发 展 , 靠 的 是 “ 两 条 腿 走 路 ”。 除 自 己 不 断 研 究、 发 明 之
外 , 还积 极引进国 外 的先 进 技 术 , 进 行 消化 、吸 收 , 促 进 本 国 科 学 技 术 的 更 新
与改造。 中国从国 外引进技术 的重点 是机 械、 电子 、轻 工、纺 织 和原 材 料产 业 ,
主要目标 是提高产 品质量 , 增 加花色 品种 , 节约 能源 和 原材 料 , 提高 经 济效 益。
特别是改 革开放十 几 年来 , 随 着 国 际交 往 与 合 作的 活 跃 , 国 内 现 代 化 建 设 的 需
要 , 从国 外引进 的 先 进 技 术 日 益 增加 。据 初 步 统 计 , 从 1979 年 到 1989 年 , 仅
通过引进 技术 改 造 现 有 企 业 , 就 与 国 外 签 订 了 两 万 多 个 项 目、 三 万 多 个 合 同 ,
成交额达 150 多亿 美元 , 主 要 签 约 国 有 日 本、 原 联 邦 德 国 、美 国 、意 大 利、 英
国。国外 先进技术 的大 量 引 进 , 加 快 了 中 国 企业 技 术 进 步 的 步 伐 , 使 一 些 企 业
和产品的 技术面貌 发 生了 深 刻 变 化 , 增 强 了 中 国技 术 自 主 开 发 的 能 力 , 提 高 了
产品的国 际 竞 争 能 力 , 扩 大 了 出 口。 据 计 算 , 上 述 的 两 万 多 个 引 进 技 术 项 目 ,
全部达到 设计生产 能 力 后 , 每 年可 增 加 产 值 1000 亿 元 , 实 现 税 利 近 300 亿 元 ,
84
第七章   中国的科技

创汇节汇 约 50 亿美元。
    总而 言之 , 解 放 40 多年来 , 中 国科技 事业 的发 展 是空 前 的。科 技 事业 的 蓬
勃发展 , 极大 地 改 变 了 中 国 的 落 后 面 貌 。当 然 , 因 为 中 国 现 代 科 技 基 础 薄 弱 ,
起步又太 晚 , 虽然 取得 了 了 不起 的 成 绩 , 但 从整 体 看 , 仍 与 发 达 国 家 有 比 较 大
的差距 , 跟不上国 家建 设 事 业的 需 要。 据 有 关专 家 估 计 , 目 前 中 国 的 科 学 技 术
水平 , 与 世界先进 水平相 比 , 除 核 技术、 航 天 技术 等 少 数 领域 外 , 一 般 落后 20
年左右。 当今是科 技 的时 代 , 世 界 科 技 的发 展 日 新 月 异 , 因 此 , 中 国 正 在 奋 力
追赶。为 了加速发 展科技事业 , 近些年 , 中国 加快 了 科技 管理 体 制改 革 的步 伐 ,
中国的科 技市场已 经 建立 并 迅 速扩 大 , 广 大 科技 人 员 的积 极 性 正 被 充 分 调 动 起
来 , 科技 在中国的 经济振兴中 , 正在发 挥越来越突 出的作用 。

    思考 题 : ①谈 谈中国古代 四大发明 。
②谈 谈当代中国 的科技发 展情况。

85
第八章   中 国 的 教 育

    教育 在一个国 家中占有重 要地位 , 它关 系到 人才 的培 养和 国 民素 质 的提 高 ,


关系到科 学、文化 以 及整 个 社 会 的 发展 , 所 以 , 各 个 国 家 各 个 时 代 的 政 府 , 一
般都重视 教育。中 国的 教 育 历史 悠 久 , 内 容 丰富 , 不 但 从 教 育 学 的 角 度 上 值 得
研究 , 而 且也是认 识中国所需 要了解的 一个方面。

第一节   古 代 教 育

    早在 原始社 会 后期 , 中 国 就 有了 教 育 的 萌 芽 ( mén yá) 。 当 时 , 曾 出 现 了


一种专门 传授生产 经验的 场所 , 叫作 “庠 ” ( xián ) , 可 以看 作 是中 国 最原 始 的
教育形态 。到了商 代 , 中国 开 始 有 了 正 式的 学 校。 尔 后 , 在 漫 长 的 奴 隶 社 会 和
封建社会 时期 , 中 国学 校 的 规模 、名 称 虽 有 所变 化 , 但 教 育 的 基 本 形 式 没 有 什
么大的变 更。中国 古代的教育 机构主要 存在着三种 类型。
    第一 种 , 官学 教育 。官 学 教育 建 立 于 西 周时 期 , 指 的 是 政 府 举 办 的 学 校 教
育 , 其中 有国学、 乡学 之分 , 国 学 设 在 周 王 朝和 各 诸 侯 国 的 国 都 , 乡 学 设 在 地
方。教学 内容 以 礼 ( 礼 仪 ) 、 乐 ( 音 乐 ) 为 中 心 , 还 包 括 射 ( 射 箭 ) 、 御 ( 驾
车 ) 、书 ( 写字 ) 、 数 ( 数 学 ) , 统 称为 “ 六 艺”。 教 师 由 政 府 官 员 担 任 , 学 生 均
为贵族子 弟。春秋 战国时 期 , 贵 族 官 学 衰 落 , 私 人 办 学 兴 起 。到 了 汉 代 , 官 学
再次兴起 , 分为中 央官学和地 方官 学。汉 武 帝罢 黜 ( chù) 百家 , 独 尊儒 术 , 国
家设太学 博士 , 专 门讲授 儒 家 经 典。 隋 唐 时 期 , 经 济 繁 荣 , 文 化 昌 盛 , 教 育 事
业得到很 大发展 , 从中 央 官 学到 地 方 官 学 , 从官 学 到 私 学 , 形 成 了 较 完 备 的 学
校教育体 系 , 一直 沿袭 ( xí) 到宋、 元、明、 清。由于自 隋朝以后 中国实 行了 科
举制度 , 通过设科 考 试选 拔 官 吏 , 所 以 , 后 来的 官 学 完 全 服 从 于 科 举 制 度 , 成
了当官的 阶梯。
第二 种 , 私 学 教 育。 西 周 以前 , 只 有 官 学 , 没 有 私 学。 进入 春 秋 时 代 , 儒
学的创始 人孔子 首开 个 人 讲 学之 风。 他 提 出 “有 教 无类 ” 的 主 张 , 不 分 贵 族 平
民都可以 入 学 , 据 说 弟子 达 三 千 人 , 于 是 , 产 生 了新 的 办 学 形 式———私 学。 战
国时期 , 儒 家、墨 ( mò) 家、道 家、法家等 学派“百 家争鸣”, 各个 学派 的代 表
人物 , 纷 纷通过招 收 弟子 , 个 人 讲 学 , 宣 传 自己 的 思 想 政 治 主 张 , 因 而 私 学 兴
86
第八章   中国的教育

旺 , 成为 与官学并 立 的教 育 场 所。 春 秋 战国 时 期 的 私 学 , 促 进 了 学 术、 文 化 的
繁荣 , 培 养了大批 人才 , 为 后 来的 私 学 树 立 了榜 样 。私 学 教 育 虽 然 没 有 官 学 那
么正规 , 但办学形 式方便、 自 由 , 有 利 于 不 同 学 术 思 想 的 发 展 , 同 时 , 打 破 了
贵族对教 育的垄 ( lǒn ) 断 , 为一 些平民提 供了学习的 机会。自 汉代 以后 , 私 学
成为中国 封建教育 制度的重要 组成部分 。
    第三 种 , 书院 教 育。书 院 教 育 开 始 于唐 代 , 盛 行 于 宋 代 , 是 高 级 形 式 的 私
学教育。 比起传统 的私学教育 , 书院 教育 在 机构、 制 度、教 学 上 , 都 比 较正 规、
完善。在 长期的办 学 过程 中 , 书 院 教 育 形成 了 独 特 的 学 风 , 这 就 是 : 强 调 学 术
研究、身 心修养 , 提倡 自 由 讲 学、 百 家 争 鸣 , 学 术 研 究 与 教 学 活 动 紧 密 结 合 ;
在教学方 法上 , 注 重 在教 师 指 导 下 的学 生 自 学 , 个 人 钻 研、 相 互 问 答、 导 师 讲
解三者结 合 , 培养 学生 的 独 立钻 研 精 神。 进 入书 院 学 习 的 学 生 , 一 般 不 是 为 了
参加科举 考试 , 而 是为了向知 名学者 求学 问。宋 代的 “四 大 书院 ”, 即 白鹿 洞 书
院 ( 江西 庐山 ) 、岳麓 ( lù) 书院 ( 湖南长沙 岳麓山 ) 、石鼓书 院 ( 湖南 衡阳石 鼓
山 )、 应天府书 院 ( 河南商 丘 ) 等 , 至今仍享 ( xiǎn ) 有盛名 。书院 教育 作为 中
国古代教 育的主要 形 式 之 一 , 对 人 才 培 养和 学 术 发 展 起 了 重 要 作 用。 不 过 , 到
了明清时 代 , 书院 教育 尽 管 仍然 兴 盛 , 但 官 学化 的 倾 向 越 来 越 严 重 , 多 数 也 和
官学一样 , 成了为 参加科举考 试作准 备 的场 所。 清代 末 期 , 即 1905 年 , 随 着 近
代教育的 兴起 , 科 举制 度 废 除 , 延 续 一 千 多 年的 书 院 教 育 历 史 结 束 了 , 原 来 那
些古老的 书院改成 了新式学堂 。
    中国 古代教育 的 三 大 类型 , 虽 各 有 不同 之 处 , 但 基 本 特 征 是 相 同 的 : 教 育
的核心内 容是尊孔 读经 , 教育 的主要对 象是 富贵 阶层 , 教 育的 方 法是 死 记硬 背 ,
教育的目 标是培养 官 僚 和 御用 文 人。 另 外 , 与西 方 古 代 教 育 比 较 起 来 , 中 国 古
代教育是 以政治思 想、伦理道 德教育为 本 , 缺乏数 、理、化 等自然科学 内容。
    中国 古代教育 作 为奴 隶 社 会和 封 建 社 会的 意 识 形态 , 对 维 护 奴 隶 制 度 和 封
建制度 , 起 了十分重 要的作用。 但也凝 ( nín ) 结着中 国古代人 的智 慧 , 包含 着
无比丰富 的中国传 统 文化 , 对 中 国 民族 文 化 的 传播 与 发 展 , 对 中 华 民 族 精 神 的
形成 , 起 了非常重 要的 作 用。 在数 千 年 的 中 国古 代 教 育 史 上 , 出 现 了 许 多 杰 出
的教育家 , 如 : 孔 子、 孟 子、 荀 ( xún ) 子 、董 仲 舒、 韩 愈 ( yù) 、 朱 熹 ( xī) 、
王夫之、 戴震等 , 他们丰富 的 教 育 思 想 , 不 但 为 中 国 , 也 为 世 界 教 育 史 、文 化
史作出了 贡献。

第二节   近现代教育

    从 1840 年 鸦片战争 开始 , 中国 进入了 半殖 民地 半 封建 社 会 , 中 国 的教 育 也


87
中国概况

随之发生 变化。由 于封 建 教 育的 没 落 , 改 革 维新 思 潮 的 活 跃 , 西 方 资 本 主 义 的
影响 , 中 国的教育 开始向近代 教育转变 。
    1840 年鸦片 战争以后 , 清朝 政 府中 的 顽固 派 仍 继续 推 行 封 建主 义 教 育。 但
是 , 从欧 洲来的传 教士已 开 始 在 中 国 设 教 堂 , 办 学 校 , 建 医 院 , 发 行 书 刊 , 推
广近代资 本主义教 育。 当 时 , 在清 朝 政 府 内 部出 现 了 革 新 派 , 他 们 初 步 提 出 了
向西方学 习、改革 中国社会 和 文化 教 育 的主 张。 1862 年 , 洋 务 派 在北 京 创 办 了
第一所 “洋学堂” ———京师 同 文 馆。 接 着 , 陆 续 开 设 了 一 些 新 式 学 校 , 主 要 是
外语学校 ( 同文馆 、广方 言 馆 )、 军 事 学 校 ( 武 备 、水 师 学 堂 ) 、 技 术 学 校 ( 机
器、电讯 学堂 ) 。而且 , 开始向国 外 派 遣 留 学 生。“戊 戌 变 法” 中 , 康 有 为、 梁
启超、谭嗣 ( sì) 同、严 复等资产 阶级改良派 , 进一步 提出 了一 系列 设立 新式 学
堂、建立 资本主义 教育制度的 主张和 改革 方案。 到了 20 世 纪 初 , 中 国 的新 式 学
堂纷纷建 立 , 知识 分子的数量 迅速增 加 , 出国 留 学成 为 风气 。至 1909 年 , 仅 去
日本留学 的就达 34000 人 , 加 上 去 美 国 等 其 他 国家 的 , 共 有 约 40000 人 出 国 留
学。
1911 年 , 辛亥 革命成功 , 在中国建 立 了资 产 阶级 共 和国。 1912 年 , 临 时 政
府成立教 育部 , 著 名教育家蔡 元培任教 育总 长 , 公 布 了几 个重 要 的教 育 改革 令 ,
其主要内 容是 : 彻 底废除封建 的教育 制度 和教 育内 容 , 颁 ( bān) 布新 的教 育 宗
旨 , 提 出 了 德、 智、 体、 美 “四 育 平 均 发 展 ” 的 方 针 ; 制 定 了 新 学 制 , 初 小 4
年 , 高小 3 年 , 中 学 4 年 , 大 学 6—7 年 ( 含 预 科 3 年 ) , 大 学 设 文 、 理、 法、
商、医、 工等科 ; 改革课程和 教 学 方 法。 这 样 , 中 国 的 教 育 体 制 基 本 具 备 了 近
代学校的 特点。然 而 , 辛亥革 命很快就 失败了 , 教 育改革成 果也随之丧 失。
在 “五四”新 文化 运动 中 , 一 些 进 步 的 知识 分 子 和 教 育 家 , 大 力 提 倡 和 推
动各种教 育改革。 如使用 白 话 文、 男 女 同 学、 普 及 教 育、 大 学 实 行 学 分 制、 改
革教育管 理体制等 。1922 年 , 国 民 政 府 教 育 部 公 布 了 新 学 制 , 体 现 了 “五 四 ”
运动及以 前教育改 革 的综 合 成 果。 当时 , 美 国 杜 威等 人 的 实 用 主 义 教 育 思 想 传
到了中国 , 对学制 、课程、教 材、教学 法的改革也 起了促进 作用。
中国 共产党成 立以 后 , 在中 国 出 现 了 两 个教 育 系 统 , 一 是 共 产 党 领 导 的 革
命根据地 的教育系 统 , 一是国 民党统治 地区的教育 系统。
中国 共产党从 一开始就重 视教育。 起初 , 主 要是 办 补习 学 校、自 修 大学 等 ,
传播文化 , 宣传革 命思想。后 来 , 建立 了中 央革 命根 据 地 , 开 始 正式 兴 办教 育。
当时有业 余 教 育 , 也 有 正 规 教 育 , 有 培 养 干 部 的 学 校 , 也 有 一 般 的 文 化 学 校 ,
有初等、 中等教育 , 也 有高 等 教 育 , 还 有 扫 盲教 育 。特 别 是 建 立 了 陕 甘 宁 抗 日
革命根据 地以后 , 在延 安 等 处陆 续 创 办 了抗 日 军 政 大 学、 陕 北 公 学、 鲁 迅 艺 术
学院、延 安大学等 。解 放战 争 时 期 , 解 放 区 的教 育 事 业 进 一 步 扩 大。 中 国 共 产
88
第八章   中国的教育

党所领导 的革命根 据 地的 教 育 , 宗旨 是 提 高 革命 队 伍 和民 众 的 文 化 水 平 与 政 治
觉悟 , 为 人民和民 族解放斗争 服务。
    除共 产党领导 的 革命 根 据 地外 , 绝 大 部 分教 育 事 业是 在 国 民 党 政 府 的 管 理
之下 , 基 本延续了 1922 年 国 民 政 府 教 育 部 公 布 的 “六、 六、 五 ” 学 制 , 初 小、
高小六年 , 中学、 高中六年 , 大 学 包 括预 科 五 年。1937 年 7 月 , 日本 向 中 国 发
动了全面 侵略战争 , 全中国的 108 所 大学 , 有 91 所遭 到 战争 破 坏 , 40 % 的 中 学
陷入日本 侵略区。 为此 , 北方 的一部分 重点 大学 被迫 迁 移到 了 内地 , 比 如北 大、
清华、南 开三所大 学迁到昆明 , 成立了 西南 联合 大学 。直 到抗 日 战争 胜 利以 后 ,
被破坏的 学校才开 始恢复。
从整 体来看 , 中国的 近 现 代 教 育 情 况比 较 复 杂。 一 方 面 , 结 束 了 封 建 的 教
育制度 , 建立了近 代教 育 体 系 , 推 动 了 现 代 科学 文 化 知 识 的 传 播 , 取 得 了 历 史
性的进步 。另 一 方 面 , 由 于 帝 国 主 义 的 侵 略 , 封 建 主 义 教 育 根 深 蒂 固 的 影 响 ,
战争的破 坏 , 社会 不安宁 , 国 家贫穷 , 中国 的教 育仍 然 极其 落 后。主 要 表现 在 :
一是带有 浓厚的半 殖 民地 半 封 建 色彩 , 部 分 教 育机 构 控 制 在 外 国 人 手 中 , 东 北
等沦陷区 长期实行 的 是奴 化 教 育 , 尊孔 读 经 仍 然是 国 统 区 教 育 的 重 要 内 容 ; 二
是各种学 校数量 太少 , 加 上 人 民 生 活极 其 贫 困 , 因 而 , 学 生 入 学 率 非 常 低 , 全
国 80% 的青壮年 是文盲。当 时中 国 的教 育 发展 水 平 , 比 起几 乎 是 同时 起 步 向 近
代教育转 变的邻国 日 本 , 落 后了 将 近 一 个世 纪 。直 到 新 中 国 成 立 以 后 , 上 述 状
况才逐步 有了根本 改变。

第三节   当 代 教 育

一、曲折的道路

    1949 年 10 月新中 国成立以后 , 中国教 育进入了一 个新的发 展阶 段。 从总 体


来讲 , 当 代中国教 育 事业 的 发 展 是 迅速 的 , 取 得 了 巨 大 的 成 绩 , 但 是 , 道 路 并
不平坦。
    解放 初期 , 为 了改 变 教 育十 分 落 后 的状 况 , 振 兴 新 中 国 的 教 育 事 业 , 在 努
力恢复和 发展国民 经 济的 同 时 , 人 民政 府 采 取 了一 系 列 措 施 , 对 原 来 的 教 育 事
业进行了 整顿和改 革。
首先 , 接管了 国民党 遗 留下 来 的 各 种 私 立学 校 和 受 外 国 控 制 的 学 校 , 掌 握
了国家的 教育主 权。 然 后 , 从 1952 年到 1956 年 , 逐 步 将 全 国 的 私 立 学 校 改 为
公立学校 。同时 , 在接 管旧 学 校 的 过 程 中 , 对旧 的 教 育 进 行 了 改 革。 为 了 肃 清
89
中国概况

旧的教育 思想 , 建 立民族 的、 科 学 的、 大 众 的 文 化 教 育 , 一 方 面 , 以 原 来 革 命
根据地的 教育经验 为 基 础 , 吸收 了 近 代 以来 教 育 中 好 的 经 验 , 另 一 方 面 , 主 要
是借鉴了 当时苏联 的教育理论 和教育体 制。
1957 年以后 , 中国政府 试图进一步 进行教育 改革 , 但改 革思想 出现 了偏 差 ,
过分强调 了生产劳 动和 政 治运 动 , 盲 ( mán ) 目 确定 教 育 发展 目 标 , 批 判、 伤
害了一批 知识分子 , 造 成 了一 些 不 必要 的 损 失。 为了 纠 正 教 育 改 革 中 出 现 的 偏
差 , 从 1961 年 到 1963 年 , 政 府对教育 政策 进行 了调 ( tiáo) 整 , 使 教育 事业 又
得到了稳 定发展。 到 1965 年 , 中国 的高等 学 校已 发展 到 434 所 , 在 校 大学 生 达
67 万人 , 在校 中 学生 达 1432 万 人 , 适 龄 儿 童 入 学 率 达 85 % , 半 工 半 读、 成 人
教育也有 较大发展 。
    1966 年发生 了文化大革 命 , 10 年政治 动乱 中 , 中 国 的教 育 事业 受 到十 分 严
重的破坏 。广大教 师 , 特 别 是 专 家、 教 授 , 受 到 打 击、 迫 害。 大 学 四 年 停 止 招
生 , 教育质 量下降。 不少学校被 撤销。10 年间 , 全国约少培 养了约 10 万 名研 究
生 , 100 多 万名大学、 专科毕业 生 , 200 多 万 名中 专 生。因 而 , 导致 整 个社 会 出
现了人才 青黄不接 、知识严重 缺乏的局 面。
1976 年 10 月 , 特 别是 1978 年 底 以后 , 中 国 纠 正了 文 化 大 革命 的 错 误 , 重
新确立了 教育的战 略 地位 , 明 确 了 正确 的 知 识 分子 政 策 , 恢 复 了 高 考 招 生 等 有
效的教育 制度 , 加 强了 政 府 对教 育 事 业 的投 资 和 领 导。 同 时 , 对 教 育 结 构 进 行
了调整 , 比如 , 加 速了职业 学 校 的 发 展 , 加 强 了 幼 儿 教 育、 成 人 教 育 、少 数 民
族教育和 研究生培 养 , 等 等。1986 年 , 全 国 人 民代 表 大 会 通过 并 颁 布了 《中 华
人民共和 国义务教 育法》, 开始在全 国范 围内 有步 骤地 实行 九 年义 务 教育。 十 几
年来 , 在 改革开放 政策的推动 下 , 中国 教育 面 向现 代 化 , 面 向 世界 , 面 向未 来 ,
走上了顺 利发展的 轨道。

二、巨大的变化

    新中 国教 育 事 业 的 发 展 , 虽 然 经 受 了 某 些 曲 折 , 但 取 得 的 成 就 是 巨 大 的 ,
同旧中国 相比较 , 新中国教育 的面貌发 生了根本性 的变化。
    第一 , 学校的 数量 大 大 增 加 了。 解 放 前 夕 , 全 国 仅 有普 通 大 学 205 所 , 在
校大学生 11. 7 万人 ; 中学 约 5000 所 , 中学 生 100 多万 人 ; 小学 27 万多 所 , 小
学生约 2500 万 人。全国约 5 亿人口 , 平均 1 万 人中只有 3 个大学 生、38 个中 学
生、486 个 小学生 , 适 龄儿童入 学率仅 20 % 左右。
新中国 建立以后 , 从 1949 年至 1989 年 40 年 间 , 普通 大 学增 加 到 1075 所 ,
在校大学 生达 208. 21 万 人 , 增 加 了 13 倍 ; 普 通 中 学 ( 包 括高 中 ) 发展 到 8. 96
90
第八章   中国的教育

万所 , 在校 生达 4454. 02 万人 , 增加了 44 倍 ; 小 学发 展 到 77. 72 万所 , 在 校 生


12373. 1 万 人 , 增加了 5 倍多 ; 幼 儿 园 达 17. 26 万 所 , 在 园 孩 子 1847. 66 万 人。
1996 年 , 小学适龄 儿童入学 率已达 98. 8 % , 小 学毕业生 的升 中学 率达 82. 41 % ,
全国基本 做到了农 村 普及 小 学 教 育 , 一 般 城 市 普及 中 学 教 育 , 大 城 市 基 本 普 及
高中教育 。中国已 从根本上 改变 了 过去 80 % 成 年 人 是文 盲 的 落 后状 态 , 国 民 文
化素质有 了大幅度 提高。
    第二 , 建立了 比 较完 整 的 教 育 体系 。解 放 前 , 中 国 的 学 校 不 仅 数 量 少 , 而
且结构不 完整 , 布 局不合 理 , 大 学 的 门 类 少 , 学 科 很 不 齐 全 , 并 且 , 绝 大 多 数
集中在大 城市 和 沿 海 省 份 , 中 学 仅 一 部 分 县 城 和 县 以 上 城 市 才 有 , 许 多 内 地、
边远、落 后地区 , 甚至连小 学 也 没 有 。解 放 后 , 经 过 40 多 年 的 发 展 , 每 个 省、
市、自治 区都有若 干所大 学 , 还 有 许 多 中 等、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 每 个 县 、区 都 有
若干所中学 , 每个 城 镇 居 民 区、 村 庄 都 有 小 学 , 即 使 是 地 方 偏 僻、 经 济 落 后、
人口分散 的山区和 少数民族地 区 , 儿童 也可以就近 入学。
    从学 校的种 类 来 说 , 除 了 普通 大 、中 、小 学 教 育 外 , 近 些 年 , 随 着 国 民 经
济和社会 发展的 需要 ,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专科 教 育、 成 人 教 育、 特 殊 教 育 有 了 极
大发展。 到 1995 年 , 中 等职业技术 学校包 括 中等 专 业学 校、 技工 学 校、职 业 中
学三类 , 共有 14049 所 , 在校 生达 1000 多 万 人。其 中 , 高中 阶 段职 业 技术 学 校
的招生数 , 已占整个 高中教育招 生 数的 53. 8 % , 在校 生占 52 % 。成 人 学校 的 种
类就更多 了 , 1995 年 , 全 国各 级 各 类 成 人 学 校 共 453195 所 , 在 校 生 达 6634. 5
万人 , 其 中成人高 等 学校 有 广 播 电 视大 学 、职 工 大 学、 职 工 业 余 大 学、 农 民 高
等学校、 管理干部 学院、教育 学院 、函 ( hán ) 授学 院、夜 大学 等十 几 类 , 1200
多所。
    从 普 通 高 等 教 育 来 说 , 全 国 1045 所 大 学 , 大 体 可 分 为 综 合 性 大 学 和 文、
理、工、 农、林、 医、财 经、 政 法、 师 范 、 体 育、 艺 术、 外 语 十 几 类 院 校 。 并
且 , 每类学 校的学科 门类也大大 增加了。1955 年 全国高等院 校只 有 249 种专 业 ,
1988 年 增加到了 870 种 , 专业 总 数 达 到 13358 个 , 近几 年 又 有 增加 。不 但 学 科
门类比较 齐全了 , 而且许多新 增加的学 科是具有世 界先进水 平的新型学 科。
经过 40 余 年的发展 , 从沿海到 内地 , 从 城市 到 乡村 , 从 幼儿 园 到大 学 , 从
正规学校 到业余学 校 , 从一般 教育到特 殊教 育 , 从 基 础教 育到 高 级人 才 的培 养 ,
在全国已 经形成了 一个布局比 较合理 , 学校和学科 种类比较 齐全的教育 体系。
第三 , 教师队 伍 迅 速 壮 大。据 1991 年 统 计 , 普 通 大 学 教 师 , 已 由 1949 年
的 1. 6 万 人发展到 39. 08 万人 , 增长了 24. 4 倍 ; 普通 高中 教 师 , 由 1. 4 万 人 发
展到 57. 33 万人 , 增长了 41 倍 ; 普通 初中教师 , 由 5. 3 万人发展到 近 251. 67 万
人 , 增长 了 47. 5 倍 ; 小 学 教师 , 由 83. 6 万 人 发 展 到 553. 22 万 人 , 增 长 了 6. 6
91
中国概况

倍 ; 幼儿 教师 , 由 1950 年的 1700 人发展到 76. 89 万人 , 增长 了 452. 3 倍多。 此


外 , 还有 90 多 万其它 各 类 学 校 的教 师 。到 1992 年 , 全 国 的 专 任 教 师 队 伍 已 达
到 1090. 35 万人。为 了培养足够 的教师 , 提 高教 师队 伍 的素 质 , 八十 年 代以 来 ,
中国政府 更加重视 师 范教 育 的 发 展 , 同 时 , 加 强 了各 级 各 类 学 校 在 职 教 师 的 培
训工作。
    第四 , 为国 家 培 养 了 大 量 人 才 。新 中 国 成 立 40 年 , 共 培 养 出 大 学 毕 业 生
620 万人 , 是 旧中国的 30. 5 倍。到 1996 年 , 加上成人 高等教育 的毕 业生 , 中 国
每万人拥 有的大学 生的数量 , 已由原 来的 3 人 提 高到 46. 4 人。近 些 年 , 全 国 普
通高等院 校每年 招 收 大 学 生 70 ~ 90 万 人 , 成 人 高 等 学 校 每 年 招 生 近 60 万 人。
同时 , 全 国每年招 收 硕 ( shuò) 士 研 究 生近 6 万人 , 博 士 研 究 生 3000 人 以 上。
据 1992 年统 计 , 普 通 高 等 院 校 和 成 人 高 等 学 校 培 养 的 应 届 毕 业 生 , 达 112. 19
万人 , 加 上中等专 业学 校和 技 工 学 校的 120 万名 毕 业 生 , 每 年 培 养 出 专 业 人 才
达 230 多 万人。目 前 , 工 作 在中 国 各 条 战 线 上的 广 大 知 识 分 子 , 包 括 各 方 面 涌
现出来的 大批优秀 人才 , 绝大 多数是新 中国 培养 的。 高等 院校 除 了培 养 人才 外 ,
还承担着 繁重的科 学研究任务 , 每年 通过 国家 鉴 ( jiàn) 定 并向 社会 推广 科研 成
果 7000~8000 项 , 为中 国的科学和 经济、社 会的发展作 出了巨大 贡献。
第五 , 教育对 外交流不断 扩大。首 先 , 是中 国 留学 生的 派 出。从 1951 年 开
始到 1965 年 , 15 年间 , 中国共 向 29 个 国 家派 出 了 一万 多 名 留 学人 员。 文 化 大
革命前期 , 留学生 派遣工作曾 一度 停止 , 1972 年 恢 复。1978 年以 来 , 作为 对 外
开放政策 的重要组 成 部分 , 中 国 向 国外 派 遣 留 学生 的 数 量 急 剧 增 加 , 仅 公 派 留
学人员 , 平均每年 派 出 3000 人 以上 。截 至 1996 年 底 , 公 派 和 自 费 的 出 国 留 学
人员 , 合 计已达 27 万 人 , 分 布在 103 个 国 家 与地 区 , 其 中 9 万 人 已 学 成 回 国 ,
不少人为 国家作出 了突出贡献 。其次 , 是接 收 来华 留学 生。 从 1950 年 开始 到 七
十年代末 , 中国接 收了 60 多 个 国家 的 留 学 生 9757 人。 改 革 开 放 十 几 年 来 , 来
华留学生 的人数、 国别猛 ( měn ) 增 , 仅 1992 年一 年 , 就 接收 了来 自 126 个 国
家的 1. 3 万 名留学生 , 超过了改 革开放前 30 年 的总和。1996 年 , 接 收来 华留 学
生的大学 , 由原来 的 20 余 所 增 加 到 了 近 300 所 , 每 年 在 校 长 期 留 学 生 达 7000
人 , 短期 留学生 6000 人 。另外 , 中 国 还 通 过 与 外 国 互 派 专 家 学 者 任 教、 讲 学 ,
互派代表 团 组 考 察、 访 问 , 参 加 或 举 办 国 际 性 学 术 会 议 , 建 立 校 际 交 流 关 系 ,
参加联合 国教科文 组织的教育 项目等 , 进行广泛的 教育国际 交流合作。
    教育 是国家发 展 的 基 础之 一 , 新 中国 教 育 事业 的 扩 大 , 显 著 地 提 高 了 全 民
族的文化 水平 , 为 中 国的 经 济、 科 学、 文 化 及其 它 各 项 事 业 的 繁 荣 , 创 造 了 重
要条件。
92
第八章   中国的教育

三、教育体制与教育改革

    1. 教育体制
    中国 的教育方 针 : 教 育必 须 为 社 会主 义 现 代化 服 务 , 必 须 同 生 产 劳 动 相 结
合 , 培养 德、智、 体全面发展 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中国 的现行学 制 : 幼 儿 园 招收 3 岁 以 上 的学 龄 前 儿 童 , 满 6 周 岁 开 始 上 小
学。小学 和初 中 的 学 制 , 以 “六 、三 制 ”、“ 五、 四 制” 为 主 , 有 少 数 是 “ 五、
三制”或 九年 一 贯 制。 普 通 高 中 学 制 为 3 年 。 中 等 专 业 学 校 的 学 制 分 为 两 类 :
一类是从 初中毕业 生招 生 , 学 制 一般 为 4 年 , 有 些 是 3 年 ; 另 一 类 是 从 高 中 毕
业生招生 , 学制一 般为 2 ~3 年 。职 业 初中 学 制 为 3~ 4 年 , 技 工 学 校 和 职 业 高
中一般 为 3 年。普 通高等院 校本科学制 一般为 4 年 , 少数理 工科院校 为 5 年 ; 医
科大学有 5 年和 7 年两种学制 。高等专 科学 校学 制为 2~3 年。 硕士 研 究生 修 业
期限为 2~3 年 , 博士研 究生一般为 3 年 。成人 教育 的 学制 , 根 据不 同 层次 和 情
况在 2~5 年之 间。
    中国 的教育管 理 体 制 : 国 家 教 育 委员 会 负 责全 国 教 育 事 业 的 领 导 管 理 , 国
务院其它 各部、委 设 有分 管 本 系统 教 育 事 业 的 行政 机 构 , 各 省 ( 自 治 区、 直 辖
市 ) 、市 ( 地区 ) 、 县各 级 政 府 设 有 管 理 地 方 教 育 事 业 的 行 政 机 构。 教 育 经 费、
基本建设 以及人事 、工 资 等基 本 制 度 , 由教 育 管 理部 门 和 政 府 主 管 部 门 共 同 拟
( nǐ) 定。 具体到各 级各类 学校 的 管理 是 : 普通 初 等和 中等 学 校 , 由地 方 教 育 行
政部门兴 办和管理 。中 等 职业 技 术 学校 基 本 有 三种 情 况 : 由 中 央 和 地 方 政 府 业
务部门兴 办和管理 , 由 一 部 分大 、中 企 业 兴 办和 管 理 , 由 地 方 教 育 行 政 部 门 或
地方教育 行政、业 务部 门 共 同兴 办 和 管 理。 普通 高 等 院 校 分 为 : 国 家 教 育 委 员
会直属的 高等院 校 , 国务 院 其 它 各 部、 委所 属 的 高 等 院 校 , 省、 市 所 属 的 地 方
高等院校 。成人学 校大 体 有四 种 类 型 : 由中 央 和 地方 教 育 行 政 部 门 兴 办 和 管 理
的学校 , 由中央和 地方 业 务 部门 兴 办 和 管理 的 学 校 , 由 大、 中 型 企 业 兴 办 和 管
理的学校 , 由 社 会 团 体 和 个 人 兴 办 的 学 校 。 上 述 各 个 系 统、 各 种 类 型 的 学 校 ,
在教育发 展方针、 培养 目 标、 政策 及 教 学 业 务上 , 均 受 相 应 教 育 行 政 部 门 的 指
导和管理 。
    中国 的教育 经费 来 源 , 主 要是 靠 国 家 财 政 拨 款 ( bō kuǎn ) 。 国 家 财 政 拨 款
又分中央 财政拨款 和 地方 财 政 拨 款。一 般 来 说 , 各级 地 方 政 府 兴 办 和 管 理 的 教
育事业 , 经费由 地 方 财 政 支 出 ; 中 央 财 政 主 要 负 担 国 家 教 委 和 国 务 院 其 它 部、
委直属院 校的经费 , 以 及 国家 对 全 国教 育 事 业 发展 的 专 项 拨 款。 国 家 财 政 拨 款
包括教育 事业费和 教 育基 本 建 设 投资 两 项。 中 国是 发 展 中 国 家 , 长 期 以 来 教 育
93
中国概况

经费严重 不足 , 尽 管近 些 年的 教 育 经费 每 年 以 百分 之 十 几 的 幅 度 增 长 , 但 仍 远
远不能满 足实际需 要。
    新中 国成立以 来 , 长 期 实行 的 是 国 立学 校 、公 费 教 育 的 制 度 , 近 些 年 出 现
了少量民 办自费的 学 校。 中 国的 大 学 , 除 为 数很 少 的 走 读 学 校 外 , 学 生 都 住 校
学习 , 宿 舍费、学 费主 要由 国 家 负 担 , 个 人 负担 生 活 费。 为 了 鼓 励 学 生 努 力 学
习 , 各大 学还设有 奖 学金 制 度 , 对 优 秀 学生 进 行 奖 励。 在 一 些 特 殊 院 校 , 如 体
育学院、 师范学院 、民族学院 等 , 国家 为所 有学 生提 供 助学 金。 大学 招 收新 生 ,
每年举行 全国统一 考试 , 择 ( zé) 优 录取。学 生毕业以后 , 一般是 根据国家需 要
和本人志 愿 , 由政 府部门安排 工作 , 近 些年开始试 行多种渠 道就业。
    2. 发展目标 与教育改革
    一个 国家的现 代化 , 最终 要靠教 育 , 有 了发 达的 教 育 , 才 能 有充 足 的人 才 ,
国家才能 兴旺。40 多年来 新 中国 的 教育 , 尽 管 有 了很 大 发 展 , 但是 , 与 比 较 发
达的国家 相比 , 与 中国 现 代 化建 设 的 需 要相 比 , 还 差 得 很 远。 仅 从 每 万 人 所 拥
有的大学生 数量来看 , 据 1989 年统 计 , 美国 是 514 人 , 日 本 是 200 人 , 前 苏 联
是 184 人 , 而中国 仅有 35 人。 特 别 是 中 国目 前 还 有 1. 6 亿人 是 文 盲 或 半 文 盲。
这说明 , 中国发展 教育的任务 仍然十分 艰巨。
    当前 , 中国的 教 育事 业 存 在 以 下主 要 问 题 : 第 一 , 教 育 经 费 不 足 , 办 学 条
件差。尤 其是 中、 小 学 , 普 遍 经 费 紧 张 , 教 学 设 备 短 缺 , 许 多 学 校 校 舍 简 陋
( lòu ) 、缺乏。由 于中国经 济发 展 水平 的限 制 , 政府 还 拿不 出 比较 充 足的 资 金 办
教育 , 因 而制约了 教 育事 业 的 发 展。 第 二 , 基础 教 育 仍 然 比 较 薄 弱。 与 庞 大 的
人口相比 , 中、小 学的数量 还 不 足 , 教 师 缺 乏 , 现 有 师 资 平 均 水 平 比 较 低 , 影
响了教学 质量。少 数 边远 落 后 地 区 , 适 龄儿 童 入 学 率 低。 第 三 ,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还不够发 达。中国 的经 济 建 设和 社 会 发 展 , 需要 大 量 初 级 中 级 技 术、 管 理 人 才
和有文化 、懂 技 术 的 劳 动 后 备 军。 近 些 年 , 中 国 虽 大 力 加 强 了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
但发展很 不平衡 , 一些地区发 展缓慢 , 现有 职业 技术 教 育的 规 模、结 构 和水 平 ,
还不能适 应国家需 要。第 四 , 高 等 教 育 在 学 校 布 局、 层 次 结 构 、专 业 设 置、 管
理体制、 学生招收 和 分配 等 方 面 , 还 存 在着 许 多 不 合 理 的 地 方。 第 五 , 成 人 教
育偏重于 学历教育 , 还没有转 到以岗位 培训和继续 教育为主 的轨道上来 , 等等。
    根据 以上实际 情 况 , 到 本世 纪 末 , 中 国 教育 发 展 的 总 目 标 是 : 全 体 国 民 受
教育的水 平有明显 提 高 , 城乡 劳 动 者的 职 前 和 在职 教 育 有 较 大 发 展 , 各 类 专 门
人才的拥 有量基本 满足现代化 建设的需 要 , 形成 具有 中国 特色 的 面向 21 世 纪 的
社会主义 教育体系 的基本框 ( kuàn ) 架。 各级 各类 教育 发展 的具 体 目标 是 : 在
全国基本 普及九年 义 务教 育 , 在 大 城市 和 沿 海 经济 发 达 地 区 普 及 高 中 教 育 ; 高
中阶段职 业技术学 校 在校 生 人 数有 较 大 幅 度增 加 , 城 乡新 增 劳 动 力 上 岗 前 都 能
94
第八章   中国的教育

得到必需 的职业技 术 训练 ; 高 等 学 校培 养 的 专 门人 才 适 应 经 济、 科 技 和 社 会 发
展的需求 , 集中力 量办 好 一批 重 点 大学 和 重 点 学科 , 高 层 次 人 才 的 培 养 基 本 立
足于国内 , 教育质 量、科技水 平和办学 效益 有明 显提 高 ; 发展 和 完善 多 种形 式、
多种途径 的成人教 育 , 大 力开 展 岗 位培 训 , 提 高 广大 从 业 人 员 的 思 想 文 化 素 质
和职业技 能 ; 在全 国基本扫除 青壮年文 盲。
    为了 实现以上 教 育 发 展目 标 , 中 国正 在 努 力探 索 并 积 极 推 进 教 育 改 革 , 其
主要内容 包括 :
    第一 , 改革办 学体制 。改 变长 期 以来 由 国家 包揽 ( lǎn ) 办 学 的格 局 , 在 国
家统筹规 划的指导 下 , 扩 大各 级 政 府的 办 学 自 主权 , 调 动 社 会 各 方 面 办 教 育 的
积极性。 基础教育 以 地 方政 府 办 学 为 主 , 高 等 教育 以 中 央、 省 ( 自 治 区、 直 辖
市 ) 两级 政府办学 为 主 , 职 业技 术 教 育 和成 人 教 育 主 要 依 靠 行 业、 企 业、 事 业
单位办学 。努力发 展社 会 各 界共 同 办 学 , 积 极鼓 励 、支 持 社 会 团 体 和 公 民 个 人
依法办学 , 逐步建 立以各级政 府办学为 主、社会各 界共同办 学的新格局 。
    第二 , 扩大高 等院 校 的自 主 权。 改 变过 去 政 府对 高 等 院 校 管 得 过 细 过 死 的
现象 , 转 变政府职 能 , 加 强 教 育立 法 , 变 政 府 对 教育 的 直 接 行 政 管 理 为 宏 观 管
理 , 通过 立法 , 明 确学校 的 权 利、 义 务、 利 益、 责 任 , 确 保 学 校 依 法 办 学 的 自
主权 , 使 高等学校 具有 自 我 发展 、自 我 约 束 的能 力 , 真 正 成 为 面 向 社 会 自 主 办
学的法人 实体 , 充 满活力。
    第三 , 改革高 等学 校 的招 生 和 毕 业分 配 制 度。改 变 全 部 按 国 家 计 划 统 一 招
生的制度 , 国家任 务计 划 和调 节 性 计划 相 结 合 , 逐步 扩 大 招 收 委 托 培 养 生 和 自
费生的比 重 ; 改革 学生上大学 由国家 包学 费 ( 包 括医 疗费 和 部分 生 活费 ) 制 度 ,
逐步实行 上大学收 费 制度 ; 改 革 毕 业生 由 国 家 包分 配 工 作 的 做 法 , 除 少 数 人 由
国家安排 工作外 , 多数人将自 谋职业。 只有 这样 , 才 能减 轻国 家 与学 校 的负 担 ,
适应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的需要 。
    第四 , 加强基 础 教育 和 职 业 技 术教 育 、成 人 教 育。 建 立 检 查、 监 督 和 奖 惩
制度 , 确 保义务教 育 法的 贯 彻 执 行 , 继 续改 善 办 学 条 件 , 逐 步 实 现 标 准 化 ; 发
展多层次 、多 种 形 式、 产 教 结 合 的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 形 成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的 网 络 ;
成人教育 在办学规 模、 形 式 及有 关 制 度 上要 继 续 不 断 地 发 展、 完 善 , 主 要 是 通
过在职岗 位培训等 , 提高成年 人的科学 文化水平 , 改造社会 文化环境。
    第五 , 提高教 师待遇 , 加 强师资队 伍建 设。 长期 以 来 , 中 国 教师 待 遇偏 低 ,
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 了 教师 积 极 性的 发 挥 和 教师 队 伍 的稳 定。 要 通 过 工 资 制 度 和
福利制度 的改革 , 大 力改 善 教 师 的 工作 、学 习 和 生 活 条 件。 同 时 , 还 要 通 过 多
种途径和 措施 , 提 高基 础 教 育师 资 的 水 平 , 优化 高 等 学 校 的 师 资 结 构 , 以 保 证
教育质量 。
95
中国概况

    第六 , 增加教 育 投 资 , 改 善 办 学条 件 。一 方 面 , 随 着 国 民 经 济 的 发 展 , 继
续增加教 育经费在 国家财政预 算中 的比 重 ; 另 一方 面 , 开辟 多 种渠 道 筹 ( chóu )
集教育资 金 , 比如 , 征 收教 育 税、 收 取 非 义 务教 育 阶 段 学 生 的 学 杂 费、 兴 办 学
校产业、 社会捐资 集 资、设 立 教 育 基 金 会等 。通 过 增 加 教 育 投 入 , 改 善 办 学 条
件 , 扩大 教育事业 , 提高教育 水平。
    在中 国这样一 个 底 子 薄、经 济 尚 不 发达 的 大 国 , 加 上 庞 大 人 口 的 制 约 , 发
展教育事 业的任务 是 相当 繁 重 的 , 中国 政 府 正 在通 过 改 革 与 发 展 , 努 力 争 取 实
现自己的 教育目标 。

    思考 题 : ①请 简单介绍一 下中国古 代的教育。


②略 述中国近代 以来的教 育发展情况 。
③请 谈谈新中国 教育事业 的发展与现 状。

96
第九章   中国的传统思想

    思想 文化是一 个 民 族 诸种 文 化 的核 心 , 它 对别 的 文 化 起 支 配 作 用。 中 国 传
统文化源 远流长 , 作为传 统 文 化 的 核 心 ———传 统 思 想 , 异 常 丰 富 , 出 现 过 许 多
思想家和 思想流派 。几 千 年来 , 中 国 的 传统 思 想 一直 深 刻 地 影 响 着 中 国 人 的 精
神世界和 行为 , 同 时也 大 大 丰富 了 人 类 的思 想 宝 库。 了 解 中 国 的 传 统 思 想 , 可
以更深入 地了解中 国和中国人 , 同时 , 还可以从中 吸取丰富 的思想营养 。

第一节   儒家思想

    中国 的传统 思 想 主 要 有 三 大 流 派 , 即 : 儒 家 思 想、 道 家 思 想、 法 家 思 想。
此外 , 还 有墨家、 农家、兵 家、 佛 学 等 其 它 学 派 思 想。 其 中 , 影 响 最 大 的 是 儒
家思想。 在长达两 千多 年 的 中国 封 建 社 会中 , 儒 家 思 想 居 于 思 想 统 治 地 位 , 几
乎渗透 ( shèn tòu) 并支配着 中国的一切 社会生活 , 至 今仍 在中 国的 某些 方面 保
留着深刻 的烙 ( lào) 印。儒 家 思想 是 中国 传统 思 想的 代 表 , 所 以 需首 先 并 着 重
介绍。

一、孔子与儒家学说的创立

    中国的 儒家思想 是由孔子创 立的。孔 子 ( 公元前 551—前 479 年 ) 姓 孔 , 名


丘 , 字仲 尼 , 春秋 时代鲁国人 , 是中国 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和 教育家。
    孔子 所生活的 春 秋 时 代 , 正 是 奴 隶 制度 已 经 衰 落 , 封 建 制 度 正 在 兴 起 , 中
国社会发 生大变 动的 时 期。 当 时 , 各 种 社会 思 潮 活 跃 , 出 现 了 许 多 学 派。 孔 子
所生长的 家乡鲁城 ( 今山东曲 阜 ) , 当时 是鲁 国的 首都 , 是西 周 初年 著 名政 治 家
周公的封 地 , 文化 比较发 达 , 对 孔 丘影 响 很 大。孔 丘 从 小 就喜 欢 学 习 , 30 岁 时
已有很深 的学问 , 并 对社 会、 对 治 理 国 家、 对教 育 等 , 形 成 了 自 己 的 一 套 思 想
主张 , 成 了知名的 大 学问 家 , 所 以 , 许 多 人 都向 他 求 教。 孔 子 为 了 传 授 他 的 知
识 , 宣传 自己的思 想主张 , 个 人招收学 生 , 首开私 人讲学之 风。
    后来 , 孔子的名 声越来越大 , 51 岁 时 , 被任 命为 中 都宰 ( zǎi ) 官 职 ( 即 中
都县县长 ) 。52 岁 时 , 被任 命 为 鲁 国 大 司 寇 ( kòu ) , 执 掌 全 国 的 治 安 、司 法 大
权。后又 任代理 宰 相。 可 是 , 后 来 孔 子 在 政 治 上 受 到 了 当 权 者 季 孙 氏 的 排 斥
97
中国概况

( chì) , 失 去了国王的 信任。孔 子 55 岁时 , 怀着 抑郁 ( yìyù) 沉重 的心情 , 离 开


了鲁国 , 开始周游 列国。孔子 在 14 年的流亡 生活中 , 到 处游说 ( s huì) , 宣传 自
己的思想 和政治主 张 , 68 岁 时 , 又回 到鲁国。
    孔子 回国后 , 仍 不改 变 自 己 的 政治 主 张 , 所 以 未 能 受 到 重 用。 于 是 , 他 专
心致志地 从事教育 和 古文 献 整 理 工作 , 创 立 了 儒家 学 说 和 儒 家 学 派。 据 说 孔 子
有弟子 3000 人 , 优秀者 72 人 , 其 中 许 多 人 后来 成 了 有 用 人 才。 孔 子 整 理 的 儒
家经典 《书》、《诗》、《礼》、《乐》、《易》、《春秋》, 后 来被 称 为“ 六经”, 成 为
研究中国 上古历史 十分宝贵的 资料。
    孔子 死后 , 他 的弟子们将 他的言论 汇编成了 一本 书 , 名为 《论 语》。《论 语》
一书集中 体现了孔 子 的思 想 , 历来 被视 为 儒家 思 想体 系 的奠 基 性 著作 。《论语》
在中国的 地位 , 相 当于西方的 《圣经》, 孔 子本 人成 了中 国古 代 最大 的 圣人 和 偶
(ǒu ) 像 , 受到了后 来世世代代 中国人的 崇拜 ( chón bài) 。
    孔子 的儒家学 说主要包括 哪些内容 呢 ? 概括起 来 , 有以 下五个方面 :
    第一 , “礼”。 孔 子竭 ( jié) 力主 张 以“ 礼” 治 国 , “礼” 是 其 思 想的 核 心。
他所说的 “礼”, 即“周 礼”, 从 狭义 上讲 , 包括 祭 ( ì
j ) 礼 、婚 礼、 丧礼、 外 交
礼、作战 礼等 各 种 礼 仪 ; 从 广 义 上 讲 , 是 指 周 代 的 一 切 典 章 制 度 和 道 德 规 范。
周礼的基 本 原 则 是 “ 君 君 臣 臣 父 父 子 子 ”, 即 周 代 社 会 各 阶 层 的 亲 疏、 尊 卑
( bēi) 、长 幼 ( yòu) 宗法等级关 系。孔子 认为 , 周礼 所规定的 等级制 度、 社会 秩
序、道德 规 范、 礼 仪 要 求 , 是 最 完 善、 最 理 想 的 , 只 要 每 个 人 都 能 严 格 遵 守 ,
社会就能 稳定 , 天 下 就 会 太 平。 针 对 春 秋 时 代 新 旧 势 力 斗 争 激 烈 , 社 会 动 荡
( dàn ) 不安 , “礼 崩乐 坏” 的 局 面 , 孔 子 主 张 “正 名 ”, 要 求 人 人 “非 礼 勿 视 ,
非礼勿听 , 非礼勿 言 , 非礼勿 动”, 也就 是说 , 要用 “君 君 臣臣 父 父子 子” 等 一
套礼仪制 度 , 把搞 乱的秩序 纠 ( jiū) 正 过来。 孔子在 他的儒 家学说 中 , “ 礼” 讲
得最多 , 实际上 , 就是要 人 们 承认 奴 隶 社 会 宗法 等 级 关 系 的 合 理 性 , 恢 复 和 继
承周代的 传统。
    第二 , “仁”。 孔子还大 力倡 导“仁”, 什么 是 “仁” 呢 ? 他的 解 释很 多 , 主
要内容是 “爱人”, 即人 与 人 之 间 要相 爱 。怎 样 才 能 做 到 “爱 人 ” 呢 ? 他 指 出 ,
一是“己 欲立而 立人 , 己 欲 达 而达 人”, 自 己 要 想 站 得住 , 也 得 使 别 人 站 得 住 ,
自己想要 满足的要 求 , 也应使 别人 满足 ; 二是 “己 所不 欲 , 勿施 于 人”, 自 己 所
不希望、 不喜欢的 , 也 不要 强 加 于 别 人。 如 果人 人 都 能 做 到 这 两 点 , 人 与 人 的
关系就和 谐 ( xié) 了 , 社 会 也 就 安 定 了 。 孔 子 认 为 , 凡 是 符 合 “ 礼” 的 思 想、
行为、道 德 , 都是 “仁”。他 说 “ 克 己 复 礼 为 仁”, 意 思 是 , 克 制 自 己 , 使 之 符
合“礼” 的要求 , 就 是 “仁”。 这 说 明 , 孔 子 所 讲 的 “仁 ” 和 “礼 ”, 精 神 实 质
是一样的 , “ 礼” 强 调的 是 外 在 的行 为 规 范 , “仁 ” 强 调 的是 内 心 的 道 德 自 觉 ,
98
第九章   中国的传统思想

