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frogdycikhi W R4ogw683rtk4qt9vvxubicf2wrbsjd3ilg42so1now4s75wpuqu1bury-3vbbh3lgchrihggvp Nxrowyotll0qezirvn9b-Qkkleqgpjinq6dexfrszctbkuqfxs1uumylg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1

香港管理專業協會李國寶中學

中四級 中國語文科
單元四筆記
主題:學習與仕途(教師版)
考試能力點 項目
閱讀能力 文憑試指定篇章
1. 師說
2. 勸學(節錄)

白話文篇章
1. 〈敬業與樂業〉
2. 〈論趣〉(2015 DSE)

作文(一)
常言:
「知足常樂」,但有人認為「知足使人不思進取」 。試談談
寫作能力 你的看法。(寫作筆記 P.121-128)(詳改)

作文(二)
人應活在當下,還是籌劃未來,以達致美好人生呢?(寫作筆記
P.109-114)(略改)

背默
默書 1. 師說
2. 勸學(節錄)
單元測驗
包括《古文觀止》自學篇章
測驗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班別: __________( )

1
《師說》 作者:韓愈


1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講授學

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問、解決疑難的人。人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誰能沒有疑難

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 問題呢?有問題卻不從師學習,那他的問題和疑惑便始終不

不解矣。 能解決了。


2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應向

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 他學習。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先比我懂得道理,我也

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 應該向他學習。我學習的是道理,哪用知道他的出生年月比

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 我的早還是晚呢!因此不論地位高低,無論年長年幼,誰人

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 懂得道理,誰就是我的老師。

存,師之所存也。


3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 唉!從師學習的道理已經失傳很久了,想人們沒有疑難

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 問題也更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的道德學問)遠遠高出

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 一般人,尚且向老師學習呢。現在一般的人,他們(的道德

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 學問)遠遠低於聖人,卻把向老師學習當做可恥的事。因此

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 聖人更加通達道理,一般人更加愚昧。聖人所以成為聖人的

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 原因,一般人所以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此造成!

此乎!


4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 愛護兒子,便挑選老師來教導他;對於自己,卻把求師

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當做可恥的事,真令人大惑不解啊!那小孩子的老師,只是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 拿着課本教孩子,讓他們熟習句讀,並不是我所講的傳授道

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 理,解決疑難啊。不懂句讀,和有疑難不能解決,前者向老

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 師學習,後者則不請教老師;小問題願意向人請教,大問題

遺,吾未見其明也。 卻遺棄不問,我看不出這些人是聰明的。

2

5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 醫師、樂師、各類工匠,都不把請教老師當做可恥的事。

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讀書做官的人,一說到老師、弟子,就聚在一起譏笑。問他

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 們笑甚麼,便回答說:「某人和某人年紀差不多,懂得的道

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 理也不相上下。要是為師的地位低,向他學習便感到羞恥。

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 要是為師的地位高,向他學習便近於阿諛奉承。」唉!從師

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風氣不再(存在)
,由此可知了!醫師、樂師、各類工匠,

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 大人先生是不屑一提的,現在這些大人先生的才智卻反而及

怪也歟! 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奇怪嗎?

6
○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

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 聃學習。郯子這類人,他們的才智都及不上孔子。孔子說:

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 「三個人在一起走,其中就一定有一個可作我的老師。」所

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 以學生不一定比老師差,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強,只是彼此

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 在懂得道理的時間上有先後,在學術、技藝方面各有專長,

攻,如是而已。 就是這樣罷了。


7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 李家孩子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
《六經》的經和傳,

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 他全都學習過。他不受社會風氣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讚許

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 他能實行古人從師的道理,寫了這篇《師說》贈送給他。

貽之。

3
課文問答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10分)
(1)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孰:誰(2分)
(2)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出:超越(2分)
(3)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益:更加(2分)
(4)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遺:遺棄(2分)
(5)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攻:鑽研 / 從事

2 試把以下文句語譯為白話文。(6分)
(1)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不懂句讀,以及有疑難不能解決,(1分)有的向老師學習,(1分)有的
則不請教老師。(1分)
(2)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只是彼此在領會道理的時間上有先後,(1分)在學術、技藝方面各有專
長,(1分)就是這樣罷了。(1分)

3《師說》屬「說」一類,這類文體的寫作目的是甚麼?(2分)
「說」的寫作目的:用以說明道理。(2分)

