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1

欧阳渐与 《 辨方便与僧制》

温金玉

内 容提 要 欧 阳 渐是近代 佛 学 研 究 的 先 驱 者 之 生 以 师志为 己志 校刻 佛典
一 一

, , ,

精研教 理 , 聚众讲 学 , 薪火相传 , 以 内 学院 的 精工细作 为 中 国 近代佛 学研 究树起不 朽 丰

碑 。 欧 阳 渐对佛 法 有 着 强 烈 的 忧 患 情 怀 , 提 出 当 时佛 教界 一

些 不 为 外人所 能体会 的 悖论

与 困 境 , 提醒着佛教界人士 去 正视 、 自 省 这 些 问 题 的 存在 , 并 试 图 寻 求解决之途 径 , 旨
“ ”

在提升信仰 的 纯度 , 再树佛教之 正 法幢 。 他既有求真去伪 、 正本清源 依法不依人

的 气度与 胸襟 , 更有 生 死 以 之 、 不 屈 不挠 弘 法护教 的 责任 与 使命 。

关 键词 居士佛教 僧制 方便

作者温金玉 ,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佛 教 与 宗 教 学 理论研 究 所教授

欧阳渐 , 字竟 无 , 近代 著 名 佛 学 居 士 , 生于清 同 治十年 ( 年 ) , 卒于 民 国 三十


二年 ( 年 ) , 江西 宜黄 人 , 世称 宜 黄 大 师 。 其 一

生 继 承杨 仁 山 居 士 遗 志 , 在 主持整
理 、 刻 印 佛 经方面作 出 了 重 大 贡 献 。 在佛教教育方 面 , 曾 于 金 陵 刻 经处 成立 佛 学研究

部 , 聚 众 讲学 , 后筹建支那 内 学 院 , 在 三 十 年 的 锻造 间 , 为 近代 中 国 培养 了 一

大批 著 名

的 佛 教学者 。 在 佛 学理论上 他 推 崇 法 相 唯 识学 , 其 见地 被 章 太 炎 评 价 为 : 其识 足 以 独

步千祀也 。 在居 士 佛 教方面 , 他亦别 有创见 , 尤 其在 僧 俗 关 系 问 题 上 提 出 许 多 至 今值


得 我 们 深 思 的 话题 。

、 生 平 懿行

欧 阳 渐早 年 肄业 于 经 训 学 院 , 书 院 的 课程 以 攻读经 史 为 主 , 兼治 由 西洋传入的格
致 、 天 算 等新 式学 问 。 在书 院 的 几年 中 , 他最大 的 收 获 , 是结 了 桂伯华 , 并 受 其影 响

而 对 佛 学发 生 兴趣 。 他 曾 描述桂伯 华对 自 己 的影响说 : 予 与桂伯 华谒云照律师 , 不


遇 , 遇 其像 , 予亦不经意 。 伯 华忽 委身扑地 , 如泰山崩 , 予 慢 性 之 盘结 于 衷 而 不 可 解 者
不 觉 受 其摧 动 , 随彼 身 而 降 , 清 凉 冰释贴然 而拜 , 自 此数 十 年待 人接物不敢庞然 自 大

也 。 认为 此是 自 己 所 受较大 一

次生命触动 。 年 至南 京 , 受教于杨文会 , 研习 佛

① 欧阳渐 : 《 桂伯 华 行述 》 。
年总笫 一 期

学 。 年 欧 阳 渐 生 母 汪 氏 谢世 , 他 即 于母逝 日 断肉食 , 绝色欲 , 杜仕进 , 归心佛


法 , 以 求 究 竟 解脱 焉 发誓每 天必诵 读 一

卷 《 大般若波罗 蜜 多经》 。 后 游学 日 本数
月 , 回 国 后 任 两 广 优 级 师 范 教师 , 因 病辞职 。 年 又 到 南京从杨文会学 佛 学 。 翌年

杨文会逝 世 , 遵遗 嘱 在金 陵 刻 经处 校 刻 佛 经 。 年与李翌灼 、 桂伯华 、 黎端甫等创


立佛教会 。 年 在 刻 经 处设研 究部 , 聚 众 讲学 。 年刻成 《 瑜伽 师 地论 》 后

卷 , 并写序言 ; 分 唯识 、 法相为两宗 , 阐明 约 观心 门 建立 唯识义 , 约 教 相 门 建立 法


相义 的宗义纲要 。 年 月 正式成立 的 由 欧 阳 渐任 院 长 的 支那 内 学 院 , 海会 云来 ,

群 贤毕 至 , 先后 问 学 者 达 三 百 余 人 。 黄忏华先生 在 《 记金 陵 刻 经处 研究 部 —

内学院

之先河 》 一

文 中写道 : 师 于 同 人 亲 若 家人父 子 , 常 以 豪杰相期许 , 谓 非超群绝 伦人 ,

不 能堪 此 淡 泊 生 涯 , 销声穷巷 , 钟 迹萧斋 , 治 出 世 间 学也 … …

然 师神韵严肃 , 容止方
棱 ,
以 叔 世道 不 尊 由 师不严也 , 复常勉 同 人 以 尊 师 重 道 , 同 人偶 有 失 当 , 亦诃斥 随之 ,

声 色俱 厉 , 不稍 宽 假 也 。 当 时 列 其 门 下 的 学 人有 : 吕 澂 、 王恩洋 、 黄忏华 、 陈铭 枢 、

熊 十力 、 蒙文通 ; 而大学者 梁漱溟 、 汤 用 彤及 梁 启 超 亦 曾 来 问 学 求 道 。 这 样 的 规模 与 品


位 , 可 以 说是 空 前 的 。

年 在 内 学 院 设 法 相 大 学 特科 , 专讲法相唯识 。 年抗 日 战争爆发后 , 率院

众携 经版入 四 川 , 于 江津 建 支 那 内 学 院 蜀 院 , 继续 讲 演 佛 学 。 王 雷 泉 教 授 评 论说 : 欧
阳 渐在 世 时 他所从事 的 事业 已 是 别 调孤弹 在他死后 的 相 当 长岁 月 中 亦不 为世
‘ ’

, , ,

俗社会 和 佛 教 界所 理 解 宗 教则 屏 为 世 学 世学 又屏 为 宗 教 春 粮且 不 能 宿 盖垂青

, , , ,

者寡矣 内 学杂著 与 章 行严 书 》 然而 他以 破釜 沉 舟 同 向 毗卢 遮那 顶上行


’ ‘

。 《 ) , ,

去 的 悲 壮精 神 带领 小批 同 道 者 在 个充 满悖论 的 时代环境 中 左 冲右 突 他要

一 一


, ,

在 中 国 举 办有 如 当 年 印 度 那 烂 陀 寺 一

样 宏 大 规 模 的 佛 教大 学 , 却 苦 于 没 有 多 少像样 的 佛
学 教材 ; 他 要 继 承恩 师杨仁 山 的 遗 志 , 对汗 牛 充栋 的 上 万卷佛 经进行严格 的 学术 整 理 ,

