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ultiplier For Pile Groups Subjected To Eccentric Lateral Loading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第 40 卷第 12 期 岩 土 力 学 Vol.40 No.

12
2019 年 12 月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Dec. 2019

DOI:10.16285/j.rsm.2018.1807

水平偏心受荷群桩 p 乘子计算
孔令刚 1, 2,肖方初 1, 2,樊继营 3,陈云敏 1, 2
(1. 浙江大学 岩土工程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58;2. 浙江大学 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58;
3. 女王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安大略 金斯顿)

摘 要:水平偏心受荷群桩同时发生水平移动和绕承台中心的转动,使基桩的运动方向各不相同,因此基桩的运动方向成为
影响群桩效应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发现:水平偏心受荷的两根桩,前桩运动方向与两桩连线夹角 0º≤η≤90º,后桩夹角
−90º≤θ≤90º;量化两桩间桩−土−桩相互作用的折减系数与 η 和 θ 密切相关,η 和 θ 组合存在一个范围,在该范围内两桩不
存在相互作用;当两桩存在相互作用时,相互作用对后桩的影响往往大于对前桩的影响。通过将定量描述水平受荷群桩群桩
效应的 p 乘子概念拓展到水平偏心受荷群桩,综合运用理论分析、试验和数值计算成果,提出了折减系数计算公式,进而给
出了广义 p 乘子经验计算公式。通过试验案例验证了该计算公式的合理性。
关 键 词:水平偏心受荷;群桩效应;p 乘子;折减系数
中图分类号:TU 47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0-7598 (2019) 12-4659-09

p-multiplier for pile groups subjected to eccentric lateral loading


KONG Ling-gang1, 2, XIAO Fang-chu1, 2, FAN Ji-ying3, CHEN Yun-min1, 2
(1. Institute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Soft Soils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China;
3.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Queen's University, Kingston, Ontario, Canada)

Abstract: Lateral and torsional movements of the pile group caused by eccentric lateral loading, which would lead to different
movement directions of the foundation piles. Therefore, the movement directions of the foundation piles is a key factor to affect the
group effect occurred in the pile group.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in motion of double piles subjected to the eccentric lateral
loading. It was found that the angles between the movement directions of the leading pile and the trailing pile with their connection
line, η and θ, were in the range of 0°≤η≤90° and −90°≤θ≤90°, respectively.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data showed that the
reduction factor was closely related to η and θ, which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pile-soil-pile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piles. There were
a range for the combinations of η and θ in which no interaction occurred between them. Once the pile-soil-pile interaction exis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action on the trailing pile was typically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on the leading pile. The concept of p-multiplier,
which originally used to define the group effect in laterally loaded pile groups, was adopted to quantify the group effect on pile
groups subjected to eccentric lateral loading. The p-multiplier of each pile can be calculated by multiplying cumulatively the
reduction factors from all other piles in the group. An empirical formula was proposed to calculate the reduction factor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results. Then a calculation method of generalized p-multiplier was proposed. Two
examples were employed to demonstrat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method.
Keywords: eccentric loading; group effect; p-multiplier; reduction factor

桩间距小于一个临界距离时,各基桩将通过桩间土
1 引 言
相互作用产生群桩效应,使群桩中基桩的位移大于
国内外对于水平受荷群桩研究已经开展了大 承担相同荷载的单桩位移。研究认为[1],群桩效应
量工作[1−8]。相关试验发现[1−2],当群桩中各基桩的 的作用机制是各相邻基桩在运动方向上产生的土体

收稿日期:2018-09-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0809060,No.51579218)。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0809060, 51579218).
第一作者简介:孔令刚,男,1974 年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基础工程、近海工程、土工模拟试验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klg@zju.edu.cn
4660 岩 土 力 学 2019 年

