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第 38 卷 第 3 期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Vol. 38 No. 3

2019 年 6 月 Journal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une. 2019

文章编号:1674 - 0076 (2019 )03 - 0090 - 07

粒子图像测速发展综述
陈根华 ,詹 斌 ,王海龙 ,罗晓萱 1

( 南昌工程学院 江西省水信息协同感知与智能处理省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1.

330099 ;
2 1

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99)
2.

摘 要:粒子图像测速(PIV)是一种基于流场图像互相关分析的非接触式瞬时全流场测量技术,它融合了计算机、
光学及图像处理技术等交叉学科,在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 PIV 技术
的进步,其测量功能由早期的二维平面发展成三维空间,为瞬态流场的可视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从测试原理
及系统组成的角度,重点介绍了立体 PIV、全息 PIV、层析 PIV 及微 PIV 等最新三维 PIV 技术,总结了 PIV 技术的发
展和研究现状,最后探讨了 PIV 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粒子图像测速;流场测量;立体 PIV;全息 PIV;微 PIV
中图分类号:TP23 文献标志码:A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 ,
CHEN Genhua1 ZHAN Bin1 WANG Hailong2 LUO Xiaoxuan1 ,
(1. Jiangxi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Water Information Cooperative Sensing and Intelligent Processing,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99 , China;2. Jiangxi Province Institute of Water Sciences,Nanchang 330099 ,China)

: ( ) ,
Abstract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 is a contact-free instantaneous and full-flow velocity measurement technique

based on the cross-correlation analysis of flow image. It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ed with computer optical and image

processing. It is widely used in fluid mechanics aerodynamics and biology.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IV technology PIV ,
has evolved from two-dimensional to three-dimensional space measurement. It has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transient flow
, ,
field visu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rinciple and system structure the latest techniques such as Stereo-PIV hol-
, ,
ographic PIV tomography PIV and micro PIV are introduced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tatus of PIV technology are

summarized. Finally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IV is made.

Key words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 ( );flow field measurement;Stereo-PIV;HPIV;Micro-PIV
流体运动是自然普遍现象之一,对其研究的前提是能获取流场的准确定量信息。在众多的流动可视化
技术中,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是上世纪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流场测量技

术,它充分利用了现代材料、激光技术、数字成像、计算机和图像分析等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可以非接触式
方式精确地测量平面内的二维或三维瞬态流场,为定性描述和定量研究流体运动提供了最理想的数据基
础[]。相比于传统的流场测量技术(热线 / 热膜测速仪(HWFA)[]、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和超声波多
2 3 4

普勒测速仪(ADV)[]等),PIV 技术可获得全流场的流动信息及更高的测量精度,可满足对大尺度、高雷诺

数、复杂边界流动的研究需求。PIV 技术发展至今近 30 年历史,为应对不同的测试场景已衍生出多种测量


技术,如立体 PIV(Stereo-PIV)、全息 PIV(HPIV)、层析 PIV(Tomo-PIV)以及微 PIV(Micro-PIV)等。本文将介
绍 PIV 的基本测试原理及系统结构,同时对几种最新的三维 PIV 技术进行综述分析,总结 PIV 技术的发展历
程和研究现状,最后探讨 PIV 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收稿日期:2018 - 11 - 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401187);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170990 );南昌工程学院研究生
创新计划项目(YJSCX20180025 );江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077BBG70046 );南昌工程学院青年基金项目
(2014KJ017)
作者简介:陈根华(1980 - ),男,博士,副教授,cghnit@ 126. com.
第3 期 陈根华,等:粒子图像测速发展综述 91

1 PIV 技术原理
系统主要由光源、成像系统以及图像处理系统 3 个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为:在待测流场内均匀地
PIV
散布一定密度的示踪粒子,然后利用激光经过棱镜反射形成片光照射待测流场,再由 CCD 相机采集两次或
多次曝光的粒子图像,最后由图像处理系统对粒子图像对进行处理[],获得检测窗口内粒子沿 x 与 y 方向的 6

平均速度,即可近似为流场的瞬时速度,进而得到整个流场切面的速度矢量分布以及其它定量信息。PIV 的
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如图 1 所示。

图1 PIV 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图
2 历史发展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由 Adrian[]于 1984 年首次提出。近 30 年来,PIV 已朝高维度、高精度以及高
PIV 7