而合格 的 佛 学 人 才却 寥若晨星 。 他别 无选 择 , 摆在 面前 的 只 能是 一

条 荆 棘丛 生 的 道 路 :

讲学 以 刻 经 通过办学 以 培 养 整 理 佛 经 的 人才 在整 理佛 经 中 造 就佛 学人才 平生
‘ ’

。 , 。

所 学 主 要 体 现 在 对 佛 典 的 选 编 校 订及 叙论 中 , 故治学不在 于 一

字 一

句 的 研讨 , 而 是善 于
归纳 , 扼其大 意 。 尤 在 晚年感到 来 日 无多 , 故将 自 己 的 学 术 观 点 体 现 在 讲学 和 书 信 中 ,

以 《 内 学杂著》 和 《 孔学杂著》 最 为 精要 。 欧 阳渐晚年亲 自 手订二十六种 著作 , 辑成


《 欧 阳 竟无 内 外学》 三十册 , 由 支那 内 学 院蜀 院 于 一

九 四 三年 木刻 印 行 。

年 月 日 晨 时 , 欧 阳 渐病逝 , 享年 岁 。 三 百 弟 子 奔丧 江 津 , 参加 追 悼
会 的学界 、 政界名 流有 : 陈其采 、 陈立 夫 、 吴 敬恒 、 康寄遥 、 宗受于 、 鲜芙 、 凌铁庵 、

释太 虚 、 梅光 羲 、 熊 郁村 、 伍衍之 、 柳 诒徵 、 虞愚 、 张楚玉 、 张纯 一

、 林竞 等 。

释太 虚 挽联 云 :

① 吕 澂 : 《 亲 教 师 欧 阳 先生 事 略》 。 见王雷泉编选 《 悲愤而后有学

欧 阳 渐 文选 》 , 上海远东
出 版社 , 年 月 , 第 页 。

② 王雷泉 : 《 悲愤而后有 学 —

欧 阳 渐 文选 序》 , 第

页 ,
上海远东 出 版社 , 年 月 。
欧阳 渐与 《 辨 方便 与 僧 制 》

胜 军 论后 有 斯 文 ,
公 已 追从 先 哲 ;

石 埭 门 中 空 上座 , 我 犹孤 掌 增 哀 。

欧 阳 渐 的 高 足 吕 澂 的 挽联 云 :

寂灭 阐 无 余 巨 眼远 穷 千 古 秘

幻 空 观遍昧 玄 思 独 付 一

灯传

当 时 的 教 育 部 长 陈 立 夫 上 书 国 民 政 府褒 恤 欧 阳 渐 , 呈文云 :

查 故佛 学 大 师 欧 阳 竟 无 , 早年 刻 苦 力 学 ,
凡 经传子 史靡不 博通 。 有 清之末 , 国

运陵夷 ,
思济时艰 , 乃 以 陆 、 王之学治 心 , 科 学技 艺 应世 , 创 办正志学 堂 以 为世

倡 。 嗣 以 慈母弃 养 , 痛 感无常 ,
厌薄世法 ,
遂茹 素 学佛 。 旋赴 宁 担任金 陵 刻 经 处 编

刻 之事 , 先后 编 经 典 千 余 卷 ,
校勘 精 审 , 传播士 林 , 佛 学 之 能 普遍 于 智 识 界 ,
该故

大 师 厥功 甚伟 。 继 又 创 办 刻 经 处研 究 部 、 支那 内 学院 ,
以 讲 学 与 刻 经 并进 ,
四 方 负

芨从 游 者 日 众 , 其 于佛 学 , 专志 内 典 ,
穷 极精微 ,
判 唯识 法相 为 二 宗 ,
使久绝之学

得以 昌 明 。 于儒 则 发挥 孔 孟性 天精义 , 本末 内 外赅 而 存之 。 九 一
八事 变发生 ,
该故

大师激于忠愤 , 发 为 文章 ,
大都 以 奋发救 亡 为 主 旨 。 复编 词 品 曱 、 刻 心 史 、 手写正
气歌等 , 藉 资 激扬 民 气 。 及敌寇 深 入 ,
内 迁来蜀 , 复于 江 津设 内 学 院 蜀 院 。 虽届古

稀之年 ,
而 研 究 著 述仍 不 稍 懈 。 近 年 更 发精刻 大 藏之法 愿 ,
心 力 益瘁 , 竞 于 本年 三
月 二十 三 日 以 肺 炎卒 于 江 津 。 综 其生平 , 早 年 精研 儒 学 , 中 年 由 儒 入佛 , 晚年 乃 贯
通儒佛 二 家 ,
不 特 著述 宏 阐 幽 发微 ,
足以 继往开来 , 即 就 其 志 行之 坚 卓 茹 苦 自 甘 ,

亦 足 以 为 世道人 心 准 则

国 民 政 府 特 颁发 恤 金 一

万元 , 褒扬令 中 说 : 耆学欧 阳渐 , 早 岁 精研性理 , 倡导 良


知 。 嗣 以 清季 政俗衰颓 , 乃 思 以 佛 拯世 , 民国 以后 , 编刊 内典 , 著述益宏 。 尔 年避 寇来
川 , 感 乏 时艰 , 激扬 正 义 , 志 行老而弗 衰 。 兹 闻 溘逝 , 良 深轸惜 , 应予 明令褒扬 , 并特