剪切区域相互叠加而导致基桩承载力降低,如图 受荷群桩群桩效应的 p 乘子称为广义 p 乘子。本文


1(a)所示。在现有的群桩效应量化方法中,p 乘子法 首先分析水平偏心受荷群桩中任意两桩的运动规
以概念清晰、简便实用的特点在实际中得到广泛应 律,给出两桩各自运动方向角变化范围;再分析两
用 ,该方法用一个小于 1 的系数(即 p 乘子)对
[3]
桩能够产生桩−土−桩相互作用的临界条件,在两桩
单桩 p-y 曲线(p 指单位长度水平土体反力,y 是桩 各自运动方向角变化范围内,确定相互作用存在和
身水平位移)中的 p 值进行折减得到群桩各基桩的 不存在的方向角范围;然后,利用离心模型试验和
p-y 曲线。p 乘子计算也存在不同的方法 ,其中
[2−3]
数值模拟获得的数据分析折减系数随两桩运动方向
Reese 等 提出的算法适用于任意布置形式的群桩,
[3]
变化规律;进而在相互作用存在的方向角范围内建
受到广泛重视。该算法中,首先计算群桩中某基桩受 立折减系数随两桩运动方向与两桩连线夹角之间的
到其他基桩对它产生的单独作用,即两根桩间的相互 定量关系;最后,给出基于折减系数的广义 p 乘子
作用,再将这些作用按下式叠加获得该桩的 p 乘子: 计算过程。为验证本文提出的计算公式,开展了 2×2
群桩水平偏心静载离心试验。
f mi  1i  2i ... ji ... ni ( j  i) (1)
2 水平偏心受荷两桩间运动规律
式中:fmi 为 i 号桩的 p 乘子;βji 是 j 桩对 i 桩产生的
折减系数。折减系数定义为在相同位移条件下群桩 在忽略倾覆角的情况下,在水平偏心受荷群桩
基桩桩头水平荷载与单桩桩头水平荷载比值。 承台发生位移的过程可以看作刚体平面运动。根据
刚体平面运动规律,刚体在每一个瞬时都存在一个
瞬时转动中心(简称瞬心),其位置为该瞬时平面
内各点运动方向垂线的交点。假设在加载过程中承
台扭转过一个小角度,此过程中承台的瞬心位置未
发生明显变化,则基桩的运动轨迹近似为一段圆弧,
基桩初始运动方向与该圆弧相切于起点,基桩初始
运动方向与位移方向夹角为扭转角的一半。由此看
出,在承台扭转角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基桩初始运动
(a) 水平加载 (b) 水平偏心加载
方向与其水平位移方向差异不大。
图 1 2×2 群桩桩周土体剪切区域叠加情况 分析群桩中各桩运动规律,首先要认识任意两
Fig.1 Overlapping of shear regions of soil around
a 2×2 pile group 基桩间相对运动关系。以下分析中,采用桩头初始
运动方向代替水平位移方向来研究两桩相互运动规
对水平偏心受荷群桩响应试验研究表明 ,
[9−10]
律。桩头初始运动方向由承台瞬心确定。由于外荷
水平偏心受荷群桩承台同时发生水平移动和绕承台 载和群桩布置形式具有任意性,群桩的瞬心可以是
中心的转动。图 1 以 2×2 群桩为例,定性对比了水 运动平面内的任何一点。图 2 给出了两桩(桩 1 和
平受荷群桩和水平偏心受荷群桩中基桩的运动特点 桩 2)绕不同位置的瞬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桩头
和桩周土体剪切区域相互叠加情况。水平偏心受荷 运动方向。图 2 中,令过两桩中心 O1 和 O2 的直线
群桩中各基桩运动方向和大小因承台扭转而存在明 为 Y,则直线 Y 将平面分为左右两个对称平面;令
显差异,导致水平偏心受荷下基桩桩周土体剪切区 过两桩中心且垂直于 Y 的两条直线分别为 A 和 B。
分布与水平受荷群桩明显不同,因此,水平受荷群 三条直线将平面分为 6 部分。根据两桩桩头运动方
桩的 p 乘子并不能直接应用在水平偏心受荷群桩分 向的不同,将瞬心位置归类为以下几个区域:①当
析中 。实际上,Kong 等
[10] [11−12]
曾通过离心试验得 瞬心位于直线 A 和 B 之间的平面时,如图 2(a)中 a
到了群桩扭转中群桩中各基桩的 p 乘子,将群桩扭 和 b 两点,桩 1 向直线 Y 左侧平面运动,而桩 2 向
转看作群桩水平偏心受荷的特例,试验数据佐证了 右侧平面运动,即两桩运动方向分别指向直线 Y 的
上述关于 p 乘子的判断。 异侧,称为异侧运动状态;②当瞬心在 A 和 B 以外
本研究旨在提出能够应用于水平偏心受荷群 的平面时,如图 2(b)中的 c、d 两点所示,两桩均往
桩非线性分析的 p 乘子。群桩水平偏心受荷较水平 直线 Y 的同一侧平面(Y 的左侧平面或右侧平面)
受荷更具一般性,为区别于传统上用于表征水平受 运动,即两桩运动方向指向 Y 的同侧,称为同侧运
荷群桩群桩效应的 p 乘子,本文用于表征水平偏心 动状态;③当瞬心位于 A 或 B 上时,可知一根桩沿
第 12 期 孔令刚等:水平偏心受荷群桩 p 乘子计算 4661

Y 方向运动或者不发生运动,另一根桩则向左平面 桩的后桩,其界定与桩群布置形式和荷载作用情况
或右平面运动,可将其归属于同侧运动状态。分析 相关。
两桩绕瞬心产生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也可以得到与上 如图 3 所示,分别定义前桩和后桩运动方向与
述相同规律。图 3 示意性总结了同侧和异侧运动状 两桩中心连线的夹角为 η 和 θ,两种运动状态下 η
态下两桩运动关系,可以发现:无论两桩处在何种 和 θ 的范围:同侧运动状态时,0º≤η≤90º且 0º≤
状态,两桩运动方向在两桩连线上的投影方向均指 θ≤90º;异侧运动状态时,0º<η≤90º且−90º≤θ<
向同一方向。 0º。θ 的正负号取值是以前桩运动方向为参照定义
的,同侧运动状态时为正,异侧运动状态时取负号。
综合来看,水平偏心受荷下前、后两桩的运动夹角
变化范围为 0º≤η≤90º且−90º≤θ≤90º。
研究水平偏心受荷群桩的群桩效应,首先需要
认识运动方向在 0º≤η≤90º且−90º≤θ≤90º范围
内变化时两桩间相互作用规律。

