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1

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反映了理想主义原来的自由主义传统;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保罗·雷恩奇、沃尔夫、弗朗西斯·德拉西等人的思想成为功能主义的前奏
"功能主义的观念并不是一个新的创造,而是一个新颖的运用。"
功能主义者建议在功能与需要的基础上树立一种权威形式,把权威与需要、科学
知识、专家技能等联系起来。
功能主义是关于国际组织的一种学说,它假设国际经济和社会合作的发展是最终
解决政治冲突和消除战争的基本先决条件。
根据一体化动因以及超国家机构的不同理解,功能主义有新旧之分。旧功能主义
主要是以米特兰尼为代表,而新功能主义理论家则包括厄恩斯特 ·哈斯(Haas)、菲利
普·施米特、列昂·林德伯格、约瑟夫·奈等人。
新功能主义者继承了已有的功能主义思想,并且主要以米特兰尼的著作为基础,
进—步细化、修正或检验了有关一体化的理论假设。

基本假设
认为国际经济和社会合作的发展是最终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消除战争的必要条件。

功能主义是反对联邦主义者建立世界政府的主张中出现的,是对联邦主义的一种
理论替代。
与联邦主义“自上而下”实现一体化的主张不同,功能主义强调应从各成员国之
间具体的领域开展合作,“自下而上”逐步完成一体化。
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戴维·米特兰尼米特兰尼在其 1943 年出版的《有效
的和平制度》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区域一体化的方法,即所谓的“功能化选择”。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性交往,因此也对现代建构主义产生了影响。功能主义的
第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对社会化过程的细致研究。在早期功能主义的论述中,功能性合
作被视为克服国际冲突的重要条件。一旦功能性合作在一个领域发生,其效应就会扩
展,从一个领域扩展到更多的领域,形成跨国家的合作网络,并且,这种合作是一种
学习过程和社会化过程,最终使得合作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于功能主义理
论家密特拉尼来说,这种功能性合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行为体在
社会性互动实践中界定了相互的角色。
基本主张
1)功能主义强调技术领域的合作,或者说是“低级政治”领域的合作。
米特兰尼认为,高政治领域,如防务和外交领域的问题不宜作为起初合作的切入
点。因为这些问题往往比较敏感,容易引起争论,从而使合作难以实现。而 “低
级政治”领域如社会经济和福利等领域的合作,较容易实现。其原因在于,这些
领域的政治敏感度都较低,不容易受到当政者的排斥,同时又有较为直接的福利
上的收益,容易获得大众的认可。在当今世界上技术性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而这些问题只能通过有效的国际合作才能解决。同时这些技术性强的领域的合作
需要大量受过特殊训练的专家,而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往往不涉及政治军事等高
级政治领域的内容,因此,合作就较容易实现。
2)功能主义将国家之间功能性的合作当作一体化的起点,认为,在某一领域或部门的
合作会自动扩展。
3)合作的自动扩展是功能主义的又一个重要理论支点。
4)功能性合作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即忠诚转移。功能主义认为、在日益増长得功能性
机构的好处面前,参与合作的人和组织会将自己的忠诚从原来的主权国家逐渐转移到
新的国际机构中。因此,功能性合作将有利于一体化的完成

功能主义对早期的欧洲一体化运动产生过巨大影响。莫内和舒曼等欧洲一体化运
动的早期实践并就是在功能主义的启发下开始了欧洲一体化的实践的。当代政治一体
化理论家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功能主义”概念。
缺失
1) 未解决功能化一体进程中如何克服国家主权障碍问题
2) 欠缺对外部因素的考虑,特别是没有考虑到国际格局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
3) 功能主义严格区分经济与政治领域、技术与政治领域的也广为诟病。因为当今
世界的经济与政治已很难区分清楚。