给恤金 一

万元 , 以 彰宿学 , 而示 来兹 。 此令 。

欧 阳 渐是 一

个极 富 使 命 感 的 人 , 抱负宏大 , 坚 毅沉稳 , 独 立无羁 , 绝不人 云亦云 。

对于信仰 , 他有着 常人不可理解 的忠 贞 。 吕 澂曾 言 : 凡 佛 子 之 具教 主 规 模 者 , 愿力 太



宏 , 悲 心 太切 , 其 一

身 所践 更 , 往 往 非 人所堪 。 他确实是 以 一

种 珣道者 的精 神 , 过
着 近 乎 苦行 僧 的 研 修 生 活 , 探讨着 终 极 的 佛 教真理 。

① 参见 《 欧 阳竟无先生纪念 刊》 。

② 王雷泉 : 《 悲愤而后有学 —

欧 阳 渐文选 序》 , 第 页 , 上 海 远 东 出 版社 , 年 月 。
■■■ 年总第

二、 居 士 佛 教 建 设 的 思 想基 础

“ ” “

杨 文 会 当 年 成 立 佛 学研究 会 , 就是针对 禅 门 扫 除文字 的流弊 , 研究 因 明 、 唯



识期 必 彻底 , 为 学 者 楷模 , 俾 不 颟 顸笼侗 , 走 入外道而不 自 觉 , 实 振 兴佛 法 之要 门 。

对于 出 家 一

事 , 他 曾 与 桂伯 华 书 信说 : 但劝人学佛 , 而不劝人 出 家 。 因 出 家者虽 多 ,


而学佛 者甚少 也 。 故 一

生 致力 于 居 士佛 教建设 。 杨 文会 逝 世 后 , 其弟 子 李 政 纲 、 桂
“ ” “

伯华 、 欧 阳 渐 等 七 人试 图 发起 成 立 佛教会 。 年 月 日 , 为 正式成立 中国

佛 教会 的事 , 欧 阳 渐求 见孙 中 山 先 生 。 孙 中 山 随 即批复 《 令教育部准佛 教会立案


文》 。 方 案 获 批 准后 , 佛 教会就举 行 成 立 大会 , 并造成 一

定声势 。 佛 教会 是 以 居 士 为 主

的 全 国 性佛教组织 , 有 学 者探 求 其 缘起 说 : 自 杨文会起 , 就有 一

批居士 一

心 一

意复兴
中 国佛教 。 他 们 曾 经 对 传统 僧 尼 抱 有 很 大希 望 , 虚心求法 , 但不幸 未 能 如 愿 。 如杨文会
就以 自 己 的 亲 身 体 验说过 , 自 从 清代 中 期 试经 之 例 停 , 传戒 之禁 废 , 出 家 人无论 贤 愚 ,

都能得到 一

纸度牒混 日 。 因 此 他 们 大 多 对 佛 教 的 经 律 论毫无所 知 , 居 然作方丈 开期传



戒 。 还有 , 他们 许多谈 吐庸俗 不 堪 , 很 被 社会 上 看 不 起 。 佛法 真传 巳 无处 问 津 。 这
样 的 情形 影 响 了 欧 阳 渐 , 所 以 他们 决心 自 己 来 复 兴佛 教 。 在该会 发 布 第 二 期 公 告 时 , 因
“ ”

涉及 僧 侣 的 措词 有 些 过 火 , 遭 到 各 方批 评 , 中 国 佛教会 终于 自 告解散 。 欧 阳 渐有诗


感 叹这段经历 : 飒飒西风撼破棂 , 蒲 滿寒 雨 湿 空 庭 。 更深寂 寞 欧 阳 子 , 穷老苍茫 一


经 。 尽 管 组 织 是解散 了 , 但这 一

思 想 却 深深 扎 根 下 来 , 在 以 后欧 阳渐的学术生涯 中 时
时闪现 。 如 年 月 , 欧 阳 渐 应 南 京 高 师 哲学研究会 之邀 , 作了 《 佛 法非 宗 教 非 哲

学 而 为 今 时所 必 需》 的 著 名 演 讲 , 提 出 佛法不 同 于宗教 的理 由 有 四 :

、 任何宗教 ,

“ ” “

总 是迷 信 自 己 的 神 与 教主 , 号 为 神 圣不可侵犯 , 而有无上威权 , 能主宰赏罚 一


” “ ” “ ” “

人物 , 人但 当 依 赖 他 , 而佛法却 依 法 不 依人 , 法 是事 理 , 于事 于理 , 如 如相

应 , 不增 不 减 恰 到 好处 , 故称为法 。 二 、 任 何 宗 教 都将 自 己 的 经 典神 化 , 引 出 许多迷
“ ” “

信 ,
比 如 基督 教 之 圣经 , 但 当 信从 , 不 许讨 论 ; 而佛 法 则 是 依义不 依语 , 依了义
” “

经不 依 不 了 义 经 。 三 、 凡宗 教都有 特定 的 戒 律 , 信徒 不 可 违 犯 , 此而若犯 , 其教乃


” “ ” “

不成 ; 佛法却 是 以 大菩 提 为 究 竟 目 的 , 其 他戒 律 都 是 方便 。 他说 : 戒者 , 禁 其外
扰 , 防其 内 奸 ,
以 期 此 心 之不 乱 之不 乱耳 。 然则 , 定 以慧为 目 的 , 戒 以定为 目 的 , 定者

慧 之方便 , 戒 又 方 便 之 方便 耳 广 另 一

方面 , 求菩 提之心 退失 就是犯戒 。 四 、 凡宗教


” “ ”

家 类 必 有 其 宗 教式 之 信 仰 , 要求 人们 盲 目 信从 ; 佛法反对 盲从迷信 , 至 于佛法 的


“ ” “ ”

信仰 乃 是 智 人之乐 欲 绝非如 般宗 教信徒 只 是 盲从 佛 法无 限 广大 并不是


, 。 ,

① 《 杨 仁 山 全集》 , 黄 山 书社 出 版 , 年 , 第 页 。

② 同 上书 , 第 页 。

③ 陈兵 、 邓 子美 : 《 二 十 世纪 中 国 佛教》 , 民族 出 版社 , 年 月 , 第 页 。
欧 阳 漸与 《 辨 方便与 僧 制 》

“ ”

任何 门 学科所 能涵 括 得 了 的 他认 为 佛 法 就 是佛 法 佛 法就 称 佛 法 他在其所

。 , , 。

有 的文章 中都贯彻这

主旨 。 他指 出 : 持戒者菩提心 为根本 , 而 大乘菩 萨利 物 济生 ,

则 虽 十 重 律仪 , 权行不犯 , 退菩提 心 则 犯 。 此 其 规模 广 阔 , 心量宏远 , 固 不 同 拘拘 于绳

墨 尺 寸之 中 以 自 苦为极者也 。 夫 大乘 固 然 , 即 在小乘 , 而 亦有 不 出 家 、 不剃发 、 不披袈


裟而成阿 罗 汉者 ( 见 《 俱舍论》 ) 。 佛法之根本有 在 , 方便 门 多 , 率可 知 矣 。

在这样 的指导思想下 , 欧 阳 渐 继 承杨 文 会 的 复 兴佛 教计 划 , 大力 倡 导 居 士 佛 教 和 居
“ ” “ ”

士护法 , 特别批评 居 士非 僧类 、 白 衣 不 当 说法 的论调 , 为 近代居士佛 教 的 发展


提供 了 理论上 的 依 托 。

年 , 尚 在 筹 备 阶段 的 支 那 内 学 院 , 对外发 布 了 内 学 院 的 简 章 。 其总则第 一


“ ”