3 离心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
3.1 离心模型试验和有限元模型
本文作者曾开展了不同运动方向双桩的桩−土
−桩相互作用离心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13]。该
(a) 异侧运动状态 (b) 同侧运动状态
离心试验模型桩采用14 mm×1.5 mm 的铝合金
图 2 沿瞬心逆时针旋转时两桩运动方向
Fig.2 Velocity directions of double piles as they rotate 6061 管桩,桩长 850 mm,入土深度为 700 mm,铝
counter-clockwise around the instantaneous center 管弹性系数为 68.9 GPa,模型比尺选为 40,模拟直
径为 0.56 m,长为 34 m、抗弯刚度为 206 MN·m2
的原型桩。选用福建粉细砂作为模型土,采用砂雨
法制备砂 土模型地基。模型 地基相对密度介 于
46% ~ 60% , 砂 土 临 界 内 摩 擦 角 为 32 º , 采 用
Bolton[14]的经验公式计算得到砂土峰值摩擦角介于
34.2º~35.7º之间。试验前,模型桩通过压桩装置压
入设计位置。离心试验环境下,采用两台加载电机
以相同速率分别对两根模型桩施加不同方向的水平
荷载。试验设备和步骤详情可见文献[13]。表 1 给
(a) 同侧运动 (b) 异侧运动 出了双桩加载试验的工况。
图 3 双桩的两种运动状态
Fig.3 Two motion states of double piles 表 1 离心和数值模拟工况
Table 1 Conditions of centrifugal and numerical modeling
θ/(º)
为进一步阐述两桩间运动规律,首先给出如下 η/(º)
试验工况 数值计算工况
定义:当某一桩的运动方向在两桩中心连线方向上 0 0,45,90 0,45,90
的投影指向另一根桩时,定义该桩为后桩,另一根 45 30,60,−45 0,30,90,−45,−90
0,15,30,60,90,−15,−30,−75,
桩则为前桩;相反,当该运动方向投影的反向指向 90 ―
−90

另一根桩,则该桩为前桩,另一根桩为后桩;若两
桩运动方向在两桩中心连线方向上的投影均为 0 孔令刚等[13]利用有限元软件 ABAQUS 分别建
时,可以任意指定两桩为前桩和后桩。以图 2 为例, 立了单桩和双桩模型来拟合离心模型试验。模型中
当两桩绕 b 点或 d 点逆时针转动时,桩 1 为前桩, 的桩和土均采用 C3D8 单元,桩体假设为弹性体,
桩 2 为后桩;而当两桩绕 a 或 c 点逆时针转动时, 并假设土体弹性模型沿深度线性分布,采用分层方
桩 2 为前桩,桩 1 为后桩。对于根数较多的群桩而 式设置各层弹性模型。摩尔−库仑本构模型中的杨
言,某一基桩可能既是某一邻桩的前桩又是另一邻 氏模量通过反分析 2 组离心试验中的单桩试验结果
4662 岩 土 力 学 2019 年

获得。具体有限元模型参数选取及分析可见文献 于 βt,说明两桩相互作用对后桩的影响大于前桩。
[13]。表 1 也列出了数值分析的工况资料。 (3)在 η = 0º且 θ = 90º工况中,βl 和 βt 均接近
3.2 试验和数值分析结果 1,说明两桩间相互作用并不明显。
根据文献[13]给出的试验和计算曲线,计算桩 (4)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的 β 与试验结果吻合较
头位移达到 150 mm(以下均为原型数据)时各桩 好,仅在 η = 0º且 θ = 90º工况下,数值模拟后桩的
的折减系数 β。在桩头位移无法达到 150 mm 的情 减系数小于试验结果,说明当两桩不存在或者存在
况下(η = 45º且 θ = 60º工况的数值模拟结果),β 较小的桩−土−桩相互作用时,数值模拟结果略高估
取桩头位移为 100 mm 时的折减系数,各工况折减 计该作用对后桩的影响。
系数结果可见图 4,图中,βl 和 βt 分别代表前桩和 图 4 中也给出了 Schmidt[4]、Fayyazi[5]、Wang[15]
后桩的折减系数。从图 4 中可以发现: 等测得的折减系数和 Reese 等[3]折减系数经验公式
(1)除 η = 0º且 θ = 90º工况外,其余工况的 βl 的计算结果。这些数据与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较好
和 βt 均小于 1,说明这些工况下两桩间存在明显相 吻合,说明孔令刚等[13]研究数据的可靠性。观察图
互作用。 4 的数据点分布可以发现:βl 和 βt 随着 θ 呈非线性
(2)同一工况中,当 βl 和 βt 均小于 1 时,βl 大 变化;在 η = 45º和 η = 90º工况下,折减系数并不
以纵坐标为轴对称分布。
1.0
4 桩−土−桩相互作用区域界定
0.9
Brown 等[1]的研究表明,桩周土体塑性变形区
折减系数l