戴维·米特兰尼
(David Mitrany,1888—1975),生于罗马尼亚,主要生活在英国。他在服 完兵役之后离
开故土寻求更好的职业教育。从 1908 年到 1911 年,他生活在汉堡并参加夜校。转战于
1912 年秋天开始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在霍布豪斯指导下学习社会学,并最终于 1929 年
获 得 博 士 学 位 。 主 要 著 作 有 《 国 际 政 府 的 进 展 》 ( 1933 ) 、 《 有 效 的 和 平 体 制 》
(1943)、《功能主义的政治理论》。
米特兰尼的观点受到了两个历史事件的启发,
一是 1914 到 1918 年的一战;
二是多瑙河管理委员会取得的成功。多瑙河管理委员会是一个功能性和技术性的机构,
它为那些与这条河流相邻的国家管理河上的交通提供了一个协调与合作的场所。尽管这些
国家在国家利益观念上有着严重分歧, 但它们却可以通过这个委员会在管理河流交通的问题
上取得一致。
背景:米特兰尼认为,整个人类生活正经历着三方面变革,即政治巨变、社会变迁、
科学发展,这些都超越了人类的视野与控制范围,使世界政治处于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

米特兰尼虽然承认国际联邦的未来可能性,却认为联邦主义并不适合 20 世纪世界社
会 的 需 要 。 未 来 的 政 治 组 织 形 式 并 不 是 " 政 治 的 世 界 政 府 " ( political world
government),而是在那些可能并且必须进行共同治理的领域的 "共同政府"(common
government);它并不是建立在领土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社会利益相互交融的基础上的。

米特兰尼的思想体现了功能主义的三个重要假设;
(1)一体化的过程发生在人类自由的框架之中;
(2)知识与技能能够满足功能性机构的需要;
(3)国家不会破坏一体化的过程。他并不赞成新功能主义的说法,认为所谓的新功能主义
者的"最终期望是沉迷在政治组织的主权——领土的旧概念中 "。功能主义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极大地激励了地区一体化理论的发展。

以米特兰尼为代表功能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 认为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存在是国际冲突和战争发生的根源,民族国家强加的不
自然的划分阻碍了对全球问题的全球性解决,促进和平应着眼于限制和削弱民族主义;
② 批评了联邦主义的观点,认为由于人们对宪法和公约的轻视、以及难以割断的民族
主义,世界政府难以建立;基于对国际联盟的失败和 19 世纪以来各种功能性组织的成功的
分析,认为建立功能性国际组织是实现一体化可取的途径;
③ 认为随着福利国家的出现,国家不仅要保护基本权利,而且要满足人们的福利需要 ,
而在当代各国高度相互依赖、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大背景下,这需要各国合作、建立起功
能性的组织来解决,这种组织由专家和技术人员经营管理,组织结构随功能而定,随着功
能性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这些组织的作用和数量增长,国家的国际国内行为的界限日
趋模糊,传统的民族国家秩序有被替代的
④ 认为功能性组织的扩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某一领域的成功合作会进一步刺激其他
领域的合作,一体化的国际合作在经济、技术领域更容易实现,一旦成功,会逐步扩展到
其他领域,最终扩展到政治领域,从而实现国际一体化;
⑤ 设想的功能组织的世界是一个有许多重叠的、非一致的国际功能性组织和领土国家
组成的世界。反对建立超国家的地区性政府"认为通过地区性统一不能实现和平"因为这会
用地区间的紧张取代国家间的紧张;他 也不支持建立世界政府的想法" 他认为那种想法会威
胁人类自由。