为 : 本 内 院 以 阐 扬佛 教 , 养成弘法利 生之才 , 非养成出 家 自 利 之士 为 目 的 。 简章 一

出 , 备受争议 。 公允地说 , 此话确 有 讥嫌 之 意 , 虽 然 是针 对 当 时 僧 界 现 状 而 言 , 但不满


情 绪 的 真实表 达 还 是让 人 生 出 歧 义 , 仿 佛 出 家众 皆 为 自 私 自 利 之 辈 。 随 即 太 虚 大 师乃 作

《 支那 内 学 院 文 件 摘 疑 》 一

文 回应 。 文曰 : 阐扬佛 教 , 果无须 出 家之士乎 ? 弘法利 世 ,

果 有 不 可 出 家 之 意 乎 ? 出 家 之究 竟 果 唯 自 利 乎 ? 出 家人 中 果 不 能 有 弘 法 利 世 之 才 以 阐 扬
佛 教 乎 ? 予 意 佛 教住 持 三 宝 之僧 宝 , 既在乎 出 家之众 , 而三 宝 为 佛 教之要 素 , 犹主权 、

领土 、 公 民之 于 国 家也 。 欲 阐 扬 佛 教 以 弘 法利 世 , 顾可无 出 家之众哉 ! 分析 以 言 之 : 出
家之士 , 以 无 家人 之 累 而 减 少 谋 生 之计 , 弥可专 志 阐扬 佛教弘法利世 ; 亦 因 与 群 俗形 制

隔离 , 于 弘 法 利 世 间 或有 难 以 通 假 便 宜 之 处 。 并指 出 , 在 家人虽然有 和 光 同 尘 ,

弘 通 佛 法普 利 人 世 之 益 , 而 未免有 家计俗 务来分散其心 志 , 使 不 能专 事 阐 扬 佛 教 , 弘法


利世 。 从历来 弘传佛 法 的 沙 门 与 居 士 来看 , 在 家 者 壮年 利 世 , 而衰晚修 己 ; 出 家 者早 岁

自 度 , 而长老为人 , 斯 各得 其 当 耳 。 所 以 太 虚 赞 赏 章 太炎 的 说法 , 宏传佛教 , 于沙门 、

居 士二者不 可 偏 废 。 太虚 此 文 一

出 , 内 学 院亦觉措词欠妥 , 由 邱 晞 明 致 函 太虚 大 师说 :

以 措词 未 圆 易启 疑虑

非 养 成趣寂 利 之士 要之

, , 则改为 自 亦无不 可 。 , 非简 出
④ 紧接着 又 有 释显 荫

家 , 乃简 出 家唯知 自 利者 。
… …

祛释疑 团 , 藉免 误 会 。 、 蒋维乔 、

梅 光羲 等 人提 出 质 疑 , 欧 阳 渐再 给 太 虚 致 书 解 释 说 明 , 此后 , 太虚 系 与 欧 阳 系 则 争论不
断 。

欧 阳 渐对僧 侣 的 重 新 定 位 主要基于他对 当 时 僧 团 状况 的 了 解

, 。 他说 : 中国 内

地 , 僧 尼 约略总在百 万 之 数 。 其能知 大法 , 辨悲智 , 堪住 持称 比 丘不愧者 , 诚 寡 若晨


星 。 其 大 多数 皆 游 手 好 闲 , 晨夕 坐食 , 诚国家 一

大蠹虫 , 但 有 无穷 之害 , 而无 一

毫之利

⑤ “ ”

者 。 如 果 对 这 百 万 僧 尼 进 行 精 细 严格 的 审 查 , 真正合格的 佛徒 至 多 不 过 数百 人 。

① 王雷泉 :
《 悲愤 而后有学 —

欧 阳 渐文选》 , 上 海 远 东 出 版社 , 年 月 , 第 页 。

② 同上 书 。 第 页 。

③ 太虚 :
《 支那 内 学 院文件摘疑》 。 收入 《 太虚大师全书》 第 册 , 宗教文化 出 版社 ,

年 第 页

, 。

④ 印顺 :
《 太虚 法 师 年谱》 , 宗教文化 出 版社 , 年 , 第 页 。

⑤ 王雷泉 : 《 悲愤而后有学 —

欧 阳 渐 文选》 , 上 海 远 东 出 版社 , 年 月 , 第 页 。

■■ 羊总第
— 一 二期 」

而 大量 不 合格 僧 侣 的 存 在 , 不 仅严 重 败 坏 了 佛 教 的 声 誉 , 而 且 极 大地 影 响 了 佛 教 各 项 事
业 的展开 , 使佛 教 在 许 多 人 的 眼 中 不 能呈 现 出 正 面 的 形 象 。 如 当 时 比 较 激 愤 的 社会舆论

就说 : 他 们 只 是 赘 瘤 似 的 钉在 已 经 铺 了 一

段铁道 , 或是 已 经垛起 一

道 围 墙 的 人们 身
上 , 教 他们 再 去 劳 力 , 劳 作 了 来养 他 们 。 他们 安 分 的 , 吃了睡 , 睡了吃 , 像 猪 似 的 等待
着死 的来到 。 不安 分 的 , 还要 闹 出 一

些不安分 的 行 为 。 这个最大 的赘瘤便是和 尚 、 尼


” “

姑 。 现在 的 和 尚 道士 … …

只是

些公开 的 骗子 、 体面的乞丐 、 变相 的 吸血虫 , 和阻



止 时 代 车 轮前进 的 妨 碍 者 。 这 样 的 言 词 过 于偏 颇 激 烈 , 有 以 偏概全之感 , 但对僧人


的 形 象 揭 示 却 是 当 时 部 分 出 家 众 真实 面 目 的写照 。

三 、 僧 俗 关 系 的 再 检讨

“ ” “ ”

佛 、 法 、 僧是佛教 的 三宝 。 僧 人住 持 正 法 , 乃 是传统佛教 僧 主俗辅 的 基本

格局 。 出 家众 住 持佛 法 , 负 责 佛 教仪范 、 弘扬佛法 ; 在 家 居 士 则 是 佛 法 的 接受者 与 护 持


者 。 按 照 传 统 的 说法 , 居 士 身 份 不 能参 与 僧 团 之 列 , 不 能成为 弘 法师 , 不 能 阅 读戒本 ,

偶 有 白 衣 讲 经 说法 , 也往往会被诋 为末法时代 的 象征 。 蓝 吉 富 教 授 曾 有 专 文 讨论 , 指

出 : 在 传统 的 中 国 佛教 界 里 , 出 家 众 是佛 法 的 住 持 者 , 在佛教 的 弘传事 业里 居 主导地


位 。 而在 家众则 仅 系 附属 于 出 家 僧 团 的 外 围 信 徒 而 已 , 并不 能成 为住 持佛 法 ( 主持教

团 、 弘扬 佛 法 ) 的僧宝 。 僧 尊 俗卑 、 僧 主俗 从 , 这 是 传统 佛 教 的 教 团 结 构 。

欧 阳 渐专 门 写 了 《 辨方便 与 僧 制 》 一

文来 重 新厘定 僧 俗关 系 问 题 。 佛 、 法 、 僧
“ ”

