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5

第四章 古 典 學 派

凱因斯將1936年以前的經濟思想泛稱為古典
理論,我們也遵循這樣的區分,一般而言,
古典理論認為市場機制能有效得運作,充分
就業是常態,然而在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時,
持續數年的嚴重失業是古典理論無法解釋的。
凱因斯適時推出截然不同的理論,認為市場
機能並非時時都能發揮,所以會有經濟循環
的現象,本章介紹古典理論的內容。
第四章 古 典 學 派
 4.1 生產函數
 4.2 勞動市場
 4.2.1 勞動需求
 4.2.2 勞動供給
 4.2.3 勞動市場均衡
 4.3 總供給
 4.4 經濟成長與總供給線
 4.4.1 機器設備增加或技術進步的影響
 4.4.2 勞動力變動的影響
 4.4.3 經濟成長的綜合分析
 4.5 物價的決定 ── 貨幣數量學說
 4.5.1 交易方程式
 4.5.2 劍橋方程式與總需求線
 4.6 利率的決定
 4.7 完整古典模型
 4.7.1 完整古典模型
 4.7.2 古典理論對貨幣政策的看法
4.1 生產函數
 生產因素有資本、勞力、土地等,企業家將這些生產因素
組合,便能製出成品。總體經濟中雖然有為數眾多且性質
不同的企業,為簡化分析起見,我們假設整個經濟體是同
一企業,其生產函數可表示為:
Y = f (L , K , T , O)

其中Y為實質產出的數量 ( 實質所得 ),f是生產函數,L代


表勞動力的雇用數量,K代表機器設備的數量,T代表技術
水準,O代表能源使用。
 我們假設在短期中K, T及O皆不變,且為簡化分析,我們
假定勞動力的邊際產量恆為正,而且符合邊際報酬遞減法
則,若略去T及O,則短期生產函數可寫為:

Y = f (L) , dY / dL  0 , d 2 Y / dL2  0
4.1 生產函數

圖 4.1
4.2.1 勞動需求
 勞動力是產出的必要因素,勞動力的雇用量則決
定於勞動供需,在基礎經濟學的分析中,當廠商
是價格接受者時(price taker),其勞動需求量決定
於勞動力的邊際生產收益MRP (Marginal
Revenue Product) 及名目工資。
⚫ 在完全競爭市場中,邊際生產收益是邊際產量乘以產
品售價,代表受雇者為企業貢獻的收入
⚫ 企業雇用員工則須付出工資
⚫ 當勞動力的邊際生產收益恰等於名目工資時,此時的
雇用量就是使企業利潤最大的雇用量,稱為勞動需求
量。
案例4.1 企業利潤極大的雇用量
W = $1,000/日; P = $100

(1) (2) (3) (7)

L MPL MRP=PxMPL MRP-W


3 20 2,000 1,000
4 15 1,500 500
5 10 1,000 0
6 5 500 -500

How if W = $2,000/日?
4.2.1 勞動需求

 在物價固定為P0之下,因為MPL隨L而遞減,
故MRP=P0˙MPL亦隨L而遞減,即MRP為
負斜率,當名目工資為W0,當MRP=W0 ,
決定企業利潤最大雇用量。
 工資不同時,勞動需求量亦相異,故勞動
需求量為名目工資的函數。在不同工資下,
透過MRP線即可找到對應的勞動需求量,
所以MRP線扮演勞動需求線的角色。
4.2.1 勞動需求

圖 4.2
4.2.1 勞動需求

 將W=P˙MPL移項得W/P=MPL ,可得出以
實質工資表示之勞動需求。
 實質工資不同時,勞動需求量亦相異,故勞
動需求量也是實質工資的函數。在不同實質
工資下,透過MPL線即可找到對應的勞動需
求量,所以MPL線也扮演勞動需求線的角色。
4.2.1 勞動需求
W = $1,000/日; P = $100; W/P = 10

(1) (2) (3)