实时性方向发展,其发展主要体现在 PIV 系统中的硬件设备和图像处理算法两个部分。下面从这两个方面


简述其发展历程。
2. 1 硬件设备的发展
PIV 的硬件设备主要包括照明光源和成像系统,两者决定了 PIV 的成像质量和动态测量范围等性能参
数。在照明光源方面,激光因其脉冲持续时间短且两次脉冲的时间间隔可调而成为 PIV 照明光源的最佳选
择[]。在成像系统方面,早期使用胶片记录粒子图像[],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CCD 相机[ ]已应用于 PIV,
8 9 10

目前高分辨率 CCD 相机已应用于 PIV 测量中的粒子图像获取。


2. 2 图像处理算法的发展
PIV 图像处理算法也是朝着高分辨率、 高精度的方向发展。早期人们使用杨氏条纹法和自相关法分析
记录在胶片上的粒子图像 ,但两种方法得到的速度方向都存在二义性,而 Marzouk[ ]提出的非对称自相
[ ] 11 12

关函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Dabiri[ ]等研究了互相关函数法中错误矢量的产生原因及校正问题。田晓
13

东[ ]等研究了 PIV 测量过程中粒子跑出或跑入检测窗口(Interrogation Windows)对速度检测的影响,并提出


14

一种改进的混合算法,提高了测速的效率和精度。王灿星[ ]等研究粒子图像中的背景噪声,采用了图像过 15

滤法来减小图像中的背景噪声。Scarano[ ]等提出了多重网格迭代算法,通过迭代逐级减小检测窗口的尺
16

寸,直至检测窗口尺寸满足空间分辨率和测量精度的要求。Gui[ ]等提出一种高斯掩膜的相关算法,对相关 17

过程进行加权计算,以降低分析结果的偏差。Grant[ ]等采用神经网络法(Neural Network)实现粒子图像跟


18

踪、边缘分析及图像增强,解决了 PIV 技术中的许多复杂问题。康琦[ ]对体视 3D-PIV 技术的原理作了详细 19

的分析,利用笛氏奇次坐标矩阵变换,建立了一套完整规范的 3D-PIV 三维重建理论。随着对 PIV 技术研究


的不断深入,新的图像处理算法改善了测量精度、扩展了测量空间的动态范围、提高了测量实时性。
3 研究现状
随着二维 PIV 技术日趋完善以及工程应用对高维流场信息的需求,近 10 年来,先后开发了立体 PIV、全
息 PIV、层析 PIV 以及微 PIV 等典型三维 PIV 技术并取得重要的应用。
92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9 年
立体 PIV 技术
3. 1
根据流场的激光照明方式,可将三维 PIV 技术分为 2 种:一种是采用片光照明,通过对两个相机在不同
角度记录的图像进行互相关计算,得到两个二维速度场后,再利用投影重构法计算第三维的速度分量。这种
方法称为立体 PIV 技术[ ](Stereoscopic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Stereo PIV),其本质仍为二维 PIV;另一种
20

采用体积光照明,测得整个体流动的三维速度,主要有全息 PIV(HPIV)和层析 PIV(Tomo-PIV)。


根据人眼双目测距的原理,立体 PIV 利用两部成一定角度的相机获取粒子图像,再根据几何成像关系
对粒子图像进行处理就可计算出第三维速度分量,具体的测速步骤为:相机标定,流场图像获取,粒子识别、
定位,粒子匹配以及流场速度场显示等[ ]。常用的相机布置方法有镜片平移法和角位移法,如图 2 所示。 21

图 2 立体 PIV 的两种相机布置法
等给出了建立在几何共线方程的理想成像系统模型,即示踪粒子中心、光学中心和像平面
Calluaud D [22]
中心三者一线,目的是得到物体空间坐标与像平面坐标之间的映射关系,模型表示为
f 0 uo 0  Xw 
 u  x T  Yw 
s  v  =  0

fy vo

0 T
 O [ ]
 .
1  Zw 
(1)
1   
0 0 1 0  1 
其中 (u,v)为粒子在像平面像素坐标系中的位置坐标,s 为像平面坐标轴不正交引出的倾斜因子,(X ,Y , w w

Z )为粒子的三维空间坐标,(f ,
w f )为相机投影焦距,(u , v )为像平面的光学中心,R 和 T 分别为旋转矩
x y o o

阵以及平移矩阵,整个模型可简记为 K = M M X = MX ,其中 K 表示像平面坐标向量,M 和 M 分别代表 i e W W i e

相机的内部参数和外部参数。立体 PIV 先对粒子图像进行滤波、变形校正以保证粒子中心坐标的准确性,完


成粒子图像的识别与定位后,再依据几何共线成像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两部相机构成的几何共线超定
方程组可得粒子的近似空间坐标,进而可求得粒子的空间位移以及三维速度分量。假定粒子在 t ,t 时刻 1 2