三宝 中 , 僧 宝 是传授佛 法 的 主 体 , 而传统佛 教 中 , 僧 宝专指 出 家 的 僧侣 。 在家学


佛 只 是 为 了 获 得 佛 法 的 利 益 而 学 佛 修行 , 其 职责 是 护 持三 宝 , 为三宝 的 外护 , 而不是
三宝 的核心 。 所以 在整 个佛教教 团 的 组织 结构 中 , 僧 宝处 于极尊贵 的 地位 , 代佛宣
法 , 拥有 超世俗 的 神 圣性 。 理 所 当 然 地 享 受 着 宗 教 特 权 和 世俗 人 们 的 尊 崇 , 白 衣不得

“ ”

说僧 过 , 即 使僧人违犯戒 律 , 居 士也不 能批评 。 不说僧过 这个戒条 的 初衷本是维

护 僧 团 在 民 众心 目 中 的 神 圣地位 , 但有时也沦 为 一

些不法之僧 的挡箭牌 , 并认为


“ ”

大修行人不见 众生过 , 其实这既不利 于佛教 的健康发展 , 也会 因 僧 团 失 去外部监

督而滋生腐化堕落 。 每 次佛教 的 兴盛 , 都继 之 以 僧 团 素 质下 降 , 风纪败坏 , 由 此而引


“ ” “

发 法难 。 宋宗 赜 就说 天 生 三 武 祸 吾宗 , 释子还 家 塔 寺 空 ;
应是昔 年 崇奉 日 , 不

能清俭守 真风 。

通览 《 辨 方便 与 僧 制 》 ③ 一

文 , 欧 阳 渐首 先 对 佛 教 的 方 便 说作 了 解 析 。 针对僧人藉
佛 教会名 义 请预 国 选 一

事 , 他依据 出 家根本 僧 制 来 破斥 。

是认 为 团 体创 制 是 为 方便 。

① 唐锡 如 : 《 和 尚 道 士 及 其他 》 , 南京 《 中央 日 报》 畐 刊第 期 , 年 月 日 。

② 蓝吉富 : 《 在 家众可 以 住 持正 法 吗 ?

比 较太虚 与 欧 阳 渐对此 一

问题的不 同 见解》 。 收人
《 太虚 大师 全 书 》 第 册 , 宗 教 文 化 出 版社 , 年 , 第 页 。

③ 王雷泉 : 《 悲 愤而后有 学

欧 阳 渐 文选 》 , 上 海 远 东 出 版社 , 年 月 , 第

页 。


欧 阳 渐与 《 辨 方便与 僧制 》

“ ”

方便者 , 乃佛 法之极诣 , 非 证果 人 , 不足 以言此 。 所 以 不 能将方便作 为 一

种借 口 ,

任何不如 法 的事均可 以 方便来 敷衍 了 事 。 《 大 日 经 住心品》 说 , 菩提心为 因 , 大悲 为


根本 , 方便 为 究 竟 。 佛 之知 见 为 方 便 ,

切 智 智 为 方便 。 佛 法住 持于声 闻 , 这 是 团 体方

便 。 出 家人现在要请预 国 选 , 这 不 是 个 人 权 宜之 举 , 而 是涉 及 到 团 体 的 变制 。 所以欧阳

渐持反 对态 度 。 有 学 者 指 出 中 国 佛 教 团 体 的 弊端 : 中 国 佛教 由 于 历来 以 高 僧 、 寺院为
中 心 而 传播 无统 的 教会组织 在 教 义 上 又 大谈 众生 平 等 皆 能成佛 使 中 国 佛 教具

, , 、 ,

有 农 业 社 会 的 宗 法性 、 保守性 、 分 散性 , 各高僧 、 寺 院之 间 缺乏联 带关系 , 凝聚力 和 团


队精 神 很差 , 而且 因 三 皈 依 中 的 皈 依 僧 往 往 被 解 释 为 皈 依某 一

位僧尼 , 致使 僧 、 寺之 间
因 争 夺徒众 ( 实 质是 争 供 养 ) 而闹矛盾 ,
山 头林立 , 各 自 为政 , 即 便是有 了 团 体组织 ,


也多形 聚而神 散 , 内 部常孳 生矛盾 , 团 体组织 的 实力 很是有 限 。 所 以 欧 阳 渐才会激


烈 地批 判 说 :
古 德 以 个 人 方便 益 以 团 体 , 今人乃 以 团 体方便益 以 个人 , 是 之谓 以 劫 夺

之 手段 , 行 变 制 之妄 为 , 方便 云 乎 哉 ?

二 是 利 物 利 人 之 为 方便 。 僧 尼 人数众 多 , 浮 食 者众 , 并 不 能 真 正 起 到 化世导 俗 的 作

用 。 欧 阳 渐 主 张 对 数 以 百 万 计 的 出 家 众应 进 行 精 细 严察 , 朝取 一

人拔其尤 , 暮取 一

拔其尤 , 如 是精严 , 至 多 不 过 数百 人 。 夫 以 数百人较 四 万 万 民 众 , 不 啻 九牛 之 一

毛 ,

是从 国 家 乞 舍 , 如 奘 师 乞 太 宗 舍 基 师 之例 ,
以 为 专 作 住 持 大 教 之用 ,
以 为教 团 真正 比 丘

真实宏 教之 用 ,
以 其清净慈 悲 、 超然 无诤 , 为诸大夫 国 人 所矜式 。 其余游食 者 , 令其

还民 , 若士 、 若农 、 若工 、 若商 , 从事治 生 事业 , 不 会 给社会添加 负 担 。 这是 应思

此百 万 之 众 如 何俾 以 利 国 利 民 , 不 应 但参 加 国 选 即 以 为 利 国 利 民 也 。 不从根本上解 决

问题 , 而 只 是 虚 有 其名 去 参 加 国 选 , 其结果 是 在国家 , 未受公 民 之实 , 仍为弃民 ;

在教 团 , 骤受公 民 之名 , 翻 碍规法 ; 进既不能补 于 国 , 退 复不能安 于 团 。 这样 的方便


又有什么 意义 呢 。

三 是 各族 现 身 之 为 方 便 。 僧 人要 明 确 自 身 的本分所在 , 令法住法位 。 欧 阳 渐指 出 :

佛 法之 住 持 声 闻 者 , 其事 云 何 耶 ? 被袈裟 , 住兰若 ,
不婚宦 , 不 与俗事 而住 持也 , 如

是谓 之 比 丘 。 白 衣廛 闬 , 婚宦 务俗 , 如 是谓之公 民 。 在家与 出 家 , 出 世与 入世 , 各住
本位 , 各 以 其类 , 不宜混淆 。 淆则 非 驴非 马 , 不 可 显类 。 如果 比丘变相 , 那 显 示 的 就是

