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txt, pdf, or txt
Download as txt,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巴洛克時代背景

一.巴洛克時期(1650-1750)的時代趨勢
  巴洛克藝術時期的出現,不僅背後有著社會政治上的激烈變革,也相應於思想家出現的思想革命;因此它的
美學思想,又跟文藝復興時期大相逕庭了。
  我們先來看社會政治與思想上的激烈變革:
  1.階級間出現包含衝突矛盾的暫時性妥協
  此時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正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封建貴族和資產階級暫時勢均力敵,封建貴族跟
穿袍貴族(上層資產階級)相互妥協。此時君主專制達到顛峰,高度中央集權。隸屬於國家的學院也於此時產生。

  但這種因勢均力敵而出現的妥協,內部是充滿矛盾的,它隨時會勢力之消長再產生變動而重新組合。
  2.科學持續性的重大發現搖撼宇宙觀
  哥白尼《天體運行論》以日心說否定地心說,人不是宇宙的中心;中歐的天體力學產生了萬有引力定律;萊
布尼茲創立微積分;威廉哈維對心臟與血液的研究....;全都削弱著人們對「奇蹟和上帝對人類事物的作用」的
信賴。
  3.理性主義的確立
  法國笛卡爾以「我思故我在」的思想奠定了理性時代的基礎,他的這一個懷疑觀點體現在「唯一不可懷疑的,
就是懷疑本身」的論說中,描述他這一思維方式的另一絕妙論點是「清晰明白的概念就是真理」,笛卡爾的思想
產生出了唯物的、機械的和可預測的宇宙的圖像,開啟了理性主義。
  4.世界擴張與權力鬥爭
  也是在巴洛克時期出現了偉大的航海家,世界觀擴張、權力慾也隨之擴張。西歐各國諸如西班牙葡萄牙英國
等,建立了廣闊的跨國帝國,歐洲在政治上既是統治家族之間的鬥爭、也是強國與強國之間的鬥爭。
  動盪不定的時局,與擴張的野心,造成特殊的社會氣候,影響藝術的發展。追求豪華氣派的藝術風格蔚然成
風,皇帝、國王、教皇、君主互相競爭,都想把最優秀的藝術家吸引到自己的朝廷中來,藝術隸屬於教會或隸屬
於國家,為教會或國家建立傳奇故事。
  二、矛盾的思想組合、暫時動態性的妥協
  巴洛克時代,從米開朗基羅晚期到巴哈韓德爾,世界出現的重要變化,使世界概念從以地球為中心轉移到以
太陽為中心,哲學概念從超自然轉向自然,思維從盲目服從權威轉向科學實驗,而大一統的天主教被基督新教分
裂,神聖羅馬帝國被迫與其他強大民族國家分享世界統治政權。
  這過程中,傳統勢必反擊抵抗。巴洛克風格就是產生在這種神學、哲學、科學一再出現衝突,社會緊張、政
治衝突甚至引爆戰爭的變遷環境中。
  所以巴洛克風格,會讓不可調和的對立互相共存:諸如理性主義與神秘主義;平民對貴族君王的崇拜、與中
產階級對個人主義家居的信仰;天主教國際主義與新教民族主義;宗教的正統性與自由思想等等,這些原本是對
立不可調和的,但在巴洛克時期都得到暫時性的妥協。
  除此以外,我們一方面會看到耶穌會把所有的藝術帶進教堂,卻又看到基督新教加爾文竭力排斥藝術、視之
