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廉頗藺相如列傳 p.

1/10

中四中國語文——《廉頗藺相如列傳》

主旨
本文記述了廉頗和藺相如對趙國的功績和重要性。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
「負荊請
罪」之事,刻劃了相如的機智、勇敢、寬宏大量以及顧全大局的「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的愛
國精神;同時也表現了廉頗的直率、魯莽及勇於改過的品格,不愧為一代名將。

結構分析
*本文共有八段,可分為四部分來分析
一、簡述廉頗和藺相如的出身和地位
——第一段
二、敘述「完璧歸趙」的背景和經過
——第二段至第五段
三、敘述「澠池之會」的背景和經過
——第六段及第七段
四、敘述「負荊請罪」一事的始末
——第八段

內容分析
1、 簡述廉頗和藺相如的出身和地位
廉頗:趙國大將,戰功顯赫,位居上卿,以勇氣聞名於諸侯。
藺相如:宦官首長繆賢的門下客,地位低微。

2、 敘述「完璧歸趙」的背景和經過
(一)「完璧歸趙」事件發生的背景
1. 秦要求以十五城交換趙國的和氏璧
2. 趙國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的原因:
(a) 換璧則恐秦王不踐約償城,不換又恐激怒秦國。
(b) 即使派人出使秦國,亦苦無合適人選。
3. 趙王決定派藺相如出使秦國,原因:
(a) 得繆賢大力推廌——繆賢曾獲罪,欲逃奔燕國。相如阻止他,教他「肉袒伏斧
質」,誠心向趙王請罪,終得赦免。故繆賢認為相如是勇士、有智謀。
(b) 善於分析當前形勢——相如分析當前形勢,認為秦強而趙弱,不可不予璧。況
且,趙予璧而秦不償城,理虧的是秦國;若趙不予璧,理虧的是趙國。故此,
相如以「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的道理,使趙王疑團盡消。
(c) 相如充滿自信——相如充滿自信,誓言若秦不償城,即完璧歸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p.2/10

◎ 問題一:藺相如是通過繆賢的說話介紹出場的,這種安排在表達效果上有甚麼好處?
1. 通過第三者的介紹使藺相如未出場即先聲奪人,有「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效果,吸
引讀者的注意力。
2. 藉著繆賢的介紹突出了藺相如的才智,為他在「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中的出色表現作
出鋪墊。

(二)「完璧歸趙」事件的經過
1. 藺相如從秦王下到的表現,看到秦王沒有以城換璧的誠意:(課文討論2(1))
(a) 秦王於秦宮內一所供遊樂的臺殿見相如,禮節十分傲慢。
(b) 秦王接過璧後,就顯得欣喜若狂,將璧傳予美人和近臣玩賞,左右更高呼萬歲。
(c) 秦王一副得意忘形的樣子,絕口不提償城之事,根本不把趙國放在眼內。
2. 藺相如用計騙回璧送返趙國的經過:(課文討論2(2))
(a) 假言璧有瑕疵,把璧騙回手中。
(b) 拿著璧退後站立,倚著柱,準備隨時與璧共存亡。
(c) 斥責秦王的傲慢無禮。
(d) 先言趙王十分重視此璧,齋戒五日才遣相如把璧送與秦;要求秦王亦先齋戒五
日,設九賓之禮,藉此拖延時間
(e) 暗中吩咐隨從穿著平民的服裝,從小路把璧送回趙國。
3. 藺相如向秦王解釋他暗中把璧送回趙國的原因:
(a) 秦國自繆公以來二十多位君主,沒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
(b) 相如恐怕受騙,有負趙王所託;
(c) 秦強而趙弱,秦王只要派一個使臣到趙國,趙王立即把璧奉上;
(d) 以秦國的強大,若先割十五城予趙,趙國決不敢留璧而得罪秦。
4. 秦王得知受騙後的反應:
(a) 起初十分憤怒,與大臣互相望著而驚呼;
(b) 秦王不殺相如的原因:
I. 即使殺了相如,亦不能得到和氏璧;
II. 且會斷絕了秦、趙友好的邦交,故不如禮待相如。
III. 秦王不信趙王會為了一塊璧而欺騙秦國。

