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2

成 善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35
又,從所知分類有多種:善、惡、無記三者;有是的所知、無是
的所知二者;一、異二者;名相、性相二者等。

所知的分類方式,還有:(1)善、惡、無記(2)有是的所知、無是的

所知(3)一、異(4)名相、性相。

第一種分類,分為三性:善、惡、無記。
「善」的定義是什麼?如下本

文:

「經中有記、而且是能生快樂住類」,即善的性相。

善的定義中有三個要點:(1)經中有記;(2)能生快樂;(3)住類。

是善,一定俱足這三個條件。

何謂「經中有記」?佛於經中有授記、記別。即是:經中有記此是善、

經中有記此是惡。所以,這一定是需要透過老師的教授解釋才能理解。

問:你心續中的善心是「經中有記」嗎?因為,如果是善的話,一定

是經中有記。
「經中有記」並不是指你內心中的善,而是佛說「此是善業」、

「此是惡業」
,如佛於經中授記——禮敬三寶是善業;但是,並沒有特別授

記——某人禮敬三寶是善。

又,反向思考,如果定義中沒有「經中有記」這個條件,會有什麼過

失?「能生快樂住類」是善的性相——這樣會有什麼過失?

總的來說,造善業會感得善果,造惡業會感得痛苦、不快樂的惡果,

這一定是和因果有關,如平常我們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但是,「善

業」、「善業的無常」二者是同時產生果、同時消滅。由善業引生快樂的時

候,這個快樂的因有: 、
「善業」 。
「善業的無常」「善業的無常」也是屬於引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36
生快樂,但它不是善業。那麼,如果定義中沒有「經中有記」
,只有「能生

快樂住類」,那麼,就「善的無常」而言會有什麼過失?

「業的無常」是「業」的特法。「業的特法」之有為法、「業」
,二者是

「同質」。就是說,「業」、「業的無常」二者是「同質」,二者是同時產生、

同時消滅,二法是同時從因生出。如是,由業引生果的同時,此果亦是依

於業的無常而引生,因為「業」、「業的無常」二者是「同質」,同時產生、

同時消滅。如果業引生果的時候,此果不是依於「業的無常」而生,那麼,

「業」
、「業的無常」就不是同時產生,也不是「同質」
,二法如同柱子、瓶

子是「質異」
,此果是從瓶子所生,一定不須依於柱子,二者絲毫沒有關係。

「同質」的定義是:「非是各別體質的法」。事相如:所作與無常;瓶

與瓶之生住異滅。為何所作與無常是同質?因為,由所作之實質而成立是

無常,並是由無常之實質而成立所作。同樣的道理,由瓶之實質而成立瓶

之生住異滅,並是由瓶之生住異滅而成立瓶。由是可知,
「同質」是就有為

法而言。

又,是「同質」不一定是同時生滅。是同質、又是同時生滅,即是「成

住同質」
。「成」是俱時生起;
「住」是安住。即是:同一時位上同成、同住,

同時生、住、壞、滅,而且是同質之不同類事物。事相如:「瓶子」與「瓶

子的無常」二者是「成住同質」;「善業」與「善業的無常」二者是「成住

同質」。二法是成住同質之法,於因生果作用定是一樣,若生,二者皆生;

若不生,二者皆不生。此中又須清楚:是「同質」不周遍是「成住同質」。

例如,
「與瓶同質」不周遍是「與瓶成住同質」
,事相:
「今天的瓶」與「瓶」

是同質,但不是與瓶「成住同質」。因為,「今天的瓶」與「瓶之生住滅」

非是同時,與「成住同質」定義不符。由是可知,
「成住同質」者必定是二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37
法生住滅皆是同時,以及是同質。

又,「有」
、「所知」二者是「同義」
,但不是「同質」,因為二者屬是常

法。二法若是「同質」
,二法一定是有為法。又,是「同質」亦是「同義」,

如「所作性」、「無常」是同義、也是同質。

「瓶子」、「瓶子的無常」二者是「體性一」,或說「一體」、「同質」。

所以,
「瓶子」、
「瓶子的無常」是同時從因而生,同時消滅,也就是,從瓶

因中引生果時,此果是依於「瓶子」
,亦是依於「瓶子的無常」
。一樣道理,

推之前面所說,快樂由「善業」引生的時候,亦是依於「善業的無常」而

引生,因為「善業」
、「善業的無常」二者是「同質」、「體性一」
,或說「一

體」。

由此可知,
「善業的無常」雖然是快樂的因,但它不是「善業」
。所以,

在定義中特別舉出「經中有記」
,因為經中沒有授記「善業的無常」是善業,

所以應是「非經中有記」
。大家可以想一下:
「善業的無常」是不是無記法?

無記法的定義是:
「『非被成立為善、惡隨一的法』即無記的性相。」此中,

並沒有如善業、惡業的定義中特別說明必須是「經中有記」
。所以,重點是

要了解到:如果定義中沒有「經中有記」會有什麼過失?

善的定義中,必須有三個條件:(1)經中有記(2)能生快樂(3)住

類。即本文說:「經中有記,而且是能生快樂住類」,即善的性相。

第一個條件是:
「經中有記」
。「經中有記」即是於佛經中有授記此是善、

此是惡。於佛經中並沒有授記「善業的無常」是善或惡,所以,其是「經

中無記」。所謂「無記」就是非善、非惡。總的來說,「善業」、「惡業」是

「經中有記」,造作此是善業、造作此是惡業,例如,佛說殺生是惡業。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38
第二個條件:
「能生快樂」
。「經中有記」不一定是「善業」
,「惡業」也

是經中有記。所以,善業、惡業的定義中,在「經中有記」的後面加上與

「果」有關的條件——能生快樂,或是引能生痛苦。

第三個條件是:「住類」。
「住類」就是安住於這一類,或說屬於此類。

能生快樂的住類,一定是能生快樂嗎?不一定。例如,早上大家一起作早

課,還沒有迴向你就要走出大殿,這時候有一個人打你,你生起強烈的瞋

心;那麼,剛剛作早課所累積的善業就破壞了,這樣的善業雖然是能快樂

的「住類」
,但是,不是能生快樂,因為已經被破壞,此善就是能生快樂的

「住類」,但不是「能生快樂」。再舉一個例子說明,如行布施、念經等善

業,在還沒有迴向的時候,因緣俱足遇到障礙而生起強烈瞋心,因此破壞

所造的善業,這一種善也是善,而且是經中有記,但是並無法引生快樂,

因為已經被破壞消滅,但它是屬於能生快樂的「住類」
,是「類似」能生快

樂的善,但不一定是能引生快樂的善,也就是「能引生快樂的類似」
。由此

說明,所謂「住類」就是安住於這一類的,或是說相似的、類似的。

「善」、「善業」二者於三句、四句、相違、同義詞,有何差別?有三

句差別:(1)是「善」不周遍是「善業」,事相如:菩提心、大悲心等所有

的道。(2)是「善業」也是「善」。事相如:造作布施的業,是善業、也是

善。(3)不是「善」,也不是「善業」。事相如:惡業、無記法。

此中必須了解:經部宗以上共許:業是屬「心所」
。由此再說:是「善」

不是「善業」。如菩提心、大悲心、通達空慧等所有道,皆是「善」,但不

是「善業」。又如,發善願、動機比較好的心、我為一切眾生作善業的動機,

是「善」不一定是「善業」。由動機推動的行為就是「業」,也就是說,主

要是由「思心所」推動,由是含攝身語意三者,如同業有「思業」、「思已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39
業」所說的義趣。