总体上,功能主义提出了减少导致战争的客观条件来促进和平,引入了改变全球体系
的新的组织模式,设计了可导致主权受到侵蚀的主观方法,由此希望各国共同行动,逐渐
发展一种共同体感。在欧洲一体化背景下,功能主义成为旧的联邦主义传统的一种理论替
代。功能方法,米特兰尼全球治理哲学的总体部分,是国际关系趋势解释的一种总体方法
对后来的国际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厄恩斯特·哈斯
美国德裔学者,新功能主义理论的开创者,主要活动于 20 世纪,代表作有《超越民
族国家∶功能主义和国际组织》、《欧洲的联合;政治、社会和经济力量》∶
把领土因素重新引入功能主义理论,更加看重国家权力的作用;
① 认为科技变革能够为国际制度的创新提供动机与压力,而制度变迁的过程导致国际
合作方式的再界定与观念的扩展
② 一体化的动因不在于功能性的需求或技术的变化,而在于各种政治力量因追求其各
自的利益而施加的压力所产生的相互作用
③ 一体化是各民族国家内多种域治行为主体向新的权力中心转移其忠诚和期望的一个
过程,能将思想变成法律的政治机构是该过程的基石,其中,精英尤其是参与政府或政府
合作的人的忠诚比大众的忠诚更为重要。

新功能主义是在美国的政治科学的行为主义革命中产生的,与早期的政治科学强调对
制度与宪法关注不同,行为科学强调对政治行为的分析,要求研究政治过程。
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都承认人类需要或公众福利的优先性,但是在一体化所达到的
最终状态和一体化过程中的学习等方面存在不同。
厄恩斯特·哈斯对功能主义的批判是从米特兰尼的理论起点——关于人类社会的基本假
设——入手的。
在米特兰尼看来,人类社会本质上是和谐的,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物质需要处于第
一位,而满足需要的任务是大家所共同面临的,因而为了需要的满足而进行合作是非常自
然的事,世界的分化是民族主义兴起、民族国家成为主要国际政治单位之后的事情,政治
成了万恶之源;而厄恩斯特·哈斯认为,人类社会并不是什么天生就和谐的,行为体之间在
利益上的分歧和冲突才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在这 里,厄恩斯特·哈斯在描述人 类社会本质
状态时, 在词汇的选择上有一个从"需要"到"利益"的转换。于是,功能主义的一体化是出
于技术管理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新功能主义的一体化则是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益而有意
发起和实行的。与功能主义相比,新功能主义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将政治纳入到地区一体
化。在米特兰尼看来,所有功能性组织都会导向一体化,至于一体化的最终状态是什么样
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本身。而厄恩斯特· 哈斯则坚信,把自己限定于技术性、
功能性的国际组织是完不成一体化任务的。他承认一些政治事务和技术性任务是可以分离
的,但是如果因此而认为权力和福利可以分家,那就大错特错了。在现代社会,经济和政
治已经变得互相交融。其实,归纳起来,米特兰尼功能主义和厄恩斯特·哈斯新功能主义之
间主要的区别,就反映在接下来新功能主义的三点逻辑内容中∶
第一,经济与政治的“相对”区分(而不是“绝对”分离,笔者注)关系。米特兰尼
的功能主义强调对政治性和功能性的“划分”(当然,米特兰尼也并非刻意 将技术与政治
分离,他只是寻求文化、特别是民族主义在政治决策中的作用最小 化,因而引出了政府过
程中的技术层而”),以及通过建立国际层次的功能性组织 以取代民族国家权力的假定。
新功能主义首先拒绝了这种假定,厄恩斯特-哈斯指出:“政治权利和经济福利是难以分别
的。任何经济福利活动的承诺,都产生基于权力考虑基础之上的政治决定的范围。特定的
功能层次不可能离开普遍的关注。总体的经济决策必须先于功能主义者描述的任何具体的
功能部门的演进。政治与技术、政治家与专家之间的截然区分并不存在,因为事务性的决
策是建立在先前的政 治决策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正是经济和政治的这种相对区分关系
构成了新 功能主义一体化理论的基础。
第二,行为体的多元主义观。新功能主义考虑的行为体不是国家,而是集团(包括政
治政党、利益集团)和政府,认为这些行为体是在一个多元主义的环境中 追求自己的利益
多元主义强调,社公内部出现的社会集团,都具有真正的人格属 性,社会中利益多样性的
存在,导致丁这些不同集团的出现。政治就是这些不同集 团之间的竞争,这些竞争影响政
策决策及其政策后果。国家屈从于这些集团之间的 竞争性要求。由此新功能主义设想将国
家层次的多元主义政治移植到超国家层次。 新功能主义假设,一体化形成的共同伯能够具
有国内政治体系的特点,现代欧洲由 于它的工业化、多元主义和官僚政治性质,将不可避
免地确保利益集团的存在。 在利益集团发挥作用的同时,一体化 2 程中的权威日益受到限
制,各个政府不得不 调整它们的行为以适应新情况。
第三,行为体与超国家制度的互动。共同体的制度与传统的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制度存
在本质上的不同。这种新的地区层次的超国家制度,要求与社会集团直接接 近,从而把一
体化的过程与成员国国内政治过程联系起来。一方面,一体化过程中 的获益,使地方利益
集团游说它们的政府支持一体化,最终导致国家层次行为者愿 意接受谈判一体化协定,并
向地区制度让出必要的主权;另一方面,地区层次需要 一种新的机制代替传统的国家作用
模式,由此产生一,体化过程与结果。

