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7

10.

1 议论文的写作指导

刘勰说:“理形于言,叙理成论。”这是说,把道理用语言表 达出来便成为议
论,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形 成一定的思想观点,发表某种看法
或主张,表明赞成或反对的态 度,把这些诉诸语言文字时,便成为议论。
议论,主要运用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通过分 析综合的方法,
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科学研究表明,抽象思 维的出现,是人类认识上的一大飞
跃,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它 的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对于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认
识能力都已经、正在和即将起巨大的作用。人类的思维发展是从形象思维向 抽象思维
发展的,当人类具有抽象思维时,人类已经朝着进步与 文明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恩格斯指 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 维。”
理论思维也就是抽象思维,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议论能 力必须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呢?

议论文是以论证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直接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揭示
事物本质和规律以证明作者一定的主张、见解。

10.1.1 议论文文体特点
 内容的说理性
议论的首要目的在于说理,把那些深藏在个体、现象背后的本质揭示出来,通 过分析
总结,把这种抽象而得的“理”用来指导人们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 中的种种问题。
说理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因此,正面立论的文章,论点要正确鲜明,论据要 典型充足。
驳论的文章剖析要细致,要抓住要点,论据要够用。总之是要达到说 明道理,说服读
者的目的。

 观点的鲜明性
说理重在说服,要说服别人,首先是所提出的观点要具有鲜明性,不能含糊
其辞,似是而非。

 论证的逻辑性
议论文讲求严密的逻辑。表现在:
① 认识上要把握事物的内部规律及其互相 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刻的辩证的分析。
② 在思维方式上要运用,包括形式逻辑 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在内的种种形式和方法来
进行分析论证。
③ 在文章结构上要做到全文贯通,层层相递,环环相扣,首尾照应,严谨无 隙,做到
中心论点与各分论点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要 有严密的逻辑。

1
 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构成。

 表达的直接性表达的直接性也可说是直接表意,这个“意”就是对客观事物
和事理的理解,认识和评价,包括主张、意见、观点等,表扬什么、贬斥 什么、肯定
什么、否定什么,都得直截了当地说出来。

 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准确是所有文章或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的基本要求,但是在议论文中,语言的准 确似乎
比在任何文体中更重要。这是因为用词句恰当才能准确地把某个概念表 达出来。与准
确相辅相成的,那就是严密,注意词语的外延、内涵,注意词语的 限制和修饰做到恰
如其分。此外,还要注意简洁犀利,深入浅出。因为“理”本 来就抽象,在表述时就
特别需要明快简洁。并且一针见血。“理”要走向民间,语 言还需通俗明白,不要艰
深晦涩,要深入浅出。

议论文的类型

评论类:包括政治、社论、短评、文艺评论等。
报告类:包括报告、演讲、声明、公报、纪要等。
学术类:包括学术专论和学术概论等。
序跋类:包括前言、序、跋、按语等。
杂感类:包括杂文、读后感、社会小品、文艺随笔等。

10.1.2 议论文写作教学要求

— 、议论和议论文的区别

要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首先要区别议论和议论文。

议论,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就是讲道理,对客观事 物进行评论,阐明
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议论常与叙述、描写、抒情, 说明等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服从
表达的需要。在记叙类的各种 文章中,叙述夹杂议论,是为点明所叙事件、所写人物
的意义,深化主题思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抒情类文章中同样有议论。由于思想与感情密切相关,所 以抒情中有理,理中
有情,感情与哲理水乳交融,达于合情合理的 境地。但是这种议论必须同形象结合在
一起,否则议论就空洞了。

在说明类的文章中,一般不需要议论,但必要时也有议论。如 说明文《向沙漠进
军》,阐释向沙漠进军的道理。文章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回答为什么要向沙漠
进军;再从抵御风沙和利用 风力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途。文
章结 尾议论:“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征服 沙漠的远大理
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会更快地成为现实。我们一定 能逐步改造沙漠,使沙漠变成耕地
和牧场,为人民服务。”这段议 论是必要的,否则无法升华向沙漠进军的意义。