為虛華浮誇。
  我們一方面會看到非力普二世建造富麗堂皇的陵墓和修院供宗教修行,卻又看到路易十四興建豪華雄偉的宮
殿和劇院供娛樂用途。
  當查理一世試圖在英國建立獨裁的君主政體,克倫威爾又以共和政體取而代之。
  當印刷術發明可以大量生產書籍,審查制度又禁止書的發行。
最大膽的科學思想出現時,卻又再度肯定奇蹟劇、並讓傳統宗教迷信復活。 牛頓的論文和班揚的《天路歷程》的
最後部分兩年內先後在倫敦發表。
  三、對藝術的影響
  1.矛盾對立中的動態統一
  藝術出現相似的對立。在法國,魯本斯與普辛對立;在荷蘭,林布蘭的內省、人性與維梅爾精確的觀察、冷
靜客觀態度對立;在西班牙,葛雷柯神秘與委拉資蓋茲訴諸外在世界相對立。
  這種對立很難成為統一的風格,它們充其量只能成為多種形式的融合物。藝術煥發著奮發的精神、不停的運
動,它給人的感覺絕對不是靜止和諧的。巴洛克時期的繪畫就是這種緊張的感覺,它強烈反映出擴張的人類活動,
成為合適這時代的表達媒介。
  音樂也一樣。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一樣呈現著內藏的矛盾,幾個相反要素,會原封不動集結在一個樂曲中。就
以樂器為例,巴洛克音樂的樂器用法,不像古典派那樣將同質的東西融合為一,而是以巴洛克音樂特有的複協奏
曲樣式,亦即結合不同的對比音色的樂器,做出爆發性的效果來。長笛、小提琴和大鍵琴的合奏,或者小號、古
中提琴、雙簧管和大鍵琴的合奏,像這樣的在古典派和浪漫派幾乎無法想像的樂器組合,在巴洛克時代卻是很自
然的一件事。
  2.無限擴張的運動感
  巴洛克的空間概念是極度擴展的。天文拓展了宇宙空間;帕斯卡思考的數學,有了無限的含意。
  因此凡爾賽宮花園和大道的佈局,深景將人的視線引向地平線,使人聯想到地平線以外的空間;巨大的建築
和花園形成的統一,把整個巴洛克社會帶入大自然,使它們成為新的、可測量的宇宙中的一部份。
  雷恩欲將他的大教堂、教區教堂和公共建築,都融入一個包羅一切的系統中的企圖,也是與這一綜合的宇宙
形象相一致。
  畫家們熱衷於把視線擴大到他們的畫面之外,試圖通過對光的大膽運用和緊張的透視效果,表達無限的概念。
空氣透視與光的無限感、幻覺效果,都是世界無止盡的表達感覺。
  音樂中,調性空間也被拓展開來。鍵盤樂器從低音到高音,弦樂從低音大提琴到高音小提琴,不斷增加回聲
和音量,基礎低音和高音旋律的對應,兩重合唱,重複效果,都是在強調巴洛克風格中寬闊的回聲部分。
  音樂反映了運動著的宇宙,它走出宗教儀式、舞蹈或詩歌的束縛,獲得徹底的解放。
  巴洛克的宇宙處於永恆的運動中,無論是理性主義者根據旋轉的粒子來思考它,還是神秘主義所認為的充滿
旋動的靈魂,兩者都把世界看成具有無限複雜動態的螺旋體,一如開普勒發現的行星是按橢圓軌道運行,巴洛克
風格就是如此勇敢的開展著。
跟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成立場所集中於教會很不一樣的,巴洛克音樂成立的場所已分散開來,分別是是宮廷、教
會和劇院,並且如實反映出專制君主、教會與中產階級這三種社會階級,因此,巴洛克時代的音樂家可以是宮廷
附屬的音樂家、教會音樂家、劇院音樂家三種。
  一、巴洛克音樂的特點