有問:「不殺」是善?或是善業?單單以「不殺」而言,應是無記法。

就像「我不吃東西」、「我不吃」
。所以,應該說「不殺業」、「殺業」,這樣

會比較好、比較清楚,如同十業道中「不殺生」是「不殺生的業」
。造布施

的善業、持戒的善業、放生的善業,這樣說會比較清楚、比較好。學習這

些定義、理路的時候,一定要清楚一點,透過這樣的學習,能令我們在表

達詮說的方面很正確。一般沒有透過這樣學習的人會說發菩提心、菩薩、

布施等等,事實上,真正進一步去作細微觀察,每一字都有它所要詮表的

意義。如果對此能夠確立的話,說話的字義及內容就會很正確。

「經中有記、而且是能生痛苦的住類」,即惡的性相。

定義中必須俱足三個條件:(1)經中有記(2)能生痛苦(3)住類。

此中「經中有記」、「住類」如上說明一般。就惡業來說「住類」,例如,透

過修「四力懺悔」對治破壞惡業,這樣的惡業是「能生痛苦的住類」
,但不

一定是「能生痛苦」。

「惡」、「惡業」二者於三句、四句、相違、同義詞,有何差別?有三

句差別:(1)是「惡」不周遍是「惡業」,事相如:貪、瞋、與惡業相應的

心王、與貪心相應的心王。(2)是「惡業」也是「惡」。事相如:造作殺生

的業,是惡業,也是惡。
(3)不是「惡」
,也不是「惡業」
。事相如:善業、

無記法。

惡業的「間接因」是無明我執;
「直接因」是貪、瞋。例如,貪食眾生

肉而殺害眾生,直接因是貪心,間接因是無明。因為不明了業果而造殺生

業,背後最主要的因就是由我執的推動,為了滿足要吃這個眾生的肉,所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40
以造作殺生業。

「與惡業相應的心王」是惡,而不是惡業。那麼,
「與惡業相應的心王」

是不是「經中有記」?經中有說它會產生痛苦嗎?確定沒有說嗎?

惡業會產生痛苦,
「與惡業相應的心王」也會產生痛苦。這一點,可以

由心王、心所有五種相應特法而去思惟:

(1) 所緣相應——同一個所緣境。

(2) 行相相應——執持的行相是相同,如二者的行相皆是青色。

(3) 時相應——時間是相同,二者是同一時間生起。

(4) 所依相應——「不共增上緣」是相同。如執青色之眼知,心王是

依不共增上緣眼根而生起,相應的心所也是依不共增上緣眼根而生

起。

(5) 事相應——心王、心所之事體(作用體性)各各有一個,同一之

心王、心所,不起二個、三個的作用。

「非被成立為善、惡隨一的法」即無記的性相。

如定義說「非被成立為善、惡隨一的法」
,由是推知,是善、惡隨一的

法,即是經中有記別此是善、此是惡;反之,經中沒有記別善、惡隨一者,

即是「非善、非惡之無記」
。此中,
「隨一」就是其中一個的意思。例如,
「布

施的業」是不是善、惡隨一的法?是的,因為是善業。又,不是善、不是

惡——不是此二者,當然也不是其中一者。總結來說,
「非善、非惡」就是

無記。善、惡是相違,不可能有交集,如果是屬於其中一者,當然就不會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41
是無記。所以,不是善惡二者隨一,就是無記。

【討論】:「無明我執」是善?或是惡?或是無記?

如果「無明我執」是惡,會有什麼問題?如果「無明我執」是善,會

有什麼問題?十二因緣的根本是無明,由無明推動身語意而行業,因此輪

迴。無明的果有:痛苦的果、快樂的果(輪迴有漏樂)
,二者皆有。因為造

惡業下地獄受苦,造此惡業的根本就是無明,所以,是由無明推動而造惡

業,因此受惡業的苦果報,所以,這個苦是從無明生出,那麼,無明是惡

嗎?又,由無明推動造善業,來生感得增上生之人天善道,這也是由業及

煩惱所感,其根本是無明,那麼,無明是善嗎?所以,無明是惡、又是善?

但是,善、惡二者是相違。

所有輪迴的業一定是依無明我執的推動,不論善業、惡業皆是,不然

就不會是輪迴的業,是故,增上生的喜樂是依無明而生,惡趣的痛苦亦是

依無明而生。十二因緣的根本是第一支「無明」
,不論善業、惡業的根本皆

是由「無明」的推動而行業;第二支「行」有分善業、惡業,二者皆是依

於第一支「無明」的推動;
「行」支所造業,不論善業、惡業皆是熏習於第

三支「識」。所以,以造善業而言,是由「無明我執」現前推動而造善業。

又如,以造惡業而言,因貪想吃眾生肉而殺害眾生的生命,是由不明了業

果之無明——時等起之動機,由此動機推動而殺害眾生,所以,與殺生業

相應的無明是「不明了業果之無明」,而不是「我執無明」。

再說,欲界的貪心、瞋心都是惡性;色界以上沒有瞋心,只有貪心,

色界所攝貪心不是惡性,而是無記性。色界初禪以上沒有痛苦,只有喜受、

無記捨受;四禪以上只有無記捨受。總說,色界以上的煩惱沒有惡性,唯

是無記性,既然色界以上的煩惱沒有惡性,所以,初禪定以上沒有痛苦的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42
果。又以欲界而言,瞋心一定是惡性,故必定引生痛苦,所以欲界瞋心是

惡性,但是,
「與瞋心相應的心王」是惡性,並不是惡業。由是,如果無明

是惡性的話,那麼,初禪以上是有無明,但是,初禪以上並沒有惡性。

又如《現觀莊嚴論》第四品中說「十四種無記之見」
,此十四種無記所

問的差別事,乃是緣取於補特伽羅有我。並於《中論》第六品中也有說明。

此十四無記,即:
(一)世間常(二)世間無常(三)世間亦常亦無常(四)