2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手段的一种文体,它包括政论、 杂文、观后感、读后
感、思想评论、文艺评论(书评、剧评、影视评) 等文体样式。议论文包括立论和驳
论两种,但都必须具备论点、怆 据、论证三要素。

二 、写议论文必备的三个要素

论点是议论文中加以阐明的基本观点,解决“议论什么”、“证 明什么”的问
题。论点要正确,防止主观片面;要深刻,抓住问题的 关键,科学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要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 要新颖,有创见,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给人
以启发。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是议论的基础,解决“用什么证 明”的问题。论
据有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两种事理论据除一般公 认的原理外,还包括符合事理的名言、
谚语、格言、俗语、典故等。 论据要真实、充分、典型、新鲜,否则会影响议论的说
服力。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它解决“怎样证明 ” 的问题。论证要
合乎逻辑,要正确使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 推理等多种推理形式,合乎同一律、
排中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 等思维规仆,反对轻率概括、以偏概全,灵活运用举例
论证法、对 比论证法、反证法、比喻论证法、归谬论证法等论证方法。

3
《说“微”》

“微者”,小也。世间的许多事物,正因其细小、轻微,所以一向 难以为人所
重视。“薄”、“黴小”、“微末”、“微贱”、进而微上加微, 称为“微乎其
微”。到了这种地步,人们可就视所不见了。其实,这种态度是不对的。世间的一切
事物,不论其是大是小,是“宏”是 “微”,都是客观存在。既是存在,就要互相
联系而发生作用,甚至 对其他事物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微小的事物切不可等闲视之。

微小和宏大是相对而言的。这包括有两层意思,一是何为“微 小”,何为“宏
大”, 要看其处在什么样的具体环境之中,在什么样 的条件下存在;二是微小和宏大
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不是一成不 变的。一个垫圈固然很小,当宇宙飞船邀游太空的时候,
除了垫圈 的生产者,恐怕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恰恰是一 个小小的密封
垫圏出了毛病,却毁掉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直到这时,人们才发现小垫圈
竟起了大作用。雷锋是我们革命 队伍中一个普通的战士,他所从事的工作,如开车、擦
车、修车等,都是平凡的工作,他所做的事情,如补袜子、拾废品„„乍看起来,这 些
都不能令人感到有什么“伟大”之处。但是正因为他时时、 处处、事事如此,从而表
现出一种伟大的无私奉献精神。从雷锋的 身上,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伟大寓于平凡之
中”这一朴素的道 琿,由此观之,我们万万不可忽视这“微小”二字。对于坏的苗头,
我们应防微杜渐;对于好的苗头,我们应积极扶植、保护,做到见微知著。对我们个
人来说,则“勿以善小而不为”,那么,你就会“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

但是,能够“见微”,从而做到“防微”却是十分不容易的。一切 微小事物有如
“起于青萍之末”的微风一样,并无明显特征,而待 到有明显特征时,又悔之晚矣。
因此,炼出一双见微知著、发幽而 显的“火眼金睛”是十分重要的。这火眼金睛,不
是别的,其实就是 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事物。微小的事物虽不易觉察,但总 有
一些端倪,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我们能够通过辩证唯物主义 观点全面地发展地
来看待事物, 就能通过“晕”而看到“风”、通过 “润”而看到“雨”。这样,一切
就洞然了。为什么有的人能从社会生 活的微小变化中居安思危呢?而有的人即使在大风
大浪中也看不 到什么变化呢?究其原因虽有种种,但关鍵的还是缺乏辩证唯物 主义的
眼光。可见,要做到明察秋毫,好的方面便其迅速发展,坏的方面防微杜渐,首要的
就是学学唯物论,学学辩证法。

