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觀察‧筆記‧昆蟲 – 蔡佩儒創作個展

個展報告
創作媒材的選用在視覺藝術中,時常被作為觀看與閱讀作品脈絡的第一種
可能性,甚至前於作品自身所想要傳達的內容,當創作者試圖去回應媒材使用
本身的根本問題時,便會回歸學習養成背景脈絡、個人的喜好、表達的意圖
等,在綜合因素中進行操作;操作生成作品,作品進行展示,便又進入一種外
在機制的系統歸類認定,再次的確認作品本身可被置入探討的範疇中。
本次的展覽,起初透過「存在之證 X 環境關係」系列複合媒材裝置作品申
請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展覽,並以「觀察筆記昆蟲」為展名通過申請,以
同時定調了作品納入陶藝範疇討論的可能,但最後以「觀察‧筆記‧昆蟲」終
結,其中的除了整體作品系列跨度數年的創作,在一種假想的昆蟲主題中陶瓷
媒材中流變、斷裂到匯整。
檢視創作過程,陶因為其薄殼樣態被揀選做為實踐雕塑造型的媒材,而在
造型的本身也試圖回應「殼」的概念,而揀選昆蟲殼並串聯自身對於昆蟲的記
憶情感,製作出造型作品物件進一步思考作品展示問題推進至場域與意義的擴
張,展呈上不乏現地取材現成物裝置替代傳統展台樣式,推衍至觀眾觀看的關
係設計上,依序整理系列作品「存在之證 X 環境關係」、「存在觀察」、「隱形的
日常」,前者從作品的尺度挑戰媒材形式連結觀看經驗超脫媒材的探討,後者從
「脫離生產的日常陶瓷器皿經驗」連結「創作生產陶瓷意義」在回歸「觀眾日
常感知」的誘發,作者意圖的作品討論本身也就貼近了雕塑的發展脈絡從造型
邁入形式元素擴張於場域中,更從瓦解的傳統展呈進行觀念實驗,當作品不探
究造型意義的同時,遊走於作品場域空間的當下時間性體驗,作者與作品的擺
設當下同時也就成為第一觀者在抽離創造性建構物件後的第一時間感受並行使
擺置的特權預設第二觀者與作品物件的交匯,在作者框架中開放式的提供集體
構築可能,但也同時面臨在討論中,意義聚焦、分歧甚至消散。作品的原始主
體(我)如何解決與伴同作品面對相關的問題,正視創作媒材的文化物質性、作品
如何進入機制與系統中討論、反思媒材本質、到捕抓消散的意義、重新建構作
品版圖樣貌等等,進而因展覽場地重新改版舊作、補充創作「關於尺度」,並在
概念上推展「日常採集昆蟲」、「八蝶碗的故事」、「陶瓷擬態/仿擬它的視角」、
「觀察‧筆記‧昆蟲 MAP」,並將展覽說明文宣納入作品中,發行數位印刷作
品「創作陶瓷的方法–觀看的筆記」蔡佩儒概念花紙集,將概念再次回歸陶瓷
轉印紙設計與技術,透過簡短或問答的文字向觀者說明核心概念;以下是花紙
集中的依展覽名稱到作品系列分述九大說明:
 觀察·筆記·昆蟲
【 】
觀察→觀看;筆記→文本;昆蟲→類型。
土借用昆蟲造型闡述,連接容器、昆蟲殼、藝術家身體軀殼串聯創作。又
如何在昆蟲意義中探索陶瓷?
當藝術家思考的是:作品物與我的關係、作品物與環境關係、作品物及其
文化意涵等等,辯證與演繹的內容便不再只是昆蟲,更擴張到對於藝術作品內
容、形式與發展討論,作品就是藝術家的另類書寫與記錄,作品物與展場就是
個巨大的文本,而觀看作品物便成為作者連結觀眾媒的方法,在被藝術家以昆
蟲和陶瓷的限縮下,同時開展感官與思辨的通道,與觀眾共同發現一種藝術類
型的可能。

 觀察筆記昆蟲 MAP
【我們活在陶瓷的建構世界,你可曾意識?】
陶瓷表現多元廣泛,作為容器、建築材料等等,優越的保久性也常作為一
種標示。
在展覽作為創作的表現手法上,如何回應材料本身的功能性,再回向創作
的本身。
磁磚標示紀錄作品外,圖像也是一種再創作,造型之外跨度至繪畫並囊括
陶瓷技法,花紙的設計本身便是將「以作品為名的這些作品物」轉換成我們可
辨識的符號。