4《師說》中韓愈提出「古之聖人」和「今之眾人」的不同表現,運用了甚麼論
證方法?他以此論證甚麼觀點?試加以說明。(1分,3分)
(1) 論證方法:對比論證。(1分)
(2) 論證的觀點:他以具有過人智慧的古聖人尚且願意從師學習,對比當時社
會上智慧低於古聖人的一般人卻恥於從師學習,(1分)結果聖人更加有
智慧,一般人更加愚昧,(1分)藉此論證從師學習的重要。(1分)

5 韓愈在《師說》中對士大夫的哪些行為表示大惑不解?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
子,並加以說明。(2分,3分)
(1) 句子: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2分)
(2) 說明:士大夫挑選老師來教導兒子句讀,自己卻把求師視為可恥的事。(1
分)他們認為不懂句讀這些小問題要請教老師,卻認為有疑難不能解決這
些大問題不用請教老師。(1分)士大夫採取這種不聰明的做法,使韓愈
感到大惑不解。(1分)

4
6《師說》中韓愈描述當時「士大夫之族」的表現,以下為有關片段。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
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
知矣!(第5段)
(1) 試根據以上引文,說明士大夫的身份及他們的表現怎樣造成「師道之不復」
的後果。(4分)
士大夫是社會上地位較高的人,他們的行為對社會風氣有很大影響,(1
分)連讀書做官的人也不從師學習,從師的風氣當然不再存在。(1分)
此外,他們聽到別人談論老師、弟子的事,就聚在一起譏笑,(1分)令
有意從師的人因為害怕被人譏笑而不敢從師學習,使從師的風氣不能恢
復。(1分)
(2) 韓愈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來描寫士大夫的行為?試指出這種手法的效
果。(1分,2分)
 修辭手法:示現法。(1分)
 效果:運用示現法可使描寫的對象具體生動,有如見其人的效果,增加文
章的感染力。(2分)

7 韓愈在《師說》中評論當時社會的歪風時流露強烈的感情。試說明以下三個
句子中韓愈認為「難」、「惑」、「怪」的原因,並總結他流露的感情。(8
分)
當時社會的歪風 說明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 「難」的原因:人人都會有疑惑,但當時的人不從師
‧ 學習,便難以解決疑惑。(2分)
人之無惑也難矣!(第3段)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 「惑」的原因:當時的人會為兒子擇師,自己卻恥於

也,則恥師焉,惑矣!(第4段)向老師學習,這種矛盾的做法既可笑又有乖情理,令人
費解。(2分)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 「怪」的原因:君子看不起醫師、樂師和各類工匠,

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 但當時的君子卻比不上他們,不懂從師學習,令人感到
也歟!(第5段) 奇怪。(2分)
總結全文,韓愈流露出 憤慨 / 不滿(2分)的感情。

8 在《師說》中,韓愈舉出孔子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學習為例子,以下
哪一項不是這個例子的作用?(2分)
A 論證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B 論證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
C 論證先聞道和有技藝專長的人便可為人師。 A B C D
D 論證從師學習的必要。 ● ○ ○ ○
B「聖人無常師。」(第 6 段)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第 6 段)
D 這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5
9 韓愈在《師說》中稱讚李蟠「能行古道」,試回答以下問題。
(1) 李蟠能行甚麼「古道」?(2分)
「古道」:從師而學。(2分)

(2) 這反映李蟠的哪些特點?(2分)
 虛心好學。  尊敬師長。
 不隨波逐流。  恪守儒家治學之道。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10 試根據以下《師說》的引文回答問題。
甲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
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第2段)
乙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第2段)
甲、乙兩句都與擇師不須理會老師的年紀有關,有人認為這種寫法語意重
複,你有何意見?試就個人對文章的體會,略加說明。(3分)
我認為並不重複。(1分)作者在整篇文章都是針對當時的社會風氣提出見
解,當時的人重視老師的年紀,作者認為這是嚴重錯誤的觀念,必須糾正,
故此不厭其煩,再三強調擇師應以老師是否領會「道」為準則,而不須在乎
老師的年紀。(2分)

11 在《師說》中,韓愈如何運用引用論證指出擇師的原則?試從文中摘錄有關
句子,並略加說明。(2分,2分)
(1) 句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2分)
(2) 說明:引用孔子的話,論證老師不一定比學生更有才能或德行,只要對
方先領會道理或有技藝專長,便應虛心向對方學習,(1分)聖人孔子尚
且向德行不及自己的人學習,一般人更應從師學習。(1分)

