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View metadata, citation and similar papers at core.ac.

uk brought to you by CORE


provided by Xiamen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 社会广角

黄仲涵集团与郭氏兄弟集团糖业经营比较
□ 上官小红

[摘 要]黄仲涵集团与郭氏兄弟集团在前后两个很长的时期内引领东南亚糖业发展。在糖业经营上,
两家企业存在着
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和家族经营等共同点,其但家族式经营在控股、经营管理、国家政策及其与国家政要、其他企业家的
关系等方面表现出诸多不同。黄仲涵集团先于郭氏兄弟集团兴衰,其成败因素对当今蒸蒸日上的郭氏兄弟集团有着重要
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黄仲涵集团 郭氏兄弟集团 糖业经营

黄仲涵出生于 1866 年,
1924 年逝世于新加坡,而此 二十世纪 50 年代,郭鹤年在侨居英国的两年期间,
前一年,郭鹤年出生于不远的柔佛新山。至二十世纪五 对国际上的食糖买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马来亚独立后,
六十年代,黄仲涵集团面临重重危机并最终被没收,而 过去被英国商行垄断的市场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而留下
郭氏集团正是在此时获得发展。不久,
郭鹤年以“亚洲糖 了不少真空,
从而给当地商人带来了机会。当时马来亚本
王”代替了黄仲涵的“爪哇糖王”
,并使郭鹤年集团发展 国的制糖业非常落后,食用糖大多是从外国进口,价格
壮大。2012CCTV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中,
89 岁的郭 昂贵。[4]因此独立后,发展本国的制糖业成为了马来亚
鹤年获得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1] 政府替代进口政策的一部分。1959 年郭氏兄弟集团与
一、发展历程:从糖业销售到蔗糖种植加 两家日本公司合资设立马来亚糖厂。他不仅参与食糖
工销售一体化 的生产和提炼业务,还从其他国家购进原糖,经提炼加
作为糖王,黄仲涵为郭鹤年起到很大的示范作用, 工销往世界各地。[5](P75)1962 年,
郭鹤年被誉为“马来亚糖
包括除了经营糖业销售之外,还从事蔗糖种植,加工销 王” 郭鹤年租借了一万多英亩的土地开垦甘蔗种
。之后,
售,
经营船务等形成一体化。 植园,于 1968 年成立了玻璃市种植公司,发展蔗糖种植
黄仲涵是从 19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经营蔗糖生意 与炼糖业。1970 年,
郭鹤年在世界糖价上涨之前,
大举收
的。19 世纪 80 年代初发生了经济萧条,
并不是从事蔗糖 购原糖及投资白糖期货,糖价上涨后,郭鹤年从中获得
工业的合适时机,但是黄仲涵垄断了爪哇蔗糖市场,却 600 多万马元的利润。至此,他控制了新马原糖市场的
恰好成功了。[2](P85)他能够成功的原因,
是由于与当时小型 。[4]在发展糖
80%,世界糖市的 10%,成为了“亚洲糖王”
的从事中介商销售的华人企业不同,他从销售蔗糖,扩 业的同时,
郭鹤年还把经营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至此,
大到甘蔗种植和加工。
“1890 年,
荷印殖民政府任命他为 郭氏兄弟集团也就初具规模。
玛腰,他又承包了三宝垄、日惹、梭罗和泗水的鸦片专 两大糖王都从制糖业发家,并在发展糖业的同时,
卖,
到 1904 年,
据说他的纯获利润约达 1800 万荷盾。”
[3] 向其他行业拓展,包括蔗糖的种植、提炼加工、销售,形
1890 年,
荷印政府取消了甘蔗强迫种植制,于是,黄仲涵 成一条龙的发展体系,节省了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他们
积极从事蔗糖的生产及贸易。 还都从事航运业和银行业,特别是在黄仲涵时期,这是
黄仲涵于十九世纪 90 年代接办了五家糖厂,其中 非常有远见的举措。但是不同的是,黄仲涵集团一直是
里约阿贡糖厂是最先电气化的工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 以制糖业为主,兼营其他行业;而郭氏兄弟集团则是在
糖厂。1910 年至 1914 年,
大的“碳化” 建源公司每年平均 制糖业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又在酒店业和房地产业上大
出口糖 15 万吨,国内的蔗糖销售量则超过了 15 万吨。 展拳脚,
并后来居上,
超过了制糖业。
战后欧洲等地砂糖较缺,糖价上涨。建源公司经营的糖 二、
糖业的家族式经营比较
业空前扩大,
获得巨额利润。1923 年,
黄仲涵的五间糖厂 黄仲涵集团与郭氏兄弟集团在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占全荷印华侨糖业总产量的 57%。黄仲涵因而有了“爪 下都大大发展了东南亚地区的蔗糖业,他们的一个明显
哇糖王”
之称。但黄仲涵去世后,
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建源 共同点就是家族企业经营,
但是具体来说又有所不同。
的风采大不如前。据黄仲涵幼子黄宗才回忆:
“在其鼎盛 华人企业集团经营管理的最大特色之一是“由某一
时期,
印度尼西亚出口 200 万吨。但是战后,
产量下降到 家族控制集团核心企业和大部分主要骨干企业的多数
800 至 900 吨,
只能满足国内。”
[2](P290) 股权,集团首脑由家族成员担任,主要企业也主要由家