L MPL MPL-W/P
1 6 -4
2 12 2
3 20 10
4 15 5
5 10 0
6 5 -5
4.2.1 勞動需求

圖 4.2
4.2.2 勞動供給

 工作的代價是薪資,而薪資的價值在於可
換取商品,所以工作意願決定於薪資可換
取商品的多寡,也就是實質工資W/P。假定
勞動供給是實質工資的函數,且勞動供給
量隨實質工資而增加,譬如實質工資提高
時,家庭主婦也願意出外工作,則勞動供
給函數可寫為

Ls = Ls (W / P) , dLs / d (W / P)  0
4.2.3 勞動市場均衡

 有了勞動需求與勞動供給,我們可以分析勞動市場的均衡
狀態,數學模型如下:

勞動供給 L = L (W/P)
s s

勞動需求 L = L (W/P)
d d

勞動供需平衡 L = L
d s

 在以實質工資為縱軸的圖形中,勞動需求即為MPL,勞
動市場均衡也就是充分就業。
 在勞動市場均衡時仍有摩擦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除此之
外,在當時的實質工資下,所有願意工作的勞動人口都能
找到工作,此時之失業率稱之為自然失業率。
4.2.3 勞動市場均衡

圖 4.3
4.3 總供給
 綜合上述勞動市場均衡與生產函數,我們可以導出總供給,
其數學模型可以寫作:

Ls = Ls ( W / P)
Ld = Ld ( W / P)
Ld = Ls = L
Y = f ( L)

前三個式子顯示勞動市場均衡,據此得出就業量L,然後
便可根據第四式求出實質所得。
 古典學派認為工資及物價皆無僵固性,可隨市場供需而變
動,故勞動市場常為均衡狀態,就業量亦因之而維持充分
就業。
4.3 總供給

圖 4.4
4.4.1 機器設備增加或技術進步的影響

 完整的生產函數可寫為

Y = f (L , K , T , O)
 在前面我們假設機器設備數量K、技術T及能源使用O皆不
變,但實際上三者皆會改變,機器設備數量增加、技術進
步或能源使用的增加皆可增加勞動生產力,以數學符號表
示:
 2 Y / LK  0 ,  2 Y / LT  0 ,  2 Y / LO  0

即機器設備增加、技術進步或能源使用增加可使勞動力的
邊際生產力提高。
案例4.2 機器設備或技術改變對勞動生產力的影響

(1) (2) (3) (4) (5)


L MPL MPL’ TP TP’
3 20 24 38 45
4 15 18 53 63
5 10 13 63 76
6 5 7 68 83
4.4.1 機器設備增加或技術進步的影響

圖 4.5
案例4.3 台灣的勞動生產力與實質工資

圖 4.6
4.4.2 勞動力變動的影響

圖 4.7
4.4.3 經濟成長的綜合分析
生產能量的成長

生產因素的成長 生產力 ( 生產效率 ) 的提升

勞 自 設 技 教 管
動 然 備 術 育 理
力 資 的 提 訓 提
成 源 成 升 練 升
長 的 長

圖 4.8
4.5.1 交易方程式
 古典學派的學者Irving Fisher認為貨幣是交易的媒
介,貨幣數量與交易間有一定的關係。設T是一段
期間內所有商品或服務交易的總次數,P是每次
交易的平均價格,所以是交易的總值,M是名目
貨幣供給的數量,則貨幣的交易流通速度V
(Transactions Velocity of Money) 以下式定義:
VT = P  T / M
 就是同樣一元在市場上被使用的次數,移項可得

M  VT = P  T
稱為交易方程式。
4.5.1 交易方程式
 有其他學者以實質所得Y取代T,並且定義貨幣的所
得流通速度 (Income Velocity of Money) 為:
VY = P  Y / M
移項可得
M  VY = P  Y
 就此式而言,雖然較易於計算,仍然僅是一個定義
式,對經濟運作並無何實質含義,古典學派學者乃
進一步假設交易的方式及習慣不變,所以式中貨幣
的流通速度為常數。
 當實質所得固定於充分就業水準時,貨幣供給量變
動與物價水準間就產生比例關係。
案例4.4 台灣的所得流通速度

