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佩儒 臺灣陶瓷創作者與自造者雙向生成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4

2019 科普論壇.邁向智慧世代—科學 FUN 新玩

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108 年 10 月 01-02 日

臺灣陶瓷創作者與自造者雙向生成?

-論陶瓷3D數位創作的落實難度

蔡佩儒1 *
1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 博士生

摘 要
科技加速產業創新,並加成工藝、設計、藝術的思維。聚焦在台灣的陶瓷相關發展
中,或許能尋找出分水嶺,在第一波的陶瓷產業引入科技數位化更新軟硬體並應用,到
其後台灣鶯歌陶瓷博物館舉辦 2014 年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新陶時代,正式邀請比利
時設計團隊 Unfold 以工作坊與展覽形式推廣陶瓷 3D 列印設備與概念,將數位的波瀾推
進陶瓷創作圈之中,除此之外也可以看見多年來政府機關之中為數不少的各式推廣或教
學活動,諸如:科技部結合國立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推動科技工藝創客人才養成計畫、臺
灣文化數位中心舉辦未來講堂等等,推展並刺激各方對於科技技術操作更新的想像與實
踐。如此創造出的 Maker 風潮,人人皆可為。

但在這之中,陶瓷創作者跨足數位製程又或者 Maker 成為陶藝創作者的確稀少。其


中必然存在著許多障礙,然而局限如何體現?因此整理目前現有之文獻,並直接接觸台
灣目前以數位製作陶瓷參與展覽之創作單位或藝術家,從中整合相關經驗並回看整體自
造推廣與創作者學習譜系的差異比較,尋找陶瓷數位創作的落實可行方法,並實際創作
操演以及軟硬體施做提供經驗分析,檢視相關推廣活動效度以及未來之想像。

關鍵詞:數位化、數位學習、科普活動

通訊作者:蔡佩儒
email: kradtsai413@gmail.com
2019 科普論壇.邁向智慧世代—科學 FUN 新玩
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108 年 10 月 01-02 日

壹、 前言
一、 研究背景
科普推動在藝術領域,進而聚焦陶瓷脈絡的自造風潮,其中,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
館舉辦「2014 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活動,則與以往科學為主藝術、視覺化、文創化為
輔助手段的科普教育推廣相反,以科學包裝並視為陶瓷重要紀事。策展人溫蒂葛爾絲
(Wendy Gers),提出「新陶時代—藝術.設計.數位趨勢」概念,聚焦四大主題:全球
在地化認同、破碎、升級再造及回收利用、3D 列印和電腦數控陶藝、網路及數位材質。
請參考 2014 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網頁。
(http://ceramics.creatidea.com.tw/index.php?lang=tw)
陶博館方面更以 3D 陶瓷列印為主要宣傳話題,邀請比利時設計團隊 Unfold 以工作
坊培養種子人才和互動式展覽開放民眾參與體驗。
近年展演資訊上也可見數位 3D 陶瓷列印創作應用與分享,如 2017 數位文化地景實
驗計畫系列活動:【未來講堂】—文化科技與數位工藝、【AIC 課程】不用陶土做陶瓷
-陶瓷 3D 列印分享、文博會、桃園科技藝術節、法藍瓷光點計劃等。
筆者身為陶瓷創作者,在這股風潮下,參與自造機具、建模軟體、程式語言編碼等
學習課程或講座,試圖達成創客式數位陶瓷創作的可能。

二、 研究目的
當前政策導向與各機關科普推動工作中,不乏工作實務經驗或學術分享等;倘若,
將整體科普推動視為一個完整的鏈狀結構,包含推動方、實施方案、參與受眾以及後續
效益追蹤。相關研究不乏以科學研究者施作角度進行規劃與書寫,而受眾視角的研究卻
是相對稀少,此次研究即是筆者作為自造推廣的受眾,以自身藝術專業、陶瓷創作的方
法與參照,了解如何產出以及參與,並將實踐作為反思的探究。
相對 2014 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概念,現代陶瓷生產早已科技化與機械化,從燒製
技術與輔助機具等可見,數位化應用也在產業行之有年;於此便產生悖論。在認知窠臼
中,機構帶領數位趨勢作為假議題?創作者、產業界如何操作?個體如何具備與養成?
透過蒐集案例了解目前應用狀況,陶瓷創作定義的失焦,觀看陶瓷創作者與自造者雙向
生成問題與跨領域推廣科普之效益的效度。