0.8
域重叠是水平受荷群桩产生群桩效应的原因。樊继
0.7 营[16]通过离心模型试验观察到:沿荷载作用方向,
桩身前部土体表面因被动破坏产生隆起,桩身后部
0.6
−90 −60 −30 0 30 60 90 土体因主动破坏形成半径为 1.5D 的砂凹;后桩前部

/(º)

 = 0º数值模拟  = 0º离心试验
土体的隆起区域与前桩后部土体的凹陷区域会产生
 = 45º数值模拟  = 45º离心试验 重叠,重叠情况随 η 和 θ 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试验
 = 90º数值模拟  = 0ºReese 等[3]
 = 0ºSchmidt[4]  = 45ºReese 等[3] 观察直观说明了折减系数随随 η 和 θ 变化的原因,
 = 90ºReese 等[3]  = 90ºWang 等[15]
 = 90ºFayyazi 等[5]  = 0º经验公式
也显示出从桩周土体剪切区域重叠情况入手研究水
 = 45º经验公式  = 90º经验公式 平偏心受荷两桩间桩−土−桩相互作用的必要性。
孔令刚等[13]的离心模型试验发现,在 η = 0º且
(a) 前桩
θ = 90º工况中,前、后桩折减系数均为 1,说明在
η 和 θ 构成的平面内必存在一个区域,在该区域内
1.0
折减系数t

两桩不发生桩−土−桩相互作用。以下通过建立新的
0.9
桩周土体破坏模型,理论分析两桩发生相互作用时
0.8 η 和 θ 取值范围。
Brown[1]和 Reese[3]等曾采用图 5(a)所示的楔形
0.7
体模型表示桩前土体被动破坏区域。图中为楔形
0.6
−90 −60 −30 0 30 60 90
体的扩散角。基于试验观察,在该模型基础上增加

/(º) 一个主动破坏区,如图 5(b)所示半径为 R 的 U 型区
 = 0º数值模拟  = 0º离心试验
域,称该模型为桩周土体破坏模型。Otani 等[17]曾
 = 45º数值模拟  = 45º离心试验
 = 90º数值模拟  = 0ºReese 等[3] 观察到主动破坏区和被动破坏区的影响范围都随深
 = 0ºSchmidt[4]  = 45ºReese 等[3]
 = 90ºReese 等[3]  = 90ºWang 等[15] 度逐渐减小且两者的影响深度近似相等。樊继营[16]
 = 90ºFayyazi 等[5]  = 0º经验公式 推导了砂土的主动破坏区半径 R 的理论计算公式。
 = 45º经验公式  = 90º经验公式
理论分析表明,砂土内摩擦角对 R 的影响有限,当
(b) 后桩 内摩擦角从 30º变化到 45º时 R 的大小只增加 11%。
图 4 β 随 θ 变化规律 樊继营[16]结合离心试验观察结果,认为实际工程中
Fig.4 Relationships between β and θ R 可以近似取为 1.5D。
第 12 期 孔令刚等:水平偏心受荷群桩 p 乘子计算 4663

(a) 楔形体模型(Reese[3]) (b) 桩周土体破坏模型(俯视)

图 5 桩周土体破坏模型
(a) 0º<≤90º且 > 0º (b) ≥−且 < 0º (c) < −且 < 0º
Fig.5 Failure model of soil around a pile
图 6 两桩发生相互作用的临界状态
为简化对桩周土体破坏区域重叠情况的分析, Fig.6 Critical state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double piles
给出以下限定:①仅考虑后桩的被动破坏区与前桩
的主动破坏区和被动破坏区重叠的情况,忽略前桩 表 2 临界角 θ0 计算公式
和后桩主动破坏区的影响;②假设楔形体被动破坏 Table 2 Equations of critical angle θ0
区在桩运动方向上是无限延伸的。实际上,由于砂 0º≤θ≤90º
−90º≤θ<0º

土主动破坏区半径 R 取为 1.5D,两桩主动破坏区发 90º≥η≥φ−ξ φ−ξ>η>0º

η+2φ −(φ+ξ) −(2φ−η)