12 試從《師說》中摘錄一個句子,概括擇師的原則,並寫出它與文章主旨的關
係。(2分,6分)
(1) 句子: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2分)
(2) 與主旨的關係:本文的主旨是藉寫文章贈給弟子李蟠,批評中唐時期士
大夫恥於從師求學的歪風,宣揚從師的必要。(2分)文中指出當時的士
大夫不願從師求學的原因,包括認為對方不能比自己年輕,地位比自己
低的感到羞恥,地位比自己高的則有阿諛奉承之嫌。(2分)這句反駁了
這些錯誤的觀點,指出擇師的惟一原則是對方是否領會「道」,突出從
師的必要。(2分)

6
13《師說》照應緊密,結構嚴謹,試說明第6段跟上文各段的內容怎樣互相呼應。
(12分)
第6段 呼應上文 說明
聖人無常師。  第2段(原文):道之所存, 指出擇師的標準應是該位老
師之所存也。(1分) 師是否領會「道(1分)」,聖
人只要遇到有「道(1分)」的
人,就以他為師,所以並沒
有固定(1分)的老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  第1段(原文):古之學者必  以孔子為例子(1分),說明古
襄、老聃。郯子之徒, 有師。(1分) 代的聖人、學者也跟從老師
其賢不及孔子。孔子  第3段(原文):古之聖人, 學習。
曰:「三人行,則必有 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
我師。」 問焉。(1分)
聞道有先後。  第2段(原文):生乎吾前, 重申領會「道(1分)」有先(1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 分)有後(1分),只要那人比自
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 己先領會「道」(1分),就可
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以跟從他學習。
(1分)

7
勸學(節錄)•課文語譯
原文 譯文 內容分析
1 君子曰:學不可以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一、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二、學習的意義:
已。青,取之於藍,而青 靛青,是從蓼藍中提煉出來的,卻比
蓼藍可提煉成靛青,水會凝固成
於藍;冰,水為之, 而寒 蓼藍的顏色還要深;冰,是水凝固而 冰  就像人經過學習,可以改變本

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 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筆直得 性,能變惡為。

輪, 其曲中規;雖有槁 符合繩墨的標準,把它烤彎造成車
筆直的木材經過火烤加工,變成
暴、不復挺者, 輮使之然 輪,它的彎度就符合圓的標準;即使
彎曲,以製造車輪,不會再次挺直
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 乾了,也不會再次挺直,這是因為經  就像人經過學習,能變惡為善,

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 過火烤加工,使它變成這樣的。因此 不再為惡。

省乎己, 則知明而行無過 木材用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在磨


木材用墨線量過就能取直 ,刀劍
矣。 刀石上磨過就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 用磨石磨過就會鋒利。

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智慧  就像人經過學習,能成為正直之
材,提升自己的能力。
高明,行為不會有過錯了。

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省察自
己,就能智慧高明,行為不會有過
錯了。

2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比不上學習 學習的方法:


片刻所得到的知識;我曾經踮起腳遠 踮起腳遠望
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  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
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登上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 登上高處招手,手臂沒有加長
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可是在
 可是在遠處的人也看見;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 遠處的人也看見。順着風呼叫,聲音 順着風呼叫,聲音沒有加大
沒有加大,可是聽的人覺得很清楚。  可是聽的人覺得更清楚;
也,而見者遠。 順風 而
借助車馬的人,並不是雙腳跑得很 借助車馬的人,不是雙腳跑得很快
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
快,卻可以行千里;借助船隻的人,  卻可以行千里;
彰 。 假 輿 馬 者 , 非利足 並不是能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 借助船隻的人,不是能游泳
 卻可以橫渡江河;
也, 而 致 千 里 ; 假 舟 楫 子的本性並不是與人不同,(只是)
整天思索,卻比不上
善於借助外物罷了。
者, 非 能 水 也 , 而絕 江  學習片刻所得到的知識;
君子的本性並不是與人不同
河。君子生非異也, 善  只是善於借助外物。
假於物也。

8
3 積 土成山,風雨 興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那 學習的態度:
焉;積水成淵, 蛟龍 生 裏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 累積

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 就在那裏生長了;一個人多行好事,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