貳、 文獻回顧
臺灣陶瓷圈關於科技之研究為數不少,但利基於自造者運動後的研究卻式相對稀少,
係因為立足點的不同,在陶瓷圈似乎並不存在特別需要推動科普或自造的概念,而是本
就存在的科技與技術,如何達到升級與提高效能等。而本研究的背景立場建立於2014臺
灣國際陶藝雙年展之下的「新陶時代—藝術.設計.數位趨勢」,回顧2014年前後至今
的被建構的學術論述,實則相對稀少,但從部分品牌轉型的案例上可以看出相關脈絡,
從臺灣陶瓷大廠法藍瓷運用科技建模技術改善原本造型製程歷程,進而追朔業界應用自
造技術的時程,經歷探索期、測試期、震盪期、成長期、穩定期等,以相關科技基礎為
基礎的法藍瓷品牌歷經三年的努力才於2001年推出,主打細緻手繪造型的創作陶瓷背後
其實蘊藏許多科技輔助的影子(劉芸華,2013)。而後2009年第一台RP成形機引入臺灣陶
2019 科普論壇.邁向智慧世代—科學 FUN 新玩
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108 年 10 月 01-02 日

瓷產業,便縮短2個月的打樣時間成為1天,在高成本的引進後同時締造出新價值等(賀
先蕙、游筱燕,2013)。
在業界引入相關數位自造技術的正成展案例下,回看陶瓷個人創作者,陶藝在創作
議題的論述產生,則興起於1960年代個人陶藝工作室創作運動,在工具設備私有化的狀
態自成為早期自造的典範,但從當前數位化角度而言,科技技術及應用層面卻變得略顯
不足,在封閉的個人陶瓷創作中如何再次鏈結數位自造,透過跨領域重塑(梁家豪,2014)
再從個人走向產業,走向不同的創作模式以及新形態的陶瓷社群關係等。
網路等新聞、報導式資料、自媒體、影像平台等等,新型陶藝數位創作者藉此走出
新的歷史,而本研究也從上述探索整理中提供一種學術研究參考定位。

參、 研究方法
一、研究架構及進行步驟
在本研究的命題下,依附在科普推廣鏈結產生的陶瓷領域關係結構,上行機關下至
個人的展演、創作形式,整合為以下研究架構,並透過整理判別末端陶瓷數位創作的個
別案例中,釐清本研究之目的。研究架構及進行步驟如圖 1 所示:

圖 1 筆者繪
2019 科普論壇.邁向智慧世代—科學 FUN 新玩
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108 年 10 月 01-02 日

二、研究方法
承接 2014 年陶博館相關新文稿提出:「3D 列印技術將應用於陶藝製作」乎告假設
成立,似乎標記了關於陶藝製作的科技與時性較為不足,將臺灣陶藝發展限縮在創作者。
檢視、蒐集案例並分析,同時以行動研究將筆者參與相關數位自造學習後的創作,也視
為一類案例,從上述兩種方法達成本文之研究。

(一)案例分析
從相關文獻、網路資料中,整理出目前臺灣關乎陶瓷數位應用的案例並分項比較,
如下表 1:

表1
案例分析作品樣貌總表
類別 名稱 參考作品
業界廠商 法藍瓷 設計師:李光裕,2015 年,尺寸:L45/W20.3/H46.2cm
圖 2<如日中天瓷瓶>

資料來源:請參考藍瓷官網
https://www.franzcollection.com.tw/
宜龍企業 設計師:郭秉穠,2013 年,尺寸:茶壺 180ml、單方
杯 80ml、茶海 200ml

