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261
(五)屬爾、非爾
建立屬爾、非爾。「有屬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
的所量」與「有非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有
四句。

「有〝屬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

「有〝非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

首先,說明「屬爾」、「非爾」二者,如下:

(1)說明「屬爾」:

「屬爾」就是「屬是爾」的意思。以「事物」套入「爾」:有屬是「事

物」的一切種智。其義即是,「事物」、「一切種智」二者有交集。事例如:

釋迦摩尼佛的一切種智、東方佛的一切種智、北方佛的一切種智等,是「事

物」也是「一切種智」。

又如,「所知」、「一切種智」,二者有沒有交集、同位?有的。故是:

有屬是「所知」的一種智。事例如:阿彌陀佛的一切種智、不動佛的一切

種智等,是「所知」也是「一切種智」。

又如,
「所量」
、「一切種智」二者有沒有交集?有的。故是:有屬是「所

量」的一種智。事例如:釋迦摩尼佛的一切種智、東方佛的一切種智、北

方佛的一切種智等。因為,此等是「一切種智」,並且此等是「存在的」,

所以是「所量」。

「所量」的性相是「量所通達」,就是說,此法是「量」所通達的,此

法就是「所量」
,既然是「量所通達」
,一定就是存在的,如眼知通達瓶子,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262
瓶子是「眼知的所量」,瓶子是存在的。

(2)說明「非爾」:

「非爾」即是「非是爾」。例如,「瓶子」、「一切種智」二者有沒有交

集?沒有。因為沒有是「瓶子」又是「一切種智」者,故是:有「非瓶子」

的一切種智。又如,「柱子」、「一切種智」二者有沒有交集?沒有。因為,

沒有是「瓶子」又是「一切種智」者。故是:有「非柱子」的一切種智。

將以上的說明結合本文所說,即是:

(1)「屬爾」者。

如文「有屬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此法是此法

自身,並且此法與「一切種智」有交集、同位,此法又是「一切種智」的

「所量」(一切種智緣到此法)。如以「事物」套入,即是:有屬「事物」

的「一切種智」,「事物」又是「一切種智」的所量。事例如:釋迦摩尼佛

的一切種智、不動佛的一切種智、阿彌陀佛的一切種智。

再者,「事物」是「一切種智」的「所量」(所緣境)。「所量」即是存

在的,因為所量的性相是「量所通達」,「量所通達」一定就是存在的。如

是,一切種智是「量」
,其所量到的境就是「所量」
。以「事物」套入「爾」,

即是:有「屬是事物」的「一切種智」
(簡言之,一切種智是事物)——這

是從「境」來說;並且,
「事物」又是「一切種智」的所量——這是從「有

境」來說。

又,因為一切種智是「事物」
,也是「所知」
、也是「所作性」
、也是「無

常」
、也是「道」、也是「覺知」
、也是「道諦」等等,皆可如是套用。由此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263
推論可知,凡是與一切種智有交集、同位的法,皆可如是套用。如以「所

知」套入,即是:有屬「所知」的「一切種智」,「所知」又是此「一切種

智」的所量。如以「道諦」套入,即是:有屬「道諦」的「一切種智」
,「道

諦」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

再舉例來說,從境上而言,
「有屬事物的瓶子」就是事物、瓶子二法的

交集,事例如:金瓶。金瓶是事物,也是瓶子。所以,有沒有「屬事物的

瓶子」?有的,如東方的瓶子、南方的瓶子。從「有境」而言,有「屬事

物的一切種智」,並且一切種智緣到事物,事物又是一切種智的「所量」。

但是,有「屬瓶子的一切種智」存在嗎?並沒有。

(2)「非爾」者。

本文「有非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此法是此法

自身,並且此法與「一切種智」沒有交集、同位,此法又是「一切種智」

的「所量」。以瓶子套入,即是:有非「瓶子」的「一切種智」,「瓶子」又

是「一切種智」的所量。因為,瓶子是瓶子,並且瓶子與一切種智沒有交

集、同位,瓶子又是一切種智的所量。

再者,如本文說:
「有屬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與

「有非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有四句。如下本文:

【第一句】:是 A 不周遍是 B

若「有屬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
,不周遍「有
非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因所知是此故,
因所知是「有屬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故,
因有屬所知的一切種智,且此一切種智量所知故。所知為有法,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264
不是「有非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
,因無「非
所知的一切種智」故。

第一句是:「有屬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不周遍

「有非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事例如:所知。

有屬是「所知」的「一切種智」
,「所知」又是「一切種智」的所量。
「所

知」有法,並不是「有非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
,因為,

並沒有「非所知的一切種智」
,也就是,沒有不是「所知」的「一切種智」。

又,如前說明,「事物」
、「所作性」
、「無常」、「道」、「覺知」
、「道諦」等等

事例,皆可運用於此句。

【第二句】:是 B 不周遍是 A

是「有非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不周遍是
「有屬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因寶瓶是彼
故。