的空间坐标分别为 (X ,Y ,Z )和 (X ,Y ,Z ),则粒子的三维速度表示为
t1

t1

t1

t2

t2

t2

U = X - X / (t - t ), t2 t1

{
w w 2 1

V = Y - Y / (t - t ), (2) t2

t1
w 2 1

W = Z - Z / (t - t ). t2

t1
w 2 1

实际上,立体 PIV 的第三维分量的重构受不同方向观测速度矢量的透视失真的影响,其精度要低于平面


内的二维分量。另外,相机标定的偏差也会限制系统的整体测量精度。近年来,立体 PIV 技术的研究重点主
要集中在提升测量精度、增加空间分辨率和扩大应用范围等方面,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液体流动和工业风
洞[ ]。 23

3. 2 全息 PIV
全息 PIV[ ](Holography PIV,HPIV)是全息技术与 PIV 相结合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三维流场测量技术,
24

与立体 PIV 技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早期的全息 PIV 技术使用胶片记录相干光的干涉图案,通过原始光照


射全息相片,重构出原始光场强,最后计算出三维速度矢量场[ ],测量过程复杂且存在较大的误差,限制了 25

HPIV 的工程应用。直到将数字全息技术(Digital Holography)引入 PIV, 产生了数字全息 PIV(DHPIV)[ ]后, 26

HPIV 才获得广泛的应用。
数字全息 PIV 主要基于光衍射的 Huygens-Fresnel 原理[ ]。激光平面波穿过粒子场后产生经由粒子散 27
第3 期 陈根华,等:粒子图像测速发展综述 93

射的物光和未经散射的参考光形成的干涉图案,即为全息图像[ ]。根据反演公式,由 CCD 全息图像可再现 28

粒子场,这一过程用 Fresnel-Kirchhoff 衍射积分公式[ ]表示为 29

∞ ∞
( )( ) 2π
ξ′ -x 2 + φ′ -y 2 +d2
R (ξ′,
φ ′) = ( , ) ( , ) (3) -i λ
i e
λ ∫∫
h x y E x y ×
-∞ -∞ (ξ′ - x) + (φ′ - y) + d dxdy.

2 2 2

其中 R(ξ′,φ′)和 E (x,y)分别为再现光场和参考光光场的复振幅分布,h(x,y)为全息图像的灰度分布,d

为目标粒子与 CCD 平面之间的距离,λ 为波长。


数字全息 PIV 通过 CCD 相机采集两帧待测流场的全息图像,然后利用计算机对采集到的两帧全息图像
分别进行再现,得到两个瞬时三维粒子场,最后对 2 个瞬时三维粒子场进行三维互相关计算,获得三维速度
矢量场,其测速示意图如图 3 所示。

图 3 数字全息 PIV 测速示意图


再现瞬时粒子场是数字全息 PIV 技术中关键的一步。目前常用的再现算法有 Fresnel 法[ ]、卷积法[ ] 29 30

以及角普法[ ]等,这 3 种算法都基于标量衍射理论。此外,在数字全息 PIV 技术中,粒子空间定位精度会直


31

接影响测量结果的精度,所以如何提高粒子的空间定位精度也是近年来研究者重点关注的方向[ ]。通过检 32

查再现图像的灰度梯度,可实现粒子的焦平面定位。常用的灰度梯度法有边缘灰度梯度法[ ]、全局灰度梯 33

度法[ ]以及综合灰度梯度法[ ],其中综合灰度梯度法具有高可靠性和广泛适用性,能够精确地获得粒子的


34 28

焦平面位置。
数字全息 PIV 已成功应用于各种复杂的流场测量,如发动机喷雾、汽车空气动力流场以及燃烧火焰流
场。但数字全息 PIV 仍有观测空间较小、粒子空间定位精度不高、全息成像质量差等不足之处,极大地限制
了其实际应用[ ]。因此,较大的采样区间、更高精度的粒子定位算法和高质量的全息成像将是数字全息
35

PIV 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3. 3 层析 PIV
层析 PIV(Tomographic PIV,Tomo-PIV)是一种最新的三维速度矢量场测量技术。与立体 PIV 结构类似,
层析 PIV 利用多部相机采集不同视角下示踪粒子图像,再通过光学层析成像算法由二维图像重建三维示踪
粒子场,然后利用三维互相关算法得到三维速度矢量场,如图 4 所示。层析 PIV 由 Elsinga[ ]提出,2007 年 36