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
对微小的事物切不可等闲视之,论据 充分,既有事实论据如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
机被毁的情况和雷 锋的事迹,也有事理论据,引用名言、警句和谚语。论证方法,选
取正反典型事例进行对比论证,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就必须练就 辩证唯物主义的
“火眼金睛”,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指 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必须了
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区别议 论和议论文。

4
三、写议论文应注意的事项

 论点正确
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真理或科学或人们公认的生活哲理,是能经得起实践
检验的。

 论据确凿、充足。
是支撑论点的依据,没有论据,论点就不能成立。论据须真实可靠。

 论点和论据必须一致
论据必须与观点统一起来。

 论证严密
注意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论证推理合乎逻辑,令人信服。

10.1.3 议论文写作的训练内容和方法

一、议论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 引导学生从写记叙文、说明文向写议论文过渡
通连写夹叙夹议的文章理解记叙和议论的区别,弄清各自的特点。还可以以 范文夫
例,学巧议论文的写作。

 选定题目
引导学生从周围的现实生活出发,注意发现大家关心的问题,然后抓住特 点,引起讨
论,最后写成议论文。写作应从简易的训练开始,先写“小评 论” 一类的东西。

 提炼和确立论点
引导学生做到论点正确,立论要有新意,自己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态度 要明确,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赋予传统的提法以新意。

 搜集和积累材料
要引导学生以最能证明自己的论点或反错误论点的材料为论据,做到论点、 论据一
致。要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选择最恰当的论据来论证。

 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
使学生明了 “摆事实、讲道理”的基本论证方法,还要学会几种具体的论证 方法,如
归纳法、演锋法、类比法等。

5
 要对学生进行议论文结构方式的训练
明确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论证过程主要有纵 式和横式
两种形式。“纵式”指层层深入加以论证,“横式”指并列论证。

 训练正确运用议论文的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要求准确、概括,富有逻辑性。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教材中的范 文为例学
习议论文的语言,做到概念准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

二、学会从叙述到议论

叙述和议论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叙述是把人 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经过客观
地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议 论是对人物和事件谈看法,阐述观点,表明态度,是
一种主观的表 达方式。在议论女中,经常交替使用叙述和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 议论
中没有叙述,那是空发议论,言之无物,像个瘪三,瘦得难看。 如果只有叙述,没有
议论,议论文的观点不明.模糊不清,像个木 偶,无动于衷。叙述是议论的基础,叙述
可以引出议论;而议论中 也可引出叙述,议论是叙述的升华。例如,鲁迅《论雷峰塔
的倒掉》 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怎样议论呢?是叙述与议论相结合进行的, 文章的思
路是:

全文叙、议结合,以议论为主,把雷峰塔倒掉的消息同“白蛇传"、“蟹和尚”等
与塔有关的民间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边叙述故事,边发表议论。叙述的故事为议论服
务, 通过议论阐述作者彻底的反封建主义的革命精神。如果没有叙述,文章就只有几
条筋 了, 就不能达到“摆事实,讲道理”的目的。

学生写议论文,就是不会叙述,尤其是不会定向转述。定向转 述,不是把人物原
来的经历和事件经过照抄照搬,而是以服从议 论需要的再创作。为了议论的需要,定
向转述要选择恰当的角度 或口径,转述有关的事件,为议论提供依据,使叙述的材料
与观点 一致起来。掌握了定向转述,就能把握叙议结合的方向与分寸,提 髙论证的效
果。定向转述,关键在定向上,同一个材料,服从于不 同的议论观点就有不同方向、
角度的转述,就有不同的论证效果。

6
例:
《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片断,原文是 1400 多字的故 事。为服从议论的需要,
则有不同方向的转述。

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为了证明《水浒》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
“摇曳多姿”、“错综而富于变化”的特点,茅盾这 样定向转述:

“要说比武了,却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 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
(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 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
字就结束了。”

