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人新村文化人类学思考 付晨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

DOI :

10.
137
19/j.cnki.cn1
4—1
279/tu.
200
5.1
4.0
08
第31卷 第14期 西 建 筑                 Vol.31 No.
14
           山
·14·
  
2005 年 7 月 S HANXI ARCHIT ECT U RE Jul. 2005

1009
文章编号: -6825(2005)14
-0014
-02

上海工人新村文化人类学思考
付 晨
摘 要:在对曹杨新村的历史调查并试图归纳其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对中国当代城市建构以及城市居住文化所产生
的影响‚同时通过结合一定的文化人类学观点与方法‚尝试对居住建筑在文化意义上的探讨。
关键词:工人新村‚调查‚历史研究‚文化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T U241 文献标识码:A

  由建筑的形式—功能问题的探讨引申为关注其文化本原的 可以说‚新村建筑是作为新时代社会理想的模型出现的‚象
分析是近年来建筑理论重要的内容。汤因比认为‚文化是“ 一个 征了从社会底层向顶层前进的阶层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如
社会成员内在和外在的行为的规则”‚这一界定可追溯到 EB·泰 果从高空俯瞰曹杨新村的总体布局的形态‚整个新村组成了一个
原始文化》中的描述:“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
勒在《 巨大的红五角星”。这一精心设计的建筑构架‚将新村住宅纳入
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 到宏大的政治叙事当中‚成为那个时代最典型的建筑符号。
为社会成 员 的 人 所 掌 握 和 接 受 的 任 何 其 他 才 能 和 习 惯 的 复 合 2 建筑模式与文化模式比较分析
” 马林诺斯基通过功能和制度这两类分析方法‚更加具体、精
2.
体。
1 传统居住文化的延续
确和彻底地界定文化:文化是由部分自治(autonomous)和部分协
中国传统居住文化以制度的方式对城市居住建筑的影响由
调(coordinated)的制度构成的整合体。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可以从
来已久。上海在宋代就制订有对城市中住宅的若干规定‚随着封
1)文化是适应环境的体系;
不同的分析角度: 2)文化是观念的体
建集权制度的延续‚对居住建筑的要求也呈现等级化进程。到了
3)文化是象征与意义的体系。对新村文化的分析也从以上三
系;
明清‚政府对居住建筑的用材、开间、朝向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
个方面入手。
并严令要求不可越制。中国传统的居住建筑‚尤其在城市中表现
1 作为代表时代精神和社会理想的建筑符号形制 出等级制度的约束。这一约束经过历代积累‚已经深入传统居住
作为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代表的“ 文化” 的存在首先在 文化观念体系‚并影响着中国普通百姓的居住心理。
于它的象征性意义。这种象征意义可从两个角度分析: 在近代‚虽然经历百年的社会动荡与殖民文化入侵‚但传统
1.
1 居民的象征意义 居住文化的影响仍根深蒂固。在新村建筑中‚传统居住文化通过
“工人阶级” 这一特有名词在中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尤 生活各种细节方面影响着新村居住模式。比较典型的为曹杨新
其是在建国初期‚工人 这 个 阶 层 代 表 着 当 时 社 会 的 一 个 领 导 阶 村的居住管理模式。通过市、区、街道、居委会各级行政部分的管
层‚对整个上海‚甚至是整个中国‚他们的处境和生活状况都具有 理‚在建国后的30年内‚曹杨新村居民已经习惯这种固定的生活
相当大程度上的象征性。曹杨新村的第一批1002户居民是按照 方式。同样的管理方式也影响着后来的新村社区。
统一的分配条件筛选的。这些居民中‚以劳动模范、生产先进工 2.
2 外来文化模式的影响
作者最有影响‚也最具有象征性。 “新村”一词属舶来品。20世纪20年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
由于严格的分配考察制度而产生的“ 特殊” 的居民‚在当时‚ 包括新中国的领导者都受到比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更早的无政
能够住在曹杨新村可以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社会地位的象征‚ 府主义思潮和新村主义的影响。
新村居民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其影响在全国范围内扩展开来。 “新村”一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初‚日本人武者小路实笃曾立
1.
2 建筑的象征意义 倡“新村主义”‚他 在 1918 年 创 办 《新 村》杂 志‚倡 导 建 设 互 助 互
从曹杨新村开始‚上海乃至全国均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工人新 爱、共同劳动的模范新村。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受此影响‚草拟过
“新村”作为一种代表新的社会体制在居住区建设中
村建造活动‚ 一份新村计划书‚其中设有“公共育儿院‚公共学校‚公共图书馆‚
的体现出现在全国各大城市。上海从20世纪50年代起到80年 公共银行‚公共农场‚公共工作厂‚公共消费社‚公共剧院‚公共病
代‚历经30多年‚总共建造了2.
1万户这样的住宅‚可容纳10.
2 院‚公园‚博物馆‚自治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奋斗‚“ 新村” 这个
万余人‚成功安置了大部分产业工人‚工房一度成为上海居住面 词语终于搬到地面‚也被赋予了革命性的涵义。
积和居住人口最多的建筑样式。虽然经历了多次的改建以及后 在20世纪70年代国家党政刊物上‚新村主义是将克鲁泡特
来的商品住宅小区在上海的兴起‚新村建筑仍以其规模性占据着 金的互助主义、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北美的工读主义烩于一
城市的大量空间。曹杨新村已划为上海城市保护范围‚成为普陀 锅的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认为不需要实行暴力革命‚也不
区重要的综合性居住社区。 需要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就能战胜资产阶级。这显然带有“ 文革”
作为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和中国工人阶级翻身当家作主的 味道‚但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 新 村 主 义” 意 识 形 态 的 存 在 与 影
1952年底‚曹杨新村开始接待外宾‚波兰、德国、古巴、巴基
标志‚ 响。“新村”也带有早期社会主义乌托邦式花园城市的意向。霍
斯坦‚各国友好代表团都来参观访问‚这里一度成为上海的“ 涉外 华德在《
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描述了一个没有贫民窟、没有烟尘的
旅游点”‚甚至曾有一个家庭接待过100多人次外宾的记录。通 “吹响了人民城市的号角”‚试图通过城市的规划来实现人
城市‚
过曹杨新村‚中国人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样板生活。 民解放的愿望。虽然汪定增先生已经说明了曹杨新村的规划设