生重叠仅在桩间距小于 3D 时出现,因此,限定①
意味着本分析适用于最小桩间距大于等于 3D 的群
Rollins[6]和 Ashour[7]等通过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给出
桩。限定②的被动区无限延伸假定则使分析结果略
偏保守,有利于实际应用。Reese 等[18]认为图 5(a) 最大桩间距为 8D。当桩间距大于 8D 时,折减系数
中的与土体相对密实度有关,在以下分析中 偏 取为 1;当桩间距介于 3D~8D 之间时,需要采用
表 2 计算临界角,界定相互作用范围。
于保守地采用土体内摩擦角 φ。以下分别对图 3 的
两种运动状态加以分析。 5 广义 p 乘子计算
在同侧运动状态下(0º≤η≤90º且 0º≤θ≤
90º),如图 6(a)所示,在给定 η 的条件下,两桩产 采用表 2 计算公式可以界定出双桩不存在桩−
生桩−土−桩相互作用的临界状态(以下简称临界状 土−桩相互作用的区域,该区域内折减系数为 1。图
态)是前桩楔形体的右边界与后桩楔形体的左边界 4 采用等于 1 的水平直线表示出无相互作用范围,
平行,称此时的 θ 为临界角 θ0,计算公式根据几何 与相关数据点良好吻合。在该区域之外,折减系数
关系获得,见表 2。当 θ < θ0 时,两桩桩周土破坏 小于 1 并随着 η 和 θ 变化(见图 4)。目前尚难以
区发生重叠,产生相互作用;当 θ > θ0 时,前桩右 用理论方法分析折减系数随 η 和 θ 变化规律,因此
侧边界与后桩左侧边界不相交,两桩不存在相互作 通过数据拟合方法给出折减系数变化的经验关系。
用。若按照表 2 公式计算得到的 θ0 大于 90º,由于 5.1 折减系数经验公式
0º≤θ≤90º,此时不存在临界状态,θ 在 0º~90º 图 4 中 βl 和 βt 不沿 β 轴对称且图 6 中同侧运动
之间变化都会存在桩−土−桩相互作用。 和异侧运动存在不同的临界状态,因此考虑在 0º≤
在异侧运动状态下(0º<η≤90º且−90º≤θ< θ≤90º和−90º≤θ<0º两个区间内分别描述 β 的变化
0º),存在如图 6(b)和 6(c)所示的两种临界状态。 规律。经拟合得到 βl 和 βt 的椭圆函数计算公式:
根据几何关系,同样得到这两种状态的临界角 θ0 计  bl  l 
2
2 
算公式(见表 2)。公式中 ξ 的定义如图所示,计 2
 =1 c ≤  0或0 ≤  ≤ c  
 bl  al  c2 
算公式为 
l = 1  90 ≤  ≤ c  0或0  c ≤  ≤ 90 
 0 .5 D  R  (2) 2 
  arcsin    bt  t  2 
 s   2 =1 c ≤   0或0 ≤  ≤ c 
2
 bt  at  c 
式中:s 表示桩间距。当计算得到的 θ0<−90º时,由 
t = 1  90 ≤  ≤ c  0或0  c ≤ ≤ 90 
于限定−90º≤θ≤0º,不存在 θ0。
忽略两桩相互作用的桩间距称为最大桩间距。 (3)
4664 岩 土 力 学 2019 年

式中:al 和 at 分别为 θ = 0º时给定 η 的前桩和后桩 同向运动,根据对称性可知两桩折减系数相等,定


折减系数;bl 和 bt 分别为 θ = θc 时给定 η 的前桩和 义为 b90。参考图 8 数据点,取桩间距为 3D 时 b90
后桩折减系数;θc 为一个参考系数。θc 取值有如下 值为 0.90。Reese 等[3]提出两桩沿垂直于两桩连线方
规定:如果 θ0 存在,则 θc = θ0;如果 θ0 不存在,则 向运动时的最大桩间距为 3.75D,取此桩间距下的
当 0º≤θ≤90º时,θc = 90º,当−90°≤θ<0º时,θc = b90 = 1。当桩间距介于 3D~3.75D 时,采用线性插
−90º。该经验公式适用于桩间距介于 3D~8D 之间 值方法计算相应的 b90。η 在(90º−2φ)~90º之间时,
的情况,当桩间距大于等于 8D 时前、后桩折减系 图 8 中数据点显示 bl 随着 η 在 1~b90 之间近似线性
数均为 1。 变化,因此 bl 采用线性插值方法计算。由于数据点
式(3)中,al 和 at 随 η 变化的经验关系为 有限,图 8 中 bt 随 η 变化的规律不明显,采用保守
2 的取法,令 bt = b90。图 8 中分别采用实线和虚线表
  
al  al 0  1  al 0     示 bl 和 bt 的经验公式。
 90  
2
(4)
   0º≤≤90º−2
at  at 0  Min  0.09, 1  at 0      (90º−2, 1)
 90   1.0  >90º−2

0.8
式中:al0 和 at0 分别为当 η = θ = 0º时前桩和后桩的 

折减系数
折减系数。式(4)通过拟合 θ = 0º时的 βl 和 βt 数据 0.6
数值模拟 bl = 90º
点得到,图 7 给出了这些数据点和拟合曲线。经拟 0.4
数值模拟 bt
合得到 al0 和 at0 分别为 0.87 和 0.70。
需要说明的是, 0.2
离心试验 bl 和 bt Reese 等[3]b
Fayyazi 等[5]b90 拟合曲线 bl
此时的 al0 和 at0 值仅对应桩间距为 3D 的情况。当 Wang 等[15]b90 拟合曲线 bt
0.0
桩间距大于 3D 时,按如下方法计算:取 8D 时 al0 0 30 60 90

和 at0 为 1,当桩间距介于 3D~8D 之间时,采用线 /(º)

