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新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概述

四个时期的发展历程:
1920s-1930s 以卢卡奇、葛兰西、科尔施为标志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的新马克思主义者是在无产阶级革命中反思的一代,他们仍沿着传统的马克
思主义研究方向而作出一种新的探索与努力;
新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是探讨西欧社会革命失败的真正原因。他们认为革命失败原因是
第二国际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机械经济决定论,忽略培育工人阶级阶级意识,革命的主观
条件不具备,革命没有得到国际大多数无产阶级成员的理解与支持。因此,在理论上,他
们强调重新发现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反思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理论,对 20
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葛兰西早在 20、30 年代就已经提出了当代资
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出现的几平所有重大问题,对认识整个当代国际关系奠
定了理论基调;在实践上,则通过一些具体措施去唤醒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并确立了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理论传统甚至学术风格。

1930s-1940s 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形成时期
基本已告别无产阶级革命,开始在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带领下进行社会批

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作为新马克思主义的成熟形态,法兰克福学派代表
了西方左翼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有别于前几代新马克思主义者的认识。它接过了卢卡奇
等第一代新马克思主义先驱者开辟的理论线索,确立、延伸和扩展了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
学术方面的相关内容。法兰克福学派把社会批判理论的批判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认为发达工业社会是极权主义的,但学派本身并不重视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研究,因
此脱离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批判,超出了马克思主义
的传统问题域,打开了资本主义批判史上崭新的一页。从这一时期开始,新马克思主义开
始在国际关系领域引起广泛关注,其影响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末,标志着新马克思主义正
式形成,从此在国际关系理论的舞台上真正站稳脚跟。这一阶段主要的理论指向是对法西
斯主义现象的分析。他们认为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经济决定力量的宏观分析,并不能完全
解释法西斯现象,因为这种宏观分析无法说明经济状况是怎样通过人的心理倾向转化成为
思想和行动的,因此,他们借用精神分析理论即关于人的心理的微观机制去说明法西斯现
象出现的原因。这种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复杂历史现象的分析,但抛开
了宏观的经济决定作用,不去分析当时德国的经济状况以及各种政治集团的利益冲突,仍
然无法解释清楚法西斯现象,以及工人阶级为什么不反对法西斯主义等等。从这一阶段开
始,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逐步倾向于研究德国及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
术发展水平与经济同其它国家的关系。

二战后 50、60 年代以在在主义和结构主义为主线的发展时期


二战后新马克思主义与多种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潮结合,形成以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
线索构成的两大阵营,展开以存在主义为首的和以结构主义为首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峙
出现了许多新思潮与流派。

70 年代以后由后现代主义主导的多元化时期。
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开启了新马克思主义全新的发展征程。
由此我们可以将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时期大体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即;
,是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
20 世纪 30 年代初到 40 年代,是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说。(2011 中山)
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者创立的上述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应用于国际政治学研究,重点研究国际政治与
国际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本方法出发,把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对社会关系进行抽象的理论学科,以劳动价值论为
基础,为剩余价值论为核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现象背后所隐含的各种政治、经济及社
会关系。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从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后的基本特征出发,论述了与国际政
治经济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得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的结论。
依附论认为,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不平衡发展,即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所谓“中心
—外围”结构,发达国家推行的殖民主义是这一结构形成的根本原因。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对
中心的发达国家存在着经济和政治依附关系
马克思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的分析与上层建筑密切联系 ,如对于以暴力为
基本特征的殖民主义、霸权和战争的分析等。西方的新马克思主义者汲取了马克思国际经
济理论的研究成果,创立了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 IPE 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依附论
(Dependence Theory)和世界体系论(World System Theory)。这两大理论对殖民主义造成的发
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与政治依附,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全面而系
统的研究,打破了西方学界在 IPE 研究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为 IPE 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
贡献。
由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等学者提出的依附论,主要是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国际经济关系。该理论认为,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不平衡发展,即在
全球范围内形成的所谓“中心—外围”结构,发达国家推行的殖民主义是这一结构形成的根
本原因。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对中心的发达国家存在着经济和政治依附关系。一方面 ,在经济
上,中心和外围之间进行的不等价交换,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国内的生产结构。这种经济依附关
系主要表现为贸易依附、金融依附和技术-工业依附等形式。“依附应被看作是一种限定性
情况,即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制于它所依附的另一国经济的发展和扩张。”[23]另一方面,在政
治上,在发展中国家国内形成的买办阶级等利益集团,是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附
关系相适应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这种不平等地位是不发达的根源。早期的
依附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实行高度贸易保护主义、资本管制等与发达国家脱离联系的政策 。
20 世纪 70-80 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依附论进行了修正,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虽然中心
和外围的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外围的新兴工业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一定
程度的分化,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实行比较开放的政策实现经济发展。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创立的世界体系论,将资本主义作为一个世界体系来分析,以揭示资
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世界体系论部分地借鉴依附论的研究成果,提出资本主义作为一
个世界体系,具有“中心—半外围—外围”的结构特征。世界体系由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
治体系构成。世界体系的首要特征是它以单一的世界经济作为其存在的基础 ,“这个体系各
部分之间的基本联系是经济的。”[24]资本积累是世界经济体系产生的根本动力。由于世
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利用外围提供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成
品向外围销售,牟取利润,同时控制着世界体系的贸易、金融市场运转;外围向中心提供原材
料、初级产品、廉价劳动力和销售市场;半外围区则介于二者之间,兼有中心与外围的双重特
征。由于这个体系的开放性,导致了中心的不稳定性,历史上已经几度发生中心的变动。但三
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功能,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否则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就不可
能正常运转。伊曼纽尔·沃伦斯坦认为,世界经济体系存在两种周期,一是康德拉捷耶夫周期,
二是比康德拉捷耶夫周期更长的“特长周期”。与世界经济体系相对应,世界政治体系也存
在中心、半外围和外围的划分。处于中心的是霸权国家和强国,处在半外围和外围的是弱国。
在世界政治体系中,规则不是根据一致同意的原则制定的,而是由霸权国家将一些限制性的规
则强加于弱国。世界政治体系在其运行过程中也会出周期性变动,即存在“霸权周期”。历
史上曾经历了三个霸权周期,也出现了三个霸权国家:17 世纪的荷兰、19 世纪的英国和 20 世
纪的美国。从总体上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结构是由单一的世界经济和多重的民族国家体
系构成的。前者保证资本在全球进行积累,后者保证按照国家实力的大小分配。“中心—半
外围—外围”之间进行不等价交换,利润从半外围和外围向中心不断转移,国家政治机器只是
在不等价交换受到严重调整时,才会发挥作用。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强调,现代世界体系的产
生,不仅在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了一种新的全球性的劳动分工,而且还伴随着两类社会和政治
组织不断增长的两极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就是通过这种经济上追求利润最大化 ,政治上追
求霸权地位的推动下发展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