二者结合 , 使社会 安定而有秩 序 , 人与 人之间友爱 和睦 ( mù) , 便是他 的理想。


    第三 , “中 庸”。“礼”与 “仁” 是孔子 的理 想原则 , 为 了在 政治 生活 和日 常
社会生活 中实现这 些 原 则 , 还应 该 有 正 确的 思 想 方 法。 孔 子 认 为 , 这 个 正 确 的
方法就是 “中庸”。所谓 “ 中 庸”, 简 单 说 , 就 是 不 走 极 端 , 而 取 中 间 , 使 两 端
既互相制 约 , 又互 相补充 , 达 到令人满 意的 结 合。如 果 只顾 一 端 , 不 顾 另一 端 ,
那就成了 “极端主 义”, 其结果 是“ 过犹 不及”。他 主 张“ 礼之 用 , 和为 贵”, 这
个“和” 就是适 中 , 恰 到 好 处。 孔 子 当 时 所 指 的 最 大 的 两 端 , 就 是 “ 礼 ” 和
“仁”, 按 照 “ 中 庸 ” 思 想 , 不 能 单 纯 行 “ 礼 ” 而 不 顾 “ 仁 ”, 也 不 能 单 纯 行
“仁” 而不顾 “礼 ”, 二 者 应 该 “ 中 和 ”, 达 到 “ 中 正 ”, 既 合 于 “ 礼 ”, 也 合 于
“仁”。孔 子 的 这 种 “ 中 庸” 之 道 , 后 来 成 为 中 国 人 处 理 问 题 的 重 要 思 想 方 法 ,
影响极大 。
    第四 , “天 命 ” 观。 孔 子 之 前 , 天 命 观 在 中 国 盛 行 , 认 为 人 间 的 一 切 都 是
“天” 给的 , 在 “天”面 前 , 人 无 能 为 力 , 无 所 作 为 。孔 子 突 破 了 旧 的 天 命 观 ,
创造了新 的天命观 。一方面 , 他承认 有天 命 , 认为 “死 生 有命 , 富 贵在 天”, 天
命不可知 , 不可抗 拒 , 能给 人 带 来 幸 或 不 幸。 另 一 方 面 , 他 又 认 为 , 命 不 能 决
定人的精 神道 德 , 人 虽 不 能 决 定 自 己 在现 实 生 活 中 的 命 运 , 但 在 道 德 生 活 中 ,
可以通过 学习和修 养 , 达到很 高的 境界。 鉴 ( jiàn) 于 这种 思想 观点 , 孔子 对 鬼
神采取的 是“敬而 远之” 的 态 度 , 既 不 否 定 , 也 不 崇 拜。 孔 子 的 这 种 态 度 , 反
映了对旧 的天命鬼 神 观的 动 摇 , 对 人生 的 重 视 , 是当 时 中 国 人 认 识 上 的 重 要 进
步。
    第五 , 教育思 想。 孔子 不 仅 是 伟 大 的思 想 家 , 而 且 是 伟 大 的 教 育 家。 他 首
创私学 , 打破了官 学的垄 ( lǒn ) 断 , 在中 国教育史上 具有重要 意义 。孔 子有 系
统的教育 思想 , 在 教育对象上 , 他主 张 “有教 无 类”, 不 分 等级、 族 类 , 只 要 向
他求学 , 他都欢 迎。 在 教 学 方 法 上 , 他 主 张 “ 因 材 施 教”, 根 据 学 生 的 不 同 程
度、特点 , 用不同 的方 法 进 行教 学。 他 提 倡 启 发 式 教 学 , 让 学生 “举 一 反 三”,
老师在学 生独 立 钻 研 的 基 础 上 进 行 启 发、 开 导 。 在 学 习 态 度 上 , 他 主 张 谦 虚
( qiān xū) 好 ( hào) 学 , “ 知之 为 知之 , 不 知 为 不知 ”。在 学 习 方法 上 , 他 强 调
要反复温 习 , “温故而知 新”, “学而 时习之 , 不 亦说 ( yuè) 乎 ”。他 还强 调学 习
应善于思 考 , 学思 结合 , “学 而不思 则惘 ( wǎng) , 思而不 学则殆 ( dài) ”。他 关
于教育的 一系列精 辟论述 , 至 今仍具有 深刻的启发 意义。
    孔子 所 处 的 时 代 , 已 经 过 去 2500 年 了 , 今 天 如 何 评 价 孔 子 呢 ? 首 先 应 看
到 , 孔子 在政治上 是保 守 的。 他当 时 所 极 力 鼓吹 的 奴 隶 社 会 的 西 周 制 度 , 实 际
上已经没 落 , 正在 被封建制度 代替。 他所 看到 的 “礼崩 乐 坏”, 社 会 混乱 , 实 际
上正是新 旧社会制 度 过渡 时 期 出 现的 正 常 现象 。在 那 种 情 况 下 , 不 应 以 鼓 吹 旧
99
中国概况

制度 , 来 统一、稳 定社 会秩 序 , 而 应 通 过 宣 传和 扶 植 新 制 度 , 建 立 新 的 社 会 秩
序。孔子 的立场、 观点 恰恰 相 反。 由 于 孔 子 政治 上 的 保 守 性 , 使 他 不 可 能 受 到
正处于夺 取政权阶 段 的新 兴 地 主阶 级 的 重 视 , 这 是 孔 子一 生 政 治 上 不 得 志 的 重
要原因。 其次要看 到 , 孔子创 立了一个 完整 的 思想 体 系。重 视 现实 , 重 视人 生 ,
重视道德 , 重视知 识 , 重视 教 育 , 把 社 会 政 治和 个 人 道 德 修 养 结 合 起 来 , 其 基
本精神是 “修身、 齐 家、 治国 、平 天 下”, 其 精 神 实 质 是 维护 现 存 的 社 会 制 度。
因此 , 在 孔子思想 基础 上 形成 的 儒 家学 说 和 儒 家学 派 , 后 来 在 封 建 地 主 阶 级 巩
固了政权 以后 , 很 快 就受 到 了 重 用 , 并 经过 历 代 儒 学 家 的 改 造、 发 挥 , 成 了 中
国两千年 封建社会 的 统 治 思想 , 对 中 国 和中 国 人 的 影 响 最 为 深 广。 另 外 , 还 应
看到 , 在 孔子的 《论语》 一 书 中 , 对 社 会、 对 人 生、 对 教 育 、对 学 习 等 , 充 满
了精辟的 哲理性论 述。 这 些 精辟 的 哲 理 性论 述 , 从 孔 子 本 人 来 说 , 虽 然 有 其 特
定的社会 背景和含 义 , 但 是 , 也有 着 超 越 时 代与 空 间 的 普 遍 意 义 , 能 永 远 给 后
人以启 迪 ( dí) , 实 际 上 成 了 人类 共 同 的 精 神 财 富。 孔 子 《论 语》 中 的 许 多 话 ,
已成了世 人广泛 传诵 的 警 句、 格 言、 座 右铭 。以 上 这 些 , 都 是 孔 子 被 称 为 伟 大
的思想家 和教育家 , 受到中国 和世界重 视的原因。

二、孟子、荀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

    孔子死 后 , 他 的 弟 子 们 继 承 他 的 事 业 , 继 续 传 播 他 的 思 想。 可 是 , 不 久 ,
儒家学派 分化成 了八 个 派 别 , 其中 , 影 响 最 大 的 是 孟子 的 孟 氏 之 儒、 荀 子 ( 也
姓孙 ) 的 孙氏之儒 。在早期儒 家中 , 孟 子和荀 子是 继 孔子 之后 最 有名 的 思想 家 ,
他们对儒 家学说有 新的发展。
    1 . 孟子
    孟子 ( 约公 元 前 372—前 289 年 ) , 名 轲 ( kē) , 战 国时 代 鲁 国 邹 ( zōu ) 地
( 今 山东邹县 ) 人。他 的 一 生 与 孔 子 一 样 , 为 实 现 其 政 治 主 张 四 处 游 说 , 到 过
齐、宋、 鲁、滕 ( tén ) 、 魏等国 , 曾在 齐 国 任 过官 职 。但 是 , 他 的 主 张 得 不 到
诸侯的信 用 , 只好 结束自己的 政治生 涯 ( yá) , 回 到邹 国与 弟 子们 著 书立 说。 他
的著作 《孟子》 一 书 , 和孔子 的 《论语》 一样 , 也 是儒家的 经典著作。
    孟子 思 想 的 第 一 个 特 点 , 是 继 承 和 发 展 了 孔 子 “ 仁 ” 的 思 想 , 把 孔 子 的
“仁” 用于政治 上 , 提出 了 “仁 政 说”。他 认 为 : “ 民 为贵 , 社 稷 ( ì
j ) 次之 , 君
为轻。” 君主只 有得 到 人 民 的 拥 护 , 才 能 当 天 子。 因 此 , 国 君 必 须 对 国 民 实 行
“仁 政”, 使他们 有田 地 耕 种 , 过 上 温饱 生 活 , 安 居 乐 业 , 同 时 , 也 要 使 他 们 接
受儒家教 育 , 懂得 礼仪道德 , 和睦相 处。如 果国 君不 实 行 “仁政 ”, 引 起国 民 不
满 , 就应 该更换。 在“ 仁 政 ” 思 想 的 指 导 下 , 孟 子 主 张 用 和 平 方 式 统 一 天 下 ,
10 0
第九章   中国的传统思想

激烈反对 诸侯之间 的兼并战争 。“仁政” 思想 表明 , 孟 子作 为 思想 家 , 已经 看 到


了民众地 位的重要 性 , 具有进 步意义。
    孟子 思想的第 二个特点 , 是提 出了 “性善 论”。这 是他 “仁 政” 思 想的 理 论
基础 , 也 是对儒家 学说的又一 贡献。 儒家 教导 人要 修 养德 性 , 要“ 爱人”, 为 善
不为恶 , 但是 , 根 据是 什么 呢 ? 孔 子 没 有 作 出正 面 答 复。 孟 子 把 善 和 人 性 联 系
在一起 , 认 为人性本 来就是善的 , 恻隐 ( cèyǐn) 之心 , 羞 ( xiū) 恶之心 , 恭 敬
之心 , 是 非之心 , 即“仁”、“义 ”、“ 礼”、“智” 四 种 道 德 情 感 , 也 就 是 “ 良
心”, 人天生下 来就有 , 不需 要 培养 和 学习 , 这 是人 与 禽 ( qín ) 兽 的 根本 区 别。
人应该 扩 充 这 四 种 善 的 情 感 , 方 能 成 就 事 业 , 否 则 , 就 会 丧 失 人 性——— 善 性 ,
甚至变得 连禽兽都 不如。孟子 的“仁 政”说 , 就是 根 据这 样的 理 论推 导 出来 的。
他认为人 都有同情 心 , 把这种 同情 心扩 展、应 用到 政 治上 , 那 就是 “仁 政”。 孟
子提出的 “性善论”, 对 后世影响很 大 , 成为 整个封建时 代的正统 观点。
    2 . 荀子
    荀子 ( 约公元 前 325—前 238 年 ) , 名 况 , 字卿 ( qīn ) , 也 叫孙 卿 , 战 国 末
期赵国人 。他曾长 期 在齐 国 的 稷 ( ì
j ) 下 学 宫 从事 研 究 与讲 学 , 很 受 齐 国 重 视。
后因受诬 陷 ( wū xiàn ) 到 了 楚 国 , 做 过 楚 国 的 兰 陵 ( 今 山 东 苍 山 县 兰 陵 镇 )
令 , 晚年 定居在那 里 , 直到去 世。他的 著作有 《荀 子》 一书 。
    荀子 的重要贡 献 , 是对儒 家的 “礼” 进行 了改 造。 荀子 也 很重 视 “礼”, 但
他所说的 “礼”, 与孔子 的 “礼” 相 比 , 已 具 有 不 同 的 内 容。 孔 子 指 的 是 周 礼 ,
荀子讲的 是战国时 代 的 礼 , 而 且 , 荀 子 把 “ 礼” 与 “ 法” 结 合 了 起 来 , 除 了 道
德内容以 外 , 还使 “礼 ” 有了 “ 法” 的 内 容。 针 对 孟 子 的 “ 仁 政” 学 说 , 荀 子
认为 , 在 诸侯相争 的 情况 下 , 光 有 仁 政 是不 够 的 , 还 必 须 实 行 耕 战 政 策 , 加 强
国家实力 。荀子的 这种思想观 点 , 实 际上 是从 儒家 “礼治 ”思 想 向法 家 “法 治”
思想的一 种过渡。 结果 , 荀子 培养的学 生韩非、李 斯 , 完全 成了法家。
    作为 政治思 想 的 理论 基 础 , 与 孟子 的 “性 善 论” 相 反 , 荀 子 提 出 了 “ 性 恶
论”。荀子说 : “ 人 之 性 恶 , 其 善 者 伪 也 。” 就 是 说 , 人 性 天 生 就 是 “ 恶 ” 的 ,
“善” 是后来培 养、 教化 出 来 的。 荀子 认 为 , 人 生 下 来 就 有生 理 上 的 各 种 欲 望 ,
如好利、 好色、好 逸 ( yì) 、 恶 ( wù) 劳 等 , 并 没 有 孟 子 所 说 的 什 么 “ 善 端 ”。
如果任凭 个人欲 望发 展 , 人 与 人 之 间必 然 发 生 争 斗 , 造 成 社 会 混 乱。 因 此 , 必
须用“礼 仪”来矫 ( jiǎo) 正 “性恶”, 以避 免社会混 乱。
    在人 与天的关 系 上 , 荀子 针 对 以 前的 天 命 观 , 提 出 了 一 个 十 分 重 要 的 观 点
———“人 定胜天”。荀子 认为 , “ 天” 是 客 观 存 在的 , 它 有 自 己 的 客 观 规 律 , 不
以人的意 志为转 移 , 但 是 , 人 在 “ 天” 面 前 并不 是 无 所 作 为 的 , 人 可 以 发 挥 自
己的主观 能动性 , 利 用 自 然 规 律 , 达 到 改 造 自 然 的 目 的。 荀 子 的 “人 定 胜 天 ”
10 1
中国概况

思想 , 既 承认了客 观 规 律 , 又 强 调 了 人 的 主 观 能动 作 用 , 比 起 孔 子、 孟 子 “ 听
天由命” 的思想 , 是一个重大 的进步。
    从荀 子的观点 我 们 看 到 , 荀 子 与 孔 子、 孟子 相 比 , 他 的 儒 家 思 想 已 发 生 了
较大的变 化 , 实际 上是 吸 收了 法 家 等其 他 各 学 派的 思 想 , 代 表 了 战 国 时 代 新 兴
地主阶级 的要求。 不 过 , 因 为 荀 子 仍 然 属于 儒 家 学 派 , 而 且 和 孔 子、 孟 子 一 样
是处于春 秋战国时 期 , 所以 , 他们还是 一起被后人 称为原始 儒家。

三、汉代经学与宋明理学

    1 . 汉代经 学
    春秋 战 国 时 期 , 儒 家 虽 然 很 活 跃 , 但 是 他 们 仅 是 “ 百 家 争 鸣 ” 中 的 一 家 ,
而且 , 由 于其政治 上的 保 守性 , 并 没 有 受到 正 处 于激 烈 争 夺 天 下 的 封 建 当 权 者
的重视。 秦统一中 国以后 , 重 视法家 , 强调以武力 和刑罚 ( fá) 巩 固刚刚建 立的
封建集权 , 并曾“焚 ( fén) 书坑儒”, 残酷 镇压原来 六国的儒生 , 使儒家 受到 了
沉重打击 。可是 , 到了 西汉 中 期 , 统 一 的 中 央集 权 的 封 建 国 家 已 经 巩 固 , 汉 武
帝为了加 强统一的 中 央集 权 的 思 想统 治 , 吸 收 了秦 朝 严 厉 实 行 刑 罚 政 策 , 导 致
灭亡的教 训 , 决定 “罢黜 ( chù) 百 家 , 独 尊 儒 术”, 以 儒 家 思 想 统 一 全 国 的 思
想。当时 , 以董仲 舒为代表的 儒家学派 , 适 应统 治者 的 需要 , 以 孔孟 学 说为 主 ,
吸收其他 各家有利 于 封建 统 治 的 思想 , 建 立 了 一整 套 封 建 统 治 学 说 , 即 汉 代 儒
学。因该 学说是以 阐 ( chǎn ) 释 儒 家 经 典为 特 点 , 所 以 也 称 汉 代 经 学。 汉 代 经
学标志着 儒家学说 进 入了 一 个 新 的阶 段 , 从 此 以后 , 儒 家 思 想 在 中 国 的 地 位 发
生了根本 性变化 , 成了凌驾 ( í
l n jià) 于其它思 想流派之 上的官学 , 取得了天 下
独尊的地 位 , 并长 期成为中国 封建社会 的正统思想 。
    董仲 舒 ( 公元 前 179— 前 104 年 ) , 广 川 ( 今 河 北 枣强 县 广 川 镇 ) 人。 他 从
小就攻读 儒家经典 , 成 绩 突 出 , 后 来 受 到 汉 武 帝 的 赏 识 , “罢 黜 百 家 , 独 尊 儒
术”就是 他提出来 而 被汉 武 帝 采 纳的 。董 仲 舒 对以 前 原 始 儒 家 的 思 想 , 进 行 了
第一次重 大发展和 改 造 , 从 而 成 了汉 代 新 儒 家学 派 的 创建 者 和 最 有 代 表 性 的 思
想理论家 。董仲舒 的思想理论 集中体现 在他的 《春 秋繁露》 一书中。
    董仲 舒首先 是 竭 力向 汉 武 帝 强调 思 想 统一 的 重 要 性 , 把 封 建 “大 一 统 ” 说
成是天经 地义的 , 是必 须 遵 循的 法 则 , 主 张 用儒 家 思 想 统 一 中 国 人 的 思 想。 董
仲舒继 承、 发 展 了 先 秦 原 始 儒 家 的 “ 天 命 观”, 吸 收 了 神 秘 主 义 的 “ 阴 阳 五 行
( xín ) ”学 说 , 主张君 权神授的 “天人感 应” 神 学 理 论。他 认 为 , “ 天” 是 自 然
界和人类 社会的最 高主宰 , 而 皇帝则 是“天 之儿 子”, 体 现着 天 的意 志 和统 治 权
力 , 所以 称“天子”, 皇 帝的权力是 至高无上 , 神圣不可 侵犯的。
10 2
第九章   中国的传统思想

    董 仲 舒 还 根 据 孔 子 “ 君 君 臣 臣 父 父 子 子” 的 道 德 原 则 , 以 及 “ 阳 尊 阴 卑 ”
的神学理 论 , 提出 了“三纲五 常”学说 。“三纲” 即 “君 为 臣纲 , 父 为子 纲 , 夫
为妇纲”, 它们 之 间 的 关 系 就 像 天 地 阴 阳 一 样 , 臣 僚、 子 女、 妻 子 属 于 “ 阴”,
君主、父 母、丈夫 属于“阳”, “阴” 必须 服 从于 “阳”, 臣 僚、子 女、 妻子 必 须
服从于君 主、父母 、丈夫。“五常” 即 “仁、 义、 礼、智 、信”, 它是 在 “三 纲”
基础上的 五项道 德 准 则。 董仲 舒 把 “三 纲 五 常” 说 成 是 “天 ” 的 意 志 , 提 出 了
“天 不变 , 道亦 不变”的 论断。“天” 是永 恒不 变的 , 所以 , “道” 即 以“ 三纲 五
常”为核 心的封 建政 治 原 则、 伦 理 道德 , 也 是 永 恒 不 变 的。 这 样 , 通 过 董 仲 舒
对儒家经 典的解释 和 发展 , 实 际 上 把儒 家 学 说 变成 了 一 种 神 学。 他 提 出 的 政 治
和道德信 条“三纲 五常”, 后来成了 长期套在 中国人身上 的精神枷 锁 ( jiā s uǒ) 。
    2 . 宋明理 学
    儒家 学说发展 的 第 三 个阶 段 , 即 宋明 理 学。 宋明 理 学 是 在 继 承 汉 代 经 学 基
础上 , 吸 取佛学、 道家思想而 构成的一 个新的儒 学体 系 , 因为 它以 “理 ” ( 即 天
理 ) 为本 , 所以称 为理 学。 宋 明 理 学 的 主 要 代 表 人 物 , 是 宋 代 的 程 氏 二 兄 弟、
朱熹和明 代的王阳 明。
    “理” 这一 概念 , 在 宋 代 以前 就 有 了 , 但把 “ 理” 强 调 为 哲 学 的 最 高 范 畴
( chóu) , 则 是从北宋 程颐 ( 公元 1035—1085 年 ) 程颢 ( hào) ( 公 元 1033—1107
年 ) 兄弟 二人开始 的。“理” 即 “天 理” 究竟 是 什么 呢 ? 他 们 认为 , “理 ” 是 一
种永恒的 客观存在 的 不生 不灭 的 东西 , 它 时刻 存 在于 人 和世 界 万 物之 中。“理 ”
不仅是自 然界的最 高 法则 , 也 是社 会的 最 高原 则。“理 ” 体现 在 社 会 伦理 方 面 ,
那就是 “三纲五常”, “三纲五 常”是神 圣不可侵犯 的“天理”。
    理学 发展到南 宋 , 最 重 要 的 代 表 人 物 是 朱 熹 ( 公 元 1130—1200 年 ) , 字 元
晦 ( hùi) , 号晦庵 (ān )。 他是中国 封建社 会后 期 最 有影 响 的 思 想家 , 被 尊 称 为
朱子。他 的学说被 称为“朱子 学”, 代表著作 有 《朱 子文 集》、《朱 子语 类》、《四
书章句集 注》。
    朱熹 直接继 承 了 二程 “ 理” 的 观念 , 吸 收 了 以 前 孔 子、 孟 子、 董 仲 舒 及 佛
学的观点 , 把儒 家 道 德 上 升 为 “天 理”, 确 认 “天 理” 为 万 事 万 物 的 本 位 与 法
则 , 教导 人们要 “存天 理 , 去人 欲”, 修养 道德 , 成 为圣 贤 ( xián ) 。 朱熹 认 为 ,
世界上有 “理”有 “气”, 理气 结合 , 形 成万 物 , “理” 的 总 体是 “ 太极 ”, “ 太
极”之理 存在于人 和万物之中 , “三 纲五常” 就是“太极” 之理。
    朱熹 还 提 出 了 “心 性 论 ”。 他 认 为 , “心 ” 包 括 “性 ” 和 “情 ” 两 个 方 面 ,
如果心使 情从性 ( 天 理 ) 上发 出 来 , 心 就是 道 心 , 情 就 是 善 的 , 如 果 心 使 情 从
形气上发 出 来 , 心 就 是 人 心 , 情 就 不 是善 的 , 如 果人 心 膨 胀 ( pén zhàn ) , 情
欲增多 , 乃至泯 ( mǐn) 灭了道 心 , 就会 成为 恶。 也就 是说 , 人既 有为 善的 根 据
10 3
中国概况

( 人 性是理 , 是 善 ) , 也有为恶 的可能 ( 人 有形 体 , 有 各种 物 质要 求 ) , 而人 心 是


能动的 , 人究竟为 善为恶 , 全 在 人 心 的 选 择、 决 断 , 要 使 人 为 善 成 圣 , 就 必 须
以道心为 主宰 , 人 心听命于道 心。
    朱熹 还认为 , 虽然 天 理 在人 心 , 但 人 并 不是 生 来 就 知 道 什 么 是 天 理 , 什 么
不是天理 , 要想 认 识 天 理 , 就 必须 依 照 儒 家 经 典 《大 学》 的 教 导 “格 物”“ 致
知”。所谓 “格 物”, 就 是 搞 明 白 一 个 一 个 事 物 中 包 含 的 天 理 ; 所 谓 “致 知”,
就是通过 “格物”, 达到 对儒家 伦理 的 了解 。“格 物”“致 知” 积 累 到 一定 程 度 ,
自然就会 豁 ( huò) 然贯 通 , 成为 圣贤。
    朱熹 把儒家经 典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编 为“ 四书”, 他的 《四
书章句集 注》 一书 , 成为后来 中国科举 制度的必读 教科书和 标准答案。
    宋代 程朱理学 发展 到明 代 , 主要 代 表人 物 是 王 守仁 。王 守 仁 ( 公 元 1472—
1529 年 ) , 字 伯安 , 号 阳明 , 人称 阳明先生 , 他的学说 被称为 “王学” 或 “阳 明
学”。
    王阳 明年轻时 就 学 习 研究 朱 子 学 , 后来 , 对 朱 子 学 发 生 怀 疑 , 并 受 佛 教 启
发 , 提出 了“心学”。王 阳明的 “心 学” 与朱 学有 明 显不 同 : 朱熹 认 为 , 理 对 于
“心” 是外在的 , 王阳 明 认 为 是 内 在 的 , 心 即 天 理 ; 朱 熹 是 用 道 德 规 范 去 约 束
人 , 王阳 明变为 用道 德自 觉 ( 良 心 ) 去约 束 人 ; 朱 熹 的“ 理”, 既 是 自然 规 律 ,
又是道德 规范 , 主 张通过“格 物”从 前者 推出 后者 , 王 阳明 的 “心 学”, 只 涉 及
道德观念 , 不涉及 自 然 规律 。王 阳 明 的 “心 学” 比 起 朱 子 学 来 , 大 大 提 高 了 人
的主观能 动性 , 教 导人们要自 尊无畏 , 不要盲目服 从外在权 威。
    王阳 明为了 宣 传他 的 基 本 思想 , 还 提 出了 “ 知 行合 一 说” 和 “致 良 知 说”。
他主张既 要“知”, 还 要 “行 ”, 要 把 作 为 天 理 的 “良 知” 变 为 现 实 的 “ 知” 和
“行”, 就 要在“致” 方面下工 夫 , 使 不正 的念 头 “归正 ”。 实 际上 , 王 阳明 和 朱
熹只是方 法上不同 , 根本观点 还是 一致 的 , 两 人都 讲 “存 天理 , 去 人欲”, 都 把
“三 纲五常”说 成是天理 , 目的都是 为了 维护 封建 的伦 理道 德 , 这和 过 去的 儒 家
完全是一 脉相承。

四、清代以后的儒学

    中 国进 入 清 代以 后 , 宋 明 理 学 开始 衰 落 , 一 些 知识 分 子 认 为 理 学 空 疏
( xhū) 无用 , 抛弃 理学 , 提 倡 经 世致 用 之 学 , 认为 这 才 是真 儒 学。 经 学 家 顾 炎
武 ( 公元 1613—1682 年 ) 提出了 “经学即 理学 ”的 口 号 , 认 为 真正 的 儒学 应 研
究“六经”, 着 眼于现实 , 是从事于 修己治 人的 实学 。与 顾炎 武 齐名 的 思想 家 黄
宗羲 ( 公 元 1610—1695 年) , 受阳 明 学 自 作 主 宰 思 想 的 影 响 , 发 展 了 儒 学 中 的
10 4
第九章   中国的传统思想

民主性精 华 , 批评 了以往的君 主观。 他要 求废 除君 主的 “一 家 之法”, 恢 复“ 天


下之法”, 变 “君主 民 客” 为 “ 民主 君 客”, 使 国民 成 为 君 主 的 服 务 对 象。 另 外
一个大哲 学家王夫 之 ( 公元 1619—1692 年 ) , 还 提出 了 “道 器说 ”, 对 宋明 理 学
的“存天 理 , 去人 欲” 口号提 出了批 评 , 认 为理 离不 开 欲 , 理 是 调节 欲 的准 则 ,
去了欲 , 理也就不 存在了。清 代这些思 想家 的观 点显 然 表明 , 比 起宋 明 理学 来 ,
清代儒学 已发生了 很 大变 化 , 更 加 重视 现 实 世 界 , 并 开 始 有 了 近 代 民 主 思 想 的
萌芽。
    1840 年鸦片 战争以后 , 中国 沦 为半 殖 民地 半 封 建社 会 , 资 本 主义 和 民 主 思
想不断增 长 , 以维 护封 建 统治 秩 序 和封 建 伦 理 道德 为 宗 旨 的 孔 孟 之 道、 汉 代 经
学、宋明 理学 , 日 益暴 露出 它 们 的 保 守 性、 反动 性 , 成 为 影 响 社 会 进 步 的 最 大
障碍。于 是 , 从太 平天国开始 , 到辛亥 革命、“五 四” 运动 , 一 直到 新 中国 成 立
之后 , 对 儒家思想 特别 是 其 封建 道 德 观 , 进 行了 猛 烈 的 不 间 断 的 批 判 , 批 判 儒
家伦理道 德 , 成 了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上 革 命 的 重 要 内 容。 在 巨 大 的 革 命 洪 流 面 前 ,
中国封建 社会的精 神 支 柱———在 中 国 统 治 了 两千 多 年 的 儒 家 思 想 , 终 于 被 冲 垮
了。这期 间 , 虽然 也曾出现了 以梁漱 ( shù) 溟 ( 公元 1893—1989 年 ) 、熊 十 力
( 公 元 1884—1968 年 ) 等 为 代 表 的 现 代 新 儒 家 学 派 , 企 图 吸 收 西 方 现 代 思 想 ,
将中国传 统儒家思 想 加以 改 造 , 但 是 , 随着 资 产 阶级 革 命 思 想 和 马 列 主 义 毛 泽
东思想在 中国的诞 生 和发 展 , 它 们 并没 有 产 生 很大 的 影 响 , 封 建 正 统 观 念 儒 家
思想的历 史终于结 束。
    当然 , 在近现 代革 命 对儒 家 思 想 的大 批 判 当中 , 也 曾 出 现 过 对 儒 家 思 想 脱
离历史阶 段 , 不作 分析 , 不区 别糟粕 ( zāo pò) 与精 华 , 全盘 加以否 定的 极端 倾
向 , 不过 , 那些 极 端 倾 向 后 来 得 到 了 纠 正。 今 天 中 国 人 对 儒 家 思 想 的 态 度 是 ,
事实求是 , 一分为 二 , 对其 在 中 国 历 史 上起 过 的 积 极 作 用 , 给 以 充 分 肯 定 , 对
其所起的 保 守、 消 极 乃 至 反 动 作 用 , 给 以 彻 底 否 定 , 对 其 思 想 精 华 加 以 继 承 ,
对其精神 糟粕 加 以 批 判。 无 论 如 何 , 儒 家 思 想 作 为 一 份 珍 贵 的 中 国 文 化 遗 产 ,
是永远值 得认真研 究的。

第二节   道家、法家等

一、道家思想

    中国 的道家思 想 是 由 老子 开 创 的 , 后 来 又 有庄 子 等 人 继 承 和 发 展。 自 汉 武
帝在中国 实行“独 尊 儒 术” 以 后 , 其它 各 种 学 派逐 渐 消 失 , 只 有 老 子 和 他 创 立
10 5
中国概况

的道家学 派 , 像影 子一 样 伴 随着 儒 家。 道 家 思想 的 地 位 , 虽 然 远 不 能 与 儒 家 思
想相比 , 但作为中 国传 统 思 想的 三 大 流 派之 一 , 作 为 一 种 人 生 哲 学 , 在 中 国 也
有很大影 响 , 特别 是在失意不 得志的知 识分子中间 非常流行 。
    1 . 老子
    关于 老 子 的 生 平 , 没 有 准 确 的 说 法。 据 《史 记》 记 载 , 老 子 姓 李 , 名 耳 ,
字聃 ( dān) , 楚国 苦 县 ( 今 河 南 鹿邑 县 ) 人 , 与 孔 子 生活 在 同 一 时 代 , 比 孔 子
大几十岁 。老 子 当 过 周 代 宫 廷 的 小 官 , 后 来 看 到 周 王 朝 腐 败 , 就 离 开 了 宫 廷。
老子和孔 子一样 , 是中国古代 伟大的 思想 家 , 他 的思 想集 中在 后 人编 的 《老 子》
( 也 叫 《道德经》) 一书中。老 子的道家 思想主要有 些什么内 容呢 ?
    第一 , “道” 是“万 物之宗”。
    老子 开 创 的 学 派 之 所 以 叫 道 家 , 是 由 他 的 “ 天 道 观 ” 来 的。 老 子 提 出 了
“道” 是“万物 之 宗” 的 根 本 观 点。 他 认 为 , “道” 是 世 界 万 物 的 本 源 和 主 宰 ,
它在天地 之前就有 了。“道” 没有 形状 , 看 不见 , 摸 不着 , 也 没有 声 音 , 没 有 味
道 , 它是一 种混 ( hùn ) 混沌 ( dùn ) 沌、 恍 ( huǎn ) 恍 惚 ( hū) 惚 , 超时 间、
空间 , 永 恒不变的 东西。世 界 万 物 都 是 由 “ 道” 产 生 出 来 的 , 同 时 , 又 都 遵 循
着“道”。这种 “道”的 观念 , 是老 子思想体 系的核心与 基础。
    第二 , 矛盾对 立 , 互相转 化。
    老子 从“道” 的 观念 出 发 , 看 到了 世 界 万 物是 变 化 的 , 任 何 事 物 都 处 于 矛
盾对立、 运动变化 之中。比如 : 有无、 难 易、 长短 、高 低、 美 丑、前 后、 刚 柔、
强弱、荣 辱、福祸 ( huò) 、 大 小、 生 死、 智 愚、 胜 负 等 等 , 它 们 中 的 任 何 一 对
都既互相对 立 , 又 互 相 转 化 。 万 物 都 力 求 生 存、 壮 大 , 然 而 就 是 在 求 生 存 时 ,
实际是在 走向灭亡 ; 人们 用 智、 逞 强、 争 斗 , 本 来 是 为 了 追 求 幸 福 , 然 而 有 多
少人因此 而遭受了 祸殃 ( yān ) 。因此 , 老子 说 : “祸 兮 福之 所 倚 ( yǐ) , 福 兮 祸
之所伏”, 就是 说 , 灾祸 里包含着幸 福 , 幸 福里 隐藏 着 灾祸 。辩 证思 想 是老 子 思
想中的精 华 , 对后 人很有启发 意义。
    第三 , 无为而 治 , 顺其自 然。
    老子 与孔子 等思 想 家 不 同 , 他 在 对 “天 道” 进 行 专 门 研 究 中 , 很 重 视 自 然
现象。他 得出的结 论是 : 天道 自然。意 思是 说 , 自然 就 是自 然 , 不是 为 了什 么 ,
也不受谁 支配 , 万 物发 育、 生 长 , 都 是 自 然 而 然 的 事。 比 如 , 天 降 甘 露 , 没 有
谁的命令 就自然 均 匀 ( yún ) ; 万 物 的 生长 变 化 , 没 有谁 的 命 令就 自 然 而 然 地 进
行。天地 万物如此 , 人 的行 为 也 应 如 此。 圣 人治 理 国 家 , 应 该 只 掌 握 一 些 大 的
原则 , 不 要事事干 涉 ( shè) , 这样 , 百姓 就 自然 而 然 地 心悦 ( yuè) 诚 服。 用 自
然的原则 对待事 物 , 就是 无 为 , 无 为 就 是顺 其 自 然 , 一 心 想 有 所 作 为 , 反 而 不
能成功 , 无为而治 , 方 能 把 天下 治 理 好。 鉴 于 此 , 老 子 既 反 对儒 家 的 “ 礼 治”,
10 6
第九章   中国的传统思想

也反对法 家的“法 治”。


    第四 , 与世无 争 , 清静求 安。
    这是 老子的处 世 哲 学。 在这 种 思 想 指导 下 , 老 子 主 张 作 人 应 事 事 忍 让 , 安
于现状 , 不 要 积 极 进 取 , 争 强 好 胜。 他 认 为 , 一 切 事 物 在 弱 小 时 , 生 机 勃 勃 ,
一旦发展 壮大 , 就 离死 不 远 了 , 强 暴 的 人 总 是不 得 好 死。 天 下 最 柔 弱 的 东 西 是
水 , 但水 可以在坚 硬 的东 西 中 穿 来 穿去 , 没 有 什 么 力 量 能 战 胜 它 , 因 而 , 弱 能
胜强 , 柔 能克刚 , 水那样的品 质 , 最 接近 于得 “道”。 人处 世 也应 如 此 , 虽 深 知
什么是雄 强 , 却要 安于柔雌 ( cí) , 甘 作天 下的 沟溪 ( xī) ; 虽 深 知什 么 是光 彩 与
荣耀 , 却 安于暗 昧 ( mèi) , 不 求 人 知 ; 虽 深 知 什 么 是 出 人 头 地 , 却 安 于 卑 微 ,
甘作天下 的川谷。 这样做 的 结果 , 反 而能 得 到 好 的结 局 , 卑 下 反而 能 盈 ( yín )
满 , 委曲 反而能保 全 , 置身于 众人之后 , 反 而能 在众 人 之先 。根 据这 样 的道 理 ,
老子告诫 ( jiè) 人们 , 要 忍 辱 , 要 知 足 , 不 要 追 求 , 归 根 结 底 , 就 是 要 与 世 无
争 , 清静 无为。
    2 . 庄子
    庄子 名叫庄周 ( 约公 元 前 369— 前 286 年 ) , 战 国 时 期 宋国 蒙 地 ( 今 山 东 曹
县 ) 人 , 与孟子生 活 在同 时 代。 庄 子 曾 作过 地 方 小 官 , 一 辈 子 生 活 很 穷 , 但 却
是个大思 想家 , 成 为老 子 之 后道 家 的 另 一位 代 表 人 物。 所 以 , 后 人 把 庄 子 和 老
子的道家 思想合称 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 思想集中在 《庄子》 一书中。
    庄子 的思想 , 基本 与 老 子的 思 想 一 脉相 承 , 但 有 些 小 的 区 别。 老 子 认 为 世
界上有大 小、高低 的 差别 , 美 丑、 善 恶 的 对 立 , 而庄 子 完 全 否 认 那 些 区 别 和 对
立 , 认为 世界上没 有是非 道 理 可 言。 比 如 , 猴 子 在 树 上 住 , 觉 得 很 舒 服 , 人 却
认为危险 , 相反 , 人住 在房 子 里 觉 得 舒 服 , 但把 猴 子 关 在 房 子 里 , 它 却 感 到 很
难受。再 比如 , 在 香臭问 题 上 , 狗 吃 粪 觉 得 很 香 , 人 则 觉 得 很 臭 。所 以 , 每 一
种物都有 自己的 好 , 自己 的 恶 , 都 有 自 己的 可 , 自 己 的 不 可 , 没 有 什 么 辨 别 是
非的标准 。
    庄子 还认为 , “道 ”本 身 没有 界 限 , 界 限 是 人 为的 , 差 别 是 捏 ( niē) 造 的。
因为有了 差别和界 限 , 才有 了是 非、美 丑、贵 贱 ( jiàn) , 因为 有了 大 小、多 少、
成败 , 才 有了斗争 。谁 都想 证 明 自 己 正 确 , 别人 错 误 , 于 是 就 出 现 了 各 种 各 样
的争斗。 实际上 , 事物都 是 一 样 的 , 最 好 不 去 分 辨 , 不 去 认 识 , 不 去 干 涉 , 忘
掉一切 , 在虚无的 境界里振作 , 在虚无 的境界里安 身。
    庄子 把世界看 成 是 一 个人 为 的、 充 满争 斗 的、 难 以 捉 摸 的 世 界 , 认 为 人 生
活在世 , 就好像处 在 靶 ( bǎ) 场 上 , 怎 样才 能 不 被 箭射 中 呢 ? 只 能 采 取 躲 避 的
办法 : 一 是不要作 有用之 人 , 要 随 波 逐 流。 比 如 , 树 长 得 越 大 越 被 人 伤 害 , 就
是因它有 用 , 如果 长得小 , 没 有用 , 就会 保住 自己 的 生命。 二 是要 “无 己”, 即
10 7
中国概况

一定要忘 掉自己 , 超 脱 一切 。达 到 “无 己” 的方 法 , 就 是 不 接 受 外 部 任 何 干 涉
和引诱 ( yòu ) 的影 响 , 对 什 么 都 无 感 情 , 麻 木 不 仁 , 甚 至 连 自 己 的 存 在 也 忘
掉。如果 达到了这 样的 境 界 , 那就 与 大 自 然 混为 一 体 了 , 从 而 也 就 获 得 了 人 生
的最大自 由。
    总而 言之 , 庄 子和 老 子 的基 本 思 想 和处 世 哲 学 是 一 致 的 , 那 就 是 , 顺 其 自
然 , 安于 命运 , 逃 避现实 , 清 静 无 为。 这 种 极 力 鼓 吹 消 极 出 世 的 道 家 思 想 , 与
主张积极入 世的儒家 思想截 ( jié) 然不同 , 它 很容易被 处于逆 ( nì) 境和 失意 地
位的人所 接受 , 成 为他们 的 精 神 寄 托。 因 而 , 在 社 会 动 乱 , 政 治 黑 暗 , 天 下 不
太平的年 代 , 老庄 思想很 流 行。 老 庄 思 想 具 有 唯 心、 保 守、 消 极 的 一 面 , 同 时
也充满了 很有价 值的 哲 学 观 点。 比 如 : 认为 世 界 是 在 运 动、 变 化 的 , 事 物 的 差
别都是相 对的 , 对 立的双 方 是 互 相 转 化 的 , 等 等。 所 以 , 老 庄 思 想 和 儒 家、 法
家思想一 样 , 成为 中国古代宝 贵的思想 文化遗产。
    3 . 道家学 说的命运
    道家 学派源于 春秋时期的 老子 , 形成 于战 国时 期 , 那时 , 作 为 “百家 争 鸣”
中的一家 , 是与儒 家相 对 立 而存 在 的。 秦 始 皇统 一 中 国 以 后 , 主 要 依 靠 的 是 法
家 , 道家 同儒家一 道 受到 了 排 斥 , 道 家 作为 一 个 学 派 不 存 在 了。 但 是 , 到 了 汉
代初期 , 道家思想 又 兴盛 起 来。 主 要是 因 为 , 汉 高 祖 刘 邦接 受 某 些 文 士 “ 无 为
治国”的 意见 , 看 到 秦朝 之 所 以 灭 亡 , 是因 为 皇 帝 欲 望 太 强 , 法 令 太 多 , 刑 罚
太残酷 , 结果适得 其反 , “无为”才 是治 国的 最好 原 则 , 于 是 , 道家 思 想受 到 了
重视。刘 邦死后 , 曹参作 了 丞 ( chén ) 相 , 一直 实 行无 为 而治 的 政策 , 皇 帝 带
头节俭 , 减 免人民的 赋税 ( fù shuì) , 刑 法 宽松 , 社 会 经济 得到 发 展 , 道家 思 想
确实产生 了好的 效果 。但 是 , 也 带 来 一 些问 题 , 比 如 , 人 们 不 重 视 上 下 尊 卑 的
秩序 , 诸 侯王扩充 自己的 势 力 , 等 等。 因 此 , 到 了 汉 武 帝 时 , 又 企 图 用 儒 家 思
想加强统 治 , 治 理 天 下 , 实 行 了 “罢 黜 百 家 , 独 尊 儒 术 ” 的 政 策。 这 样 一 来 ,
道家思想 的黄金 时代 就 随 之 结 束了 。不 过 , 自 东 汉 以 后 , 经 过 魏 晋 南 北 朝 , 一
直到隋唐 , 儒、道 两家 , 加 上 从 印 度 传 来 的 佛 学 , 逐 渐 出 现 了 儒、 道、 释 ( 佛
学 ) 合流 的情 况 , 道 家 思 想 虽 历 经 盛 衰 起 伏 , 但 始 终 未 取 得 独 立 存 在 的 地 位 ,
只是作为 儒家思想 的补充而存 在。
    东汉 时期 , 由 于国 家 政 治越 来 越 不 好 , 有些 人 认 为 是 与 儒 家 思 想 有 关 , 曾
重新兴起 道家思 想 , 企图 挽 救 社会 危 机。 当 时 , 社 会 上 出现 了 一 种 称 为 “ 太 平
教”的道 教组织 , 把一本名为 《太平经》 的书作 为经 典。《太平 经》 虽 然是 在 探
讨“治国 之道”, 但 是 , 充 满 了 神 秘 的 宗 教 迷 信 色 彩 , 并 把 老 子 神 化 , 称 其 为
“太 上老君”, 要求 人们 供奉 ( fèn ) 、 崇拜 。东 汉 末 年张 角 领 导 的农 民 起 义 , 也
打着宣传 《太平经》, 推 崇老子 , 信 奉道 教的 旗号 。但 是 , 新 兴 的道 教 并没 有 挽
10 8
第九章   中国的传统思想

救东 汉 后 期 衰 败 的 命 运 , 张 角 的 黄 巾 起 义 也 失 败 了 。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 “ 玄
( xuán) 学”和 道教迷信 盛行 , 人们 把道家思 想的 治国 救世 之道 , 完 全变 成了 追
求长生不 老的 修 炼 成 仙 之道 , 这 样 , 离 老 子、 庄 子 原 来 的 思 想 就 越 来 越 远 了。
此后 , 道教 作为中 国 的 一 种 宗 教 , 出 现 了 许 多 流 派 , 并 流 传 到 了 国 外 。 因 此 ,
道教与道 家思想虽 然有联系 , 但二者并 非一回事 , 决不能将 它们混淆 ( xiáo) 。

二、法家思想

    法家 是中国传 统 思 想 史上 又 一 个重 要 学 派 , 主 要 形 成 于 战 国 时 期。 春 秋 后
期 , 由于 奴隶的不 断暴 动 和封 建 地 主阶 级 的 兴 起 , 原 来 维 持 奴 隶 主 贵 族 阶 级 统
治的“礼 治” 逐 渐 崩 溃 , 失 去 了 效 力。 于 是 , 与 儒 家 的 “礼 治” 思 想 相 对 立 ,
在各诸侯 国出现了 一 股 变 法改 革 , 以 法 治国 的 潮 流。 战 国 初 年 , 魏 国 国 相 李 悝
( kuī) ( 约公 元前 455—前 395 年 ) 著 《法经》, 率 ( s huài) 先在 魏国 进 行变 法。
接着 , 吴 起 ( 约 公元 前 440—前 381 年 ) 在 楚国 变 法。 战国 中 期 , 商 鞅 ( yān ,
约公元前 390—前 338 年 ) 在秦 国 变 法。 还 有 韩 国 的 申不 害 , 赵 国 的 慎 ( shèn )
到等 , 都 相继在本 国实 行 变 法。这 些 人 当 时 在各 国 都 是 掌 握 实 权 的 政 治 家 , 为
了扫除残 余的奴隶 主贵族阶级 的政治 、经 济统 治 , 建 立 封建 的 政治、 经 济制 度 ,
发展、壮 大新兴的 地主经济 , 他们积极 主张 通过 “变 法”, 打 破 旧贵 族 对政 治 的
垄断 , 以 官僚政治 代替 贵 族 政治 , 将 国 家 权 力集 中 于 封 建 君 主 手 中。 在 此 基 础
上 , 他们 进一步主 张 , 明确 制 定 和 公 布 法令 , 统 一 全 国 上 下 的 思 想。 这 些 积 极
主张并大 力实行 “以 法治 国 ” 的政 治 家 们 , 在各 种 思 潮激 烈 竞 争 的 春 秋 战 国 时
代 , 他们 的思 想 理 论 及 实 践 产 生 了 极 大 的 影 响。 由 于 他 们 的 主 张 是 以 “ 法 治 ”
为核心 , 所以被称 为 “法 家 ”。法 家 的 代 表 人 物 , 除 了前 边 提 到 的 李 悝、 吴 起、
商鞅、申 不害、慎 到 , 还有 更 早 一 些 的 管 仲、 子 产 等 人。 不 过 , 法 家 作 为 一 个
思想学派 , 最突出 的代表人物 则是后来 的韩 非 , 他 是 先秦 法家 思 想之 集 大成 者 ,
并留下了 一部重要 的法家经典 著作 《韩 非子》, 对后世影 响很大。
    韩非 ( 约公元 前 280—前 233 年 ) , 又 被尊 称 为 韩非 子。 他 原 为战 国 末 期 韩
国的公子 , 荀子的 学生 。因 受 荀子 和 前 期 法 家思 想 的 影 响 , 韩 非 曾 多 次 向 韩 国
国王建议 变 法 , 但 是 , 一 直 未 被 采 纳。 于 是 , 他 发 奋 著 书 , 整 理、 阐 ( chàn )
述自己的 法家理 论思 想。 后 来 , 韩 非 的 著作 被 秦 始 皇 看 到 了 , 十 分 赞 赏 , 把 他
招到了秦 国。最后 , 由于 秦 国 内部 的 矛 盾 , 韩 非 本人 遭 到 了 秦 国 大 臣 李 斯 的 陷
害 , 但是 , 秦始皇 正是 运用 韩 非 的 学 说 , 完 成了 统 一 中 国 的 事 业 , 这 可 以 说 是
韩非学说 和整个法 家思想的伟 大胜利。
    韩非 的学说 , 首先 是 在荀 子 反 对 天命 的 思 想基 础 上 , 批 判 吸 收 了 老 子 思 想
10 9
中国概况

中的辩证 法因素 , 否定天命鬼 神 , 崇尚 人的 力量 , 主 张按 事物 的 客观 规 律办 事。


韩非认为 , 国家兴 亡是 力 量 强弱 对 比 的 结果 , 与 天 命 鬼 神 无 关。 他 曾 以 赵 国 攻
打燕国为 例 , 指出 , 按当时卜 卦 ( uà) 说的 , 赵 国是 大 吉 , 赵 国 应打 胜 , 结 果
赵国却败 了 , 这说 明 鬼神 并 不 灵 验 , 迷 信鬼 神 是 衰 亡 的 象 征。 韩 非 认 为 , 万 事
万物都有 自己的发 展 规律 , 客 观 事 物是 可 以 认 识的 , 人 应 该 沿 着 事 物 的 发 展 方
向加以引 导 , 按照 事物的 规 律 办 事。 为 此 , 韩 非 很 重 视 效 验 , 他 认 为 , 认 识 的
真伪和言 论是否正 确 , 应 以行 动 的 实效 作 为 检 验的 标 准 , 如 果 没 有 达 到 预 期 结
果 , 虽说 得 很 好 , 做 得 很 努 力 , 但 也 没 有 用。 所以 , 重 视 实 际 , 不 尚 空 谈 , 是
韩非学说 , 也是整 个法家思想 的特色之 一。
    韩非 学说更突 出 的 内 容是 , 在 对 申 不害 、慎 到 、商 鞅 等 前 期 法 家 思 想 进 行
总结的基 础上 , 提 出了 以 “法 治 ” 为 中 心 , 法、 术、 势 相 结 合 的 观 点 。韩 非 认
为 , 申不 害只讲 “术”, 不 重 视 “法”, 商 鞅 只 讲 “法 ”, 不 讲 “术 ”, 都 不 利 于
君主的统 治 , 正确 的 做法 应 该 是 法、 术、 势 三者 结 合。 韩 非 首 先 提 出 了 有 利 于
政权统一 天下的 准 则 , 这 就是 “ 法”。他 主 张 全 社会 都 必 须 遵 守 “ 法”, 谁 违 反
了“法”, 就对 谁 进 行 惩 罚。 他 将 法 令 叫 作 “名 ”, 把 根 据 法 令 进 行 赏 罚 叫 作
“刑”, 这 就是他著 名的“刑名 之术”。韩 非又 认为 , 为 维护 中 央集 权 , 不但 要 有
“法”, 而 且需要 “术”, “术 ”是 君主根 据“法” 控制 官僚 的手 段 , “ 法” 是公 开
的 , “术 ”是 隐蔽 的 , 有了 “术”, 国君 就可 以独 揽 ( lǎn ) 政权。 除了 “法 ” 和
“术” 以外 , 韩 非还主张 “势”。所谓 “势”, 就是政 权 , “乘 势” 就是 掌 握政 权。
他接受了 慎到的 “重 势 ” 说 , 加 以 发 展 , 把 “势 ” 区 分 为 “自 然 之 势 ” 和 “ 人
为之势”, 强调 要重 视 “ 人为 之 势 ”, 也 就 是 说 , 将 “ 势” 与 “ 法” 结 合 , 以 掌
握和巩固 政权。
    另外 , 韩非还 提出 , 为 了 适应 中 央 集 权 的封 建 专 制 政 权 的 需 要 , 必 须 统 一
人们的思 想。他主 张 独尊 法 家 , 禁 止 其 它学 说 。根 据 韩 非 的 主 张 , 秦 始 皇 在 统
一中国后 , 强制推 行法家政策 , 对儒家 等学派的文 士进行了 血腥 ( xīn ) 镇压。
    总之 , 韩非的 学说 体 现了 对 先 秦 法家 思 想 的全 面 总 结 和 集 大 成 , 并 且 通 过
秦始皇 , 把法家思 想在 政 治 上的 统 治 推 向了 最 高 峰。 然 而 , 法 家 思 想 虽 然 帮 助
秦始皇建 立了中国 第 一个 统 一 的 中央 集 权 的封 建 国 家 , 但 是 , 并 没 有 能 够 使 秦
王朝长治 久安。由 于秦始皇和 秦二世单 纯推行法家 政策 , 实 行严刑峻 ( jùn) 法 ,
对异端学 说、势力 和老 百 姓 进行 残 酷 压 迫 , 反而 导 致 了 秦 王 朝 的 迅 速 灭 亡。 汉
王朝建立 以后 , 在 汉 武 帝时 代 , 与 秦 朝 的 做 法 相反 , 实 行 了 “ 罢 黜 百 家 , 独 尊
儒术”的 新政策 , 儒家 思 想 被提 到 了 官 学正 统 地 位 , 于 是 , 法 家 学 派 从 此 消 失
了 , 后来 中国再也 没有出现 过 什么 新 的著 名法 家 学派 。然 而 , 法家 学派 虽 然 消
失了 , 但 法家思想 并没 有 消 失 , 它 对 加 强 封 建统 治 政 权 仍 然 有 用 , 被 历 代 封 建
11 0
第九章   中国的传统思想

统治阶级 继承了 下来 , 并 与 儒 家 思 想结 合 , 二 者 一 柔 一 刚 , 一 表 一 里 , 相 辅 相
成 , 成为 封建地 主 阶 级 统 治 中 国 的 重 要 工 具 。 法 家 思 想 主 要 是 一 种 政 治 学 说 ,
虽然其基 本内容早 已 过时 , 但 作 为 中国 古 代 重 要的 思 想 文 化 遗 产 , 某 些 地 方 仍
有一定的 启发、借 鉴作用。