 日常採集昆蟲
【老闆你好!這些陶瓷從哪裡來的?】
陶瓷的種類許多,透過昆蟲訂定的主題範圍,探索台灣日常器皿中的文化
意義,從日常購買,發現陶瓷生產與消費關係。
而這些被購買採集的器皿,便成為文化的標本,標示著文化。
日常採買家用昆蟲陶瓷器皿,範圍包含:菜市場、五金生活百貨、日本瓷
器專賣等等,價格則定位為 500 元以下,其中為數不少的是百元以下商品。
在消費行為產生的同時,透過與老闆的閒聊獲得陶瓷物件的相關資訊,發
現:流通於台灣的陶瓷生產國別、廠商的製程與採買考量、陶瓷的可能燒製溫
度、陶瓷經濟的上中下游環節、顧客喜好等等。
關鍵字句當作文本貼附在紙箱上放置,搭配經典文物展示手法,模糊博物
館與賣場的距離,觀看便體現了陶瓷日常消費狀態。

 八蝶碗的故事
【換器計畫-物件到藝術】
物件的記憶與分享,進入理解的機制與操作的機制,它不再是物而是藝
術。
由飲食物語特展發起的【換器計畫】,透過民眾挑選自身有故事的陶瓷器皿
參與活動,當陶瓷物件透過展覽機制變成參與式藝術,藝術家本身又如何利用
既有機制再創價值,產生新藝術意義?
八蝶碗便是從破碎的廢棄碗中,重新創造的違物件藝術品,金繕的手法新
製陶器並加諸意義,物件與故事的斷裂與縫合到交換後的實體消失,八蝶碗已
經成為一種概念藝術。

 陶瓷擬態/仿擬它的視角
【這是什麼?是什麼蟲用的嗎?】
陶瓷的創造製作過程,如果不被理解,那麼它是否就像樹葉上的不明物
體,令人遐想?是什麼樣原因、是什麼樣的昆蟲造成的?
仿擬的有機製造物,變成符號樣態,最終的本質還是做為陶的無機樣態,
而我們對它的觀看,是否也能有些不同?貼近它的視野並傾聽它的聲音。

 隱形的日常
【是不是也想到你的餐桌?】
作品中缺失的生活到生活中缺失的作品,作品符號的日常對照。
藝術家尋找不被意識的習以為常生活,在作品物與現實場景的參照中,
再次地用創作書寫,觀眾是否也被喚起似自身曾相似的居家樣貌。

 存在之證ˍ環境關係
【它的狀態與環境是在告訴我們?】
陶瓷創造的類昆蟲造型,是否可以挪用原本昆蟲的環境指標意義?對外在
環境的關係連結:光、氣味、塵土等等,似乎成為因果關係。
挪用的工作室物件、現代工業產品是否也有不同意義的產生?跳脫架上雕
塑的藝術樣態,破除的制式的展架,提供更多的詮釋可能,同時連結觀眾自身
的經驗又或者產出新想像。

 存在觀察
【咦?我剛剛是在這個位子嗎?】
對照的作品物件,在觀看與注視的同時,切分了兩者的時空。
然而,當兩者時空再意識的同時,我們好像可以從這之中,找到我們曾經
所在的那個位子。

 關於尺度
【我跟它、它跟它的換算】
地景藝術概念下巨大化的作品,透過文本的樣態在展場中展示,
輸出像素化的狀態如同馬賽克的展現,而我們如何真的意義它的大小比例?
透過實自身的大小、體物件的大小比較、其他陶瓷物件的大小參照等等,
我們在這之中,重新建構對於尺度的知覺。

在這九個說明中,從陶瓷的方法、當代藝術的概念、雕塑的範疇、文化的微
觀到跨越尺度的想像等。
而本次展覽中,昆蟲意象促使陶瓷創作,當它變成有背景意義的符號同時,
又可以透過昆蟲的知識混合展覽現場的模擬環境完成想像,作品也成為中介物質
連結創作者與觀眾的關係,讓整個場域變成開通感官思考的練習場,從作品中隱
藏的創作、環境、存在、觀察、生活、消費、類型、機制等等。
當昆蟲不再是昆蟲,當陶瓷不作為陶瓷,刪除既有的框架同時掙脫命題的枷
鎖,讓觀者擁有各自詮釋的權利:表述媒材、跨越媒材、界定模糊的藝術有機體、
推展公眾想像、共同感知陶瓷生態的背後運作。
觀察‧筆記‧昆蟲便在陶瓷的架構中試圖發起新討論,重新開啟類別意識–
試圖走出現代陶藝框架下關注自身、純粹審美的凝視對象,並從陶瓷的表象反思
於陶瓷藝術的指向,引領陶瓷的創作探討走向文化物質的探討。
是因為作品的本身透過社會的建構。

作品置入展示空間中即被檢視、分類,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