自然養成崇高的品德,心智澄明,就  風雨就從那裏興起了;
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 具備聖人的思想境界。因此不積累半 匯積水流成了深淵
步, 無以至千里;不積 步,就沒有辦法到達千里之遠;不積  蛟龍就在那裏生長了;
累細小的溪流,就沒有辦法成為江河 多行好事,自然養成崇高的品德,心
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 大海。駿馬(雖能日行千里)只一跨 智澄明,
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 躍,不足十步之遠;劣馬走上十天(也  就具備聖人的思想境界;
能跑完千里的路程),牠的成功在於 不一步半步地積累
駕, 功 在 不 舍 。 鍥 而 舍 不停步。雕刻幾下就停下來,腐爛的  就沒有辦法到達千里之遠;
之, 朽 木 不 折 ; 鍥 而 不 木頭也不折斷;不停地雕刻下去,金 不積累細小的溪流
石(堅硬的材料)都能刻鏤。蚯蚓沒  就沒有辦法成為江河大海。
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 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

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 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 不捨
這是由於牠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隻 駿馬:只一跨躍
土,下飲黃泉, 用心 一 腳和兩隻鉗子,(但是)如果沒有蛇、
 不足十步之遠;
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 鱔的洞穴, 牠就無處棲身,這是因為 劣馬:走上十天,不停步
牠用心浮躁啊。
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  跑完千里的路程;
腐爛的木頭雕刻幾下就停下來
躁也。
 不折斷;
堅硬的金石不停地雕刻下去
 刻鏤。

專一
蚯蚓
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
沒有強健的筋骨,
卻能挖穿土地;
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

螃蟹
有六隻腳和兩隻鉗子
但沒有蛇、鱔的洞
就無處棲身。

9
課文問答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10分)
(1) 其曲中規。 中:符合(2分)
(2) 輮使之然也。 然:這樣(2分)
(3) 而致千里。 致:達到(2分)
(4) 非能水也。 水:游泳 / 泅水
(5) 用心一也。 一:專一(2分)

(參考 2014 年「試題舉隅」題 2)


2 試把以下文句語譯為白話文。(6分)
(1)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我曾經整天思索,(1分)卻比不上學習片刻所得到的知識。(2分)
(2)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多行好事,自然養成崇高的品德,(1分)心智澄明,就具備聖人的思想
境界。(2分)

(參考 2014 年「試題舉隅」題 6)


3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如何以木材為喻,指出人的習性可通過後天學
習而改變?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子,並略加說明。(2分,3分)
(1) 句子: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
也。(2分)
(2) 說明:以木材比喻人,(1分)指出筆直的木材烤彎來造車輪後,便不會
再次挺直,(1分)就像人經過後天學習,變惡為善後,便不會為惡。(1
分)

(參考 2014 年「試題舉隅」題 5)


4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認為學習有甚麼好處?(2分)
 提高品格。「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 變惡為善。「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 提升能力。「金就礪則利。」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10
5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曾提到「善假於物」,試根據相關內容回答下
列問題。
(1) 荀子以多個比喻說明「善假於物」的方法,試列出各個比喻中的「物」。
(2分)
比喻中的「物」:
(2) 這些「物」用來比喻甚麼?(2分)高處 / 山、風、車馬、船隻。(2分)
「物」用來比喻可以幫助自己提高智慧品德的事物,(1分)那就是學習。
(1分)
(參考 2014 年閱讀題 8)
(3) 試用一個四字成語概括「善假於物」的效益。(2分)
事 半 功 倍

(參考 2012 年「試題舉隅」題 8)


6 在《勸學》(節錄)中有,「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為段落的結尾,
這句在文章結構方面有甚麼作用?(2分)
A 概括前文
B 統攝下文
C 承上啟下 A B C D
D 強調轉折 ● ○ ○ ○

7《勸學》(節錄)中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
組句子,試從句子結構分析它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並評論這種手法的表達
效果。(1分,2分)
(1) 修辭手法:對偶。(1分)
(2) 表達效果:此處使用對偶手法,讓句子的語言變得整齊勻稱,別具形式美,
(1分)而且朗讀起來節奏相同,音樂感強。(1分)

(參考 2014 年「試題舉隅」題 6)


8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怎樣運用對比手法指出「不舍」是重要的學習
態度?試從文中摘錄一個例子,並略加說明。(2分,3分)
(1) 句子: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 鍥而舍之,朽木不
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2分)
(2) 說明:以駿馬(騏驥)和劣馬(駑馬)作對比/ 以雕刻腐爛的木頭和雕刻
堅硬的金石作對比,(1分)突出資質高低並不重要,只要不放棄,持之
以恆,就會成功,說明「不舍」的重要。(2分)