性插值方法计算 al0 和 at0。为避免在桩间距较大时 图 8 桩间距为 3D 下 b-η 关系曲线


出现 al 或 at 大于 1 的结果,al 公式中函数前系数写 Fig.8 Curves of b-η at 3D pile spacing
为(1−al0),at 公式中的系数取 0.09 和(1−at0)之
间的较小值。 (3)当−90º≤θ<0º时,若 φ<45º,依表 2 可知,
θ0 始终存在,θc = θ0,bl = bt = 1。
1.0
图 4 对经验公式和已有数据点进行了对比。图
0.8 中绝大多数数据点靠近对应经验公式曲线,说明本
 文推荐的经验公式比较符合实际变化规律。需要注
折减系数


0.6 数值模拟 al
数值模拟 at 意的是,上述折减系数经验计算公式中仅考虑桩基
0.4 离心试验 al0 Schmidt 等[3]al0
= 0º 离心试验 at0 Schmidt 等[3]at0 运动方向对折减系数的影响,未考虑基桩位移大小
0.2 Reese 等[3]al0 拟合曲线 al
对桩−土−桩相互作用的影响。孔令刚等[13]的试验和
Reese 等[3]at0 拟合曲线 at
0.0 数值模拟研究均发现,折减系数随着基桩运动位移
0 30 60 90

/(º) 的增加,先逐渐减小,当位移超过一定值后,不再
随位移增大而变化。因此,对于群桩中发生较小位
图 7 桩间距为 3D 下 a-η 曲线
Fig.7 Curves of a-η at 3D pile spacing 移的基桩,用本文推荐的经验公式得到的折减系数
偏于保守。Kong 等[11]发现在偏心受荷群桩中,外
bl 和 bt 的取值: 部荷载主要由群桩中发生较大位移的基桩承受,因
(1)当 0º≤θ≤90º且 0º≤η≤90º−2φ 时,依表 此,忽略基桩位移大小对折减系数的影响所产生的
2 可知 θ0 存在,此时 θc = θ0,bl = bt = 1。 误差有限,且分析结果偏于安全。
(2)当 0º≤θ≤90º且 η>90º−2φ 时,θ0 不存在, 5.2 广义 p 乘子计算
θc = 90º,即两桩在 θ = 90º时存在相互作用。图 8 对于水平偏心受荷群桩,在其布置形式、桩径、
给出了 θ = 90º时不同 η 对应的 βl 和 βt 的数据点。 砂土内摩擦角和基桩运动方向等参数已知的条件
当 0º≤η≤90º−2φ 时 bl = bt = 1,图中用一条水平实 下,可以根据本文给出的式(3)计算任意两桩之间
线表示。当 η = 90º时,两桩沿垂直于两桩连线方向 的折减系数,然后按照 Reese 等[3]推荐的式(1)计
第 12 期 孔令刚等:水平偏心受荷群桩 p 乘子计算 4665

算群桩中每根基桩的 p 乘子。 表 3 对比推荐方法得到的计算值和试验值。对


需要说明的是,在计算水平偏心受荷群桩响应 比发现:
时,除非有数据作参考,否则群桩中各基桩的运动 (1)计算值和试验值有一致变化规律,即角桩
方向是未知的,因此,各基桩 p 乘子的确定需要一 p 乘子均大于边桩且 p 乘子随内摩擦角增加而减小,
个迭代求解过程。此处给出 p 乘子迭代计算思路: 说明推荐的 p 乘子计算公式能够客观反映基桩运动
假定各基桩 p 乘子为 1,计算群桩响应,获得各基 方向和砂土参数的影响。
桩运动方向夹角;然后以该夹角计算新的 p 乘子, (2)表中试验结果和计算结果仍存在差异,角
重新计算群桩响应,获得各基桩新的运动方向夹角; 桩和边桩的 p 乘子平均值之差约为 0.17(见表 3 最
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前后两次迭代得到的基桩运动方 后一列)。这个近似相等的差异可能来自试验压桩
向夹角之差满足某一给定小量。笔者已开发了一套 方式的不同。Kong 等[11]在离心机中模拟了桩周土
水平偏心受荷群桩分析程序实现了上述迭代过程。 体受到的压桩施工扰动,孔令刚等[13]的双桩离心试
关于该程序计算模型和设计思路将另文介绍。 验,因考虑到试验和数值模拟的难度,未进行桩基
成桩过程模拟。不同的成桩方式显著影响桩周浅层
6 计算实例
土体状态和力学特性,从而影响群桩效应。施工方
6.1 实例 1 式对群桩效应的影响还需深入的研究。
Kong 等[11]通过离心试验对群桩扭转问题进行 6.2 实例 2
研究。试验中利用气缸作动装置分别对 3×3 群桩和 为进一步验证本文提出的计算公式,采用浙江
单桩进行了扭矩加载,利用桩上设置的应变片读取 大学 ZJU−400 土工离心机开展了桩间距为 3 倍桩径
加载过程桩头荷载的变化,通过设置的 LVDT 对群 的 2×2 群桩水平偏心静力加载试验,荷载偏心距为
桩位移和扭转角进行测量。在试验中,Kong 等[11] 4.5 倍桩径。模型桩采用外径为 20 mm、长度为
通过液压油缸模拟了桩基的静压施工过程。试验采 530 mm 的铝合金圆管,在 80g 试验离心加速度下,
用了两种密度的砂土地基,表 3 给出了两种密度砂 模拟外径为 1.6 m,长度为 42.4 m 的原型钢管桩,
土的峰值摩擦角。通过对比试验中群桩各基桩和单 原型桩抗弯刚度为 5.24 GN·m2。采用 30 mm 厚的
桩的荷载−位移曲线获得了群桩中边桩和角桩的 p 铝合金制成群桩承台,承台侧面装有 60 mm 长铝制
水平加载臂。试验模型土与文献[13]为同一批次福
乘子。表 3 给出了 Kong 等[11]的试验结果。
建标准砂,采用砂雨法制备模型地基。试验采用的
表 3 受扭 3×3 群桩中角桩和边桩 p 乘子 1g 压桩装置和机载水平加载设备与文献[13]一致。
Table 3 p-multiplies of corner pile and side pile in 3×3 pile 模型桩压入土面 445 mm(原型 35.6 m)。采用电
group under torsion
机[13]实现水平偏心加载,加载点高度到土面距离为
内摩擦角 计算结果 试验结果[11] 平均值之
桩位 70 mm(原型 5.6 m)。采用两对激光位移计测量得
/(º) 计算值 平均值 试验值 平均值 差

