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5

第一章 高值利基新藥

一、小分子藥品開發技術
(一)技術發展緣由與產業化目標
小分子藥物具有細胞穿透性、可攻胞內標靶、可發展口服途徑、化學/製程/品管控制
(Chemistry, Manufacturing, and Control, CMC)容易等優勢。因此,大藥廠持續開發小分子
藥物,其中最具潛力的是新標靶藥物應用,是藥物的開發利基所在。
經濟部透過科技專案推動產業技術研發,發展前瞻性、關鍵性的產業技術,並應用於
臨床需求。癌症及眼藥為全球生醫產業競相投入的藥品開發領域,以下簡述目前科技專案
之小分子藥品開發技術及未來發展規劃。
1.眼科標靶藥物及高效藥物傳輸技術
3C產品的過度使用及高齡化的社會型態,造成眼科疾病盛行率與日俱增。市場研究報
告指出,全球眼科治療市場增長率在2019年將達5.5%,預估2019~2025年的CAGR為6%,

年產值將增加至約96億美元。龐大的商機吸引國外製藥廠商紛紛投入,然而國內廠商卻礙 一
於資金、人力、研究開發時程等限制,僅有極少數廠商願意進行新藥開發與國外大廠相互 章
競爭。我國眼藥產業主軸是以學名藥開發為主,目前投入眼藥新藥、新劑型(New Dosage 、
Form)研發的公司僅彥臣生技、杏國、台微體、新源生技、全福生技及逸達生技的長效劑型 高
等,仍缺眼藥新藥完整的布局與規劃。發展利基型的眼科藥物或新劑型技術平台,對國內 值
的藥物產業發展及進口替代是當務之急,亦是我國發展藥物的重要方向之一。 利

為協助國內藥廠投入眼藥藍海,於2019年進行兩項小分子眼科藥物開發研究,其一為

新穎標靶青光眼藥物開發技術,透過產出新機制作用藥物搶進利基市場,提供我國眼科藥

物開發產業切入眼科市場的題材。另一為眼科高效抗發炎眼用滴劑開發技術,透過高效抗
發炎眼用滴劑技術,以眼藥劑型製備平台及眼藥前臨床評估技術平台,發展國產眼科新劑
型新藥產品,充沛國內新藥產品線,促進眼藥藍海市場之開發。
2.癌症精準治療新成分新藥技術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2017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惡性腫瘤(即癌症)為主要死因,並已連
續36年高居國人死因首位。根據寰宇藥品資料管理公司(QuintilesIMS Taiwan, IQVIA)的資
料顯示,2017年全球癌症用藥占整體用藥市場的11.5%,為各類用藥之首,預期2022年市
場占比將成長達17.5%;我國2017年癌症用藥市場達新臺幣284.1億元,較2016年成長
8.9%,顯示癌症用藥已成為驅動藥品市場成長的主要動能,癌症治療新藥研發方向亦成為
市場關注的焦點。目前癌症化療平均反應率約為15~20%,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
將可使反應率提高,顯示癌症仍有高度未滿足醫療需求,依此需求,針對難治疾病以精準
醫療切入新利基,並導入分子模擬篩選技術輔助分子設計,加速自主利基新藥開發。

265
肆、民生福祉領域

(二)技術發展歷程與產業化藍圖
有鑑於市場及產業需求,本技術以開發眼藥及市場首見新藥(First-in-Class)或市場最佳
新藥(Best-in-Class)的癌症精準用藥為主軸,研發目標分述如下,相關技術發展藍圖見圖
2-4-1-1。

資料來源:工研院生醫所整理,2019年9月。

圖2-4-1-1 小分子藥品開發技術發展藍圖

1.新穎標靶青光眼藥物開發
青光眼為世界排名第2的致盲疾病。青光眼的治療長久以來皆有藥物替換的需求,患者
通常在3年內有50%的病人需更換其他藥物或是併用其他機制藥物。近年來Rho相關激
(Rho-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 ROCK)抑制劑的出現,已提供了病患更佳的換藥選擇,
但仍有紅眼症比例高及對眼壓較高的病人藥效不佳的弱點。因此本技術著眼於市場對於新
機制藥物的需求,及市售ROCK抑制劑的各種缺點,開發更有效及更低副作用的新穎標靶
ROCK抑制劑。透過特色標靶的設計,具有低紅眼症副作用及對於高眼壓疾病有較市售藥物
更出色的降眼壓療效。此外,許多研究顯示ROCK抑制劑可促進神經節細胞軸突的再生,增
加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存活與視網膜神經保護作用,具有治療眼後房疾病的潛力,利用視
神經保護概念幫助青光眼或視神經退化病患,緩解或改善視力退化問題,亦是本藥物開發
的潛力應用方向。

266
目前已建立青光眼先導藥物開發平台,協助國內廠商進行青光眼藥物開發,並已有廠
商洽詢相關平台授權的規劃。預計2020年進行前臨床藥物開發工作,包含:藥物CMC量產、
符合優良實驗室操作(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GLP)動物毒理及安全性測試,並完成青光
眼藥物臨床試驗文件準備及臨床實驗設計規劃。同步推動技術移轉及商業授權,期望可以
在2021年前完成新藥臨床試驗(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IND)申請,做為我國於新藥開發
另一成功案例。
2.高效抗發炎眼用滴劑開發
眼藥劑型製備平台旨在協助尋找具潛力的眼科治療用藥,搭配嶄新的藥物傳輸與釋放
載體系統,進而突破眼部繁複的層層障壁與技術門檻,開發出具競爭力及利基性之高附加
價值眼藥劑型。而眼藥前臨床評估技術平台則是透過不同的眼部疾病評估模式,快速篩選
出具發展潛力之劑型配方,以及確認劑型配方之可利用性及量產商品化之應用性。
在眼藥劑型製備平台方面,已接連完成具專利及獨特性之眼藥傳輸載體系統開發、候
選眼藥劑型篩選與小批次試量產之試驗,2019年將會完成預配方之試量產製程確認與實際
生產作業,並建置相關CMC文件,以及實施系統平台或預配方之技轉推廣。另一方面,也
積極搜尋與測試預配方之延伸應用性,促使預配方可獲取更多的附加價值。而在眼藥前臨 第