圖 3<茶立方系列>
資料來源:請參考臺灣宜龍企業官方網
https://www.eilongshop.com.tw/
2019 科普論壇.邁向智慧世代—科學 FUN 新玩
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108 年 10 月 01-02 日

青創團體 元器 設計師:元器,2017 年,尺寸:100ml

圖 4<單品咖啡杯 For Your Single Origin Coffee Cup>


資料來源:請參考自元器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BinaryPottery/
其他藝文 architchen 設計師:黃仁杰、曹瀚元、周祐申,2017 年,尺寸:
活動 築房數位 每塊約為 10x10 cm,共 3 件組

圖 5<參數造型面磚>
資料來源:請參考 Architchen 築房數位粉絲專業
https://www.facebook.com/architchen/
歐洲陶瓷研究中 作者:王佩瑄,2016 年,尺寸:依場地

( Sundaymorning
@ EKWC/
European Ceramic
Workcentre,
EKWC)
駐村創作
<物在何方:地點
想像計劃> 圖 6<Us Married (No. 67 & 75)>
資料來源:請參考王珮瑄個人網站
https://pei-hsuanwang.com/
2019 科普論壇.邁向智慧世代—科學 FUN 新玩
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108 年 10 月 01-02 日

2018 年法藍瓷光 作者:簡禎廷、劉兆偉、潘冠穎,2018 年,尺寸:


點計畫得獎作品 L85-135/W85-135 /H8-115mm 組件

圖 7<Parametric Ceramics>
資料來源:請參考法藍瓷光點計劃網站
http://www.franzproject.com/franz/tw

1.業界廠商
當前投身陶瓷應用數位製造輔助生產的廠商日益增加,在此提出為已歸納相關文
獻中較早使用之廠商,並作為緒論中提出觀點之佐證。

表2
案例業界廠商數位應用說明
名稱 引入 相關主要 印製材質 施作概述 用途 其他
年代 數位設備 類型
法藍瓷 1999 機械手臂雕模 3D 噴印蠟 3D 建模軟體、 製 作 目前除
3D 列印機 層積光固化 逆向工程等並 原型 商品製
粉材 用,非單一設計 供 量 呈 運
師製作,需透過 產 翻 用,亦
雕模師、設計 模用 投入陶
師、建模師等來 瓷醫療
回修改通力合 器材開
作。 發
宜 龍 企 2009 RP 快 速 成 型 鐳 射 層 積 燒 設計師設計 3D 快 速 僅商品
業 機 結 建 模 軟 體 後 輸 打樣 開發使
射 出 石 膏 粉 出打樣。 用,不
末 作為量
產用
資料來源:整理自李光裕(2019.5.21),法藍瓷<光點計畫:設計師講座>,銘傳大學。
賀先蕙、游筱燕(2013)。【3D 列印方興未艾 創客運動夯遍全球】。取
自 Smart 自學網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WebArticle.aspx?id=51247&p=4
2019 科普論壇.邁向智慧世代—科學 FUN 新玩
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108 年 10 月 01-02 日

2.青創團體
從 2017 年起的萬芳市集、臺灣文博會上,發現以體驗陶瓷 3D 列印形式進行展售
的新興商業模式,而同年,在新北自造者嘉年華中,也出現展示 3D 列印陶瓷製作的
建築面材團體,這些新創團體初創多時多為學生或是社會新鮮人,逐漸發展成品牌。

表3
案例青創團體數位應用說明
名稱 創 立 相關主要 印製材質 組成專業概述 用途 營運
年代 數位設備 類型 方向
元器 2016 3D 泥漿列印 泥漿 主 體 團 隊 為 產品 陶瓷器
機 FabCraft Design 胎體 皿 販
*備註自組 Lab/MakerBar , 售、陶
設備 執行長:闞凱 瓷 3D
宇,交通大學建 列印推
築研究所數位組 廣 體
碩士、台北科技 驗、演
大學工業設計系 講合作
畢業 等
architchen 2016 3D 泥漿列印 泥漿 黃仁杰與曹瀚元 產品 陶瓷器
築房數位 機 創立,曹瀚元畢 胎體 皿、建
*備註自組 業於密西根大學 築面料
設備 建築碩士班、淡 印製設
江建築系, 計販售
組成成員背景建 與設計
築、土木、結構、 合作,
機械等相關的專 競賽、
業背景 展演
註:元器闞凱宇為 2014 陶博館 Unfold 工作坊參與學員。
資料來源:呂姿儀(2014)。【數位陶藝陶瓷 3D 列印工作營】。陶博館季刊,46,35。取