2005
收稿日期: -04
-12
作者简介:付 晨(1978
-)‚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092
第31卷 第14期 西 建 筑              Vol.31 No.
14
               山
·15·
   
2005 年 7 月 S HANXI ARCHIT ECT U RE Jul. 2005

1009
文章编号: -6825(2005)14
-0015
-02

谈以人为本在街道与广场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李光旭 李雅静
摘 要:阐述了街道与广场是城市空间最明确的两种基本元素‚也是城市生活的主要场所‚从综合的观念出发‚介绍了在
设计城市街道空间和广场空间时‚为体现“以人为本”而应采取的一些技术措施。
关键词:街道‚广场‚空间设计‚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T U984.
113 文献标识码:A

  街道与广场是城市空间最明确的两种基本元素‚也是城市生 人们公共交往及娱乐的场所。
活的主要场所‚它们与建筑内部空间中的走廊与房间一样‚其形 1.
1 满足交通需要
式在几何学上的特征是相似的‚区别仅在围绕它的墙身、机能及 满足交通需要首要的任务是要考虑目的地和街道彼此间联系
动线的形式而形成的特质不同而已。 的通达‚
保证人和车辆安全、
舒适地通行‚
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以下从综合的观念出发‚谈谈在设计城市街道空间和广场空 1)处理好人、车交通的关系。既方便汽车通行‚又不对行人
间时‚为体现“以人为本”而应采取的一些技术措施。 产生干扰;既要方便人、车进出‚又要防止穿越交通‚被阻挡的过
1 街道设计 境车辆应有可能从边缘的道路通过。2)处理好步行道、车行道、
街道与道路的区别在于街道空间是由其两侧的建筑所界定‚ 绿带、停车带、街道交接点、人行横道以及街道家具各部分关系。
其内部秩序形成的外部空间‚具有积极的空间性质‚与人的关系 3)由于人们有走近路的习惯‚所示街道的设计除了美观和富有趣
密切;但道路空间则与周围建筑的关系较疏远‚一般为纯外部的 味性之外‚必须能和行进的主要目标配合‚尽可能将重要目标安
消极空间。街道作为构成城市空间的主要要素‚普遍地被看成是 排在街道的动线上‚使其成为一线‚减少迂回。4)由于街道在不