床評估技術平台方面,除了已建置完成多樣化的眼藥疾病評估模型,也不斷因應配方篩選

需求或廠商委託案建立更完善的眼組織剝離、萃取與分析技術及不同疾病模式,以期更全

面快速地完成產品量產可行性評估。2020年後則將繼續執行系統平台或預配方之技轉推廣 高
業務,並同時視廠商實質發展規劃洽談計畫合作案,推動國內產業產品加值,加速廠商技 值
術升級。 利
3.精準治療新成分新藥 基

(1)專一FLT3激 抑制劑抗癌藥物開發

FLT3(Fms-like Tyrosine Kinase 3)為受體酪氨酸激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TK),
在骨髓中具調節造血幹細胞分化的功能,FLT3突變會促使細胞異常增生而導致癌化。急性
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為一種高基因變異性的疾病,全球約三成病
患檢測出FLT3突變,因此FLT3被視為治療AML的重要標靶。美國FDA分別於2017年及
2018年核准各1項FLT3抑制劑(Rydapt及Xospata)用於治療AML,但因存在血液、肝、心臟
毒性,以及低完全緩解率(Complete Remission僅21%)等臨床問題,顯示AML治療仍急需
高活性、高專一與廣效型FLT3抑制劑以解決現有問題。
本研發2019年選定FLT3抑制劑候選藥物(Candidate Drug),對於FLT3激 抑制活性、
專一性、口服性,及降低副作用等特性,皆優於已上市或開發中之FLT3抑制劑藥物,且化
學結構新穎,已申請專利保護,極具藥物開發價值。目前正進行原料藥製程開發及毒性測
試,後續將彙整相關CMC、藥理、毒理資料,完成IND申請或技轉廠商,並將輔導廠商進
行第一期臨床試驗。

267
肆、民生福祉領域

(2)AXL激 抑制劑抗癌藥物開發
AXL(Anexelekto)為RTK的一員,與配體Gas6結合活化時,具有促進細胞增生(Proliferation)
及抗細胞凋亡(Anti-apoptosis)的能力。近期研究指出AXL過度表現會促使癌細胞增生、轉
移,進而引發癌症癒後不佳及抗藥性的產生。在對於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激 抑制劑有抗藥性之肺癌病患中,非EGFR T790M突變之抗藥
性病患,目前並無有效的治療藥物,而其中約有20~25%有AXL的過度表現,因此AXL抑制
劑將提供該肺癌病患族群用藥新選擇。
專一性AXL激 抑制劑至今仍屬市場首見新藥。本技術之開發策略是採用新穎藥效基團
(Pharmacophore)為骨幹,開發兼具專利性、高活性與口服性之AXL激 抑制劑,並採取合
併治療的開發策略,為癌症病患提供用藥新選擇。本技術多個研發中的化合物,抑制細胞
內AXL標靶的活性,優於目前在臨床二期的標竿藥物BGB324,且具備口服性,證明本系列
化合物之產業競爭力與開發價值,藥物化學結構已申請專利保護,預計2019年完成有效藥
物體外與體內之藥理與藥性評估、量產製程開發,以及初步動物毒性評估等工作;後續選
定候選藥物,並進行原料藥製程開發及毒性測試;2021年彙整相關CMC、藥理、毒理資料
完成IND申請或技轉。

二、生技藥品開發技術
(一)技術發展緣由與產業化目標
隨著醫學研究發展及疾病治療技術演進,過去單純的化療方式,已無法滿足臨床需求,
進而藥品開發策略愈趨多元化。生技藥品泛指利用基因工程與細胞培養技術製造所得之蛋
白質,常見的有細胞激素、單株抗體或基因重組蛋白質。生技藥品因其專一性高、副作用
低的特性,在市場需求表現上有顯著的成長,依據Med Track資料顯示,2017年全球銷售額
前十名的藥品中,生技藥品占7件,顯示生技藥品在醫藥產業中占有極重要的角色,其相關
之製程技術,也是產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免疫調節蛋白藥
人體免疫系統具有對抗外來抗原的能力,且藉由不同免疫調節蛋白(Immune Modulatory
Proteins)間的交互作用,維持體內免疫系統的平衡。在免疫調節機制中,各類發炎細胞激
素(Inflammatory Cytokines)扮演促進免疫細胞活化與身體發炎反應的作用,而免疫檢查點
(Immune Checkpoint)分子則具有調節抑制免疫系統活化的功能,此類免疫蛋白是目前開發
主流之一。因此針對免疫調節蛋白,發展高專一性藥物,是國內生技藥品產業的重要切入
點。由於免疫系統調控機制的複雜性,需有深厚的基礎研究做為後盾,策略上應結合學界
與業界所長,讓我國能與國際藥物開發潮流並駕齊驅。
2.次世代抗體藥物
次世代抗體藥物目前以雙特異性抗體(Bi-specific Antibody, BsAb)與抗體藥物複合體
(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為熱門開發方向。雙特異性抗體可同時標靶兩種抗原,而
增加原抗體之功能或產生新的治療機制,目前已上市的片段型雙特異性抗體,主要的技術

