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3

第八章 總 需 求 線

 在前面簡單凱因斯模型及IS-LM模型的分析中,我
們皆假設物價僵固且有失業存在,在這樣的假設之
下,總供給可以在當時物價下任意變動,於是所得
乃由總支出決定。
 簡單凱因斯模型及IS-LM模型對總供給的設定失之
過簡,在物價可以變動及失業並不嚴重時,便不能
正確描述經濟的變動。欲解釋這些情況,我們要對
總需求及總供給作更詳細的設定,本章說明總需求
線,下兩章則綜合總供給線及總需求線成為一完整
經濟模型。
第八章 總 需 求 線

8.1 簡單凱因斯模型或IS-LM模型中均衡所得
的涵義
8.2 總需求線
8.3 總需求線的移動
8.3.1 名目貨幣供給變動
8.3.2 財政政策的變動
8.1 IS-LM模型中均衡所得的意義
IS-LM模型中貨物市場均衡時
Y0 = C(Y0 ) + I(r0 ) + G
 Y0代表實質產出;等號右邊代表實質總支出,實質產出Y0
會創造等量實質所得Y0 ,又產生消費需求C(Y0),如此Y0是
能使貨物市場均衡的實質產出,所以簡單凱因斯模型及IS-
LM模型中均衡所得的真正意義應為:為使貨物市場維持均
衡,需要經濟體產出Y0 。
 但經濟體能否生產出Y0呢?生產需要各種生產因素如勞動
力、機器設備等等,這個問題的解答須根據總供給的設定。
簡單凱因斯模型及IS-LM模型並未對總供給多所闡述,只假
設物價僵固且有失業存在,如此自然可以產出模型所解出的
均衡所得。
8.2 總需求線

 實際上IS-LM模型所導出的均衡所得未必能夠

實現,我們在本章中逕稱之為總需求,至於經
濟體會生產出何等產出水準,則要留待下兩章
中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綜合分析。

 總需求線表達總需求量與物價間的關係,不同

的物價之下有不同的總需求量。若以IS-LM模
型中的均衡所得做為總需求量,則總需求量應
隨物價而改變。
8.2 總需求線
我們可以自IS-LM的數學模型觀察
IS : Y = C 0 + c(Y − T ) + I 0 − r + G
LM : M / P = L0 +  y Y −  r r
觀察均衡所得

Y * = (1 − c +  y /  r ) −1 [C 0 − cT + I 0 + G + (  /  r )( M / P − L0 )]
dY * / dP = (1 − c +  y / r ) −1 (  / r )(− M / P 2 )

(1 − c + y / r )  0

若 dY * / dP  0 ,則
物價上升會使IS-LM模型中的均衡所得下降,也就是使總
需求量下降。
8.2總需求線
LM(M0/P1) C+I(r0)+G
E1 LM(M0/P0)
r1 C+I(r1)+G
E0
r0
IS
45⁰
Y1 Y0 Y1 Y0 M/P
(a) (b)

r1 P1 E1
r0 P0 E0
I
AD
I(r1) I(r0) Y1 Y0
(c) (d)
圖8.1
8.2 總需求線

總需求線有幾點值得注意

 在同一條總需求線,我們假定名目貨幣供給

及財政政策皆維持不變,只是物價改變導致
總需求量的變動。

 總需求線上任一點必有一對應IS及LM的交點。
案例8.1 物價對總需求量的影響
設有下列經濟模型
Y =C+I+G
C = 140 + 0.8Yd , Yd = Y − T , T = 200 , I = 200 − 500 r , G = 120
M/P = L
M = 200 , L = 50 + 0.3Y − 500 r

當P=2時總需求的組成如何?
[分析]
解IS-LM模型得 ,故總需求量為Y=700,r=32%,
總需求量為700,其內容為:
C = 140 + 0.8Yd = 140 + 0.8(700 − 200 ) = 540
I = 200 − 500 r = 200 − 500  32% = 40
G = 120
案例8.1 物價對總需求量的影響
上面模型中當P=1時總需求的組成如何?
[分析]
M/P增為200,解IS-LM模型得Y=900,r=24%,
總需求量為900,其內容為:
I = 200 – 500x24% = 80
C = 140 + 0.8(900 – 200) = 700
G = 120
比較P=1與P=2兩種情形, 在物價下跌時
(1) 因M/P上升,利率較低,故投資支出增加。
(2) 另所得增加後又導致誘發性消費增加。
案例8.1 物價對總需求量的影響

圖 8.2
8.3.1 名目貨幣供給變動-AD的移動
LM(M0/P0) C+I(r1)+G
E0 LM(M1/P0)
r0 C+I(r0)+G
E1
r1
IS
45⁰
Y0 Y1 Y0 Y1 M/P
(a) (b)

r0
A B
r1 P0
I
AD1
AD0
I(r0) I(r1) Y0 Y1
(c) (d)
圖8.3
8.3.2 財政政策的變動—AD的移動

圖 8.4
附錄一 實質餘額效果

C = C0(M/P) + cY
圖 8A.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