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

第 15 卷 第 6 期 井 冈 山 医 专 学 报 Vol.15 No.6

2008 年 11 月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MEDICAL COLLEGE Nov.2008

说明文教学中的困惑与解决方法
叶壬华
(井冈山学校, 江西 井冈山 343603 )

[ 摘要 ] 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说明文的教学在“淡化文体”的呐喊声中备受冷落。说明文知识不适应新课程提出的新
要求 ; 教材编写对“知识体系”和“主题单元”的两难兼顾 ; 说明文教学和说明文阅读与写作考查的实际脱离。 给教学
工作者带来不少困惑,必须寻求新的解决方法。
[ 关键词 ] 说明文教学; 困惑; 解决方法
[ 中图分类号 ] G623.23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1008-2735 (2008 )06-0070-02

课 程 改 革 从 理 念 到 教 学 实 践 ,说 明 文 教 学 在 “淡 化 文 体 ” 社”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编入了两个主题单元(见表 1 ),文 体 与
的呐喊声中备受冷落。 是说明文太容易教了,不足以挑战教师 主题结合,大致有“一般说明文”与“科技说明文”的区别:从中
的水平,还是说明文太难教了,不容易出彩? 困惑也许并不是 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教材有主题框架的追求, 另一方面又不
这么简单。 我们有必要对说明文教学进行重新的审视。 得不有对说明文文体的坚持。 如何寻求这样的和谐点,确实是
颇费踌躇的事。
1 说明文知识不适应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教材编写的这种两难境地, 直接导致说明文教学的两难
什么是说明,什么是说明文,翻开教学参考用书及相关的 境地。 再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说明文”具体编排为
语文论著,可以看到大同小异的表述。 所谓说明就是把事物的 例,加以阐述(见表 1 )。
形态、性质、特征 、成 因 、关 系 等 解 说 清 楚 的 表 达 方 式 ;说 明 文 表1 “说明文”在教材中的编排
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于 单元 主题 体 裁 课 文
是说明文教学“抓 特 征 、理 顺 序 、明 方 法 、讲 语 言 ”大 家 都 耳 熟
说明文 中国石拱桥
能详,但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也就这点东西。 说明文教学就成了
说明性小品 桥之美
这样一种状况:把这点文体知识作为教学目标,把每篇说明文 建筑园林
第三单元 说明文 苏州园林
肢解为相同的几个要素,失却了每篇说明文特有的个性,把说 名胜古迹
明文只当“说明文”教。 又有人因为说明文知识的陈旧、单调, 说明文 故宫博物院

想另辟蹊径而不得, 或由于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整个儒家文化 说明性小品 说“屏”


总体上不重视对自然理性的探究, 习惯于从文学的角度进行 科技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
语文教学,比较难习惯对非文学文本以理性的眼光读解,这样 科技说明文 奇妙的克隆
的结果是把说明文上成不伦不类的文学课或常识课。 如《看云 第四单元 介绍科学知识 科技说明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识天气》和《大 自 然 的 语 言 》人 们 就 津 津 乐 道 于 其 开 头 部 分 的
科技说明文 生物入侵者
描写。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随感式小品 你一定会听见的
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也竭力怂恿教师作这样的文
学性分析,并要学生熟读、体味、积累、仿写,却没有针对“说明 由表 1 可以看出, 编者是有意以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对
文”这一文体特征进行“为什么这样写”的追问。 再看王荣生先 应《语文课程标准 》写 作 中 的 “说 明 文 ”(综 合 性 学 习 活 动 中 有
生对魏书生老师示范课《统筹方法》的分析:究其实,学生学的 “用说明性语言介绍具体的桥”的写作要求)和阅读中的“科技
不 是 《统 筹 方 法 》这 一 “文 ”,而 主 要 是 文 中 所 传 递 的 “统 筹 方 作品”,那我们“揣摩编者意图”是不是该把这两个单元作如此
法”这一东西,即课文的“内容”。 语文教学里的“语文”,如果真 处理: 第三单元在兼顾主题的同时侧重于从文体知识的角度
是这么一篇篇 地 围 绕 着 课 文 里 的 “东 西 ”转 ,那 不 成 了 杂 货 铺 (写作角度)进 行 学 习 ;第 四 单 元 在 兼 顾 说 明 文 特 点 的 同 时 侧
吗? 重于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角度进行学习。 如何兼顾
如何侧重如何在具体教学中体现出来, 又成了我们在说明文
2 教材编写对“知识体系”和“主题单元”的两难兼顾
教学上的另一种困惑。
教材编写的困惑是, 一方面要有对长期形成的读文传统
与习惯(传统教材多以“语法——
—文体体系”组元,老师也习惯 3 说明文教学和说明文阅读与写作考查的实际脱离
了这样的教学)给予必要的尊重;一方面又要有对以往教学进 困惑一给教师带来的问题是,说明文知识的有待更新,说
行纠偏的一种期待 -- 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 这两种 明文教师不知道“教什么”(或还要教什么);困惑二是,似乎已
编排体 系 孰 优 孰 劣 至 今 尚 无 定 论 (也 定 不 了 ),原 因 就 在 于 各 经有人告诉教师要教什么,而教师仍然不知道“如何去教”。 但
有优劣。 然而从现实发展看,“主题单元”大有取代“知识体系 也有很多老师很简单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而且是我们经常听
单元”的趋势。 如何避其劣势同时又拥有另一种编排体系的优 到的一句话:考什么,就教什么。 在应试教育仍然一统天下的
势就成了教材编撰者面临的困惑。 以八年级上册为例:“人教 当下,有着这样想法并付诸实践的老师不在少数。 这样做确实
收稿日期:2008-10-19
也非常简省而有效率。 然而,说明文教学也就蜕变成了习题训
作 者 简 介 :叶 壬 华 (1962- ),男 ,江 西 井 冈 山 人 ,中 教 一 级 ,从 事 练:把一篇篇文章要么按课后练习题去训练,要么按作业本中
中学语文教学 .