无 比 丘住 持 , 佛教则 亡 。 如果 果具方便真心 ,
以 其高 等 以 视 团 众 , 则 应劝其舍 比 丘
身 , 现公 民 身 , 以 救 世行 化 也 。 以 其卑 等 以 视 团 众 , 则 应 核其不 足 作 比 丘身 , 但可还 其

公民身 , 以 各 从其 类 之实 也 。 如 以 披袈 裟 比 丘之 身 , 出而为 白 衣公 民 之身 ,

身 跨两
头 以 为方便 , 而 这 样 的 身 份恰 成 骑 墙 蝙 蝠 , 混沌穷奇 , 不伦不类 。

四是引 外入 内 之 为 方便也 。 佛 法存 世 之 价 值 , 乃 在 于化世导俗 , 出 家菩 萨行 四 摄


“ ” “

法 , 四 摄 之所 谓 摄 者 , 由 世 间 之外摄 之入佛 教 之 内 也 。 而 比丘参加 国 选 , 恰是 由


出 世之 内 舍 之入世 间 之 外也 。 不能导俗 , 反 而 为 俗所导 。

① 陈兵 、 邓 子美 : 《 二 十世纪 中 国 佛教》 , 民 族 出 版社 , 年 , 第 —

页 。
■■■■ 年总 第 、

对于僧制 问 题 , 欧 阳 渐亦 从 四 个方 面 进行论 说 :


、 出 家者 应 行 头 陀 , 居兰若 。 欧 阳渐引 经据典 , 认为 头 陀 兰若 , 固 出 家者所


应 行也 。 出 家 为 何事 , 学佛 而 已 , 自 身 尚 未成 就 , 如 何能度众 。 所 以 三 学并进 ,


不 可懈怠 , 行戒 在 头 陀 , 修定 先 兰 若 。 虽然 出 家者为 了 利他 , 造福 田 , 可 以 广受施衬 ;

为度众 , 亦 可 人众生 之 间 。 然 根 本 之行 , 不能废头 陀 兰 若 , 此 为 出 家 不 共之行 。 当 年释

尊 , 亦 是游行 宏 化 , 不遑宁处 , 乞食露 宿 。 就是竹园 、 祇 洹之精舍 , 也 是集 众说法 之


地 , 而非 常住 也 。 但 后世僧制 日 坏 , 养尊处优 , 习 于喧杂 , 故 一

闻头陀兰若 , 辄 目

为 遗 世绝 俗 。 这 是导致佛 教僧 团 世俗化 的 一

个 重要 原 因 。

二 、 出 家 者不 应 参预 世事 , 更不应 为 名 利 去 亲 近 国 王 宰官 。 出 家 人之异 于在家

者 , 就 在 于 他 没 有 家 庭 俗 务 的 烦恼 , 没有 种种 治 生 事 业 的 优 苦 , 可 以 专志 一

心办道 。

出 家人如 果奔走俗世 , 参与 世事 , 会被 俗 事 缠 绕 , 不得清 净 。 所以佛在 《 大涅 槃经》


中 最 后 说戒 : 比丘不应畜 财奴役 、 种植市易 、 谈说俗 事 , 又不应亲近 国 王大 臣 。 为息

世讥 嫌戒 , 不作 贩卖 田 宅 种 植 , 不畜 财物 , 不 观军 阵 , 不作 王 家使命等 。 由 是可
见 , 出 家 不 与 世事 , 不亲 国 王宰官 , 声 闻 固 不 必论 , 即 出 家菩 萨 , 亦悬 为 厉禁 。 诚以
出 家务俗必招 讥嫌 , 既 妨修道 之专 精 , 复失俗众之信奉 。 此非 自 度 度 他 之道 , 亦非 住
” “

持大法之要也 。 欧 阳渐在文 中 还批评 了 鳩摩 罗 什 与 唐玄奘 , 罗 什之依 凉 、 秦 ,


再毁戒 , 莲华泥污 , 衔憾终 身 ( 《 高 僧卷》 卷二 ) 。 乃 至玄奘 , 便殿周 旋 , 内 宫 就译 ,

亦违本怀 ( 《 传》 卷九 , 表请 人 少 林 寺 翻 译 , 可见 一

斑 ) 。 至 于译场 限 制 , 难尽译 家

之能事 , 尤难 胜论 。 这是历史教训 , 在你依 附王权 之 时 , 也就失去 了 应有 的独立 品


质 。 但是这种奔走 权 贵 、 趋炎 附势 的 风气 却 越 演越 烈 。 欧 阳 渐警示 说 , 这是 引僧

入俗 ’ 大谬矣 !

三 、 出 家者不 应服官 , 不应与考 。 出 家人 为 方外 之宾 , 宏道利物 , 敝屣王侯 , 故能


抗礼 万 乘 , 高 尚 其事 。 六代而还 , 沙 门 不 礼王 者 , 论议不绝 。 此非 吝 于 一

拜 , 乃所以

重佛法 、 护僧制 , 根本壁 垒 未 可 弃 也 。 从慧远 《 沙 门 不拜王 者论》 就有 鲜 明 的 主 张 。

所 以 僧 人并不应去参 与 政事 。 但从南北朝 开始 , 设立僧官 , 但 因 僧众纳 人王权管辖之


内 , 形 同 臣下 。 如南朝刘 宋时 的释慧琳 , 于文帝时 , 甚得宠 信 , 时 与议论机密 , 有
“ ” “ ”

黑衣 宰 相 之称 。 俯首 称 臣 ,

无异 辞 , 而僧格扫 地 以 尽 。 欧 阳 渐 认 为 如 果 将 这样
的 僧人作 为 僧徒楷模 , 可 谓 辱尽 佛 法 矣 。 并对赞 宁撰 《 僧 史 略》 所论 : 朝廷行 爵 , 释
子竞官 , 官 阶勿 尽 , 贪爱 无满 , 胡 不 养 其妻 子跪 拜君 亲 ? 有识者 于 此 无取焉 。 赞叹 曰
“ ”

此诚 快论 也 。 至 于说到 国 家 考试制 度 , 实 际 是 为 从 政 人 员 而设 , 僧 徒 不 赴考 , 宜也 。

原因在于 出 家受戒 , 广 律本有专章 , 简别 严净 , 而皆由僧团 自 主其事 , 不可 以 假手


俗吏也 。 目 前僧 团 素 质 低下 , 道风不振 , 究其 病 源 , 即 在 不依 律 实 行 , 与 考 试并 无 关

系 。

四 、 出 家 参政 , 大违 戒 律 , 亦有 碍世法 。 对 于 出 家人参政 , 欧 阳 渐持坚决反对 意


见 。 他说 : 出 家离俗 , 自 有其根本 律仪 , 今三坛誓受 , 十 方证 明 者 , 犹古 之法 , 即所


欧 阳 渐与 《 辨 方便与 僧制 》

” “

行持 , 亦必期古之人 , 不 得藉 口 时 代 潮 流 , 而 自 丧其信守 。 而如果 一

意孤行 , 必 一

切不顾 , 戒可毁 , 经可焚 , 俗事不 可 不 为 。 是不 但 自 丧其 僧 格 , 抑 亦 无人格 之 尤 也 , 何


待他人剥 夺 之哉 主张僧俗两不相强 , 本无所碍也 。 缁 素平等 , 世俗不要过 多 干 预佛


教事务 , 僧 人也 无 权 过 问 与 管 理 世 俗 社 会 。

欧阳渐曾作 《 论作 师》 一

文 , 主 张 在 家亦可 为 出 家 者 之师 , 亦可得受 出 家 者之礼


“ ”

