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文化概论第四课(书籍篇)

【书籍的装帧】
概览:


甲骨(绳串联) 玉版

西周
竹木(竹:竹简) 缣帛(帛装)

西汉
纸 贝多叶(梵夹装)

卷轴装

折精装(唐) 旋风装
• 书籍的材质
蝴蝶装(唐后期) • 书籍的装帧形式

包背装(元)
*流行于元末明初

线装(唐末宋初/明中期【不同说
法】)*流行于明清

简装(现代) 精装(现代)
书籍的定义:(一)用文字、图画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做记录,并装订成卷册。
(二)【狭义】装订成册的,印刷有文字或图像的纸张的集合体

【书籍】

❖ 商与西周时期,还未出现正规书籍
*书籍已经萌芽,甲骨卜辞,器物铭文,石刻碑铭
*有档案性质的文献材料,可算作初期书籍
❖ 正规书籍的最早载体是竹与木
❖ 纸出现后已取代其他材料作为正规书写用品

一、 先秦时期

【甲骨】:(一)最早作为文字载体的材料(商)
(二)把文字契刻在龟甲兽骨上
(三) 主要用于占卜(商代人非常崇尚鬼神,大小事均由占卜决定)
(四)反映了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情况
(五)已具备书籍的基本性质

*书写形式:自上往下,纵自成行(由右或左开始都有,由此奠定后来中国古代的文字竖写格式)

【玉版】:(一)考古发现周代已使用玉版这种高档的材料书写或刻字(周)
(二)用量小,多为上层社会用品(材质珍贵)
(三)《韩非子 ∙ 喻老》—— “周有玉版”

*这个时期的其他文字载体(与书籍形式相去甚远):青铜器物、陶器、石碑(金文、钟鼎文、铭
文),篇幅较短,材料笨重。

【简册】:(一)中国最早的正规书籍,载体是竹子(简)和木头(牍)
(二)用竹木条编连起来制作而成的书籍
(三)“简” ——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简,牒也。” “牒,札也。”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长大者曰塹。薄小者曰札、曰牒”

译(2) : “统一规格的木片或竹片,厚一点的叫塹,薄的叫札或牒”

(四)“册” ——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册:象其札一长一短、谓五直有长
短。中有二编为二横之形、蔡邕独断曰:策、简也。其制:
长者一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长一短、两编下附。札、牒也。
亦曰简。 编、次也。次者、竹长短相间排比之。以绳横联之。
上下各一道。一容字无多。故比次编之,乃容多字。
译(1): 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 “长短不一的竹简,用两根绳子编串在一起,就是象
形的【册】”

译(1):一容字无多。故比次编之,乃容多字: “单一竹片能写的字不多,因此要把多个竹片用
绳子编起来成册,才能写下更多字。

(五)加工工序:(a)把竹子加工成同一规格的竹片
(b)放置在火上烘烤,蒸发竹片中的水分(防止日久虫蛀或变形)
(c)在竹片上书写

** 汗青 ,本义是烘烤青竹的工序(烘烤时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
水珠,像出汗一样)

引申:(一)史书: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
(二)著作完成(杀青)

(六)“牍” —— 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用片为单位,字不多。多用于书信。

为什么说竹简木牍是最早的正规书记载体?

- 书的称谓大概是从简牍开始的
- 有关书籍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制作方式,都承袭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 在纸出现和大量使用之前,简牍便是最主要的书写工具

【缣帛】:(一)用丝织品(绢布)作为书写材料
(二)与简牍同期使用,也是真正意义的书籍形式
(三)形式:(1)一正一反折叠存放
(2)左端粘木轴,卷成一卷
(四)《墨子》—— “书于竹帛”
(五)《字诂》—— “古之素帛,以书长短随事裁绢。”
(六)特点:质地轻、易折叠、书写方便、可根据文字多少裁剪尺寸

【纸】:(一)不是书籍的装帧形式
(二)继竹木缣帛后的文字载体
(三)西汉时便已出现
(四)《后汉书 ∙ 蔡伦传》—— “自古书契多编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
并不便于人。蔡伦造意,用树肤、麻头、蔽布、渔网以为纸。”
二、卷轴装

✓ 将印页按规格裱接后,使两端粘连于圆木或其他棒材轴上,卷成束
✓ 始于帛书,沿用于纸书。由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演变成
✓ 卷的左端卷于轴内,右端在卷外。前面装裱有一段纸或丝绸,叫作“镖” (起保护作用),
镖头系上丝带,用来缚扎。

▪ 欧阳修《归田录》:“唐人藏书,皆作卷轴。”
▪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 chóu 通义》:“初期卷轴在形式上模仿帛书,把抄成了书的纸
粘成长卷,用木或竹做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卷成一束,合若干卷为一帙。这种书
籍装帧形式被称为卷轴装。”

✓ 卷轴装的书籍形式发展至今已不再采用,但在书画装裱中仍有应用
▪ “卷”的引申:后来把一篇完整的文稿称作一卷

✓ 缺点:阅读不便,卷轴的纸很长
✓ 优点:可根据文字多少裁取、方便加纸续写

三、梵夹装

✓ 西藏吐鲁番时期古藏文书的主要装帧形式
✓ 依次将贝多叶(或效仿贝叶经的纸张)摞好,上下各夹配一块竹片或木板,夹板中段穿孔
后,穿入绳索结扣。
✓ 装订对象:刻写经文的贝多罗树叶,书写/雕印经文的纸张(佛教经典。佛经)