·70·
第 15 卷 第6期 叶壬华:说明文教学中的困惑与解决方法

的设题去训练,要么按中高考题型去训练,要么自编成练习题 章的文本因见仁见智而相对模糊, 从这一点而言,' 淡化 ' 些


去训练。 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认真地练着,以获得高分。 “考什 也无碍大局。 但文体分类毕竟是文本之大事,自古以来,分歧
么 ,就 教 什 么 ”,反 过 来 还 有 一 句 话 ,不 考 什 么 就 不 教 什 么 了 和争论虽无休止,可终究形成了不少共识。 在没有更成熟的方
吗? 这就又有必要梳理一下中高考都考了些什么了。 案取而代之的情况下,尽可以继续沿用。 ”
就中考而言,一度在阅读考核中有这样的阅读设置:记叙 这样,在 处 理 《桥 之 美 》《说 “屏 ”》《你 一 定 会 听 见 的 》这 类
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各一篇(段)。 自然考查的也多围绕 小品文时,就不必死板地将其归入“说明文”中进行教学。
文体特点去考核,如说明文常见的题型为:本文段的说明对象 解决方法二: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读。
及特征是什么;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科学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而传统的说明文教学由于
有什么作用等。 这样的考查方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时的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知识和技能这一目标的落实,在课
说明文教学目的性很强; 当科技说明文成了高考的必考内容 堂教学中, 教师总是以说明文的相关要素对文本进行条分缕
后,中考也紧随其后,文体知识就逐渐淡化,着重从不同侧面考 析,而对文本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视而不见 。
查学生筛选、提取、推断信息的能力。 于是习惯于文体教学的老 《语文课程标准》中单列“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
师们又不知道如何处理文体知识的教学和这种处理信息能力 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就是对这种现状的纠偏。 但愿
的培养了。 教学中说明文受老师和学生的轻视就不难想象了。 不要狭隘化地理解这句话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教材的编撰有
甚至有许多老师完全放弃了对“说明文”的写作训练。 这样的倾向),其中的“注意领会”不是“唯一”。
造成以上困惑的原因, 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明晰的问 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读,还有另外的意思是,要打破对文
题,那就是——
—为什么要学说明文。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还真不 本(包括《教 师 教 学 用 书 》)的 尊 崇 跪 拜 心 理 ,以 科 学 的 批 判 精
能简单回答的问题。 夏 丏 尊与叶圣陶等合编的 《开明国文讲 神去解读说明文。 徐江认为当前的说明文教学是“在讲科学的
义》中这样说,解说文(说明文)的目的在传授知识,使人了解。 平台上表演着不科学”。 工人出身的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慈
或从写作的角度有人会这样回答:“认识说明文的写作规律。 ” 根指出:“科学就是通过现象以寻求真实的东西, 寻求事物的
这些“从来如此”的说法,我们有没有能力对其发出质疑? 事实 本质。 ”科 学 是 不 断 向 前 发 展 的 ,科 学 的 结 论 ,有 时 只 代 表 一
上已有许多不同的声音。 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 时, 且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教师可以在作者行文逻辑上的错
中,阐述“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时,提到必须对语文 误,或是编者解读错误,文本中的模糊点或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知识进行重新 的 审 理 ,重 构 语 文 知 识 ,切 实 做 好 语 文 知 识 “除 的地方设计创新点,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如《中国石拱桥》
旧纳新”的工作(当然包括说明文知识 );2005 年 第 5 期 《语 文 中“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 ”一节,有人
教学之友》杂志有一篇文章甚至认为“说明文是一种并不存在 对“首先”一点提出质疑,说应该是“中国水乡河网与丰富的石