圖4.9 台灣M1B的所得流通速度
案例4.4 台灣的所得流通速度

圖4.10 台灣M2的所得流通速度
4.5.2 劍橋方程式與總需求線
 交易方程式並未涉及貨幣需求,英國劍橋大學的
一些學者如Alfred Marshall, A. C. Pigou則首度探
討貨幣需求
⚫ 認為貨幣的最主要功能是作為交易的媒介或為應付不
時之需。
⚫ 若貨幣是為了執行交易,則貨幣需求與交易金額有關,
而交易金額與個人名目所得成正比
⚫ 所以個人貨幣需求與個人名目所得有關,而全國的名
目貨幣需求則與國家名目所得成正比,即

M = kPY
d

其中k稱為馬歇爾的k (Marshallian k)。


4.5.2 劍橋方程式與總需求線
 根據劍橋方程式,在貨幣市場供需平衡時,

M = M = kPY
d

 當k值不變時,若實質所得維持於Yf,則可
求出物價水準為
P = 1 /(k  Yf )  M

即物價與貨幣供給量間維持比例關係。
4.5.2 劍橋方程式與總需求線
 劍橋方程式隱涵貨幣供給量與總需求間的關
係,假設產出維持於充分就業水準,而貨幣
供給增加,這時有
M  M d = kPY f

也就是貨幣市場供過於求
 此時民眾不欲持有過多的貨幣,即將貨幣轉
購其他實質商品
 在商品供給固定之下,商品市場出現超額需
求。所以貨幣供給可以視為一國總需求的來
源。
4.5.2 劍橋方程式與總需求線

貨幣供給增加時,AD 右移。
M / k = PY 在物價P0之下,較大貨幣供給
圖 4.11 量使需求量自Yf提高為Y’,物
價上漲
案例4.5 勞動市場均衡與總供給
設一國生產函數為Y=100L – 0.25L2,勞動供給函數為
W/P=L-20,勞動需求函數為W/P=MPL;劍橋方程式
M=2PY,M=24,320,試求充分就業的就業水準。
[分析]
MPL = dY/dL = 100 – 0.5L
則勞動需求函數為
W/P=100 – 0.5L

L=200 -2W/P
另勞動供給函數為
L=W/P + 20
勞動市場供需平衡時
200 -2W/P = W/P + 20
則實質工資W/P=60,將之代入勞動需求函數可得就業水準。
4.6 利率的決定
 古典學派認為利率水準可以調整使一段期間內資金的流量
供需平衡,稱為可貸資金理論
⚫ 流量的資金需求來自於投資需求及政府赤字
⚫ 流量的資金供給來自於儲蓄。

I(r ) + (G − T) = S(r , Y − T)
我們假定
dI / dr  0 , S / ( Y − T)  0 S / r  0
 我們也可以換一種方式說明可貸資金理論,
⚫ 假定企業投資的資金需求乃以出售公司債作為籌資的
方法,政府赤字以發行公債為財源,所以一段期間內
債券的供給量可以代表對資金的需求。
⚫ 儲蓄則以購買債券作為出借資金的方式,所以一段期
間內債券的需求量可以視為資金的供給。
⚫ 綜合兩者我們也可以說基於投資、儲蓄及政府收支所
產生對債券的流量供需共同決定利率水準。
4.6 利率的決定
r
G-T
Fs=S(r,Y-T)

r0

Fd=(G – T)+I(r)
I(r)

F0 F

圖4.12
4.6 利率的決定
r G0 -T G1 -T
Fs=S(r,Y-T)

r1
r0

Fd1=(G1 – T)+I(r)
Fd0=(G0 – T)+I(r)
F

圖4.13
Fisher Effect

5-37
5-38
Net federal government saving = T – G
4.7.1 完整古典模型
 我們可以將以上所述歸納為一完整模型,以數學式
表示:
Ls (W / P) = Ld (W / P) (4.1)
Y = f (L , K , T , O) (4.2)
S(r , Y − T) = I(r ) + (G − T) (4.3)
M = kPY (4.4)
 這個模型包括四個市場,勞動市場、貨物市場、資
金市場及貨幣市場,古典學派學者假設價格機能充
分發揮,每一個市場皆有一均衡價格使供需平衡,
也就是處於市場清結狀態 (market clear)。
4.7.1 完整古典模型