9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指出「駑馬」和「螾」有甚麼特點,卻有甚麼
突出的表現?他以此說明甚麼道理?(4分,2分)
(1) 「駑馬」:跑得慢,卻能跑畢千里的路。(2分)
「螾」:沒有爪牙和強健筋骨,卻能挖穿土地,穿過泥土。(2分)
(2) 道理:天資的高低並不重要,只要努力不捨、用心專一就可取得成果。(2
分)

11
10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運用了甚麼議論手法來論證他的觀點?(2分)
 對比論證。 第 3 段運用對比論證來論證堅持不捨和用心專一的重要。
 比喻論證。 第 1 段運用比喻論證來論證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本性,第 2 段運用比喻論
證來論證君
 引用論證。 子善於學習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 類比論證。 第3 段運用類比論證來論證為學必須累積。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參考 2014 年「試題舉隅」題 8)


11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為甚麼認為「學不可以已」?試綜合全文加以
說明。(6分)
「學不可以已」指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1分)因為不斷學習,才可以博學,
使自己智慧高明,不會犯錯。(1分)而要博學,就必須用心專一,(1分)
並鍥而不捨地努力學習,(1分)以累積知識,(1分)這樣才可增長智慧,
修養品德。(1分)

(參考 2014 年「試題舉隅」題 9)


12 荀子提出「學不可以已」,他勸人學習甚麼?試根據《勸學》(節錄)加以
說明。(6分)
荀子勸人學習做人的道理。(1分)他在文首提出「學不可以已」後,以多組
比喻論證學習的意義,(1分)然後點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
行無過矣」,即勸人們要省察自己,學習做人的道理。(1分)此外,「積善
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一句也證明荀子着重修養品德,(1分)可見
他是想勸人們去惡遷善,(1分)學習做個有品德的人。(1分)

主旨 引申

12
梁啟超〈敬業與樂業〉

審題立意
立意是指確定文章的中心,即作者須確定自己欲通過文章表達甚麼思想、意見、
感情。試從人生哲理或社會文化角度,分析〈敬業與樂業〉一文的主旨。(字數不得多於
100 字,標點符號計算在內)

本 文 通 過 運 用 不 同 的 議 論 手 法 , 論 述 有 業 的 重

要 及 敬 業 與 樂 業 是 對 於 職 業 的 正 確 態 度 , 鼓 勵

青 年 人 忠 於 自 己 的 職 業 , 從 中 領 略 趣 味 。

▲100

文章結構
議論文的論述結構,可以稱為四分式。

四分式是指「起承轉合」四個程序,其表達形式屬於正反立論。

① 「起」
:引論 — 突出議論中心,表明立場,作出論斷。

② 「承」
:本論 (正面議論) — 引用具體事例,多層次地闡述正面觀點。

③ 「轉」
:本論 (反面議論) — 通過批駁反方觀點,藉以對比,突出正面的觀點。

④ 「合」
:結論 — 肯定立場,突出中心思想。

議論的過程中,無論是從正面論述自己的觀點和主張,還是從反面通過駁斥他人的觀點來

闡明自己的觀點,都是為講清一個道理,令別人接納自己的主張。

13
❏ 四分式論述結構 — 以〈敬業與樂業〉為例

引論 中心論點: 敬業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第 1 段)

分論點 1: 論據 1:引述孔子的話: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

【正面議論】 「 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

有業是必要的 。(第 2– 論據 2:以唐朝名僧 百丈禪師 的言行為例。

5 段) 論證技巧: 引用論證

分論點 2: 論據:當大總統和拉黃包車這兩種職業同樣 可敬 ,沒

【正面議論】 有 高下 之分。

凡職業都是 可敬的 。 論證技巧: 演繹論證

(第 6 段)

本論 分論點 3: 論據:引用曾文正的話:「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 。」

【正面議論】 論證技巧: 引用論證


敬業 主義於人生最為

必要,又於人生最為 有

利 。(第 7 段)

分論點 4: 論據:有人認為 大熱天氣下演講 是苦事,然而講者不以

【反面議論】 為苦;有人認為 賭錢 、 吃酒 是樂事,但有些人認為

苦樂全在 主觀的心 , 是耗神、費力的苦事。

不在 客觀的事 。 論證技巧: 類比論證

(第 8 段)

分論點 5: 論據:引述 孔子 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正面議論】 如樂之者。」及「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

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 之將至云爾 。」

趣味 ,生活才有 價 論證技巧: 引用論證

值 。(第 9 段)