http://e-library.ceramics.ntpc.gov.tw/MultiMedia/e-Library/Journal/PDF/48.pdf
高修民(2018/5/26)。造形富韻律感 簡化流程可量產 3D 列印陶瓷 建築新元
素。國語日報新聞。取自 https://www.mdnkids.com/news/?Serial_NO=107544

3.其他藝文活動
從網路公開資訊中搜尋關於與臺灣相關聯 3D 陶瓷數位作品,發現在文化部補助的
駐村案件有一例關於數位技術,王佩瑄<物在何方:地點想像計劃>,駐村「歐洲陶瓷
研究中心(Sundaymorning@ EKWC/ European Ceramic Workcentre, EKWC)」
。2018 年法
藍瓷光點計畫 400 件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作品中,最後得獎作品中有 100 件,其中有
2019 科普論壇.邁向智慧世代—科學 FUN 新玩
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108 年 10 月 01-02 日

兩件透過 3D 輔助生成,<3D Printed Bone China Textured Lighting>,<Parametric


Ceramics>。前者英國學生 Holly Kemp 非關臺灣且在製作上單純用 3D 印製塑料造型後
以陶藝概念進行石膏翻製,並非著力在 3D 技術的陶藝本質製成應用,因此不在我們
的討論範疇。以下分析上述揀選之兩者案例。

表4
案例其他藝文活動說明
名稱 創作 相 關 印製 專業 創作
年代 主 要 材 質 概述 概述
數 位 類型
設備
作品 2015 3D 泥 泥漿 王 佩 瑄 , 美 國 將已經蒐集的世界各地 80
<物在何方: 漿 列 Macalester 個樣本與數位掃描檔案利用
地點想像計 印機 College 畢業, 數 據 參 數 進 行 3D 數 位 變
劃> 美國 Cranbrook 形、製模、3D 列印、再造製
作者:王佩瑄 Academy of Art 模、以泥漿/土/礦物元素
駐村「歐洲陶 藝 術 創 作 碩 等材料作為載體、灌模輸
瓷研究中心 士,透過 EKWC 出、上釉燒製、最終佐以複
( Sundaymo 的 專 業 技 術 人 合媒材裝置於空間中。
rning@ 員協助下,學習
EKWC/ 材 料 的 新 知
European 外,更將原本創
Ceramic 作計劃帶入陶
Workcentre, 瓷製程與呈現。
EKWC)」

作品 2018 3D 列 不 明 簡禎廷(國立臺 結合程式與注漿翻模技法,


<Parametric 印機 (僅知 灣科技大學設 導入參數式設計製傳統陶瓷
Ceramics> 運 用 計系)、劉兆偉 製成,能於短時間衍生大量
作者:簡禎 演 算 (國立臺灣科技 數理美感造型,藉由系統運
廷、劉兆偉、 減 少 大學創意設計 算分模線減少失誤,最終做
潘冠穎競賽徵 翻 模 學士班)、潘冠 出手工難以雕刻卻可量產的
件「2018 年法 失誤) 穎(國立臺灣藝 陶瓷器。
藍瓷光點計 術大學工藝設
畫」 計系) ,合作製
作。
資料來源:整理自王佩瑄(2015),<駐村心得>‧文化部藝術進駐網。取自:
http://artres.moc.gov.tw/portal_c2_page.php?button_num=c2&cnt_id=219 ,
請參考法藍瓷光點計劃 http://www.franzproject.com/franz/tw。
2019 科普論壇.邁向智慧世代—科學 FUN 新玩
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108 年 10 月 01-02 日