圖 4.14
4.7.2 古典理論對貨幣政策的看法
 古典模型可二分為實質面與貨幣面,兩者互不相關,也就是
所謂古典二分法 (the classical dichotomy),實質面包括式
(4.1)、式 (4.2) 及式 (4.3),共同決定實質工資、實質所得及
實質利率。
Ls(W/P)=Ld(W/P) (4.1)
Y = f(L, K, T, O) (4.2)
S(r, Y – T) = I(r) + (G – T) (4.3)
 貨幣供給量唯一的作用只是透過式 (4.4) 決定物價,對實質
變數則毫無影響,稱之為貨幣的中立性 (Neutrality of
money)。
M = kPY (4.4)
4.7.2 古典理論對貨幣政策的看法

圖 4.15
4.7.3 古典理論對財政政策的看法

 古典學派認為產出恆為充分就業,貨物市場均衡時,有

Y f = C ( r, Y − T ) + I ( r ) + G
 如此當政府支出增加時,實質利率提高,導致投資減少及
儲蓄也增加,而儲蓄增加表示消費支出減少。投資及消費
的減少抵銷政府支出的增加,稱之為完全排擠 (Complete
Crowding Out)。
 若將充分就業實質產出視為一餅,政府支出增加並不能使
餅加大,其唯一作用是使政府分得較大一塊餅,而消費及
投資支出佔產出的比例則變小。
4.8 結 論(一)

 我們將古典學派的結論綜合如下:
◆ 因為工資與物價沒有僵固性,勞動市場及實質產出恆
處於充分就業均衡。
◆ 因為貨幣流通速度或馬歇爾的k很穩定,貨幣供給與物
價間有穩定的關係。在物價及工資可以自由變動下,
貨幣供給量僅改變物價與名目工資,對充分就業實質
產出沒有影響
◆ 在充分就業之下,政府支出增加會排擠等量的消費及
投資支出,不會改變產出水準。
 物價及工資可以自由變動是古典理論最重要的假
設,有這個假設才能推論充分就業產出是常態,
所以政府支出或貨幣供給不能影響產出水準。
4.8 結 論(二)
 因為工資與物價在短期間可能有僵固性,短期中
未必能維持充分就業,前述結論在短期中皆有可
議之處,
◆ 若短期中不必然是充分就業,則政府支出的增加一部
分可以增加產量滿足,無須排擠等量的消費或投資支

◆ 若短期中有物價僵固性,則貨幣供給增加會造成超額
商品需求,在所得不為充分就業時產出也會增加。
◆ 若短期物價有僵固性,則貨幣供給與物價間的穩定關
係也不復存在。
 物價及工資可以自由變動的基本假設在長期中接
近事實;而且貨幣流通速度在短期中雖有變動,
但在長期中相當穩定或有穩定的趨勢,所以古典
理論是一個描述長期均衡的適當理論。
4.8 結 論

圖16 台灣的實質國內生產毛額
4.8 結 論

貨幣供給 消費者物
經 濟
M2年增率 價年增率 資料期間
成長率%
% %
美 國 6.07 2.73 3.54 1980~2009
英 國 8.21 2.39 2.68 1989~2008
墨西哥 37.5 2.85 43.28 1980~2000
中華民國 8.77 4.88 1.93 1990~2009

表 4.1
案例4.6 台灣消費者物價的僵固性

圖 4.17
案例4.6 台灣消費者物價的僵固性

圖 4.18消費者物價各分類指數
Frequency of Price Changes over
one year (UK)
Distribution of Wage Settlements

People seem more willing to accept a nominal wage


freeze than a wage cut
附錄二 政府支出變動的完全排擠

圖 4A.2
附錄三 稅收變動對總支出的影響

圖 4A.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