第二句是:「有非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不周遍

「有屬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事例如:寶瓶。

有非是「寶瓶」的一切種智(非寶瓶的一切種智,是存在的)
,「寶瓶」

又是「一切種智」的所量。因為,「寶瓶」有法,並不是「有屬爾的一切種

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
,因為,並沒有「是寶瓶的一切種智」
。又,

如前說明,如「柱子」等,與一切種智沒有交集的法類,又或者,一切種

智是「總」,不是一切種智的「別」的法類,皆可運用於此句。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從「量所成」而言——「能量」
「所量」
。「寶瓶」、

「一切種智二者」是「非爾」
,即是沒有「是寶瓶的一切種智」
,也就是,
「是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265
寶瓶的一切種智」並不存在,這是從「能量」而言;既然「能量」不存在,

當然,此「能量」的「所量」亦是不存在。

【第三句】:二者皆是。

是「有屬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不周遍非
「有非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因名相是彼
故。

第三句:是「有屬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
,不周遍

非(周遍是)「有非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事例如:

名相。

(1)有屬「名相」的一切種智,
「名相」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

是名相、也是一切種智,「名相」與「一切種智」的交集即是一

切種智,因為,一切種智是名相。所以,有屬是「名相」的一切

種智,「名相」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

(2) 有非「名相」的一切種智,
「名相」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

「非名相」、「一切種智」二者的交集唯有「一切種智的性相」,

因為,一切種智本身是名相,無法說它是非名相,若說它是非名

相,就是以它的性相而言。一切種智的性相是「現量通達一切法

之智」,此是一切種智的性相。由是而說,一切種智不是名相而

是性相,所以,非名相的一切種智是存在的。再者,從另一個角

度來說,非名相的一切種智﹙能量﹚,是有緣到此法(所量)。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266
【第四句】
:二者皆非。

若不是「有屬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不周
遍是「有非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因虛空
的花是彼故。

第四句:不是「有屬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
,也不

是「有非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事例如:虛空花。

(1)並沒有「屬是虛空花的一切種智,虛空花又是一切種智的所量」,

因為,屬是虛空花的一切種智是不存在,並且虛空花非是一切種

智的所量,因為虛空花是不存在的。

(2)沒有「非是虛花空的一切種智,虛空花又是一切種智的所量」,

因為,此中「非是虛空花的一切種智」是存在的,但是,虛空花

非是一切種智的所量,因為虛空花並不存在;所量一定是存在的。

那麼,若問是有、是無?若答以「是有,不是無。」然則,若問
是常,或是事物?答是常,非事物。因此之故,「是」與「常」
同義,「非」與「事物」同義。如是,當運用遮遣法與成立法、
實法與反法等。

此段本文是辯論問答的方式,但因為,目前我們對於這些邏輯理路還

沒有學通,因此無法完全了解辯論中的內涵,這並沒有關係,先知道有這

一些詞句,隨著現階段的學習而持續下去,日後對於佛法的內涵更能深入,

具備更好的能力而能辯論推理,再次學習時,就會知道其中的義理是什麼。

以現階段學習「建立小理路」而言,主要先清楚「建立返體」、「建立總、

別」
、「建立實、反」三科,這是比較困難不容易理解的部份;其他的科目,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267
則是比較容易理解。所以,必須先透過學習而建立基礎的概念,並在學習

之後去思惟觀察,這一點非常重要。

本文說:有或無?有。是常或是無常?是常。但是,其中有很多的邏

輯理路推論。一開始成立是常法,但隨著邏輯理路的推論,又成立是無常;

又再加推論,卻又成立是常法。透過這樣的邏輯理路辯論,解開我們的不

明、增長智慧。

辯論的時候不得不有這樣的回答。問:是有、是無?答:是有,不是

無。那麼再問:是常,或是事物?答:是常,非事物。如此即成立:是有,

也是常。
「建立中理路」中有說到這方面的內容,這是比較困難的,目前先

大概的知道其中所說的重點,暫時先記住這兩點:「是」與「常」是同義;

「非」與「物」是同義。這是以辯論的回答的方式,直接從字面上來看,

不容易了解為什麼「是」是「常」?為什麼「非」是「事物」?以總的來

說,「是」是存在的,而「是」與「常」是同義。後文又說:「當運用遮遣

法與成立法、實法與反法等。」如前說,「常」是存在的,那麼,「常」是

「遮遣法」或是「成立法」?是「遮遣法」。那麼,「常」是「實法」或是

「反法」?是「實法」。是故,「常」是「遮遣法」、又是「實法」。這是辯

論推理中的回答。

那麼,理應無「有屬爾的一切種智」,若許,則應成無「有
屬爾的一切種智,爾又是此一切種智的所量」等,必須多加論辯。
以下的判別、屬聲、等同承許、提問遮遣處所牽引等,應當以此
了知。

此中,所謂判別、屬聲、等同承許、提問遮遣處所牽引,皆是就辯論

的方式而言。如前說,「是」與「常」同義;「非」與「事物」同義,為什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268
麼是同義?即必須對此處所說的論辯方式有所了解。

總之,因為,這一段本文中有很多的邏輯理路,依大家現況的能力應

該無法理解,所以暫時不作詳細的解釋,日後學習過《心類學》《因類學》

《釋量論》《現觀莊嚴論》之後再來學習就會容易獲得正確理解。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269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27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