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分析 林子震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理论研究 科技风 2021 年 9 月

DOI:10. 19392 / j. cnki. 1671⁃7341. 202127060

电子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分析
林子震

四川大学  四川成都  610065

摘  要:电子音乐是音乐和电子科技相结合应运而生的产物,伴随着文化交流和电子音乐技术传入我国,我国的电子音
乐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发扬。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文化娱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子音乐与
传统音乐以及古典音乐等音乐类别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我国音乐的进一步发展,电子音乐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音乐发展的多
样化和多元化。 本文全面回顾了电子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
阶段。 分析了我国电子音乐的特征,指出我国电子音乐的创作特点上电子音乐与民乐结合倾向明显,在艺术表现上,更为深
邃、包容、积极向上。 最后讨论了电子音乐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音乐;发展历程;问题与对策

    电子音乐是伴随着电子科技发展应运而生的产物,时 中的探索为我国后来电子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样在


尚,前卫、潮流是其鲜明的特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我国电 1981 年 10 月,英国音乐家让·米歇尔·戈尔来华讲学,在中
子音乐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电子音乐创作者通过积极的摸索 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首次向我国音乐界介绍当时外
和研究,在我国已经逐渐盛行开来。 国已经流行的电子音乐,并举行了五场“ 激光电子音乐秀” ,
一、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阶段 向全中国普及了电子音乐,在表演之前,国内媒体还炮制了
我国电子音乐发展初期深受西方电子音乐的影响,改革 大量扫盲教材向普通民众介绍欧美电子音乐的基本知识,为
开放之初我国电子音乐从无到有,起步较晚。 首先,西方电 电子音乐在中国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随后在 1984 年 9 月
子音乐的发展相对于我国发展较为成熟,理论研究和实践经 24 日,中央音乐学院礼堂首次举办了电子音乐专场音乐会,
验都走在我国电子音乐发展的前列,具有领先性。 其次,我 这场音乐会揭开了发展中国电子音乐的序幕 [2] 。
国音乐界长期以来深受传统音乐的影响,思想较为保守,对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伴随着 Disco 风靡,社会上对于
于电子音乐的前卫和潮流缺乏相应的敏感性,电子音乐理论 电子音乐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 以张蔷为代表的电子音乐
人才匮乏,对于电子音乐的研究和创作存在滞后性。 经过电 制作人和电子音乐演唱者,通过创作和演唱大量的电子音
子音乐领域各个创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电子 乐,将电子音乐推向了社会的普通阶层,电子音乐不再是只
音乐逐渐走进我国主流音乐界,并迅速传遍社会各个角落, 属于礼堂里的少数人专享的音乐盛宴,而是伴随着舞动的旋
赢得了社会普通民众的喜爱。 从我国电子音乐发展历程来 律在歌舞厅中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3] 。
看,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时期,一是萌芽期,二是 ( 二) 发展期
发展期,三是成熟期,具体分析如下 [1]
。 此后电子音乐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但是人们对于电子音
( 一) 萌芽期 乐了解还不够,音乐界对于电子音乐仍然持观望态度,保守
“ 电子音乐” 一词最早出现在 1960 年第一期《 人民音乐》 思想仍然占据上风。 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武汉音乐学
刊登的短文《 音乐在“ 西方世界” 》 中,文中介绍了瑞典作曲 院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音乐合成器,当时毕业于
家卡尔⁃比尔格尔·格罗姆达尔的新歌剧《 阿尼阿拉号》 ,并 武汉音乐学院并读完本校研究生,取得硕士学位后留校的刘
第一次使用了“ 电子音乐” 的称谓。 首次电子音乐作品则稍 健教授成为了国内电子音乐研究领域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稍延迟,我国的电子音乐作品最早出现在 1980 年,第一首电 刘健教授与同校的吴粤北教授共同以此为契机,纷纷开始了
子音乐创作的歌曲是由作曲家吴应炬先生为动画片《 葫芦兄 在电子音乐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并以此媒介开始了电子音乐
弟》 配乐而创作的《 葫芦娃》 。 作为中国最早电子音乐的创作 创作研究,成为当时国内电子音乐研究最为前沿的领军人
者,吴应炬先生为电子音乐在我国的启蒙和推广做出了巨大 物,并于 1992 年在武汉音乐学院开设了国内第一个电子音
的贡献。 作 为 电 子 音 乐 的 先 驱, 吴 应 炬 先 生 在 1980 年 到 乐创作的专业试点,随后并成为国内第一个具有电子音乐创
1986 年间,为许多影视作品配乐,其中包括《 葫芦兄弟》 《 大 作专业硕士学历授予点的高校,为我国电子音乐创作以及理
闹天宫》 《 天书奇谭》 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在电子音乐领域 论研究方面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为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