14
結論 總結全文:指出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是 「敬業樂業」 。

尋找段落大意

☞ 梁啟超〈敬業與樂業〉一文共有 10 個段落,根據文意,全文可以劃分為 5
個部份。

☞ 試把全文各部份的段落大意填寫在下表:

段落 大意

交代文題《敬業與樂業》的出處,並確立 全文論點 。
第一段

通過徵引 孔子 的說話和 百丈禪師 的言行,論證


第二至五段
有正當職業 和 不斷勞作 是必要的。

論敬業:
第六至七段
(1) 為「敬」字下定義,並通過演繹論證來說明凡職業皆是

___可敬____________的。

(2) 通過引用論證,說明敬業的___正確態度______,並論證敬業

於人生最為_____必要_____,又於人生最為____有利___。

論樂業:
第八至九段
(1) 通過類比論證,反駁做工好苦之說,論證苦樂全在__主觀的

心__。

(2) 通過引用論證,說明凡職業都是____有趣味的_____,並分析

其原因,最後指出人生能從職業中領略出___趣味_____,生活

才有價值。

總 結 全 文:指 出 人 類 合 理 的 生 活 應 該 是 「敬業樂業」 。
第十段

15
議論手法

☞ 重溫:論點、論據、論證

➊ 論點:參與辯論時所要議論、闡述的觀點,是發言者要表達的看法和主張。

➋ 論據:證明論點的材料、依據。

➌ 論證: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

● 舉例論證

✍ 運用大量事實的材料:具體的事例、概括的事實去證明論點。

● 引用論證

✍ 運用大量理論的材料:名著、名言、諺語、科學定理、規律去證明論點。

❏ 試分析〈敬業與樂業〉如何運用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兩種議論手法:

例子 論證手法 說明 作用

A. 孔子說:「飽食終日,無所用 舉例論證 ◯
心,難矣哉!」 引用論證 ● 反面說明無業游民無藥可救,
B. 孔子說:「群居終日,言不及 舉例論證 ◯ 證明人人都要有職業。
義,好行小慧,難以哉!」 有
引用論證 ●
C. 唐朝一位名僧百丈禪師,說 舉例論證 ◯ 業 正面說明人人都要有正當職
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 業,人人都要不斷地工作,生
飯。」 引用論證 ● 活才有意義。
D. 有 人 說 :「 我 並 不 是 想 找 職 舉例論證 ● 指出一個精力充沛的青年人,
業,無奈找不出來。」 若不是安心躲懶,是一定能找
引用論證 ◯ 到職業的。

16
例子 論證手法 說明 作用

E. 當大總統是一件事,拉黃包車也 舉例論證 ● 說明職業無分高下,凡正當職業


是一件事。 引用論證 ◯ 都是神聖可敬的。

F. 《莊子》記痀瘻丈人承蜩的故 舉例論證 ◯
正面說明工作時須全神貫注。
事,說道:「雖天地之大,萬物
引用論證 ●
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G. 我信得過我當木匠的做成一張 舉例論證 ●
好桌子,和你們當政治家的建設
引用論證 ◯ 說明職業無分貴賤,凡職業都是
成一個共和國家同一價值。 神聖,能尊重自己所做的,便是
H. 我信得過當挑糞的把馬桶收拾 舉例論證 ● 敬業了。
得乾淨,和你們當軍人的打勝一
枝壓境敵軍同一價值。
引用論證 ◯ 敬
I. 曾文正:「坐這山,望那山,一 舉例論證 ◯ 業 反面說明工作不專心,會弄至一
事無成。」 引用論證 ● 事無成。

J. 到英國人公事房裡頭,只看見他
舉例論證 ● 比較英法兩國人做事方式的不同
們埋頭執筆做他的事;到法國人
來說明敬與不敬兩種態度。英國
公事房裡頭,只看見他們銜着煙
人專心工作便是敬,法國人心不
捲像在那裡出神。
引用論證 ◯ 在焉的表現便是不敬 — 專心工
作是敬業應有的態度。

K. 舉例論證 ◯ 做事集中精神,專心一致,才把
莊子說:
「用志不分,乃凝於神。」
引用論證 ● 事情做好。

例子 論證手法 說明 作用

L. 「做工好苦呀!」……翻過 舉例論證 ●
說明苦樂全在於主觀的心,不
來,倘若我們去賭錢、去吃
酒,還不是一樣淘神、費力?
引用論證 ◯ 在於客觀的事。

M. 孔 子 說 :「 知 之 者 不 如 好 之 舉例論證 ◯ 樂
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業 說明專心工作,從自己職業中
引用論證 ●
N. 孔子自述生平,說道:「其為 領略出趣味,生活顯得有價值。
舉例論證 ◯
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引用論證 ●