世間非常非無常(五)世間有邊(六)世間無邊(七)世間亦有邊亦無邊

(八)世間非有邊非無邊(九)如來死後有(十)如來死後無(十一)如

來死後亦有亦非有(十二)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十三)命身一(十四)

命身異。此十四無記皆是由「我執」,因為外道承許「獨立實體我」
,外道

的修行者問釋迦摩尼佛:我存不存在?我會不會到來世?等等問題。對此,

釋迦摩尼佛完全不作回答,所以歸屬於無記。因為,如果回答「我會到來

世」
,外道者會認為「獨立實體我」會到來世,由是能令其增長心續中的我

執;若是回答「我不會到來世」,由是能令其落入斷見,認為我是不存在,

故釋迦摩尼佛不作回答。又,因為「名言我」、「獨立實體我」二者是融合

混雜一起、難以區分,承許「獨立實體我」的外道者,更是無法區分清楚,

所以,釋迦摩尼佛不作任何回答。這一類法就是屬於無記。由是可知,
「我

執」是「非經中有記」
(經中無記)
,經中沒有記別「我執」是善、或是惡。

於前已說明,一切所知可分為三性:善、惡、無記。各自的定性相如

下:

【善的定義】:經中有記,而且是能生快樂的住類。

【惡的定義】:經中有記,而且是能生痛苦的住類。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43
【無記的定義】:非被成立為善、惡隨一的法。

接下來說明:善、惡、無記三性,皆可分為五種。如下本文:

可分為:勝義、自性、相應、等起、隨屬的善、惡、無記五種。

善、惡、無記三性,各自又可分為:
(1)勝義、
(2)自性、
(3)相應、

(4)等起、(5)隨屬。是故,共十五種:

(一)
【善分五種】
:勝義善、自性善、相應善、等起善、隨屬善。

(二)
【惡分五種】
:勝義惡、自性惡、相應惡、等起惡、隨屬惡。

(三)
【無記分五種】:勝義無記、自性無記、相應無記、等起無記、

隨屬無記。

【善分五種】:勝義善、自性善、相應善、等起善、隨屬善。

(1) 勝義善。事相:滅諦、涅槃。此非真正的「善」
,因為善的定義

是「能生快樂的住類」
;滅諦、涅槃是常法,無法生果。

(2) 自性善。此法的自性即是善。事相如:
「慚」
、「愧」
,以及無貪、

無瞋、無癡三種善根。無貪等心所的自性就是善,故是自性善。

又如菩提心、慈悲心等都是自性善。此處只是特別以無貪等善

根為事相而作說明。

(3) 相應善。與自性善者相應的心王、心所皆是。因為是由自性善

的勢力而成善,故稱相應善。事相如:與無貪等三善根相應之

心王、心所。又如,與大悲心、菩提心、通達空慧等相應者,

皆屬是相應善。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44
(4) 等起善。由善心動機所發起的身語二業。事相如:為利益一切

眾生而行布施。

(5) 隨屬善。善法的習氣。事相如:善心的種子或是習氣。

【說明勝義善】:

「勝義善」不是真正的「善」
,而是取名為善,因為善的定義必須是「能

生快樂的住類」
,但是,勝義善之滅諦、涅槃是無法生果的常法。那麼,為

何是勝義善?三寶是能救度,但是如何救度?是滅諦能救度。涅槃、滅諦

屬是常法不會引生快樂,但是,心續證得涅槃是最極安穩、究竟快樂,不

再遇到困難、痛苦,因為已於心續中經斷除苦因——煩惱,斷除煩惱之滅

諦就是涅槃,獲得涅槃就是獲得真正的救度,因為獲得滅諦功德的緣故,

心續所顯現的都是善,是究竟的快樂,由是取名為善——勝義善。善可分

五種:勝義善、相應善、自性善、等起善、隨屬善。此五者皆是屬於能生

快樂;但不一定是真正的善,如隨屬善、勝義善。

又,「善」、「善業」二者有差別。菩提心是「善」,是能引生快樂,但

菩提心不是「善業」。此如前說:「善」、「善業」二者有三句差別。菩提心

本身是「善」
,菩提心的後一剎那,是它的果,以菩提心為動機而造善是「善

業」,能引生善果;但是,菩提心本身是「善」,而不是「善業」。「業」是

身語意之行,
「業」是「業用」之義,就像將事業說為工作一般,以此譬喻

說明,身語意的作用就是「業」。又,業是「思心所」,「思心所」、「心王」

二者是相違,菩提心是「心王」並不是「思心所」,故不是「業」。

【說明自性善、相應善】: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45
「自性善」是就一個心王或心所的善心而言,這是主要的。與「自性

善」之心王或心所相應者,就是屬於「相應善」
。本身是善心,就是「自性

善」
,如無貪善根,無貪善根是心所,自性是善;而與其相應的心王、心所

皆是「相應善」。又如,大悲心是「自性善」的心所,這是主要的,與其相

應的心王、心所皆是「相應善」
。就此事相而言。又如,就菩提心而言,主

要的,菩提心是「自性善」之心王,與其相應的心所(與其相應的沒有心

王,因為菩提心是心王),皆是「相應善」。又如,通達空性的智慧——與

其相應的心王、心所,皆是屬於「相應善」
。當一個善心生起時,與其相應

的心王、心所皆是屬於相應善。

五遍行——觸、作意、受、想、思,一定伴隨心王而生起,這是確定

的。是故,無貪善根是心所,與其相應的觸、作意、受、想、思,皆是相

應善。內心一個無貪心的善,例如大悲心,大悲心是善心所,是無貪之善,

不是煩惱,與其相應的——觸、作意、受、想、思等心所,以及五根、五

力——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等,皆是相應善。同樣道理,菩

提心是心王,其自性是善,與其相應的「五根」、「五力」——信、精進、

念、定、慧等,以及「五遍行」——觸、作意、受、想、思,等等皆是相

應善。

再說,「是通達的心」一定有「五別境」——欲、勝解、念、慧、三摩

地,此等皆與其相應。再說,眼知是心王,與其相應的有「五別境」——

欲、勝解、念、慧、三摩地。此中「慧」
、「定」
,不一定是善,亦通無記性、

惡性。(五遍行、五別境,通善、惡、無記三性)。

有不少人認為「慧」、「三摩地」都是善,事實上,仔細作區分,眼識

是心王,與其相應的也有「三摩地」
、「慧」
,如果沒有「三摩地」的話,眼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46
識無法安住於所緣境,能令眼識安住於所緣境的勢力,就是因為眼識有「三