  1.自由與無限的可能性
  巴洛克音樂的特徵就是演奏的自由和無限的可能性。
巴洛克時期的樂譜,只寫出兩個外聲部──——亦即上面主樂器聲部、以及伴奏樂器的最低聲部,而實際上演奏
這首曲子時,負責上面主樂器聲部的大鍵琴或風琴等鍵盤樂器的演奏者,就以這個低聲部為基礎,依照記在那裡
的數字和記號,自由加上和弦演奏下去;而負責低聲部的大提琴、或者古大提琴、低音管之類的低音樂器的演奏
者,則重複這個低音部持續的演奏下去。
結果樂譜雖然只寫出兩個部分,卻可以有更多的演奏者。
而且,鍵盤樂器演奏者並非始終都要依樂譜演奏,只要他能遵守和弦的指示,之外的附加方式要有多少就有多少。

另外演奏上聲部的小提琴手,也可以自由為這旋律附加裝飾。
所以巴洛克音樂是賦予演奏者相當大自由的音樂,說的更極端些,就是應該由作曲家、演奏家和聽眾合而為一去
創作的音樂。
2.重視低音聲部
這種巴洛克音樂特有的低聲部寫法,稱為「持續低音」、「通奏低音」、或者「數字低音」,這樣構成出來的巴
洛克音樂,上和下兩個外聲部佔有明顯的優勢,而音樂就在這兩者的緊張關係上構成;正中央的部分,也就是內
聲部,略顯淡薄,就像葫蘆般兩頭大中間小,換句話說,巴洛克音樂的構成,可以比喻成具有兩個中心或兩極的
橢圓形。
相較之下,繼巴洛克興起的古典派音樂,成為中心的是最上聲部,上聲部佔有絕對的優勢,與此相對的下面三個
聲部則成為附加的和弦形式,和弦是重要的支柱,各聲部旋律跟主聲部是主從附屬的關係。
這種形式的音樂構成法叫做主調音樂。上聲部明顯旋律成為中心,聽來悅耳容易接受,演奏主旋律的聲部佔有絕
對優勢,還可以從交響樂編制中,第一小提琴總數幾乎佔有低音弦的兩倍之多,便清楚看的出來。
後期巴洛克,傳統技法與形式受到徹底開發,對位法達到極點,同時近代的和聲法與樂曲構成法也已確立,便經
由洛可可樣式和多重感受樣式,開始朝古典派的方向前進。
3.戲劇感與運動變化感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是以聲樂為中心,產生出彌撒曲和經文歌的宗教作品,以及稱為牧歌和香頌的、用義大利
文和法文寫成的世俗作品。
但巴洛克藝術是受到戲劇原理支配的藝術,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會扭曲、誇張,那是激昂與亢奮的藝術,也是追
求運動和變化的藝術。
代表巴洛克音樂的曲種,變成是有戲劇音樂和器樂音樂。
這種戲劇感表現在巴洛克音樂喜歡用強奏和弱奏兩種音色來強烈對比,它沒有古典樂派中漸弱、漸強這種斷續、
斷層的轉移。
當時的樂器構造也明顯反應出這個事實,比如叫做大鍵琴的鍵盤樂器有兩組鍵盤,一組鍵盤不管怎樣以手指用力
按,也只能彈出弱音,另一組則相反,只能彈出強音,演奏者分別以這兩組鍵盤彈出強與弱的對比。
會在強弱之間別有音色,是出現在古典樂派時代,那已經是十八世紀後半的事情了。
強調兩極斷續對比的效果,一如繪畫強調明暗,都是極其相似的為要呈現戲劇感。
巴洛克音樂儘管內藏戲劇原理,不過它的戲劇、情緒,跟浪漫派用來表達個人的情感不同,它是描述更客觀的、
典型的人的感情,也就是將像「憤怒」「悲傷」等人的感情各種樣向,各自以特定的旋律、節奏、和聲、調性等
表現出來。這種處理普遍人類原型的戲劇情感,由古典派繼承,完成戲劇性的器樂音樂,在貝多芬時達到頂點,