268
缺口在於半衰期短及抗體間配對率低。現階段國內已特別針對延長半衰期、容易建構及提
高抗體配對率進行技術平台優化,以期為國內雙特異性抗體開發需求提供服務。
抗體藥物複合體是由抗體做為辨識抗原的傳輸載具,鍵結小分子藥物做為強力毒殺細
胞的核彈頭;可利用抗體特異性結合進入標的腫瘤細胞,釋放強效細胞毒殺藥物以殺滅癌
細胞;藉由抗體針對特定細胞作用的優勢,降低對正常細胞的毒殺影響。美國FDA至今已
核准4項抗體藥物複合體上市,且尚有許多產品於不同研發階段中持續開發。我國產業也分
別針對新標的抗體、專一性鍵結技術、連接鏈及強效細胞毒殺藥物進行研究與開發,以建
立完整之抗體藥物複合體關鍵平台。
3.生技藥品製程技術
細胞株是生技藥物生產的關鍵,國際之細胞株開發產業起步較早,相較我國已有20餘
年之領先,尤其國外之中國倉鼠卵巢(Chinese Hamster Ovary, CHO)細胞株各方面的效能
皆有顯著成長,細胞株產量部分更有巨幅成長。然而國內於前段細胞株尚處開發階段,其
中雖有業者已擁有多項細胞株技術平台,但這些細胞株所有權多屬國外公司,使用時須給
付龐大授權金。目前國內廠商雖積極投入CHO細胞株製程開發,如投資新設工廠及生物反
應器槽體放大等規劃,但仍缺乏自有CHO細胞株開發的能量。為克服此一產業缺口,我國 第
正持續累積國內自有細胞株開發之能量,研發自主開發的宿主細胞及載體,加值國內生技 一
藥品產業。 章

(二)技術發展歷程與產業化藍圖 高
1.免疫調節蛋白藥 值

近年因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抗體藥物,在臨床上獲得極佳之癌症治療效果,帶動全球癌症 基
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 IO)的開發趨勢,吸引國際各大藥廠相繼投入,國內亦有廠商著手 新
開發,進行初步的動物藥效驗證。目前全球已有6個針對細胞程式死亡-受體1(Programmed 藥
Cell Death 1, PD-1)/細胞程式死亡-配體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 PD-L1)的免
疫檢查點抑制劑抗體藥物被核准上市,這些抗體藥物除單獨使用於癌症治療外,亦結合其
他不同癌症藥物或療法於全球進行大規模臨床測試,顯示未來癌症免疫療法將在臨床治療
上扮演關鍵的角色。
免疫調節蛋白藥之開發策略,大致分為以下幾種:(1)逆轉免疫細胞由非活化狀態變成
活化狀態,如:針對抗PD-1/PD-L1、T細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 (T-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3, TIM-3)及TIGIT (T Cell Immunoreceptor with Ig and ITIM
Domains)等進行開發;(2)利用抗體藥物刺激免疫活化蛋白,以強化腫瘤細胞的毒殺效果,
如:抗腫瘤壞死因子超家族成員4 (TNF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4, OX40)、誘導
T細胞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T Cell Costimulator, ICOS)等刺激型抗體藥物;(3)針對腫瘤微
環境中生理途徑加以調控,如:調控分化簇73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73, CD73)、聚落
刺激因子1受體(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1 Receptor, CSF-1R)等蛋白分子之抗體藥物。以
上不同開發策略,於國際藥廠皆已有部分產品進行至臨床試驗階段,單獨或搭配已上市的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進行測試,這些進行中的相關臨床試驗皆受到國際各大癌症研究中
心與藥廠的持續關注。國內亦有以TIM-3、TIGIT、ICOS、CD73、CSF-1R為標的之開發計
畫,雖多在前期動物試驗階段,但仍有機會開發出較競爭者更具療效之抗體藥物加入市場,

269
肆、民生福祉領域

若開發順利,國內可望於2020~2021年產出第一個免疫調節蛋白藥物申請臨床試驗許可,
於2023年進行臨床二期藥效試驗;較新穎之標的如:CD73、TIGIT等,預期在2023年可進
行至臨床前測試。
雖癌症免疫療法已顯現其治療效果,但仍有一大部分病患對此類藥物不具反應。隨著
基因體、蛋白質體、單一細胞定序等技術與大數據分析的突破,將有益於理解免疫調節蛋
白藥物在病患上的個體差異。雖我國目前在免疫療法藥物開發上稍嫌落後,但我國具有紮
實的生醫基礎研究、成熟的資通訊技術及完善健保資料系統等優勢,未來可結合這些優勢
應用於精準化臨床癌症免疫療法。
2.次世代抗體藥物
次世代抗體藥物中,雙特異性抗體已有3個上市藥物,及62個在臨床試驗階段的產品,
主要開發之適應症為癌症治療,隨著治療血友病的第3個雙特異性抗體血甯博(Hemlibra)進
入市場,未來可預期非癌症治療雙特異性抗體的開發數量亦會在這個領域中增加。雙特異
性抗體與傳統單株抗體相較,技術門檻較高,國內目前開發之雙特異性抗體已具備高正確
配對率(>95%)、較長的血液半衰期、低免疫原性與高產量等特性。早期雙特異性抗體在抗
癌藥物開發的主要趨勢為T細胞銜接抗體(T cell Engager),以T細胞表面之CD3分子為標
的,可吸引T細胞接近腫瘤細胞;此anti-CD3 T細胞銜接雙特異性抗體技術平台已可採非專
屬授權方式進行應用;生技中心也利用間皮素(Mesothelin, MSLN)及Globo H開發兩項
anti-CD3 T細胞銜接抗體之癌症治療藥物,發展至選定候選藥物階段。除T細胞銜接抗體外,
亦有針對自然殺手細胞銜接抗體(Natural Killer Cell Engager, NK Cell Engager)進行技術擴
充。自然殺手細胞銜接抗體為雙特異性抗體在癌症治療的第二個技術浪潮,由於自然殺手
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 Cell)與T細胞特性不同,使雙特異性抗體能嘉惠於更多樣的病
患族群。目前選定自然殺手細胞之CD16分子,進行anti-CD16雙特異性抗體之開發,以吸
引自然殺手細胞至腫瘤微環境進行治療,目標在2022年可提供非專屬授權該技術之選項。
未來國內產業廠商將可依其所需,技轉應用多種技術,提升國際競爭力。
抗體藥物複合體在產業鏈上,要由包含抗體研發與製造的蛋白藥廠與小分子原料藥廠
分工合作,目前已有數十家有意願投入抗體藥物複合體開發的國內廠商與法人團體組成聯
盟合作,以建立具國際競爭力之技術與產品。現在上市的抗體藥物複合體是利用胺基酸鍵
結技術,連結抗體與小分子藥物;但因不具選擇性,也無法固定小分子藥物的數量,在藥
物CMC上尚有改善空間。因此針對專一性鍵結技術,開發了三甘露醣(Trimannose)鍵結技
術,使細胞毒殺藥物精準鍵結於抗體修飾之醣基位置,並調控小分子藥物與抗體之結合比
例,此技術可鍵結兩種不同的連接鏈及小分子藥物,讓應用更多元、增強藥物療效並降低
抗藥性發生率。目前已應用在標的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 2)及MSLN上,其中anti-MSLN ADC在KLM-1胰臟癌動物模式中,
顯示>90%的腫瘤抑制率,並對>500 mm3的大體積腫瘤一樣具極佳效果。未來將陸續應用
在其他新標的上,包含Globo H及CD38等。若能成功完成第一個自有技術之抗體藥物複合
體藥物開發,將可進一步帶動國內產業投入,並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3.生技藥品製程技術
國際上CHO細胞株開發技術領先之廠商,主要著重於縮短製程開發所需時間與提高單
位細胞生產量兩個優化方向,以促進產值。國內目前皆由廠商代理引入國外細胞株,提供