拜 。 年 , 欧 阳 渐为 支那 内 学 院作 为居士道场 ,
立 师 、 悲 、 教 、 戒 四字院训 。

在 《 释 师训 》 中 也透 出 同 样 的 主 张 。 《 辟谬五》 中 , 他 将种 种 流 行 于 佛 教 界 的 抵 制 在 家
“ ”

佛教 的 成规成见 , 归纳为 十谬 : 唯许声 闻 为僧 , 谬也 。 居士非僧类 , 谬也 。 居士全

俗 , 谬也 。 居士非福 田 , 谬也 。 在家无 师范 , 谬也 。 白 衣 不 当 说法 , 谬也 。 在家不可 阅


戒 , 谬也 。 比 丘不 可 就 居 士 学 , 谬也 。 比 丘绝 对 不 礼拜 , 谬也 。 比丘不可与 居士叙次 ,

谬也 。 同时 一 一

引 《 摩 诃般若 波 罗 蜜 经 》 、 《 大智 度论 》 、 《 首 楞严 经》 等经典之说来 驳
斥 。 认 为 这 十 种 观念 限 制 佛 法 于 一

隅 , 将 使 佛法 日 渐式 微 。 对于欧 阳 渐 的这 一

主张 , 其

弟 子 吕 澂 曾 称许 说 : 揭 在 家众堪 以 住 持 正 法 之 说 , 教证凿然 。 居士道场乃 坚确 不可



动 。

在欧阳渐的文章 中 , 有许多金刚 怒 目 、 掷 地 有 声 的 话语 : 就居 士 品 边 合并 而观 ,

非僧 类 , 非 三乘 , 非福 田 , 非 师范 , 不 应说法 , 不应 阅 戒 , 乃 至 不 可 人 比 丘 中 行 坐叙

次 。 但应 奉 事 唯谨 ,

如奴仆之事 主人 , 压 迫不平等 , 乃 至波及慧命 。 而为居士者 , 谦


退 又退 , 无所 容于 天地 。 嗟乎悲哉 ! 形 情若 此 , 遑冀 清 超 特达 , 行毗卢顶 , 干大丈夫不
可思议 、 不可 一

世作 佛 大事 ! 就 比丘 品边合并而观 , 不 广 就学 , 不拜善知识 , 不与人同


群 , 间 有 参访 , 如不得 已 , 忍 而 获求 , 行 将 速去 , 外顺 同 行 , 中 怀慢 志 。 嗟乎诶哉 ! 买
菜乎 , 求益也 ; 攫金乎 , 宋 人 之盗 市 也 。 佛 法封 于 一

隅 ,

隅又复 自 愚 , 颛慢 日 炽 , 知
识 日 微 , 又乌 能续法 王事 , 作诸功德 , 尽未来际 ! 迫不得 已 , 发沉痛语 , 应亟 醒迷 , 翻
” “

然易趣 , 不 应 生误 , 谓 虐 谓鄙 。 欧 阳 渐思想 核 心 是批驳 非 僧 不许 为 师 , 非 出 家不


” “ ”

许为僧 的 传 统 观念 , 并 由 此建立 居士佛教 来促进佛教的 复兴 。 印顺在 《 佛 法概


论 》 中 对 此 也 有 评说 : 释尊 适 应 当 时 的 环 境 , 在 出 家弟 子 中 , 有 事相上 的僧 团 。 在家
弟 子 仅是信仰 佛 法 , 奉 行佛 法 , 没再 成 立 团 体 。 所 以 在形 迹上 , 有 出 家 的僧伽 , 有在家
白 衣弟子 。 但从行 中 道 行 , 现 觉 正 法 而 解 脱 来说 , 理和 同证 , 在 家 与 出 家是平 等 的 。 白

衣能理和 同 证 , 也可 称 之 为 僧 伽 ; 而且还是真实 僧 , 比 形式上 的 僧 伽更值得赞叹 。 反


之 , 出 家者 如 没有 现证 的 自 觉 , 反不 过形式而 已 。 这事 和与 理和 , 本是相 待 而又不相离
的 。 但在 佛法 的 流行 中 ,

分青 年 大 众 —

出家者 , 与 白 衣 弟子们 , 重视理和 同 证 的 僧


伽 ; 忽 略六 和 僧 团 的 作 用 , 忽 略发挥集 团 的力 量 , 完成正法久住 的 重 任 , 因 此 而轻 视严

密 的僧制 。 白 衣者既没有集 团 , 而青 年大 众僧 中 , 龙蛇混杂 , 不能 和乐 清净 。 结果 , 理

① 吕 澂 :
《 亲教 师欧 阳 先生事略》 。 见 王 雷 泉 编选 《 悲 愤 而后有学

欧 阳 渐文选 》 , 上海远 东
出 版社 , 年 , 第 页 。

② 王雷泉 : 《 悲愤 而后 有 学 —

欧 阳 渐文选》 , 上海远东 出 版社 , 年 月 , 第 页 。

想 中 的真实僧 , 渐渐 的 比 虚 伪 更 虚 伪 了 。 明 确地表达 , 居士能现觉正 法 , 同 证佛理

者 , 也 可 称作 僧 伽 , 因 为这 比 一

般徒 具形 式 的 僧 伽 更 为 真 实 。

欧 阳 渐 对 僧 团 的 素 质低 下 也 有 认 识 , 今也不然 , 师不必贤 , 弟不必学 , 唯 衣食住



以续以嗣 , 养父假子云 扔 百 世 。 大厦 已 倾 , 言亦 曷 济 , 悠悠苍天 , 奈 之何哉 ! 造成


这 种 情 况 的 根本 原 因 在 于 佛 教 伦 理 中 出 家 僧 众 与 在 家 居 士 的 不 平 等 。 所 以 欧 阳 渐 的见地
是 有 其 深 刻 的 社会 背 景 和 教 界 自 身 的 背景 在 , 不 能 简 单 地 说 成是 与 僧 团 的 对 峙 , 或对 出
家众 的蔑 视 。 这 种 形 式 的 挑 战 完 全是站 在 一