LaVision 公司将层析 PIV 成功应用于水流和空气流动的测量; 2013 年 Silva [ ]等提出了基于图像匹配的重建 37

增强(SMRE)技术,提升了层析 PIV 的速度矢量场重建质量和精度;2016 年 Hasler[ ]等利用层析图像测速 38

仪测量了生物瓣膜心脏瓣膜的三维速度场。
层析 PIV 的本质是三维散射场重构,三维光散射场重构实际上就是 CCD 阵列投影在物理空间 E(X,Y,
Z )光强度分布的离散三维阵列。成像平面坐标为 (x , y )的第 i 个像素的强度与三维物理空间第 j 个像素 i i

的光强度分布之间的关系,可用三维物理空间到成像平面的投影模型表示:
∑ ω ,E(X ,Y ,Z ) = I(x ,y ).
j∈N i
i j i j (4) j i j

其中 N 表示体积内第 i 个像素在坐标为 (x ,y )视线周围的三维像素的临近区域。加权系数 ω , 描述了三


i i i i j

维物理空间第 j 个像素的光强度分布 E(X ,Y ,Z )对像素强度 I(x ,y )的贡献。由于粒子的三维空间坐标


i j j i i

未知,所以该模型需具有预测校正技术的迭代,并且需要一个非零的强度分布 E (X,Y,Z)作为初始条件,通 0

过乘法修正,原模型可表示为
94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9 年
E (X ,
Y, Z ) = E (X ,
Y,Z)[
( ,) ,
(5) I xi yj μω i j

∑ ω ,E (X ,Y ,Z )]
k +1 k
i j j .
i j j k
j∈N i i j i j j

其中标量松弛因子 μ ≤ 1 ,当 μ = 1 时上式收敛的速度最快。一般只需经过 4 ~ 5 次迭代即可使得测量结果


差异最小。

图 4 层析 PIV 技术的测试原理图[ ] 35

层析 PIV 与其它三维流场测速技术相比具有诸多优势:比立体 PIV 操作简单,测量精度高;较全息 PIV


无需相干光照明,设备简易且应用范围广;其粒子浓度高于三维粒子追踪测速(3D-PTV),可获更多的速度矢
量数。但层析 PIV 需要更高的体积照明能量、数据存储量及计算能力[ ],未来可在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9

3. 4 微 PIV
对于特征尺度在 1 μm 到 1 mm 之间的微尺度流动,传统流场测量技术不再适用[ ],而微 PIV (Micro- 40

PIV)正是由传统 PIV 发展而来的微尺度流动测速技术,可实现微尺度流场无扰、整场、瞬时及高分辨率测


量,现已成为微尺度流场最重要、最有效的测量手段[ ]。在微 PIV 技术出现之前,将传统的宏观全场测量技 41

术[ ]应用于微尺度流场测量,仅能获得定性结果,空间分辨率和测量精度方面都不理想。直到 Adrian[ ]首
42 43

次将传统 PIV 应用于微尺度流场测量,开启了微 PIV 的发展历程。近 10 年来,微 PIV 飞速发展,现已成为微


尺度流动测量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广泛应用于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工业以及芯片制造等领域。
早期的微 PIV 是针对二维流场设计研发的,因此其测速原理类似于传统 PIV,但区别于传统 PIV,微 PIV
的示踪粒子直径约为几百纳米,易受物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和静电等的影响;由于微尺度流动在毫米和微
米级,微 PIV 须借助显微镜系统放大视场及体积光照射流动单元,更重要的,在图像处理中需考虑示踪粒子
的布朗运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目前,微 PIV 技术在二维微尺度流场的测量中已比较成熟,与传统三维流场测量技术结合的三维微 PIV
技术已成为近年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已应用于粘附细胞周围流场测速、微流控芯片、血流动力学及生物流体
力学[ ]等领域。但微 PIV 主要应用于低雷诺数的定常流动,且因微尺度流场的结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
44

测量结果复现性很低,以上都是微 PIV 的发展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4 总结与展望
不断改进的硬件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使得 PIV 在测量精度、动态范围和计算速度等方面显著提升,已广
泛应用于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且新的应用领域仍在不断扩展,成为现代流体测量的
重要方法。但是,PIV 的测量精度受到示踪粒子、设备分辨率水平和图像处理算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
一些特殊且复杂的测试场景中(如湍流、多相流以及微尺度流动等),其测量精度难以满足要求,所以如何提
高 PIV 应对复杂流动的测量精度仍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提高硬件设备的性能获取更高质量的粒
子图像,以及持续改进图像处理方法,必将推动 PIV 技术取得更大的发展与突破。
参考文献:
[1]Adrian R J. Multi-point optical measurements of simultaneous vectors in unsteady flow—a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 flow,
1986 ,7 (2 ):127 - 145.
第3 期 陈根华,等:粒子图像测速发展综述 95