270
國內專注於開發細胞株之廠商,如:金樺、台康、喜康、永昕及聯亞等,用於建立CHO細
胞株及製程開發等服務,並給付高額細胞株授權金予國外原廠。這顯示國內若能開發出良
好的自有細胞株,將極具市場競爭力,且可減輕國內生技藥物開發之負擔。而目前國內生
技藥品開發公司於製程的需求,可分為幾個不同方向:(1)需具競爭力且低授權金之細胞株
套組;(2)細胞株開發完整服務,需由質體構築至細胞株開發製備完成;(3)共同開發的可能
性,例如培養基合作開發或優良藥品製造規範(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GMP)製造端
前的研發合作。目前政府投入建立之CHO-C細胞系統具有產業服務能力,且產量已超越目
前市售CHO-S系統達2倍以上,並仍持續進行CHO-C細胞系統之優化,未來將導入轉位子
系統,利用可自由實施(Freedom to Operate, FTO)之載體,放入安全性及穩定性高之非病
毒基因轉位子的特定辨識序列,在2021年之後,除預期產量可再提升約2倍外,並縮短細胞
株開發的時程為6~8個月,以提供業界建立高產量、高效率,且成本低廉的商業用細胞株,
預期國內產業使用國內自有之CHO-C系統表現蛋白質藥物可超過10件以上,可帶動國內開
發藥物的競爭力。
相關技術發展藍圖見圖2-4-1-2。










資料來源:生技中心整理,2019年9月。

圖2-4-1-2 生技藥品開發技術發展藍圖

271
肆、民生福祉領域

三、細胞治療產品開發技術
(一)技術發展緣由與產業化目標
細胞治療(Cell Therapy)為繼小分子藥物、蛋白質藥物之後,21世紀新興之醫療技術,
涵蓋針對癌症之免疫細胞療法以及具有組織再生療效的幹細胞、成體細胞移植之療法,提
供患者在傳統醫療方式無法有效治療的新希望,例如在組織/細胞壞死導致的心衰竭、帕金
森症等疾病治療,以細胞移植的方式修補壞死組織、回復組織功能,達到治療效果。全球
此領域之產業正剛萌芽,目前約有40項產品上市,其中2017年上市的兩項嵌合抗原受器
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CAR-T)治療產品因治療效果顯著,受到全球關
注,更帶起一波風潮。根據Regenerative Medicine 2018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再生醫療市場
於2017年規模為84.6億美元,預測至2021年全球再生醫療市場規模將達224億美元。
細胞治療產品之成功需要整合各項核心技術,由不同技術與專業串聯細胞生產至臨床
試驗,產品才可能順利推出。細胞治療產業的開發過程及技術分述如下。
1.產業鏈上游:驗證細胞治療應用於適應症的可行性、細胞治療產品的開發與改良、關鍵材
料與設備的生產與供應。
2.產業鏈中游:細胞原料/細胞庫製程技術(包含:臨床級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Good
Tissue Practice, GTP)細胞產品製程技術、臨床級細胞庫建置技術、細胞活性驗證技術、
細胞安全性驗證技術)、量產與品管(如:GMP生產與確效技術、智能化及自動化量產技術、
品管技術)、組裝滅菌包裝(如:滅菌方法與確效、安定性測試、包裝、儲存、運送)、安全
性/效能驗證(如:動物模式驗證、臨床試驗驗證)。
3.產業鏈下游:上市行銷、上市後監測、品牌建立。
我國的細胞治療相關產業中,以上游的細胞儲存業務及事業較為成熟,如慈濟醫院的
骨髓幹細胞中心,是亞洲最大的骨髓資料庫,在全球僅次於美國與德國。我國的臍帶血銀
行公司的密度是全球之冠,包括:台灣永生、生寶、再生緣、訊聯、台灣尖端先進、大展
等公司,業務蓬勃發展。另外亦有公司還提供其他來源的細胞儲存業務,如乳牙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及血液免疫細胞儲存等,包括:訊聯、芽堡、光麗生醫、優化等公司。在驗證
細胞治療應用於適應症的可行性階段,我國學醫研究單位已累積優異的研發基礎。在產業
價值鏈中游方面,我國已具備良好的效能驗證技術,國內業界、醫界與學界合作進行開發
研究,建立良好合作模式與經驗,從定義臨床需求、產品設計與開發、產品功能與安全性
驗證、至動物與臨床研究之開發流程,可反映臨床實際需求,確保產品的實際應用性及可
行性。不過,對於臨床級GTP細胞生產技術仍嫌不足,僅少數廠商擁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
及能力,國內對於細胞治療產品創新設計能力與開發經驗極為缺乏,智能化、自動化技術
亦未導入細胞生產領域,產業環境尚未健全,對於細胞治療產品的包裝、儲存、運送亦欠
缺經驗,皆是需要補足之處。
「細胞治療產品開發技術」著重於發展「細胞治療核心技術」和「智能化細胞產品開
發技術」。「細胞治療核心技術」投入醫療級培養基及醫療級細胞製程開發,提供完整品管
的幹細胞標準品,除了強化國際競爭力,可補足上述價值鏈中的產業缺口與核心技術,連
結薄弱的環節,提升國內現有產業的附加價值,結合其他上中下游廠商技術,加速推動細