17
分析與探究
1. 作者說:「凡可以名為一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當大總統是一件事,

拉黃包車也是一件事。」(第 6 段)試據此回答以下問題:

(1) 作者由此得出甚麼結論?這組句子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2 分,1 分)

答:當大總統和拉黃包車都是可敬的,沒有____高下____之分,由此得出職

業__無分貴賤__、皆是__可敬_的結論。這組句子運用了__演繹__論證的方法。

(2) 若把「拉黃包車」改為「當企業總裁」,而結論不變,試比較兩者的論

證效果。

答:跟原文比較,文句改動後論證效果較_____弱______。原文由當大總統說

到拉黃包車都是可敬的,職業由貴到賤,最後得出職業__無分貴賤__、皆是

__可敬___的結論。如果以「當企業總裁」取代「拉黃包車」,便無法推論出

以上的結論,因為「企業總裁」是很_____高___的職位,並非____低下_____

的工作,與大總統相比,並沒有____貴賤_____之分。

2 作者在以下引文運用了甚麼論證方法?他怎樣運用這種論證方法來論證觀
點?試加以說明。(1分,2分)
沒有職業的懶人,簡直是社會上的蛀米蟲,簡直是「掠奪別人勤勞結
果」的盜賊。(第 5 段)
(1) 論證方法:比喻論證(1 分)
(2) 說明:作者以「蛀米蟲」和「盜賊」來比喻「沒有職業的懶人」,從反面
論證有職業的必要。(2分)
3 課文引用了不少古人的言論,試回答下列問題。
(1) 試分析下表的言論,依次寫出作者所論證的觀點。(8 分)
文中引用的古人言論 作者所論證的觀點
「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飯。」(第4 有業是必要的。(2 分)
段)
「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吾蜩翼 說明怎樣才算是敬業。(2 分)
之知。」(第7段)
「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第7 人人均應該專注於自己的職業(敬
段) 業)(2 分)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 樂業的好處:生活變得有價值和理
老之將至云爾。」(第9段) 想。(2分)

18
閱讀材料:
文化知識-儒法學說的比較
春秋時代,封建制度日漸崩潰,政治社會發生很大變動,一時學者紛紛
研究補救之道,是故產生了許多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到了戰國時期,又
出現許多主張法治,反對禮治之學者,後人稱之為法家。儒家堅持復禮,法家
主張明法,兩家思想學說,處世態度,異處甚多。

(一)自然思想比較
孔子信從天命,認為天命不可抗拒,他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
人,畏聖人之言。」 《論語‧季氏篇》天命乃冥冥中之主宰者,孟子則認為天能
賞善罰惡,要人們聽天由命,安份守已。而法家集大成者之韓非,則反對天命
與天治,他認為:「若天若地,孰疏孰親?」所以韓非發揮荀子「制天命而用」
之思想,因此他反對儒家之聽天由命,畏天命的思想,認為對於自然和人事態
度應積極自我推動,以達到人定勝天之目的。

(二)對人性的比較
儒家思想建立於人性皆善的基本理論上,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以互信
互愛為基礎,而法家的人性論是建立於性惡的基礎上,因而不信人與人之間,
能建立親愛互助可資信賴的關係,故認為儒家的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
子‧梁惠王上》的推恩政治,會自然走上猜疑之途徑,故韓非說「人生之患在
於信人,信人則制於人,人臣之於其君非有骨肉之親也,縛於勢,而不得不事
也……為人主而太信其子,則姦臣得乘其子,以成其私?若夫以妻之近與子之
親為不可信,言非成為孤獨而無助的人!」

(三)政治歷史觀的比較
法家在政治上實行法治,而戰國初期,李悝提出以食有勞而祿其功,便
能賞必行,罰必當之理。李悝變法後,吳起在楚國實行變法,他針對儒家之克
己復禮,而提出明法審令,實行政治革新,又主張廢除世卿世祿制度,而商鞅
也要求「法必明」 ,主張刑無等級,反對以前「刑不上大夫」之制,至於韓非更
主張廢先王之教,以法為教,用法治思想統一全國。