(三)「完璧歸趙」事件的結果
1. 秦王廷卒看著相如行完禮後,泰然離去。
2. 相如回國後,因他使趙國在諸侯面前不受侮辱,故拜為上大夫。
3. 秦終於沒有給趙國十五城,趙亦沒有給秦國璧。
(此事激怒了秦王,後來秦國兩次出兵攻打趙國,導致「澠池之會」的出現。)
廉頗藺相如列傳 p.3/10

3、 敘述「澠池之會」的背景和經過
(一)「澠池之會」的背景:
1. 因「完璧歸趙」一事,趙國觸怒了秦國。其後秦派兵攻打趙,並奪取了石城;再過一
年,秦再攻趙,殺了二萬人。
2. 秦王派遣使者告知趙王,打算請他到河外的澠池作一次友好盟會。
3. 趙王畏秦,恐其中有詐,本想不去。但廉頗和藺相如皆以為趙王若不去,顯得趙國
懦弱和膽怯,故趙王不得不去。

(二)趙王赴會前的安排:
1. 藺相如跟隨趙王一起赴會。
2. 廉頗在邊境上設置重兵,以防止秦國的入侵。
3. 廉頗與趙王約定,若趙王三十日內不能返回趙國,則擁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挾
持趙王來威脅趙國。

(三)「澠池之會」的經過
1. 藺相如兩度隨機應變,保持了趙國的體面:
秦——秦王要求趙王鼓瑟,並命史官把此事記在史冊上;
趙——藺相如不甘示弱,以死脅迫秦王擊缶,也令史官記下此事。
(缶是一種低級的土樂器,侮辱性更大。)
2. 秦——秦國群臣請趙王以十五城作為給秦王的獻禮;
趙——藺相如毫不退讓地反請秦國以首都咸陽城作為給趙王的獻禮。

(四)「澠池之會」的結果:
1. 秦王直到酒宴完畢,終不能佔趙國甚麼上風,趙國在外交上與秦國保持均勢。
2. 由於趙已佈置強大軍隊在邊境,故秦不敢輕舉妄動。

4、 敘述「負荊請罪」一事的始末
(一)廉頗出言羞辱藺相如的原因:
1. 在「澠池之會」後,相如因功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2. 廉頗認為自己有攻城野戰之功勞,而藺相如不過靠口舌為勞;
3. 藺相如本是宦官首長繆賢的門客,出身低微,廉頗不甘心屈居其下。

(二)藺相如知道廉頗侮辱之言後,有以下的反應:
1. 藺相如不願與廉頗會面;
2. 每到朝會時,藺相如常假言有病,不想與廉頗爭位次的先後;
3. 藺相如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立即引領車子躲避起來。
廉頗藺相如列傳 p.4/10

(三)藺相如對廉頗如此退讓,舍人以為他懦弱,相如有以下的解釋:
1. 秦王有如此聲威,藺相如尚且敢於秦廷上當面呼喝他、折辱他的臣下,又怎會畏懼
廉頗。
2. 藺相如以為秦之所以不敢對趙輕動干戈,乃是由於有他與廉頗二人在。若兩虎相爭,
必有一死。藺相如本著「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的原因,才對廉頗如此退讓。

(四)事情的結果:
* 廉頗得知藺相如的用心,便藉著賓客的引領,親自到相如門前,解衣露膊、背著荊
杖謝罪。結果兩人成為「刎頸之交」。

全文總分析
1、 綜合全文,分析藺相如的性格:
(一)善於分析當前形勢
1. 繆賢曾犯罪,因燕王曾私握其手表示願結交,欲逃亡到燕國去。但藺相如阻止他,
認為當日繆賢得趙王寵幸,如今卻得罪趙王;燕王體察形勢,必不敢收留他。故主
張繆賢向趙王請罪,以求赦免。
2. 在「完璧歸趙」一事中,他認為秦強而趙弱,趙王不可不答應秦國以城易璧之要求。
況且,趙予璧而秦不償城,理虧的是秦國;若趙不予璧,理虧的是趙國。相如以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的道理,使趙王疑團盡消。

(二)充滿自信
1. 他充滿自信,向趙王自薦奉璧出使秦國,並誓言若秦不償城,即完璧歸趙。

(三)勇敢/視死如歸
1. 在「完璧歸趙」中,他在秦廷上當面怒斥秦王的傲慢無禮,並表示要與璧共存亡。
2. 他欺騙秦王,暗中遣隨從持璧歸趙,而他自己卻孤身留在秦廷,並說任由秦王處置。
3. 在澠池之會上,他以死來脅迫秦王擊缶;當秦臣想殺他時,他睜眼怒叱之,嚇退他
們。

