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孟子‧告子上》十四章 孟子

孟季子①問公都子②曰:「何以謂義內也?」曰:「行吾敬,故謂之內也。」「鄉人長於伯

兄③一歲,則誰敬?」曰:「敬兄。」「酌④則誰先?」曰:「先酌鄉人。」「所敬在此,

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內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 ?

彼將曰:『敬叔父。』曰:『弟為尸⑤,則誰敬?』彼將曰:『敬弟。』子⑥曰:『惡⑦在

其敬叔父也?』彼將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須⑧之敬在鄉

人。』」季子聞之,曰:「敬叔父則敬,敬弟則敬,果在外,非由內也。」公都子曰:「冬

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

註釋

① 孟季子:生卒年不詳,疑是孟仲子的弟弟。由於孟季子和公都子不明白孟子的說話,所以

私自討論。

② 公都子︰孟子的弟子。

③ 伯兄:長兄、大哥。按兄弟先後的次序稱伯、仲、叔、季。

④  酌:斟酒。

⑤ 尸:古代祭祀時不用牌位和畫像,而是用男女兒童做受祭代理人,稱為尸。

⑥ 子:你。

⑦ 惡:怎麼、如何。

⑧ 斯須︰暫時。
練習題

1. 解釋以下畫上橫綫的字詞:                  

a. 何以謂義內也?                ____________
b. 行吾敬,故謂之內也。           ____________
c. 所敬在此,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內也。  ____________
d. 彼將曰:「敬弟。」                ____________
e. 在位故也。                  ____________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句子譯為白話文。            

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孟季子向公都子提出甚麼疑問?公都子又如何回答孟季子的問題?              

〇 A. 義是否人內在的東西;恭敬的心從人的內心出發。    

〇 B. 義是否人內在的東西;視乎人是否會行敬。

〇 C. 認為義是人內在東西的原因;恭敬的心從人的內心出發。    

〇 D. 認為義是人內在東西的原因;視乎人是否會行敬。

4. 根據孟季子向公都子的提問內容,判斷以下陳述。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孟季子借問「敬兄」和「酌先」,以突顯行義並非
〇 〇 〇
人內在的本性。

5. 公都子「敬兄」的設問和孟子「敬弟」的設問,有甚麼共通點?
〇 A. 人們不知道自己所敬的理由。

〇 B. 人們的內在心意和外在行動會出現矛盾。

〇 C. 實踐所敬的情況均不可能發生。    

〇 D. 人們知道自己所敬的東西會不停轉變。

6. 從孟子提到公都子會選「敬弟尸」可見,人們心裏所敬的是甚麼?

〇 A. 弟弟。      

〇 B. 弟弟成為受祭的代理人。

〇 C. 祭祖儀式。    

〇 D. 祖先。

7. 承上題,孟子藉「敬弟尸」的設問帶出甚麼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公都子在最後回應「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他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

① 引用論證  ② 比喻論證  ③ 類比論證  ④ 正反論證

〇 A. ①②       

〇 B. ②③

〇 C. ②③④      

〇 D. 全部皆是

9. 根據本文的內容,你較同意孟子和公都子對「義內」看法,還是孟季子的?試引現實例子

加以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a. 為甚麼

b. 表達

c. 代詞,指哥哥

d. 就/便

e.緣故

2. 平常恭敬的是哥哥,暫時的恭敬是同鄉的人。
3. C
4. 正確
5. B
6. D
7. 孟子認為人不是因為弟弟的輩份而恭敬弟弟,而是因弟弟做了受祭的代理
人,而人恭敬弟弟是出於對先祖的尊敬,這突顯了實踐恭敬和義都在由人
的內心出發,可見「義」是自出內心的。
8. B
9. 我較同意孟子和公都子對「義內」看法。因為人天生就有不忍看見別人受
害的心,看到別人將遇上危險時,會很自然地伸出援手,幫助對方。例如
當我們在馬路上看到有人快將被車輛撞到,大家都會即時拉住對方,免對
方發生意外。人們有如此反應是發自內心的義,而不是計較外在環境的其
他條件。可見孟子和公都子的「義內」說法是正確的。
(或)
我較同意孟季子的看法。因為大部分人在實踐「義」時,都會作出不同程
度的考量,包括對自身安危的影響、對自身的利害,或對對方的利害等,
才決定是否行義或如何行義。例如兩個不懂游泳的人同時掉在水中,人們
大都會先救自己的親人、朋友,有餘力才救另一位遇溺者,因為親疏有別。
可見人們即使實踐義行,也會因應外在情況而推出不同的判斷,並非完全
發自人的內心。

語譯

孟季子問公都子說:「為甚麼說義是內在的東西呢?」(公都子)答:「(因
為)表達我的恭敬從內心發出,所以說這是內在的東西。」(孟季子問:)
「有個同鄉的人比(你的)大哥大一歲,那(應該)恭敬誰?」(公都子)答 :
「恭敬哥哥。」「(如果斟酒,)先給誰斟酒?」(公都子)答:「先給同鄉
的人斟酒。」(孟季子說:)「所敬重的在這裏(哥哥),年長的在那邊(同
鄉人),果然(義)是外在的東西,不是由內心發出的啊。」公都子未能對答 ,
便來告訴孟子。孟子說:「(你可以說,)恭敬叔父呢?還是恭敬兄弟呢?他
會說:『恭敬叔父。』(你再問他)說:『(若)弟弟做了受祭的代理人,那
又恭敬誰呢?』他就會說:『恭敬弟弟。』你(便)說:『那怎麼又說恭敬叔
父呢?』他就會說:『(這是)弟弟在神位的緣故。』你也可以說:『是因為
地位的緣故。平常恭敬的是哥哥,暫時的恭敬是同鄉的人。』」季子聽到這番
話,又說:「恭敬同鄕人時就恭敬,恭敬弟弟時就恭敬,果然(義)是外在的 ,
不是由內心(出發)的。」公都子說:「冬天便喝熱水,夏天便喝涼水,那麼 ,
難道飲食也是外在的了嗎?」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