272
胞產品上市之路,提高成功機率,為提升我國細胞醫療產業發展的重要關鍵。由於全球產
業對於個體化醫療的需求,投入精準治療已是國際趨勢,其中CAR-T療法是歐、美等國大
藥廠加強投入的重點。國內已有多家廠商投入CAR-T細胞治療產品的開發,如源一、宇越、
尖端醫、醣聯等,目前多處於臨床前研究階段,僅有一件於中國大陸進行臨床一期試驗。
現階段CAR-T細胞治療多以自體細胞治療技術為主,但其存在治療費用昂貴及細胞品質受
病患因素變動等缺點,預期未來發展趨勢將走向異體細胞治療。運用我國抗體開發與細胞
製程技術建構一站式技術服務,將有利探索新型CAR-T細胞及突破產業技術瓶頸。
目前臨床級細胞生產存在幾個問題:1.自動化不足,仍需大量手動流程介入;2.細胞生
長產能無法提高;3.缺少智能監控軟體針對細胞生產過程進行有效監控;4.生產過程之完整
資訊未建置。因此,國際相關大廠已開始著手發展臨床級細胞生產與保存運送智能化/自動
化技術,以及提高細胞生長率。我國以跨領域整合技術平台,將建置國內第一套自製細胞
智能培養智能化/自動化設備。「智能化細胞產品開發技術」則結合光電、機械、材料領域,
開發智能化、自動化的細胞治療產品產程/保存/運送之技術,使細胞治療技術可推展成可獲
利、工業化的醫療產品,並建立國內細胞培養設備所需之生醫與自動化設備跨領域技術。
未來可進一步協助國內自動化設備廠商導入高值生醫設備,並拓展應用到其他生醫細胞產

品生產線開發。

(二)技術發展歷程與產業化藍圖 章

我國具有深厚的細胞治療產品開發與臨床試驗細胞製備、保存、運送的技術與經驗, 高
2005年建置完成的GTP設施為國內第一個獲得美國FDA註冊,及我國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 值
管理署GTP查核核准進行臨床試驗之細胞生產設施,並有多項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 利
(Taiwan Accreditation Foundation, TAF)的細胞品質檢測項目。十多年來已開發具臨床安全 基
性之培養基及製程丶具專利之細胞凍存方法、細胞效價與品管確效,以及細胞治療產品IND 新
與執行的成功經驗,具備細胞治療臨床試驗產品試量產能量,並自行開發或協助多家廠商 藥
及醫學中心,生產臨床試驗用細胞,進行8件第一/二期臨床試驗。
我國投入「細胞治療核心技術」開發,逐步建置異體間質幹細胞於臨床運用之步驟與
程序,從細胞分離、培養、凍存、種源庫、試量產、規格訂定、到臨床前安全性驗證要求,
提供業者、法規單位做參考,致力協助我國眾多的「幹細胞儲存」技術及能量,轉化提升
為「治療應用產品」,有效提升生醫技術高值化的手段,落實儲存細胞的應用價值。
開發醫療級細胞產品製程技術與規格,包含:無血清培養基、GTP/GMP的標準製程、
鑑定分析方法、規格訂定等技術,後續發展醫師方便操作使用及製程標準化的技術,包含:
結合細胞治療/組織工程與微創醫療的技術,及發展3D列印應用於組織工程產品生產的技
術,以提供整體性的產品設計、服務及全方位的解決方案。業界亦可以此技術為基礎,另
加入其獨特技術,後續生產出具有獨特性之細胞產品。各家產品之臨床目標與產品後半段
製造程序不同,必須另外對終產品做充分分析,但是至少不須從頭做起,可節省大量人/
物力。
臨床級幹細胞培養常用之胎牛血清,幾乎全數仰賴紐澳生產,多年來產能已達上限,
預期無法供應國際上幹細胞產品之三期臨床試驗和上市後生產。國際上有多個幹細胞無血
清培養基品牌,但是其成分均為商業機密,業者如果使用不知成分之培養基來生產細胞產