(四)足智多謀/機智
1. 在「完璧歸趙」中,他見秦王沒有以城易璧的誠意,便立刻假言璧有瑕疵,把璧騙回
手中。
2. 在「完璧歸趙」中,他要求秦王先齋戒五日、設九賓禮於廷,才肯奉上和氐璧;藉此
拖延時間,暗中遣隨從持璧從小路歸趙。
3. 在澠池之會上,秦王叫御史記下趙王奏瑟一事,藉以羞辱趙國;藺相如立刻機智地
以盆缶脅迫秦王奏樂,為趙王爭國面子。
4. 在澠池之會上,當秦臣要求趙王割城時,他立刻以急智口才,要求「以秦之咸陽為
趙王壽」,維護了趙國的尊嚴
廉頗藺相如列傳 p.5/10

(五)愛國忘私
1. 在「負荊請罪」一事中,他處處忍讓廉頗,富有「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的愛國忘私精
神。

(六)寬宏大量/胸襟廣闊
1. 在「負荊請罪」一事中,當廉頗向他請罪時,他不記前嫌,與廉頗結為刎頸之交,可
見他寬厚的性格。

2、 綜合全文,分析廉頗的性格:
(一)魯莽衝動/直率
1. 他不甘心自己的地位在藺相如之下,毫不考慮國家大局及藺相如的功績,便出言侮
辱相如,並揚言:「我見相如,必辱之。」

(二)勇於改過/知錯能改
1. 當他知道藺相如對自己處處忍讓,是為了顧全國家大局,便立刻承認過錯,負荊請
罪,甚至自稱為「鄙賤之人」。

(三)深謀遠慮/具有軍事才能
1. 他在「澠池之會」前已作好部署,若趙王三十日不回,便立太子為王,以免秦國脅持
人質;又在邊境設置重兵,使秦不敢輕舉妄動,足見他的深謀遠慮。

◎ 問題二: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作者以三個故事來寫兩個人物,這樣的安排會否使
文章的結構顯得鬆散和不連貫呢?試加以說明。
* 本文雖分述三件事,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三件事件卻有著密切的因
果關係:
1. 藺相如「完璧歸趙」後,使秦王不能取得和氏璧,秦王懷恨在心,對趙國發動了幾次戰
爭,並約會趙王,以找機會來羞辱趙王,促成了「澠池之會」的產生。
2. 在「澠池之會」後,藺相如因有功而拜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因而不服,出言羞
辱相如,後知相如因顧全國家才處處忍讓,便「負荊請罪」。
會考歷屆試題及評卷
廉頗藺相如列傳 p.6/10

1981 年
五、試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用自己文字解答下列各問:
(1) 章臺之會,藺相如為甚麼能從秦王的表現看出他沒有誠意償趙十五城邑?藺相如
又怎樣『完璧歸趙』?(9 分)
(2) 藺相如拜為上卿,廉頗不服,聲言侮辱,他後來為甚麼彼此竟成『刎頸之交』?
答:
(1) 藺相如從下列各項觀察,得知秦王終無償趙十五城意:
1.秦王會他於章臺;章臺是內廷遊樂的地方,不是接待使臣的場所。
2.秦王對他的禮節十分傲慢
3.秦王得璧大喜,只傳給美人及侍從觀賞,而不與商議償城之事。
完璧歸趙
1.藺相如假稱璧玉有瑕疪,取回秦王手上的璧玉。
2.並要秦王齋戒五日,以為寶玉歸趙的援兵之計。
3.而後派隨從衣褐,懷璧從小路送歸趙國。

(2) 1.藺相如器量恢宏,常稱病避開廉頗,避免與他正面衝突。
2.藺相如能以國家為重,令廉頗折服,內心慚愧。
3.廉頗能勇於改過,負荊請罪,遂得使前嫌冰釋,與相如結為友好,因成刎頸之
交』。

1983 年
(1) 在澠池之會中,廉頗預訂甚麼對策?(2 分)
(2) 澠池之會,如何見出藺相如的膽識和機智?(3 分)
答:
(1) 廉頗預訂的對策是:
1.當趙王計日不歸,則另立世子以絕秦望。
2.設盛兵以待秦。
(2) 藺相如的膽識和機智:
1.膽識:以死脅迫秦王擊缶;秦臣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相如則請以秦咸陽為趙
王壽。
2. 機智︰秦王令趙王鼓瑟,相如要脅秦王擊缶;秦臣請趙國以十五城為秦王壽;
相如反請秦以咸陽為趙王壽。