以哈斯为代表的新功能主义埋论的基本内容∶
① 对米特兰尼的功能主义理论进行了修正;
A. 对功能主义关于一体化动因的观点进行了修正;米特兰尼认为人类社会本质是和谐的、民
族国家和民族主义阻碍了国际合作,一体化是出于技术管理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而哈斯则
用"利益"取代了"需求"一词,指出行为体之间在利益上的冲突才是人类社会本质,一体化
是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益而有意发起和实行的;
B.将政治权力作为重要因素考虑进地区一体化进程中∶否定了米特兰尼的功能主义理论中
关于建立国际层次的功能性组织以取代民族国家权力的假定, 哈斯认为将合作的途径仅限
定于技术性、功能性的国际组织是完不成一体化任务的,在现代社会,功能性和政治性不
能绝对性地予以分离,总体的经济决策必须先干任何具体的功能部 门的演进。

② 提出了过程和结果不同于功能主义的一体化理论∶认为各种政治力量(利益集团、政党 、
政府、国际机构)因追求其各自的利益而向国家施加压力,推动了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和超
国家机构的产生,而一体化就是不同国家的政治行为体将其忠诚、期望和政治活动转向一
个新的权力中心的过程,这个中心的组织机构拥有或要求掌握对已经存在的各民族国家的
管辖权;一体化的结果是超国家机构的出现,这种超国家机构形成了一个强加于先前存在的
国家之上的新的政治共同体,这种机构的超国家性体现了 "主权共享",可以促使政治精英
和普通民众将政治忠诚转向到欧洲层次上;这种制度性的一体化机构不同于功能主义者设想
的内部不那么紧凑的共同体的形成更强调纯功能性的政府间合作。

③ 进一步发展了米特兰尼的功能主义理论中关于情感与忠诚的"扩展性"转移的观点,提出了
关键性概念"外溢(spillover)",外溢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A. 功能性外溢/部门外溢∶即在一
个领域(如农业)的合作将推动另一个相关领域(例如食品卫生标准)的进一步合作,以
便取得成功;B.政治性外溢∶ 即在超国家机构行为的影响下,政治精英的效忠将会从民族
国家层次转移到超国家权威层次,而他们的预期和政治行为也会逐渐趋同,这将推动新的
政治共同体进一步发展;C. 地理性外溢;即一体化共同体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很可能对非成
员国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仅是改变现存的贸易模式,当被排除在外的国家感到共同体
经济力量对它们的直接影响时,将越来越倾向于加入这个共同体。 "外溢"将促使一体化从
经济技术部门逐步扩展到政治部门,最终建立起制度性的一体化机构。而功能主 义者则偏
重内部不那么紧凑的共同体的形成更强调纯功能性的政府间合作。