4.行動研究與跨界合作
前面的討論中,陶藝學院創作者在這一波的創客風潮中好像缺席,那麼,到底
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這樣的缺席?以筆者自身為樣本的去嘗試如何達成創客的可能,
發現相關難度,並且無法達成,最終以跨界合作之方案達成作品創作,並作為一類
案例的分析。

表5
案例行動研究跨界合作案例說明
名稱 創作 相關主要 印製 專業 創作
年代 數位設備 材質類型 概述 概述
蔡 佩 儒 2018 手機 泥漿 臺 北 藝 術 大 學 3D 建模、逆向
(筆者) 3D 列印機 PLA 碩士,主修雕 工程等並用於
塑、創作,主要 3D 列印,以陶
媒材以陶瓷複 瓷、PLA 依照特
合異材質,2016 性與創作需求
年 起 參 與 創 使用。最終作品
客、自造推廣教 非單一種類材
學講座等。 質。
綠 草 頭 逢甲大學材料
工 坊 陳 科學系研究所
家和 陶瓷實驗室,以
(創客合 及擁有多年研
作夥伴) 發工程師之經
驗。

(1)實踐路徑
筆者因受學院美術體制訓練在平面繪圖軟體以及雕塑等造型基礎上,增進創客自
造能陸續參與 106 年度參與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南方創客基地舉辦的基礎
自造機具操作課程(數位割字機、小型 CNC、雷雕機、3D 列印機、3D 掃描、電腦緹
花機)、107 年度「智慧製造之 3D 列印實作班」學習 ZBrush 建模軟體、107 年度國立
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青年職涯發展中心 TCN 創
客基地共同舉辦「科技工藝創客人才養成計畫」(整合型創意課程),並於成功大學修
習「數位資訊創作」課程,透過 open processing 做為學習數位方法創作等。

(2)優劣條件與解決方案
在上歷經前述過程後,筆者自覺年輕世代美術學院創作者的優勢在於以具備 2D 軟
硬體操作能力導入 3D 製作上相對容易,並且從虛實體的空間概念轉化清楚,相對也
較容易將創意發揮於造型上,但在以程式編碼進行介面操作或是虛擬圖像產生的方面
即會遇到障礙:礙於對自身數學知識的認知不足(如三角函數計算出弧線的運動狀態
2019 科普論壇.邁向智慧世代—科學 FUN 新玩
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108 年 10 月 01-02 日

等)。程式指令書寫的嚴謹規範,若有錯誤即無法執行等。對於直觀操作媒材的陶瓷藝
術創作者而言,轉化抽象數字、指令到實體動作與視覺相對困難,因此產生無法撰寫
出想像的狀態;另外透過既有範例進行參數修改的數位創作方面,則因型態多元化不
足而無法滿足藝術創作想像。
再者,陶瓷 3D 數位機器的限制也是一大限制,筆者在網路訊息、電話詢問:當
前台灣販售相關設備之廠商,2017 年電話估價 ComeTrue 沉積式陶瓷 3D 列印機報價
約 90 萬、2019 年網路訊息估價創藝魅客陶瓷打印機 PN-10R,訂價為 49 萬。因為設
備費用,非一般陶藝創作者能所負擔。
因上述困難,改以跨界合作之方式進行,合作對象:綠草頭工坊—陳家和先生,
運用網路開源資料自組 3D 陶瓷列印機,以較可負擔的簡約方式與材料共花費材料費
約 1 萬多元、於 2017 下半年時間測試完成 3D 陶瓷列印機原型機(如下圖)。

圖 8、圖 9 3D 陶瓷列印機原型機,綠草頭工坊陳家和先生提供。
註:圖示中、僅含 3D 主架構,不含擠泥機、底盤等配件。

在實際應用上,ZBrush 完成建模進入印製過程中,發現因列印口徑尺寸須配合泥漿
狀態、馬達力道、擠壓速度等,導致細緻度無法良好達成,因此印製物僅只為雛形,需
後續人工修正。再者泥漿列印受支撐度含水量影響,速度不如陶瓷創作者直接圈土快速
且具有一定支撐性,無法像塑料列印使用支架支撐弧度較大的線條(因陶泥在印製同時
沾黏,未能及時乾燥,且印製支架不具界線)。因此,列印出來的物件底部勢必為平面,
無法像建模的物件般具有良好的體感。頂端峰頂印製時也時有坍塌狀態產生。(可參考
下圖 3D 建模與 3D 列印後比較)
2019 科普論壇.邁向智慧世代—科學 FUN 新玩
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108 年 10 月 01-02 日