117
社会广角 /

族成员把守。这是一种将所有权与经营权紧密结合的经 发展糖业,成立了马来亚糖厂,玻璃市种植公司等。[7](P73)
营方式”
。[6](P121) 郭氏兄弟的发展也顺应了马来西亚的第一、第二个五年
(一)控股 计划的发展步伐。
黄仲涵集团中的建源公司是黄氏家族的有 限公 (四)与执政当局及其他国家政要的关系
司,它没有吸收外资股份参加。皇室家族在建源公司 19 世纪初的荷印政府对于黄仲涵来说,只是需要处
是 100%控股的。二十世纪 50 年代黄仲涵集团认识到 理好关系的对象,但并不是很亲密。[8]黄仲涵接手建源
独立后的印尼形势对自己不利,就采取措施使公司印 时,黄氏家族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荷印政府想
度尼西亚化,同少数印尼人股东合资经营,他们拥有 要拉拢他,给他雷珍兰、玛腰的职务,并让他一直从事包
约 15%-20%股份。他们总共组成了六七家合资企业。 税和鸦片的买卖。而黄仲涵不会说荷兰语,与荷兰官员
其中与印尼政府合营的只有一家糖厂。 [2](P266)
没有太深的交情,但他还是精心地处理与荷兰统治者的
郭鹤年则在建立公司时,通常都不会选择独资,而 关系,向荷兰官员赠送礼物,并保持低调,不引起荷兰官
是与其他企业或政府合作。包括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马来 员对他的财富的觊觎。
亚糖厂、玻璃市种植公司,还有联邦面粉厂、嘉里国际集 郭氏兄弟与马来西亚政府及州政府的实力人物的
团等等,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成立的公司和产业,
郭鹤年 关系,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政府的实力人
都会选择合作伙伴。如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是与新加坡 物原来曾是郭鹤年在新山的朋友、邻居及同学。有许多
经济发展局合资,杭州香格里拉酒店是与浙江旅游局合 人后来成为了新马的新一代领导人,
“如马来西亚的第
作的,
北京国际贸易中心是与中国国家经贸委合作的。 二任首相敦拉萨、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等,还有曾经
(二)内部人事任命与管理 与郭氏在金融业上有过合作的东姑拉沙里和达因,先后
黄仲涵继承父亲的经营方式,突破华人家族经营 成为马来西亚的财政部长”
。[4]这些良好的关系为郭氏集
的模式,对有能力的华人工作人员和荷兰专业人员兼 团提供很大的帮助。郭氏兄弟还与当权者合作,将其拉
收并蓄平等对待,在更大的程度上克服了保守主义、家 入集团中,并在国家面临经济困境时挺身而出,如筹建
族经营的思想。他给予这些专业人员以权利,但“不任 远东船务公司,