並蘊藏崩潰的危機,開始往個人化情感的浪漫時代走去。
4.蘊含矛盾對立的結構
巴洛克音樂和古典樂派最不同的是,古典樂派有統一的趨勢,巴洛克卻不迴避內藏的矛盾,幾個相反要素原封不
動集結在一個樂曲中,這正是巴洛克音樂的特色。
就以樂器為例,巴洛克音樂的樂器用法,不像古典派那樣將同質的東西融合為一,而是以巴洛克音樂特有的複協
奏曲樣式,亦即結合不同的對比音色的樂器,做出爆發性的效果來。長笛、小提琴和大鍵琴的合奏,或者小號、
古中提琴、雙簧管和大鍵琴的合奏,像這樣的在古典派和浪漫派幾乎無法想像的樂器組合,也是從對比的要求中
產生的。韋瓦第、泰雷曼、巴哈都是將這些對立樂器發揮的淋漓盡致的天才。
5.競奏
協奏曲於巴洛克時期形成,成為廣泛使用的音樂。而協奏曲(concerto)語源為拉丁文,意思是爭鬥、爭論,沿
用成樂種,表示這種樂曲有競爭的內涵,它是兩個群體的對比,彷彿彼此間互相追問應答,它是這時期特有的作
品。
它可能是小合奏與全合奏對比、可能是主調音樂緩慢樂章和複調音樂快速樂章交替演奏。
通常是總奏開始,競奏群追隨帶出主題的對比,樂器種類在此取式中也增多。跟樂器重奏不一樣的,是不同組的
樂師樂器,都各自擁有自己的數字低音聲部,一大一小兩樂器組之間對恃。
競奏的重點,是放在對比上,它並不要求超人式的演奏技巧,主題均等分配,一方回音、重複另一方。
代表音樂家是柯賴里,柯瑞里是首次將此樂種冠以協奏曲稱呼的,也是他完成了協奏曲的構成,他除了協奏曲有
名,也創作奏鳴曲。他的教會奏鳴曲原則上四樂章,一樂章是緩慢的主調音樂或半複調音樂;二樂章是快速的賦
格風,三樂章是悠閒的薩拉班德舞曲主調音樂部分,四樂章是輕快的主調音樂或複調音樂形式。
這種競奏之感,雖以協奏曲最具有代表性,但競奏感覺當然不只出現在協奏曲式中,它是巴洛克音樂風格的主要
特色。
不過協奏曲最能鼓勵器樂創作,管弦樂編制也因協奏曲越來越複雜了。
樂器中,小提琴、雙簧管、低音管、法國號、長笛成為主流,古老弓弦、木笛等被淘汰。
二、巴洛克時期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曲式
1.歌劇
巴洛克時期因為重視戲劇感,因此大大鼓勵了歌劇創作。
歌劇先有蒙台威爾第的努力,而後義大利的帕勒莫‧史卡拉第,結晶出巴洛克歌劇的固定形式。他的偉大不只是創
新新的事物,也是將傳統的各種要素整理融合,為莊歌劇定出古典形式。而喜歌劇的登場,則讓歌劇更加大眾化、
平民化。
巴洛克音樂時期和義大利歌劇創作可說是同時開始、同時發展,所以對巴洛克音樂來說,義大利歌劇才是最本質
的曲種,並且歌劇的語法也給彌撒曲、經文歌等教會音樂,以及奏鳴曲、協奏曲之類的器樂音樂帶來決定性的影
響,最後,它傳到國外,深刻影響各國巴洛克音樂的形成。
(註。蒙台威爾第從 1587 年出版牧歌曲集第一卷,到 1642 年歌劇《波碧雅的加冕》為止,沿著他的年代順序研
究作品變遷,恰好是文藝復興到巴洛克音樂變遷的縮圖,我們可以說他開拓自己作品的過程中,不自覺的主導了
文藝復興到巴洛克的音樂史轉換)
歌劇音樂以宣敘調 recitativo 和詠歎調 aria 為主體。宣敘調交代劇情發展,詠歎調交代情緒轉折。詠歎調伴
奏樂器起初是鍵盤樂器,後漸移向弦樂器。