计与田园城市理论毫无关系‚但“花园” 这一名词却如同曹杨新村 的减弱与美学上缺乏已经成为新村建筑的主要特征。


的影子一样‚挥之不去。 3.
2 新村居住模式与上海居住文化
3 发展中的社区居住文化模式———文化模式与居住模 “我们造就房屋‚房屋反过来造就我们自己。
”———拉普普特
式的变量因素 新村建筑空间环境以及住区管理方式对整个上海的市民阶
3.
1 “新村文化”象征意义的消逝 层、普通民众的文化性格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怀旧情调中的
尽管在调查当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时代归属感。自 20世 上海人‚心理趋向上却非常的制度化‚也比较容易被约束。对早
纪50年代建造、使用新村的方式‚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给人留 期的新村而言‚建设的投资是为了适应重工业的发展‚而对居民
下了深刻印象。虽然曾经是国家样板‚但新村建筑却未能在今天 则采取城市低工资的制度。生活物质的缺乏‚生活的困境也引起
成为上海的标志性民居。很少有人在陈述上海时愿意提及这种 一种自然的遗忘。今天的新村居民‚大多已经不愿再回首那段贫
外形简陋的水泥房屋。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新村和上海其他旧 乏的往事‚虽然在他们的长辈心中‚那是他们最辉煌的人生岁月。
区一样越来越显 得 破 旧‚原 来 的“ 幸 福 生 活” 渐 去 渐 远。究 其 原 在这里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老人不愿离开这里‚这里不仅记载着他
1)正是由于新村建筑成为居住的主要类型‚原来
因‚主要有两点: 们过往的青春岁月‚也在他们内心深处记忆着他们对于那个时代
的新村建筑作为一种稀缺的居住形态就开始面临其象征意义的 的情感。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人新村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目
自然消解。人们都住上了工房‚而因为条件优秀的那些最早的居 前面临着拆迁的命运。设想‚若干年后‚当一个外地人来到上海‚
民的自豪感也随之降低。2)住宅本身人们同迅速发展的居住要 想要看看当年名噪一时的工人新村时‚却只有图片上的影像‚就
求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建国初期的住宅水平受经济水平、经济制 连上海人自己也忘了这段曾经的居住历史‚那段祖辈曾经体验过
度的制约‚新村建筑的标准仅仅在于解决眼下的问题‚受到历史 的幸福时光‚那将是多么遗憾。从建筑角度而言‚曹杨新村的命
制约。更大的居住、活动空间‚更高的私密性等等需求逐渐突现。 运是一个特例‚它已经融入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中‚成为上海城
看到曹杨地 区 新 型 住 宅 的 出 现‚不 难 体 会 居 民 的 心 情。与 之 相 市的物质与精神的一部分。即便斗转星移、岁月变迁‚对新村建
比‚老房子确实已经不堪重负。时代的光环已经退晕‚实用意义 筑的记忆仍应在上海这座历史并不悠久的城市驻足。

A anthropological thinking on the workers’village of Shanghai


FU Chen
Abstract:By the researching on CaoYang new estate‚the thesis is to reflect the history of residential quarters.And to generalize it’character‚
and analyze its live the culture an influence for producing to Chinese contemporary city construction or purchase and cities;In investigate re-
search‚pass the combinative certain culture anthropology standpoint and method‚try to study on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the residential quarters.
Key words: the new estate for workers‚investigative study‚historic research‚culture anthropology

2005
收稿日期: -04
-12
作者简介:李光旭(1977
-)‚男‚
200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助工‚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030
李雅静(1977
-)‚女‚
2004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助工‚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