圖 10、圖 11 3D 陶瓷列印檔案與實體比較,筆者攝。

另外,也嘗試逆向工程掃描實體後製,並作為 3D 列印 PLA 輔助模具,以土片壓模


方式進行造型製作,過程中,產生紋理較易破碎須較多調整修正。

圖 12 3D 逆向工程掃描 圖 13 修整之檔案

圖 14 PLA 模具製成之作品,筆者攝。

肆、 結果與討論
從案例整理資訊中,可進一步歸納以下幾點:一、數位陶藝創作者的本身為數不少
知道相關陶瓷 3D 技術後才進行陶瓷創作。二、多須團隊以合作甚至跨領域方式進行。
三、運用方式因機具、量產與否不同。四、其中非選用直接列印後之坯體進行燒製,較
看不出數位幾何造型的框架,創作上以及發展性則較佳。五、數位先行於陶瓷知識與技
能者,則相對受程式編碼、參數等限制,成品較不易脫離參數式幾何造型,創作性則欠
缺。六、無擁有設備之案例依附機關、學校或合作關係之創作延續性則有待檢驗。七、
3D 應用於產品製程有所侷限,而發展其他相關活動,如:轉型 3D 陶瓷列印體驗、跨界
2019 科普論壇.邁向智慧世代—科學 FUN 新玩
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108 年 10 月 01-02 日

合作展演等。相關對照檢視請參考下表 6。
除此,透過實踐陶瓷數位自造創作,筆者製作單一物件相較過去經驗以手塑製作時
間的三倍之上,因此在方便性與效率方面遠遠不及直接手塑創作。同時,評估在不具備
創客相關技能的陶藝創作者所需時間,在筆者操作後:技術知識的學習補足可能就需要
半年至一年,另外要如何醞釀運用於創作方面又需要更久,以筆者為例 2017 年初開始
陸續接觸相關知識後直到 2018 年中,才製作出自己認為是創作而非習作的作品。

表6
案例綜合比較總表
項目 法藍 宜 龍 元器 Architchen 王佩瑄 簡禎廷、劉兆 蔡佩儒
瓷 企業 築房數位 偉、潘冠穎 (筆者)
1.團隊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2.跨界合作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3.數位印製物 否 否 是 是 是 否 視需求
件即為成品 而定
4.陶瓷知識先 是 是 否 否 否 是 是
於數位知識
5.數位知識先 否 否 是 是 是 是 否
於陶瓷知識
6.以陶瓷進行 是 是 否 否 否 否 是
創作,數位僅
為輔助
7.以數位端造 否 否 是 是 是 是 否
型為主要創
作,陶瓷僅為
載體
8.是否自備相 是 是 是 是 否 否
關 3D 陶瓷列
印機
9.受科普教育 否 否 是 是 是 是 是
推動後,才使
用其技術等
10. 造 型 是 否 是 否 否 否 否 否 是
突破幾何
11. 是 否 發 展 是 否 是 是 否 否 是
其他非產品之
項目或活動
2019 科普論壇.邁向智慧世代—科學 FUN 新玩
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108 年 10 月 01-02 日