一開始劇情多為淺薄的希臘神話、冒險故事和愛情故事,後來出現了歌劇腳本的革新者 Zeno、與 Metastasio,
他們提升劇本的文學性與角色衝突心理刻畫,以歷史取代神話。另外,他們也改良了宣敘調,將朗誦唱成音樂並
成為詩體,遇到情感強烈時,就加上旋樂群伴奏。宣敘、詠歎之外,也會有重唱,但非常少合唱。
當時在歌劇的每幕劇結尾,會加上跟原劇不相干的短歌劇,稱為幕間劇,通常是喜劇,以沖淡歌劇的嚴肅氣氛。
因為不拘格,反而最快看到巴洛克之後的古典風格。幕間劇後被代以芭蕾。
義大利歌劇在此時代是國際性語言,主宰全歐,讓音樂從宮廷娛樂,變成音樂家藝術家渴望展露才華、也最能掌
握群眾趨勢的音樂藝術。
從巴洛克以後,歌劇一直是義大利在全世界獨領風騷的樂種,直到浪漫時代。
2.器樂
器樂在巴洛克時期大量發展,跟低音數字與文學發展都有關係。
因低音數字的發展,得重視低音通奏技巧,並加強低音與和旋伴奏,這就導致樂器伴奏開展,也因此讓器樂音樂
大放異采。所以巴洛克時期,又可稱為數字低音時期。
隨著文藝復興晚期聲部華麗壯大,十六到二十四聲部是常有的事。這使複音音樂的低聲部失去原有的橫向旋律特
點,變成有彈性、跳躍的和聲低音。最後就變成協奏式風格。對位法漸漸失去其影響力,人聲與樂器的關係越來
越密切了。
而當時因為受文學影響,開始重視歌詞,複音音樂,不希望歌詞像舞曲或民歌一般有太強的節奏、或重複詞句。
因此單音獨唱加上樂器伴奏就最合適。這也會促成重視器樂的發展。
巴洛克時期的器樂,有幾種重要的曲式:
(1)康卓納(Canzone)
它是由文藝復興繼承來的形式,原文意思是歌曲,特別指法國古雅多聲部香頌,所以也稱為「法國式康卓納」。
但它在巴洛克時期不斷變化發展著,從康卓納到組曲、最後成為古典時期最重要的曲式:奏鳴曲。
康卓納的特徵是主調音樂和複調音樂式的模仿樂句(也就是次聲部追過前聲部的旋律模仿下去)、三拍和二拍這
樣的好幾個對比短樂節交替並排構成全體。
它會在賦格風複調音樂式模仿的四拍子中間,插入舞蹈式的三拍子主調音樂,最初的旋律,在最後以類似方式出
現,以形成統一架構。
例如以下這樣的結構:
如三拍複調二十四小節──——二拍主調八小節──——二拍複調十八小節──——三拍主調十一小節──——
二拍複調三十一小節──——三拍主調十九小節──——二拍主調五小節。
這種作品,獨奏叫做奏鳴曲(Sonata),合奏叫做交響曲(sinfonia)。(這都是巴洛克時期的定義,跟古典
時期的「奏鳴曲」「交響曲」並不一樣,儘管可以看出它們是古典時期重要樂曲形式的前身。)
康卓納有兩個重要的層面,一是以複調音樂的模仿為中心,另一是並列好幾個不同對比性格的樂節。獨奏若使用
康卓納,會偏重複調音樂主題模仿,以賦格的形式完成;至於器樂合奏的康卓納,則偏重並列好幾個不同對比性
格的樂節,形成多樂章的樂曲。
(2)組曲,變奏成帕沙卡里亞、夏康努
巴洛克時期,康卓納會繼續往變奏旋律走去,讓主題統一並擴大,這種形式就是組曲。
當變奏成為風格後,在巴洛克時期已出現兩種變奏法:在低音放明確主題旋律的是帕沙卡里亞,以和聲構成為主
軸變奏的是夏康努,例如巴哈風琴 C 小調變奏曲就是帕沙卡里亞,D 小調無伴奏小提琴變奏就是夏康努組曲。
(3)奏鳴曲
十七世紀後半的巴洛克成熟期,義大利的器樂,尤其是弦樂為中心的合奏音樂領域,奏鳴曲脫離了傳統的將對比