[2]SchlatterP. Assessment of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data of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s[J].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2010,659
(4):116 - 126.
[3]韦青燕,张天宏. 高超声速热线 / 热膜风速仪研究综述及分析[J]. 测试技术学报,2012,26(2):142 - 149.
[4]Foreman Jr J W,George E W,Lewis R D. Measurement of localized flow velocities in gases with a laser Doppler flowmeter[J]. Ap-
plied Physics Letters,
1965 ,7 (4 ): 77 - 78.
[5]Chanson H,Trevethan M,Aoki S. 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ry(ADV)in small estuary:field experience and signal post-processing
[J]. Flow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ation,2008,19(5):307 - 313.
[6]程剑吉,王亚东,陈翔,等. 基于散乱点云的网格生成方法在 Rhino 平台上的实现[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7,36 (01 ):
60 - 63.
[7]Adrian R J. Scattering particl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effect on pulsed laser measurements of fluid flow:speckle velocimetry vs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J]. Applied optics, 1984 ,23 (11 ): 1690 - 1691.
[8]徐荣辉,周正华,张旭苹. 四倍频移间隔的多波长布里渊 / 铒光纤激光器[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8,37(03):76 - 80.
[9]金上海,陈刚,许联锋,等. 基于小波多尺度分析的 PIV 互相关算法研究[J].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005,20(3):373 - 380.
[10]Hain R,Kähler C J,Tropea C. Comparison of CCD,CMOS and intensified cameras [J ]. Experiments in fluids,2007,42 (3 ):
403 - 411.
[11]Keane R D,Adrian R J. Theory of cross-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IV images [J ]. Applied scientific research,1992,49 (3 ):
191 - 215.
[12]Marzouk Y M,Hart D P. Asymmetric autocorrelation function to resolve directional ambiguity in PIV images[J]. Experiments in
fluids,1998 ,25 (5 - 6 ):401 - 408.
[13]Huang H,Dabiri D,Gharib M. On errors of digital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J].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7,8
(12):1427 - 1440.
[14]田晓东,李玉梁,陈嘉范,等. 一种新改进的 DPIV 方法[J]. 水科学进展,2000,11(1):59 - 63.
[15]王灿星,林建忠,山本富士夫. 二维 PIV 图像处理算法[J].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001,16(4):399 - 404.
[16]Scarano F,Riethmuller M L. Iterative multigrid approach in PIV image processing with discrete window offset[J]. Experiments in
Fluids, 1999 ,26 (6 ):513 - 523.
[17]Gui L,Longo J,Stern F. Biases of PIV measurement of turbulent flow and the masked correlation-based interrogation algorithm
[J]. Experiments in Fluids,2001,30(1):27 - 35.
[18]Grant I,Pan X. The use of neural techniques in PIV and PTV[J].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7,8(12):1399.
[19]康琦. 全场测速技术进展[J]. 力学进展,1900,27(1):106 - 121.
[20]Prasad A K. Stereoscopic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J]. Experiments in fluids,2000,29(2):103 - 116.
[21]陈钊,郭永彩,高潮. 三维 PIV 原理及其实现方法[J]. 实验流体力学,2006,20(4):77 - 82.
[22]Calluaud D,David L. Stereoscopic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measurements of the flow around a surface-mounted block[J]. Ex-
periments in Fluids, 2004 , 36 (1 ): 53 - 61.
[23]Van Doorne C W H,Westerweel J. Measurement of laminar,transitional and turbulent pipe flow using stereoscopic-PIV[J]. Ex-
periments in Fluids, 2007 , 42 (2 ): 259 - 279.
[24]Dadi M,Stanislas M,Rodriguez O,et al. A study by holographic velocimetry of the behaviour of free small particles in a flow[J].
Experiments in Fluids, 1991 , 10 (5 ):285 - 294.
[25]Barnhart D H,Adrian R J,Papen G C. Phase-conjugate holographic system for high-resolution particle-image velocimetry[J]. Ap-
plied Optics,1994 , 33 (30 ): 7159 - 7170.
[26]Kim S,Lee S J. Effect of particle number density in in-line digital holographic particle velocimetry[J]. Experiments in Fluids,
2008 ,44 (4 ):623 - 631.
[27]Goodman J W. Introduction to Fourier optics[M]. Roberts and Company Publishers,2005.
[28]李光勇. 数字全息粒子图像测速技术(DHPIV)在旋转流场中的应用[D]. 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2.
[29]Schnars U,Kreis T M,Jueptner W P. Digital recording and numerical reconstruction of holograms:reduction of the spatial frequen-
cy spectrum[J]. Optical Engineering, 1996 ,35 (4 ):
977 - 982.
[30]李俊昌,宋庆和,Picart Pascal,桂进斌,楼宇丽. 离轴数字全息波前重建算法讨论[J]. 中国激光,2014,41(02):81 - 89.
[31]李俊昌. 角谱衍射公式的快速傅里叶变换计算及在数字全息波面重建中的应用[J]. 光学学报,2009,29 (05 ):1163 -
1167.
96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9 年