④ 施密特充分考虑了一体化过程中的行为体可能做出的战略选择,进一步完善了外溢的概
念,提出了∶
A. 环溢(spill around)∶
指一个一体化组织所执行的功能范围有了增加而在权威方面没有相应增加;
B. 强化(build up)∶
指一体化组织的决策自主性和权威增加,而它没有进入的新的课题领域;
C. 紧缩(retrenchment)∶
指一体化组织的权威减少,而成员国之间联合仲裁的水平提高;
D. 溢回(spill back)∶
指一个一体化组织的权威在范围和职能上都减少了。

⑤ 认为一体化的结果是超国家机构的出现,这种超国家机构形成了一个强加于先前存在的
国家之上的新的政治共同体,对这种超国家性体现了 "主权共享",可以促使政治精英和普
通民众将政治忠诚转向到欧洲层次上。

新功能主义 
新功能主义的基本背景∶
① 欧洲一体化进程初见成效,但仍存在英国、丹麦、戴高乐重新上台之后出现的阻碍
欧洲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的政治因素;
② 美国的政治科学爆发了行为主义革命,其影响波及到国际政治学科界,新功能主义
也给与了政治行为和政治过程更多的关注。

新功能主义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从功能主义理论发展而来的,但比功能
主义理论更为现实,被称为联邦主义和功能主义的折中,“溢出”和“超国家性”是新功
能主义的核心概念。新功能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厄恩斯特 ·哈斯、菲力浦·施密特、利
昂·林德伯格和约瑟夫·奈、罗伯特·基欧汉以及劳伦斯·沙因曼等。
新功能主义继承了功能主义思想,其关注的重点是欧盟,特别是欧盟制度的发展过程。
新功能主义强调,福利问题与权力问题不可分割,政治和经济领域的精英人物是推动一体
化的关键人物。如果精英们认为,可以从某一超国家组织的活动中获得好处,比如预期到
拆除贸易壁垒后,市场将扩大,利润将增加,他们就可能与国外有类似思想的精英进行跨
国合作。此外,政府领导人也在发挥作用,因为如果没有国家的参与,专家们的工作无人
理睬,难以完成。因此,为满足特定的需要,各国官僚机构中的专家进行合作是推动一体
化最有效的方式。外溢(spillover)是新功能主义的核心概念,即一体化过程中一个领域的
问题将会提出另一个领域的问题,或要求另一个领域的解决办法,因此,一体化必然向外
延伸,能从一个部门外溢到另一个部门。新功能主义认为,在一体化的初始阶段,外溢仅
发生在不同的功能性任务中,但随着中心机构的成长,外溢逐渐会扩展到政治领域,一旦
清除了实质性的障碍,中心机构外溢的速度将明显加快,最终将逐步形成超越主权国家的
政治共同体。

新功能主义与功能主义区别
(1)新功能主义强调超国家机制,主张通过外溢使一体化从技术部门逐渐扩展到政治性部
门,最终建立制度化的区域性超国家机构;功能主义则更多地注重政府间合作,主张通过
建立使民族国家权力逐渐流失的功能性组织,最终建立非政治化的功能性组织的集合体。
(2)新功能主义主张的共同体是具有“政治性质”的超国家机构;而功能主义所谓的共同
体则纯粹是一种“功能性”的政府间合作机构,强调政府间合作,主张通过建立使民族国
家权力逐渐流失的功能性组织,最终形成非政治化的功能性组织的集合体。

新功能主义与联邦主义区别
新功能主义主张现在低级政治领域的某些部门建立对成员国具有指导作用的权力中心,
实现部分国家主权的共享,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向其他部门特别是高级政治部门拓展,最终
自下而上地实现一体化。新功能主义的超国家性主张与联邦主义的联邦制主张虽然都强调
超国家机制,但有不同:新功能主义的超国家性机构是指参与一体化的各成员国在共同利
益的引导下,通过对部分主权的共享,在某些部门建立起来的、对成员国具有一定指导性
和制约性作用的中心机构,以此逐步实现一体化;联邦主义则主张通过政府间的章程性谈
判或立宪大会等宪政措施,建立统一的联邦国家,从而自上而下地一次性实现一体化。
新功能主义试图寻求解释欧洲一体化的各种新机构中实际正在发生什么,为理解欧洲
一体化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分析框架。新功能主义关于外溢和超国家性的思想在欧洲共同
体内都有明显体现。不仅解释了欧洲一体化,而且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由于其一系列理论不足,特别是欧洲一体化进程自 70 年代中期一度出现停顿,使之走
向衰落。重新思考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复活、修正和发展了新功能主义,使得该理论在 20
世纪 80 年代又出现明显复苏。