176
  科技风 2021 年 9 月 理论研究

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极大地推动了电子音乐在我国的 的电子音乐,一方面具有鲜明的民乐特征,另一方面具有电
发展 [4]
。 子音乐创作理念,既包含这前卫和潮流,也包含了民乐的传
其后我国电子音乐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年代。 伴随 统文化,体现了经济发展中民族自信的文化特征。 其次电子
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我国的电子音乐创作理念和经验 音乐和传统文化相结合。 电子音乐的创作越来越频繁的从
方法迅速和欧美接轨,提高了我国电子音乐创作研究的水 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和创作手段,拥有“ 国风” 特色的电子音
平,拉近了与欧美电子音乐的差距。 另一方面,电子音乐的 乐已经不再是小众了,而是发展成了电子音乐中独树一帜以
创作逐步向着信息化、数据化方向转变,与计算机结合程度 及最为流行的电子音乐风格。 在电子音乐和传统文化的结
越来越紧密,人们对于电子音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电子 合中,融入了东方美学的概念,其旋律以及节奏都带有明显
音乐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作难度也在加大,这对于 东方美学的特征,文学作品对于电子音乐的创作的影响也在
我国的电子音乐创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5]
。 加深,包含了更多中国元素,这些中国元素推动了电子音乐
( 三) 成熟期 的创作更加具有本土化的特点。 电子音乐与古典音乐的结
电子音乐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 合也顺理成章,其节奏明快,旋律多变,颇具古典音乐的特
术的普及,电子音乐的普及程度迅速提高,人们对电子音乐 点,注重对自然环境以及心境的表达,具有包罗万象的哲学
的审美也越来越高。 此时电子音乐的发展逐渐向着与传统 思维,强调音色上的不可替代性,以及自我个性的表达,比如
音乐结合的方向发展,各个民族的传统音乐成为电子音乐创 《巴山夜雨》 《 木兰行》 与电子音乐的创作中的个人艺术性相
作源泉的巨大宝库。 我国民族众多,受地域环境影响,各个 得益彰 [7] 。
民族的文化习俗各有不同,民族音乐各具特色,各自拥有着 在艺术表现上,我国电子音乐具有积极向上、破浪前行
独特的器乐如:古琴、古筝、马头琴、二胡、竹笛、琵琶、巴乌、 的昂扬斗志,反映了时代背景中音乐创作人对于身边人和环
葫芦丝等,这是我们国家的宝贵精神文明财富。 电子音乐从 境的感悟以及对于时代洪流滚滚向前的思考。 与西方电子
我国民族音乐的宝库中汲取营养,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电 音乐相比,我国电子音乐的艺术表达上更为深邃和包容,跳
子音乐,电子音乐科技与民族音乐的结合推动了电子音乐的 出了西方电子音乐曲调单一,艺术表达狭隘的窠臼,在艺术
民族化,形成一种独具魅力的中国电子音乐文化。 表达的深度和广度上更为深刻和广泛,既有对于身边现实问
如今我国电子音乐的创作更加贴近我国经济发展的现 题以及人物特征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于宏大事物的宽泛形
实情况以及普通生活,更为接地气,更多地融入了我国传统 容,以《 钢铁洪流进行曲》 为代表的电子音乐惊艳世人,也有
文化的思维,与戏曲文化、儒家文化相、佛教文化相结合等 以《 梁祝》 为代表的电子音乐委婉动听,不再单一强调音色和
等,电子音乐逐渐深入到文化层面,与西方注重个性、自我以 旋律,更为注重艺术的表达和喜剧的张力,引起听者的共鸣
及叛逆精神、反抗精神不同,我国的电子音乐更多地注重对 以达到直击心灵的作用,具有强烈的教化作用,在艺术层面
中国美学的探索,注重内敛以及平稳,具有更多的包容性。 上比西方音乐更为高级。
通过电子音乐的律动将听众带入意境去感受电子音乐和中 三、我国电子音乐发展的困境
国传统文化的魅力[6] 。 我们电子音乐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起步较晚,发展
二、我国电子音乐发展的特征 还不够全面,这些问题同样制约着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给
在创作特点上,电子音乐和民乐相结合的倾向明显。 我 我国电子音乐的创作以及艺术表达带来了瓶颈,具体如下。
国电子音乐发展历经了萌芽以及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早期更 ( 一) 专业的电子音乐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加贴近西方电子音乐的艺术特征以及创作理念,这一时期以 但是我国电子音乐长期存在缺少专业的人才,与西方的
模仿借鉴居多。 而后,我国的电子音乐创作理念和经验迅速 教育体系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对于理论人才的匮乏,严
发展成熟,拉近了与欧美等电子音乐创作强国的差距。 但是 重制约了我国电子音乐理论研究的进展,特别是前沿的研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蒸蒸日上,文化 究,我国在此方面仍然存在空白。 其次我国电子音乐领域注
自信逐渐成为了各个领域的共识,影响了电子音乐的创作。 重创作而轻教学,导致电子音乐创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创
同时国内的社会民众已经不满足于对西方电子音乐的模仿, 作水平也参差不齐,鱼龙混杂,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一些
需要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特征来满足人民对于电子音乐 的影视配乐往往会请国外的电子音乐创作者来创作,更加导
的审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传统民乐是历经上 致我国缺少相应成熟的电子音乐创作团队。
千年历史而流传下来的艺术宝库,具有源远流长取之不竭的 ( 二) 电子音乐理论体系建设滞后
艺术生命力。 电子音乐通过与民乐的结合,将电子音乐技术 我国电子音乐虽然通过引进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设备和
和民乐乐器以及创作理念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中西结合特色 软件,在硬件和软件上已经同世界接轨了,但是相应的理论