至於儒家在政治上所實行之禮治,又如何呢?「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
復禮為仁。』」《論語‧顏淵篇》或曰:「克己復禮,天下歸於仁焉。」《論語‧
顏淵篇》上述所說到的禮,乃西周社會等級制度,孔子提出「仁」 ,是企圖用一
種道德原則,來約束人之視聽言行,自覺地克制一切非禮之言論!防止違禮犯
上之行為。孔子更強調「仁」就是愛人,孔子更要求貴族通過自我克制和彼此
之間互相妥協,然後可鞏固其統治權。但法家代表之商鞅,認為儒家鼓吹之禮
樂仁義孝等都是妨礙國家富強與進步的,韓非則對孔孟提出之仁義忠孝之說,
認為是「愚誣之學」,所以他特別反對孔孟之「德」與「仁政」,只有法才能適
應於戰國時代之社會。

19
儒家是主張厚古薄今的,孔子主張在混亂之春秋時代,惟一補救方法是
「克己復禮」
,至於孔子之再傳弟子孟子,則主張法先王之復古主義,更提出恢
復周代之「井田制」、「世卿世祿」制和「分封制」。至於法家集大成者之韓非,
則繼承其師荀子法後王之主張,他說:
「誦先古之書,以亂當世之治。」所以他
特別強調厚今薄古,認為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因為時代在變化,社會上一
切事情不斷在改變,所以制度和措施也必須變更,他說: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
備變。」
《五蠹》

(四)教育思想的比較
孔子之中心思想為「仁」,故其教材當然脫不了「仁」。孔子之教育內容
又可分為政事、德行、言語、文學四方面。政事包括財政,其主張在「節用以
足民」 。孔子對於軍政,亦提出其七年計劃。他說「善人教民以七年,可以及戎。」
《論語‧子路篇》言語方面,包括外交辭令,誓師之辭,祭祀之文等,故詩書
是言語科之主要教材,他說「不學詩,無以言。」
《論語‧季氏篇》孔子教學生,
強調「博學於文」,
「約之以禮」,故孔子以詩書為六藝之文,作為文學教材,時
又涉及禮法與射御。對德行方面,孔子主張人格教育,對其門人弟子之視聽言
動,莫不重視。

至於韓非的教育思想,則以法律為治國要具,認為人人服從法律,必先
普及教育不可。他說:「法者,編著之圖譜,設之於衣府,而布於百姓者也。」
《難三篇》韓非的政治教育思想,除標榜法以外,還重視「術」,實則其政治教
育,可稱為「術」治教育。他說「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
柄,課群臣之能者也。」《說疑篇》法家對於民生教育方面,若從法家理論看,
定可尋求到其教育之共通點,他說:「夫明主國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
卑,以趣本務而外工作。」《五蠹》在軍事教育方面,他說:
「鐵銛短者及乎敵,
鎧甲不堅者傷乎體。」《五蠹》因此,韓非認為力戰乃治國之本,非仁義禮智所
能比,他說:「斬敵者受賞,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祿,而信兼愛之說,堅
甲厲兵以備難,而矣薦紳之飾,富國以粟,距敵恃卒,而貴文學之士。」《五蠹》
上述所論,法家認為斬敵者不必高慈惠,既賞斬敵又高慈惠,勢不兩立之事;
拔城則不信兼愛之說,若信兼愛則必信非攻,此又勢不兩立之事;既欲富強,
不貴農夫士卒,而貴游食之客,亦勢不兩立之事。從上述各點看來,韓非之尚
力重戰思想,極為明顯。

(五)教材選擇的比較
儒家之教材是詩書禮樂和周易,認為這些都是應讀之書,論語說:「子所
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述而篇》又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
季氏篇》是以孔子以詩書六藝為教學之材,而六藝之中詩尤其重要,因為詩書
禮,同是先王之法典,故孔子用為教材。

法家則認為社會是不斷進化的,他說: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五蠹》
韓非是功利主義者,故對教材之選擇,自不必法古,他認為儒家以禮為教材,
是違反社會進化觀點,他出「刑」來代替「禮」,他說:「法者,事最適者也,

20
古無二法,法 二適,故言行 軌於法令者必禁。」
《問辨篇》可知刑法乃韓非
教育之中心思想。韓非之法治,不僅用於治國,且用於規範人的行為,刑法是
法家政治教育教材。

法家之學,是一純粹的政治學,法家之書,也就是一種純粹政治學的寶
典。自法家學說興起後,漸取得與儒家對抗的地位,對儒家學說有相當的影響,
並與儒道之學合參,而成為中國學術上的伏流。

2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