个 护 教 者 的 立 场而 痛 切 陈 词 的 。

欧 阳 渐 的 主张 一

出 , 再 一

次 引 起太 虚 的 回 应 , 并撰 《 与 欧 阳 居 士 论作 师 》 , 明确坚

持住 持 正 法 乃 出 家僧 侣 之 职 责所 在 : 于秽 土 中 , 七 众律 仪 , 大小共遵 。 非别 出 家在家
即 为 小乘 , 而 大乘无 出 家 在 家 之 分 宜 也 。 于 此七 众律 仪 , 不 惟 住 某 众 不 守 某 众戒条 为 毁
犯 , 其住 某 众 不 安 某 众 之分 , 如 以 近事 凌躐 比 丘 , 尤 为 毁 坏七 众 全部 律 仪 , 亦即 为毁 一


切 菩 萨律 仪 。 故 具 大 悲 方便 而 护 法 护 有 情 者 , 此宜知 慎 ! 太虚还是站 在传统居 士 护


法 的立场提 出 了 劝告 。 同 时告 内 学 院 的 景 昌 极说 : 君等乍游佛法之 门 , 能执利 器 以 防


御邪外 , 固 所乐 闻 。 若将 深入堂 奧 , 则 当 舍 干 戈 而 从容 趣 入 之 , 未应持械 以 冲墙倒壁 为
事也 ! 否则 增 自 之惑 , 益人之迷 , 两 害无刻 , 何取多 言 。

④ 再 一

次提 出 劝告 。 后来太
“ ”

虚还专 门 给欧 阳 渐写 信 《 致 欧 阳 竟 无居 士 书 》 , 提 出 这样 的 非 议 甚 非佛 门 之 幸
欧 阳 渐是 一

个 对 时代 抱 有 强 烈 忧 患 意识 的 人 , 他关心 世 事 , 针砭 时弊 , 欲 以 佛法 为

改 良 社会 之利 器 。 年 他 曾 大声 疾 呼 : 今 日 非 纷乱危 急 之秋乎 , 强凌弱 , 众暴 寡 ,

武力 专横 , 金 钱骄 纵 , 杀人 动 以 千 万计 ,
灭 国 动 以 数十计 , 阴惨横裂 , 祸 乱极 矣 。 虽
然 , 此犹 非 所最 痛 , 亦非所最危 , 所 谓 最 痛 最危 者 , 则 人 心 失 其所信 , 竟 无 安 身 立 命之
方 , 异 说肆其 纷 披 , 竟 无 荡 荡 平平 之路 。

⑤ 在他看来 , 虽 然各种社会乱象令人忧 虑 ,

“ ” “ ”

但更 严重 的 还 是 人 心 失 其所 信 。 而佛 法 者 , 可 以 给 人 以 正 见 者也 。 九 一

八 事
变 以来 , 国难 日 亟 , 欧 阳 渐更是 忠 义 奋发 , 数为 文章 , 呼 号 奔走 。 并写 《 正气 歌》 , 撰
《 夏 声说 》 , 遥 寄 将 士 以 资 激励 , 振作 民 气 无所 不 至 。

欧 阳 渐 对佛 法 有 着 普 通 信 仰 者 无 法 企 及 的 造 诣 与 视 域 , 同 样也有 着 普通信仰 者 所 不
“ ”

同 理解 的 不忍 圣教衰 的古道热肠 。 他提 出 当 时佛 教 界 的 一

些 不 为 外 人所 能体会 的
悖论与 困 境 , 提醒着 佛 教 界 人 士 去 正 视 、 自 省这些 问 题 的存在 , 并试 图 寻求 解 决 之途
径 , 提升信仰 的纯度 , 再树 佛 教之正 法 幢 。 他 对 清 末 以 来 中 国 佛 教 的 极 端衰 微 与 僧 人 的
“ ”

腐 化无知 , 可以用 痛心疾 首 来形容 , 正 是基 于 这样 生 死 以 之 、 不屈 不挠 的 弘法护


“ ”

教使 命 感 , 他才会 发 出 哀其不 幸 , 怒其 不 争 的呐喊 ; 才 会有 认 为 居 士 可 以 脱离 僧

① 印顺 :
《 佛 法 概论》 , 见 《 妙云集》 第八册 , 台北 : 正 闻 出 版社 ,

年 修 订本 , 第 —

页 。

② 王雷泉 : 《 悲 愤而后 有学 —

欧 阳 渐文选》 , 上海 远东 出 版社 , 年 , 第 页 。

③ 释印顺 : 《 太虚 法 师 年谱》 , 宗教文 化 出 版社 , 年 , 第 页 。

④ 于凌波 : 《 中 国 近现代佛 教 人物 志 》 , 宗教 文 化 出 版社 , 年 , 第 页 。

⑤ 王 雷泉 : 《 悲 愤 而后 有 学 —

欧 阳 渐文 选 》 , 上 海远东 出 版 社 , 年 , 第 页 。
欧 阳 渐与 《 辨方便与 僧 制 》

“ ”

寺而独立弘法 的倡议 , 而不 似 太虚所 主 张 的 出 家为 主 、 在家为辅 的 僧 俗合 作 方式

较为稳 当 。 欧 阳 渐 因 对 僧 人失 望 欲 通 过 建 立 居 士 佛 教 而 振 兴 佛 教 , 太虚 则 是 想 通 过 僧 伽
制 度 的 重 整 来 复兴佛 法 。 二 人途 径 有 异 , 但其 目 的 与 宗 旨 却 是相 同 的 , 蓝 吉 富 先生 就 认

为 : 在 太 虚 与 欧 阳 渐 的 见 解 里 是 蕴 含 有 共 同 的 认识基 础 , 这 就是 对 近 代 中 国 佛 教 衰 相

的 实 质感受 。 面对如是 困 境 , 欧 阳 渐采用 的是 建立 居 士 道场 的 对 治 方案 , 而太虚则


是希望结合 僧 俗二众力 量来拯救 的 方 案 。 所 以 论 辩 并 不 是佛 教 系 统 的 内 伤 , 可 以 看作 是
佛教 教 团 中 僧 俗 二 众 的 相 互 砥 砺 , 其 间 提 出 许多 至今仍让人深思 的 话题 。 直至现在 , 学

术 界 对 欧 阳 渐 的 承认 要 比 教 内 还 多 , 他 的 成 就 不 应 成 为 遭 遇 冷 淡 或 拒绝 的 理 由 。 赤胆

热烈 、 愿力 庄严 的欧阳渐 , 不 应 成 为 我 们 这个 时 代忘 却 的 人 。

① 蓝吉富 :
《 在家众可 以住 持正法 吗? 一

比 较 太 虚 与 欧 阳 渐 对此 一

问题的不 同 见解》 , 收人
《 太虚大 师全书》 第 册 , 宗教文化 出 版社 , 年 , 第 页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