摩地」的緣故。一樣的,煩惱心也是有「三摩地」
,例如貪心,與貪心相應

的「三摩地」
,具有令此心安住所緣境上的功用。由是應知,修行中,是以

與善相應的「三摩地」作修習而成就「止」
;是以與善相應的「慧」作修習

而成就「觀」
,所以,就基位來說「止觀雙運」的種子,是存在於善心的生

起,只是我們沒有透過串習而令其增長。所有的道都是建立在「止觀雙運」

的基礎之上,
「止觀雙運」的種子在我們的心續中是存在的。就「慧」的漸

次增長而言,最後能成就通達空性慧、通達無我慧、通達無常慧等等。又

或是,現在我們內心中有微弱的悲心,經久修串習而令其漸次增長,最後

能生起大悲心。又或是,造作生起「欲求佛果之心所」
,與此欲求心所相應

的心王,最後成為菩提心。「欲求佛果之心」是「心所」,一再的薰修串習

此心所,當最後能任運生起時,與此欲求心所相應的心王,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一定是欲求自己的佛果及眾生的佛果,由此欲求心推動而生起

的,就是菩提心。又如,以修「七支因果」而生起菩提心的道理中說到,

此欲求心是——欲求自利及利他,此中,與「欲求自利佛果之心所」相應

的心王,最後成為菩提心。菩提心是心王,與其相應者中是有「欲求」
,如

《現觀莊嚴論》中說,菩提心是「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中有「欲

求」之義。並且又說到:有「與菩提心相應的欲求」及「因地位菩提心的

欲求」
,此二是有的。以理路推論說明,為何此二欲求心是有的?因為,必

須先修此二欲求心,而後才會產生菩提心。由是可知,與「欲求自利佛果

之心所」相應的心王,最後成為菩提心,因此,菩提心是心王。又,
《般若

經》中對菩提心也說到「欲求」之義。有一些論典中說:菩提心是欲求之

心所,不是心王。但是,有一些論典則是說:菩提心是心王。對此有諸多

辯論。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47
【說明等起善】:

「等起善」是指動機的部份。動機有二:
「因等起」
、「時等起」
。「等起

善」者,即是指「時等起」
。如「為利益一切眾生願成佛」是因等起,由是

發起身語意的善業,造善業的時候有一個動機——等起(時等起)
,此動機

即是「等起善」
。如,行禮拜、供佛等等,或如,為了成辦佛果而能圓滿利

益一切眾生,所以必須積資淨罪,因此打掃寺院,在打掃的時候有一個動

機,此動機即是「等起善」
。一樣的,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一定要成佛,成佛

必須斷除所有的障礙才能成辦,能斷除所有的障礙則是必須在心續中產生

智慧,為了令智慧能生起、增長,因此必須學習經論,在學習經論的時候

有一個動機,此動機即是「等起善」。

【說明隨屬善】:

「隨屬善」者,由身語意造作善業而熏習善業種子、習氣於心續,心

續中善的種子或習氣,即是屬於「隨屬善」。「隨屬善」並非真正的善,因

為善一定是心類。為何將之稱為「隨屬善」?雖然它的自體本質不是善,

但是,因為它是屬於能生快樂,所以是「隨順善」,故安名「隨屬善」。

【惡分五種】:勝義惡、自性惡、相應惡、等起惡、隨屬惡。

(1) 勝義惡:輪迴生死法。因是有為有漏,是會轉變、不可靠的惡法。

事相:輪迴、苦諦、集諦。因為,輪迴是苦諦、集諦流轉門,由

是故安立苦、集二諦是勝義惡;但是,僅以集諦中的業、煩惱,

則不是勝義惡。

(2) 自性惡:貪、瞋、癡三不善根,如毒藥。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48
(3) 相應惡:和自性惡(貪等不善根)相應的心王、心所,皆是相應

惡。猶如參雜毒藥的水。

(4) 等起惡:以不善動機所發起的身語業,以及不相應行。如毒藥水

所引生的乳汁。例如,行殺生、偷盜之等起(動機),即是等起

惡。如行偷盜時,身語意之行當下的動機(等起)
,即是等起惡。

(5) 隨屬惡:惡法的習氣。事相如:惡心的種子或是習氣。

【無記分為五種】
:勝義無記、自性無記、相應無記、等起無記、隨屬無記。

「無記」就是「經中無記」
,經中沒有記別此是善、此是惡,即是無記。

(1) 勝義無記:虛空無為、非擇滅無為。

(2) 自性無記:薩迦耶見。薩迦耶見是「慧心所」
,其本質是「無記」

性,於經中無有記別是善、是惡。

(3) 相應無記:與薩迦耶見相應的心所、心王,皆是屬相應無記。

(4) 等起無記:動機非是善心、非是惡心,皆是等起無記。如,一般

吃飯等身口意之行,當下的動機——僅僅只是我想吃飯、我想睡

覺等等,動機上非是善、非是惡,此類皆屬等起無記。所以,當

下吃飯的動作、睡覺的動作等,也是屬於等起無記。

(5) 隨屬無記:薩迦耶見的種子。

以上提出的五種無記,除了第一者「自性無記」有屬於外在的,其餘

四者皆是就內在而言。如單以外在的法而言,如瓶子也是無記。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49
【為何滅諦、涅槃是屬於勝義善,又是屬於無記】:

滅諦、涅槃是屬於勝義善,勝義善並不是真正的善,而是「取名」的

善。滅諦、涅槃不是善、也不是惡,所以是無記。由於心續證得滅諦、涅

槃是最極安穩、究竟快樂,由是取名為善,但就此法本身而言,是無記法。

從善、惡的定義中可以了知,無法從善、惡的定義去安立它,故是屬於無

記,因其不是能引生快樂,更不是能引生痛苦,而是不能生果的常法;如

果滅諦、涅槃是能引生快樂,那麼,就有諸常法皆是所作性、是能引生果

的過難。四聖諦「苦集滅道」
,滅諦是常法,其他三者是有為法,既然滅諦

是常法,那麼就不是由因而生的果,但是必須透過修道諦才能證得滅諦。

一般會說「滅諦是果、道諦是因」
,這並不是真正的因果,而是取名的因果;

真正的因果,是由因生果的有為法。由修道諦斷除煩惱,依於斷除煩惱的

功德而說為滅諦果,如是取果名,所以是取名的因果;本質上而言,斷除

煩惱的功德自體即是滅諦。又,
「不是善、不是惡」即是無記,虛空、瓶子

的返體等是無記法,這也是不用懷疑,可以確定的。

【提問】
:薩迦耶見是無記,那麼,五見的其他:邊見、邪見、見取見、

戒禁取見。此等也是屬「無記」嗎?