177
理论研究 科技风 2021 年 9 月

体系还处于滞后状态,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 特别是电子音 性,激发学生的热情,对于促进电子音乐的发展具有良好的


乐技术研究方面存在滞后,电子音乐的创作需要熟练运用相 促进作用。 相关开设电子音乐的院校要加大投入,积极培养
应的硬件和软件,二者互相搭配,创作者必须发挥充分的想 和引进师资力量,更新设备机器,塑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
象力以及具有作曲理论水平,先进的创作技术以及优秀的电 于电子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
子音乐创作技巧,三者合一,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 四) 加快电子音乐的与社会需求的衔接
( 三) 教学环境不利于电子音乐发展 电子音乐要立足于社会的需求,紧跟大众的审美,创造
目前虽然很多高等院校开设了电子音乐的相关专业,但 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只有充分融入时代的潮流
是由于师资力量的羸弱,教师的素质高低不一,以及不同院 中,才能借助时代的发展来促进电子音乐的成长。 无论是开

校的电子音乐学科之间的教学设备质量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设电子音乐的相关院校还是相关电子音乐创作人,必须要有

有的院校由于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相关的设备老旧,对教学 对电子音乐未来发展的敏锐嗅觉以及对时代潮流方向的感

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反而进 知,立足当下结合社会的需要,才能在时代的大潮中勇立潮

一步削弱 了 院 校 对 电 子 音 乐 专 业 的 师 资 力 量 以 及 资 金 的 头,推动电子音乐的健康快速发展。

投入。
( 四) 电子音乐发展与社会脱节 参考文献:

当今电子技术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各项新兴技术的应用 [1] 刘鹢南. 电子音乐在新媒体艺术中的表现特点与发

以及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电子音乐技术的进步,但是在教学 展[ D] . 东北师范大学,2009.

方面,教学体系并没有与时俱进,相关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 [2] 金玲. 中国电子音乐创作特点及发展趋势[ D] . 东北

更新,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没有很好的进入课堂,导致教学与 师范大学,2012.
[3] 孙匡正. 电子音乐创作的发展及演变[ J] . 音乐创作,
社会现实脱节。 另外一方面,电子音乐的创作理念和技术没
2017(01) :123⁃124.
有及时的进步,导致电子音乐的创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反
[4] 张李子. 中国电子音乐创作特点及其发展[ J] . 戏剧
而抑制了电子音乐的发展。
之家,2015(24) :78+87.
四、我国电子音乐发展的建议
[5] 王晓娟,彭维松. 浅析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 J] . 黄河
我国电子音乐要实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突破制约的瓶
之声,2019(16) :78.
颈,打破束缚条件,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电子
[6] 葛姝音. 当代中国电子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J] .
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具体而言,对策如下。
艺术品鉴,2019(27) :153⁃154.
( 一) 完善电子音乐教学体系
[7] 殷苗苗.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电子音乐发展的历程与
要建立成体系的电子音乐教学体系,完善我国专业院校
思考[ J]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02) :136⁃143.
的电子音乐学科建设,加强对专业教学人才的培养,培育一
作者简介:林子震(1999—  ) ,男,汉族,云南昆明人,四
批领军人才,带动我国电子音乐教学的快速发展,结合社会
川大学本科在读,专业方向:电子信息工程。
需要紧跟国际最新发展趋势,为社会提供多层次的人才,支
撑我国电子音乐的全面发展。 另外注重多学科的融合交流,
主要前沿理论研究和探索,丰富我国电子音乐理论体系,为
我国电子音乐的创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缩短与国外的
差距。
( 二) 注重电子音乐技术的研发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的普及为电子
音乐制作技术提供了新的可能,虽然我国电子音乐发展起步
较晚,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电子音乐的制作变得更加简
便和智能化,为我国电子音乐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
注重多种技术的互相渗透和学习交流,彼此交织,促进电子
音乐技术的升级和创新,对于我国的电子音乐技术的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 三) 改善电子音乐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将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电子音乐的积极

17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