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旅夜书怀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原文】

《旅夜书怀》

作者: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解】

岸:指江岸边。

危樯(qiáng 墙):高耸的桅杆。

独夜舟:孤零零的一只船在江上过夜。

星垂句:远处的星星宛如低垂至地面,使原野更为辽阔。平野阔: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月涌句:银色的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
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
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著:著名。

应:认为是。

飘飘:随处飘泊,无依无靠。

沙鸥:水鸟名。

【翻译】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星星垂在天边
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
应该休官了。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韵译】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写作背景】

  764 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
料,第二年严武忽然去世,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
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州、忠州时写下的。

【评析】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四月,严武死
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
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此诗约为途中所作。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
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这是杜诗五律
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四溟诗话》评此诗"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瀛奎律髓汇评》引纪
昀语:"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这首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
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765 年的正月,他辞
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
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
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
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
的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
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
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
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
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
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十分动人。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
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
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
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
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
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
“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
少陵集详注》),并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
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这一联借景抒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
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
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抒怀》诗,
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漂泊无依的孤寂,却正是对社会的评价,那个时候,那皇城,如此之大,却无他容身
之处,辗转来到成都,却因为严武的离世,被迫离开,因为无重用他的人,无他的伯乐了
那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如此,全诗也从侧面烘托了当时朝廷政治的腐败,以及,自己内心
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

【点评】

  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浣花溪草堂。四月,严武去世,杜
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只得携家小取水路东下。此诗即为行船经过渝州(今重庆)、忠州(今忠
县)一带时所作。作者身世浮沉,前途难卜,故诗以抒写飘泊奔波的牢骚情怀为主旨。然而老
杜品格,穷而愈坚,悲而能壮,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气魄与阔大的胸襟。观此
篇中自然景观之雄浑与诗人情志之自豪,愈发令人相信杜甫人格与诗格的高度一致。此诗
以阔壮之景寓悲凉之怀的抒情境界,颇与《登岳阳楼》,《登楼》、《登高》等五、七律抒怀名
篇有相似之点。试看诗中前半极力渲染描绘旅夜江上壮伟之景,后半尽意宣泄孤舟漂浮的
悲怀。情因景生,气势夺人心魄,艺术感染力十分强大。首联用对起格,写自己夜晚独自行
舟的孤苦之状。在细草绵延、微风吹拂的岸边,诗人独系高帆夜行之舟。在静夜停舟的寂寥
江天里,羁旅之怀油然而生,不可遏止,不言愁而愁自见。颔联二句分承首联:岸上平野
茫茫,群星遥挂如垂;舟前江涛滚滚.月影流动如涌。这两句气魄雄大,境界宏阔,与李
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句法略同而工力悉敌。李诗只形容山与江,此二句则野阔
星垂,江流月涌,共写四事,画面景物交织的多层次之感似更突出一些。这里不但对于人
对景物的感觉的描写十分真切,而且通过这种描写突出了自然景观的鲜明特征。具体说来
因为“平野阔”,才显得星斗遥挂如垂,而用此“垂”字,又反衬出乎野之广阔;因“大
江流”,所以江中月色似也滚滚如涌,而用“涌”字,又烘托出大江澎湃向前浪起千叠的
气派。颈联二句,因夜景之广漠寂寥而起身世之深悲。第五句自谦,实乃自负。说名岂因文
章而著,与作者另一首赠严武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之句同慨。第六句自解,实乃牢骚。
说自己失去官职是因为既老且病,似乎婉转自恨,其实是恨世。真正的情况是与时与事多
忤。此意不直接说出,显得悲愤更深。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名实因文章而著,官
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说得颇为中肯,可参考。末联
即景自况,以沙鸥自比,自伤飘泊。自问自答,老怀悲凉之状愈加突出。广阔的“天地”,
映衬一微小的“沙鸥”,愈显出自己飘零不遇的身世的可悲与可叹。这个比喻,与开篇的
自白首尾相顾。“一沙鸥”呼应“独夜舟”,抒情主人公孤独流浪的形象完全凸现出来了。

  此诗开头四句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
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
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
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
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
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
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
江边夜境。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后四句书“怀”:“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
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
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
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
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
况,乃自伤飘泊之意。

【讲解】

  这首诗是杜甫五律诗中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四溟诗话》评此诗“句法森严,
‘涌’字尤奇。”《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
品。”

  所谓“旅夜书怀”,就是在行旅的夜里抒写自己的胸怀或怀抱。写作时期应该确定为
大历三年春。此前杜甫已经滞留夔州近两年,除因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优待以外,大约
也是为了等候朝廷任命新职。因为作为夔州都督的柏茂琳,可能向朝廷推荐过杜甫。但是,
唐代宗没有起用他。这时,他感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
字》)的希望完全破灭了。于是在这年的正月,五十七岁的杜甫下定决心离开夔州。舟出三
峡,顺着大江,进入江汉平原的江陵一带,他回想一生的坎坷遭遇和朝廷的黑暗腐败,抒
发了“官应老病休”的愤激之情。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
伶伶地行驶在江上。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这也是作者
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危”,高的意思。“樯”,桅杆。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星垂挂在远天,显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
大江在汹涌奔流。与上一联的近景相比,这一联是远景,上句写岸上,下句写江中,构成
阔大雄伟的境界,有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置身其间的细草、孤舟、诗人,该是何等的渺
小。由此可见诗人孤独凄怆之情。诗中“垂”、“涌”两个“响”字,将星月精神描摩得毕
肖。《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
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此联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一样,既是
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与“罢官亦由人”(《立秋后题》)一样,表面上是自我解
嘲,实质上是抒发愤慨。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这,而
是由于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
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
三百首栏目。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如此人生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
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零,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
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
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纵观全诗,始终有景,又始终满含复杂的情感。景的序列,随着诗人感情的逐步展开
而自然地呈现,并且最终借助景,将感情的抒发推向高潮。大致说来,诗的前半重点写
“旅夜”之景,后半主要是“书怀”。不过,前半写景状物,已经融注了诗人的主观意念
后半抒怀感慨,也有自然景物的烘托。全诗景情交融,正如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
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全诗意境雄浑,《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的评论说:“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
雄浑之品。”诗人将“细草”、“孤舟”、“沙鸥”这些景象,放置于无垠的星空平野之间,
使景物之间的这种对比,自然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衬托出深沉凝重的
孤独感。

【阅读理解】

  1.首联在首联在全诗有何作用?

  答:首联细致的描写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奠定了凄凉孤独的感情基调。

  首联有自比之意,诗人借景自比,借景抒情,表现出自己地位低下,孤独无依之感。

  2.诗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夸张的修辞 把诗人所处的背景夸张的放大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比喻,有了前面的夸张,诗人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沙
鸥,在广阔平野,这样反而更加剧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无助。

  3.尾联中哪个字体现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试做分析。

  答:“飘”字体现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飘”一个字就烘托出诗人流所,写出虽然诗
人相当有名气,但是又病又老的时候,孤独又一次袭上心头。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别名: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汉族,祖
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等。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
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
人格高尚,一生写诗 1500 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
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
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
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
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约 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
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称他的诗
为“史诗”。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
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
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
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
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
《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
《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
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
的《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在当代,杜甫对国
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
“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1481 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他
对日本文学影响相对较晚,直到十七世纪他在日本拥有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杜甫对松尾
芭蕉的影响尤深。杜甫也是美国作家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欢的作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