三、其他学派

    在中 国传统思 想史上 , 除 了儒、道 、法 三个 主要 学 派 , 另 外 还有 一 些学 派 ,


这里再介 绍一下墨 家和兵家。
    1 . 墨家
    墨 家 的 代 表 人 物 是 墨 子 ( 约 公 元 前 480—前 420 年 ) 。 墨 子 姓 墨 , 名 翟
( dí) , 战国时代宋 国人。墨 子曾学习儒 家学说 , 后来背叛了 儒家 , 独 创了 墨家 学
派 , 其思 想主要体 现在 《墨子》 一书中 。
    墨子 在他的 著作 中 , 提出 了 十大 主 张 , 即 : 兼 爱、非 攻、 尚 贤 ( xián ) 、 尚
同、天志 、明鬼、 非乐、非命 、节用、 节葬。 这十 大 主张 集中 反 映了 他 的政 治、
伦理、哲 学思想。
    “兼 爱”是 墨 子 学 说 的 核 心。 所 谓 “兼 爱”, 就 是 要 把 别 人 与 自 己 同 等 看
待。墨子 认为 , 社 会之 所 以 动 乱 攻 伐 , 互 相 残 害 , 原 因 就 在 于 人 们 互 不 相 爱 ,
如果人与 人之间都 互 相抱 以 爱 和 利益 , 就 能 保 持社 会 的 平 等 和 安 定。 墨 家 的 这
种“兼爱” 思 想 , 从 表 面 看 , 似 乎 与 儒 家 的 “爱 人” 相 同 , 实 际 上 并 不 相 同 ,
儒家主张 的“爱” 是有等级 的 , 强 调的 是亲 疏 ( s hū) 厚 薄 , 而墨 家 的“ 爱” 是
平等的 , 具体的 , 更重视相互 间的利益 。
    主张 “兼爱”, 必 然 主张 “ 非攻 ”。墨 子 认 为 , 春 秋 战 国 的 兼 并 战 争 都 是 不
义的 , 违 背了“兼 爱” 的原 则。 墨 子 反 对 攻 伐 别 国 的 战 争 , 但 是 , 并 不 反 对 防
御 ( yù) 性战 争 , 并 且 积极 支 持 这 种战 争 , 他 曾帮 助 宋 国 抵 御 楚 国 的 进 攻 , 就
是突出的 例子。
    从 “兼爱 ” 思 想 出 发 , 墨 子 在 政 治 上 提 出 了 要 “ 尚 贤 ”、 “ 尚 同 ”。 他 说 :
“官 无常贵 , 民 无 终 贱 ( jiàn ) , 有 能则 举 之 , 无 能则 下 之 。” 就 是 说 , 只 要 有 才
能 , 普通 人也可以 做官 , 如 果 没 有 才 能 , 原 来 地 位 高 的 人 也 应 降 级 。由 此 , 他
进一步主 张 , 连 “天子”也应 由贤 者担 任 , 这 叫 “尚同 ”。 在 当时 , 这 是很 大 胆
的平等思 想。
    “天 志”、“明 鬼 ” 是墨 子 “ 兼 爱” 说 的 理 论 依 据。 他 认 为 , 国 无 论 大 小 ,
人无论幼 长贵贱 , 都是属 于 天 的 , 应 一 视 同 仁 ; 大 国 攻 小 国 , 大 家 乱 小 家 , 强
者欺弱者 , 富贵歧 视贫贱 , 都 是违背 天意 的 ; 顺 天意 会 得到 天的 报 赏 ( shǎn ) ,
11 1
中国概况

逆天意必 然受到惩 罚 , 这就是 所谓的 “天志”。“明 鬼”, 就 是 要相 信 鬼神 , 鬼 神


可以帮助 天“赏善 罚恶”。
    墨子 的 “天 志 ” 论 , 并 不 是 认 为 一 切 都 要 听 信 “ 命 运 ”, 他 还 提 出 了 “ 非
命”的观 点 。 他 认 为 , 贫 富、 治 乱 、 安 危 等 , 是 由 “ 力 ” 决 定 的 , 如 果 听 任
“命”, 就会 放弃努力 , 就不会取 得成功 , “天” 喜欢努力 图强 的人 , 会 赏赐 ( cì)
他的成功 。
    此外 , 墨子的 十大主张中 , 还有 “非乐”、“节用”、“节葬 ”, 都 是劝 戒人 们
的具体主 张。
    墨子 出身于没 落 贵 族 家庭 , 曾 作 过 宋国 的 官 , 后 来 地 位 比 较 低 , 当 过 手 工
业劳动者 。他的学 说 , 反 映 了 战 国 时 期 处 于 动 荡 ( dàn ) 社 会 中 的 小 生 产 者 ,
希望改善 自 己 的 地 位 的 平 等 要 求。 所 以 , 自 然 不 符 合 统 治 阶 级 的 愿 望 , 因 而 ,
秦汉以后 , 墨家便 几乎 绝 迹 了。但 是 , 墨 子 学 说 中的 平 等 思 想 和 精 辟 的 哲 理 性
观点 , 有 着一定的 研究价值和 启发作用 。
    2 . 兵家
    兵家 是出现于 春秋战国时 代的军 事思 想学 派 , 主 要 代表 人 物有 孙 武、吴 起、
孙膑 ( bìn ) 。他们杰 出的军事思 想 , 一 直 被 后 人 学 习 和 运用 。兵 家 思 想 除 了 军
事价值以 外 , 在政 治、经济等 方面也很 有启发意义 。
    孙武 , 字长 卿 , 春 秋 末 期 齐国 乐 安 ( 今 山 东惠 民 ) 人 , 生 卒 年 代 不 详。 他
家世代为 齐国武将 , 本 人 从 年轻 时 就 醉 心于 军 事 研 究 , 并 亲 自 指 挥 过 打 仗。 他
的著作 《孙子兵法》 总 结 了 春 秋末 期 及 以前 的 战 争 经验 , 是 中 国 最 古 老 的 一 部
优秀军事 著作 , 不 仅在中国 , 而且在世 界上产生了 深远影响 。
    《孙 子兵法》 共 5900 字 , 分 为 《计 篇》、 《作 战 篇》、 《谋 攻 篇》、 《形 篇》、
《势 篇》、《虚 实篇》、《军 争篇》、《九 变篇》、《行军 篇》、《地形 篇》、《九地 篇》、
《火 攻篇》、《用间 篇》, 共十 三篇 。该 书从 战 争 的 作用 、对 战 争 的态 度、 决 定 战
争胜负的 因素、统 军 思想 、作 战 原 则、 战 略 战术 等 各 个 方 面 进 行 了 论 述 , 内 容
丰富 , 论述 精辟 , 见 解深刻 , 非 常 值 得研 究 。《孙 子 兵 法》 中 的 许 多 观 点 , 如 :
“知 彼知己 , 百 战不殆 ( dài) ”, “攻 其 不备 , 出 其不 意”, “ 以逸 ( yì) 待 劳 , 以
饱待饥”, “出奇制 胜” 等 , 早已成 为众人 皆知 的至理 名言。《孙 子兵 法》 一书 成
了军事指 挥员必读 的教材。
    吴起 ( 约公元 前 440—前 381 年 ) , 前 面介 绍 法 家时 已 提 到 过。他 是 战 国 初
期卫国人 , 先后在 魏国 和 楚 国当 过 大 将 军和 国 相 , 不 但 是 了 不 起 的 政 治 家 , 积
极推行变 法图强的 法 家路 线 , 而 且 是和 孙 武 齐 名的 优 秀 军 事 家。 他 一 生 带 兵 打
仗 , 研究 军事 , 写 出了一部杰 出的军 事理 论著 作 《吴 起 兵法》。 该 著作 与 《孙 子
兵法》 一 样 , 在中 国古代军事 思想史上 占有重要地 位。
11 2
第九章   中国的传统思想

    除了 孙武、吴 起之 外 , 春 秋战 国 时 期 还 有一 位 优 秀 的 军 事 思 想 家 , 那 就 是
孙武的后 世子孙 孙膑 。孙 膑 , 战 国 中 期 齐国 人 , 生 卒 年 不 详 , 曾 当 过 齐 国 的 军
师。他的 军事著作 《孙膑 兵 法》, 史 书 上 有 记 载 , 但 失 传 了。 因 此 , 长 期 以 来 ,
中国史学 界对 “孙 子” 到 底 是孙 武 还 是孙 膑 , 除 了 《孙 子 兵 法》 之 外 , 是 否 还
有个 《孙 膑兵法》, 一直 搞不清楚。 直到 1972 年 4 月 , 在山 东临沂 ( yí) 县的 汉
墓中同时 出土了 《孙 膑兵 法》 和 《孙子 兵 法》 两 部 兵 书 , 才 揭 开 了 这 个 谜 , 也
才使 《孙 膑兵法》 这部失传了 一千几百 年的军事著 作重见光 明。
    《汉 书・艺文 志》 记载 , 原来的 《孙 膑兵 法》 共 有 89 篇 , 现在 人 们看 到 的
《孙 膑兵法》, 经整 理、注 释 , 分 上、 下两 编 , 共 30 篇 , 11000 字。 这 部 重 要 的
军 事著作 , 总结了战国 中期 及以 前 的战 争 经验 , 继 承和 发 展了 孙武 、吴 起 等 人
的军事思 想 , 与 《孙子兵法》、《吴起兵 法》 一起 , 奠定了中 国古代的军 事理论。
    春秋 战国以后 , 在 中 国 的各 个 历 史 时期 , 都 出 现 了 一 些 有 名 的 军 事 家 , 并
留下了许 多军事 著作 。他 们 都 在 不 同程 度 上 , 运 用、 发 展、 丰 富 了 先 秦 兵 家 的
军事思想 。但是 , 在中 国 军 事 思 想 上 , 最 有 影 响 、 最 有 代 表 性 的 军 事 思 想 家 ,
还是孙武 、吴起、 孙膑。他 们 的 军 事 思 想 , 同 儒 家、 道 家、 法 家 等 学 派 的 思 想
并列 , 构 成了中国 古代思想的 一部分。
    除了 以上介绍 的 儒、 道、 法、 墨、 兵 家 外 , 在 “ 百 家 争 鸣” 的 春 秋 战 国 时
代 , 中国 还出现了 农家、名家 、阴阳家 、纵横家等 思想学派 , 不再一一 介绍。
    纵观 中国 传 统 思 想 中 各 学 派 的 情 况 , 可 以 得 出 以 下 几 点 基 本 看 法 : 第 一 ,
儒家思想 是中国传 统 思想 的 主 要 部分 , 它 作 为 中国 封 建 社 会 的 正 统 思 想 , 具 有
代表性 , 对中国和 中国人 影 响最 大 。 第二 , 道 家、法 家 及其 他 学派 思 想 , 在 整
体上是处 于儒家思 想 的从 属 地 位 , 但也 是 中 国 传统 思 想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不 同
程度地 对 中 国 和 中 国 人 产 生 了 影 响。 第 三 , 儒、 道、 法 等 学 派 , 因 主 张 不 同 ,
互相对立 , 互相斗 争 , 同时 , 也 互 相 影 响 , 互 相 吸 收 , 而 且 后 来 逐 步 走 向 了 融
合。第四 , 中 国 的 传 统 思 想 , 既 博 大 精 深 , 又 相 当 复 杂 , 一 方 面 有 许 多 精 华 ,
开发了中 国人的智 慧 , 培 养 了中 国 人 的 美德 , 创 造 了 中 华 民 族 的 精 神 文 明 , 另
一方面 , 也 有不少糟 粕 , 束缚 ( s hù fù) 了 中国人的 思想 , 维护 了封 建统 治阶 级
的利益 , 阻碍了社 会 的进 步。 因 此 , 研 究 中 国的 传 统 思 想 , 应 该 注 意 对 其 进 行
全面了解 , 综合分 析 , 去其糟 粕 , 取其 精华。

第三节   儒学在国外

    中国 的传统思 想 , 以 儒 家学 说 为 代 表 , 不但 对 中 国 影 响 巨 大 , 而 且 在 国 外
11 3
中国概况

产生了广 泛影响。 本节着重介 绍儒学在 国外的情况 。

一、儒学在亚洲

    在世 界上 , 受 中国 儒 学影 响 最 大 的是 亚 洲 国家 , 从 而 在 亚 洲 形 成 了 一 个 汉
文化圈。 其中 , 受 影响最大的 是古代朝 鲜、日本和 越南。
    1 . 在朝鲜 半岛
    早在 汉朝 , 中 国儒 学 就 传 进了 朝 鲜 半岛 , 在 当 地 的 三国 时 期 ( 公元 前 1 世
纪—公元 7 世纪 ) 得 到 了 广 泛 传 播。 其 中 , 高 句 ( gōu ) 丽 国 推 行 儒 学 教 育 最
早 , 公元 372 年建 立了太学 , 讲授“五 经”、“三史 ” ( 《史 记》、《汉 书》、《东 观
汉记》) 。 百济 国 也 积 极 推 广 儒 家 文 化 , 聘 ( pìn ) 请 中 国 南 朝 博 士 讲 《毛 诗》、
《周 礼》。 新罗国还 派留学生到 唐朝学习 儒学。
    新 罗 时 期 ( 公 元 675—935 年 ) 和 高 丽 时 期 ( 公 元 935—1392 年 ) , 统 治 者
都信仰佛 教 , 但政 治思 想 和 伦理 思 想 却 是儒 家 的。 为 了 推 行 儒 教 , 这 两 个 王 朝
设太学 , 开科取士 , 印刷或进 口儒学著 作 , 建文庙 , 尊孔等 , 取得了 明显 效果。
    李氏朝 鲜 ( 公元 1392—1910 年 ) 取代 王 氏高 丽 以后 , 抛 弃佛 教 , 全力 推 行
儒教 , 尤 其是朱子 学 , 尊朱 子 学 为 唯 一 的正 统 思 想。 在 科 举 考 试 中 , 不 仅 文 官
要考汉文 和儒学 , 而且武官也 加试儒学 , 各种 学校 全 部以 儒家 经 典为 教 学内 容。
为了宣扬 忠孝节义 , 除 印 刷 出版 儒 家 经 典外 , 还 编 辑 出 版 了 大 量 通 俗 读 物。 经
过长期教 化 , 朝鲜 原有 的 尚 武之 风 被 改 变 , 李氏 王 朝 几 乎 成 了 儒 家 王 朝 , 儒 学
达到了鼎 盛。在朝 鲜 历 史上 , 由 于 儒 学、朱 子 学 的 传 播 和 熏 陶 ( xūn táo ) , 出
现了许多 具有较高 水 平的 汉 学 家。 直到 第 二 次 世界 大 战 以 后 , 儒 家 思 想 才 在 朝
鲜半岛失 去了统治 地位 , 但是 , 至今仍 作为传统文 化被人们 研究、利用 。
    2 . 在日本
    日本 与中国一 衣带 水 , 据说 早 在 1700 多 年 以前 , 《论 语》 就 经朝 鲜 半 岛 传
到了日本 。当 时 , 日 本 正 处 在 从 原 始 社 会 向 奴 隶 社 会 过 渡 时 期 , 有 家 族 制 度 ,
但没有与 之相适应 的宗法等级 思想和伦 理道德 观念 , 也没 有 文字。《论 语》 一 书
的传入 , 非常适合 日本的需要 , 于是 , 儒学和汉文 一起在日 本扎下了根 。
    公元 7 世纪的 日 本 , 皇权 与 代 表 氏族 制 度 的旧 贵 族 矛 盾 日 益 尖 锐 , 为 了 加
强皇权 , 圣德太子 于公元 604 年制定了 17 条 宪法 。该 宪法 除 了第 二 条外 , 其 余
各条都是 忠、信、 仁、礼等儒 家信条 , 比如 “君 臣 有礼 , 位 次不 乱 ; 百 姓有 礼 ,
国家自治” 等等。 公 元 646 年 , 孝 德 天 皇 实 行 “ 大 化 革 新 ”, 按 中 国 唐 朝 的 榜
样 , 建立 了中央集 权的 专 制政 体 , 使 日 本成 为 以 儒家 思 想 为 指 导 的 大 一 统 封 建
国家。在 中国隋唐 时代 , 日 本 派 遣 了 大 批 使 者、 留 学 生、 学 问 僧 到 中 国 , 学 习
11 4
第九章   中国的传统思想

儒家经典 , 搜 ( sōu) 集儒家书籍 , 并在 日 本首 都 设大 学 寮 , 在 地 方设 国 学 , 推


进以儒学 为中心的 汉文化教育 。
    日本 的奈良时 期 ( 公元 710—794 年 ) 、平 安 时期 ( 公元 794—1192 年 ) , 中
国的佛教 在日本 盛行 , 同 时 , 日 本 仍继 续 推 行 儒 教 , 并 且特 别 注 意 将 “ 三 纲 五
常”的忠 、孝、礼 观念灌 ( uàn ) 输到 民间。孝 谦 ( qiān ) 天皇 曾下 诏 ( zhào) ,
要求家家 户 户 都 要 有 《孝 经》, 经 常 背 诵 、 遵 行 , 政 府 官 员 一 定 要 从 修 习 仁、
义、礼、 智、信的 人 中 选 拔。 公 元 701 年 , 日 本 开 始 祭 孔 , 公 元 768 年 , 尊 孔
子为文宣 王 , 百官 都参加祭 孔 典礼 , 到 大学 寮 听讲 儒 经 , 或 由 天皇 召博 士 入 宫
讲儒经。
    公元 1192 年后 , 日本进 入幕府时代 , 武士阶 级控制国家 政权。他 们根据 当
时需要 , 取 儒 家 忠、 勇、 信、 礼、义 、廉、 耻 和 佛 教 不 念 生 死的 思 想 , 形 成 了
武士道精 神。由于 儒家 思 想是 武 士 道精 神 的 来 源之 一 , 所 以 后 来 儒 学 在 日 本 一
直继续受 到重视。 从 1603 年德川幕 府成立 到明 治维 新 , 是日 本 封建 社 会的 高 度
发展时期 , 也是日 本儒 学 的 高度 发 展 时 期。 这一 时 期 , 中 国 朱 熹 的 理 学 在 日 本
占据统治 地位 , 经过 日 本 著名 思 想 家 藤原 惶 窝 ( h uán wō) 及 其 弟子 林 罗 山 的
努力 , 朱 子理 学 成 了 德 川 时 代 的 官 学。 明 治 维 新 以 后 , 儒 学 仍 为 政 府 所 重 视 ,
儒家伦理 道德被规 定 为 中、 小学 道 德 教 育的 重 要 内 容。 时 至 今 天 , 儒 家 思 想 在
日本仍有 很深的 影响 , 甚 至 在 某 些 方面 比 中 国 保 留 得 还 多 , 如 : 男 尊 女 卑 , 忠
孝意识 , 等级观念 , 重视礼节 礼仪等。
    3 . 在越南
    越南 也是中国 近 邻 , 自 古以 来 就 接 受中 国 文 化。 在 历 史 上 , 从 两 汉 到 隋 唐
五代 , 越 南曾作为 中国的郡县 长达 1000 多年 , 因而 , 儒 家文 化 也成 了 越南 的 传
统文化。 公元 939 年 , 越 南 建 立 吴 朝 , 宣 布 独 立 , 尔 后 经 过 李 朝、 陈 朝 , 都 继
续提倡儒 学 , 使儒 学在意识形 态中占据 着统治地位 。
    儒学 在越南的 全盛时期 , 是后 黎 ( 公元 1428—1789 年 ) 和 阮 朝前 期 ( 公 元
1802—1884 年 ) 。后黎 时期 , 越南 在政治、 文化、民俗 等领域 , 全面 推行 儒家 主
张。皇帝 不但制定 崇 儒法 令 , 而 且 亲 自 执行 。朝 廷 在 科 举 考 试 中 明 确 规 定 , 报
考者必须 有父母在 其 德行 方 面 的 担保 , 如 果 言 行均 不 符 合 儒 家 伦 理 道 德 , 不 准
参加考试 。为了使 儒家纲常在 民间普 及 , 朝 廷还 颁布 了 《教 化四 十 七条》, 其 基
本内容 是 : 臣 尽 忠 , 子 尽 孝 , 兄 弟 和 睦 , 夫 妻 相爱 , 朋 友 守 信 , 父 母 教 子 , 师
生重道 , 男尊女卑 , 等等。进 入 19 世纪以 后 , 阮朝 继 续推 崇 儒家 , 首 先是 加 强
了从皇子 到百姓的 儒 学 教 育 , 对 民 间 的 伦理 教 化 工 作 也 抓 得 很 紧。 同 时 , 阮 朝
在尊孔方 面也达到 了 越 南 历史 上 的 最高 峰 , 不 但 大 修文 庙 , 题 上 尊 号 “ 至 圣 先
师”, 而且皇帝 亲临文庙向 孔子顶礼 膜 ( mó) 拜 。黎、阮两 朝培养出 了大 批儒 学
11 5
中国概况

大师。
    1884 年 , 法国 占领越南 , 实行殖民 统治 , 废 止汉文、喃 ( nán ) 文 和科举 制
度 , 推行 法文和拉 丁 越文 。从 此 以 后 , 越 南 的儒 学 与 汉 文 化 传 统 被 割 断 了。 但
是 , 由于 两千年历 史传统的影 响 , 越南 的一些人仍 在学习研 究儒学和汉 文化。
    从以 上情况可 以 看 出 , 以 儒 学 为 代表 的 中 国传 统 文 化 , 曾 对 亚 洲 的 一 些 国
家产生了 深远影响 , 给 他 们 带去 了 文 字 和先 进 的 哲 学、 伦 理、 政 治 思 想 和 统 治
经验 , 对 于这些国 家从奴隶制 走向封建 制 , 从愚昧 ( yú mèi) 走向 文明 , 起 到了
重要的推 动作用 , 从而 形 成 了一 个 巨 大 的汉 文 化 圈。 但 是 , 自 从 资 本 主 义 产 生
后 , 儒学 的作用从 根本 上 发 生了 变 化 , 它 所 维护 的 封 建 关 系 已 经 过 时 , 它 本 身
变得越 来 越 保 守 , 终 于 被 新 兴 的 资 本 主 义 意 识 形 态 和 社 会 主 义 意 识 形 态 抛
( pāo) 在了历 史的后面 。

二、儒学在欧洲

    中国 的儒家思 想 不 仅 在亚 洲 影 响很 大 , 而 且 传 播 到 了 欧 洲。 当 然 , 这 与 亚
洲不同 , 它仅是近 代的事情 , 但标志着 东西方思想 的初次融 合。
    中国 与欧洲 , 在古 代 就通 过 丝 绸 之路 有 了 交往 , 但 真 正 把 儒 家 思 想 传 到 西
欧 , 并产 生影响的 , 则是明 清时 期 欧洲 的 来 华传 教 士。16 世 纪 下半 叶 , 意 大 利
传教士首 先 来 到 中 国 , 最 著 名 的 是 利 玛 窦 ( dòu , Matteo Ricci , 公 元 1552—
1610 年 ) 。利 玛窦于公 元 1582 年来到中 国 , 在中 国住了 28 年 , 因而 , 对 中国 的
情况、传 统思想有 深入 的 了 解。他 曾 刻 苦 学 习儒 家 经 典 , 知 道 儒 家 思 想 在 中 国
的影响又 深又广 , 认识 到 只 有肯 定 儒 学 , 并 把儒 学 与 天 主 教 结 合 起 来 , 才 能 在
中国传教 。于是 , 利玛 窦一 面 用 儒 学 论 证天 主 教 教 义 , 向 中 国 人 传 播 , 一 面 向
欧洲翻译 、介绍中 国和 儒 学。 他的 著 作 在 意 大利 和 欧 洲 引 起 了 强 烈 反 响 , 因 此
他获得了 “博学 西儒 ” 的 雅号 。在 利 玛 窦之 后 , 又 从 西 方 来 了 许 多 传 教 士 , 他
们多数和 利玛窦一 样 , 既讲 圣 经 , 又 讲 儒 经。 例 如 有 一 个 叫 艾儒 略 ( Julio Ale-
ni , 公 元 1582—1649 年 ) 的欧 洲传 教 士 , 在 福建 传 教 多年 , 被 当 地 人称 为 “ 西
来的孔子”。1687 年 , 传教 士殷 铎 ( d uó, P rosper In t orcet ta , 公 元 1624—1696
年 ) 等人 的 《中国 之 哲 人 孔子》 在巴 黎 出 版后 , 欧 洲 学 者 普 遍 认 为 , 孔 子 是 道
德与政治 哲学的最 大学者 , 对 儒家的赞 美达到了最 高峰。
    儒家 经典 经 传 教 士 和 旅 欧 华 人 的 翻 译 介 绍 , 源 源 不 断 地 在 西 欧 各 国 出 版 ,
使欧洲人 开始关注 中国 , 甚 至 形成 了 中国 热。18 世 纪法 国 的 先 进思 想 家 们 , 从
儒学中受 到了极大 的鼓舞和启 发。著 名 法国 启 蒙思 想 家伏 尔 泰 ( Voltaire , 公 元
1694—1778 年 ) , 十 分 推 崇 孔 子 的 德 治 思 想 , 认 为 中 国 两 千 年 来 , 从 天 子 到 庶
11 6
第九章   中国的传统思想

( shù) 民 , 都以修 养道 德 为 本 , 按 照 孔 子 学 说 “修 身 , 齐 家 , 治 国 , 平 天 下”,


能做到国 泰民安。 由于 孔 子 思想 的 强 大 威力 , 一 些 想 征 服 中 国 的 人 , 最 终 反 而
被中国的 传统思想 文 化所 征 服。 伏 尔泰 在 自 己 的著 作 中 常 常 赞 美 孔 子 思 想 , 他
把孔子 画 像 挂 在 自 己 的 礼 拜 堂 中 朝 夕 礼 拜。 法 国 百 科 全 书 派 的 代 表 人 物 霍
( huò) 尔巴赫 ( P . H . D . d' H olbach , 公 元 1723—1789 年 ) , 对 孔 子的 德 治 思
想也十分 推崇。他 认为 , 欧 洲 政府 一 定 要 学 习中 国 , 欧 洲 的 基 督 教 道 德 也 应 用
儒家道德 来代替。
    18 世纪的德 国思想 界 , 也流 行 过孔 子 热、 儒 学热 。德 国 大 哲学 家、 大 数 学
家莱布尼 兹 ( G . W . Leibniz , 公 元 1646—1716 年 ) , 很 欣 赏 中 国的 古 老 文 化。
他读过儒 家经典 , 认为 中 国 的政 治、 伦 理 可 称为 模 范 , 如 果 欧 洲 能 引 进 中 国 的
儒学 , 中 国能引进 欧洲的自然 科学 , 一 定会增进人 类的幸福 。
    当时 在启蒙运 动 盛 行 的西 欧 , 儒 家思 想 为 什么 能 引 起 那 么 大 的 反 响 呢 ? 一
个封建宗 法等级制 的东方思想 体系 , 为 什么 可以 帮助 西方 资产 阶 级启 蒙 运动 呢 ?
这是因为 , 当时法 、德启 蒙 思 想家 们 的 主 要 斗争 目 标 是 基 督 教 文 化 , 为 了 批 判
基督教文 化 , 他们 把中 国 儒 学大 大 理 想 化了 , 按 照 自 己 的 希 望 和 理 解 , 对 儒 学
的积极作 用做了夸 大 的 解 释。所 以 , 越 是 热 烈要 求 思 想 启 蒙 的 人 , 越 是 热 烈 颂
扬儒学。 而当时的 英国 , 新 的 社会 秩 序 已 经 就绪 , 没 有 法 国 那 样 强 烈 的 启 蒙 要
求 , 所以 对中国儒 学的看 法 比 较 客 观、 实 际 , 没 有 那 么 热 烈 的 赞 美 。但 是 , 不
管怎么样 , 在 18 世纪的 西欧 , 确实 出现了一 股中国热、 孔子热。
    世界 进入 19 世纪以 后 , 随着资 本主义 的迅 速发 展 , 中国 封 建社 会 的急 剧 衰
落 , 西欧 各国对中 国的 态 度发 生 了 根本 性 变 化 , 儒家 思 想 在 他 们 心 目 中 的 地 位
越来越低 了。但是 , 作为 研 究 中国 的 一 个 重 要方 面 , 至 今 仍 有 不 少 欧 洲 学 者 在
研究儒学 , 包括研 究中国其它 传统思想 文化。

    思考 题 : ①请 介绍一下孔 子与孔子 学说。


②谈 谈孟子和荀 子的儒家 思想。
③老 子与庄子道 家思想的 特点是什么 ?
④法 家的代表人 物是谁 ? 他们的主张 是什么 ?
⑤请 说说儒学在 中国的地 位和在国外 的影响。

11 7
第十章   中 国 的 文 学

    文学 是一个国 家、 一 个民 族 文 化 的重 要 组 成部 分 。中 国 具 有 数 千 年 的 文 明
史 , 其灿 烂文化突 出 表现 在 文 学 方 面。 所以 , 要 想 了 解 中 国 文 化 , 必 须 了 解 中
国文学。
    中国 文学分 为古 代 文 学、 近 代 文学 、现 代 文 学、 当 代 文 学 四 个 时 期。 古 代
文学 , 是 指从先秦 到 清 代 中 期 的 文 学 ; 近 代 文 学 , 是 指 从 1840 年 鸦 片 战 争 到
1919 年 “五四” 运动前 夕的 文 学 ; 现 代 文学 , 是 指 从“ 五 四” 文 学革 命 到 中 华
人民共和 国成立时 的文学 ; 当 代文学 , 是指中华人 民共和国 成立以后的 文学。

第一节   古 代 文 学

    中国 古代文学 遗 产 最 为丰 富 , 是 中国 文 化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史一般具 体 分 为 八 个 阶 段 : 上 古 至 战 国 时 期 文 学 , 也 称 先 秦 文 学 ; 秦 汉 文 学 ;
魏晋南北 朝文学 ; 隋唐五 代 文 学 ; 宋 代 文 学 ; 元 代 文 学 ; 明 代 文 学 ; 清 初 至 清
中叶文学 。
    中国 古代文学 的 每 个 阶段 , 都 出 现了 大 批 作家 作 品 , 不 同 阶 段 有 不 同 的 突
出成就与 特点。有 一 种 习 惯 的 说 法 , 即 : 先 秦 散 文、 楚 辞 、汉 赋 ( fù) 、 唐 诗、
宋词、元 曲、明清 小说。 可 以说 , 这 是 对 古 代 不 同时 代 文 学 突 出 成 就 与 特 点 最
高度的概 括 , 提起 其中 的 哪一 个 , 马 上 就会 使 人 联想 起 那 一 时 代 的 杰 出 作 家 与
作品。下 边我们把 中国古代文 学最突出 的成就 , 按 历史顺序 作一简略介 绍。

一、《诗经》 与 《离骚》

    中国 最早的文 学 是 神 话故 事 , 这 一点 与 欧 洲文 学 发 源 于 神 话 是 一 样 的。 但
是 , 由于 那时没有 文 字记 载 , 流 传 下 来 的极 少 。到 了 先 秦 时 代 , 即 秦 代 以 前 的
夏、商、 周 至 春 秋、 战 国 时 代 , 中 国 文 学 成 就 的 突 出 代 表 是 《诗 经》 与 《离
骚》。
    《诗 经》 是 春 秋 时 期 编 的 一 部 诗 歌 总 集 , 也 是 中 国 最 早 的 一 部 诗 歌 总 集。
该集共收 入自西周 初期 至春 秋 中期 , 约 500 年 间 的 诗歌 305 篇 。其 中 , 《国风》
( 包 括周代 15 个诸 侯 国的 民 歌 ) 160 篇 , 《大 雅》 和 《小 雅》 105 篇 , 《颂》 40
11 8
第十章   中国的文学

篇。“风”、“雅”、“颂” 本来是 音乐的 分类 , “风” 是各 地的 乡土 乐曲 , “ 雅” 是


周王朝直 接统治地 区的乐 曲 , “ 颂” 是 寺 庙 祭 祀 ( sì) 的 乐 曲。 也就 是 说 , 《诗
经》 中所 收的诗歌 , 都是乐曲 的歌词。《诗经》 中 的 诗 , 一 般 四个 字 为一 句 , 称
为“四言 体”。 比如 : “昔我往 矣 , 杨 柳依 依 ; 今我 来思 , 风雪 霏 霏 ( fēi) 。 行 道
迟迟 , 载 渴载饥 ; 我心伤悲 , 莫知我哀 。” ( 小雅 《采薇》)
    《诗 经》 的精 华 , 是 收 在 《国 风》 和 《小 雅》 中 的 民 谣 , 表 现 了 当 时 各 种
各样的生 活现实。 其 中有 对 社 会 的 不满 , 有 对 爱 情、 幸 福 的 向 往 , 关 于 男 女 爱
情的内容 占有较大 比 重。 这 些 诗 歌 , 内 容 纯 朴、 健 康 , 语 言 朴 素 、优 美 , 表 现
具体、生 动 , 而且 经常用 赋 ( fù) 、比 、兴 的艺 术 手法 , 有 很高 的 艺术 价 值。 因
而 , 《诗经》 成 为中国文 学发达很早 的标 志 , 比 欧洲 最早 的代 表 性文 学 作品 荷 马
史诗 《伊 利亚特》 和 《奥德赛》 还早一 些。《诗经》 的现 实主 义 创作 方 法和 艺 术
表现手法 , 对后来 的中国文学 , 特别是 对诗歌创作 , 影响很 大。
    《离 骚》 是中 国 文学 史 上 第 一个 伟 大 诗人 屈 原 创 作的 长 篇 诗 作。 屈 原 ( 公
元前 340—前 278 年 ) , 战国 时代 楚 国 人 , 生于 贵 族 家庭 , 具 有 深 厚的 文 化 修 养
和很大的 政治抱负 。他曾当过 高官左 徒 , 后 来 受到 排 挤、打 击 , 被楚 怀 王放 逐 ,
由于极度 悲 愤 , 在 湖 南 的 汨 ( mì) 罗 江 投 江 而 死。 他 写 了 许 多 诗 歌 , 有 《九
歌》、《天 问》、 《九 章》、 《远 游》 等 。其 中 , 成 就 最 高、 最 有 代 表 性 的 是 《离
骚》, 全诗共 373 句 , 2490 个字 , 是中国古 代最长的 抒情诗。
    《离 骚》 的 “离”, 是遭遇 、远 离 的 意 思 , “骚” 是 不 满、 忧 愤 的 意 思。 该
诗以强烈 的 感 情 , 表 现 了 屈 原 对 祖 国 的 热 爱 , 对 理 想 的 追 求 , 对 黑 暗 的 批 判 ,
对坏人的 仇恨 , 反 映了 诗 人 的光 辉 人 格 和坚 持 真 理、 追 求 真 理 的 不 屈 精 神。 在
艺术形式 上 , 《离骚》 打 破了 《诗 经》 以来 “四言 体” 的限 制 , 采取 了 比较 自 由
的长短句 形式 , 想 像丰 富、 奇 特 , 感 情 强 烈、 奔 放 , 大 量 运 用 对 比 、夸 张 等 艺
术手法 , 感染力非 常强。《离骚》 的出 现 , 创造 了 一种 新 的诗 体——— 骚体 诗 , 诗
中的每一 句都带有 “兮 ( xī) ” 字。比 如 : “民 生各 有所 乐兮 , 余 独好 修 以为 常。
虽体解吾 犹未变兮 , 岂余心之 可惩 ( chén ) !”“吾 令 羲 ( xī) 和 弭 ( mí) 节 兮 ,
望崦嵫 ( yān zī) 而 勿 迫 。 路 漫 漫 其 修 远 兮 , 吾 将 上 下 而 求 索。” 吟 咏 ( yín
yǒn ) 起来 , 有一 种特殊的 节奏和情调 。
    在中 国文学史 上 , 《诗经》 是 现 实主 义文 学 的源 头 , 《离骚》 是浪 漫 主 义 文
学的直接 源头 , 它 们都占据着 很高的地 位。

二、《史记》 与“建安文学”

    中国 的汉代 , 赋和散文很 发达 , 汉 乐府 民歌 也很 有 名 , 同 时 还有 “五 言 诗”
11 9
中国概况

的兴起。 其中 , 在 历史 散文 中 出 现 了一 部 伟 大 的 著 作 , 那就 是 是 司 马 迁 的 《史
记》。
    司马 迁 ( 公元 前 145—前 90 年 ) 是中 国 汉 代 著名 的 历 史学 家、 文 学 家。 他
用了 11 年时间 , 完成了 宏篇巨制 《史记》。《史记》 包 括 《本纪》、《表》、《书》、
《世家》、《列传》, 共 130 篇 , 526500 字 。《本纪》 是叙 述历代帝 王的政 迹 ; 《表》
是各个历 史时期 的 大 事记 ; 《书》 是 专 类 事 件 的 始 末 文 献 , 分 别 叙 述 天 文、 历
法、水利 、经济、 文化、艺术 等方面的 发展和现状 ; 《世 家》 主 要是 叙 述贵 族 侯
王的历史 ; 《列 传》 主要 是各种人物 的传 记。全 书叙 述了 从中 国 上古 至 汉初 三 千
年的历史 , 开创了 中国 的 纪 传体 史 学 , 也 开 创了 中 国 的 纪 传 体 文 学 , 不 仅 具 有
巨大的历 史价值 , 而且具有重 要的文学 价值。特 别是 《本纪》、《世家》、《列 传》
中写到的 各 种 人 物 , 虽 是 记 载 历 史 人 物 , 却 写 得 像 小 说 人 物 一 样 , 非 常 形 象、
生动、逼 真 , 对后 来的散文、 小说、戏 剧产生了深 刻影响。
    汉 代 结 束 以 后 , 是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这 一 时 期 , 中 国 处 于 分 裂 和 动 荡
( dàn ) 不安的 状态 , 文学 上出 现 了以 “ 三 曹” ( 曹 操、 曹 丕、 曹植 父 子 ) 为 代
表的“建 安文 学 ”, 他 们 的 诗 歌 具 有 “ 慷 慨 悲 凉” 的 特 色。 比 如 曹 操 的 《短 歌
行》: “对 酒当歌 , 人 生几 何 ? 譬 ( pì) 如 朝 ( zhāo ) 露 , 去 日 苦 多。 慨当 以 慷 ,
忧思难忘 。何以解 忧 , 唯 有 杜 康。 …… ” 此 诗 感 伤 离 乱 , 叹 息 时 光 流 逝 , 希 望
建功立业 , 充满了 慷慨悲凉的 情调 , 代 表了当时文 学的时代 特色。
    晋代 出现的一 位 很 有 名的 诗 人 , 叫陶 渊 明。 他的 诗 主 要 表 现 对 田 园 生 活 的
感受 , 创 造了平淡 自然、远 离 世 俗、 悠 闲 自 得 的 独 特 意 境 和 情 绪 。因 而 , 陶 渊
明被称为 中 国 第 一 大 “田 园 诗 人”。 陶 渊 明 的 散 文 《桃 花 源 记》, 描 画 了 一 个
“世 外桃源”的 情景 , 风 格、意境与 他的诗歌 一样 , 非常 有名。

三、唐     诗

    唐代是 中国封建 社会的鼎 ( dǐn ) 盛时代 , 也是文学 全面繁 荣的 时代 , 特 别


是在诗歌 方面 , 取 得了 辉 煌 的成 就 , 达 到 了 历史 上 的 最 高 峰。 这 一 时 期 出 现 的
著名诗人 和作 品 , 不 计 其 数 , 现 存 的 《全 唐 诗》, 收 录 诗 人 名 字 达 2200 余 人 ,
诗歌近 5 万首。在 唐 代 诗 歌 创 作中 , 最 著 名 的 有 三 大 诗 人 , 即 李 白、 杜 甫、 白
居易。
    李 白 ( 公 元 701—762 年 ) , 字 太 白 , 从 小 喜 欢 文 学、 旅游 、剑 术 等 , 一 生
漫游了许 多名山 大川 , 足 迹 几 乎 遍 及半 个 中 国。 李 白 性 格 豪 放 , 喜 欢 喝 酒 , 才
华杰出 , 42 岁时 , 曾被推荐 ( jiàn ) 到 首都长安 ( 现西安 ) 作官。但他 蔑 ( miè)
视权贵 , 喜 欢自由 , 所 以 , 受 到 了 高 官 贵 人 的 打 击 , 只 当 了 三 年 官 就 辞 职 了 ,
12 0
第十章   中国的文学

继续漫游 。最后 , 由于落魄 ( pò) 、穷困而 死。


    李白 是继屈原 以后中国又 一个伟大 的浪 漫主 义诗 人。 他的 一 生主 要 是旅 游、
作诗。他 的诗 , 流 传至 今的 有 900 多 首 , 反 映的 生 活 方 面 很 广 泛 , 有 歌 颂 与 强
权抗争、 坚持正义 的 , 有揭 露 统 治 者 腐 败、 社 会 黑 暗 的 , 有 描 绘 、歌 颂 祖 国 壮
丽河山的 , 等等。 因为他身 处 逆 境 , 受 到 打 击 , 所 以 , 有 些 诗 也 多 少 反 映 出 了
他的孤独 感、消极 感或遁 ( dùn) 世思 想。李 白在 漫游 无数 名山 大川 中 , 创 作 了
大量描写 自然 , 叙 事 与抒 情 相 结 合 的著 名 诗 篇 , 艺 术 成 就 最 高 , 影 响 最 大。 如
《蜀 道难》、《早 发白帝城》、《静夜思》、《望庐 山瀑 ( pù) 布》 等。
    李白 的诗歌 , 在艺 术 上 创造 性 地 继 承、 发扬 了 屈 原 的 传 统 , 从 民 歌 语 言 中
吸收了丰 富的营 养 , 善于 运 用 大 胆 的夸 张 、奇 妙 的 幻 想、 美 丽 的 神 话 等 , 淋 漓

lní
l ) 尽 致地表现自 己热烈奔 放的思想 感情 , 创 造了 独 特的 浪 漫主 义 的诗 歌 风
格。他的 诗歌语言 造 诣 ( yì) 很 深 , 生 动 华 美 , 朴 素 自 然 , 音 调 流 畅 , 富 于 变
化。从 《望庐山瀑 布》 可见一 斑 : “日照 香炉 生紫 烟 , 遥看 瀑 布挂 前 川。飞 流 直
下三千尺 , 疑是银 河落九天。”
    李白 是中国古 代 诗 人 最杰 出 的 代表 之 一。 他的 诗 歌 , 不 仅 对 中 国 的 诗 歌 创
作影响巨 大 , 在世 界上也很著 名。
    杜甫 ( 公元 712—770 年 ) , 与 李 白 大 体 生活 在 同 一 时 期 , 即 唐 朝 从 繁 荣 转
向衰落的 时期。在 导 致唐 朝 走 向衰 落 的 “安 史 之 乱” 中 , 杜 甫 与 其 他 百 姓 一 起
逃难 , 曾被 叛 乱 的 军 队 抓 虏 ( lǔ) 过 。后 来 , 他 当 了 一 段 皇 帝的 谏 ( jiàn ) 官 ,
但很快受到 打击 , 屡 ( lǚ) 遭贬 斥 ( biǎn chì) , 全 家流浪 , 晚年 定居 在成 都 ( 今
成都杜甫 草堂 ) , 最后 , 病死在外出 途中 的一 条破 船 上。杜 甫 的一 生 , 主要 是 遭
受灾难、 四处飘泊 的一 生。 他 亲眼 看 到 了 统 治阶 级 的 腐 化 , 亲 身 经 历 了 人 民 的
疾苦 , 因 而 , 产 生 了 强 烈 的 忧 国 忧 民 的 思 想 感 情。 杜 甫 一 生 创 作 的 大 量 诗 歌 ,
相当一部 分反映的 是以上的 内容。 如 《丽人 行》、《北征》、《前出 塞》、《三 吏》、
《三 别》 等。
    杜甫 诗歌的最 大 成就 和 特 色是 现 实 主 义。他 的 诗 多取 材 于 亲 身 经 历 的 社 会
生活 , 把 自己忧国 忧民 的 思 想感 情 , 融 化 在 客观 的 具 体 描 写 中 , 具 有 深 刻 的 现
实性和政 治性。 他的 艺 术 风格 , 不 像 李 白那 样 浪 漫 飘逸 , 而 是 “ 沉 郁 ( yù) 顿
挫 ( cuò)”。 比如 : “国破山 河在 , 城春 草木 深。感 时花 溅 ( jiàn ) 泪 , 恨别 鸟 惊
心。”《春望》 把 个 人的 不幸 与 社会 的 动乱 交 织在 一 起 , 深切 地 表 现了 诗 人 对 祖
国山河的 热爱和对 时事的忧虑 , 感人至 深。再如 : “朱 门 酒肉 臭 , 路有 冻 死骨 。”
一针见血 地揭露了 贫 富两 极 的 鲜明 对 立 , 表 达了 作 者 对黑 暗 社 会 现 实 的 强 烈 愤
懑 ( fèn mèn ) , 成为千古 不朽 ( xiǔ) 的 名句。
    杜甫 的诗歌 , 主要 是 继 承了 周 代 民 歌、 汉乐 府 民 歌 的 传 统。 他 的 诗 因 为 具
12 1
中国概况

有强烈的 现实社会 内容 , 所以 被称为 “诗史”。他被称为 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 。


    白居 易 ( 公元 772—846 年 ) , 继 杜 甫 之 后又 一 位 杰 出 的 现 实 主 义 诗 人。 他
青年时代 生活十分 贫困 , 29 岁中举 , 当了十几年 朝廷官员 , 43 岁 时被贬 ( biǎn )
为江州地 方官 , 晚 年闲居 洛 阳 , 过 隐 遁 ( yǐn dùn) 生 活 。在 唐 代 诗 人 中 , 他 创
作的诗歌 数量最多 , 共 1400 多首。 白居 易把 自己 的诗 歌分 为 讽谕 ( yù) 诗、 闲
适诗、感 伤诗、杂 律诗四类。 其 中 , 价 值 最 高、 最 富 有 现 实 主 义 特 色 的 是 讽 谕
诗 , 共 170 余首。 内容是 愤 怒 揭 露 统 治 者的 腐 败、 残 暴 , 对 人 民 所 遭 受 的 剥 削
与压迫表 示极大的 同 情。 比 如 : 《卖 炭 翁》、 《杜 陵 叟 ( sǒu )》、 《上 阳 白 发 人》
等。他的 感伤诗中 的 两 篇 叙 事 长 诗 《长 恨 歌》、 《琵 琶 行》, 故 事 曲 折 , 感 情 真
挚 , 艺术 性强 , 也 非常 著名 。白 居 易 以 他 的 诗歌 理 论 和 创 作 实 践 , 掀 起 了 一 个
新的诗歌 运动 , 即 : 强 调诗 歌 的 社 会 作 用 , 将诗 歌 与 政 治、 与 现 实 生 活 密 切 结
合 , 主张 形式为内 容服务 , 影 响很大 , 在文学史上 被称为 “新乐府运动”。
    除 了 李 白、 杜 甫、 白 居 易 外 , 中 国 唐 代 的 杰 出 诗 人 还 有 陈 子 昂、 孟 浩
( hào) 然、 王维、高 适、李贺、 孟郊、杜 牧、李商隐 、司空图 等。

四、宋     词

    在唐 代文学 的 基 础 上 , 包 括诗 、词 、散 文 等 , 宋 代 文 学 又 有 新 的 发 展 , 其
中成就最 突出的是 词。
    所谓 词 , 也是 古代 诗 歌 的一 种。 它 本 来 是用 来 配 唱 的 歌 词 , 特 点 是 句 式 长
短不齐 , 韵的 位 置 和 声 调 随 着 乐 谱 变 化 。作 为 一 种 诗 歌 形 式 , 词 形 成 于 唐 代 ,
到了宋代 高 度 发 展 , 奠 定 了 在 中 国 文 学 史 上 的 独 立 地 位 , 因 而 , 人 们 把 唐 诗、
宋词并称 。
    柳永 ( 公元 987—1053 年 ) , 宋 代第一 个 专门 写词 的 作家 。他 的词 有 200 多
首 , 表现 了比较浓 厚的 市 民阶 层 的 生活 与 思 想 情绪 , 主 要 是 男 女 相 爱 和 离 愁 别
绪 , 具有 缠 ( chán) 绵婉 ( wǎn) 约 的 风 格 , 被 称 为 “婉 约 词 派”。 后 来 , 发 展
到苏轼 ( s hì) 和辛弃 疾 , 表 现了 以 爱国 为 主的 广 泛 生活 内 容 和 豪迈 情 绪 , 开 创
了“豪放 词派”, 这两个 人成了中国 宋代最有 名的词人。
    苏轼 ( 公元 1037—1101 年 ) 生 活在北 宋 时代 , 从 小就 有 远大 的 抱负 , 广 博
的历史文 化知识 , 多方 面 的 艺术 才 能 , 但 一 生在 政 治 上 并 不 得 志。 在 祖 国 雄 伟
江山和历 史英雄人 物 的 激 发之 下 , 苏 轼 创作 了 许 多 词、 诗 歌 和 散 文 , 著 名 的 有
《赤 壁赋》、《后 赤 壁 赋》、 《赤 壁 怀 古》 等。 他 在词 方 面 的 贡 献 : 一 是 扩 大 了 题
材 , 冲破 了前人专 写男 女 恋 情、 离 愁 别 绪 的 旧 框 框 , 怀 古 、感 旧 、记 游 、说 理
等 , 他都 能用词来 表达 , 使 词 摆脱 了 仅 作 为 乐曲 歌 词 的 状 态 , 成 为 独 立 的 新 诗
12 2
第十章   中国的文学

体 ; 二是 改变了以 前词人婉约 的词风 , 开创 了 豪放 的 词风。 他 的词 , 气 魄宏 伟 ,


视野开阔 , 充满了 浪 漫主 义 精 神 , 使 人 读起 来 感 到 坦 荡 开 朗 , 豪 迈 奔 放。 例 如
《赤 壁怀古》: “大江东去 , 浪淘尽 千古 风流 人物 。故 垒 ( lěi ) 西边 , 人 道是 三 国
周郎赤壁 。乱石穿 空 , 惊涛拍 岸 , 卷起 千堆 雪。 江山 如 画 , 一 时 多少 豪 杰… …”
吟咏起来 , 气势磅 礴 ( pán bó) , 令人精神开 阔 , 豪迈 、振奋。
    辛弃 疾 ( 公 元 1140—1207 年 ) , 南 宋 爱 国 词人 。他 参 加 过 抗 金 斗 争 , 当 过
地方官员 , 积极主 张抗 金 , 反 对 投 降。 他 的 词 现 存 600 余 首 , 大 部 分 是 抒 发 要
求恢复国 家统一 的 情绪 , 充 满 爱 国热 情 和 壮 志 未 酬 ( chóu ) 的 忧 愤 , 也 有 歌 颂
祖国河山 、反映农 村生 活 的 作品 。他 的 词 的 艺术 风 格 与 苏 轼 一 样 , 具 有 豪 放 的
特点 , 意 境雄奇阔 大 , 感情 悲 愤 慷 慨 , 有 很 大的 鼓 舞 和 激 发 作 用。 辛 词 的 代 表
作有 《青 玉案・元 夕》、《摸 鱼 儿・ 同 官王 正 之置 酒小 山 亭为 赋》、《破 阵 子 ・ 为
陈同甫赋 壮词以寄 之》、《南乡 子・登京 口北固亭有 怀》 等。
    南宋 时期还有 一位 杰 出 的 爱 国 诗 人 , 叫 陆 游 ( 公 元 1125—1210 年 ) , 号 放
翁。他生 活在国家 受 到侵 略 , 是 抵 抗 还 是讲 和 、投 降 的 危 机 时 代。 他 的 诗 的 思
想内容和 艺术风格 , 与 辛 弃 疾的 词 一 样 , 充 满了 爱 国 和 悲 愤 情 绪 , 具 有 浓 厚 的
浪漫主义 色彩。代 表作品有 《关山月》、《农家叹》、《书愤》、《诉衷情》 等。

五、元   曲

    元代 文学的最 高成就是杂 剧 , 也 叫元 曲。 它把 歌 曲、道 白、 动作 结 合起 来 ,


从而形成 了一种 新的 独 特 的 艺 术形 式 , 作 家 写 剧 本 , 音 乐 伴 奏 , 演 员 表 演 , 合
作表现一 个完整的 故事 , 相当 于今天看 到的戏剧。
    元杂 剧是随着 时 代 的 发展 , 在 唐 宋 传奇 话 本、 说 唱 诸 宫 调、 舞 蹈 的 基 础 上
发展起来 的。中国 元 代 , 民 族 矛 盾、 社 会 矛 盾十 分 尖 锐 , 由 于 没 有 恢 复 科 举 制
度 , 中下 层文人没 有 出路 , 于 是 , 他 们 加 强 了与 民 间 艺 术 的 结 合 , 努 力 创 作 市
民所喜欢 的杂剧。 同时 , 由 于 元代 城 市 经 济 有显 著 发 展 , 为 适 应 统 治 阶 级 和 市
民的文化 要求 , 在 开封、大都 ( 今北京 ) 、 杭州 等大 城 市 , 出 现 了许 多 艺人 和 剧
场。此外 , 元朝疆 域广大 , 交 通 发 达 , 国 际 和 国 内 各 民 族 的 联 系 比 较 密 切 , 北
方民族乐 曲的传播 , 对杂剧的 兴起也起 了一定作用 。
    元代 是中国戏 曲史 上 的 黄 金时 代 , 当 时有 姓 名 可 考 的 杂 剧作 家 有 80 余 人 ,
有书面记 载的作品 约 500 余种 。比较著 名的作家作 品有 : 关 汉卿 ( qīn ) 的 《窦
( dòu ) 娥冤 ( yuān)》, 王实甫 的 《西厢 记》, 纪君 祥 的 《赵 氏 孤 儿》, 尚 仲 贤 的
《柳 毅传书》, 杨显 之的 《潇 湘雨》, 白朴 的 《梧 桐雨》, 马致 远 的 《汉宫 秋》, 等
等。
12 3
中国概况

    元杂剧 最杰出的 代表作家是 关汉卿 ( 约公元 1215—1290) , 他是 中国 最早 最


伟大的戏 剧作家。 关汉 卿一 生 写 了 60 多 部杂 剧 , 现 保 存 下 来 的 有 17 部。 主 要
内容包括 三个方面 : 第 一、 歌 颂人 民 的 反 抗 斗争 , 揭 露 社 会 的 黑 暗 和 统 治 者 的
残暴 , 反 映了当时 尖 锐的 阶 级 矛 盾 ; 第 二、 描写 下 层 妇 女 的 生 活 与 抗 争 , 突 出
了她们的 勇敢 和 机 智 ; 第 三、 歌 颂 历 史 英 雄。 著 名 剧 作 有 《窦 娥 冤》、 《救 风
尘》、《蝴 蝶梦》、《鲁斋 ( zhāi) 郎》、《望江亭》、《单刀会》、《金线池》 等。
    《窦 娥冤》 是 关汉卿 的代 表 作。该 剧 写一 个青 年 妇 女 一生 不 幸 , 3 岁 丧 母 ,
7 岁抵债 ( zhài) 给人 家当童养 媳 , 17 岁死了丈夫 , 和婆婆 两个 人生 活。 恶棍 张
驴儿要强 迫娶她为 妻 , 窦 娥 坚决 不 肯。后 来 , 张驴 儿 诬 ( wū) 告 窦娥 婆 婆 毒 死
了他的父 亲 , 以此 威胁 ( xié) 窦 娥 同意 与 他 结婚 , 窦 娥 仍 不屈 服。 然 而 , 当 婆
婆在法庭 上面临刑 罚 时 , 窦娥 为 了 保护 婆 婆 , 承 认了 张 驴 儿 的 父 亲 是 自 己 药 死
的 , 因而 被判了死 刑。但是 , 她 的 反 抗 精 神 并 没 有 削 弱 , 在 刑 场 上 , 她 对 黑 暗
势力和 自 己 所 受 的 冤 屈 , 发 出 了 感 天 动 地 的 诅 咒 ( zǔ zhòu ) 和 怨 恨 ( yuàn
hèn )。 剧作家通 过窦 娥的 悲 剧 故事 , 深 刻 地 揭露 了 现 实 的 黑 暗 , 表 现 了 青 年 妇
女对强迫 婚姻的不 满、反抗和 宁死不屈 , 具有强烈 的社会意 义。
    关汉 卿的杂 剧 , 不仅 思 想 内 容 深刻 , 而 且 艺 术 成 就 很 高。 表 现 为 : 一 是 戏
剧冲突紧 张、激烈 ; 二是人物 性格突 出 , 栩 ( xǔ) 栩 如生 ; 三是 戏剧 语 言朴 素、
优美、丰 富 , 雅俗 共赏。 关 汉卿 以 他 出 色 的 戏剧 创 作 成 就 , 成 为 中 国 戏 剧 艺 术
的奠基人 , 被称作是 “中国的莎 士比亚”。1958 年 , 世 界上一些 国家 , 曾 把关 汉
卿作为世 界文学巨 匠之一 , 纪 念他的戏 剧创作活动 700 周年 。
    元代 戏曲的空 前 繁 荣 , 使 中 国 文 学艺 术 的 发展 出 现 了 新 的 高 潮 和 特 点 , 对
后来中国 的戏剧、 小说及整个 文学艺术 , 发生了深 远影响。