的幾個短樂節堆疊成一個樂音的形式,昇華成幾個各自獨立、具有特定性格和適當長度的樂章形成的多樂章奏鳴
曲。
往往在最初和最後樂章,交織賦格風模仿的複調音樂,中間插入三拍子系統的主調式音樂,有時這樂章前後附有
慢版。雖然總稱奏鳴曲,不過也有諸如七聲部的交響式作品,使用各種樂器。
義大利音樂家除了以協奏曲著名的柯瑞里,還有托瑞里,他比較重視小提琴技巧,以及用輕快樂章奏出全體合奏、
並在獨奏部不斷重複變奏,可以看出這些要素全出現在韋瓦第的作品中。
巴洛克全盛時期的德國音樂家巴哈,不斷抄寫韋瓦第,以吸收其精華。
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沒有巴洛克在義大利的基礎,就沒有德國、英國、法國的巴洛克。
巴洛克是器樂音樂各自發現自己的音樂語法,並將之開展的重要時代,為近代歐洲音樂奠定基礎,無論器樂聲樂,
光榮旗手都是在義大利。
(4)協奏曲
參前段「巴洛克音樂的特點」中的「5.競奏」。
三、巴洛克音樂從義大利,到法國、英國與德國
1.法國的獨特巴洛克
1571 年,詩人冉‧安特瓦‧德‧拜夫在國王夏勒九世支持下,設立「詩與音樂學院」,讓音樂家與詩人合作,將語
言語調替換成聲音的長短,以叫做「詩歌旋律」的獨特節奏形式寫作香頌,試著把法語特有的韻味表露出來,他
們沒有走向附有持續低音的單音音樂樣式,顯示出法國的獨特性。
這種尊重本國語言的態度,走出日後的法國巴洛克音樂方向。
重要的歌劇家盧利沿此觀念,堅持歌劇中的音樂是為劇和詩服務的,所以他創作的調從未出現類似義大利的唱腔,
而是詩和散文中流暢的彈性的語言節奏與自然的朗誦法。
法國非常重視芭蕾,宮廷藝術舞蹈居首,音樂從屬。在「君權神授」的觀念主導之下,英雄就是君王,因此結尾
不太可能是悲劇,並且往往會在最黑暗之刻,總會用舞台機關送出阿波羅之類的神,從悲劇中生出輝煌的結局。
歌劇中被規範的芭蕾舞蹈旋律,成為法國組曲。
由盧利規範出來的歌劇,主導法國歌劇兩百年之久。而他只面對貴族族群,也讓他的戲劇不能引發所有人類的共
鳴,正向普辛的繪畫,冷漠、節制、高雅、貴族氣。
值得記一筆的是在法國出現一個影響後世的音樂理論家拉摩,他最影響近代的是他的和聲學理論。
盧利與拉摩,反應從巴洛克到古典早期、也就是洛可可時期的藝術風格變遷。盧利反映著路易十四的剛硬開闊,
拉摩反映著路易十五的圓滑柔潤輕盈優美。
2.英國的獨特巴洛克
英國因為清教徒革命,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出現些許斷裂。延續文藝復興時,音樂是複調音樂,而後從不協和與
半音階,透露出巴洛克的性質。他們跟其他地方不一樣的,是他們有同種樂器合奏,叫做「完全合奏」,也有不
同種樂器合奏,叫做「不完全合奏」。
清教徒革命,停止了所有的藝術活動。
王政重得政權時,出現了英國代表音樂家菩賽爾與韓德爾,兩個音樂家都以歌劇見長。
菩賽爾的歌劇《狄朵與伊尼阿斯》,有高雅的盧利序曲風格,不協和音不斷轉為協和音,結尾節奏歡快,並出現
對位模仿,管弦樂也呈現完整的器樂風格。
歌劇中用旋律變化轉折來描述劇情,諸如震顫、風暴....,形式和內容統一,出現英雄悲壯,便用重複固定的低
音音型,與命運抗爭,便用不規則偏離主題的短句等等,處處充滿巧妙的安排。
3.西班牙的巴洛克