对新功能主义的批判
斯坦利·霍夫曼为代表的政府间主义者批评
1)过于强调了超国家机构的作用,实际上民族国家及其政府在一体化中发挥着主导作
用,超国家机构的作用十分有限。
2)新功能主义忽略了高级政治与低级政治之间的区别,功能性一体化不一定必然导致
“政治化”,“溢出”效应是有限的。
3)公众的支持和忠诚并没有像新功能主义者预料的那样顺利转移,民族主义和民族同
家仍旧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共同体层面的政治活动获得关注度仍显不够。

新功能主义关于外溢和超国家性的思想在欧洲共同体内都有明显体现。
就“功能性外溢”而言,自 1957 年以来,欧洲共同体已逐渐将活动范围扩展到越来越
多的相关政策领域。比如,共同农业政策自 60 年代在欧共体实施以来,涉及的农产品和活
动范围日趋广泛,这又进一步影响了欧共体的预算政策,并使建立货币联盟的必要性日益
突出。又如,20 世纪 70 年代欧共体在外交政策中就对外贸易关系达成的共识是导致欧洲
政治合作机制(EPC)建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成员国外长的定期会晤
欧洲政治合作在 1986 年《单一欧洲文件》附录中正式提出,经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
进一步提升,于 1993 年开始被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CFSP)机制所取代,使欧洲一体化
明显呈现出从经济领域进一步向政治领域迈进的势头。

就“政治性外溢”而言,其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和不平衡。不同的利益集团对欧洲一体
化的态度极不相同:有些积极支持,有些则极力反对。尽管欧洲范围内的利益集团活动有
所加强,但并未达到完全统一的程度。利益集团的活动更多体现在那些已经比较完善的共
同体政策的领域,即体现在那些决策层已从国家层次转移到了共同体层次的领域。比如,
农业部门的利益集团已成为欧共体或欧盟最有影响力的院外活动集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欧共体实行了共同农业政策。其他有影响的院外集团包括金融家、零售商、业主和工会等
当然,并非所有的利益集团都同样强大。一般地说,大多数非生产性团体(如代表消费者
利益、福利事业、妇女权益的团体),因资金和组织方面的问题,在欧共体范围的影响相
对较小;而那些资金雄厚、组织完备并且与欧共体委员会官员有密切工作关系的团体(如
农业和工业院外集团)则对欧共体的决策产生关键性影响。
就超国家性而言,关于建立超国家机制的思想在欧洲一体化实践中也有体现:欧共体
或欧盟层次上的机构框架逐步确立,以欧共体委员会及后来的欧盟委员会为代表的高级权
威机构被设计成为具有某种超国家性的行政机构,这些超国家机构和欧洲的主要利益集团
在后来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功能主义作为一种政治一体化理论,描绘了具有发达经济的所谓自由民主国家的地区集
团的一体化。通过功能性和政治性外溢,在一个超国家权威中走向决策的更进一步机制化
新功能主义的这种描述实际是把一体化主要界定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特定产物。它充
分结合了欧洲共同体的实践经验,同时又影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正因如此,著名的一体
化理论家查尔斯•彭特兰在其评论政治一体化理论的著述中将新功能主义描述为“一体化
的欧洲共同体方法”。就此而言,新功能主义更多地体现为对西欧走向一个更加紧密的联
盟的驱动力的一种理论归纳,因而它可以看作是对欧洲共同体的一种理论描述和行动指南
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罗马条约》、《单一欧洲文件》及《欧洲联盟条约》
等都带有新功能主义的痕迹。因此,新功能主义既描述了欧洲一体化,同时又塑造了欧洲
一体化。