【答疑】
:邪見中,有關業果、三寶的部份應該是屬於「惡」性。邊見

有「常邊見」、「斷邊見」二,當中也有屬於「無記」。

【提問】
:薩迦耶見(慧心所)是無記。慧心所本身是無記性嗎?與「慧

心所」相應的心,一定無是記?山河大地,是屬無記嗎?

【答疑】
:僅僅就慧心所本身而言,是無記性。善、惡是依靠於第六意

知。例如,一般的眼知、耳知等皆是無記。但是,有部特別主張——眼知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50
有善、惡,因為和動機有關係。例如,我要禮拜釋迦摩尼佛像,動機是善

性,到佛堂看到釋迦摩尼佛像的眼知,就是屬於善;但是,經部宗以上認

為,眼知是無記。又,不可以直接說:與慧心所相應的心都是無記。而是

說:薩迦耶見是慧心所,與薩迦耶見慧心所相應的心所、心王,都是屬於

「相應無記」
。又,山河大地是屬於無記。諸法包括於三性——善、惡、無

記。

【說明輪迴「勝義惡」,並引申討論「輪迴」】:

涅槃是勝義善,反之,與涅槃相違的就是輪迴,輪迴即是勝義惡,因

為於輪迴中一定會生起痛苦。涅槃的相違就是輪迴,輪迴就是勝義惡。我

們都說「一切輪迴的眾生」,此中,「輪迴」是什麼?有說:又死、又生就

是輪迴。對此,反問:人是又死又生,所以,人是輪迴?因為如你所說,

人是又死又生。我們常說「一切眾生輪迴」
、「六道眾生輪迴」
,必須去清楚

「輪迴」是什麼?在六道中輪轉者,是某一眾生,那麼,輪轉的處所就是

輪迴嗎?此中,必須清楚:於六道輪轉者,是眾生;所投生的六道,是處

所,這些都是由業及煩惱的推動而引生,眾生由業及煩惱的推動而於六道

投生受苦。那麼,何謂「輪迴」?有答:是相續。對此再問:房子是不是

輪迴?外在的處所、器世間,是不是「輪迴」?如果說,輪迴是眾生相續

所攝的話,但是,眾生所依的處所、器世間並不是眾生的相續。所以必須

先正確理解「輪迴」是什麼?

又,「輪迴」是不是障礙?有答:是解脫的障礙。那麼,再問:「有餘

涅槃」阿羅漢是已得涅槃,還有輪迴嗎?有答:其所依身還是前世惑業所

感。那麼,他沒有解脫嗎?前說,輪迴是涅槃的障礙,一定要斷輪迴才能

得涅槃,否則無法成立輪迴是涅槃的障礙,由此可知,
「有餘涅槃」阿羅漢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51
是已斷輪迴者。那麼,「輪迴」在哪裡?

有說:輪迴是煩惱。對此反問:所以,煩惱即是輪迴?這一生獲得初

果阿羅漢的聖者,心續中有沒有煩惱?有的,其心續中的煩惱並未完全斷

除,如果完全斷除就是無學位阿羅漢,那麼,例如,已獲得初果阿羅漢之

聖者,在這一生將會獲得無學位阿羅漢,這樣的初果阿羅漢心續中還有煩

惱,那麼會不會輪迴?不會,因為這樣的初果阿羅漢位者,雖有煩惱,但

是,後於這一生內將證得無學阿羅漢,不再輪迴,死後不再受後有,所以

不是輪迴者。由是可推知,是煩惱不一定是輪迴,煩惱存在不一定是輪迴,

如於一生中將獲阿羅漢果的初果聖者,未證阿羅漢前的心續中是還有煩

惱,然於此生中證阿羅漢後,定非輪迴,死後不再受後有。

由上說明可知,有煩惱不一定是輪迴,這是可以確定的。接著,還是

回到這個問題:何謂「輪迴」?

對此,從苦諦、集諦作理解。苦諦的定義是「由前世業及煩惱所引生

的有漏近取蘊」,也就是「由苦諦自因之集諦所成,而且是輪迴所攝」。集

諦的定義是「能生自果苦諦,是輪迴所攝」
,也就是「能引生苦諦之因,即

是集諦」。

那麼,先不論聖者,僅就我們的相續而言,是否有苦諦、集諦?有的。

例如,我們的蘊體是苦諦,因為是由前世的業及煩惱所引生之有漏取蘊。

所以,所謂輪迴,就是以苦諦、集諦二者為因緣的流轉,由集諦(因)引

生苦諦(果),又由苦諦(苦果)造作業(集因),復又由集諦(因)引生

苦諦(果)
,流轉不斷。

那麼,誰來輪迴?輪迴者。輪迴者是眾生。又,在哪裡輪迴?有答: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52
是在三界輪迴。這樣的回答就是說:輪迴就是外在的處所。但是,外在的

處所是輪迴嗎?並不是。又有說:是在苦諦輪迴。那麼,苦諦有二——外

苦諦、內苦諦,此中,外苦諦是輪迴嗎?有答:外在苦諦也是輪迴所攝。

根據以上的回答,簡言之,即是說「由業及煩惱所引生的果」就是輪迴。

這一點確定嗎?又,由前世所造的善,這一世死亡後,由業及煩惱的引生

而投生人天善道,投生為人天善道眾生的心續中善、惡二者皆是有的,其

是由前世所造善、惡所引生,是苦諦,善是輪迴所攝,惡也是輪迴所攝,

二者皆是輪迴所攝。

又,輪迴者是如何輪迴?輪迴者就是眾生。前世由業及煩惱所感的蘊

體續流到這一世,此世由業及煩惱所感的蘊體又續流到下一世。眾生是依

於業及煩惱所引生的有漏蘊體,不僅過去世是如此,此世是如此,來世也

是如此,再來世亦復如此,輪迴者之眾生,無法離開業及煩惱所引生的有

漏蘊體,輪迴流轉不斷。

因此,必須清楚:輪迴一定是眾生相續所攝的法,並非單就外在而言,

「由業及煩惱所引生之眾生相續所攝有漏蘊體」就是輪迴。總之,輪迴者

是如何輪迴?是由業及煩惱的推動。在哪裡輪迴?由業及煩惱所引生的有

漏蘊體。所以,有三個條件:業、煩惱、有漏蘊體。

又,「輪迴者」、「輪迴」二者不一樣。「輪迴者」是輪迴的眾生。於何

輪迴?於業及煩惱所引生的有漏蘊體,此是輪迴者輪迴流轉的所依處。因

此,已經離開未來由業及煩惱引生之有漏蘊體,就是已經斷除煩惱,斷除

煩惱後,無法再由業及煩惱的推動而引生有漏蘊體,無此機會,因為已經

斷除煩惱。由此可知,有餘涅槃阿羅漢的相續中雖然有輪迴,但是,並不

是輪迴者;但,為何說是輪迴?因為其蘊體是「由前世的業及煩惱所引生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53
的有漏蘊體」
,由是說為輪迴。所以,輪迴一定是和心有關,例如,人死後