西班牙的巴洛克在音樂史上並不重要,儘管文藝復興時期有過重要音樂家,但到了巴洛克,音樂幾乎徹底式微了。
西班牙在巴洛克時期,重要的是繪畫藝術,我們將會在巴洛克的繪畫藝術這個企畫主題中,再詳細的談。
4.德國的巴洛克:
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的德國巴洛克音樂史,可以視為是音樂後進的德國,融合外國影響,確立獨特音樂語法的成
長過程。
德國巴洛克的器樂,也一樣是在義大利影響下萌芽。最先的器樂音樂是舞曲,而後演變出數種舞曲,由相同的曲
調和相同的主題統一,這個形式可說是一種變奏組曲的樂曲,形式上反映出德國特有的民族性,日後成為德國器
樂音樂的主要構成原理。
另一方面德國也吸收了義大利的康卓納奏鳴曲,後來統一稱為奏鳴曲。
(參前段「巴洛克常見曲式」的「2.器樂」段落。)
德國便一直在組曲和奏鳴曲上發展自己的器樂音樂。奏鳴曲改良成快版─—慢版─—快版三樂章,1700 時的組曲
統一為阿曼德─—克朗托─—撒拉班德─—快步舞曲,最後或者或加上一首小步舞曲或加渥特舞曲。到了巴哈,
組曲已有變奏曲含意了。
除了德國組曲,音樂家也會創作像法國式組曲那樣多樂章的作品,如序曲─— 艾亞舞曲─—里戈東舞曲─—輪迴
曲─—小步舞曲─—夏康努舞曲的順序繼續排列下去。
這就是巴哈繼承的音樂財富。巴洛克盛期的德國音樂家巴哈,與巴洛克初期的德國音樂家舒茲,相差了一百年。
與巴哈同時,還有個德國音樂家泰雷曼。
簡而言之,德國巴洛克儘管是後起之秀,是在義大利與法國影響下發展音樂的,但德國的民族性,使他們對音樂
結構有很敏銳的感覺,加上他們對對位式手法、緻密和聲與重厚音色的喜好,和日耳曼獨特的內省主觀,使他們
成功的置換出新的德國音樂,巴哈就在這頂點上,融合各種樣式,做出他自己規模龐大的音樂來。
四、巴洛克時期的宗教音樂
巴洛克時代的宗教代表曲式有:
1.彌撒曲(基督新教只保留彌撒曲中的垂憐曲與光榮頌)。
2.神劇。神劇原為天主教內的傳道活動,由神父、神秘主義者 Neri 所創。社團被稱為奧拉托利會。在靈修中創
出「晚課神劇」,內容為對話式頌歌,有時唱者甚至裝扮起來,穿上服裝。由此漸漸發展出神劇來。巴洛克因為
重視戲劇感,所以讓神劇有了長足發展的空間。
3.清唱劇 (Cantata):漸取代牧歌,有詼諧、悲愴、田園、戲劇性等特點。它在基督新教界較受重視,成為基
督教的禮儀聖樂。
4.聖詠(Chorals or Hymns)
5.管風琴樂,聖詩前奏曲,專為禮儀使用。這也是基督新教中的宗教音樂。
其中基督新教的宗教音樂,以德國為發源地。
德國最具特徵的音樂就是為新教教會所寫的音樂。經由十六世紀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德國創立了自己獨特的新
教教會,同時也誕生出該教會特有的宗教音樂。
就人人皆祭司的立場,新教音樂不應承繼天主教會,只是讓聖歌隊去處理、一般信徒只能默默聆聽;它是要人人
皆可聖詠的。所以它需要找到人都能參加歌唱的簡潔形式,就這樣,德國宗教音樂創造出「聖詠」這種形式。
聖詠是採擷古代德國傳來的非禮儀性的宗教民謠、世俗牧歌曲、或將格雷哥里聖歌合適的部分節奏化,,與以編
曲,有時也創造新的旋律,歌詞則放棄百姓聽不懂的拉丁文,改以德文。專門為德國新教教會所寫的德語讚美歌