受托出任新马航空公司董事会主席。[9](P81)
用大学毕业生担任最高职位,因为在他看来,一个‘勇 (五)与其他企业家的关系
敢的赌徒’比起大学毕业生更加适合于这个职位的需 郭鹤年在印尼发展糖业生意,就是与印尼巨商林绍
要,后者在接受具有理性性质的教育的过程中可能已 良合作的。郭鹤年是与林绍良旗下的布洛公司进行合
经丧失其赌博的欲望。建源的主要活动是蔗糖贸易,由 作,郭鹤年成为布洛的主要食糖供应商,约占印尼进口
于糖价不断变化,使它具有很大的投机性”。 黄仲涵
[2](P8-9) 食糖的 30%。而印尼本土生产的蔗糖,也是由林绍良与
的里约阿贡糖厂是最早电气化的工厂,机械化制糖和 郭鹤年等联手经营的 Gunung Madu 集团提供的,郭氏集
规模化经营增强了建源公司的竞争力,在荷兰《糖业法 团持有 45%的股权。林绍良则是香港香格里拉酒店的大
令》的打击下,大量的华侨糖厂纷纷倒闭,而建源公司 股东。此外,
郭鹤年与香港影视大王邵逸夫、
香港首富李
却继续大赚其利。 船王曹文锦等都是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2](P71)
嘉诚、
郭鹤年学习借鉴西方的现代化制度管理,知人善 郭氏集团体现出了华人家族企业中重视与同行业
任,
用人不疑,
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郭鹤年采 及其他商人交往的特点。但是黄仲涵集团在这点上的体
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做法,聘用了一批学有专长、 现不明显。原因在于 20 世纪初,国家化还不是太明显,
精通现代企业管理的专业人士主管企业。 而且当时黄仲涵集团在华人网络中一枝独秀,糖业经营
(三)顺应政府的政策 一家独大,且黄氏家族的亲荷立场,与华人及其他企业
黄仲涵集团在荷印政府统治时期的发展正是顺应 家之间的往来并不亲密。
了执政当局的政策而取得成功的。但是这种环境并没有 三、
黄仲涵集团衰亡的启示
维持太长的时间,
后期形势发生变化。 (一)黄仲涵集团在二十世纪 60 年代初的灭亡与印
郭氏兄弟集团是与马来西亚的国民生产总值同步发 尼社会主义政权干涉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起来的。独立之初的马来西亚为扩大就业机会而奖励 一战后,荷印政府强征战争利润税、黄仲涵去世后
产业多元化的投资政策,强调为国内外私人企业创造良 英殖民者征收遗产税、
1929 年的经济危机、随后日本侵
好的投资环境,
保护新兴工业,
给予免税等优惠。郭鹤年 华、欧战爆发、太平洋战争及印尼的革命时期,建源不仅
巧妙地利用新兴工业的地位来扩大其糖业经营业务,利 损失大量财富,在国内及世界各地的分行也遭到破坏。
用政治网络,
不仅得到了优惠措施,
还得到了土地和设备 印尼取得独立后,采取了扶植原住民经济的政策,而且