273
肆、民生福祉領域

品,不僅產品開發受制於人,連產品中殘留之培養試劑都無法分析,無法達到產品GMP。
我國自行開發幹細胞無血清培養基來生產種源幹細胞,所有成分與製程均掌握確保幹細胞
製程穩定性。國際大廠極感興趣正在洽談取得授權製造、販賣之可行性。
幹細胞治療為新興醫療領域,細胞性質尚有不明確之處,如果沒有嚴謹監控生產程序,
可能導致細胞性質之變化,進而影響臨床治療結果。建置之種源細胞庫,從捐贈者篩選到
細胞庫之分析,品管符合國際規範,利用此細胞庫之細胞進行臨床試驗,其結果可被國際
信任。預期醫療級幹細胞種源庫建立後,可加速國內幹細胞臨床試驗之推動,進而促成藥
廠等資金投資,帶動細胞醫療蓬勃發展,細胞醫療新興產業將因此於國內成形。
此外,進一步將細胞治療研究逐步推展至臨床及商業應用,其中包含建立幹細胞體外
擴增技術,目前已將成果應用於寵物醫療前臨床場域驗證,其成果可嘉惠寵物並能讓幹細
胞產品於寵物醫療先行商品化;同時透過國內產學研既有能量的鏈結與新技術之整合,推
動細胞治療技術進行產品化的臨床試驗,以高齡、心血管、慢性或退化性疾病之治療為標
的,進行異體細胞產品開發,以推動細胞治療臨床驗證及商業化。
CAR-T細胞是藉由基因工程將能辨識腫瘤抗原的基因片段結合至T細胞內,讓T細胞成
為具腫瘤辨識特異性的CAR-T細胞。不同於一般抗體標靶藥物,CAR-T細胞是將身體中的
T細胞改造後回輸,可長期存在體內並更精準的做到腫瘤追蹤、定位及清除。現階段相關技
術與產品開發正蓬勃發展。我國在大分子藥物及製程開發累積深厚經驗,針對CAR-T細胞
在高專一性標的探索及細胞培養製程的關鍵技術,提供發展基礎與能量。現已成功建立
CAR-T細胞技術與製程開發平台,並與臨床醫院互動以協助銜接。為克服自體細胞治療之
缺點,將開發國內自有同種異體CAR-T細胞治療之技術平台,以期推動國內細胞相關產品
開發與臨床應用,結合現有自體CAR-T細胞治療技術平台及探索腫瘤標的,利於後續CAR-T
細胞之產品開發與臨床應用。若成功開發,將可結合國家級細胞生產中心,建立國內第一
個自有技術與智權之異體CAR-T細胞開發,推動產品商品化與技術產業應用,強化國內競
爭力。
CAR-T細胞製備過程中,病毒載體為關鍵材料之一,其功能為藉由基因工程將能辨識
腫瘤抗原的基因片段結合至T細胞內;然而目前國內使用的病毒載體多由國外授權取得,造
成CAR-T細胞製備成本昂貴。預計於2019~2021年開發與優化自有病毒載體,使國內廠商
無需向國外廠商支付高額授權費用。後續進行穩定性病毒載體系統開發,將可供應生產大
量高品質之病毒載體。病毒載體開發可與CAR-T細胞產品以及基因治療產品相互輝映,補
強國內產業缺口,提升國內在基因與細胞治療之競爭力與產品商品化優勢。
細胞工業化量產是細胞產品商業化最大的瓶頸與挑戰之一,擁有自動化及高效率細胞
量產技術,是細胞治療產業中獲取龍頭地位之首要條件。目前國內尚無細胞培養自動化設
備產品及細胞培養監控儀器產品,而且國內各產醫研機構,細胞培養均以手工操作方式為
主,顯見國外進口產品也尚未搶下我國市場,應為國內業者的機會。 「智能化細胞產品開發
技術」利用我國ICT產業優勢,改變以往細胞產品皆仰賴人工方式進行細胞製程,透過軟硬
體系統整合思維發展智能化及自動化生產/量產細胞技術,避免人為錯誤,並增加產能,達
到具經濟效益之工業化生產細胞,同時透過技術開發填補國內自動化設備產業在高端生醫
智能設備的缺口,帶動國內生醫智能化生產設備產業。

274
補足上述價值鏈中的產業缺口,連結這些薄弱的環節,同時利用我國現有產業優勢,
積極與國內外機構或廠商合作互補,結合上下游之廠商技術,將產業鏈所需要的核心技術/
原料加以整合,加速推動產品上市之路,是我國細胞治療產業發展的關鍵。
相關技術發展藍圖見圖2-4-1-3。









資料來源:工研院生醫所整理,2019年9月。

圖2-4-1-3 細胞治療產品開發技術發展藍圖 藥

四、植物新藥開發技術
(一)技術發展緣由與產業化目標
世界各國皆有其傳統醫藥或替代醫藥品,多以植物做為治療藥物,許多臨床治療的小
分子藥物也多源自植物的化學成分或經再修飾合成衍生物,例如201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得主屠呦呦所研究的青蒿素(Artemisinin)等。依據BCC Research的「植物性醫藥品‧植物
萃取醫藥品:全球市場(Botanical and Plant-derived Drugs:Global Markets)」顯示,2017年
全球植物相關藥物產值為294億美元,預計2022年的產值為396億美元,CAGR為6.1%,顯
示此產業正蓬勃發展中。
植物新藥的發展方面,美國目前有2例通過美國植物新藥審核上市,分別為局部外用藥
Veregen®和口服藥物Mytesi® (原名為Fulyzaq®),而國內則有懷特生技「懷特血寶」注射液
與中天生技「賀必容」通過國內植物新藥審核上市,以及中藥新藥審核上市的彥臣生技「壽
美降脂一號」與中天生技「化療漾內服液」
。此外也有多家公司開發的植物新藥進行臨床試
驗中,包括:健永生技、德英生技、合一生技、懷特新藥、貝爾克斯生技等。在已蓄積的