39 0.62 0.40 到承台的水平位移和扭转角[10, 12]。通过实测的承台


角桩 0.64 0.475 0.165
33 0.66 0.55 水平位移和扭转角计算得到各基桩的桩头运动方
39 0.51 0.35 向,然后采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计算各基桩 p 乘子。
边桩 0.52 0.350 0.170
33 0.53 0.35 为获得群桩计算参数,还配套开展了单桩水平
静载试验,试验方法与文献[13]一致。利用商用软
利用本文推荐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计算各基桩 件 Group7.0[3] 对本试验进行模拟,土体模型采用
的 p 乘子: Reese 等[18]提出的 p-y 曲线。通过拟合上述单桩水
(1)确定群桩中每根基桩与所有其他基桩的桩 平静载试验数据,得到土体内摩擦角 37°和地基模
间距,若桩间距大于 8D,折减系数直接取为 1。 量 30 381 kN/m3。单桩试验曲线和拟合结果见图 9。
(2)针对桩间距小于 8D 的每对双桩依定义确 将计算得到的 p 乘子输入到 Group 中以考虑群桩效
定前桩和后桩及夹角 η 和 θ,利用表 2 计算临界角 应;将实测得到的各基桩扭矩−转角曲线输入程序
θ0。 模拟各基桩扭转响应。
图 10 给出了计算结果与试验
(3)根据折减系数经验公式(3)计算桩间距小 结果对比,计算与试验结果十分吻合,说明本文提
于 8D 的每对双桩折减系数。 出的 p 乘子经验性计算公式能够较好反映出水平偏
(4)利用式(1)求得每根基桩的 p 乘子。 心受荷群桩中的群桩效应的影响。
4666 岩 土 力 学 2019 年

3 000 规律,因此更具广泛性。本文引入广义 p 乘子概念


2 500
定量表征水平偏心受荷群桩的群桩效应。本文首先
分析了水平偏心受荷两桩的相对运动规律,理论推
2 000
导了两桩产生相互作用的临界状态,给出了两桩产
荷载/ kN

1 500
生相互作用时两桩运动方向夹角范围和桩间距范
1 000
离心试验
围;然后,基于试验和数值计算数据,在能够产生
500
Group 计算 相互作用的两桩运动方向夹角范围,给出了折减系
数经验计算公式;最后,采用折减系数累乘算法,
0
0 100 200 300 400 500 给出广义 p 乘子经验计算公式。本研究主要获得如
位移/ mm 下结论:
(1)在水平偏心受荷的两桩可分成前桩和后桩,
图 9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曲线和计算结果对比
Fig.9 Comparison of test and calculation results of a 前桩和后桩运动方向与两桩中心连线夹角的变化范
laterally loaded single pile 围分别为 0º≤η≤90º和−90º≤θ≤90º。
(2)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及理论分析均表明,
7 000
两桩间的桩−土−桩相互作用大小与两桩运动方向
6 000 夹角 η 和 θ 密切相关。η 和 θ 的存在一个组合范围,
5 000 在该范围内两桩不存在相互作用;当两桩存在相互
荷载/ kN