的屍體一定不是輪迴,因為它不是相續所攝的蘊體,因為心已經離開。

又,
「輪迴者」不一定都是一直在輪迴,來世會再由業及煩惱而引生的

眾生,就是「輪迴者」
,如遍行色界或是遍行無色界的不還果聖者,再投生

一次修行即能證得阿羅漢,因為此聖者還會再投生一次,所以就現在當生

而言是「輪迴者」
,但於下一生中即證得阿羅漢,故於下一生中不是「輪迴

者」。此生一定會證得阿羅漢的初果聖者,並不是「輪迴者」,但其相續中

是有輪迴,因為由業及煩惱所引生的蘊體還存在。往上推之阿羅漢,因為

相續中由業及煩惱所感的蘊體還存在,其所證得是「有餘涅槃」
,或稱「有

餘依涅槃」,即是說,雖已斷煩惱,但是餘留前世業及煩惱所引生的蘊體,

由是安名「有餘涅槃」
。此中「有餘」的涵義即是:餘留前世業及煩惱所引

生的蘊體。所以,阿羅漢相續中有輪迴、涅槃,這是不相違的,但並不是

「輪迴者」
。又說,當此阿羅漢往生,已捨業及煩惱所引生之苦蘊,而入滅

盡定,即是「小乘無餘涅槃之阿羅漢」
;但是,若此阿羅漢往生後迴向大乘,

雖然是「無餘涅槃之阿羅漢」,但並不是「小乘阿羅漢」,因其相續已經遠

離由業及煩惱所引生的蘊體,故是「無餘涅槃之阿羅漢」。

【有問】
:輪迴的有情一定是集諦所攝,這是指「有情」
;那麼,
「無情」

(器世間)是否一定非是集諦所攝?

【答疑】
:「集諦」一定唯是有情相續中的有漏法,所以,外在的處所,

雖然是苦諦,但不是集諦,因為不是有情相續中的法。苦諦、集諦一定是

有情相續中的有漏法。

【有問】
:集諦是因、苦諦是果。剛剛說,外在的器世間不是屬於集諦,

而是屬於苦諦,那麼,外在器世間的因是什麼?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54
【答疑】:眾生所受用的外在處所,是由前世所造的業及煩惱而引生,

例如,你這一世可以受用的處所等。但是,對你而言,根本無法受用美國

的白宮,只有美國的總統、工作人員等才能受用到。能夠受用,一定也是

由其眾生的業及煩惱的現行,譬如,美國總統的任期最多是八年,只有八

年能受用白宮,這是因為過去世曾經造此業因。有情所受用的處所,都是

由自己的業及煩惱所引生,所以算是苦諦,但不是集諦,因為不是有情相

續中的法。又例如,每一個眾生到了這個講堂,因為自己的福報,因為自

己的煩惱及業所引生的緣故,每一個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樣,有的人到這裡

覺得很快樂,有的人到這裡覺得悶悶不樂,種種差別相都會有。

以上說明善、惡。善分五種、惡分五種,這一些道理在生活中是可以

運用的,經過學習理解之後,在生活中應多加觀察自己的身語意行為是不

是善?是不是惡?是惡者,一定要懺悔並且馬上遮止不再作;是善者,應

該繼續的造作,一再的串習令其增長並隨喜。將所學的道理運用到生活中。

【由說明「善、惡、無記」,引申討論「迴向」的重要,一定要迴向「無上

正等菩提」
】:

無記的定義是「非被成立為善、惡隨一的法」
,所以,無記是:不是善、

也不是惡。但是,善的種子、習氣是屬於能生樂,所以是「善的隨順」或

稱「隨順的善」
,但不是真正的善,也不是無記性。由善心薰業於識——善

種子或習氣寄存於識,當因緣俱足而顯現時,其是顯現為善,所引生的也

是樂果,而不是惡,故不屬於非善非惡之無記性;但是,它又不是真正的

善,因為是種子、習氣,故是「隨順善」。例如,早上作早課(此是善業)

並迴向,因緣俱足之下遇境而生氣,此時善心已經不現前,已經成為善的

種子或是習氣,因為當貪心或瞋心強烈的時候,不可能同時有善心現行。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55
反之,在生起瞋心以後,透過思惟教理而轉化,轉成發慈悲心、菩提心,

此時惡心不現行,已經成為種子或習氣。所以,迴向很重要,尤其一定要

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這樣的善業才不會被破壞,如果被破壞的話就無法引

生樂果。同樣的,惡業一定要行以「四力懺悔」對治,如是能令其果報轉

為輕微,甚至無法引生惡果。善、惡二者是相違,當惡心生起而漸次強烈,

善心就隨之轉為勢微、乃至不現行;當善心生起而漸次強烈,惡心就隨之

轉為勢微、不現行,一者勢力強,另一者勢力即微弱,最後變成種子、習

氣。所以,如果造善或善業之後沒有馬上迴向,慢慢的就會被破壞,甚至

消滅。就像微弱的火,能輕易的被水熄滅。

如《中論》第三品說,由起剎那忿恚意樂,能摧百劫修習施戒波羅蜜

多所集諸善。由於對菩薩生起一剎那的瞋心,能摧毀一百劫中所修布施、

持戒等善根。此是說,菩薩對菩薩生起瞋心。為何能摧毀百劫善根?因為,

前面百劫所累積的善不可能一直都顯現,已經變成種子、習氣,由於對一

位比自己修行更好的菩薩生起瞋心,即能令百劫所累之善消滅。由是可知,

所造的善是會成為種子、習氣,不可能無始以來所造的善都一直顯現,所

以,沒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的善,如果不小心生起強烈瞋心,即能令此善

消滅。

又舉出《集學論》中所說:
「聖說一切有教中亦云:
『諸苾芻 ,見此苾

芻以一切支禮髮爪塔,發淨心否?如是,大德。諸苾芻,隨此覆地下過八

萬四千逾繕那 乃至金輪,盡其中間所有沙數,則此苾芻應受千倍爾許轉輪

」一位比丘以大禮拜禮敬佛塔,身覆蓋地面往下經八萬四千由旬,
王位。』

直到金輪之微塵數,此比丘將感得其微塵之千倍數的轉輪王位。一位比丘

問佛陀:為何世間的轉輪王這麼少?佛陀回答:諸多善業,皆因瞋心破壞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56
消滅。所以,造善之後馬上迴向,這是非常重要的,不論造任何善,一定

要迴向,而且不應只是迴向於自求解脫,而是應該迴向為利益一切眾生願

成佛的因。

【有問】
:是菩薩,一定是生起菩提心者,菩薩發菩提心所造的善,是

因為希求無上菩提而造,這樣的善業沒有迴向也會被破壞?