1987 年
〈廉頗藺相如列傳〉敘述了哪些事情?(3分)又本文在敘述手法上有何特色?(3分)
答:
敘述手法上特色:
所敘述的三件事: 1 以第三人身份敘述;
1 藺相如完璧歸趙事; 2 依事序先後敘述(只用順敘法);
2 趙、秦澠池之會事; 3 比較客觀。
廉頗藺相如列傳 p.7/10

3 廉頗負荊請事/刎頸之交/將相和
1990 年
五、據〈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用自己文句回答下列問題:
(1) 以下甲、乙兩句都是文中廉頗所說的話。試分別析述廉頗說這兩句話的背景(4分)和當時
心情(2分);並說明藺相如所作的反應(4分)。
甲 『我見相如,必辱之。』
乙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2) 以下甲、乙兩組各有兩句,1 為原文句,2 為改寫句,試分別指出各句畫有雙線部分的
含義(4 分);並簡釋甲2 及乙2 句不能切合原文內容的原因(4 分)。
甲1 (相如)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甲2 (相如)乃使其衣褐從者,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乙1 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秦趙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
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乙2 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秦趙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
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見欺於秦邪!』
答︰
(1)廉頗說話的背景、心情和藺相如的反應:
甲句 背景 澠池之會後,藺相如因功拜為上卿,地位還在廉頗之上。廉頗因此
感到羞愧不甘。
心情 怒氣沖沖,誓要泄憤。
相如反應 避與廉頗接觸,稱病不朝,引車避匿。
乙句 背景 廉頗揚言要侮辱相如,但相如以國家為重,處處對廉頗忍讓。廉頗
知道後負荊前往謝罪。
心情 敬佩藺相如的為人,誠意請求他寬恕/自己感到慚愧、後悔。
相如反應 與廉頗相好,二人成為『刎頸之交』。

(2)各句雙線部份的含義:
甲1 於是差使他從,穿上平民服裝/穿上粗布衣服(扮作平民)。
甲2 於是差使他穿平民衣服/粗布衣服的隨員。
乙1 趙王難道會/怎會為了一塊璧玉欺騙/欺侮秦國嗎/呢/啊?
乙2 趙王難道會為了一塊璧玉被秦國欺騙嗎?
不能切合原文的原因:
甲2 當時藺相如以使者身份率團出使秦國,他的隨員應該都穿上官服或制服而不會
穿粗劣『褐』布的平民服裝,因此不可能說衣褐從者。
考生倘答:『隨從中縱使有『衣褐』的,必然是地位極低的僕役,不可能要他肩
負這樣重大的『歸璧』責任』,亦可接受。
而第二句沒有掩飾行藏的意思
乙2 當時藺相如已把璧玉安全送回趙國,並要求秦王先割城才把璧送來。這樣的交易
只會是趙欺秦,秦不可能欺趙,故此在內容上2句文義與原文不合。
廉頗藺相如列傳 p.8/10

1997 年
三、根據《曹劌論戰》、《出師表》和《廉頗藺相如列傳》三篇,回答下列問題 :
(l) 曹劌、諸葛亮和藺相如三人的身分各有什麼不同?(2 分)他們國家所面對的處境有什麼
相似的地方? (1 分)
(2) 下列各項描述中,哪些適合於曹劌、諸葛亮和藺相如的為人?試分別指出,並各舉一例
說明。(10 分)
甲 忠貞愛國 乙 知人善用 丙 器量寬宏
(3)《曹劇論戰》和《廉頗藺相如列傳》兩篇的敘事手法均有相同之處,試指出四項。(4 分)
答︰
(1) 身分不同︰
1. 曹劌──平民/百姓
2. 諸葛亮──宰相/臣子/軍師
3. 藺相如──舍人/食客/上大夫/使者/宰相/將軍