五、明清小说

    中国 文学发展 到 明 清 时代 , 小 说 创作 出 现 了繁 荣 , 涌 现 出 了 一 批 杰 出 的 作
品 , 因而 , 明清时 期被称为小 说的时代 。
    中国 古代小说 起源较早 , 在晋代和 南北朝时期 , 就有志 怪小说和 轶 ( yì) 事
小说 , 唐 宋时期有 传奇 小 说。 但真 正 给 明 清 小说 以 直 接 影 响 的 , 是 宋 元 话 本 小
说。
    明代 长篇小说 , 据统计有 100 多 种 , 最 著名 的是 罗 贯中 的 《三 国演 义》、 施
耐庵 (ān) 的 《水 浒 ( hǔ) 传》、 吴 承 恩 的 《西 游 记》、 兰 陵 笑 笑 生 的 《金 瓶
梅》, 它们被称 为中国古 代小说的 “四大奇书”。
    《三 国演义》 是 历 史 演义 小 说。 写 的是 三 国 时 代 魏、 蜀、 吴 三 国 错 综 复 杂
12 4
第十章   中国的文学

的斗争。 全书时间 漫长 , 人 物 众 多 , 事 件 复 杂 , 头 绪 纷 繁 , 千 变 万 化 , 惊 心 动
魄 , 引人 入胜 , 充 满了 丰富 的 历 史 知 识 和军 事 、政 治 斗 争 知 识。 小 说 中 描 写 的
人物有 400 多个 , 大多数刻画 得个 性鲜 明 , 栩栩 如 生。比 如 张飞、 关 羽、刘 备、
诸葛亮、 赵云、曹 操等 , 已成 为中国人 众所周知的 人物。
    《水 浒传》 是 一部 反 映 中国 古 代 农 民起 义 的 长 篇 小 说。 小说 以 108 名 梁 山
起义英雄 为线索 , 描 写 了 一 个 又 一 个 生 动 、 精 彩、 曲 折 的 故 事 , 塑 造 了 林 冲、
武松、李逵 ( k uí)、 宋江、鲁 智深等一个 又一个真 实可信的人 物 , 再现 了北宋 末
期广阔的 社会生活 。小 说 充满 了 对 黑暗 社 会 的 强烈 反 抗 精 神 , 对 中 国 后 来 的 农
民起义影 响很大。
    《西 游记》 是 一部充 满 浪漫 主 义色 彩的 神 魔 ( mó) 小说。 其 主要 故 事 是 写
孙悟空保 唐僧去西 天 取经 , 一 路 上 遇见 了 许 多 妖怪 和 磨 难 , 经 过 惊 险 曲 折 的 斗
争 , 终于 一个一个 地把 它 们 战胜 了 , 取 得 了 最后 的 成 功。 小 说 创 造 了 神 奇 丰 富
的幻想世 界 , 具有 深刻 的 思想 内 容 和优 美 完 整 的艺 术 形 式 , 间 接 地 反 映 了 正 义
力量机智 、勇 敢 地 反 对邪 ( xié) 恶 势 力 的 斗 争 精 神 。小 说 创 造 的 人 物 孙 悟 空、
猪八戒、 唐僧、沙 和尚等 , 在 中国老幼 皆知 , 无人 不晓。
    《金 瓶 梅》 是 中 国 第 一 部 以 家 庭 生 活 为 题 材 的 长 篇 小 说。 它 由 《水 浒 传》
的“武松 杀嫂”一 段 演 化、 扩充 而 成。 全 书 以西 门 庆 为 中 心 , 描 写 了 封 建 贵 族
阶层的荒 淫 ( yín) 无耻 , 具有 一定的认 识价值和艺 术价值。
    中国 古典小说 发 展 到 清代 , 出 现 了 新的 高 峰。 其 中 , 最 有 代 表 性 的 作 品 是
蒲 ( pǔ) 松龄的 《聊 斋 志 异》、 吴 敬 梓 ( zǐ) 的 《儒林 外 史》、曹 雪 芹 ( qín ) 的
《红 楼梦》。
    《聊 斋志异》 是清 代 初 期 出现 的 一 部优 秀 的 短 篇文 言 小 说 集 , 其 中 包 含 近
500 个短篇小 说。写的 都是妖仙鬼 怪故事 , 间接地多方 面地反映 了社 会生 活 , 情
节奇异生 动 , 很有 吸引力。
    《儒 林外史》 是一 部 优 秀 的古 典 讽 刺小 说。 其 中 心是 批 判 中 国 腐 朽 的 封 建
科举制度 , 对各种 各样丑恶的 知识分 子的 灵 魂 , 进 行 了深 刻 的揭 示 和抨 ( pēn )
击 , 对社 会的病态 进行 了 无 情的 讽 刺。 这 部 小说 的 最 大 特 点 是 讽 刺 , 奠 定 了 中
国讽刺小 说的基础 。
    《红 楼梦》 是 中 国古 典 小 说 中思 想 性 最强 的 一 部 作 品。 小 说 以 贾 宝 玉、 林
黛 ( dài) 玉的爱 情 悲 剧 为 主 要 线 索 , 以 贾、 王、 史、 薛 ( x uē) 四 大 家 族 的 兴
衰 , 特别 是贾府的 兴衰 为 中心 , 极 其 广 泛而 深 入 地接 触 到 了 封 建 社 会 的 各 个 方
面 , 反映 了封建社 会末 期 错综 复 杂 的关 系 和 内 在矛 盾 , 揭 示 了 封 建 社 会 外 强 中
干、由盛 而衰的时 代特征。《红楼梦》 写的 都是 日常 家 庭生 活 , 但表 现 的社 会 生
活画面十 分广阔 , 被誉 为 中国 封 建 社会 的 百 科 全书 , 是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即 将 走 向
12 5
中国概况

崩溃的一 面镜子。
    该部 小说特别 善 于在 细 小 的日 常 生 活 中揭 示 环 境 , 刻 画 人 物 的 心 理 和 音 容
笑貌 , 塑 造人物性 格。 书中 写 到 的 人 物 100 多 个 , 大 多 数 个 性 鲜 明 , 其 主 要 人
物贾宝玉 、林黛玉 、凤 姐及 刘 姥 姥 等 , 达 到 了相 当 高 的 艺 术 水 平。 小 说 在 语 言
上 , 把俗 语和文言 相结合 , 非 常准确、 简练、生动 。《红 楼 梦》 多方 面 地继 承 了
中国的民 族 文 化 传 统 , 同 时 又 进 行 了 巨 大 的 发 展 创 造 , 是 中 国 民 族 文 化 的 瑰
( uī) 宝。
    明清 小说不但 在中国的文 学、文化 史上 地位 重要 , 对 后来 的 文学 影 响很 大 ,
而且在世 界文学 、文 化史 上 也占 有 重要 地位 。《三 国 演义》、《水 浒 传》、《西 游
记》、《红 楼梦》 等 不少作品 , 已被翻译 、介绍到了 国外 , 成 为世界名著 。
    1840 年“鸦 片战争” 爆 发 , 中 国 进入 近 代 时 期 , 社 会 发 生 了巨 大 变 化 , 文
学也发生 了新的变 化。 中 国近 代 文 学的 特 点 , 一 是在 思 想 上 以 反 帝 爱 国 为 主 要
内容 , 政 治 性 强 ; 二 是 在 形 式 上 革 新 , 要 突 破 旧 形 式、 旧 风 格 , 追 求 通 俗 化。
不过 , 二 者都不彻 底 , 仅 是 从 封建 时 代 文 学 向现 代 新 文 学 的 一 种 过 渡。 这 个 时
期尽管也 出了一些 比较好 的作 家作 品 , 如“ 谴 ( qiǎn ) 责 小说 ”《官场 现形 记》、
《二 十年目睹 ( dǔ) 之 现 状》, 黄遵 宪 的 诗 歌 , 话 剧 从 国 外的 传 入 等 , 但 成 就 并
不突出。 中国文学 完全过渡到 崭新的 繁荣 阶段 , 是 在 1919 年 “五 四” 文学 革 命
以后。

第二节   现 代 文 学

    1919 年的 “五四”运动 , 标 志着 中 国进 入 到了 彻 底 反帝 反 封 建的 新 民 主 主
义革命阶 段。伴 随 着 政 治 运 动 与 社 会 变 革 , 这 期 间 发 生 了 一 场 思 想 文 化 革 命 ,
即“五四” 新文化 运 动 和 文学 革 命。 在 反帝 反 封 建、 科 学 与 民 主 的 旗 帜 下 , 反
对旧道德 , 提倡新 道德 , 反 对 文 言 , 提 倡 白 话 , 反 对 旧 文 学 , 提 倡 新 文 学 , 从
而成为新 民主主义 文学 的 开 端 , 一 直 到 1949 年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这 30 年
中国文学 的发展历 史 , 被 称为 中 国 现代 文 学 史 阶段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的 主 要 特 点
是 : 第一 、彻底反 帝反封 建 成 为文 学 的 主 题 , 这 使它 不 同 于 中 国 过 去 的 一 切 文
学 ; 第二 、题材大 部分是 描 写 小资 产 阶 级 知 识分 子 和 下 层 劳 动 人 民 的 生 活 , 用
的是白话 语言 , 与 人民 大 众 的关 系 密 切 了 ; 第三 、广 泛 深 刻 地 反 映 现 实 社 会 的
各种矛盾 、问题和 斗争 , 成了 中国人民 解放 事 业的 组 成部 分 ; 第四、 文 学社 团、
文学杂志 大量出现 , 文学创作 和文艺理 论研 究成 了空 前 自觉 的 社会 活 动 ; 第 五、
继承了中 国古典文 学 的优 秀 传 统 , 同时 大 量 吸 收了 西 方 近 代 的 文 学 成 果 , 比 如
12 6
第十章   中国的文学

德国的歌德 , 俄国的 托尔斯泰、 契 ( qì) 诃 夫、高尔基 , 法国的 莫泊 桑、 罗曼 ・


罗兰 , 挪 ( nuó) 威的易 卜生等著名 作家 , 都 对中国文学 发生了重 要影响。
    30 年的中国 现代文学 , 大体经过 了四个发展 阶段 :
    第一 阶段 : 1919 年—1927 年 , “ 五四 ” 文学 革 命 和 第一 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 时
期。这一 阶段的优 秀 作品 , 主 要 是 猛 烈 攻击 封 建 制 度、 封 建 道 德 , 揭 露 军 阀 统
治的黑暗 , 表现了 与旧 传 统 彻底 决 裂 的 精神 。同 时 , 提 出 了 青 年 知 识 分 子 挣 脱
( zhēn t uō) 家 庭束缚 , 争取恋爱婚 姻自 由 , 探 索新 的生 活道 路的 要 求。部 分 作
品还正面 描写了下 层 人民 的 苦 难 , 对劳 动 者 命 运的 同 情 , 对 俄 国 十 月 革 命 的 欢
迎。这些 内容 , 都 是“ 五四 ” 新文 学 高 于 过 去进 步 文 学 的 重 要 特 征。 此 时 期 成
就最高、 影响最大 的 作家 与 作 品 , 是 鲁 迅与 他 的 小 说 , 郭 沫 若 与 他 的 诗 歌。 此
外 , 还有 胡适、刘 半农、冰 心、 朱 自 清、 闻 一 多 等 作 家 和 文 学 研 究 会 、创 造 社
成员的创 作。
    第二 阶段 : 1927 年—1937 年 , 第二次国 内 革命 战 争时 期。 这一 阶 段的 突 出
特点是 , 无 产 阶 级文 学 运 动 的 发 展 和 中 国 左 翼 ( yì) 作 家 联 盟 ( 简 称 “ 左 联”)
的成立。 在阶级矛 盾和 民 族 危机 日 益 加 剧的 情 况 下 , 作 品 的 现 实 性、 战 斗 性 明
显加强。 现实斗争 , 尤其 是 动 荡着 的 农 村 中 的阶 级 斗 争 , 在 作 品 中 得 到 了 较 为
真实的描 绘。表现 抗日 救 亡的 作 品 广泛 出 现。 一 部分 作 家 亲 身 经 历 了 实 际 革 命
斗争 , 使 创作 更 具 有 革 命 和 乐 观 主 义 的 色 彩。 这 一 时 期 成 就 较 高 的 有 : 茅 盾、
巴金、老 舍、张天 翼 ( yì) 、 艾 芜 ( wú) 的 小 说 , 鲁 迅 的 大 量 杂 文 , 曹 禺 的 话
剧 , 以及 蒋光赤、 柔 石、 叶 紫、 田 汉 、 洪 深、 萧 军 、 萧 红、 臧 ( zān ) 克 家 等
左翼作家 的创作。
    第 三 阶 段 : 1937 年—1942 年 , 从 抗 日 战 争 开 始 到 “ 延 安 文 艺 座 谈 会” 时
期。这一 阶段 , 民 族危机、战 争形势更 加严 峻 , 唤 起 了作 家对 现 实的 普 遍关 心 ,
激起了他 们强烈的 爱 国热 情 和 创 作激 情。 文 学 创作 的 主 要 特 点 是 , 迅 速 地 反 映
现实生活 , 宣传抵 抗 外敌 侵 略 , 暴 露、 讽 刺 国民 党 统 治 的 黑 暗 , 歌 颂 抗 战 前 线
和后方的 新人新事 。同 时 , 形式 上 也 更 趋 ( qū) 于 通 俗 活 泼 , 诗 歌 、小 说、 报
告文学、 戏剧都有 较大的发展 , 小型作 品尤 其 活跃 。成 就比 较 突出 的 有 : 艾 青、
田间的诗 歌 , 茅盾 、沙 汀 的 小 说 , 郭 沫 若、 夏 衍 ( yǎn ) 、田 汉 、陈 白 尘 、洪 深
的话剧 , 等等。
    第四阶 段 : 1942 年—1949 年 , 抗战后期和 解放战争 时期。1942 年 5 月 , 中
国共产党 在抗日革 命根据地延 安 , 邀 ( yāo) 请文 艺工 作者 开 了一 个 座谈 会。 毛
泽东在会 上发表讲 话 , 就 中 国 的 文 艺 问 题 提 出 了 一 系 列 根 本 方 针 、政 策 。“ 讲
话”的精 神把中国 现 代文 学 推 向了 一 个 崭 新的 发 展 阶段 , 并 一 直 贯 穿 到 新 中 国
成立之后 。40 年 代后期 , 在 延 安文 艺 座谈 会 的影 响 下 , 中 国出 现 了 许多 “ 人 民
12 7
中国概况

文艺”创 作 , 直接 表现 解 放 区人 民 的 生 活与 革 命 斗 争。 代 表 性 的 作 品 有 : 李 季
的长诗 《王贵与 李香 香》, 丁 玲 的长 篇 小 说 《太 阳 照在 桑 干 河 上》, 周 立 波 的 长
篇小说 《暴风骤 ( zhòu) 雨》, 赵树 理 的 小 说 《小 二 黑 结 婚》, 还 有 集 体 创 作 的
歌剧 《白 毛女》, 等等。
    中国 现代 文 学 的 历 史 只 有 30 年 , 时 间 长 度 无 法 与 数 千 年 的 古 代 文 学 史 相
比。但是 , 成就也 是相当大 的 , 作 家 作 品 很 多 , 文 艺 社 团 流 派 活 跃 , 文 艺 理 论
批评很有 建树 , 值 得专 门 研 究、介 绍 的 内 容 同样 十 分 丰 富。 这 里 重 点 介 绍 几 位
最著名的 作家 , 即 鲁迅、 郭 沫 若、 茅 盾、 巴 金、 老 舍 , 他 们 可 称 为 中 国 现 代 文
学的“五 大巨匠”。
    鲁迅 ( 1881—1936 ) , 中国现代 文学 的奠 基者 , 伟 大 的文 学 家、思 想 家、 革
命家。他 是浙江绍 兴人 , 姓周 , 名树人 , 字豫才。“鲁迅 ”是 他 发表 第 一篇 小 说
《狂 人日记》 时 开始用的 笔名。
    鲁迅生 长在没 ( mò) 落的封 建知识分子 家庭 , 从 小入私塾 ( s hú) 学 习 , 读
了大量书 籍。1898 年考入南 京江 南 水师 学 堂学 习 , 后 来 转入 江 南 陆师 学 堂 附 设
的矿路学 堂。1902 年鲁迅去 日本留学 , 先 入 东京 弘 ( hón ) 文 学 院。1904 年 入
仙台医学 专门学校 , 想 通 过 医学 救 国。 后 来 他认 识 到 , 更 重 要 的 是 改 造 国 民 精
神 , 于是 , 1906 年弃医从文 , 搞起文 学创作。
    1909 年 , 鲁 迅回到中国 。1918 年 , 他发 表 了第 一 篇白 话小 说 《狂 人日 记》,
引起强烈 社会反响 , 一举成名 。接着 , 他又 接连 不断 地 发表 了 20 余 篇小 说。 后
来 , 鲁 迅 把 自 己 的 小 说 合 在 一 起 , 出 版 了 《呐 ( nà) 喊》、 《彷 徨 ( pán
huán )》 两 本小说集 , 从 而奠 定 了 中国 现 代 小 说的 基 础 , 也 奠 定 了 他 在 中 国 现
代文学史 上的地位 。
    《呐 喊》 收 入的 是 鲁 迅 1918—1922 年 的 14 篇 小 说 , 主 要 写 的 是 农 民 , 具
有独特、 清新的艺 术特色。《彷 徨》 收入 的 是他 1924—1925 年 的 11 篇小 说 , 写
知识分子 的比较 多 , 艺 术上 比 《呐 喊》 更加 成 熟。 鲁 迅 创 作 的 小 说 , 都 燃 烧 着
反封建的 猛烈火 焰 ( yàn) , 其 中 最 著 名 的 是 《狂 人 日 记》、 《阿 Q 正 传》、 《祝
福》、《孔 乙己》 等 。
    《狂 人日记》 是 中 国 现代 文 学 的第 一 篇 小 说。它 描 写 了 一 个 “迫 害 狂” 患
者的精神 状态和心 理活动 , 通 过“狂 人”在 精神 错乱 下 的感 觉、 想法 和 说的 话 ,
揭露了封 建制度下 “人吃人” 的现实。 该小 说思 想十 分 深刻 , 艺 术上 非 常巧 妙 ,
具有强烈 的攻击力 量 , 社会影 响很大。
    《阿 Q 正 传》 是鲁 迅小 说中 最 著名 的 一篇。 小 说以 辛亥 革 命 前后 一 个 闭 塞
( sè) 落后的农村 小镇为背 景 , 塑造 了 一个 从 身体 到精 神 都受 到 了严 重 损害 的 农
民典型。阿 Q 很穷 , 地位 很低 , 被 人瞧不起 , 经常受欺 辱 , 却无 力反 抗。但 是 ,
12 8
第十章   中国的文学

他有一个 自我安慰 、实际上是 自欺 欺人 的独 特方 法 , 叫“ 精神 胜 利” 法。比 如 ,


人家打了 他 , 他说 一声“是儿 子打了 老子”, 于是 , 自 己似 乎 就胜 利 了。鲁 迅 通
过这个可 怜、可笑 、可 悲、 可 叹的 “ 小 人 物”, 揭 示 了 在 半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 ,
中国国民 身上存在 的 共 同 弱点 , 呼 唤 国 民觉 醒 起 来 , 投 入 革 命。 这 部 小 说 艺 术
水平相当 高 , 具有 深广的 社 会内 容和 强 烈 的 讽刺 性。 1926 年 , 《阿 Q 正 传》 曾
在法国杂 志 《欧 洲》 上 刊 载 , 法 国 作 家 罗 曼 ・ 罗 兰 看 后 , 感 动 得 流 下 了 眼 泪。
那时 , 世 界上知道 鲁迅 的 人 很少 , 如 今 , 鲁 迅 的 小说 已 被 用 五 十 几 种 语 言 翻 译
介绍到三 十多个国 家。
    鲁迅 的最后 10 年 , 主要 是 撰 ( zhuàn ) 写 杂 文 , 共写 了 《三 闲 集》、《华 盖
集》、《而 已 集》 等 9 本 杂 文 集。 鲁 迅 的 杂 文 包 含 的 社 会 内 容 十 分 广 泛 , 有 抨
( pēn ) 击封建思 想、文化 、道德的 , 有 揭露 国 民党 统 治黑 暗的 , 有 进 行文 化 论
战的 , 也 有剖 ( pōu ) 析各 种社会问 题的 , 等等 , 共约 七八 百 篇。他 的 杂文 充 满
了独到精 辟的见解 , 有很强的 理论色 彩 , 显 示出 了鲁 迅 杰出 的 思想 才 能。同 时 ,
还有很强 的 文 学 性 , 写 作 手 法 多 种 多 样 , 语 言 精 练 丰 富 , 风 格 尖 锐 泼 辣 ( pō
là) , 瞿 ( qú) 秋 白 形 容 其 如 匕 ( bǐ) 首、 投 枪 , 战 斗 性 极 强 , 个 性 非 常 鲜 明。
鲁迅的杂 文和他的 小说一样 , 同样是中 国非常宝贵 的文学遗 产。
    鲁迅知 识广 博 , 才 华 横 溢 , 而 且 不 懈 ( xiè) 地 奋 斗 , 除 了 创 作 、 研 究 外 ,
还翻译了 大量 外 国 文 学 作 品。 鲁 迅 一 生 的 写 作 成 果 , 收 在 共 20 卷 的 《鲁 迅 全
集》 中 , 已成为现 代中国巨大 的思想文 化宝库。
    由 于长期在艰 苦的环境 下劳累过度 , 鲁迅于 1936 年 10 月 19 日在上海 病逝 ,
终年 56 岁。他 的一生 , 是战斗的一 生 , 光 辉的 一生 。他 对中 国 现代 文 学作 出 的
贡献 , 他 在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 的地位 , 是任何人代 替不了的 。
    郭沫 若 ( 1892—1978 ) , 是中国 杰出 的 作家、 诗 人、 戏剧 家、 历史 学 者、 古
文字学者 , 是中国 新 诗的 奠 基 人。 他 出 生于 四 川 乐 山 县 , 从 小 喜 欢 诗 歌 , 特 别
是屈原和 唐代诗人 李白、 王 维、 孟 浩 然 的 作 品。 在 小 学、 中 学 时 期 , 他 就 读 了
大量中国 古典作品 和外国翻译 小说。
    1914 年 1 月 , 郭沫若到 日 本留 学 , 先后 在 东 京 第一 高 等 学校 预 科、 岡 山 第
六高等学 校、九州 帝 国大 学 学 习。 开 始 时学 医 , 后 因 广 泛 接 触 外 国 文 学 , 受 印
度诗人泰 戈 ( ē) 尔 、德 国诗 人 海 涅 ( niè)、 美 国 诗 人 惠 ( huì) 特 曼 的 影 响 很
深 , 改为 从事文学 。
    1919 年的 “五 四”运动 , 激发了远 在海外的 郭沫若的创 作激 情。同 年 9 月 ,
他开始发 表新诗 , 从 那时 到 1920 年 上 半 年 , 成为 他 的 “ 诗 歌 创 作 爆发 期 ”, 连
续发表了 许多诗 歌 , 大 部分 收 在 诗 集 《女 神》 中。 该 诗 集 的 中 心 内 容 , 是 彻 底
的不妥协 的反 封 建 精 神。 诗 歌 在 艺 术 形 式 和 风 格 上 , 冲 破 了 旧 诗 的 一 切 束 缚 ,
12 9
中国概况

自由、奔 放 , 开辟 了中 国 诗歌 的 新 天 地 , 对 中 国 新 诗 ( 自由 诗 ) 的 发 展 产 生 了
巨大影响 。《女 神》 的代 表作品 是 《凤 凰涅 B231# ( niè pán)》, 作者 在诗 中借 凤
凰采集香 木自 焚 ( fén ) , 在 烈 火 中 再生 的 神 话 传 说 , 热 烈 地 歌 唱 中国 获 得 了 自
由、新生 。整个诗 激情澎湃 ( pén pài ) , 驰 骋 ( chíchěn ) 想 像 , 像 火山 喷 发 ,
江河奔腾 , 充满了 浓厚的浪漫 主义精神 。
    1923 年 , 郭 沫 若 出 版 了 第 二部 诗 集 《星 空》, 表 现 了 他 当 时 思 想 苦 闷 的 情
绪。1928 年初 , 郭沫若出版 了第三本 诗集 《恢复》, 反映了诗人 新的奋起 。
    1928 年 2 月 , 郭沫若遭 到政府的通 缉 ( ī
j ) , 逃亡 到日本 , 过 了 10 年 海外 流
亡生活。10 年中 , 他写了自 传性作品 《创 造十 年》、《北伐 途 次》 等 , 并 研 究 了
中国古代 史和金文 、甲骨文。
    1937 年 , 郭沫 若从日本 回国 , 参加 了抗日统 一战线 , 再 次激发 起创 作热 情。
四十年代 , 他创作 了 《棠棣 ( dì) 之花》、《屈 原》、《虎 符 ( fú)》、《筑》 四 部 历
史剧 , 主 要是宣传 团结起来抗 击外敌 侵略 , 在当 时引 起 强烈 的 社会 反 响。此 外 ,
他又写了 《孔雀 胆》、 《南 冠 草》 两 部 历 史 剧 , 还 写 了 《青 铜 时 代》、 《屈 原 研
究》、《十 批判书》 等学术著作 。
    新中 国成立后 , 郭沫若还 写了历史 剧 《蔡文姬》、《武则 天》 及其它 作品。
    1978 年 6 月 12 日 , 郭沫 若在 北 京 病逝 , 终 年 86 岁 。郭 沫 若 的一 生 留 下 了
大量著作 , 《郭 沫若全集》 共 17 卷。他 的诗集、剧 作也被翻 译介绍到了 国外。
    茅盾 ( 1896—1981 ) , 中国现代 文学的杰 出 作家 和 先驱 者 之一。 他 原名 沈 雁
冰 , 茅盾 是笔名 , 浙江 省 桐 乡 县人 。他 从 小 就 受 到 比 较 开 明 的 家庭 教 育 , 1916
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 预科。“五四”运 动以 后 , 他 积极 参 加新 文 学运 动 , 开始 阶 段
主要从事 理论批评 和翻译 , 介 绍外 国 文 学作 品。 1921 年 初 , 茅 盾 与其 他 一 些 作
家发起组 织了 “文 学 研 究 会 ”, 提 倡 “为 人 生 ” 的 艺 术 , 并 负 责 编 辑 文 学 杂 志
《小 说月报》, 使其 成了提倡新 文学、反 对旧文学的 重要阵地 。
    1927 年 , 茅 盾 创 作 了 小 说 《蚀 ( shí)》 三 部 曲 , 包 括 《幻 灭》、 《动 摇》、
《追 求》 三个中 篇 , 表现 了小资产阶 级知 识分 子对 革 命的 向 往、幻 灭、 动摇 和 追
求 , 真实 地反映了 在当 时 动 荡的 社 会 中 , 小 资产 阶 级 知 识 分 子 精 神、 性 格 上 的
矛盾。1929 年 , 他发表了长 篇小 说 《虹 ( hón )》, 后 来 又 写 了 中篇 小 说 《三 人
行》、《路》 和 《林 家铺子》、《春 蚕 ( cán )》 等 短 篇小 说。1932 年 , 他 创作 了 长
篇小说 《子夜》。1941 年 , 他创 作了长篇小 说 《腐蚀》。
    解放 以后 , 茅 盾主 要 是从 事 文 学评 论 工 作。 他 一 生 发 表 长 篇小 说 6 部 , 中
篇小说 6 部 , 短篇 小说 50 余篇 , 散 文集 十多 本 , 剧 本 一个 , 还 有众 多 的文 艺 评
论 , 外国 文学和中 国古典文学 方面的译 注等。
    茅盾 的作品中 , 成就最高 、影响最 大的 是长 篇小 说 《子 夜》。该 小 说通 过 对
13 0
第十章   中国的文学

上海一个 民族资本 家 命运 的 描 写 , 反 映 了 三 十年 代 半 殖民 地 半 封 建 中 国 的 社 会
情况 , 真 实深刻地 揭 示了 当 时 种 种 的社 会 矛 盾 , 思 想 上、 艺 术 上 都 很 成 功 , 代
表了作者 的才华。 茅盾的 《子 夜》 和 《春 蚕》 等 代表 性 作品 , 被 翻译 成 了英 文、
法文、西 班牙文、 阿拉伯文 , 流传到了 国外。
    巴金 ( 1904—   ) , 也是中国杰 出的现 代 作家 , 四 川成 都 人 , 生 长 在封 建 大
家族家庭 , 曾到法 国 留 过学 。巴 金 是 在 “五 四”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影 响 下 , 走 上 新
文学创作 道路的。 他主要是写 小说 , 主 要作品有 《灭亡》、《激流三部曲》 ( 《家》
《春》《秋》) 、《寒夜》, 还有大 量散文、 随笔等。
    巴金 的 长 篇 小 说 规 模 比 较 大 , 描 写 的 是 旧 中 国 小 资 产 阶 级 知 识 分 子 的 郁
( yù) 闷 、不满、追 求、反抗 , 封建大 家族 内部 的 矛盾、 衰 退、崩 溃 , 实际 上 都
是作者的 亲身体验 , 写得 非常 细 腻 ( nì) 、 逼真 , 具 有较 高 的认 识 价值 和 艺 术 价
值 , 在当 时影响很 大。
    巴金 现在是中 国 文 联 名誉 主 席。 文 化大 革 命 后 , 他 出版 了 一 本 散 文 集 《随
想录》, 是文化 大革命中 他的经历和 感想的真 实记录。
    老舍 ( 1899—1966 ) , 原名舒庆 春 , 字舍 予 , 北京 人 , 满族 , 是 杰 出的 小 说
家、剧作 家。他 的 作 品 的 最 大 特 点 是 , 写 北 京 市 民 生 活 , 语 言 幽 默 , 充 满 了
“京 味儿”。他的 作品 非常 多 , 代表 性 作品 有 小说 《骆 驼 ( luò t uo) 祥 子》、《四
世同堂》 和话剧 《茶馆》。老舍是深 受中 国人 喜爱 的 一位 作 家 , 不 幸 的是 , 文 化
大革命中 因受到严 重迫害 , 自 杀而死。
    以上 介绍的 “五 大 巨匠 ”, 是 中 国 现代 文 学 史 上 最有 代 表 性 的 作 家。 此 外 ,
还有许多 优秀作 家、 作 品 , 有 的 前 边 已 经 提 到 , 如 想详 细 了 解 , 可 阅 读 《中 国
现代文学 史》。

第三节   当 代 文 学

    中华 人民共和 国 成 立 以后 的 文 学 , 称 为 中 国当 代 文 学。 中 国 当 代 文 学 是 中
国现代文 学的继续 , 但 它 的 主调 变 了 , 现 代 文学 的 主 调 是 反 帝 反 封 建 , 当 代 文
学的主调 是为社会 主 义 服 务 , 为 最 广 大 的人 民 群 众 服 务。 然 而 , 二 者 关 系 十 分
密切 , 谈 当代文学 离不开现代 文学。
    中国 当代文学 至今 40 多年的历 史 , 可 分为 三个 时 期 , 所 走 过的 道 路和 取 得
的成绩如 下 :
    第一个 时期 : 从 1949 年 新 中 国 成 立 到 1966 年 文 化 大革 命 前 夕 , 共 17 年。
这一时期 是中 国 社 会 主 义 事 业 的 建 立 和 发 展 时 期 , 国 家 结 束 了 过 去 长 期 分 裂、
13 1
中国概况

战争、混 乱的局面 , 出现了 统 一、 团 结、 安 定 的 好 形 势。 政 府 加 强 了 对 文 艺 工


作的统一 领导 , 作 家的 生 活条 件 和 工作 条 件 得 到了 根 本 改 善 , 全 国 性 和 地 方 性
的文学艺 术家组织 “文联 ” ( 文学 艺术 工作 者联 合会 ) 、“作协 ” ( 作家 协会 ) 等
普遍建立 。对刚刚 过去的峥嵘 ( zhēn rón ) 岁月 的回 顾 , 沸 腾 ( fèi tén ) 的 新
生活 , 激 发了广大 文 艺工 作 者 的 创 作热 情 。于 是 , 在 新 的 条 件 下 , 文 学 出 现 了
繁荣的局 面。特别 是五十年代 , 小 说、诗 歌、 散文 、话 剧、电 影 都获 得 了丰 收 ,
出现了一 大批优秀 的 很 有 影响 的 作 品。 这一 时 期 , 政 府 的 文 艺 方 针、 政 策 基 本
是正确的 , 后期虽 出现了一些 偏差 , 但 尚未造成特 别严重的 后果。
    第二个 时期 : 1966 年至 1976 年 , 文化 大革命 10 年。这 10 年是 中国 的内 乱
时期 , 国 家遭受了 多方 面 的 灾难 性 破 坏 , 文 学艺 术 界 遭 受 的 破 坏 特 别 严 重。 几
乎所有的 著 名 作 家、 作 品 都 受 到 了 批 判 , 大 多 数 作 家 受 到 了 严 重 打 击、 迫 害 ,
一些人甚 至丧失了 生命 , 文学 创作一片 荒芜 ( wú) 。文革后 期 , 虽然 出现 了一 点
儿小说、 诗歌、电 影 , 但是 , 由于受政 治和 错误 文艺 理 论的 影 响 , 严 重 公式 化、
概念化 , 缺乏真实 感 和艺 术 的 力 量。 这 是中 国 当 代 文 学 的 衰 落、 萧 条、 危 机 时
期 , 人民 的文艺生 活十分单调 、枯燥。
    第三 个时期 : 1976 年 打倒 “四 人 帮” 以后 的 近 十几 年 , 这 是 中国 当 代 文 学
复苏和重 新振兴、 繁荣的时期 。文化大 革命 中被 批判 的 作家 、作 品恢 复 了名 誉 ,
错误的文 艺理论、 文艺 政 策 得到 了 纠 正 , 文 学创 作 重 新 获 得 了 解 放 与 自 由 , 迅
速出现了 蓬 勃 发 展 的 形 势。 开 始 时 写 文 化 大 革 命 苦 难 的 作 品 比 较 多 , 被 称 为
“伤 痕 ( hén ) 文 学”, 后来发展 到“反思文 学”、“改 革文 学” 等。起 初 的主 要 成
就在诗歌 、短篇小 说、话剧 方 面 , 很 快 就 发 展 到 了 中 篇 小 说 、长 篇 小 说 、电 影
等领域。 好作品、 新作家不 断 涌 现 , 文 学 杂 志 如 雨 后 春 笋 ( sǔn ) , 中 国 当 代 文
学出现了 前所未有 的繁荣。
    中国 当代文学 的作家队伍 基本 由四 代人 组成。 第一 代是 “五 四” 和 “左 联”
时期的作 家 , 如 巴 金、 茅 盾、 老 舍、 田 汉、 夏 衍、 冰 心、 丁 玲、 曹 禺 等 。他 们
现都已八 九十岁 , 有的 已 去世 。第 二 代 是四 十 年 代延 安 文 艺 座 谈 会 以 后 成 名 的
作家。如 赵树理、 周立波、 康 濯 ( zh uó) 、 梁斌 ( bīn ) 、孙 犁、 柳 青 等。 第 三 代
是五六十年 代成名的 作家 , 如杨 沫 ( mò) 、吴强 、曲波、冯 德英、李 英儒 、陈 登
科、鲁彦 周、 王 汶石 、茹 志 鹃、 李 准、 浩 然 等。这 两 代 作 家 现 已 六 七 十 岁 , 他
们大部分 人主要写 革 命战 争 年 代 的生 活 , 也 有 的着 重 表 现 解 放 后 的 新 生 活。 第
四代是粉 碎“四人 帮”, 进入改革开 放新 时期 涌现 出 的中 青 年作 家 , 如王 蒙、 高
晓声、刘 绍棠、 张 洁、 刘 心 武、 谌 ( chén ) 容、 蒋 子 龙 、冯 骥 才、 张 一 弓 、 贾
平凹 (āo ) 、 张 贤 ( xián ) 亮、 张 承 志 、 张 辛 欣、 古 华、 张 抗 抗、 苏 童 、 刘 恒
( hén ) 、 王安忆、王 朔等。他 们 中 有 些 人 是 五 十 年 代 受 到 打 击 , 文 革 后 复 出 的
13 2
第十章   中国的文学

中年作家 , 有些人 是文 革 中下 乡 插 队的 知 识 青 年 , 他 们 的 写 作 重 点 是 文 化 大 革
命前后的 生活。还 有些 是 毕业 于 八 十年 代 的 大 学生 , 他 们 更 侧 重 于 从 新 的 角 度
表现现代 生活。
    中国 当代文学 反 映 的 生活 面 非 常广 阔 , 从 历 史 到 现 实 , 从 城 市 到 乡 村 , 从
国内到国 外 , 从政 治斗 争到 日 常 生 活 , 从 革 命 战 争 到 男 女 爱 情 …… 其 中 出 现 了
不少文学 流派 , 比 如山西 作 家 群、 河 北 作 家 群、 广 东 作 家 群 、湖 南 作 家 群、 北
京作家群 , 乡土派 、黄土 派、 知 青 派、 军 事 文 学 派 等。 文 学 流 派 不 同 , 艺 术 风
格不一样 , 带来了 文学艺术的 百花齐放 。
    中国 当代文学 主要有哪些 著名作家 和作品呢 ? 这里列举 一些 :
    长篇 小说方面 : 姚雪 垠 ( yín) 的 《李自 成》、欧 阳山 的 《三 家 巷 ( xiàn )》、
杨沫的 《青春之 歌》、曲 波的 《林 海 雪原》、 冯 德英 的 《苦 菜花》、 罗广 斌 ( bīn )
和杨益言 的 《红岩》、李 英儒的 《野火 春风 斗古 城》、梁 斌的 《红 旗 谱》、柳 青 的
《创 业史》、周而复 的 《上 海的 早 晨》、玛 拉 沁 ( qìn ) 夫 的 《茫 茫的 草 原》、 古 华
的 《芙蓉 镇》、 戴厚 英的 《人 啊 , 人》、周 克 芹 ( qín ) 的 《许茂 和 他 的女 儿 们》、
叶辛的 《蹉跎 ( cuō tuó) 岁月》 等等。
    中 篇 小 说 方 面 : 谌 容 的 《人 到 中 年》、 鲁 彦 周 的 《天 云 山 传 奇》、 王 蒙 的
《蝴 蝶》、 路遥的 《人生》、蒋 子 龙 的 《乔 厂长 上 任 记》、 李存 葆 的 《高 山 下 的 花
环》 等等 。
    短篇 小说方 面 : 赵树 理、 马 烽、 王 汶 石 等的 农 村 小 说 , 高 晓 声 等 的 文 革 后
农村小说 , 刘心武 、陈建功 等 的 北 京 市 民 小 说 , 宗 璞、 张 洁、 王 安 忆 的 女 性 小
说 , 梁晓 声、张抗 抗、张承志 等的知青 小说 , 贾平 凹的散文 小说等等。
    诗歌 方面比较 有名的诗 人有 : 郭 小川 、贺 敬之 、闻 捷、 公刘、 白 桦、李 季、
蔡其矫、 李瑛、北 岛、顾城、 杨炼、舒 婷等。
    散文 方面有 名 的 作 家 有 : 刘 白 羽、 秦 牧 、杨 朔、 碧 ( bì) 野、 何 为、 袁 鹰
( yīn ) 、巴金、叶 文玲等。
    目前 , 中国当 代文 学 正 在继 续 发 展 , 文 学杂 志 数 不 胜 数 , 新 人 新 作 层 出 不
穷。我们 相信 , 在 中国 当代 文 学 史 上 , 一 定 也会 像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现 代 文 学 那
样 , 出现 一些世代 流传的伟大 作家与作 品。

    思考 题 : ①简 述唐诗、宋 词、元曲 、明清小说 的杰出成 就。


②请 举出中国古 代文学中 最著名的一 些作家与 作品。
③说 出中国现代 文学五大 文学巨匠的 简要情况 。
④请 介绍一下中 国当代文 学的发展概 况。

13 3
第十一章   中国的艺术

    艺术 是一个内 容 广 泛 的 概 念 , 它 包 括 书 法 、绘 画 、音 乐 、舞 蹈 、戏 剧、 电
影、曲艺 、雕塑、 建筑、杂技 等。 每 个 国 家 的 艺 术 都 有 自 己 的 民 族 特 色 。中 国
经历了长 达数千 年的 文 明 史 , 各类 艺 术 取 得 了 杰 出 的成 就 , 形 成 了 浓 郁 ( nón
yù) 的民族特 色。

第一节   书法・绘画

一、书     法

    书法 是汉字的 书写艺术 , 它伴随着 汉字 的出 现而 诞 生 , 起 初 为中 国 所独 有 ,


后来随着 汉字传到 了 日 本、 朝鲜 、东 南 亚 等 其它 国 家 与 地 区。 中 国 的 书 法 艺 术
不但为本 国人所喜 爱 , 而且受 到了世界 上许多中国 文化爱好 者的欢迎。
    世界 上的文字 种 类 繁 多 , 为 什 么 独有 汉 字 的书 写 成 了 一 门 艺 术 呢 ? 这 与 汉
字的特点 有密切关 系。世界其 它 文字 , 如 英文、 德 文、法 文、 俄文、 西 班牙 文、
印地文等 , 都是表 音文 字 , 书 面语 是 由 数 量 有限 的 几 十 个 字 母 拼 成 的 , 笔 画 简
单 , 书写 单调 , 字 形变化小 , 缺 乏 艺 术 欣 赏 价 值。 而 汉 字 是 象 形 方 块 字 , 笔 画
多 , 结构 复杂 , 字 数多 , 字 形 变 化 大 , 同 样 的 汉 字 , 可 以 写 出 不 同 的 字 体 , 构
成不同的 形象 , 使 人产生不同 的感受 , 具有 其它 文字 所 没有 的 审美 价 值。而 且 ,
采用什么 方法写 , 写出 什 么 样的 字 体 , 造 成 什么 样 的 美 感 , 其 中 包 含 着 许 多 技
巧。学习 、钻研、 掌握这些 技 巧 , 书 写 出 独 具 风 格、 值 得 人 们 欣 赏 的 字 体 , 这
就成了书 法 艺 术。 中 国 书 法 除 了 欣 赏、 审 美 价 值 以 外 , 还 有 重 要 的 实 用 价 值。
比如题字 、写碑文 、牌 匾 ( biǎn ) 、 书刊 名、 装饰 厅室 等 , 都 离 不开 书 法。 书 法
还可以同 诗文、绘 画、篆 ( zhuàn ) 刻、 建筑等 其它 艺 术形 式 结合 , 产 生综 合 性
的艺术效 果。
    中国 的书法艺 术 是 怎 样产 生 和 发展 起 来 的 呢 ? 它 有 些 什 么 特 点 呢 ? 这 个 问
题只要追 溯 ( sù) 一 下 汉字 的 历 史就 清 楚 了 , 因 为汉 字 的 历 史 也 就 是 书 法 艺 术
的历史 。中 国 汉 字 的 发 展 , 大 体 经 历 了 以 下 几 个 阶 段 : 甲 骨 文、 金 文 、 篆 书、
隶书、草 书、楷 ( kǎi) 书 、行书。中 国书法艺 术的基本字 体也正是 这几类。
    根据 考古发现 , 中国文字 早在 5000 年前 就产 生 了 , 那 时 , 只是 一 些简 单 的
13 4
第十一章   中国的艺术

象形符号 。中国最 早的、比较 成熟的 文字 , 是 3400 多 年前 的 甲骨 文。 因为 那 些


文字是刻在 龟 ( uī) 甲 或兽骨上的 , 所以叫 “甲骨文”。由 于甲 骨文 是用 刀子 在
硬骨上刻 出来的 , 因 而 , 它 的 笔 画 又 细 又硬 , 字 形 又 瘦 又 长 , 字 的 大 小 也 不 一
样 , 给人 的感觉挺 硬而古朴 , 这就是中 国最初的书 法。
    与甲 骨文同期 , 特别是进 入周代以 后 , 随 着社 会 的发 展和 使 用条 件 的不 同 ,
汉字 的 字 体 发 生 了 变 化 。 这 时 候 的 文 字 主 要 是 铸 在 青 铜 器 上 , 那 时 称 铜 为
“金”, 所 以叫 “金 文”。 青铜 器 钟 与鼎 居 多 , 因 而又 叫 “ 钟 鼎 文”。 金 文 的 字 体
与甲骨文 接近 , 但 笔 画比 甲 骨 文 粗 壮 , 线条 比 甲 骨 文 流 畅 , 字 体 的 结 构、 大 小
也开始注 意匀称整 齐 , 表现出 的风格 是庄 严而 敦 ( dūn ) 厚 , 已具 有相 当强 的 艺
术性。如 今 , 从古 代 保 存 下 来 的 最 有 代 表 性 的 “ 金 文 ”, 是 西 周 时 代 的 《毛 公
鼎》、《盂 鼎》、《散 氏盘》 等。
    春秋时 期 , 文字 开始写在货 币、竹简 、绵帛、漆 ( qī) 器上 , 汉 字字 体又 有
了新的变 化。战国 时期 , 由于 诸侯国各 霸一 方 , 使 汉 字的 字体 出 现了 地 区差 别。
后来把齐 、楚、燕 、韩、赵、 魏等国的 文字叫 作 “六 国古 文”, 而把 自 成体 系 的
秦国文字 叫做“大 篆”。
    秦始 皇统一 中国 以 后 , 废 止 六 国古 文 , 同 时 以 大 篆 为 基 础 , 加 以 整 理、 简
化 , 形成 小篆 , 用 小篆统 一了 全 国的 文字 。小 篆比 较 容易 辨 ( biàn ) 认和 书 写 ,
而且规范 化、定型 化了 。轮 廓 由原 来 的 长 短 大小 不 齐 , 变 成 了 基 本 整 齐 的 长 方
型 , 笔画 由原来的 粗 细不 等 , 变 成 了 均 匀、 圆转 的 线 条 , 结 构 部 件 由 原 来 的 自
由安排 , 变得具有 相对 固 定 的位 置。 定 型 化 了的 小 篆 , 标 志 着 汉 字 进 入 了 比 较
成熟的时 期。如今 , 包 括小 篆 在 内 , 中 国 的 古文 字 已 基 本 丧 失 了 实 用 功 能。 但
是 , 作为 一种书法 艺术 , 仍具 有重要的 美学 价值 , 在 艺术 园地 里 占有 一 席之 地。
在中国的 书法艺术 中 , 大篆、 小篆通 称为 “篆 书”, 在 印章 篆刻 中 颇 ( pō) 为 流
行。
    小篆 虽然进 步多 了 , 但 书 写起 来 仍 有 不 便 之处 。秦 代 刑 罚 严 酷 , 徒 隶 ( 罪
犯 ) 很多 。在办理 有关 徒 隶 事务 的 文 书 时 , 往往 写 得 简 单 草 率 , 于 是 形 成 了 一
种新字体 “隶书”。秦朝 灭亡后 , 隶 书进 一步 发展 , 并 逐渐 走 向成 熟 , 到西 汉 中
期 , 终于 取代小篆 的地 位 , 成 为社 会 通 行 的 正式 字 体。 后 来 规 范 化 的 隶 书 与 小
篆相比 , 主要有以 下 几个 特 点 : 第 一、 将 小 篆不 规 则 的 曲 线 和 圆 转 的 线 条 , 变
成了平直 方正的笔 画 ; 第 二、 笔 画 除 横、 竖 ( shù) 、 点 及 弯 转 之 外 , 增 加 了 撇
( piě) 、捺 ( nà) , 特别是横 笔 , 呈现出 了“蚕头 雁尾”的笔 势 ; 第三 、结 构上 下
紧密 , 左 右舒展 , 笔锋有圆 有 方 , 笔 画 有 粗 有 细 , 富 于 变 化。 隶 书 字 体 的 整 个
轮廓呈扁 形 , 给人 以端庄、 安 稳 的 感 觉。 隶 书 的 书 写 方 法 , 不 但 更 加 规 范、 方
便、实用 , 而且给 人带来了新 的艺术感 受。
13 5
中国概况

    就在 隶书发展 的同时 , 还 出现了 另一 种新 的汉 字 书写 方 法 , 即 “草 书”。 草


书是隶书 的潦 ( liáo) 草 写法 , 其特 点是 写得 潦草 、快 速 , 笔 画与 笔 画勾 连 , 字
与字勾连 , 字 的 形 状 高 度 简 化 , 有 时 甚 至 只 有 个 大 概 轮 廓。 由 于 草 书 太 潦 草 ,
随意性比 较强 , 难 以 辨认 , 所 以 , 一 般 仅 作 为书 法 艺 术 来 欣 赏 , 实 用 价 值 没 有
其它字体 大。
    魏晋 南北朝时 期 , 在 隶 书的 基 础 上 , 又 有一 种 新 的 字 体 发 展 起 来 , 这 就 是
“楷 书”。 在字的形 体 结 构 方面 , 楷 书 和 隶书 差 不 多 , 但 是 , 楷 书 把 隶 书 笔 画 的
写法改变 了。主 要 表 现 在 : 横 笔 的 末端 不 再 向 上挑 ( tiǎo) , 而是 收 锋 ; 点 笔 由
长形变成了 圆状 ; 撇 笔的方向改 为斜向下 , 出尖锋 ; 勾笔不 用拐 ( uǎi) 弯 , 成
为硬勾。 更重要的 是 , 整 个 字 体的 形 态 由 隶 书的 扁 形 变 成 了 方 形 , 从 而 第 一 次
使中国的 汉字变成 了 方 块 字。发 展 到 隋 唐时 期 , 楷 书 字 体 基 本 成 熟。 定 型 之 后
的楷书 , 笔画精致 , 结构严谨 , 工整清 楚 , 成为最 主要的字 体。
    晋代 还出现了 另外一种书 法 , 介 于楷 书和 草书 之 间 , 被 称 为“ 行书”。 行 书
既不像楷 书那样 工整 , 也 不 像 草 书 那样 潦 草。 它 的 优 点 是 , 比 楷 书 随 便 , 可 以
写得比较 快 , 但又 不 是快 得 潦 草 难 认 , 既美 观 大 方 , 又 方 便 实 用 , 因 而 成 了 人
们日常最 喜欢使用 的字体。
    甲骨 文 →金 文 → 小篆 → 隶书 → 草 书→ 楷 书 →行 书 的演 变 过 程 , 是 中 国 汉 字
的产生和 演变过程 , 也 是 中 国书 法 各 种 字体 的 形 成 过 程。 历 史 表 明 , 中 国 书 法
艺术的五 种基本字 体———篆书 、隶书、 草 书、楷 书、 行 书 , 隋 唐 时期 就 已定 型 ,
尔后 , 尽 管有千变 万化 , 不 断 出现 新 的 创 作 , 但 基本 字 形 始 终 没 有 脱 离 上 述 五
种类型 , 也就是说 , 再也没有 出现新的 字体。
    然 而 , 篆、 隶、草 、楷、 行 五 种 字 体 , 仅 是中 国 书 法 的 基 本 字 体。 实 际 情
况是 , 即 使 是 同 样 的 字 体 , 不 同 的 人 来 写 , 由 于 每 个 人 的 个 性、 气 质 、 爱 好、
趣味、修 养 、功 底、 追 求 等 种 种 不 同 , 写 出 的 字 也 会 各 有 特 点 , 决 不 会 一 样。
这就好比 人的长相 , 虽然鼻子 、眼、嘴 、耳 朵大 体一 样 , 但具 体 长相 千 差万 别 ,
没有完全 一样的。 在 中国 历 史 上 , 著 名 的书 法 家 层 出 不 穷 , 流 派 很 多 , 风 格 各
异 , 优秀 的书法艺 术 作品 浩 若 烟 海 , 千 姿百 态 , 就 是 这 个 道 理。 中 国 古 代 最 有
代表性的 杰出书法 家主 要 有 : 晋 代 的王 羲 ( xī) 之、 王 献之 父 子 , 唐 代的 张 旭、
怀素、颜 真卿、柳 公 权、 欧阳 询 ( xún ) , 宋代 的 苏 东 坡、 黄 庭 坚 , 元 代 的 赵 孟
FDE2# ( fǔ) , 明 代的 董其 昌、 张瑞 图 , 清 代的 郑板 桥、 吴昌 硕 ( shuò) , 等 等。
这些书法 大师对后 人 影响 极 大 , 他 们的 作 品 早 已成 了 稀 世 珍 宝。 如 果 想 要 欣 赏
中国古代 的书法艺 术 , 除 了著 名 书 法家 的 字 帖 和名 胜 古 迹 上 的 题 字 之 外 , 中 国
的三大碑 林——— 孔庙 碑 林 、西 安 碑 林、 昭 陵 碑 林 , 是 最 应 该 去 看 的 地 方 , 那 里
集中了数 量庞大的 石 碑 , 石 刻碑 文 书 法 之精 湛 , 内 容 之 丰 富 , 简 直 就 是 中 国 古
13 6
第十一章   中国的艺术

