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8

劳动者的“头顶安全”不能沦为“补贴安全”

“安全第一,请戴安全帽进入工地。”《劳动法》规定,用人单

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

动防护用品。然而,对一些地方的工人而言,想从企业那里顺利领到

一顶能够保障“头顶安全”的安全帽并不容易。一些工地现在“流行”

发放安全帽补贴、劳保用品补贴,宁可多发补贴,也要让工人自行购

买安全帽。一些劳保用品店的店主也说,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个人来

买安全帽的增多了,而以前多是企业集体采购。

发放安全帽补贴等于发放安全帽吗?等于尽到了劳动安全管理

责任吗?法律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一些企业图省事,出于转嫁劳动

安全管理责任的真实动机,不发给劳动者安全帽,只发安全帽补贴,

让劳动者自行购买安全帽,这就算错了安全帽责任账。从行为上看,

这种做法构成了逃避责任、推卸责任,而从结果上看,企业的劳动安

全管理责任是怎么推也推不掉的。

在建筑工地、工矿企业等劳动场所,以实物方式发放质量达标的

安全帽是企业的法定义务、刚性责任。不仅《劳动法》有相关规定,

《建筑施工人员个人劳动保护用品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第四条也进一

步明确: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和管理,坚持“谁用工,谁负责”的原

则。劳动保护用品必须以实物形式发放,不得以货币或其他物品替代。

企业以安全帽补贴代替安全帽,并未以合法的形式提供必要的劳动防

1
护用品,并未完全履行、严格履行劳动防护管理责任,逾越了法律底

线。

企业发补贴让劳动者自行购买安全帽,就是把质量查验把关的责

任推给了劳动者。一些企业发放的安全帽补贴数量有限,可能无法满

足劳动者购买较高质量的安全帽的需求,劳动者只能购买一些价低质

次的安全帽。劳动者个体对安全帽的鉴别、查验、把关能力明显不如

企业,且一些劳动者还存有省钱赚差价的思维,他们在琳琅满目、良

莠不齐的市场上买回的安全帽质量注定参差不齐,一些劳动者头戴的

安全帽很可能是徒具其形、一碰就碎的不合格产品。显然,企业以安

全帽补贴代替安全帽,弱化了安全帽的购买把关能力,拉低了安全帽

的质量安全系数,增加了安全帽风险隐患的不确定性。这种做法是对

劳动防护管理责任的亵渎,也是对劳动者生命健康的漠视。

劳动者的安全帽不能沦为安全补贴,劳动者的“头顶安全”不能

沦为“补贴安全”。企业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底线意识,算好安全帽

的责任账,厘清安全帽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折不扣地履行购买、发放

达标安全帽的法律义务,为劳动者统一把住安全帽的质量关、安全关,

排除安全帽的风险隐患。劳动监察等部门应针对企业发放安全帽补贴

的问题加强监督检查,以行政约谈、行政指导、立案查处、曝光问题

等方式对企业进行警示、教育、干预,规范企业的劳动防护管理行为,

倒逼企业自律。劳动者也应认清企业发放安全帽补贴的违法属性、侵

权属性,增强维权意识,积极抵制甚至举报、投诉安全帽补贴,让安

全帽补贴失去生存空间。(via 光明网)

2
3
依法保障工人的“头顶安全”

据报道,一些工地现在“流行”发放安全帽补贴、劳保用品补贴,

有的宁可多发补贴,也要让工人自行购买安全帽。

让工人自行采买安全帽,其实并不是新近才出现的现象。以往媒

体在聚焦工地安全帽使用情况时,也经常反映这一问题:有的是让工

人自行出钱购买,有的是包工头或者分包企业发放补贴。这些企业“甩

手”的最大考量也许还真不是要逃避安全责任,因为一旦事发,企业

根本逃不掉追责——主要还是因为嫌麻烦,归根结底则是用人单位安

全意识淡薄。

在建筑行业,工程转包现象非常普遍,如果总包方负责安全帽的

统一采购,就意味着工程在层层转包的同时,也要把安全帽层层转交。

于是,让分包商负责此事,分包商再出钱让工人自己购买,就成为最

“省事”的做法。

但这种做法的隐患显而易见,媒体的报道也很形象地揭示了这一

点:企业补贴给工人 20 元,有的工人为省钱只花 11 元买安全帽,


“净

赚”9 元。可是 9 元的价格差背后,是安全帽防护性能的巨大差距。

有媒体曾在 2019 年对市面上的 10 款安全帽做过质量调查,发现 18

元是个分水岭。低于 18 元的 6 款安全帽,在受力方面均不合格,而

合格的 4 款安全帽市价至少 18 元起。这也就意味着,安全帽的防护

性能与价格是成正比的,一旦企业采用发补贴的方式,工人极有可能

4
为了省钱而购买劣质安全帽,从而给安全生产埋下巨大安全隐患。

一旦出了事故,员工损失的是健康甚至生命,而企业也不可能以

“发放过安全帽补贴”为理由脱责。我国劳动法、安全生产法均明确

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

由此来看,无论如何企业都要依法承担起提供合格安全帽的责任。

其实,一些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让工人自行采购劳动防护用品存

在风险。2019 年 6 月起,北京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

施工单位的安全帽购买、验收、发放、使用、更换和报废统一由施工

总承包单位负责,此后相关部门还开展了专项治理工作。其实,这种

做法的优势非常明显,比如因为是统一大批量购买,购买方可以对产

品质量和特性提出明确要求,同时也有可能因量大从优而节省成本。

当然,北京的这一做法是否能推行到所有地方,还要因地制宜。

如果一个地方分包商大量存在,安全帽层层转运的成本过高,直接交

由分包商来购买、发放也未尝不可。总之,生产经营单位为从业者提

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既是法律的硬性规定,

也是保障安全生产的底线要求。换句话说,企业不仅要关注工人有没

有戴安全帽,还要关注工人所佩戴的安全帽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

适用于施工现场等,以确保安全帽能够发挥其应有的防护作用。

安全保障从来都是需要成本的,这个成本不只包括购买安全帽的

费用,还包括安排专门的人力进行核查与监督等。一些分包商可能认

为这种安全成本投入“不合算”,从而怠于履行自己的义务。要想消

5
除这种现象,不仅要靠工人的呼吁、媒体的持续曝光,也需要监管部

门的严格执法,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倒逼企业依法行事,最大程度确

保生产安全、保障工人权益。(via 新华网)

粉笔视角:安全帽之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多企业因为

怕麻烦,采用发放安全帽补贴、劳保用品补贴的方式,让工人自行购

买安全帽。如此行为隐患显而易见。工人缺少对于安全帽的辨别能力,

极有可能买到不合格产品,还有一些人出于省钱考虑,购买劣质安全

帽。一旦发生事故,这些自行购买的产品显然不能保护生命安全。依

据法律规定,企业有义务为从业人员提供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

6
劳动人员规范佩戴使用。可见,让工人自行购买的行为暴露出了企业

安全意识的不足。安全保障需要成本,企业必须树立责任意识,尽一

切可能做到安全生产,有关部门也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有效解决这

一问题,劳动者更要提升安全保护意识,增强维权意识,勇于拒绝此

类补贴行为。

7
免责声明

本资料仅供内部交流使用,非商业用途。在未取得粉笔教育许可前,任何人

士或机构均不得以任何方法或形式复制、出版、发放及抄袭本资料内容作商业或

非法之用途,违者必究。

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come to meet a different you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