118
/ 社会广角

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苏加诺愈加激进和社会主义 化,
从新马转向了香港。这与马来西亚的国内形势有关,
的倾向及实行堡垒计划和印度尼西亚国有化的政策。此 新经济政策的出台,造成商业环境的恶化,对非马来人
时黄氏兄弟对印度尼西亚民族党温和派、马斯友美党和 企业的限制,
使得郭氏集团重新寻找基地,
转移财产。郭
印度尼西亚社会党作了过高的估计。另一个影响事件是 氏集团在香港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包括嘉里贸易有限公
爪哇银行储备金案件得罪了印度尼西亚政府。 司、克利船务公司、香格里拉酒店、香港广播电视有限公
而且,印尼独立之后,黄氏家族作为一个亲荷的华 司(TVB)的三成股权等,同时还拥有大量房地产和其他
人家族,黄仲涵集团被认定是殖民主义的产物的资本主 产业,
成为东南亚在港投资最多的财团之一。从 20 世纪
义经济,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印度尼西 80 年代至今,郭氏兄弟集团的投资重点又再度转移,中
亚政府在没收了荷兰企业和英国企业之后,建源以亲荷 国大陆和菲律宾成为了其投资首选,包括香格里拉酒
著称的华裔家族的最大企业,被没收的结局难以避免。 北京世界贸易中心等。[4]
店、
尽管其领导人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在试图实现资金 此外,在郭氏兄弟这一代,企业是家庭式兄弟联手
和管理层的非家族化,
并向国外转移财产, 但是印尼政[10]
的模式,如今该家族“鹤”字辈的元老大都年事已高,正
府的没收令下达的速度显然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没 陆续退出企业经营的第一线,而把领导权交到“孔”字辈
能做出更多的防备措施。 手中,现在他的子侄孔字辈及女婿已经在家族的企业担
(二)华人家族企业的发展规律出现的继承人问题 当重任。目前,
郭鹤年的长子郭孔丞已接替父职,
担任嘉
引起的经营方式的问题 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嘉里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成
20 世纪初,糖业贸易兴盛,黄仲涵以其冒险投机的 为众多兄弟姐妹中“糖王”
最看好的接班人。郭鹤年次子
思想使建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21 年黄仲涵移居新加 郭孔演,主要负责新马业务,而郭孔丞则随父亲定居香
坡,除了想要逃避荷印政府巨额的税收之外,也是为了 港,负责香港地区和中国内地的业务。郭鹤年为下一辈
逃避荷兰关于男女均有继承权的法律。黄仲涵根据自己 安排负责不同领域的公司,
避免股权平均,
影响决策。新
意愿立下遗嘱,
排除了 13 个女儿,
在 13 个儿子中间选择 时代下,继承问题产生了更多的问题,也出现了更多的
9 个继承企业,
但当时其中只有黄宗宣和黄宗孝成年,难 继承方式。
以判断他们的经营才能,
黄仲涵又突然去世,
以至于在后
来的经营理念方式上产生了问题。按照华人家庭财产家
庭制度的传统,
黄仲涵将总公司交给 9 个儿子共同享有。 [参考文献]

每个继承人都拥有平均的所有权、
股权,
各自的权利没有 [1]嘉里集团董事长郭鹤年获终身成就奖[EB/OL].http://jingji.
cntv.cn/2012/12/12/ARTI1355323745888166.shtml.
明确的规定。而继承人中真正善于经商的并不多,
黄宗燕
[2](日)吉原久仁夫.黄仲涵财团—— —东南亚第一企业帝国[M].
和黄宗翼在纽约设立分公司因不善经营而连年亏损。不 周南京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3.
善经商的兄弟始终留在公司的原因在于,建源没有成立 [3]蔡仁龙.黄仲涵家族与建源公司[J].南洋问题研究,1983,(1).
控股公司,
没有红利政策。股东们获得收入的唯一方法就 [4]陈秀珍.马来西亚郭氏兄弟集团的形成与发展[J].南洋问题研
究,1994,(4).
是参与企业经营,
成为经理,
领取薪金。但所有权与经营 [5] (日)原不二夫.马来西亚企业集团的形成与改组[M].刘晓民
权分离的建议又得不到股东们的认同。内部的经营管理 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存在着许多问题,都在削弱本就在恶化的局势下举步维 [6]云冠平,陈乔之.东南亚华人企业经营管理研究[M].北京:经
济管理出版社,2000.
艰的建源。这些企业内部问题与时代的不利因素交错,
使
[7]汪慕恒.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
黄仲涵集团在印度尼西亚化的浪潮中湮灭了。 社,1995.
1961 年 7 月 10 日,三宝垄经济法院以建源公司“偷 [8]Jamie Mackie .Towkays and Tycoons:the Chinese in Indonesian
漏重税”和“违反经济法令”为由,将建源在印尼的公司 economic life in the 1920s and 1980s[EB/OL].http://www.jstor.org
/stable/3351256.
没收接管,
改造成印度尼西亚企业。至此,
盛极一时的建
[9]王永志.多冕之王—— —郭鹤年[M].北京:光明日报出 版社 ,
源公司在印尼消失了。 1997.
四、
郭氏兄弟集团的持续发展 [10]周南京.论黄仲涵财团的兴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3,
(4).
而郭氏兄弟集团通过改变企业管理方式、转移投资
中心来降低政治环境不安定带来的风险。郭氏集团在创
[作者简介] 上官小红(1992-),女,福建泉州人,厦门大学南洋
业之初,
其投资几乎都集中在新马一带。从二十世纪 70 研究院 2011 级专门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华侨华人研
年代开始,郭氏兄弟集团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不但经 究。福建厦门 361005。
营中心从制糖业转向酒店业,其投资中心也发生了变 【责任编辑 / 梁梅婷】

119

You might also like