代书法艺 术的宝库 。
    书法 作为一门 古 老 的 艺术 , 在 古 代中 国 长 盛不 衰 , 在 近 现 代 中 国 仍 人 才 辈
出 , 新中 国建立以 来 , 更呈 现 出 了 一 片 繁荣 。在 政 府 的 支 持 下 , 全 国 各 地 成 立
了书法协 会和书画 社 , 经 常 举办 书 法 展 览、 书法 艺 术 研 讨、 书 法 培 训 以 及 书 法
国际交流 等活动 , 为 书法 艺 术 的 继 续发 展 创 造 了 良 好 的 条 件 , 老、 中、 青 年 书
法家都很 活跃。目 前 , 全国书 法协会 有会 员 3800 多 人 , 著 名 的书 法 家有 : 赵 朴
初、刘海 粟 ( sù) 、 陈 叔 亮、 启 功、 沈 鹏、 沙 孟 海 、周 而 复、 尹 瘦 石 、 王 学 仲、
方去疾、 黄苗子、 张旭 ( xù) 等。

二、绘     画

    中国 的绘画艺 术 , 同 样 具有 悠 久 的 历史 。早 在 五 六 千 年 以 前 , 中 国 的 祖 先
就在陶器 上画花纹 或 简单 的 动 物、 植物 图 案 , 那 可以 说 是 中 国 最 原 始 的 绘 画 艺
术。到了 奴隶社会 时 期 , 随 着 生 产 力 的 发展 , 绘 画 艺 术 发 生 了 重 大 变 化 , 出 土
于战国楚 墓中的帛 画 《龙凤人 物图》、《御 龙人 物 图》, 线 条 流畅 , 造 型生 动 , 标
志着中国 的早期绘 画 已 达 到了 较 高 水平 。秦 汉 时 期 , 绘 画 艺 术 进 一 步 发 展 , 其
中汉代的 帛画和壁 画 尤为 突 出。 例 如 : 在长 沙 马 王堆 出 土 的 西 汉 彩 绘 帛 画 和 壁
画中的神 话传说 , 表现 了 墓主 人 生 前的 豪 华 生 活及 希 望 死 后 升 天 的 主 题 , 形 象
十分生动 , 精彩动 人。
    魏晋南 北朝时期 , 佛教兴盛 , 宗 教 艺术 大 大发 展 , 在岩 壁 上凿 ( záo ) 石 窟
( kū) , 雕刻佛像 , 绘 制 壁画 , 成 为 时 代风 气。 其 中 , 最著 名 最 有 代 表 性 的 是 敦
煌壁画。 敦煌莫高 窟 从 公 元 366 年 开 始 , 凿 刻 了 上 千年 , 现 存 洞 窟 492 个 , 壁
画 4. 5 万 多平方米 。这 些壁 画 反 映 了 中 国传 统 的 画 风 , 在 吸 收、 融 合 外 来 艺 术
的基础上 , 有了新 的发 展 和 提高 。除 了 佛 寺 与石 窟 壁 画 之 外 ,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还出现了 许多优秀 的很 有 文化 修养 的 士人 画 家。如 顾 恺 ( kǎi) 之、 曹 不 兴、 戴
逵 ( kuí) 、陆探微、 卫协等。 并且 , 还出 现了最早 的画论——— 谢赫 ( hè) 的 《古
画品录》, 标志 着中国绘 画进入了一 个新的阶 段。
    从隋 唐至宋代 , 中国的绘 画艺术达 到了 鼎盛 。唐 画虽 仍以 壁 画占 主 要地 位 ,
但佛教题 材绘 画 明显 出 现 了向 世 俗 画 发展 的 趋 向 , 天 女、 菩 ( pú) 萨 等 被 画 得
和人间美 女一样。 在人 物 画高 度 繁 荣的 同 时 , 山 水花 鸟 画 也 出 现 了 许 多 杰 出 的
作品。如 隋代展子 虔 ( qián) 的 《游 春 图》, 是 现存 最 早的 山 水 画作 品。 五 代 两
宋时期 , 人物画仍 有 发展 , 山 水 花 鸟画 更 加 完 美 , 而 且 产生 了 像 张 择 端 《清 明
上河图》 那样杰出 的长 卷社 会 风俗 画 , 形象、 细 腻 ( nì) 、 逼真 地 描绘 出 了 北 宋
首都开封 的繁华热 闹景象。从 隋至 宋 , 最 著名 的画 家有 : 展 子虔 、阎 ( yán ) 立
13 7
中国概况

本、尉 ( yù) 迟乙僧 、 吴 道 子 、李 思 训、 王 维、 张 萱、 周 B852# 、 张 择 端 、 董


源、范宽 、刘松年 、马远、赵 昌等。
    元朝 时期 , 山水 花 鸟 画成 就 突 出。 以黄 公 望、 王 蒙、 倪 瓒 ( nízàn ) 、 吴 镇
四人为代 表的山 水 画家 , 人 称 “元 四 家”。 他 们 创 作 的山 水 画 , 纯 用 水 墨 画 成 ,
不施任何 色彩 , 追 求笔墨 情 趣 , 讲 究 以 诗 入 画 , 平 淡 自 然 , 抒 情 写 意 , 开 创 了
新的山水 画风格 , 对后 来 中 国山 水 画 的 发展 起 了 极 大 作 用。 到 了 明 清 时 期 , 中
国的绘画 基 本 继 承、 发 展 了 元 代 山 水 花 鸟 画 的 传 统 , 同 时 , 受 新 的 时 代 影 响 ,
出现了众 多的风格 流派。比如 , 明代 有以 戴进 为代 表 的“ 浙派”, 以 沈周、 文 徵
明、唐寅、 仇 ( qiú) 英 为代表的 苏州“吴门 画派”, 以徐渭 为代表的 写意 花鸟 画
派 , 以边 景昭、 吕 纪 为 代 表 的 工 笔 花 鸟 画 派。 清 代 有 弘 仁、 髡 ( kūn ) 残 、 石
涛、朱耷 ( dā) “四 大画僧”, 有以 郑板 桥、金 农等 为代 表的 “扬 州 八怪”, 以 任
伯年、吴 昌硕为代 表的上海画 派 , 等等 。
    进入 近代 , 一 直到 新 中 国成 立 以 后 , 中 国的 传 统 绘 画 又 有 了 新 的 发 展。 同
时 , 西洋 的油画、 版画、漫画 以 及 连 环 画、 年 画 也 发 展 了 起 来 , 出 现 了 百 花 齐
放的局面 。最著名 的画家有 : 齐白石、 徐 悲鸿 、潘 天寿 、黄 宾 虹 ( hón ) 、 李 苦
禅 ( chán ) 、李可染、 王雪涛、 刘海粟、关 山月、叶 浅予、石鲁 等。
    回顾 中国绘画 艺 术 史 , 我 们 可 以 把中 国 传 统画 的 种 类 做 这 样 的 划 分 : 从 题
材上 , 可 分为人 物 画、 山 水 画、 花 鸟 画 ; 从 技 法 上 , 可 分 为 工 笔 画、 写 意 画。
工笔画是 指描绘工 整、 着 色 精细 的 画。 写 意 画是 指 用 简 练 粗 放 的 笔 墨 , 勾 描 出
物体的形 象 , 重在 抒发 作 者意 境 的 画。 若从 整 体 上将 中 国 传 统 画 与 西 洋 传 统 画
比较 , 中 国传统画 明显具有以 下几个特 点 :
    第一 、突出线 条。 中国 传 统 画 从 一 开始 , 就 是 靠 线 条 来 描 绘 出 形 象 的。 直
到后来 , 很少有不 是靠 线 条 描画 出 来 的 作品 。可 以 说 , 中 国 传 统 画 基 本 是 线 条
艺术。而 西洋传统 的油 画 和 水彩 画 , 形 象 的 表现 主 要 是 靠 色 彩 层 次 的 明 暗 , 甚
至可以完 全 看 不 见 线 条。 正 因 为 如 此 , 西 洋 画 特 别 强 调 色 彩 的 涂 抹 ( tú mǒ) 、
搭配 , 而 中国画十 分重视笔墨 的运用———“笔墨技 法”。
    第二 、重在神 似。南朝时 , 中国第 一个 画论 家谢 赫 提出 了 “绘 画六 法”。 其
中 , 第一 条就是要 求表 现 物象 的 气 韵与 生 命 ; 第 二条 是 要 求 用 笔 时 要 有 内 在 的
骨力 ; 第 三条才是 描画对 象 的 准 确。 也 就 是 说 , 他 把 “ 神 似” 放 在 了 首 位 , 而
把“形似” 放在了 次 要 位 置。谢 赫 的 绘 画理 论 , 成 了 中 国 绘 画 艺 术 的 法 则。 比
如画人物 画 , 并不 单纯 画 人 物的 外 貌 , 更 重 要的 是 , 通 过 外 貌 刻 画 出 人 物 的 神
情、性格 , 使人物 更 富有 内 涵 ( hán ) , 更 传 神。 而西 洋 的 传 统 绘 画 , 追 求 的 是
人物或景 物在构图 上 光与 色 的 变 化 , 白 天 黑 夜 以及 室 内 外 等 的 时 空 效 果 , 更 富
有立体感 和写实性 。
13 8
第十一章   中国的艺术

    第三 、诗、书 、画 结 合。 在西 方 , 诗 和 画虽 然 也 是 姊 ( zǐ) 妹 艺 术 , 但 是 ,
即使画本 身非常富 有诗意 , 也 极少在 画上 题诗。 原因 在 于 , 西 方 在诗 和 画之 间 ,
没有书法 这样一种 起协调作用 的媒介 物。中 国的 书法 本 身就 含 有艺 术 美 , 所 以 ,
经常用书 法在画中 配 诗 , 使 诗、 书、 画 结 合 , 产 生 “ 画 中 有 诗 , 诗 中 有 画” 的
效果 , 比 单纯的画 更富有意境 和感染力 。
    绘画 艺术虽然 中 西 方 都有 , 但 风 格、 画 法确 实 不 同。 通 过 对 中 国 绘 画 艺 术
史和中西 方绘画特 点 的了 解 , 可 以 加深 对 中 国 绘画 这 一 文 化 品 种 的 认 识 , 促 进
艺术欣赏 能力的提 高。

第二节   音乐・舞蹈

一、音     乐

    中国 的传统音 乐 主 要 分 为 五 大 类 : 民 歌、 舞 曲 、说 唱 、戏 曲 、器 乐 。在 悠
久的历史 发展过程 中 , 中国音 乐同样形 成了独特的 民族风格 。
    根据 出土文物 考 证 , 中国 在 约 五 千年 以 前 的原 始 氏 族 社 会 , 就 开 始 产 生 了
歌舞和歌 曲。到商 周时 代 , 已 有了 比 较 发 达 的音 乐 文 化 , 西 周 时 期 有 记 载 的 乐
器达 70 多种。1978 年 5 月 , 在湖 北随县发 掘了一座战 国初期的 墓 , 墓中 有一 个
完整的钟 鼓乐队 , 珍贵 乐 器达 124 件。 特 别 是其 中 有 一 套 青 铜 铸 的 编 钟 , 有 乐
钟 65 枚 , 钟架 长 10. 79 米 , 高 2. 67 米。 编 钟 大 小 不 同 , 可 以 发 出 12 个 音 调 ,
音域跨五 个八度 , 奏出的音乐 优美动 听。这 套编 钟 , 说明 古代 中 国的 乐 器制 造 ,
已达到了 很高的水 平。另外 , 《诗经》 中 的 “风”、“雅”、“颂 ”, 其 实 都是 周 代
曲词 , 其 配乐有宫 廷和 祭 祀 用的 , 也 有 民 歌 音乐 , 说 明 当 时 中 国 的 音 乐 已 相 当
流行。周 代至汉代 , 从 中央 到 地 方 , 都 设 有 专门 负 责 收 集、 整 理 民 间 音 乐 的 机
构 , 对保 存和发展 音乐 起 了 重要 作 用。 战 国 时代 , 中 国 还 出 现 了 一 部 最 早 的 系
统论述音 乐的著作 ———公孙尼 子的 《乐 记》。
    唐代 是中 国 歌 舞 艺 术 最 繁 荣 的 时期 。那 时 , 国 内 各 民 族 音 乐 交流 频 ( pín )
繁 , 日本 、印度、 朝鲜、东南 亚 等 地 的 音 乐 , 也 不 断 传 入 中 国 , 大 大 丰 富 了 中
国的音乐 文化。无 论是 民 间 音乐 还 是 宫 廷音 乐 , 都 很 兴 盛 , 仅 见 于 文 献 记 载 的
乐曲名称 , 就有 数 百 种 之 多。 例 如 , 著 名 的 大 曲 《霓 裳 ( ní chán ) 羽 衣 曲》
( 乐 谱已散失 , 只有 片 段 ) , 曲 体 庞 大 , 结 构 复 杂 , 声、 乐、 舞 结 合 , 代 表 了 当
时宫廷音 乐极高的 艺术成就。
    宋元 时期 , 作 为城市贸易 中心的 “瓦舍”、“勾栏”, 成为 民 间杂 乐 艺人 集 中
13 9
中国概况

的场所 , 为发展市 民阶层的通 俗音乐 艺术 , 提供 了比 较 好的 环 境和 条 件。因 此 ,


这一时期 , 艺术歌 曲和 以 说唱 故 事 人物 为 特 点 的表 演 艺 术 发 展 迅 速 , 艺 人 们 创
造了许多 市民喜好 的 说 唱 曲种 。同 时 , 更 有 一些 专 业 艺 人 和 艺 术 团 体 , 发 扬 隋
唐散乐百 戏传统 , 把表演 故 事、 人 物 和 说 唱、 歌 舞、 乐 器 结 合 起 来 , 把 新 的 艺
术品种杂 剧推向了 繁 荣 , 从 而促 进 了 戏 曲音 乐 的 发 展。 这 个 时 期 , 由 于 填 词 唱
曲风靡 ( mǐ) 一时 , 也 促进 了 戏 曲 演唱 艺 术 的发 展。 南 宋 婉约 派 词 人 兼 音 乐 家
姜夔 ( kuí) 在 创作词曲 音乐的实践 中 , 为 后 人留 下 了 代 表着 宋 词 音乐 基 本 特 色
的难得作 品。说唱 音乐 和 戏 曲音 乐 的 崛 起 , 带来 了 器 乐 艺 术 的 发 展 , 使 中 国 传
统乐器形 成了由胡 琴、笛 ( dí) 子、琴 、笙 ( shēn ) 、箫、 琵 琶、锣 鼓 等构 成 的
吹、拉、 弹 ( tán ) 、打 四 大 类 的 格 局 , 并 促 进 了 小型 音 乐 合 奏 的 兴 盛 和 独 奏 艺
术的提高 。
    明清 时期 , 在 原来的基础 上 , 多种 多样 的民 间音 乐 兴起 , 特 别是 艺 术歌 曲、
说唱音乐 和戏曲音 乐 的 发 展 , 促 进 了 民 间 ( 包 括少 数 民 族 ) 歌 舞 和 器 乐 合 奏 的
繁荣。进 入近代社 会以后 , 传 统音乐继 续发 展 , 但出 现 了新 的 时代 特 点 , 民 歌、
说唱、戏 曲、器乐 、歌舞等音 乐形式 , 比明 清时 期更 趋 大众 化。 繁多 的 新乐 种、
新曲种、 新剧种相 继兴 起 , 以 前所 未 有 的 规 模在 全 国 各 地 流 传 和 发 展 , 中 国 音
乐界呈现 出了一派 生 动活 泼 的 景 象。与 此 同 时 , 西洋 乐 器 和 音 乐 也 大 量 进 入 中
国 , 如铜 管、钢琴 、提琴、小 号、交响 乐、和 声 学 , 与中 国 的 二胡 、笛 子、 琴、
笙、箫、 琵琶、锣 鼓等乐 器 及音 乐 交 相 呼 应 , 扩 大了 中 国 的 音 乐 领 域 和 中 国 人
的视野。
    中华人 民共和国 成立以后 , 在政府的 大 力支持下 , 音乐艺术 事业蓬勃发 展。
在 音乐创作方 面 , 题材 广阔 , 形式 多样 , 优 秀作品层出 不穷。在 音乐表演方 面 ,
普遍建立 了歌唱团 、歌舞团、 管弦 ( xián ) 乐队 、民族乐 队 , 涌现出 了许多优 秀
的作曲家 、歌唱家 、演奏家、 指 挥 家。 除 了 专 业 音 乐 团 体 外 , 群 众 性 的 音 乐 活
动也十分 活跃。在 音乐 理 论 研究 和 音 乐 教育 方 面 , 过 去 几 乎 是 一 片 空 白 , 此 时
却建立了 专门的研 究 机 构 和音 乐 学 校 , 并出 版 了 音 乐 杂 志。 此 外 , 还 不 断 扩 大
了与国外 音乐 界 的 交 流。 以 上 这 些 , 显 示 了 新 中 国 音 乐 艺 术 事 业 的 兴 旺 发 达 ,
促进了中 国音乐艺 术水平的提 高。

二、舞   蹈

    舞蹈 需音乐伴 奏 , 二 者 密切 相 连。 舞 蹈 与音 乐 一 样 , 同 样 起 源 于 人 类 的 劳
动。开始 时 , 它仅 是人们 对 劳 动动 作 和 动 物 动作 的 简 单 模 仿 , 后 来 才 发 展 成 为
一种自觉 的艺术活 动。
14 0
第十一章   中国的艺术

    中国 的舞蹈艺 术 , 在 进 入奴 隶 社 会 以后 , 基 本 分 成 了 两 大 类 : 一 类 是 民 间
舞蹈 , 由 劳 动 群 众创 作 、表 演 , 以 自 我 娱 乐 为主 , 风 格 粗 朴、 刚 健、 风 趣 ; 另
一类是专 业舞蹈 , 由专 门 人 员 创 作、 表 演 , 风 格 严 整、 精 美 、典 雅 , 更 富 有 艺
术欣赏价 值 , 专供 贵族 祭 祀 和享 乐 之 用。 夏 商时 期 , 供 贵 族 祭 祀 用 的 舞 蹈 称 作
“巫 ( wū) 舞”, 供贵族 享乐的舞 蹈称作 “乐 舞”。西周初年 , 统治阶 级将 前代 遗
留的乐舞 加以集 中、 整理 , 建 立 了 明 确 的宫 廷 雅 乐 体 系。 一 方 面 , 提 高 了 音 乐
舞蹈的艺 术 水 平 , 另 一 方 面 , 加 强 了 音 乐 舞 蹈 的 教 化 功 能。 当 时 的 宫 廷 雅 乐 ,
分为“文 舞”和 “武舞”两种 , “文 舞” 着重 表 现君 王 以德 服 天 下 , “武 舞 ” 主
要显示国 家武力强 盛。 其 目 的 , 除 了 供 统 治 阶级 享 乐 外 , 主 要 是 为 了 宣 传 当 时
的“礼制”, 维 护统治阶 级的尊严。 春秋战 国时 代 , 旧 的 礼乐 制 度逐 渐 丧失 了 对
新兴势力 的控制 作 用 , 同 时 , 雅 乐 的 内 容 和 形 式也 日 趋 僵 ( jiān ) 化 , 不 能 满
足贵族们 享乐的 需 要 , 出现 了 所 谓 “礼 崩 乐 坏” 的 局 面。 宫 廷 雅 乐 衰 落 了 , 但
当时的民 间歌舞 , 却由 于 与 人民 生 活 密 切相 关 , 仍 然 保 持 着 旺 盛 的 生 命 力 , 终
于被引进 宫廷和贵 族生活中 , 替代雅乐 的地位成了 中国舞蹈 艺术的主流 。
    秦汉 以后 , 中 国古 代 舞 蹈艺 术 的 发 展 , 基本 是 以 宋 代 为 界 , 分 为 前 后 两 大
时期。宋 代以前 , 舞蹈 是表 演 艺 术 的 主 要形 式 。观 赏 舞 蹈 , 不 仅 是 统 治 阶 级 精
神享受的 重要方面 , 而 且 成 了整 个 社 会 文化 和 社 会 生 活 的 重 要 内 容。 所 以 , 歌
舞艺术得 到了迅速 发 展 , 先 后在 汉 代 和 唐代 出 现 了 两 个 高 峰。 汉 代 时 , 不 仅 政
府设有专 门的音 乐舞 蹈 机 构———乐 府 , 贵 族 豪门 也 养 了 大 批 专 业 乐 舞 艺 人。 上
至皇帝官 僚 , 下至 平民百 姓 , 都 十 分 喜 好 歌 舞 , 歌 舞 之 风 遍 及 全 国 。当 时 , 比
较流行的 舞蹈主要 有 袖 舞、 巾 舞、 鼓 舞、 剑 舞、 扇 舞 等。 其 表 演 精 彩 , 花 样 繁
多 , 极大 地丰富了 中 国舞 蹈 艺 术 的 内容 、形 式 和 表 现 力。 可 以 说 , 流 传 至 今 的
中国舞蹈 的民族特 色 , 在 汉 代已 初 步 形 成 , 现在 中 国 传 统 舞 蹈 的 各 种 样 式、 题
材 , 都可 以直接间 接地 从 汉 代找 到 来 源。 汉 代舞 蹈 高 峰 的 出 现 , 把 中 国 古 代 舞
蹈艺术推 向了成熟 , 为后来中 国舞蹈艺 术的发展打 下了深厚 基础。
    魏晋 南北朝时 期 , 中 国 各民 族 文 化 大融 合 , 继 黄 河 流 域 之 后 , 长 江 流 域 的
经济、文 化也发达 起 来 , 从 而 带 来 了 乐 舞文 化 的 扩 大。 南 方 地 区 , 主 要 是 继 承
了汉魏 时 的 乐 舞 , 并 采 集、 吸 收 了 民 间 乐 舞 , 有 所 发 展 , 出 现 了 “ 雅 舞 ” 和
“杂 舞”。 雅舞 用 于 祭 祀 , 杂 舞 用 于 宴 会。 比 如 , 著 名 的 宫 廷 乐 舞 《春 江 花 月
夜》、《玉 树 后庭 花》 等 , 就是 由 民间 舞蹈 发 展 而 来的 。北 方 地 区 , 由 于 各 少 数
民族及印 度乐 舞 的 传 入 , 出 现 了 中 国 传 统 舞 蹈 与 外 来 舞 蹈 的 大 交 流 、 大 汇 合 ,
更加重视 追求舞蹈 的 技 巧 和艺 术 性、 形 式美 。这 些 , 都 为 后 来 隋 唐 时 期 中 国 舞
蹈艺术新 高峰的出 现准备了重 要条件。
    唐代 舞蹈是中 国 舞 蹈 史上 的 最 高峰 。主 要 体 现 在 : 第 一、 礼 仪 乐 舞 达 到 了
14 1
中国概况

相当高的 水平 , 其 代表是宫廷 礼仪乐舞 《十部 乐》 的 出现 。《十部 乐》 包 括 《燕


乐》、《清 乐》、《西 凉乐》、《天 竺 ( zhú) 乐》、《高 丽乐》、《龟 兹 ( qiū cí) 乐》、
《安国 乐》、《疏 勒 ( lè) 乐》、《康国乐》、《高昌乐》。它是 在隋朝 《七部 乐》、《九
部乐》 的 基础上完 成 的 , 集中 了 魏 晋南 北 朝 以 来各 民 族 及 域 外 的 乐 舞 , 并 将 各
种乐舞的 名称、化 妆、曲名、 乐曲等规 范化。《十部 乐》 的 表演 , 场 面宏 伟 , 气
氛庄严 , 壮 丽辉煌 , 充 满 了 多 民 族 色 彩 , 具 有 鲜 明 的 礼 仪 性 , 主 要 是 在 外 交、
庆典、宴 会等场合 表 演。 《十部 乐》 不 仅 代 表 了 唐 代 礼 仪 乐 舞 的 最 高 水 准 , 同
时 , 也标 志着中国 各民 族 乐 舞的 交 流 与 融合 进 入 了 新 的 阶 段。 第 二、 表 演 性 舞
蹈技艺精 湛 , 丰富 多彩。唐朝 的 《十部 乐》 虽然 水准 很 高 , 但 毕 竟是 礼 仪乐 舞 ,
多少显得 有些死 板。 因 此 , 为 了 满 足 单 纯 欣 赏、 娱 乐 的 需 要 , 无 论 是 在 宫 廷 ,
还是在民 间 , 都出 现了 许 多 技艺 很 高 , 风 格 多样 , 颇 具 艺 术 感 染 力 的 表 演 性 舞
蹈。这些 舞蹈 , 按 风格特 色 可分 为 “健 舞 ”、“ 软 舞” 两 大 类。“健 舞 ” 动 作 矫
( jiǎo) 健 , 节奏明快 , “软 舞” 柔软 优 美 , 节 奏 舒 缓。“健 舞 ” 中 , 最 著 名 的 是
从西域传进 的 《胡旋 舞》、 《胡 腾 舞》、 《拓 ( t uò) 枝 舞》, 还 有 《剑 器 舞》 等。
比如 《胡 旋舞》, 舞 起 来 以 后 , 犹 如 旋 风 一 般 , 左 右 旋 转 , 自 由 奔 放 , 刚 健 流
畅 , 优美动 人 , 曾使 皇帝和朝廷 上下着迷 , 人人 都跳 胡 旋舞。“ 软舞” 中 , 影 响
最大的是 《绿腰》 和 《春 莺 ( yīn ) 转》, 表 演 者 都 是 女 子 , 舞 姿 轻 盈 ( yín ) ,
体态柔美 , 舒缓飘 逸 , 给人的 是另一种 风格 的艺 术享 受。 第三 、“大曲 ”——— 乐
曲、歌唱、 舞蹈三结 合大型乐舞 的创作。 大曲由 “散 序”、“中 序”、“舞 遍” ( 也
叫“破”) 三 部 分 组 成 , 内 容 丰 富 , 规 模 庞 大 , 曲、 唱、 舞 互 相 交 替 , 有 机 结
合 , 颇有 艺术力量 , 在 当时 宫 廷 乐 舞 中 颇为 流 行。 唐 代 大 曲 中 , 最 有 代 表 性 的
是 《霓裳 羽衣舞》, 曲调 由唐明皇创 作 , 其 中独 舞由 杨 贵妃 表 演。舞 蹈 采用 了 传
统的优美 舞 法 , 同 时 , 融 汇 了 西 域 舞 蹈 中 精 彩 的 旋 转 技 巧。 加 之 美 妙 的 音 乐 ,
逼真地再 现了飘渺 ( piāo miǎo) 的 天 仙 境 界 , 塑造 了 美 丽 动 人 的 仙 女 形 象 , 取
得了很高 的艺术成 就 , 从 而 成为 中 国 舞 蹈艺 术 史 上 的 杰 作。 总 而 言 之 , 唐 代 舞
蹈集中了 古今中外 之大成 , 样 式繁多 , 艺术高超 , 达到了前 所未有的水 平。
    宋代 是中国舞 蹈 艺 术 史上 的 转 折点 。宋 之 前 , 歌 舞 占 据 中 国 表 演 艺 术 的 首
位。自宋 以后 , 由 于戏 曲、 说书 等 多 种 艺 术 形式 的 兴 起 , 特 别 是 元 代 戏 曲 的 繁
荣 , 使歌 舞地位遇 到 了挑 战。 于 是 , 舞 蹈 作 为独 立 的 艺 术 走 向 衰 落 , 很 少 再 有
什么较大 的创新。 但是 , 作 为 艺术 园 地 里 的 品种 之 一 , 舞 蹈 艺 术 仍 有 其 独 特 的
欣赏价值 , 一直在 继 续流 传 与 发 展 , 直 至近 代 和 今 天。 其 中 , 尤 其 是 汉 族 的 民
间舞蹈和 少数民族 舞 蹈 , 由 于直 接 来 源 于人 民 的 生 活 与 创 造 , 所 以 , 始 终 异 常
活跃 , 丰 富多彩 , 充满了生机 。
    二十 世纪三十 年 代 , 西 方舞 蹈 艺 术 开始 传 入 中 国 , 比 如 芭 蕾 舞。 新 中 国 建
14 2
第十一章   中国的艺术

立以后 , 舞蹈艺术 事业受到国 家的重视 , 成立 了许 多 舞蹈 艺术 团 体及 研 究机 构 ,


建立了舞 蹈艺术学 校 , 扶 植、 培养 了 大 批 舞 蹈艺 术 人 才。 中 国 的 舞 蹈 艺 术 家 和
其他舞 蹈 工 作 者 , 通 过 发 掘、 研 究、 整 理、 改 编 本 国 的 古 典 舞 蹈、 民 间 舞 蹈、
少数民族 舞蹈 , 创 作、表演了 大批既丰 富多彩 又具 有 鲜明 民族 特 色的 中 国舞 蹈。
同时 , 也 上演了不 少世 界 上 其他 民 族 的 舞蹈 。比 如 , 中 央 民 族 歌 舞 团 专 门 表 演
中国少数 民族舞蹈 , 中 国 芭蕾 舞 团 专门 表 演 西 方芭 蕾 舞 , 东 方 歌 舞 团 专 门 表 演
亚洲其他 国家和 非洲 、拉 丁 美 洲 国 家民 族 歌 舞。 此 外 , 中 国 还 采 取 走 出 去 , 请
进来的办 法 , 不 断 加 强 与 世 界 舞 蹈 界 的 交 流 。 新 中 国 的 舞 蹈 艺 术 与 过 去 相 比 ,
事业、队 伍扩大了 , 视野、题 材、内容 更 广阔 了 , 风格 、样 式、 技巧 更 丰富 了。
目前在中 国 , 正式 加入 舞 蹈 家协 会 的 会 员有 两 千 余 人 , 另 外 , 还 有 大 量 业 余 舞
蹈活动积 极分子。 在广 大 舞蹈 工 作 者的 努 力 下 , 中国 的 舞 蹈 艺 术 在 继 续 不 断 探
索、创新 、提高。

第三节   戏剧・电影

一、戏     剧

    中国 的戏剧艺 术基本可以 分为两 大类 , 一类 是传 统 戏曲 , 另 一类 是 现代 剧。


传统戏曲 主要是各 种古装地方 戏 ; 现代 剧包括话剧 、歌剧、 舞剧等。
    中国 的戏曲艺 术源 于 秦汉 时代 的 俳 ( pái) 优。 到唐 代 , 形 成为 参 军 戏。 到
宋代 , 参 军戏也叫 杂剧。13 世 纪的 元 代 , 已经 相 当 成熟 , 以 关 汉 卿的 创 作 为 代
表 , 出现 了 一 大 批杰 作 。后 来 , 不 断 发 展、 丰 富 , 品 种 越 来 越 多。 至 今 , 全 国
各地的 传 统 戏 曲 达 300 余 种。 如 : 京 剧、 评 剧、 豫 ( yù) 剧、 河 北 梆 ( bān )
子、越剧 、秦腔、 昆曲、川剧 、徽剧、 粤 ( yuè) 剧。
    中国 的 传 统 戏 曲 是 一 种 综 合 艺 术 。它 不 像 西 方 的 话 剧、 歌 剧、 舞 剧 那 样 ,
说、唱、 舞截 ( jié) 然 分 开 , 而 是 把 音 乐、 说 话、 演 唱 、舞 蹈、 杂 技、 武 术 等
结合在一 起。因此 , 当 一个 戏 曲 演 员 十 分不 易 , 需 要 多 方 面 的 才 能 , 选 拔 非 常
严格 , 从 小就要开 始培养。在 表演方法 上 , 中 国传 统 戏曲 的重 要 特点 是 虚拟 性。
也就是说 , 凡在舞 台上 难 以表 现 的 生活 事 物 , 在 传统 戏 曲 中 都 是 用 虚 拟 方 法 表
现出来的 。比 如 , 用 手 势、 身 段、 步 法 , 虚 拟 出 门、 进 门、 上 楼、 下 楼 , 以 至
登山、入 水等动作 , 用 一 根装 饰 美 丽 的 “马 鞭” 象 征 着 骑 马 , 用 两 面 画 上 车 轮
的旗子代 替乘车 , 演员 在 台 上转 一 圈 表 示走 了 很 长 路 程 , 等 等。 通 过 虚 拟 性 的
表演 , 观 众可以 理 解 剧 情 和 剧 中 人 物 的 行 动 , 而 剧 中 的 自 然 环 境 和 生 活 细 节 ,
14 3
中国概况

要靠观众 从演员的 虚拟性表演 所产生的 联想 来补 充。 了解 表演 方 法上 的 虚拟 性 ,


是看懂中 国传统戏 曲应具备的 常识。
    中国 传统戏曲 种类繁多 , 似乎 令人 眼花 缭 ( liáo) 乱。实 际上 , 从 表演 方 法
到服装、 化妆、道 具 , 大同 小 异。 那 么 , 各 种 传 统 戏 曲 的 区 别 在 哪 里 呢 ? 主 要
在于 : 第 一、说话 和演唱的 语 音 语 调 不 同 , 各 用 自 己 的 地 方 音 调 ; 第 二 、唱 腔
和音乐伴 奏不一样 , 各 有 自 己的 特 点。 这 样 , 就 形成 了 地 方 戏 曲 浓 郁 的 地 方 特
色和不同 的艺术风 格 , 欣赏起 来 , 各有 各的趣味。
    在中 国传统戏 曲中 , 最有 代表性 的是 京剧。 实际 上 , 京剧 也 是一 种 地方 戏 ,
它是在吸 收其它地 方 戏的 基 础 上 形成 的。 之 所 以称 为 京 剧 , 并 成 为 最 有 代 表 性
的剧种 , 是因 为 它 18 世 纪 末 形 成 于 清 代 的 京 城———北 京。 经 过 数 代 戏 曲 家 近
200 年的努力 , 京剧在 唱腔、舞蹈 、武技等 方面 , 都取 得了很高 成就 。加 上它 的
说、唱接 近于普通 话 , 比较 容 易 听 懂 , 所 以 , 拥 有 的 观 众 比 一 般 地 方 戏 多 , 流
传的区域 广 , 在全 国的影响最 大。
    京剧 的音乐伴 奏 , 主 要 是管 弦 乐 和 打击 乐 , 具 有 强 烈 的 节 奏 感。 打 击 乐 有
锣鼓、红 木、 拍 板 , 管 弦 乐 器主 要 是 京 胡、 二 胡 , 加 上 弹 ( tán ) 拨 乐 器 月 琴、
琵琶、弦 子 , 以及 吹奏乐 器唢 呐 ( suǒ nà) 、 笛子 等。 鼓手 是 乐 队的 指 挥 , 他 用
两个竹制 的小 槌 ( chuí) , 配 合演 员 的 演 唱、动 作 , 在 鼓 上 打 出 抑 ( yì) 扬 顿 挫
( cuò) 、轻重 缓急的鼓 点儿来 , 控 制着整 个乐 队 的节 奏 和气 氛。 京剧 的 伴奏 清 脆
响亮 , 唱 腔或高亢 ( kàn ) 激 越 , 或 婉 转 悠 扬 , 武 打 精 彩 紧 张 , 形 成 了 一 种 既
奔放又细 腻 ( nì) 的独特 艺术风格。
    京剧 有着 细 致 的 角 ( jué) 色 分 工。女 角 统 称 为 “旦 ”, 又 细 分 为 “ 青 衣”、
“花 旦”、“老旦”、“武 旦” 等。 男角 统称 为“ 生”, 又 细分 为 “小 生”、“老 生”、
“武 生” 等。滑 稽 ( ī
j ) 的人物 , 脸 上画 一块 白色 图案 , 称 “小丑 ”。 正 直豪 爽 或
凶猛奸诈 ( zhà) 的人 物 , 脸 上 画 的 是 彩 色 图 案 , 即 “ 脸 谱”, 分 别 称 为 “ 净”、
“花 脸”。 按剧中人 物身分、年 龄的不 同 , 还 有更 细致 的 分类 。不 同类 型 的角 色 ,
在服装、 化妆、表 演上 , 有不 同的规定 , 是明显夸 张和程式 化的。
    京剧 的 服 装 , 大 致 采 用 的 是 明 代 服 装 的 样 式。 颜 色 大 红 大 绿 , 黄 白 黑 蓝 ,
色泽鲜明 , 对比强 烈 。 衣 服 上 的 图 案 , 用 金 银 五 色 彩 线 精 工 绣 成 , 富 丽 堂 皇 ,
鲜艳夺目 。男女角 色中的帽 子、头 饰 , 尤 其是 “旦 角” 的 头冠 ( uān ) , 更 是 辉
煌灿烂 , 光芒四射 。同时 , 与 其相对称 , 也 有的 剧中 人 物衣 着 比较 朴 素、淡 雅。
京剧的道 具都是 依 据 实 际 生 活 用 具 , 加 以 提 炼、 装 饰、 美 化 了 的。 例 如 武 器、
桌椅、床 帐、灯盏 ( zhǎn ) 、酒杯、 盘子、 碗、 筷子 等 , 每件 大 小道 具 都是 精 美
的工艺品 。所 以 , 出 现 在 观 众 面 前 的 京 剧 舞 台 , 简 直 就 是 一 个 色 彩 斑 斓 ( bān
lán) 、 琳琅 ( í
l n lán ) 满目 的神话世 界 , 令人赏 心悦目。
14 4
第十一章   中国的艺术

    京剧 的传统剧 目 , 保留下 来的有千 余种 , 继续 在 舞台 上流 传 的有 二 三百 种。


最有代表 性的剧 目有 《空 城 计》、《群英 会》、 《打 渔杀 家》、 《三 岔 ( chà) 口》、
《闹 天宫》 等。 新中国成 立以后 , 本着 “古为 今 用 , 推 陈 出新” 的 方 针 , 加 强 了
戏曲的改 革工作 , 整 理、改 编 了 许 多 传 统剧 目 , 同 时 , 创 作 了 不 少 新 的 历 史 剧
和现代京 剧。优秀 的剧目有 《白 蛇传》、《秦 香莲》、《海 瑞罢 ( bà) 官》、《海 瑞
上书》、《谢瑶 环》 等。当 代 中 国 , 最 有 名 的 京 剧 表 演 艺 术 团 体 是 中 国 京 剧 院、
北京京剧 院。最 著 名 的 京 剧 演 员 有 梅 兰 芳 、程 砚 ( yàn ) 秋、 荀 慧 生、 尚 小 云
“四 大名旦”和 周信芳、 马连良、谭 鑫 ( xīn ) 培、 盖叫天等。 除了京剧 以外 , 其
它地方戏 也有许多 保留、改编 或新创作 的优秀剧目 , 有许多 知名的剧团 和演员。
    进入 20 世 纪以 来 , 中 国 受 外 国 文 化 的 影响 , 也 兴 起 了 话 剧、 歌 剧、 舞 剧 ,
其中话剧 最为流行 。三 四 十 年代 , 一 些 进 步 文艺 工 作 者 , 曾 创 作 出 一 批 在 社 会
上引起很 大反响的 话剧。如 《上海屋檐 ( yán) 下》、《雷雨》、《日出》、《屈原》、
《棠 棣 ( dì) 之花》、《虎 符》、《丽 人行》、《名 优之 死》、《法 西斯 细菌》 等。 新 中
国成立以 后 , 中 国 话 剧 又 有 新 的 发 展 , 创 作 、 上 演 了 大 批 反 映 革 命 历 史 题 材、
社会主义 现实题材 及历史题 材的 优 秀剧 目。 如 《红色 风 暴》、《龙 须 沟》、《西 安
事变》、《关汉卿》、《茶馆》、《武 则天》 等。一 些优 秀的 话剧 , 不但 在国 内演 出 ,
还被搬上 了国外舞 台。
    目前 , 中国高 等 戏剧 院 校 有 三 所 : 中央 戏 剧 学 院、 上 海 戏 剧 学 院、 中 央 戏
曲学院。 中等戏曲 学校有八所 。还有戏 曲研究所、 话剧研究 所等研究机 构。

二、电     影

    电影 是一种在 近 代科 学 技 术基 础 上 发 展起 来 的 综合 艺 术。 它 出 现 在 世 界 上
还不到一 百年 , 在 中 国的 历 史 更 短 一些 。但 是 , 电 影 艺 术 却 是 最 有 影 响 力、 成
长最快的 艺术 , 在 中国 也 是 如此 。今 天 中 国 的电 影 有 十 几 亿 观 众 , 并 且 已 打 入
国际市场 , 在世界 影坛占有一 席之地。
    中国 的第一部 电影片 , 是 1905 年在 北京 丰泰 照相 馆 ( 今琉 璃 厂附 近 ) 拍 摄
的古代戏 曲片 《定 军 山》。 中国 的 第 一部 故 事 影 片 , 是 1913 年 由 郑 正 秋 编 导 的
无声影片 《难夫难 妻》。 中 国最 早 的 电影 企 业 , 是 1918 年 成 立 的 商 务 印 书 馆 的
活动影戏 部。尔后 , 各种电影 公司纷纷 成立 , 中国 的电影事 业开始发展 起来。
    中国一 二十年代 的早期电影 , 艺术上 幼稚 ( zhì) , 技术 上落 后 , 主要 是伦 理
片、言情 片、武侠 ( xiá) 神 怪片、侦 探冒险片、 滑稽 ( huá ī
j ) 逗闹 片。 另外 还
有风光片 、古装片 、时 事片 、黑 幕 片 等。 大 多 数 影片 充 满 了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文
化的色彩 。当时 , 只有 几个 进 步 的 电 影 工作 者 , 拍 摄 了 少 量 比 较 好 的 影 片。 那
14 5
中国概况

就是郑正 秋编导 的 《难 夫难 妻》、 《孤 儿救 祖 记》、 《上海 一 妇 人》, 洪 深 编 导 的


《冯 大少爷》、《爱情与黄 金》, 田汉编导 的 《到民间 去》 等。
    到了 三四十年 代 , 在 左翼 文 艺 运 动的 推 动 下 , 中 国 电 影 虽 然 经 受 了 种 种 困
难 , 但是 , 终于端 正了方向 , 开 始 一 步 步 走 向 成 熟。 这 一 时 期 , 曾 出 现 了 几 次
电影创作 高潮 , 涌 现 出一 批 优 秀 影 片和 优 秀 的 电 影 编 剧、 导 演、 演 员。 当 时 比
较著名的 电影有 : 夏 衍的 《春 蚕》, 田 汉 的 《三个 摩 登 女性》、《丽 人 行》, 蔡 楚
生的 《渔 光曲》, 洪深的 《劫 ( jié) 后 桃花》, 袁 牧 之 的 《都 市 风 光》、《马 路 天
使》, 沈西苓 ( í
l n ) 的 《船 家女》、《十字 街头》, 史东 山的 《八 千里 路 云和 月》,
阳翰 ( hàn) 笙 的 《三 毛 流浪 记》, 陈 白 尘的 《乌鸦 与 麻 雀》 等。 这 些 电 影 , 无
论思想上 还是艺术 上 , 都取得 了较高成 就 , 产生了 强烈的社 会影响。
    新中 国成立以 后 , 政府加 强了对电 影事 业的 领导 , 电 影生 产 条件 大 大改 善。
文化大革 命前 17 年 , 仅 故事片就生 产了 650 部 , 涌现 出 大批 优 秀或 比 较优 秀 的
电影。如 : 《白 毛 女》、《南 征北 战》、《渡江 侦 察记》、《董 存 瑞》、《青春 之 歌》、
《林 则徐》、《五 朵金花》、《李双 双》、《舞 台姐 妹》、《甲 午风 云》 等。 在十 年文 化
大革命中 , 中国的 电影事业同 样遭到了 摧 ( cuī) 残 , 几乎走进了 死胡同。
    结束 十年政治 动 乱 , 实 行改 革 开 放 政策 以 后 , 中 国 电 影 很 快 复 苏 , 进 入 了
新的发展 阶段 , 出 现了比较繁 荣的局 面。主 要 表现 在 : 第一 、创 作思 想 解放 了。
不但继承 了中国电 影 发展 史 上 的优 良 传 统 , 而且 广 泛 吸收 了 国 外 电 影 的 表 现 手
法 , 在形 式、 技 术、技 巧 各 方 面 , 都 有 许 多 创 新。第 二 、反 映 的 题 材、 内 容 范
围扩大 了 , 冲 破 了 许 多 禁 区 , 越 来 越 多 样 化。 第 三、 除 了 老 导 演、 老 演 员 外 ,
才华横溢 的中青 年导 演、 演 员 不 断 涌现 。第 四 、创 作 出 了 大 量 优 秀 影 片 , 中 国
电影已登 上世 界 影 坛 。 比 如 , 导 演 张 艺 谋 , 先 后 拍 摄 的 影 片 《红 高 粱》、 《菊
豆》、《大 红灯笼高 高挂》、《秋菊 打官 司》, 都在 国内外 的电 影大 赛中 获奖 , 颇 有
影响。此 外 , 这些 年的优秀影 片还有 : 《牧 马人》、《城 南旧 事》、《天 云山 传奇》、
《人 到中年》、《芙蓉镇》、《高山下的 花环》、《开国 大典》、《大决 战》、《周 恩来》、
《毛 泽东和他的 儿子》、《离开雷锋的 日子》、《红河谷》、《鸦片战争》 等。
    近十 几年 , 随 着中国经济 的发展 , 人民 生活 水平 的 提高 , 电 视已 迅 速普 及 ,
看电视的 人越来越 多。于是 , 电视剧 成了 迅速 崛 ( jué) 起 的 艺术 品 种。1992 年
全国播放 的电视剧 , 达到 5000 余 部。 影 响 比较 大 的 优秀 电 视 连 续剧 有 : 《西 游
记》、《红 楼梦》、《三 国 演义》、《水浒 传》、《杨 家将》、《四世 同 堂》、《围 城》、
《新 生》、《渴望》、《编辑 部的故事》、《宋庆 龄和她 的姊妹 们》、《外来 妹》、《北 京
人在纽约》 等。电 视剧 与 电影 属 于 同类 艺 术 , 电 视剧 可 以 说 是 电 影 的 延 长 和 放
映场所的 变更。但 是 , 电 视 剧 在情 节 容 量 和 放映 时 间 上 , 比 电 影 有 较 大 的 灵 活
性 , 可以 一、 两 集 , 也 可 以 十 几 集、 几 十 集 , 甚至 上 百 集。 并 且 , 在 家 里 就 可
14 6
第十一章   中国的艺术

以看 , 不 必去电影 院 , 非常 方 便。 电 视 剧 的 繁 荣 , 扩 大 了 电 影 艺 术 的 天 地 , 丰
富了人们 的文化生 活。 同 时 , 也成 了 电 影 强 有力 的 竞 争 对 手 , 给 电 影 事 业 带 来
了危机。 在严峻的 形势 面 前 , 中国 电 影 正 通 过更 大 的 进 步 与 创 新 , 争 取 比 较 多
的观众。
    目前 , 中国有 各类电影制 片厂 20 多 个 , 电 视创 作 中心 各 省市 都 有 , 每 年 生
产 100 多 部电影故 事片 和 数 千部 电 视 剧。 为 了推 动 电 影 和 电 视 剧 的 创 作 , 有 关
部门定期 举办优秀 电 影和 电 视 片的 评 奖 活 动。中 国 专 门培 养 电 影 人 才 的 高 等 学
府是北京 电影学院 。该校成立 40 年 来 , 已 为电 影界 培 养出 了 大批 人 才 , 被 称 为
“中 国电影艺术 家 的摇 篮”。 中 国 除国 产 电 影外 , 还 通 过 文 化 交 流 , 有 计 划 地 引
进和译制 了大量外 国影片和电 视片。

第四节   曲艺・杂技

一、曲   艺

    曲艺 是中国说 唱 艺 术 的总 称 , 它 包括 的 品 种很 多 , 全 国 各 地 的 曲 艺 加 在 一
起 , 达 300 多种。品 种繁多的曲 艺 , 从 总体 上 可以 划 分为 四 大类 : 相 声、鼓 曲、
快板、评 书 , 其中 尤以鼓曲的 品种最多 。
    曲艺 在中国也 是 一 门 古老 的 艺 术。 据说 , 早 在 两 千 多 年 以 前 , 中 国 就 有 了
以表演说 唱为 业的 艺 人 , 被 称为 “ 伶 ( í
l n ) 人 ”。 不 过 , 关 于 唐 代 以 前 中 国 说
唱艺术的 情 况 , 有 据 可 查 的 资 料 极 少。 最 早 可 作 考 证 的 文 物 , 是 一 个 “ 伶 人
俑”, 那是在四 川成都附 近 的 东 汉 墓 中 出 土 的 。那 个 “伶 人 ”, 腋 ( yè) 下 夹 着
鼓 , 手里 挥舞着鼓 槌 , 一条腿 高抬起 , 从动 作表 情看 , 好 像是 在 边敲 鼓 边演 唱 ,
与今天 “说书”的 姿态差不多 , 所以 , 人们 叫它 “说 书俑 ”。虽 然中 国 曲艺 研 究
工作者 , 还不能通 过更 多 的 历史 资 料 , 说 明 唐代 以 前 中 国 说 唱 艺 术 的 情 况 , 但
这个“说 书俑”表 明 , 中国在 汉代就已 有了说唱艺 术。
    到了 唐代 , 说 唱艺 术 不 但 开始 有 了 文字 记 载 , 而 且 有 了 说唱 用 的 “ 脚 本”,
这就是敦 煌出土 的 “变文 ”。“变 文” 本 来是 为 讲唱 佛 教而 写 的 解说 词 , 其 中 穿
插 ( chā) 了一些 民间故事 , 后来逐渐 发展 成了 与佛 教 无关 的 说唱 艺 术。到 宋 代
时 , 随着 城市商业 、手工 业 的发 达 , 以“ 勾栏 ”、“瓦 舍” 为 舞 台 的市 民 文 化 蓬
勃兴起 , 带来了说 唱 艺术 的 迅 速 繁 荣。 一方 面 , 涌 现 了 大 批 曲 艺 艺 人。 另 一 方
面 , 说唱 艺术的品 种也增 加 了。 有 说 的 , 也 有 唱 的 , 还 有 连 说 带 唱 的 , 大 大 丰
富了社会 的文化生 活 , 从 而 奠 定 了 中 国 曲 艺 的 基 础 。元 、明 、清 时 , 中 国 的 说
14 7
中国概况

唱艺术在 宋代的基 础上继续发 展 , 流行 于全国各地 , 品种越 来越丰富。


    新中 国成立以 后 , 中国的 各种说 唱艺 术被 统称 为“曲 艺”。 政府 重 视传 统 曲
艺的收集 、整理、 革新 工作 , 全 国 各 地 建 立 了专 业 曲 艺 团。 老 艺 人 有 了 充 分 施
展艺术才 能的天 地 , 新艺 人 有 了 茁 ( zhuó) 壮成 长 的 良 好 环 境 , 新 的 曲 艺 作 品
层出不穷 。在旧中 国 , 曲艺被 视为“小 市民文艺”、“低 级文 艺”, 难以 登 “大 雅
之堂”。解放后 , 曲艺以 它特殊的艺 术趣味 , 成了 最受 广 大人 民 群众 欢 迎的 艺 术
形式之一 。如今 , 凡综合性 的 文 艺 演 出 , 一 定 会 有 曲 艺 节 目 , 否 则 , 人 们 就 觉
得好像缺 了什么。
    曲艺 为什么如 此受中国广 大民众的 欢迎呢 ? 因 为它有如 下几个突出 特点 :
    第一 、短小精 悍 ( hàn ) , 灵活 方 便。 与其 它 艺 术 形式 相 比 , 曲 艺 一 是 需 要
的演员少 , 一般仅 一两个 人 表 演 ; 二 是 乐 器、 服 装、 场 地 简 单 , 伴 奏 只 要 一 两
件乐器就 可以了 , 有 的并 不 需 要 乐 器 , 服装 、场 地 也 没 有 特 殊 要 求 ; 三 是 表 演
时间短 , 一般十几 分钟 , 评书 时间虽比 较长 , 但采 取 的是 分段 多 次表 演 的方 式 ,
每次时间 也不长。 正因为如此 , 所以 , 曲艺很容易 在一般民 众中演出、 普及。
    第 二、 说 唱 为 主 , 生 动 幽 默。 曲 艺 虽 有 动 作 表 演 , 但 比 较 少 , 而 且 简 单 ,
主要是为 说唱起陪 衬 ( péi chèn ) 作 用。 曲艺 的表 演 手段 , 主 要是 通 过说、 唱 或
说唱结合 来叙述故 事 , 描绘人 物 , 展示 情节 。曲 艺在 内 容的 选 择 , 情 节 的安 排 ,
人物的塑 造 , 语言 的 运用 , 以 及 演 员 的 表情 动 作 上 , 非 常 讲 究 生 动 性 , 富 有 幽
默感、趣 味性 , 对 群众有强烈 的吸引力 。
    第三 、通俗易 懂 , 雅俗共 赏。曲艺 的语 言 , 有的 用 普通 话 , 有的 用 地方 话。
无论哪一 种 , 语 言 都 既 是 经 过 高 度 提 炼 加 工 的 , 又 是 非 常 大 众 化、 生 活 化 的。
不管是说 还是唱 , 很容易 听 明 白 , 不 像 戏 剧 语 言 那 样 , 高 度 诗 化 、演 唱 化 , 不
容易听懂 。因此 , 曲艺 演员 通 过 说 唱 表 演 , 很容 易 直 接 与 观 众 交 流 , 紧 紧 抓 住
观众的注 意力。就 一 般人 来 说 , 不 论 是 年纪 大 的 , 还 是 年 龄 小 的 , 文 化 程 度 高
的 , 还是 文化程度 低的 , 普遍 对曲艺怀 有浓厚兴趣 。
    下面 , 按曲艺 中的相声、 鼓曲、快 板、评书四 大种类 , 分别做些介 绍 :
    1 . 相声   相声艺术 发源于宋 代以 前。最 早明 确 使用 “相 声” 一 词 , 成 为 一
种成熟的 艺术形 式 , 大概 是 在 清 代 中期 。中 国 的 相 声 有 三 种 : 单 口 相 声、 对 口
相声、群 口相声。 单口 相声 是 一 个 人 说 , 对 口相 声 是 两 个 人 说 , 群 口 相 声 是 两
个人以 上 说。 其 中 , 对 口 相 声 最 为 普 遍 。相 声 是 笑 的 艺 术 , 喜 剧 性、 讽 刺 性、
夸张性 , 是它的主 要特 点。 它 通常 是 从 生 活 中选 取 一 些 典 型 的 人 物 和 事 情 , 用
幽默的语 言加以夸 张 , 以 讽 刺为 主 , 同 时 也 有歌 颂 , 使 人 们 在 轻 松 愉 快 的 笑 声
中 , 受 到 某 种 启 发 和 教 育。 相 声 的 表 演 手 段 , 以 说 为 主 , 兼 用 学、 逗、 唱。
“说” 是叙述故 事 , 描 绘 人 物 ; “学 ” 是模 仿 各 种 动作 和 声 音 ; “逗 ” 是 逗 乐 取
14 8
第十一章   中国的艺术