他只用了 70 来字就转述了这个比武的故事,抓住故事发展 的三个波折点,不比,


假比,真比,这样的定向转述有力地证明了 “摇曳多姿”“错综而富于变化”的观点。

假如从《水浒》“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 者绝不下一按语”的观
点出发,这个故事还可作如此定向转述:

洪教头要求比武,林冲却是“不敢”;真要比武了,林冲又“寻思”“踌躇”;待到洪教
头步步逼近,林冲方礼貌地出场,只四五棒便“让输”了 ;解枷后真比,林冲略识破
绽,洪教头便“扑地倒了 ”。

这样的定向转述,就揭示了林冲谨小慎微、委曲求全的性格 及武艺高强,而洪教
头则盛气凌人、外强中干,证明了“人物的一 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的观点。

当然,还可从语言艺术的角度作定向转述,证明《水浒》的语 言洗练传神、极富
表现力的观点。如此等等,无非说明,为了论证 的需要,同一事件、同一材料,可作
多角度的定向转述。要写好议 论文必须运用好叙述,叙述的重点是定向转述。定向转
述的要求 是:
第一, 熟悉材料、吃透材料,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审视材 料。
第二, 转述为议论的观点服务,服从议论的耑要就是定向转述 的角度、重点和方
向。
第三, 第三,转述的文字要简洁明确,既忠实于原 始材料,又能给人以新的启迪。
三、关键在于分析

学生写议论文常犯的毛病是不会分析。作文中他们往往用叙述事实来代替议论,
以为写议论文就是提个论点,举两个事例做论据就写成了。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有了
论点和事例论据,还得进行 分析。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只有在分析中才能
把论点 阐明,把道理讲清,让读者信服。议论文要以“理”服人,这“理”就 在分析
之中,所以说“分析好,大有益”。

写议论文,通常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分析问 题居于议论文的
主体地位。可以这样说,没有分析就没有议论。所 谓分析,是与综合相对的,运用思
维相互联系的过程与方法,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
分,找出这些 部分的本质联系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或者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最 终引出

7
正确的结论。议论文的分析,主要是对文中所列举的事例、 事理发表看法,使其同论
点融为一体,更好地起到证明论点的作 用。

先看下段文字:

“学问”是“问”来的,不问哪来学问?有这样一个故事:山里的 先生到水乡作客,
朋友请他吃菱角,他竟连壳一起嚼。朋友教他去 壳吃,他冒充内行,说连壳吃可清火
解毒。朋友问他:“你那里也 有?”他回答:“山前山后都有,多的是。”这真叫人捧
腹。学习,可不 能像这位山里先生吃菱,既不虚心求教,却又自以为是。人们把 “有知
识”说成是“有学问”,学问学问,学了要问,学与问相辅而 行。不学无以致疑,不问无
以决疑。释其一疑,便长一智。口不常 问,心便常闷。有人说,孔夫子的学问是问来的。
他“入太庙,每事 问”,他以“己能问不能”。明朝医学家李时珍踏遍青山绿水,拜 师 访
问,问药农,问长者,问一切有经验的人,虚心求教,终于写出了 著名的医学著作《本草
纲目》,对人类医学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所以,学不可缺,问就不可少。

这段文字分析学问要问的论点,转述山里先生吃菱的故事,联系论点进行分析,说
明学习不能像这位先生“既不虚心求教,却又自以为是”,从反面把事例论据同论点
融为一体。然后,再用孔夫子、李时珍的事例,从正面证明“学不可缺,问 就不可
少”,进一步搭起了论据与论点的桥梁,使论据起到证明论 点的作用。

议论文中的分析,就是依事论理,把道理讲清楚,讲充分,讲 深刻。要善于剖析
事物,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认识事物,在找出 事物各组成部分的关系时,揭示事物
的本质。“分析的方法就是辩 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不熟悉生
活,对于所 论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据此,可指导 学生遵循如
下分析三阶段:

第一,千方百计分解事物。把列举事物分成不同的组成部分, 这就要“熟悉生活”
“了解矛盾”。如“学问”分成“学”与“问”,“勤 奋”分成“勤”与“奋”,
“心灵美”可分成思想美、道德茏、悄操美,外 射为语言美、行为美等。任何事实总是
可分的,从时间上分,有历史的、现实的;从地域上分有本国的、外国的;从性质上分,
一分为 二,有好的,有坏的 等等。

第二,多角度看问题,找出联系。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横 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高低各不同”,从不同角度找出事物各组成部 分之间的联系。横看竖看,左看右看,
前看后看,正看反看,用发展 眼光看,把对事物的认识引向深入。只有从多角度分析
事物,才能 将书物的本质全面看清,避免片面性;只有多角度剖析事理,才能 将事理议
深议透,避免执其一点而不及其余,多角度分析是议论 说理的科学方法。例如,成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可从不同 角度进行分析;正面看,近朱者,就赤;近堪
者,就黑;说明环境对 人有重要的影响。反面看,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
黑;说明 人可以改变环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且看下面短论:
8
知难之后的进与退
常看到一些文章在宣传“知难而进”的时候,不留余地,似乎 不管什么人、干什么事
情、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做到“知难而进”,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才是“英雄
本色”。
作为培养人的气质,锻炼人的性格,这样说,这样做,有一定 的必要性和正确
性。特别是对于那些经过努力可以办到的事情, “知难而进”的精神确是不可少的。

“知难而进”的另一面是“知难而退”。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是不是也要懂一点“知难而
退”呢?„„客观事物是复杂的,有些事情经过努力“进”不了,在这种情况下,“退”就 成
了上策。有时自然规 律会逼着人们“退”,这时是“进”是“退“就看具体的客观条件。与其
碰倒“南墙”,头破血流,还不如早寻“退”路,“三十六计走为上”,这“走”,就是承认客
观规律的结果。

这则短论,从正面看“知难而进”“有一定的必要性和正确 性”;从反面看,要
“知难而退”,是“承认客观规律的结果”。对一个 事物,人们往往习惯于从一个角
度去认识和分析;换一个角度,往 往能发现事物的新特点,生发出新的议论来。

第三,辩证思考,得出结论。分析的关键要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必须运用辩
证思维。

水滴石穿析

水滴石穿,这是一句成语。意思是说,水不住地滴下来,能把 石头穿透。人们不
禁要问:水滴何以能够穿石?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水滴能够穿石,是由于依靠集体的力量。 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但其中却拥有约
十六万亿个水分子。一滴水的力量有限,但千 千万万滴水却可以汇成一股力量。这力
量,是比石头还硬的。石头 在它的面前,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水滴能够穿石,那是因为水滴目标集中,持之以恒。一滴、两 滴、三滴,成千滴
上万滴,整年累月地朝着一个目标滴下去,终于 创造出了奇迹。

9
水滴能够穿石,这里面还有科学道理。一般说来,雨水是酸性 的,而不少石头是
石灰石,其中含有氧化钙,是碱性的。水滴上去, 便发生了看不见的化学反应,这也
加快了穿石的过程。

呵,多么平凡而又多么发人深思的一滴水!没有一滴水的汇 聚、团结、融合,便
没有飞流直下的潫布,便没有奔腾不息的江河, 便没有浩瀚无际的海洋。
一滴水是平凡的,但每一滴水却可以汇集成一股伟大的力 量。这力量.足以载起万吨巨
轮,航空母舰!