补充 1: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了共同体的三个特征:
一、 共同体内部交流是经常而全面的,来自外部的信号处于不利地位;
二、 它是“自给自足”的,能给共同体内的人提供所有或多数的需要,而“我
们”与“他们”的分离几乎是全面的;
三、 它将共同体的成员和非成员明确分开,不存在介于两者之间的模糊情况。

共同体在地理、认同、利益和制度上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 地理和区域概念,具有一定的人口和空间活动范围,可以构成社会生活的所
有方面;
第二, “认同感”或“我们感”为建立基础,成员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心理特征和价值
标准;
第三, 共同体成员具有长期的共同利益,存在持久的信任,在多数问题上可以善意
地互相帮助;
第四, 能够容纳政治和决策的社会制度,其制度框架得到内部成员的广泛承认而具
有合法性,使得共同体相对于外部而言是自治的,具有自主性。

补充 2:文化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狭义的文化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
具体到国际政治领域,亚历山大·温特和塞缪尔·亨廷顿事实上都采用了狭义的文化定
义,而且认为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变化。

新功能主义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研究欧洲一体化的主导性理论。它试图综合当


代最新研究成果以重新建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传统的流派或理论发展趋势。“新
功能主义”这一术语是由美国社会学理论家亚历山大于 1985 年在其编辑的论文集《新功能
主义》中首次使用的。

新功能主义试图寻求解释在 50 年代至 60 年代欧洲一体化的各种新机构中实际正在发


生什么。新功能主义的理论分析不仅吸收了欧洲一体化的实际经验,而且吸收了社会科学
中诸如系统理论、多元主义等新的行为主义倾向,当然它也批判性地吸取了功能主义的思
想。

新功能主义体现的新因素:
(哈斯和其他学者)承认一体化是国际政治中一个独立的、能动的过程,而非长期意
义上所追求的条件;
提出该过程一个比较圆满的观点,用社会科学概念表达且涉及的不仅是经济决定论,
而且也有政治行动;
承认国内政治发展重要性,承认类似有助于一体化发展的中心机构的重要性,如欧洲
经济共同体

一体化理论
一体化是最求福利的过程,就是要建立一种国家间相互依赖的网状结构以解决一系列
社会和经济问题,进而消除国家间冲突与加强国际合作。一体化国际合作在技术领域更容
易实现,一旦成功会扩展到其他领域。技术问题方面的跨国联系会促进国家间合作,从而
促进一体化。