笑 ; “唱”是学 唱各种曲 调。这四种 表演手 段是 相声 演 员的 基 本功。 在 相声 表 演


中 , 怎样 才 能 使 人发 笑 呢 ? 除 了 说、 学、 逗、 唱外 , 还 有 一 个 独 特 的 方 法 , 那
就是“包 袱 ( bāo fu) ”的运 用。所谓 “包袱”, 是相声 的专门术 语 , 是一 种比 喻
的说法。 意思是说 , 采取种 种 手 段 , 先 把 可 笑 的 东 西 “ 包” 起 来 , 等 时 机 成 熟
时 , 突然 把“包袱” 打开 , 引 起 听 众 的 大 笑 , 使 人 感 到 出 乎 意 料 之 外 , 同 时 又
在合乎情 理之中 , 这叫 “抖 包 袱”。“包 袱” 在相 声 中的 地 位 非 常重 要 , 有 的 相
声可以不 要情节 , 但不能不要 “包袱”。 因为 相声 最 引人 发 笑 , 最 令 人开 心 , 所
以它在曲 艺中 是 最 受 观 众 欢 迎 的 品 种。 当 代 中 国 著 名 的 相 声 演 员 有 : 侯 宝 林、
常宝 FCA7# ( kūn ) 、马 三 立 、郭 全 宝、 唐 杰 忠、 马 季、 冯 巩、 笑 林、 李 金 斗、
姜昆、石 富宽、侯 跃文等。
    2 . 鼓曲   在曲艺中 , 鼓曲的品 种最 多 , 占 全部 曲 艺品 种 的百 分 之八 十。 鼓
曲基本 可 以 归 纳为 大 鼓 、渔 鼓、 弹 词、 琴 书、 牌子 曲 、杂 曲、 走 唱 七 大 类。 每
一大类又 有许多曲 种 , 如 大 鼓 类 , 包 括 东 北 大 鼓、 京 韵 大 鼓 、西 河 大 鼓 、山 东
大鼓等。 鼓曲虽然 曲 种繁 多 , 各 有 差 别 , 但 有三 个 特 点 是 共 同 的 : 一 是 以 唱 为
主 , 有音 乐 伴 奏 , 常 用 的 乐 器 有 三弦 、琵 琶、 大 鼓、 简 板、 扬 琴等 ; 二 是 “ 唱
段”比较 短 , 一 个 “唱 段 ” 一 二 百 句 , 一 次 表 演 一 个 “ 唱 段 ”, 不 过 一 二 十 分
钟 ; 三是 地方色彩 浓厚 , 用的 均是地方 曲调 和 腔调 , 一 般仅 在 本地 流 行 , 比 如 ,
京韵大鼓 用的是北 京腔 , 主要 在北京、 天津 一带 流行 , 东 北大 鼓 用的 是 东北 腔 ,
主要在东 北地区流 行。
    3 . 快板   快板包括 “数 ( s hǔ) 来 宝”、小 快 板、快 板 群、天 津 快板、 快 板
书、山东 快书等。“数来 宝” 一般由 两个 人表 演 , 一 边 打着 练 板一 边 对说。 它 起
初在农村 流传 , 后 来进入城市 。“数” 是急 快 而有 节 奏 地说 , “来 宝” 是 来 钱 的
意思 , “数来宝” 就是一 说就来钱。 这一名 称实 际上 反映 了旧 社 会卖 艺 人的 一 种
愿望。“数来 宝” 节奏 快 , 顺口 , 押 “花辙 ( zhé) ” 韵 , 简 短灵 活。 小快 板的 特
点是 , 更 为短小精 悍 , 生动 活 泼 , 少 则 几 句 , 多 则 几 十 句 , 一 般 是 群 众 自 己 搞
娱乐活动 时表演。 快板 群 是两 个 以 上的 人 边 打 快板 边 说。 天 津 快 板 是 用 天 津 口
音说。快 板书只有 一个 人 表 演 , 篇 幅 比 较 长 , 在 人物 刻 画 和 故 事 情 节 的 曲 折 连
贯、完整 生动方面 , 近 似评 书 , 但 比 评 书 讲 究押 韵 和 节 奏 感。 山 东 快 书 产 生 并
流行于山 东地区 , 表演 时 , 手 里 打着 一 副鸳 鸯 ( yuān yān ) 板 , 用 的 是山 东 腔
调 , 有故 事 , 有人 物 , 有情节 , 地方色 彩浓厚 , 十 分幽默风 趣。
    4 . 评书   在古 代 叫 做 “说 话”, 宋 代时 最 兴 盛 , 一 直 流 传 到 现 在。 所 谓 评
书 , 就是 讲述故 事 , 故事 结 构 比较 长 , 由 大 小 单元 组 成 , 环 环 相 扣 ( kòu ) , 具
有连续性 , 需要分 多次讲 述。 讲 述 的 时 候 , 不 需 要 任 何 道 具 、音 乐 和 化 妆 , 全
凭一个人 用嘴说。 评 书的 题 材 内 容 , 讲 究故 事 曲 折 生 动 , 人 物 栩 栩 如 生 , 情 景
14 9
中国概况

活龙活现 , 讲述绘 声 绘色 、娓 娓 动 听。 评 书 大部 分 是 从 小 说 改 编 的 , 历 史 题 材
占相当大 的比重。 近些 年 中国 出 现 的影 响 比 较 大的 评 书 有 : 《杨 家 将》、 《岳 飞
传》、《康 熙私访》、《三国演义》、《朱元 璋》、《西楚 霸王》 等 。

二、杂     技

    杂技 是世界性 的表演艺术 , 在中国 历史更为悠 久 , 并且 具有本民族 的特色。


    早在 新石器时 代 , 中 国 就有 了 杂 技 艺术 的 萌 芽。 比 如 , 现 代 杂 技 舞 台 上 经
常出现的 手技节目 “飞技板”, 是目 前所 知最 早的 杂技 节目 , 它 起源 于 新石 器 时
代。那时 , 原始部 落的人经 常 使用 一 种狩 猎 ( s hǒu liè) 工 具 打 野兽 , 这 种 工 具
被考古学 家称为 “飞去来器”。当猎 手发现 鸟兽 后 , 把 它抛 ( pāo) 出 去 , “飞 去
来器”盘 旋着飞 向目 标 , 如 打 不着 , 会 自 动 盘 旋 着 回到 猎 人 手 中。 这 种 “ 飞 去
来器”, 至今仍 在非洲、 澳大利 亚、 印 度 等 某 些 部落 中 使 用。 后 来 , 投 掷 ( zhì)
“飞 去来器 ” 的 表 演 , 成 了 专 门 的 杂 技 节 目 , 即 今 天 的 “飞 技 板 ”。 此 外 还 有
“飞 叉”、“拉弓”、“舞流 星”、“驯 兽”等 , 都可 追溯 ( sù) 到远 古时 代。 那时 的
杂技萌芽 , 是与原 始人类的劳 动密切联 系在一起的 。
    杂技 在中国成 为 一 门 独立 的 表 演艺 术 , 始 于 春 秋 时 代。 那 时 , 各 地 出 现 了
一些杂技 性的表演 项目。 如 : “ 力 士举 鼎 ”、“ 侏 儒 ( zhū rú) 爬 杆 ”、“ 斗 鸡 跑
狗”、“ 球上 垒 ( lěi ) 球”、“ 口技 ” 等。 秦 始 皇 统 一 中国 以 后 , 把 六 国 的 杂 技、
歌舞等艺 人 , 集中 于咸阳 , 统 称为 “角抵 俳优 之 戏”。到 了 汉代 , 随 着经 济、 文
化的繁荣 , 杂技艺 术也出 现 了 高 潮 。那 时 , 包 括 乐 舞、 杂 技 在 内 , 统 称 为 “ 百
戏”。上至宫廷 贵族 , 下 至普 通 百 姓 , 都 流 行 观 看 “百 戏 ” 演 出。 据 史 书 记 载 ,
公元前 108 年春 , 汉武帝为了 招待西 域各 国使 臣 , 曾 在 长安 举 行“ 百戏” 会 演。
演出的节 目有“角 抵”、“爬竿”、“走大 绳”、“抛键”、“弄丸”、“钻 火圈 ”、“ 倒
立”、“车 戏”、“马 戏”、“幻术” 等 , 花 样丰 富无 比。1954 年 , 在山 东 沂南 东 汉
墓的挖掘 中 , 发现 了一块石刻 的“百戏 图”, 图 上十 分生 动地 再 现了 汉 代杂 技 演
出的精彩 热闹场面 。这 说 明在 汉 代 中国 的 杂 技 已达 到 了 相 当 高 的 水 平 , 已 作 为
一种成熟 的表演艺 术登上了历 史舞台 , 并且进入了 繁荣阶段 。
    隋唐 时代是中 国 杂技 艺 术 的又 一 繁 荣 时期 。隋 炀 帝每 年 春 节 都 集 合 杂 技 艺
人到京 城 演 出 , 招 待 各 国 贵 宾。 据 史 书 记 载 , 公 元 610 年 , 有 一 场 招 待 突 厥
( jué) 可汗 的“百戏”, 动 用 了 3 万 多 人参 加 , 规 模浩 大 , 场 面 壮观 , 音 乐 响 彻
数里 , 盛 况延续了 半个月。盛 唐时 , 宫 廷艺 人数 以万 计 , 其中 也 包括 杂 技艺 人。
唐玄宗李 隆基 经常 举 办宴 乐 活动 , 总 是以 大 规模 的杂 技、“武 马”、“驯 犀 ( xī)
牛大象” 为压轴 ( zhóu) 戏 , 他还 亲自驯“武 马”, 能让 100 匹骏马同时 起舞。
15 0
第十一章   中国的艺术

    中国 的杂技 从民 间 产 生 , 尔 后 进入 宫 廷 , 走 向 鼎 盛。 从 宋 代 开 始 , 由 于 戏
剧的兴起 , 杂技在 宫廷 里 的地 位 开 始衰 落 , 艺 人 们逐 渐 变 成 了 自 谋 生 路 的 民 间
艺人 , 一 般只在 “勾栏 瓦舍 ”或 村 头巷 ( xiàn ) 尾演 出。 在 新 的情 况 下 , 杂 技
出现了许 多小巧玲 珑 ( í
l n lón ) 的形 式。一 直到 近代 , 中国 的杂 技基 本是 沿 着
小型多样 的方向 发展 。杂 技 艺 人 的 地位 , 特 别 是 近 代 , 越 来 越 低 , 绝 大 多 数 是
依靠卖艺 谋生。在 十分 困 苦 的境 况 下 , 杂 技 艺人 们 虽 然 有 不 少 新 的 创 造 , 但 也
有许多古 代优秀节 目失传了。
    新中 国成立以 后 , 中国 的 杂技 重 新 振兴 。1950 年 , 成立 了 第 一个 国 家 杂 技
团———中 国杂技 团。 不 久 , 中 国 杂 技 团 代 表 新 中 国 的 杂 技 艺 术 出 访 欧 洲 各 国 ,
受到了国 外 观 众 的 热 烈 欢 迎。 尔 后 , 中 国 各 省 市 也 纷 纷 成 立 了 杂 技 团。 其 中 ,
成立比较早 , 至今 闻 名 的 杂 技 团 有 : 上 海 杂 技 团、 广 州 杂 技 团 、 武 汉 杂 技 团、
重庆杂技 团、沈阳 杂 技团 、西 安 杂 技 团 等。 目前 , 中 国 共 有 县 以 上 专 业 杂 技 团
100 多个 , 杂 技工作者 10000 多人 。除了专 业杂技团外 , 许多地 方还 成立 了业 余
杂技团体 或由民间 艺 人 组 成的 杂 技 团体 。比 如 , 河 北 省 有 个 吴 桥 县 , 被 称 为 中
国的“杂 技之乡”。那里 的人历来有 练习 、表演 杂技 的 传统 , 至 今每 年 举办 杂 技
会演。有 不少家庭 是“杂技世 家”, 几代 人、 全家 人都 会 表演 杂 技。这 个 “杂 技
之乡”, 为中国 杂技界培 养、输送了 许多 杂 技人 才。 总之 , 新 中国 成 立以 后 , 在
政府的支 持下 , 中 国的杂技队 伍壮大起 来了 , 中国 的 杂技 艺术 不 但获 得 了新 生 ,
而且走上 了新的繁 荣。
    新中 国的杂技 艺 术 , 在 形式 和 内 容 上 , 首先 去 掉 了 过 去 那 些 过 于 残 忍、 恐
怖的节目 , 如“吞 刀”、“吊 小 辫儿”、“滚 钉 板”、“油 锤 ( chuí) 贯顶 ” 等。 同
时 , 对传 统节目进 行了发 掘、 整 理 和 改 造 , 增 加 了 新 的 花 样 与 技 巧 。例 如 : 原
来的“走 大绳”, 已发展 成 为 更 能 显示 巧 、难 、险 特 点 的 “走 钢 丝 ”, 演 员 的 技
巧也由 50 年代 的在 绳 索 上前 翻 身 , 发 展 到 今 天 的连 续 前 翻 身、 后 翻 身、 空 翻、
大旋转体等 高难动作 。原来的 “五案”, 是在五 层叠 ( dié) 起的 桌子 上表 演各 种
动作 , 如 今已发展 成在 七 层或 十 层 斜叠 的 椅 子 上完 成 难 度 很 大 的 造 型。 原 来 的
“转碟 ( dié)”, 是 双手转四至 六个碟子 , 现已增加 到转 12 到 14 个碟 子 , 并能 同
时做“翻 跟头”等 高难动作。 口技表演 原来 的 只有 30 余 种 , 现 已 发展 到 100 多
种。还有 “钻圈”、“顶 碗”、“耍 ( s huǎ) 花坛”、“耍流 星”、“手 技”、“车 技”、
“顶 杆”、“蹬 技” 等 , 表 演 技巧 都在 继 承传 统 的基 础 上 , 有了 新 的 变 化和 提 高。
另外 , 还增 加了许多 新的节目 , 如 “空 中 飞 人”、“大 跳 板”、“蹦 ( bèn ) 床 飞
人”、“高 车踢 ( ī
t ) 碗”、“集体车技”、“对手 滚杯”、“飞 车顶 杆”、“ 蹬弓 造型”,
等等。目 前 , 中 国 的 杂 技 节 目 已 发 展 到 数 以 百 计 , 而 且 , 在 舞 台 美 术 、 服 装、
音乐伴奏 等方面 , 也都有提高 与创新。
15 1
中国概况

    思考 题 : ①请 介绍一下中 国的书法 和绘画。


②请 说说中国的 音乐和舞 蹈。
③请 介绍介绍中 国的戏曲 与电影。
④请 谈谈中国的 曲艺与杂 技。

15 2
第十二章   中 国 的 习 俗

第一节   婚 姻 家 庭

    婚姻 产 生 家 庭 , 家 庭 构 成 社 会 的 细 胞 ( bāo) 。 婚 姻 与 家 庭 是 社 会 的 窗 口 ,
它集中、 真实地展 示着一 个 民 族 的 习 俗。 所 以 , 一 个 人 到 了 外 国 , 很 想 、也 很
需要去那 个国家的 家 庭看 一 看。 这 是直 接 了 解 和感 受 一 个 民 族、 一 个 地 方 生 活
情况、风 俗习惯的 好方法。

一、婚     姻

    中国 的婚姻与 家 庭 , 经 历了 漫 长 的 演变 过 程。 在 封 建 社 会 , 实 行 的 是 包 办
婚姻制度 , 即“父 母 之 命 , 媒 妁 ( sh uò) 之 言 ”。 就 是 说 , 青 年 男 女 的 婚 姻 大
事 , 自己 无权决定 , 完 全遵 照 父 母 的 意 志。 父母 决 定 的 婚 事 , 青 年 男 女 不 同 意
也没有办 法。父母 不同意的话 , 青年男 女互相无论 怎样满意 , 也不能成 婚。
中国 早在西周 时期 , 就 对 婚 姻 程 序 有严 格 的 规 定。 发 展 到 汉 代 , 形 成 了 一
套完整的 程序 , 称 为“六礼”, 从而 成为 中国 汉民 族几 千 年的 婚 俗。什 么 是“ 六
礼”呢 ? 就是男女 结为婚姻关 系的六个 步骤 :
    第一 步 , 纳 彩。 纳 , 是 希 望 接 纳 ( nà) , 彩 , 是 选 择 的 意 思 , 纳 彩 就 是 求
婚。这个 礼节 , 是 男家 托媒 人 带 着 礼 物 到女 家 去 求 婚 , 若 女 家 不 收 他 的 礼 , 就
等于拒绝 了。
第二 步 , 问名 。纳彩通过 以后 , 男 家要 写好 红帖 ( tiě) , 请 媒人 带 着红 帖 和
礼物到女 家 , 把女 方的姓名、 出生年月 时辰写回来 。
第三 步 , 纳吉 。由于娶 亲 是 为 了 整 个 家 庭 , 所以 男 家 要 拿 写 回 的 女 方 的 姓
名、出生 年月时辰 , 在自己 家 的 祖 宗 牌 位 前 算 卦。 结 果 无 论 “ 吉” 与 “ 不 吉”,
都要请媒 人带着礼 物向女家通 报。
第四 步 , 纳征 。如果算卦 的 结 果 好 , 男 家 就 要 准 备 一 份 比 较 重 的 彩 礼 , 作
为聘 ( pìn ) 礼请 媒人给女 家送去 , 算 是正式定 婚。
第五 步 , 请期 。婚姻关系 定 下 以 后 , 男 家 要 选 个 吉 利 的 迎 娶 日 子 , 并 把 选
定的吉日 写好 , 请 媒人带着它 和礼物到 女家 去。如 果 女家 不接 受 男家 定 的日 子 ,
就要改期 。所以说 “请期”就 是请对方 决定 , 有商 请的意思 。
15 3
中国概况

第六 步 , 亲迎 。到了结婚 日 , 新 郎 要 亲 自 和 媒 人 带 着 礼 物 去 女 家 。先 拜 见
新娘的父 母 , 再拜 谒 ( yè) 新 娘家的祖 先祠 ( cí) 堂 , 献上 礼物 , 然 后请 新娘 上
车。到了 男家 , 新 郎要先等在 门外请新 娘下车、 进屋 。到 这个 时 候 , “六 礼” 就
算完成了 , 妻子也 才算真正娶 到了家里 。
从 “六礼”的 整个过程我 们看到 , 除了 最后 的 “亲迎 ”, 男 女当 事 人双 方 一
直不见面 , 自己根 本没 有 参 与的 权 利 , 完 全 是由 父 母 决 定 , 由 媒 人 在 中 间 穿 梭
( suō) 似地进行。 按照这样 的程序结 为 婚姻 , 才 叫作 “ 明媒 正娶 ”。否 则 , 男 女
直接见面 , 自由恋 爱 , 会被认 为是“伤 风败俗”、“行 为不 轨”, 要承 受 来自 家 庭
与社会的 极大压力 , 甚 至 受 到严 厉 的 惩 罚。 这种 封 建 包 办 式 的 婚 姻 , 男 女 双 方
根本就没 有 恋 爱 基 础 , 只 有 到 婚 姻 那 一 天 才 相 识。 因 此 , 只 好 听 从 命 运 安 排 ,
“嫁 鸡随鸡 , 嫁 狗随狗”。
在中 国的封建 社会 , 婚 姻 不 但 由 父 母 包 办 , 严 格 按 照 “ 六 礼” 进 行 , 而 且
等级森严 , 强调 “门当户对”。就是 说 , 地 位高 的人 家 要找 地 位高 的 人家 , 地 位
低的人家 要找地位 低的人家 , 富的 找富 的 , 穷 的 找穷 的 , 否则 , 就 是“ 门不 当 ,
户不对”。为此 , 许多青 年男女 , 虽 真诚 相爱 , 却由 于 不是 门 当户 对 , 遭到 了 家
长的强烈 反对 , 不 但不 能 喜 结良 缘 , 反 而 可 能闹 出 人 生 悲 剧 , 成 为 封 建 婚 姻 制
度的牺牲 品。
    另外 , 在社会 极 不平 等 的 旧 中 国 , 男女 极 不 平 等 , 妇 女 地 位 十 分 低 下 , 存
在着买卖婚 姻、纳妾 ( qiè) 、逼 ( bī) 婚 、抢 婚等 现 象。 有势 力、 有地 位、 有 钱
的男人 , 可以任意 霸 占民 女 , 可 以 娶 几 个老 婆 , 妻 妾 成 群。 封 建 帝 王 更 是 拥 有
“三 宫”、“六 院”、“七十 二嫔 ( pín) 妃”。而 女子 呢 ? 则 没有 自由 选择 丈夫 的 权
利 , 也没 有再婚的 权利 , 一旦 丈夫死 了或 被丈 夫 遗弃 了 , 必须 终 身守 寡 ( uǎ) ,
不能另嫁 他人。
中国 封建婚姻 的残 余 , 直 到 近 现 代 社会 仍 然 存 在。 因 此 , 在 中 国 近 代 以 来
的革命史 上 , 提倡 婚姻自 由、 男 女 平 等 , 反 对 包 办 婚 姻、 压 迫 妇 女 , 争 取 妇 女
解放 , 一 直是革命 的重要内容 。
    新中国 成立以后 , 1950 年 4 月 13 日 , 人民政府公 布了婚姻 法。 第一 条就 明
确规定 : “废除 包办强迫、 男尊女卑 ( bēi) 、漠视子 女利益的封 建主 义婚 姻制 度。
实行男女 婚姻自由 、一 夫 一 妻、男 女 权 利 平 等 , 保护 妇 女 和 子 女 合 法 利 益 的 新
民主主义 婚姻制度 。”新 中国的婚姻 法 , 标志 着在 中国 延 续了 几 千年 的 封建 婚 姻
家庭制度 被彻底 废 除 , 新 型 的 婚 姻 家 庭 在 法 律 保 护 下 建 立 起 来。1980 年 9 月 ,
在 1950 年婚姻 法的基础 上 , 中国又 公布了 新的 婚姻 法 , 进一 步 强调 了 原来 的 规
定 , 并 作了适当的 修改、补 充 , 把结婚 年龄从男 20 岁 、女 18 岁提高 为男 22 岁、
女 20 岁。
15 4
第十二章   中国的习俗

在婚 姻自由、 男女平 等 的新 原 则 下 , 当 代 中 国男 女 的 婚 姻 关 系 是 怎 样 建 立
起来的呢 ? 主要通 过以下几种 方式 :
第一 种 , 直接 认识 , 自然 相爱。由 于或 是同 学、 或 是同 事、 或是 其 它关 系 ,
两人有机 会 经 常 相 处 , 互 相 比 较 了 解 , 自 然 而 然 产 生 感 情 , 经 过 一 段 恋 爱 期 ,
瓜熟蒂 ( dì) 落 , 水到渠成 , 结为夫妻 。
第二 种 , 他 人介 绍 , 自 己 选 择。 本 来 素 不 相识 , 因 到 了 找 对 象 的 年 龄 , 经
过亲戚 ( qī) 或朋友、 同事介绍 , 双方觉得 条件合适 , 同意进行 接触 。经 过一 段
交往 , 互 相觉得满 意 , 建立 起 恋 爱 关 系 , 最 后 结 婚。 当 然 , 也 有 的 见 过 面 或 交
往一段后 , 觉的不 怎么合适 , 中断了交 往 , 这就是 通常所说 的“吹了”。
第三 种 , 偶 然相 识 , 一 见 钟 情。 就 是 说 , 在社 会 交 往 过 程 中 , 偶 然 碰 到 了
自己喜欢 的人 , 建 立 起联 系 , 通 过 恋 爱 阶段 , 结 为 良 缘。 随 着 中 国 社 会 的 改 革
开放 , 舞 会、音乐 会、体育、 旅游 等 活 动 日 益 丰 富 , 为 青 年 男 女 们 提 供 了 更 多
的相识机 会 , 不少 人就是在交 际场所物 色到对象的 。
第四 种 , 面 向社 会 , 公 开 征 婚。 有 的 人 , 因年 龄 或 其 它 原 因 , 通 过 以 上 三
种方式选 择对象 的机 会 很 少。 于 是 , 就 到婚 姻 介 绍 所 或 报 刊、 电 台 登 记 , 面 向
社会公开 征婚。比 如 , 广 州的 《家庭》、安 徽 的 《恋爱 ・ 婚姻 ・ 家 庭》 等 杂 志 ,
专门开辟 了征 婚 栏 目。 更 为 特 别 的 是 , 从 前 几 年 开 始 , 北 京 电 视 台 还 开 办 了
《今 晚我们相 识》 专 题节 目 , 被 称 为 “电 视红 娘 ”。 作 征 婚 广 告 时 , 征 婚 人 直 接
出现在电 视屏幕 上。 这些 公 开 征 婚 的方 式 , 为 不 少 男 女 牵 了 线 , 搭 了 桥 , 收 到
了良好效 果。
第五 种 , 沿袭 旧俗 , 父母 包 办。 这 是 旧 社 会 留 下 的 残 余 , 主 要 发 生 在 少 数
经济文化 落后的地 区。甚至还 有个别地 方 , 存在着 买卖婚姻 等现象。
以上 五种方式 中 , 最 普 遍 的 是 前 两 种 , 第三 四 种 正 在 发 展 , 第 五 种 属 于 极
少数。
    那么 , 当代中 国青 年 男 女选 择 对 象 的标 准 是 怎 样 的 呢 ? 一 般 来 说 , 除 了 感
情上的 需 要 外 , 主要 是 考 虑 长 相、 职 业、 学 历、性 格 、收 入、 家 庭。 男 方 的 要
求 , 侧重 于女方长 得 比较 漂 亮 或 端 庄 , 性情 温 柔 , 能 体 贴 人 , 个 子 不 要 高 于 自
己 , 年龄 不要大于 自己。女 方 的 要 求 , 侧 重 于 男 方 职 业 好 , 个 子 比 较 高 , 有 较
高或一定 学历 , 经 济收入 较 多 , 思 想 正 派 , 身 体 健 康 , 事 业 心 强 。人 们 普 遍 是
将自己的 条件和对 方 作比 较 , 按 自 己的 要 求 去 衡量 对 方。 如 果 两 个 青 年 男 女 各
方面的条 件和要 求差 不 多 , 那 么 , 恋 爱 结婚 的 成 功 率 就 比 较 高。 比 如 , 两 个 人
都是大学 毕业生 , 性 格相 投 , 长 得 般 配 , 家 庭背 景 也 差 不 多 , 那 么 他 们 一 旦 谈
上恋爱 , 很容易成 功。 但也 有 另 外 的 情 况 , 两个 人 的 条 件 虽 然 有 一 定 差 距 , 但
是 , 各能 符合对方 的要求 , 婚 姻 也 能 成 功。 比 如 , 有 的 男 性 知 识 分 子 , 事 业 心
15 5
中国概况

很强 , 但 长相 一 般 , 他 们 并 不 要 求 女 方 也 有 相 当 的 学 历 , 只 要 人 长 得 比 较 好 ,
善良温柔 , 善于料 理 家务 , 能 理 解 并 支 持自 己 的 事 业 就 行。 而 女 方 呢 ? 想 找 一
个学历高 、职业好 、品 行端 正 的 男 子 , 自 己 虽然 长 得 比 较 漂 亮 , 但 并 不 强 调 男
方的长相 , 她本人 的条 件 正 好符 合 男 方 的要 求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两 人 的 婚 姻 也
容易成 功。 当 然 , 工 人、 农 民、知 识 分 子、 军 人 等 , 不 同 职业 、身 分 、层 次 的
人 , 在要 求上会有 不同的侧重 , 具体情 况很复杂。
    当代 中国 , 由 于 实行 了 恋 爱 自 由、 婚姻 自 主 , 因 而 , 青 年 男 女 选 定 恋 爱 结
婚对象 , 基 本 是 自 己 作 主。 同 时 , 一 般 也 征 求 父 母 的 意 见 , 因 家 长 不 同 意 而
“吹 了” 的情况 也有。
    世界 上的结 婚形 式 主 要 有 三类 : 礼 仪 结 婚 , 宗 教 结 婚 , 法 律 结 婚。 中 国 古
代实行的 是礼仪 结婚 , 程 序 复 杂。 当 今 社会 , 结 婚 程 序 大 大 简 化 了 , 关 键 是 要
履 ( lǚ) 行法律手续 。即 : 结 婚的男女双 方一定要 一起去当地 有关部门 办理结 婚
登记。领 取了结婚 证以后 , 就 是合法夫 妻了 , 否则 , 便不合 法。
    领取 结婚证以 后 , 一般都 要举行结 婚仪式 , 形 式大概有 这样几种 :
    第一 , 举办喜 宴。在饭店 或家里 , 摆上 若 干桌 酒 席 , 请 亲 戚、朋 友 等吃 饭、
喝喜酒。 在宴会上 , 举行简单 的结婚 仪式 , 新 郎、新 娘 给客 人 倒喜 酒 , 点喜 烟 ,
大家向新 郎、新娘 敬 酒 , 喜 气 洋 洋 , 热 闹 非 凡。 喜宴 的 程 序 与 规 模 没 有 统 一 规
定 , 从社 会舆论来 讲 , 提倡节 约从 简 , 反 对大 摆排 场 , 挥 霍 ( huò) 浪费。 摆 喜
宴的风气 , 一般在 工人、农民 中比较浓 厚。
第二 , 举行茶 话会。结婚 时不举行 宴会 , 只是 将 朋友 和同 事 们聚 集 在一 起 ,
买些糖、 水果、香 烟等 , 举 行 个 简 单 的 婚 礼 仪 式。 然 后 , 大 家 热 闹 热 闹 , 表 示
恭贺。比 如 : 让新 郎新娘谈 谈 恋 爱 经 过 , 表 演 表 演 节 目 , 等 等。 这 种 形 式 比 较
简单、随 便、节约 , 一般在机 关干部和 知识分子中 比较流行 。
第三 , 集体婚 礼。由单位 或 有 关 群 众 团 体 出 面 举 办 , 几 对 或 十 几 对 、几 十
对新郎新 娘同时举 行结 婚 典 礼 , 发 一 些 纪 念 品 , 进 行 唱 歌 、跳 舞 、联 欢 等。 这
种形式既 简单、节 约 , 又气氛 庄重、浓 厚 , 但组织 的机会比 较少。
第四 , 旅行结 婚。即新婚 夫妇利用 结婚 的假 期去 外 地旅 行 , 回来 便 算结 婚。
有的在旅 行前 举 行 个 简 单 的 婚 礼 , 有 的 则 不 举 行 什 么 婚 礼 , 只 是 旅 行 回 来 后 ,
给亲戚、 朋友、邻 居、同事送 些 喜 糖。 这 是 近 些 年 兴 起 的 一 种 结 婚 方 式 , 既 简
便 , 新婚 夫妇又可 以得到休息 和娱乐。

二、家     庭

    中国 的家庭基 本分为四种 类型 : A、 单身 家 庭 , 只 有一 个 人 生 活 ; B、 核 心
15 6
第十二章   中国的习俗

家庭 , 夫 妻二人及 未婚子女在 一起生活 ; C、主干 家庭 , 除 夫妻 和未 成年 的孩 子


外 , 还有 老人 , 三 代或四代人 一起生活 ; D、联合家 庭 , 一 个大 家庭 有两 代以 上
人 , 同一 代中又有 两个或两个 以上小家 庭 , 大家都 在一起生 活。
中国 的家庭规 模 , 呈 现 的 是 逐 步 缩 小的 趋 势。 在 古 代 中 国 , 三 代 同 堂 的 主
干家庭或 多代同堂 的联合家庭 比较多 , 家 庭越 大 , 人 口 越多 , 越 显示 家 族兴 旺。
所以 , 地 主、官僚 等富贵阶 层 , 家 庭 人 口 达 几 十 人 甚 至 更 多 。后 来 , 随 着 社 会
的发展 , 封建传统 式的 联 合 家庭 逐 渐 解 体 , 核心 家 庭 和 主 干 家 庭 多 起 来。 当 今
中国 , 由 于老 人 的 经 济 生 活 有 了 保 障 , 加 上 住 房 紧 张 等 因 素 , 子 女 结 婚 以 后 ,
一般都与 父母分开 居 住。 所 以 , 绝 大 多 数 家 庭是 核 心 家 庭 , 即 夫 妻 加 上 孩 子 的
小家庭。 据前八 十 年 代 初 统 计 , 三 四 口 人 的 小 家 庭 , 城 市 占 70. 8 % , 农 村 占
60. 7 % 。 而三代同 堂的传统式 大家庭 , 城市仅占 20~30 % , 农村多一 些。
现代 中国社会 , 早已 打 破了 男 尊 女 卑 的 传统 观 念 , 彻 底 改 变 了 过 去 那 种 女
人地位低 下 , 依附 于 男子 的 状 况 , 真 正 实现 了 妇 女 解 放、 男 女 平 等。 女 人 与 男
人一样 , 具有同等 的政治、经 济地位 , 被 称为 “半 边天 ”。 在 家庭 内 部 , 家 庭 事
务由夫妻 双方商量 决 定 , 家务 劳 动 由夫 妻 共 同 承担 , 从 而 形 成 了 新 型 的 夫 妻 关
系和家庭 气氛。例 如 , 1982 年北京市 的一次家庭 调查结果 表明 :

经   济 家庭事 务处理 家务劳动

夫妻 共管     66 . 6 %     62 . 8 %     68 %

妻子 为主     24 . 1 %     28 %     28 %

丈夫 为主     9 . 3%     9 . 2%     4%

    再如 , 山东省 妇联和省统 计局 , 于 1991 年对 山东 的 妇女 地 位作 了 一次 抽 样


调查。在 被调查的 已婚 妇女 中 , 40 岁 以 下 的人 , 婚 姻 自 主率 为 79. 88% , 40 岁
以上的人 , 婚姻 自 主 率 为 67. 8 % 。 其 中 , 城 市 女 性 的 婚 姻 自 主 率 为 88. 26 % ,
农村为 65. 01 % 。对家 庭事务的 决定 , 有 56. 17 % 已婚 妇 女肯 定 其家 庭 经济 支 配
由夫妻共同 决定 , 其 中城市为 62. 6 % , 农 村为 51 % 。从 被调 查 对象 的 自我 感 觉
看 , 有 56. 85 % 的妇女 认为 自己 在家 庭 中的 地 位 “较 高” 或 “ 很高 ”。中 国 妇 女
在家庭中 的地位 , 实际上是她 们在社会 中地位的一 个缩影。
    中国 人受传统 道 德 的 影响 , 家 庭 观念 非 常 强 , 特 别 重 视 夫 妻 感 情 和 家 庭 稳
定 , 离婚 率在世界 上是最低的 , 80 年 代一 直占 结 婚数 的 1 % 左 右。最 近 一些 年 ,
随着社会 的改革开 放 , 人们 的 观念 也 在 发生 变 化 , 离 婚率 有 所 增高 , 1990 年 达
15 7
中国概况

到了 1. 4 % , 但在世 界 上 仍 然 是 很 低 的。 如 果 夫 妻 感 情 确 实 已 经 破 裂 , 无 法 恢
复 , 可以 依法办理 离婚 手 续。 再 婚 , 无 论 是 年 青 人、 中 年 人 , 还 是 老 年 人 , 也
不再被认 为是不体 面的事情。
按照 中 国 的 法 律 规 定 , 孩 子 长 大 结 婚 , 建 立 了 自 己 的 家 庭 以 后 , 有 赡
( shàn ) 养 老人的义务 。赡养老 人的方式 基本 有两 种 : 一种 是 直接 赡 养 , 即 老 人
与子女们 生活在一 起 , 这 是 一种 传 统 的 方式 ; 另 一 种 是 间 接 赡 养 , 老 人 不 与 子
女们在一 起 , 而是 单独居 住、 生 活 , 但 生 活 费 由 子 女 提 供。 当 今 中 国 , 城 市 的
老人几乎 都是 退 休 职 工 , 基 本 生 活 费 有 退 休 金 作 保 障。 如 果 退 休 金 少 或 没 有 ,
那就得依 靠子女负 担 生 活 费用 。在 农 村 , 以 前没 有 退 休 制 度 , 社 会 养 老 保 险 尚
未建立 , 对子女的 依 靠性 就 更 强 一 些。 加上 农 村 住 房 比 较 宽 松 , 所 以 , 老 人 和
子女在一 起生活的 情 况比 城 市 多。 无论 是 城 市 还是 农 村 , 即 使 已 结 婚 的 子 女 与
老人分开 居 住、 生 活 , 或 老 人 在 经 济 上 不 依 靠 子 女 , 按 照 中 国 人 的 伦 理 道 德 ,
子女也应 当孝敬父 母 , 经常看 望、关照 老人 。许 多年 轻 夫妇 , 因 为孩 子 比较 小 ,
还要依靠 老人照 看孩 子 , 与 老 人 的 关系 就 更 密 切 些。 所 以 , 从 总 体 来 看 , 中 国
的老人在 生活上、 精神上是安 定的 , 与 子女的关系 是密切的 。
家庭问 题中还有 一个 重要 问 题 , 那 就是 对 孩 子的 培 养、 教 育。 中国 自 1980
年实行 “一对夫妇 只 生 一 个孩 子” 的 政 策 以来 , 独 生 子 女 越 来 越 多 , 父 母 的 文
化程度越 来越高 , 儿童 成 长 的家 庭 条 件 越来 越 优 越。 社 会 的 普 遍 现 象 是 , 家 长
对孩子的 期望比较 高 , 希 望 孩 子 从 小 就 聪 明、 爱 学 习、 成 绩 好 、有 才 能 , 能 顺
利地念小 学 , 上初 中、高 中 , 考 进 大 学 , 成 为 一 个 有 前 途 的 人 。所 以 , 非 常 重
视对孩子 的培养、 教育 , 使 孩 子从 小 就 在 幼 儿园 和 学 校 参 与 激 烈 竞 争。 城 市 里
的不少家 长 , 除了 督促 ( dū cù) 孩 子在 幼儿 园 和学 校 好好 学 习外 , 还 另外 花 钱
让孩子参 加绘画、 音乐、体 育、 外 语、 计 算 机 等 各 种 业 余 学 习 班 , 或 请 家 庭 教
师。优越 的条件 , 严格 的 要 求 和 教 育 , 使 中 国 儿 童 的 素 质 大 大 提 高 了 。 但 是 ,
也出现了 一些新 的问 题 , 比如 : 过 分溺 ( nì) 爱、 娇 ( jiāo) 惯 孩子 , 造 成 孩 子
任性、唯 我意识强 , 缺乏吃苦 、节俭精 神 , 以至成 为“小皇 帝”, 等等。
总而 言之 , 现 代中国的婚 姻与家庭 , 已 与从 前大 不 相同 了 , 过去 那 种呆 板、
不自由的 封 建 式 婚 姻 与 家 庭 , 已 经 被 自 由 、 幸 福、 新 型 的 婚 姻 与 家 庭 所 代 替 ,
它从一个 侧面反映 了社会的进 步。

第二节   节 庆 假 日

    每一 个国家与 民 族都 有 自 己各 种 各 样 的节 日 , 它 构成 了 那 个 国 家 与 民 族 习
15 8
第十二章   中国的习俗

俗的重要 组成部分 , 体 现 着 那个 国 家 与 民族 的 特 色。 中 国 民 族 很 多 , 节 日 也 很
多 , 这里 按一年中 的时间顺序 介绍一下 全国性的主 要节庆假 日。
1 . 新年。 又称元旦 , 公历 1 月 1 日 。这 一天 , 是 新的 一 年的 开 始 , 全 国 放
假一天 , 加上就近 的一 个 星 期日 , 连 休 两 天。 报 纸一 般 发 表 元 旦 社 论 或 新 年 祝
词 , 回顾 过去的一 年 , 展望 新 的 一 年。 电 视 台、 剧场 专 门 安 排 庆 祝 新 年 文 艺 节
目。
2 . 春节。 农历 1 月 1 日 ( 阳历 1 月下旬至 2 月中 旬之间 ) , 也叫 旧历年。 这
是中国各 民族最重 视、最欢乐 的传统节 日 , 规定放 假三天 , 但农村要连 休多日。
中国 从 3000 多 年 前 开 始 , 一 直 沿 用 的 是 农 历 ( 也 称 阴 历、 夏 历、 旧 历 ) ,
那时 , 把 农历 的 正 月 初 一 称 为 新 年。 本 世 纪 初 , 中 国 采 用 了 世 界 通 用 的 公 历 ,
因而把公 历 1 月 1 日 叫 作新 年 , 把旧 历 正月 初一 改 称为 “春 节”。“ 春节 ” 预 示
着冬天即 将过去 , 春天 快 要 来临 。在 新 春 即 将开 始 的 时 候 , 人 们 祭 祀 天 地 鬼 神
祖先 , 祈 祷 ( qídǎo) 五谷 丰收 , 万事 如意。
每年 一到农历 12 月 , 春节的气 氛就渐 渐 浓厚 起 来了。 按 照传 统 习惯 , 农 历
腊月初 八 , 喝 “ 腊 ( là) 八 粥 ( zhōu ) ”。 所 谓 腊 八 粥 , 是 用 大 米、 小 米、 糯
( nuò) 米 、高粱米、 红豆、枣 ( zǎo) 、核 桃 仁、 花生 米 等 煮 ( zhǔ) 成 , 有 “ 五
谷丰登” 的含义。 农历腊月二 十三日 , 是祭 灶 ( zào) 王 神 的 日 子 , 在 厨 房 墙 上
的神像前 供上麦 芽糖 。据 说 , 灶 王 神 吃 了之 后 , 上 天 报 告 时 , 会 为 这 家 的 主 人
说好话 , 带来好运 。这就是中 国人过 去常 说的 “上 天言 好 事 , 回 府 降吉 祥”。 如
今 , 这一 迷信的做 法已取消了 。
春 节 时 , 农 村 喜 欢 贴 年 画 , 清 扫、 装 饰 屋 子。 年 画 各 种 各 样 , 过 去 多 是
“胖 娃娃抱鲤鱼”、“赛龙 舟” 什么 的。现 在 , 电 影明 星 及风 景 画等 多 起来 了。 同
时 , 还要 在门上贴 对联、 门 神 像 和 “福 ” 字。 对 联 用 红 纸、 毛 笔 写 , 一 是 装 点
气氛 , 二 是表达对 美好生活的 希望。门 神的作用是 驱魔 ( mó)
春节 的前一夜 , 即农历腊 月三十 日 , 叫 做 “除 夕”。全 家 团聚 , 吃 丰盛 的 晚
餐——— “年夜饭”。吃完 “年 夜 饭”, 全 家 围 坐 欢 谈 , 或 作 游 戏 , 有 的 一 夜 不 睡
觉 , 叫 “守岁”。自从电 视机普及 以后 , 每到 “除 夕” 晚上 , 中 央电 视 台及 各 省
市电视台 都播放春 节 晚 会 节目 。春 节 晚 会节 目 是 精 心 准 备 的 , 形 式、 内 容 都 异
常精彩 , 明星演员 一般都要出 场 , 一直 演到 深夜。 全 国所 有的 人 几乎 都 要观 看 ,
十分开心 , 它已代 替 了 过 去 的 “ 守 岁 ”。 到 了 深 夜 12 点 , 千 家 万 户 鞭 炮 齐 鸣 ,
如同暴风骤 雨 , 象 征 着 辞 旧 岁 , 迎 新 春 , 使 春 节 气 氛 达 到 了 最 高 潮。 据 传 说 ,
古代人认 为疫 ( yì) 病是 山鬼 闹的 , 于 是用 火 烧竹 子 驱 逐山 鬼 , 竹 子 受热 爆 开 ,
发出声响 , 故称为 “爆竹”。后来 , 放爆竹 主要 是用 来 表达 欢 乐的 心 情。自 从 火
药发明以 后 , 爆竹 改用火 药 制 作。 现 在 , 爆 竹 的 种 类 繁 多 , 不 仅 发 出 爆 响 , 还
15 9
中国概况

喷出漂亮 的烟火 , 光彩夺 目。 每 到 年 底 , 大 街 上 到 处 都 是 卖 爆 竹 的 。最 近 , 北


京等城市 为了防止 火灾和环境 污染 , 已 禁放烟花爆 竹。
初一 的早晨 , 北方人家家 户户吃 饺子 , 叫 “更 岁交 子”。 南方 人 吃年 糕、 汤
圆 , 表示 “年年升 高”, “ 全家 团 圆”。然 后 , 开 始 走 亲 访 友 “拜 年”, 一 连 持 续
好几天。
3 . 元宵节 。农历正 月十五 日 , 也 叫 “ 灯 节”。 这 是 春 节 后 的 第 一 个 月 圆 之
夜。过 元 宵 节 , 各 地 有 吃 元 宵 和 观 灯 的 习 俗 。元 宵 是 把 糯 米 面 揉 ( róu ) 成 圆
形 , 里边 放上糖馅 ( xiànr ) , 象征 着 “团 圆”。 元 宵节 观 赏 彩灯 , 始 于 公 元 1 世
纪汉明帝 时。此后 , 京 城 和 民 间 都 有 放 灯 活 动 , 叫 灯 会。 到 了 7 世 纪 的 唐 代 ,
灯节规模更 大 , 皇帝 下令这一夜 撤 ( chè) 去 宵 禁 , 人 们 可以 通 夜在 街 上观 赏 花
灯。
到了 近代 , 元 宵节观 灯 仍 在 各 地 盛 行。 每到 元 宵 节 之 夜 , 许 多 城 市 举 行 灯
会 , 展出的 各种彩 灯 , 造 型 新 奇 , 千 姿 百 态。 有 的 灯 会 还 把 谜 语 挂 在 彩 灯 上 ,
猜 ( cāi ) 中者 为优胜 , 更 增 添了 节 日 的情 趣 和 热 闹气 氛。 有 些 地方 , 特 别 是 农
村 , 还举 行别的娱 乐活 动。如 放 焰 火、 踩 高 跷 ( qiāo) 、 耍 ( shuǎ) 龙 灯、 耍 狮
子、扭秧 歌等。
4 .“三 八” 妇 女 节。 公历 3 月 8 日 , 这 是国 际 妇 女斗 争 纪 念 日。1908 年 3
月 8 日 , 美国芝加 哥的 妇 女 们 , 因 要 求 男 女 平等 权 利 而 举 行 示 威。 次 年 在 丹 麦
哥本哈根 召开国际 第二次社会 主义者妇 女大 会上 , 决 定这 一天 作 为国 际 妇女 节。
中国妇女 这一天放 假半天。
5 . 清明节 。每年 4 月 5 日前后 , 是扫 墓 日。这 一 天 , 人 们 一般 到 亲人 和 革
命烈士的 墓前或纪 念碑前扫墓 、献花 , 以表示悼 ( dào) 念。
6 .“ 五一” 国 际 劳 动节 。公 历 5 月 1 日 , 是全 世 界 劳 动人 民 的 节日 。1886
年 5 月 1 日 , 美国 芝加 哥 等地 工 人 举 行大 罢 工 和游 行 示 威 , 反 对 资 本 家 的 残 酷
剥削 , 要 求实行 8 小时工 作 制 , 经过 流 血 的斗 争 , 取 得 了胜 利。 1889 年 在 “ 第
二国际” 成立大会 上 , 将 5 月 1 日定为 国际劳动节 。中国这 一天全国放 假。
7 .“五四” 青年 节。 公历 5 月 4 日。 1919 年 在中 国 发生 了 具有 划 时代 意 义
的反帝反 封建的 “五四运动”, 青年 发挥 了先 锋作 用。为 了使 青 年们 继 承和 发 扬
这个光荣 传统 , 规 定这一天为 青年节 , 进行纪念活 动。
8 . 端午节 。农历五 月五日 , 公 历 6 月 份。 这个 节 日 , 传 说 是为 了 纪念 中 国
古代伟大 爱国诗人 屈原。屈原 因反对 楚国 的 腐败 , 要 求改 革 , 遭到 打 击、陷 害 ,
被楚王流 放。公元 前 287 年 , 楚 国 被 秦 国打 败 , 屈 原 非 常 悲 愤 , 于 该 年 农 历 五
月五日在 湖南汨罗 江投江自杀 。
据传 说 , 屈原 死后 , 江 边百 姓怀 着 悲痛 的 心情 , 纷 纷 划着 船 打 捞 ( lāo ) 屈
16 0
第十二章   中国的习俗

原的尸体 。后来 , 每到这一天 , 人们都 要在 江上 划龙 舟 , 以表 示 对屈 原 的悼 念。


久而久之 , 划龙 舟 变 成 了 民 间 的 体 育 竞 赛 活 动。 龙 舟 是 一 种 样 子 像 龙 的 木 船 ,
比赛的时 候 , 许多 龙舟在锣鼓 声中竞赛 着前进 , 场 面很壮观 。
端午 节吃粽子 , 也与屈 原 有 关。 传 说 屈 原 投 江 后 , 每 到 五 月 初 五 , 人 们 就
用竹筒装 上米投入 江中祭祀他 。后来有 人在江边 遇到 屈原 , 屈 原说 : “ 你们 给 我
的食物 , 都被龙抢 去 了 , 以 后 可 改 用 艾 叶塞 筒 , 并 系 上 五 色 彩 线 , 龙 最 怕 的 是
这两样东西 。” 从此 以 后 , 人 们 就 用 竹 叶 包 上 糯 米 做 成 粽 子 , 来 纪 念 屈 原 。 如
今 , 粽子 已成为这 一 节日 的 传 统 食 品 , 每年 到 了 端 午 节 前 后 , 家 家 包 粽 子 , 街
上卖粽子 , 吃起来 感到很新鲜 。
9 .“六一”儿 童节。 公 历 6 月 1 日 , 这 是 全 世 界儿 童 的 节日 。1949 年 , 国
际民主妇 女联合会 为 保护 全 世 界 儿童 的 权 益 , 反对 对 儿 童 的 残 害 , 在 莫 斯 科 举
行的会议 上 , 决 定 6 月 1 日 为 国 际 儿 童 节 。 这 一 天 , 中 国 全 体 儿 童 举 行 庆 祝、
娱乐活动 。
10 . “ 七一 ” 建 党节 。公 历 7 月 1 日。1921 年 7 月 , 中国 共 产 党 在 上 海 建
立。1941 年 , 决 定将 7 月 1 日作 为 中 国共 产 党 的 诞生 日。 每 年 这一 天 , 举 行 纪
念活动 , 报纸上发 表纪念文章 。
11 .“八一” 建军节。 公历 8 月 1 日。1927 年 8 月 1 日 , 中 国共 产党 为了 挽
救第一次 国内革命 战争的失败 , 在江西 南昌 发动 了武 装 起义 , 领 导人 有 周恩 来、
朱德、贺 龙、叶挺 等。起义 部 队 于 次年 4 月 到达 井 冈 山 , 与 毛 泽 东 领 导 的 农 民
起义部队 会师 , 组 成了 中 国 工农 红 军 第 四军 。从 此 , 中 国 共 产 党 有 了 自 己 独 立
领导的武 装力量。 后来 , 把这 一天定为 建军节。
12 . 中秋节。 农历 八 月 十 五 日。 这 一 天 居 秋季 的 中 间 , 所 以 称 为 中 秋。 据
考证 , 中 国古代帝 王有春天祭 日、秋天 祭月 的仪 式 , 在民 间也 逐 渐形 成 了拜 月、
祭月的习 俗。每逢 中秋 , 人 们 用 精 制 的 糕 ( āo ) 饼 祭 奉 ( fèn ) 月 神 , 祭 奉 之
后 , 全家 人分着吃 , 表 示全 家 团 圆 欢 聚。 该 种风 俗 一 直 流 传 到 今 天。 月 饼 一 般
用面粉、 油、糖和 果 料 制 成 , 形 状 是 扁 圆 形 的 , 香 甜 松 软 , 品 种 很 多。 现 在 ,
常常做为 节日礼品 , 馈 ( kuì) 赠 亲友。
中秋 节的晚上 , 是月亮最 圆最明 亮的 时刻。 全家 人在 皎 ( jiǎo) 洁 的月 光 下
坐在一起 , 一边 吃 月 饼 、 葡 萄、 梨、 苹 果 等 , 一 边 观 赏 月 亮 , 非 常 轻 松 愉 快。
如果是远 离自己 的亲 人、 家 乡、 祖 国 , 此 时 望着 圆 圆 的 明 月 , 怀 念 之 情 会 油 然
而生。唐 代诗人李 白有一首 名 诗 : “床 前 明 月 光 , 疑 是 地上 霜 ( s huān ) 。 举 头
望明月 , 低头思故 乡。” 表达的就是 此时 此刻 的情 景 , 形象 生 动逼 真 , 感情 真 挚
( zhì) 动人 。
13 .“十一” 国庆节。 公历 10 月 1 日 , 中 华人 民共 和 国成 立 日。1949 年 10
16 1
中国概况

月 1 日 , 在中国共 产党 的 领 导下 , 中 国 人 民 取得 了 民 族 的 独 立 和 解 放 , 宣 告 中
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 , 中 国进 入 了 新 的 历 史 阶段 。尔 后 , 每 到 10 月 1 日 这 一 天 ,
都要进行 庆祝 , 有 时还要在天 安门前举 行阅兵式等 。全国放 假两天。
此外 , 全国性 的节 日 还 有 植 树 节 ( 4 月 4 日 ) 、 教 师 节 ( 公 历 9 月 10 日 ) 、
重阳节 ( 农历 9 月 9 日 ) 等。中 国 少 数 民族 很 多 , 除 了 全 国 性 的 节 日 , 各 少 数
民族都有 自己的节 日。比较有 名的是 : 广西 壮族 的歌 圩 节 ( 农历 3 月 3 日 ) , 云
南傣族的泼 水节 ( 清 明节后 ) , 藏族 的藏历年 (3 月) , 彝族的火 把节 ( 农 历 6 月
20 日起 三天 ) , 瑶 族 的 达 努 节 ( 农 历 5 月 29 日 ) , 蒙 古 族 的 那 达 慕 大 会 ( 8、 9
月 ) , 回、维吾 尔、哈萨 克等民族的 古尔邦节 (12 月 ) 等。
从以 上看出 , 中国的节 日 可 分 为 四 类 : 第 一 类 是 传 统 节 日 , 是 几 千 年、 几
百年延续 下来的 , 来历都 有 民 间 传 说 或 历 史 故 事 , 一 般 与 鬼 、神 、天 、地 联 系
在一起。 如春节、 清明节、 端 午 节、 中 秋 节 等。 第 二 类 是 近 现 代 节 日 , 是 为 了
纪念中国 近现代 史上 的 某 一 个重 大 事 件 , 鼓舞 民 众 的 革 命 精神 。如 “五 四” 青
年节、“ 七一 ”建 党 节、“ 八一 ”建 军 节、“十 一” 国 庆 节 等。 第 三 类 是 国 际 节
日 , 如 “三八”妇 女节、“五一 ”劳 动 节 , “ 六一 ” 儿童 节 等。 第 四类 是 各 少 数
民族的节 日。以上 这 些节 日 每 年 轮 番出 现 , 各 种 纪 念、 庆 祝、 祭 祀 活 动 接 连 不
断 , 形成 了一种特 殊的民俗气 氛。