[32]路程. 数字全息粒子场测量技术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33]Lai S,Kemper B,von Bally G. Off-axis reconstruction of in-line holograms for twin-image elimination[J]. Optics communications,
1999 ,
169 (1 - 6 ):
37 - 43.
[34]Kim T,Poon T C. Three-dimensional matching by use of phase-only hol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the Wigner distribution[J]. JO-
SA A, 2000 ,
17 (12 ):2520 - 2528.
[35]张芬. Tomo-PIV 的立体照明技术研究[D]. 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7.
[36]Elsinga G E,Scarano F,Wieneke B,et al. Tomographic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J ]. Experiments in fluids,2006,41 (6 ):
933 - 947.
[37]De Silva C M,Baidya R,Marusic I. Enhancing Tomo-PIV reconstruction quality by reducing ghost particles[J]. Measurement Sci-
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
24 (2 ):
024010.
[38]Hasler D,Landolt A,Obrist D. Tomographic PIV behind a prosthetic heart valve[J]. Experiments in Fluids,2016,57(5):1 - 13.
[39]Kähler C J,Astarita T,Vlachos P P,et al. Main result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PIV Challenge[J]. Experiments in Fluids,2016,57
(6):97.
[40]Gad-El-Hak M. The Fluid Mechanics of Microdevices———The Freeman Scholar Lecture[J]. Asme Journal of Fluids Engineering,
1999 ,121 (1 ):
5 - 33.
[41]王昊利,王元. Micro-PIV 技术———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的新进展[J]. 力学进展,2005,35(01):79 - 92.
[42]申峰,刘赵淼. 显微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微流场可视化测速技术及应用综述[J]. 机械工程学报,2012,48 (04 ):155 -
168.
[43]Adrian R J. Particle-imaging techniques for experimental fluid mechanics [J]. Annual review of fluid mechanics,1991,23 (1 ):
261 - 304.
[44]Raffel M,Willert C E,Scarano F,et al.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apractical guide[M]. Springer,2018.
(上接第 45 页)
(2)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通过增设该新型粘弹性阻尼器对某 6 层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加固后
的最大层间位移、层间位移角、层间剪力与原结构对比均能得到有效控制。
(3)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加固后结构的非线性耗能大部分由原结构中增设的新型粘弹性阻尼器提供,由
此说明该新型粘弹性阻尼器在抗震加固领域能有效降低原结构地震反应并消耗大量地震能量。
参考文献:
[1]高孟潭. 新一代国家地震区划图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J]. 城市与减灾,2016(3):1 - 5.
[2]张亚男. 既有建筑抗震加固需求与设防对策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3]凌宏华. 新型阻尼器的工作机理及在抗震加固工程中的应用[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4]韩涛,孙胜男,苏志彬. 高层建筑加强层设置耗能构件的抗震分析[J]. 人民长江,2010,41(6):15 - 18.
[5]吴波,李惠,林立岩,东北某政府大楼采用摩擦阻尼器进行抗震加固的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1998,19(5):28 - 36.
[6]邓勇军,姚勇,陈代果. 软钢阻尼器加固某大跨度结构减震性能研究[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27(4):49 - 57.
[7]汪大洋,周云,王烨华,粘滞阻尼减震结构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28(4):22 - 31.
[8]胡洋. 基于粘弹性阻尼器的高层双塔连体结构的消能减震分析[D]. 南昌:南昌工程学院,2017.
[9]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10]孙勇. 基于等价线性化和能量平衡的减震结构设计与分析[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