4 000 作用时,相互作用对后桩的影响往往大于对前桩的
3 000 影响。
2 000 离心试验 (3)前桩和后桩的折减系数随 θ 呈非线性变化,
Group 计算
除了 η = 0º以外折减系数在 0º≤θ≤90º和−90º≤
1 000
θ<0º两个区间内变化规律均不相同。
0
0 20 40 60 80 100 本文基于砂土模型和参数提出了一整套针对砂
位移/ mm
土的广义 p 乘子经验计算公式。该方法经退化可以
(a) 水平荷载−承台水平位移曲线 得到水平受荷群桩的 p 乘子,是对已有的 p 乘子法
的拓展。初步的计算案例结果表明了该 p 乘子计算
60 000
公式在计算水平偏心和扭转受荷群桩响应中的适用
50 000
性。为进一步提出水平偏心受荷群桩的非线性分析
40 000 模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荷载/ kN

30 000
参 考 文 献
20 000 离心试验
Group 计算 [1] BROWN D A, MORRISON C, REESE L C. Lateral load
10 000
behavior of a pile group in sand[J]. Journal of
0
0.0 0.3 0.6 0.9 1.2 1.5 1.8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SCE, 1988, 114(11): 1261
转角/(º) -1276.
(b) 扭矩−承台扭转角曲线 [2] MCVAY M, ZHANG L, MOLNIT T, et al. Centrifuge

图 10 水平偏心受荷 2×2 群桩试验和计算结果对比 testing of large laterally loaded pile groups in Sands[J].
Fig.10 Comparison of test and calculation results of 2×2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pile group subjected to eccentric lateral loading
Engineering, 1998, 124(10): 1016-1026.

7 结 论 [3] REESE L C, WANG S T, VASQUEZ L. GROUP 7.0 for


Windows technical manual(analysis of a group piles
水平偏心受荷群桩的群桩效应与各个基桩的
subjected to axial and lateral loading)[M]. Austin, Texas:
运动方向密切相关,采用 p 乘子法定量表征水平偏
Ensoft, Inc., 2006.
心受荷群桩中群桩效应必须考虑基桩运动方向变化
第 12 期 孔令刚等:水平偏心受荷群桩 p 乘子计算 4667

[4] SCHMIDT H G. Horizontal load tests on files of large interaction and coupling effects in pile groups subjected
diameter bored piles[C]//Proceedings of The Eleventh to torsion[J].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45(7): 1006-1017.
Foundation Engineering.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s. n.], [12] KONG L G, ZHANG L M. Centrifuge modeling of
1985: 1569-1573 torsionally loaded pile groups[J]. Journal of
[5] FAYYAZI M S, TAIEBAT M, FINN W L, et al.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valuation of p-multiplier method for performance-based 2007, 133(11): 1374-1384.
design of pile groups[C]//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13] 孔令刚, 樊继营, 陈仁朋, 等. 不同运动方向两桩间
Performance Based Design in Earthquake Geotechnical 桩−土−桩相互作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
Engineering. Taormina, Italy: [s. n.], 2012. 32(增刊 2): 4158-4161.
[6] ROLLINS K M, LANE J D, GERBER T M. Measured KONG Ling-gang, FAN Ji-ying, CHEN Ren-peng, et al.
and computed lateral response of a pile group in sand[J]. Pile-soil-pile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piles moving along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different directions[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Engineering, 2005, 131(1): 103-114.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13, 32(Suppl.2): 4158-
[7] ASHOUR M, ARDALAN H. Employment of the 4161.
p-multiplier in pile-group analysis[J]. Journal of Bridge [14] BOLTON M D. The strength and dilatancy of sands[J].
Engineering, 2011, 16(5): 612-623. Geotechnique, 1986, 36(1): 65-78.
[8] 喻豪俊, 彭社琴, 赵其华. 碎石土斜坡水平受荷桩承载 [15] WANG S T, REESE L C. Study of design method for
特性研究[J]. 岩土力学, 2018, 39(7): 2537-2545. vertical drilled shaft retaining walls[C]//Research Report
YU Hao-jun, PENG She-qin, ZHAO Qi-hua. Research on 415-2F, Center for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ureau of
response of laterally loaded pile in gravel soil sloping Engineering Research.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1986.
ground[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18, 39(7): 2537 [16] 樊继营. 水平偏心受荷群桩中桩−土−桩相互作用研
-2545. 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3.
[9] 顾明. 水平循环及偏心荷载作用下群桩性状模型试验 FAN Ji-ying. Pile-soil-pile interaction in pile groups
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4. subjected to eccentric lateral loading[D]. Hangzhou:
GU Ming. Model test study on behavior of pile group Zhejiang University, 2013.
subjected to lateral cyclic and eccentric loads[D]. [17] OTANI J, PHAM K D, SANO J. Investigation of failure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14. patterns in sand due to laterally loaded pile using X-ray
[10] KONG L G, CHEN R P, WANG S H, et al. Response of CT[J]. Soils and Foundations, 2006, 46(4): 529-535.
3x3 pile groups in silt subjected to eccentric lateral [18] REESE L C, COX W R, KOOP F D. Analysis of laterally
loading[J].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 loaded piles in sand[C]//Proceedings of the 6th Annual
mental Engineering, 2015, 141(7): 04015029-1-10. Offshore Technology Conference. Houston, Texas: [s. n.],
[11] KONG L G, ZHANG L M. Experimental study of 1974: 473-48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