第三节   饭 菜 酒 茶

一、饭     菜

    中国 是个古老 而 文 明 的国 家 , 早 在几 千 年 前 , 就 开 始 研 究 并 掌 握 了 很 高 的
烹调 ( pēn tiáo) 技术 , 加 上地域广 大 , 各地自 然条件差 别明显 , 物 产丰富 , 各
地的饮食 习惯很不 一样 , 因而 , 中国的 饭菜种类繁 多 , 鲜美 可口 , 闻名 世界。
中国 人的主食 , 以大 米 和面 粉 为 主。 南 方 人 喜欢 吃 大 米 以 及 用 米 粉 做 的 东
西 , 比如 米饭、年 糕 等 。 北 方 人 喜 欢 吃 面 食 , 比 如 馒 头、 烙 ( lào) 饼、 包 子、
花卷、面 条、饺子 等。
中国 人的副食 , 以猪、鱼 、鸡、鸭 、牛、羊 肉 和 蔬菜 、豆 制 品为 主。 但 是 ,
由于各地 口味不 同 , 在 做法 和 味 道 上 , 比 主 食 差异 大 得 多。 一 般 有 “ 南 甜、 北
咸、东辣 、西酸” 的说法 , 即 : 南 方 人 喜 欢 吃 甜 的 , 北 方 人 喜 欢 吃 咸 的 , 山 东
人喜欢吃 大葱 ( cōn ) 等辣味 , 山西一带 的人喜欢 吃酸醋。
中国 人的就餐 习惯是一 日 三 餐 , 讲 究 “早 上 吃 好 , 中 午 吃 饱 , 晚 上 吃 少”。
16 2
第十二章   中国的习俗

日常的饭 菜比较 实惠 , 节 假 日 的饭 菜 比 较 丰 盛。 中 国的 饭 菜 风 味 , 可 分 为 “ 四
大系统”, 即 : 黄河下游 的山东菜系 , 长江 上游 的四 川 菜系 , 长 江中 下 游及 东 南
沿海的 江 苏 、 浙 江 菜 系 , 珠 江 及 南 方 沿 海 的 广 东 菜 系。 更 细 地 分 , 又 可 分 为
“八 大 菜 系”, 即 : 山 东 菜、 湖 南 菜、 四 川 菜、 福建 菜 、广 东 菜、 江 苏 菜、 浙 江
菜、安徽 菜。每一 个菜系 又 可 分 出 许 多 流 派 , 比 如 , 广 东 有 广 州 、潮 州 、东 江
三个流派 , 山东有 济南、胶 东 两 个 流 派 , 等 等。 据 统 计 , 全 国 各 地 各 种 风 味 的
饭菜 , 加 在一起 , 约有 5000 多种。
中国 的“四大 菜系”各有 明显特色 。山 东菜 味道 比 较咸 , 同 时也 注 意清 淡、
柔软。红 鳞 ( í
l n) 鱼 是 山 东 名 胜 泰 山 深池 里 的 特 产 , “ 干 炸 红鳞 鱼 ” 是 山东 名
菜 , 有时 放 在 锅 里 炸 的 时 候 , 鱼 还 在 活 动 , 炸 好 以 后 , 颜 色 金 黄 , 味 道 新 鲜。
此外 , “糖 醋 黄 河 鲤 鱼”, 德 州 的 “脱 骨 扒 鸡”, 青岛 等 沿 海 城 市 的 “油 爆 海 螺
( luó)”、“炸 蛎 黄 ” 等 也 很 有 名。 山 东 的 汤 很 有 特 点 , 用 清 汤 做 的 “ 清 汤 燕 窝
菜”, 用奶汤和 济南特 产蒲 ( pú) 菜、茭 ( jiāo) 白等 做的 汤 , 色 、香、 味鲜 美 ,
在宴会上 很受欢迎 。
四川 菜的特点 是麻 辣 味 儿 浓 厚。 因 为四 川 气 候 潮 湿 , 自 古 以 来 , 做 菜 一 定
少不了辣 椒和姜 ( jiān ) 。比如 : “鱼香 肉丝”、“宫 保鸡丁”、“干 烧鲫 ( í
j ) 鱼”、
“清 汤银耳”, 尽管 各 有 味 道 , 但 都 有 一 种共 同 的 辣 味。 极 普 通 的 豆 腐 , 可 以 做
成“肉末 豆腐”、“麻婆豆腐” 等各种 辣而 好吃 的菜 。特 别是 “麻 婆 豆腐”, 非 常
有 名 , 是 很 早 以 前 成 都 一 个 姓 陈 的 妻 子 创 造 的 , 吃 的 时 候 具 有 麻、 烫、 酥
( sū)、 嫩 ( nèn ) 的 特殊味道 , 冬天吃最 佳。
江 ( 苏 )、 浙 ( 江 ) 菜 以 煮、 炖 ( dùn ) 、 焖 ( mèn ) 、 煨 ( wēi , 弱 火 慢 煮 )
的做法为 特长 , 调 味少 , 强 调 原 材 料 的 本 来 味 道 , 浓 淡 相 宜 , 甜 味 多 一 些。 江
苏的名菜有 : “鸭色鱼翅 ( chì) ”、“扒烧整猪 头”、“水 晶肴 ( yáo) 肉”、“ 清蒸 鲥
( shí) 鱼”、“西 湖醋鱼”等 。
广东 菜以 煎、 炸 、 烧、 烩 ( huì) 为 主 , 强 调 鲜、 嫩、 爽 、 滑。 从 鸟、 虫、
蛇、猴等 野生 动 物 至 海 里 动 物 等 , 都 用 来 做 烹 调 材 料。 广 东 最 有 名 的 是 蛇 菜 ,
已有 2000 多年 历史 , 尤 其是 “ 龙 虎斗 ”, 驰 名中 外 。它 的 主 要 材 料 是 三 种 毒 蛇
和貉 ( háo) , 配上二 十 几 种调 料 , 经 过 几十 道 工 序 做成 , 是 兽 肉 菜 中 最 高 级 的
菜 , 具有 极高的营 养价值。
除以 上“四大 菜 系 ” 外 , 北 京 也 有 很 多 地 方 名 菜。 最 有 名 的 是 北 京 烤 鸭 ,
始于明代 , 已有 600 多年历史 。现在北 京烤 鸭店 的老 字 号 “全聚 德 烤鸭 店”, 创
业于 1864 年 , 创业者叫 杨全仁 , 到 了他儿 子 时 , 成 为 全国 有 名的 烤 鸭店。 北 京
烤鸭是用 特殊的 材 料 ( 北 京 鸭 ) 、 燃料 ( 枣木 ) 、佐 料 和 特 殊 的 方 法 做 成 的 , 吃
法也特殊 , 别有风 味。北京的 宫廷饭菜 也很 出名 , 那 是过 去供 皇 帝等 吃 的饭 菜 ,
16 3
中国概况

不仅技 术 精 细 , 而 且 材 料 珍 贵 , 都 是 熊 掌 、 燕 窝、 鹿 肉、 鸭 蹼 ( pǔ) 、 海 参
( shēn ) 等山珍 海味。古 时候 , 负 责 给 皇 宫 准 备 饭 菜 的 地 方 叫 “御 膳 房 ”。现 在
的北京 , 宫廷饭庄 有两处 , 一 处是北 海的 “仿膳 饭庄 ”, 另 一处 是 颐和 园 的“ 听
鹂馆”。北京还 有“涮 ( shuàn) 羊 肉 ”, 也 叫 “火 锅 ”, 是 把 切 得 很 薄 的 羊 肉 片
夹到水滚 沸的火锅 里烫 熟 , 然 后 蘸 ( zhàn ) 佐 料 吃 , 也 是 别 有 风 味 , 适 合 于 冬
天吃。
总而 言之 , 中 国 有 名 的 好 吃 的 饭 菜 非 常 多。 不 管 是 哪 一 系 统 , 哪 一 种 类 ,
都讲究四 个字 : 色 、香、味、 形。在这 几方 面要 达到 很 高的 水 平 , 并 千 变万 化 ,
主要决定 于以下五 个 因 素 : 一是 材 料 的 选择 , 二 是 刀 切 的 方 法 , 三 是 火 候 的 掌
握 , 四是 调 ( tiáo) 料的 搭配 , 五 是烹调的方 法。中国 饭菜 的 做法 与 吃法 , 好 像
是一部艺 术全书 , 不仅 可 以满 足 人 们的 食 欲 , 而 且构 成 了 中 国 文 化 的 一 个 组 成
部分。
当然 , 中国人 平常吃 饭 , 不 可 能 像 以 上 说得 那 么 讲 究 , 但 基 本 特 点 是 一 致
的。中国 人喜欢在 家里 招 待 客人 , 除 了 表 示 对客 人 的 热 情 之 外 , 也 是 为 了 让 客
人品尝一 下主人亲 手做的中国 饭菜的味 道。

二、酒   茶

    中国 人在几千 年以 前就 有饮 酒 喝茶 的 习惯 , 并 有很 高 的 酿 ( niàn ) 酒 制 茶
技术。今 天 , 酒与 茶在中国人 的生活中 仍占有重要 位置。
据说 , 中国是 从夏朝开始 造酒的。 历代 的 帝王 将 相、英 雄 豪杰、 文 人墨 客 ,
几乎没有 不喜欢 喝酒 的。 酒 在 古 人 的物 质 生 活、 精 神 生 活、 社 会 交 往 中 , 起 着
重要作用 。就拿成 语来 说 , 带“ 酒” 字 的 特 别 多 : “ 借 酒 赋 诗”、“借 酒 抒 怀”、
“借 酒消愁”、“以酒助兴”、“以酒 壮胆”、“以酒 壮行” …… 诗句 “李 白斗 酒诗 百
篇”, 是说唐代 大诗人李 白一喝酒 就诗 兴大 发 , 出 口 成篇 , 喝 的酒 越 多 , 做 的 诗
越多。唐 代另一位 诗人 杜 牧 有 一 句 诗 :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表明酒店 很 多 , 随 便 一 问 就 可 以 找 到。 由 此 可 见 , 中 国 古 代 喝 酒 是 多 么 盛 行 !
如今 , 饮 料的种类 多了 , 中国 人调节精 神的 方式 更多 样 化了 , 但 喝酒 仍 很普 遍 ,
特别是节 假日及亲 友相聚的时 候 , 绝离 不开酒。
    中国 的传统酒 主 要 是 白酒 , 酒 性 强 烈 , 一般 都 在 五 十 多 度 , 近 年 来 也 有 三
十多度的 。会喝酒 的 人喜 欢 喝 白 酒。 除 了白 酒 之 外 , 还 有 黄 酒、 葡 萄 酒 和 引 进
的啤酒等 。中国酒 的种类有几 百种 , 通 常说的“ 八大 名酒 ”、“十 大 名酒”, 主 要
指 : 茅台 酒、五粮 液、汾酒、 竹叶青、 泸 州大 曲、 古井 、绍 兴酒 、中 国 葡萄 酒、
青岛五星 啤酒等。 最 近一 些 年 , 喜 欢 喝 啤酒 的 人 多 起 来 了 , 特 别 是 夏 天 , 冰 镇
16 4
第十二章   中国的习俗

啤酒很受 欢迎。可 是 , 正式 招 待 客 人 或 开宴 会 , 还 是 要 有 白 酒 , 同 时 也 有 葡 萄
酒和啤酒 。
中国 人喝 酒 , 互 相 让 酒 让 得 很 厉 害 , 总 是 “ 干 杯 ”、 “ 干 杯 ”。 让 酒 越 殷
( yīn) 勤越显得 热情 , “干杯” 越 多越 说明 够朋 友 , 气 氛热 烈。 这对 于 酒量 比 较
小 , 特别 是喝不惯 白酒的 外 国 人 , 可 能 不 适 应。 不 过 , 也 不 必 勉 强 , 可 以 象 征
性地“干 杯”, 并不真正 喝 干。 中 国人 喝 酒 虽 总 喊 “干 杯 ”, 但 尽 量 不 喝 醉 , 如
果喝醉了 , 出了丑 , 会 被人 笑 话。 中 国 人 把 喝醉 的 人 叫 醉 鬼 , 把 天 天 喝 酒 的 人
叫酒鬼。 中国女人 一 般不 喝 酒 , 尤 其 不 喝白 酒 , 如 果 喝 的 话 , 仅 喝 一 点 儿 葡 萄
酒或啤酒 。如果女 人 经常 喝 酒 , 和 女 人 吸烟 一 样 , 会 被 人 看 不 惯。 中 国 人 喝 酒
喝得最多 、最热 闹 的 时 候 , 是 婚 宴 上 喝 “ 喜 酒 ”。 新 郎 新 娘 敬 酒 , 大 家 互 相 让
酒 , 开怀 痛饮 , 热 热闹闹 , 常 常有人喝 醉。 中国 人平 常 吃饭 时 , 喝酒 并 不普 遍 ,
因为喝酒 需要特意 准备菜 , 常 常是一边 喝酒一边聊 ( liáo) 天 , 需 要时间。
从中 国目前的 情况 看 , 喝 白 酒 的 人 在 逐 渐 减 少 , 喝 啤 酒 的 人 在 逐 渐 增 多。
因白酒浓 烈 , 需要 有 比较 强 的 适 应 性 , 啤酒 度 数 浅 , 一 般 人 都 能 喝 , 起 一 半 饮
料作用。 因此 , 近 些年 来 , 中国 的 啤 酒 生 产 发展 迅 速 , 已 成 为 世 界 上 高 产 啤 酒
的大国。
说起 喝茶 , 在 中国人 中 , 比 饮 酒 更 为 普 遍。 中国 是 世 界 上 第 一 个 生 产 茶 叶
的国家 , 尔后传到 日 本、 东南 亚 及 世 界 其 它 地 区 , 因此 , 中 国 被 称 为 “ 茶 叶 的
故乡”。公元 780 年 , 唐 朝陆羽写的 《茶 经》 一 书 , 是 世 界上 最 早的 关 于茶 的 专
著。
茶有 四个作用 , 一是 作 为 饮 料 解 渴 , 二 是帮 助 肠 胃 消 化 , 三 是 用 来 招 待 客
人 , 四是 作为馈赠 礼 品。中 国 人 喝 茶 , 一 般 是在 饭 后 或 聊 天 的 时 候 , 而 且 普 遍
喝热茶 , 不喝凉茶 , 一边喝一 边聊天 , 一碗接着一 碗。
中国 地广人多 , 地区差 别 大 , 茶 的 种 类 有 一 百 多 种 , 各 地 方 的 人 , 喝 茶 的
品种和习 惯不太一 样。从茶的 种类 来看 , 大 体分 为 五大 类 : 花茶、 绿 茶、红 茶、
乌龙茶 、紧 压 茶。 茶 的 主 要 产地 有 浙 江、 江 苏、 安 徽、 河 南、福 建 、贵 州、 云
南等。常 说的“十 大名 茶” 是 : 龙 井 茶 ( 杭 州 ) 、碧 螺 春 ( 太 湖 洞 庭 山 ) 、铁 观
音 ( 闽南 ) 、黄 山毛 峰 ( 安徽 黄 山 ) 、武 夷岩 茶 ( 福 建武 夷 山 ) 、 祁 ( qí) 门 红 茶
( 安 徽祁门 ) 、信阳 毛尖 ( 河南 ) 、都 匀毛尖 ( 贵州 ) 、六安瓜 片 ( 安徽六 安 )。
从喝 茶的习惯 看 , 北方 人 喜 欢 喝 花 茶 , 特 别 是 茉 莉 花 茶 。江 浙 、上 海 人 喜
欢喝绿茶 , 特别是 龙井 、碧 螺 ( luó) 春、 毛峰 。广 州人 喜 欢 喝 红茶 , 特 别 是 祁
门红茶。 有的地方 还把茶捣 ( dǎo) 碎 , 加 点盐 , 喝 咸茶。 内 蒙古、 西 北地 方 牧
民多 , 吃 肉、喝奶 多 , 喜欢喝 砖茶 , 用 大 碗喝。 四 川、 贵州、 云 南等 高 山地 区 ,
蔬菜少 , 常以喝茶 代 替 蔬菜 , 几 乎 每 家 都 有茶 罐 ( uàn ) , 每 天 至 少 喝 三 次 茶。
16 5
他们有句谚 语 : “早茶 一 盅 ( zhōn ) , 一 天 威风 ; 午 茶一 盅 , 劳动 轻 松 ; 晚 茶 一
盅 , 提神 去痛。” 在西南 地区 , 如重 庆、 成都、 贵 州等 , 到 处都 是 茶摊 , 人 们 坐
在竹椅上 , 喝着茶 , 抽着烟 , 悠 闲 自 在。 福 建 的 铁 观 音 等 乌 龙 茶 , 不 仅 气 味 芳
香浓郁 ( yù) , 而且 可以减肥 , 很受外 国人 欢迎 , 成了 国际 市 场的 热 门货。 中 国
人与外国 人交朋友 , 常常把乌 龙茶及其 它名茶作为 中国特产 、礼物送给 友人。
中国 人不仅喜 欢喝 茶 , 而 且 还 喜 欢 茶具 。许 多 家 庭 , 把 漂 亮 的 茶 具 放 在 屋
里显眼的 地方 , 作 为房间的一 种装饰。 朋友 结婚 时 , 常常 选购 一 套漂 亮 的茶 具 ,
作为礼物 送给新婚 夫妇。也有 时送给 外国 朋友。 中国 的 茶具 , 一 般是 一 个茶 壶、
四个茶碗 和一个茶 盘 , 称为 “一套”。江西 省景 德镇 的 陶瓷 , 河 北省 邯 郸磁 州 窑
( yáo) 的陶器 , 还 有江苏省 宜兴的泥 壶 ( hú) , 作 为茶 具最 有名 , 深受 国内 外 欢
迎。
国外 流行喝咖 啡 , 中国尚 不普遍。 但近 十几 年 , 来中 国的 外 国人 迅 速增 加 ,
出去的中 国人也多 了。他们把 国外的饮 食习 惯带 到了 中 国 , 中 国 人喜 欢 喝咖 啡、
吃西餐的 也慢慢 多起 来 了。 这 说 明 , 世 界各 个 国 家、 各 个 民 族 的 饮 食 习 惯 , 既
各有特点 , 又互相 影响。饮食 文化作为 世界文化的 一部分 , 应该进行比 较研究。

    思考 题 : ①谈 谈中国古代 的婚姻制 度与习俗。


②现 代中国的婚 姻家庭比 过去有什么 变化 ?
③请 介绍一下中 国的主要 节日及其由 来。
④对 比本国情况 谈谈中国 的饭菜酒茶 和中国人 的饮食特点 。

16 6
第十三章   中国的旅游

    人们 到了外国 , 无 论 各 自目 的 如 何 , 都 有一 个 共 同 的 愿 望 , 想 尽 可 能 多 游
览一些地 方。旅游 , 既是精 神 上 的 消 遣、 娱 乐 , 也 是 一 种 很 好 的 学 习 。通 过 旅
游 , 可以 增进对某 个 国家 、某 个 地 方 的 了解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结 束 以 来 , 世 界
旅游业蓬 勃兴起 , 成为 各 国 普遍 性 的 娱 乐活 动 和 新 兴 的 经 济、 文 化 事 业 , 中 国
的旅游业 也获得了 一 定发 展。 系 统 地了 解 中 国 旅游 方 面 的 情 况 , 既 便 于 在 中 国
旅游 , 又 有助于加 深对中国的 了解。

第一节   旅游资源

    旅游 首先要有 旅 游 资 源。世 界 上 的 旅游 资 源 , 可 分 为 两 大 类 , 一 类 是 自 然
旅游资源 , 一类是 人 文旅 游 资 源。 二 者 既不 相 同 , 又 互 相 联 系 , 许 多 是 兼 而 有
之。
    自然 环境不同 , 是 引 起人 们 外 出 旅游 的 重 要原 因 。常 年 生 活 在 炎 热 或 寒 冷
地区的人 , 总是希 望 去温 带 或 亚 热 带旅 行 , 以 避 暑 或 避 寒 ; 长 年 住 在 拥 挤、 喧
闹城市的 人 , 总希 望 去看 一 看 野 外、 农 村的 风 光 ; 生 活 在 山 区 的 人 , 希 望 看 看
平原和大 海 ; 生活 在海边、 平 原 的 人 , 希 望 看 看 崇 山 峻 岭 , 等 等 。自 然 环 境 的
差别越大 , 景观越 新奇 , 就 越 具 有 吸 引 力。 所 以 , 一 个 地 域 的 人 , 要 跑 到 另 一
个地域去 寻求新鲜 的感受 , 一 个国家的 人 , 要跑到 另一个国 家去观光尽 兴。
    中国 地域辽 阔 , 地理 、气 候 复 杂 , 自 然 旅游 资 源 极 为 丰 富 : 有 广 大 无 比 的
高原 , 有 巍峨 ( wēi é) 险 峻的 山 峦 ( luán ) , 有 浩瀚 ( hào hàn ) 无 垠 ( yín ) 的
沙漠 , 有 一望 无 际 的 草 原 , 有 奔 流 不 息 的 大 江 大 河 , 有 风 景 秀 丽 的 湖 滨 海 滩 ,
有冰天 雪 地 的 北 国 冬 季 景 色 , 有 四 季 葱 ( cōn ) 绿 的 亚 热 带 风 光 … … 可 以 说 ,
全国到处 都是天然 的奇观美景 , 古往今 来 , 吸引着 无数的中 外游客。
    中国 不仅有十 分 丰 富 的自 然 旅 游资 源 , 更 有十 分 丰 富 的 人 文 旅 游 资 源。 在
数千年的 文明史上 , 各 朝 各 代都 留 下 了 数不 清 的 古 迹 遗 产 , 其 数 量 之 大 , 内 容
之丰富 , 价值之 宝 贵 , 在 世 界 上 屈 指 可 数。 中 国 政 府 曾 于 1953 年、 1961 年、
1982 年 , 先后公布 了三批全 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 共有 5814 处。其 中包 括 : 古
遗址、古 墓 葬、 古窟 寺 、古 石 刻、 古 雕 塑、 古 建筑 、革 命 遗 址、 历 史 和 革 命 纪
16 7
中国概况

念建筑物 , 等等。
    中国 古代和 近 代 , 在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军 事 等 方 面 的 发 展 变 化 过 程 中 ,
形成了许多 历史文化 名城。1982 年 , 经 中国政府 批准 , 有 24 个 城市 第一 批被 列
为“历史文 化名城”。1985 年以来 , 又开放 了大批历史 文化名 城。其 中 , 有被 称
为“六大 古 都” 的 北 京 、 西 安 、 洛 阳、 开 封、 南 京、 杭 州 , 还 有 苏 州、 绍 兴、
扬州、长 沙、 成 都、 广 州 、 昆 明 、 桂 林 、 泉 州 、 承 德、 大 同、 曲 阜、 景 德 镇、
江陵、延 安、遵义 、大理、拉 萨 等。 这 些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的 地 上 或 地 下 , 都 保 存
着大量的 历史和革 命 文物 , 几 乎 每 个城 市 都 是 一座 天 然 的 历 史 博 物 馆 , 可 供 旅
游者尽情 地参观。
    中国 的古典园 林 艺术 , 也 是 丰富 的 文 化 遗产 和 人 文旅 游 资 源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中国 的古典园 林可 分 为 两大 类 , 一 类 是 帝王 的 皇 家 园 林 , 一 类 是 高 官 富 豪
的私人园林 。皇家 园 林 是 帝 王 避 暑 、 修 养 用 的 行 宫 , 一 般 在 郊 外 , 规 模 宏 大 ,
如北京的 颐和园、 圆明 园 和 承德 的 避 暑 山庄 。也 有 少 数 建 于 都 城 内 , 与 宫 廷 毗
( pí) 连 , 规 模也不小 , 如 北 京 的 北 海 、中 南 海。 私 家 园 林 一 般 建 于 城 区 之 中 ,
与街道住 宅相连 , 规模不 很 大 , 但 设 计 精 巧、 幽 雅、 舒 适。 中 国 古 典 园 林 的 高
度艺术性 和独特风 格 , 在世界 园林艺术 中具 有重 要地 位 , 早已 传 到日 本 和欧 美。
仅法国巴 黎 , 就有 中国式风景 园林 20 余 所。日 本的 庭 院 , 也 是 从中 国 苏州 园 林
移植过去 的。所以 , 中 国 园林 有 “ 世界 园 林 之 母” 的 美 称 , 吸 引 着 国 内 外 大 批
游客。
    此外 , 中国有 56 个 民族 , 各少 数民族 的传 统节 日 和风 土 人情 , 地 方特 色 和
民族色彩 浓厚 , 使 旅游者感到 奇特新鲜 , 也是一种 很有吸引 力的人文旅 游资源。
    中国 旅游的 自然 资 源 和 人 文资 源 , 随 地 而 异 , 千 差 万 别 , 丰 富 无 比。 根 据
各地自然 和人文旅 游 条件 的 共 同性 和 差 异 性 , 全 国 可 以大 体 划 分 为 九 个 大 旅 游
区。
    第一 、中原旅 游区。位于 黄河 中下 游 地区 , 包 括陕 西、 山西、 河 南、河 北、
山东、北 京市、天 津市 , 简称 华 北 地 区 , 也 称 中 央 旅 游 区。 黄 河 流 域 是 中 国 古
代文明的 发源地 , 自 古 以来 就 是 中 国 政 治、 经 济、 文化 的 中 心。 中 国 的 “ 六 大
古都”中 , 北京、 西安、洛阳 、开封四 大古 都位 于 这个 地 区。此 外 , 还 有承 德、
曲阜、大 同、太原 、济南、延 安 等 历 史 名 城。 中 国 数 千 年 的 文 明 史 , 在 这 一 地
区留下了 无数名胜 古 迹。 这一 地 区 的自 然 风 光 , 以低 山 丘 陵 和 海 滨 地 带 比 较 优
美。首都 北 京 , 既 是 文 明 古 都 , 又 是 现 代 化 城 市 , 更 是 当 代 中 国 政 治 、 文 化、
交通的中 心。以上 因素 , 使 这 一地 区 成 为 中 国最 重 要 的 旅 游 区 之 一。 中 原 旅 游
区的名 胜 主 要 有 : 北 京 的 长 城、 故 宫、 明 十 三陵 、颐 和 园、 天 坛、 雍 和 宫、 琉
璃厂、潭 柘 ( tán zhè) 寺、碧 云寺、 北海 ; 西安 的秦 始皇 陵、兵 马俑、 华清 池、
16 8
第十三章   中国的旅游

大雁塔、 小雁塔、 碑林、半坡 博物馆 ; 洛阳 的 龙门 石 窟、白 马 寺 ; 开 封 的铁 塔、


大相国寺 、禹 ( yǔ) 王 台 ; 承 德 的 避 暑 山庄 、外 八 庙 ( 普 宁 寺、 普 乐 寺 等 八 个
寺庙 ) ; 曲 阜 的 孔 庙、 孔 府、 孔 林 , 济 南 的 趵 ( bào ) 突 泉、 珍 珠 泉、 黑 虎 泉、
五龙潭、 大明湖 ; 青岛的崂山 风景区、 海滨 风 景区 ; 秦 皇岛 的 北戴 河、 山海 关 ;
太原的 晋 祠、 博 物馆 ; 大 同 的 云 岗 石 窟、 悬 空寺 、华 严 寺、 九 龙 壁 , 等 等。 还
有泰山、 华山、五 台山等寺庙 成群 , 山 势险峻 , 景 色壮观。
    第二 、东部沿 海 旅游 区。 这 一 旅 游 区位 于 长 江 下 游 和 黄 海、 东 海 之 滨 , 包
括浙江、 江苏、安 徽、江西四 省 和 上 海 市 , 简 称 华 东 地 区 , 是 中 国 自 然 条 件 最
优越 , 经 济最 发 达 , 人 口 最 稠 密 的 地 区 之 一 。 这 一 地 区 的 旅 游 资 源 不 仅 丰 富 ,
而且开发 较早。主 要旅 游 名 胜如 下 : 中 国 最 大的 海 港 和 工 商 业 城 市 上 海 , 不 仅
有繁华的 街道 , 欧 洲式的建筑 , 还有 豫 ( yù) 园、 玉佛 寺、鲁 迅 墓和 鲁 迅故 居、
孙中山故 居、宋庆 龄墓等景点 ; 中国的 六大 古 都之 一 南京 , 有 中山 陵、 明孝 陵、
玄武湖 、莫 愁 湖、 南 京 长 江 大 桥、 雨 花 台 等 ; 杭 州 , 也 是 中 国 六 大 古 都 之 一 ,
有西湖、 飞 来 峰、灵 隐 寺 、六 和 塔、 岳 王 庙 和 岳坟 等 ; 苏 州 的 园 林、 虎 丘、 寒
山寺 ; 无锡 的惠 ( huì) 山、太湖风 景区 ; 扬 州的大明寺 和鉴真纪 念堂、瘦西 湖、
天宁寺、 金山及 园 林 等 ; 绍 兴 的 东 湖、 会 稽 ( ī
j ) 山、 鲁 迅 故 居、 周 恩 来 故 居
等 ; 秀丽 的富春江 、新安江 水 力 发 电 站、 钱 塘 江 观 潮 ; 另 外 , 还 有 佛 教 圣 地 普
陀 ( t uó) 山、 雁荡山、黄 山、九华 山、庐山 , 都是著名 的游览胜地 。
    第三 、川汉旅 游区。 即 长 江 上 游、 中 游 地 区 , 包 括 湖 北 省 、湖 南 省 、重 庆
市和四川 省中、东 部地 区。 这 一旅 游 区 , 以 长 江 两岸 景 色 为 其 独 特 的 自 然 旅 游
资源。同时 , 中国古 代 , 特别 是三国时期 , 在此留 下了许多名 胜古迹。 另外 , 此
区西部为 青藏高原 的 东 部 边缘 地 带 , 野 生动 物 、植 物 资 源 非 常 丰 富。 川 汉 旅 游
区的主要 观光地有 : 长江三峡 , 成都 的杜 甫 草堂、 武 侯祠、 三 苏祠 , 重 庆山 城 ,
大足石刻 , 乐山大 佛 , 峨眉山 的日出 、云 海、佛 光 “三大 奇 观”, 武 当 山和 神 农
架 , 川西 自然保护 区 , 武汉 和 三 国 旧 迹 黄 鹤 楼、 赤 壁、 荆 州 古 城 等 , 衡 山 游 览
区 , 长沙 市及岳麓 ( lù) 书院 , 毛泽东故 乡韶山冲 , 洞庭湖及 岳阳楼 , 张家界 森
林公园 , 等等。
    第四 、华南热 带景 观 游 览 区。 包 括 广 东 省、 福 建 省 、海 南 省 、台 湾 省 , 地
处南部沿海 , 接近 香 港、 澳 门 和 东 南 亚 , 属 于 亚 热 带。 沿 海 诸 岛 的 热 带 风 光 ,
是这一旅 游区的 突 出 特 色 , 同 时 , 也 有 许 多 名 胜 古 迹。 主 要 观 光 地 有 : 广 州、
福州、厦 门 , 武 夷 山、 丹 霞 山风 景 区 , 海 南 岛 风 光 , 深 圳、珠 海 、汕 头 、厦 门
经济特区 , 等等。
    第五 、西南岩 溶 地 貌 旅 游 区。 包括 广 西、 云 南、 贵 州 三 个 省 , 这 是 中 国 岩
溶地貌的 主要分 布区 , 岩 溶 形 成 的 奇山 异 水 , 成 为 这 里 的 主 要 特 色。 同 时 , 又
16 9
中国概况

是少数民 族杂居的 地 区 , 充满 少 数 民族 风 土 人 情。这 一 旅 游 区 的 主 要 观 光 内 容


有 : 西双 版纳风光 , 桂林山 水 , 贵 州 黄 果 树 瀑 布 , 昆 明 古 城 与 溪 池 、西 山 游 览
区 , 路南 石林风景 区 , 22 个 西南少数 民族风土人 情。
    第六 、西北丝 绸之路旅游 区。所谓 “丝 绸之 路”, 是 指中 国 古代 与 阿拉 伯 和
欧洲进行 丝绸贸易 的一条陆上 通道。 它东 起长 安 ( 西安 ) , 经 渭河 流 域 , 穿 过 河
西走廊 ( 黄河以西 甘 肃 地 区 ) 和 塔 里 木 盆 地 , 跨 越 帕 米 尔 高 原 , 经 今 塔 吉 克、
阿富汗、 伊朗、伊 拉 克、叙 利 亚 , 到达 地 中 海 东岸 , 全 长 7000 多 公 里。“丝 绸
之路”在 中国境内 经 过 陕 西 、 甘 肃、 新 疆 三 省。 因 为 它 曾 在 古 代 中 西 方 政 治、
经济、文 化交流中 发 挥了 重 要 作 用 , 所 以 , 早已 成 了 驰 名 中 外 的 历 史 遗 迹。 而
且 , 在 “丝绸之 路 ” 沿 途 , 还 有 敦 煌 石 窟 和 壁 画、 麦 积 山 石 窟 雕 塑、 嘉 峪 关、
玉门关、 楼兰遗址 等文化 古 迹 ; 有 戈 壁 大 沙 漠、 刘 家 峡 水 库 、吐 鲁 番 盆 地、 火
焰山等自 然景观 ; 有兰州、酒 泉、乌 鲁木 齐、喀 什 ( kā s hí) 等 重要 城市 ; 有 维
吾尔族等 十几个少 数 民族 的 风 土 人情 。所 以 , 这 一地 区 也 吸 引 了 成 千 上 万 的 游
客去参观 、考察、 游览。
    第七 、东北旅 游 区。 这 一 旅 游 区包 括 辽 宁、 吉 林、 黑 龙 江 三 省。 因 为 地 处
中国最北 部地区 , 冬天 寒 冷 , 降 雪 量 大 , 夏 天 凉 爽 , 适 于 避 暑 , 而 且 , 大 兴 安
岭、小兴 安岭、长 白山 是中 国 最 大 的 原 始森 林 区 , 从 而 形 成 了 寒 凉 清 爽、 林 海
雪原的北 国风光特 色。这一地 区的主要 游览内容 有 : “五 大连 池” ( 火山 湖 ) 、 镜
泊湖 ( 火 山堰塞湖 ) 、哈 尔滨冰灯 、沈阳 古 城、鞍 山 千山、 大 连避 暑 胜地、 吉 林
滑雪、长 春“八大 部” ( 净月潭 ) 等 。
    第八 、北疆塞 外旅 游 区。 即位 于 长 城 以 北的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辽 阔 的 草 原 风
光 , 独特 的蒙古族 风情 , 是这 一旅游区 的突出特 色。有 一 句古 老的 民 谣 : “天 苍
苍 , 野茫 茫 , 风吹 草低见牛羊 。”形 象生动 地描 绘了 塞 外蒙 古 大草 原 的景 象。 当
人们骑着 骏马或骆 驼 , 奔 驰在 茫 茫 草原 的 时 候 , 平常 的 烦 闷 压 抑 之 感 会 一 扫 而
光。蒙古 族人非常 豪 爽、好 客 , 如 果 游 人 在 草原 上 找 不 到 旅 馆 , 每 一 个 蒙 古 包
都可以留 宿。为了 专门 接 待 旅游 者 , 在 自 治 区首 府 呼 和 浩 特 市 北 部 , 开 辟 了 若
干草原观 光 点。 旅 游 者 可 以 穿 上 蒙 古 袍 , 骑 上 马、 骆 驼 或 坐 车 到 牧 民 家 作 客 ,
或住蒙 古 包、 品 尝 奶 茶 , 或 参加 篝 ( ōu ) 火 晚 会 , 或 观 赏 跑 马、 射 箭、 摔 跤、
套马比赛 等 , 别有 一番情趣。
    第九 、青藏高 原 游牧 区。 包 括 西 藏、 青 海两 省 区 和 四 川 西 部 , 是 世 界 上 最
高的地区 。这里有 许多海拔 6000 米 以上的 崇山 峻岭 , 有 世界 最 高的 山 峰珠 穆 朗
玛峰 , 有 巨大的冰 川、 冰峰 和 高 原 湖 泊 , 有 古老 而 美 丽 的 高 原 城 市 拉 萨 , 有 宏
大华丽、 风格独特 的高 原 寺 庙布 达 拉 宫 和大 昭 寺。 到 西 藏 高 原 旅 游 , 将 人 带 入
的是山高 地阔、雄 奇浩大、粗 犷奔放的 境界。
17 0
第十三章   中国的旅游

    以上 九大 旅 游 区 , 仅 是 中 国 旅 游 资 源 最 大 的 划 分 单 位 , 每 个 大 的 旅 游 区 ,
还分为几 个副旅游 区 , 副 区以 下 又 分为 若 干 旅 游小 区 , 然 后 才 是 具 体 的 风 景 区
和旅游点 。这样的 划分本身就 说明 , 中 国的旅游资 源是多么 丰富 !

第二节   旅游事业

    中国 是一个旅 游 资 源 大国 , 但 是 , 旅 游 资源 开 发 得 比 较 晚 , 旅 游 事 业 发 展
迟缓。近 些年 , 随 着不 断地 改 革 开 放 , 旅 游 事业 才 兴 旺 起 来 , 新 开 发 开 放 的 旅
游点越来 越多 , 吃 、住、行等 旅游条件 日益 改 善 , 旅 游 客人 迅 速增 加。 据统 计 ,
来华旅游入 境的人数 , 1986 年 2100 万 人 , 1988 年 3169. 5 万人 , 平 均 每年 增 加
20 % 以上 。进入 九 十 年 代 以 后 , 继 续 大 幅 度 增 加 , 1991 年 为 3335 万 人 , 1992
年达到 3811. 61 万人 , 其中 , 外 国人 为 400. 65 万人 , 华 侨 16. 51 万人 , 港 澳 同
胞 3262. 62 万人 , 台湾同胞 131. 83 万人。 在 1992 年来华 的外国游客 中 , 来自 日
本和“独 联体”的 人数最 多 , 分 别 达 到 了 79. 15 万 人 和 89. 53 万 人 , 其 次 是 美
国人 , 为 34. 63 万 人 , 然后是 新加坡 、泰 国、 菲律 宾、 英 国、马 来 西亚 、德 国、
法国等其他 国家。1997 年 , 来华旅游入 境过夜人 数达到 2377 万 人次 , 居 世界 第
6 位。
    新中 国成立以 来 , 旅 游事 业 一 直 由国 家 经 营。国 家 旅 游 局 统 一 负 责 全 国 旅
游事业的 总体规划 、政策制定 及管理。 国家旅 游局 下 边有 四个 大 的国 营 旅行 社 :
一是国际 旅行社 , 专 门负 责 接 待 外 国游 客 , 再 是 中 国 旅 行 社、 华 侨 旅 行 社、 青
年旅行社 , 负责接 待从国外、 香港、 澳门 、台 湾回 来 探亲、 访 问、观 光 的华 侨。
这四大旅 行社的总 社 都 在 北京 , 在 全 国 各省 市 、自 治 区 都 有 分 社 , 从 而 构 成 了
全国最大 的旅游接 待 网。 最近 一 些 年 , 中国 的 旅 游事 业 也 进 行 了 体 制 管 理 方 面
的改革 , 一是把上 述四 大 国营 旅 行 社变 成 了 自 主经 营、 自 负 盈 亏 的 独 立 经 济 实
体 , 二是 允许社会 各 个方 面 成 立 旅 行社 , 包 括 民 间 旅 行 社。 目 前 , 全 国 有 各 类
旅行社 2000 家 以上 , 中 国的旅游事 业已打 破了 过去 那 种僵 化 的管 理 体制 , 确 实
活跃起来 了。
    吃、 住、行是 旅行 的 基 本 条 件 , 长 期以 来 , 中 国 在 这 些 方 面 比 较 落 后 , 不
够方便 , 影响了 对 国 内 外 游 客 的 吸 引 力。 为 了 适 应 旅 游 事 业 迅 速 发 展 的 需 要 ,
近十几年 来 , 中国 各大 城 市和 旅 游 胜地 新 盖 了 许多 高 级 饭 店。 仅 北 京 就 新 盖 了
三四十座 , 如建国 饭店、 长 城 饭 店、 昆 仑 饭 店、 国 际 饭 店、 王 府 饭 店 、西 苑 饭
店、香山 饭店、香 格里拉 饭 店、 长 富 宫 饭 店、 中 国 大 饭 店、 京 广 中 心 、贵 宾 楼
饭店、港 澳中心等 , 其现 代 化 程度 均 达 到 了 世界 一 流 水 平。 除 了 现 代 豪 华 型 大
17 1
中国概况

饭店之外 , 各地还 建造 了 一 些具 有 民 族 和地 方 风 格 的 饭 店、 旅 馆。 如 北 京 回 龙
观的传统 四合院式 饭 店 , 江 浙一 带 的 园 林式 饭 店 , 陕 西 延 安 的 窑 洞 式 饭 店 , 内
蒙古的蒙 古包旅 馆 , 云南 西 双 版 纳 的竹 楼 旅 馆 , 等 等。 十 几 年 以 前 , 中 国 的 旅
游饭店数 量少 , 客 房供不 应 求 , 预 定 很 难。 如 今 , 在 全 国 各 地 , 旅 游 饭 店 拔 地
而起 , 四 处林立 , 其中 , 高档 饭店客房 约 占 10 % , 中 档客 房约 占 40 % , 低 档 客
房约占 50 % , 基 本满足了国 内外旅游 者 的需 要。1991 年底 , 全 国评 定 公布 了 星
级涉外旅 游饭店 777 家 , 其 中五星级 17 家 , 四星 级 44 家 , 三 星级 221 家。这 些
雄伟壮丽 、引人注 目的 饭 店 , 成为 改 革 开 放 以后 , 中 国 旅 游 事 业 欣 欣 向 荣 的 突
出标志。
    改革 开放 以 来 , 中 国 为 了 扩 大 旅 游 事 业 , 中 央 和 地 方 政 府 对 一 些 旅 游 区、
旅游点进 行 了 重 点 修 复、 建 设 , 并 开 辟 了 一 些 新 的 旅 游 点 和 旅 游 线 路。 比 如 ,
陕西省的 临潼 ( tón ) 骊山旅游 区 , 山东半 岛旅游区 , 北京的圆 明园 , 武 汉的 黄
鹤楼 , 长 江三峡旅 游线 , 厦门 ———泉州 ———福州———武夷 山 旅游 线 , “ 丝绸 之 路
之旅”, “草 原之 旅”, 等等 。仅 1992 年“ 友 好观 光 年” 一 年 , 中 国就 为 海 外 游
客推出了 249 处国 家级旅游 景 点 , 14 条 旅 游专 线 , 各 地 组织 了 上 百项 旅 游 活 动
和民俗节 庆活动。
    为了 满足广大 游 客 的 需要 , 旅 游 部门 加 强 了旅 游 服 务 质 量 的 管 理 , 旅 行 社
和饭店加 强了对工 作 人 员 的严 格 训 练 , 服务 质 量 比 以 前 有 明 显 提 高。 现 在 , 凡
一些大的 旅行社和 旅 游 饭 店 , 导 游、 翻 译 等 各种 人 才 配 备 得 比 较 齐 整 , 各 种 服
务项目齐 全 , 服务 主动、热 情、 周 到。 为 了 培 养 旅 游 服 务 和 管 理 人 才 , 全 国 各
省市成立 了近 200 所中等旅游 专科学校 , 并有 20 多所 大 学开 设 了旅 游 系或 旅 游
管理专业 , 加上在 职 培训 、成 人 教 育 等 , 中 国的 旅 游 服 务、 管 理 队 伍 的 素 质 已
显著提高 。此外 , 为了 学习 、引 进 世 界 上 先 进的 旅 游 管 理 经 验 , 中 国 还 向 国 外
派遣了留 学生和进 修人员。
    在交 通方面 , 最近 一 些 年也 有 明 显 改善 。目 前 , 中 国 各 大 城 市 或 重 要 中 等
城市都有 飞机 , 一 般城 市 都 通火 车 或 公 共汽 车 , 各 旅 游 区、 点 都 通 公 共 汽 车 或
旅游专车 , 凡游客 想去游览参 观之处 , 都有交通工 具到达。
    中国 的旅游事 业虽然已经 有了一 定规 模 , 但 是 , 中国 毕竟 是 个发 展 中国 家 ,
经济还不 够发达 , 能投 入 到 旅游 建 设 事 业上 的 资 金 有 限。 因 此 , 与 世 界 上 旅 游
事业发达 的国家比 较 起来 , 与 本 国 极其 丰 富 的 旅游 资 源 比 较 起 来 , 中 国 的 旅 游
事业还是 比较落 后的 。主 要 表 现 在 : 第 一 , 旅游 资 源 虽 然 丰 富 , 但 有 许 多 尚 未
开发或充 分利用 ; 第 二 , 旅 游 设 施、 服 务 虽 有明 显 改 善 , 但 综 合 配 套 工 程 还 有
待于健全 ; 第三 , 交通工 具 虽 然 有 , 但 购 票、 乘 坐 尚 不 太 方 便 ; 第 四 , 工 作 效
率、服务 质量还需 要进 一 步 提高 。这 些 , 都 影 响 着吸 引 更 多 的 中 外 客 人 前 来 旅
17 2
第十三章   中国的旅游

游。以旅游 事 业 的 外 汇 收 入 为 例 : 1978 年 , 中 国 的 旅 游 创 汇 仅 2. 6 亿 美 元 ,
1980 年 上升到 6. 2 亿美元。 而比中国 小得 多的 欧 洲国 家西 班 牙 , 1980 年旅 游 创
汇竟达 70 亿美 元 , 是 中 国 同 年 的 11. 7 倍。 不过 , 近 十 几 年 中 国 旅 游 业 的 发 展
速度还是 比较快的 , 1988 年 创汇增 到 10. 5 亿 美元 , 1991 年 又增 加 到 28. 4 亿 美
元 , 1992 年达到 了 39. 5 亿 美 元 , 1996 年达 到 108 亿 美 元 , 1997 年 达到 128 亿
美元。中国 旅游外汇 收入在世界 上的名次 , 已从 1978 年 的第 41 位上 升到 了第 8
位。这说 明中国发 展 旅游 事 业 很 有 潜力 。随 着 改 革、 开 放 的 继 续 扩 大 , 经 济 的
高速增长 , 中国的 旅游事业与 世界上的 差距越来越 小 , 中国 已成为旅游 大国。

第三节   名 城 选 介

    为了 更深入地 了 解 中 国的 旅 游 文化 , 了 解 旅游 对 认 识 中 国 的 意 义 , 本 节 选
择北京与 西安作些 重 点介 绍。 这 两 座城 市 是 中 国古 都 的 代 表 , 也 是 最 大 的 旅 游
城市。

一、北   京

    在中 国“六 大古 都 ” 中 , 北 京 既 是 古都 , 有 大 量 的 名 胜 古 迹 , 又 是 新 中 国
的首都 , 是全国政 治、经济、 文 化 的 中 心。 因 而 , 外 国 朋 友 和 海 外 华 侨 来 中 国
旅游 , 首 先想看看 北京。
    北京 已有 3000 多年 历史。在古 代 , 由 于北 京地 处 北方 交 通要 道 , 又是 水 陆
汇合点 , 人口日益 增多 。早 在 公 元 前 1057 年 , 这 里 就 成 了诸 侯 国 燕 国 的 都 城 ,
当时称作 “蓟” ( ì
j ) 。后来 , 从 秦朝开始 , 经汉、魏 、晋 , 到 隋、唐 , 1000 多 年
间 , 蓟城 一直是地 区性的行政 中心和 北方 的物 资、 文化 交 流中 心。 公元 938 年 ,
契 ( qì) 丹 人在北方 建立 了 辽国 , 这 里成 为 辽国 的 陪都 , 改 称 为 “南 京”, 又 叫
“燕 京”。 公元 1153 年 , 女真族 建 立 的 金 国 迁 都 于 此 , 称 其 为 “中 都 ”, 并 参 照
北宋汴 ( biàn) 梁 ( 今 开 封 ) 的 样 子 , 将 城 池 加 以 改 造 、扩 建 , 同 时 兴 建 了 宫
殿。公元 1215 年 , 蒙古 骑兵进攻中 都 , 将富 丽 堂皇 的 金朝 宫 殿烧 毁 , 仅有 郊 外
的大宁宫 ( 今北海 公园 ) 保存 了下来 。公元 1260 年 , 成 吉思 汗 的孙 子 忽必 烈 到
了中都 , 7 年后把它定 为元 朝 首都 , 并 以大 宁 宫为 中 心建 立 了 “大 都 城”。 大 都
城分为宫 城和大城 , 宫 城 环 绕大 宁 宫 及 其周 围 的 湖 泊 , 宫 城 外 面 是 大 城 , 周 长
28 公里 600 米 , 整 个 城 的 格 局 和 气 势 庄 严 雄 伟。 公 元 1403 年 , 明 成 祖 朱 棣
( dì) 在此建 都 , 改称 “北京”, 并重新 修建北京 城。明朝的 北京城 , 因北 城空 旷
17 3
中国概况

( kuàn ) 难 守 , 将元 大都 的 北 城墙 南 移 了 5 华 里 , 将 南 城 墙 移 至 今 崇 文 门、 正
阳门、宣 武门一线 。明朝 北 京 城 有 大 城、 皇 城、 宫 城 三 重。 后 来 的 清 朝 , 又 在
明朝北京 城的基础 上修建了许 多秀丽的 园林。
    在中国 近代史上 , 许多重大 事件是在 北京发生的 。比如 , 1919 年的 “五 四”
运动 , 1935 年的 “一二九” 运动 , 1937 年的 “七七”事 变等。
    今日 北京城的 轮廓 ( 指二 环路以 内市 区 ) , 大 体保 留了 明 代时 的 形状。 它 的
中心故宫 是一个 长 方 形 的 宫 殿 群 , 叫 紫 禁 城。 紫 禁 城 高 7. 9 米 , 四 角 有 角 楼 ,
外边四周 是护城河 。紫 禁 城 外层 为 皇 城 , 周 围 9 公 里 , 四 面 有 对 称 的 城 门。 皇
城外周 围 20 公 里 称 为 内 城 , 略 呈 四 方 形 , 始 建 于 明 洪 武 三 十 年 ( 公 元 1397
年 ) 。内城南部 的长方形 称为外城 , 建于 明嘉 靖 三十 一 年 ( 公元 1552 年 ) 。 外 城
是为了商 市 的 繁 荣 和 军 事 的 需 要 而 修 建 起 来 的。 这 样 , 北 京 城 就 形 成 了 “凸 ”
字形状。
    北京 内 城 主 要 街 道 的 突 出 特 点 是 , 横 平 竖 直 , 垂 直 交 叉 , 就 像 个 大 棋 盘 ,
各主要街 道内又有 许 多 小 胡同 。至 今 , 北 京 城的 街 道 和 胡 同 , 仍 有 不 少 沿 用 了
古老的名 称。干线 街道多 是 以 城 门 命 名 的 , 如 : 前 门 大 街、 西 直 门 大 街 、地 安
门大街、 德胜门大 街、朝阳门 大街、建 国门 大 街、广 安 门大 街、 崇文 门 大街 等。
有许多街 道和胡同 是 以 政 府机 构 和 商摊 市 场 命 名 的 , 如 : 兵 马 司 胡 同、 海 运 仓
胡同、大 木仓胡同 、米市大街 、花市大 街、菜市口 、缸瓦市 、粮食胡同 ……
    新中 国成立以 后 , 北 京 城区 发 展 很 快。 为了 解 决 市 内 交 通 拥 挤 问 题 , 从 五
十年代开 始 , 首先 扩展、疏 通 了 环 绕 紫 禁 城 的 街 道 , 拆 除 了 皇 城 东 、西 、北 三
面的城墙 。原有的 天安门、 地 安 门、 西 四、 东 四 等 几 个 牌 楼 , 也 因 妨 碍 交 通 被
拆除。近 十几年来 , 北京 进 行 了更 大 规 模 的 改造 和 建 设 , 在 古 城 墙 的 遗 址 上 修
建了二环 路 , 在二 环路下 修 了 环 城 地 铁。 随 后 , 又 修 了 三 环 路 、四 环 路 , 并 新
盖了许多 高层建筑 。今 天 的 北京 , 皇 城 及 城 区的 街 道 结 构 , 虽 仍 保 存 着 原 来 的
样子 , 但 市区已大 大扩 大 , 市 容发 生 了 很 大 的变 化 , 它 已 从 文 明 古 都 变 成 了 一
座现代化 都市。
    北京 最著名的 地 方 是 天安 门 广 场 , 最 主 要 的街 道 是 长 安 街。 天 安 门 是 首 都
北京的象 征。天安 门广场占地 50 公 顷 , 原 是封 建朝 廷 的广 场 , 当时 广 场周 围 有
红墙 , 一 般人绝不 能 靠近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 围墙 拆 除 , 对 天 安 门 广 场 进 行 了 扩
建 , 可容 纳 50 多万 人集 会。 天 安 门 城 楼 原 来 是 皇城 的 南 门 , 经 过 加 高、 修 饰 ,
更显得庄 严、美丽 。广场 的 西 侧是 人 民 大 会 堂 , 东侧 是 中 国 历 史 博 物 馆 和 中 国
革命博物 馆 , 南侧 是毛 主 席 纪念 堂 , 中 央 是 人民 英 雄 纪 念 碑 , 附 近 的 中 南 海 是
中共中央 和国务院 所 在 地。 所以 , 天 安 门 广 场是 中 国 首 都 的 政 治 中 心 地 , 这 里
举行的政 治活动 , 对 全国 、全 世 界 具 有 巨大 影 响。 中 国 近 代 以 来 , 许 多 重 大 事
17 4
第十三章   中国的旅游