所處時勢︰
面對強敵/面對戰爭/國難當前/國家危急
(2) 對曹劌、諸葛亮、藺相如的描述︰
項目 曹劌 諸葛亮 藺相如
甲 忠貞愛國 1. 齊伐魯、曹劌 1. 感先帝知遇之恩,為 1. 向趙王自薦奉璧赴秦,
不理鄉人勸阻, 蜀效力。 不畏危險,以報國家。
求見莊公,務 2. 先帝臨終交託大事, 2. 在『完璧歸趙』/『澠池
求為國家效力。 受命以來,鞠躬盡瘁。 之會』中,以死脅迫
3. 部署北伐︰丕月渡瀘, 秦王,肯犧牲為國。
平定南方,北伐,以 3. 廉頗揚言侮辱,他以
主達先帝遺志。 國家為重,處處忍讓,
4. 出師前向後主詳言治 先國家而後私讎。
國之道,安排縝密。
乙 知人善用 1. 向後主舉薦文臣武將。
丙 器量寬宏 1. 廉頗揚言侮辱相如,
相如避而不見;後廉
頗『負荊請罪』,相如
不計前嫌。
(3) 《曹劇論戰》和《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敘事手法相同之處︰
1. 依事件先後次序順序描述
2. 以第三人稱敘述
3. 運用對話方式表達
4. 有詳寫和略
5. 以客觀方式記事,不作主觀判斷。
廉頗藺相如列傳 p.9/10

1999 年
七、根據《論仁、論君子》、《廉頗藺相如列傳》和《出師表》,回答下列問題:
(1)孔子所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是什麼意思?(3 分)並據此分析藺相如
由奉 璧使至秦至返趙止,怎樣看出他是個「不惑」的知者和「不懼」的勇者。(5分)
(2)孔子認為「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試就諸葛亮的出身以及繆賢向趙王
推薦藺相如,分析諸葛亮與藺相如的遭遇跟孔子的看法有否相合之處。(6分)
(3)分別指出下列引文註有雙底線的詞的詞性,並說明這些詞在句子中的意義:(3分)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
必于是。
《論仁、論君子》
答︰
(1)孔子說話的意思:
「知者不惑」:聰明的人不致疑惑。(1 分)「仁者不憂」:仁德的人經常樂觀/不會有
憂慮。 (1 分)
「勇者不懼」:勇敢的人無所畏懼。(1 分)
「不惑」的知者:藺相如在章臺奉璧與秦王時,從秦王安排接見他的地方及其傲慢
的舉動,察覺到秦王並無誠意償城,相如不受其所惑,便立即假稱璧玉有瑕
庇,騙回璧玉;(1 分)
又要求秦王齋戒五日及設九賓禮於廷,藉以拖延時間,相如度秦王終亦無意
償城,便派人送璧玉回國。/秦王召來官員,展示地圖,指出十五都城將給予
趙國,藉此換取璧玉,藺相如不為所惑,反而要求秦王齋戒及設九賓之禮,
以拖延時間派人送璧玉回國。(1 分)
璧玉送回趙國後,在秦殿上藺相如極力替送璧回趙一事進行辯解,且力言秦
過往的背信棄義,使秦王無言以對,自己亦得以安全返回趙國。(1 分)
「不懼」的勇者: 藺相如在章臺判斷到秦王無意償城時,以計騙回璧玉,更倚柱對
秦王表示與璧俱亡的 決心;(1 分)
送璧回趙後,在秦廷上義正詞嚴地斥責秦王,更請求受湯鑊之酷刑,置生死
於度外,可見其勇而無懼。(1 分)
(2)諸葛亮的出身與孔子之言相合之處:諸葛亮本是一名能者,雖躬耕南陽,不求聞達,
惟劉備賞識其才華,三顧草廬,讓諸葛亮 有發展才華的機會。諸葛亮有「能」,卻
不「病人之不已知」,這正合於孔子之言。(3 分)
藺相如受薦與孔子之言相合之處: 藺相如本為繆賢的舍人,由于繆賢曾經犯罪,打
算投靠燕王,但藺相如向繆賢分析利害, 勸他向趙王請罪,最終令他免罪,可見
藺相如是個能者;在繆賢引薦下,藺相如由舍人變 為趙使。可見只要藺相如有能,
總有機會一展才幹,這正合於孔子之言。(3 分)
(3)解釋字詞:
廉頗藺相如列傳 p.10/10

詞性 意義
1. 之︰ 助詞 無義/的 1分
2. 去︰ 動詞 擺脫/離棄 1分
3. 是︰ 代詞 這 1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