275
肆、民生福祉領域

新藥開發能量和經驗的基礎下,針對植物新藥領域的產業問題,以強化選題和考量臨床試
驗的可行性,選擇臨床需求未被滿足的疾病來開發植物新藥,因此植物新藥研發領域將聚
焦在乾癬(Psoriasis)、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 AD)以及發炎性腸道等疾病,以我國
擁有的中草藥寶貴資產,開發具原創性、專利性、及國際競爭力的藥物與技術,提升臨床
試驗新藥數量,加速自主研發新藥產品的上市。
在「植物來源外用型新藥開發」方面,選擇開發治療乾癬之植物新藥,乾癬是一種常
見的慢性、發炎性、影響多重身體系統之疾病,主要出現皮膚與關節之表徵,例如界線清
楚之紅斑與脫屑等。全球乾癬之盛行率約為0.1~11%,病人會反覆發作出現癢、灼熱感與疼
痛之病灶,需長期治療導致病人心理壓力大,對於治療之依從性較低,常造成生活品質降
低與健康照護支出增加。
依據2019年National Psoriasis Foundation資料,乾癬治療方式包括:生物製劑、全身
性治療、照光療法與外用藥等,外用藥治療之目的為延緩皮膚細胞過度增生以及減輕發炎,
可分為處方藥(如:類固醇、維生素D3、維生素A等)與非處方藥物(如:水楊酸、焦油等),
其他還包括天然物產品,如:蘆薈、荷荷芭與辣椒素等成分,以保濕或止癢。近十年來生
物製劑之導入為乾癬治療帶來新的變革,然而即便是療效佳,病人對於生物製劑與全身性
療法之依從性仍不高,主要原因是感染之副作用。大多數乾癬病人為輕中度,主要以外用
藥治療,然而由於反覆發作常導致病人依從性低;此外,外用藥之油膩、黏稠、味道不好
或是衣物或床單染色等問題,亦是降低病人依從性之原因。依據2019年InCrowd資料顯示,
除了生物製劑外,在藥物處理有效的病人中,58%中重度病人使用類固醇治療,5%病人以
外用藥治療,外用類固醇長期使用會導致藥物耐受性與接觸性過敏,局部之不良反應包括:
皮膚萎縮、微血管擴張、持續紅疹、皮膚脫色變白與毛囊炎等。
因此乾癬藥物市場未被滿足的需求包括:1.具經濟、有效與效果持久,且長期使用具安
全性的治療方式;2.對於病人友善的給藥方式,以確保病人的長期服藥依從性;3.於未治療
期間,避免反彈效應;4.以標靶治療之基本病理;5.建立生物標誌,以確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提高治療反應率;6.治療方式可以解決重要的合併症,如心血管疾病風險。利用我國於植物
來源藥物研發與生產之優勢,整合天然植物資源,結合生技發展能量,開發作用機轉明確
且安全確認的植物來源外用型新藥,可用於乾癬治療以及提升病患生活品質,以加速我國
皮膚用藥產業的開發;而所建置之技術亦可補足產業技術缺口,擴展皮膚用藥市場的應用,
加速皮膚藥物於精準治療的發展潛力。
在「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新藥開發」方面,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長期、反覆發作的過敏
性疾病。其致病原因複雜,推測與免疫異常、皮膚結構與環境因子有關。異位性皮膚炎的
罹患率於兒童約15~20%,成人約1~3%。皮膚乾燥與搔癢感是異位性皮膚炎最明顯的症狀,
長期的皮膚搔抓嚴重影響患者睡眠、降低生活品質、影響學習與社交活動,並讓患者罹患
焦慮症的機率大幅增加。此外,患者亦容易出現其他過敏性疾病,例如過敏性鼻炎與氣喘。
異位性皮膚炎依疾病嚴重度可分為輕、中及重度,目前治療藥物包括外用藥物、全身
性治療與光照療法。在外用藥部分,包含不同強度之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磷酸 抑
制劑(Calcineurin Inhibitors)、抗生素或抗組織胺等,嚴重的病患則施以全身性的口服免疫
抑制劑進行治療,例如環孢靈(Cyclosporin A)、滅殺除癌錠(Methotrexate)與類固醇等。最

276
新的治療藥物為作用於介白素4受體α(IL-4 Receptor alpha)的單株抗體藥物Dupixent®,
2019年3月進一步核准用於治療中重度的青少年病患。雖然目前市場上已有許多治療異位性
皮膚炎的藥物,然而各類藥物仍有其副作用,例如類固醇會出現皮膚萎縮、磷酸 抑制劑
®
可能增加淋巴癌和皮膚癌的風險、Dupixent 會造成角膜炎等。此外對於系統性免疫抑制劑
的長期性安全性資料仍缺乏,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患仍需要更理想的藥物。
在「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新藥開發」方面,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CD)
兩類症狀,是西方社會較常見疾病。目前全球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已經超過500萬人,西方
先進國家的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率約為每10萬人有8~14人,亞洲的發生率則為每10萬人有
1.96~5.3人。然而21世紀起,全球新興工業化國家的IBD的發病率和盛行率都持續增加。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翁昭旼醫師指出,目前我國約有2萬多名IBD患者,其
中嚴重IBD患者由於可能重複入院以及特殊護理的需求性,我國健保局在1997年起列入「全
民健保重大傷病檔案」
、「需終身治療之全身性自體免疫症候群」
。此外,臺大魏淑 醫師於
2019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在2001~2015年共有3,806例IBD疾病患者新登記於我國健保資
料庫,其中CD為919例、UC為2,887例。分析數據後可知,UC與CD的發生率分別從2001年 第
的每10萬人0.17人與0.54人,增加到2015年的每10萬人0.47人與0.95人;UC與CD的盛行 一
率分別從2001年的每10萬人0.6人與2.1人,上升到2015年的每10萬人3.9人與12.8人。統計 章
我國健保列入IBD重大傷病患者從1998年的139人增加到2015年的4,206人,於17年間上升 、