件都发生 在这里。
    长安 街 西 起 复 兴 门 , 东 至 建 国 门 , 全 长 6 公 里 , 宽 60—70 米 。 辛 亥 革 命
前 , 东西 长安 街 被 天 安 门 广 场的 围 墙 分 隔 ( é) 着 , 不 能 通 行 , 清 朝 被 推 翻 后
才打通。 现在 , 街 道两旁有许 多国家机 关的 办公 楼 , 座落 着一 座 座雄 伟 的建 筑。
宽阔的大 街上 , 汽 车、自行车 川流不息 , 反映着中 国首都的 生活节奏。
    北京 最著名的 名胜古迹是 长城和 故宫 。万 里长 城全 长 6700 公 里 , 横跨 中 国
北部六个 省、市。 长城在战国 时期 开始 修 建 , 当 时 , 地处 北 方的 燕、 赵、秦 国 ,
为了防御 北方 匈 奴 的 进 攻 , 各 在 山 势 险 要 的 地 方 修 筑 了 城 墙。 公 元 前 221 年 ,
秦始皇统 一中 国 以 后 , 把 各 诸 侯 国 的 防 卫 城 墙 连 接 起 来 , 并 进 一 步 加 以 修 筑。
后来 , 汉 、唐、 宋、元 、明 代 又 曾 不 断 修 筑。 今日 的 长 城 , 大 多 是 明 代 重 新 修
建的。在 运输、科 学技术 很 不 发达 的 古 代 , 在 又 高又 险 的 山 上 修 筑 近 万 里 的 长
城 , 工程 的艰巨性 可 想而 知。 因 此 , 万 里 长 城被 称 为 世 界 上 的 建 筑 奇 迹。 北 京
的万里长 城景点位 于北京西北 70 多 公里 的八 达岭 , 凡 来北 京 的中 外 游客 , 一 定
去游览八 达岭 长 城 , 那 里 的 游 人 总 是 很 多。 为 了 缓 解 八 达 岭 长 城 游 人 的 拥 挤 ,
北京近年 又在东北 远 郊 的 怀 柔 县 内 , 开 辟 了 慕 ( mù) 田 峪 ( yù) 长 城 旅 游 点 ,
那里比八 达岭长城 更为险峻。
    故宫 是中国现 存 最 大 最完 整 的 帝王 宫 殿 和 古建 筑 群 , 位 于 北 京 城 中 心 , 始
建于公元 1406 年 , 用了 14 年 才建成 , 里边 住 过明 、清 两代 24 位 皇 帝。故 宫 占
地 72 万平 方 米 , 殿 室 9000 多 间 , 分 为 外 朝 和 内 廷 两 大 部 分 。前 半 部 称 外 朝 ,
以太和殿 ( 俗称金 銮殿 ) 、中和殿、 保和 殿三 大殿 为 中心 , 文 华殿、 武 英殿 为 两
翼 , 气势 磅礴 ( pán bó) , 是宫中 最宏伟、庄 严、豪华 、壮观的建 筑。它们 都矗
( chù) 立在 高达 7 公 尺的汉白玉 砌 ( qì) 的 台基上 , 远 望去 , 简 直就 像神 话中 的
空中仙宫 。太和殿 是皇 帝 举行 大 典 仪式 的 地 方 , 中和 殿 是 皇 帝 去 太 和 殿 举 行 典
礼前休息 或演习礼 仪的地方 , 保和殿是 每年 除夕 皇帝 设宴 招待 外 藩王 公 的地 方。
后半部称 内廷 , 是 皇帝 平 时工 作 和 与后 妃 居 住 生活 的 地 方。 内 廷 的 北 面 有 御 花
园 , 建筑 精巧雅致 , 布局变 幻 多 姿 , 是 帝 王 后 妃 游 玩 的 地 方 。参 观 故 宫 , 既 可
以欣赏中 国风格 独 特、 艺术 高 超 的 古代 建 筑 , 又可 以 了 解 历 史 , 目 睹 ( dǔ) 中
国封建皇 帝奢侈、 威严 的 景况 , 还 可 以 看到 宫 内 保存 的 大 量 珍 贵 的 中 国 古 代 文
物。
    位于 北京西北 郊的颐和园 , 是一座 秀丽 的皇 家园 林。 原是 12 世 纪 金国 帝 王
的行宫 , 到了清 代乾 隆 ( qián lón ) 皇 帝 时 , 把 它 扩 建为 园 林 , 改 称清 漪 ( yī)
园。1860 年 , 清 漪园被英法 联军烧毁 , 1888 年 , 慈禧 太 后动 用 海军 军 费重 新 修
建 , 更名 为颐和园 。颐 和园 一 是 大 , 占 地 290 公 顷 , 是 现 存 中 国 古 代 最 大 的 皇
家园林 ; 二是山 、湖 、岛 、廊 、殿 、堂 、楼 、阁 设 计 别 致 , 布 局 合 理 , 景 色 优
17 5
中国概况

美 , 很好 地体现了 中 国园 林 的 特 色。 靠 近颐 和 园 东 边 , 还 有 一 座 公 园 , 叫 圆 明
园 , 原来 是中国最 大的 皇 家 园林 , 比 颐 和 园 大几 倍 , 里 面 集 中 了 中 国 古 代 所 有
园林的样 式 , 并有 西洋式建筑 群 , 被 称为 “万园 之 园”。然 而 可惜 的 是 , 这 座 世
界名园 , 竟 于 1860 年、1900 年遭 到侵略到 北京的英法 联军和八 国联 军的 焚烧 洗
劫 , 剩下 的只是一 片废墟 ( xū) 。 近些年 , 除保 存了 原来 的建 筑遗 迹 以外 , 政 府
对园内的 风景进行 了 整 修 , 正式 向 游 人 开放 。这 一 重 要 遗 迹 , 不 仅 是 中 外 宾 客
游览的场 所 , 也是 帝国主义侵 略中国的 历史见证。
    十三 陵位于北 京 北部 40 多 公里 处 , 是 明 代 13 位 皇 帝 的 陵 墓 , 地 面 建 筑 宏
伟 , 并有 巨大的地 下 宫殿 。目 前 , 可 供 参 观 的只 有 长 陵 和 定 陵。 长 陵 为 明 成 祖
朱棣之陵 , 建筑年 代 最 久 , 规 模 最 大。 定 陵 为 明 神 宗 朱 翊 ( yì) 钧 之 墓 , 1956
年其地下 宫殿被 开掘 以 后 , 引 起 了 中外 轰 动。 定 陵 地 下 宫 殿 由 前 殿、 中 殿、 后
殿组成 , 深 27 米 , 皇帝 和皇 后 棺 椁 ( uǒ) 存 放 于 后 殿 正 中 , 宫 内 出 土 的 金 银
玉瓷器等 珍贵文物 有 3000 余种。
    天坛 位于北京 城 南 , 是中 国 现 存 最 大 的 坛 庙 建 筑 , 已有 近 600 年 历 史。 它
是明清两 代皇帝祭 天 的 地 方 , 每 年 农 历 冬至 , 皇 帝 来 此 举 行 祭 天 仪 式 , 祈 祷 五
谷丰登。 祈 年 殿 为 天 坛 的 主 殿 , 高 38 米 , 直 径 30 米 , 设 计 奇 巧 , 金 碧 辉 煌 ,
巍然耸立 。在祈年 殿南部 , 还 有圜 ( yuán ) 丘 、皇穹 ( qión ) 宇、回音壁 等。
    除以 上重点介 绍 的 名 胜以 外 , 北 京 值得 参 观 的 地 方 还 有 : 琉 璃 厂 , 这 是 一
条保留、 修缮完好 的 古文 化 街 , 到 处 都 是卖 中 国 字 画、 文 房 四 宝、 工 艺 美 术 的
商店 , 充 满了浓郁 的 中国 传 统 文 化 气氛 ; 雍 和 宫 , 是 北 京 最 大 的 喇 麻 庙 ; 北 海
公园 , 是 位于市中 心的皇 家 公 园 ; 香 山 公 园 , 位 于 西 郊 , 那 里 有 卧 佛 寺 、碧 云
寺及美丽 的自然 风 景 ; 大观 园 , 位 于 南郊 , 是 根 据 古 典 小 说 《红 楼 梦》 的 描 写
建造起来 的 ; 北 京 动 物 园 , 有 动 物 600 余 种 、5000 多 只 , 其 中 有 熊 猫、 孔 雀、
金丝猴等 世界上最 珍贵的动 物 ; 潭 柘寺、 大钟 寺、白 云观 ( guàn ) , 是 新开 放 的
寺庙游览 点 ; “北京猿人” 遗址 , 在 北京 西南 50 公里 的 周口 店 , 是 50 万年 前 北
京猿人生 息的地方 ; 亚运村 , 是 1990 年中 国举 办亚 洲 运动 会 的地 方 , 那宏 伟 壮
观的建筑 群 , 展 现 着 中 国 现 代 化 的 雄 姿。 北 京 还 有 许 多 热 闹 繁 华 的 商 店 街 道、
传统风味 小 吃 街、 大 型 购 物 中 心、 自 由 贸 易 市 场 , 到 这 些 地 方 去 购 物 和 游 逛 ,
可以真切 地感受到 北京的民俗 气氛和日 常生活景象 。
    总之 , 北京是 一座 具 有悠 久 历 史 文化 的 城 市 , 值 得 游 览 参 观 的 名 胜 古 迹 很
多。同时 , 北京也 是一座 正 在 迅速 走 向 现 代 化的 城 市。 开 放 的 北 京 每 天 都 在 迎
接着数十 万的国内 外客人。在 中国的旅 游事业中 , 北京居于 特殊的地位 。
17 6
第十三章   中国的旅游

二、西   安

    西安 是中国文 化 名 城 和旅 游 胜 地的 又 一 突 出代 表 。它 作 为 古 都 的 历 史 , 比
北京早得 多 , 长 得 多 , 先 后 有 西 周、 秦、 西 汉、 前 赵、 前 秦、 后 秦 、西 魏、 北
周、隋、唐 10 个王朝 在 这 里 及 附近 建 都 , 历 时 1000 余 年。 由 于 西 安 作 为 首 都
是在中国 封建社 会的 早 期 和 中 期 , 年代 久 远 , 所 以 , 名 胜 中 遗 址 遗 迹 较 多 , 地
下文物资 源 丰 富 , 整 个 地 区 就 像 一 个 巨 大 的 历 史 博 物 馆。 因 而 , 去 西 安 旅 游 ,
更具有了 解中国历 史文化的意 义。
    西安 在明朝之 前一般称为 “长安 ”。 远古 时期 , 这 一带 水 量充 足 , 自然 条 件
很好 , 是中 国人祖先 集中居住活 动的地区 之一。1957 年在西 安建的 半坡 博物 馆 ,
就是六七 千年以前 母 系氏 族 公 社 一个 村 落 的遗 址。 西 周 时 , 在 今 天 西 安 的 西 边
建立了第 一个 都 城 , 称 为 丰 京 , 后 又 在 附 近 建 了 镐 ( hào) 京 , 周 王 在 镐 京 居
住、办公 , 在丰 京 祭 祀 祖 先。 悠 久 的 历 史 虽 已 磨 去 了 那 两 个 城 市 的 痕 ( hén )
迹 , 但根 据文献记 载和出土文 物 , 仍可 判断。
    西周 灭亡之后 , 东周把都 城迁到 了洛 邑 ( 今洛 阳 ) 。 又过 了 500 年 , 秦 朝 在
现西安附 近的咸阳 建 了国 都 , 仿 照 各诸 侯 国 的 宫殿 建 造 了 大 量 建 筑 群 , 并 修 建
了特大规 模的阿房 (ē fán ) 宫。后来 , 在秦 末农 民大 起义 推翻 秦朝 统治 的战 争
中 , 阿房 宫等宫 殿 完 全 被 项 羽 的 军 队 烧 毁 , 秦 始 皇 陵 墓 上 的 附 属 建 筑 被 烧 掉 ,
陵丘也被 挖掘。但 今天 秦陵 的 土 层 厚度 仍 有 70 余 米 , 陵 墓并 未 被 真 正 打 开 过。
1974 年 , 在秦陵 东侧发现了 三个 巨 大的 兵 马俑 陪 葬 坑 , 挖掘 以 后 成了 西 安 最 重
要的名胜 古迹 , 被 称 为 世 界 “ 第 八 奇 迹 ”。 其 中 1 号 坑 , 东 西 长 230 米 , 宽 62
米 , 深 5 米左右 , 坑内约有兵 马俑 6000 件 , 将 士和 战 马个 个 栩栩 如 生 , 整 个 阵
容气势庞 大 , 队伍 整齐 , 再 现 了秦 代 军 队 的 样子 和 秦 始 皇 的 威 严 与 奢 侈。 参 观
秦陵兵马 俑的中外 游客 , 常年 络绎 ( yì) 不绝。目前 , 第 2 号 兵马俑 陪葬 坑正 在
挖掘过程 中。
    秦朝 被推翻以 后 , 刘 邦建 立 汉 朝 , 在渭 河 南 岸一 个 叫 长 安 的 村 落 建 立 了 都
城 , 这就 是长安城 。长安 城 是 中国 历 史 上 第 一座 规 模 宏 大 的 城 市 , 既 是 国 家 的
首都 , 又 是全国最 大的 物 资 集散 地 , 集 中 反 映了 当 时 中 国 经 济 繁 荣 的 情 况。 当
时的长安 城 , 周长 20 余 公里 , 宫殿 很多 , 最著 名的 是 长乐 宫、 未央 宫 和城 外 的
建章宫 , 都是皇帝 居 住、办 公 的 地 方 , 如 今 原来 的 建 筑 早 已 消 失 , 但 还 保 留 着
遗址。
    公元 581 年 , 隋朝 建 立 , 在汉 长 安 城的 东 南 ( 今 西 安市 一 带 ) 修 建 了 新 的
都城——— 大兴城。 公元 618 年 , 唐 朝 代 替 隋 朝 , 长安 城 以 大 兴 城 为 基 础 迅 速 发
17 7
中国概况

展了起来 。此后近 300 年间 , 长安不 仅是 中 国政 治、 经济、 交 通、文 化 的中 心 ,


而且成了 国际上著 名的贸易、 文化城市 。
    唐代 的长安城 , 规 模 非 常宏 伟 , 规 划 也 十分 整 齐 , 体 现 了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艺
术的高度 发展。整 个 城分 为 三 部 分 : 宫 城是 皇 帝、 后 妃 等 居 住 的 地 方 ; 宫 城 南
边叫皇城 , 是政府 官员办公的 地方 ; 皇 城的 南 边叫 外 郭城 , 也 叫京 城 , 它从 东、
西、南三 面包围着 宫 城和 皇 城 , 是 一 般 人或 官 员 的 住 宅 区 , 也 是 商 业 区。 城 的
形状是方 的 , 周围 长 约 35 公 里 , 城 里 有 14 条 东 西 向 大 街 , 11 条 南 北 向 大 街 ,
把长安城 分隔成许 多小块 , 就 像个棋盘 。
    宫城 原来只有 太 极 宫一 处 , 是 唐 朝 皇 帝 的 居 处。 公 元 662 年 , 又 把 宫 城 东
北的大明 宫进行了 改 建、 扩 建 , 十 分 雄 伟 壮 丽 , 是欢 迎 外 交 使 节 和 举 行 大 典 的
地方 , 据 说可容纳 万人。 过 了 50 年 后 , 唐 玄 宗 又 在 大 明 宫东 南 修 建 了 兴 庆 宫 ,
还在骊山 修建了离 宫 华清 宫 , 作 为 他与 杨 贵 妃 游乐 的 场 所 , 并 修 了 专 供 杨 贵 妃
洗澡的华 清 池。 现 在 , 大 明 宫 只 能 看 到 遗 址 , 兴 庆 宫 所 在 处 已 变 为 兴 庆 公 园 ,
华清宫经 过清代和 新中国的重 建 , 成了 供人们游览 的场所。
    在西 安一带建 都的历代帝 王 , 在 修建 宫殿 的同 时 , 都 耗 ( hào) 费 巨资 建 造
了大规模 的陵墓。 除 秦陵 外 , 还 有 西 汉 十二 陵 、唐 十 八 陵 等 陵 墓 群。 汉 陵 以 汉
武帝的 “茂陵” 最著 名 , 唐 陵 以唐 太 宗 的 “昭 陵” 规 模 最 大。 中 国 历 代 王 朝 都
盛行竖碑 立碣 ( jié) , 因 而 , 遗 留 下了 大 量 碑 刻书 法 资 料。 西 安 有 “ 书 法故 乡 ”
之称 , 西 安的“碑 林”, 集 中 收 藏 了 中国 历 代 的 石 碑 2300 件 , 是 中 国 书 法 艺 术
的宝库。
    长安 城的鼎盛 时代 , 中国 与国外 的贸 易、 文化 交 流频 繁 , 宗教 发 达 , 所 以 ,
留下的寺 庙很多。 中 国及 印 度、 日 本 的 很多 僧 侣 , 曾 住 在 长 安 传 经 或 学 习。 著
名的大雁 塔 、小 雁 塔 , 就 是 唐 僧 玄奘 ( zàn ) 从 印 度 取 经 回 来 译经 的 地 方 , 如
今也是西 安吸引游 客的重要名 胜古迹。
    长安 曾是世界 屈指可数的 大都 城 , 是 东 方的 政 治、经 济、 文化 中 心。可 是 ,
到了唐代末 期 , 朝 廷 腐 朽 , 农 民 起 义 , 战 乱 纷 起 , 城 市 遭 到 了 毁 灭 性 的 破 坏。
唐朝灭亡 以后 , 各 个朝代分别 在开封 、杭州 、南 京、 北京 等东 部 平原 地 区建 都 ,
于是 , 长 安衰 落 下 去。 现 在 西 安 城 的 大 小 , 实 际 只 有 唐 代 长 安 城 的 六 分 之 一 ,
但是还在 某些地方 保持着当年 的丰采。
    西安还 是中国现 代史上震惊 中外的 “西安事变” ( 1936 年 12 月 ) 的 发生 地。
现在 , 那 里建立了 纪念馆 , 供 人们参观 。
    新中 国成立 以后 , 国 家 对 西 安 , 一 方面 进 行 了 大 量 的 古 迹 发 掘、 整 修、 恢
复工作 , 一方面 加 强 了 城 市 的 全 面 建 设 , 使 古 都 西 安 的 面 貌 发 生 了 很 大 变 化。
作为一个 集中 反 映 着 中 国 历 史 文 化 的 旅 游 城 市 , 西 安 的 旅 游 内 容 越 来 越 丰 富 ,
17 8
第十三章   中国的旅游

旅游条件 不断改善 , 中 外 游 客越 来 越 多。 要 了解 学 习 中 国 的 历 史 文 化 , 如 果 没
有去过西 安 , 那将 是莫大的遗 憾。

    思考 题 : ①中 国有哪九大 旅游区 ? 请谈谈中国 的旅游资 源。


②你 去中国哪些 地方旅游 过 ? 谈谈自 己的感受 。
③联 系北京、西 安的名胜 古迹 , 谈谈 这两座城 市的历史。

17 9
第十四章   中国的国际交往

    中 国 的 国 际 交 往 有 着 悠 久 的 历 史。 早 在 西 汉 时 期 , 中 国 就 通 过 “ 丝 绸 之
路”, 与中亚、 西亚及欧 洲一些国家 开展 了丝 绸等 方 面的 贸 易交 流。 同时 , 与 朝
鲜、日本 有了密切 往 来 , 与 东 南 亚 建 立 了友 好 关 系。 隋 唐 时 期 , 唐 僧 去 印 度 取
经 , 鉴真 和尚东渡 日 本传 播 佛 学 , 日 本 等国 的 使 节、 留 学 生 大 批 来 中 国 , 中 国
的国际交 往十分频 繁。明朝时 , 政府曾 派郑 和七 次下 西 洋 , 前 后 到过 亚 非 30 多
个国家 , 加强了与 那些国家的 贸易、 文化 联 系。总 而 言之 , 古 时候 , 虽 然交 通、
通信等很 不方便 , 但中 国 与 外国 的 交 往 还是 比 较 活 跃 的。 那 时 , 中 国 是 先 进 国
家 , 国际 地位比较 高 , 因而 , 交 往 的 主 要 取 向 是 , 中 国 以 自 己 先 进 的 文 化、 物
产、技术 影响其它 国家 , 其它 国家向中 国学习和朝 贡 ( òn ) 。
可是 , 自从 17 世纪 以 后 , 情 况 发 生 了 根 本 变 化。 西 方资 本 主 义 发 展 起 来 ,
中国很快落 后了 , 19 世纪 40 年代 以后 , 中 国更成了被 外国侵 略、欺 侮、 掠夺 的
对象 , 国 家主权丧 失 , 国际 地 位 低 下 , 根 本 谈不 上 正 常 的 国 际 交 往。 中 国 重 新
获得国家 主权和国 际 地位 , 真 正 能 够与 世 界 各 国正 常 交 往 , 是 在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成立以 后。 新 中 国 的 国 际 交 往 包 括 很 多 方 面 , 这 里 从 外 交 关 系、 对 外 贸 易、
文化交流 三个方面 作些介绍。

第一节   外 交 关 系

一、新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

    1949 年 , 中 国获得民族 独立 与 解放 之 后 , 新 中 国 在 外交 方 面 面临 的 首 要 问
题是 : 如 何在新的 基础 上 与 各国 建 立 外 交关 系 , 走 向 国 际 社 会。 中 国 政 府 首 先
宣布 , 不 承认国民 党旧 政 府以 前 同 各国 建 立 的 外交 关 系 , 对 旧 政 府 与 外 国 签 订
的条约和 协定 重 新 审 查 处 理 , 取 消 帝 国 主 义 在 中 国 的 一 切 特 权。 同 时 还 宣 布 :
中华人民 共和国政 府 是代 表 全 国 人民 的 唯 一合 法 政 府 , 凡 愿 意 遵 守 平 等、 互 利
及互相尊 重领土主 权 等项 原 则 的任 何 外 国 政府 , 中 华 人民 共 和 国 政 府 均 愿 与 之
建立外交 关系。
五十 年代 , 世 界上的 政 治格 局 , 存 在 着 以 美 国为 首 的 资 本 主 义 阵 营 与 以 苏
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 阵 营两 大 阵 营的 对 立。 美 国继 续 支 持逃 到 台 湾 的 国 民 党 旧 政
18 0
第十四章   中国的国际交往

府 , 对刚 刚诞生的 新中 国 采 取敌 视 和 孤 立的 政 策。 在 当 时 的 情 况 下 , 中 国 与 苏
联建立了 友好联盟 , 首 先 与东 欧 等 国家 建 立 了 外交 关 系 , 积 极 主 动 地 开 展 了 和
平外交。
六十 年代 , 中 国与苏联 的 关 系 出 现 了 破 裂 , 并 一 步 一 步 恶 化 , 同 时 , 也 影
响到了中 国与东 欧 国 家的 关 系。 那 一 时 期 , 中 国重 点 发 展 了 与 亚、 非、 拉 “ 第
三世界” 的关系 , 并加 强 了 与西 欧 和 日 本的 联 系。 于 是 , 出 现 了 与 非 洲 阿 拉 伯
国家建立 外交关系 的高潮。
七十 年代 , 美 苏两 个 超 级 大 国 争 霸 ( bà) 世 界。 中 国 团 结 第 三 世 界 国 家 ,
加强与第 二世界的 联系 , 坚 决 反 对 霸 权 主 义。 当 时 , 世 界 上 出 现 了 美、 苏、 中
“大 三角”的政 治格局。1971 年 10 月 , 中 国重 新 获 得了 联 合 国 的合 法 席 位。 随
着世界形 势的变 化 , 美 国 开 始 接 近 中 国。 1972 年 2 月 , 美 国 总 统 尼 克 松 访 华 ,
发表了中 美联合公 报 , 承 认世 界 上 只有 一 个 中 国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政 府 是 中 国
的唯一合 法政府 , 从而 , 中 美两 国 关 系 结束 了 对 立状 态。 1979 年 , 中 美 两 国 建
立正式外 交关 系。 在 美 国 总 统 访 华 的 影 响 和 日 本 国 内 日 中 友 好 力 量 的 推 动 下 ,
1972 年 9 月 , 日 本首相田中 角荣访华 , 中 国和 日 本恢 复了 外 交关 系 , 并于 1978
年签订了 和平友 好条 约。 七 十 年 代 初 , 中国 还 先 后 与 加 拿 大、 澳 大 利 亚、 新 西
兰、西欧 各国建立 了外交 关 系 , 与 中 国 建 交 的 亚、 非、 拉 国 家 也 大 量 增 加。 这
一时期 , 尽管中国 国内 发 生 了文 化 大 革 命 , 形势 比 较 乱 , 但 在 外 交 上 仍 取 得 了
一系列重 大突破。
七十 年代末和 进入八十年 代以后 , 中国 国内 结束 了 10 年 政治 动 乱 , 进 入 了
一个以经 济建设为 中 心 , 实 行改 革 开 放 的新 时 期。 在 对 外 关 系 方 面 , 中 国 推 行
全方位外交 , 更加积 极地与世界 各国进行 交往。1984 年和 1987 年 , 中国 分别 与
英国、葡 萄牙达成 了 解 决香 港、 澳 门 问题 的 协 议。 根 据 协 议 和 “一 国 两 制” 的
方针 , 香 港已于 1997 年 7 月 1 日 回 到祖 国 的 怀 抱 , 澳 门 将 于 1999 年 底 回 归 中
国。1989 年 , 实 现了中苏关 系正 常 化。 同 时 , 中 国 还 进 一步 加 强 了与 第 三 世 界
国家的团 结 , 与日 本、西欧等 第二世界 国家的合作 。
八十 年代末 , 九十年代 初 , 东 欧 巨 变 , 苏 联 解 体。 中 国 在 稳 定 国 内 局 势 的
同时 , 本 着不干涉 别 国内 政 的 原则 , 迅 速 与 东欧 国 家 的 新 政 府 和 “独 联 体” 各
国确认或 建立了外 交 关 系。 同时 , 有 效 地 改 善和 加 强 了 与 周 边 国 家 的 关 系。 所
以 , 尽管 国际局势 变化 莫 测 , 部分 地 区 动 荡 不安 , 但 中 国 在 外 交 上 始 终 处 于 比
较主动的 地位。
截止 到 1997 年底 , 世界上与中 国建立 正 式外 交关 系 的国 家 达 160 个。 中 国
作为联合 国常任理 事国 , 致力 于维护世 界和 平事 业。 中国 积极 支 持柬 埔 寨问 题、
阿富汗问 题、两伊 战争 和 海 湾危 机、 波 黑 冲 突的 公 正 合 理 解 决 , 多 次 为 调 解 有
18 1
中国概况

关地区性 冲突做出 了 自 己 的努 力。 在 国 际事 务 中 , 中 国 坚 决 主 持 正 义 , 积 极 推
进建立合理 的国际政 治、经济秩 序 , 发挥 的作用日益 增强 , 赢 ( yín ) 得 了国 际
社会的尊 重。
回顾 中国近代 以来的 历 史 , 新中 国 40 余 年 所 取 得 的 外交 成 就 和 国 际 地 位 ,
在旧中国 是不可想 像 的。 它说 明 中 国已 彻 底 结 束了 过 去 那 种 屈 辱 的 外 交 史 , 真
正在世界 上站立起 来了。

二、外 交 政 策

    新中 国的外交 为 什么 能 够 不断 地 取 得 新的 成 就 ? 中国 为 什 么 能 获 得 今 天 这
样的国际 地位呢 ? 其主要原因 是 , 中国 在实 现 民族 独 立、解 放、 发展 的 基础 上 ,
制定并奉 行了正确 的 外交 政 策。 概 括起 来 , 中 国 的外 交 政 策 有 以 下 几 项 根 本 内
容:
第一 , 坚持独 立自主 的 外 交 政 策 , 坚 决 维护 国 家 主 权 和 民 族 尊 严。 中 国 的
内政外交 政策 , 都 是根 据 本 国的 国 情 , 根 据 自己 对 国 际 形 势、 国 际 问 题 的 分 析
判断 , 独 立自主制 定的 。无 论 在任 何 时 候 任 何情 况 下 , 中 国 始 终 维 护 国 家 主 权
和民族尊 严 , 决 不 受 控 制 于 任 何 外 国 政 府 或 集 团 , 决 不 屈 服 于 任 何 外 来 压 力。
一个国家 , 如果她 的主 权 与尊 严 受 到损 害 , 不 能 真正 独 立 自 主 地 决 定 自 己 的 内
政外交政 策 , 她就 不可 能 正常 地 与 其他 国 家 交 往 , 也 就 无 法 树 立 自 己 的 国 际 地
位 , 中国 对此有极 深刻的体会 。
第二 , 坚持在 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基 础上 , 同世 界 上一 切国 家 发展 友 好关 系。
这五项原 则是 : 互 相 尊重 主 权 和 领 土完 整 , 互 不 侵 犯 , 互 不 干 涉 内 政 , 平 等 互
利 , 和平 共处。它 一般被称为 “和平共 处五 项原 则”, 是 五十 年 代中 期 中国 和 印
度等国家 共同提出 和 倡导 的 , 后 来 为越 来 越 多 的国 家 所 接 受 , 成 为 世 界 公 认 的
处理国与 国关系的 准 则。 中 国认 为 , 国 与 国 关系 的 好 坏 , 关 键 看 是 否 遵 守 和 平
共处五项 原则。遵 守 它 , 社 会 制 度 不 同 的国 家 也 可 以 友 好 相 处 , 违 反 它 , 社 会
制度相同 的国家也 会发生矛盾 和冲突。
第三 , 坚决维 护世界 和 平 , 反 对 任 何 形 式的 霸 权 主 义 和 强 权 政 治 , 反 对 使
用任何武 力 和 以 武 力 相 威 胁。 中 国 一 贯 主 张 , 国 家 无 论 大 小 , 应 该 一 律 平 等 ,
不能以大 欺小、以 强凌 ( í
l n ) 弱 、以富 压贫 ; 一切 国 际争 端 , 都应 该 通过 谈 判
和平解决 , 不应诉 诸武 力 或 以武 力 相 威 胁。 中国 自 己 永 远 不 称 霸 , 也 反 对 别 的
国家推行 霸权主义 和强权政治 。
第四 , 坚持只 有一个 中 国、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政府 是 中 国 唯 一 合 法 政 府 的 严
正立场。 凡与中华 人民 共 和 国建 交 的 国 家 , 都 必 须 表 明 与所 谓 台 湾 国 民 党 “ 政
18 2
第十四章   中国的国际交往

府”断绝 一切外交 关 系 , 承认 中 华 人民 共 和 国 政府 是 中 国 的 唯 一 合 法 政 府。 中
国政府决 不容许 任 何 国家 搞 “两 个 中 国” 或 “一 中 一 台” 活 动 , 也 决 不 容 忍 同
中国建交 的国家再 同所谓台湾 国民党 “政府”建立 任何官方 关系。
实践 证明 , 中 国政府制定 和坚持的 这些 外交 政策 , 既 符合 中 国的 根 本利 益 ,
也符合他 国根本利 益 , 它 是维 持 和 发展 中 国 与 各国 正 常 关 系 , 建 立 和 维 护 国 际
正常秩序 的保障。 中国 的外 交 形 象和 国 际 地 位正 是 依 靠这 些 正 确 的 外 交 政 策 树
立起来的 。

第二节   对 外 贸 易

    对外 贸易是 国际 交 往 的重 要 组 成 部分 。中 国 对外 贸 易 的 基 本政 策 是 “ 平 等
互利 , 互通 有无”。解放初 期 , 中国 的对外贸易 规模很小 , 1952 年的 进出 口总 额
仅为 19. 4 亿 美 元 。可 是 , 40 年 来 , 特 别 是 近 些 年 来 , 连 年 大 幅 度 增 长 , 1987
年达到 826. 53 亿美 元 , 是 1952 年 的 43 倍 , 1992 年 又 比 1987 年 翻 了 一 番 , 达
到 1656. 3 亿美 元 , 1997 年又比 1992 年 翻了一番 , 达到 3200 亿 美元 。中 国的 进
出口贸易 总 额 在 世 界 上 的 名 次 , 从 1993 年 开 始 , 就 已 由 1978 年 的 第 32 位、
1987 年 的第 16 位 , 提 前到了第 9 位。
    除了 贸易额的 增 长 外 , 在 进 出 口 商品 结 构 方面 也 发 生 了 很 大 变 化。 五 十 年
代 , 中国 主要是出 口 农产 品 , 工 业 成 品 几乎 没 有 出 口。 后 来 , 出 口 商 品 结 构 虽
有变化 , 但基本还 是以初级 产 品和 粗 加 工产 品 为 主。1978 年 , 工 业制 成 品 也 不
过才占出 口总量的 47 % 。 可是 , 自 1979 年 改革 开 放 以 后 , 到 1987 年 , 工 业 制
成品出口已 占出口总 量的 61. 2 % 。1992 年又迅 速提高到 79. 9 % 。过 去的 许多 进
口产品已 成为主要 出 口商 品 , 机 电 产品 、技 术 密 集性 产 品 以 及 技 术 的 出 口 也 在
不断增加 。从进口 来看 , 五 六 十年 代 , 进 口 生 产 资料 和 生 活 资 料 占 的 比 重 比 较
大。七十 年代以来 , 已 转为 着 重 进 口 成 套的 工 业 技 术 设 备、 机 电 产 品、 急 需 的
生产资料 和引进技 术。 进 出口 结 构 的改 善 , 使 中 国对 外 贸 易 的 经 济 效 益 大 大 提
高。1978 年底 , 中 国的外汇 结存仅有 1. 67 亿美 元 , 1986 年 底也 只有 20. 7 亿 美
元。到 1990 年 底 , 迅速增 加到 110. 9 亿美元 , 1992 年 , 中国的 外汇 储备 超过 了
400 亿美元 , 1997 年达到 1400 多亿 美元 , 居 世界第二。
    中国 与外国的 贸易方式主 要有 如 下五 种 : a、 记 账贸 易 , 也称 协 定贸 易。 由
中外政府 签 订 双 边 协 定 , 进 出 口 商 品 后 , 不 需 要 每 次 用 外 汇 结 算 , 只 是 记 账 ,
年终进行 结算。 b、 现汇贸易 。买卖双方 按国 际市 场价 格和 国 际惯 例 , 商定 价 钱
和交货条 件 , 逐笔 结账。这是 通常的 贸 易方 式。c、 来 料加 工。 由国 外 厂商 提 供
18 3
中国概况

全部或部 分原料、 辅料、零件 , 由中国 按协 议 加工 , 由 国外 厂商 销 售。 d、 补 偿


贸易。由 国外厂商 作 为贷 款 提 供 技 术、 设备 及 某 些 原 料 , 由 中 国 生 产 产 品 , 进
行补偿。e、租 赁 ( ì
l n) 贸易。 由国外厂 商直 接或 通过 租赁 公 司 , 向 中 国提 供 机
器设备等 , 供中国 使用 , 中 国 分期 付 租金。 f、合 资或 合 办贸 易 公司 , 在 中 国 境
外销售产 品。随着 中国 不 断扩 大 改 革开 放 , 与 外 国进 行 贸 易 的 方 式 和 渠 道 越 来
越多样化 。
从中 国对外贸 易的 地 区 结 构 来 看 , 原来 贸 易 额 最 大 的 是 香 港、 澳 门。 内 地
主要向港 澳地 区 供 应 大 量 日 常 生 活 用 品 , 同 时 , 通 过 香 港 进 行 大 量 转 口 贸 易。
1987 年 , 香港与 内地的贸易 额达 到 222 亿 美元 , 超 过 日 本占 居 了 中国 对 外 贸 易
的第一位 。1992 年又提高到 580. 5 亿美 元。1996 年 , 被 日本、 美 国超 过 , 居 于
第三位。 近几年 , 随着中 国 大 陆与 台 湾 关 系 的缓 和 , 海 峡 两 岸 通 过 香 港 进 行 的
转口贸易 迅速增加 , 1992 年 达到了 74 亿美 元 , 1996 年达到 220 亿美元 。
    中国 的第二大 贸易伙伴是 日本。自 从 1972 年两 国 关系 正 常化 以 来 , 两 国 政
府签订了 许多贸易 协定 , 同时 进一步促 进了 两国 民间 贸 易的 发 展。在 十 几年 间 ,
日本曾一 直居于中 国对外贸易 额的 首 位 , 1987 年 被 香港 超 过。1992 年 , 中 日 贸
易额为 253. 8 亿美 元。中国 主 要 向 日 本 出 口 石 油 和 化 工 、纺 织 、粮 油 食 品、 土
畜产品等 。日本主 要向中国出 口技术设 备和钢材、 化肥、化 工原料等。
欧洲 共 同 体 是 中 国 的 第 三 大 贸 易 伙 伴 , 包 括 英 国、 法 国、 德 国、 意 大 利、
荷兰、比利 时等。1975 年 , 中国与欧洲 共 同体 建 立了 正 式关 系。1978 年 , 双 方
签定了长 期贸易协 定 , 确定 互 相给 以 最 惠国 待 遇 , 双 边贸 易 顺 利增 长。 1988 年
贸易总额 达到 120 亿 美 元 以 上 , 1992 年 增 长 到 174. 14 美 元。1996 年 , 中 国 与
欧共体的 贸易额居 中国对外贸 易额的第 四位。
中国 与美国曾 在很长一 段时 间内 没 有 直接 贸 易 关 系。1972 年 两国 关 系 缓 和
以后 , 贸 易关系迅 速发展。1979 年两 国贸 易 总额 为 24. 52 亿 美元。 1988 年 突 破
100 亿美元 , 居中国对 外贸易额第 四 位。1991 年增 长 到了 142. 02 亿 美元。 近 年
来 , 两国贸 易发展迅 速 , 1996 年 贸 易 额 达到 428. 4 亿美 元 , 美 国 上升 为 中 国 第
二大贸易 伙伴。
除了 以上四大 贸易伙伴外 , 中国 还与 韩 国、东 盟 各国、 加 拿大、 澳 大利 亚、
俄罗斯等 “独联 体” 国 家、东 欧 各 国、 拉 丁 美 洲 国 家 , 总 计 200 多 个 国 家 和 地
区建立了 贸易关系 。目 前 , 随 着中 国 改 革 开 放的 扩 大 和 经 济 的 高 速 发 展 , 中 国
的对外贸 易活动越 来越活跃 , 进出贸易 额每年都在 大幅度增 长。
从 1949 年到 1978 年 , 中 国长 期 实 行 的是 高 度 集中 的 外 贸 体制 。全 国 对 外
贸易的最 高行政管 理 机构 是 中 华人 民 共 和 国对 外 经 济贸 易 部。 其 下 边 按 经 营 产
品种类设 立了若干 专 业 外 贸公 司。 在 进 出口 产 品 的 种 类、 数 量、 价 格 和 经 济 核
18 4
第十四章   中国的国际交往

算、行政 管理、审 批手续等 方 面 , 严 格 执 行 指 令 性 计 划 , 服 从 统 一 指 挥 。进 入


八十年代 以后 , 特 别是从 1988 年起 , 随着 改革 开放 形 势的 发 展 , 中 国 在外 贸 体
制上进行 了一系列 重 大 改 革。主 要 内 容 包括 : 下 放 外 贸 经 营 权 , 扩 展 外 贸 经 营
渠道 , 有 外贸经营 权的单位由 原来外贸 部直 属的 12 个 专业 公 司 , 发 展 到了 全 国
各地区、 各部门及 各种企业 , 共计 4000 多 个 ; 转变 政 府的 外 贸管 理 机制 , 加 强
宏观管理 , 弱化微 观管 理 , 除进 出 口 总 额和 关 系 国计 民 生 的 少 数 大 宗 进 出 口 商
品外 , 基 本取消指 令 性计 划 , 放 开 经 营 , 贸 易经 营 越 来 越 依 靠 市 场 调 节 ; 实 行
自负盈亏 的外贸承 包制 , 推 广 贸 工 ( 农 、技 ) 结 合 , 改 革 外 汇 分 配 制 度 , 扩 大
地方和企 业外汇 留成 比 例 , 开 放 外 汇调 剂 市 场 , 大 力 鼓 励 出 口 , 等 等。 通 过 外
贸体制改 革 , 在加 强中 央 政 府宏 观 控 制 的前 提 下 , 充 分 调 动 了 各 地 区、 各 部 门
和各外贸 企业的积 极 性 , 把对 外 贸 易经 营 活 动 搞活 了 , 由 此 带 来 了 中 国 对 外 贸
易额的高 速增长。
    中国 驻世界各 国 和 地 区的 官 方 经济 贸 易 机 构 , 名 称 叫 经 济 商 务 参 赞 处 , 目
前共有 220 个。其 主要 任务 是 : 促 进 中 国 与 驻在 国 的 经 贸 合 作 关 系 , 负 责 协 调
和归口管 理中国与 驻 在国 的 各 项贸 易 工 作 , 与驻 在 国 的政 府 或 团 体 进 行 贸 易 谈
判、贸易 协定、贸 易咨询 ( zī xún ) 等 。各省 、自 治区、 直辖 市及 比较 大的 贸 易
公司 , 一 般在国外 也设 有 代 表机 构 , 负 责 本 地区 、本 公 司 与 驻 在 国 的 具 体 贸 易
事务。
    除了 官方的对 外 贸易 管 理 机构 和 各 种 外贸 公 司 外 , 中 国 还 有 一 个 重 要 的 民
间对外贸 易机构 , 这就是中国 国际贸 易促 进委 员会 , 简 称 “贸促 会”。 该机 构 自
五十年代 成立以来 , 主 要 任务 是 促 进中 国 与 国 外经 济 贸 易 界 的 互 相 理 解、 友 好
和经贸关 系的发展 。在 中 国的 对 外 经贸 活 动 中 , 特别 是 在 与 没 有 和 中 国 建 立 外
交关系的 国家发展 贸易和友好 关系中 , 它发挥了 特殊 的作 用。 最近 一 些年 , “ 贸
促会”还 适应中国 发 展 外 向型 经 济 的需 要 , 通 过 组 织 出 访、 接 待 来 访 , 举 办 展
览、培训 人才 , 提 供信息、咨 询、 法 律 服 务 等 方 式 , 为 企 业 走 向 国 际 市 场 起 到
了牵 ( qiān) 线搭桥的重 要作用。
    中国 为了加强 与世界各国 的贸 易往 来 , 扩 大 国际 贸 易 , 从 1957 年开 始 , 每
年都在广 州举办出 口商品交 易会 。近 些年 , 在 北京 、上 海、 天津、 成 都、桂 林、
黑龙江、 内蒙、新 疆、西安等 地 , 也 举 办 了 各 种 类 型 的 出 口 商 品 交 易 会 。还 在
亚洲、非 洲、欧洲 、拉丁美洲 、澳洲的 上百 个国 家举 办 经济 贸 易展 览 会。同 时 ,
也有许多 国家来中 国举办展览 会。这些 , 都有力地 促进了中 国国际贸易 的发展。

第三节   文 化 交 流

    文化 交流是国 际 交往 中 的 又一 个 重 要 组成 部 分。 中国 在 与 外 国 的 文 化 交 流
18 5
中国概况

方面 , 曾 有过光荣 的历 史。 亚 洲地 区 国 家 受 中国 历 史 文 化 的 影 响 , 从 而 形 成 了
东方文化 圈。在世 界进入资本 主义时代 以后 , 西方 文 化猛 烈地 冲 击着 东 方文 化 ,
但并没有 彻底冲垮 这个 文 化 圈。 在 日 本、 朝 鲜 半 岛、 东 南 亚 、马 来 西 亚 、印 度
尼西亚等 地 , 仍 保 留 着 中 国 文 化 的 深 刻 影 响。 中 国 文 化 仍 有 很 强 的 魅 ( mèi )
力 , 并在 继承传统 文化、吸收 新文化中 继续发展。
新中 国成立以 后 , 一直 注意 积 极 地 开展 对 外 文化 交 流。 1951 年 , 中 国 政 府
开始派遣 文化代表 团出国访问 , 与外 国签 订政 府 间文 化 协定 。到 1966 年 , 中 国
同 30 多个国家 签订了文 化协定 , 内 容涉 及 文化 、艺 术、科 学、 教育 、卫 生、 体
育、新闻 、出 版、 图 书、 文 物、考 古 、宗 教、 园 林 等 各 个 方 面 , 并 派 出 和 接 待
了大批文 化界人士 , 对 促 进和 发 展 中国 与 世 界 各国 的 文 化 交 流 , 促 进 相 互 之 间
的了解和 友谊 , 起 到了重要作 用。
10 年“文化大 革命”中 , 中 国 的 对 外 文 化 交 流 几 乎 陷 于 停 顿。 1978 年 后 ,
随着中国 进行改革 开 放 , 对外 文 化 交流 又 空 前 活跃 起 来 , 同 中 国 进 行 文 化 交 流
的国家增 加到 150 多个。中国 与约 2000 个 外国 文化 机 构保 持 着联 系 , 每年 都 派
出和接待 许多文 化、 艺术 、体 育 、新 闻 等 团 组。 最 近 5 年 , 仅 通 过 中 国 文 联 和
11 个文 艺家协会 组织的对外 文化交流 活动 , 平均 每年就达 140 多起。
中国 的对外文 化交 流 形 式 多 种 多样 。在 表 演 艺 术 方 面 , 有 传 统 的 京 剧、 杂
技、歌舞、 民间音乐 , 还有地 方 戏、 木 偶 (ǒu ) 戏 及 儿 童 歌舞 等 。1980 年 , 著
名作家老 舍的话 剧 《茶 馆》 首 次 出 国 演 出 , 受 到 国 外 观 众 的 热 烈 欢 迎 。 此 外 ,
还在国 外 举 办 绘 画、 版 画、 书法 、雕 塑、 陶 器、 古 文 物、 工艺 美 术 、摄 影、 刺
绣、剪 ( jiǎn ) 纸等 展览。
电影 是当前国 际文 化交 流 中 的 一 项 重要 内 容。 国 际 上 的 重 要 电 影 节 , 中 国
一般都参 加 , 有些 中国 电 影在 国际 上 获了 奖 , 比如 《黄土 地》、《秋 菊打 官 司》、
《香 魂女》、《霸 王别姬》 等 , 标志着 中国 电影 已经 走 向世 界。 几十 年 来 , 中 国 与
朝鲜、南 斯拉夫、 日本、罗马 尼亚、 墨西 哥、 英国 、法 国、 意大 利、 澳 大利 亚、
埃及、阿 尔及利亚 等十 几 个 国家 互 相 举 办了 电 影 周 , 互 派 了 电 影 代 表 团。 中 国
还与一些 国家合拍 了电影 , 比 如 《马 可・ 波罗》、《一 盘没 有 下完 的 棋》、《望 长
城》 等。 中国每年 还译制了许 多外国电 影片和电视 片。
体育 在中国的 对外 文化 交 流 中 , 显 得 特 别活 跃 。旧 中 国 的 体 育 事 业 十 分 落
后 , 虽参 加 过 三 届 世 界 奥 林 匹 克 运 动 会 , 但 根 本 排 不 上 名 次 , 只 有 一 名 撑
( chēn ) 杆 跳高 选 手 取 得 过 决 赛资 格 。那 时 , 中 国 国 民 的 身 体素 质 很 差 , 被 外
国人讥笑 为“东 亚病 夫”, 所 以 , 谈 不 上 什么 国 际 交 流。 新 中 国 40 多 年 来 , 体
育事业发展 迅速。1959 年 , 中国乒乓球 队参加第 25 届 世界乒乓 球赛 , 为 中国 夺
得了第一 个世界冠 军。从那以 后到 1965 年 , 仅 6 年时 间 , 中国 就 142 次打 破 和
18 6
第十四章   中国的国际交往

超过了世 界记录。 自 1978 年 以 来 , 中 国 在 世 界 锦 标 赛、 世 界 杯 赛、 奥 运 会 上 ,


共获 1000 多个 冠军。在 第 8、 9、11、12 届 亚 运 会 上 , 中 国 都 获 得 金 牌 总 数 第
一。在第 23、24、25、26 届国际奥 运会上 , 总 成绩 均 列前 几 名。中 国 乒乓 球 队
十几年来 , 共获得 70 多个 冠军 , 占 世界乒乓球 冠军总数 的 60 % 以上 。中 国女 子
排球队曾 连 续 九 次 获 得 冠 军。 还 有 跳 水、 游 泳 、 羽 毛 球、 体 操 、 举 重、 射 击、
女子篮球 , 在世界 上都占领先 地位。中 国已成为举 世公认的 体育大国。
    中国 的体育代 表 队 每 年都 要 参 加重 大 的 国 际比 赛 。同 时 , 也 邀 请 其 他 国 家
的体育代 表队来中 国参 加 各 种 比赛 。中 国 与世 界 上 150 多 个 国 家 与 地 区 进 行 了
体育合作 和交流 , 参加了 74 个国 际 体 育 组 织 和 38 个 亚 洲体 育 组 织。 1990 年 9
月 , 中国在 北京成功 地举办了第 11 届亚洲运动 会。1993 年 5 月 , 在 上海 成功 地
举办了首 届东亚运 动会 。此 外 , 北 京 还 积 极 参与 了 申 办 2000 年 第 27 届 国 际 奥
林匹克运 动会的 竞争 。最 后 , 虽 以 两 票 之差 落 选 , 但 已 充 分 显 示 出 了 实 力 , 大
大弘扬了 奥林匹克 精 神。 通过 参 加 和举 办 国 际 比赛 及 其 它 各 种 体 育 活 动 , 中 国
加强了与 世界各国 的 体育 交 流 , 增 进了 各 国 运 动员 和 人 民 的 友 谊 , 同 时 也 扩 大
了中国的 国际影响 。
    中国 的对 外 文 化 交 流 , 既 包 括 宣 传 中 国 的 文 化 , 也 包 括 吸 收 外 国 的 文 化 ,
在交流中 , 使中国 的文化更加 丰富 , 更 加繁 荣。 对外 文 化交 流、 对外 经 济贸 易、
政治外交 三者 结 合 , 构 成 了 中 国 国 际 交 往 的 总 态 势 , 树 立 了 中 国 的 国 际 形 象。
今后 , 随 着中国改 革的 不 断深 入 和 对外 开 放 的 继续 扩 大 , 中 国 的 国 际 交 往 一 定
会更加频 繁。扩大 各 国之 间 的 交 往 与合 作 , 走 向 国 际 化 时 代 , 是 中 国 , 也 是 全
世界各国 发展的必 然趋势。

    思考 题 : ①中 国的外交政 策包含哪 些主要内容 ?


②谈 谈中国的对 外贸易情 况
③谈 谈中国的对 外文化交 流。

18 7
参   考   书  目

祖国 中国青年出版社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1 年出版


中国国情学 吴泽、朱贤枚主编 中央电大出版社 1990 年出版
中国国情 国家计委规划司编 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0 年出版
国情知识手册 袁文友主编 海洋出版社 1990 年出版
中国国情大全 《求是》 编辑部编 学苑出版社 1990 年出版
中国概览 外文出版社编 人民出版社 1987 年出版
我们中国 李源、李洋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年出版
祖国丛书 ( 40 册 ) 人 民 出 版 社、 中 国 青 年 出 版 社
1985 年后陆续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民政部行政规划处编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6 年出版
手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年成 彭清源主编 沈阳出版社 1989 年出版
就事典
中国省情 《红旗》 杂志社编 工商出版社 1986 年出版
中国城市 国家体改委编 改革出版社 1990 年出版
中国社会 陈建远主编 辽宁出版社 1988 年出版
中国政治制度辞典 刘国新主编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0 年出版
中国民主党派史述略 余云波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年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李德彬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出版
当代中国外交 《当代 中 国》 丛 书 编 辑 委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出版
员会
中华五千年 徐立亨等编写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5 年出版
中国通史 范文澜主编 人民出版社 1978 年以后版
中国近代史纲 龚书铎、方攸翰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年出版
中国文明的起源 夏鼎著 文物出版社 1985 年出版
汉文化论纲 陈玉龙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出版
汉字通论 张耿光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6 年出版
中国文明大观 余世谦编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9 年出版
中国文化史 胡世庆、张品兴编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1 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览 张秀平、王乃庄编 东方出版社 1988 年出版
中国 古 代 文 化 史 ( 上 中 阴法鲁、许树安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出版
下)
18 8
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史三百题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出版


中国文化小百科 李福田、董延梅主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9 年出版
中 国 文 化 史 丛 书 ( 110 任继愈主编 商务印书馆等出版社 1991 年出版
册)
文史大全 本书编写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1 年出版
中国哲学史 任继愈著 人民出版社 1963、 1964 年出版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 刘泽华著 生活・ 读 书 ・ 新 知 三 联 书 店 1987
年出版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费振刚等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年出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唐 B82A# 、严家炎主编 人民文 学 出 版社 1979、 1980 年 出

中国当代文学史 二十二院校编写组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0 年出版
中国当代文学概观 张钟、洪子诚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年出版
中国古代书法史 朱仁夫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出版
各种书体源流浅说 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编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2 年出版
中国美术史 张光福编著 知识出版社 1982 年出版
中国音乐史略 吴钊、刘东升编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 出版
中国舞蹈史话 常任侠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 年出版
中国戏曲通史 张庚主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1 年出版
曲艺概论 侯宝林、汪景寿、薛宝琨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0 年出版

中国工艺美术简史 龙宗鑫编著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5 年出版
中国古代科技名人传 张润生等编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1 年出版
武术 体育院系教材编写组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5 年出版
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 葛晓音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年出版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便览 李任远、王晓东编著 成都出版社 1991 年出版
名城史话 武复兴等著 中华书局 1984 年出版
中国家庭的演变 邓伟志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出版
中国婚姻的历史与现状 樊静著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0 年出版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 刘英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7 年出版
中西方家庭比较 蒙晨编著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1 年出版
东西方生活文化比较事典 于植远主编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 年出版
中国民俗学 乌丙安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5 年出版
民俗趣谈 沈琨、张茂华编 中州书画社 1983 年出版
民族风情 徐佩印等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5 年出版
汉族民间风俗丛书 徐杰舜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0 出版
18 9
中国概况

中国少数民族 国 家 民 委 《中 国 少 数 民 人民出版社 1981 年出版


族》 编写组
中国少数民族常识 马寅主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4 年出版
华人华侨史研究集 郑民、梁初鸣编 海洋出版社 1989 年出版
中国旅游地理 周进步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年出版
中国旅游丛书 中国旅游出版社编 中国旅游出版社 1980 年出版
中国名胜古迹概览 程格贞等编著 中国旅游出版社 1982 年出版
中国土特产大全 马广成主编 新华出版社 1986 年出版
中西 500 年比较 郝侠君、毛磊、石光荣主 工人出版社 1989 年出版

中外文化交流史 周一良主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出版
中西文化交流史 沈福伟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出版
中国统计年鉴 国家统计局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19 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