【答疑】
:在《中論》中清楚說到,迴向希求佛果的善不會被破壞,除

此之外的其他是能被破壞。未進入大乘資糧道以前所造的善,非是菩提心

所攝的善,因為心續中未生起菩提心,而且,由菩提心所攝而造善,又不

一定有迴向於佛果因,因為可以推論資糧位下品菩薩容有忘記迴向的情

形,不一定都有迴向。又如《現觀莊嚴論》第二品中說:大乘修道分為有

漏修道、無漏修道。大乘有漏修道的體性,區分為三:大乘勝解修道、迴

向修道、隨喜修道。由此可知,如果迴向不重要的話,為何於大乘有漏修

道的分類中有「迴向修道」?在修行上,不論學習經論或是造作任何善,

一定是前行、正行、完結,前行——開始時先令內心的動機正確;正行——

以正確的等起而正行,如此一定是造善;完結——於完結時作殊勝廣大迴

向。在《中論》中特別說到,所造的善,除了迴向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菩提,

餘皆因瞋心的生起而能令破壞。詳細內容,亦可以參見《入中論善顯密義

疏》第三品忍辱。《中論》中又說,資糧位下品菩薩瞋恚資糧位中品菩薩,

能斷百劫所積之善。又如《般若攝頌》中說:
「若有菩薩未得授記,瞋恚鬥

。例如,上品資糧道
諍已得授記者,隨彼惡心剎那之數,重經爾劫披誓甲」

菩薩能進入加行道,但是因為瞋恚已得授記的菩薩,則隨其瞋心之數,於

其數量劫中不能進入加行道,更當重修。又如《入行論》中說:
「若於佛子

施主所,設有發生罪惡心,佛說應隨惡心數,墮地獄中經爾劫。」瞋菩薩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57
之心數有多少,即經多少數劫中處於地獄受苦。

【有問】
:我們都會念「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

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這樣就算有迴向無上菩提嗎?

【答疑】
:這當中說到「行菩薩道」
,行菩薩道所欲求的是「無上菩提」。

我們所造的善,一定要迴向成就無上菩提的因。

【有問】:有人只是想行菩薩道,卻沒有想要成佛,也有這一種的。

【答疑】
:有這樣的菩薩嗎?有這樣的菩薩道嗎?這是說不通的。在你

的內心——今天所作任何善都是為了成佛,所以一定要修菩薩道,由修菩

薩道而除三障,證得究竟的智慧,即能成佛。以如是殊勝的動機為發起而

行,並且發願迴向。為利一切眾生而行善——這是大乘修行方式,由這樣

的發心動機而行,並且迴向,此善的勢力是非常殊勝、廣大。

【有問】:這樣念就是迴向嗎?如果內心的所緣不是如此?

【答疑】:如果內心所緣的和嘴巴念的不一致,就不是迴向無上菩提。

一定要清楚:迴向的對象是什麼?迴向的原因是什麼?這些清楚了,再作

迴向。一樣的,就是由動機推動身口而造作。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

說,
「堪為聞法器」是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以杯子作譬喻:不倒蓋、杯內潔

淨、杯底不漏。具此三條件是「堪為聞法器」
。另一個角度,就說法者而言

也是如此,動機必須清淨,以清淨動機說法利益他,必須具有這樣的心,

如此說法是有功德;反之,若是希求名、聞、利、養——他人稱讚自己說

的很好、很多人來護持、認識很多人、可以獲得很多供養等等,由於動機

不清淨,不僅沒有功德,反而有過失。重點就是:為追求現世利樂而說法、

聽法都沒有善的功德,因為動機不清淨。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58
為了追求現世的利樂而布施一百萬、二百萬,大家都隨喜你,隨喜你

的人能夠獲得隨喜的功德,但是,就你自己本身而言,為了這一世的名聞

利養而布施一百萬、二百萬,表面上是造善,可是,你真正有得到功德嗎?

並沒有,這是非善。這一點是很可怕的,大家要多注意。如果,你的動機

是為了一切眾生,即使只是布施一百元,所得到的是——布施每一眾生一

百元的功德。雖然只有花一點點錢,所累積的功德卻是非常廣大。這是為

什麼?因為動機發心的緣故。我經常作一個譬喻來說明:很多人代表你說

一句話、你自己說一句話,雖然說的是同一句話,但是,力量是不一樣。

就像這個譬喻,為了一切眾生而說一句善言、講經說法、念一偈頌 、持一

咒等等,功德皆是極殊勝廣大。又,既然已經知道這樣造善的功德很廣大,

那麼,更應該將之迴向無上菩提,因為,如果沒有迴向很容易就會被破壞,

所以迴向很重要。

【有問】:「迴向」、「發願」二者有何差別?

【答疑】:「迴向」一定是先造作了一個善,然後再迴向——希望這個

善,是能成辦迅速成佛利益一切眾生的因。
「發願」則不一定是造作善之後

再迴向,而只是發一個願,例如,發願:身體健康,佛菩薩加持。但是,

又進一步來說,如果你的發願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所以必須成佛,為

了成佛,我需要健康的身體可以修行,所以看醫生、照顧身體等等。由於

動機不同的緣故,所作的種種就變成殊勝的善。又如,任何飲食,不只是

為了滋養身體而已、不是為了莊嚴自己,而是為了修行成佛的需要而飲食,

僅僅就暫時現前而言,我的肚子裡有很多蟲,為了餵食牠們,所以我飲食,

而不是要養肥身體、莊嚴自己,任何作為都不是為了自利。如果我們的發

心動機是很好的,作任何事情都會是善,不論行、住、坐、臥,甚至連上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59
廁所都會是善業。如《入菩薩行論》中說,因為菩提心所攝的緣故,行住

坐臥皆成善。這是因為動機的緣故。但是,因為我們的善念動機的勢力極

為微弱,所以一定要很認真的學習、思惟,又加上,心續中強烈的三毒很

容易就會現行,因此,辛苦累積的一點點善,很容易、很快就會被破壞消

滅,就像辛辛苦苦的賺錢很容易就被偷走,所以,每次造善之後都要迴向

無上菩提,如果當下的情形不適合念出聲音,也要在內心憶念起來,或是

默念。見到他人造善,也要在內心生起隨喜,就像法王見到他人造善的時

候都會雙手合十,這是因為內心隨喜的緣故。

【有問】:有一種情形,殺人後覺得很快樂。

【答疑】
:這應該是顛倒心。殺人的內心會快樂?這是不可能。表面上,

因為殺人而有滿足的感覺,但真實上,內心是不快樂、睡不著。會殺人,

就是因為強烈的瞋心。先不說未來世會不會有痛苦的果報,以這一世來說,

就會有世間法律治罰的痛苦、親人因此痛苦、自己內心的痛苦。有人說:

因為殺人報復而覺得滿足。滿足有:好的滿足、不好的滿足。我們會將不

好的滿足誤以為是快樂,其實並不是快樂。我殺了這個人,他遭到報應

了——很滿足、很快樂的感覺;但事實上,這並不是快樂,這是一種顛倒

的滿足。如果這是快樂的話,內心應該會很平靜,但是不可能平靜。殺了

想要報復的人,雖然外表上滿意的笑了,但是內心還是不平靜。不平靜的

緣故是什麼?因為瞋心強烈。利用一些行為將瞋心暫時壓伏下來,因此認

為有快樂,但其實並不是快樂。又,如果沒有修懺悔(四力懺悔)正對治,

這樣惡業的果報有很多,最主要未來世會墮地獄道。又例如打架,你馬上

就會有痛苦,這個痛苦是由打架而能馬上感受到,而且來世也會感得惡業

的果報,又不僅如此,如果再加上自己覺很滿足、隨喜,這個惡業的勢力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60
則是更強大,來世會感招更多、更痛苦的惡果報。

【答疑】
:惡業的果報有很多種,總說可分為:現世的、未來的。業因

果可分為粗分、細分、極細分。理解因果的次第,必須先了解粗分因果的

部份,然後再推比細分因果,
「細分因果」是「稍隱蔽法」
,「稍隱蔽法」是

必須依於正因推理才能比量了解,如《心類學》中說:依於「事勢比度」

自己的所依——事勢正因——之後,不受事勢比度自己的「所量」——稍

隱蔽法——欺誑的耽著識,就是事勢比度的定義。
「極細分因果」則是屬於

「極隱蔽法」
,如《心類學》中說:依於「信許比度」自己的所依——信許

正因——之後,不受信許比度自己的「所量」——極隱蔽法——欺誑的耽

著識,就是信許比度的定義。事相如:真實不虛的了解經典所開示的義

理——由因施有受用、由戒生善趣。

【答疑】:在西藏也有這麼說:對自己的父母不孝的話,到老的時候,

子女也會對你不孝,即使你的經濟和環境都非常好,但是和子女的關係會

非常不好,原因就是過去曾經對父母不孝,這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中

所說「現法受」的業報。比較重的業,在這一世會先感招一些輕微的果報,

重的業報則是於來世感招其果,就像臭豆腐一般,還沒有吃之前已經先聞

到它的臭味,吃的時候則是更臭。以此譬喻,造了很重的業因,於現世就

會先感得一些輕微的果報,重點是,重業的果報將於來世感得。所以,被

業及煩惱所控的不自主,真的很可怕。

【答疑】
:如果修懺悔不能對治惡業,那麼修懺悔就沒有用,也沒辦法

成佛,所以,修懺悔一定能消滅惡業。由修「四力懺悔」能令重惡業轉為

中等,甚而轉為輕微,乃至令清淨無餘。又或,極重惡業,因經修「四力

懺悔」只感得頭痛、身體病痛,來世不復感惡果。如果心續中有菩提心、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61
通達空性的智慧,淨除業障的勢力則是更猛利、迅速;但是,我們並沒有,

所以,透過學習經論獲得正確了解而去實踐修懺悔,這一點很重要。又,

四力懺悔中「能破力」——追悔心,特為重要,並由此心而能生「遮止力」——

不再造惡,生起至誠的防護心。內心要思惟:我不是故意作的,是因為業

及煩惱的強力支使,所以才造惡,生起猛烈的追悔心。一般而言,一個真

正修學佛法的人並不會故意造惡業,有時候會因為煩惱太猛烈而造惡業,

但是,事後一定要修懺悔,這是非常重要。

【答疑】
:如《集學論》中說:
「聖說一切有教中亦云:
『諸苾芻,見此

苾芻以一切支禮髮爪塔,發淨心否?如是,大德。諸苾芻,隨此覆地下過

八萬四千逾繕那乃至金輪,盡其中間所有沙數,則此苾芻應受千倍爾許轉

」經典中說,一位比丘行以大禮拜禮敬佛塔,其身所覆蓋地面向
輪王位。』

下經八萬四千由旬,直到金輪之微塵數,此比丘將感得其微塵之千倍數的

轉輪王位。有一位比丘驚訝的問佛陀:為何世間的轉輪勝王這麼少?佛陀

回答:諸多善業,皆因瞋心破壞消滅。所以,造善業之後馬上迴向是非常

重要,不論造任何善業一定要迴向,而且不只是迴向於自求解脫,應該迴

向於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希願成佛,也就是迴向成佛的因。所以,如果沒有

聞思修,不懂其中正確的內涵,並無法如理思惟而行,自己很高興的認為

是大布施、作善業,其實,對於其中的正確內涵卻不懂,突然生氣的話,

就全部都沒有了。如《入中論》第三品忍辱波羅蜜多,詳細說明,瞋心的

過患以及如何修習忍辱,當中說到,除了迴向佛果因的善業不會被破壞消

滅,其他則不然。尤其是,自己的修行沒有那麼好,所對的是比自己修行

好的。

【答疑】
:瞋心有給與力量之假象,當瞋心產生的時候會覺得有強力的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62
感受,甚至被打也不會覺得痛,因為當下瞋心太強,過後才會覺得痛。當

我們生氣的時候,瞋心會有給予力量的感覺,甚至能擋住被打的感受,當

瞋心降下來的時候才開始覺得痛。貪心則非如此,貪心就像嘴巴很甜的一

個人,表面上看似幫助你,有如一個親密的友伴一般,其實背後目的是要

殺了你。當貪心生起的時候,就像自己的親密友伴一般,可是,當貪心的

果報產生時就會傷害你的心,不想吃東西、睡不著等等,這是很嚴重的問

題。煩惱中最難發現、最難對治的就是貪心,如經論中比喻「如油著布,

難以洗滌清淨」
,以此譬喻,一旦貪心於心續中生起,難以從心續中將其淨

除,而且在心續中所遺留的行跡是極為深刻,其果亦是重大。貪、瞋有如

大臣一般愚弄、支使我們的心,背後的國王就是無明,貪、瞋是由無明的

推動,此三者合力愚弄我們的心,我們是在心、煩惱的控制之下,心續中

的煩惱是無始以來,現今無法完全對治淨除,所以輪迴。

總以上,可知:善的定義、惡的定義,對我們來說很重要。修行的最

基本,就是對治惡業、增長善業,如果不懂這些定義、內涵,如何對治惡

業、增長善業?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63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64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65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6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