了30倍。上述資料皆指出我國IBD患者有持續攀升的趨勢,更突顯急需IBD醫藥市場的需求。

發炎性腸道疾病臨床藥物缺點包括療效有限、副作用風險高、價格昂貴等,無法充分 利
滿足醫療需求。面對發炎性腸道疾病如此龐大的市場,全球各大藥廠積極進行藥物研發及 基
其臨床試驗,美國FDA也在2018年通過Pfizer的Xeljanz® (Tofacitinib)用在中重度潰瘍性結腸 新
炎做為其第3種適應症。其他開發中藥物包括抗體藥物針對細胞激素(Cytokine)、貼附分子 藥
(Adhesion Molecules)、小分子藥物阻斷S1P受體等。
植物藥在針對治療慢性發炎疾病有廣泛研究報告與臨床研究,針對植物中具活性成
分進行衍生物優化亦為新藥開發重要策略之一。植物新藥開發目前積極達成之技術包括:
1.鎖定與疾病相關之受體,尋找可能結合之化合物,從而自富含該化合物植物中進行活性成
分集中,以縮短時程;2.結合結構分析軟體與受體-配體篩選平台,以加速候選植物藥及其
作用機轉的尋找;3.整合製程、化學結構解析、藥毒理與化學分析之人力資源,使植物藥研
發過程更為順利。

(二)技術發展歷程與產業化藍圖
在「植物來源外用型新藥開發」方面,根據2018年Grand View Research資料,乾癬
藥物產值預估於2022年可達211.1億美元,於2016~2022年之CAGR約9.4%,其中腫瘤壞死
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生物製劑將逐漸被其他介白素(Interleukin, IL)
抑制劑藥物取代,Interleukin抑制劑藥物由於療效與安全性提高,於2016~2022年之CAGR
約為21%。美國由於乾癬病患逐年增加與健康照護服務完善,為2016年主要的乾癬藥物市
場;而日本則因病患對於乾癬之疾病認知增強,為成長最快速之乾癬藥物市場。一些已被

277
肆、民生福祉領域

觀察到乾癬治療市場的主要趨勢是合併療法的使用逐漸增多、非侵入性的乾癬治療方法出
現,以及在此領域的技術日趨進步。因此,考量外用藥治療市場逐年增加,局部治療安全
性高、市場接受度大,且乾癬為長期治療之慢性病,需降低目前臨床治療藥物主要之副作
用,以上條件都有利於植物新藥療法之開發,擬開發之外用型新藥具備明顯療效、長期使
用安全性、成分/作用明確、便利性高等特徵,可以單獨使用或是與目前臨床療法合併使用
於乾癬治療。
於技術發展藍圖上,基於已完成之藥效評估、活性成分分析、外用劑型配方開發、候
選藥物作用機制探討及候選藥物安全性評估等研究,於2019年將完成PTB系列候選藥物
GMP產化製程開發、候選藥物療效評估與報告、候選藥物安全性評估與報告、CMC技術資
料與報告及IND申請。
在「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新藥開發」方面,根據2017年Future Market Insights報告顯示,
全球異位性皮膚炎治療之產值預估自2017年72億美元成長至2027年240億美元,CAGR
12.8%,是一個持續成長的市場。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植物新藥開發,主要針對準備開始進行
系統性給藥之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患,開發新作用標的之植物新藥,搭配外用類固醇,
取代系統性免疫抑制劑治療。過程中將開發關鍵核心平台技術來解決植物新藥的開發瓶頸
點,以解決原料掌控不易、CMC困難與臨床療效轉譯的問題。
以植物素材為材料,整合可追溯性之良好農業規範技術、體學(Omics)分析及藥物標的
物分析技術、AI於異位性皮膚炎疾病模組之比對平台技術、體學分析技術及分子對接
(Molecular Docking)、調節腸道或皮膚菌相失衡技術與活性成分群組預測與驗證技術,開發
一個具市場競爭力、高產值、高便利性、低副作用、適合長期使用的植物新藥,促進產業
投資與發展並提供病患新治療藥物的選擇。全程總目標為開發5項關鍵核心平台技術來解決
植物新藥的開發瓶頸點,以及開發1件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新藥,並完成IND申請通過。將於
2019~2020年產出1個動物療效與初步安全性確認之EC系列候選試驗物質。2021~2022年
完成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新藥臨床前研究與IND申請通過。2023年推動技術移轉與推動承接
廠商的臨床試驗執行。
在「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新藥開發」方面,鑑於IBD疾病為未能滿足的醫療與市場需求,
積極開發IBD治療藥物,運用科學化方法進行驗證,以IBD疾病動物模式進行活性成分集中,
確立植物藥的製程品管、成分定性、藥理活性確認及初期安全性研究。經進行產業化製程
研發,並進行臨床前所需的CMC、安全性藥理及毒理等相關研究。目前由植物中萃取出安
全有效之活性分劃物PDC-2720以及活性植物成分化合物PDC-2714與PDC-2765,未來植
物新藥之研發將朝向植物衍生新藥的研究與發展。植物衍生新藥將進行確效與結構最佳
化,朝向臨床前試驗邁進。
預計2019~2020年自PDC-2714與PDC-2765進行結構設計與最佳化,透過動物實驗與
初步安全性評估,進一步尋找其他具潛力之衍生化合物,同時進行動物模式初步驗證,開
發候選藥物。2020~2021年IBD臨床前試驗、產業化製程最適化、藥物動力學與藥效學研究
與IND文件製備,並自2021~2022年起進行IND申請與推動。在目前藥物未能完全滿足醫
療需求的情況下,IBD新藥開發帶來解決契機,並配合國家生技政策,提升國內新藥研發
達國際水準。本技術所開發藥物,將依國際醫藥法規協和會(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278
Harmonis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 ICH)及美
國FDA公告標準進行臨床前及臨床試驗,技術與品質皆符合國際標準。完成開發植物衍生
新藥並且上市,除可增加我國國際能見度,更能為藥物開發樹立標竿,以彰顯國家政策之
成效。
相關技術發展藍圖見圖2-4-1-4。



資料來源:工研院生醫所整理,2019年9月。 章
圖2-4-1-4 植物新藥開發技術發展藍圖 、


非常感謝您的閱覽,懇請撥冗填寫問卷調查回饋您的寶貴意見 利
https://www.surveycake.com/s/WNbZ2 基

27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