联邦主义
美国联邦党人提出的政治主张。在《联邦党人文集》中得到集中表述。联邦党,人
(或称联邦派)是指汉密尔顿、杰伊(John Jay,1745—1829)和麦迪逊三人,他们因拥护
1787 年联邦宪法而得名。其主要观点有;
(1)主张建立统的中央相对集权的强大的政府,以保障国家政治上的统一,实现国内的安
定,促进经济繁荣。
(2)联邦政府应该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联系,相互制衡。并主张限制议
会的权力而加强行政和司法的权力。
(3)政府在人事和政策方面应该保持稳定,并实行"单一首脑负责制"。
(4)认为联邦制有利于防止外来侵犯,保证人民安全,有利于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有利
于增加税收节约国家行政经费支出等作用。
联邦党人发展了代议制理论和分权制衡理论,提出 了联邦相对集权与各州相对分权的
权力制约原则。这些都为制定新宪法和建立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对
美国及其他联邦制国家的政府架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反联邦主义
美国独立后,主张保留较大州权,实行地方自治,反对建立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的观
点和主张。代表人物有杰斐逊、梅森、享利和格林顿等。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城市劳动
者及农民、农业资本家的利益,有的主张各州拥有很大程度的主权,国会只对各州无力解
决的问题,如对外政策、州 际争端等,进行干预、处理;有的以共和政体为由,反对权力
的集中,特别是反对参议院,担心它会演变为寡头制;有的则担心富人,受过教育的商人及
律师会操纵国家机器,损害穷人的利益,要求在宪法中增加保障人权的内容等。在反联邦
主义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下,美国国会在 1789 年通过了新宪法第 1—10 条修正案,
即《权利法案》,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邦联主义
邦联主义 (confederalism)是与联邦主义 (federalism)并行对应的一种政治一体化理论,其
思想影响贯穿于战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
邦联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织单位保留它们各自不同的特性,但是基于便利、相互
安全或效率的原因向一个更高级权威机构交出某些特定 权力的行政体制。这些组成单位是
有主权的‚而该高级权威机构相对较弱仅仅在各个组成单位的决定权之下存在并且只能做各
组成单位允许它做的事情。 而联邦主义则涉及各地方单位基于共同利益让渡它们的一些主
权并将部分权力交给一个新的、永久性的国家级权力层次。也有学者将邦联界定为“几个
先前存在的政体联合在一起出于非常有限的目的形成一个共同政府……它在关键方面取决
于各组成部分政体而且必须通过它们来运作”。根据德国政治理论家冯·特里茨科克(Von
Treitschke)的观点,国家邦联(a confederation of states)“按照国际法被认为是主权国家
组成的联盟‚这些主权国家为促进某些共同目标,不必放弃它们的独立而联合在一起……因
而邦联的成员国行使它们自然的自由否决权
邦联制是由若干个保留独立主权的国家出于某种特定 的(如经济的、军事的)目的而
组成的一种联盟。成员国除了根据协议而明确表 示让渡或委托给邦联机构的权力外‚仍保
留各自的政府机构和立法、行政、外交、财政等方面的主权而且可以自由退出。邦联的中
央机构通常只是一种协商性 的议事机构‚如成员国首脑会议一般不设统一的立法和行政机
构邦联议事机构的决定只有在成员国一致同意的基础上才能实施。这种联盟的本质是政府
间 合作其联合的程度要低于联邦制。
把欧盟视为邦联的最完整著述当数默瑞·福西斯(Murray Forsyth)的《国家联盟:邦
联的理论与实践》。其基本主张就是把欧洲共同体看作具有共同利益的各个国家为建设更
大市场的自愿联合。这是国家 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使用的三种战略选择之一。其他选择如行
使霸权和操纵均 势‚对任何欧盟成员国来说都不易获得。福西斯在研究邦联的理论与实践
时‚通过与联邦的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邦联的含义及其特征。 按照福西斯的理解,邦联往往
采取正式的国家间关系和正式的国家内部间关系之间的一个折衷形式各组成单位保留自决
权:它是一个缺乏完全融合或结 合的联盟。④他这样来界定邦联:“它不是一个国家,不
是在一个政治实体中的个人组成的联盟,而是各个国家的联盟……它建立在国家间条约的
基础上……但是这种条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正常条约的内容……因此,联盟条约建立了一
个 具有人格的机构。由联盟形成的这种‘人格’是一种创新能力。它近似于各个国家本身
具有的能力并发挥作用。它是一种‘真实的’人格……一个邦联体现为能 够为其成员制定
法律的宪政联合体尽管它不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宪政联合体而是由多个‘国家’
组成的联合体。”这个定义强调了邦联的关键特点:正是“各个国家实体”而不是“各个
个人”成为邦联“公民”。简言之,这种松散的联 盟直接管理的不是“个人”而是“集
体”或“国家”。在解释邦联的含义时,福西斯指出邦联不同于联邦。联邦建立在一种会
导 致更高层次的、超级法律秩序的制宪行为的基础上,而邦联则建立在主权国家间的条约
基础上。因此,邦联代表了一种“国家间的契约性联盟” (contracting union of states)其
参加者自愿决定通过“相互协议”联合在一起‚以便把它们现存 的关系模式转变成某种近
似于(但不等同于)一国内部的关系。这种联盟类似 那些具有自决权的政治实体之间的
“相互盟约”表明了成员保持独立的联合协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