的文体”;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徐江教授则对“说明”“说明文”和 料等环境条件及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石拱桥的环境需要”。 如
“为什么要讲说明文”作了重新定义,在《语文学 习 》2004 年 第 《大自然的语言》中阐述“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时,《教师
9 期发表文章,这里不妨抄录几句,以供参考: 用书》把“古今的 差 异 ”一 点 也 与 前 三 点 并 列 ,显 然 是 不 妥 的 。
“所谓说明,就是作者以简明、通俗的语言介绍非第一研究 作者用“此外”点开,老师可以在此处提问:为什么不列为第四
所得且已被确认了的或其他不需要确认的有关对象的形状、性 个因素? 通过思考可以体会出作者行文的缜密。 如《绿色蝈蝈》
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价值等属性的写作行为。 载负写作 中有学生对文中有关动物习性的描写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等。 学
主体介绍非第一研究所得有关事物信息的文章是说明文。 ” 生一旦树立起这样的“科学意识”,说明文教学也就成功了。 另
“我 的 答 案 很 简 单——
—讲 说 明 文 最 基 本 的 目 的 是 让 学 生 外,宜把说明文放入相关的科学领域或背景中进行解读。 如《中
树立科学意识。 ” 国石拱桥》与国内外桥梁发展史;《故宫博物院》与中国(世界)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在 吸 纳 了 各 方 观 点 后 ,对 说 明 文 的 阐 述 建筑艺术;《奇妙的克隆》 与最新克隆技术;《大自然的语言》与
有了一些新的解决方法。 特别是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区 物候学发展状况等,这同时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分,并在第四学段单列了“阅读科技作品”一项。 这些表述虽然 解决方法三: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
还不如人意, 毕竟为教师在说明文教学中寻求解决方法提供 与语文教材中的绝大部分文学作品相比, 学生对于数量
了理论上的支持。 有限的说明文不是很感兴趣。 而日渐丰富的文学批评理论、哲
解决方法一:对识文辨体的重新体认。 学理论等等都给文学作品的解读注入了新的元素。 然而这些
说明文既然作为一种文体存在,自有其独有的文体特征。 对说明文的影响几乎为零, 说明文不能借文艺学的羽翼以获
明代学者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中说:“夫文章之有体裁,犹 得新的飞翔,只有从自身寻求解决方法。 不过,却可以与“生活
如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 ”这也就是说,文体知识就 语文”“大语文” 等观念接轨, 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相结
是篇章的“制度”和“法式”。 在阅读分析中使学生掌握文体,才 合,以获得新的活力。 而教材也有这方面的编排,如课文《中国
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明代陈洪谟也说:“文莫先于辨体,体正而 石拱桥》《桥之美》与“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结合。 通
后意以经之,气以贯之,辞以饰之。 ”这是对作者的创作要求, 过活动,学生看待事物将拥有更高的视角,更广的视野。
而读者对课文进行读解,也需先辨体裁,认识其内在的和外在 说明文教学虽然仍处于困惑之中, 但相信通过大家的努
的特征。 这一传统理论是否会让我们回到就“文体”而教“文体 力,说明文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是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的。
知识”的老路上去呢? 我们需要对“读文先辨体”这一传统理论 参考文献
有新的体认。 李景阳主编的《语文教学论》中有一段话,或许可 [1] 王荣生 .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以为我们消除一点疑惑: [2] 李景阳 . 语文教学论 [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以 文 体 分 类 进 行 读 文 教 学 突 出 了 易 于 识 别 和 把 握 的 文 [3] 夏 丏 尊,叶圣陶 . 开明国文讲义(第一册)[M]. 北京:经济日报
章共性和特色, 实践证明, 它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出版社,2000.
的,不必弃之如敝屣。 而且我们也不主张将天下的文章纳入旧 [4] 蔡 少 军 . 初 中 语 文 教 学 案 例 专 题 研 究 [M]. 杭 州 :浙 江 大 学 出
式中药铺的抽屉格,非此及彼,不容混淆。 事实上常有一些文 版社,2005. (责任校对:彭晓冬)
·7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