伍、 結論與建議
從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舉辦「2014 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中提出「新陶時代—藝
術.設計.數位趨勢」的命題後,陶藝圈伴隨相關政府機關等推動創客科普教育的風潮
下,3D 陶瓷列印技術應該日趨普及,作品數量、風格的多元等,便成為考據陶瓷創作
者自造者化或者自造者陶藝創作化的重要依據。同時,在陶瓷領域範疇下考核科普推動
後之效益等。
但是,在臺灣當前狀況中,公眾資訊所見相關 3D 陶瓷作品卻是有限,並且作品樣
態之同質性、重複性極高,大多落入參數調整、幾何造型等透過軟、硬體數值變異下,
所產出之家族性造型;倘若我們以高規格的創作概念觀看,首先就必須要具備核心概念
的表述,若案例創作描述只停留在機具的操作、改變數值後的差異等表層敘述,對於創
作本身合理性便可能備受挑戰,且無法彰顯出個體差異,利基於此立場之檢視,筆者認
為:陶藝雙年展的新陶數位時代變不構成成立。陶瓷創作者、自造者也不因此互相加成
生成。僅可視為:業界技術的平民化作傳播作用。
而在案例可以看見本次探討陶藝、科普推廣受眾之個別化的學習脈絡差異,主要並
非原藝術、陶瓷領域之人士參與其中,以設計類群技能者占多數,而後再細分出設計、
工業設計、建築等等的細項,該類群之教育引入新科技、更新載具之速度相較於傳統美
術方面快速且多元,同時數位自造機具的應用降低原陶瓷本身所帶來的媒材知識與操作
限制,達成創作兼具數位自造之條件相對容易,但現況在創作、創意方面略顯不足。
反觀想要成為具備科技創客型態陶藝創作者則相對困難,如同文中筆者親身學習的
狀態,許多的軟硬體製程方面,若非原本就已經具備項技能,而是要重新學習;在效果
與效益而言,陶藝創作者因為具備良好的手作實踐能力,3D 陶瓷列印或是相關數位自
造的輔助,反而會成為絆腳石,讓作品的細緻度消彌、耗費更多時間精力在解決科技指
令無彈性產生的錯誤等。因此,陶藝創作者方面,若非有強烈喜好或是概念創作需求,

在當前陶藝氛圍中,提倡以手作為上的藝術價值觀,陶瓷創作者推向創客自造的進路近
乎失敗與受挫。
但必須另外提起一個未來性。在未來,可能會產生新潮流,係因相對於當前陶瓷創
作者,創客自造技法的加成應用難度,建構在本身不具備,學習上的力不從心落差等,
就類比為語言學習上,後天學習者,在外在環境不變的狀態下,便不存在必要性;而在
未來,新世代學子自幼在創客、科普教育落實環境下成長的新創作者,對於他們而言 3D
科技數位等應用或許變成為必然,就不存在陶瓷創作者與自造者之間差異的鴻溝。
2019 科普論壇.邁向智慧世代—科學 FUN 新玩
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108 年 10 月 01-02 日

參考文獻

王佩瑄(2015)。駐村心得。取自文化部藝術進駐網
http://artres.moc.gov.tw/portal_c2_page.php?button_num=c2&cnt_id=219

李光裕(2019 年 5 月 21 日)。法藍瓷<光點計畫:設計師講座>,銘傳大學。

呂 姿 儀 ( 2014 ) 。 數 位 陶 藝 陶 瓷 3D 列 印 工 作 營 。 陶 博 館 季 刊 , 46 , 35 。 取 自
http://e-library.ceramics.ntpc.gov.tw/MultiMedia/e-Library/Journal/PDF/48.pdf

高修民(2018 年 5 月 26 日)。造形富韻律感 簡化流程可量產 3D 列印陶瓷 建築新元


素。國語日報新聞。取自 https://www.mdnkids.com/news/?Serial_NO=107544

梁家豪(2014)
。2014 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擴張的欲力:科技趨勢下的當代陶藝。取自
http://crafts.ntua.edu.tw/download.php?filename=394_19e2af15.doc&dir=writing&title=
%E9%99%84%E4%BB%B6%E6%AA%94%E6%A1%88

賀先蕙、游筱燕(2013)。3D 列印方興未艾 創客運動夯遍全球。取自 Smart 自學網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WebArticle.aspx?id=51247&p=4

劉芸華 (2013)。傳統工藝結合科技應用的價值創造策略─以國內陶瓷品牌(碩士論
文)。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99zwb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