从一滴水我想到了 一个人。一个人的力量,也是十分有限的^ 但成千上万人团结


在一起,却可以产生改天换地、排山倒海的力 量。这力量,足以改造地球,征服宇宙,
团结就是力量。要想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必须选准目标,持 之以恒,既有藐视困难
的大无畏精神,又从一点一滴做起。这使是 水滴石穿这种自然现象,给我们每一个有
志青年的启示。

这篇短文,先把成语“水滴石穿”分解成“水滴”和“石穿”两个 部分,接着找出它
们之间的关系:水滴能够穿石,是由于依靠集体 的力量,目标集中持之以恒, “这里面
还有科学道理”,从三个方面 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辩证分析,讲水滴石穿
的启示, 给人们以深刻的教益。

10
四、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i)立论

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正面的见解和主张。立论的方法主要
有以下几种:

a. 例证法:这是一种用事实作为论据,举例说明的方法。例如在二十三 课《辩论会》
(一)和(二)(马化版《五年级华语》)一文里, 正方提出一些事实证明小学生应
该看电视如下:
 电视节目介绍罕有的动植物,风土人情,增加知识。
 多看外语影片,可以帮助我们打好基础。
 寂寞时的良伴。
 传授各种知识,辅导学生课业。
 从影片中,学习分辨是非忠奸。

b. 引证法:即引用名人的言论,科学上的公理,人所共知的常理等作为 论据,来证
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例如在第四课《2020 宏愿》(彩虹 版《六年级华语》)一文
里,作者通过我国首相马哈迪医生的演说来呼吁 人民支持政府共同努力达致 2020 年宏
愿的目标。

c. 比较法:可以是对过去的情况和当前的情况作纵的比较,也可以是对 两种对立事物
作横的比较。比较之中,事物的本质更加突出了作者想 要论证的问题更加清楚了。例
如,在第一课《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 文里,作者拿未来当大地球受到严重破坏后的
情景和现今还保持稳定情 况作一比较,以警惕人民要从现在幵始爱护地球,以让万物
与它共存共 荣。

d.类比法:这是一种从已知的事例推论到相类的事例,从而来证明论点 的方法。它往
往通过讲个故事、举个例子、打个比方或引用一些典故 等,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是
一种形象化的论证方法,运用得好,可 以使说理生动活泼,发人深省。例如在第一课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 文里,作者就以对未来可预见的地球一无所有的可悲情景来
警惕人民要 从现在开始爱护地球。

e. 分析法: 这是通过剖析问题的实质而进行论证的方法。分析问题,剖 析事理,就


容易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就能说服人。
例如在第二十一课《远离毒品》(马化版《五年级华语》)一文里, 作者举出一些事
例如自毁前途、社会罪案增加等来分析毒品对人对 己、对社会、对国家的危害性。

f. 演绎法:即从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现象。
g. 归纳法:即采用特殊事实作论据来证明一般原理。

(ii) 驳论

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谬论。

11
a. 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谎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
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

b. 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据。例如在第二十四课《辩论会》(二)
(马化版《五年级华语》)一文里,反方结论时就针对正方各代表 的似是而非的论据
作了总结性的辩驳。

反方结辩:对方的理由,听起来很有道理,其实不堪一击。教育节目屈指可 数,播映
时间往往与上课时间冲突。小学生感情容易冲动,分辨是非的能力也不 够,看到内容
不健康的节目,容易染上不良嗜好,甚至堕落。同时,常看电视, 会减少学习和运动
的时间。总之,小学生看电视弊多于利,因此,我方坚决反对 小学生看电视。

五、谋求好的结构

议论文的写作训练,确立了论点,选抒了论据,注重了分析, 还必须指导学生谋
求好的结构.使文章能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议论文的结构不能千篇一作、一个模式,
而应该富于变化、多种多样。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人们说理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的。但 它必须依“理”谋篇,服从于怎样使读者接受“理”、信服“理”的总 体要
求。为此,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常见的议论文结构。

 总 分总式。这种结构是一种横式结构,总起承 题,接着分述,最后总结收束全
文。如图:

12
A 为开头,点明题旨,简洁醒目,B、C、D 为文章的主干部分, 几段文字互相独立,
内容紧连,从不同角度共同围绕中心,揭示中 心,E 不仅是 D 的自然过渡,也是对
B、C、D 的归纳小结,还是对 A 的呼应。

这种结构,明显地分为三大部分,幵头落笔人题,幵宗明义, 旗帜鲜明地提出问题,
端出基本观点,是为“举纲”。中间部分依 “纲”而“张目”,分布小论点,对矛盾
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 探寻事物的内部联系,认识事物的规律,顺“理”而成
“章”。结尾总 结全文,解决问题,揭示主旨,回应开头。这种结构纲举目张,条分
缕析,言之成理,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接受道理的基本过程。因此,总—分—总式是
议论文通用的结构。

13
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1)世上的名言何其多,我却对魯迅先生的话’“什么是路? 就是从没路的地方
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情有独钟。因为它蕴含着一
个深刻的哲理:人生贵在创造。

(2)仰观科学的星空,每一个在那里留下璀璨足迹的人,无 不是敢于创造,不墨
守前人旧说的。关于人类起源问题,16 世纪 以前,世界上流传最广的是基督
教《圣经》中的“神创论”,这在当 时是无人怀疑的。到了 19 世纪,英国
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人类与 现代类人猿在肌体结构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他
经过深入地研 究,于是大胆地提出“人猿同祖”的科学理论,宣称《圣经》
是伪造 的历史。他的创造性的“进化论”对人类认识自己的起源做出了巨 大
贡献。假如达尔文没有这种大胆创造精神,“神创论”岂不要延 续至今?达
尔文的成功,正是因为他敢于从没路的地方开辟出 “路”,不被旧说束缚而
坐丼观天。

(3)在物理学革命的先锋与主将爱因斯坦成功的道路上, “创造”起了不可估量
的作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从来不记 忆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
脑袋只用来记忆那些还没载入书本 的东西。”正因为这样,他在物理学上作
出了卓越的成就,他的“狭 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推翻了人们“时间、
空间都是绝对的”的 观点,为 20 世纪的物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爱因斯
坦的卓越成 就,也要归功于他那善于独辟蹊径,从只有荆棘的无路之处开辟
出“路”的精神。

(4)反之,如果缺乏创造精神,把前人的学说统统视为千古 不变的真理,因循守
旧,抱残守缺,便只能成为死啃书本的“书呆 子”,必将被时代的潮流所淘
汰。在科学史上,从亚里斯多德的运 动观,托勒密的天动说,到伽倒略的自
由落体定律,哥白尼的曰心 说,牛顿的万有引力,直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不都是科学史上一 个个由低向髙的新突破吗?要是科学家们都没有敢于创造
的精 神,何以有今天现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5)当前,我国正深入进行体制改革,这就需要敢于向旧事 物挑战的创新者去实
践、探索、开拓、创造、高擎“四化”大旗去开 辟新的道路。

(6)我喜爱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它永远昭示着我们:人生贵在创造。

14
这篇文章共有 6 段,首段扣题,提出“我最疼欢的一句名言”, 接着(2)(3)(4)(5)段

并列, 各自独立,分析问题。其中(2)(3)两段 正面论述,用达尔文、爱因斯坦的事例


证明“人生贵在创造”的名 肓。第(4)段从反而论证,第(5)段联系实际,证明“人生
贵在创造” 的重要。第(6)段收束全文,回应开头,重申文章的中心论点。文章•结拘
匀称,紧凑,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当然,这种结构还有变式,如总——分式,分——总式,但思路与总——分——
总式相同。

 中心插入式。这种结构是一种纵式结构,指以中心论点为主线贯串全文,文章
各部分都围绕中心、紧扣中心,最终为了突出,中心。如图:

A 至 D 表示一个贯串全文的中心论点,B、C 为文章的组成 部分,每写一部分都直接点


明中心,在内容上与中心相连,在文字 上与 A、D 两段相吻接。

厲于刻苦勤奋的人” t 列举爱迪生、鲁迅、巴尔扎克的事例,证明 “理想的阶梯,属


于珍惜时间的人”;列举高尔基、开普勒的事例, 证明“理想的阶梯,厲于迎难而上
的人”; 而这些都围绕“奋斗,是 实现理想的阶梯”这个中心论点。
这种结构,线索清楚,波澜起伏。开头单刀直入,中间适时点 题,结尾卒章显志。文
如看山不喜平,文章的结构安排也应宜曲忌 直,错综见意。因而这种结构不可单独多
用,应与其他方式综合使 用。

 逐层深人式。这种结构是一种纵式结构。文章随着对中心 论点的论述阐释,一
层深进一层,内容环环相扣,逐步掘进,显出攫人心灵的魅力,使人口服心
服。如图:

15
A 为起段,紧扣题目;B 为第二层,承上启下,分析说理,深人 堂奥;C 为第
三层,峰回路转,既是上文内容的发展,又为下文蓓 势;D 为第四层,点明题
旨,收束文章。全文一线贯串,气势流畅。

事业篇

自然造物,最美好的莫过于人的生命。然而它来去匆匆。惟其 珍贵而短,
所以在人类进步的历程中,每一代青年,在人生之舟 起锚开航之际,总要探索
人生永存的秘密。

把它裹进花前月下的男女柔情之中?把它交给吃喝玩乐的享受?把它关在
金钱筑起的象牙塔里?把它置于戒备森严的髙楼深 院?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
少年,在酒色财气的迷惘中浪费了最宝贵的一生。在前人用生命所写成的启示
录中,有一个个惊叹号在 警告后人:要谨防灵魂的蛀虫、人生的蟊賊。金钱、财
产、享乐,都 只能是人们生活中的奴仆,一旦让它们变成人生的主宰,那将是
最大的不幸。人们不停地探索,终于找到了人生永存的保险拒,这 就是伟大的
事业。

事业是人生的常青之树。它植根于人民幸福的土壙中,汇合 千千万万的
人生,永远生气勃勃,枝繁叶茂。谁的人生与事业不分 离,谁就找到了最好的
归宿。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进步的事业是 永存的。把人生溶进伟大事业的人,
他就同事业一样永远年轻,不 会消失。

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 名的人,总是
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司马迁、魯迅之所以为千 秋万代传诵,是因为他们
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 飞、郑成功之所以栽入史册,是因为他
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 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
是因为他 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祖冲之、毕升之所以永远为人们纪 念,
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技术领域留下的 发明创造,使后
人享用不尽。谁做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树了 一座人生的不朽丰碑。

时代的发展总是把我们青年桌于新的起跑线上。注目那无垠 的空间和广
袤的大地,也许你会感到自己的渺小。是的,一个人的 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伟
大的事业需赛汇集平凡的劳功。只要胸怀 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脚踏实地为之
奋斗,把人生献给你的岗位、你的工作、你的祖国,你的人生就将洋溢着永久
的光彩。

这篇议论文开篇端出论题,“探索人生永存的秘密”。在否定 浪费宝贵
人生的表现之后,先论“事业是人生的常青之树”,接着 深进一层,论述
“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最后再递进一层,论述 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
人生,是伟大的人生,从而揭示 “生命的意 义在于事业”的中心论点。文章
层层递进,犹如“剥笋”,一层一层 剥进去, “这就是深刻,像螺旋一样,
愈绕愈深人,并不是在平面上 的兜圈子”。这种结构或由浅人深,或由小到
大,或由一般到具 体,既能增添议论的气势,又能使文章的结构谨严,逻辑
严密。

此外,议论文的结构,还有并列式、纵横式、综合式、对比式 等,文无
定式,但无论哪种结构,都要体现创造的灵光,适应议论 内容的需要,使文章

16
的结构紧凑而又新奇多变,使文章呈现出整 体美、和谐美、变化美。

1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