就這樣誕生了,它本是讓眾人齊聲唱出,後來加上和聲,成為四聲部合唱曲,或者以更複雜的對位來處理。
正如天主教以格雷哥里聖歌為創作基礎,德國新教教會音樂作曲家也以聖詠做為創作出發點。
特殊的作曲家有舒茲,因為他是德國巴洛克最早期的音樂家,所以他跟其他新教音樂家不同,幾乎沒有使用聖詠,
而是綜橫驅使義大利式的多聲合唱手法、複協奏曲樣式、舊的無伴奏複調音樂樣式等一切手法持續寫出作品來,
儘管是在義大利樣式的基調定型,不過每一部作品的基調都充滿強烈的德國新教精神,本質上還是徹底德國的。
德國音樂是經由他,第一次發現自己的語法,在這個意義上,稱他為「德國音樂之父」並不為過。
舒茲以後的音樂家去義大利習得複協奏曲樣式,便以聖詠為核心,創造出戲劇效果的教會音樂,這努力使德國在
巴洛克晚期盛行教會清唱劇。它類似義大利歌劇,其中有詠唱和敘唱,加上合唱、器樂合奏,主體則大多採用聖
詠的歌詞與旋律,也就是所謂的聖詠清唱劇形式。
至於德國的天主教音樂,因為都被義大利壟斷,完全沒有開發屬於德國自己的曲種,直到古典樂派經由莫札特與
貝多芬的作品才算正式成立。
德國還有的特殊器樂音樂,也是因宗教而產生。他們根據聖詠發展出變奏曲、幻想曲,當中可以看到聖詠的旋律
加上節奏式的或者對位法式的,有時是半音階式的處理予以變奏。基本上音樂是順著歌詞開展,也會加上賦格式
的處理。
因此從聖詠風琴音樂,發展出聖詠變奏曲、聖詠前奏曲、聖詠幻想曲、觸技曲和聖詠賦格。
舉聖詠前奏曲為例,它的上聲部是聖詠旋律,下聲部是對位法式、或者演奏具有特徵的主題,以與聖詠旋律相對。

所以聖詠不止是德國做特殊的宗教音樂,還有豐富的發展潛能,產生德國特殊風格的器樂音樂。
等德國音樂家巴哈出現時,德國已經在音樂界獨領風騷,巴哈不僅是宗教音樂的大師,器樂創作更是多姿多彩,
從他以後,古典到浪漫時期,德國音樂縱橫天下兩百年。
巴洛克晚期另外一位大師韓德爾往英國發展,做為戲劇音樂家度過其一生,作曲的中心為歌劇與神劇,韓德爾這
一生不斷重複的是籌設歌劇團、與歌手簽約、讓新作品上演、等候觀眾的反應、然後韓德爾像瘋子般去面對指責
妨礙與挫折。在他的一生中,應付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現實,隨時都必須寫出具有新效果的音樂,至於思索向自
己心靈傾訴的內省式音樂的時間,則是一分鐘也不存在。韓德爾與巴哈成為對比,他將基礎擺在觀眾反應上,一
方面因為他是戲劇音樂家,最大理由還在於自己個人的人格特質。對他而言,神劇與戲劇是擺在同一層次的,這
也是他跟巴哈不同之處。所以他的神劇,跟歌劇一樣要求嘹亮宏偉力量光輝。
巴哈在巴洛克末期,成為「乞丐歌劇」嘲諷的對象,這時的社會,原本形成巴洛克音樂三個支柱的宮廷、教會和
市民已失去平衡,轉移到以市民階級為中心。音樂更需要向所有愛好音樂的人公開,更具平民性格,因此義大利
喜歌劇廣受歡迎,甚至為此掀起了喜歌劇論爭。至於器樂音樂,要求要有合理的樂曲構成、對稱形成的俐落節奏、
流動的歌曲旋律、漸強漸弱這個漸進韻味的表現手法,管弦樂、奏鳴曲、交響樂、協奏曲成為重要曲式,一個新
時代出現了,這就是莫札特到貝多芬所置身的古典時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