▪ 《酉阳杂俎》卷十八:“贝多,出摩伽国,长六七
尺,经冬不凋。此树有三种”
“西域经书,用此三种皮叶。
若能保护,亦得五、六百年。”
▪ 隋杜宝《大业杂记》:“新翻经本从外国来,用贝多树叶。叶形似枇杷,叶面厚大,横
作行书。”
四、折精装

✓ 将长卷沿文字版面折叠,在首末两页分别粘贴硬纸板或木板
✓ 在卷轴装的形式改造来的
✓ 装帧形式与卷轴装有很大区别,与今时的书籍形状相似
✓ 在书画、碑帖等装裱方面沿用至今
✓ 优点:阅读较卷轴装方便、便于存放
✓ 缺点:折痕处易断裂

五、旋风装

✓ 又称“旋风叶”和“龙鳞装”
✓ 以长纸作底,首页全裱穿于卷首,自次页起,鳞次向左裱贴于底卷上
✓ 由卷轴装改造而来,形似卷轴装
✓ 是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期过渡形式
✓ 优点:便于翻阅、利于保护书页
✓ 其他说法:(一)认为古书的折精装就是旋风装
• 钱存训《中国古代书史》
(二)认为旋风装是在折精装的基础上演化而来
• 刘国钧、郑如斯《中国书的故事》
 把一张大纸对折后,一半粘在书的最前叶,另一半从书的右边
包到书背,粘在书的末叶
 从第一叶开始翻到最后,仍可接连翻到第一叶
 优点:拿取时不会有散开和扯断书叶的危险

六、蝴蝶装

✓ 也是包背,但与包背装有区别
✓ 将印有文字的纸朝里对折,以中缝对齐后,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
✓ 翻阅起来像蝴蝶飞舞的翅膀
✓ 此装帧形式适应了印刷业的发展(雕版印刷趋于流行)
✓ 优点:适应雕版印刷。方便印刷
✓ 缺点:每翻阅两页同时须翻动两页空白页
▪ 张铿夫《中国书装源流》:“盖以蝴蝶装饰虽美,而缀页入线,若翻动太多终有脱落之
虞”
七、包背装

✓ 将印有文字的纸朝外对折,书页折口在书口处、书页的两边粘在书脊上,再用纸捻穿订,
最后用书衣绕背包裹
✓ 出现在元、元末明初流行
✓ 特征与今时书籍相似,除:单面印刷、每两页书口处相连
✓ 优点:装订及使用较蝴蝶装方便
▪ 张铿夫《中国书装源流》:“包背装则贯穿全册,牢固多矣。”
✓ 缺点:装订工序复杂

八、线装

✓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最富代表性的阶段
✓ 折页与包背装相同,依中缝折正,书口对齐,加封面后,打眼穿线装订而成
✓ 装订的书线露在书外,使用软封面,每册不会太厚
✓ 由蝴蝶装、包背装发展而来
✓ 线装,中国传统书籍装订方法,与国外引进的“洋装”书籍相对而言
✓ 线装仍流行于现代(折页方面不一定)
✓ 优点:便于翻阅、不易散破、便于重装(散破后)
✓ 缺点:只能用软封面、不能太厚

九、现代

✓ 内页装订:“锁线钉” 、“无线胶钉” 、“骑马钉”


✓ 【简装】:又称“平装”
▪ 用软质封面把书心包住,把封面的书脊与书心的书背粘牢
▪ 分为普通平装与勒口平装(软精装/半精装)

✓ 【精装】:西方的舶来方法
▪ 内页与平装一样,使用坚固的硬质封面,封面封底与首尾页相粘,护封书
脊与书页不相粘,书页书脊处粘贴一条布条加固
▪ 按书壳用料划分:全纸面精装、纸面布脊精装、全面料精装
▪ 按书脊形状划分:固脊精装、平脊精装
【装订示意图】

二、卷轴装 三、梵夹装

四、折精装 五、旋风装(旋风叶) (龙鳞装)

六、蝴蝶装 八、线装
七、包背装
【书籍的内容结构】

1. 封面 :印有书名、作者、出版者等
2. 扉页 : 在封面/衬页后,正文前,内容同封面一样
3. 书脊 :又称“封脊”,印有书名、作者、出版者,以便查找
4. 版权页 : 书的自我介绍
5. 序 : 写书的目的(作者自己写/请别人来写:赠序)
6. 凡例 : 内容大纲、志书的宗旨、内容、编纂体例,“发凡起例”
7. 前言(序)
8. 目录
9. 正文
10. 后记(跋)
11. 跋 :写书的心得体会,想达到的效果(多是作者自己写的)
12. 附录 :内容的补充,方便理解

• 5、6、7 —— 正文前的内容
• 10、11 —— 正文后的内容

【书籍的保护】

1. 函套 : 既封套、书套。里层用厚板纸,外层用布或棉等织物装裱而成的盒式外套
o 分类: (一)四合套与六合套
(二)半包式与全包式
2. 夹板 : 用两片与书同样大小的木板夹于书的上下,再用布带捆牢
3. 木盒 : 或称木匣,按书的大小制成木匣,将书装入

【印刷术】

种类 :(一)凸版印刷
(二)平版印刷
(三)凹版印刷
(四)孔版印刷
(五)软版印刷
“雕版印刷术”

❖ 发明于唐代
❖ 把写好的书稿写样贴在板上刻字制版
❖ 版面在下纸在上,墨施在版上
❖ 继承印章、拓印、印染等技术,又有创新

“活字印刷术”

❖ 发明于宋代,宋仁宗时毕昇发明
❖ 活字制版,准备足够的单个活字,拼版制版
❖ 活字比雕版占有空间小,易于储存和保管,制版时间更快,活字可重复使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